证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证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证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证券行业经纪业务模式创新

1、绪论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立。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证券市场的主要中介单元是证券公司,其中证券经纪业务不仅是证券公司经营的业务重点,也是连接普通居民和证券市场的纽带。证券营业部是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载体,是证券市场的一线,截止2014年12月31日我国有证券公司169家,证券营业部6032家,其中达到百家以上营业部的证券公司有23家,其中22个省市区营业部数达到百家以上,其中上海、广东、江苏、北京等地方营业部分别达到350家以上。

2、国内证券行业经纪业务现状分析

2.1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现状

2.1.1证券经纪业务的基本概念。

狭义的证券经纪业务是指通过收取佣金作为报酬,促成买卖双方交易行为而进行的证券中介业务。广义的证券经纪业务是指包含买卖证券业务、投资咨询、产品销售以及综合投资顾问服务的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本文讨论的证券经纪业务是指广义的证券经纪业务。

2.1.2本阶段我国证券经纪业务呈现的特点

(1)市场总量急剧增长,经纪业务收入增加。截止2014年9月20日,我国上市公司总量达到3447家,证券总市值达到41.23万亿,流通规模达到39.91万亿,市场规模急剧增长。2014年年底券商经纪业务净佣金也达到了788.87亿占券商总收入的51%,但是券商经纪业务上收入的增加主要源于市场制度变革的影响,其收入结构并没有改变。(2)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目前,我国证券经纪业务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巨大进展,一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证券业综合治理、大集中交易、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等重大制度性变革;二是修订后的《证券法》和《公司法》的正式实施为资本市场创新发展预留了空间。(3)行业竞争格局初步形成。券商之间的竞争程度逐步激烈,竞争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表现:(1)佣金战降低行业佣金水平。目前在证券公司同质化服务明显的情况下,开发新市场的最佳策略就是发动价格战。(2)转变营销策略促进业务转型。目前营业部改变了以往的等客上门的行为,引用保险经纪人的营销模式,建立营销团队,依靠市场化的薪酬制度来抢占市场份额。

2.2本阶段我国证券行业经纪业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2.2.1营业网点逐年增加,过度竞争,行业集中度低。

国际成熟市场证券公司都经历了由小变大、由分散转变为全能的发展过程。据统计,其中美国大型证券公司经过并购重组后,前十大证券公司资本总额占全行业资本总额的比例1/3上升到3/4。在日本全国80%以上的证券交易是通过仅存的前10家大型证券公司完成。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证券行业的集中度过低。

2.2.2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单一,服务趋于同质化。

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经营内容的同质化。证券公司主要以提供交易通道为主,证券投资、各类基金产品与集合理财的销售为辅。(2)竞争手段的同质化。产品创新能力弱,服务内涵、广度和深度都未能提高和深化,品牌优势无从显现。这使得绝大多数营业部的竞争手段趋同、差别化程度降低。

2.2.3经纪业务激励机制短视,缺乏专业技能人才。

我国证券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资产证券化率提升的大背景下,专业人才是满足客户日益丰富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开展经纪业务的各项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投资者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日益增强的需求与专业人才的缺乏之间的矛盾。市场制度的变化以及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手机炒股等新产品新业务给证券经纪业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未来经纪业务的竞争,也会是人才的竞争。

2.2.4资本市场机制不健全,基础性金融产品不足。

我国股票发行尚未完全市场化,私募发行尚未普及,资产证券化进展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创新;融资融券刚刚起步、转融通尚未推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易策略创新和融券卖空业务的发展;做市商制度仅存在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做市商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起来,这限制了证券公司做市业务的开展。

3、我国证券经纪业务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3.1我国证券行业未来创新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证券公司的整体规模较小,对金融体系影响力弱。监管层陆续出台了新型营业部、转融通、PE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意见,鼓励券商做大做强。与此同时,针对行业经营杠杆低,负债融资渠道缺乏等问题,监管层正在研究优化净资本监管政策,放宽净资本的限制,未来证券公司将真正实现杠杆化运营,资本的使用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另外,监管层也鼓励证券公司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施兼并重组,整合行业资源,做大做强。行业将进入一个加速扩张的规模化经营阶段。规模对证券公司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并成为证券公司最终能否胜出的关键因素。

3.2我国证券行业经纪业务模式发展趋势

目前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体现在制度创新,集合理财产品的审批速度加快,且审批制有望改为备案制,这种制度的变化有利于券商产品发行。有利于国内券商在投资顾问、金融产品销售和资产管理领域开展新的创新业务,财富管理综合功能开始显现。

3.3发展未来更具竞争力的券商

中介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是未来券商的转型的方向。我认为,资本雄厚、资产管理业务及网点领先的券商将来会在竞争中占据足够的优势。首先资产管理业务领先的券商更具有财富管理的能力,其次网点较多的券商客户资源和渠道资源更丰富,更有利于财富管理业务的开展。所以拥有雄厚资本实力、资产管理及营业网点领先的大型券商是未来的发展主流。

参考文献

[1]崔仲民.证券营业部经纪业务的困境与出路.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24):40-47.

篇2

一、公共利益论简述

公共利益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之后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监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公众利益涉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维护公众利益只能由国家法律授权的机构来行使。市场难免存在缺陷,纯粹的自由市场必然会导致自然垄断与社会福利的损失,并且还存在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公平问题。在现实经济中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假设在社会理想的产出水平下,只有一个厂商从事生产,该产业的生产成本最小化,那么此时的市场就是自然垄断市场。处于该行业中的每个公司都会在利益驱动下争相兼并扩张,之后形成垄断市场而不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垄断者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商品价格超过边际成本而获取超额利润,必然带来导致市场效率的丧失。"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未被交易双方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在提供商品及服务时,如果社会利益或成本与私人利益或成本之间存在差异,那么自由竞争就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管私人之间可能通过协议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但达成协议的交易费用往往过高,而市场监管却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分布往往不对称,一般而言生产者比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生产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不是按优质优价的原则来出售商品。这样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销售质量更好的生产者被迫退出市场以逃避损失,而质量较差的生产者则乘机占领市场,出现“劣货驱逐良货”的现象。信息不对称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使消费者能够据此区分产品质量的高下,监管正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由于市场存在上述缺陷,公共利益论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对其实施监管能提高公共利益。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证券市场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体改委、国家工商局等其他政府机构及上海、深圳两地地方政府参与管理的形式。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以后,证券监管由国务院证券委负责,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委的执行机构,承担起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任务。国务院撤销了证券委,同年确认中国证监会为证券监管的主管机关。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证券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如《公司法》、《国库券条例》、《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证券市场禁入制度》等一系列证券法律法规均已颁布执行。作为根本大法的《证券法》的出台,进一步确立了中国证券市场法律规范的框架。以沪深交易所设立为标志,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走过了国外证券市场上百年的自然演进的发展过程,应当说政府的积极推进功不可没,然而毋庸讳言,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监管制度缺乏长远规划。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经意忽略了对市场发展急待解决的根本的监管制度建设。为了尽快解决一些短期凸#显的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和了事态,但是很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隐患。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和弱效性。

滞后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如“中科创业”、“亿安科技”操纵股价行为在发生数年以后才被发现,而“琼民源”事件的查处过程竟长达两年。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弱效性。对违规行为处罚显得过轻。如民源海南公司动用银行贷款和透支操纵“琼民源”股价非法获利))万元,查处后除了没收非法所得以外,仅处以警告和罚款了事。实际上,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却转嫁到公司股东身上,并无过错的中小股东往往受害最深。对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违规公司的高管人员处罚过轻,弱化了监管效果。"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决定了中国证监会是证券市场的唯一监管机构,一方面提高了证券监管决策实施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却可能有损决策的科学性。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作为政府代表,除了承担监管职责以外,还担负着培育和完善证券市场的职能,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比如,证监会的某项措施可能符合单一证券监管目标的最优化,但由于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处于分割状态,其监管决策未必能达到国家整体金融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所难免。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投资者教育机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投资者诉讼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诉讼等方式,对作出虚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讼,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赔偿。投资者赔偿机制。国外的证券市场通常设有赔偿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构建防范系统风险的缓冲机制,由市场风险引起的损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赔偿。目前,我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刚刚起步,投资者诉讼机制和赔偿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三、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预见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监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率的证券监管是保障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以下从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独立董事制度、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和建议:对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建设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确立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机构法律地位的条款和细则;加强立法建设,增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和配套性,提高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增强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法制内容的实效性;-’建立健全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杜绝有法不依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适应证券网络化和市场开放的发展趋势,尽快制订适宜的相关监管规章制度。从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抓好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在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同时,努力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监管激励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加强证监会派出机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派出机构监管绩效考评机制。重点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制度建设,切实搞好上市公司监管工作。"独立董事制度。首先,确立独立董事应有的社会地位,提高独立董事参与上市公司最大决策的程度,培育并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库;其次,明确区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不同职责,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最后,加强关于独立董事的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监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高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逐步改变目前仅由证监会单方面垄断监管规则制订的局面,缩小行政监管直接作用于市场的范围。让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监管主体来填补行政监管收缩后留下的空白,强化自律监管对行政监管的制衡,多方面约束并尽可能减少政府机构执法中腐败现象的发生。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对监管者的监督在我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要努力推动监管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包括内部制衡机制和外部制衡机制,保障公众及媒体的监督权力,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摘要:证券市场是信用制度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风险高度集中的市场,具有风险来源广、传导性强和社会危害巨大等特点。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与飞速发展的现实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从证券市场监管的理论依据出发,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证券市场;自律监管;行政监管

参考文献:

曹凤岐等,证券投资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郑燕洪,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市场纪律———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的模型解析特区经济

篇3

【关键词】金融证券业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7-01

一、我国金融证券业的发展特点

1.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内中国证监对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累计处置了31家高风险公司,对27家风险公司实施了重组,使其达到持续经营的标准;2007年至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证监会又批准成立了四家证券公司,使目前我国正常经营的证券公司数量达到108家;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公布的信息,目前通过创新类试点评审的证券公司共计29家。由此可见,金融证券公司的风险意识及竞争意识普遍提高了,业务发展更加规范化,其竞争状态日趋激烈。

2.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的原则,使得经济市场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局面,金融证券业的部分业务也出现向大型证券公司集中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国内证券公司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批存在较大风险的证券公司退出竞争舞台,而一批风险控制能力强、资产质量优良的证券公司则得到迅速成长,在经纪、投资银行等业务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强烈,随着国际证券公司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国内证券公司开始直接面对拥有雄厚实力的国际证券公司的正面竞争,未来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内证券公司将面对来自境外同业更为激烈的竞争。随着证券行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有更多国际证券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这意味着今后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冲击也将越来越激烈。

二、中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

国内金融证券业近年来的发展前景较为客观,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困扰着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

1.国内证券业发展市场波动较大,致使研究方法失效,估值体系紊乱,投资者无所适从,整个市场处于非理性的状态。中国证券投资者只有在指数和股价上涨时才能盈利,在只能做多的交易制度下,市场参与主体无法回避系统性风险,券商的业务也具有明显的牛熊周期特征,市场下跌,交易清淡,投资收入减少甚至亏损,业绩波动性较大,证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中国证券业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壮大,希冀其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然而实证表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股票市场的波动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当前的基金行为没有起到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券商业务单一,收入结构失衡。

3. “有标识”性的金融证劵业的发展,也是国内证劵业未来的发展防线之一。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基本处于经营模式单一、盈利模式同质化竞争阶段,还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证劵企业需要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渠道创新,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大做强,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三、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趋势

1.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指出:“证券公司经营各类业务的资格条件与其净资本规模挂钩,如证券公司净资本与各项风险准备之和的比例不得低于100%,并要求证券公司在开展具体业务时,需要根据不同业务类型按照不同比例计算风险准备。”金融证劵公司的发展规范化,势在必行。

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正是为了加强证券公司的风险监管,督促证券公司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未来证券公司的业务规模将直接取决于证券公司的资本规模。

2.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美国证券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5%,其中经纪、自营与承销业务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9%、5.9%和10%,而资产管理业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则达到18.7%,其增长速度超过了经纪、自营、承销等传统业务”。与此相比,我国的金融证券业虽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其主要推动力仍然来自于传统的经纪、承销和自营三大业务,受市场和政策环境制约,创新类业务只在集合理财和权证创设等局部领域获得突破。我国证券业的发展,需要实现多元化的趋势,随着证券市场制度变革和产品创新的加速,酝酿多时的一些创新业务都将可能进行试点(如:资产管理业务带来的资产管理收入及其他可能推出的创新业务带来的收入,提升传统业务的收入规模,改善公司收入结构等)。

3.增强国际化趋势,逐步扩大符合条件的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允许其从事证券经纪、自营和资产管理等业务,进一步推动国内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是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的又一重大趋势。

外资证券公司在产品创新能力、数据积累加工能力、自身风险控制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将向国内证券公司发起强有力的挑战。国内证券公司原有的传统业务将直接受到威胁;同时,国内证券公司在诸多产品创新领域也将面对外资证券公司的激烈竞争。

总之,我国金融证券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创新、变革,与政策支持、有效监管。中国金融证券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稳健经营、规范发展,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经营管理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朱谟. 关于我国基金市场发展的相关问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2008

篇4

关键词:证券市场 监管 现状 发展趋势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证券市场监管,是指证券管理机关运用法律的、经济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证券的募集、发行、交易等行为以及证券投资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证券市场监管是一国宏观经济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保障广大投资者权益的需要。二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维护市场良好秩序的需要。三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体系的需要。四是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是证券市场参与者进行发行和交易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经意忽略了对市场发展急待解决的根本的监管制度建设。为了尽快解决一些短期凸显的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和了事态,但是很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隐患。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和弱效性。

滞后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比如,证监会的某项措施可能符合单一证券监管目标的最优化,但由于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处于分割状态,其监管决策未必能达到国家整体金融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所难免。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投资者教育机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

2.投资者诉讼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诉讼等方式,对作出虚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起诉讼,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赔偿。

3.投资者赔偿机制。国外的证券市场通常设有赔偿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构建防范系统风险的缓冲机制,由市场风险引起的损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赔偿。目前,我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刚刚起步,投资者诉讼机制和赔偿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三、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建议

第一,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的问题必须具备一个基本的外部环境,即已上市的或将要上市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必须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它们不能仅仅将证券市场作为融资的工具。由于证券监管机构没有合法的理由介入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因此依靠证券监管机构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不现实。

第二,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必须回归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立场。证券监管机构发展市场的职能应该限于宏观层面,而微观层面的职能必须剥离,这样才能使投资者保护职能真正得以发挥。其发展市场的微观层面职能则交由证券交易所通过合约和自律规则行使。

第三,必须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合理确认证券市场监管机构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使证券监管机构切实履行公共管理职责。

第四,必须确立合理的证券监管机构内部组织架构。我国受制于宪法,无法赋予证券监管机构更大的独立性。但是,证券监管机构实行真正意义的委员会制是可行的,而不是名义上的委员会制。

第五,明确证券监管机构与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等的法律关系。新《证券法》对于证券监管机构与证券交易所的职能划分仍然是不合理的,没有对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地位给予合理的确认。应当把交易所定位为法人企业性质或者第三部门,并推动证券交易所之间展开竞争。

第六,推动立法和司法的发展。完善的法律、相对“积极”的司法有助于证券市场纠纷的解决,减轻证券监管机构的压力。

总之,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国家为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比较该制度安排的收益与成本后,从制度安排集合中挑选出来的,其实质是解决渐进改革中出现的新的制度不平衡。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较,中国证券市场具有外生性,这种外生性证券市场存在制度缺陷。中国证券市场是渐进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存在的问题是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反映。加之,证券市场“泡沫”机制所产生的风险,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极为复杂,实施监管的难度很大。中国证券市场主要功能是“为国有经济融资”服务,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为国有经济融资”与“证券市场风险控制”间的矛盾具有不可克服性,从而得出证券市场的监管困境根源在于其制度缺陷,所谓的监管失措只是监管当局的无奈之举。中国证券市场的问题不能单纯的依靠“加强监管,提高监管水平”来解决。在转轨经济中,监管当局是有所作为的,可以在证券市场的制度重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圆晨.股市泡沫生成机理以及大辩论引发的深层思考——兼论股市运行扭曲及庄股情结.经济研究, 2001.

[2]黄少安.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制度变革的解释——兼评杨瑞龙的“中间扩散型假说”和“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9.

[3]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篇5

关键词:产融结合效应 民营资本金融化 风险 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经济联系愈加紧密,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此大环境下,民营资本先后进入金融领域,而且甚至控制金融机构。具体来讲,民营资本主要集中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基金业、信托业、金融租赁等众多领域。民营资本作为一支新的力量,丰富了我国的金融市场,为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也必须看到,在这种产融结合的大趋势下,民营资本金融化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 “德隆系”引发的证券市场风波及目前被关注的“周正毅事件”等。这些问题暴露了民营资本金融化的弊端,需要全面正确认识这一趋势,采取相应措施扬长避短。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民营资本金融化是高级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产融结合的道路是民营资本适应市场经济的必要要求。这是一把双刃剑,要充分认识其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利用其优势,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不利影响,达到最大化产融结合的经济效应,促进经济良性健康发展。

民营资本金融化现状及动因

(一)民营资本金融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逐步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并转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如今,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民营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繁荣的重要支柱。应经济金融化的需求,民营经济、民营资本也有了新的动向,即民营产业资本进入到金融领域,产融结合,相得益彰。其涉入的领域主要有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其他行业等。

首先,民营资本金融化在银行业的渗透。如今,除了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即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是完全国有独资的,没有民营资本渗入,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营资本所占比例已经接近百分之十。其次,民营资本金融化在保险业的渗透。这几年来,民营资本加快了其在保险业中的步伐,成为保险公司保费的重要来源。比较典型的有平安保险、新华人寿保险以及华安保险等。再次,民营资本金融化在证券业的渗透。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民营资本进入证券市场提供了极大便利,促进了民营企业参股证券公司,无论是上市的民营企业还是未上市的民营企业。最后,民营资本金融化在其他领域的渗透。一些信托公司逐步引入民营资本用于自身的增资扩股。同时,尽管我国金融机构中的金融租赁公司数量最少,但由于其自身条件使得民营化最高。而财务公司领域的民营资本化程度较低。2004年,我国进行的新一轮的政府宏观调控中,着重强调了对民营资本的监管,要求监管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尽管如此,民营资本投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却逐年递增,且增长速度非常之快。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政策的开放化,民营资本金融化的产融结合之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民营资本金融化的动因

为什么民营资本金融化趋势愈演愈烈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产融结合角度切入。第一,通过产融结合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第二,金融机构和企业两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的不对称,产融结合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难题。第三,产融结合符合产业资本寻求多元化经营的要求。第四,产融结合的深入发展,将使得相关的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物、信息等优势,实现最大限度的协同效应。第五,产融结合的发展将有助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建立合理、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从而最小化“内部人控制”。第六,产融结合是我国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国际竞争力有效途径。而且,从企业内部看,民营资本金融化有助于获取金融行业高额利润,增加企业投资收益;获取融资便利,为实业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配置和整合,与国际化发展战略接轨。

民营资本金融化的潜在风险

(一)银行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综观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如下几大普遍的风险:一是存在较严重的不良资产,而且资产准备远不及《新巴赛尔协议》的标准,资本准备不足;二是产品创新意识匮乏,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依赖国家政策,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创新需求不高;三是商业银行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负担过重,体制改革步伐较慢,竞争成本提高。另外,中小商业银行具有风险个性。根据惯例,我国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扮演着双重身份,即商业银行的出资人、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股东。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中地方财政也是“一股独大”。实际上,从理论上讲,民营资本融入资金更多,应具有绝对的控股权,而实践中却有很多民营资本严重缺位的现象,如不能充分行使股东权利、不能参与银行的经营决策等。

(二)证券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首先,我国的证券业起步较晚,证券市场尚不成熟,相关机制不健全、制度设计不合理。在这种背景下,民营资本的产融结合之路显然风险重重。其次,基于我国不成熟的证券市场,相关证券机构很不规范。现实中,券商资本薄弱,缺乏竞争力,其发展呈现出极不平衡的态势。资本市场不景气导致券商全行业亏损,而且违规操作盛行。同时,我国加入WTO后,大量外资券商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给我国券商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最后,我国证券工具匮乏。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工具十分有限,只有股票、债券,严重缺乏长期收益证券品种,主要着眼于短期操作,忽略长远发展,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致使诸如保险基金的稳健投资者难以进入我国的资本市场,而债券市场也一直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保险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同样,我国的保险业也在高速发展,且极具潜力,前景非常广阔。在这种大环境下,民营资本在逐利动机的驱动下,踊跃进入保险业。然而,在大好发展前景下,保险市场也存在着问题及风险。首要考虑的是政策风险。显然,我国寿险、分红险、投连险等险种都是依赖于利差的,那么货币政策的变化必然会给其带来巨大差损风险。其次竞争风险也不容忽视。加入WTO后,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给我国保险公司带来巨大挑战,存在着竞争劣势风险。最后是投资风险。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的源泉是融通客户的保费形成保险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及运作。投资不慎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为保障资金安全,有必要建立合理高效的保险资金管理机制,促使资金的长期保值增值。

民营资本金融化的风险对策

(一)从宏观角度防范风险

民营资本走上产融结合的道路,是时展的需要,是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当然,产融结合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法律、制度环境的建设。这一过程中蕴含着诸多风险,需要宏观把握。

首先,强化政策环境的建设。政府的政策是民营资本金融化的最大约束。政府应从促进民营资本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当前经济发现现状为基准,适应金融改革的需要,兼顾金融机构效率和民营资本发展需求,制定出具体、完善的政策法规。同时,我国政府需要提高金融监管的力度。相关监督部门应当完善相关的风险监管制度。

其次,完善法制环境的建设,使这一产融结合过程有法可依,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和完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约束着市场上的所有企业,当然也包括民营金融机构。我国必须完善立法,明确民营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我国需要合理控制民营金融机构的退出数量,并根据其管理的水平、资产的质量分门别类地处置和规范。同时,具体退出过程也需要合理引导和规划协调,尽量采取重组、收购、兼并、业务转让、联合等方式,避免对经济、社会造成巨大的震动。

再次,优化金融制度建设,培养发展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相关金融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应该鼓励金融业的尽快发展,并建立存款的安全监管体系,同时配套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二是利率市场化制度的建立。以往的固定利率、盯住利率无法较好地适应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利率的市场化,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金融市场;三是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能够实现的一大基石,有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最后,加强人才储备建设,培育民营金融机构专业化金融人才。21世纪是知识的经济,是人才的经济,人才已发展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尽管民营金融机构的产权清晰明确,但如果没有相应的金融、管理人才,那么机构的经营管理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从整体形势来看,外资金融机构、国有金融机构与民营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其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的唯一载体。所以,民营金融机构应着力培养金融专业人才,使其具有扎实全面的金融专业和经营管理知识,拥有广泛的社会网路、良好的社会形象,涉猎广泛。

(二)从中观角度防范风险

首先,可以建立行业协会。各行业都具有相应的行业协会,如银行业的银行业协会、证券业的证券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实际上是一种自律组织,属于道德建设范畴,体现了行业内的职业道德,是诚信的基础。行业协会是一种非盈利性的组织,其宗旨是保护市场利益、合作协调、约束监督、交流指导等。其次发挥舆论监督的效力,并结合自律组织,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金融监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必须实现金融机构监管、行业自律组织监管和社会舆论监督的统一的监督体系,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监管。同时,必须加强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之间的合作,积极引导,强化监管,避免监管空白。

(三)从微观角度防范风险

首先,强化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进行股权管理。一直以来,民营经济都是最具活力的一种经济体制,但其发展良莠不齐,呈现出两极分化发展趋势。从实践角度出发,优质民营资本比小型民营资本更有助于降低股东的道德风险,尽管其数量可能较小。所以,商业银行需强化公司的治理机制,完善股权管理,建立信用评级体系,严格其民营资本股东的资格审查。

其次,完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是建立金融风险的内控机制。市场经济的深入使得金融业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必须有效管理防范风险才能赢得生存。民营金融机构以中小型居多,这些机构逐利性强,尤其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风险内控机制可以使民营金融机构有效约束和管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二是控制关联交易的风险。随着经济发展,民营企业集团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相应的关联企业的信贷关系交叉错杂,潜在风险较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识别集团客户的同时加强对关联企业的分析,独立测算成员企业的授信额度,严防超额贷款、恶意骗贷等。需要注意的是,防范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必须长远考虑,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最后,深化金融机构的战略管理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业也不断开放,其竞争日益激化。面临着国有、金融机构的双重竞争压力,民营金融机构应从长计议,把握全局,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相应的市场目标,挖掘客户资源,追求自身的成长和长远战略发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民营金融机构应量身定制合适的竞争战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结论

民营资本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发展,民营资本为追求进一步发展而采取产融结合的路径。显然,产融结合的做法丰富了我国的资本市场,使其更具活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同时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从而追求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频交易 西方金融市场 中国金融市场

一、高频交易的特点及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高频交易来自于算法交易的一个分支,它是基于某种交易策略,利用高速计算机自动发出买卖指令并完成交易,这使得高频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的速度。目前,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采用高频交易策略,他们不断的更新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以期获得速度优势。虽然高频交易已得到很大发展,但对于高频交易,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根据高频交易在国外的实践及其表现特征来看,它主要表现在报单撤单速度快和持仓时间短。高频交易之所以能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得益于美国金融市场具有的两大能力:

(1)具有快速开仓和平仓的能力。因为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市场对所有的交易品种都实行T+0交易制度,这就使得投资者在当日可以进行不断的买进和卖出,而不用隔夜持仓。其次,美国金融市场具有完美的流动性,无论交易量的大小,都能获得买卖报价。

(2)波动性良好使得波动价差能够覆盖交易成本。高频交易的动力取决于波动价差能够多大程度上覆盖交易成本,波动价差越大,交易才会越频繁,这又反过来促使流动性的增加。

高频交易在信息技术和金融市场都很发达的美国发展起来,由于其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而迅速蔓延到美国以外的其它国家,让整个世界的交易理念和交易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有数据表明,高频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最近几年在全球金融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2009年,美国证监会的资料表明,美国证券市场上高频交易的日均交易量占总日均交易量的50%以上。TABBGroup公布的数据则显示,美国股票市场高频交易量所占份额已经从2005年的21%上升到2009年的61%,其中47%是做市交易和套利交易。2009年第四季度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收益报告显示,有43%的期货市场交易属于高频交易。据EBS(electronic broking system )统计,外汇市场上根据币种的不同,高频交易占比在60%-80%之间。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预测欧洲和美国高频交易比例都将达到60%以上,而亚洲也将超过20%。对于高频交易为什么如此受欢迎,一组统计数据能更直接的给出其背后的原因。据不完全统计,以2008年为例,70%的采用低频交易的投资者处亏损状态,而大部分高频交易基金经理都获得了正收益 (Aldridge,2009)。人员不到300的Getco公司(全球技术交易公司),在高频交易策略的帮助下,2008年的净利润高达5亿美元。

二、高频交易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带来的影响

目前,国内金融行业对高频交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中国的股票市场实行的是T+1的交易制度,所以目前金融行业对股票交易的关注度比较小。但对于允许T+0交易方式的商品期货,股指期货以及可以变相实现T+0交易的交易型开放指数基金的存在,使得高频交易在中国金融市场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高频交易模式在中国的普及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它表现在:市场流动性不能满足高频交易的大范围应用;交易机制上的不同。国外的交易制度是做市商制度。中国交易费用和交易次数的限制也是高频交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中国目前很多的交易品种都是T+1的,使得当日必须持仓。但随着中国制度的逐渐完善,比如大量的IPO使得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可选择标的增加从而市场流动性也会相应的增加。其次,中国股票市场对于T+0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沪港通开通后,T+0的交易制度在不久可能就会实现。在这种形式下,对高频交易对中国金融市的影响研究就显得紧迫和重要。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将大幅提高;②证券的波动性增加。特别是在国内机构投资者在高频交易方面缺少经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策略同质化的情况下,高频交易势必引发助长助跌,在国内机构风控机制与系统流于形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③中国的金融机构合规管理体系与风控管理体系将会得到完善。高频交易的发展对金融机构风控体系的完善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比如,2013年8月16日发生的光大乌龙指事件就引起了机构深入的思考。回到“8・16”事件,通过分析我们能够看到诸多高频交易的身影:第一,在期指飙升、主要权重股纷纷涨停的那一轮拉升中,高频交易程序系统是主要的交易手段,因为放量发生在短短五分钟之内,这不是人为下单、正常交易能够实现的,没有人能够同时将数只资本庞大的权重股同时拉至涨停。从这次的事件中,我们意思到了中国股市的不成熟。其一,市场成员盲目学习美国的套利机制与交易行为,但并未完全认识到其中蕴含的风险,也没有关注于其中可能包含的漏洞;其二,中国的金融机构合规管理体系与风控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管理缺失;④有利于打破中国股市长期以来形成的庄家坐庄,操纵股价的行为。在高频交易背景下,只有那些大盘蓝筹股因为规模大,流动性好才会受到资金的关注,对于那些小盘绩差股靠炒作题材的情况会随着高频交易规模的壮大而逐渐消失。

总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高频交易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已逐步成熟。在充分意识到高频交易对中国金融市场会产生哪些影响的情况下,监管机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趋利避害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为高频交易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焕然.解析高频交易[J].深交所,2011.

篇7

关键词:投资银行;现状;策略

1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发展的现状投资银行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从事投资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主要是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地方性的股份制证券公司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放了证券流通市场,原有的商业银行证券业务逐渐分离出来,各地区先后成立了一大批证券公司,形成了以证券公司为主的证券市场中介机构体系。投资银行业带有许多转型经济色彩,由于宏观环境的不成熟和自身体制的不完善,到现在也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尚处于起步阶段。

1.2投资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投资银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仍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必然会带有阶段性的缺陷。对现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如国际上一般意义的投资银行,没有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在融资、产业集中等方面的作用,因而,这些缺陷造成了行业发展相对于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个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2.1资产规模小,国际竞争力弱。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106家证券公司,证券数目虽多,但大多资本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据统计,我国的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97万亿元,净资产为5663.59亿元、净资本为4319.28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在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只有11家,注册资本金有1000亿元人民币的有52家,根据数据,1000亿元的就占一半以上。近几年,为了和国际接轨,大批中国投资银行进行增资扩股,但与境外许多著名投资银行数千亿美元的规模相比中国投资银行业仍然相差甚远,目前中国投资银行资产总额同国际大券商相比,1.97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总额简单微不足道,如仅美林公司2010资产总额约为8.8万亿人民币。近些年,虽然在资产总额上有比较大的上升,但总资产规模的差距还是很大,资产规模小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另外,我国的投资银行数量多,低效率竞争明显,资源浪费严重,行业集中度低,同时,也削弱了抵御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1.2.2业务品种单一,缺乏业务创新。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创新动力,收入主要集中在手续费、自营业务、证券承销业务等收入,而西方投资银行设计了各种不相同的金融品种,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并且还可获得较高的收入。目前我国对新型投资业务,如:基金发起、项目融资、外汇买卖等并没有广泛开展,对国际上的各种创新型金融业务,如:期权、调期、资产证券化、购并重组等几乎尚未涉足,少数国内所谓的大投资银行虽略有涉及,但因经验不足,实力不济等各方面因素,使得自身业务发展与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1.2.3缺乏专业人才和业务经验。在任何一家优秀的投资银行都应该有一个或若干个投资银行家。而这些银行家具有专业素质强,不仅要有涉及面广的特点,还要有从金融、财务、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及专家组合。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较短,自身经验匮乏。而投资银行业又是有着高智力要求的行业,其不仅要为客户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要为客户提供各种策略、建议,解决客户遇到的各种金融难题。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那种思维敏捷,并且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的投资银行经营者和管理者,是投资银行必须具备的关键人才,而这类人才在我国的投资银行业中是比较短缺。1.2.4融资渠道偏窄,限制其发展。①分业经营,导致了我国投资银行融资渠道偏窄,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我国实行分业管理的监管模式,虽然有利于防止和控制风险,而在客观上限制了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并且对开展正常的投资银行业务所需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抑制了投资银行融资规模的扩大。②由于我国投资银行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和训练,投资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还很落后。在经营理念上,众多的从业人员只注重当前利益,没有重视企业长远的发展和建设,急功近利的思想浓厚,因此,导致企业在信誉,服务等方面越来越不尽如人意,所以,急需要转变和创新理念。

2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投资银行是市场经济成熟发达的产物,已经成为经济创新的典型代表,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来讲,我们整个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受体制的制约,受环境的制约,还是存在很多的弊端和障碍。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快投资银行业的发展。

2.1拓宽融资渠道引入

长期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增加经营的透明度,还可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其他的先进技术,为投资银行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加大金融创新,改进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①允许投资银行增资扩股,增加资本金;②允许资信好、业绩优良的投资银行通过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证券回购、中央银行再贷款或再贴现、债券质押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③允许券商通过货币市场发行专项投资基金、融券、短期票据等进行短期融资。

2.2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①要注重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实现风险分散,防止资产过于集中于一个区域;②要合理定位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目标,防止或制止系统性承销危机导致市场崩溃的发生。尽力保护知情较少者的合法利益,要能够估计到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金融形势和交易结构变化情况,在变化的环境中能够保持有效监管。对于投资银行不仅要保持其业务监管政策和制度结构的相对稳定,还要考虑对于投资银行业务监管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

2.3落实人才培养战略

我国投资银行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行业人才问题。特别是投资银行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其成功的首要因素。①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加大金融创新、更是更好地服务于客户的前提条件。②优秀的投资银行人员应该具有一些交际能力、销售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③在业务的研究、运作、创新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要运用循环式方法输送人员参加培训,培养出既能掌握先进的投资银行经营之道,又能熟通我国证券市场情况的本土化高级精英,为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积蓄宝贵竞争力。

3结束语

当前处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提高我国投资银行业盈利竞争和发展能力已成为焦点。从总体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投资银行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融资渠道的限制、行业的人才及法律的缺陷等方面。我们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认识到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投资银行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国际地位。

作者:赵凤 单位: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王德全.投资银行学[M].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2008.

[2]陈琦伟.投资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何小锋.投资银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罗晓青.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及发展深析[J].甘肃科技,2009,(5):56~57.

[5]郭卫东.投资银行信用风险的理论解释及防范策略[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11.

[6]刘建武.美国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J].西部金融,2009,(1):75.

[7]张永鑫.投资银行内部风险环境治理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0,(34):101~103.

[8]徐懿.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竞争格局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0,(11):37~38.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营资本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经济联系愈加紧密,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此大环境下,民营资本先后进入金融领域,甚至控制一些金融机构。具体来讲,民营资本主要集中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基金业、信托业、金融租赁等众多领域。民营资本作为一支新的力量,丰富了我国的金融市场,为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必须看到,在这种产融结合的大趋势下,民营资本金融化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暴露了民营资本金融化的弊端,需要全面正确认识这一趋势,采取相应措施扬长避短。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民营资本金融化是高级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产融结合的道路是民营资本适应市场经济的必要要求。这是一把双刃剑,要充分认识其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利用其优势,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不利影响,最大化产融结合的经济效应,促进经济良性健康发展。

二、民营资本金融化现状及动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逐步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并转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如今,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民营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繁荣的重要支柱。适应经济金融化的需求,民营经济、民营资本也有了新的动向,即民营产业资本进入到金融领域,产融结合,相得益彰。其涉入的领域最主要的有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其他行业等。

如今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营资本所占比例已经接近百分之十了。这几年来,民营资本加快了其在保险业中的步伐,成为保险公司保费的重要来源。比较典型的有平安保险、新华人寿保险以及华安保险等。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民营资本进入证券市场提供了极大便利,促进了民营企业参股证券公司。无论是上市的民营企业还是没上市的民营企业。另外,一些信托公司逐步引入民营资本用于自身的增资扩股。

同时,尽管我国金融机构中的金融租赁公司数量最少,但由于其自身条件也使得民营化最高。而财务公司领域的民营资本化程度较低。2004年,我国进行的新一轮的政府宏观调控中,着重强调了对民营资本的监管,要求监管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尽管如此,民营资本投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却逐年递增,且增长速度非常之快。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政策的开放化,民营资本金融化的产融结合之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民营资本金融化趋势愈演愈烈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产融结合角度切入:第一,通过产融结合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第二,金融机构和企业两者之间本就存在着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的不对称,产融结合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难题。第三,产融结合符合产业资本寻求多元化经营的要求。第四,产融结合的深入发展,将使得相关的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物、信息等优势,实现最大限度的协同效应。第五,产融结合的发展将有助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建立合理、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从而最小化“内部人控制”。最后,产融结合是我国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且,从企业内部看,民营资本金融化有助于获取金融行业高额利润,增加企业投资收益;获取融资便利,为实业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配置和整合,与国际化发展战略接轨。

三、民营资本金融化风险识别

现阶段,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深入,民营资本也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投身金融业,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及经济体制的完善。然而同时,这种产融结合也会扩散金融风险,导致实物经济和金融经济的脱节,严重的可能加剧我国经济泡沫、引发金融危机。显然,这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从银行业、证券业、 保险业的潜在风险进行阐述。

(一)银行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一方面,综观我国的商业银行,它们有如下几大普遍的风险:一是存在较多的不良资产,而且资产准备达不到《新巴赛尔协议》的标准,资本准备不足。二是产品创新意识匮乏,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依赖国家政策,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创新需求不高。三是商业银行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负担过重,体制改革步伐较慢,竞争成本提高。

另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个性。根据惯例,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扮演着双重身份,即商业银行的出资人、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股东。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中地方财政也是“一股独大”。实际上,从理论上讲,民营资本融入资金更多,应具有绝对的控股权,而实践中却有很多民营资本严重缺位的现象,如不能充分行使股东权利、不能参与银行的经营决策等。

(二)证券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具体如下:一是我国的证券业起步较晚,证券市场尚不成熟,相关机制不健全、制度设计不合理。在这种背景下,民营资本的产融结合之路显然风险重重。二是基于我国不成熟的证券市场,相关证券机构很不规范。现实中,券商资本薄弱,缺乏竞争力,其发展呈现出极不平衡的态势。同时,我国加入WTO后,大量外资券商打入我国资本市场,给我国券商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三是我国证券工具很匮乏。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工具十分有限,只有股票、债券,严重缺乏长期收益证券品种,主要着眼于短期操作,忽略长远发展,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致使诸如保险基金这样的稳健投资者难以进入我国的资本市场,而债券市场也一直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保险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同样,我国的保险业也在高速发展,且极具潜力,前景非常广阔。在这种大环境下,民营资本在逐利动机的驱动下,踊跃进入保险业。

然而,保险市场也存在重大问题及风险。首要考虑的是政策风险。显然,我国寿险、分红险、投连险等险种都是依赖于利差的,那么货币政策的变化必然会给其带来巨大差损风险。同时,竞争风险也不容忽视。加入WTO后,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给我国保险公司带来巨大挑战,存在着竞争劣势风险。最后是投资风险。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的源泉是融通客户的保费形成保险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及运作。投资不慎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为保障资金安全,有必要建立合理高效的保险资金管理机制,促使资金的长期保值增值。

四、民营资本金融化风险防范对策

总体来看,民营资本金融化对我国经济金融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保障和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然而,还需要看到这一产融结合过程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积极探求相应的对策。本文从以下方面来探讨风险对策。

(一)从宏观角度防范风险 民营资本走上产融结合的道路,是时展的需要、是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当然,产融结合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法律、制度环境的建设。这一过程中蕴含着诸多风险,需要宏观把握。

(1)强化政策环境建设。政府的政策是民营资本金融化的最大约束。政府应从促进民营资本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为基准,适应金融改革的需要,兼顾金融机构效率和民营资本发展需求,制定出具体、完善的政策法规。同时,我国政府需要提高金融监管的力度。相关监督部门应当完善相关的风险监管制度。

(2)完善法制环境建设,使这一产融结合过程有法可依,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和完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约束着市场上的所有企业,当然也包括民营金融机构。因此,我国必须完善立法,明确民营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需要合理控制民营金融机构的退出数量,并根据其管理的水平、资产的质量分门别类地处置和规范。同时,具体退出过程也需要合理引导和规划协调,尽量采取重组、收购、兼并、业务转让、联合等市场方式,避免对经济、社会造成大的震动。

(3)优化金融制度建设,培养发展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相关金融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应该鼓励金融业尽快发展,并建立存款安全监管体系,同时配套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制度的建立。以往的固定利率、盯住利率无法较好地适应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利率的市场化,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金融市场;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能够实现的一大基石,有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4)加强人才储备建设,培育民营金融机构专业化金融人才。21世纪是知识的经济,是人才的经济,人才已发展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尽管民营金融机构的产权清晰明确,但如果没有相应的金融、管理人才,那么机构的经营管理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从整体形势来看,外资金融机构、国有金融机构与民营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其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的唯一载体。所以,民营金融机构应着力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具有扎实全面的金融专业和经营管理知识,拥有广泛的社会网路、良好的社会形象,涉猎广泛。

(二)从中观的角度防范风险 一方面,可以建立行业协会。各行业都具有相应的行业协会,如银行业的银行业协会、证券业的证券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实际上是一种自律组织,属于道德建设范畴,体现了行业内的职业道德,是诚信的基础。行业协会是一种非盈利性的组织,其宗旨是保护市场利益、合作协调、约束监督、交流指导等。另一方面,发挥舆论监督的效力,并结合自律组织,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金融监管是一项很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实现金融机构监管、行业自律组织监管和社会舆论监督的统一的监督体系,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监管。同时,必须加强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之间的合作,积极引导,强化监管,避免监管空白。

(三)从微观的角度防范风险 具体如下:

(1)强化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进行股权管理。一直以来,民营经济都是最具活力的一种经济体制,但其发展良莠不齐,呈现出两极分化发展趋势。从实践角度出发,优质民营资本比小型民营资本更有助于降低股东的道德风险,尽管数量可能较小。所以,商业银行需强化公司的治理机制,完善股权管理,建立信用评级体系,严格民营资本股东的资格审查。

(2)完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首先,建立金融风险的内控机制。市场经济的深入使得金融业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必须有效管理防范风险才能赢得生存。民营金融机构以中小型居多,这些机构逐利性强,尤其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风险内控机制可以使民营金融机构有效约束和管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其次,控制关联交易的风险。随着经济发展,民营企业集团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相应的关联企业的信贷关系交叉错杂,潜在风险较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识别集团客户的同时加强对关联企业的分析,独立测算各成员企业的授信额度,严防超额贷款、恶意骗贷等。需要注意的是,防范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必须长远考虑,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3)深化金融机构的战略管理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业也不断开放,其竞争日益激化。面临着国有、金融机构的双重竞争压力,民营金融机构应从长计议,把握全局,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相应的市场目标,挖掘客户资源,追求自身的成长和长远战略发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民营金融机构应量身定制合适的竞争战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总之,民营资本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发展,民营资本为追求进一步发展而采取产融结合的路径。显然,产融结合的做法丰富了我国的资本市场,使其更具活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同时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追求稳定健康的发展。

篇9

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本金交易与投资、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和佣金方面。本金交易与投资收入包括了对各类证券及其衍生产品的差价收入和投资利息收入;投资对象则涵盖了所有的金融和商品市场,既包括负债类证券、权益类证券和固定收益类产品、商品、货币及其衍生产品,也包括了第一担保品、外汇、风险投资和股权直接投资等。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包括了承销各类证券、兼并收购、债务重组和其他财务顾问等业务收入。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包括机构及个人资产管理收入、投资组合服务收入、客户流动资产类账户费用收入、营运资本管理收入、现金管理收入等。佣金收入则主要来源于买卖互惠基金、上市公司证券交易、商品市场交易和场外交易、期权买卖及保险产品等。图2是美国主要国际投资银行业务收入构成的比较图。可以发现,尽管各大类的业务类型并没有改变,但其业务结构却很充实,有较多创新。

业务专业化,市场占有率高

各大投资银行为提高自身竞争率和收益,在业务多样化、交叉化的同时,又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所长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渠道。如美林曾是国际领先的债券和股权承销人,其在债务抵押和资产担保证券市场上分别居于世界第一和第二,在美国IPO市场位居第一,而且在产权交易、项目融资和个人投资经纪服务领域成绩卓越。高盛则精于融资、投资、收购、兼并、股票债券分析领域,其2007年在全球并购市场上高居第一。摩根士丹利是资产管理、国际证券和信用卡市场的领跑者,2007年在全球并购市场排名第二,美国股权市场排名第一。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熟金融市场看,现资银行的新兴业务主要是项目融资、企业并购、风险投资、公司理财、投资咨询、资产及基金管理、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等。我国投资银行业务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证券承销、经纪、自营业务等传统业务方面,资金信托、重组合并、资产管理等新兴业务才刚刚起步。通过对排名靠前的券商投资银行近年来业务分析,资金信托、重组合并、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转让、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企业上市发债顾问、资产管理、企业常年财务顾问、企业资信服务、政府与机构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收入比例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所占比重还是非常小,而经纪业务收入、承销业务收入等收入比重虽然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格局却基本没有改变(如表1)。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熟金融市场投资银行进行比较,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存在机构数量多、资产规模小,业务范围窄、收入来源过度集中,业务机构相似、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缺陷。这些导致了我国投资银行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盈利能力不足,跟不上国际投资银行发展的步伐。

(一)机构数量多,资产规模小

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大都资产规模小,盈利能力不足。由2010年中外投资银行盈利能力对比表可以看出,我国净利润排名前三的券商的总资产远不及美国排名靠前的投资银行。而资产的总规模小的结果就是必将直接导致证券公司抵抗风险的资金不足、实力不够、能力不济、措施不力,应变能力较弱;即便是开拓国内新业务的内在欲望也不强,更谈不上在国际市场去拓展,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资本市场蠢蠢欲动,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国际竞争的风险日益临近并加大,从而潜在地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持续发展。

(二)业务范围窄,收入来源过度集中

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窄,收入主要来源仍然集中在传统业务上,像资产管理、并购等业务收入很少,对现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所涉的深度、广度都远不及国际上一般意义的投资银行。2007年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收入就占到了总收入的77%,而且自营业务收入来源仅局限在股票、债券的买卖差价上,与美国投资银行相比差距悬殊。三大传统业务具有高度相关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比如2002—2005年,证券市场不景气,到2006年才开始复苏,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收入,比重由2002—2004年的15%左右、2005年的5.02%上升到30.59%(如图3),超过了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而一跃成为证券公司的第二大收入来源。由此可见,我国资银行证券收入水平对二级市场的发展依存度比较高,呈现波动性;而像并购、资产管理、风险投资、财务咨询等业务收入极少甚至没有,盈利模式过度单一。

(三)业务结构相似,专业化程度不高

各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明显相似,业务收入相互之间也具有高度可替代性,无核心竞争优势业务,差别化的竞争策略和业务品种并不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承销业务类似。在我国证监会和相关政府部门严格的审批制度下,我国证券市场基本上处于卖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尽管在目前我国投资银行承销业务在一、二级市场上存在巨大的差价,但也是基于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之内,只能成功不得失败,因而可以说承销业务几乎是一种无风险或低风险业务。第二,经纪业务品种单一。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主要是股票、债券、基金和权证等屈指可数的证券交易品种,而A股交易又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各投资银行业务专业化程度不高,如承销业务方面,拥有成熟证券市场的西方国家具备承销业务资格的投资银行一般都不会超过十家,这样既有助于规范资本市场,又有助于开展有序的市场竞争,而我国“投资银行”呈现的“一窝蜂”发展趋势,使得拥有证券承销资格的投资银行数量众多,目前已经达到34家,且并未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有改制、兼并等减少的趋势,这就势必造成承销市场的混乱,阻碍承销业务的发展。同时,它们盲目地拓展业务内容,没有集中力量发展好各自占有优势的领域,往往造成行业的恶性竞争,难以推动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发展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建议

(一)层次化发展

针对我国投资银行业存在的机构数量多、资产规模小等缺陷,应对投资银行进行结构性优化和重组,促进我国投资银行的层次化发展。由于保荐制度明确了保荐人和期限,落实了保荐内容和保荐责任,引进了管理制度和监管措施,为投资银行实现层次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目前,我国有全国性的、地区性的和“精品店”式的投资银行,具体可分为以下层次:

1.国际型投资银行为能在国际环境中提升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地位,建立一流的国际型投资银行势在必行。全面分析并凝练投资银行现有的业务,组建实力雄厚的国家级投资银行,打造真正服务资本市场,适宜当前经济、金融环境的主导业务品种,使之成为中国投资银行行业的“航母”级别的金融机构,必将起到丰富和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提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也将会为国际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新型的运作模式。

2.区域型投资银行专门为本地区的中小企业和中小散户等特定的投资群体服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地方上市公司的联系,创造新的业务机会和利润,如为企业在本地区发行风险债券。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发行债券具有节约财务成本和对公司管理“硬约束”的优势,企业更倾向于利用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外源融资。

3.“精品店”式投资银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需求层次是由低向高的,投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同样来自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需求不断升级、创新及其相互作用。随着“微创新”时代的到来,客户的需求层次会因其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客观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迫使证券市场进行细分,成为“微创新”的主要创作依据。“船小好调头”,在这种背景下,小型投资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资金、人才和管理等实际情况选择目标市场,并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集中有限的精力实施目标市场的特色化经营,将触角伸向大型投资银行实力相对薄弱的环节和无暇顾及的领域,弥补自身的不足,成为术业有专攻的“精品店式”投资银行。如开设基金精品店,通过严格筛选精品优质的基金产品服务客户,以赢取客户的信任和认可,进而实现客户和投资银行基金业务发展双赢。

(二)创新化发展

新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我国投资银行要提高国际地位,缩小与世界投资银行的差距,必须紧跟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业务品种和业务模式上创造性发展,创新是我国投资银行做大、做强、做实的保障,唯有创新才能永葆我国投资银行的生命力和活力,提高投资银行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1.业务品种的创新我国的投资银行应该彻底摆脱对传统型业务的过分依赖,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是资产重组与转让、直接投资及股权私募、结构化融资、银团贷款安排管理、资产证券化、短期融资券承销、企业上市发债顾问、企业常年财务顾问、企业资信服务、政府与机构财务顾问等实时性、前沿性、科学性业务的开展。可以把并购业务作为核心业务来发展,增加并购业务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开展并购业务时,投资银行应紧密联系企业并购活动的实际,在并购策划、谈判技巧、支付方式、并购整合等各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比如,通过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进行企业间的合并。这种并购方式已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频繁应用,它不用通过以现金支付的方式来购买被合并方的全部资产和股份,可以避免大量的现金流出,降低企业购并成本,保持合并方企业的实力,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这一方式开始被运用。如TCL集团IPO及换股吸收合并TCL通讯、金隅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太行水泥、吉利收购沃尔沃、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等案例,都加快了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步伐。此外,我国证券市场上还成功策划实施了巴士股份定向增发法人股的案例,开创了通过定向发行法人股吸收合并非上市公司的先河。

2.业务模式的创新网络经济时代的来临为投资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投资银行业务与互联网具有很强的相容性,各大投资银行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提供新的适合在线交易的咨询业务,进行业务模式的创新,建立网上综合投资银行服务平台,推进虚拟营业部的建设。投资银行还应深刻认识到证券信息服务在未来证券市场中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并积极主动地及早介入这一市场,将各种金融产品组件的信息提供给投资者,按照投资者提出的设计构想,开发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为投资银行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专业化发展

一般地,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其证券公司涉及投资、融资等业务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但它们并不注重业务品种在整体数量上的扩张,反而会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和评价自身的优劣,最大程度地利用自身逐步积累和形成的优势,确保重点地去发展某一项或几项“品牌级”的业务,寻求其在专业化和个性方面的发展,如美林公司侧重经纪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摩根士丹利侧重企业合并重组和信用卡服务,高盛公司则侧重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国各证券公司应该以此为借鉴,在不影响投资业务健康状态下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根据自身现有条件,量身定做,敢于舍弃,保留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或已经形成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向科学化、特色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1.承销发行型投资银行承销发行业务作为传统投资银行业务之一,是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和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做好并做出自己特色的承销发行业务,一方面有利于自己从众多的证券公司中脱颖而出,提高声誉;另一方面,随着专业化的加强,能够帮助高成长、高风险性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管理模式、降低风险并推荐其上市,最终促进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改革。

2.经纪业务型投资银行经纪业务是投资银行最本源的业务,各投资银行应积极地从传统的股票交易模式向以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业务模式转变,从利润中心型向营销中心型转变。一切以客户的需求为向导,以为客户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为原则来设计经纪业务,在“经营客户资本”的基础上,达到“经营客户”的目的,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加盟,使经纪业务走内涵型的发展道路。

3.企业兼并型投资银行美国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说:“没有一个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合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投资银行的成长与发展同样也会面临兼并或被兼并的风险,企业合并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合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差别效率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战略性重组理论等理论已经充分证明,企业合并在不同的国家会出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机构调整的历史时期,投资银行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中介平台,确保能够提供专业化、规范化、层次化的优质服务则成为当下最为迫切的需求。同时投资银行的专业化服务,能够提高并购重组市场的效率,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小结

篇10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 启示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公开市场操作只在美国和英国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而其他国家主要依靠一些非市场、非价格手段来实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发达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在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公开市场手段来调节,公开市场操作不断发展,操作方式和手段也日益丰富。

国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实践

(一)美联储

美国是最早采用公开市场操作的国家之一。由于不享受国会拨款,美联储最初通过购债获得利息,这就催生了公开市场操作,并于20世纪20年代末成立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委员会。作为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委员会担负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指导和监督公开市场操作等重要职责。20世纪50年代,公开市场操作日臻完善,最终取代了贴现窗口和存款准备金率,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首要操作工具,形成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

由于美国国债市场具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和稳定性,因而自美联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以来,美国的公开市场业务绝大部分是通过国债,在国库券市场上进行,国库券的种类通常有3个月、6个月和1年期,其中3个月和6个月期国库券每周滚动发行,1年期国库券每四周发行一次。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中涉及公开市场操作的包括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Large-Scale Asset Purchase Programs)、展期计划(Maturity Extension program)及单期回购计划(Single-Tranche Term Repurchase Agreements)等多项措施。目前,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仍在实施,美联储将维持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计划和450亿美元长期国债计划不变。

(二)欧洲中央银行

欧洲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是指欧洲中央银行在欧元区金融市场内,以不附条件直接交易或者回购交易等方式,从事合格有价证券买卖的操作。它是欧洲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目的在于指导市场利率、调节市场流动性并向市场指明其货币政策方向。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元区先后实施了以担保债券购买计划(CBPP)、证券市场计划(SMP)和完全货币交易计划(OMT)共同构成的量化宽松政策。2009年5月,欧洲中央银行宣布执行总额达600亿欧元的资产担保债券购买计划。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后,2010年5月,欧洲央行启动了证券市场计划,由欧洲央行及17个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购买财政问题较严重国家的政府债券。2012年6月,欧洲央行启动完全货币交易计划并以之取代证券市场计划。欧洲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购买剩余期限在1-3年的问题政府债券来改善欧元区问题国家的金融财政状况。

(三)英格兰银行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当时英格兰银行为了平衡国库收支,开始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直至20世纪30年代以后,公开市场业务才真正成为货币政策工具。

1997年英格兰银行对公开市场业务进行了多方面改革。一是在买卖国库券的同时扩大债券回购交易;二是将交易对手方扩展到所有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自1997年改革以来,英格兰银行以金边债券中的国库券和其他国债为主要操作工具,而将某些特定证券(包括符合条件的票据和欧洲政府债等)作为辅助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自此,公开市场业务成为英格兰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英国分三阶段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涉及公开市场操作的包括资产购买计划(Asset Purchase Facility)等多项措施,累计购买金融资产3750亿英镑(包括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等)。

(四)日本央行

公开市场操作在日本起步较晚,操作也不成熟,对于日本央行来说是较次要的调控手段。1962年日本央行(日本银行)开始通过公开买卖债券的方式调节货币供给,1972年后积极开展票据买卖,1981年开始短期证券交易。1986年以来,随着日本公开市场的发展和健全,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增速严重下滑,整体经济陷入衰退。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日本银行在全球率先使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然而,日本经济并没有因此而显现新起色,核心通货膨胀率及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始终在零附近徘徊。2010年10月,日本银行再次出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截至2013年3月,日本银行累计购买金融资产72万亿日元,这些金融资产包括政府债券,贴现票据、商业票据、公司债券、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房地产投资基金(J-REITs)等。

国外公开市场操作的现状及特点

(一)美联储

1.类型

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分为两类:一类是永久性的,一类是暂时性的。永久性公开市场操作通常用于调节影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长期因素,主要是流通中货币的增长趋势。永久性公开市场操作包括通过系统公开市场账户直接买卖证券。暂时性公开市场操作通常用于应对由于短期变化产生的准备金需求,这些操作通过回购交易的形式进行。

2.交易工具

美联储最主要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是政府债券,最主要的交易场所是美国政府债券的二级市场。但是,美联储被授权可以买卖的证券范围受到限制,交易的券种主要包括政府债券和政府机构债券等,其中主要是短期证券。

3.交易对手

美联储公开市场业务实行一级交易商制度。一级交易商的职责在于参与公开市场操作,促进货币政策执行符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既定方向。此外,一级交易商还要参与所有美国政府债券拍卖,并履行国债做市商职责。目前美联储有21家一级交易商,包括高盛、德意志银行、J.P.摩根等。

4.操作方法

美国公开市场操作决策机构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并通过公开市场会议确定货币政策态势和行动指南,指定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为公开市场操作机构,由公开市场账户经理来执行具体操作。

5.操作成效

公开市场操作是美联储控制货币供给的主要工具,由美联储主动进行。美国公开市场操作灵活,易于反向操作,并能够快速实施。

此外,美国公开市场操作的透明度也较高,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召开8次会议,向公众发表政策申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还会绿皮书、蓝皮书和棕皮书,传递经济金融情况等有关信息。

(二)欧洲中央银行

按交易工具划分,欧洲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可分为回购交易(Reserve Transaction)、不附条件直接交易(Outright Transactions)、发行债券(Issuance of Debt Certificates)、外汇掉期交易(Foreign Exchange Swaps)和吸收定期存款(Collection of Fixed-term Deposits)。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回购交易,它可以暂时改变银行储备的供应量。

根据公开市场操作的目标、时间安排以及程序的不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种:

1.主要再融资操作(Main Refinancing Operations)

这是欧元系统为向银行系统提供流动性而采取的公开市场操作。由成员国央行采取标准招标的方式,按照预先规定的日期进行。该操作构成欧元系统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部分,为金融部门提供主要的再融资资金。

2.长期再融资操作(Longer―term Refinancing Operations)

这是中央银行的传统金融工具,也是欧元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次要来源。这种操作每月实施,通常是买入或者卖出3个月期限的证券。由成员国央行采取标准招标方式,按照预先规定的日期进行。其目的在于向交易对象提供额外的、期限更长的再融资,而非用于表明货币政策立场。

3.微调操作(Fine-tuning Operations)

微调操作采取临时权宜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管理市场的流动性和影响利率,特别是在没有预期到的流动性波动影响到利率时,就需进行微调,以减少不利影响。

微调操作通常使用回购交易来执行,但也存在不附条件直接交易、发行债券、外汇掉期交易和吸收定期存款等其他形式,由成员国央行通过快速招标或双边程序实施。微调操作所使用的交易工具要结合交易类型和具体的操作目标来选择。

4.结构操作(Structural Operations)

结构操作通过发行债券、回购交易和不附条件直接交易进行。这类操作在欧洲央行希望调整欧元系统头寸结构时通过金融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通过发行债券和回购交易等形式进行的结构操作,由成员国央行通过标准招标进行;通过不附条件直接交易进行的结构操作,则通过双边程序进行。

与美联储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不同,欧洲中央银行将其公开市场操作分散到若干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进行。

(三)英格兰银行

1.交易工具

英格兰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即短期回购交易(Short-term Repo)、不附条件直接交易(Outright Transactions)和微调操作(Fine-tuning Operations),而主要的操作工具包括国债、银行票据和欧盟委员会发行的票据等。

英格兰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对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非常重视,对所采用的证券不仅要求其在市场上交易活跃、为金融系统广泛持有,而且有很高的信用要求,以避免交易商不履约带来的价格风险。

2.交易对手

英格兰银行选择交易对手的标准十分严格,主要包括:交易商能对英格兰银行的日常操作做出及时反应;至少在一种可供公开市场操作的金融工具上表现活跃,拥有广泛的交易对手并能通过交易对手较好地为市场分配流动性;积极参加大多数的公开市场操作;能经常为英格兰银行提供有用的市场信息。

(四)日本银行

日本央行每天在公开市场进行多次操作,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回购交易和不附条件直接交易。回购交易的操作工具包括政府债券和商业票据等,不附条件直接交易的操作工具有政府债券和贴现票据等。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现状和特点

我国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开始于1996年。自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我国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在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类型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央行票据。2013年1月,人民银行推出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波动时相机使用。SLO是指参与银行间市场交易的12家主要机构,可以在流动性短缺或者盈余时,主动与中央银行进行回购或者逆回购操作,其操作期限一般不超过7天。 SLO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互配合和补充,进一步增强央行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丰富和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目前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交易工具主要包括: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以及人民银行指定的其他债券。交易对手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目前,一级交易商由43家商业银行和5家证券公司构成。

与国外央行相比,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公开市场操作运用的历史较短

早在20世纪80年代,公开市场操作就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我国对其运用的历史较发达国家晚了近10年。

(二)中央银行票据是我国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券种

在发达国家,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具有易于变现和较高的信誉等优良特征,成为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根据国际经验,短期国债最宜充当公开市场操作对象,一般占国债发行总量的1/3左右。但从我国来看,由于国内国债市场不发达、市场流动性低1等原因,国债无法独立承担公开市场操作的重任,为了满足央行流动性调节的需要,从2003年4月起我国开始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近年来在回收流动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弥补了我国债券市场短期工具不足的缺陷,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较好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三)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相对较低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频率一般为一周两次,通常在每周二和周四进行;美联储则是每日进行例行操作和临时性操作;英国的公开市场操作频率更高,为每日两次。

(四)公开市场操作的目标仍为数量型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目标是基础货币,美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中介目标是联邦准备金利率,英国则以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利率决策目标作为操作目标。

国外公开市场操作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议完善我国公开市场操作方式

建议参考国外经验,丰富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交易品种,增加央企发行的重点企业债券,如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以及中期票据等;提高交易频度,每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灵活选择一级交易商并扩大市场交易成员范围,提高公开市场操作覆盖面,增强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影响力,强化对市场利率及市场预期的引导作用。

(二)现阶段中央银行票据仍将作为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工具

从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国家已不再使用中央银行票据作为主要操作工具,而以国债来取代。但从我国目前公开市场操作的实际来看,中央银行票据的退出时机还不成熟,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央银行票据仍将作为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工具。

(三)促使国债逐步成为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首要工具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债发行和流通机制;优化国债投资方向和国债期限结构,增加短期国债供给;增加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国债持有比例;增加商业银行资产中的国债持有量,使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桥梁。2

注:

1.截至2012年末,我国国债主要以1-3年期和3-5年期的中期国债为主,分别占国债发行总量的20.41%、18.23%,而1年期以下的短期国债仅占发行总量的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