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概论范文
时间:2023-03-23 15:1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管理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项目教学;物流管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34-02
1 《物流管理概论》项目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1.1 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内涵 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为教学内容,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项目化教学法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通过师生全员参与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活动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以项目带动教学,项目化教学法符合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的特征。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掌握知识、转化技能的过程。通过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分解,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析,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形成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1.2 实行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1.2.1 符合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规律。近年企业对物流技术的需求,物流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精通物流管理的人才更是奇缺。对物流人才特别是物流第一线的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适应培养技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技能型物流人才,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因此在高职教育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大多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式。
1.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在物流行业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项目化的核心任务是以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要在学科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力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学的要求,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1.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偏重,学生的参与性较差,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项目化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活动的载体,课程设计符合高职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特点,把学习者转变成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分工协作,自主学习完成具体项目,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物流管理概论》项目化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课程知识体系改革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具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部分的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为度;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性教学内容相配套,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又来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适当补充专业和课程教育性方面的内容,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形成较好的学习观、课程观;适当补充形成和提高课程综合素质方面的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还充分考虑本课程与物流运输实务、现代仓储实务等后续课程的衔接,处理好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课程教学组织与安排,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具体实施时,课内课外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的教学方式手段相结合。
2.2 课程技能体系结构设计 《物流管理概论》共分八个知识模块。第一模块是物流认知,主要内容有物流的概念与分类、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合理化物流的内涵;第二模块是物流要素,分别介绍了运输、储存、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信息等要素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第三模块是物流中心,包括物流中心的功能、物流中心的布局规划与设计等内容;第四模块是物流信息技术,主要介绍了目前常见的现代化技术包括GIS、GPS、EDI等;第五模块是物流信息,介绍了物流信息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与方法;第六模块是物流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企业物流组织的发展过程、物流组织结构的种类以及物流人力特点和管理方法;第七模块是供应链物流,重点介绍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特点以及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主要策略;第八模块是物流绩效评估,介绍了物流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以及供应链评估的方法和步骤。
3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在物流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情况之下不容易做到按“制定目标-计划-实施-评估”这个过程来实施教学内容,因为物流管理类课程中有明确的项目让学生来独立完成的知识点相对较少,不过我们也应当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一些项目。
3.1 确定项目任务 立项是项目化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项目化教学实施的第一步是确定项目任务,即立项。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项目小组,必要时教师可适当平均每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性格构成,每组人数一般八人左右,小组成员最好由学生自由组合,为保证项目任务顺利完成,每组选一名组长,最好由班干部担任。其次,综合考虑项目的设置,使项目之间具有前后关联性,承接性,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统筹几个子项目任务,以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再次,立项目标一定要定得比较小,较短的时间,能够让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一般以一周时间完成一个项目较为理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立项所确定的项目任务一定要紧扣实际。
3.2 独立制定工作计划 学生按照课题实际需要,提出自己的独立工作计划,个人的知识欠缺将通过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来弥补,在这一过程中学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己独立确定各自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确定较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帮助。
3.3 实施计划 学生按照制定的各组最优解决方案,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按计划实施并完成,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工作过程中要按照预定的计划来进行自我和相互的检查,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加以点拨和指导,在这过程中,教师要详尽观察学生能力。
3.4 检查评估 各项目小组长拿出产品来进行汇报,本小组对某些功能的实现可能还有心无力等,讲解制作的过程,并讲出哪处较满意,哪处还有待改进,汇报结束后,各小组之间互评,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并要求各项目组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再对各项目组的情况进行相应地点评。由教师向优秀的团队颁奖,用以激励学生。
3.5 归档与结果应用 教师进行相应的总结并将相关资料归档以备下次使用。教师对此项目做完后要进行归档,如总体的教学效果如何,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还有什么是当初没有考虑到的,哪些情况是在意料之中,是按计划进行的等,以便下次教学时,该项目的教学更加完善。
4 结论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在《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实施项目化教学方法。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生活和生存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等,它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且不可能替代,这种教学模式所花的时间和精力都要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戴海容.《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38-40.
[2]浦震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课程体系开发的调研[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8):155-157.
篇2
关键词:约束理论 西部高校 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改革
一、约束理论概述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连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
约束理论认为,系统的最大产出取决于其最薄弱环节(即瓶颈)的最大解决程度。一般而言,系统的瓶颈来源于两方面:内部约束和外部限制。约束理论提供了一系列识别和消除瓶颈的技术工具,围绕系统中的瓶颈进行识别,进而进行消除,使系统的目标和战略明确化,从而使系统以最小的代价明显的提高整体的效益产出的一套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的集合。TOC强调必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效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TOC的基本要点如下:(1)企业是一个系统,其目标应当十分明确,那就是在当前和今后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2)一切妨碍企业实现整体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看成是约束;(3)为了衡量实现目标的业绩和效果。
二、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需求产生供给,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致使全国各高校争相开设物流管理类专业,我国西部地区也不例外。在西部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中,我们以教育整体实力相对最强的陕西省为例。陕西包括本科(39所)、专科(38所)、独立学院(12所)以及民办高校(18所)在内共有107所高校,其中不包括研究及科研机构。在这107所高校之中,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类专业,占到总数的28%以上,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之中。截止到目前为止,根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已有300余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及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物流类专业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之不快,简直可以称之为“神速”,但是这里的“发展”主要指的是数量层面。
然而,正当物流类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之际,人们忽然发现,当初那个“有条件要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的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并没有像人们预计的那样顺利,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尤其是西部地区,他们拥有更少的资源却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主要有:1.物流管理类专业办学思路不清、办学目标不明;2.实践教学“杂乱无章”,未形成科学体系;3.教学资源不足、资源利用缺少规划;4.物流师资匮乏;5.理论与实践脱节;6.教学方法与手段简单;7.教学与企业实际脱节。
三、基于约束理论的制约我国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的“瓶颈”问题分析
基于约束理论的制约我国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的“瓶颈”问题分析可以通过当前现实树来实现。描绘当前现实树(Current Reality Tree,CRT)时,即要回答“改进什么”时,我们往往是从可以得到的例证开始着手,即系统中明显地存在着的那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总称为“不良效果”(Undesirable Effects,简称UDE)。值得注意的是,“不良效果”(UDE)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们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通过绘出将这些不良效果联系在一起的逻辑关系图,可以大大有助于找到真正的问题症结所在,它们就显示在这个逻辑图的最低部。
根据约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最大产出取决于“瓶颈”问题的解决程度。我国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上七个,我们可以把这七个问题看成是“不良效果”(UDE);这些UDE表而上毫不相干,实际上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入中间条件来将它们连成一棵“树”(加入的中间条件就是所连接的UDE之间的因果联系),“树叶”是各种不尽人意的表面现象,“树干”和“树枝”是中间结果,“树根”就是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通过一些中间条件的连接就可以形成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图,即当前现实树。如下图所示。
在当前现实树的最底部得出的“主要问题”就是当前制约我国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改革的“瓶颈”问题,即实践教学“杂乱无章”,未形成体系。
参考文献:
[1]丁依萍.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7,(15):.
[2]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6,(5):203-205.
篇3
医药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一个特殊分支,在当今中国的物流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国家对医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均制定了严格的药事法规,决定了医药物流在管理和操作的层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对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一般的物流管理知识,还需对医药商品的生产、流通乃至使用等相关知识有系统地掌握和了解。由于医药物流的专业理论与技术的跨度很大,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定位。医药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深谙医药行业特点并具有开办管理类专业的经验。开办物流管理专业,医药院校须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院校的办学经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框架和核心课程,开辟一条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现代应用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基于此我们结合物流和医药行业特点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如下:培养掌握物流管理理论和医药相关知识,具备物流规划及经营管理能力,能在生产、流通企业,特别是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级医疗机构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物流管理尚属新专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各院校对物流专业的认识还处于摸索阶段。我们认为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不能“盲目跟风”地生搬硬套。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做出清晰的办学定位。在保证课程设置系统性的前提下,凸显专业特色,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专业特长。因此,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基于以下原则。
2.1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应在考虑一般物流管理类课程的同时,围绕培养目标合理恰当地安排医药管理类课程和医学、药学类课程,注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一致,由一般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向“医药管理”与“物流管理”相交叉的医药行业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方向转变。
2.2保证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各专业课程顺序安排应符合教学规律,注重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医学、药学类课程和管理基础类课程应安排在一、二年级,各门专业课程安排应符合认知规律。
2.3合理处理“专”和“宽”的关系课程设置既要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让学生熟悉医药领域的专门知识,形成既有专业特色,又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处理好“综合性”与“专业化”的关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聘请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充分论证专业课程体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围绕培养目标,遵循课程设置原则,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我们进行了课程设置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将专业课程划分为医药类课程群、管理类课程群、卫生管理交叉类特色课程群以及实训类课程群。医药类课程群:要求学生对医药理论有初步了解,总体上的认识,因此我们充分整合医学、药学理论,开设概论性的课程,如中医药学概论、现代医学概论。管理类课程群:通过大量调研综合类和财经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物流学概论、会计学原理、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共关系、经济法、电子商务等课程;专业课有仓储管理、国际贸易实务、运输与配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物流企业战略管理和商务谈判。卫生管理交叉类特色课程群:医药商品学、药事管理学和医院管理。实训类课程群: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进行必要的课间实训。我们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开设医药商品识别和物流沙盘实战对抗课程。
4专业课程设置的未来设想
4.1充分借鉴成熟专业的课程设置经验专业突出特色并不仅仅是几门特色课程的问题,还包括各专业课程如何与医药行业有机结合,如何开展课外实训等问题。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可以通过不同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共性规律,把其他领域已有的成功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经验合理移植于物流管理专业加以吸收利用。目前很多高等医药院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并且它们的培养模式日趋成熟,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篇4
【关键词】航空物流 国际物流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53-02
《国际物流》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国际物流》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包括:《航空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快递》等;同时还学习了与《国际物流》密切相关的,如:《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等课程。因此,学生在学习《国际物流》课程之前,已经基本掌握了物流的基础理论和实务。如何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国际物流》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国际物流区别于国内物流理论及相关实务,是《国际物流》课程的建设重点。
一、《国际物流》课程现状
在我校08版教学计划中,《国际物流》课程是在大四的上学期开课。在《国际物流》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航空物流的特色课程,如《航空物流管理概论》等课程,对航空物流有了一定了解。同时学生经过实践课程和实习,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学生在学习《国际物流》课程时,已有良好基础,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国际物流理论和实践,也取得了效果。但是在国际物流08版教学计划四年的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有重叠的地方
《国际物流》作为物流的专业课程,涵盖知识面广,包括国际物流的概念和国际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网络、进出口贸易的程序、进出境检验检疫、进出境货物的通关、国际货物的保险、国际商品的采购、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内容,同时涉及物流、贸易、法律、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知识体系。因此,不可避免地与物流专业的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重复的现象,如国际贸易实务、民航货物运输等课程。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国际物流实际操作性很强,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实验室建设落后,我校国际物流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仍旧以传统的教师课堂灌输为主,缺少实践和实验环节,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理论基础普遍不牢,动手能力较弱,甚至对国际物流课程的作用和意义感到困惑。
二、《国际物流》课程建设思路
(一)结合本专业情况,梳理授课内容
因为《国际物流》在08版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结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我们对《国际物流》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专业教师进行说课活动,介绍自己教授课程的大纲、教学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国际物流》与其相关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等,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对重叠的内容如何在各门课程中分配进行了讨论。
我们《国际物流》课程组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地讨论,确定了课程的重点。比如因为我校的航空物流特色,设置有《民航货物运输》课程,对航空物流的流程,单据、运费等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还设有《航空物流运行模拟》实验课程。因此今后在《国际物流》中,对空运物流部分就不必再次讲授了。但同时,应当对空运物流与海运物流、陆运物流关系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空运物流在整个国际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国际物流》课程内容的梳理,我们课程组基本确定了《国际物流》的教学内容和授课重点,在12版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将据此组织《国际物流》的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进一步的对《国际物流》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二)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因此《国际物流》课程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遇到物流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近两年由于学校的支持,我校的物流管理实验室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国际物流》课程组也开始研究如何加强实践环节。
国际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会运用所学的仓储知识、配送知识、运输知识、物流信息技术等完成国内物流业务的操作,还要求具备基本的国际物流知识与专业技能,完成国际物流业务的操作,如国际商品与物料的储存、保管、包装和装卸业务;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业务;国际货物的通关业务;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业务;国际货运业务;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业务等。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其他课程的配合。因此我们《国际物流》课程组已经在开始联合其他课程的教师一起研究物流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开发。通过软件建设、增开模拟实训课程以及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等措施,通过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实务运作能力,缩短岗位适应期,使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实战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商品学;技能;教学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一)商品学课程的基础性
商品学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商品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强调基础知识的理论体系的掌握和基本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商品学课程的实用性和技能性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因此,商品学的教学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但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特色
商品学在很多学校许多专业都有开设,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较为模糊,仅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较为系统地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熟悉并了解生活中主要的商品。物流管理专业对商品学的学习目标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更强调的是其基础知识对物流核心课程学习的服务性,需要通过从理论上掌握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方法和途径,为其今后学习后继课程,解决实际物流作业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物流管理的专业性不够突出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上有自身相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商品学概论和各类商品知识,即包含了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基础知识,以及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文化用品、首饰、工艺品、家具、食品等商品知识。因此,商品学基础性理论知识较多,所涉及的学习范围较广,并且内容中穿插着与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及市场学、物流学,价格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但是物流管理专业所研究的对象是流通中的商品,物流管理专业对其商品学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其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商品学的教学常常不能突出物流管理的专业性。
(三)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
商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急需要增加他们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教学方法依然采用教材加粉笔的形式,只注重于其教法而不注重于学生的学法,课堂中教师将商品学知识讲得过细过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商品的感性认识和相应的互动性,学生就容易失去对学习和专业认识了解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中操作技能的培养较弱,实践性较差
物流管理专业的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因商品学基础知识和理性认识都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关注较少,实践性教学也较为薄弱。许多学生虽然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但在面对商品实物时依然是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例如,商品检验和商品条码等知识点,如果只采用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教学,不仅所用课时多,而且学生也不一定能真正掌握所学商品学知识,将此学以致用就更为困难。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重新确认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特点也迫切需要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增加对物流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商品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又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其商品学基本知识体系。因此,将传统的商品学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重新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学目标,形成以掌握商品学知识为基础,增强对商品学知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能力和相应的专业操作技能,并逐步培养具有责任感的物流人才职业意识。
(二)重构教学内容
依据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基于对商品学知识体系和物流管理的核心课程的认识,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和专业技能部分。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内容包括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专业技能部分包括商品包装、商品检验、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内容。依据这两部分内容的特点可灵活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
(三)丰富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物流业国内与国际发展现状
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使公司成功实现现代“物流”管理。
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 )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二)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三)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四)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五)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具体应做到:
(一)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
(二)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
(三)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物流主体的资格和权益进行规范,制定了物流活动的行为规范,保障了国家对物流运行的干预和监督。目前,中国物流法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1)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2)行政法规,包括《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发展国内集装箱运输的通知》等。(3)部分规章,包括《关于商品包装的规定》、《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
通过实施以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小静主编.生产企业供应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5,(4).
[3]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6]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7]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8]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9]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我国物流业现有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物流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人才迫在眉睫。为此,必须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研究,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
1.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学院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就是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地区优势,以培养港口物流人才为主,服务区域经济。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通过调研日照20多家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相关的物流岗位群主要有:物资采购管理、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营销等。
3.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我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能够胜任物流的客服专员、单证员、采购员、仓储与配送业务操作员、运输调度、港口调度、货运和报关员等职业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由物流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深入企业调研就业岗位群,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且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2.构建逐层深入的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将学生三年的理论学习划分为公共基础层、职业通用层、职业核心层和职业提高层四个紧密衔接、交替上升的层次。
公共基础层主要开设英语、数学、体育、思想品德、毛邓理论等公共基础课程;职业通用层主要开设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国际贸易实务、物流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层主要开设仓储与配送实务、货物运输实务、采购管理实务、物流市场营销、国际货运实务、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提高层主要开设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就业及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根据学生的爱好,我们还开设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法律法规、物流运筹、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作为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构建能力进阶的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程相辅相成,我们将三年的实践环节划分为岗位认知阶段、岗位模拟阶段和岗位实践阶段。
岗位认知阶段主要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和物流企业认知实习来熟悉职业环境,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认知能力,了解具体的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
岗位模拟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软件和实训设备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实训,熟悉工作岗位,为下一步的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岗位实践阶段主要是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让学生在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完全胜任相关职业岗位,并能实现顺利就业。
三、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
1.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我院于2009年10月成立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5名行业企业专家与6名校内专任教师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制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10家大中型物流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实习基地。
2.拥有“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所以这就决定了我国高职专业课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全部具有双师素质,同时从物流企业中聘请8名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
3.具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更要注重于实践操作技能,也就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具备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实训基地由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组成。校内实训基地方面,我院已初步建成速递工作室、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实训室、仓储与配送实训中心、国际物流实训室等4个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方面,我院已与省内外10家大中型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教学基地。这些企业全程参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稳定接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确保学生在毕业前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
四、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实施的成果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实施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我院08和09级物流管理专业的400多名毕业学生就业率达98%,企业满意度达90%。学生主要就职于北京京东商城、顺丰速运青岛分公司、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山东荣庆物流有限公司、青岛福兴祥物流有限公司等大中型物流企业。
参考文献:
[1]吕永壮.物流管理专业“三循环”工学交替模式下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0(1).
篇8
关键词:企业物流管理 行为引导教学法
《企业物流管理》是为物流管理类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的内容覆盖面广、基本理论丰富、方法和技术工具众多、对实践性要求高。近几年来,由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企业物流管理的概念、理论、内容、方法、技术和工具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或变化,使得该课程的教学难度增加。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讲授的教学方式,课堂内容多以静态方式呈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效率低下。
一、引入行为引导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将所有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跟随教师的思路,讲什么记什么,缺少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而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行为引导教学法是从德国引进的一种教学方法,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能力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专业能力等。行为引导教学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大脑风暴法"、"项目法"、"卡片展示法"、"引导课文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
二、行为引导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涵盖企业物流管理概论、企业物流组织与战略、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企业库存管理、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企业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管理、企业物流信息管理和企业物流管理的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在授课时,以大脑风暴法为基调,运用张贴板教学法设计板书,多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引领教学过程。
1、应用案例教学法,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以及水平及时进行调整,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回收物流的教学中,为了探究企业如何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我引入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再造的案例,通过展示汽车拆解后的零部件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哪些零部件可以直接使用?哪些零部件可以再制造后使用?如何再造?哪些零部件有可能完全报废?"。从案例的讨论中,学生能结合实际,得出结论,归纳出企业对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学生较容易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积极思考,在渐进的过程中开拓思维,掌握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即使是程度较差的学生,也能较快接受,在讨论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借鉴,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应用引导课文教学法,增强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引导课文进行的教学活动,即通过引导性的学习辅助手段,使学生独立完成学习过程。在引导课文教学法中,学生主要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学生需要按照给定的引导问题,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从书本抽象的描述中刻画出具体学习内容,并由此建立起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例如:在MRP基本原理及运算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掌握主生产计划的学习关键是找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间需要?",产品结构与物料清单的学习关键是找出"需要什么?",库存信息的学习关键是找出"有什么?"。当学生知道了要学什么,结合案例知道应该怎样做,就能掌握用MRP编制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而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翻查资料、复习理论知识,不但增强了理论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3、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行为引导型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去确认角色,学会了解角色内涵,迅速进入角色,并圆满完成角色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岗位以及适应今后的变更,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结合专业领域的角色扮演可进一步加深其对职业技能与知识的领悟,掌握得更加扎实。例如:在课程初始阶段,组织学生建立工作单元,即生产企业供应链的各个角色,并在工作单元内临时指定组长,负责项目的进度与组内成员任务安排,编制组织结构图和岗位说明书。一个工作小组6-8人,每名同学都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如不同原材料的供应商、核心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内部分工等。根据生产企业供应链上的角色,各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企业物流管理各岗位的各级任务。这让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前得到职业岗位工作经验,使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得到综合锻炼,也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行为引导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行为引导教学法不但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总而言之,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企业物流管理》教学中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为《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由衡.《企业物流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篇9
【关键词】 物流管理 体育用品企业
进入21世纪后,体育用品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在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下,中国的体育用品产业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同国际体育用品巨头“耐克”、“阿迪达斯”等企业齐头并进的势头。其中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当属福建泉州地区的体育用品产业。以安踏、匹克、别克为首的不少体育用品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品牌运作,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体育用品名牌之路。在此,仅从物流管理的角度对部分泉州体育用品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试图找出其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体育用品企业物流管理合理化的作用
物流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随着物流设备和技术的进步以及物流管理方法的发展,必然大大改善企业的物流状况,而企业物流状况的改善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物流管理的合理化被称为是“企业脚下的金矿”、“企业的第三方利润源泉”,是当前企业的“最重要竞争领域”,企业物流管理合理化的作用可体现如下:
(1)降低物流费用,减少产品成本。物流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企业物流的合理化可提高企业物流的作业效率,减少运输费用、仓储费用和包装费用,而降低产品的成本。
(2)缩短生产周期,加快资金的流转。物流的合理化可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和库存存量,提高企业有限资金的利用率。据多家体育用品企业统计,原材料从进厂到形成产品出产,只有约15%的时间是被用在生产加工活动中,其余约85%的时间是属于仓储、搬运和加工线上的等待时间。由此可见,物流管理的合理化不仅可以加快资金的周转,提高利用率,还可以缩短生产周期,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控制库存,减少资金的占用,库存的合理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据统计,体育用品企业原材料费用约占流动资金的70%,所以,库存的合理控制将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4)物流管理是企业经营差别化的重要环节,在企业的细分化营销策略上,企业的物流功能不再是企业生产和销售的附属功能,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商品储存和商品递送等一般性活动上,而且体现为企业经营差别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完善的物流功能,才能使体育用品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多样化和分散化的需求,才能迅速有效地满足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通过物流管理改善管理水平。物流的合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领域,物流环节的改善会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日本的一位企业家认为:“只要看企业的物流状况,就可以判断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泉州体育用品企业的物流管理现状
利用挂职实习时间,对泉州部分体育用品企业的物流管理情况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发现,在物流管理已成为“第三方利润源”的历史潮流下,泉州的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依旧比较薄弱,多数企业认为物流管理只不过是运输的新名称或其形式上的扩展,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因此,多数泉州体育用品企业在物流管理的过程存在很多缺陷,主要体现在:
1.企业物流管理的观念相对落后。企业物流贯彻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企业物流的改善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可以成为企业的“第三方利润源泉”,然而大多数的泉州体育用品企业对物流管理不重视,更不用说引进供应链管理,能够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资源,对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即便有些企业设有“物流基地或物流园”,其运作方式依旧不规范、不合理,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管理现代的物流。企业实际上重商流、轻物流,重硬件、轻软件。各方面的运作相对独立,没有形成有机的系统。致使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运作效率低下,成本较高,无法真正实现快速、准确、高效的服务。
2.企业不重视物流管理的投资,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较为落后。物流管理观念的落后,使得泉州体育用品企业不重视对物流管理进行技术研究和资本投入,特别是物流设施依旧比较陈旧。然而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物流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高效运行必须依赖于先进的技术与装备,现代化的物流技术与装备是物流系统运营的中坚力量,从无数的实践可证明:先进的物流技术和先进的物流管理是提高物流能力、推动现代物流迅速发展的两个车轮。当今,世界上先进的企业已经大量运用了GPR和集光机电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自动化物流系统,实现自动化、机械化、专业化和无纸化的物流管理。然而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一部分泉州体育用品企业依然停留在依靠手写单据交接的原始状态,能够运用先进物流技术与设备的企业是凤毛麟角,自动化的仓储、机械化和规范化的作业难得一见。
3.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是一门新的系统学科,涵盖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包含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供应、生产到销售和回收废弃),因此对企业的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的物流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还很不成熟,物流专业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和泉州体育用品企业自身对物流的不重视,都导致了企业缺乏相应的物流管理人才,可以说泉州体育用品企业内能懂得物流系统运作的人才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企业缺少创新和发展的能力,只能依靠传统的方式管理现代的物流,进而导致企业的物流运行低效,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4.物流管理的不合理、不科学。首先,从生产物流的空间布局上看,车间里各道工序的设备布置不够合理和科学,物料的堆放具有随意性,因此物流路线的不通畅、物料的迂回、交叉以及无效的反复运输就成了常见的事情,所以生产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物料运输混乱、运输路线过长的现象;其次,物流信息系统不健全,物流信息系统的水平是物流现代化的标志,物流信息系统的健全可以实现合理制订生产计划、控制生产、压缩库存、降低成本和收集信息等重要作用,然而有涉及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的体育用品企业不足30%。
三、对泉州体育用品企业物流管理合理化的几点建议
1.提高企业对物流管理的认识。物流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做好物流管理可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缩短订货和交货期,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对于体育用品企业而言,物流管理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因此要树立企业物流整体管理的思想,提高物流整体管理的认识,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强化物流整体管理。认真做好物流服务过程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物流管理的计量、评估体系,切实提高企业物流的服务质量和生产效率。
2.加大对物流管理的投入。据统计,国外知名体育用品企业用于物流管理和物流研究的投入超过其销售总额的8%,而泉州体育用品企业用于物流管理和物流研究的投入占其销售总额的比例不超过3%。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物流的重要特征就是系统的网络化、服务的一体化和企业规模化。企业想要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竞争力,必须提高物流管理中信息的处理能力,才能实现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才能了解供应链中各个节点的情况,把库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体育用品企业的产品对功能性、科技性及个性化要求较高,更要求企业能对市场和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及时的反应。因此,体育用品企业要实现物流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加大物流管理中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尤其是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物流设施(特别是信息系统)的投入,信息系统的健全可以实现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在厂区,可实现合理制定生产计划、控制物流的节奏、及时调度物流资源;在工厂外部,可迅速及时地了解原材料供应市场和产成品销售市场的的信息。真正实现对上下游客户服务的快速准确反应,及时处理订单、发货、跟踪、客户投诉、库存控制和成本控制等。
3.加强与先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物流服务的特性说明,物流服务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当货主企业的物流效率低下、成本较高时,可将其物流管理委托给具有现代物流管理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先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凭借其资源的整合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从而降低货主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物流服务的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的反应能力并加速产品投放市场的进程。当前世界上著名的跨国体育用品企业(如NIKE、ADIDAS和PUMA等)几乎都将物流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企业本身更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这大幅度的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泉州的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物流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单个企业的物流成本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将企业的物流活动委托给先进的第三物流企业运作不失为一种更合理和经济的选择,既可以节约物流成本,也可以通过与先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提高自身物流管理水平。
4.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物流管理中电子商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物流信息网络化,因此要求构造统一的物流商务平台,实现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向以物流为核心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积极融入供应链的一体化,充分利用供应链各个节点的资源,采取科学采购、合理配送、统一销售的经营策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竞争力。
信息网络化是以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将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外部的组织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和外部沟通的及时性。这样既可节约大量的通讯费用,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同时也可以加强企业与外界的沟通联系,让客户和供应商及时了解企业,企业也可以藉此掌握及时的市场需求信息,从而对快速多变的市场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测、判断。针对体育用品企业节点众多的特点,建议采取集中式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公司内部的所有部门和外部的一些有效信息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高效先进的信息网络化平台,实现网上直销。
参考文献
[1]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梁军,李慧芳.运输与配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黄曼慧,黄小彪.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2003(9)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物流
中图分类号:F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346-02
1 我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据了解,四大外资国际快递价格均低于中国邮政EMS的10%~15%。??这四家国际物流企业先后在上海的APEC通关系统工程采用的高科技快递工具DIAD(速递资料收集器),是业内第一个可将货件签收人的签名数字化的便捷式高科技设备,收货公司只要用它扫描包裹上的条码,便完成快递记录。高科技成为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3)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4)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5)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2 信息化是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以信息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开创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命题。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利用信息网络化发展三大规律:(1)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Moore's??Law);(2)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Law);(3)信息活动优势与劣势反差强烈的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开创新型物流产业。
信息产业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政策和措施如下:
(1)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逐渐改变企业商贸运行模式,促进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输销售网络电子化管理。
(2)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控制中心包含以下功能模块:①集中控制功能;②运输流程管理功能;③车、货高度管理功能;④仓储管理功能;⑤统计报表管理功能;⑥财务管理功能;⑦客户管理功能;⑧客户查询功能。
(3)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长期有计划的培养专业队伍。对从事物流人员在物流管理中心进行定期培训,要求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持证上岗。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才能保证物流信息管理专业化、现代化、高科技化发展。
(4)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实现企业零库存、无积压、无等待、全天候24小时,快速有效的物流配置体系。要建立一定的铁路、公路以及仓储物流配置的专门机构,实现快速、准确、无差错、高效益传递的物流配置,做到四化:①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②物流服务网络化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③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④物流经营全球化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
3 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中模式创新
通过电子商务最新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因此要用电子商务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对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EDI??技术(电子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佳模型)、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新的供应链集成系统。物流信息能在开放供应链中实现物流的及时、准确的配置。
EDI技术即电子数据技术交换,是使用一种商定的标准来处理所涉及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商业或行政交易事项,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递。具有快速、?精确等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降低成本,高效、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实现了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为系统地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合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GPS??技术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均匀分布在6个平面上的24颗高轨道工作卫星所构成,可在地球的任意地点、任一时间向使用者提供4颗以上可视卫星。地面监控系统是由5个监测站构成的。其作用是对空间卫星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并向每颗卫星注入更新的导航电文。信号接收系统是由GPS卫星接收机和GPS数据处理软件所构成的。GPS技术可以提高铁路、公路等物流路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高精度控制网,如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的上海段就是利用GPS建立了首级控制网,??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cm左右,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同时也大大提前了工期。GPS??技术可以实现货物跟踪,实现有效物流配送方式,建立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新模式。
(1)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注:“业务流程再造”是指通过企业对现有流程的重新分析,改进和设计组织流程,以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非增值内容最小化,从而有效地改善组织的绩效,以相对更低的成本实现或增加产品对顾客的价值。核心作业流程包括企业的各项设计和生产的作业活动,以确保企业作业流程以最小成本及时、准确运行的管理活动,以及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以确保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完成。“再造”的观点即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管理程序,实现管理理论的重大突破。经过综合评价筛选出最基本的、关键的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形成企业新的运行系统。)物流管理模式,适合于在大中型企业集团内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推动我国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起高新的微观物流配置模式。
(2)电子商务在企业外部建立起最佳“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注:“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是指物流管理社会化的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运作可以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第三方完成,实现了物流管理的高级化和社会化管理的目标。这将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以企业物流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管理体制模式是物流管理高级化发展的标志。它将促使企业实现以“物流战略”为纽带的“企业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从企业专业化管理中获得宏观规模经济效益。国内“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为中国入世后进入国际物流产业打下了重要基础。)。根据这一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地区物流合理配置和提高物流业的经济效益,突破区域的局限性,实现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高新配置,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物流配置模式。
4 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物流主体的资格和权益进行规范,制定了物流活动的行为规范,保障了国家对物流运行的干预和监督。目前,中国物流法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1)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2)行政法规。包括《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发展国内集装箱运输的通知》等。(3)部分规章。包括《关于商品包装的规定》、《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
通过实施以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经济在加入WTO以后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