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P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创新思维;途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在应试制度下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在解决的过程中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对于小学教学中问题的出现及探讨应该从长计议,进行深刻的反思,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宗旨。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不强,对于数学知识及数学思维没有一个科学理性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满足于通过记忆来做题,通过做题来提高分数的初级阶段,根本无法发挥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也无法使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程,这是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阻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阻碍因素
(一)课堂教学死板,无法提高学生积极性
学生之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创新意识,主要就是因为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及课堂形式太过死板,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出现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烦的局面,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就慢慢磨灭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当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模式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我讲你听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思维束缚之中,无法从课堂讨论中来获得思维上的灵感和学习上的动力,很多时候,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仅仅以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而忽略了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小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表现的是非常积极的,但正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会教,所以才导致学生对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甚至发展到厌恶的程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困惑和阻力,使得小学数学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发展相对缓慢。
(二)教学方式落后,不适合小学学生的心理年龄
当前社会是多媒体时代,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教育生活,我们都留不开互联网的使用和大数据的运用,因此将互联网及多媒体思维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纵观当前很多小学数学课堂,尤其是乡村数学课堂,教师的教授方式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时期,仍然采取板书的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被运用几十年之后已经渐渐被淘汰,根本不符合当前小学生活泼好奇的心理,因此其觉得数学课堂无趣,丧失创新思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然,很多小学多媒体技术没有运用到课堂的具体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一线教师往往都是资历较老的老教师,对于新事物尤其是互联网模式及多媒体技术不是非常了解,几十年的固定思维注定使得他们无法适应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思维模式的发展。因此也就无法给学生创造太多的思想发挥空间,也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当前这种情况已经给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者们敲响了警钟,只有从实际出发,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现阶段的发展特点,才能真正的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据可依,才能为自己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三)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填鸭式教学消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很多学生没有树立起创新思维,究其原因,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是分不开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教育模式有问题,尤其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填鸭式教学,仅仅将学生的成绩看作一切,根本不管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只顾模板式教学,而不顾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需求,这种教育模式在学习实践中已经被验证是错误的,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对我国小学教育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总之,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从各方面思考,通过具体的实践调查来提高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如何培养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和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转变填鸭式教学的教学思想,那么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增强其创新意识,已经刻不容缓。
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
(一)丰富课堂内容,转变教学方式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希望在数学课堂上探讨有意思的话题,越是新奇,他们越是感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者就应该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从课堂内容改革入手,来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我们的教育者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内容及课后讨论内容及练习题,来组织一次小组竞赛,或者小组活动,使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学生能够在竞争中进步,竞争中发展,并从竞争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另外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者还可以在课堂内容教授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来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使其探索出更多的数学奥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者在课堂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抱残守缺,固守自己传统经验和教学模式不放,我们要积极改变自身的发展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去接受互联网模式思维的感染,并主动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具体运用,使其在教学课堂上能够通过三维模式将数学的魅力充分的展现出来,这些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往往能够起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意识的作用。这种教育模式与我国当前的时展也是相匹配的。
(二)改革教育制度,杜绝填鸭式教学
应试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人才选拔机制的公平,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于我国人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着很大消极影响的,尤其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说,现阶段的小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成长发育期,对于知识的接受往往比较迅速,如果在这个阶段,我们能够利用良好的教育制度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那么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在这个阶段发展过程中我们采用填鸭式教学,不顾一切的将数学知识强行灌输到学生脑子中去,那么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下降,而且也使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得到阻碍,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小学数学的思想和精髓。因此我们认为杜绝填鸭式教学,转变教育理念,转变应试教育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发展进步及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增强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的关键改革。当然在当前应试教育盛行的状态下,要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育一线教师要对教育制度进行微创新,就是在顺应当前教育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具体转变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从而维护好小学数学教育的思想精髓。
三、总结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在发展的^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们必须焦点关注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解决方式来慢慢解决,在探索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新道路的过程中,一定要维护好孩子的天性和个性特征,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的变革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最终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模式与制度的整体发展和变革,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和宗旨。如果违背这一宗旨,必然会使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与当今时展相脱节,这是我们社会及教育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线小学数学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代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王晓琴,王永松,王新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4:92-96.
[4]江玮.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
篇2
1、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发改委作为政府的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创新意识强不强,直接影响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助手的作用。通过认真的自我查找,大家一致认为,我委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制订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围绕全县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为县委、县政府出思路谋点子。但在宏观调控和协调能力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提出有新创意的点子深度还不够,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强化。
2、个别同志敬业和进取精神不强。总体说来,我委大部分同志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工作都能兢兢业业,敬岗爱业,认真学习,努力克服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开创工作新局面,但也存在个别同志工作敷衍了事,只求完成,不求质量和效率,工作中碰到困难和问题甩给别人,自己绕道走,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攻坚破难精神。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干部间通力合作不够,整体工作进展不协调,有个别同志工作压力一大,容易闹情绪,表现浮躁,对待工作和群众就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缺乏一定的耐心,影响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篇3
关键词:绵阳师范学院 大学生 健美操 创编能力
1、绵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的健美操创编能力的现状
绵阳师范学院大学生中对于健美操了解较多,选课较多的学生中女生居多。通过访问交流了解了造成此现状的原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由于健美操的健身减肥保持保持良好身材的作用,使得女生选课人数较多于男生。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健美操本身的特点就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很多男同学由于对自己完成舞蹈动作存在不自信和害羞的心理,所以即使喜欢也不会选修健美操课。
导致同学们创编能力不强的原因在于:首先,同学们对于健美操的认识还不足;其次, 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烈;第三,有些老师的创新引导不够;第四,健美操学习和创编的环境相对缺乏。
作为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他们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就更应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具资格去教授学生。而在健美操的创编过程中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才能够以自己的现有能力为基础,教育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2、提高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的策略
2.1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编排或选取具有时代特征的组合动作,启发引导学生切身体验到健美操的健、力、美的特征,要从学生喜爱的动作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补充具有时代特色、时尚的健美操内容转变。创造并有效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胆求真、求新,提高创新意识。
2.2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应鼓励同学们多动脑,多尝试,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每一次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教师智力、知识和想象力资源的一种自我丰富和自我突破。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社会等一系列的变化,适当领悟别人的成功经验,充分开发自己手边的宝贵资料,在不拘一格,不限时间、形式和地点的条件下要求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3 增强学生持久力、提高记忆力和理解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固知识和战胜遗忘的能力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健美操是成套学习的,从一级学到六级逐级提高,但健美操基本动作就七种,每一级只是动作的不同组合加上手臂、方位、路线等变化构成的。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2.4 展开联想,提高创造力
编排时能否运用联想,是提高动作编排能力的一种手段,而引起联想的根源是客观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创编就是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思维和想象的加工,进行新的设计和探索,从而产生新思想或制造出新动作的能力。
3、健美操创编过程应注意的要素
3.1难度动作的创编
编排难度动作首先要考虑到运动员自身的素质能力,只有选择的动作能够保证轻松自如地完成,才能充分发挥健美操的表现力,才能感染裁判和观众。健美操现行的规则中将难度动作分为四类: 俯撑类、支撑类、跳跃类、柔韧与变化类。在编排难度动作时,必须考虑四类难度动作的均衡,要根据男女同学自身的特点, 分体现男、女同学能力的难度动作。难度动作的选择还要其技术水平与音乐和整体风格一致。
3.2艺术性的创编
风格突出,特点鲜明。学生在设计一套动作时,首先要设计整套动作的风格和特色,做到风格突出、特点鲜明, 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要做到难度动作均衡、连接动作流畅, 加强健美操基本步伐、动作组合、难度和拖举的表现能力。要注意提高运动员的包括文化、艺术、审美、思想品质等方面在内的综合素质。
3.3成套动作要突出创新性
成套动作必须是与众不同和令人难忘的。任何类型的健美操编排,都要求编排者有较高的创新意识、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灵活获取各类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等等。在成套动作中突出创新,就是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新的构思、新的风格和新的动作,给人以特别的感觉。
3.4音乐的选择与制作
音乐可以烘托健美操的气氛,展现健美操的特点,使健美操有声有色, 增强健美操的感染力。好的音乐选择与制作,不仅可以提高练习者的乐感、美感及表现力,丰富练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更能增强健美操的表演效果,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使人得到健与美的享受。
4结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注重自己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下,从而导致他们缺乏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必须要有一套科学而系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造最有力的条件,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去进行自我发挥,使他们创造性的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断完善自己。
在健美操的学习过程中,对感兴趣的同学要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争取使自己的创编更加合理,并能够学以致用;而对于那些对健美操的创编兴趣还不浓的同学,要注意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实际学习当中,正确认识健美操的创编,并在创编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想法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并多向他人学习,使自己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林.健美操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02,38 -39.
篇4
(1)创新性.有无创新性是评价创新思维的唯一标准.有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才能称之为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就不是创新思维.创新性包含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在没有现成规律和方法可循的基础上进行完全独立的思维活动,能够突破已有的理论权威、规律、方法及各种思维定势等限制思维因素的束缚;二是不论创新的方法还是结果,不与前人已有的理论或实践雷同,具有对各种事物进行新的认知、改造或制作过程.创新思维的成果应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
(2)发散性.所谓发散性,是指思维主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唯一的方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3)灵活性.灵活性是对思维主体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要求.思维主体可以对各种事物不加限制地各种各样,甚至是毫无客观根据的创意组合.灵活性使创新思维活动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随机性和潜在性.
2影响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2.1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重“教”而轻“育”,再加上商品经济社会中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与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管理理念相差较远.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已习惯性地让学生被动学习,机械性地给学生灌输相关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存储的容器,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园林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很多教师只满足于课堂授课和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古板,不能适时提出问题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师生间互动少,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2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园林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除了要具有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自然、人文、社会、历史、哲学、农学、工程等各种学科知识.学生不但要学好各种基础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各种园林设计理念、风俗人情、自然地理知识,还要求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后盾,然而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对其他各种相关知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种状况就使得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3学生的创新意识
园林专业在校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不能够很好地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积累.多数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获取相关的证书和更高的文凭上,不加怀疑和选择地接受各种知识,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于学生自身缺乏主动的创新意识.这种状况造成了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导致了他们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和创新激情的缺乏,创新思维受到压抑,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创新活动也缺乏广度和深度.
2.4园林专业课外科技创作平台的搭建
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在园林专业相关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逐渐由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知识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的求知探索状态,促使其敢于去实践与挑战,从而可以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时,必然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往往能够得到逐渐提高.然而,很多高校对园林专业课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视不够,在资金、场地、人员配备等多个方面的投入较少,使原本已有的创新平台也形同虚设.这种状况大大打击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加强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
3.1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
重讲授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极其不利于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学生们的思维规律、思维模式及思维结果,以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教学重心.“以学生素质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当成为园林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在这个教育理念转型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学,还包括了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责任.在教学的互动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积极的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并要适时地提出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因问题而思考,因思考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养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师的教学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讲课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兴趣;通过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促进他们对专业问题的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3.2不断完善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园林专业是一门综合了生物、规划、建筑、工程、美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有不断地完善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园林人才.首先,在课时的分配上,要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并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让学生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其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面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现在很多园林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过于单薄,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适当增加一些加强学生文化底蕴和开阔学生视野的专业限选课程,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3.3强化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根据客观需要而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只有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园林专业学生来说,必须不断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让他们勇于面对学习和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3.4加强园林专业课外科技活动的建设和管理
篇5
关键词:林业技术;技术发展;林业建设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然而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日益明显,给环境带来了重大的负担,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林业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程度,可以极大地减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可以说,林业的发展与我国的综合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备受人们乃至国家的重视和关注。而林业技术发展直接关系着林业的发展,在林业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章中详细分析了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1加强林业技术发展的意义
就林业建设而言,虽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的林业经济及建设水平,就必须加强林业技术的发展,这不仅是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加强林业技术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技术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林业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提高技术水平,改善林业经营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林业技术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对树木的损害,大大降低了树木病虫害发生的概率,极大地提高了林业发展的稳定性。就我国现阶段林业发展而言,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加强林业技术发展、提升林业技术水平,才能有效地解决林业发展中出现的风险问题。林业是我国经济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林业技术水平决定着我国林业经济是都能够健康、长远发展,同时也是缩小与国际林业水平差距的基础保障,林业技术水平低会大大增加我国的风险,增大竞争程度,所以提高林业技术水平是我国林业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2林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
2.1林业技术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林业技术也随之不断提升。然而,与世界先进的林业水平发展相比,我国的林业技术发展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具有一定的差距。林业技术意识薄弱是现阶段林业技术发展水平低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没有意识到林业技术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致使在林业发展中仍采用传统的林业运营方式,缺乏创新性。另外,一些林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下,无法或者接受现代林业技术能力低下,技术创新意识相对缺乏。林业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成本,相关林业部门为了提高立业经济效益,盲目地减少开支,反而适得其反。
2.2林业技术的投入严重不足
除了意识薄弱之外,另一个阻碍林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推行林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不足,导致林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人们无法意识到林业技术的益处。另外,林业的相关部门在技术投入方面也不足,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使得林业技术投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阻碍了林业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
3提升现代林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3.1提升技术创新意识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和更新,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但是就林业而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林业技术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在实际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林业技术并没有得到普及和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林业工作者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固定化模式,严重阻碍了林业建设步伐。因此,提升林业技术创新意识迫在眉睫,促使林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主要措施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加大林业技术的宣传力度,普及和推广林业技术相关知识,以此不断强化林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以及林业技术能力。第二,林业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林业技术的教育学习培训,并制定严谨合理的考察制度,对于表现优异者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激发林业人员的积极性;对于表现差且工作能力不强的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以此促使林业人员更加地认真工作,不断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培养技术创新意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林业技术的创新性,从而为林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3.2加大对林业技术发展研究的投入力度
为了实现提高林业技术水平的目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林业技术的支持力度,增加投入,特别是对林业技术发展研究的投入,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相关研究人员要与时俱进,并定期开展林业技术教育,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提供实践操作场地,提高林业技术者的实践能力。相关部门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林业部门从整体上提高林业收入。资金是提高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实现全面推广林业技术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因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林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3.3林业技术的推广
要想促使林业建设水平越来越高,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林业技术水平,使其更加适合现阶段我国林业建设现状。然而,目前我国林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下,技术创新意识不足,对技术的掌握不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推广林业技术是比较困难的。同时,大部分林业技术人员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无法真正意义上接受新技术,这也是导致林业技术推广具有难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发挥引导作用,带头使用先进的林业技术,提高广大基层林业工作者的信任度,这样可以极大地利于林业技术的有效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林业技术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方面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与技术创新具有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不仅有利于林业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林业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林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提供条件。
4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各行各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对于林业而言也是如此。林业技术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着林业的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林业建设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阻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提出解决对策提升林业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林业建设的健康发展,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林业技术发展可以增加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我国林业建设的发展速度,在一定水平上实现环保的目的,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坏处,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基础和前提。
作者:孙明德 单位:亚布力林业局
参考文献:
篇6
尽管创业教育不是短期的技能速成培训,短期内涌现出大量的学生企业主的想法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但与美国等西方创新型国家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30%的数据相比,多少表明了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推广理念和方式上存在“短板”。导致这一“短板”存在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的创业教育目前还是以政府推动为主,高校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提升大学生开创性精神的教学改革非一时之功,面对量化考核高校只能将创业教育开展活动化和“仿精英化”。活动化使得创业教育易于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功利化倾向,拔苗助长式的学生创业公司先天“营养不良”,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力,无法实际独立运营。更为甚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挫伤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全面起步发展阶段,创业教育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操作实践方面尚属于探索状态。前期试点院校皆是科研、教学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创业教育成果多以高层次科研项目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为手段,堪称为精英模式。精英模式下的创业教育成果不仅体现为所创立的高新企业,更优秀的甚至能创造新的行业,社会示范效应巨大。但由于层次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对于大多数高校,尤其对于占高等教育绝对数量的普通本科院校而言,精英模式却并不适用,过分效仿以追求创业教育“亮点”,不仅效果不明显,还背离了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方针。因此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确立何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切实开展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是提高我国创业教育实效的当务之急。
内创业者及其特质分析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为了单纯培养企业家,而是要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岗位创造者,即岗位创业者。岗位创业者也称内创业者,主要指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发挥自己的创业精神和革新能力,敢冒风险来促成公司新事物的产生,从而使公司获得利益的管理者。内创业者(Intrapreneur)一词源于1985年美国学者GiffordPinchot的著作《创新者与企业革命》,是“公司内部创业者”的缩写。内创业者是企业内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即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对于成功内创业者应需具备的特质,ShannonDavis(1999)归纳为: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冒险精神与战略眼光、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管理经验、耐挫力。Twomey&Harris(2000)则总结为:团队合作、创新期望、积极主动、角色榜样、归属感和责任性。袁登华(2003)认为:创新意识和成就动机、综合管理能力、冒险倾向和挫折容忍力、内部控制、政策水平、目标—行动导向。范剑峰(2004)则把其归纳成:协作学习、创新主动、责任与归属。贺小刚(2006)认为:战略能力、关系能力、管理能力、机会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综合上述学者们的观点,可以将内创业者必备特质归结为如下三种:
(一)创新能力
创新理论奠基人熊彼特将创新描述为:“把成产要素和成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新函数的建立既需要有对“参数”性能的充分了解,也需要拥有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来将之组合。研究表明:71%的创业者是复制或者修改其在以前的工作中遇到过的机会,20%是偶然获得了创意,4%是通过系统搜寻发现了机会。对于内创业者而言,由其主导的内创业活动更是绝大部分基于企业已有工作成果之上的创新。就此可以将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分解为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两个基本要素,二者在生产实践中往往能够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二)自主学习能力
内创业者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企业内部创业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内创业者除具备较强专业技能之外还需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如管理知识、财务知识等。已有知识技能与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需要通过内创业者自身不断的学习去弥补。而创业的特殊情境无法保证内创业者能够去接受系统完整的授课式学习,因此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利用工作之余,边做边学对于内创业者最终创业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三)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动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曾这样表述:成就动机低的人愿意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较少的职业;而成就动机高的人爱毛遂自荐,喜欢担任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敢于自己做出决策。正是基于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内创业者才会勇于挑起领导创业活动的重担,敢于承受多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并在创业过程中将这种精神时刻外化放大,提升整个创业团队的精神面貌,使全体成员能在高效、热情的创业氛围中协力工作,最终取得创业活动成功。
微软、德国大众、Intel和谷歌等众多大牌企业至今仍在用他们内创业成功的产品或服务创造着巨大财富并改变人类的生活。这些实例充分体现了内创业活动对企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就业者身份先行进入企业,通过生产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人脉,因时而动开展创业活动,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这是内创业者的成长路径。内创业者成长路径符合人才成长客观规律,既可以作为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也可以对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在提升创业教育实效性方面给予更多的启示。
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本科高校开展内创业教育的定位
内创业者的培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显然符合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实用性技能人才的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在高校中实施旨在培养大学生现在或未来开拓事业所需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高校的创业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区别于短期的创业教育培训,高校的内创业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应立足长远与长效,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仅仅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创业教育,只能是让社会上多出一些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大学生老板,却无助于整体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正如清华大学中国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雷家骕教授所说:“在基本理念层面,应明确大学要搞的是创业教育,而不是鼓动大学生创业。”
(二)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随着社会进步日益由对资源要素的依赖转变为对知识要素的依赖,创新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动力。企业能否发展甚至生存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由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所决定。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二者的相互促进、融合构成了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从这一点来看,高校内创业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将创新意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突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问题意识和批评意识,“高分低能”的大学毕业生也一直为企业所诟病。如何提升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如何在专业教育之中融入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与教育层次的重点,也是高校内创业教育研究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高校都加强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的比重。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程设计、课程实践往往在内容上缺乏时效性、前沿性;与现实生产脱节严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不大。故对于高校而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是单纯的依靠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根本还是需要有深刻的对于创新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三)开展创业通识教育
内创业活动需要内创业者具备非专业以外的多方面知识技能。相比于一些创业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中国的创业教育大多还局限于实践层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缺失。统计显示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有82%的被调查的大学为本科生提供创业课程。本科高校应根据情况将创业通识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前接触相关方面的知识。此类通识课程一般应涵盖创业常识、小型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创业道德法规、市场营销、商务计划写作、公关和交往等相关实用内容。此类课程的开设并非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简单复制到其他专业院系课程体系之中,关键是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创新性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由点及面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的引导。故而课程在理论知识部分宜广不宜深,多采用与行业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此类课程,在国外大学已有开设并成功的先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开设了诸如“创业精神与化学工程”、“设计者的创业精神”等课程。
(四)调整教师创业教育理念
师资力量始终都是教育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本科高校开展内创业教育需要一支既具备专业学术背景又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将创业元素溶于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结合内创业教育的定位,本科高校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专业教师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价值观。当前,在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相当比例的专业教师仍还表现为“无意识”和“不作为”。因此,学校要搭建平台激励教师运用自身的专业学术能力参与到企业内创业活动之中,如此,一方面能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具体的内创业实践,使得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得以更新。因此,只有教师对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情况、趋势变化有所了解与参与,才能提高其在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用。
(五)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未来内创业者
本科高校的内创业教育是着眼于为企业培养内创业者的教育,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走校企合作培养的道路。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创业类人才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校主导培养模式而言的,它是指依托企业的资源和优势,整合校企资源,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内在品质思维方式以及外在行为习惯。本科高校所实施的内创业教育模式是对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高校而言,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已有的优秀内创业者作为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充实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另一方,可通过开展符合企业人才贮备需求的针对性培养,提高本科高校的办学声誉,提升就业质量。对于企业而言,合作培养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自身对外宣传,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另一方面,学生能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和文化理念,减少未来员工今后融入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篇7
关键词:研究生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引言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谷喜岭,2011),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赵琴琴等,2011)。多年来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其培养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研究生创新能力即研究生在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上有所突破,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张雪等,2012)。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实践,将研究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刘艳清等,2012)。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和系统研究,从而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知识经验、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实践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创新能力组成要素开始,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宋晓娜,2012)。第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在于知识经验的积累,研究生要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都是构建在此基础上的。第二,创新思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创新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这两方面的思维能力都不容忽视。第三,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的是要有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思维和行为的综合。第四,创新实践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体现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薄弱,创新精神缺乏
目前,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薄弱,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致了教育资源的短缺,部分高校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较少,科研项目缺少创新性,培养模式上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启发式教学,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训练,造成研究生缺少质疑、探求的精神,致使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理念比较落后,并且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研究生的实践课程较少,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缺乏有机的结合,课程设置与研究生的科研兴趣、论文课题联系不够紧密,在具体的教学中,缺少对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多研究生学习的动机是为了求职,并非真正出于科学研究和提高自身学术造诣的动机,部分研究生缺乏自主创新思维,缺少对导师和权威人士观点的质疑,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不足。
(二)教学内容和模式缺乏创新,培养方案有待优化
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大,往往侧重于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习惯于接受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较少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经常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重复性的科学研究。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往往局限于导师所熟悉的领域,并且由于个别导师自身学术水平不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有待优化,培养机制有待创新。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受传统注重数量的发展理念影响,在培养目标上,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缺乏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规格的研究,缺乏个性化诉求。在课程设置上,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设计,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学生在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方面缺乏创新意识的培育。
(三)科研创新实践参与度较低,创新性成果较少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当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实践参与度较低,严重的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大部分研究生都在参与科研课题,但实际上能真正参与课题的整体研究设计的较少,阻碍了知识的系统应用和创新思维的构建,并且,由于经费有限的原因,使得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会机会较少,造成研究生很难达到学科的前沿,学术视野比较狭隘,未能很好的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高校缺乏具有创新意识的科研团队,而科研力量和科研水平较低也造成了研究生科研实践参与度较低,从而严重地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论文质量不高,缺少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科学研究的指标化也导致研究生急功近利,往往不做深入的科学研究,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培养方式重理论轻实践,论文的原创性较差,实践能力较弱,使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较少。
(四)导师队伍数量不足,导师制度有待完善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队伍数量不足问题日趋严重,造成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过多。导师的科研课题存在不足,限制了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对研究生投入精力有限,部分导师和任课教师忙于兼职,甚或自身处于行政岗位,行政事务占用了过多时间,能够潜心做学问时间较少,不能对研究生进行科学指导。单一的导师制使得研究生的知识面偏窄,不能有效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导师队伍水平不高是制约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部分导师缺乏责任意识,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指导和培养研究生,部分导师学术水平不高,缺少必要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加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要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而达到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目的。要对研究生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这就要求导师自己要有较强的创新观念,从而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贯穿始终。加强研究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竞争和淘汰机制调动研究生创新的积极性,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培养研究生自主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研究生的培养应自始至终贯穿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使研究生学习能够充分发扬个性,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要切实加强研究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招生制度的改革能够使得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进入到研究生队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评价体系的改革应以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
(二)建立科研创新基地,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研究生创新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的良好机会,支持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增强了各学科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高校拥有雄厚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人才储备,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高校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研究生通过高校的科研创新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推动科技成果的创新。要给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高校、导师和研究生要共同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建立具有竞争机制功能的管理体制,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其创新成果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完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过程管理体系,应重点加强对研究生论文创新性的要求,并且在具体过程中创造有利的环境,对创新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学位论文制定保障性政策。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遴选和聘任制度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导师要具有敬业精神和优良品德,同时又具有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致力于知识创新,才能培养出素质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研究生。第一,高校要强化研究生导师遴选标准,严把导师遴选关,不但要看重导师学术水平,更要看重导师学术道德。第二,鼓励导师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科研课题,实行导师的招生名额与科研课题直接挂钩的原则。第三,创新导师指导模式,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兼任导师,实现导师来源的多元化。第四,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奖励优秀导师,为导师创造出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使导师能潜心搞科研,尽心指导学生,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第五,导师应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为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打破导师终身制,不仅要对导师进行定期培训,还要对导师进行定期考核,定期改聘。完善导师遴选和聘任制度,着力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建立以导师和研究生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实施师生互选制度,形成研究生与导师互选的竞争机制。
(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科学化的教学模式
设置学科前沿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最大限度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以更好体现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践环节上,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多学科交叉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导师要充分运用研讨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研究生不断的探索,综合运用启发式、引导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形成多元化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要进一步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前沿性课程的设置,增大选修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全面设置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要促进课程创新与探索性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培养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实施探索性教学方式,全面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性教学方式应当成为研究生教学的主要方式,大部分课程应避免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谷喜岭.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报业,2011(10)
2.赵琴琴,汤富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3.张雪,李玮,李慧,杨占岭.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篇8
摘要: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体现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加快护理学的发展,提升护理水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目前,学校对培养护理科研意识不够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强。为此,提出学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学生科研机构,保证学生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当代学科的带头学科,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生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也从单一化、片面化更新扩展为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医学的发展给护理工作赋予新的内涵:护理模式开始由功能性护理模式向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护理的对象不仅仅是指患疾病寻求治疗的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群;护理服务范围不仅是在医院,也深入到社区和家庭;随着护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护士具有高水平的护理技术、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高标准的护理道德;护士不但要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而且要与护理对象之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社会需求对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护理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现就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分析如下。
1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
进入21世纪,国家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等人才,各高等院校都将提升教育质量,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有的医学院校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人手,探索性的进行尝试,设立了专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计划,有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学生科研基金,使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但是从整体上看来,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比例及科研活动的层次比同等类型的医学生低许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学校方面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1.1 学校方面的原因 ①学校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够重视,认为护理专业学生重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②学生科研经费投入甚少以及在科研立项中比例倾向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有的院校到目前仍没有设立专项的自助基金;③学校对学生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评价和鼓励机制,没有科研学分的要求;④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科研条件和环境;⑤学校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厚,缺少经常性的面向学生的学术活动,导致学生科研意识模糊。
1.2学生方面的原因①学生科研意识不强,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的意义不大,因而导致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②低年级学生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难以参与到较大的科研项目,高年级学生又要完成临床实习任务和就业考研任务,时间精力不够,很难专心投入科研工作;③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利于参加到有关的科研小组,从而影响介入科研工作。
2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利于学生更深理解理论知识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感到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抽象,不知道理论知识与实际如何结合。若在校期间能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中,利用理论知识去探讨和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这样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就比较具体也更深刻。
2.2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期间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执著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创新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科研精神的教育也是创新教育。在从事科研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挖掘出新的理论知识,使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加完善和系统,加速了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能力创新型的转化。
2.3利于学生就业选择高校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激烈的竞争。高等学校的师资、大中型医院的护理人才需求层次较高,在选择人才时那些有科研经历、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被选择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2.4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研是一项严肃的活动,研究者必须具备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参加科研的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并逐渐培养这种精神。同时科研活动的参与利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这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3 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3.1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克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死板、满足于将现有的知识灌输式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开设学术讲座,将学科前沿知识、边缘学科的交叉内容、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难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一些选修课也可以择其精华,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用于科研活动。
3.2加强实践环节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习的不同阶段进入临床。通过反复的观察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为进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3.3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影响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对合格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篇9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师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86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同志就在讲话中指出:“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的实际行动。”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起主导作用的时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们教育的目的已不仅着眼于获得学科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着眼未来,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和教师的创新能力则成为关键所在。“十”报告第七部分也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而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则是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因此,笔者不揣浅陋,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彻底转变观念,要深刻认识到创新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
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将教育创新提高了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的高度,并提出教育创新要为多方面的创新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培育新型的人才必须使其由学习学科知识转化为内在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潜能的发挥,是否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旧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根本区别。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教出来的学生肯定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
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新一代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个民族就不会有发展的希望[2]。但是,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3]。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践中切实做好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优化创新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学校环境是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之一,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学校管理体制,教师创新活动激励机制,教学评比体系等。适宜、科学、合理的学校环境是教师创造力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优化学校教育创新环境的关键要素――学校领导班子。任何一所学校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敬业、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唯有这一关键因素,才能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能够创造性的热忱主动地开展工作,不要受常规所限制,善于发现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想方设法地予以圆满解决。作为老师还应该率先垂范,千方百计地为教师提供创造性的工作,搭建一个使教师能够真正广泛开展创新教育的坚实平台。
其次,建立一个有利于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培训体系。我校在认识总结了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基础上,根据“因人而异,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原则,在提高教师业务理论水平的同时,逐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第一,抓好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新教师是教师中的新鲜血液,又是未来开展教育的主体。搞好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会起到促进作用。我校每年都利用8月上旬、9月下旬采用老新帮教的方式进行新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这一方法,新教师在短期内已能站稳讲台,并在许多学科中已呈小荷露角之势。
第二,组织教师外出,我校组织教师向兄弟学校请教,本着“走出去,带出去,迅速发展、提高”的原则,在教师创新工作方面吸取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第三,抓好骨干教师的培训。从更高的标准出发,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科研活动,促使骨干教师创新能力的再提高。近几年来,我校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前往上海等名校进修培训,跟教跟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切实以生为本,精心构思教学艺术
“因材施教”是我们从事教学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却受到十足的冷落。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否则,教师虽然费心机也是枉然,其根本原因便是教师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从事有效且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上。这需要教师激励学生思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构思、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力求艺术性。
我校为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不断创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特别制定了教学工作条例。其中说道:“精心设疑,努力开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教材问题化是寻求教材切入点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质疑能力、实践能力、自主能力的前提”。
四、拓展学习渠道,培养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
现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使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个不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将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它主要包括各种硬件设备的使用,教育软件、网络资源的应用等知识。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更给人类获取与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因此,教师应该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尽快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既能学会新技术,同时又能够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时代。只有敢于面对各种挑战,我们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努力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才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罗小霞.试论创新型教师的创新特质[J]才智 2011,(17).
篇10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村党支部班子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班子成员的学习意识、为民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1、科学发展民主观念不牢。班子成员思想观念有些跟不上形式的发展,还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平时习惯做法多,开拓性做法较少,考虑眼前工作多,长远打算还较少。而少数干部由于科学发展观学的不深,用得不好,因而导致了畏难情绪严重,创新意识不强的现象。
2、资源优势发挥不好。在对全村果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不够,没有把我村情和工作实际较好的结合,没有充分发挥我村独特的各种优势,例如在发展果业发展上,农业结构调整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3、管理服务能力不高。一是缺乏大局和集体主义意识。二是工作落实不够好,执行不力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三是依法行政意识还不够强。传统行政观念、习惯行政做法还在个别干部身上存在。
4、关心群众不深。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事情的办理和解决,存在因小因难而办理不及时、不全面、不彻底的现象;向上层干部、基层群众学点子、找路子做得不好。这些都说明班子成员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还树得不牢,为民所办的事情还做得不够好。
5、学习实践结合不好。中心学习组集中学习时间不多,偏重时事、政策方面的学习;班子成员相互间开展学习实践的讨论与交流氛围不浓;理论的学习推进工作结合不好,没有把科学理论真正用来指导好工作,在推动工作、管理服务、学习生活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现象。
6、开展“双批”活动不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对下级批评较多,对班子内部批评较少;对现象批评多,对具体的人批评少;工作方面批评多,党性批评少;对下级虽能直接批评,但较真的程度不够。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缺乏对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主要是认为平时班子成员都按时参加了集体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的时候也比较多,理论水平、修养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加上我村果业发展工作十分繁重,班子成员在面临加快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用来学习的时间就不多、不经常。因而集中组织学习的时间较少,导致了班子成员对深入学习科学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出现了把学习当作软任务,把工作当作硬指标的现象。
2、缺乏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能力。
主要体现在班子成员对新形势分析研究不够,对群众想什么调查了解不深;对区域发展的新任务明确不够,目标掌握不深;创新观念不强、科学发展观念不牢,缺乏强烈的发展欲望和开阔视野;成员中年轻同志基层经验少,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全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能力还需尽快提高。
3、缺乏为民服务和鱼水之情的意识。
主要体现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系”的为民宗旨意识不强,心想百姓、心系群众的观念不牢;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办法不多;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努力不够;解决群众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不够及时、不够彻底;办理群众事务有时存在态度不好现象。特别是深入院落、深入农户时间较少,不够主动,干群关系还没形成真正的“鱼水之情”。
三、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一是进一步加强党支部班子科学理论学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领导班子成员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带领全村党员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统领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要充分运用科学理念指导我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既要认真抓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果业的发展,又要切实搞好社会的稳定;既要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又要抓好现代农业发展;既要抓好当前的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又要充分考虑今后的快速持续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工作方法创新,快速推动各项任务完成。面对我村经济发展对全镇综合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新形势,党支部将认真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广泛学习适应工作的新思想,积极探索推进工作的新途径,不断创新工作的新方法,广泛取得人民群众的新支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保证省、市、镇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快速推进。
- 上一篇:绿色设计的特征
- 下一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8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