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

篇1

1.1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英美法系国家学院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后来还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得以实践,引用到了其他的学科的教学当中.教师们带领学生,在相应的教学目的的要求下,与学生们共同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调查、思考,讨论以及交流,从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和道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这一过程中得以受用,获得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们在案例教学法这一理论方法中,运用得当,在实践过程中,带领学生们进行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们能够从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教师们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教学经验,技能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对这一课程在实践中如何操作掌握了方法与技巧,寓教于乐,在实践中使学生通晓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操作技能.

1.2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学生能够将计算机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理论知识的困惑,将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由此,学生就具备了应用计算机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具备了竞争能力,并为日后的求职竞争做好了铺垫,使学生能够掌握技能.案例教学法从实际问题出发,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知道了怎样运用知识,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将知识落实的更好.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与老师进行共同的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寻求更好地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后,就能得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在任何方面的实施效果.教学者应该教授给学生更多的实际经验,学生就能够从中分析出理论知识是怎样在其中运用,就能找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实践中是怎样运用的,能够找到门路方法,更好的找到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如何实践的方法,同时也能够掌握其他的思维方式,理解理论知识时就能更加透彻,思维方式能更加新颖独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计算机基础理论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就是构建主义理论,并且要在合理的模式之内实践这一理论能否带来相应的实际效果.

2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理论中如何应用

2.1案例实施

第一要做的就是呈现案例的全部.在案例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呈现案例时,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组织策划,这样就能用一种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又能接受,以免案例中有学生不能理清的成分或专业术语;根据案例的自身特点,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案例呈现给每一个学生,用独特鲜明的方式就能使学生记得住当堂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并熟练掌握,或者学生能够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并能提出问题给出建议.教师在讲述案例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向问题上思考,运用发散思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教师应该集思广益,并引导学生提出与案例有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在阅读相关案例知识就能有迹可循.在呈现案例之时教师要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上发散思维,在案例范围内进行思考,给出多元化的建议,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主动分析案例,案例的情况、背景需要教师提前告知学生.第二要做的是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将案例进行陈述,更要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分析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要进行讨论,譬如一些简单的例如学生能够自己思考后方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讨论,对于一些涉及范围较广的问题,就需要学生和教师经过共同考虑后才能制定相关的计划.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在其中创造良好的自由的适合探讨的气氛环境,这样学生就能融入其中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组织和协调,学生不能随意按照自己的态度想法进行讨论,教师要合理地控制讨论问题的时间.第三点要做的就是总结案例.案例总结不是总结案例的标准答案,而是总结出案例的分析、讨论、阅读中取得了什么,收获到了什么知识,解决了哪样的一些问题,并指出案例中运用到的知识点,对其中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这样学生就能在这一案例的延伸范围之外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就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考问题中.

2.2案例选取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目标去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就能由教师引导后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教师引导之前,教师应先提供良好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在这一环境中,通过发现、参与、合作互动后,学生能够自主的获取知识,也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见解认知能力就能得到高效的培养,情感价值观就能以适合学生的方式的形成.在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之中,所展示的案例并不是进行案例重复,而是对案例进行完整的典型叙述.一个合理的案例叙述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合理的案例叙述,会带引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条理清晰的叙述效果是最好的.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是要按照教学目标从浅入深,这样才能使学生走进教师所创造的情境之中,教师设计案例之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是否在所设计的案例感兴趣,以及学生是否能在所设计的案例之中学习到内容,设计的案例最好是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是次要的,理论知识只是一个概念,案例中学生掌握得到的内容就可以概括所讲述的理论知识,学生就能自行的记住所讲述的内容.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参加程度,教师就能够更好的将学生带领引进所营造的案例条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乐趣.

3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和优点

3.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计算机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性、应用性较强,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并得出相关结论,理论知识易懂,深奥隐晦的内容比较少,大部分都能够学生自己理解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够互相合作,互相地提出问题,相互地解答问题,这样一些问题就能在学生的自主之下得以解决.学生也能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时,提高了自我的协作能力,与他人进行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之间就能将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在实践之中学生就能掌握了以就业为方向的相关培养的概念.

3.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采用的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之中,所获得的内容很少,既觉得乏味无趣又不能获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就不能够将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相关的改变,改变讲学方式,寓教于乐,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这种方法能够带来的效果,这样学生就能真实地感受到这种教学方式,形象地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被这种教学模式吸引后,就能产生浓厚的听课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培养了自主分析的技能,教师也将自己所要讲授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了高效的展示.学生自主分析后,成功地解决了学习上的问题后,学生将会更加地在学习上投入学习热情,这样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被教师带动了起来.学生就能掌握更多的学习的技能,在自主学习上,更加有目的性,目的性也变得更强了.

3.3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每一个案例都是从生活之中真切发生的,在社会中都是有迹可循的,有着紧密的关系的,学生所学的任何的计算机理论知识都要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学生要掌握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这样就能够在实际经验中得到知识,得到启发的能力.学生得到了启发,思维发散后,就能够思维更广地讨论实际问题.教师应当营造这样的发散式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之中,能够在各个方面都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够与教师的联系紧密,从中了解到教师的思维倾向,更好的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增强了.

3.4所采用的案例具有针对性

相关的教学案例是在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后进行摘取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应了相同的事物的共同的特性,学生能够在问题中举一反三,提出不同的观点,这就得益于教师在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提出的案例的针对性,典型性.

4结语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教学改革;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多媒体

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实践。为了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校相继建设了数十座多媒体教室。在教育技术硬件的支持下,我系领导积极提倡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活动的方式。我们课题组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本专业各教学环节改革作了比较系统而广泛的研究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承担的陕西省教改项目“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西北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电子线路”、“软件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研究,从基础教学到专业实验大面积采用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影像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许多课程教师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导演者。而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能有机会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充分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卫星广播通信技术以及新的教育技术设备。学生参与操作,发现问题与教师和同学们协商讨论,理解知识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育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1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

在新的教育技术环境支持下,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我们首先对面向全系所有专业开设对后续理论和实践课程影响较大的基础理论平台课全面展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重要的电路基础理论课。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理论还要消化大量工程实例。为了在有限学时(60学时)完成所有知识传授,结合课程新教学大纲制作出全部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教案和部分重点章节的教学课件并在99级到2001级的教学中投入使用,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并具有以下特点:

1)电子教案按照知识结构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多级放大器、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反馈放大器、信号运算处理电路、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电路以上内容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并不衣服某本教材,所选教材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2)采用Powerpoint设计,能够适应课堂教学要求。由于每张幻灯片安排自定义动画效果,所以授课时能够根据要求“书写”版面,完全吸收了原先课堂授课的优点,幻灯片上制作了大量电路图片,数字公式及大量文字符号,并用不同颜色反映知识内容,突出重点。

3)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制作多媒体动画,是难于用文字讲解、难于理解的内容变的简单明了,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及其多媒体课件已经使用三届。今年我们又根据使用情况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修改,将文字内容充分条理化、提纲化,更加突出难点和重点。另外,又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使其更加形象生动,再配合布置供学生课后阅读的文字材料,在教学检查中的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评估都表明,这一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多媒体教学中,以前我们曾经采用过清华大学出版的多媒体课件,但由于课件模式固定,不能按教师模式选择内容,设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克服这一问题我们组织力量自己动手设计了这套完整的电子教案,可以随时修改充实。我们正在进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教案开放平台”的研制,现以形成基本框架,具有进一步开发推广价值。

最近,我们组织了对该课教学效果的调查,收回70份问卷,从与多媒体相关的内容来看,97.5%的同学认为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媒体质量的评价是95.7%的同学认为版面设计合理美观;97.1%的学生认为语言、文字符合规范;对图象质量的满意度为94.3%对动画与视窗的满意度为88.6%,而100%的同学认为老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我们认为学生对多媒体质量特别是动画与视频效果要求较高,需要我们在媒体设计上进一步下工夫。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软件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对软件基础类课程,其特点是课本算法程序单一、固定且较多,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思路不开阔,板书程序不规范等问题。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一弊病。教学环境采用交互式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微机原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原来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在“软件技术基础”课课件的制作上,在设计问题上,只设计问题的要求,而不设置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发散的思索问题。例如,在讲排序这一节时,只给了一组记录关键字序列{47336182721125475702}让同学讨论用快速排序和希尔排序两种方法写出每一趟的排序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选择不同的分界值和步长进行每一趟的排序。虽然每个学生每一趟的排序结果可能不同,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

3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加强专业课程技能培训

培养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年级开设的“现代电视接收技术”,其内容抽象,学生感性认识差。结合改进专业实验内容,我们建立了卫星地面站和采用其它一系列教育技术设备,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视频信号的解调、调制、记录、编辑以及对网络信号进行分配设计的全过程,收到显著的效果。通过卫星地面站的调试使学生亲自动手调试接收位于太空不同经度的广播通信卫星信号,既可以解调出不同制式的电视信号,也能调出计算机网络通过微波传递的“数据包”。再把解调出的视音频信号,自己动手调制成RF信号;为了让同学了解视频图象各种记录格式的特点,放映视频记录格式比较影视课件,使课堂上冗长繁杂的理论知识,经生动明了的影视图象、动画、图表简单明了的展现在同学面前,再运用实验室不同格式记录设备用同一摄象机进行记录效果的比较,使理论得以验证。然后采用计算机非线形编辑对视频进行编辑。信号传输则通过CATV工程网络分配系统的设计与计算,学生把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同学对视频信号从接收、调制、记录、编辑到分配的全过程有一比较深刻的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又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能训练的广阔天地。随着它的深入发展,在其它专业技术课中也将得到广泛应用。

4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改进基础实验课教学

“模拟电子线路实验”和“数字电子电路实验”是我们系重要的基础实验课。其实验量大,课时多,所涉及的仪器多,功能各不相同。使用的电子元器件种类复杂,数量大,电路涉及面广。合理的使用电子仪器、明确实验目的,正确的连接电子器件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实验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特别在实验结果不正确时,学生由于经验不足,不知道是仪器的使用问题还是元器件的质量问题,或是接线或参数设置不当引起故障,故障排除率低一起实验失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使用WORKBENCH仿真软件,在作实验前利用该软件在计算机上接好电路,调试好参数,作出正确的结果。通过计算机仿真熟悉了实验的电路结构、电路参数、调试要点以及测试仪器的正确使用。这样,对实验电路的搭接就比较熟悉,能正确的使用仪器,除了问题又可心中有数的检查,极大的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同时软件仿真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自己设计新颖的实验电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根据初进实验室的学生开始很难掌握电子仪器的使用,我们正在制作正确使用电子仪器的交互式VCD光盘课件,也既将投入使用,这将会很好的解决新生进实验室很长时间不能正确使用众多实验仪器的难题。交互式的VCD课件将适应学生不同要求的学习,为很快进入正常电子线路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5充分利用教育网络系统扩大获取知识领域,激发其创造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修;项目式教学;模块式;案例教学法;实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TP3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项目式教学,是为了推进我国信息化人才建设,以项目式教学为目标,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宗旨,以素质教育的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为基础,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计算机等要素的关系,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项目式教学计划的制定

项目式教学强调以教材、教案为重点过渡到以完成项目为重点,力图在整体上有所突破,即完成项目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体现教学改革思想。

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项目模块式教学计划,可分成下表所示的模块:

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程,按照一个大项目,下列各小项目或任务,从计算机系统认识到组装、维修、系统安装、维护等方面做了具体任务分析,把所需要操作规范以及各类知识点穿插到具体项目或任务中,这样既能起到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又能将所学知识具体指导实践操作。

二、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根据以上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总体思路,制定出具体教法是教学的重要方面。经过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几轮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案例教学法

在以前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按照基础理论知识、内存、cpu、主板、组装过程等部分依次讲授,效果不佳,原因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等既需要理解又需要消化并且非常抽象,即使有实物进行观看也难以理解。因此,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一些基础知识只是进行涉猎,而注重学生动手操作除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外,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具体的实例,通过模块化系列教学,循序渐进地补充由易到难的案例,使学生在完成小项目中牢记知识点,将一些原本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学生较难接受的理论与操作从一开始的“依样画葫芦”逐渐变得“得心应手”、“融会贯通”,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操作不当或操作部规范的地方。

(二)实例教学法

如何将学生吸引到教师的课堂里,并且将课堂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这也是值得研究的很重要的内容,同时将教学内容巧妙的安排。我在安排教学时,总是穿插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组织学生学习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能基本掌握维修维护的前提下对自己家庭中的电脑进行拆装及故障排除,使他们找到成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兴趣。

(三)举一反三法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已可以完成基本操作,而对基本操作规范能够具体掌握,老师在人为制造故障后,学生应学会根据故障现象,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来完成。此举的目的不仅在于熟悉各种故障现象与解决方法的有机结合,也是触类旁通的。

当学生对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后,老师开始安排学生做项目,组织每个小组到电脑耗材市场进行调研,分别按照办公用、家庭用和图形图像处理三个不同的电脑需求进行配置及价格,根据各小组做出的具体配置进行小组之间讨论,确定出每个小组公认的最佳方案,再将这几个最佳方案拿到电脑商城让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确定出最终整个班级的最佳方案,然后根据学院制定的评分办法对每个小组进行评分,计入到学分中。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材选择注重实战

目前市场上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教材很杂,有注重基础知识部分的、有注重操作实践的,我选择的这本教材是由郑平老师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在正常教学中把教材里面一些有些过时的电脑配置根据科技发展情况随时补充进来,帮助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市场状况,因此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系统地结合生活实际需要,以完成项目为主要目的,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训练,同时学生在学完课程后,组织参加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比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及时收集最新的计算机配件知识及维修小知识,并对其改编,自主编写讲义,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学到很新鲜的知识,使课堂教学真正地丰富起来。

(而)机房的配置要合理

为了实现项目模块式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机房的硬件配置:电脑使用多种品牌,新旧不一,台式机笔记本都有,这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各时期代表计算机具体配置,并且每台计算机都能正常启动且带双系统,方便学生对软件方面的故障进行排除,整个机房既可以进行硬件方面的维修同时也能对软件进行维护。

(三)要注意教学效果检验

教学是一个过程。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地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也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对教学中的各个模块作测验,并进行案例分析,对学习中存在问题和困难较多的学生及时补课、补差,谨防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一门课程学习结束之前,应安排课程设计,让学生系统地对某门课程总结提升,对学生最后的大项目作业评估打分。

参考文献:

[1]郑平.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应用教程

篇4

1998年微软推出的Microsoft Visual FoxPro 6.0中文版,已具有全面支持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的功能。但当时国Web数据库的普及率不高,局域网也主要采用工作站/服务器模式而不是今天流行的客户/服务器模式,所以第一版基本未涉及网络数据库。进入新世纪以来,微软陆续推出VFP7.0~VFP9.0等新版本,进一步完善了对Web数据库前端应用的支持。为此,该书第二版把重点放在加强网络应用上,同时增强关系数据库的基础理论,以满足高校数据库公共课――“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需要,作者又为第二版编写了简明版,并分别配有电子教案及教辅用书(即《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题解与实验指导》(简明版)及《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题解与实验指导》(第二版))。

(1)《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简明版)》――着重介绍VFP6.0的单机应用,在对第一版删繁就简的同时,增加了对网络应用基本概念以及关系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的简要说明。全书共12章,适用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或高专、高职学生作为数据库公共课教材,或计算机等级考试用作培训辅导教材,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人员参考。

(2)《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第二版)》――全面介绍VFP6.0的单机应用与网络应用,简要介绍VFP9.0的新功能,同时加强关系数据库的基础理论。全书共14章,可为上机条件较好的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用作数据库公共课教材,也可供高专、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的教材,以及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人员参考。

作为当今惟一的既兼容SQL、又保留本身“自含型”语言的PC数据库开发环境,Visual FoxPro也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个适用的、容易入门的教学平台。它包含“结构化”和“可视化”两类程序设计,支持程序执行和交互操作两类工作方式,既可通过辅助工具实现用户界面的可视化设计和部分程序的自动生成,又可通过COM组件实现对多媒体应用和Web应用的支持:从而覆盖了可在PC上实现的、涉及数据库开发的主要常用技术。

该书第一版即明确提出,数据库公共课要以掌握系统开发为最终目标,并据此在教材中采用了“语言基础一程序设计一系统开发”三段式结构。第二版继承了上述行之有效的方针,通过适当的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循序渐进地展示出Visual Foxpro的开发方法与强大的环境功能,可更加有针对性的满足教学需求。

《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题解与实验指导》(简明版)及《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题解与实验指导》(第二版)简介

为了与《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一书配套,作者在2001年编写了《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题解》,至今已印刷19次逾20万册,为主教材的教学提供了方便。第二版出书后,作者又推出了《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简明版)题解与实验指导》与《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第二版)题解与实验指导》两书,每书均包括“习题参考解答”和“上机实验指导”两个部分,其中“上机实验指导”是因教学需要和读者要求新增的。

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解涵盖了主教材中全部100多个习题。鉴于VFP加入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机制,除命令、函数外,还包含大量的属性、事件和方法程序。为帮助读者逐渐熟悉这些内容,主教材还在例题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新颖实用的习题。题解提供的解题方法、程序设计思想与技巧,有助于读者提高应用VFP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读者也可将答案修改成实用程序,或考虑一题多解,获得进一步的学习效果。

篇5

计算机网络课程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明确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要求在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教案中有充分的体现,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方法: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自编的计算机网络教材,在教材中明确重难点内容,除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外,针对重难点内容使用大量实例来解释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较好地掌握重难点内容。

2.课堂讲授时,在正常的教学之外,根据教师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并结合一些典型案例来讲解重点的理论与技术,加深学生对重点理论和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通过实践教学来解决课堂理论教学无法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利用H3C网络实验室、锐捷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和网站建设与管理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除正常的实验教学外还开设了业余的开放实验,学生自主实验、讨论分析,利用实验理解网络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

4.布置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书籍或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技术和应用资料,通过分析来学习网络相关理论和技术,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和理解所学的重要内容。

5.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学的互动和便捷,通过平台进行网上答疑,设计针对重难点内容的专题案例,针对这个案例进行讨论,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理论知识教学采用讲授法。计算机网络相关理论知识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而且又能够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经过计算机网络课题组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并经过充分研讨认为,讲授法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但是也要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听课状态的变化,如果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说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这时就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课堂提问,提问的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在备课阶段就应当对问题进行精心准备,因为提问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或者以理论为主或者以实践应用为主,课堂采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提问什么样的学生,提出多少问题……这些都是课堂讲授法教学过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讲授法教学必须精心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提问上,而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重难点内容的定位,课堂内容的时间分配,课前和课后的活动设计等诸多方面,总之,讲授法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但讲授法教学必须同步于教学的发展,不能过于教条僵化。

2.成熟技术采用导学法。导学法教学是在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它包括“提出问题—自学—答疑—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几个教学环节。它要求以技术点作为基本的问题单元点,因为对于技术的学习和理解不仅仅是教师的讲授,更关键的是学生自主的学习,不仅仅学习某个技术的理论,还要学习它的应用、它的相关联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等,所以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对这项技术的熟练应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和教材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布置学生课后自学,对于自学效果的检验可采用学生课堂讲解或书面作业的形式,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述和总结。

3.新技术采用研究法。研究法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由教师给出针对性的研究性课题,指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思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讨论和逻辑思考等学习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计算机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如何在传授传统基础理论的同时,向学生讲授网络新技术?研究法教学对学生学习网络新技术是非常有效的,教师选取的课题一定要新颖,内容具有针对性,能够体现最新的网络技术并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课题成果以论文的方式提交,论文的结构、逻辑性要体现本科生论文的水平,要有自己的创新点,这里的创新点指的是对新技术的理解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复制别人的内容,定期组织召开论文交流会,对于好的论文推荐到有关期刊发表,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学习到最新的技术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4.总结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3]是在教学中设计案例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内容进行学习、分析和提问,对实际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学习的过程。计算机网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必然依托功能完备的网络实验室,虽然我院有H3C实验室、锐捷实验室和综合布线实验室,但是教学班级多且功能并不完备,这就制约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全面系统学习。所以在教学中选择校园网作为案例。从建网的需求、拓扑结构、传输介质、交换设备的选择做一个全面的分析讲解,将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网络实际应用的理解。

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1.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参考华三网络工程师培训电子教材、锐捷实验室建设资料和丰富的网络资源,网络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针对难以理解的概念或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过程,引进Flas制作手段,使得教学过程丰富生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仅体现在课件的制作上,还体现在利用网络远程管理功能向学生演示校园网服务器和交换设备的具体配置上,通过查看校园网的配置使学生真正理解网络基础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所以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手段,

2.教学辅助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过程管理。我院的学生基础不扎实,自我学习能力较差,课后不能主动复习,学习效果并不好,因此为了督促学生学习,课题组教师开发了教学辅助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学生也可以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并对作业进行评判,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在系统平台上练习教师的习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习题库并定期更新,讲授完某一内容后,学生必须按照要求完成教学平台上的习题,习题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通过教学平台实现了师生的课后互动,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时消化,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

四、合理的实践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H3C网络实验室、锐捷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网站建设与管理实验室和校园网的实际环境,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教学设计,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利用书本上、网络上或者自编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课后开展小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再到实验室进行验证,全程老师进行指导,并结合理论强化学生的理解,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也加深了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的相关技术。

2.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进行实验课之前让学生预习,针对实验的内容方案自主进行分析,查阅资料熟悉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结束后要在实验报告中写出每一次实验的目的、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利用我院校园网的实际应用平台,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的管理与维护(包括服务器软硬件系统、交换路由设备和综合布线)工作中,经常性地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和校园网,使学生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

4.结合网页技能训练的要求,以任务驱动形式(建立部署Web网站)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在一台服务器上建立web站点的多个虚拟目录和ftp账号,学生们可以将自己设计的网页上传到web站点自己的虚拟目录中,可以在校园网的任何终端访问自己的网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总结

篇6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专业建设基本思路和目标

根据“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我校本专业定位为培养“设计与创新型”人才。按照“全面培养、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增强活力”的方针,我们力争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个人素质方面,我们努力使学生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新型专业,其本身具有发展非常迅速、技术并没有完全定型且各有特色的特点。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设计与创新型”。

“设计与创新型”人才模式的特色在于“创新”。“创新”可分为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创新是一类认识未知的创新,强调的是“创”,创造的原始性、首创性;技术创新是一类设计型的创新,强调的是“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创新。

“设计与创新型”人才模式的立足点在“设计”。通过4年的培养,要使一个合格的本科生具备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信息学科,就是要掌握软件、硬件及系统,能从事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开发软件、硬件及系统的产品,有初步商品概念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毕业生可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国防尖端科技部门、大型科学工程、交叉学科研究部门、大公司的研发机构以及高等学校从事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管理或教学工作,成为掌握智能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智能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智能工程师”和“智能科学家”。

3 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1)实行学分制

总原则:两阶段模式。

第一年:完全刚性(大理、大文统一)。

第二年:通识+专业教育共存(学科通识平台B1、B2组课程+部分专业核心课程)。

第三、四年:专业教育(专业核心课及专业限选、任选课1。

(2)专业核心课设置

除在学科通识阶段已开设的数值计算与最优化、离散数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在专业教育阶段设置如下专业核心课程:

高等程序设计(3,5学分)

操作系统原理(4学分)

人工智能基础(4学分)

算法设计与分析(3学分)

计算机图形图像基础(3学分)

(3)专业课程组设置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我们实行课程组,学生完全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①专业限选课(分三个课程组,学生任选1组修读,每组6学分)

课程组l:随机过程,智能优化与控制原理;

课程组2:脑与认知科学,智能信息处理;

课程组3: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模式识别基础。

②专业任选课(6学分(按课程组选)+6学分(任选))

在以下课程组里任选1组

课程组1:机器学习导论,机器人学;

课程组2:计算机网络原理,Web程序设计;

课程组3:计算机视觉基础,

OpenGL程序设计。

在以下课程中任选2门

Linux/UNIX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软件设计模式、计算机动画技术、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

(4)课外培养

①文化素质教育: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如:邀请知名学者工程院院士杨叔子、孙家广等来我院进行素质教育讲座,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帮困助学”、“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献爱心等活动。

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学科竞赛、SIT项目和创新综合实验。

③让学生参与方向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拓广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

4 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状况

4.1 教学改革

强调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应用技术三方面的融合,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专业教师认真总结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提出一系列合理的教改方案。

(1)全面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按照“争创优秀,体现特色”的指导思想,我院将本专业培养计划与国内高水平院校看齐,并与国际接轨。参照ACM/1EEE-CS的《计算机教学计划199I》和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制订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1993~,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出发,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有利于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系统性、完整性的掌握与训练,有利于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

(2)实行课程责任制

课程责任制是学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2000年底开始实施,其核心是将全院的教学任务分解为以课程为基本单元。

严格规范主要学位课程。对主讲教师、助教、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每门课程设主讲、助教、教学助理三种职位,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将全院教学任务按课程特色分解组合,主讲教师的教学任务与自身科研方向结合。为教师工作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这样既有助于教学(如答疑、辅导、指导实验),又有助于学术交流及科研的开展。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院形成了现在的《课程责任制实施方案》,并与学校“岗位津贴制度”有机结合,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

(3)全面实行课程信息化(教案网页化)

本院的信息化工作从99年初启动,由院自筹资金自主开发《电子化教学支持系统――网上学苑》(获2001年度校新世纪教育立项、2002年度校教学成果奖),目前已投入使用多年,效果良好。学院出资鼓励教师制作电子教案(已有50多门次受到学院资助),要求所有课程的基本材料上网,实现网上查阅电子教案、网上答疑辅导、网上批阅作业,目前课堂教学多媒体化率已达到100%。

(4)构建新的实验体系

我院提出了“课程实验――实验课程――工程设计训练――毕业设计”的新型特色实验体系。

明确“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的内涵与目标,要求所有核心课程必有此环节。

“课程实验”由理论课教师负责,主要利用计算机仿真平台和工具验证课堂所学,旨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验课程”则是利用物理实验设备进行综合实验,是单独的实验课程,由实验室教师负责,往往是几门理论课程的综合训练。

“工程设计训练”集中执行3周,在本院的工程中心进行,安排在第7学期。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要求完成一个综合设计任务,此部分也是毕业设计的预研。 “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实战训练。

这样可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以技能训练、创新设计为主要目标的新型链条式实践环节培养模式。

4.2教学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提高现有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如: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参加外语培训等。

信息与智能技术系目前有26名专职教师,全部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0名,博士学位获得者15人,其余全部为在读博士。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队伍。

(2)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①一个目标:培养具有创新与设计基本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基本环境。

②二类体系:面向基本教学的技术与专业的基础性实验体系;面向创新与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实验体系。

③三个层次:验证型;技能型;创新与设计型。

近年来,学校及学院对本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共投入经费800余万元,相继建立与改造了DIY实验室及软件、硬件实验室,建立了可信系统与网络、网络计算与工程、分布式与虚拟技术、图形与图像处理等多个方向实验室与大学生创新基地,添置了相应的实验与测试仪器,充分满足了本专业师生学习、实验及开展科研活动的需求。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将以机器人为平台构建智能系统实验室。

(3)实验室全面实行开放式管理

目前我们已实现每周7天,每天14小时(上午8:00至晚上10:00)实验室开放,并将逐步推进和完善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所有专业课程开设“课程实验”,并根据我院专业设置情况,开设软件技术基础实验、硬件技术基础实验、程序设计训练、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设计、智能算法设计、数据库系统设计、智能系统设计等课程实验环节。

篇7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模块化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2-0052-03

1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Ⅲ。“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许多知识点之间都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对于大多数不了解计算机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很大。而且,刚从中学升入大学,还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在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上多下功夫,针对书上的知识点制作出具有文字、声音、图片和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分层次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和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来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在班级内再组织成学习小组,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这样,既可能减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辅导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向。

2 模块化教学与“任务驱动型”教学相结合

2,1模块化教学概述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是一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系统化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学生经验的形成来自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模块化教学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职业实践相对应,并且应用仿真模拟教学技术,使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不再抽象。模块化教学在职业环境下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动手机会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在划分模块时,从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入手,将其分成多个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每个模块包含学生应该掌握的某项技能与相应的理论知识。

2,2“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进行设计和提出任务,采用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带着任务,以任务为动力边学边做,并得出正确结果,从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该教法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因此,任务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任务,而另一方面是在教师安排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型”教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模块化教学与“任务驱动型”教学相结合

模块化教学与“任务驱动型”教学结合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相对独立,可以划分成以下几个模块:①计算机基础知识:②操作系统基础知识;③办公软件;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⑤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⑥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首先设计出每个模块的教学目的,再根据实际内容分解成若干课时来完成。在每个课时里,除了讲授与该模块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设计与理论紧密相连的案例,通过课堂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这部分理论知识。然后,再布置“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能将其应用到实际中。最后,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检查并做出总结,指出其成功与不足的地方,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复习相关知识或者帮助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去思考。

模块化教学与“任务驱动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要求任课教师吃透教材,全面地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所有的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每个模块教学目的如图1所示。

根据图1所例出各个模块的教学目的,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兴趣,设计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再根据课堂学生的听课情况设计出各种“任务”,一个教学目的可以分层次设计“任务”,比如:模仿型任务、扩展型任务、创新型任务等。

3 改善实验和机房环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的操作技能,改善实验和机房环境也很重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淘汰配置低的机器,应用到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及组装的课程中。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又可以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硬件,而不只是看看图片。

(2)实验员应及时更新软件。如果学生所学的应用软件版本与机房的不同步,那么会造成学生无法练习教师课堂上所讲的案例,也无法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下任务。

(3)机房实验员和管理员应组织和调节好机房的上课利用情况,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开放机房,以方便及时地练习所学的内容,不要出现上课和上机的时间相隔几天的情况。

(4)保证机房网络环境的畅通,以方便学生访问教师的教学资源、上网查找资料。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

1引言

大学期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之一《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基础的计算机技能,以便于以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方便实施和讲解,因而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课。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其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清楚自己的不足和所不理解的知识点,老师也能了解学生对于程序设计这门课的掌握情况,进而方便老师进行教案设计,为下节课讲解提供依据[1]。计算机课程所重视的应该是创新,但现在各大高校计算机课程却都以理论知识验证为主,形成重验证轻创新的偏差学习,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且在程序设计上没有重大突破,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并没有被发掘。教学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计算机的课程设计正逐渐转向正常,学生的创新意识正不断被发掘和刺激。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积极主动参与能力为目标,进行计算机程序类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2]。

2当前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情况

2.1计算机软件开发系统庞大学生容易失去信心

例如Java技术中所包括的技术规范范围复杂且庞大,在实际运用中也受到众多条件限制,大学生必须付出更高的学习成本来进行技术规范的理论学习。然而若真正意义上进行程序设计,又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与实际贴合,力不从心,失去信心。

2.2严重缺乏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性较差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现阶段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依然是PPT展示,老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依旧是被牵引的一方,加之课程内容多,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性较差。

2.3计算机课程实践模式单调,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经验

现阶段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授课方式仍以理论课为主,上机实际操作课时较少,且上机课也只是进行理论知识验证,关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却很难实现。

2.4考核方式仍以试卷为主

这种考查方式只能确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和概念的理解认识,但对于实际操作却并不能完整体现,进而也无法实现创新意识体现的最终目的。

3改革教学方法,加大激励制度

老师的教学任务重点不是讲解,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教案设计上,只有明确的教案设计,才能针对性进行训练,才能依据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具体应用确定教学重点。此外,老师必须建立互动课堂,只有与学生有足够的互动,才能更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知识讲解[3]。特别是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要依据学生潜力做合适的引导,从而刺激学生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调动学生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热情。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在毕业离校后,大都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程序项目开发,特别是在小组开发程序设计的途中,重视团队彼此的配合默契,通过互相探讨、阐述自身观点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方式来提升小组成员之间对于程序项目开发的动力。为积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可以适时增加一些类似讨论课题的交流活动方式来进行程序设计,并进一步提升运用[4]。对学生进行启发性问题挖掘,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时,提前让学生完成课本内容预习任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启发性引导。比如,计算机课程中所指的对象是什么意思;类和封装又指的是什么;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调查人群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认识,且要依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登记和处理,以小组团体的形式整体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为今后更深入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4重视学生的实验预习和准备情况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进行教学实践时,由于学生缺乏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对计算机的不熟悉,容易出现慌张、不知所措的情况,进而导致计算机课程不能顺利进行。形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并未按老师要求进行课程预习和前期知识回顾,这些无法顺利完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深入的感知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导致各种状况发生。为解决此类问题,老师必须加强自身知识能力,除此之外就是要正确认识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际重点内容,老师还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安排,以吸引更多学生专心听讲,以完整的知识武装自己。计算机课程的专业较多,因而实验课内容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老师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并调整课程内容讲解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在上课时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中难懂的问题[5]。避免盲目从众,还可以依据学生自我兴趣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理论思维创新并验证实验结果。所以,老师要依据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方式来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独特方式,学生也可以积极主动的选择可以激发创新思维的各类课程活动方式,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项目设计,进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

5通过上机试验提升综合项目的设计能力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一门重视实践的课程,因而上机实践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为提升学生对于课程设计的整体感知和理解,老师有必要在第一次上课时就给学生进行整体理论框架知识简述。并依据课程实际进行详略得当的说明,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可以为该课程理论知识实践奠定基础。

6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6.1对于实践中常见问题的分析解决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中,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自己难以解决的代码错误问题以及操作错误问题。这些问题若没有老师帮助解决,学生很难进行下一步的程序设计。计算机实践课程通常都是大课,70人左右同时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若是只由老师单独进行辅导,实在难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也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对此,若采取“老师为主、学生互助”的方式则可以极大提升计算机课程实践效率[6]。老师在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有耐心的解决,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在指导练习时可以让周围的学生一起参与起来。比如:针对实践课程代码编程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积极鼓励学生建立讨论组,通过沟通交流相互讨论的方式,发现实践问题所在,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效果。老师也要从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课中总结经验,以更完善的辅助学生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

6.2课堂知识向课外知识的纵向延伸

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老师就可以把课程知识进行纵向延伸。学生依据课程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运用在课外知识纵向延伸上。同时学生还可以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这样可以极大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也更有创新性的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兴趣[7]。

7学生要善于进行自我总结并自我评价实验结果

老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实践能力制定评判标准,并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解进行基础评估,若学生自主的进行实践内容的准备、实践课题的总结和经验积累,则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认知想法合理的提高分数。学生在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时,老师要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方式为自己负责,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可以与同学商量共同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效的进行总结和知识归纳。

8考核方式优化改革

(Nuclearsystemoptimizationreform)现阶段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通常以笔试成绩为主,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这对于学生来说要求记忆的东西过多,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内容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设计,这也就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试卷上并不能完整的展现。虽现在强调平时成绩,但其所占的小比例并不能改变期末成绩,期末成绩仍然是最终判断标准[8]。

8.1增强实践方面的考核优化改革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把实践课分为几部分进行考核,并依据各个阶段的平均成绩判定实践总成绩。实践部分的分数仅占总成绩的37%。这也就要求学生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设计风格理念,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程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8.2期末考试方式优化改革

在日常考试中,通过程序设计的方式给每位学生分发不同的考试题目,学生要依据题目要求进行相关程序设计,从分析题目入手,结合代码规律,独立且完整的完成实践考试。期末成绩改用答辩的方式进行,重视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灵活转变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分析水平,从而增强学生运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结论

总而言之,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一门重视实践的课程。尤其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老师只做一个引导人,并通过符合学生认知习惯和规律的方式科学合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所以,老师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中要持续围绕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教学上的优化改革,从而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的教学质量。

作者:刘琴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汪平,蔡劲松.基于能力导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相关性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6(06):72-75.

[2]张雪松.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2):194-195.

[3]耿姝,逯柳,王树芬.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研究型教学改革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09):50-53.

[4]钟文峰,晏志英,胡荣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信息通信,2016(09):277-279.

[5]袁凤玲.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03):52-53.

[6]杨日璟,焉德军,辛慧杰.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03):271-274.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这些人才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因此就需要对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并不高,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教学是分开的,不能有力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技能的需求。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呢?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呢?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讲、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索。

二、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都具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一课程开设初期,又普遍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随着近几年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国家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大,但高职高专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实践动手能力相当产,完全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虽然国家现在已经对计算机网络教学开始重视,但是现今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水平之间任然具有相当大的距离。

现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各行各业都具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和通信行业结合发展,不断的推出新鲜事物;国际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以及新产品的推出速度也是越来越快。面对着这些新事物、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根本不具备应对的能力,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不能立刻接手工作,增加了就业难度。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只有进行改革,才能逐渐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

三、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现今,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开始注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往往会因为学校的机房资源比较紧缺,把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来上,也就是平时大部分时间在教室里上理论课,等到上实践课的时候才到机房进行实践操作。其实这种教学模式还是没有很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际取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为学生在上理论课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没有及时操作,而对某些知识无法理解;在上实践课的时候,也会因为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因而不知所措;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会因为硬件设施的局限性,不能够及时的为学生进行实践课程演示。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避免出现以上教学中的不足。一体化教学就是把学生的课程全部在机房进行,并且实现一人一机,在老师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立马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实现“讲、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但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学会了对这一知识的进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总体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具体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一)创建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环境

为了把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必须建立一个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室。计算机一体化教室是把计算机作为核心,并配备大屏幕的投影机,摄像机,录像机,计算机网络以及音响设备等一系列现代教学设备,形成一个多媒体教学的系统。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多媒体组合教学,老师可以一边讲一边进行操作,也可以结合案例,进行事例展示,老师的操作步骤以及方法还可以展示给学生看等等,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建立真实的网络实训环境,让学生来亲自搭建网络,亲自动手调试以及进行网络配置,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实战能力的目的[2]。

要做好这样一个系统:首先,尽量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和任务中,对需要强化记忆的理论知识,以判断题、选择题的形式给出,以练代讲,以练促讲。增加实践动手的课时,减少讲授课时。其次,同样的知识点,要有很多道不同的习题来强化,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对于操作任务,软件可以分步记录操作过程,与正确的操作对比,指出错误的操作发生在哪一个步骤和可能导致错误的原因。合理科学地划分操作步骤是关键。

(二)设置计算机教学内容

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关系到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水平,针对现代计算机岗位以及职业的要求,对高职高专的计算机课程内容进行了设置。

1.一体化、任务化配套教材

首先,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有与专业和教学规模相配套的教材。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突出实践性,将各个知识点渗透到实践操作步骤中,使基础理论、知识点的系统性在一系列的任务、案例中体现。

2.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与教案的设计

教学计划、教案要按一体化要求做出具体安排,要突出可操作性,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同的教学目标要有多种任务方案来实现。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就是项目引导法,就是把教学课程分成N个项目,然后利用这些项目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网络实验室把所有的教学课程全部进行完,最后把学生分组完成的实训项目进行考核,以此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精神、职业素质的教学目标。

具体的实施步骤就是:(1)把计算机课程内容分成N个实训项目,注意每个项目之间的独立性,这样方便于老师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对操作进行考核;(2)老师把必要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讲解,并要注意把计算机专业以及职业功能作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以及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3)由老师利用录像、模拟软件先进行示范操作,并且在电子教室把操作的过程全部展示出来,把学生提前引入到一个学习的氛围之中去;(4)学生在观看完老师的操作过程之后,分成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并自己动手,开始实践操作,操做过程中,老师要时刻进行巡视,以便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解决,对学生出现不当操作或者错误操作的时候及时进行纠正;(5)在实践操作完成后,老师要把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统一进行讲解,之后,各小组再一次进行操作,这次可以把操作比较出色的学生统一分配到各组进行指导;(6)根据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各项评分,归纳总结对每一件作品都做出评价,进行展示,总结方法、步骤和技巧。给出学生的项目考核分数[3]。(7)给出任务,自己操作。这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学生强化技能,巩固知识,贯通理论的必经环节。这个环节影响着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这个环节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能随时知道自己的判断、选择是否正确,随时能够评估自己操作步骤的正确性。

(四)学生自己正确判断问题并及时反馈

我们在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同学们对自己所做的问题无法判断对与错;二是教师的任务加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作品不能一一评价、展示、交流。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改革方法是:与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或公司合作,开发或者购买相关软件平台。对于操作任务,除了指出最终的结果之外,对不正确的操作,如何指出错误的操作发生在哪一个步骤,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以形象思维为主,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学就是专门适应于这种思维的一种教学形式,可以有效的把“讲、学、做”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技能实践带入到课堂之中,实现课堂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今后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并且有力的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后,尽快的接手实际工作,提高学校学生的就业率。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学改革适应了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满足了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还需要结合国际市场上的典型教学形式,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改进,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学体系,并逐步的跟上国际上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

参考文献:

[1]李浩.浅谈高职高专微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1:143—144

篇10

文/全英明

摘?要:作者从事职业教育近8年,8年来一直从事电工基础教学,从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本文结合当前的职业教育现状,阐述在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电工基础教学中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机电专业?电工基础?教学

由于电在日常生活的普遍应用,电力专业的课程已成为许多专业培养人才的必修课,电工基础课程也成为各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但是鉴于中职教育的特点,技校电工基础与大学电工基础的教学也是不同的。笔者作为从事多年机电类专业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中职教育中机电类专业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略述浅见如下。

一、根据学校专业计划,制定教案

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要上好一门课,教好一门课,首要步骤是备好课。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制订好教学计划。

笔者所在学校采用的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工类专业通用教材《电工基础》第四版。该教材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电路基础知识》,第二章是《直流电路》,第三章是《电容器》,第四章是《磁场与电磁感应》,第五章是《单相交流电路》,第六章为《三相交流电路》。因此,教材整体上就可以划分为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路三大部分。

直流电路是引入部分,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在物理课程里面接触过,但是由于基础薄弱,还需要强化,因此这一部分在制定教案的时候,教师应当再深化学生对电路知识的理解,细分串、并联电路,重点讲解欧姆定律,要做到学生能够牢记于心。然后引入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关键在于几个概念的理解,特别是支路、回路的理解,这几个概念能否掌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基尔霍夫的掌握。之后再强化学生对于基尔霍夫的应用。

磁路的重点在于几个定则的运用以及电磁感应。技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数学知识欠缺,计算能力差,因此特别讨厌公式,讨厌计算,而这几个定则的存在让学生觉得很有兴趣,不需要计算就可以做出难题。此外,这几个定则是后面学习电力拖动的基础知识。

交流部分分为单相交流电和三相交流电。单相交流电的重点是RL串联电路,三相交流电的重点是三相交流电源和三相交流负载的连接。这部分是电力拖动的基础知识,要重点掌握。

区分好这些重点是制定教案的前提,此外教师在制定教案的时候还要做到“浅入浅出”。“浅入浅出”的意思是说,从学生熟悉的点切入,再从学生熟悉的点做结论。

二、结合实际生活,突出电工基础的重要性

进入技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因此让学生了解到所要学习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应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电器电灯连接引入,抓住学生的求知欲。现代生活中,家用电器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广泛,房屋装修中用电设备的增多和高档化,对电路的设计、布线工艺和安全保护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教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房屋装修电路改造很感兴趣,因此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了解电路改造设计的理论基础就是负载电流、线路电流、功率的计算。特别强调数学不好没有关系,可以借力于计算机,首先排除掉学生对计算的畏难情绪。然后让学生自己计算家用电器实际功率、月用电额度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电工基础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应用。

三、与专业课相结合,有的放矢

电工基础原本就是专业基础理论课,它的存在本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当结合专业课,强调哪个部分是在以后的专业课要用到的知识。例如在讲解电磁感应时,教材给出了发电机,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发电机的原理。这样既深化了电磁感应理论,又让学生增加了对之后专业课程的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的理解

研究表明,图片、视频等形象的知识能够更好地被学生记忆。如果一味地利用传统的黑板板书,学生会感觉枯燥,也会视觉疲劳,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节省很多板书的时间。例如在电磁感应一节中,要让学生强化对右手定则、楞次定律的理解就需要多练习题目,而课本和习题册上的题目很少,就需要教师自己给出练习题。这个时候利用早就制好的课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加强理解,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还可以节省很多教学材料。许多电学实验连接错误就会损坏元件。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既可以让学生理解也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