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服务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服务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服务业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各项研究正日益深入。但在如何看待我国服务业现状、如何评价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等问题上,各方面认识并不一致。本文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三大产业发展并不均衡,产业发展缺乏协调性,突出表现在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偏低,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业内部结构等都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如何评价我国服务业增长速度
我国服务业总量已经持续多年快速增长,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各国水平,但与国内工业的增长速度相比,仍然表现滞后。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已经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多数学者的共识。这很容易使人们误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慢。事实上,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本身并不慢,而且不但不慢。还在总体上明显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其他各国的发展速度,也快于我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那么。为什么还会被认为速度慢呢?那是因为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太快了,与工业的高速增长相比,服务业的增长确实显得慢了。
我国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变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服务业随着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0005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9年间增长了19.6倍,年均增长10.8%,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9.8%的增长速度(表1)。与此同时,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4917万人。2007年新吸纳就业人数103万人,占全部新增就业人数的51%。
与世界各国相比,无论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业年均10.8%的发展速度都是非常快的。除了1990年由于特殊原因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率为2.3%之外,其他年份均在8.4%以上,1992年甚至达到12.4%。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1978-2007年,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年均增长3.5%,中等收入国家为5.5%,低收入国家为4.6%。可见,我国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当中,服务业增长较为强劲的是美国、德国、日本,但这三个国家的增速也赶不上我国(图1)
近年来,印度、韩国、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服务业也获得较大发展,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尽管如此,与我国年均10.8%的增速相比有差距(图2)。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服务业增长一度快于工业,尤其是80年代前半期(图3)。这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刚刚结束,当时“先生产、后生活”指导思想导致的短缺经济特点还相当突出,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服务业发展极端落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使得压抑已久的商品市场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业快速涌现,以商贸流通、餐饮住宿、居民生活服务、交通运输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服务业发展迅速,从而带动了整个服务业增速提高。但是,当时服务业的发展结构偏重消费性(生活性)服务,而且产业规模较小、附加价值不高、服务层次也较低。20世纪90年代,我国工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在全球化浪潮下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日益突出,迅速做大经济规模的观念,驱使各地片面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使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倾向。1991年到2007年,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尽管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高达10.4%,在世界首屈一指,但是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相比,仍然低2.5个百分点,致使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些年有所下降。可见,我国服务业发展慢不是自身速度慢,而是由于工业发展过快,显得服务业发展相对速度较慢。
二、如何看待我国服务业比重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是我国服务业落后的突出表现之一。从增加值比重看,我国服务业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收入水平与我国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早在10年前即1998年,OECD各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已经达到60%―80%,其中有近10个国家超过70%。2004年以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的国家已经超过15个。 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2007年世界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0%,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重为59.3%,低收入国家为47.5%。而在同期,我国这一比重只有40.1%,与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相差20到30个百分点,与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菲律宾也相差10多个百分点。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加上漏统因素(按5个百分点计算),这一比重也仍然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一些国家(图4)。 从就业结构看,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加速,现代化机器设备和各种自动生产线被广泛采用,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开始下降,即马克思早已揭示的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与此同时,服务业岗位迅速增加,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从1990年前后开始,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都已达到65%以上,发展中国家就业比重也大多在50%以上(表2)。与国外相比,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2007年刚刚达到32.4%,比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低出多达30-40个百分点。
尽管与国外比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偏低,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的趋势与世界各国方向一致,我国就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持续降低、第二产业略有提高或保持不变,第三产业持续提高的态势(图5)。改革开放30年来。服务业就业一直是增长最快的领域。服务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2.2%提高到2007年的32.4%,提高了20.2个百分点,29年间服务业新增就业2亿人,占全部新增就业的54.4%,是同期第二产业新增就业人数的1.5倍。以1994年为转折点,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后持续上升且一直高于第二产业。2007年达到32.4%,在扩大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来看(图6),改革开改以来我国服务业出现过两段快速提升的时期。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和本世纪初,我
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增速要高于第二产业。这一时期,我国服务业比重的提升得益于改革开放释放的发展动力和传统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国内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和对GDP增长的拉动水平都不如第二产业(图7),但是差距在逐步缩小,服务业的作用正在不断加大(表3)。
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从总供给情况来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内原来走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加上“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形成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工业,片面强调工业带动,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也大大滞后于工业领域,导致了三次产业的宏观配置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从总需求情况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中,过于强调投资和出口,消费的拉动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能够满足居民消费的生活服务业发展受到抑制。并且,我国工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依靠低端制造环节来实现产量的扩张,创新能力较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由此导致生产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已经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人力资本增加,高素质劳动力为生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但是偏重工业和简单加工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使得我国出现了一方面人才短缺、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另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现象。
我国今后还将长期面临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包括来自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城乡新成长的劳动力以及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新生劳动力需要就业。服务业领域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就业方式灵活多样,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如金融保险、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市场服务等,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同时,与工业制造业相比,服务业还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有利于我国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无论从那个角度,我国都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如何认识我国服务业统计不完善问题
针对我国服务业比重过低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统计不够全面,大量服务业在统计过程中被漏掉了,并据此认为我国服务业实际上并不落后。本文认为我国服务业确实存在漏统的情况,如果把漏统因素考虑在内,服务业的实际比重会高一些,但是即使加上漏统因素,仍不能改变我国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落后的现实。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制度,正常统计年份的服务业统计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漏统现象。这从两次普查结果可以得到印证。1993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服务业比重从普查前的27%提高到普查后的33.9%,提高了6.9个百分点。2004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GDP总量比普查前的数据多出2.3万亿元,也就是说有2.3万亿经济量的漏统,其中第三产业漏统2.1万亿,占全部漏统的93%,服务业比重也从普查前的31.9%上升到普查后的40.7%。提高了8.8个百分点。 实际上,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服务业漏统现象,一般服务业实际比重都会高于统计报告的数据,只是各国漏统的百分点多少有所不同而已。在我国服务业漏统的原因包括:首先,一些新兴服务业的统计调查没有及时纳入统计制度。如计算机软件服务、律师、会计师等咨询服务。其次,有些传统服务行业由于点多面广、经常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导致准确统计的难度加大。第三,大量非正规就业主要存在于服务业领域,难以通过现有手段进行准确统计,比如中小学名校教师的业余家教,各种艺术类教师举办的培训班和家教等等活动。最后,我国工业企业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内部化”的自我服务活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统计在第二产业当中了。此外,还有第三产业的行业划分上各国略有差异,我国的第三产业不包括建筑业,而在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筑工程与设计是统计在第三产业当中的。
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北京市的服务业比重已经达到70%左右,但上海市的服务业比重却仅为50%。北京、上海两地经济发展程度相近,人均收入水平相当,因此两地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应比较接近,况且上海金融业产值要高于北京,但统计结果却显示北京的服务业比重比上海高出20个百分点,仅从直观感觉上,似乎不应该存在如此大的差距。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因为两地统计制度的规范程度不同,北京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服务业统计和日常登记调查制度,目前这在全国尚属特例。
随着我国统计制度的日益完善以及服务业管理的不断规范,漏统现象会有所减少,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服务业漏统的规模同样面临相应增大的可能。另一方面,我国分散的、低层次、非正规就业等形式的服务业一直广泛存在,而且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构变迁过程中还将产生大量的灵活多样的服务活动或服务业企业,仍然不能忽略漏统现象的存在。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因素。保守地估计目前我国服务业可能存在漏统5个百分点左右,并寄希望于正在进行的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能够将服务业的比重提高。但是,即使在现有比重基础上增加5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服务业的比重也只有45%左右,仍然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依然无法改变我国服务业比重偏低、服务业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实。
四、如何认识我国服务业落后的现实状况
过去,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我们曾经经历过看病难、上学难、洗澡难、理发难、入托难、买菜难、吃饭难、乘车难、修理难……等等,一系列不方便。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洗澡难”已经随着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在家里就可以轻易解决,并且传统的“洗澡堂”已经被遍布大中城市的红红火火的洗浴中心、桑拿按摩所代替。至于理发、买菜、吃饭等等问题,已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是否就可以由此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很充分呢?事实上远非如此。从服务业内部来看,可以分为消费服务业(又称为生活业)和生产业(也称为生产者服务业)。我国大多数消费服务业即直接为居民生活消费服务的行业如商业零售、餐饮住宿、旅游业、文化娱乐等,由于改革比较彻底,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竞争比较充分,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些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消费行业如医疗、教育等并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优质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多数集中在大城市,广大的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很难享受到与大城市居民同等品质的公共服务,“看病难”、“看病贵”、“子女受教育难”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此外,由于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医疗和教育领域的腐败和行业不正之风也是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的领域,严重影响和妨碍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的实现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生产业的发展更是长期滞后,难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来生产业可以通过聚集专业人才进行产品研发、广告营销、品牌设计、保险、会计、法律和运输等服务活动。形成生产网络和国际营销网络,为生产者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但是我国由于垄断行业改革不到位、专业化高水平人才不足、社会诚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业难以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远未形成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服务支撑体系,从而影响了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长期以来,生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还直接导致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研发和创新能力,缺乏自主品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积累,无法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的高附加值服务,只获得制造环节的微薄利润,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得不长期依赖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部件,不得不向国外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目前,我国大量的工业制造业企业以承接国外跨国公司转移的简单加工、制造环节为主,经济增长过分倚重制造业的产能扩张,过分依赖能源资源消耗和简单劳动消耗,使得环境污染问题题益严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肃挑战。
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value chain business model, which can lock downstream customer resources through membership and value-added services, lock upstream resources of domestic workers through the company's operation, and ensure the steady growth of operating income by charging customer's membership fee, service charges and attendants management fees. It’s theoretical feasibility with some reference value. Although there are certain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is business model which is real value of the existence can withstand the test from the market.
关键词: 老年人;家政服务;价值链;商业模式
Key words: old people;home service;value chain;business model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196-02
0引言
萍乡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20.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约2万人。未来15年,萍乡市老年人还将以年均2%的速度持续增长,平均每年净增老年人口0.4万人,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将更加突出。据统计,全市现有69所公办福利机构、21所民办福利机构,国有企业联办福利机构2所,共收养服务对象8053人,床位9600张,现有的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认真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保持家庭关系稳定和谐,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共处,也有利于促进萍乡市相关行业发展和扩大再就业。
1市场需求
1.1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带来的需求萍乡作为发展中城市,在主要解决温饱问题后,面临着全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家庭服务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普遍加快,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必然产生对家政服务的更多需求。
1.2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带来的需求由于多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等特点日益突出,“空巢老人”不断增多,满足老人服务的需求也将成为社会问题。未来的萍乡市,一对年轻夫妻可能至少要照顾4个老人,有的要照顾6个甚至更多。而目前萍乡市家政服务业的养老服务,基本介于社会与家庭之间,诸如陪老、托老、陪护、钟点工等服务项目。今后,随着老龄人口数量增多和服务需求的细化,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照顾和精神慰藉,这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机会。
1.3 家政事业本身发展带来的需求家政作为一个事业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尚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如陪老、托老、陪护、钟点工等,特别作为发展中城市的萍乡,家政服务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政服务需要有一个更大的空间发展和更高的层次提升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1.4 不同层次家政消费带来的需求据调查,萍乡市中、高收入阶层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身于自身事业当中,迫切需要优质的家政服务来为他们照顾老人、分担家务和教育孩子,这样可以构建一个高级家政消费团体。另外,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为家政服务的市场需求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能力,相当一部分市区居民已经有能力支付此类消费,这样可以构建一个大众的普通家政消费团体。
由此可见,萍乡市老年家政服务市场将随着客户群的增多而出现更多的商业契机,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目前该产业的发展现状怎样呢?据了解,与发达城市相比,萍乡对老年家政服务还很落后,而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收入日渐充裕,老年人的消费力将逐年增强,但这个诱人的市场却存在着太多的空白,老年人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还不能得到较为全面的满足,真正意义上的老龄产业还远未形成。老年人认为这是一个真空地带,应该大力发展;而商家却认为这里是雷区,不敢轻易涉足。商家的态度一方面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看到了萍乡市老年家政服务市场的前景。
2商业模式
2.1 价值链商业模式的思路基于以上对萍乡市老年人家政服务市场的需求分析,文章提出了家政服务价值链商业模式,主要思路如下:
2.1.1 以会员制和增值服务锁定下游客户资源客户在家政服务公司注册会员,客户只与家政服务公司打交道,签订家政服务合同。客户如对服务质量不满,家政服务公司则无条件更换服务员直到客户满意。新进服务员需经培训合格后才能为客户服务,以保证服务质量让客户接受。对于大规模使用服务员的客户来说,客户与家政服务公司合作,只需按时支付会员费即可解决管理上的难题。这样以来,家政服务公司对下游客户基本是锁定的,从而保证了下游客户资源。
2.1.2 以公司化运作锁定上游家政服务员资源据调查,萍乡市目前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基本上是自发的、松散的,大多数都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与客户形成合作关系,这种个体式的家政服务对于家政服务人员来说,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工作对象缺乏连续性、自身利益得不到保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家政服务公司将服务员变成了公司员工,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分配服务对象、按月发放工资福利,使服务员有了集体归属感。另外,家政服务公司能锁定下游客户,为服务员提供大量工作机会,规避了服务员的工作对象缺乏连续性的弊端。对于因客户原因,损害了家政服务人员的利益时,公司会以签订的合同为依据,为服务员进行维权,从而保护的服务员的权益。这样以来,家政服务员愿意加入公司,而不是选择个体经营。而从公司角度来说,公司能对上游的服务员资源进行锁定。
2.1.3 从偏远地区聘用服务员或从当地高校聘用在校大学生以降低运营成本,规避服务风险萍乡市周边较偏远的农村地区有大量家政服务员资源可以利用,一方面家政服务公司通过当地妇联筛选有一定条件的女服务员,公司、妇联与女服务员三方可签订合作协议;家政服务公司也可通过当地三所高校的共青团组织推荐利用业余时间、有兴趣从事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公司、共青团组织与大学生三方也可签订合作协议。与市区的服务员相比,从偏远地区聘用服务员或从当地高校聘用在校大学生,公司的运营成本会相对降低一些。一方面,由于当地妇联有途径了解和有办法约束所推荐的服务员,高校共青团组织也有途径了解和有办法约束所推荐大学生的情况,因而家政服务公司通过当地妇联和高校共青团组织也有途径了解和有办法约束所聘用的服务员,在向客户提供家政服务时,就会有针对性分派服务员进行对点服务,从而回避了服务风险。
2.1.4 收取客户的会员费、服务费和服务员的管理费来保证运营收入的稳步增长家政服务公司的运营收入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取:①客户的会员费和服务费。首先,客户要成为公司会员需交纳一定的会员费;其次,客户在获得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的服务时需定期按约定价格向公司缴纳服务费。②服务员的管理费。公司在支付服务员的工资时可按事先签订的协议扣除一定金额的管理费。当家政服务公司刚开展业务时,由于有大量新会员入会,公司能获得一笔会员费收入;当公司走向正轨后,客户定期缴纳的服务费和服务员定期缴纳的管理费是公司收入的一部分,这种收入模式能够保证家政服务公司运营收入的稳定增长。
2.2 价值链商业模式实施的困难实施这种商业模式,虽然从理论上能给家政服务公司带来持久稳定的收入,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具体如下:
2.2.1 客户方面在公司刚开展业务时,客户并不真正了解家政服务公司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机制,因而期望有大量的客户入会并非易事。
2.2.2 服务员方面如果采用个体式经营,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向家政服务公司定期缴纳的管理费,这种定期缴纳管理费的“付出”与从公司期待的“回报”是否划算是服务员忠诚公司的关键。
2.2.3 家政服务公司方面一方面,当地妇联和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公司聘用服务员的“下级机构”,虽然公司会给他们一定的利润分成,但并没有其他的约束机制,无法从机制上保证他们与公司的通力合作。另一方面,公司的收入来源于客户的会员费、服务费和服务员的管理费,支出途径有员工工资、相关部门的利润分成和公司的日常运转费用等,这两者之间的差额才是公司的利润。如何做到收支平衡,这是公司能否长久生存的基础。
3结论
传统的家政服务公司通常属于中介公司,是在服务需求方(客户)和服务供给方(服务员)之间提供中介服务,从客户方或服务员方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用来作为收入来源。其弊端在于:一是价值提供单一,难以锁定客户和服务员,持续运营有一定困难;二是盈利模式单一,利润空间减小,生存日益困难。文章提出的价值链商业模式,既能通过会员制和增值服务锁定下游客户资源,又能通过公司化运作锁定上游家政服务员资源,还能通过收取客户的会员费、服务费和服务员的管理费来保证运营收入的稳步增长,理论上有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困难,但是这种商业模式是否有真正存在价值还取决于能否经受起市场的考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一站式网站 农业信息 信息管理
[分类号]S126
教育部指出高等院校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实际行动贯彻教育部精神,服务地方经济,玉林师范学院依托“广西区教育厅科研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玉林城西镇为样本”,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智力和技术资源,由信息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课题组,实践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目的是拓宽农村信息渠道,便于农民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农业发展的新技术以及农副产品的产供销信息,为新农村建设助一臂之力。
1、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实践
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实践由信息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课题组,以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形式进行。该网站开发包括网站分析一设计一建设(实施、运行与维护)。每一步完成后,以多种形式征求城西镇领导、信息技术人员及农民的意见改进后再实施下一步。
1.1 广泛深入调查,分析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网站分析是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开发的起点,分析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网站设计及性能的优劣。为使所设计的网站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课题组将成员分成4组,每组由1名老师和3名学生组成,采用实地考察、座谈、文献调查和网络调查4种方式对城西镇、村网络建设情况、农民的需求、文献研究和现有涉农网站运行进行深入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对农民的需求和网站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①城西镇农民获取信息的质量较低,渠道单一,一般是通过村委会信息栏获取,信息尚未对农民生产发挥重要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农民对国家“三农”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对市场供给信息掌握不够及时,对新技术、新知识利用不够快。②农民的信息概念普遍较强,知道信息可以有效指导生产,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可以赚钱。他们潜在的信息需求也很强烈,希望能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但不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同时也担心无法识别网络上的假信息,遭受欺骗。③没有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致使农民上网存在一定困难,实现家庭上网的农民非常少。无令人放心的信息平台是农民不敢贸然利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缺乏搜索、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成为农民利用互联网的最大障碍。④目前广西尚无建在村一级、专门为“三农”服务的信息网络。⑤城西镇的网络连接到村委会,各村基本具备上网条件,条件好的自然村甚至有信息室,配有2-3台电脑可以上网。⑥从系统开发的角度研究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文献非常少。但技术发展较快,现有的技术水平已能开发出性能较好的网站。因此,课题组认为开发城西镇信息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2 集多方建议,设计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1.2.1 总体设计 城西镇信息服务网设计为集电子政务、商务和农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网络信息系统(见图1)。通过村务管理的电子化、商品交易的网络化及农业技术利用的信息化,实现“三农”信息的网络化,为该镇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服务。
考虑技术发展前瞻性与兼容性,结合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决定采用B/S模式的三层架构,利用技术、C#语言以及通过技术访问SQLServer数据库来实现。如图2所示:
为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和利于玉林师范学院师生开展研究实践,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均借用玉林师范学院服务器,而客户端的村级信息服务站的电脑设备和网络设施由城西镇政府提供。这样,城西镇各村农民在自己家里或各村信息服务站的电脑IE浏览器上输入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网址,就可以享受到整个城西镇政务、农务以及商务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1.2.2 详细设计 城西镇信息服务网详细设计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农务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子模块。如图3所示:
・电子政务模块与镇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相衔接,以跨时间、空间与部门限制的方式,全方位向基层干部群众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其子模块包括:①行政通知,与通知政令政策,使政务透明政令畅通;②档案管理,对政务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方便存取、利用信息;③邮件管理,实现农民、村委会与镇政府之间的信息咨询及反馈;④呈批管理,实现村委会与镇政府之间工作交流和协同办公。
・电子商务模块与该镇农民生产相关的市场供给信息,让农民及时、方便地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合理的组织生产,避免产量与价格的大波动带来的不稳定。其子模块包括:①城西展厅:本乡镇农产品、土特产展示,本地知名企业介绍;②市场行情:提供各类农产品市场行情以及市场分析预测;③供求信息:提供各类供给、求购、租赁等信息;④劳务信息:提供求职、招工、合作等信息。
・电子农务模块对各种渠道繁杂的农业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让农民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种农业科技、新产品等致富信息,并及时得到农业专家的答疑解惑。其子模块包括:①城西新闻:当地乃至国内“三农”相关新闻,介绍国内外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动态;②农业政策: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法规、文件,以方便农民学习和查询;③农家讲堂:在网上以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④专家咨询:邀请专家坐堂,以网上留言以及即时聊天两种方式,为农民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
1.3 分步分组实施,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1.3.1 网站实体实现和数据准备 网站实体实现和数据准备同时进行,由课题组老师指导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完成。其中,网站实体实现分成4小组,每小组由1名老师指导,5名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完成,分别负责用户登录及权限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农务模块;数据准备同样也分成4小组,每小组由1名老师指导,5名经济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完成,分别负责市场信息、劳务信息、农业政策和农家讲堂信息的收集整理。每小组一周、每大组两周集中一次,讨论遇到的问题和分享实践的经验。
1.3.2 用户培训和运行与维护 用户培训和运行与维护同时进行,由课题组老师指导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完成。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用户包括网络技术员、信息员和农民。
・网络技术员的培训内容包括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用户管理、信息管理、安全及故障处理和网络维
护。培训分两步进行,先由负责网站实体实现的老师对技术员进行集中培训,系统讲授该网站的管理与维护知识,再由负责网站实体实现的学生协助技术人员维护网站,让技术人员边维护边学习,逐步提高技术水平。
・信息员的培训内容包括:①涉农信息(包括蔬菜瓜果种植、家禽家畜养殖、农副产品供求和农业新技术信息)的搜集、整理、审核、加工和,确保信息的数量与质量;②网站各模块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培训,由负责数据准备的老师以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对信息员进行脱产培训。
・农民的培训在信息员培训之后进行。首先以行政村为单位举办网站基本操作短期培训班,以夜校上辅导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形式进行,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农民进行上网基本操作(包括开机、关机、打开网站、浏览、信息)辅导、展示网站各种各样功能,让农民边学边用。待农民掌握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后,再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辅导小组,小组由村信息员和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组成,针对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特定信息需求提供咨询服务,也就是农民“点菜”,辅导小组“做菜”,为农民提供准确、实用、新颖的信息。
网站的运行维护主要由信息管理专业部分师生和城西镇各村网络技术人员负责,这样既能保证网络正常运行,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基地。
2、信息管理专业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认识
2.1 信息管理专业应该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2006年11月26-27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在杭州召开“高校服务地方工作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提出“高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以,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现阶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大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贫困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业技能水平较低的局面,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使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快速而有效的途径是借助高校的知识、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实现网络人村,信息进户,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指导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具有现代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运用数学、计算机和经济模型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和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正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的。因此,信息管理专业应该为农村培养人才,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2.2 信息管理专业能够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经过实践,课题组认为在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建设过程中,需将信息管理专业所开设的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地运用,为新农村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运行、维护、管理与利用提供智力支持及技术保障。此外,信息管理专业师生为乡镇网络技术员、信息员和农民提供免费培训,不仅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及信息素养、拓宽农村的信息渠道,为实现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还极大地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因而信息管理专业能够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2.3 服务新农村实现开放式的“研、学、用”互动教学
本课题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过程中,网站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的实践过程是师生结合专业知识,调查、分析、讨论和研究的过程。整个过程实现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实践互动、教学科研互动、课堂内外互动和校内外互动。从时间、空间上改变了教学模式,实现开放式的“研、学、用”互动教学。学生在互动教学中能够不断发现并分析问题,进而促使自我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研究成果应用推广,做到“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服务新农村建设。这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从理论到理论,知识枯燥抽象,教学、科研和实践相脱节的不利局面,将专业知识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2.4 服务新农村是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
服务新农村是信息管理专业,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的人才专业优势不突出,较难找到对口工作,就业压力较大。然而,在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实践建设过程中,课题组师生深深地感受到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农民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网络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极其匮乏,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为其发展注入活力。信息管理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高校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人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专业价值,突出学生的专业优势,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还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年轻的信息管理专业办学指明方向。此外,农村市场广阔、就业潜力大。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学生就业开辟新渠道,可有效缓解目前就业压力大的不利局面,是专业发展新方向。
2.5 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应与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应与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进行改革:①应开设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讲座,邀请乡镇领导主讲,及时报告新农村建设的最新成就和不足,明确现阶段新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需求;②应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农务》的课程设计,系统讲授电子商务、政务和农务系统的开发,使学生具备快速开发系统的能力;③在讲授《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课程时,应增加农业信息专题,重点讲解农业信息的收集、组织、检索、分析与预测;④将专业见习、第二课堂活动和实习等实践课安排到农村,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加强与农民交流,掌握农民的需求,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⑤教师应把科研的注意力集中于服务新农村建设,与学生共同开展研究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课题,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实践中。
篇4
一、对新兴服务业调查核算方法的研究要有清醒的认识
根据新兴服务业的相对性特点,新兴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划分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新兴服务业将不断涌现,旧有的“新兴服务业”将不断转化为传统服务业。为此,新兴服务业调查核算方法的研究者要充分认识到,新兴服务业的调查和核算研究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旧的“新兴服务业”调查和核算工作的日渐完善,旧的“新兴服务业”转化为传统服务业,新的“新兴服务业”又将带来新的问题,需要开展适合新的“新兴服务业”的调查核算研究工作。
二、以经济普查为契机,夯实新兴服务业统计基础
第一次经济普查为新兴服务业的调查与核算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应当以经济普查为契机,打好新兴服务业的统计基础。首先,要充分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摸清当前新兴服务业的行业分布、业务类型、经济总量等现状及其家底,建立和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并将抽样框维护工作制度化,为一般调查年份进行抽样调查或重点调查所需的参数、比例、系数和资料打好基础;同时可以借普查和普查之后资料开发的机会,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新兴服务业统计知识的培训工作,为培养高素质的新兴服务业统计队伍打下基础。
三、建立和完善新兴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
根据目前我国新兴服务行业统计现状,借鉴国际上新兴服务业统计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新兴服务业调查和核算制度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施行周期性经济普查制度;建立健全新兴服务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常规性调查核算制度,特别是尽快建立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城市公共交通业的常规性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健全有关管理部门的新兴服务业常规性统计调查制度;并且将周期性经济普查制度、国家统计部门的新兴服务业常规性调查制度、有关管理部门的新兴服务业调查核算制度相结合,统一在新兴服务业统计与核算这一共同的目标下。
四、发挥民间统计机构的作用,补充政府统计部门的新兴服务业调查与核算
目前,我国各类市场调查机构的发展还十分缓慢,政府机构所属或挂靠在政府机构的各种咨询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等,大都仅扮演着将行政记录资料与统计数据有偿出售的二传手的作用,而没有真正实现其提供咨询和信息的职能。民间统计机构发展缓慢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政府统计承担了大量本可以由民间统计机构承担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加大了政府统计工作的压力,同时也难以保证工作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大力发展民间统计机构,同时区分统计工作的内容,将新兴服务业统计中基本的、重要的指标列入政府统计的范围,一些一般性调查核算工作则可由民间机构来完成,通过发挥民间统计机构的作用,补充政府统计工作。
五、积极探求新型服务业调查核算组织模式
这方面可以考虑尝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针对新兴服务业调查工作点多面广、行业复杂、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新兴服务业调查与核算工作统一部署,改变以往新兴服务业调查由各自管理部门负责、各自为政、互不通气的局面;针对新兴服务业调查核算误差较大的情况,尽可能坚持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针对新兴服务业调查对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意识淡漠的情况,要求调查人员充分运用各种调查技巧等。
六、数据的调查搜集和应用相适应
篇5
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我县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突破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人就建平服务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等进行了调查。
一、建平服务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建平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出台一系列扶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全县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新兴服务业迅速成长,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服务业市场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正在推进。(一)建平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2010年全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亿元,预计全县到2011年可实现39亿元。2010年全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达3.5万多人,为稳定我县就业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随着科学技术和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县现代服务业层次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如房地产、社区服务、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网络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从服务业产值得内部结构来看,传统的服务行业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仍占主导地位,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的比重偏大。
3、服务业投资成为热点,成为拉动投资的重要力量。“十一五”以来,我县以市场化、产业化为导向,破除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服务业发展,以危旧厂房和棚户区改造为着力点,从优化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入手,致力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服务业投入,先后建设改造了一批商贸设施和城市道路,城市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服务业发展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安兴商厦、通胜、阿波罗购物广场等。
4、服务业发展不断规范化和市场化。近几年来,政府加强了对服务业市场的依法监管,引导企业依法经营,城市守信,建立健全了一些行业协会组织,协调行业经济活动。规范了审批程序、各种收费、各类市场,尤其是房地产交易和有形建筑等要素市场行为,建立和完善了项目建设的公开招标制度,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社会保险制度得到深化和完善,现已建立起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逐步建立了职工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制度,推进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的建设。
(二)建平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县服务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服务业的发展仍难以适应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需要,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比重偏低、规模偏小、水平不高、产业素质较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认为只有发展工业、基础设施才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仍然把一些适宜产业化、社会化运作的领域当作公益性、社会性事业办,缺乏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思路,由于市场化改革的滞后,使得我县服务业的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2、比重偏低,行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商贸餐饮占全部服务业比重偏大;新兴的旅游、创意、金融、保险、信息通讯、房地产、公用事业、文体教育、社会福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产业所占比重过低,层次结构不合理。3、吸纳劳动就业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服务体系尚需积极培育和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求职者得不到及时安置,大力就业岗位闲置而得不到及时补充;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登记制度不完善,全县总体就业情况、就业充分度等政府都难以掌握,也难于把脉,因而难以确保政府有效地实施宏观指导与统筹服务。同时信息网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人才培训、业务培训和法律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致使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4、城市化进程滞后,发展空间不许。建平国土面积在城市区域内部分不足10平方公里,“有天无地”的局面更是制约着建平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底,我县年末人口总数为68.8万人,常住人口不足12万人,仅处在中等城市人口的下线,人口比重偏低,没有形成中心消费群体,严重制约了服务需求的扩大,影响了服务业的加速发展。
二、“十二五”我县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大思路决定大发展。省市县要求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县要立足实际,在原有服务业发展基础上,对全县服务业进行整合、提升,努力做到深化发展、创新发展。服务业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服务业,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要提高认识、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推动全县服务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1、加强舆论宣传,充分认识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达到一定水平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全县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我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县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涵,是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要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正确分析优势和差距,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理清思路,进一步增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感,把发展服务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全县服务业的发展扎实推进。
2、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多年来,我县为促进服务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些鼓励扶持政策,对支持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已出台的条款项政策的基础上,要借鉴先进市县的经验做法,抓紧研究制定符合实际、重点突出、操作性强的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尽快研究制订我县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题规划,使我县服务业发展既有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又有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真正对全县服务业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篇6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今年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努力推进全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刚才,周晓东副市长作了一个主题报告,希望大家按照周副市长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会议还表彰了一批先进;商贸办、旅游局、供销社、市场公司、工商局、崇仁镇等六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都很有代表性。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几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努力,我市商贸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服务业产出贡献平稳增长。去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4.09亿元,增长14.6%;实现地方税收3.34亿元,占全市地方税收的57.8%,服务业税收已成为全市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二是服务业内在结构不断优化。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等服务行业得到改造提升,生产业、现代流通业等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较快,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南商贸中心建设已摆上议事日程,“千百镇连锁、万村放心”工程深入推进,城乡商贸联动发展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三是服务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实行服务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去年兑现资金300万元。崇仁温泉项目实质性启动,城南五星级酒店和大型购物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日趋完善,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旅游等重点产业都制定了专项规划。这些都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无论是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质态,还是服务业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4%,明显低于市乃至省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瓶颈”。二是发展档次较低。全市传统服务业仍然保持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占的比重还不高;高档次市场、服务场所缺乏,中国领带城退出了全省重点市场,全市没有一家可高水平地承办大型会议的酒店,也缺少大型连锁购物场所。三是准入门槛高。相对于其他项目,服务业的项目审批仍比较难,部门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整体环境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开放度不高。相对于工业而言,服务业对外开放度还不高,在招商引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去年利用外资虽然实现了零的突破,但潜力空间较大,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外地商贸业进入会影响我市商贸企业发展的落后观念,对商贸业要不要对外开放上认识不一。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市商贸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加快发展服务业,可以说是事关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服务业发展将越来越深入,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服务业兴起的转折点,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标志着服务业进入加速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目前,世界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服务业发展都达到了三个70%,即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产值70%,gdp增长70%来自服务业,服务业吸纳70%的就业人口。去年我市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按国际经验来推算,我市正逐渐进入一个服务业加速发展期,预示着嵊州服务业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推进工业强市的重要抓手。工业发展到高端就需要有技术、有研发、有培训,到下游就需要有物流、有营销、有品牌,这些都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现在国际上有这样一种理论:没有研发设计的制造业是没有灵魂的制造业,没有现代物流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没有市场营销的制造业是盲聋哑瘫的制造业;缺少现代服务业支撑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必然是高成本、低竞争力。目前,我市的领带服装、电器厨具、机械电机等块状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把研发、物流、营销、贸易的水平搞上去,走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客观要求。城市化推进与服务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服务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没有服务业的高档次就没有城市的高品位。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更加活跃,从而推动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会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完善。从我市情况看,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拓展,迫切需要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迫切需要强化家政物业、物流配送、产业承载、旅游休闲、文化传播、社会组织等服务功能,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旅游、居住和创业环境。
4.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增强地方可用财力的有效途径。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特别是对地方可用财力的增长,贡献较大。在现行体制下,工业企业中的增值税只有25%、企业所得税只有40%留在地方,而服务业中多数行业的营业税基本留在地方。去年,我市服务业上缴地方税收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57.8%,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已成为全市地方财政增长的新“引擎”。事实证明,加快贸易服务业发展,对巩固和扩大税源、促进财政增收至关重要。
5.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服务业占用能源、资源少,创造的绝大部分是绿色gdp。大力发展旅游、会展、商务、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修复功能。加快服务业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提升产业层次的切入点,也是有效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增长点。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加快形成二、三产业联动升级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6.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服务业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吃饭、住房、旅行、购物、健身、文化娱乐、教育等多个方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紧密相联。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人们的消费需求正在向高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大力发展服务业,才能更好地满足和扩大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服务业门类多、就业弹性大、就业方式灵活,能够有效地开辟多元就业空间,所以服务业是人民群众创业的大舞台,也是城乡居民增收的主渠道,更是改善民生的大平台。
总之,发展服务业有广阔天地,是大势所趋。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像重视工业那样重视服务业,像抓工业项目招商那样抓服务业项目的招商,做到服务业与工业经济一起部署、一起督查、一起落实,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保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态势。
二、突出重点,创新实干,快速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当前,我市加快发展服务业正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深入,国际服务业转移步伐加快,零售业的全面开放使我国日益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从国内来看,服务业大发展、大提升的历史机遇期已经到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省里建立了“三个三”财政支持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求加快推进我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市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把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这充分体现出各级政府对发展服务业的日益重视和迫切要求。从我市实际看,我们有甬金高速和上三高速在嵊州互通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有万年小黄山、千年剡溪、百年越剧等历史悠久、山水秀丽、人文荟萃的资源优势,有人民生活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经济基础。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总的要求是要围绕“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紧扣“创业实干强基础,创新发展求突破”的要求,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服务业,突出要抓好四个重点。
1.抓重点区域。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是要抓住嵊新组团集约发展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城南新区的建设,形成新的商贸、居住、物流、市场以及企业总部,同时要积极推进旧城商贸业提档升级和开发区功能完善。五大集镇要抓住中心镇扩权的机遇,加快中心镇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与市区互补的良性发展局面。
2.抓重点产业。服务业涉及到的产业非常广,必须立足我市经济社会的实际和产业基础,在重点产业上予以突破,一是加快发展生产业。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对工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市委全委会要求,加快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启动;要大力发展家电厨具、机械电机等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和劳务中介等中介服务业;要积极发展企业总部、房地产业、楼宇经济,并通过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二是加快发展农业要素市场。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依赖科技研发、市场信息、物流配送等各方面的有效支持。要积极推进茶叶市场、花木市场和农批物流中心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服务支撑。三是加快发展以商业为主的消费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引进国内外的知名商贸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区域商贸中心区和商业街、步行街、特色街建设,加快经济型酒店建设,带动特色休闲服务业发展。四是加快发展旅游业。要利用好我市山水风光、地域文化以及民间工艺、传统饮食等特色,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等相关产业。
3.抓重点项目。发展服务业与发展工业一样,没有项目,工作就没有抓手,增长就没有后劲,开放就没有载体。要借鉴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成立商贸服务业的招商引资机构,落实专人和工作经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破解资金瓶颈。项目一旦确定,要抓紧开展前期准备,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启动建设,促进项目早日建成、早出成效。在商贸流通业中,重点抓好五星级宾馆、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花木市场、茶叶市场建设、浙东农批二期扩建工程和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的启动建设。在旅游业中,要加快百丈飞瀑景区和王羲之故居旅游区建设,做好“山水越剧之旅”文章。重中之重要抓好崇仁温泉项目,这是我市旅游业突破的重要抓手,要集中力量,力争项目早开工、早出形象。
4.抓重点企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壮大服务业龙头企业。在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社区服务业等行业中,力争都能形成一个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这个龙头既可以是本市的企业,也可以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对于这些龙头企业,既要引导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形成其龙头地位和作用,也要通过政策加以扶持。
三、优化环境,形成合力,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最具竞争力的环境才能孕育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环境的优劣,思想观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转换。
一要转变观念。加速发展服务业,关键是要转变观念。一是要树立创新的意识。坐井观天没有思路,闭关自守没有出路,要敢于创新,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要树立开放的理念。要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的改革开放,鼓励外来资金投资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企业;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三是要树立服务的理念。对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对服务业企业要做好引导、扶持工作,指责少一点,扶持多一点,制约少一点,服务多一点,着力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和谐健康发展。
二要加大扶持。在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凡是能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我们就要大胆地干,创造性地工作,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体现在政策上。为扶持商贸和旅游业发展,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财政还将在3年内安排1000万元,用于城乡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集全市之力,引导扶持商贸企业做大做强。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扶持地方服务业发展的机遇,精心包装项目,积极跑部进厅,争取上级支持。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适应商贸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加大对商贸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篇7
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服务业经济总量明显增加但总体规模小、增长速度慢。“十五”期间,全市传统服务业和以会展旅游、金融、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增长,但相对以工业企业为主的其他产业和兄弟地市的发展情况看,滨州市服务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状态。“十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低于“八五”、“九五”时期的增长速度,比同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低6.8个百分点,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也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290.06亿元,增长19%,占GDP的比重达64.2%,而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2.89亿元,增长17.6%,占GDP的比重仅为27.2%,两者相比,服务业总量小、占GDP的比重偏低问题仍很突出。
2.服务业投入力度和强度明显加大但与第二产业相比总量仍偏少。“十五”期间,滨州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工业投入加大,其中 2004、2005、2006年的第二产业投资分别达到241亿元、376亿元、385亿元,是同期服务业总投资的3.9倍,第二产业投资加大、总量猛增、后劲十足。与之相比,服务业投入虽有增加,但总量偏少且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9.86亿元,增长24.5%,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62.97亿元,增长22.4%,与之相比,服务业增幅虽高达28.9%,高出第二产业增幅6.5个百分点,但与第二产业投资总量相差高达124.45亿元,服务业投资仍是在低基数基础上的高幅增长。
3.服务业内部结构开始优化但现代服务业态仍发展不足。从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看,“十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和非营利业所占比重大,约为70%左右,而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文化、旅游、中介服务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约为30%左右。以2006年为例,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非营利业等传统行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为64.3%,金融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营利业等现代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仅为25.7%,而山东省新兴服务增加值的比重为49.8%。
二、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工业起步晚,发展基础相对较差。从一般规律看,服务业发展是由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决定的,滨州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近两年来服务业比重呈现回落,这是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规律性特征的体现,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比重还可能出现下降。
2.城乡居民收入低,可支配资金相对少。2005滨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286.1元,比全省低459元,在全省17市中位列第12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816.9元, 比全省低114元,在全省17市中位列第13位。由于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和购买力都相对低下,2005年滨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062.8元,比全省低39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2515.8元, 比全省低220元。
3.城市化进程缓慢,规模水平相对偏低。服务业的重要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的相对统一性。除了交通运输、商业批发等少数部门外,多数行业都具有一定的服务半径。同时,服务业的规模效益非常明显,只有当人口集中到一定规模服务业才能盈利,这也是服务业往往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基本原因。另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结构也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高附加值的、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的服务业,往往是与城市规模相互关联的。而衡量城市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城市化率,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全球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2005年全省为45%,滨州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滨州市服务业的发展规模。
4.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对经济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延次递变的认识不到位。对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的认识也不足,存在短期行为。相对于工业发展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来说,服务业发展的措施不到位,政策不配套,缺乏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组织与领导。要大力提升对服务业发展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由于现代服务业门类较多、涉及管理部门较多,需要在把握好其总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协调体系,对重点项目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同时,进一步强化服务业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与综合协调职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2.完善落实相关政策,创新服务业发展机制。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省、市的各项规定,切实以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等有效措施加快服务业发展。规范现行服务业相关政策,对不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政策予以清理,逐步减少和消除对服务业的各种政策性歧视。加强公用、公益事业收费的管理,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需要由国家定价的项目外,放开服务业大部分项目的价格和服务收费,切实打破行业垄断,推进脱钩转制。加强行业标准制定、纠纷仲裁和社会监督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制建设,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法制环境。进一步清理准入条件,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所有投资领域都要实行“非禁即入”,给予内外资在各种政策上的同等待遇,切实放宽管制、规范管理、降低门槛、减少收费、改善服务。同时,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健全落实服务业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式,理顺统计渠道,强化统计力量,全面、及时、客观、公正地反映服务业发展动态,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市、县(区)各级财政都要列支专款,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扩大引导资金额度,用于扶持回报率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发展前景良好的服务业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表彰奖励促进、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先进单位、部门、企业和个人。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广开服务业投融资渠道,支持鼓励政府部门、集体、个体、外资等各方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多种形式向服务业投资,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业投融资机制。
篇8
摘要:文章具体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的整体水平、基本趋势和行业分布,认为服务业利用FDI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了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利用FDI存在占我国利用FDI的比例偏低、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过程慢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利用FDI的水平也较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服务业;FDI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服务业就开始了迅速崛起的历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正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代表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服务部门。服务业的发展必然要求扩大市场范围,必然导致服务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总额的一半流向了服务业;每年FDI新增流量中,服务业占三分之二,这已充分表明服务业已经取代制造业,正在成为FDI结构中的主流。基于此,本文就我国服务业利用FDI的状况作论述。
一、我国服务业利用FDI的现状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FDI越来越成为经济国际化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FDI的一般含义是指居民(含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并相应获取管理权的一种跨国投资活动。其核心内容体现在: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生产要素,可以是有形要素,也可以是公司品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投资方拥有足够的经营管理权。关于服务业对外投资的界定比较复杂。一些服务业的跨国投资行为可以使用传统的股权控制定义进行界定,如跨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贸易服务公司在国外设立办事处等。但有许多服务业的跨国投资过程,难以实现或不宜使用股权控制模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标准(各年的标准有所不同),FDI涉及的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8类。
我国服务业实际利用FDI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并有加速的趋势。服务业实际利用FDI占FDI总额的比例在24%上下波动,但2006年增幅较大。服务业实际利用FDI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同时,数据还显示房地产业占服务业实际利用FDI的很大的比重(见表2)。金融业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2004、2005、2006年三年金融业FDI占我国FDI的比例分别为1.8%、1.5%和1.5%。
二、我国服务业利用FDI的作用
从FDI结构来看,我国这些年所吸引的FDI在中低端技术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绝大多数,高科技比重偏低。而且绝大多数FDI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流入现代服务业的FDI比重偏低。这一点与发达国家所吸引FDI的结构有明显差别。今天,主流经济学肯定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吸引FDI被认为是落后国家缩小差距、实现追赶战略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这种共识也被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以及经济快速成长国家的发展案例所支持。FDI对我国服务业的作用虽然没有制造业那样辉煌,但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表现在:FDI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例如房地产业。FDI有利于促进国内服务行业增强忧患意识,打破垄断与封闭,直面竞争与开放,增强了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我国电信业较早地打破垄断,建立竞争格局,从而使我国的电信整体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提高了我国电信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由于电信业、交通运输的竞争力的提高和服务业的天然的外向性低的原因,这些行业FDI随着我国服务业开放水平的提高而减少。
三、我国服务业利用FDI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服务业利用FDI占我国利用FDI的比例偏低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利用FDI占我国利用FDI的比例在24%左右,但有上升趋势。这与国际上服务业FDI占FDI的份额是不一致的。20世纪70年代初,服务业只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4,在这之前,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级产品以及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服务业的跨国直接投资不断升温,跨国投资逐渐成为服务业国际竞争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份额日益增多。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1970年,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第二产业占首要地位,其份额达45.2%,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只占31.4%;1985年,服务产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达42.8%,超过第二产业的38.7%;到1990年,服务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了第一、二产业的总和,达50.1%。发达国家服务产业所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1970年仅为23.7%,1990年达到了48.4%。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领域的国际直接投资在全球直接投资总额中一直呈占据半壁江山以上的格局。
(二)服务管理体制滞后
服务业是由一些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要求一国对其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而目前我国服务业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缺陷,主要表现为:服务业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中央和地方有关服务业的政策和规章不统一;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在管理中多头、交叉管理和条块分割;服务业各行业管理部门只局限于管理直属系统,对直属系统实行保护主义,行业垄断现象多有发生;有些地方政府越权审批外商投资服务项目,一些企业协助外商变相进入我国服务市场,从而造成承诺条件和实际市场开放程度相差很大。另外在引资政策方面,只注重开放与扩大准入领域,对后续管理、市场规则与产业标准化管理和监督不到位,这些都已成为我国服务业引资中的体制障碍。
(三)缺乏忧患意识
由于服务业外向性低的天然屏障和我国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我国服务业缺乏忧患意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利用FDI的水平也较低,从而使我国整体利用外资水平上难有大的突破。事实上,国际上服务业FDI的主要形式跨国并购发展很快,以1999年为例,金融业的并购占全球并购的份额为23.22%,占服务业内部的比重是41.65%。运输、仓储及通讯部门的并购额占全球并购额的16.49%,占服务业内部的比重是29.58%。随着我国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服务业外向性低的天然屏障的作用可能会大大削弱。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形势的严峻。
(四)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过程明显慢
我国国内市场越开放,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意愿就越强。我国的内需市场增长前景与潜在规模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对外国投资者有最大的吸引力。我国服务行业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发展滞后,开放度较低,完全可以开放得更多、更快,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以房地产业为例,服务业相对于有形商品的外向性低而房地产业的外向性在服务业里又是较低的,然而房地产业利用FDI约占整个服务业利用FDI的一半,到2001年底,上海房地产业累计利用FDI占整个服务业利用外资的63.9%。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房地产业基本上是完全开放的,这是房地产业吸引较多FDI的原因之一。
(五)法律法规不健全
2004年我国在完善服务贸易领域法律法规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按时兑现了分销的承诺;《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放宽了外商投资金融、保险的经营地域、业务范围和持股比例限制,简化了核准程序;《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开放了汽车融资金融服务市场,这些都是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立法方面有益和必要的补充。但到目前,包括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立法仍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完整的立法体系尚未完成:缺少一部统一的包括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服务贸易领域基本法;对一些重要的服务行业如旅游、电信等领域投资尚无立法或立法不完备;另外,许多法律法规条文抽象、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不同法规之间存在漏洞和矛盾,相互冲突,损害了法律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有的规定主要是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立法层次低,严重影响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为此,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充分认识到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的现实,充分认识FDI是落后国家缩小差距、实现追赶战略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努力创造条件,扭转服务业实际利用FDI占FDI总额的比例偏低的问题,实现我国利用FDI新的突破。
第二,服务业进行改革,打破垄断与封闭,切实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为更好利用FDI发展我国服务业创造条件。
第三,服务业内部利用FDI作进一步的引导和优化。加快完善对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规范,健全统一规范的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重点鼓励引进国外服务业的现代化理念、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技术手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这有利于改善我国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水平。
第四,继续制定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长期以来我国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主要偏向制造行业,这不利于我国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外商投资我国产业的结构性失衡。当前应确定以下方面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商业、金融保险业、餐饮业、文化卫生业等;与技术进步相关的、代表整个服务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业、各类专业服务业等;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如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教育和公共事业等。
第五,对直接投资加以引导和调节。在控制第二产业外资规模的同时,提高第三产业的FDI存量和比例,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优化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必然选择。从另一方面看,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我国应该加强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提高劳动素质,从本质上提高我国服务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为我国服务业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提供有利的资源支持。
第六,时机成熟时可以采取“以我为主”的策略,提前兑现某些承诺。
参考文献:
1、陈宪,程大中.服务贸易的发展:上海的经验[J].上海经济研究,2003(10).
篇9
一、*市服务业统计工作现状
1、行业分类:改革开放前,*统计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服务业统计十分薄弱。1992年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以后,GDP核算范围扩大了到包括服务在内的所有领域。按照国家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等15个门类,47个大类,180个中类,339个小类。
2、数据来源:目前,服务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来自统计部门内部统计数据,二是来自有关部门的会计和统计报表。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三大行业数据分别取自市统计局投资贸易科的贸易专业和房地产专业统计报表(这三大行业统计由国家统计局直接组织实施);道路运输业数据来自市交通局,邮政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数据来自各信息服务公司,金融业来自各专业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其他服务业数据来自财政局会计资料和劳资报表。
3、测算方法:季度服务业核算主要分为六大行业,从2008年一季度起采用新办法——省管与市管相结合。省管即由省局直接测算分地市部分行业的增加值。市管即由各地市测算部分行业增加值,然后全省联审。省局直接测算的服务业行业有“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金融业”等三大行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根据各市当季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占全省的比重测算;住宿餐饮业增加值根据各市当季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占全省的比重测算;金融业增加值根据各市当季存贷款余额占全省的比重测算。
各市测算、全省联审的服务业行业有“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三个行业。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全省联审的主要依据是各市当季客货运周转量增长速度、邮政业务总量增长速度和电信业务总量周转速度;房地产业联审依据是省投资处提供的各市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及其增长速度、商品房销售额及其增长速度、房地产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其他服务业联审依据是服务业营业税增长速度、营利业占其他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年其他服务业占比(或按同一增长速度控制)。
4、统计机构及人员配置:目前市、县、乡三级统计部门均沿用多年前的机构设置。市局工交科、投资贸易科、社会人口科分别承担*市公路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劳动工资统计。县(市、区)设有对应的专业股,负责收集和上报有关统计数据。乡镇只有统计工作站,一两个人搞统计。市统计局因人少专业多,一般为兼职,从事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等四大服务业统计的人员只有两个人,县(市、区)从事服务业统计的平均不到一个半人,乡级统计更是一人兼数职,平均不到半个人。
二、目前服务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现有条件制约,*市服务业统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今年全省服务业核算方法改革之后,使服务业统计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统计滞后----现有的服务业统计机构和统计力量,已经明显落后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从统计部门的力量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工作的任务、难度逐年加大,但统计力量却呈相对减弱趋势。特别是2000年进行的全国机构改革,进一步削弱了基层统计部门的力量,过去就存在的任务与力量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服务业统计,服务业行业门类由过去的3个增加到15个,报表任务增加了几倍,但人员却没有增加;内部机构设置上,一直沿用多年以前的机构设置,显然不能适应目前服务业发展对统计的需要。
2、统计缺位----众多派生的现代服务行业统计空缺,直接影响到服务业核算的数据质量。在年度服务业核算中,15个门类中有常规统计的共四个门类,占全部服务业门类26.7%。其中,有测算依据的共15个行业,占服务业行业(47个)总数的31.9%;其他32个行业,普查年份靠组建临时机构,抽调各方面人员来完成。其他年份主要是通过财政决算表、劳资报表、普查资料及投入产出调查资料间接推算,占服务业行业总数的68.1%,日常统计出现明显的空缺。也就是说,服务业统计领域面临的是“三统计,七分估计”的无奈与尴尬。
3、约束力差---个别部门对统计报表重视程度不够,依法统计难度较大。由于个别部门的统计法律意识淡薄,配合程度差,对统计报表不重视现象依然存在,迟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给*市服务业统计工作无形中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近几年,随着《统计法》和《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的贯彻和实施,部门统计报表情况有明显好转,但政府统计对部门统计报表的约束力仍很有限。
4、指标不规范----部门指标设置不规范,不利于服务业增加值核算。由于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涵盖的行业众多(既有市场化程度高的私营、民营经济,也有像电信这样垄断或者保护性质的行业,还有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行业等)、变动频繁,而且各个部门的职能不同,指标的名称、格式都存在较大差异,加上现代服务业统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导致部门统计指标设置不够规范,缺乏统一性,使用起来难度较大。
5、制度不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方法不健全,缺乏科学、统一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方法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数据质量控制制度。
三、关于加强服务业统计的几点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困扰着整个服务业统计工作,也影响到*市GDP及服务业核算数据质量。因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服务业统计改革力度,以适应当前形势对服务业统计提出的新要求,如实反映服务业发展新成果,发挥好统计在和谐*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1、同步发展----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保服务业统计与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首先是要正确认识服务业统计落后现状,增强危机意识;二是要充分认识当前形势(全国、全省、各市都把加快发展服务业和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列入重要议程,时不我待),增强赶超意识;三是要在统计机构改革上,树立科学发展观。服务业在发展,反映服务业运行情况的统计机构也应当及时跟进。十年前的专业分类及与其相对应的机构设置、岗位及编制已经明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对统计的需要。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市服务业单位总数高达11.8万(其中,产业活动单位2.2万,个体户9.6万)。其中,纳入常规统计的单位尚不及服务业单位总数的一半,大部分单位统计缺失。近几年*市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新型服务业不断涌现,对服务业统计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统计工作要顺应服务业发展而发展,不断跟进,及时增设机构、补充力量,努力做好服务业统计工作。
2、提供保障----要尽快增设服务业统计机构,增加服务业统计力量和经费(即三增),为服务业统计提供人力和组织保障。第一,“三增”是服务业统计的需要。目前,服务业15个门类中,有11个门类、35个大类尚未纳入常规统计范围之内,严重影响到*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测算。因此,把11个门类尽快纳入常规统计,不仅需要在政府统计部门中增设服务业统计机构和人员,也需要工商、税务等部门共同配合,进一步规范服务业企业财务指标,配备专兼职财务人员;第二,“三增”是贯彻落实省政府文件的需要。最近,省政府要求增设省、市、县、乡四级服务业统计机构,对强化服务业统计做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快落实;第三,“三增”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从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看,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新型服务业将不断增加和发展壮大,并最终上升为*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因此,与服务业相配套的统计机构和人员必须不断增加,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第四,“三增”是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服务业统计考核的需要。
从现阶段服务业发展现状考虑,建议在市、县两级统计部门增设服务业统计科(股),下设“生产业统计”和“生活业统计”两个专业;在乡镇增加服务业统计员。市、县、乡三级服务业统计人员(新增),市局应不少于8个人、大县不少于6人、小县不少于4人、乡镇不少于2人。服务业统计机构和人员问题能否及时解决,关乎到服务业11个门类统计数据能否及时收集、汇总、加工和上报,关乎到*市服务业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也关乎到GDP数据的权威性。如果我们继续依靠几个部门报表和部分相关指标测算*市服务业发展规模及其变动情况,显然是很不科学的,也是没有说服力(可信度)的。
3、齐抓共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充分发挥各主管部门管理上的优势,分工负责,有效解决目前服务业增幅偏低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各主管部门的优势,采取“分门别类”的办法,共同承担服务业各门类的管理、统计和监督责任,理顺报表渠道,分工负责,通力合作。
4、积极探索----各级统计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服务业统计方案,积极探索服务业统计方法,逐步修订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信息制度及目标考核制度。目前,国家统计局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等三个服务业门类的常规统计调查制度,初步建立了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和十二个服务业重点行业的常规统计调查制度,并初步建立了服务业基本单位名录库和服务业统计调查抽样框。一方面,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的要求,确保思想认识、人员、经费落实三到位;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探索服务业重点行业的统计调查方法,研究制定符合*服务业发展实际的统计指标体系,修订和完善服务业信息制度及目标考核制度;同时,要加强对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统一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规范统计指标(以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税和营业盈余等增加值构成项目为各类服务业通用指标)和统计方法(以部门统计为主,分级统计,条块结合)消除各部门统计中的矛盾和重复,提高服务业统计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篇10
一、服务业统计工作现状
(一)、服务业统计的范围和对象
服务业统计调查的范围是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之外的全部第三产业,涉及到国民经济行业15个门类,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资源与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调查对象是本行政区域范围内从事服务业活动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二)、数据的来源
目前,服务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来自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三大行业数据来自统计部门相应专业的统计报表。二是来自有关部门行业管理的资料。
(三)、调查方法
现行服务业统计方法是采取周期性普查与常规性统计相结合,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模式。
1、周期性普查。迄今为止,已进行了两次基本单位普查和两次经济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尽管不仅仅是针对服务业的调查,但它包括了服务业,也为我们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服务业统计资料。
2、常规性调查
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统计
现行统计部门执行的批零、住餐统计的基本调查方法是: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实施全面调查;对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和个体户实施抽样调查;对其他行业法人单位附营的限额以上产业活动单位、成交额在亿元及以上的商品市场、连锁经营企业实现全面调查。
3、房地产开发企业统计
房地产开发企业统计调查方法是对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商品房建设公司及其他房地产开发单位实行全面调查,包括实际从事房地产开发或经营活动的附营房地产开发单位。统计范围是上述单位统一开发的包括统代建、拆迁还建的住宅、厂房、仓库、饭店、宾馆、度假村、写字楼、办公楼等房屋建筑物和配套的服务设施、土地开发工程,如道路、给水、排水、供电、供热、通讯、平整场地等基础设施工程。
4、服务业抽样调查
调查的范围为服务业部分行业的企业,具体包括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体育和娱乐业等11个行业大类。以各行业为总体,以第二次经济普查名录库为抽样框,重点单位实行全面调查,其它企业法人采取抽样调查。
二、现行服务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发展服务业的意识不断加强,但与其他行业相比重视程度仍明显不够。因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实施的时间相对较短,多数部门、乡镇在思想上还没有把服务业上升到产业统计的高度,因此在业务的规范上、人员的力量配备上都存在不足。
2、统计对象面广量大,总体单位变化快,准确统计难度大。服务业统计涉及面广,范围大,单位多,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开停业、变更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个体户的变动更是频繁,难以掌握,这些变化给准确统计带来很大的难度。
3、调查对象配合程度差,数据质量受影响。服务业调查对象包含了大量的私营企业、个体户,作为服务业核心数据涉及劳动者报酬、税收、利润等敏感指标,业主受防范心理的影响,对调查配合程度差,迟报、漏报、瞒报现象时有发生。
4、部门统计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2009年起相继开展了部门统计负责本部门的服务业统计工作,并向其上级部门报送统计报表,由于涉及到各行各业,主管部门多,导致主抓单位不明确,政府统计部门难以有效地对部门实行业务工作的指导和规范。
5、统计力量不足,统计基础工作薄弱。从部门来看,虽然各部门指定了人员来负责服务业统计这项工作,但大多数人员是兼职,有财务、人事,办公室人员等,人员力量的配备和工作量、工作要求不匹配,因精力有限,现在的统计人员还仅处在完成统计报表任务的状态,统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报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更多地是被动应付,就更谈不上规范统计和分析研究。
6、服务业增加值核算缺乏规范和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在服务业的年度核算中,常规统计的仅有三个,有测算依据的行业共有15个,占服务业行业(47个)总数的31.9%,且服务业抽样调查的样本量偏少,对县级的推算缺乏代表性,其他32个行业只有在普查年份才能完成,其他年份主要是通过一些资料来间接推算,日常统计出现明显的空缺,服务业统计面临“三分统计,七分估算”的无奈和尴尬。
三、关于加强服务业统计的几点设想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困扰着服务业统计工作,影响着数据质量,因此,我们应有针对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服务业统计力度,提高统计能力,提高数据质量,以适应当前形势对服务业统计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反映服务业发展成果,发挥统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1、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和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业发展组织体系,并明确专门的部门(机构)来组织协调本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规划、项目和措施以及财力的保证,明确其职责和职能,统筹本地区服务业的发展。
2、高度重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保服务业统计与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到现行服务业统计的落后现状,增强危机意识,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形势,各级各部门都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和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并举,像用发展服务业一样的劲头,抓好服务业统计工作。
3、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建立与部门、镇区的工作制度和协调、沟通制度、定期汇商制度,用制度规范统计行为和统计工作。
4、增强统计力量,提高统计能力。近年来,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新型服务业不断涌现,对服务业统计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新型服务业将不断踊跃和壮大,因此,与服务业相配套的统计机构和人员必须不断增加,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从现阶段的发展现状考虑,乡镇和工作量大的部门要配备专职统计人员,一些工作量小的部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统计人员要通过专业的业务培训和平时自己不断地学习、积累来提高自身的统计能力,更好地适应统计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从而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5、分工负责,通力合作。以政府服务业机构牵头,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配合,建立服务业统计的网络架构。政府要积极支持、帮助协调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关系,对分布在各部门、各行业的统计资源实施统计归口管理,实现统计信息的资源共享。统计部门要增强“大统计”的观念,依法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业务管理、数据监督和工作指导,建立健全部门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提高部门统计管理的规范性、严肃性和科学性,确保部门统计调查内容完整、数据准确。要建立健全部门统计信息平台,提高统计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各相关部门要在政府统计机构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开展统计工作,严格按照统计工作的制度要求和职责分工,认真履行向统计机构报送服务业统计所需统计资料的义务,切实承担起全社会、全行业的统计工作任务。
6、突出重点,积极探索。以现有的常规服务业统计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案,确保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的统计数据质量,同时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服务业其他行业的统计调查方法,加强对物流业、生产业的统计研究。加强对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统一统计分类标准,规范统计指标。以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税和营业盈余等增加值构成项目为各类服务业的通用指标,以部门统计为主,条块结合的统计方法来消除各部门统计中的重复和矛盾,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可行性、科学性。
- 上一篇:护理早产儿的首要措施
- 下一篇:量子力学简明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