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产业化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住宅产业化

工业化流程是一个行业压缩成本,提高市场认可度的关键,而在建筑行业中,住宅产业化指的就是住宅生产、供应等的工业化。换句话说,工业化流程就相当于流水线生产,这一系统实现的关键就是“制作模型”,因此住宅成品的标准化就代表了住宅产业化。

一、传统建筑经济体系的阻碍

说到传统的建筑产业,不免让人想到粗放型经济体,尽管依靠“类资源性产业”的先天优势能够保证相当可观的利润收益,但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劳动资源成本和消费者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压力越来越重,建筑经济产业不得不考虑如何在利润维持的基础上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而要解决质量和利润之间的矛盾,首先就是要从内部找原因,从产业性状上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改善方案。

住宅建筑所面向的是广大购房业主,其切身生活需求当然是最重要的,因此满足消费者需求应该放在住宅建筑在设计和建造的首位。在这方面,汽车生产制造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整车销售到维修保养直至配件维修,一整套服务流程满足了购车业主对于长期消费品消费的所有需求,而我们所做的也跟住宅的消费使用周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产业化是必须要经过的过程,也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使整个经济体系的安稳运转,改掉粗放型的缺点,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设计理念融入到产业链中。

二、住宅产业化的要素

在住宅产业化概念提出一开始,其全部含义是住宅领域产业化,但随着建筑行业经济体的逐渐完善,包括住宅物业等周边用途产业也被包含在内,基于这个概念,住宅产业化本来只是强调住宅领域的产业化,但不应局限于住宅建设领域的产业化,而应是包括住宅在内的,也包含其它一切用途物业的产业化。故原词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住宅产业化”,似乎不尽准确,有收窄其涵义之嫌。事实上“住宅产业化”中的“住宅”,应理解为一切建筑产品。

住宅产业化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产的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 主要涵义:(1)住宅建筑的标准化;(2)住宅建筑的工业化;(3)住宅生产、经营的一体化;(4)住宅协作服务的社会化。住宅产业现代化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住宅产业现代化是指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进一步通过住宅设计的标准化,住宅生产的工业化,采用“四新” 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以下简称“四新”)的大量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住宅建设、管理的劳动生产率和住宅的整体质量水平,全面改善住宅的使用功能和居住质量,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住宅。

三、制约住宅产业化的因素

1、市场态度较软弱:由于目前的商品住宅多为期房销售,消费者对于成品房屋的要求仍比较模糊,对于高科技住宅的缺乏一定的认可度,同时住宅周边环境的影响,后期物业管理方面也几乎不提多少要求,往往是针对住宅谈住宅,并没有将自身需求上升到更为全面的层次,但这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这所有的不重视都是产生于购房阶段,入住之后以上的硬性需求仍然存在,这就导致入住之后会产生很多不满。

2、缺乏危机意识: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从住宅定位到设计理念,还有一直到建筑风格和后期的管理,开发商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经历了房价的高速上升之后,对于建筑品质在很多开发商心目中也并不觉得太重要。他们大部分人觉得只要能中标地块就不会没有利润的楼市,这样的观点也影响着住宅产业化的前进,换句话说,从利益追求的角度来讲,目前的行业氛围尚对于相关企业来说还没有带来危机意识。也就等于说并没有形成产业化竞争的格局。

四、住宅产业化的可采取的措施

1、提高房产企业规划设计能力:规划设计环节在住宅开发建设当中很重要,七成建造成本都取决于规划设计环节。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规划设计一般由设计院负责,自身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导致整个行业的粗放型竞争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设计院没有直接面向客户,规划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一信息交换中介,不同房地产企业的要求不同,住宅产业化必然会受到影响,不能实现住宅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因此而降低。

2、提高专业化水平:商品住宅的标准化是住宅产业的最终商品,提到住宅产业化首先要提到商品住宅的标准化,按照住宅的建造和使用过程,前后延伸,并带动相关产业,因而就形成产业链。在整个住宅产业链体系中,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原材料及设备与部品供应商是产业链的主要成员,供应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土地获取、规划、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这几个环节,完成住宅开发建设的整个流程。将有更多企业在房地产某个子行业或细分市场上集中力量,加强自己的细分优势,在细分市场取得胜利。

6、推广精装修住宅:精装修住宅的概念直到近两年才在我们的房产市场中出现,而且尽管宣传不断,推行起来仍然是有很多的困难,但值得庆幸的是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市场认可度在逐渐提高,精装修住宅依旧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的。

7、在传统模式下,购房到入住,中间往往夹着装修环节,而这一环节恰恰是我国的一个特有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缺点也是有很多的,业主自行装修给房屋结构安全、电气规划改造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个装修过程会带来十分严重的物资浪费,形成很多的建筑垃圾。精装修住宅是符合住宅建筑产业发展趋势的,而要想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升,要进一步合理化装修风格,提升装修材料和造价的透明度也是很关键的。

篇2

【关键词】建筑经济;住宅产业化

工业化流程是一个行业压缩成本,提高市场认可度的关键,而在建筑行业中,住宅产业化所描述的正是住宅生产、供应等的工业化。通俗的说,工业化流程类似于流水线生产,“制作模型”是这一系统实现的关键,因此住宅产业化的最直观表现就是住宅成品的标准化。

1 传统建筑经济体系的瓶颈

粗放型经济体是传统的建筑产业难以回避的评价,尽管依靠“类资源性产业”的先天优势能够保证相当可观的利润收益,但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劳动资源成本和消费者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压力的日益加剧,如何在利润维持的基础上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成了建筑经济产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要解决质量和利润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内部找原因,从产业性状上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改善方案。

住宅建筑所面向的是广大购房业主,其切身生活需求应该放在第一位,因此满足消费者需求应该放在住宅建筑在设计和建造的首位。在这方面,汽车生产制造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整车销售到维修保养直至配件维修,一整套服务流程满足了购车业主对于长期消费品消费的所有需求,而住宅的消费使用周期更长,所要做的也应该更多。所以产业化是必经之路,也只有产业化道路,才能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摆脱粗放型生产行业的帽子,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设计理念融入到产业链中。

2 住宅产业化

在住宅产业化概念提出伊始,住宅领域产业化是其全部含义,但随着建筑行业经济体的逐渐完善,包括住宅物业等周边用途产业也被包含在内,基于这个概念,住宅产业化所包含的要素应该有以下两点。

2.1 建筑标准化:所谓住宅建筑标准化,主要是从建筑结构形式层面上说的,就目前的住宅建筑来看,小区户型的单元化格局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不同开发商根据自身产品定位、建筑工程成本利用率等因素,进行最合适户型结构的开发,从而实现设计、施工、销售、物业一体化的经营结构,在一套成熟的建筑结构模板下进行项目开发,在土地面积、居住环境、建造成本、管理成效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调整,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运作,这样不管是设计周期、建造材料损耗还是业主入住后的长期维护都能够实现标准化。

2.2 住宅建筑工业化:住宅工业化要深层次聚合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提供一套完整的产品和服务。在这方面,我国目前的住宅部品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近年来,住宅销售后的物业管理、环境配套设施等问题成为焦点,这其实就是住宅工业化体系不完善的标志,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这是硬伤。

2.3 现代化的住宅产业:现代化住宅产业要求住宅产业利用先进科技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上的标准化和生产制造上的工业化,集中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

3 住宅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3.1 危机意识不足: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从住宅定位到设计理念,直至建筑风格和后期管理,开发商都起到决策作用。而经历了房价的高速攀升之后,对于建筑品质的追求在很多开发商心目中已经并不放在第一位。只要能中标地块就不会没有利润的楼市观点也影响着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也就是说,从利益追求的角度说,目前的行业氛围尚不能给相关企业带来危机意识。产业化竞争的格局并没有形成。

3.2 市场态度不够强硬:由于目前的商品住宅多为期房销售,消费者对于成品房屋的要求仍比较懵懂,对于高科技住宅的认可度不够,同时住宅周边环境配套,后期物业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也很少,往往是针对住宅谈住宅,并没有将自身需求上升到更为全面的层次,但这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这所有的不重视都是产生于购房阶段,入住之后以上的硬性需求仍然存在,这就导致入住后的诸多不满。

4 住宅产业化的现实措施

4.1 整合资源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作为住宅产业的最终商品,商品住宅的标准化依旧是住宅产业化首先要提到的,按照住宅的建造和使用过程,前后延伸,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链条。在整个住宅产业链体系中,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原材料及设备与部品供应商是产业链的主要成员,供应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土地获取、规划及设计、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六个环节,完成住宅开发建设的整个流程。

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房地产企业着重加强产业链的集成管理优势已是大势所趋,这样才能培养并保留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而将其他功能借助于整合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将有更多企业在房地产某个子行业或细分市场上集中力量,确立和加强自己的细分优势,在细分市场取得胜利。

4.2 房产企业规划设计能力的提升:规划设计环节在住宅开发建设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七成建造成本都取决于规划设计环节。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规划设计一般由设计院负责,自身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导致整个行业的粗放型竞争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设计院没有直接面向客户,规划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一信息交换中介,导致住宅产品设计与客户需求、部品制造、现场建造和售后服务的产品全寿命过程相脱节,设计周期长且质量低,变更签证比例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不同房地产企业的要求不同,设计院本身较难实现住宅设计标准化,住宅产业化程度必然受到影响,不能实现住宅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因此而降低。

4.3 精装修住宅模式的推广:精装修住宅的概念直到近两年才在我们的房产市场中出现,而且尽管宣传不断,推行起来仍然困难重重,但欣慰的是随着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市场认可度的逐渐提高,精装修住宅的上升势头依旧值得期待。

在传统模式下,购房到入住,中间往往夹着装修环节,而这一环节恰恰是我国的一个特有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弊端也是层出不穷,业主自行装修给房屋结构安全、电气规划改造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个装修过程所带来的物资浪费十分严重,建筑垃圾的形成也是极为明显。而从住宅产业化的角度来看,将装修纳入建筑环节,免去业主的硬装过程,既能避免建筑结构的破坏,也省去了装修过程中电气改造的浪费,同时也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在这方面,精装修住宅是符合住宅建筑产业发展趋势的,而要想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升,装修风格进一步合理化是一方面,装修材料和造价的透明度也是很关键的。

5 结语

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建设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住宅有效供给方面的意义十分重大,而就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唯一出路。因此摒弃传统的住宅建设方式,转而向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高效能的产业化方向努力是建筑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住宅产业化的经济、技术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娄乃琳.中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实施与发展[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01)

篇3

本文首先介绍了住宅产业和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对其含义的理解,阐述推进住宅产业化的住宅目的和意义,论述我国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促进我国住宅产业化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

主题词:住宅产业化 存在问题 对策

Abstract:

First of all is the concept of the housing industry and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are introduced. Then,it has an intension of setting forth the need, goals of improving housing industry and it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addresses to the necessity of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At last, the author proposes strateg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from various aspects

Key words: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main problems、 strategie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住宅产业(现代)化概念

住宅产业化(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能耗,节约资源。

住宅产业现代化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是指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进一步通过住宅设计的标准化、住宅生产的工业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和土建装修一体化,采用“四新” 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以下简称“四新”)的大量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住宅建设、管理的劳动生产率和住宅的整体质量水平,全面改善住宅的使用功能和居住质量,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住宅。

二、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意义

(一)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现代化的必要性

住宅的建造和使用对于资源占用和消耗都是巨大的,初步统计测算,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27%左右,住宅建设耗用的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由此可见,住宅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而我国住宅建设面临的任务还很繁重,我国的资源环境实在难以支撑传统的建造方式,进而影响到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量,通过产业现代化切实改变传统的住宅生产建造方式。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据统计,通过住宅产业化的途径,可以使住宅建造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更合理,现场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可回收材料占66%,建筑节能50%以上;住宅的性能质量更优,失误率降低到0.01%,外墙渗漏率水平0.01%,精度偏差以毫米计,小于0.1%;同时项目开发周期从传统方式下的2 0个月可以缩短到工厂化方式下的5个月,缩减75%,大大缩短住宅的建造周期。

(二)全面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深远意义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是住宅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住宅产业现代化,对于倡导绿色安全施工,促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综合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合肥市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12月的《安徽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到“十二五”末我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住宅产业化试点项目(包括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通过A级以上住宅性能认定项目等)新建商品住宅全装修比例达到50%以上,廉租房和公租房基本装修实现100%;保障性安居工程率先实行住宅性能认定;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项目通过A级以上住宅性能认定比例达到100%;全省10%的新建住宅项目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全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占当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比例达到40%以上;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项目率先实行65%的建筑节能标准;二级以上资质的开发企业500%新建项目应为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项目。合肥是省会城市,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住宅建设都是走在全省的前列,住宅产业现代化目标应该高于全省的目标。可见,“十二五”期间,我市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的任务艰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合肥市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住宅产业化推进机制

一是调整、充实住宅产业化领导小组成员,建立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间的沟通与协作,协调落实住宅产业化推进的政策措施和解决相关问题。二是成立合肥市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以正常化、经常化地开展住宅产业化工作。三是成立由建设行业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贞责拟定住宅产业现代化技术标准,组织对住宅性能认定、康居示范工程评审、中期检查和考核验收等工作,加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及对住宅产业化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指导,努力形成协调配合、齐抓共管、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协调服务,建立住宅产业化保障机制

1、建全管理保障体系。一是推行《住宅产业化技术要求意见书》制度,力争把住宅产业化和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有关要求,列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公告和合同中,把好源头关。二是严格执行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和民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制度,加强对《住宅使用说明书》、《住宅质量保证书》和《商品房买卖合同》有关节能措施、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指标及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基本信息明示以及在建在售项目销售现场对建筑节能信息公示执行情况的督查。

篇4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一、住宅产业化基本概念

住宅产业化(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通产省提出的,其主要含义就是在进行住宅的生产中利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这样,就进一步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还对成本所降低。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在我国被提出是在1994年的官方的讲话中,主要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是:“将住宅设置为最终目标,把住宅纳入社会化的生产范畴,将住宅的开发做到标准化以及定型化、在建筑施工中部品化以及集约化,在投资方面做到系列化以及专业化,形成规模性的成型住宅开发以此解决人们的住宅问题。”另外一种定义就是:“将住宅设置为最终目标,把住宅纳入社会化的生产范畴,将建筑最终的产品进行系列化的开发以及在生产中集约化以及销售中配套化。

综上所述,通常住宅产业化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住宅体系标准化;二是住宅部品化;三是住宅生产工业化;四是住宅生产经营一体化;五是住宅协作服务社会化。

二、住宅产业化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用工成本低

当前,在我国的住宅建设方式下,通常就是进行对农民工的雇佣,雇佣农民工的成本是很低的,但是,在进行产业化的住宅建设中,由于在投资方面需要一次性的费用很高,通过对市场的选择来说,其成都还是很低的。在国外一些国家,住宅产业化实行的非常好的原因就是了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但是,在我国,劳动力成本还是比较低,对于住宅产业化起不到推动作用。

(二)住宅开发量分散

尽管在当前,我国的住宅需求量是非常大,但是在开发当中数量却是比较分散的,对于住宅产业来讲,集中地程度还是不够,并且其整合性也是比较缺乏。对于一些相关的科学研究来讲,必须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如此才能和相应的供应商进行合作,同时,也带动了许多行业形成一种产业链,为住宅产业化的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作为全球最大的万科集团,曾表示要在2014实现住宅产业化,但对于当前的市场形势,还是缺少一定的的能力。

(三)缺乏配套的经济技术政策支持。

住宅产业化在整体的推动中一定需要相关方面的支持及政策的配套,但是,当前,在建筑建设及部品化和相关技术体系方面,对于一些必要的政策的优惠以及手段还是缺少的,对市场的导向很难形成,对住宅产业化的自我发展以及完善和创新方面缺少相关的机制。也就使得政府在推进住宅产业化方面相关的控制方法比较缺乏,在另外一方面,使得各界进行对住宅产业化进行参与的积极性不能很好调动。

(四)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不够

在进行住宅产业化的推动中,资本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规模不断扩大,同样,在住宅产业化方面的成本也随之下降,住宅产业化的产品也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以及被人们所接受。

(五)住宅技术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

目前,我国在住宅产业技术的发展中还是比较单一以及在配套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比如说,我国的深圳,在发展住宅产业化方面,仍然以单项技术为主,在建筑体系中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并且在技术上还是没有进行统一性的整合以及集成化。特别是对于一个钢结构的住宅以及一些新型的建筑体系,对于相应的标准以及配套的技术都是相当缺乏的。

(六)住宅部品工业化水平比较低

现在,我国在很多方面还是没有形成统一的生产体系,比如说,对于建筑产品的配套以及适用中都是很差的,并且在生产规模方面,还是比较小的,住宅部品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没有形成工厂化以及系列化和规模化。

三、对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对策研究

(一)政府角度

(1)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在对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中,应将工作机制进行健全化,在机制中进行建立统一的决策,并将其作为引导的一个方向点,把一些工作的目标以及程序和政策方面进行推进,进行在规划以及对重点的确认和实施中集中统一的进行。首先,一定要将建筑建设的标准房子啊首位,将建筑的标准化体系以及模数协调体系方面进行统一的完善,对于标准在实施中进行监督管理。

(2)标准化工作

相对于国外的住宅产业化来说,我国的产业化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低的,因此,政府方面一定要对于部品的标准进行相应的政策制定,这也能避免一些资源在利用中的浪费,同时,也对生产效率提高了,也就实现了住宅的产业化的发展。

(3)完善配套政策

在进行住宅产业化的建设中,主体企业通常在短期之内很难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就导致了住宅技术的水平很难发展,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停滞不前。所以,就需要政府进行对其进行投资,在税收以及其他方面进行支持,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带动企业在政策的引导下自我完善以及发展和创新等。

(二)消费者角度

(1)完善住宅消费市场

我国的住宅市场当前发展的还不是很完善,比如说,住房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并且其结构模式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并且,当前的房价过高以及房屋的空置率也比较高等。主旨啊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市场的稳定以及充足,在对市场进行调查中一定要认真细致,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于消费市场应进行合理的完善,同时,也就带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对于我国住宅产业化也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2)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对于市场的需求来说,住宅产业化在标准中以及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需求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在需要保证主体的质量的基础上一定要对模数的标准以及部品的标准中,尽可能的将装饰设计产生的效果进行增大化,利用规模化的方法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资源的共享,利用现代的科学信息技术,实现住宅的个性化的住宅产品。

(3)提高产业化住宅的性价比

当前,我国的建筑住宅产业化在性能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价格还是比较高的,并且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来说,对于住宅的性能的了解以及鉴别方面的能力还是不够,并且结合人们对于事物的怀疑本性,对于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在进行推广中无法展开。所以,一定要加大住宅技术的提高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在施工中的施工技术逐渐成熟,对于住宅的成本以及性能方面做到适当化。

(三)住宅企业角度

(1)形成规模化经营

当前,很多建筑企业通过对一些小的企业进行收购以及兼并的方式,不断充实壮大企业自身,并且对于工程进行工业化的配套。以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成本的降低为目的,不断将规模进行扩大和对资源进行优化性的配置,为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需求提供供给。

(2)加强内部技术创新

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当前还处在转型的时期,由于缺少比较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于住宅技术的创新有很大的制约,因此,就要从产权以及制度和管理中进行对内部技术进行激励,将企业的内部人才以防止其流失,并且和一些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对于技术的创新能进一步进行巩固和提高。

结语

对于住宅产业化来说,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在进行住宅产业化中遇到的一些制约因素对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以致于发展缓慢。所以,在进行对其分析中一定要了解制约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提出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同时,也能增强人们对住宅产业化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吕鹏.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08.

篇5

下面我谈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住宅产业化并不等于PC化。现在不少城市在新开项目拿地的时候,政府规定其中必须建造一定比例的装配式结构房屋。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个错误观念是:住宅产业化就等于主体结构产业化,主体结构产业化也就等于主体结构预制装配化,主体结构预制装配化则等同于预制混凝土结构,也就是业内常说的PC。

这个问题的层次一错在住宅产业化不能仅限于主体结构产业化。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将单位工程划分为9个分部工程,包括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饰与装修工程、屋面工程、给排水与采暖工程、空调与通风工程、电气工程、智能化工程、电梯工程。尽管主体结构很重要,但是它只是其中1个分部工程而已,不能代表建筑工程的全部。建筑工程中的各个分部都有如何实现产业化的问题,例如装饰装修工程的产业化就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个问题的层次二错在主体结构产业化也不能仅限于主体结构的预制装配化。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例,目前把商品混凝土技术、泵送混凝土技术、新型模板和新型脚手架技术集成起来形成的新型现浇混凝土结构技术,就属于一种主体结构的产业化生产方式。

这个问题的层次三错在主体结构预制装配化也不能仅限于预制混凝土即PC结构。主体结构预制装配化至少还应包括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木结构等等。

所以说,把住宅产业化的概念简单地与主体结构PC化划等号,是大大缩小了住宅产业化的丰富内涵,非常不全面。

第二个观点:推进住宅产业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当前有不少人认为,产业化住宅的建造成本必定高于常规住宅,很多企业感觉搞产业化亏本,要求政府出台补贴政策。我们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尽管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我国高出很多,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制造的汽车还是要比国内便宜。原因何在?就在于发达国家制造汽车的产业化程度比我们高。由此可见,产业化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增加成本,而恰恰是为了降低成本,既包括减少用工数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缩短工期等取得的直接成本效益,也包括保证产品质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等取得的间接成本效益。但是为什么现在国内同行认为住宅产业化成本高呢?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只有实现大规模生产,产业化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联合国关于产业化的定义一共有六条: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科研生产一体化。日本专家把产业化概括为三条:资金和技术的高度集中、大规模生产、社会化供应。无论哪种说法,实际上都强调了规模化,产业化一定要达到大规模,当规模上去之后必然会实现低成本。为此,我们的政策应当是助力大型住宅产业集团的形成和壮大,而不应当鼓励所有的企业,包括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分散地去推进住宅产业化。那样无论谁的规模都不容易上去,反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和恶性市场竞争,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第三个观点:这些年来我国住宅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住宅产业化在许多环节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有些人对我国近年来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感到悲观,认为与国外相比差距太大。确实,出于种种原因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和人们的预期存在着距离,然而如果完全看不到这些年住宅产业化取得的进步也是片面的。例如多年前建筑门窗运到现场后需要经过先后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全部施工作业,这期间还不可避免地反复出现大量的回头活和修理活,效率十分低下。而现在采用工厂生产的成套木门和成品窗户,到工地后只需直接安装上墙一道工序,大大减少了现场用工。此外像木地板安装、成套厨房设备安装等,其产业化程度也比多年前有了巨大进步。

篇6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一、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住宅产业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住宅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房地产、建筑、轻工、冶金、农林、建筑设备、机械、家电、家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金融保险、财政、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社会稳定繁荣。住宅产业化通过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可以用较少的投入实现住宅的高产出,以大量优质适价的住宅满足居民的需要,提高住宅建设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助于住宅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住宅目前的供求来看: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以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住宅需求;另一方面,我国落后的住宅生产方式和服务体系,又使得我国住宅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住宅的需求。要想解决住宅供求之间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实行住宅产业化,惟有做到住宅开发定型化、标准化、建筑施工部件化、集约化,以及住宅投资专业化、系列化,生产经营一体化,将住宅建设全过程的建筑设计、构配件生产、住宅建筑设备生产供应、施工建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等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根本上提高住宅产品的品质。

二、我国住宅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房地产企业支持力度过小

虽然住宅产业化被提出很多年,但目前采用产业化的方式建造房屋的开发商及项目并不多。这是因为住宅产业化还尚未形成规模,导致产业化住宅的成本远远高于传统住宅。开发商不愿冒着增加技术和提高额外成本的风险去开发产业化住宅,面对新技术、新材料可能导致的成本的增加、风险的加大,大多数开发商仍然抱着犹豫、观望,甚至“坐享其成”的心态。住宅产业化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光凭着某一个地产公司的力量是做不起来的。并且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产品性能低下,工程质量低劣,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住宅质量需求。

2、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持怀疑态度

我国目前尚未大力推广产业化住宅,作为一种新型的建造模式和经营方式,住宅产业化还未深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的概念还很模糊,对其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成果还不了解,而且也没有切身体会到产业化住宅所带来的好处。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持怀疑态度。这就不利于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3、政府的推广力度不够

3.1 政府在制定土地、财税、金融、技术等相关政策上的失职

目前,我国在土地、财税、金融、技术等方面还缺少完善的优惠政策,这就导致了开发商不愿全身心投入到住宅产业化的浪潮中来,使住宅产业化在我国难以推广。而国际经验证明,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得益于适当的金融和财政政策的支持。只有政府的经济政策支持做保障,才能更好的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3.2 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

消费者是市场需求的载体,只有让消费者真正地认识到产业化住宅的优势所在,才能保证住宅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升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的信心是与政府的宣传力度息息相关的。

3.3 政府在推进住宅技术标准的过程中存在职能缺失

目前,配套政策法规和机制不完善;产业链不成熟,缺乏整合配套,各自探索发展分散;标准和技术体系不健全,技术单一,无论是结构的预制组装技术、接口安装技术、部品集成技术,还是施工技术、性能认定技术、节能技术,都没有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体系。而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只有加快建立住宅的标准规范体系,才能建立住宅产业技术保障体系,从而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降低住宅价格。然而,我国政府在推进住宅技术标准的过程中存在着职能缺失。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市场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比较混乱,在使用审批的部分新材料之后出现了住宅产业化进程中几个基本环节的研究问题,但此时政府却不能提供技术支持。新材料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都遭遇到了障碍。与此同时,国内在引入一部分在国外已经相当完善的产业化技术之后,却面临着无标准可依的局面,这就妨碍了先进建筑体系和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因此,发展住宅产业化,政府首先应当推动技术标准的制定,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推广、建设和改革新型材料以及新型结构体系。

三、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对策

1、各级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有效的经济政策支持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房地产开发商等对住宅产业化不感兴趣的现状,各级政府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力度不应仅停留在号召、出台几条相关的意见以及专家研讨等方面。推进住宅产业化,由于加大了科技含量,完善了住宅功能,在现阶段可能会增加成本,这也是开发商所顾虑的主要因素。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支持要落实到税收等具体问题上,以此解决开发商的后顾之忧。对率先进行住宅产业化的企业要优先扶持,给予开发成品房的开发商和施工企业税收减免待遇,并促成开发商和有能力的部品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对住宅产业化的部品体系、建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给予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才能对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工作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

2、提高住宅产业的科技含量

住宅产业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住宅性能。保证住宅性能除了依靠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外,主要依赖于科技进步。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设计单位要利用自己的科研、技术优势,加强住宅技术保障体系、建筑体系、部品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住宅性能认定体系以及建筑节能、节水、节地、环保、住宅一次装修到位等经济、政策、技术的研究,鼓励和引导住宅新型建材、住宅部品和成套技术的开发,推进技术创新和成套技术集成的应用,使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更好地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3、加强住宅产业的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没有标准化,很难降低成本。标准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模数制度。只有建立了住宅体系及部品、构配件的模数协调制度,加快建立住宅的标准规范体系,才能建立住宅产业技术保障体系,指导有关人员在设计住宅体系及选用部品部件时遵守模数化要求。才能保证组成住宅的部品、构配件都按标准化的原则制作和生产,使各种住宅部品都能准确无误地安装到指定的部位。并且不同企业生产的部件可以互换,以便构配件生产厂家和施工单位针对标准构配件的应用情况组织生产和施工,形成规模效益,进而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降低造价。

4、通过举荐制度实现住宅部品的标准化、通用化

住宅建设涉及到建筑材料、钢铁、化工、电子、机械等多个部门和行业的不计其数的部品与产品。它们的生产厂家往往是各自独立的企业,甚至可能不属于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如果不约束和协调建筑的尺度关系,很难达到简化构件类型、提高施工效率的目的。

建筑部品的生产应该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并向通用化发展,这一点可以通过部品举荐制度来逐步推广。通过建立住宅部品和构配件的淘汰、认证和推荐制度,可以逐步废弃现有的不符合模数的产品,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住宅的上下游产品向着标准化和通用化发展,确保部品和构配件的先进性。

结束语

住宅产业化是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住宅品质、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智能化技术、节能技术、以及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住宅建筑技术都取得全面发展,更加有利于住宅出纳员花的发展,并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通过引导住宅产业化结构的调整,满足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推动国家经济和住宅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长宏;;对安徽省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1年03期.

篇7

你是否因为装修时的奔波而筋疲力尽?

你是否因为房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愤愤不平?

……

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困扰有望得到解决。

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

对不少人来说,住宅产业化是个“新鲜词儿”,但实际上住宅产业化的生产方式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就用工业化方式生产住宅,从而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建筑质量。住宅产业化是一种住宅建造方式的变革,具体来说,就是将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成一个整体。首先,“拼装”起楼体,将已经按照一定的模式预制的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然后像“搭积木”那样,一块挨着一块从容地组装。而在粉尘水泥中一砖一瓦盖楼房的做法,被彻底抛弃了。接着,在干净精致楼体里,安装各种内件,比如说通风设备、管线,乃至厨具、洁具。而这些内件,同样已在工厂里制作完毕,并且按照各种型号、尺寸、材料、颜色分门别类,以供选择。

由于大部分构件均在工厂预制,其加工的精度和质量是传统的现场操作无法比拟的。这种“拼装房”的建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改善墙体开裂、渗漏等质量通病,提高住宅整体安全等级、防火性和耐久性,维护、更新也更加方便。同时,由于建造方式的转变,现场施工的作业量减少,污染排放也明显减少。

在住宅产业化已经高度发达的日本,完全可以在生产线上“生产”住宅,每一条生产线8个小时可以生产10~11栋住宅,平均48分钟一栋,这些“零部件”运到现场一天就可以组装完成。在美国,住宅多是木结构,建造的产业化水平很高。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建房场景:先在地上打一个混凝土的地基,下好螺栓,然后工厂送来一片片加工好的木龙骨架。现场拼装后接水、电、管,再外封石膏板、保温板、贴防潮纸,最外面是压成木纹的塑料板,一块压一块做装饰。如果房屋主人讲究一些,会将4厘米厚的红黏土砖砌在外面,再对沟缝做装饰,这样的房子两个星期即可完工交付。

住宅工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渐成风潮:住宅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瑞典,80%的住宅采用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住宅

通用体系;丹麦是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美国人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商品化程度几乎达到100%。

实现低碳的必由之路

在住宅产业化渐成全球趋势的今天,我国的住宅产业还处于尝试期。在国情面前,住宅产业化的生产方式显得尤为必要。我国的人均资源少是不争的事实:从能源来说,我国煤炭的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44%。而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其中有2/3用于住宅。从土地来看,现在全国沿海发达地区的660个县中,人均土地面积已低于联合国公认的0.85亩警戒线。而住宅产业化的推行,能够节省建筑住宅的面积。通过推广住宅建造新技术,替代传统的建材生产方式,从而减少能耗,节约土地。推行住宅产品的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可以有效地消除住宅产品质量缺陷,提高住宅质量。同时可以节能、节水、节材。据相关数据显示,住宅产业化实施后,对钢模板等材料的重复利用率提高,能使建筑垃圾约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约60%,可回收材料增加约66%,而建筑节能50%以上;同时,与用传统工艺建造相比,采取工业化预制技术的建筑其施工周期也会缩短。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住宅产业化的趋势,并将此提上议事日程: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探索之路。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从住宅性能认定角度对有关企业走住宅产业化之路进行鼓励和引导。2006年6月21日,建设部颁布《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实施大纲》要求:住宅产品必须向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产业化、模块化和通用化发展,以改善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方便设计和施工,为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奠定较好的物质基础,以促进住宅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在低碳盛行的今天,住宅产业化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10年6月30日,北京市首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落户金隅集团,这一举动在当今的背景下颇具时代意义。相关负责人表示,住宅产业化项目在缩短建设进度和节能环保方面都具有优势。大面积推广以后,可以降低建造成本,对于抑制房价也会起到作用。北京昌平境内的3万余平方米公租房及经适房建设,将成为产业化基地的首批试点项目,并于近日开工建设。据《经济》记者了解,北京今明两年将有150万平方米产业化住宅建成,到2013年北京新建住宅中将有10%通过产业化方式建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住宅产业化不仅是“节能减排”、“建筑低碳”的重要手段,而且产业化手段之于房地产行业的重大意义更是不可小觑:据了解,全世界每年新增的建筑量1/10都在中国,如果仍采用粗放式的传统手工建筑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同时还存在着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曲折中发展

我国住宅产业化最早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为了改变建筑业依赖黏土砖的状况,国家提出了“三化一改”的方针,即“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墙体改革”。用装配式大板、框架轻板、大型砌块、大模板现浇4种体系代替砖混结构建造住宅。在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如1973年建成的北京建国门外的外交官公寓,1976年建成的前三门大街高层住宅。但由于当时实行的是严格计划经济模式,建筑工业化是政府依靠行政命令推行的,没有顾及客观经济规律,当时这些新建筑的造价普遍高于砖混结构,国家也未出台限制使用烧结黏土砖的强制性措施,于是这场建筑工业化运动,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不了了之。

与上个世纪70年代相比,我国已经具备了实施住宅产业化的条件,但是瓶颈也同样存在。众所周知,成熟的产业链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住宅的各个“构件”的生产在许多地域面临诸多的问题。作为国内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万科集团就遭遇到了这样的发展困境。产业链是否完整,极大地受限于外部环境。万科曾经由于毗邻产业化概念普及的香港,在广东能比较顺利地找到供应商,因此住宅产业化试点比较顺利。但到了北京、上海,寻找合适供应商便水土不服。到国内的二三线城市,这一矛盾尤甚。已进入30多个城市的万科似乎遇到了一个发展的悖论,如果大规模发展产业化住宅,将面临诸多地域产业链的困境,如果不在短时间内实现住宅产业化,其自身“滚雪球”式的发展速率又会带来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与此同时,住宅产业化也面临着产业链当中各环节标准化不统一的问题。 标准化就是解决产业链环节之间接口集成的问题,很多部件要附加在构件上。标准化问题非常迫切,产业化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解决标准化。国内的建筑基本模数是有国家标准的,但由于产业化推动力度不够,使得产业链中各环节并未按此标准执行,这也制约着国家出台更多的建筑模数并要求强制执行。理想的住宅产业化应该是所有的开发商都在社会化的产业链上,否则,全面的产业化难以为继。相关专家建议,政府应建立一套产业化住宅的“通用体系”,对产业链上的各种产品都进行规范。在此基础上,开发商可以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进行组合,形成自己的特色。

令人欣慰的是,金隅集团的住宅产业化基地的落成和国家一系列住宅措施的推行,都令人觉得前途光明。这几年,在房子的价格屡创新高的同时,它的使用价值反而被忽略了。在居住空间里,各项功能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方式。我们期待更有品质的增长,更加清洁的、长久的增长。

篇8

【关键词】 聊城 装配式建筑

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梁、板、楼梯等建筑构件在厂区机械化、模块化生产后,再到达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拼接的一种建筑类型和生产方式。

这种新型建筑形式一直以来受到国家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的推崇,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2005〕7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1999〕72号)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装配式住宅属于低碳环保、节能减耗、政策支持的优势项目,全力要求加快其发展建设进程。特别是山东省住建厅下发《关于公布2015年度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试点工程项目、生产基地名单的通知》,明确济南、青岛为试点城市,正式启动我省装配式建筑全面发展的序幕。

2 装配式建筑在聊城市推广的重要意义

就我市而言,做好装配式建筑推广工作可以带来以下优势:

一、建筑模块工厂化生产,标准统一、质量把控有保障,产品可溯源、责任区分简单。

二、厂区生产有利于培养一批专业素养高、技术水平灵活的生产工人,为提升我市整个建筑市场劳动力水平做出贡献,有利于将我市劳动力人口优势与技术优势相结合,打造建筑市场聊城制造的品牌

三、固定的园区生产、连续化生产,可以以土地、生产车间为担保,有效保护工人工资福利等个人利益不受伤害,避免年关建筑工人集中上访讨要工资的社会性的发生。

四、装配式生产避免现场施工的扬尘、噪声,对减少雾霾、污水等环境问题有较大帮助,同时减少建筑工地邻里单位之间的矛盾纠纷,有利于和谐水城的创建。

五、尽早入手,确定行业标准话语权,有利于确立我市行业地位,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3 我市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目前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具有一批诸如聊建集团、中通钢构等建筑建材行业领军企业,企业责任感、战略眼光都具有一定眼光,科技研发水平不弱。

二、有我市企业参股的山东金柱万斯达装配建筑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在济南获得大量装配式建筑项目,积累了相当的实践经验。

三、聊建集团和清华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对装配式建筑进行了深度技术攻关,效果良好,并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技术话语权分量较重。

四、我市棚户区改造、乡镇改貌、新型城镇化工作量大质优,如果与装配式建筑结合更是锦上添花。同时装配式建筑减少环境污染,也是我市全国卫生城复检过关后,环境保护的常态要求。

五、社会重视,科技局专门进行调研,推进项目开展,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多份提案,呼吁政府相关部门立项支持。

4 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措施保障

基于以上情况,建议从如下发面加快我市装配式建筑积极发展:

一、建立行业协会,加强组织协调,扩大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

由市政府组织,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作为牵头单位,成员单位包括市规划、发展改革、国土、科技、经济信息化、质监、财政和相关企业等部门,做好宣传推广。采取多种形式,在报纸、电视、电台与网络等设置专栏或专题,并组织大型宣贯会议和论坛等,对政府管理部门、开发商、施工单位、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开展宣传教育,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社会认知程度。

二、推广适用技术,完善标准体系,积极做好技术研发和推进工作。

开展设计标准化、部品模数化研究,新型部品设计、生产工艺研究,机械设备研究,以及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等。建立健全标准户型设计图集,生产、施工和验收标准,以及住宅性能认定规程和部品认定制度等。

三、发挥政策调控作用,开展试点示范

优先在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政策性住房,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上开展试点。对于其他商业性项目,政府相关部门在确定土地出让价格以及开发单位在投标和竞购土地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产业化成套技术用和成本因素,进行扶植帮助。

四、整合行业资源,培育实施主体

1、调整产业布局,完善资源配置。一是在我市扶持建设若干家预制部品、钢构品生产企业,使生产能力适应产业化住宅建设需要。

2、整合行业资源,培育住宅产业集团。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产业链资源,鼓励开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物流企业和科研单位组成联合体,或形成优势互补、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型产业集团。

3、实施“引进”战略,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鼓励发达地区有实力的住宅产业集团与我市有关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吸收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我市住宅产业化开发、设计、生产和施工力量。二是在产业化住宅项目招投标中,允许外地企业直接参与竞争,促进我市住宅产业化工作。

4、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专业人才

一是加大企业人才培训支持力度,促进装配式建筑企业与相关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实用技术人员。二是依托试点、示范工程,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培养具备建造相关专业技术及生产、操作经验的职业技术工人。三是加强劳务企业管理,建立用工与培训长效机制。

5 结束语

装配式建筑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应用已经将近十年,技术层面没有太多障碍,推广的最大难点在于居民的认可程度,以及拆迁时期补偿问题的标准确定不明确。居民有心理负担和思想包袱。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打消顾虑积极推进。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要传统建筑市场生产形态,建设装配式建筑市场新格局就要做好行业转型时的经济震荡的心理预期。

篇9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住宅产业化;实施保障

住宅产业化为我国传统建筑业的变革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房地产企业在新形势下提供了战略创新和变革的契机。住宅产业化涉及众多产业,所有参与企业必须合成有机产业链,才能实现住宅产业化的目标。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已在制造业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成功,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项目运营中的各相关要素,能够更快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利润最大化。以供应链管理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

一、供应链管理和住宅产业化概述

从供应链的构成来看,把供应链管理仅限定在对单个企业或部门物流活动的控制是不够的,必须将整条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或是关系紧密的关键环节的物流活动进行整合运作,实施一体化管理。本文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在参与企业的共同愿景和目标下,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并实施统一规则,对供应链上的物流、工作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保证运行秩序,达到增加收入、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在最短时间内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实现链中所有企业的共赢和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优。住宅产业化和住宅工业化含义相同,而“工业化”本身则意味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对住宅产业化各生产阶段的所有生产要素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并用现代化设备和机械替代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形成有序的工厂流水生产作业,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水平,降低成本和减少能耗。此外,我们还应站到国家宏观层面,从产业规划、结构升级的角度去理解,住宅产业化也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简称,其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工业化”的含义,它还包括住宅产业的信息化、科技化、可持续发展等现代社会赋予的新含义。根据住宅产业化和供应链的特点,本文提出“住宅产业化供应链管理”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以房地产开发商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综合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进行协同管理,对所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在纵向上由房地产企业主导产品的设计、采购、生产、施工、销售、管理等环节,在横向上以专业分工为基础完成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的集群式扩展,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住宅产品和服务,并最终达到住宅产业化供应链增值、优化的过程。

二、住宅产业化供应链的组织结构

住宅产业化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可划分为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两个组织层次。房地产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住宅市场机遇的发现者和供应链的主导者。房地产企业要从市场中寻求好的住宅开发商机,然后从住宅产业化的相关企业中挑选合适的合作商作为节点企业,并根据各参与企业的资源优势和核心能力进行分工协作,为实现共同目标构建一个网状供应链。该供应链是一个以住宅产业化的市场机遇为前提,以住宅开发业务为核心,规模大、信息多、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但组织有序且功能综合的有机系统。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为方便各方的交流沟通,保障供应链的顺畅工作,需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横、纵向的沟通与协调,并由专门的组织协调部门及时处理运行中的问题和矛盾。要实现住宅产业化的现代化,离不开整个供应链上全体成员的合作和积极响应,住宅产业化供应链管理以实现整个系统最优化和利益最大化为合作伙伴之间的首要原则,如何平衡不同的利益主体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核心企业不仅要将面向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整个供应链的战略规划、发展部署、组织结构和任务分工等形成书面文字材料,让全体参与企业学习领会,深入挖掘各个成员的潜能,使其形成统一的行动纲领,同时,还要以公平性条件共享住宅产业化供应链带来的收益。

三、住宅产业化供应链的组织协调机制

为了使住宅产业化供应链顺畅、高效运行,本文构建了供应链组织协调层次模型,模型包括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战略层侧重于房地产企业和节点企业(设计商、部品生产商、材料设备供应商、施工企业、销售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利益协调,战术层在战略层协议的指导下解决他们间的业务协调、操作层则负责基础信息的交互。战略层首先要在供应链总目标下权衡各参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各参与企业能够保持热情,发挥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来实现合作目标。战术层主要负责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的业务计划、执行、变更和协调。各个参与企业应统筹规划,共同制定业务计划,减少冲突矛盾,并随时更新计划的执行情况,让每个参与企业都能了解到供应链的运行状态。在特殊情况下,如因顾客临时变动产品需求引起的相关材料、构配件等在需求节点上的变化,供需双方要及时对计划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供应链的目标。此时,需方应该根据上一层所制定的激励机制给供方一定的补偿。反之,如果因供方原因造成了延迟交付或其他问题,供方也要尽早告知需方,并给予适当补偿。操作层负责协调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基础信息的交互,保证参与企业之间的高效协作。

四、住宅产业化供应链的运行平台

房地产企业需构建基础平台为住宅产业化供应链的运行作支撑,该平台应既可以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又能便捷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交流,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住宅建造过程,创建新兴的住宅产业供应链。

1.知识/技能平台。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将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汇集,并逐步标准化,通过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形成本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共享,与合作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是供应链良好运行的核心。

2.信息网络平台。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住宅产业化企业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信息网络,使住宅产业化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能快速掌握市场需求和供应链的动态走向,可完成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提高了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和透明性,实现了不同地域的合作企业间的快速反应,避免了人为错误,从而减少了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

3.契约/信任平台。住宅产业化供应链上的企业众多,运行需要大量的双边协定和契约。房地产企业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谈判与上下游企业形成契约关系,保证供应链上企业顺利合作,并且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可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形成长久的信任和默契,这是供应链良好运行的关键。这些平台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知识网络的建立以信息网络和契约网络为基础,同时知识网络又使其两者更具实际的应用价值。

住宅产业化是传统建设方式的变革,它对于优化建筑产业结构、提升住宅品质、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住宅产业化必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处,而供应链管理作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与住宅产业化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将两者结合起来,必将促进住宅产业化在我国更快更好的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剑龙.房地产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2]马士华,林勇著.供应链管理(第3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集成化产品;节能环保;保障性住房

中图分类号: TU113.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在我国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由于特殊的国情,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还有一部分经济贫困的居民生活艰难,发展保障性住房不仅使经济困难的居民改善了生活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消费往来的增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首先,改善了生活条件艰苦的居民的生活条件,为他们彻底的解决了住房问题,这是国家政策中重要的民生问题,同时,保障性住房的快速建设,也为社会带来了安定、和谐的局面,是社会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其次,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给其他相关产业带来比较客观的效益。第三,此项住房的建设,为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覆盖面达到20%左右,可以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改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十二五”期间公共租赁房建设将成为保障性住房底建设主体,因此公共租赁房建设不仅规模较大,而且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任务非常之重。我国公共住房建设中面临的众多问题都难以用传统住宅建造方式解决,需要大力推行集成化产品用于公共租赁房建设,转变住宅产业的发展方式,提高公租房的建设品质。

二、在保障性住房中应用集成化产品的可行性

1、介绍集成化产品-预制装配式住宅

预制装配式住宅是在预制构件厂将组成结构的所有结构构件进行分解,完成之后进行浇注成型,最后运送至施工现场直接进行定位安装而形成的整体式的住宅。这种住宅与传统住宅的优势有:首先,装配式住宅采用的构件是标准和通用化的,降低了模板使用的次数,同时也提高了结构的质量。其次,施工中对模板和混凝土的施工作业次数少,减少了施工中的潮湿环境作业,对施工周围环境影响小,降低了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更有利对能源的消耗。第三,使用预制装配式住宅可以明显的缩短工期,使项目产品能够提前投入到生产生活当中。第四、此种构件具有表面平整度好、外观质量好的优点,且能将保温、隔热、水电管线布置等多方面功能要求结合起来, 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2、预制装配式住宅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我国香港于1953年开始引入了的预制装配式概念并启动了第一个公屋计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大陆于1999年正式推出了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并下发72号文件“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 该文要求运用现代科技对传统住宅产业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造。 可在当时,大家只是一味的观望,很少有人具体的去实施。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兴起,深圳在2009年9月颁布了“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SJG 18一2009 )” , 对当地预制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要求进行确定。而北京作为全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也在2010年2月首次颁布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 意见中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是住宅化产业要以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主导作为发展方向。其次,住宅化产业要提升住宅的舒适度,要以人的需要作为住宅产业化的根本。第三,是科技进步, 产业升级。

3、建筑设计方面的可行性

保障性住房绝大多数的建筑设计和户型设计变化少,比较单一。预制装配式住宅也存在这方面的特点,所以,将预制装配式住宅引入到保障性住房中,会使这个特点更好的结合。

4、建筑质量方面的可行性

无论是怎样的住宅,都不可能避免开裂、渗漏等质量通病,那么,怎样在保障性住房中降低这些质量通病发生的概率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结论,在工程中使用集成化的预制装配式的住宅产品可以有效的降低质量通病中开裂和渗漏,是保障性住房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行集成化产品的意义

1、建筑业应强调技术创新

建筑行业的发展初期,建筑成本的降低是通过降低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成本而获得,而在当今,以这种方式来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那么,只有通过先进的技术创新,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才会提高产品的综合水平,只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产品,才能在建筑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因此,目前建筑行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急需转变为集约型的生产方式,在保障性住房中大力推广装配式住宅,对产业进行重点调整,以稳固我国的建筑业。

2、有利缩短建设周期

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量建设保障性住房,最大限度的短建设周期,需要大量部件生产加工工业化、施工现场装配化,采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将大幅提高公租房的建设速度,实现生产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及规模化提高生存率,缩短建设工期。

3、政府落实节能环保措施的需要

建造过程中使用预制装配式住宅,不仅节省了大部分模板,同时由于预制构件在预制厂中已安装完毕,减少了在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浇注过程的作业,扬尘少,对施工期间造成的扰民现象有所降低。并且,在住宅的建设过程中,为了符合建筑节能标准,可以选用预制节能复合墙体,这种墙体区别于外墙外保温或者外墙内保温两种的做法的特点是既能够响应国家建筑节能的标准,又能够节能保温材料与建筑物同寿命。

结论:

预制装配式住宅经过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在住宅的节点连接控制、构件的质量、施工工艺、抗震性能方面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并且根据装配式住宅自身的特点,国家相继编制了相关的技术标准,为装配式住宅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另外一方面,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保障性住房的需求量也逐渐提高,传统方式建造的住宅不能满足这种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推进预制装配式住宅提供了机遇。因此,发展装配式住宅所需要的大部分条件已基本具备,我们应该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典范,将装配式住宅进行大力推进,以提高住宅质量,改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名瑞;我国集成住宅发展和生产模式初探[D];清华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