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的要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报告的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报告的要点

篇1

关键词:建筑电气消防;技术咨询报告;评审要点;建议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用建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适用标准不断提高,配套设计的强弱电系统品种也逐渐先进齐全,并且有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各个系统间关联度越来越大,对于消防设备的配置及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消防电气技术咨询报告的目的是完成对项目电气施工图设计文件评审,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消防技术咨询报告文件编制的标准,云南省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就目前情况来看,行业内技术咨询报告文件编制内容标准参差不齐,有些文件内容过于简略,对消防主管部门及建设方无所助益,起不到应有的防患未然的作用。笔者多年从事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施工图审查及消防技术咨询业务工作,在总结以往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编制全面完整的民用建筑电气消防技术咨询报告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推动消防技术咨询业务标准化的发展得到帮助。

1 电气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深度、依据、设计范围评审

首先快速总览项目的电气施工设计图,对相关设计文件中涉及消防的内容进行大体了解;再参阅住建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电气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内容深度的具体要求,对图纸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计算书、设备材料表各项内容的完整性、深度进行评审,并指出缺漏、深度不足的地方和相应的改正意见。其次对设计依据进行梳理,其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火灾危险性等级、建筑类别定性、设计规范罗列等。准确定性建筑消防类别,是判断设计文件是否合格的基础。咨询过程中,常常遇到电气消防设计文件建筑类别定性偏低、错误,与建筑专业不对应问题,有时是规范规定内容不具体造成(如汽车4S店、部分丙类厂房、儿童活动场所面积等),此时电气专业需与建筑、给排水专业、暖通专业咨询人员配合确定消防类别。对消防规范规定不够具体的跨界项目则所有专业共同研究,按类似工程项目进行定性,并提出建议理由。

2 消防设计平面图评审

消防设计平面图评审主要的对象是照明动力平面图(包括消防应急疏散照明)、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平面图。照明动力平面图主要判断设计内容是否符合消防规范要求,主要检查应急、疏散照明灯具设置是否缺漏,灯具布置、类别(防爆、防水)是否正确合理,设计照度是否高于规范规定最低标准,配电设备布置及配电回路是否与防火分区及楼层相对应,配电管线敷设及穿越是否满足规范耐火及封堵要求,以及消防设备接地安全等问题。对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平面图则主要根据系统消防保护对象等级检查火灾探测器设置类别是否正确,设置区域、数量及保护半径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是否对应动力照明平面设备布置设置消防联动模块,是否对应设置水暖专业水流指示器、报警阀、消火栓、防火阀、水炮、气体灭火等相应的输入输出模块,是否按系统规模设置的声光报警、消防广播,还不应忽视公共建筑厨房燃气探测(设计文件常常遗漏)等问题。消防设计平面图的评审工作是消防技术咨询报告评审的重要环节,是做好消防工作和救灾工作的基础。在评审过程中,还需注意安装在自动喷水系统附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应该具有防水技术措施,以免受潮后影响正常使用,以及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的正常工作能否得到供电、防雷、谐波治理装置保护等基础性问题,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平面图设计,应该根据设计方案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3 供配电系统图评审

供配电系统要求为消防设备提供可靠的动力电源,但也是大多数建筑火灾的火种来源(电气火灾),对供配电系统图的评审,就应抓住以上两个特点。首先,根据建筑类别确定消防负荷等级,对应规范规定内容就可判断设计的高低压供电系统能否满足消防设备电源配置要求,同时不能忽略变配电室及柴油发电机房设置方案的合理性,变配电室及柴油发电机房应居于或接近负荷中心,满足最远点消防设备启动电压降的规范要求。如变配电室设于地下室或其它楼层,其高压供电电缆应直接经室外接入或尽量经地下室或电气竖井短捷接入,以避免高压电气火灾的高危险场面。其次,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评估配电系统形式、级数、关联度、配电保护及选择性、配电线缆规格、防火性能和敷设方式是否满足消防设备供电可靠性要求。消防配电与非消防负荷配电系统的关联度是评估的重点,主要检查消防配电系统设计独立性,以及发生火灾后相关位置的非消防电源切断,应急疏散照明点亮等技术措施。为保证用电安全,防止火势沿电气设备、线路不断蔓延、扩大,配电回路的短路、过载、过欠压、漏电、分励脱扣等保护设计,也是消防咨询评估的重点。在评估消防备用电源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在消防扑救过程中,当外接电源突然停止供电时,应启动应急备用电源装置,如柴油发电机组进行供电,保证消防设备的正常运行。由于发电机的特性,若提前不采取相应措施,发电机组可能不会正常发电,所以在配电系统图的设计中应设计分批启动的程序,保证顺利启动。

在计算最大消防荷载时,可以如下计算最大消防负荷:各个公用的消防泵为必然荷载;消防电梯、消防风机和应急照明设备以每个防火分区或相关联区域划归为一个计算单元,分别计算各单元的消防荷载,取最大关联数(如相邻数最多的各个防火分区)计算单元负荷相加之和再与必然荷载相加,计算得出的结果作为整座建筑的最大消防负荷,以此作为消防备用电源容量的选择依据。目前消防负荷设计计算缺乏统一标准,计算结果五花八门,随意性很大,但关乎消防安全及设备投资,消防电气技术咨询时应重视复核这一环节。

4 防火剩余电流动作报警系统评审

在一般的情况下,电流在导线内传导,外侧有绝缘设备,不会产生危险。当绝缘层老化或者由于外力破坏时,就会丧失部分的绝缘性,在对地电压的作用下,会有一部分电流从破损处泄漏,产生剩余电流甚至电弧。产生的剩余电流一般较小,并不会出发电路中常规的保护装置,从而及时切断电路,直到发生灾害,才能发现,所以应在评审中注意防火剩余电流动作报警系统是否完备,设定漏电整定值是否合理。防火剩余电流动作报警系统应该对建筑物内防火区域进行合理分布设计,区分保护范围,并设定适当的剩余电流动作值和动作时间,以便减小电源切断时的影响范围。在评审工作中,应该了解配电系统的设定参数,查看线路图纸,明确分布位置,看其是否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了合适的探测器。

5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图评审

首先复核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形式是否与项目系统保护对象相对应,其次复核具体设计细节,主要评审内容如下: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图的系统分支连线、设备数量、联动控制对象是否与平面图对应一致;火灾报警控制器容量是否大于每一总线回路所连接的火灾探测器和控制模块或信号模块的地址编码总数,并留有余量;系统配置的输入输出模块是否满足监控对象完整运行特性;消防控制室是否配套设置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手动直接控制装置(常见错漏);是否设计有与配电系统回路相互对应的非消防电源强切联动装置(常见错误);是否设计有与系统保护对象相对应的火灾应急广播或火灾警报装置;系统配置回路管线规格及敷设方式是否满足系统功能及规范要求。最后复核系统设备联动编程控制说明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篇2

(一)历史争论--作用相斥

随着人们对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的深入,是否对内部控制进行单独评价及报告作为难题之一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历史上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而争论的焦点在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出具是否会降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可靠性。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财务领域的学术研究逐渐表明,年度财务报告仅仅是债务和权益投资的部分决策因素,而对季度会计信息、内部控制、预测等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明显。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对注册会计师进入这些领域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并使用问卷表来调查公众对此的态度。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53年出版的《注册会计师手册》中指出一个新建议: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意见中,应包括一个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意见。这个建议立刻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许多人指出:对内部控制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评价容易引起误解。到60年代,《审计程序说明书第49号--内部控制的报告》把在审计报告中是否需要说明内部控制的权利交给了管理当局。这使得如何表达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意见成为一个更加突出的问题。1980年,《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内部会计控制的报告》取代了《审计程序说明书第49号》,《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指出:为了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必须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审查既可独立进行,也可以结合财务报表审计进行。可见,《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采取了折中的态度,这也反映了实际中人们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审计报告二者关系认识上的转变。

在长期争论的基础上,人们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审计报告关系的认识于80年代末出现了明显的改变。1988年,《审计准则公告第60号--审计师对关注到的内部控制结构相关事项的传达》被颁布,该公告要求注册会计师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中存在的重大不足与审计委员会进行沟通。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利用法(FDICIA),这一法律规定:所有资产大于2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管理当局必须对内部控制结构的有效性进行声明。该法同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的报告进行验证。2199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鉴证业务准则第2号--财务报告外的内部控制报告》及《鉴证业务准则第3号--符合性鉴证》,对企业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评价并表示意见提供指导。至此,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报告关系的争论,以职业规范对内部控制评价及出具报告的认可而告一段落。实践的发展告诉我们,对内部控制进行单独评价及报告是因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是独立审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正确选择。

(二)关系重新定位

虽然对于内部控制报告与审计报告关系的争论已告一段落,但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否影响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审计报告的可靠性?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定位?笔者试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于被审计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这里的会计报表是企业管理当局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方面财务信息的手段。一般地,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注册会计师以第三者身份,对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检查,并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作出独立鉴证,以增加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被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声明书发表评价意见的书面文件。内部控制声明书是企业管理当局对其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所作的认定。按最新理念,企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企业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声明书中的认定进行鉴证,并发表评价意见,以满足利害关系人对此信息的需求。

从审计报告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审计报告仅仅是对企业年度财务信息的鉴证,范围较小,时效也较短;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则是对"……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的鉴证,范围广,时效也较长。正因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过程的鉴证,审计报告是对结果的鉴证,所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会对注册会计师的报表审计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表面上的意见类型的一一对应,即不能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无保留意见,则审计报告也应该是无保留意见。由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整个企业范围内的、某个时期的全过程的鉴证,而审计报告是当年度财务信息发表意见,故财务报表所示财务信息的合法、公允及会计处理方法保持一贯并不表示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一定是完整、合理及有效的;同理,企业内部控制在完整性、合理性或有效性上存在重大缺失也不等于企业当年财务报表一定不可信。内部控制对财务信息的影响是一种基础性的影响,是一种过程性的影响。

审计报告侧重于向信息使用者传递被审计企业当年度或短期的信息,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反映出来的信息则具有长期性的影响。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审计报告所提供信息不足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增加证券市场及其他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及有效性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R·卡迈克尔约翰·J·威林翰卡罗·A·沙勒著刘明辉胡英坤主译.《审计概念与方法--现行理论与实务指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香港会计师公会.《高级审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超越企管出版研发组.《内部控制制度作业要点及实务--公开发行公司自我评估规范》.超越企管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局局版.1999

4.文硕.《世界审计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第二版

5.王光远等编著.《会计大典第十卷--审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6.阎金锷陈关亭.《内部控制评价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篇3

一、一级质量复核的基本程序、主要问题和改进构想

一级质量复核是三级质量复核之中的第一个环节,对于保证审计报告质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一般由项目经理或者项目骨干人员承担。

(一)一级质量复核的基本程序。1. 项目组成员整理好审计工作底稿,由项目经理或者骨干成员根据现场审计收集的充分证据审核工作底稿,并撰写完成审计报告(草稿);2. 审计报告(草稿)撰写完毕后,由项目经理或者骨干成员负责修改定稿,即进行一级复核;3.项目经理或者骨干成员将电子版审计报告(草稿)打印成纸质审计报告(草稿),并加上“审计报告签发单”,以便逐级审核后签字。

(二)一级质量复核程序中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第一,个别项目经理在审计报告还没有真正修改定稿、财务数据和文字内容没有全部核对准确的情况下,就将审计报告(草稿)移入二级复核程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的项目经理错误地认为,后面有二级复核和三级复核环节把关,一级复核是否彻底并不重要。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与客户对提供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有关,也与报告撰写人和一级复核人员没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有关。第二,有的项目经理于一级复核时,对报告模版要求披露的财务信息模块进行了删除,使财务报告的内容残缺不全;也有个别项目经理应客户的要求,擅自将与客户税收、利润等敏感性数据有关的表格添加到审计报告中,这势必增加审计报告的潜在风险。第三,审计报告撰写与一级质量复核工作由同一人承担,导致一级复核程序流于形式。即审计报告由项目经理亲自撰写且自己定稿,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一级质量复核。这是因为项目经理之间没有经济利益制约关系,不便于划分差错责任,组织在不同项目经理之间进行一级交叉复核又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完善一级质量复核程序的构想。第一,进一步完善一级质量复核的控制办法,加大对项目经理报告质量的考核力度。项目经理是否尽职尽责对于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具有第一位的作用,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将审计报告质量等级评价与项目经理的薪酬、晋职、晋级进行挂钩。第二,审计报告撰写人如果需要添加和删去审计报告模版规定的基本内容,必须事先报请分管合伙人同意,否则就应作为重大差错处理。第三,有必要在审计报告签发单上增加“审计报告撰写人”一栏,以便撰写人撰写完毕后在其中签上自己的姓名和时间,然后交由一级质量复核人复核并签字。为防止一级复核程序形同虚设,需规定报告撰写与一级质量复核工作不得由同一人承担和签字。如果是项目经理撰写审计报告,则必须由同一项目组里的另一骨干成员承担一级质量复核工作并签字,反之亦然。

二、二级质量复核的必要程序、基本内容、主要问题和改进构想

二级质量复核工作一般由审计部门经理或其委托的复核人员承担,相对质监部来说具有半专业化半职业化的性质。因此,要按照复核的基本内容与要求逐一进行复核,不可“偷工减料”。

(一)二级质量复核的必要程序。1. 二级质量复核人员做好质量复核中发现差错的详细记录,并在审计报告签发单上签字,以明确责任;2. 二级质量复核人员发现有疑问要亲自与项目经理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3. 项目经理按照复核记录和沟通一致的意见,对审计报告草稿进行修改。

(二)二级质量复核的基本内容。1. 复核报告主表与附表中的所有数据、比例是否准确;2. 复核报告全部文字表述是否准确,有无错误、遗漏和重复的内容;3. 复核报告中的重大财务信息是否准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导致的经济事项调整是否正确等,必要时还需要核对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4. 复核报告所有大小标题是否正确、一致;5. 复核报告全文的字体、字号和间隔是否符合本所审计报告模版规定的风格要求;6. 复核报告各个级次的序号是否正确、连续;7. 复核报告所有落款的日期是否正确、一致。

(三)二级质量复核环节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第一,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报告产出的旺季(每年1月至4月)需要进行二级质量复核的审计报告数量很多,如果每个审计部门只有一位二级质量复核人员,就难以及时完成二级质量复核工作任务,因而影响审计报告产出的及时性。第二,为解决二级质量复核人员不够的问题,有的审计部门负责人会临时安排其他审计人员加入到二级复核人员的行列。而这些审计人员可能没有质量复核的经历,缺乏复核工作的经验,一般难以充分发现审计报告草稿中的各种差错,因此会降低二级复核的差错拦截率。第三,有的项目经理为了迅速出具审计报告而希望简化复核程序,要求二级复核人员只签字、不复核,或要求复核人员只审阅一下审计报告的格式就签字过关。第四,个别项目经理没有按照二级复核记录和与二级复核人员沟通所达成的意见对审计报告草稿进行全面修改,就将审计报告(草稿)移送到三级质量复核程序。例如当项目经理在与二级复核人员对存疑事项沟通达成一致后,仍然将审计报告草稿回归到并不完全正确的报告模版中去。应该知道,再好的审计报告模板也会有文字表述和报表格式方面的错误,质量复核人员和项目经理应当及时发现和实事求是地改正这些错误。

(四)提高二级质量复核差错拦截率的改进构想。第一,对于复核工作量大与二级质量复核人员少的矛盾,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予以解决。一是各审计部门可以在审计报告产出旺季多安排其他审计人员参加二级质量复核工作,且要求这些参与复核人员保持相对稳定。二是在同一审计部门内组织项目经理间进行交叉的二级质量初步复核,然后由相对固定的一名二级质量复核人员重点把关后签字。这样,既可以提高二级质量复核效率,又可以增进审计报告质量的稳定性。第二,要在审计报告质量复核的制度规定中,授予二级质量复核人员“发回重审”的权力。即为防止个别项目经理不负责任、粗制滥造,当二级复核人员发现审计报告问题很多时,有权将审计报告草稿退给项目经理,由其继续修改完善后再进入二级质量复核程序。第三,为了防止有的二级质量复核人员“不复核就签字”的情况发生,可以在报告质量复核制度中规定,将二级复核人员的复核记录纳入审计工作底稿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二级质量复核人员是否检查发现了应当发现的差错,另一方面又可以验证项目经理是否按照复核记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三、三级质量复核的一般程序、主要问题和改进构想

无论是三级质量复核还是第三级质量复核,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指南中都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在实行三级质量复核的会计师事务所中,一般有两种三级质量复核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先由主任会计师或其委托的副主任会计师(包括合伙人、副总经理等)承担第三级质量复核程序并签字,之后再由质监部进行总体质量控制复核;第二种模式,是先由质监部负责第三级质量复核,然后再由主任会计师或其委托的副主任会计师审核签字。由于笔者倾向于会计师事务所采取第二种模式进行三级质量复核,因此选择第二种模式展开论述。

(一)三级质量复核的一般程序。1. 项目经理将纸质审计报告(草稿)送质监部登记、分类;2. 质监部负责人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审计报告划分为当期复核事项与期后复核事项两大类;3. 对确定为当期复核事项的审计报告,分配给专业的三级质量复核人员进行初审复核,并做好差错记录和初审评分;4. 项目经理根据三级质量复核发现的差错记录进行审计报告草稿修改;5. 三级复核人员对修改过的审计报告进行终审复核,并做好差错记录和终审评分;6. 项目经理将再次修改完善的审计报告送主任会计师或者副主任会计师审核后签发;7. 质监部在审计工作和报告复核工作的淡季(5月至11月),对确定为期后复核事项的审计报告组织力量进行质量复核,并做好差错记录和评分;8. 质监部对当期复核事项和期后复核事项的审计报告进行综合评分,并得出全所每个审计部门及其每个项目经理的平均差错拦截率和综合评分;9. 质监部对各个审计部门及其项目经理进行综合评分情况的通报,并进行奖励与处罚。

篇4

成本效益原则是开展审计项目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建立审计项目工作质量评价体系能够确保执行主体按照既定的工作要求投入工作,通过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加强自我控制和监督,保证审计步骤和审计程序的有效实施,实现效益最大化。

2建立审计项目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议

《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中提出要遵循:独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一致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性原则,保密性原则。由此借鉴以上这些原则及笔者的工作经验,尝试建立一个审计项目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单项审计业务质量的衡量标准。

2.1工作总体要求(1)切实确保审计质量。审计组应按照企业的要求,配备称职的审计项目主管和足够的审计人员,严格履行审计程序,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认真深入地进行审计检查,客观披露并认真分析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2)及时汇报,充分沟通。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认真、充分地与内审部门及被审计单位沟通,做好取证记录,及时报告审计发现的问题。内审部门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的数目和质量作为考核与衡量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3)及时、高质量出具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应按照内审部门的要求,在一定时间限期内提交审计报告初稿,并根据内审部门意见与建议,对审计报告进行核实与修改完善。

2.2建立评价指标建立指标有利于将审计步骤和审计程序转化为可量化考核的内容,通过对影响审计项目质量因素的分析,现尝试将考核指标划分为一个两级的指标体系,见表1。

2.3设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对每一个二级指标设定一个衡量标准。如在时间、效果、展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一个界定。评价标准的设定会因不同项目而有所不同,例如发现主要问题数量与质量,应该因应被审计单位规模和业务量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做好质量控制,避免“一刀切“。量化打分直接影响到对接受评估单位的评估结论,是评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每个评估要点的各方面因素,做出客观的专业判断。

3结语

篇5

【关键词】烟草企业 内部审计 审计信息化

一、烟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实现的必要性分析

(一)增值型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实施效果不佳

1.增值型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实施思路模糊不清。截止当前,国内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者尚未准确认识到增值型烟草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对怎样实现价值增值问题不清楚,以致增值型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有序开展。

2.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完全。即企业将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集中于事中控制、事后查缺等环节,忽视了事前预测的重要性。

3.增值型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即部分企业将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着重点定位于财务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关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审计不多,致使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流于流于形式,难以充分发挥高效性职能。

(二)增值型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控制与考核力度不足

1.增值型烟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在烟草企业内部审计环节,企业所呈现的“重规划实施,轻实施质量”现象较突出,甚至,缺乏完善的控制标准,以至于增值型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效率与质量均难以得到保证。

2.尽管我国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做好后续审计工作,切实将该项工作落实到位。实际上,企业违背了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并未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执行状况,给予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

3.缺乏完善的烟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业绩考核体系。业绩考核对企业规范烟草企业内部审计行为,了解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多数企业缺乏完善的烟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业绩考核体系,大大挫伤了烟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增值型烟草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增值型烟草企业内部审计的高效有序运作。

(三)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防控行业经营风险的迫切需要

随着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管理宽度不断扩大,管理业务不断细化,管理手段不断创新,行业经营的风险性也在相应地不断增大。内部审计作为全面防范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以风险为导向,审视全行业的经营管理、经营行为和经营绩效,为烟草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因此,要想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就必须转变审计理念,通过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更新审计手段,大量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以适应当前行业经营发展的新形势,为烟草行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新准则下烟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实现路径分析

规范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的类型、标题、内容和格式。根据我国《基本规范》之规定,企业必须定期向注册会计师提供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以供注册会计师审核。分析2010年披露的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类型、标题、内容和格式可见,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未按照《基本规范》制定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的类型、标题、内容及格式,以至于事务所执行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时脱离了《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企业内部审计指引》要求将审计师报告命名为“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并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即标准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及否定意见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除此之外,还统一了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内容和格式。

尽管烟草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和执行具有连续性特征,但《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指引》仍规定,由注册会计师承担起对特定基准日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有效性问题提出审计意见。为了信息使用者更好的使用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需要在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中对特定基准日作出相应的标注和说明,实际上,在《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指引》中并未对特定基准日作出任何标注和说明。笔者通过分析国内原有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和美国PCAOB AS No.5的规定指出,必须在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中标注和说明特定基准日,即依据《企业烟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截止201X年12月31日,某公司必须就重大问题进行财务报告烟草企业内部控制,以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公司持续稳定发展和生存。上述并非针对于测试某一天的烟草企业内部控制,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为保证注册会计师就烟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提出意见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要注册会计师在烟草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较长的一段时间后提出相关性意见。

最后,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实质上是一项鉴证业务。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之规定,鉴证业务即为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依据这一结论以达到增强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的预期目标。其中鉴证业务主要包括三部分: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业务及其他鉴证业务。同时,还指出鉴证业务的“五大要素三大准则”,即三方关系、鉴证对象、标准、证据及鉴证报告,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及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对于鉴证对象信息而言,其是指以相关标准为依据对鉴证对象进行计量和评价得到相应的结果。从烟草企业内部审计角度看,注册会计师定期对烟草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相应的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制定鉴证报告,为保证评价的科学合理性,需要注册会计师确定一个健全的标准,依据该标准进行评价。

三、加大烟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及监督机制执行力度

(一)明确生产技术变革和新的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评价的相互关系

以马克思理论为依据可知,生产管理取决于生产力,而生产力迅速变化则是造成新组织形式快速变化的关键原因。新生产制造技术迅速更新背景下,审计质量评价势必会以其独特的演进形式与之相适应,并为其进行服务。同时受生产技术变革与新组织形式产生始终优先于新审计质量评价方法产生因素的影响,致使审计质量评价的发展与研究总处于追赶的位置上。目前,已将对审计质量评价的研究重心转移至对审计质量评价的理论内涵与工具方法的拓展等方面,具体体现为明确生产技术变革和新的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评价的相互关系。

(二)审计质量评价与企业业务流程关系的架构

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以部门为单位作为分析对象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此形势下一种以流程为分析对象的新方法与视角应运而生。由于分散与集中矛盾是影响现代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业务流程的主要障碍,所以在设计与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时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协调好分散与集中的矛盾,将并行工作流程取代串行工作流程,应用审计质量评价的方法在流程的局部与整体进行分析,从而为构建健全的过程审计管理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骏.构建烟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分析研究[J].会计之友,2011(07).

[2]刘阊.关于加强烟草行业审计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18).

[3]牛晓红,院振东.如何推行市级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J].中国集体经济,2011(18).

[4]杨龙.监督评议打造烟草执法铁军――重庆烟草执法监督工作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赞誉[J].公民导刊,2010(01).

[5]鲍建青.基于公司治理的烟草工业企业内部审计探讨[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2).

[6]郝艳芬.烟草企业资金管理优化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04).

篇6

关键词:快速消费品类;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应用

快速消费品含义就是指那些使用寿命不长,消费者消费较快的商品,其特点就是产品经过包装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来进行销售,更加关注其商品的质量、包装、品牌以及大众化对这个类别的影响。

一、快速消费品类企业需要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原因

根据我们对快速消费品及其特点了解和认识,快速消费品属于冲动型购买产品,即兴采购的情况占多数。是非必要购买商品,品牌的忠诚度不高,因此,快速消费品类应该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质量安全,所以快速消费品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采购环节的质量保障。以糖果公司为例,很多糖果企业都采用较为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对风险导向的关注极少,比起传统的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是能够时刻保持合理的职业警觉,扩大审计视野,不只是依赖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和评价,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审计工作,更需要采用风险导向审计对采购全流程实施风险监督与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采购招投标流程需要进行风险管理

在市场激烈的竞争机制下,为了避免采购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企业要对采购项目进行三分一统的方法进行管理,三分是指采购、价格、质量验收分开,一统是指合同签约、结算付款要统一,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经办人与采购商私下操作了。

(二)采购环节需要有效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作为内部审计的前提条件,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一定要利用科学的评估技术和专业的评估方法对企业内外部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内部控制分析法、调查分析法、事件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等。

(三)为采购流程设定以风险为导向的年度计划

快消品企业应该以轮流原则编制企业的年度审计计划,即按照风险的大小决定审计的优先级,通过这种形式将审计和风险联系在一起。对存在较大风险的企业战略性计划、管理以及财务风险较大的事项实施及时的监管和审计。

(四)加强采购项目专业审计人才的培养

快速消费品类企业的发展较为迅速,其对应的审计人才缺口就越大。企业应当积极加强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领域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不仅要通过培训提高其理论和技能水平,还要增强其对采购环节的信息分析能力、内部控制分析能力及相关经验,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能更好胜任采购项目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在采购项目中的应用

以C糖果公司为例,其主要生产产品有乳糖果,饮用水,碳酸糖果,果汁糖果,休闲食品等六大类产品。它拥有家子公司和多家下属工厂,公司力图通过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分销和销售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全过程。通过全过程监控全产业链,设定严格的测试标准来从而确保产品质量达标。

(一)采购项目计划阶段的应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在采购项目计划阶段的应用主要是根据年度审计计划对快速消费品类的经营环境和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甄别出审计的重点,从而根据风险大小的顺序编制对应的审计方案。比如在计划阶段选择采购目标,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采购管理存在的风险和需要改善的地方,并对被审计单位的采购执行及设计问题进行审计,主要包括招标、合同、物资库存等几个方面进行审查。在这当中首先采用审计抽样法,从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数量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量进行测试,以样本数量断定审计的总体特点,进而通过样本分析得出审计结论。其次,要仔细审查采购申请的计划书、招标书及招标结果等,通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严格监察被审计单位采购管理的合理合法性,确保采购项目选择目标阶段的质量安全性。最后,根据审计各个环节的结果来评估是否存在导致采购风险的因素,依据其影响因素及后果提出改善问题的建议。

(二)采购项目实施阶段的应用

在采购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导向审计应用过程中,根据先目标、后风险最后控制的基本流程对采购项目进行审计。在C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时,要制定科学严谨的审计工作计划和方案。要依据轮流原则对风险的重点区域到非重点区域依次排列好,据此制定审计计划的先后顺序。在进行审计工作以后,对重点审计的风险问题详细的记录在审计工作报告中,让企业管理者能够根据审计报告关注并了解风险高的项目,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出对企业有利的战略措施,降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例如C公司糖果采购项目中,由于2016年某品牌糖果的“抗氧化剂”添加剂风波导致下架,C公司糖果类销售大幅下降,盈利照比往年也有所损失,为例避免进一步的销售损失,所以下架了某品牌糖果产品,C公司的竞争对手同样也所以受到了该事件的影响。究其原因,虽然有不可预知的外部因素,但是C公司的采购部门没能仔细分析核对该品牌产品标签中标注含有食品添加剂“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正是由于消费者发现了这个问题才引发产品问题风波),以至于没有及时对该事件做出反应。C公司应吸取教训,应当对各糖果供应商的原材料供应商的风险重点在于企业的产品成分、现金流评价,仓储能力,供货能力、食品安全等指标事先进行分析评估,以分析各供应商的潜在风险。

(三)采购项目出具审计报告阶段的应用

快速消费品类企业的风险导向审计报告的制定阶段,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依据实际的审计结果和当下的法律法规为准则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C公司应当对糖果采购项目的审计成果写进相关的审计报告,应当包括糖果采购项目流程、内控是否合规、相关风险分析、采购项目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其中有无异常数据出现,审计报告中应当将风险分析作为披露重点。例如糖果下架事件中,C公司在采购环节就缺乏糖果产品成分审核,这说明产品检验环节的风险控制点缺失。在审计报告中应当对C公司采购环节是否贯彻执行产品审核分析流程,进行风险导向审计,并在审计报告中加以披露。

(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后续阶段的应用

所谓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后续阶段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定期对已经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后续追踪,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建议、改善问题的措施及遵从审计报告产生的实际效果。以C公司糖果釆购耗费审计为例,应追踪审计方式,对糖果采购业务中的采购量是否满足销售需要,采购效率情况、糖果商品销售情况、采购环节内部控制是否规范等进行跟踪审计。之后为了共同的问题和风险,应该根据公司的风险管理系统将存在的风险纳入风险库,后续阶段风险导向的重点关注的就是没能实现的内部控制目标和公司治理所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对于其它风险也应当进行持续的监控,一旦发现风险因素发生变化,要让风险处于C公司风险容量之内,而C公司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越大,则后续审计的范围就越复杂,所以要加大后续审计的力度,有助于整改情况的监督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回馈,及时解决,从而帮助C公司加强管理控制水平。总之,目前快消品类企业采购环节普遍没有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然而传统审计方法侧重于财务数据审计,导致对于财务处理前发生的采购行为,其审计效果是大打折扣的。风险导向审计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本文以实际案例为分析对象,阐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应用要点,以期能够对推广风险导向审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肖振东.从审计工作报告看国家审计发展[J].审计研究,2013(05):17-22

[2]肖振东.略论审计工作报告的功能与特点[N].中国审计报,2014(05):1-2

[3]李连发.关于审计风险的认识与防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2).

篇7

关键词:审计质量控制作用准则控制内容关键环节

一、审计质量控制概念

(一)审计质量的概念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广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具体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审计工作的质量,二是审计项目质量,也即结果质量;狭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项目质量,包括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根据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明确审计责任,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对审计全过程所实施的质量管理,是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

1.从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与客体角度定义。

审计人员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审计项目的质量问题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客体,因此,从审计主体的角度来看,审计质量控制就是审计人员的一种自我控制行为;从审计客体的角度来看,审计质量控制就是对审计全过程中各个阶段审计活动的质量控制。

2.从影响审计质量因素的角度定义。

审计质量受诸多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综合决定了最终的审计质量,所以控制的直接客体是各种质量因素,这些因素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也可以把审计质量控制理解为对可能影响真实、合理审计结果的各种因素的控制。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公认的审计质量控制作用首先是保证独立审计准则得到遵守和落实;其次,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另外审计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赢得社会信任的重要措施。

笔者认为,在这三种公认的审计质量控制作用之外,还具有以下三点作用:

1.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审计工作由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的各项审计程序构成,在审计全程中,全面、高效的质量控制是审计人员做出客观、合理审计分析和判断的重要保证,更是得出正确审计结果所必须执行的监督、控制过程。

2.审计质量控制可以规范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从业行为,使之在审计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保持独立性和应有的审慎,摒除外界环境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公正的实施审计程序并进行专业判断。

3.审计质量控制可以保护审计委托和受托双方。从审计委托方的角度来看,审计质量控制对取证、分析、判断等审计活动产生了更严格的要求,使得被审计单位不合理的财务会计信息更全面细致的被发掘出来,避免 “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导致重大错报而给委托方带来不利的影响和损失,因此审计质量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审计委托方的一种保护;从审计受托方角的度来看,审计质量控制的实施可以规范审计人员的从业行为,从而降低受贿、串通委托方违规违法操作的可能,所以审计质量控制也是对审计受托方的一种保护。

三、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一)审计主体的控制

审计项目执行主体的质量是审计组和审计人员的质量。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合理配置审计组的人力资源结构对于保证审计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审计主体的质量必须的到持续的、有效的控制,审计人员需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审计组织要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二)审计环境的控制

审计人员要对审计环境进行控制首先要对审计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对审计环境进行了解的主要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有着重要的影响,审计人员在了解了被审计单位环境之后需对可能影响审计质量的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必要时则需要设计适当的审计程序进行取证、分析,判断是否确实存在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防范。对于治理、管理环境存在问题的被审计单位而言,审计人员更应提高警惕意识,防范被审计单位通过利害手段对审计人员进行威胁或与审计人员勾结舞弊等违规、违法行为。

(三)审计过程的控制

1.强化审计过程中的监督与指导。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组组长和主审注册会计师要加强对审计组成员的监督和指导,详细掌握审计组成员的审计进度是否按照审计计划执行,审计工作是否全面到位,审计证据是否充分,专业能力水平是否能够胜任审计工作中的挑战等情况,并在审计过程中及时对审计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以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保证审计质量达到合理的水平。

2. 加强审计取证的质量控制

审计取证环节的控制要点 一是要围绕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目的、要求、范围、内容、重点和方法,二是要在取证过程中认真查阅凭证、账簿、报表、合同、文件等有关资料, 寻找有用证据, 并及时做好查帐记录和其它方面的有关记录。三是对取得的证据进行分析、鉴定, 确定其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可信的证明力.

3.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

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要注重完整性,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要与事实一致,证据资料要真实、可靠、完整,并且对底稿所包含的内容要按照规定进行保密管理,不得他人擅自接触、使用、复制审计工作底稿。

4.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之一在于审计报告依据的充分性,不得遗漏、隐匿被审计单位某种事实的情况;关键之二在于审计报告要素齐全性,报告中需完整的写明审计项目诸如被审计的单位和项目、审计内容、时间、范围和方式等的相关信息,对被审计单位出具客观的评价,对查出的主要问题要进行分析,给出处理的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要条理清晰,数字要准确翔实,文字要简明扼要。

参考文献:

[1]吴迪.试论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J].科协论坛,2007年第8期(下).

篇8

一、审计机关的组织机构、人员构成和审计范围

从历史上看,从英国统治时期的1855年,印度就已设立了公共工程部门,专门负责民用和军用建筑、灌溉、交通和铁路工程。同时,人们已认识到必须统一公共工程的账户系统并由独立的专业公共工程审计师对这些账户进行定期审计并为此作出了安排。

由于印度实行的是联邦体制,由联邦政府和邦政府组成,它们对所管辖区的事务具有特定的立法和行政权。关于审计,宪法规定设立一个统一机构,由印度主计审计长领导,并委托其对联邦政府和所有邦政府的账户进行审计。主计审计长视情况将报告提交给总统或邦首脑,后者再将报告提交给总统或邦立法机构。

公共工程一般由下列单位来实施:联邦政府的各部委、邦政府的各部门、符合立法规定的法人团体,以及按公司法注册的政府公司。

按宪法颁布的《一九七一年主计审计长法》的规定(责职、权力和工作条件),凡政府部门、法人团体和政府公司实施的公共工程的法定审计应由印度主计审计长来执行。主计审计长通过地区审计局的负责人履行其审计职责,后者是在主计审计长的指导下进行审计的。负责联邦政府会计事项审计的地区审计局(审计局长)和负责邦政府会计事项审计的地区审计局(总会计师)都设置了专门从事公共工程审计的审计部门。

审计部门的人员是按批准的编制招聘的。应聘人员需参加职业培训,以便熟悉和掌握会计、审计以及公共工程审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那些通过了部门考试并持有政府会计与审计文凭的人员才能晋升到初级监督的职位。从事政府审计的更高层的管理人员是直接通过竞争性考试来招聘的,在晋升该职之前,他们应参加强化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包括公共工程审计和会计的培训。

培训学院为工作人员和初级监督官员开设了关于审计和审计技术的新生培训班。

公共工程审计的范围包括收支审计,供应和存货账目审计。审计的目的除纠正错误的账目以外,还包括:核对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审查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并评估其经济性、效益和效率;检查供应与存货是否得到了真实的反映,手续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并指出控制系统中任何严重的缺陷;对拨款进行审计等。

二、审计的内容和审计程序

(一)公共工程的管理范围和程序

印度对公共工程的管理主要是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或中央直辖区的公共工程部门分别负责所辖区内的公共工程,如建筑物、道路、桥梁和灌溉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部门设有不同的分支机构,分别负责不同类型的工程,如灌溉、道路、建筑物、公共卫生和其他工程等。另外,还有负责特殊工程和项目的专门分支机构,每个分支机构由一名总工程师领导,并配有助手,包括:指定领域的官员、管理工程师和执行工程师,他们的职责和地域分工均十分明确。

公共工程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程序。公共工程部门下设局,每个局由一名管理工程师领导,局下设处,每个处由一名执行工程师领导。根据分工的不同,如设计、建筑等,可设立特别局或处。建设大型项目时,可设立一个专门组织来负责,由项目办公室领导,项目办公室也设有总工程师、管理工程师和执行工程师。项目办公室设有财务和会计部,由财务顾问和总会计师领导,其作用与内审师相当,主要执行单位是处,由执行经理领导,又称处长,处长下面是处会计师,他们都熟悉会计和财务规则。

部门程序规定任何工程或项目在开工之前,必须获得行政、技术和财务部门的批准。行政审批说明行政管理部门已正式同意工程由公共工程部门来承办。这种审批由使用部门根据公共工程部门编制的暂行概算和计划纲要来办理,至于个别项目的行政审批则以其技术经济可行性报告为依据。

在初步概算和计划纲要或项目报告的基础上,公共工程部门再编制出提款的详细规定和概算。为了编制切实可行的概算,应对工程各类工种标准进度和工程的标准规格作出规定。公共工程部门的决策机构应保证工作质量令人满意,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以现有技术、物资和人力来确保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只有具备上述条件,才能进行技术审批,之后,在资金来源有保证的情况下,才可进行财务审批。因此,只有在技术可靠,资金来源有保障的情况下,工程或项目才能上马。

在招标、投标评估和接受投标方面,公共工程部门也制定出详细的程序,以便通过承包商实施工程。为了确保工程中有良好的协作关系和对工程的监督,同时也为了保护政府的利益,部门守则对部门官员和契约人的工作关系做了规定,在政府会计的全盘计划中,已对公共工程会计系统做了规定。尽管政府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在公共工程部门的会计中,在处理一些特殊类别的会计事项时,则同权责发生制适当结合起来运用,以便确保更好地控制财务。公共工程部门的会计系统为下列事项定期提供信息处理:将项目成本控制在批准的概算内;材料管理;协调管理;协调支付给合同各方的款项;给政府的回扣等。

公共工程部门直接实施工程或将工程委托给承包商实施。只有在下列情况下,公共工程部门直接负责工程的实施,主要出于下列考虑:

――由于工程地点偏僻,承包人对此不感兴趣;

――由于工程的特殊性,承包人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投标费用过高;

――属于小修、小维护的工程。

工程的资金由有关的各级政府在它们各自的年度预算中列出。公共工程部门的工程都已列入“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的规划中,工程开支由计划委员会审批。各级政府根据批准的支出编制各自的预算并把资金拨给各项工程,对于那些计划外的维修工程,其预算款项按部门概算拨给以保障资金的来源。

(二)审计公共工程的内容和程序

对公共工程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主要是由印度主计审计长决定。只有事后审计由印度审计部完成。由于时间和人员限制,审计部不可能对每个会计事项都去进行详细检查,而一般是采用分层抽样法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事项进行检查。抽查量在主计审计长签发的机密文件中已有规定。

在印度,主计审计长也被授权负责各邦政府的账目编制。为此,公共工程处将原始账目递交总会计师。公共工程审计分两阶段进行――中央审计和地方审计。这两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依据审计办公室收到的文件和原始账目,对会计事项进行的审计叫做“中央审计”。收到的文件包括公共工程处的每月账目,主管部门关于工程的批文,财务拨款批文(预算规定)和主要合同的复印件,对那些重要的批文和采购合同进行审查时,往往需要索取部门的案卷,以便进行更为详细的检查。

中央审计通常系合规审计。

关于工程的中央审计包括下述要点:

――支出授权的充分性;

――账目科目分类的正确性;

――账务标准的遵循情况;

――支出是否属于资金规定的范围。

构成账目和会计事项基础的原始账目和其他账本及记录均保存在执行部门的办公室。主计审计长有权检查这些办公室,以便证实上述原始记录是否保存完好。在被审单位的办公室对记录进行的检查称为“地方审计”。地方审计的同期和时限视工程的性质和价值,中央审计期间发现的问题和其他因素而定。地方审计的年茺计划由每个审计局领导根据主计审计长的批示提前制定,通常由3~4人组成的审计小组每年对基建处和项目处进行就地审计。

地方审计涉及下列方面:

――工程的详细概算是否根据有关数据编制;

――工程的图纸、设计和规格是否基于最初的测试和调查;

――招标及对其的审查和受标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是否有正确的工程测量记录;

――竣工工程的数量是否与批准的概算相符;

――是否按工程数量和合同规定付给签约人款项;

――收入账目、存货与库存平衡是否得到正确维持;按标准,存货余额是否合理。

有些项目由专门的项目组织负责实施。这类项目的审计一般由项目管理局所在地的地方审计局执行。双重事后审计体系应运而生。

主计审计长关于公共工程审计的详细批示为审计计划提供了框架。审计任务按工程的各类工种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制度规定必须保存好已完成的审计任务的书面记录,即工作底稿。每一级的审计都应接受上一级的监督和检查,以确保规定的程序得以遵守,需经审计或检查的文件按规定受到了检查。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印度政府审计仍主要局限于检查是否遵循资金规定和其他规章,以及支出是否合理。当时对有关的会计事项进行财务审计、拨款审计合规合法和恰当性审计后,证明这些审计在检查不正当的、违规的铺张浪费的支出中,效果显著。在实施一系列庞大支出的发展计划和项目后,发现在审计中,无法对每个会计事项进行充分的逐项检查,为此,审计有必要检查项目和规划是否得以实施,实施情况是否有效,并且收到了预期的效益,据此,审计范围必须扩大,主计审计长应有选择地对某些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和效果审计。

三、审计的结论,即审计报告

中央审计和地方审计对所选项目得出的审计意见以及检查报告初稿都要送交部门官员,以便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得到他们的认可。

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审计意见进行检查。尚未解决的重要意见应考虑列入主计审计长的报告。

选择审计报告材料的指导原则:

――列出违反法规、规定或法令的案例以及其他已经给或将给公共资金带来损失的案例;

――系统不太重要的违规问题,这些问题表明财务控制或行政管理中存在共同缺陷。它们可以系统检查的方式进行正确评论。如果政府已采取充分的补救措施,则无需再提建议;

――判断违纪总是或造成损失的案例的重要性时应考虑工程规模的大小和工程实施的条件;

――对被告有利的已判决的案例不予提及;

――通常不报告过去的案例。

在起草审计报告时,最重要的准则就是让事实说话。采取客观的评价方式,用事实和数据精心编制审计报告。

报告的显著特点应该是准确、明晰、目的明确。

联邦政府的审计报告由主计审计长提交给印度总统再由总统转交议会。邦政府的审计报告应提交给邦首席部门,再由他转交邦立法机构。

议会的公共账目委员会或邦的立法机构将对联邦政府或邦政府的账目审计报告加以审计。

公共账目委员会对有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检查,并在报告定稿之前收集必要的口头证据和信息,同时提出建议。主计审计长及其下属官员将在各个阶段协助该委员会。

公共账目委员会将他们的报告提交给立法机构。这份报告包括它对审计报告的意见及采取行动的建议。

有关部门根据建议,采取改进措施,并在规定时间里提交一份关于采纳公共账目委员会建议措施的报告。

篇9

关键词:网络经济;审计流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6-0000-02

Audit Procession Reconstitution in View of Network Economy

Zhang Yaosheng

(Shenyang Auto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enyang110016,China)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network economy audit,and combining the design processure,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the audit procession reconstitution in view of network economy and proves its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On this base, the audit procession reconstituion in view of network economy will be established and it will be finally evaluated.

Keywords:Network economy;Audit procedure;Model

传统的审计流程程序多、时间长,审计报告的时效性不强,且往往发生期后事项,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克服这一缺陷的重要措施就是开展事前和事中审计。借助于网络,审计人员能够远程访问被审计单位存放财务信息的计算机,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实时监督,随时掌握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信息,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一、网络经济下审计流程再造的构建思路

流程再造理论的思想是以价值流为中心,以“项目”或“任务”的生产过程为组织设计的基础,以“团队”或“小组”作为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因而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组织原则,拆除了传统功能部门的界限及其管理模式。审计流程再造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结合流程再造理论的思想,重塑现有的审计制度和审计组织体系、创造新的审计流程,它是审计创新的重要内容。审计流程再造不是简单地将现有流程计算机化,计算机化仅是审计流程再造的一种手段。只有按照市场需求和流程再造的本质要求彻底改变原有的业务流程,才能真正发挥出流程再造的功效,大幅度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因此,网络经济下的新型审计流程构建思路可分为数据准备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和审计实施阶段。

(一)数据准备阶段

在数据准备阶段,要建立三大审计功能数据库,即审计对象数据库、审计程序数据库、审计文本数据库。审计对象数据库包括属于该审计部门审计范围内各个单位的有关资料。将这些单位的基本情况备份,每次对这些单位审计后,要进行更新记录,一方面备查,另一方面为下次审计提供资料,避免重复劳动。审计程序数据库主要是输入、处理、输出数据。根据审计信息处理的需要设计小模块的审计程序,按规定的地址存放,使用时按输入指令提取。如核算被审计单位的广告费是否超标,即可将销售收入总额输入,通过相应的程序处理。直接可得出是否超标及超支多少。审计文本数据库是按照尽可能多的审计目的及审计信息处理的各种可能要求设计的表格,使不同的信息需求者可以参照相同格式,规范审计结果。在各个表格的子级目录中根据客户的需要灵活选择所需的报告格式,做出满足需求的审计报告。三项数据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信息共享,是实施新审计流程的基础,是提高审计效率的有力保障。

(二)审计准备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是整个审计工作的起点。对于任何一项审计工作,为了如期实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都必须在实施审计程序之前,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来说,审计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调查了解被审计客户的基本情况:签订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被审计客户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风险。

(三)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实施阶段是根据审计计划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和方法,运用审计程序数据库的处理程序进行取证评价,据以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主要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具体程序构建如下:

第一步是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外部网访问审计客户所在网站,在取得被审企业的网络管理权限后可查询并复制重要的财务信息,为实施网络审计提供账项基础;访问审计客户的上游供应商、下游购货商及关联企业所在网站,取得往来单位的相关资料,为网上审计提供辅助信息;访问与审计客户相关的银行、税务、工商、邮政等部门网站,了解审计客户的支付能力和资信状况,并将重要会计信息返回审计对象数据库,以备下次审计查阅。

第二步是评价审计客户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浏览了审计对象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同时了解了本期的重大变化后,要运用审计程序数据库的处理程序对被审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对系统处理功能和处理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实质性测试;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对被审系统的软件开发、系统维护、操作管理、数据保密及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清除等进行全面审查,最终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做出正确评价。

第三步是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和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已经建立的数据库和分析模型对审计客户的业务及财务数据进行量化的汇总统计、分析与论证,将处理结果输入审计文本数据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辅助审计决策和结论。将重要的信息反馈给审计对象数据库,及时进行更新。同时完善审计程序数据库,有利于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

第四步是审计终结阶段。审计终结阶段是实质性项目审计工作的结束。其主要工作有:整理评价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期后事项,汇总审计差异,提请审计客户调整相关事项,正确运用专业判断,形成正确审计意见;利用审计文本数据库出具规范化的审计报告文书,并通过网络向审计客户实时传输;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时间通过网络将意见返回给审计单位:审计单位将最后修订结果输入审计文书数据库,形成正式的审计文件返回给委托人。

二、对审计流程再造的评价

(一)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审计信息、审计报告是投资人、债权人及其他相关主体进行决策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审计信息通过网络,将会提高相关主体对审计信息的使用效率。信息使用者通过适当权限访问有关审计站点,搜寻自己所需要的审计信息、资料,同时也可以在有关网站上了解到审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动态.这就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审计信息的使用效率。审计信息的供给方(如会计师事务所)也必须根据自己与外界达成的契约、协议.在审计市场中源源不断地为需求者输送有关审计信息,实现网络环境下审计信息资源的自由流动。

(二)信息数据传递网络化

通过新审计流程,审计人员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通讯设施,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经营业绩进行审计测试,形成审计结论,维护委托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在审计工作中,收集审计信息,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审计报告均可以在网上进行,最大范围地实现无纸化审计,降低资源消耗,同时也改变了审计工作方式。企业日常业务中有关审计信息数据的传递也可通过网络进行,审计人员可以按照协议访问企业门户站点,或登录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库,或通过对有关单位收发电子邮件,以获得充分、及时的审计数据资料,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报告的及时性

在网络环境下审计组织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时审计追踪,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增强审计工作的方向性。审计文本数据库中有各种审计文本格式,节约了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数据库的程序,加快审计工作的速度,缩短审计报告的生成时间,保障信息使用者尽早获得已审会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同时,将审计程序数据库中的应用程序用于日常审计中,可以随时根据所输入的审计数据信息资料,进行有关审计抽样、审计测试,形成审计结论,生成审计报告,实现了审计信息的实时追踪。有利于投资人、决策者及时掌握相关企业的第一手财务资料,保障了其投资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

(四)费用成本低

网络时代的审计工作。由于采用了信息技术和科学的审计方法。因而在信息收集、人员安排和资源耗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费用将大幅度降低。如节约了有关搜寻审计信息、审计证据的电话、电传费,以及审计资料传递的邮寄费。几乎所有工作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减轻了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的搜寻时间、等待时间。以及与其他有关单位、个人的联络费用:节约了人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低素质劳动者的数量;节约了发生在审计工作中的能源、资源。包括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的耗费。

三、结束语

Internet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子商务模式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电子商务不仅提供了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商务交易模式,而且其快捷、方便、高效率、高效益等特征也改变了经济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审计作为中介监督服务的一部分,将直接受到其服务对象交易模式的影响因为企业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模式,采取新的运作机制.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监督机制来维护和保障市场的正常运作,促使公平竞争,这势必推动审计流程进行创新,从而推动新型审计流程的产生。

参考文献:

篇10

管理审计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着重于改进、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效益,侧重建设性地解决问题。本文从建筑企业开展管理审计的目的谈起,对建筑企业开展管理审计的实施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审计;实施

一、 建筑企业管理审计的目的

随着企业的规模和业务量的不断扩展,内部控制和经营风险防范的需求在日益增强。传统的财务审计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管理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它是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着重于改进、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侧重于建设性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预防和降低经营、管理风险,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加及目标的实现。

二、 建筑企业管理审计的内容

建筑企业管理审计的内容比较繁杂,除了一般审计通常需要考核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了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规性及有效性等内容。

(一)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合规、合理及协调性。核实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管理和工作程序是否健全完善。

(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上一层级的规章制度。是否与职能部门各自职责相协调,是否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否科学可靠,便于操作。

(三)确定的经营目标、采取的控制方法和措施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整体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度及有效性。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及程序文件是否对经营管理过程的关键控制点进行有效控制,评价其使用效益和运行效果。至少应包括:(1)经营控制,组织机构的设置;质保体系的建立;各项计划的制订;程序文件的执行;(2)责任控制制度,检查各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职责是否经过恰当授权,岗位责任制赋予各职能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责任是否分工明确,职责分明;(3)会计控制制度;(4)营运循环系统的控制制度;(5)财产、凭单管理制度等。

(五)财务预警风险控制,对于经营活动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是否进行了识别和评估,是否提出了规避、控制、转移风险等措施,评价措施的有效性。

三、 建筑企业管理审计的实施

建筑企业管理审计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只有按严谨科学的程序步骤进行,才能很好地保证审计工作有序进行,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一) 审计准备阶段

1. 审计立项。由审计主管部门编制年度管理审计工作计划,确立年度的工作重点及具体审计项目。在审计立项时,确定的被审计单位应该是正式经营运行一年以上或者与上次审计时间间隔在一年以上。另外,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当作为临时审计项目进行管理审计:(1)发生了重大经济事项;(2)相同领域内连续出现不符合项或存在明显隐患;(3)职工反响比较大的项目。

2. 审前准备阶段。审计主管部门根据年度审计计划,提前15天开展相关的准备工作:(1)成立审计组,明确审计组长,从审计人才库中抽调审计人员;(2)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3. 审计通知。审前准备完成后,审计组编制审计通知书,并在正式实施审计前五个工作日发出,以便被审计单位做好相应的审计准备工作。审计通知书应至少包括:审计项目名称、接受审计方名称、审计范围和内容、审计时间、审计目的、需提供的资料、审计组长及审计组成员名单等。

4. 审计方案的编制。由审计组长组织审计组成员编制审计方案。审计方案应至少包括:审计目标和范围、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组成员的组成和分工、审计起止时间和进度等。

5. 预审计。在正式开展审计前,审计组组长应组织审计组成员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交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评价所需资料的充分性,是否具备继续审计的条件等。必要时,可结合预审计的结果调整审计方案。如果发现审计项目暂不具备继续审计的条件,可延迟或取消本次审计安排。

(二) 实地审计阶段

1.审计首次会议。实地审计开始前,审计组长应当按以下顺序主持召开现场首次会议:①由审计组长介绍审计组成员、审计时间、审计目的、审计内容、审计要求等与审计有关的问题。②被审计单位介绍有关情况,包括组织机构、工程进展情况、经营状况、存在的问题等与本次审计范围有关的情况;③双方沟通明确业务对口部门、联络人员、必要的办公场所等事宜。

2.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组根据审计方案,围绕审计目标,运用审核、观察、监盘、计算和分析程序等方法,分专业获取相关的审计原始证据。如有必要,获取的审计证据,应由证据提供方签字或盖章。审计组应对所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分类汇总,并印证审计证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可靠程度。审计组还应将获取的审计证据名称、来源、时间等内容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3.审计工作底稿。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至少应包括:接受审计方的名称、审计期间、审计依据、审计结论、审计发现问题以及需披露的事项和改进建议。审计工作底稿应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地反映审计方案的编制及实施情况。审计组长负责对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4.审计末次会议。实地审计完成后,审计组长及时汇总审计组成员对被审计单位审计情况,主持召开审计末次会议,将初步审计情况及发现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澄清可能存在的误解,如被审计单位和人员对审计结果有异议时,审计组应及时进行核实和答复。

(三) 审计报告编制阶段

在完成实地审计后,审计组应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及时编制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以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调查证据为依据,做到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逻辑清晰、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易于理解,对被审计单位在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提出纠正措施和改进建议,以促进组织实现目标。

审计征求意见书。在审计报告正式发出前,应先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书面形式反馈意见。审计组应对被审计单位反馈的意见进行核实,必要时,对审计报告进行修改。审计报告完成征求意见后,由审计组组长组织编制正式报告,由审计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核,主管领导批准后。

(四) 审计整改跟踪阶段

审计组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价,开具审计纠正措施报告,发至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在收到审计措施报告后,制定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审计组组长负责组织审计组成员对被审计单位所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其是否合理、及时。跟踪验证时,审计组可以并有权通过电话或邮件落实、现场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等方法,检查审计纠正措施的执行效果。如果发现审计纠正实施的结果不佳时,可视情况再次进行现场审计,重新进行评估计分析,并出具后续审计报告。如果一致认为纠正措施满足改进要求时,本次审计活动结束。审计跟踪验证可以视情况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在下一次对该项目进行审计时一并实施。

管理审计是内审工作未来发展的方向,建筑企业应围绕企业发展需要和管理要点,关注企业经营结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积极探索管理审计思路,切实开展管理审计,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管理审计工作机制,披露存在风险的事项,提出有效地改进建议,化解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充分发挥管理审计查错纠偏、促进增值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更为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娜,张泽. 管理审计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及其优化,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