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入门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课程入门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课程入门培训

篇1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系统性;就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25-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市场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为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提出较高的要求,且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后,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式就显得更为严峻,即他们必须与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进行竞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以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来培养具备国家化视野的全面型技术人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其使用功能已经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计算机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核心。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家庭拥有计算机数量极高,而且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对他们而言根本不陌生。所以说高职院校计算机学习不是“零起点”,信息技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课程设置。所以说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不同程度地都受过信息技术的初步教育。学生不陌生计算机课程,更主要的是一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已有基础重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在一种半生不熟的状态。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计算机学习,由于受高考影响,往往因其不是高考科目而被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这也影响到未来的高职院校学习,由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教学大纲差异性很大,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学生来源复杂,多地区、多层次,并且都是在高中阶段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差异也是各不相同,差异的巨大也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其计算机基础较好,普通高中的学生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计算机课程形同虚设,基本处在计算机盲的阶段,是一个零起点。所以,这些情况都给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教学工作不好开展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计算机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教学中,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一定要突出应用性的特点。但是目前的教材内容过于系统性,导致应用性不强。而且教材内容的起点过高,需要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才可以使用这样的教材,而且教学时间也相对较长。教学和学习任务繁重,影响师生的教学及学习兴趣。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二)教学方法僵化陈旧

教学中,依然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受教,学生在教学 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习效率。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和保持一定的兴趣,如果没有这样的兴趣,那么这样的实践课就难以保证效果。

(三)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高中阶段的二类苗,他们在高中阶段,受高考影响,计算机基础薄弱,因此在上课期间,能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学生很少,玩手机、听音乐、聊QQ的大有人在。真正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学生不到40%,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三、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策略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级技术人才的机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所以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高职院校的计算学习主要是应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在操作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两个方面应该加强学习,具备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

(一)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的教学要可虑因材施教。可以采用目标教学法、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新生入学后进行摸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掌握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转变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缺乏十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以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特别是计算机这种应用性很强的科目,一定要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下进行教学。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就业需要。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 环境。

(三)与就业密切结合

高职学生的毕业就是为了就业,所以教学要围绕学生就业来开展,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避免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能力的现象出现。校企结合进行人才的培训,为企业的需要培养定向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积极培养学生计算机等级证书培训工作的开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入门的课程,这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就业的考验,他们的专业学习都是针对就业服务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高就业率,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邓堃.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11(02).

[2]周艳丽.高职计算机技能教学中的“五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

篇2

(一)思想观念陈旧目前,高校建筑学教师对计算机数字技术主要有两个误区,一个是有一部分教师对计算机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设计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充分,他们认为计算机数字技术就是简单的绘图软件的学习,只是画画图而已,对设计影响不大,不用投入太多的精力;另一个误区是有一部分教师非常重视传统建筑学的基本功,他们认为学生过早、过多地接触计算机,会影响徒手表达能力的训练,丢掉了建筑师的基本素养。以上原因直接导致该类课程的专职教师短缺,无从组建教学团队,阻碍了计算机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设计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滞后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以AutoCAD为最基本入门软件,辅以天正建筑、SketchUp草模、3DMax渲染出图、Photoshop后期处理等软件作为计算机应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的院校考虑本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转向以学生自学为主。或许教师们认为计算机数字技术仅仅代替了图纸,计算机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辅助“绘图”,而并非辅助“设计”。

(三)无规范化教材目前计算机类的教材种类繁多,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大部分编者都是着重讲解软件的命令,与建筑学专业结合的内容很少。同时教材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无法按照某本教材进行讲解,授课的随意性很大。此外,计算机类书籍定价较高,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最后直接导致大部分学生上课无教材的情况,仅凭课堂上的听课或笔记,学生很难对所学的内容展开系统性的复习和实践。

(四)课程缺乏衔接从现阶段的培养计划来看,计算机课程设置大部分都是一个学期安排一门独立的课程,比如大二开设Au-toCAD课程,大三开设3DMax、Photoshop课程,有的在大四或者大五开设建筑数字技术选修课,每门课程都进行单独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与建筑设计之间基本没有有效的衔接,缺乏系统性,导致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无法联系实际,不能贯穿到建筑设计构思和表达的过程中。而且每门课基本上都是逐个命令地讲解,因学时有限,很难有更多的时间与专业结合。比如,有的学生有非常好的建筑设计构思,由于计算机技术有限,无法表达出来,无奈只好改成能直接表达的普通方案形式,限制了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的表现。

二、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改进教学模式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只依靠课上的学习是完全不够的,更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课程进行实践。应改变以往以单独讲解AutoCAD、SketchUp、3DMax、Photoshop为主的教学模式,辅以Archicad、Revit、Radiance、Ecotect等设计分析软件的讲解,以建筑设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不同软件的学习融入建筑设计过程中。重点讲授辅助建筑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将软件命令的讲授融入设计过程中,通过讲解由简单到复杂的建筑设计过程来达到综合运用软件的目的,课程的内容可以结合建筑设计的进度来安排。比如,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增加建筑信息模型类软件和环境能耗模拟分析类软件的学习。对以手绘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建筑设计题目一般是功能相对单一、形体简单的小型建筑。计算机课程教师可以在讲授AutoCAD、SketchUp时,以学生设计的作品为主线,用讲解命令的形式自然地贯穿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软件的积极性。

(二)精讲教学内容在以设计为中心,将命令的学习融入建筑设计全过程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计算机数字软件功能非常强大,命令非常多,因为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而如果仅仅用于建筑设计的话,所需要的功能就会大大减少。因此,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精简命令讲解,重点突出,这样能保证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成果,然后再扩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广度。比如在AutoCAD的学习中,因其是为了满足所有工程领域,对于建筑设计来说,使用功能和命令更是有限,只占到20%左右;[3]Photoshop在平面设计、广告摄影艺术、网络制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做建筑效果图后期处理所涉及的命令却有限,因此在讲解时,通常有针对性地对建筑总平面、室外效果图、小区规划效果图等实例作为演示直接讲解常用命令的应用技巧;而3DMax软件主要是面对影视动画和游戏领域,在建筑效果图制作中,它的命令和功能使用就更少了。因计算机技术课程学时有限,不可能涉及所有软件的学习,像Ecotect、DOE-2、EnergyPlus等环境、能耗模拟分析软件可以结合建筑物理等课程的教授进行系统学习。[4]因此,在常用软件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不同软件进行对比和介绍,总结各自擅长的方面,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自发学习。

(三)讲义替代教材目前尚没有一本得到建筑学院校普遍认可的规范性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教材,同时又因为计算机数字类教材种类繁杂,水平参差不齐,价格又相对比较昂贵,所以,对计算机类课程不要求学生购买材。学生可以在资料室、图书馆等借阅相关书籍,能基本满足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要求即可。而教师主要以教学团队自编的讲义为主,讲义是各种软件最核心的内容,即使软件版本不断更新,也不会对教学产生太大影响。

(四)组建教学团队在大部分院校,计算机数字技术课程一般都由年轻教师承担,虽然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欠缺,但他们对新软件、新技术的学习比较快,另外,他们更方便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实践的开展。因此,应该组建一支以承担建筑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等课程为主体的年轻教师队伍,辅以资深教师为督导的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团队成员能及时了解课程欠缺所在,相互沟通、交流,快速提出应对方案。同时,通过进修、培训、经验交流、教学研讨等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的计算机数字化建筑设计能力,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以更好地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和教学任务。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程教学 中职教育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培养学生积极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快乐,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所创造,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计算机基础教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所进行的必要的技能培训,同时也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学好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关键因素,也是任课教师目前要重点解决的根本问题。

1、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教育,目的是要让所有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增长技能,发展能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重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是一个值得大家永远探讨的课题。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的我更加深切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计算饥的学习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学到新的知识。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

2、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2、1情感是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由于中职生的基础知识、自身素质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积极性以及上课时的课堂氛围不是很积极。所以有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难于同步,虽然通过采用其他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对教学质量有所补救,但认真观察研究后发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而引起这种变化的主因就是学生的情感因素。因而,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且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同时也提示我们:情感教育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探讨情感因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在教学中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对于基本知识的了解及基本操作的训练,是件比较枯燥的事情。教师可以利用辅助教学软件,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点,借助文字、图片、声音的合成,做到图文并茂、动态显示,使生动活泼的动画界面与学习相伴随。此外还可以借助于实物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组成的时候,可以找一台主机,让学生自己见到、摸到主板、cpu、内存、硬盘、光驱等部件,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电脑,增强对这些部件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上,讲解W ORD文字处理部分时,事先充分准备,精心制作了一张板报。无论是鲜艳的花边,还是明丽的图片,甚至艺术字、分栏、文字底纹,小巧的表格,都引起学生的一片赞叹。原来不起眼的WORD不仅仅只能打字,还能排版出如此好看的报纸版面,这就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些都是怎么做到的呢?毫无疑问,接下来知识的讲解就会变得非常顺利,教学过程在学生求之不得的渴望眼神中如期完成。

2、3加强学生实践性的学习,在动手中找到乐趣

在实践课的教学设计上可以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从时间安排上向实践课倾斜。实践课的课时占总课时的66%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计算机,培养兴趣也可以给学生留出很大的创造空间。

其次,由多媒体方式改成在计算机机房授课,保证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通过相应的软件,教师演示讲授的内容可以直接显示到学生端,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看得清,记得牢。在实践课的内容安排上做到重点突出、目的明确、内容合理。按照教学进度以实训科目为线索,学生自主完成,任课教师提供辅导。学生完成所有知识学习后,利用计算机基础测试软件,以综合试题的形式进行实践学习和强化训练,学生可自主从题库中抽取试题,系统自动计时,自动评分,学生可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成绩,而且可以知道自己做错的题目,这样通过成绩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2、4理论联系实际,让兴趣转化为技能

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生活形象的实例,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并很快地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起到触类旁通,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讲解网络部分知识时,问问学生平时在家上不上网,上网时浏览哪些网页,用什么下载工具进行下载,此时此刻,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上网用过的软件,遇到的问题说出来,使学生感觉到上课学的知识就是自己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不感到陌生,从而对网络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我们甚至可以利用教学知识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学活动中掌握教学知识。

2、5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学习,教师的微笑和态度的友善是学生最容易接纳的,态度的平和能使教师逐步和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很快喜欢你这个老师和你这门学科。教师也只有通过和学生接触、聊天、交流,像朋友一样跟学生谈天说地,才能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亮点。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也会感觉得到教师的尊重、友爱,而当这种情感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就会对你这个教师感兴趣,进而他们会以更大的热情来上好计算机课。良好的关系也会促使他们对教师更加尊重、信赖而敢于向你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对于生活方面或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得到了丰富和提高,这时学生会更加依赖你、信任你,也会更加喜欢学习计算机课程。二年计算机班的一位同学和我一样喜欢玩球,球就成了我们交流、聊天的平台,通过多次的交手与交谈,我们成了朋友。同时,他学习的热情也慢慢从课堂扩展到了课后。随后,他便成了他们班计算机维护的高手,负责维护他们班其他同学的电脑。

总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关键,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要不断的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这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黄平.实施计算机情感教学培养中学生运用情感策略的能力[J].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与研究,2002(5).

篇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White Paper" Spirit on Strengthening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of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problems in train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of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our teaching status of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the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model of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were proposed, which strives to explore new practical way on reform of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plan, teacher team.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师资

Key words: computer-based teaching;course system;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39-02

1 民办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受重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基础教学将成为以计算机基础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民办本科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中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是民办院校的办校时间短,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处于摸索阶段,计算机课程改革一些主要问题如下。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相关专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大学阶段各相关专业的教育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不同专业之间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不同专业之间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直接需求和依赖程度又存在较大差异,定位在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适应各类专业要求,与专业教育尽可能“无缝连接”,是一个特殊的问题。

1.2 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成熟度”较低,“规范性”不够。其原因,一是计算机课程历史短,教学沉淀少;二是计算机基础发展快,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使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难以稳定;三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缺乏国际化的学术交流环境,国际上没有专业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的学术组织,因此国外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鲜见。

1.3 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计算机氛围不够 为学生提供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有利于多模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民办院校资源条件的限制,数据库课程仅向全校部分院专学生开放,各专业学生能选修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人数较少;没有设立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课程组供选修;没有开设实用性、技能性培训课程等。

1.4 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效果甚微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到现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该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同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目前民办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局限于计算机+大屏幕,网络教学环境得不到充分应用。同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存在局限性,缺乏创新性。需要着眼于人才培养,从教学内容选取上采取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手段。

1.5 高素质的专职师资资源比较匮乏 面对新的形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应与时俱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难度、深度和强度都将有明显提高,因而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而目前的民办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师资力量主要来自外聘教师,内部师资力量薄弱,而外聘教师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在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另外,专职教师的进修学习时间短,在岗教师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2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模式

2004年,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即《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我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模式依据《白皮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定位、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开展。

2.1 课程组织体系 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从知道怎么操作计算机,到为什么要这么操作;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重点讲清有关的基本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解为主,辅之以典型实用软件的介绍。学生通过若干软件的学习能够基本熟悉计算机中的各种操作,进一步自修有关计算机更深入的课程。通过引导入门的作用,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之中。

由于内容丰富、知识面宽、理性概念比较抽象,我们采取“课堂讲授――流行软件演示――理性思考――主动实验――深层再思考――再实践”的教学实验过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占用太多学时,同时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支持这一过程的实现。

2.2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正确把握并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它是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根据其特点和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并提出改革思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和要求应该随着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着力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以社会需求和专业本身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利用常用办公软件等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具备通过网络对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和应用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为了使学生具备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计算机相关技术及工具、特别是专业软件工具的能力,要在更深层次上,让其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

2.4 课程环境体系

2.4.1 网络教学平台的研制 研制功能齐全的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融入传统教学的主要环节。为学生提供课程的全部学习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学习要求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用资源。该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作业与自动批改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资源型学习、研究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

2.4.2 计算机考试系统的研制 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考试系统。试题中有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操作题等多种类型。试题库中试题除给出参考答案外,还有知识点,以控制试卷中不出现有相同知识点的试题。每个系统都可以进行试卷标准化选题、上机标准化选题。对于学生的机试成绩,系统自动评卷。

2.4.3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制 在具体教学中,有大量的“对象”需要做实地演示操作,将这些“对象”放置在幻灯片上,并进行相应的激活设置,在播放幻灯片时只需要用鼠标点击,即可激活对象进行演示操作。在幻灯片上放置“对象”,在“对象”里书写讲稿,可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在具有插入“对象”功能的“对象”里根据教学需要再嵌套“对象”,可以增加讲课的灵活性。

3 民办院校师资队伍改革

在高素质的专职师资源匮乏情况下,如何扩大师资队伍,优化师资资源,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教学内容将与各专业紧密结合。一方面应统筹全校教师资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教育中有其基础性的一面,因此也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热心于基础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团队。需要加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建设,要形成一个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有改革动力、乐于投入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核心,并以他们为基础,形成多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队伍。

4 结束语

我们在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模式的提出和探索实践,今后我们将继续加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打造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和专业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建峰,张迎春.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实践[J].新西部,2008.12.

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现存问题;实训作用

中图分类号:TP3-4

中职教育以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员为宗旨,而计算机基础作为其公共基础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更是突出。中职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这就要求各个中职学校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实地实训教育,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使课本理论能够真正的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艺,保障中职教育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要求,太过笼统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升级换代速度迅猛,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要求较高。然而现在许多的中职学校在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安排时,往往照本宣科,对实际的上机操作缺乏具体的安排和设置,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甚至有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连计算机的软、硬件都难以区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的中职学校过于强调理论教学而对社会的需求知之甚少,导致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达不到工作的需求。

1.2 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低下,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由于在中职计算机教育课堂上大多是老师说教为主学生动手为辅的教育方式,学生受课堂限制不能深入的对计算机进行实际的组装和维修操作,即便是学校安排有一定的实践课,也多是学期末作为考核内容应付了事。这直接导致多数的中职学生对不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对于计算机的动手组装和电脑故障的诊修常常束手无策,满足不了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

2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实训课程的安排

中职学校在安排计算机教学实训课程时,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的安排好各个环节,使实训内容能够真正的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我们要知道计算机学习的重点是能够熟悉的运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所需操作,使课本理论能够转化成更为有效的动手能力。因此,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内容应该进行精心的安排。

2.1 实训课前的计划组织

实训课不同于课堂理论的传授过程,它需要事前进行更加严密的组织与部署安排。包括对实训场地、实训环境、实训内容和实训标准的确定与限制。教师要对各项准备工作进行细致的检查,使学生有较好的学习环境能够集中起足够的注意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训教育时要对学生的出勤状况、位置分配做好登记,对使用工具或者授课的多媒体进行调试,能够使学生根据实训课的标准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和规范操作。

2.2 实训课程的入门指导

课程的入门指导作为计算机实训的开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具有引导性作用。在实训课入门指导中,教师首先要对课堂上学习的理论课内容加以回顾和提问,然后再根据课程安排讲解一下这节实训课的内容以及将会用到的工具或者将要学习的操作流程。使中职学生能够将课本理论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在实训课堂上对各种计算机问题解决起来能够得心应手。

2.3 教师进行示范操作

教师的示范操作对学生以后的操作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一个活样本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为直观的学习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训课堂上更为生动的接触到所要培训的各种技能技巧。教师的示范操作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规范化操作流程、系统化运行程序的良好习惯。另外指导教师要格外重视重点操作环节的分部操作,边讲边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实训课所学内容的操作流程。如:在讲解计算机编程时,要从指令的输入到输出分布的边讲边操作。

2.4 实训内容的分配安排

教师在进行完计算机教学示范操作演习后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任务分配,并要求学生在自我动手操作时全神贯注,积极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及时的提问,并对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循循善诱,使学生能够独立的找到解决方法。

2.5 实训过程的巡回指导

在计算机实训课上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巡回指导,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操作不足,对学生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进行指导与纠错。从而保证实训课的操作质量。巡回指导是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学生操作技能和操作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巡回指导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能笼统的进行。实训过程的巡回指导要注重共性问题的解决又不忽视个性问题的指导,保证实训课程的质量。

3 浅谈实训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实训课程的安排是培养操作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的关键步骤。是学生从书本迈向社会的关键,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中职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安排实训内容,充分发挥实训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强大作用:

3.1 实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接轨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用两年的时间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要想真正的学习到有用的本领就要通过实地实训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通过实训使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课堂学习与实践操作合二为一,实现了理论与实际无缝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为理论的转化和延续提供了最佳的途径和方式,使中职学生拥有求职所需的较高的专业素养。

3.2 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实训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从而培养相互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加强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训可以加强他们的课堂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把学生安排到相关单位为进行综合实训,能够提高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训具有前瞻性和适用性,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突破口。

3.3 能够推进教育改革的步伐,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实训是知识和能力由浅入深的一个重要步骤。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中职教育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育具备连贯性特征。通过加强实训培训,逐步突出实训课程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可以推进中职教育的改革步伐和改革力度。实训作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能够使中职教育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整个教育中更加强调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呆板的理论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实训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突出,作用巨大。随着社会对实用型和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应仅仅强调理论的灌输而应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企业单位的需求,具备更加全面的专业技能和更强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彬,李爱华,何琴.基于任务驱动的医学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J].电子商务,2011(10).

[2]苗颖.基于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0(04).

篇6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843-03

Abstract: It is practical and feasible to choose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s an entry point of bilingual teaching for computer course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bilingual teaching, the following issues, such as textbook selection, teaching mode selection,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lacement teaching were discussed.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bilingual teaching.

Key words: computer 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bilingual teaching

1 计算机导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实施“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计算机专业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其理论和技术大多起源于英语国家,且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因此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高校推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1]。“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个入门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他们对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科整体框架有一个了解。计算机导论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进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选择计算机导论课程作为计算机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切入点,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1) 双语教学的引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自觉提高英语水平。大一新生学习态度普遍比较端正,对双语教学的抵触情绪较低。由于他们很快还要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其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因此在这一阶段采取双语教学,往往比在高年级阶段再开设效果相比更好。

2) 采用双语教学可以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专业学习。双语教学大多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内容浅显易懂,但配备较多的练习,需要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行自主学习。采用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高中学习到大学学习学习方法的转变[2]。

2 教材的选用

选用合适的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障。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应该作为双语教材的首选, 选择原版教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教材的高水平和低价格。教育部为推动信息科学课程开设英语授课或双语教学,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首先开展信息科学和技术教材的引进试点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批引进了20多种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教学用书,这套教材基本覆盖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权威性、系统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等特点。

2) 教材的普及性。选用教材在国内外高校广泛使用, 说明该教材比较成熟,有较广的接受面。同时使用面比较广的教材,其教学资源也较丰富, 容易找到相应的教学课件和其他教学资源等作为参考。

3) 教材有对应的中文翻译版。对双语教学的初学者尤其是大学新生来说,采用具有中文翻译版的教材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一旦学生在听课或自学原版教材出现问题时,学生马上可以借助中文版理解课程内容。

计算机导论课程选用《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From Data Manipulation to Theory of Computation》(中文名:计算机科学基础――从数据操纵到计算理论)作为教学用书。该教材符合以上几个条件,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教学用书。国内不少高校采用该教材作为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用书,包括台湾的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以及大陆的天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

该教材作者强调的是概念而不是数学模型和技术细节,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演示增强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通过范例讲解概念和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关键术语、小结和练习帮助学生学习和复习。教材分为五个部分:计算机和数据、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组织和高级主题。全书的结构如表1所示。

3 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双语教学的实施应根据课程的性质、教材、师资、学生的英语水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有条件地进行分班教学,稳步推进实施。

3.1 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目前各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采用以下三个不同层次[3]:全英文,包括教材、板书或幻灯片、教师课堂讲授、课后作业都以外文为主,且采用英文试卷考核;采用英文教材,板书或幻灯片、课后作业都以英文为主,但教师课堂讲授以中文为主,采用英文试卷考核;除使用英文教材外,其余板书或幻灯片、教师课堂讲授、课后作业都以中文为主,采用中文试卷考核。计算机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计算机导论课程面向的是大学新生,完全采用全英文授课的方式,从实施上存在难度。如若采用第三种方式,则与中文教学差异不大,无法体现双语教学的优势。因此课程教学采用第二种较为通行的模式。

在课堂中,针对课程内容的不同,适度调整采用英语授课的比例。授课的课件均采用英语准备,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完全采用外语讲授,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则使用中文教学。对于课件中出现的关键性专业词汇,都应给出中文解释,便于学生理解。布置的课后作业均是英文,并采用英文试卷考核,迫使同学们投入精力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允许学生在完成作业和试卷时以中文回答。

3.2 多种教学方法融合

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实施“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以图文并茂、声像俱现的形式将计算机学科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参与和学习主动性,比如,在每次课后有一个小结环节,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让学生用英文朗诵“Summary”(小结)语句,并要求学生当场给出中文翻译;采用“反馈教学法”,通过上课提问和下课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反馈信息,迅速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4]。

3.3 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地扩展教学的时空,是实现互动式教学的主要手段。利用学校网络平台,积极建设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将全部英语幻灯片讲稿、作业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上网,上传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给英语水平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荐有一定技术深度的最新资料,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量等。同时在网站提供论坛,学生可以提问,老师进行解答,或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网站还有作业功能,学生可以在线完成作业并查看结果。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既节约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了学习的互动性和兴趣,为课题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扩展空间。

3.4 分班的教学方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分班的教学方式。目前授课采用合班教学,一般每次课是两个自然班,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大概在40人左右,总共80人。同学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用英语讲授时,肯定无法满足所有同学的要求,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调查,采用分班的教学方式可能更有针对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选课时,可以采用根据学生的自愿和英语程度来进行分班。在开课前,可以设计好科学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的外语水平及教学需求,以此来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将不同程度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和讲授方式上都可以更有针对性。

推行“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实行以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为主的教学过程。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鼓励学生同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 双语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双语教学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领域。推广双语教学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3]。

4.1 建立激励机制

双语教学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教学投入。设立双语教学专项项目,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调整课酬系数,鼓励更多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双语教材的编写工作。

4.2 双语教材建设

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一环。双语教材的选用有多种方式,如国外有代表性的经典原版教材、国内版英文教材、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等。如果直接从国外引进原版教材,虽然保证了英文教学的原汁原味,但有些原版教材内容过多过深,有些原版教材又过于简单,不容易找到刚好合适的教材。因此,各校可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改编或选编国外原版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以形成自己的特色[5]。

4.3 双语教学师资培养

双语教学的师资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障。在现有的专业教师中,选择年轻,学历高,外语能力强,专业上有一定造诣的教师进行培养。为他们创造出国培训或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机会,采用以老带新,定期开展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提高其双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翟玉庆. “双语教学”与国际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 2004(6):11.

[2] 张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若千问题探讨[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4):27-29.

[3] 申蔚. 引入双语教学,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93-96.

篇7

摘要:计算机基础是中职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也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文章在分析该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117-02

随着普高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甘肃省甘南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自2008年中师生停招后,生源质量良莠不齐,给教学增添很大困难。例如,我校的计算机教学为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但学生的实践技能始终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基础不牢等客观因素外,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上亟待改进。

目前,我校的计算机教学目标还不太明确,学生的操作技能还不够熟练,与一些专业计算机培训学校相比,在实用性上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必须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养目标,按照明确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化方向去安排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轻松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应就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革新。

一、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目前学生整体素质明显下降、学习目的不明确的状态下,许多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为了便于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都采用下载Powerpoint课件加实例演示的教学模式。与板书相比,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更直观形象,但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甚至出现学生坐在计算机前却昏昏欲睡的状态。我校的三个微机室的电脑都装有“多媒体网络课堂”软件,具有“师生对话”、 “学生演示”等师生互动的功能。若将该软件和PowerPoint课件结合起来,不仅能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模块化教学

教师在上计算机基础课时,都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作用与意义、构造特点开始讲起,讲到编程语言和方法时一下子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笔者认为,应考虑中职生学习基础不牢、兴趣不浓的特点,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做到因材施教,。

三、精选合适教材,加强校本研究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中职计算机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我校当前所用的计算机教材多半是四五年前出版的,陈旧的教学内容使培养的学生落后于时展,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适应。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相应的中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十分落后,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导致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地出现在教科书上。计算机代用教材五花八门,系统性不强。因此,教学时应选择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有了合适的教材还不够,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不同的计算机知识,应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应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应让学生理解掌握。

此外,还应加强校本教材研究。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抱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开发校本教材,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

四、改进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计算机基础课中的部分理论知识只是照本宣科,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然后进行笔试或上机考试。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厌恶。结果是教师讲自己的课,学生开自己的小差,上课睡觉、发短信、玩游戏、看小说。

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因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例如,在Word章节设计“报刊设计操作”和“毕业自荐表制作”这两项任务,内容涵盖Word文字设置、段落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等知识点,正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特别想学的内容。

五、突出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包含以下方面: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认知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办公软件和常用软件操作能力、数据库操作能力、图形图像制作能力;②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静态、动态网页制作能力,网络构建、布线、配置、维护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网络监控、维护能力,网络安全与防范能力,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能力;③计算机硬件支持能力。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计算机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影视媒体素材加工与多媒体合成制作能力,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能力。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为培养和夯实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计算机应用技能产生重要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一门讲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科目,对于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历来是计算机教育的基础,受到各个学校高度重视。然而,我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应用基础教学的过度理论化,轻视实际应用的现象较为普标,不利于我国学生夯实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分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所针对地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革新方案,是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领域的重点,对于提升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

1 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事关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巩固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深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打下基础,历来是众多学校加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基础科目。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开展较早,但教学水平较低,教学太过形式化;教学条件有限,用于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计算机设备缺乏,致使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重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忽视教学实践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呈现出不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形势。因此,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切实夯实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刻不容缓。

2 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的现状

步入现代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平,因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也便是我国各学校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纵观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忽视差异性,“一刀切”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受各地方基础条件的限制,各地区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和实际知识应用水平高低不一,接受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程度具有差异性。比如有的学生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接受现代化教育的程度高,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水平高;有的学生来自西部边远山区的农村,在小学甚至中学阶段未接触过计算机,这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处于空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一刀切的计算机教学方式显然会使有的学生学不懂,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懒得听,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过度重视理论知识,轻视计算机实践教学,教学观念有待改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目,理论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为计算机应用提供指导,计算机实际应用是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检验,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然而,我国许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存在着重视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忽视计算机实际应用教学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实际应用能力,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2.3 计算机基础设备陈旧、缺乏,影响着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开展。我国许多学校不太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算机教材多年沿用同一套老教材,教学水平落后,计算机设备陈旧、老化,缺少更新换代,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带来诸多障碍。

3 深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国众多学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制度的制定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够重视,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来看待,致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课时设定减少,没有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规定的课时要求;老师在教学上产生懈怠思想,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应付式教学,根本就不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对此,各个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切实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懂得计算机知识在当代学生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

3.2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法。高校学子来源于全国各地,他们接受计算机教育的程度不一,实际的计算机知识功底存在着差异性,如果忽视学生的个体和区域差异,采用笼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然会导致计算机教学出现各种问题。对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应该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制定多种教学方案,针对不同计算机功底的学生开展差异化的基础教学,使功底差的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夯实计算机理论基础,为计算机应用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计算机功底较好,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老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进行较高水平的计算机知识教育,着力强化这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3.3 添加、更新计算机设备,为计算机应用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许多学校由于长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重视,致使计算机设备严重缺乏,已有的设备陈旧、老化,故障频发,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实践学习的开展。对此,各学校一定要切实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活动。首先,要添置计算机设备,满足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中对计算机设备的需求;其次,要对陈旧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为应用实践活动提供便利,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环节能够顺利开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飞速提升。

3.4 坚持计算机基础理论与计算机实践结合,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忽视计算机实践教学,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制约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中,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首先要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为计算机的应用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其次,要深化计算机实践活动,用计算机实践检验基础理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教学活动的质量。

3.5 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教学水准。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现代信息计算含量高的教学科目,它要求教师队伍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教学水准,才能胜任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核,适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学校在岗教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水准,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3.6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首先,鼓励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使学生懂得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其次,要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

参考资料:

[1]陆汉权.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新尝试[J].计算机教育,2004(7).

[2]冯博琴.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3(1).

[3]唐铸文.计算机基础课体系统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7).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教育在各国备受重视,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如何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具有优秀计算机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我国计算机教育的目标。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作为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这么课程的效果,也对他们对以后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我们主动地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信息的素养,最终让计算机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在一线执教数年,现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感悟,敬请各位同行不吝指教。

计算机素质培养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试想一个缺乏必要的道德素质,而拥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人员势必会对计算机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危害;而一个只是拥有基本素质,而没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人对于我们社会来说又不会产生影响。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应该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生具备必要的素质基础下着重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素质培养

《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章对操作技术的要求比较低,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它的重点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像这一章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比较乏味的感觉。那么怎样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语言的描绘、多媒体工具的演示、当时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们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情绪。

教学实例:在讲计算机发展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准备计算机从出现到现在在外观和操作系统方面一步一步“进化”的典型图片。如世界上第一台数字式电子计算机——ENIAC它在体积、重量、运算速度和现在的计算机的区别。在讲到未来计算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时候,我们可以找一些机器人、微型计算机、或一些科幻电影片段中的计算机作为代表来讲授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这样图形并茂随着讲课的进行逐步展示图片,要求学生们结合历史课的知识讨论不同图片中物体出现的大概时间,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

由于本节课基本属于纯理论知识,其中的内容学生有的不了解,通过这种展示、讨论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避免那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育。最后结合媒体的报道,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学的反感。

二、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最终目标是让计算机为我们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会亲自动手去操作计算机。

首先,打字技能的培养。打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这是一个比较乏味的学习过程,但我习惯让学生在玩的同时提高打字速度。比如,我会让学生知道正确的指法对打字速度的影响,告诉他们正确的指法对他们盲打有非常大的帮助,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打字的时候必须用正确的指法。其次,结合打字教程的一些打字游戏让学生们在玩的同时提高打字速度。再次,我会不定期地进行一些打字比赛,让学生们在竞争中有所提高。

另外,一些使用性很强办公软件的学习,如:World,Excel,Ppt等。像这样的学习,我会以完成一项任务为线索,通常情况下我会把一个任务分解成几个分支任务,把教学融入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自主地去研究和求助于教师,从而把问题解决,掌握这项任务的操作技能。

教学实例1:任务,让学生利用World统计我班其中考试每个学生的各科成绩,并计算出各科的平均成绩,班级的平均成绩以及学生的排名。任务分解:1.信息的录入。这部分都可以很好的完成。2.表格的设计。首先我会教学生如何去合并单元格,如何去设置行高和列宽,如何去个标准设置颜色。3.数据的计算。我会让学生手动计算一下,再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计算机从而比较出计算机的性能。4.自己总结从新头在做一次。

教学实例2:任务,让学生自己制作一种电子贺卡。上课时我会演示制作好的电子贺卡让学生去看。然后我会把任务分解。1.自己在纸上设计一张贺卡,比如中秋快贺卡。2.电子贺卡素材的搜集。在这里我会教会学生如何去互联网上去搜集自己所需要的素材。3.Powerpoint中电子贺卡的实现。我会先给学生演示如何去实现简单的动画效果的制作,给学生演示各种动画效果是如何实现的。4.完成并展示自己的电子贺卡。

篇10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7017702

0 引言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作为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并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对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也成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因此,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深化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出发,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各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如今大一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基本上都是“非零起点”,这些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又都参差不齐,到底如何才能搞好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的加强等方面入手,对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并通过实践教学加以不断完善。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一致,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全校不管什么专业教学内容都是一样的,对各专业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也相同,没有充分考虑到专业和专业间需求的不同以及后续课程的设置情况,没有把学生所学的专业与课程很好地联系起来。事实上,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需求不尽相同,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方面的不同需求,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各专业后续课程用到的相关软件,并对该软件的功能及使用有一个简单了解,提前让学生对专业方面的软件有一个大概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

(2)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现如今,中小学已经开始普及学习信息技术,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并且各个学校师资水平和计算机硬件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学生家庭环境的差异,都造成了学生入学时在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

(3)教学内容和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不一致。在信息化社会,网络越来越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也不断加快,这就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授内容要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要和当今时代相吻合,具有新颖性和灵活性。然而,目前许多高校讲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早已陈旧过时,使学生丧失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4)教学内容丰富但课时有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很丰富,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 2007办公软件、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信息安全等,内容覆盖面很广。而对于很多学校,该课程是2课时/周,再减去大一新生的军训时间、国庆元旦等法定节假日等造成的停课时间,仅剩下20多个课时来讲授理论课。所以,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这要求任课教师不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2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策略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或专科层次专业的一门通识平台必修课,也是学生步入计算机殿堂的一门入门课程。该课程是大学生学以来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所以这门课程不应刻意强求必须系统性、整体性地去学习,而是更应该强调它的实用性和服务性。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培养计算机方面的意识,使其能够将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本专业的学习很好地联系起来,并能和其它课程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这能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并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2.1 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

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计算机教师的应用水平与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了使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能够适应教学要求,必须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总体上要求主讲教师最低具有硕士学历,教辅人员不应低于本科学历。同时,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发展较快,学校应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在岗教师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满足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2.2 与时俱进,结合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部分本专科层次专业的一门主要必修课,各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尽相同,另外不同的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也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例如,文科类专业偏重于一些基本操作和简单应用。如: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IE浏览器的使用等,而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除了这些基本的操作要求外,更要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能力方面进行培养,要求对基本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还要求学生对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有一定的编程意识、编程能力等。因此,只有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讲授不同的内容才能培养出符合不同专业培养目标、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生。

此外,可以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以及不同专业所具有的不同培养目标和社会就业方面的不同需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采用分层的思想,具体可分为3个层次来教授这门课程,即:针对文化基础领域的教学、针对应用基础领域的教学和针对技术领域的教学。因为每个层次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可以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可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模块: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突破之前的常规教学方法和内容,并且能够结合各个专业的需求。这样,不同的专业就可以结合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中选取适合自己专业的课程来教学。按照这种思想和方法,各专业都将制定出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大纲,这样可以按专业的不同划分适合该专业的教学层次、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块。这种方法还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因为各专业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选择适合本专业的教学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把专业教育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当然,对于相同专业的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能够根据这种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那么教育的效率与公平就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来。

2.3 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一般教师在讲授如何使用软件时,侧重于说明该软件的功能是什么,每个菜单命令又是如何使用的,这样只是被动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先提出问题,根据要讲解的课程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提出某个具体的任务,然后演示效果,让学生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所对应的效果是什么,变抽象为具体,这样学生容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产生浓厚的操作兴趣。接着进行案例分析,讲解案例中出现的概念、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等。另外,对完成任务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和一些细节加以强调,继而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最后在学生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2.4 加强课件内容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使得学生常常被眼花缭乱的课堂教学所吸引。但是在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已经被大大抹杀。这与素质教育宗旨正好是相违背的。为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培养,必须寻找学生与课件之间的结合点,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课件中的练习与反馈这一环节,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它并不是多媒体技术完全不可替代的,也未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一方面,今后基础教育工作者需要作进一步尝试,希望能够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创造力的目标。比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判断题、选择题,既可以降低试题的难度,又可以使基础差的学生有参与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继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总之,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要充分合理利用,既要看到其直观性强、容量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优势,又要看到其缺点,避免走马观花、限制学生空间想象力等现象产生,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2.5 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性很强,其中上机实验是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得以培养。为了使实践环节得到加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室进行建设:①对实验室的硬件条件进行改进;②对实验室的软件条件进行改进;③计算机内置丰富的题库;④保证网络环境畅通无阻;⑤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全天自由上机;⑥实验室中计算机要有一定的安全保障。

3 结语

未来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明确教学目的,这样才能实现它在大学教育中的正确地位,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讨与努力,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找到其存在的各种弊端,通过对各种方法和手段的尝试,找到适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最佳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革教学,选择最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尽快地使学生适应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彩霞,张凌晓.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2] 陈志泊. 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李海成.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4] 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