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生产成本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生产成本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当前,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前的成本管理相关理念不能帮助企业实现有利的竞争地位,所以,价值链分析在生产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之中得以应用。本文首先对价值链和价值链分析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对价值链分析和成本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价值链分析在生产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生产制造企业 价值链分析 成本管理
当前,全球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全球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跨国集团公司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利用企业具体优势,将价值链联盟构建起来,对新成本潜力进行挖掘,利用差异化的竞争将企业成本优势体现出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之一,为了始终处于成本优势之中,就要将以前成本管理理念打破,在生产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强化价值链分析的具体应用。
1、概述
价值链这一概念最先是在1985年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可以把企业当作设计以及生产还有营销、交货和相关辅助过程之中开展的互相分析活动的集合,不同活动之间进行有机联系从而促进企业价值链的形成。在1993年,约翰·沙恩克以及菲·哥芬达拉加两人在论述中将企业自己具备的价值链放在了行业的整体价值链之中,他们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其价值链都要包含价值生产的整体过程,也就是说从供应商获得原材料一直到最终形成的产品被送到了用户自己手中的整体过程,在价值生产的相关过程中,每一个企业都是这整个系列之中的一部分[1]。
对价值链分析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价值链,对其构成以及价值链上每一个价值活动的具体地位以及相互关系还有占用资产和盈利状况等进行分析,从而达到企业整体目标,并使成本降低。
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它们是价值活动的相关集合体,从产品生产以及值销售和内部管理属于内部价值活动具体的表现形式,这些价值活动是互相关联的,属于企业价值创造的一个动态过程。对于价值链分析来说,它属于成本管理的一种新方法,能够对价值活动具体分布状态还有它在行业价值链之中的具置进行确认,同时还能在企业制定相关战略的时候提供一些具体的成本信息,协助企业提升成本竞争力。
2、价值链分析与成本管理
当前,我国生产制造企业中采用的成本管理法有着很多的缺陷,这些方法认为成本分析一般都是要依赖于会计制度的,节约是使企业成本降低的重要手段,没有对成本习性以及成本动因进行详细了解和认识,对生产成本控制加以重视,但是却没有对产品总成本造成影响的全部因素进行正确认识,对于其他环节之中的成本管理工作没有重视[2]。从当前情况看,传统采用的成本管理法不能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相关要求,一定要对其加以改革与完善,实行成本管理现代化的方法。
对于价值链成本管理来说,其强调的是从全面以及系统还有整体的角度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使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对成本进行控制的思想局限性以及控制目标具有的片面性得以解决。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延伸进行分析,从而对企业成本发生变化的相关价值活动成本因素进行了解,结合价值链分析获得的相关信息,利用有效成本控制以及管理方法将劣势消除,提升成本优势。利用价值链成本管理这一方法不仅能将企业内部不会产生增值的作业找出来,同时还能利用行业中的价值链将不增值作业消除掉,或者是利用前向整合以及后向整合,对生产自己投入物或者是在使用自身产出物的相关业务进行扩展,从而使成本降低,同时还能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效果。
对于企业来说,从价值链之中获得的总价值,其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是内部价值链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其次就是外部价值链所创造出来的价值。一个企业如果想要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就要确保内部价值量以及外部价值链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使得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确保自己总成本要大于等于竞争对手,只有这样才能在行业之中将依靠成本优势而形成的行业壁垒构建起来,对自身竞争优势加以巩固,从而实现成本领先这一目标。
3、具体运用
对于产品来说,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每一个阶段,可以结合成本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和外界环境的相关影响,将建立在价值链分析基础之上的产品生命周期相关成本管理方法体系建立起来,使成本控制和管理的相关效率得以提升。
产品生命周期主要指的是产品销售在市场中的阶段,也就是产品从刚开始进入市场一直到衰退以及退出市场整个过程经历的时间,主要分成投入阶段以及成长阶段还有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
第一,在投入研发这一阶段的应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产品和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设计,也就是对价值链进行设计,确保企业自身产品和竞争对手之间有着比较高的差异化竞争优势[3]。针对技术设计的相关投入还有设计产品的相关目标成本做好控制和管理工作,使顾客追求新奇这一心理得到满足,不仅能提升产品的具体销售价格,同时还能使产品技术的相关设计成本下降。
第二,在材料采购这一阶段的应用。可以在采购系统之中纳入供应商,将和供应商结盟的相关采购控制体系建立起来。可以
将一家或者是几家供应商选择出来和他们之间建立稳固关系,使企业采购人员相关成本降低。结合目标成本法的相关原理,首先将产品市场价格确定下来。在确保供应商利益的同时利用逆推法,结合产品不同部件的具体成本和产品功能的重要性进行回推,将供应商具体供货价格确定下来[4]。对供应商业绩进行评价,从而使供应商参与到供应产品设计中来,利用外部价值链针对企业的采购成本做好控制工作,确保采购价格比较低。
第三,在存货阶段的应用。库存成本管理最为主要的就是对原材料库存量进行控制,ABC库存管理方法可以得到采用。
第四,在产品生产这一阶段的应用。这一阶段是对产品生产时间以及质量水平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利用数控设备以及不同产品生产时间的合理安排,使生产准备时间缩小,降低产品成本之中的固定成本,提升产品生产率。结合适时制生产方式的相关要求,使产品生产时的等候时间缩短,减少因为确保产品储存条件导致的动力费用,使产品成本下降。做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保证各个工序中产生出来的产品质量能够和设计要求相符,利用制造单元的相关生产布局使产品移动时间减少,从而降低人工费用以及动力费用。
第五,在产品销售阶段的应用。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分销渠道以及客户关系的相关管理工作,也就是销售和售后服务。将分销渠道建立起来,能够使销售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利用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能够对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相关资源配置进行协调,使销售和售后服务效率得以提升,降低成本。要利用独立经销商做好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做好客户关系管理工作,使企业分销渠道具体的建立效率得以提升[5]。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管理之中,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价值链分析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要基于价值链分析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利用价值链分析,能够在战略层面以及作业层面还有管理控制层面使企业多元化发展管理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还能够对成本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使企业成本得到改善与降低。
参考文献:
[1]谢春苗.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下的价值链分析[J]. 企业导报,2010,11(01):109-110.
[2]王洋.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成本控制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4,35(14):129-130.
[3]杨雪萍.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4,35(12):223.
[4]黄丽. 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探讨[J]. 商场现代化,2014,43(17):188.
[5]张孝堂.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制造”体验[J]. 新理财,2014,12(Z1):98-100.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热力企业 价值链 成本分析
一、价值链及价值链分析
1、价值链的含义
价值链是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将企业视为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的有机联系就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价值链即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其通过将核心企业与顾客、分销商、供应商、服务商连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式控制系统,目标是形成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控制。
2、价值链分析的含义
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价值链分析就是要从价值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中寻找降低成本、取得成本优势的途径,它是企业进行成本分析、实施成本控制、提高竞争优势的基石。其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各项活动,不同企业的价值活动划分与构成不同,价值链也不同。对制造业来说,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每一活动都包括直接创造价值活动、间接创造价值活动、质量保证活动三部分。运用价值链分析就是要分析企业内部某一个活动是否创造价值,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活动所需要的东西、是否降低了后续活动的成本、是否改善了后续活动的质量。每项活动对企业创造价值的贡献大小不同,对企业降低成本的贡献也不同,每一个价值活动的成本是由各种不同的驱动因素决定的。价值链的各种联系成为降低单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
3、价值链分析的特点
(1)价值是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价值是买方愿意为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所支付的价格。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项活动,是企业制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石。
(2)价值链的整体性。企业的价值链体现在广泛的价值系统中,供应商拥有创造和交付企业价值链所使用的外购输入的价值链,而许多产品通过渠道价值链到达买方手中,企业产品最终成为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因此,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不仅要了解企业自身的价值链,而且也要了解企业价值链所处的价值系统。
二、热力企业价值增值点的选取
热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设计、生产、销售等活动,以及对热力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热力企业各项活动的次第进行过程就是价值的形成和积累过程,同时也是费用和热力产品成本的产生过程。热力企业产品的价值创造于热力企业的各项活动之中,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过程同时也就是价值的形成过程。热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链,也就是热力企业的价值链,一般由供热设计、热水生产和热水销售三个部分组成。在供热设计阶段因存在新建和改造两种情况,可分解为新建热网的价值链和热网改造的价值链。在热水生产阶段可分解为购入热源、热水输送和热用户三个价值链,其中购入热源可分解为采购原料和采购热水两个子价值链,热水输送可分解为一级网和二级网两个子价值链,而热用户一般就是指三级网这个价值链。
从热力产品价值形成过程来看,可分为供热设计、热水生产和热水销售三个阶段。虽然传统的成本控制一般都将控制的重点放在生产阶段,但根据帕雷特定律,80%的成本通常是由20%的作业引起的。尽管产品成本主要发生在生产阶段,但产品成本的65%~85%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决定了。这意味着热力产品设计工作完成后,大部分成本已成为约束性成本。因此,要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变更成本,首先要解决供热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问题。
热水生产阶段是热力企业大量成本的发生阶段,是实现成本节约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的控制内容就是针对生产现状及现实的产品进行选择和评价来确保目标成本的实现。由于这个阶段已经进入生产现场,只能相对力求减少负作用,消除不必要的浪费。
进入热水销售阶段后,热力企业应更加关注热水销售后的使用成本、服务成本及顾客满意度。使用成本是站在热用户的角度,在满足需要时所支付的成本;服务成本是站在热力公司的角度,是服务热用户时所发生的成本;顾客满意度是热用户对热力公司明示的、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满意度是顾客满足情况的反溃,它是对产品或者服务本身及性能的评价。
三、热力企业成本分析
通过对热力企业价值增值点的分析,明确了热力企业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增加了热力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因此,针对热力企业各价值增值点进行具体的成本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供热设计阶段的成本分析
供热设计是热力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越是处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前端,能确定的成本金额就越大,功能、构件变更的容易程度也就越高,因此,生产经营过程的前端有较大的降低成本的空间和潜力。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在供热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重点应是在概念设计上的标新立异,在技术设计上体现供热产品的差异化功能,在施工设计上则尽量降低设计成本。
2、热水生产阶段的成本分析
热水的生产成本是决定热力企业是否赢利和赢利多少的关键,因此,设计师的兴趣主要是在降低热水的生产成本上,因此,有必要分析供热成本的构成。
根据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产品的成本费用主要由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成本两部分组成。具体对一个企业来讲,其实际发生的费用项目与其经营的业务范围有关。目前,我国对城市集中供热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不完全一致,因此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情况也不完全一致。但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由于形成集中供热热能产品价值的过程以及消耗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城市集中供热的成本费用大体包括供热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供热生产成本由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组成,其中直接材料费包括燃料费、水电费等;直接人工费包括工资、津贴、奖金、职工福利费等职工薪酬;制造费用主要发生在热源厂、供热站以及用于输配管网建设,具体包括房屋、建筑物和设备等的折旧费、修理费、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保险费、实验检验费、季节性及修理期间停工损失等。期间费用是指供热单位在特定期间为销售、组织和管理正常供热以及筹集资金而发生的费用,由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组成。其中销售费用是指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管理费用是指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供热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财务费用包括利息收支净额、汇兑损益净额、调剂外汇手续费、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因筹资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
有了对热水生产成本构成的分析还不能满足成本控制的要求,还需对热水生产成本是否过高以及设计的热水生产成本(实际成本)与企业要求的成本(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确定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于热力企业成本控制具有很大的意义,需要进行产品(热水)成本的差异分析,也就是事前预测、过程控制、事后分析和信息反馈的集成。
3、热水销售阶段的成本分析
热水销售阶段的成本主要发生在售后服务阶段,包括热水使用成本和服务成本等。
(1)热水使用成本分析。产品的使用成本与生产成本不同,它不是实际发生的,而是在产品制造完成后,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判断,使用这一产品将会发生多少费用。
一般而言,企业生产功能多、质量高的产品,则生产成本较高,但对消费者来说,使用方便、维修少,这样消费者使用成本就低;若生产功能少、质量差的产品,生产成本自然低,但对消费者来说,使用时会增添许多无谓的浪费,使用成本就高。由全生命周期理论可知,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时,产品生产成本并非最低,这就意味着单纯的生产成本最低,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因此,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在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从而使产品成本逼近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点。
(2)服务成本分析。美国营销学家维特在论述市场竞争和产品内在因素关系时认为: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不在于企业能提供什么产品,而是能提供多少附加值。服务是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它构成了产品的整体组合。服务成本是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必要支出,企业用于这方面支出的成本越大,向顾客提供的服务项目就越多,满足顾客的程度也就越高。服务成本对企业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二是对产品销售的影响。
服务成本是企业总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企业人、财、物的支出,必须通过产品的销售得以补偿。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服务成本必然增加产品的价格,不利于市场销售;反之,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服务项目的增加,则扩大产品的销售。从企业成本支出分析,服务于顾客的成本包括售前、售中、售后三个方面。但针对热力公司,主要是售后服务成本。
售后服务是热力企业项目服务中最有潜力的方面,通过解除顾客购买的后顾之忧,以吸引潜在的顾客和重复购买的顾客。热力企业供热的售后服务成本主要包括:第一,售后保障业务成本,即热力企业向用户提供的免费安装,这是热力企业所必须承担的基于产品品质而形成的费用;第二,其他成本费用,如诉讼处理、厂外维修人员的培训、搬运费等。
经过价值链上的战略全景分析,可以使热力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方面可以克服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盲目性,使热力企业的成本控制服务于企业的竞争战略;另一方面可以克服具体业务各环节追求自身成本最低的片面性,着眼于从价值链的角度考察经营结果,以达到总成本最低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甘永生: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特征程序及降低成本的途径[J].会计之友,2005(2).
[2] 宋义灵:集中供热成本分析研究[J].金融时代,2006(7).
篇3
关键词:DDT防污漆;投入产出法;全部成本法
一、引言
DDT是船舶防污漆中的一种常用添加剂,是保护船底及水线以下部分的船体免受海水中生物的附着,不致因其使船只航行速度减慢、耗油量增加和加速水线以下船体的腐蚀。但是作为POPs,DDT船舶防污漆的使用除了给生产和施工企业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外,还对工人的健康造成损害,因为它在人或动物体内积蓄后,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POPs对于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瑞典,政府早已严令禁止含DDT防污漆的生产及其使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投入产出表(122产业部门)及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相关系数,又依据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结果进行了调整。
中国政府目前也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减少含DDT防污漆的生产与禁止使用。但是由于DDT防污漆在中国使用比较普遍,要淘汰含DDT防污漆会受到一些因素的阻碍:生产环节缺乏管理;市场不规范;缺乏对含DDT防污漆销售和使用过程的监管。所以,对淘汰含DDT防污漆的社会经济损失的估算以及新防污漆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学者肖亚丽、陆雍森、包存宽就中国DDT防污漆替代的社会经济影响,采用人力资本法、支付意愿法、机会成本法等进行了定量评估后发现,替代项目的社会与经济影响是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罗薇、叶赛研究现有的有毒防污漆在船舶表面的使用后,针对其在环境中的危害,就其替代物和替代方法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及研究。
此外,国内外一些学者采用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模型分别对淘汰含DDT防污漆后的拟替代品进行成本分析,提出新防污漆的可以拟选择氧化亚铜、辣椒素、碱式硅酸盐和杀生剂等。
二、DDT防污漆替代的经济影响评价
2005年,我国共生产DDT防污漆4830吨,占防污漆总量的15.4%,使用DDT近250吨。正常生产的船舶防污漆生产企业有34家,19家仍在生产DDT船舶防污漆,其中8家专门生产DDT防污漆。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上海和江苏等地,山东、广西、天津和海南也有少量分布。DDT船舶防污漆也被广大中小渔船业主使用,它的全面替代必将会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淘汰含DDT防污漆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提案较少,而且也并没有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和系统的研究。
所以,本文借鉴《关于将POFS列为新生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审议》和《欧盟杀虫剂比较评估》来构建定量评估体系,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淘汰含DDT防污漆对本产业和上下游产业的影响;运用成本分析法来选出符合环境友好(低毒或无毒)、技术可行、经济上可接受、对社会负面影响小这四方面条件的DDT防污漆替代品。
(一)投入产出法分析淘汰DDT防污漆的产业间影响
DDT防污漆替代的经济影响的成本分析主要包括由于DDT防污漆的停止生产,我国各类相关行业的直接损失。在这里,利用投入产出法来预测DDT防污漆停产的成本分析。DDT防污漆所在的行业是涂料、颜料、油墨及类似产品制造业,它的中间需求率为0.9180,高于0.5638的平均水平,在全部122个产业中列第24位,说明其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提供了相对较多的中间产品。
将DDT防污漆对其产品直接消耗系数大于0.03的其他产业界定为DDT防污漆的上游产业;将对DDT防污漆直接消耗系数大于0.03的其他产业界定为DDT防污漆的下游产业。直接消耗系数较高的上游产业分别是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电力与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直接消耗系数较高的下游产业分别是纺织制成品制造业、陶瓷制品制造业、耐火材料制品制造业、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过DDT防污漆的年产值和直接消耗系数估算出淘汰DDT防污漆对上下游产业造成的损失: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大约损失546.3万元,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大约损失1182.5万元,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大约损失1020万元,电力与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大约损失383.8万元,批发、零售贸易业大约损失598.8万元;DDT防污漆的停产对下游四个产业造成的总损失损失区间为(142531-409836)万元(见表1)。
(二)全部成本法分析替代DDT防污漆的产业内影响
1.替代原料成本分析
据市场调查,以碱式硅酸盐为主的防污剂,配以适当渗出调节剂、助剂,以可水解的丙烯酸树脂为基料的无毒防污涂料,已有3年实船挂板数据,进行了20余艘实船涂装。碱式硅酸盐在防污漆中的添加比例约为10.0%~40.0%之间,其市场销售价约为0.8万元。碱式硅酸盐价格与DDT防污漆基本持平,但重现性差、期效短,且在南海适应性差。
氧化亚铜市场价约为3.7万元/t,添加剂比例约为20%~45%。目前使用的DDT防污漆中也添加有一定量的氧化亚铜,添加比例约为15%。DDT市场价约为1.0万元/t,添加比例约为4.0%。DDT防污漆添加剂成本约为0.04(1.0×4%=0.04)万元/t。
而辣椒素作为一种新型产品,销售价格约0.6万元/t。假定辣椒素防污漆添加比例为0.2%~0.8%。辣椒素防污漆中一般不把氧化亚铜作为防污漆的辅助药剂,所以在这里DDT添加剂成本需要把15.0%的氧化亚铜成本计算进来,即DDT防污漆生产成本约为0.6(1.0×4%+3.7×15%=0.6)万元/t。其中,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扩大,其价格会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要视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由于防污漆生产的DDT替代项目启动会》会议文集
2.人工成本分析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不同地区从业人员的工资相差较大,具体的人员组成与工资状况(见表3)。我国DDT船舶防污漆生产企业总人数为3567人,DDT防污漆生产从业人数为712人,占DDT船舶防污漆生产企业总人数的20%。从业人员人均工资为1911元/月,工资水平不高,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淘汰DDT防污漆项目一旦实行,对他们的生活影响较大,需要政府给与一定的资金扶持。另外,部分被淘汰的中小企业对防污漆涂装和维护具有专业经验而且还保留一定数量的客户群,政府可以组织动员和培训DDT防污漆生产企业员工从事替代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
(三)DDT防污漆的环境风险与替代带来的社会效益分析
2007年,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对黄渤海水环境中DDTs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测试。结果发现,在所有黄渤海环境介质样本中都检测到了DDTs的存在,主要监测出来的DDT物质是p,p'-DDE。而且,在虾和鲈鱼体内发现DDTs的富集现象,有个别鲈鱼的DDTs的含量超标。DDT防污漆的生产与使用会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也对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工人与渔民的健康造成影响,同时食用DDTs富集的海洋生物也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伤害。
通过DDT防污漆替代项目的执行,可以直接消除DDT防污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再次累积和添加,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因而能够降低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费用和受影响人群的治疗费用。而且,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替代技术,可以自主开发研制防污漆新型替代品。新型的、环境友好的、功效显著的防污漆的开发和生产,不仅可以满足我国DDT防污漆的替代要求,通过产品的推广,也可以争取东南亚邻近国家的广大市场,提高我国防污漆产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本文就中国DDT防污漆替代的社会经济影响,采用投入产出法、全部成本法等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首先,DDT防污漆的停产对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上游五个产业造成的总损失约为3731.4万元;DDT防污漆的停产对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下游四个产业造成的总损失损失区间为(142531-409836)万元。其次,在三类替代品中,碱式硅酸盐价格与DDT防污漆基本持平,但重现性差、期效短,且在南海适应性差;氧化亚铜与辣椒素价格幅度较大,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辣椒素是一种新型产品,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扩大,其价格会逐渐下降,有一定的市场发展潜力。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后,会选出符合环境友好(低毒或无毒)、技术可行、经济上可接受、对社会负面影响小这四方面条件的DDT防污漆替代品。但是,中国政府也应该关注淘汰DDT防污漆后带来的一些经济社会影响,为此给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一)促进生产替代品企业发展
首先鼓励中小企业联合投标,借此整合中小企业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原目标市场总份额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产品的替代实际的市场份额可能扩大,因而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另外,通过招标竞争,还可以遴选出具有技术与经济实力、生产经验丰富、品质保证机制完善和商业运作良好的企业进行替代品生产,并占领目标市场、满足用户需求。
(二)对关停并转企业及员工的补偿
对关停并转企业要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DDT防污漆替代项目可以制定中小企业小额低息或无息贷款条例,支持这些企业转向生产DDT防污漆替代品或其他的油漆产品。而部分被淘汰的中小企业对防污漆涂装和维护具有专业经验而且还保留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可以组织动员和培训被淘汰的企业从事替代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
(三)对上下游产业的补贴
淘汰DDT防污漆会对产业关联度较大的上游产业(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以及产业关联度较大的下游产业(纺织制成品制造业、陶瓷制品制造业、耐火材料制品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中国政府应该酌情对这些产业进行补贴。
(四)对渔民的支持
我国渔民收入普遍偏低,由于DDT防污漆价格低廉、效果明显,所以成为众多渔民使用船舶防污漆的首选。所以,为了推广新型的、环境友好型替代品的使用,价格也应该在船舶用户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对于替代防污漆所带来的价差,政府应该酌情补偿。随着技术进步和DDT防污漆替代品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替代品的价格也会出现下降,对船舶用户的影响会逐渐降低。
参考文献:
[1]徐亮,刘月雪,包维楷.生物体内有机氯农药的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3,22(5):15-18.
[2]Zhao Xu,Quan Xie,Zhao Huimin,et al. Effects of nature organic matters and hydrated metal oxides on the anaerobic degradation of lindane, p, p,-DDT and HCB in sediment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3,15(5):618-621.
[3]肖亚丽,陆雍森,包存宽.中国用于防污漆生产的滴滴涕替代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12.
[4]罗薇,叶赛.有毒防污漆替代物和替代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世界海运,2005,8(4):48-50.
[5]张泽江,周志高.船舶无毒防污涂料的发展[J].化工新型材料,1996(5):25-27.
[6]李惠娟,王国建.船舶防污涂料的研究与发展[J].上海涂料,2005(1):14-19.
[7]Iwao Omae. General Aspects of Tin-Free Antifouling Paints[J]. 2003,103:3431-3448.
[8]Diego M Y,Soren K,Kim D J. Antifouling Technology-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teps towards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tifouling coatings[J].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2004,50:75-104.
[9]http://省略/docs/intlrtappoppfosaug2004.pdf.
[10]http://pesticides.gov.uk/acp/asp?id=728.
篇4
关键词:成本分析 矿山企业 作业成本管理
一、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相比于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技术背景,在成本管理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成本作业法根据不同的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库设置,通过计算本库中产品所需要耗费的作业量来确定作业成本,然后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出发点,通过资源成本动因把资源成本计算转为作业成本计算,然后通过作业成本动因过渡到产成品等成本对象,由此 “从资源到作业,从作业到产品”的成本计算体系得以建立。
二、矿山企业成本管理
通常情况下,为了便于进行成本计算,矿山企业按照成本项目对企业运营成本进行分类,矿山企业所使用的这种按项目进行的成本分类方法适用于成本预测控制、核算等管理环节。矿山企业的完全成本也叫销售成本,其中包含许多具体部分。完全成本包含销售费用和生产成本,生产成本也叫采选矿石工厂成本,其中包含企业管理费和选矿车间成本,选矿车间成本包含采矿车间成本和选矿车间费用,采矿车间成本包含采矿车间费用和直接成本,而直接成本则包含原料、辅助材料、工人工资及工资附加费等。
三、矿山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法的运用
(一)矿山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法的内容
在使用作业成本管理这种方法来管理成本时,矿山企业以作业作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重点对每一作业的完成情况及资源耗费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作业情况进行分析,向最合理的作业方式转变,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使成本得到持续的降低;采用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方法,引入标准成本来进行比较分析,加强对成本的核算和控制,严格控制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使实际成本向标准成本这一目标靠近。标准成本这个概念通过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引入作业成本系统,在先对作业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不同作业的标准,通过标准来控制成本,通过作业标准完成对成本的计算,进而了解每个矿区,甚至每个科室的动态运营数据,掌握各种费用的产生变化规律,更有效的控制成本。
(二)矿山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运行框架
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努力强化成本管理的责任制,明确信息的传递方式,使作业成本管理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再对矿山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明确,依据各环节所需的作业耗费(作业成本),通过资源成本动因把资源成本计算转为作业成本计算,然后通过作业成本动因过渡到产成品等成本对象,由此 “从资源到作业,从作业到产品”的成本计算体系得以建立。在矿山企业作业以成本计算为基础,研究作业的分析与控制,分析成本动因,合理调整作业安排次序、不断完善提高矿山企业的管理制度。如图2即为其具体的运行框架:
(三)矿山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流程
矿山企业作业成本管理需要分两步操作:第一步是对矿山企业作业成本进行计算;基于第一步的计算结果,第二步要展开作业成本管理的分析与控制。对于矿山企业,可将其生产流程进行明确的划分,因此只要把作业与作业动因进行确定后,可参照制造业的计算过程进行操作。作业成本管理的分析与控制主要涉及对作业、挖掘成本动因进行分析,使作业安排次序更加合理,不断提高企业运营能力。
对于每个矿区,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如有的刚开采,有的已开采多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不同的矿区某些作业上的资源消耗情况差别较大或分配成本不同,成本负责人应对这些作业的性质和成本动因进行分析,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控制成本。
四、结束语
矿山企业在制定成本管理方法时,应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矿山企业具有通过开采矿产资源来进行企业运营这一特殊性,其生产流程中各阶段有明确的划分,各阶段的作业情况明确,便于开展作业成本管理。矿山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来设计作业成本核算系统,对采用作业成本法要达到的目标,过程中成本的精度控制,以及企业的投入都应进行系统的分析。这都应在借鉴别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同时结合企业长远发展计划进行操作,满足自身特点需求的系统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发挥最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吴英姿.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相关问题探讨[J].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06)
[2]马广华.浅议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生产力研究. 2009(18)
[3]George Stawbus, Richard. D.Irwin. Activity-Costing and Input-output Accounting 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 Moving from Analysis to Ac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2009
篇5
成本会计产生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整个会计学课程体系中较为重要的分支。本文在研究成本会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调研的方式分析成本会计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教学方法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
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成本流程图教学法
一、成本会计课程特点
(一)知识体系既成独立模块又紧密联系
首先,成本会计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各项费用要素的分配方法、辅助车间生产成本核算、在产品与产成品成本核算、成本计算方法、成本分析和考核、成本报表等内容展开,这些内容独立成块。例如,费用要素分配方法主要讲授材料费用、工资费用、折旧费用及其他费用在各种产品中分配的方法,而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主要讲授辅助生产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费用在其他车间和部门分配的方法,即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等,这些费用的分配方法都是相互独立的。同时,在计算产成品成本时,这些独立的模块之间又存在相互分配的关系。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是从最底层开始(产品耗用的料、工、费),再到中层(辅助生产成本),最后是高层(产成品成本),各层之间具有一环套一环的紧密联系,如果底层或中层费用分配错误,会直接影响最终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二)计算量大、方法多
首先,成本会计相比较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而言,计算量相对较多。例如,要计算某一种产品的成本,需先分配各种费用要素,然后计算辅助生产成本,最后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其次,计算方法也较多。例如,计算材料费用时,有产量比例法、重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和定额耗用量比例法等;计算辅助生产成本时有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等。
(三)实践性较强
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成本的计算是基础又重要的一个环节,操作性非常强。会计人员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企业特点和产品特点选择成本核算的适当方法,确保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因此,成本的计算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基本的核算技能,还要拥有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和职业判断力。
二、成本会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针对西北名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2012级200余名在校生的访问和调查,以及四年成本会计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成本会计在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教材存在的问题
1.内容陈旧。
首先,目前在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材编排一般只针对工业企业,即制造业的成本核算,很少涉及旅游、酒店、物流等服务行业。随着我国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视,学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将从事服务行业的会计工作,而这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是缺失的。其次,我国与成本会计相关的教材90%以上介绍的仍然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但随着企业间接生产费用占总成本比例不断上升的趋势,传统成本法是有缺陷的。对于像作业成本法这样较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有的教材只是简单介绍而已。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2.教材内容繁复。
在调查中,40%的学生反映教材第一部分中关于成本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过于冗长,一些专业名词十分拗口,过于抽象,不易于理解。45%的学生认为课本中公式较多,且公式全部是由文字表述。这些问题难免使成本会计教学变得枯燥。除此之外,70%的学生表示例题中使用的表格太多,令他们一头雾水。首先,教材中对于成本核算的过程都是以成本计算单即表格的形式完成的,再加上关于料、工、费的原始凭证、劳务量记录表等,一道例题所涉及的表格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对于初学成本会计的学生,由于缺乏实务操作和对专业名词的理解,一方面看不懂表格中数据的意义,另一方面不理解表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以表格的形式描述成本的核算程序,学生往往是上课听懂了,下课复习时却看不懂数据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最后,单纯以表格方式核算成本也忽视了成本会计的“会计”二字,学生不明白各成本账户之间数据的结转关系,不会进行成本的账务处理。
3.很少涉及成本会计的其他职能。
现在大部分教材是以成本会计的成本核算职能为主讲授成本计算的过程,对于成本预算、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职能,则笼统地以文字进行理论介绍,缺少相关案例,与实际工作脱离,将成本会计上成了数学课,不利于提高学生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技能。
(二)教学手段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是通过板书或多媒体方式教学。以板书方式教学时,教师在黑板上大量演算,这样不仅容易将成本会计上成数学课,而且学生听得枯燥,无法理解成本核算的完整程序和整体框架。多媒体教学则要么将知识点凝练成几个要点,要么大段复制教材内容,并且人为地将成本会计内容分割为块,使成本数据之间缺乏逻辑连贯性,学生往往认为老师讲得太快、太多,不容易消化。
2.教师实践能力较弱。
目前很多高校的成本会计老师虽然是科班出身,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但从未从事过成本核算的实际工作。在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缺乏生动的案例讲解。
(三)缺乏实践教学场地
针对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现在很多高校已经针对成本会计开设了相关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室环境下将成本核算方法加以运用,但是学生仍然无法亲临产品生产的现场,对于实验课程项目的实践,只是生搬硬套课本的方法和公式而已,实验效果不好。
三、对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一)增加资料、修订教材
首先针对教材内容单一陈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参考国外大学关于成本会计授课时采用的教材,将其中重要部分精拣出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或课外读物,来拓展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并与国际接轨。其次,针对教材中内容繁复的问题,则需要教材修订委员会对教材进行修订,或者教师可以搜集关于介绍成本会计历史和企业产品生产流程的相关图像或音像资料,以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并加强关于成本会计基础工作和产品生产流程的知识,同时解决对专业名词理解上的难题。再次,对于课本中表格较多的问题,经过本人四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总结出“成本T账户流程教学法”加以解决。该教学法对解决学生对成本核算整体流程理解不充分、对成本计算方法较多容易混淆以及对成本账户之间关系认识等问题,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成本T账户流程教学法
1.成本T账户流程教学法是根据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结合各成本账户之间的结转关系,描绘的关于成本归集和分配的流程图。
将课本中的表格简化为相应的成本T形账户,每一个成本账户代表一张成本计算单,每个账户的借方登记各种费用的归集情况和转入生产费用的情况,贷方登记该账户对外分配的过程。
2.成本核算程序。
第一步,根据需计算的产品种类、批别以及企业拥有的车间部门设置成本计算单。如本流程图针对了甲、乙两种产品、一个基本生产车间A、两个辅助生产车间a和b,分别设置了生产成本计算单和制造费用计算单,均以T形账户方式体现。第二步,归集本期生产费用。首先将相关月初余额填列在各T形账户的借方,然后按照成本项目,归集本期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填列在T形账户的借方。第三步,分配本期生产费用。本期归集的生产费用需要根据费用发生的内在关系进行分配,分配的顺序如下:(1)将辅助生产车间归集的制造费用(间接费用)分配转入到相关辅助车间的生产成本T形账户的借方。如图所示,一般制造费用账户没有月末余额。(2)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归集的生产成本,分配转入到其他的车间和部门,计入相关T形账户的借方。本步骤需选择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方法,并根据劳务量的关系进行费用分配。如图所示,辅助生产成本月末一般无余额。(3)将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分配到基本生产成本或者直接分配给各种产品,计入基本生产成本以及各种产品生产成本T形账户的借方。此步骤中,基本生产车间归集的本期制造费用,是为制造产品而间接发生的,所以可以简化,直接在各种产品中按照分配标准进行分配,但必须注意的是,仍然需要将制造费用的金额填列在基本生产成本T形账户的借方。如图所示,制造费用一般无月末余额(除了使用累计分配率法分配)。(4)将各种产品归集的生产成本在该产品的月末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中分配,完工产品从生产成本账户贷方转出,剩余在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余额即为本月在产品成本。本步骤需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分配方法,如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等。
3.成本T账户流程教学法的优点。
第一,方便操作。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单讲解成本核算程序时,教师需要在黑板上画出成本计算单,并填列相关数据,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画表中,或者将成本计算单展示在多媒体幻灯片中,但是幻灯片空间有限。而使用T形账户,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T形账户画起来非常方便,填列数据也很清楚,并且所占空间不大。第二,帮助学生分清各种方法的使用。在流程图中,能够非常清晰的分清楚各分配步骤,例如,在步骤(2)中,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讲到这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相关方法(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等),而在步骤(4)在产品和产生品的分配中,则应该使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等。第三,成本结转关系清晰。使用成本计算单分配各费用时,其中的账户内在关系很难得到明显的体现,而T形账户特有的左右两边,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说逻辑性非常清晰,左边(借方)登记发生的费用,右边(贷方)登记转出的费用,相应的成本分配的账务处理也一目了然。经过调研发现,在成本会计教学中,采用了该教学法的学生对成本核算整体流程的理解较未使用此法的学生更加深刻,同时,未采用该教学法的学生很容易混淆辅助生产成本核算方法与在产品和完工产品分配方法。最后,采用该教学法的学生,对成本核算中,各成本账户之间的关系,理解更加清晰。
(三)案例教学法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影像资料教学法、案例教学等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讨论互动的方式,增加学生参与感,培养其兴趣,通过影像资料的播放使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有更生动的视觉理解;通过案例教学,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自我素质的提高,加强会计的实践工作经验。
(四)增加实践场地
篇6
关键词:制造业 成本核算 成本管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29-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关系
成本核算是对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也是成本控制结果的事后反映,还可以为制定产品价格提供依据。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职能。
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成本核算管理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加强控制的过程,也是更好地实施管理,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因此,成本核算与管理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成本核算对于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是关系到成本管理能否实现成本计划分析的准确性和成本计划的严肃性。成本核算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成本核算在控制成本,实现目标成本上有很大的主导作用,这有利于实行企业成本计划。因此,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关系到成本管理能否揭示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成本核算直接面向的对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可以被看做是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中的成本信息反馈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归集方式,反映出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成本费用发生情况,从而为企业管理人员客观评价成本管理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是关系到成本管理能否为生产经营决策、预测成本和利润提供客观依据。成本在核算过程中,它能很清晰地反馈成本管理运行中的成本信息,这对企业成本和利润的预测等诸多重要控制工作有直接关系;同时,有效的成本和利润预测又为企业进行科学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二、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
一是企业管理层对成本核算的认识以及重视度不够。在不少企业中,管理人员对成本核算知识相对缺乏,并简单地认为,成本核算只是一个工具,对其监督职能就更不重视,成本核算业务就由相关的会计账务人员负责。而且,有的企业,为了能够降低企业成本,使其利润最大化,精简会计机构的设置。如此,造成企业在成本核算业务上缺乏人员,这样加重了会计人员的任务,相关的会计人员在处理成本核算业务时,就易于造成在成本核算的资料中出现混乱与错误,直接导致了不良后果。
二是财务人员的素质不一。在企业中,很多财务人员具备相当专业的财务知识,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业务处理上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缺乏,在更新核算成本的手段与方式上不能根据实际较快调整,并缺乏在成本比较中认真分析的意识。对月底的结转账务只是单纯的操作,没有实质性地提出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财务建议。同时,由于一些财务人员在职业道德感上不是很强,所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也不能根据相关的账务信息做出真实的总结。
三是缺少成本核算的监督。在不少企业中,关于成本的核算上缺乏监督标准,例如在企业运作中,一旦在材料采购、材料领取、材料分配和废料回收以及成品的质量等方面的成本核算中出现问题,而又缺少成本核算的监督标准,就不能及时发现和找出根本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二)成本管理责任不明
一是缺少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没有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导致责任成本的意识始终无法养成。在一些生产企业,管理者思想上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市场经济意识,认为只有提高产品数量才是企业增加财富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在市场销路畅通、产品供不应求时更是强化了这种观点。毫无疑问,增加产量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增值机会,可以减少产品单位成本中的固定费用,但是未建立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比如成本责任中心,缺乏自下而上的日常成本控制手段则为成本管理工作埋下隐患,出现产量增加成本升高的情r。
二是责任成本控制的主体不明确。成本管理包括制定成本预算、日常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及成本考核,制造业企业制定成本预算的基本思路一般是以销定产,根据各年的数据统计采用的增量预算的方法,制定产品成本的各项指标,日常核算成本项目按预算指标进行控制,量化各项指标,这种量化指标下达到相关车间,车间再进一步下达到班组,班组再把各项相关的消耗指标落实到车间人员,这种方式在落实到人员时比较困难,因为在实际发生消耗数据时不是按照与操作者及相关的行为活动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分配,所以指标的下达也不尽合理,往往使操作者硬性接受,不能达到很好的控制目的,成本的分析及考核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成本核算理念和方式方法落后
一是成本核算参与成本管理意识不强。成本会计核算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成本会计人员仍然停留在报账型会计上,没有树立参与成本管理的思想。一些企业闭关自守,不学习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不与同行业进行交流,成本核算方法上落后、成本信息滞后,根本达不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进而也对成本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成本核算方法简单陈旧。企业成本会计的前提与基础就是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当前的现实情况是,现在的中小企业,对分批法采用很少,只有少部分企业采用,而大多数还是喜欢使用分步法或者品种法来计算成本。而目前,新的生产发展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但是,目前,在我国企业很少有使用分批法来计算成本,这反映了广泛的企业生产管理方式未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成本核算方法,忽视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大大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也造成了成本核算的不准确。
三、通过成本核算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制度
一是提高管理层对成本核算重要性的认识。企业领导在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管理首要目标的同时,必须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使所有部门、车间重视生产成本、人人关心成本,发挥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应将成本的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深入到每个职工思想深处,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民主和自主的管理意识,从而实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
二是着力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非常具体、繁琐且极为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如今在这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时代,高素质的财会人员是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着力培养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等。做到既要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做出正确的会计行为,也要提升文化层次,对会计改革和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能够全面理解和准确应用,更要提升专业素质,对一些事项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和选择,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三是加强成本核算的监督。企业主要负责人应该重视成本核算的监管以及指示,使成本管理的相关责任能够全面落实。负责监督的人员要切实根据国家的财经政策、会计法规和单位的内部制度,利用各方面信息,对成本核算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等方面的监督,促进成本核算的准确和规范,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二)明确成本管理责任
一是设立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为了解决当今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防止成本核算混乱局面的出现,建立责任成本制度是有效的方法之一。责任成本制度是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组织系统中确定成本责任层次,建立责任成本中心,按责任成本指标控制成本耗费,传递、考核、报告成本信息,从而把经济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各层组织和执行人。按照经营决策所规定的目标,进行事前指标分解、事中行为控制和事后成效考核的一种内部经济责任制度。其原则上是使干与管一致,成本管理与经济责任密切挂钩,弥补传统成本核算的缺点,做到权责分明,有效地控制成本。
二是在生产车间推行成本责任制。可以考虑在制造业企业实行责任会计制度。实践证明,责任会计制度能够满足成本管理需要,其基本工作内容包括设置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实施责任监控和进行业绩考核评价。它的基本类型有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其主要特点是分权管理,逐级授权,层层负责。它强调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明确权责范围,使各生产部门始终保持与企业整体目标一致。在车间实施责任会计,推行责任成本制度是实施成本管理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采用科学的成本计算方法
一是提高成本核算参与成本管理的意识。成本核算是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方面。制造业企业应该全面纠正错误认识成本核算工作的观念,使正确的成本管理意识得到树立,确保企业在实际发展中的成本意识得到增强,根据企业战略方案、发展目标的需求,对成本核算进行确定,使成本管理参与相关工作的作用能够全面发挥,保证企业日常管理、经营决策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得到M足。
二是创新成本核算的方法。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核算工作具备的相关模块知识,构建实际的核算类型,根据生产产品存在的差别,数据形式均以制造费用分配表、工资分配表、原材料分配表等进行呈现,这样的方式能够使成本核算工作有着科学合理、清晰明了的环节,确保经营发展工作中财务数据能够满足充足可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立道.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77-78
[2] 张文莉.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7):11-12
篇7
企业经营的目标在于盈利,而衡量企业投资回报的依据是财务会计报表,而产品销售价格与企业的利润关系紧密。对于制造类企业来说,产品的销售定价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以成本为基础增加一定的利润,即成本利润定价法,依据本法来定价是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而在成本核算时,忽视了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对来自市场的顾客需求及同业竞争难以做出有效的反映,往往从自身的企业利润幅度上来做出销售价格的确定;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法,本法将市场作为定价依据,从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客户需求来综合分析,如客户心理需求定价法和市场价格测定法;三是以竞争为基础的产品定价法,本法将以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价格为依据,从企业自身成本实际来进行定价。从企业销售价格的确定方法来看,无论哪一种定价方法都是基于产品的生产成本来计算的,因此,在正常的销售假设下,企业的销售收入应该超过其成本,也就是说从其利润表中应该能够获得真正的盈利。而在对相关制造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时,对于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上,很多企业重视不够,甚至缺少专门的成本核算岗位;还有的企业在产品定价时,先确定目标利润,再采用倒推方式来计算成本,不仅增大了成本核算的误差,还难以对企业经营成本进行有效的分析;尽管有些单位也设置了相关的成本核算岗位,而从事成本核算的多为新毕业的学生,对行业发展趋势及成本分析核算不准确,也造成了企业销售定价中蕴藏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为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账面盈利而实质亏损带来隐患。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来指导企业产品定价,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盈亏分析中,特别是浙江一些制造类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其产品种类繁多,而对外批量相对较小,各产品从材料费与人工成本上来进行计算时,所占的比重也不高,而企业定价还需要结合所在行业的技术经济环境因素,如对机器的使用成本,其费用所占的产品价格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而传统的成本核算定价方法,以单一的产品成本分摊的方法,难以科学全面的对其制造成本进行准确的计算,这种方法对于企业批量生产某一类产品时是可行的,而对于小批量生产时,则制作成本比重会较高,从而为企业会计报表的盈亏分析带来了误导。
二、以某加工企业为例来分析传统成本核算的弊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以台州某加工制造企业为例,其对于不同客户的订单,生产不同规格的新旧两种产品。通常情况下,对于产品的直接费用的计算是材料成本加上人工成本费,对于新旧产品在生产线上所耗费的资源来讲是一致的,而在生产新产品时需要对生产线进行调试,如生产材料的准备,半成品的内部转移,分销体系上对各订单的处理等,为了防止新旧产品之间的交叉感染,还要对新产品生产中的控制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等进行重新制定,以及新产品投产前对设备的清洗与相应辅料的更换等环节。以2011年的新旧产品生产总产量来分析,旧产品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90%,而新产品的产量约占10%,旧产品因市场份额达,订单相对较多,而新产品因批量小,尽管新、旧产品的生产批次都一致,而且对新、旧产品所耗费的各类机械设备折旧、人工成本、以及能源消耗等也一致。然而在新产品的生产准备阶段,其产生的成本费用大大增加,与旧产品的大批量相比,小批量的新产品其制造费用与间接费用将占总费用的50%以上,而传统成本核算却对成本进行了平均分配,由此而造成批量高的旧产品其制造费用承担90%,批量小的新产品其制造费用承担10%,与实际成本严重不符。从产品的销售定价来看,新产品的价格高于旧产品的价格,而传统的成本核算定价方法,使得新产品的毛利率更高,以致于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新产品的销售作为增加利润的重点,而实质上是将新产品的成本转移到旧产品的制造上。从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反映来看,在新产品的生产销售所显示的利润越多,而企业所面临的资金就越紧张,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企业会计报表表面上是盈利的,而实际上是亏损的事实。由此可知,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利于企业对产品的制造成本的合理分摊,更难以真正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中的优势产品与劣势产品的盈利点。
三、改进成本核算方法,推动企业会计报表盈亏分析的措施与建议
篇8
关键词:塑料制造业 税收风险 审计
目前,塑料制造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类别、生产工艺流程不同,机器设备存在较大差异,但整体现象是规模小、工艺流程简单、成本核算不规范。大型塑料制品企业普遍存在投资规模大、内部管理规范、销售渠道正规的特点,其收入确认较为规范。但小型塑料制品企业,特别是日用品企业,普遍存在销售不开发票、现金不入账现象。由于塑料行业生产经营具有分类细、门槛低,原材料名称复杂、价格波动大,品种多、计量方式多样,存货周转期短,生产损耗小的特点,往往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两极分化,带来行业所特有的税收风险。本文针对塑料制造业生产和销售的特点,寻求内控测试的要点,探讨涉税风险及审计方法。
一、塑料制造业生产和销售的内控测试点
(一)生产循环的内控测试点
生产环节的内控测试对于采购环节、销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整个内控测试的关键。其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生产成本的核算方法和核算流程,判定成本核算方法是否合理、金额是否准确、是否有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
由于生产循环包括存货的管理和生产成本的计算等,即领用各种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分摊费用,计算生产成本,核算销售成本;核实实际工时,计算应付工资等,所以通常采用的测试方法是“穿行测试”法和存货盘点法。生产循环中每个月的成本核算方法基本一致,审计人员可以随机抽取某月材料,按照其成本核算过程,了解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及产品生产周期,测试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抽取主要产品进行存货盘点,审核账实是否相符。对于不同类别的产品,测试要点不同。审计人员可以参照原材料投入产出法、称重法、能耗测算法等行业审计模型,选择主要材料或几种材料作为投入产出的计算依据来判断成品量,结合能耗计算生产量。
(二)销售循环的内控测试点
销售循环内控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测试企业销售收入是否及时入账,销售费用列支是否合理。主要包括向顾客收授订购单、核准购货方的信用,装运商品等环节。可以采用抽样审计方法,进行销售收入截止性测试。即审计人员选取一定的样本量,遵循被审计单位的业务交易轨迹进行测试,了解企业的销售模式,判断销售收入是否及时入账,销售费用归集是否合理,并通过销售收入截止性测试,审核企业有无不做销售、迟做销售的现象。对于一些日用塑料品应该特别关注,重点审核其销售渠道、销售的收款方式,对其现金日记账也应该重点审核。
二、塑料制造业生产和销售的涉税风险及审计方法
(一) 涉税风险
1.生产循环的涉税风险。
(1)塑料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形成废品、残次品等,企业一般将其回收使用,往往不反映或不完全反映回料的数量和成本,而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逐步消化,在当期就全部归集到当月产成品成本中,造成成本核算不真实。
(2)混淆低值易耗品与固定资产的分类,导致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应列入固定资产核算的购进物料随着领用环节而进入成本费用,造成费用的提前扣除从而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3)成本核算混乱,未按规定归集核算成本。虚列工资及福利费等,任意结转生产环节的成本费用,利用待摊或预提的方式人为调节产品成本及管理费用,造成收入与成本不配比,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2.销售循环的涉税风险。
(1)企业不及时结转销售收入,推迟销售时间实现;通过往来科目将已经实现的收入长期挂账,少交税款;销售退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等收入减项不能正确及时入账,企业的税务处理不规范。
(2)企业可能存在关联交易不遵循独立企业交易的原则,存在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的现象。通过关联交易,在享受所得税优惠期内人为的增加或减少销售收入或利润,从而达到调节不同优惠期利润的目的。
(3)企业销售的残次品、下脚料的收入不能进行正确的税务处理,不记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而以现金形式入账或进入小金库;企业采购原材料使用的包装物,如:塑料桶、铁桶以及塑料包装袋等,生产部门领用材料后,往往将这些包装物直接作销售处理而不入账,不申报纳税。
(4)企业可能存在以物易物交易,不按销售进行税务处理的情况。
(5)企业的销售费用(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广告费等)的真实性、合法性可能存在问题。
(6)用于广告、样品、展览的产品直接列支销售费用,不交纳税金。
(7)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增值,进口塑料原料的价格比国内原料价格有一定幅度的降低。部分塑料企业进口塑料原料加工成产品销售时,人为虚报进口料件核销数量,从而将虚报数量和实际数量的差额部分加工成产品后,直接销售不入账,这样既偷逃了增值税又偷逃了进口关税。
(二)审计方法
1.生产循环的审计方法。
(1)结合“原材料”、“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应付职工薪酬”、“库存商品”等科目进行审计。获取或编制生产成本分析表,分别列示各项主要费用及各产品的单位成本,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将其与预算数、上期数或上年同期数、同行业平均数比较,分析增减变动情况,若有异常变动,查明原因。审查“生产成本”明细借方的有关内容、数据,与对应的“原材料”类账户贷方内容、数据核对,并追查至领料单、退料单和材料费用分配表等凭证资料。
实施截止性测试抽查领料单、生产记录、成本计算单,结合原材料的单耗和投入产出比率等资料,检查领用的主要材料品名、规格、型号、数量是否与耗用的相一致,是否将不属于本期负担的材料费用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本,特别应注意期末大宗领用材料。抽查材料费用分配表、领料单等凭证验算发出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计算方法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重点核实材料费用的分配对象是否真实,分配方法是否恰当,以确认材料费用分配是否合理。
(2)结合“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等科目进行审计。将生产部门的产量统计表、“库存商品”明细账、产品成本计算单及仓库部门的保管账的借方数量相核对,审查是否一致;分析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及构成项目有无异常变动,结合在产品的计价方法,审查完工产品计价是否正确。通过上述审计确定企业是否存在多列支产品成本的现象。检查库存商品的贷方发生额,关注非销售领用成品的业务,并追查原始单据,对借方科目为往来科目和现金科目的记录,应审核企业是否存在隐瞒收入的情况;特别是日用塑料产品应重点关注其成品的领用部门及领用目的,判断是否属于视同销售行为。同时,通过某个产品的存货盘点,审核企业存货记录的及时性与完整性,并判断企业有无已销售未开票不做销售的现象。
2.销售循环的审计方法。
(1)销售收入确认的审计方法。①将本期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比较,分析产品销售的结构和价格的变动是否异常,并寻找异常变动的原因;比较本期各月销售收入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并查明异常变动和重大波动的原因,核实纳税人收入是否存在漏记、隐瞒或虚计的行为。②计算本期主要产品的毛利率,分析比较本期与上期同类产品毛利率,注意收入与成本是否配比,并查清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的原因。计算重要客户的销售额及其销售产品毛利率,分析比较本期与上期有无异常变化,并查明原因。③获取产品价格目录,审查价格浮动政策是否合理,关注销售给关联方或关系密切的重要客户的产品价格是否合理,有无低价或高价结算以转移收入的现象,检查纳税人从购货方取得的价外补贴收入是否按规定入账。④抽取本期一定数量的发票,检查开票、记账、发货日期是否相符;品名、数量、单价、金额是否与发运凭证、销售合同等一致,审核“以物换物交易”是否按销售进行处理,关注发票开具日期或者收款日期、记账日期和仓库发货日期是否归属于同一会计期间。⑤对销售业务进行抽样检查,实地核查出库单、发运记录、送货单、销售合同等。从原始凭证到记账、销售、应收账款、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存货等明细账的全过程进行审核,重点审查“应收账款”科目,企业是否有实现销售长期挂账,隐瞒收入的情况。⑥检查销售退回的原因是否合理,销售退回的产品是否验收入库,有无借销售退回虚减收入的情况,销售折让和折扣是否足额交付对方,有无虚设账户、隐瞒收入的情况。
(2) 销售成本的审计方法。①获取或编制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对比分析表,并与有关明细账核对。②分析各月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比例及趋势是否合理,如有不正常的波动,应追踪查明原因,做出正确处理。③从产品销售成本与生产成本、产成品的勾稽关系验算销售成本的总体准确性。④抽样检查销售成本明细账,复核计入销售成本的产品品种、规格、数量与销售收入的口径是否一致,是否符合配比原则。⑤选取年末前两个月销售成本事项进行截止性测试,审查是否存在人为操纵期间成本情况,在年度之间调节利润达到人为选择优惠起始年度的情况。⑥结合销售收入明细账,审核销货成本账户中重大调整事项(销售退回)是否正确,有无取得税法规定的《证明单》,是否存在只冲减收入而不减少销售成本的情况。
(3) 销售费用的审计方法。①获取销售费用明细表,了解销售费用所包括的内容,并与明细账进行核对。②检查销售费用各项目,对费用开支范围、列支标准、列支方式等方面核查费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列支是否符合税法规定。③运用比较分析法,将本期销售费用与上期进行比较,并将本期各月的销售费用进行比较,如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运用结构分析法,将本期销售费用占收入的比例与上期比较,判断销售费用的合理性。④选择重要或异常的销售费用明细项目(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广告费等),运用统计抽样技术,选取一定的样本量,检查其原始凭证是否合法,是否与销售有关,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是否正确。⑤对销售费用实施截止性测试,检查有无跨期入账的现象。⑥检查国内运输费用结算价格是否合理、是否合理扣减了进项税金。⑦审核企业销售费用明细账,企业是否将收取的销售返利冲减销售(经营)费用,未作进项税额转出。⑧检查用于广告、样品、展览的产品是否按照规定缴纳税金。
参考文献:
1.解忠艳.税收审计式稽查的有关问题研究[J].天津经济,2011,(3).
2.何媛.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6).
3.罗涛.深化税收审计 推动税制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J].中国审计,2010,(2).
篇9
降低成本一直是企业管理重视的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中小制造业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做好企业的成本控制。现代的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企业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减少。通过对我国中小制造业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成本管理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要使我国中小制造业更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企业应该采用完善的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从企业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成本分析控制,提高企业关于成本管理的决策水平,同时也能完善企业的业绩考核系统,达到企业对成本管理的全面的重视。
关键词:
中小制造业;成本管理;市场经济;问题;措施
做好成本管理是我国中小制造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它与企业发展的好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做好成本管理对我国中小制造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特定原因的影响,某些企业经营者只是以市场和销量为重心,而不重视成本管理在企业的地位,使企业的成本管理的控制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成本管理从多方面影响了我国中小制造业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方法有许多的弊端,给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因此,构建与企业现状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全面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于我国的中小制造型企业来说是加强成本控制和全面提升成本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
一、我国中小制造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我们都知道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我国中小制造业近年来已随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但在国内货币政策紧缩、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等危机的影响下,制造业已成为较为脆弱的一项工业,它要想在危机中重生,成本管理才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是中小制造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
1.我国中小制造业成本的构成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特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的总和。通常意义上来讲,我们说的成本是指产品在生产和研发过程中产生的成本,那么对于制造业来说成本一般是指生产成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接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等。那么制造类企业的直接材料是指在生产环节所耗用的各类原材料;直接人工是指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好耗用的人工,涵盖了基本工资、奖金和各种津贴;制造费用主要包括了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用、间接材料和辅料费、工具及低值易耗品费用、房屋和设备的折旧、使用的动力及燃料费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的成本管理作为价值链管理的一部分涉及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2.中小制造业成本管理的情况
制造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先导位置,其生产总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55%左右。我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可以进行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主要是采用粗放管理,以高消耗资源的方式得到发展。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综合低成本方法对付中国的低价劳动成本和高消耗时,我国中小制造业便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优势。在此基础上我国制造业在成本管理方面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点所在。
二、中小制造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1)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生产的产品越多,成本就越低,而成本越低,那么利润就越高。所以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产品的成本。较低的成本支出就意味着企业用了较少的资源,也就说明企业的效率高,但是这并不说明企业的效益好。这种市场观念上存在的错误,使企业在成本管理中长期以来注重对生产成本的减少而不重视销售等其他方面,使得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较易出现错误。对于我国中小制造型企业来说,企业的最终效益的高低才是企业的根本,因此这就要求我国中小制造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转变成本管理的思想,拥有成本管理的市场观念。
(2)企业职工缺乏成本管理的意识和积极性
在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型制造型企业中他们的管理者仍然只是把企业员工当作是为企业创造利润的一种工具,这就造成了企业过多的依赖于用指令和控制的方式来进行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缩减人工指出来降低成本,这种方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造成了职工参与企业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在管理工作中上级不安排工作就坐等,等待上级的指示,对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就不言而喻了。
2.管理方法不完善
(1)成本管理范围较小
对我国现在的市场经营环境来说,中小制造业对成本管理的范围不应仅仅只是停留在对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的程度上,而是应该对整个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的控制,企业的成本管理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成本管理的工作既要参与到成本核算中去,也要参与到生产经营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通过把成本管理的控制始终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存经营过程中,才能够实现降低成本和企业盈利的双重目的。
(2)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我国中小制造业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减少材料费用的支出和控制比较明显的费用支出这样的短期行为。然而这样的短期行为只能使企业在短期内节约成本获得经济效益,无法使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获得优势。我国中小制造业传统的成本管理在成本控制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企业管理结构的变革,成本管理的一些问题逐渐的显现出来了,它忽视了对事前的预测和决策,使得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很难发挥出来。
3.成本管理信息落后
(1)信息化水平不高
我们都知道对于中小制造业来说,他们的组织结构是供、产、销、人的有机统一,它们各个部门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交流。但是中小制造业信息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它们并没有真正的将企业各个方面有机的统一起来,这就产生了一系列信息不全面、不及时导致信息处理不准确的问题。并且由于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不通畅,导致一些重要的信息并不能被企业系统内的各个部门共享,这就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又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同行业里的竞争力。在这样的情形下管理者很难做到根据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关于成本的预算,也就不能对生产成本进行很好的控制,并且很难找出造成预算成本与实际发生成本之间差异的原因。
(2)信息化建设不足
信息在当今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加强对信息要素的利用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有着巨大贡献。然而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并没有完全认识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战略意义,他们的信息化意识较为薄弱。甚至有些企业只是将信息化单纯地认为是计算机在生产领域的简单运用,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信息化的本质。这样就使得他们不能及时全面的了解一些重要的信息,就导致了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不高。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在制造业信息化上取得一些成就,但是投资不足仍是困扰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仍有70%左右的中小制造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这就造成了中小制造业信息化进展发展缓慢。
三、中小制造业强化成本管理运行的措施
1.树立全局观念,合理控制成本
首先,应该对成本管理要有科学的认识和全面管理的观念。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成本管理中应该将管理的关注点扩展到成品的前后两个方面。第一,对产品的研发与设计、采购与生产、销售与售后、筹资和投资等多个环节的费用进行全程的核算统计,并加以控制与分析。第二,中小制造业的管理者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该正确的树立全局观念,合理的进行成本控制。一般来说产品产量的提高能够减少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这样就可以使单位产品的成本得到降低。与此同时如果企业只是注意到了提高产品的产量而忽视了各项耗费的节约就可能会相应的增加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从而可能导致单位产品总成本的增加。因此管理者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必须认真研究产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分析成本耗费的缘由,这样才能正确的知道降低成本的方向。
2.加强员工成本管理意识
中小制造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是需要全员参与的,企业管理者需要将全面成本管理的思想深入到企业员工的日常教育和培训中去,积极的培养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因此企业应该从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发,对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进行准确的成本预算分析,贯穿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作业单元,并且在每个成本发生的环节都应该有相应的责任人进行管理。因为对于我们企业来说,不管科技如何发达,人始终是推动企业发展前行的最终动力,企业成本的节约是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管理的,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成本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和锻炼并且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实际,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成本管理方面有新的进步。
3.扩展企业成本管理范围
中小制造业需要更加宽广的销售渠道,就需要相应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大对产品的研发力度,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以此来更好的控制成本。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应该由生产环节拓展到供、产、销全过程,企业成本管理中上下游的成本管控也很重要,物资采购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通常比较大,做好企业向上游企业的物资采购。企业应该在每个生产年度开始时制定该年度生产材料预算,并提前进行物资采购,尽量避开原料需求高峰期、避免高价采购,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在产品制造前的物资采购成本。其次,要注重维护与一些老客户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建立起稳定的物资采购网络,争取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所需原材料,提高供货的及时性,以降低企业采购成本以及保障企业及时有效进行生产。
4.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
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需要考虑两方面,一是成本的预测,二是成本的决策。成本预测主要是通过历史的财务数据和资料的分析,结合一系列科学的预测手段对企业的平均成本进行估算,其基本依据是在既定的成本目标下,把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企业的实际成本管理中,通过测算分析,选出最优方案。成本预测有成本计划和核算两部分构成,其中计划作为指导成本管理的工作的纲领,核算则作为成本费用的分配手段。随着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极大的弥补了传统成本法在成本管理在的局限。企业的在制定科学成本管理方法时引进作业成本法,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对非财务指标等进行分,进一步根据动因去分配成本,从成本产能力生的原因和作业质量的角度去减少和降低成本,从根本上消除浪费,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其次,作业成本从企业的管理的战略的角度考虑,更能有利于企业的成本的管理。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5.提高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要想及时掌握企业的营运情况就必须做好信息管理工作,为了使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更加清晰明了可以通过将企业内外部的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全面系统的结合起来,掌握更加全面和及时准确的信息。因此中小制造型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通讯和一系列的安全技术以及ERP软件等方式,准确而及时的得到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包括企业价值链上的供应商、经销商和客户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及时实现信息的共享,逐步形成动态开放的成本信息系统。企业管理者通过对这一信息平台的不断完善,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实现各个环节成本数据的抽取和整合,促进价值链上各环节的协调,集中和统一。
四、结论
篇10
制造业材料成本占成本总额的绝大部分的比例,高的占到70%~80%,低的也接近40%~50%,可以说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源头都是从采购成本开始的。有研究表明,某些行业采购成本降低1%,利润就会上升10%甚至更高。据相关报道,飞利浦和德力电器的财务数据显示:1%的采购成本下降,使两个公司的利润分别增加7.5%和16.5%。采购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越大,降低采购成本对利润的贡献就越大。因此在有经验的管理者看来,采购部门不仅仅是发生成本的部门,更是企业利润来源的中心,做好采购成本控制对企业意义重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采购物料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例较大的企业,若物料或设备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若采购价格过高,则产品成本也高,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和利润;若采购价格过低,则很可能采购的物料品质很差,影响到产品的品质,从而使产品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2.采购周转率高,可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合理的采购数量与适当的采购时机,既能避免生产车间停工待料,又能降低物料库存,减少资金积压与占用。
3.采购部门可在搜集市场情报时,提供新的物料以代替旧物料,以达到提高品质,降低成本之目的。
采购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应从采购部门的组织结构、采购方式与流程、供应商管理以及采购部门的绩效考核几个方面全面着手,统筹规划。
二、采购部门的组织结构
采购部门一般有分散型、集中型以及混合型三种组织结构,不同的企业采购的物品种类、性质以及交期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组织结构。一般来说,制造业比较适合采用集中采购的组织形式,各部门的物料需求集中到采购中心,各个采购员负责各自种类的原材料、元器件的采购,相互之间不重叠。集中型的采购组织有利于建立综合的物料体系,同时可以从供应商处获得更好的采购条件,包括价格、服务、质量等方面。
三、采购方式
就制造类企业采购来说,降低成本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
1.价值分析法与价值工程法。即通常所说的VA与VE法:适用于新产品:针对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加以研究,以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透过剔除、简化、变更、替代等方法,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价值工程是针对现有产品的功能、成本,做系统的研究与分析,现在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已被视为同一概念使用。
2.询价、谈判法。谈判是买卖双方为了各自目标,达成彼此认同的协议过程。谈判并不只限于价格方面,也适用于某些特定需求。使用谈判的方式,通常期望采购价格降低的幅度约为3%~5%。
3.早期供应商参与ESI:在产品设计初期,选择伙伴关系的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小组。通过供应商早期参与的方式,使新产品开发小组依据供应商提出的性能规格要求,及早调整战略,借助供应商的专业知识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杠杆采购:避免各自采购,造成组织内不同单位,向同一个供应商采购相同零件,却价格不同,但彼此并不知的情形,无故丧失节省采购成本的机会。应集中扩大采购量,从而增加议价空间的方式。
5.为便利采购而设计,DFP―自制与外购的策略: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利用协办厂的标准与技术,以及使用工业标准零件,方便原材料取得的便利性。这可以大大减少自制所需的技术支援,同时也降低生产成本。
6.价格与成本分析:这是专业采购的基本工具,了解成本结构的基本要素,对采购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采购不了解所买物品的成本结构,就不能算是了解所买的物品是否为公平合理的价格,同时也会失去许多降低采购成本的机会。
四、企业选择采购成本策略所需考虑的因素
以上所说的几种降低采购成本的策略只是理论上的方法,就现实企业实践中,拟定采购策略的时候,应同时考虑下列几项因素。
1.所采购产品或服务的型态。所采购产品或服务的型态,是属于一次性的采购,或者是持续性的采购。这应是采购最基本的认知,如果采购的型态有所转变,策略也必须跟着作调整,持续性采购对成本分析的要求远高于一次性采购,但一次性采购的金额如果相当庞大,也不可忽视其成本节省的效能。
2.年需求量与年采购总额。年需求量与年采购额各为多少,这关系到在与供应商议价时,是否能得到较好的议价优势。
3.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卖方、传统的供应商、认可的供应商,到与供应商维持伙伴关系,进而结为策略联盟,对成本的分享方式不同。如果与供应商的关系一般,则肯定不容易得到详细的成本机构资料,只有与供应商维持较密切的关系,彼此合作时,才有办法做到。
4.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采购量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有直接的关系,产品有导入期、成长期到成熟期,采购量会逐渐放大,直到衰退期出现,采购量才会逐渐缩小。
五、采购流程
在以上的物质采购流程图中,几乎每个环节都直接关系到了采购成本,其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有四个:首先是制订订货清单时要比对库存,在仓库已有库存的情况下重复采购势必增加资金占用,同时也增加了物料的自然耗费;其次是制订合理的物料采购目标成本,使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不会偏差过大;然后是询价比价,在综合考虑材料质量和交期的情况下,货比三家尽量选择价格低的供应商;最后是到货时的质检,把好质量这一关.就避免了因材料质量原因而造成的返修、报废、违约索赔等潜在成本的支出。
六、供应商管理
1.供应商的选择准入制。企业制定合理的采购方针策略、目标,选择理想的供应商开辟良好的物资供应渠道是保证正常生产,降低物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选择理想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机电设备配套供应商至关重要。如果选择不当不仅关系到供应商的自身的利益,也会影响到企业产品质量、周期、信誉及经济效益。所以对供应商的选择必须在产品签订合同之前,对对方进行必要的信誉调查。其主要内容:一是企业的规模,企业的性质是否与工商管理登记注册相符及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一致;二是是否有相应的资质证书和生产经营许可证;三是履约能力,技术、质量的保证是否能满足产品质量与进度要求,以及售后服务技术能力。调查合格后的供应商,才能准入签订采购合同。
2.供应商等级评定与分类。采购中心对供应商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商的分类评级。依据供应商资质证明,以及以往供应材料质量优劣和交期等情况划分为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为以后采购决策提供依据。(2)按原材料、元器件种类分类,确保各类物料缺货时能快速的联系上相应的供应商。
3.供应商交期管理。如果供应商的交货经常延误,势必会给生产经营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影响。交期延迟造成的不良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导致生产车间断料,影响生产进度和生产效率。(2)由于物料交期延迟,间接导致成品交期延迟。(3)由于工作效率受影响,需要增加工作时间,导致制造费用的增加。(4)交期延误,导致客户减少或取消合同,从而采购物料的囤积和其他损失。(5)交期延误,导致采购、运输检验的成本增加。
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采购部门对交期延误的影响显然认识不足,否则不会允许出现交期频繁延误的情况。在以后的采购协议和合同中,应事先严格约定好到货时间,以及供应商不能及时到货时应采取的补救和处罚条款,并将交期的执行情况作为供应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采购中心也应尽量避免订购前置时间不足或者紧急订货的情况。
七、采购部门的绩效考核
1.采购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目前大多企业建立了材料成本的数据库,但招标询价比价这几个环节进行的还不是很理想:招标方式运用的并不多,询价也只限于为数不多的几家供应商身上,并且在采购时经常是习惯性的围绕固定的老客户,创新有限。其次,采购中心对供应商的成本分析不到位。在采购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对供应商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运输费用,以及利润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于准确的计算物料价格,从而在采购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现在供应商的报价有时候和合理的售价相差很大,常常给老客户的折扣点少则10个,多则50个。因此把握好对方的折扣底线,对节约采购成本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业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