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说阅读教学方法

篇1

【关键字】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创设立足文本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语文课堂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变化,有很多追求新奇为目的的课堂涌现出来,尤其是许多运用情境教学的课堂,更是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导致许多脱离文本的热闹的情境,但是,这种热闹背后的伤痛却令人不敢面对,因为一旦阅读教学脱离了文本,就如同空中楼阁一般飘渺,因此,阅读教学情境创设首先要立足文本。

一、创设巧读情境

诵读是小说阅读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许多小说文本语言非常优美、感情非常充沛,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陶醉沉浸其中,尤其是在情景教学中,小说的这个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充分利用小说文本的这个特点,通过引导、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的动人的情境。篇幅较短的小说宜整篇朗读,篇幅较长的则片段朗读,如《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由于篇幅比较长,课堂教学中选取片段朗诵,教师可选择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指导朗诵。教师先示范朗涌,后可让学生自由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接着可小组集体朗诵或者学生单独朗诵,对学生朗诵时感情不到位,教师做适当点拨。

如《最后一课》结尾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放学了,你们走吧。"对这一部分而言,学生一开始由于紧张害羞,感情肯定拿捏不到位,出现语调平缓、感情不充沛的特点,表现不出韩麦尔先生的痛苦和无奈之情。此时教师就应指导朗诵,首先告诉学生必须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朗诵,想象一下当你一件心爱的物品本应属于你却不得不让给他人时的痛苦和无奈之情,尤其是韩麦尔先生那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时,应该声音稍微上扬,并语气缓慢,声音凝重而痛苦地喊出"我――我――",而最后一句的"呆""头靠着墙壁"等,这些都属于韩麦尔先生的动作和神态描写,教会学生从这些动作中体会他的诸多无可奈何,最后顽然的说出"放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语气中要能体现出韩麦尔的伤也绝望之情。

\格尔说:"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因此,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诵读,带领学生通过读进入小说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培养语感,培养想象力,正是情境教学的优势所在。

二、创设语言情境

读懂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读透文本才能把握作品内涵,小说阅读教学可通过语言的品读和运用深入把握作品,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就是语言的运用为研究对象,而小说语言因其具有生动形象而又准确简洁、复杂多变而又个性鲜明的特点备受读者关注,因此,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借助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就能将学生带入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享受别有趣味的精神大餐。在讲授鲁迅的小说《孔己己》时,通过引导学生品位有关描写孔乙己的语言,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话总是"满口么乎者也",买酒时"排出九文大钱"及他"窃书不能算偷"的独特理论,无不让人感到他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以及愚不可言的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的形象,使人在可笑之余又对他抱有怜悯之也,这种充满个性的语言,把学生拉进了孔乙己所处的环境中,设身处地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对小说环境的体验和对小说内涵的把握,在这种语言情境中,引导学生想象"孔乙己出走之后",学生不仅从多个角度叙述了孔乙己的遭遇,而且保持了原汁原味的鲁迅的语言风格,使孔乙己的命运有了多种不同的结局,很有惟妙惟肖之感,这就是创设语言情境的效果。

三、创设表演情境

如果说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展开充分的想象,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法出来是读透文本的标志的话,那么结合文本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演则是更高层次的理解,是读通文本、运用文本的水平。因此,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创设表演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内容,通过表演展现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既可使学生更深的体会作品内涵,还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独特的教学意义。

篇2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以新课标为指导,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将从传授阅读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分析;研究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为了使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更加深入人心,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能力,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小说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传授阅读方法,掌握自主阅读技巧

1.1从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以及环境,这些要素的堆叠可以充分体现出小说人物的性格。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人物,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1.1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为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让学生对人物产生直观了解,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人物的基本形态。比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通过“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等外貌描写,明确别里科夫是一个时时、处处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而对别里科夫的性格有一个基本认识。

1.1.2环境描写

通常来说,环境描写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就是社会环境,两者都可以侧面体现出人物的命运和境遇,以及这些经历对人物性格的影响,为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环境的变化,预测人物的潜在性格以及人物命运的走向。比如在阅读《祝福》的时候,作者通过“鲁镇”的描写,侧面叙述了祥林嫂的生活环境,同时将祥林嫂的社会地位进行凸显,为其日后的命运发展埋下了伏笔[1]。

1.1.3情节描写

人物的命运走向与情节描写息息相关,为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情节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隐含意义,从而对人物性格进行全面了解。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情节为例,通过对林冲怀匕首寻仇敌、看守草料场等情节的描写,可以帮助学生预测林冲的后续命运,从而使学生对其性格发展变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1.2从小说结构入手,理清故事脉络

在小说中,其故事结构相对固定:开端、情节发展、、结局。此外,为了增加小说的可看性,部分作者会采用插叙、倒叙的写作手法对故事发展进行描写,以此来丰富小说的故事情节。在阅读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快速理清故事脉络,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小说结构进行分析,从框架入手,层层递进。以《祝福》这篇文章为例,学生在第一次阅读时通常都会出现逻辑混乱的情况,为此,教师就可以教学生从小说的结构入手,明确倒叙手法的使用特点,从而确定时间节点,把握故事的发展走向,以此来充分了解小说情节[1]。

2创新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1开展情境教学

与散文或者是其他载体的文章相比,小说的情节性以及故事性相对较强,因此,小说就极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由于部分小说结构复杂,使用的语言也较为晦涩,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全面理解小说的内容,对于学生分析文章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描写具象化,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如《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让学生对林黛玉的相貌、衣着、动作等进行直观理解,让学生融入到小说情境当中,为学生理解文章带来帮助[2]。

2.2开展小组讨论

为了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从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课后习题中引用的沈从文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题展开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阐述,另一方面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进行阐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实现共同进步。

3改革评价体系,沿承素质教育理念

3.1开展多元化评价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品格为指导,净化学生的思想,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开展教师评价,同时还要实施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并将其进行结合得出最终评价结果,以此来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3.2开展综合性评价

为了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教师可以对评价形式进行拓展,通过读书心得、读后感、成长日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的“阅读园地”中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进步。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号召下,高中语文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情境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文章,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玉珍.新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4.

篇3

阅读是为了理解和吸收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当语文课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流下眼泪的时候,那么,语文课也就成功了。

一、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更新教学理念是关键,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指的是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目前,在我国农村很多初级中学的阅读教学中,的确有应试教育倾向存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试教育具体表现在“偏”:偏重知识地传授记忆,忽视能力地发展,智力地开发,审美情趣地提高和非智力因素地培养;偏重讲授法,忽视发现法和学生主动精神;偏重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差生。它崇尚“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应试教育为提高升学率,便不惜打快拳,走捷径,于是画重点、抄答案、满堂灌、死背书等淡化悟性训练的教法便盛行不衰。另外,凡是与中考有关的内容就大教特教,与中考关系不大或中考不考的内容就少教甚至置之不理。应试教育的诸种表现,产生了诸多弊端与危害:缺乏对阅读主体的真正尊重,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只学到一些知识与应试技巧,感受不到优美的文学作品的魅力,使学生负担加重,过早地告别快乐的童年。所以,要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根本改变,必须端正教学思想,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惟考是从的非正常局面,而向素质教育迈进。

二、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指导学生以课文为中心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工作方法。阅读教学是教育性与娱乐性统一的过程,即是“寓教于乐”的活动,阅读教学有艺术性。而目前,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往往“目无全牛”,使许多有血有肉的文章被肢解成了苍白无力、毫无感彩的零碎细块。因此,当前广大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方法还有必要改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者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

阅读教学必须充分激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的思维主要靠激趣,如何激趣呢?笔者以为应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学生对小说一类课文比较感兴趣,但有些长篇小说的节选,情节比较简单。如课文《丑小鸭》,如果让学生读课文,肯定枯燥无味。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就让同学讲节选前的一部分,那么后面的故事将如何发展呢,这样就既引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又欣赏了故事。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初二学生,对讲故事很感兴趣,因此在教《皇帝的新装》类课文时,就采用这一方法,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提倡启发式教学

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这是阅读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任务。启发式的要点是,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启发式要设疑解惑。例如,谈话法和讨论法就是两种很好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学生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互助精神。

三、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读是为写服务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阅读本身是一次快乐的旅行,任何孤立的、封闭的、凝固的方式都行不通。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都要通过学生去探求,在探求中要及时进行写作能力的迁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说明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多了,“厚积而薄发”,就能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读书能使人站得高,看得远,思路开阔,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有远见卓识,就能格调高亢。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40-02

小说作为受众范围最广的文学体裁之一,不仅深受人们的喜爱,还因反映生活的深入性、透彻性、通俗性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小说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因此,探究小说阅读教学新模式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对传统小说教学模式中合理有效的部分予以继承与发展,还需要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一、在互动探究中阐述观点

采用师生互动讨论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具备较强的灵活操作性,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分类筛选后,再在课上交由各个小组探讨;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分组座谈的形式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或在学习中碰到的疑惑,再由小组成员彼此讨论、分析;还可以由教师提出核心问题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予以发言,表述各自观点。

如对高中语文必修课《项链》进行师生互动讨论,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①课堂外互动讨论教学――布置《项链》一课相关的讨论题:作者如何展开叙述?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包涵哪些?是什么造就了玛蒂尔德的悲剧?我们应该怎么克服虚荣心?②课堂内互动讨论教学――教学核心:通过课堂内互动讨论教学,让学生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同时培养学生的推断、想象能力。具体操作内容包括:课文导入;要求学生带着教师预先提示的问题速读课文并筛选信息、归纳;在初步了解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问题1:将小说各部分拟出小标题,并标出故事情节的发展。问题2: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玛蒂尔德,具有怎么样的形象特征。)学生再次分组讨论,各组代表阐述观点,教师作相应记录,并点评。

二、在自主阅读中做好指导

在自主性阅读模式下,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来进行语文学习,增进他们的语文分析技巧。这种教学模式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还需要教师能够结合课文提出相关的思考题,并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设计学习步骤,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参考资料或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时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在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能给予指导并在学习终结时作出针对性的总结分析。

这种学习方法的典型代表是魏书生老师的“四遍八步,分步阅读法”。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就可按照魏老师的阅读方法,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让学生泛读文章,只需要学生对文章大概内容和主要人物林黛玉有一定的了解即可;第二次阅读时,则要求学生加快阅读速度,能够简单复述林黛玉在进入贾府后的情境特点,并能对整个文章的脉络和人物关系有一定了解;第三次阅读时,就需要学生思考: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一不同体现在哪呢?黛玉在府内看到的人,各自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第四次阅读时,则侧重于分析作者创作的背景――封建社会的缩影。此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的情况和学生语文水平的不同,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从而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由的阅读。

三、在创新模式中发现亮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不太注重学生想的是什么及学生能想到什么,仅是把固有的普遍化的思想传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能很好地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机会。因而,在如今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采取创新发散式的阅读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的最初感觉来对课文进行体味、思索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挖掘文章新的文意,从而得出与他人迥异的感悟与结论。

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按照一贯的套路,让学生先自己通读课文后概括文意,主要了解孔乙己在酒店的几次赊账的过程以及主人公的窘态,然后根据文后问题提纲进行逐一解决,这样就大体把握了全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很难真正把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可以以创新阅读教学为出发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先让学生思考孔乙己的名字是由何而来的,作者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名字?又为什么以此名作为文章标题?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简要写出自己的设想;或者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这篇著名小说文本进行改编,改编为剧本,自编自导自演,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研究的热情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把握,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在对照比较中理解文学内涵

对照比较式阅读教学是指将小说的原文本与经过改编后的文学影视作品或其他文学形式进行比较赏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感的鉴别能力。一般小说改编成电影或电视时都受到编剧个人思想和当时当地思想文化背景的影响,因而改编后的电影电视所展现的小说内容,其实已是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再创作后的成果,它和原著已有了极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恰恰是我们文本研读中的空白点,能给学生留下广阔无限的联想空间。

篇5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阅读教学;问题情境;探究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式阅读。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探究式阅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这也是课改的必然趋势。

一、转变观念,在探究中体现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满堂灌,牵着学生鼻子走。有时课堂好像互动式的教学,但大部分问题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常常是不加思考。像这样疲于应付教师的问题,学生又怎能真正思考、探索了什么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自由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

在学习中,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就会产生疑惑,有了疑惑不能独自解决,于是就有了交流合作的必要。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来切磋学问,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探究质疑问难,深入分析研究,长期就形成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最佳途径,这才是新课改的真正精髓所在。

二、面向全体学生,把探究时间还给学生

实施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放手给学生合作探究,从每一位参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给学生尽可能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讨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究者。而在课堂中,由学生提出问题,自己探讨得出结论要比教师提问达到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意义。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包含了对新旧知识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而学生的提问则使学生成为问题的真正拥有者,成为课堂信息的直接提供者。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创新、探究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型中学生。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式学习又称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着重强调对学生主体性与能动性地开发与调动,要使学生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要我学”观念转变为“我要学”的兴趣学习。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教学前,我布置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去预习课文。如教小说类文学作品时,我让学生从文学文化常识、生字、难词、故事情节等方面预习课文,指导学生就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的主题、写法揣摩等。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了初步感知小说的方法,为以后阅读小说打下了基础,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有时学生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一句中,‘东’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为名词作状语?”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深入到探究句子的内部结构。这两个词在用法上确有区别,甚至在教学资料上都没有明确的解释。这就说明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创设多种问题情境,乐于探究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指引者。教师只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中学语文文章体裁多样,教师可以依文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练习朗读和对话,运用话剧表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而在教学《向沙漠进军》《看云识天气》等文章时,让学生认真阅读,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补充,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对科研知识的探究意识。

五、合作创新,提高探究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了传统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它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探究能力。

在教学《台阶》时,小组合作探究先提出了关于“如何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到底需不需要愚公这样的人?有没有愚公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等问题。接着通过各小组间交叉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用合作探究的形式由每一组记录员记下大家的答案,然后小组探究,再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公布答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使情感教育进一步升华。在对文本内容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他们依托文本内容,“由内及外”的展开讨论,通过每个小组发言人的发言,最终实现对文本的超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的阅读教学不应为教而教,我们应该把探究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要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提高学生学习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会学语文,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探索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宾,《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新课标》2003年

篇6

【关键词】创新学习 绿色评价 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绿色评价”

在新课程标准中,英语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设置为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新课标不仅在认知方面对学生有重要意义,对于他们的情感方面也大有裨益。学习英语课程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新课程标准还引入了任务型教学思想,提倡通过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完善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起着双重作用,既能评价学生语言运用的水平,又能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从而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推动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绿色评价”就是要改变单纯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地对学生学业水平状况和各校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引导学校为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而努力。“绿色评价”正是新课标强调优化评价方式的体现,意在提高评价的有效性、针对性,使得评价方式适合教学对象。

二、学生评价的地位与功能

学生学习成效评价观要求突出评价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正确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恰当地运用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学习档案袋评价、小组合作评价等多种教育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实行多主体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与参与等等。

但是,从实施的现状来看,现行的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体系与新课程的评价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绕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这样会损害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为此,我们急迫地需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评价与考试的导向功能。

三、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学生评价的意义和现状

1.小说阅读的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人们获取外部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初中英语小说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达到乐于阅读的程度,帮助他们基本养成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基本掌握常用的阅读策略,通过大量阅读帮助他们初步形成语感。

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和氛围;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表达、交流阅读体验,让学生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下进行自主性阅读、学习,他们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需要教学评价的指导。教学评价既有判断的功能,又有反馈调控的功能。因此,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能力为主旨的小说阅读教学中,“绿色评价”尤为关键。

2.小说阅读教学的现有问题。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决定了获取英语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很多学校的阅读通常以教科书为主,把课文当成是语音、词汇、语法的载体,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形式的讲解,忽略语言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种阅读方式把语言单位固定在“词”上,致使学生无法对文章的整体意义进行理解。

同时,学生缺乏对阅读能力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学生依据评价标准评价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对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可以使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获得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从而不断地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做到有选择性地阅读文章,提高阅读效率,有效完成阅读能力的自我评价。

四、小说阅读下的基本评价策略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一种结果性评价,是在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对真个教学目标的达标情况或者教学目标达成度做出的评价。布卢姆认为,“总结性评价的首要目标是给学生评定成绩,或为学生作证明,或者是评定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总结性评价具有事后评价的性质,重视的是最终结果,而忽略该结果是如何取得的,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节和改进教学方法、改进学习显得无能为力。这是总结性评价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教学活动进行中的评价。它有助于在动态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态度、方法、策略、反馈及时进行评价,从而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修正、督促和激励。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在小说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培养计划和方案,促进学生学习发生、发展和巩固的有效手段。现实中,教师应该重视形成性评价,同时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达到既明确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教学工作的方向,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2.坚持发展性评价的方向。发展性评价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关注的是评价必须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以达到通过评价给学生以激励的目的。发展性u价结果的解释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教育的人文性。发展性评价最终效果是使评价真正成为教育的手段。让发展性评价的思想、原则、方法等贯穿于对学生英语学习评价的始终是英语小说阅读的必经之路。

3.尊重个性发展,鼓励特征评价。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挖掘自己学习的潜力。同时也要对学生个性特征进行评价,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操作能力、智力发展状况等方面是必然存在差异性,因而每个学生的发展又有其特殊性。英语学习评价只有通过促进了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方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倡导小说阅读的定性评价。现行的小说阅读教学对学生评价大量使用的是定量评价,大部分教师认为评价应该讲究准确性和精确性,故定量评价最为适用。然而事实上只有相对意义上的客观标准,定量评价仅仅具有相对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在英语小说学习过程中,被评价者应被鼓励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多角度、多因素进行辩证地思考,学会“换位思考”地分析。评价者应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体验他们英语学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而给学生制定出具有激励性、形成性、教育性的评价。

5.“他评”与“自评”缺一不可。对学生英语小说阅读的学习,评价主体应该由单一的教师转向教师、学生和其他人群共同完成。这样的结合可以把“单一化”的评价逐步走向“多元化”,鼓励学生、家长及社会力量参与到对英语学习的评价。学生需要“他评”的意见来帮助自己客观认知,集思广益,同时也需要“自评”的过程来查漏补缺、推动自我的发展。

五、创新教学案例

“Oliver Twist”是黑猫有声读物系列丛书Level2之一,是我和学生在初一阶段共同挑选出的小说阅读刊物。该书基本原著的基础进行适当的改编,配以专业演员传神的朗读,帮助我们的小读者们领会作品中的情、境、思。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之后,提高了理论认识,潜心研究了教材,初步定下了本小说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结合运用了以下三个评价阶段来促进学生的小说阅读学习。

1.计划阶段。

(1)科学分组,建立合作学习。在班内组建英语课外阅读小组。课外阅读小组尽量确保同质分组,每组确定组长一名,对于小组评价进行捆绑,以此加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事实证明,科学划分小组是开展一系列小说阅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制定小说阅读进度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和教师共同商讨课外小说阅读进度表的制定,这样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作制定的计划表可以帮助学生互相监督,彼此促进。

在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制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

(3)建立小说阅读档案袋。我给每个学生建立阅读档案袋,以此为载体,通过记录阅读进度、课题研究作品等评价学生,综合考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优秀小组的成果可张贴在教室的墙上,以公式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齐头并进服务于达到预期的目的。

2.执行阶段。

(1)建立“资源共享墙”。在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的指挥棒引领下,我提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Oliver Twist”名著中的美词佳句,以小组分享的形式来鼓励组员欣赏并仿写。学生在做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内容和阅读感想等信息可以记录在卡片上。这些都可以张贴在“资源共享墙”上,供其他学生参考学习。

(2)开展小说阅读分享活动。小说阅读分享活动是评价小说自主阅读的成果,是交流读书心得的舞台,进一步推动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本活动倡导以小组互评为主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研究学习成果的材料组织、成果的创新性等进行评价,并存入小说阅读档案袋中。

(3)注重朗读训练,定期举行小说朗诵比赛。黑猫系列的这本“Oliver Twist”配有原声光碟,可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会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朗读作为一种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应该得到重视。在小说阅读模仿朗读方面,应通过即时评价,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特色要求,以表扬激励为主要目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利用中学生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表演欲望,定期在组间举行朗诵比赛。这样既为优秀学生搭建表现的平台,也让后进的学生体会进步的快乐。

3.总结阶段。本阶段是阅读“Oliver Twist”后学生对自己学习阶段的总结评价,通过完成小说阅读自评表来总结该本小说的学习情况。评价内容可包括阅读策略(如是否有效地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语用能力(如是否能理解并欣赏小说的背景文化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等,同时加以等级评定,突出课外阅读学生为主题的宗旨。

六、小说阅读绿色评价的反思和展望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指挥棒。在小说阅读课上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阅读教学绿色评价的探索有巨大的空间,使用得当可以让学生更积极、自主、有效地投入小说阅读的学习。通过多元化评价手段的介入,教师能够积极投身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在绿色评价的道路上探索,真正实现了评价观念的战略性转移,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确立基本的评价策略,认真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必能让评价真正成为教育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Vygotsky,L.(1986)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2]林立.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梁承锋,张丹.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

农村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制约着农村阅读教学的发展。农村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农村教师的课外不阅读、课下不备课,也限制了阅读教学的发展;农村学校书源不足,学生可看的书太少;农村学生家庭不重视;农村学生对课外书籍选择的错位。要改变农村阅读教学现状,就必须做到: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与心的碰撞与感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老师也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探讨中去,平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平等地接受学生的评价,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同学们阅读课文后,从“云的形态和天气”及“云上的光彩和天气”两个角度来分别列表,判断天气情况。为了体现平等,学生列表老师也列表,并互相评价。这样,课堂上才能充分体现民主的学习,老师再帮助学生共同改进他们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他们去品味、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第二,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是需要交流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和品味。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各种合作的方式,营造交流的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例如,在学习小说《社戏》时,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也较丰富,学习这类文章,就可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领悟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三美”,即自然美、人性美和情感美。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发表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篇8

如何提高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质量呢?本文主要将散文的审美规律与学生的主体实践规律结合起来,提出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策略,以供广大的一线教学工作者作参考。

一、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定义

所谓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指:在中学语文散文体裁的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散文的审美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把握审美实践的特点,进行教学策略选择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顺利进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与积淀,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心理结构和伦理心理结构的相应发展。力求在一种和谐自由的气氛下进行文本、老师、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审美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丰富完善人格心理结构,并形成自觉建构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目前、眼下的考试内容,它关注的更多的是理想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既有教师对价值的引导,又有学生的自主建构,对培养人发展人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很明显,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时代是难以立足的。现代教育立足点在人的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人学会认识一两条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技术,而是使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尽量按照一种理想的模式全面有效地发展,成为一个对整个社会有贡献的人。”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不仅要着眼于阅读方法的训练,阅读知识的讲解,还应当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注重人格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有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会自觉进行审美判断,吸收文化,进行创造性阅读,这才是散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实现阅读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建构,只有健全的心理积淀,才可能在阅读中顺利进行同化、顺应的作用。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积淀,学生才能对文章迅速作出反应。只有能够以个体的生命与文本进行交流,得到审美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可能真正提高。而审美心理是人的伦理心理与智力心理的桥梁,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能力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人自由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也即在审美实践中进行教学活动。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提出也正是针对目前教学误区,力求探索一条能够纠正误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途径。

二、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体现大纲的要求,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

2000年出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稿)强调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强调了人格健全发展:“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教材修订指导思想都明确指出了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正是通过指导学生对散文进行审美性阅读实践,从而将人导向自由,推动学生人格心理结构健全发展。其开放性、和谐性与大纲要求和教材编写目的相适应。

(二)充分发挥延伸性,促进学生学习

与诗歌戏剧,小说一样,散文是生活的艺术真实再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从取材到人生体验,以及生活画面,艺术上与诗歌、小说等文体都有相互补充,交叉的特点,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对于其它文体的阅读教学有借鉴意义。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建构的审美情感,审美知觉,审美意志,这些审美心理结构层次对其它文体教学同样有理解建构的作用,同样能够促进整个阅读教学的效果。另外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相对长篇小说和诗歌,散文的可读性强,易懂易读,费时少。因此散文的阅读教学对中学生课外广泛的阅读有延伸作用。

(三)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学习

中学阶段,学生(12-18岁)正是处于心理剧变的时期,其心理特征表现在: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到新阶段,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在学习和讨论中,有探求真理的需要,但有时看问题过于片面和主观;其情感更加丰富、深刻,开始能够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有较深刻的审美判断的能力,同时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大大增强,热爱美、追求美成为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能够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还能通过内省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注重文本的主体特征,发掘作家主体的自我生活感受,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这些细腻的人生体验、深刻的哲理思考、气势开阔的论辩之风,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半成熟状态的需要相吻合。他们有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去面对这些美,同时也正渴求这些美去补充丰富他们的心灵,散文的美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抵抗外界的不良影响。

三、散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策略依据

散文的审美特征和阅读主体的接受心理的独特规律决定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必然性,决定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必须将散文的审美规律与学生的主体实践规律结合起来,因此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必须以此二者为依据进行教学。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各种文体都有内在的美的规律,各种文体的美具有交叉性,同时又有其独特性。这种不同文体的共性美为欣赏作了铺垫和沟通,而其特殊的美的规律又是这种文体得以生存的根基。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开拓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运用美的规律来进行教学,以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感知散文美,增强对散文文体美的敏感性,从而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发展建构审美心理结构中的各个层面。

(一)散文的“真我”抒情美

散文的首要审美特征就是它的“真我”抒情性。散文所写的是抒情主体“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散文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文体。散文的真不仅是作者性情的真的体现,而且所写的景、事,理,人亦全是作者经历的,并非作者塑造、虚构的。另外散文的“真我”还体现在其“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主观抒发色彩浓郁的描述笔法,有“我”则“散文味儿”即在,无“我”则就会变成新闻纪事、小说等。从“真我”抒情性这一特点来看,散文是可遇不可求的,必须与作家的心灵等同,仰仗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体悟。

(二)散文的内化美

散文的内化美决定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必须注重感悟。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散文的内涵,不能够仅仅停留于文字层面,停留于景色描写、人物刻画、事件叙述。而应该对这些景、人、事之间的情感逻辑关系进行探求,从而体会到作者蕴于文字中的情思和生命体验,以及更深层的哲理启示,更为丰富的言外之意;不能够像教外化特征明显的小说、戏剧那样,把重点放在人物性格分析,社会生活关系分析,尖锐的矛盾冲突分析;也不能够像讲诗歌那样,由情出景,将散文的实写讲成了虚构、想象。散文的内化倾向决定了它的抒情性,想象和联想的丰富性,但散文的想象是随着情感铺展,所思所想都是生活事实,或亲历,或历史上的故事,是为了表达、传递作者的思想。诗的想象更多跳跃,更多是以虚出实,力求构造诗意,不惜种种假设。另外诗传情达意还借助节奏的反复、双关、隐喻等语言结构的变形。在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散文的特点,注意文体教学的侧重点和独特性。

(三)散文的自由美

“在所有文体中,散文是最为自在悠闲的”,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结构布局,或者表现手法的运用,它都少有僵化刻板的规范、格式和限制,一切以作者的感发为中心。散文最近诗,然而与诗歌相比,有诗意和美句但不像诗那样讲求跳跃跌宕,讲求节奏格律的严格要求。散文也写人叙事,但不似小说、戏剧讲求一种虚构设置,讲求情节、开端、和结尾要求,明显完整的矛盾冲突线索,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对日常生活所见所闻有触动,信手拈来,生发开去,或侧重表达含义,或追求传达哲理或描摹一种景物,运笔如风,不拘成法。散文联想丰富,开阖自如,似乎很散,但这些联想和想象总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形散是外在的现象,也是散文的自由所在,魅力所在,神聚则是形所依赖的本质,正是神使这些联想显现出心灵的光彩。

散文教学不能忽视其形散神聚的自由美。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想象,跟随作者的联想、想象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培养学生寻找情感联结点,把握作者展开文思的脉络,体味心灵自由美的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启情,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循文入情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探究,质疑,创造想象,实现思维上的自由,解读上的自由。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融入了学生个体生命的解读,文本才真正有了生命力,才真正地完成。因此学生对文本的亲身体验,独特感受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只有实现了解读的自由,才是教学中真正地抓住了散文自由之美的审美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语言和格调风格上把握这一种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体味行文中语言的诙谐,幽默,哲思议论的风趣,以及诗意的氛围和情韵。教师应引导学生体味情趣的多样性,丰富性。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的百草园一段充满童真情趣。首先,观察是从儿童的心理进行观察的,石栏光滑,因儿童好奇心摸过,黄蜂“肥胖”,油岭“低唱”,蟋蟀“弹琴”是儿童的拟人心理,至于搜盆子的酸甜是小孩爱尝野果的亲身体验。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甚,色味俱全,充满乐趣的百草园洋溢着童真的情趣。另外写何首乌则想到成仙;写赤练蛇,则想到长妈妈的故事;写捕鸟则提到捕鸟能手闰土的父亲,这些联想使文章开合自如,增添了情趣。课文中的选文品味是不错的,都是些优秀散文。像《背影》,写父子亲情,事很少,话不多,只以儿子的“视角”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味之令人潜然,自有一番动人心扉的情致。

“借得西湖一池水,画出南国三重春”。总之,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以审美性心理建构为基本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的情趣美,在自由轻松中获得美的享受以及丰富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

篇9

试论中小学教师科研培训平台的建设

浅谈中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非理性与理性的归附——微型小说荒诞创作手法略说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寓教于情

搭建网络沟通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的探究性学习

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高一数学学习障碍成因及突破的分析

把高中政治课“推入”生活——浅谈时政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以及重要性

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浅议政治课导入新课方法

如何设计英语“导学案”中的预习环节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

做好基层研训工作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

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身教重于言教——从日本中学教师的言行中所体现的

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新突破——评高教版“语文课程教学论”系列教材

语文活动学习探讨

收获是成熟在心里的——《都江堰》同伴互助教学之反思

现代文阅读中句子含义理解的方法

侧目窄门以里品味境外人生——《代号:SBS》阅读笔记

论《诗经·小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物象承载情感创设说话平台——《小中见大“说”故事》作文课感受

《念奴娇·过洞庭》意象的审美文化意味

化虚为实将诗歌意境教学落到实处

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试谈初中语文拓展阅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谈

浅谈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规律及方法

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之我见

文言文中变式句的判断方法

图形板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中学语文教育强烈呼唤“爱”

语文教学因“材”施教

谈“绿色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给语文一双轻灵的翅膀——语文课程解读的一点反思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源头活水——浅谈阅读情趣

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和氛围的创设试探

浅谈小学高年级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听、说、读、写出快乐——快乐课堂教学实感

《童趣》教学实录与反思

感悟是写作的生命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探微

在语文有效互动教学中活用课程资源

语文知识性预习小议

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开阔思绪——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素质与创新教育

浅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设计作文教学

初中新生作文写作指导四步曲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阅读教学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一)突出情感因素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 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象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 讲究口语艺术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