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小儿;介入术前;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151-02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HD)发病率大约为6.87‰~14.39‰〖1〗,每年新增18万-22万例,其中约10万例需手术。对于患儿这一特殊人群,术前需禁食水6-8小时,作为预防术中反流误吸的措施已沿用了数十年〖2〗。但有时手术台次多,延长了等待时间,患儿胃小,食量少,难以适应长时间禁食。导致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及家长的焦虑和不满。有文献报道〖3〗,过度延长术前禁食禁饮时间会导致机体舒适度改变,禁水对舒适度的影响更为明显。长时间的禁食水所致口渴、饥饿、哭闹、轻度脱水,甚至发生轻度头晕、出冷汗、心慌、虚脱等低血糖反应〖4〗,超过12小时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5〗。我科根据患儿的特点,予以新的护理措施,既保证了禁食,又不影响静脉复合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1月1日-2011年7月1日在我科实施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先心病介入手术的患儿共120例,其中男60例,女60例;年龄2-6岁。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研究组男30例,女30例;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研究组患儿按照新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患儿实行一般护理常规。
1.3 评价方法:
1.3.1 家长焦虑情况:两组患儿及家长在接受各自的护理措施之前后,分别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即时焦虑情况。SAS量表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设1-4级评分,经转换得标准分,总分≥89分为重度焦虑、70-88分为中度焦虑,51-69分为轻度焦虑,≤50分为无焦虑状态。测评均由固定的1名护士进行,测评之前可由护士对量表中的文字进行解释。
1.3.2 入介入室的恐惧程度:入介入室后1-5min,采用视觉模拟尺(VAS)测量患儿即时的恐惧程度,10分为极度恐惧,0分为无恐惧。
1.3.3 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率:采用《新桥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共9项,评价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别设为3分、2分、1分、0分,便于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标识,并采用t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措施前后两组家长焦虑情况:两组患儿家长在接受各自的护理措施之前,S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行各自的护理措施后两组患儿家长SAS评分均较采取护理措施前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行新技术护理措施的研究组患儿家长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措施前后两组家长焦虑情况(X±S)
2.2 两组患儿入介入室时的恐惧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入介入室时恐惧情况经VAS测评的平均得分为(6.73±1056)分,与对照组患儿(7.02±1.78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儿家属对优质护理服务满意情况:两组患儿家长在接受各自的护理措施之前,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行各自的护理措施后两组患儿家长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率均较采取护理措施前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行新技术护理措施的研究组患儿家长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措施前后两组家长对优质护理服务满意情况(X±S)
3 护理措施
3.1 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留置针的置入:患儿难以适应长时间禁食需静脉补充5%葡萄糖氯化钠液,但由于饥饿、哭闹、出汗、脱水等,造成血管收缩,置入留置针增加穿刺难度。在术前一天患儿处于饱腹状态、精神良好、血管充盈的情况下进行穿刺难度减小,还可缓解患儿及家长的不良情绪。
3.2 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饥饿感的消除措施:当患儿于术晨感饥饿时,给予棒棒糖吮含。虽然棒棒糖每支大概10-11g,热量不足以产生饱腹感,但可以用于安慰患儿停止哭闹,提高麻醉、手术耐受性。
3.3 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心理干预:
3.3.1 患儿家属缺乏相关的医疗、护理等知识,对手术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十分担心,如担心手术风险、预后、不知如何配合等。家属的这些情绪将直接对患儿产生不良的影响。而患儿更是家庭的核心,病情牵动所有亲人的心。患儿心理、生理都未发育成熟,存在恐惧和不配合。为此,我们对患儿和家属实行“双向心理护理”。并根据患儿家属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解答患儿和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疑虑,满足患儿及家属知情的心理需要。
3.3.2 音乐环节:音乐通过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感情、情绪趋于镇静,促进情绪稳定,减轻压力和焦虑,轻松愉快的音乐可帮助家长暂时淡化烦恼、调整情绪以积极的状态面对患儿手术,还可引导患儿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同时,播放一些儿童音乐和催眠曲,加快患儿融入医院这陌生而略带恐惧的环境,在术前晚还可使患儿尽快入睡。在手术当天可转移其注意力,减轻术前饥饿感,使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提高手术耐受性。
3.3.3 游戏环节:可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其中包括给孩子读童话故事、下棋、玩游戏,让自己融入到与孩子的各种游戏中,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和术后的治疗护理。
3.4 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一天的睡眠质量护理:保证介入术前晚充足的睡眠,使机体处于最佳手术状态。对有焦虑情绪而不能很好入睡的患儿按医嘱给予地西泮5 mg口服。
4 讨论
受儿童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制约及儿童特殊心理的影响,就形成了儿童期的饮食习惯特点:饮食时间规律尚未养成,正餐时间较少,不宜耐受饥饿、喜爱零食,随时可进食等。住院期间的患儿多被要求流质、半流质饮食,通常术前会常规禁食6-8小时,如果手术台次较多,还会进一步延长等待手术的禁食时间。这些因素都会促成患儿在临手术前出现饥饿感,如果饥饿感进一步加重得不到满足,就会精神萎靡、哭闹,甚至头晕、出冷汗、心慌等低血糖反应,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潜在的加重了手术风险。我科根据患儿这一特点,通过对患儿先心病介入术前进行一系列护理措施后,患儿在术前等待期未出现因禁食水所致口渴、饥饿、哭闹、轻度脱水等低血糖表现,至介入室能保持精神状态良好,对治疗护理积极配合。父母的紧张、焦虑情绪得到缓解,患儿与父母关系更加密切,对医护人员也表示信任,对手术增加了信心。此技术简单、安全、有效、利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马长生,等. 心脏病学实践2010-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13
[2] 吴敏.儿科护理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4
[3] 秦尚够,李素芳,刘丹.择期手术患儿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调查研究〖J〗.现代护理,2005,(21):32
篇2
关键词:婴幼儿住院反应及护理;学龄前后住院反应及护理;护理人员素质
儿科病房收治的患儿入院后,由于病痛的折磨和离开亲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同时又要接受各种检查、治疗,这一切都会使患儿产生紧张、焦躁不安和恐惧心理。
婴幼儿住院反应及护理:是指0~2岁婴儿对住院的各种反应及主要护理措施。
学龄前后住院反应及护理:是指3岁~8岁的儿童对住院的各种反应及主要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素质:是指对护士必需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过硬的基本功。对于各项技术操作都要做到精益求精。
1儿童心理护理的病例
1.1基本情况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研究,乳儿从6个月~1周岁是建立"母子联结"的关键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母爱。孩子离开妈妈,大都恐惧、焦虑和不安,经常哭闹、拒食及不服药。心理学家认为,人体间的接触和抚摸是婴儿天生的需求,有人把这种需求称为"皮肤饥饿"。儿童的皮肤饥饿现象,在家庭中可由父母的搂抱等方式满足。
1.2病史
1.2.1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霉菌、原虫、寄生虫所引起的感染。
1.2.2非感染性恶性肿瘤、白血病;结缔组织疾病;
1.3体格检查
1.3.1为取得患儿合作,在开始检查前先与患儿交谈,或用玩具、听诊器等与之游戏,以解除恐惧心理及紧张情绪,或者用表扬的语言鼓励患儿,使之勇于接受检查。
1.3.2要据患儿年龄采取适当的检查,婴幼儿可让家长抱坐着检查:或直抱患儿伏在家长肩上,从其背后进行检查。
1.3.3检查中应减少不良刺激,手和用具要温暖,手法轻柔.动作快速。对于较大儿童应注意保护其隐私,不要过多地暴露身体。
1.3.4应注意隔离保护,检查前应洗手,必要时戴口罩。避免暴露检查部位过久.以免着凉。注意预防意外,离开前要拉好床挡,检查用具。
1.3.5检查顺序应视患儿病情、当时情绪灵活掌握。易受哭闹影响的项目,如测呼吸、脉搏、心脏听诊、腹部触诊等先检查,而皮肤、淋巴结、骨骼等项目不易受哭闹影响可随时检查。检查咽部、眼部时对患儿刺激较大,应放在最后。
1.4病历摘要 做好心理护理首先要识别患儿的情绪变化及个体差异。患儿因病住进医院,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恐惧、担心和焦虑不安随时可以发生。而且从生理上来讲,一个人情绪紧张,可使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增高,相继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这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就更加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帮助患儿耐心地适应医院的特殊生活方式。
1.5护理诊断 对患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直观的实物、图片、玩具等进行启发式教育,并予以适当的督促和指导,因材施教,通俗易懂:
1.6护理措施 及时进行各种治疗是应动作轻柔,观察患儿是,体会不太敢哭声所表达的情感和需要,找出原因。喃喃细语,温柔的抚摸,促使患儿安静;尽可能留母亲在医院陪护。如不能陪护,忽视要在治疗的同事,多抚摸、拥抱。亲近患儿,也可以用患儿能同东的语言、手势,动作、棉布表情等非语言行为,理解和满足换位的需要和情感需求;可以让患儿保持在家里的习惯,给换位讲故事,玩游戏等,鼓励患儿在医院里的好的表现。
2住院患儿的反应
2.1婴儿期患儿的住院反应
2.1.1婴儿住院时,如能满足其生理需要,一般比较平静,较少哭闹。心理是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人脑活动的产物。婴儿在出生第2个月后,开始能对母亲作出特别"天真快乐反应"注视母亲的脸、手脚乱动、微笑,母婴之间逐渐加深了解,产生感情,从而使婴儿的需要得到满足。
2.1.2主要护理措施 ①尽量做到有固定的护士对患儿进行全而护理,建立护患间的信任感。②要给患儿舒适的接触,如怀抱、抚摸等。③要有适当的环境刺激,如颇色、声音等。
2.2幼儿期患儿的住院反应 ①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变得十分强烈,对住院误认为是惩罚,而且害怕被父母抛弃。②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不习惯,缺乏安全感。③幼儿语言的表达及理解能力有限,入院后在语言沟通上有很人困难。幼儿的话有可能被误解或被忽视,这些使他们感到十分公恼。④2岁左右的幼儿开始探索世界,开始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完全依赖别人的状态,发展自卞性。患儿在医院里受到束缚,有可能形成羞怯、疑虑,甚至产生孤独感和反抗情绪。
2.3学龄前患儿的住院反应 ①分离性焦虑:学龄前儿童与父母短期分离,在一般情况下反应不如婴幼儿强烈。但在住院期间,迫切希望得到父母的照顾与安慰。父母不在身边,会感到孤独无依、失望和不安全。②惧怕陌生环境:医院的一切对患儿都是陌生的,所见所闻、生活制度和条件均有改变,感到不习惯、受威胁,产生恐惧心理。
3结论
现在的患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倍受家庭人员的庞爱,不少都有着顽皮任性的特点。但当进人一个陌生环境时,心情可能有些紧张恐惧。为了尽快帮助患儿适应医院环境,消除陌生感。使其进人患儿的角色,应多与患儿接触交谈,尽快熟悉起来。
参考文献:
[1]陈旭昭,许杏花.儿童心理与儿科临床[J].中国医刊,1991(09).
[2]邓陵.住院患儿家长心理状态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10).
篇3
关键词:耳鼻喉;患儿;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73-02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到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52名患儿,其中年龄最小2岁, 最大15岁,平均年龄7.1岁。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3例。主要病种有:外耳道疖、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外伤、鼻出血、慢性扁桃体炎等。
2 方法
了解患儿病情特点及其心理特征。将专科护理与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护理过程, 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安抚患儿情绪,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护理。
3 护理措施
3.1 专科护理
3.1.1 术前护理:对可能出现大出血等情况的手术,及时与患儿家属沟通,安抚患儿情绪。①术前学会用口呼吸,避免手术时及手术后因鼻咽部有异物感而产生呼吸不适。②术前皮肤过敏试验。③备皮、剪鼻毛、鼻腔冲洗及术前1-2天给予复方硼砂溶液漱口。护理操作轻柔,避免患儿产生不适感。④咽部手术术前12小时禁食,防止术中误吸而窒息。
3.1.2 手术护理:①手术随时观察患儿呼吸情况,鼻插管给氧,放入气管镜时将氧气管接于气管镜上。②注意随气管镜进去而改变头位,保持气管与支气管成直线,以利于夹持异物并可避免损伤气管支气管黏膜。③保持正确的与头位,以减轻术中头面部充血肿胀。④应备气管切开包,以便发生呼吸困难急救时用。
3.1.3 术后护理:①注意术后正确及头位,局麻者术后采取半卧位,减轻头面部充血,及时安抚患儿情绪,避免患儿动作幅度过大导致伤口崩裂出血。②由于术后鼻腔阻塞等原因导致的鼻面部胀痛,影响患儿呼吸及睡眠,可以采取冷毛巾敷额部,消除肿胀及疼痛感,并及时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消除其紧张不安的情绪,以利于患儿康复。③观察患儿有无鼻咽部出血,出血时嘱患儿及时吐出,切勿咽下;观察患儿鼻面部肿胀是否消退。④术后鼻腔阻塞,用口呼吸,可能导致口咽部干燥,应采取口漱,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咽清洁、湿润、舒适。⑤及时清理局部血痂及分泌物。⑥嘱患儿不要用力擤鼻及挖鼻孔。⑦术后有眩晕的患儿,嘱其不要下地活动,发现术侧额纹消失、口眼歪斜等情况,可能是面神经受损,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2 心理护理
3.2.1 安全感:6个月的患儿对母亲的依赖比较大,心理反应较小,因此护士因经常抚摸、轻拍、搂抱给予患儿一种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
3.2.2 恐惧感:患儿初次接触过多的穿白色隔离衣的护士及医生会产生恐惧感,心理反应非常明显,此时允许家长陪同,让患儿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安全感和认可感。护士应多与患儿做游戏从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患儿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
3.2.3 沟通:年龄较大的患儿,能使用语言与他人进行沟通,并可能与其他患儿建立伙伴关系,应鼓励患儿间的伙伴关系,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鼓励他们一起做游戏,护士应参与其中,取得患儿的信任与合作。并鼓励患儿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经常表扬患儿的积极行为。帮助患儿尽快康复。
3.2.4 异常行为:患儿生病后往往容易脾气暴躁、乱扔东西、大哭大闹、大喊大叫、寻找母亲、拒绝饮食、消化紊乱、夜惊、尿床等,或者不肯吃药、打针,不配合治疗。护士及家长面对这种异常行为时不能恼怒,也不能迁就,要耐心细致对待,因势利导。通过好榜样和暗示教育的方式引导患儿配合治疗,当患儿有积极倾向时,应予以肯定,并给与适当奖励。
3.2.5 与患儿家属沟通: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担心,他们大都过分得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甚至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行抵触,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应积极向患儿及其家属解释病情,包括运用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依靠其与患儿亲密关系和对患儿情绪、行为的熟悉了解患儿心理,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因此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过程实际上是依赖于家长对其的心理支持。家长的情绪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影响。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进行护理,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儿童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
4 讨论
耳鼻喉科患儿护理的特殊性在于小儿身体娇嫩,又处于无知状态,护士应根据各个患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真地为患儿做好每一项护理,可以在手术前后仔细为患儿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的自我护理重点、注意事项等。同时护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与患儿沟通,通过做游戏、等多种方式减轻患儿的恐惧感、孤独感,让患儿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要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照顾患儿,与患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另外,要掌握不同患儿面对疾病的情绪反应。不断与患儿及家长交流患儿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需求,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使患儿有安全感,克服对医院的恐惧,从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还可以为患儿家属提供一定的健康保健知识,促进患儿术后恢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让患儿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周利文,张影,洪琦,等.儿科病房护患沟通技巧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5):82
[2] 王桂芳.论儿科护理中的以人为本[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4036-4037
篇4
【关键词】 舒适护理; 手术; 儿童; 心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7-0073-02
doi:10.14033/ki.cfmr.2016.17.038
儿童作为手术患者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儿童期是一个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发展的特殊时期,对手术充满了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1],手术可能会对患儿的正常发育产生暂时甚至永久的影响[2]。在国外,对于儿童手术的围手术期心理保护有着广泛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手术患儿围术期采用舒适护理的方法,观察患儿围术期及术后1年对麻醉及手术的焦虑、恐惧及记忆缺失等心理行为反应的影响,为更好的保护手术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儿家长知情同意。选取择期首次手术患儿80例,年龄3~12岁,其中男43例,女37例,ASA Ⅰ~Ⅱ级,语言表达能力障碍及有心理疾患者除外,随机分为舒适护理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ASA分级构成比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患儿例行正常的术前访视及围手术常规护理。
1.2.2 舒适护理组 患儿采取围术期舒适护理措施,(1)术前舒适护理:患儿入院后,根据患儿不同年龄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3~6岁的幼儿,应创造机会使患儿能够与医院或家里的伙伴游戏,并可有意识地使用鲜艳物品、玩具等做治疗程序,如注射、麻醉、手术等的彩排游戏,以游戏的方式使患儿在不紧张的条件下接近麻醉及手术环境,以减轻实际手术时因环境生疏造成的恐慌,并可加速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对6~12岁的儿童,应促进患儿同正常人一样地生活和学习,此年龄段的患儿有一定的理解与自控能力,可用患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其描述麻醉及手术,并鼓励患儿增强自控力。总之,要给患儿以个性化的指导,使其认识到麻醉和手术是他们所能耐受的,而且随时会有人帮助他们。(2)术中舒适护理:手术室有专设的儿童等候区,为儿童提供玩具、播放儿童音乐,动画片等,利于缓解患儿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患儿家长可以进行麻醉前等候陪同,在患儿家长的陪同下进行术前的基础麻醉,减少患儿麻醉时哭闹、愤怒、挣扎等不良反应发生[3]。两组患儿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时注意患儿保暖,维持室温24 ℃~26 ℃,湿度55%左右;摆放要轻柔,避免局部过度受压损伤。确保各种管道通畅,各种护理措施做到轻柔、稳定、精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3)术后舒适护理:手术结束,患儿进苏醒室苏醒后由专门护士护送回病房,向患儿家长详细宣教全麻患儿苏醒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手术后的护理要点以及切口护理、饮食等注意事项给予康复指导。术后24~48 h巡回护士应及时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患儿术后恐惧、焦虑及记忆缺失情况,询问家长对舒适护理的意见和建议,使手术室人性化护理不断完善。家长和患儿在出院时发放相关的健康教育材料,有条件的术后一年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儿入室前、入室后、麻醉诱导、术后清醒的血压(MAP)和心率(HR)。术后询问患儿对麻醉及手术的记忆状况及感受,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评进行评估,HAD由焦虑和抑郁2个分量表组成共14个项目,7个项目评焦虑,7个项目评抑郁,项目评分为0~3分,总分范围各为0~21分,一般以7分为区分值,超过7分有焦虑或抑郁症状。同时行家长满意度评分(100分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各时间点MAP、HR比较
两组患儿入室前、术后清醒期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室后、麻醉诱导,Ⅱ组患儿MAP明显升高、HR加快,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术后情况比较
术后询问患儿对进入手术室、麻醉及手术操作时的记忆和感受,Ⅰ组患儿对手术过程无记忆者37例(93%),Ⅱ组患儿无记忆者9例(23%)。自我感受情况:Ⅰ组患儿4例(10%)述对手术室医务人员及静脉穿刺时有记忆,但无明显的恐惧与焦虑;Ⅱ组患儿24例(60%)述过程中常出现怪物、魔鬼等词,并有许多患儿因哭闹、发脾气等而不愿再诉。两组患儿术后HAD评分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人性化、创造性并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给患者护理关怀,从而使其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围术期患儿对手术的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变化,在行为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应激变化,如哭泣、行为抵抗及逃跑等,严重影响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及术后患儿身体的恢复。患儿由于年龄小,离开父母突然进入陌生环境,会比正常的儿童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消极的情绪,表现出比成人更强烈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4];身心不健康的儿童不仅对家庭也对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家庭的和睦及社会的发展[5]。因此,本研究依据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舒适护理措施,探讨舒适护理对围术期儿童心理行为反应的影响。
儿童期是一个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发展的特殊时期,是进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疾病与手术会对儿童心理正常的发展产生暂时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对未来的心理和生理造成永久的伤害[6]。例如:住院期间人际关系与环境的改变,常令患儿紧张不安,表现出焦虑和愤怒;而社交和学习能力的受损,则很容易使患儿变的脆弱、自信心不足;而对麻醉、手术等可能引起疼痛的医疗程序更视为对自己的惩罚,且大多数患儿对此逃避、焦躁不安、愤怒和敌意。过度的不良刺激,使患儿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短则存在数天或数月,长则数年甚至长久存在,甚则会导致中等及严重程度的抑郁、退化、合作减少而攻击增多、行为发展受损和睡眠障碍。此外,还有分离焦虑、自我中心控制感丧失等。术前患儿可因恐惧、焦虑等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和血液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加[7],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8-9]。本研究中对照组患儿入室后、麻醉诱导和患儿苏醒时血压明显提高、心率增快,说明围手术期患儿紧张、恐惧、忧虑等负性情绪会引起严重的应激反应。舒适护理组患儿术前根据患儿特点采取个性化的舒适护理措施,基础麻醉时家长陪同,患儿更加配合静脉穿刺、麻醉诱导等操作,血压和心率更平稳,有效减轻患儿的心理应激反应。
手术后对患儿舒适度评估发现,对照组患儿24例(60%)对麻醉诱导、静脉穿刺等有恐惧和焦虑,述过程中常出现怪物、魔鬼等词,并有许多患儿因哭闹、发脾气等而不愿再诉。舒适护理组多数患儿对接受的静脉穿刺、麻醉操作或有创操作并无不良记忆,无明显的恐惧与焦虑,HA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年随访,对照组仍有患儿拒绝述手术经历,并有明显的逃避行为且对医院有强烈的抗拒反应,说明如果围术期患儿心理行为处理不当,极易产生术后恐惧和焦虑,甚至对心理造成了长久难以抹去的阴影。舒适护理组患儿能够坦然面对手术经历,乐于同小伙伴们分享,父母反应患儿心理及行为无异常,表明舒适护理用于围术期儿童患者,可明显提高患儿的手术配合程度,减少或避免术后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有利于手术后患儿身心的发展。
综上所述,围术期患儿应用舒适护理模式,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有效降低麻醉及手术的不良刺激对患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患儿家长舒适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向岚,张明旭,张卫泽,等.先心病儿童实施心脏介入治疗94例护理[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0,31(2):153-154.
[2] Cohen-Salmon D.Perioperative psychobehavioural changes in children[J].Ann Fr Anesht Reanim,2010,29(19):289-300.
[3] April K T,Cavallo S,Feldman D E,et al.The associations among economic hardship,caregiv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disease activity,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with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12,21(7):1185-1191.
[4]黄春琴.个体化护理在门诊儿童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2):124-126.
[5]陈泽鑫,陈建欣,吴铭瑜,等.引导性干预在促进肥胖儿童身心健康上的意义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9):9-12.
[6]李云霞.心理护理在儿童包皮环切术围手术期的作用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3):70-71.
[7]王茂云,吕美菊,田春香,等.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对学龄期门诊包皮环切术患儿的疼痛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3(9):224-225.
[8]张燕,杨燕莉.儿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难点分析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9):98-100.
篇5
【关键词】心理护理;神经系统肿瘤;沟通
1患儿的心理护理
住院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对小儿的心理和身体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有研究报道,小儿住院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和疼痛的折磨,易产生恐惧、焦虑、愤怒、抑郁、哭闹等心理障碍,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患儿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有利于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1.1 做好有效的沟通。要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和患儿有良好的沟通,通过沟通可以了解患儿内心对疾病的感受,了解患儿存在哪些的心理问题。在沟通时要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和蔼可亲的表情和动作,拉近患儿和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和患儿做朋友。如抚摸小脑袋、握住小手、说句悄悄话等使患儿产生亲切感,告知患儿如有不舒服、大小便、看动画片、想妈妈等任何事情都可以告诉护士阿姨,护士阿姨会像家人一样爱护、照顾患儿。
1.2 针对患儿住院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
1.2.1 针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给予的心理护理。医院对患儿来讲是陌生的环境,无论心智多么健康的人,对于即将面临一个陌生的环境都心存惧怕,患儿这种恐惧感会更强烈。在患儿刚入院时,护理人员要运用沟通技巧与家长、患儿建立信任关系。稳定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请家长告诉孩子医院是治疗疾病、减轻病痛的地方,医生、护士阿姨会照顾患病的患儿。
1.2.2针对患儿对治疗的恐惧给予的心理护理。患儿初步适应了医院的环境后,接下来对各种治疗的恐惧接踵而来。医院各种治疗器械、奇怪的病床、穿刺带来的恐惧和疼痛、对手术的恐惧,各种器械声、吵杂声、消毒水的异味等使患儿缺乏安全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各种操作时要有良好的技术水平,通过熟练的技术操作减轻患儿的痛苦和恐惧心理。尽可能的安排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护理,使患儿和护理人员之间彼此熟悉,患儿熟悉护士阿姨的声音、动作等等,护理人员熟悉患儿的病情、穿刺血管的情况等等。
1.2.3 对待悲观抑郁的心理护理。随着治疗的深入、住院时间的推移。年长的患儿会了解到自身的疾病,随之会产生悲观抑郁的心理。此类患儿表现为言寡行独、呆板、心情抑郁,苦闷,有时暗自流泪,对生活缺乏乐趣。在临床中应重视提高患儿的积极心理应对,帮助患儿正确对待疾病,认识神经系统肿瘤并非绝症,举出康复的病例,引导、转移患儿的不良心境,树立治疗信心。
1.3针对患儿的年龄给予不同的护理。对已懂事的患儿要进行保护性医疗措施,体贴、同情、安慰、帮助患儿,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不满5岁的刚入院几天的患儿,允许父母随时看望患儿,鼓励家长陪伴患儿,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不致孤独和无助。
2 家长的心理护理
2.1针对震惊、否认和绝望的心理护理。神经系统肿瘤的患儿母亲在最初得到自己的子女患有肿瘤疾病时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危机是最强烈的,主要表现为震惊、否认和绝望。这个阶段他们对任何人的解说均不能接受,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会带着孩子四处求医,浪费了财力而且忽视了对孩子的照顾。这种巨大的压力要持续一段时间,护理人员应不断的对其进行健康宣教,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丰富,慢慢的大多数的家长能够平静的接受子女患病的事实。
2.2针对治疗担忧的心理护理。在接受子女患病的事实后,继而家属就会为患儿的治疗担忧。有研究报道,肿瘤患儿的父母显示出较高水平的创伤后应激综合征表现,他们想起孩子的诊断、治疗时会出现强迫思维、过分警觉和应激失调。患儿在治疗中的反应直接影响父母的情绪变化,如果患儿对治疗反应好,父母心里就有了安慰。一旦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时,父母就似在炼狱中煎熬。这时,护士应理解父母的情绪反应,告知他们这是疾病的反应,要有信心度过难关,面对患儿要有正常轻松的心情。
2.3对未来担忧的心理护理。治疗进入到相对平稳期后,患儿的父母便开始担忧疾病的预后,担忧患儿未来的求学、就业、婚姻等问题。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疾病有复发的可能,这就更加重了父母的担忧。护理人员要告知家属不要对疾病的复发恐惧,疾病的复发有一定的概率,并不是所有的神经系统肿瘤都会复发,告知家属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对患儿疾病的转归和康复会是有利的影响。
2.4针对病情重,神志不清昏迷患儿,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神经系统肿瘤的患儿有很大一部分会陷入神志昏迷的状态,这会给家属的心理带来很大的打击。护理人员要及时和患儿家属沟通,稳定情绪,缓解不良心理。告诉患儿家属,患儿处于昏迷状态,要多与患儿“交流”。对患儿进行呼唤式护理,也是从另一种方式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如:轻唤患儿的名字,讲一些患儿从前的往事,给患儿讲故事、读儿歌等等。
神经系统肿瘤患儿心理护理的不足与建议
篇6
关键词:儿科护理;母爱行为;母爱替代
儿童处于身体不断快速生长发育、心智逐渐稳定成熟及以社会行为学习发展的关键阶段[1]。很多患儿因疾病住院住院,使其生活环境突发改变、对治疗的不舒适感及恐惧感及家长的担忧焦虑等均可引发患儿产生一些列的负性心理。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根据每个患儿的心理特殊性及行为差异性等特点,充分发挥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措施的作用,以使患儿早日康复[2]。先本文对我院儿科150例患儿实施差异化的儿科护理措施,以观察在儿科护理中开展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措施的具体效果及作用。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0例患儿进行对比性护理研究,随机分为患儿A组和患儿B组,各75例。患儿A组中,男儿35例、女儿40例;年龄0.3-5岁,平均(3.12±0.45)岁。患儿B组中,男儿36例、女儿39例;年龄0.4-5岁,平均(3.17±0.42)岁。两组患儿在疾病类型、病情程度及一般资料等方面的统计比较无意义(P>0.05),能够进行可比性护理研究。1.2儿科护理方法。对75例患儿A组实施普通儿科护理。而对75例患儿B组则给予普通儿科护理的基础上,加施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具体措施示下:(1)母爱行为。依据小儿对母亲的特别反应及对亲情的感知力,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对患儿的母爱亲情呵护,以满足患儿的身心需要,使其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可通过使用美好的母爱语言、友善的母爱态度,并利用优美的医疗环境,减少及消除患儿的陌生恐惧心理,从而放松其身心,早日恢复健康[3]。另外,还要,了解儿童心理以及发展过程,掌握好奇好奇、易成群、好动及好玩等特征,像母亲一样适当约束及限制其活动,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也可特意陪伴玩耍,并重视对其自尊心的保护,促进消除患儿的对医疗的对抗心理、戒备心理及心理隔阂,以保障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2)母爱替代。一般患儿入院会一定时间的离开父母,常常会产生陌生感、失落感、自卑感等,此时,护理人员要充分掌握患儿的注意力,利用其易转移、定向性差及适应能力强等小儿心理特点,通过适时、适度的给予其多选性新奇有趣的玩具、事物或与其一同嬉戏玩耍等,有效转移其注意力;同时,告知患儿“你的妈妈只是暂时离开,阿姨会好好照顾你,她明天就会来这里看你啦”,这样患儿便会把内心对母亲的依恋逐渐转向妈妈托咐的人身上,使其尽快转移离开家人后的情感投向。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像母亲一样,处处观察感受患儿的喜怒哀乐情绪,尽可能减少其生活上或精抻上的困惑恐惧,尽力满足其正当需要及要求,以慈母般的心理行为,时时记挂患儿的饥饱、冷暖以及病情变化,博得患儿的喜爱及获得其家属的深度信任,并诚心温暖、体贴及爱护每一位患儿,让其时时享受母爱,以促进其早日治愈。
2探讨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由于患儿的心理特殊性,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更特殊的工作要求。在小儿心理护理过程中,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可发挥出不可低估的意义作用,对于需要及依赖母爱行为的患儿具有极其重要性。母爱行为对正处于身心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其影响作用至关重要,良好的母爱行为可促进患儿早日重获身心健康,有利于其今后的健康发育。母爱替代则对因病住院而被迫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患儿来说,对其进入陌生的医疗环境和接触面对陌生的医疗人员时,可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重获母爱、转移注意力及依赖者,感受类似母爱一样的关心照顾,从而利于病情的显著改善。
总之,儿科护理中的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意义,值得充分发挥其作用价值。
作者:古丽尼沙汗•吐尔洪 买合甫热提汗•卡马力 单位:1.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人民医院 2.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李艳红.母爱替代护理法在无陪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探究[J].大家健康旬刊,2015,(2):116-117.
篇7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儿童;心理问题;心理护理
现将我院收治的46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表现出的几种心理问题,及对这些心理问题给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0~2006年住院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儿46例,其中6~12岁学龄期患儿38例,他们在住院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害怕孤独、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儿心理障碍,使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护理
肾病综合征患儿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外,科学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这些患儿在住院治疗期间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和学习,置身于一个陌生环境,每天接触病友和医护人员,加上治疗过程中带来的痛苦和身体上的变化,使他们逐渐变得冷漠、孤独、恐惧,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些患儿医护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使他们懂得疾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治疗,身体会很快康复,并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以下是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容易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
2.1恐惧和悲观心理
本组肾病综合征患儿多数为学龄期儿童,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由于生病住进了医院这个具有特殊环境的地方,尤其是每天看到穿着白大衣的医护人员和痛苦而陌生的病友,一些胆小的患儿特别害怕打针吃药,见到医护人员就感到紧张,担心自己的病情严重,甚至会死亡,表现出急躁不安、胆怯、悲观、郁郁寡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患儿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像慈母一样去关心和安慰他们,向他们说明本病是不可怕的,只要配合治疗是能够治愈的,使他们逐渐熟悉和习惯新的环境。对于胆怯的患儿给他们介绍一些痊愈病友的治疗好转经过,消除其恐惧心理。对心理承受压力较低的患儿,就患儿的某些异常检查结果和可能的不良后果,向家长解释时应注意回避患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1]。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相互配合,共同关爱他们,使他们感到周围的人都在关心他们,从而不再感到恐惧和悲观,增强信心、勇敢面对疾病,积极接受治疗。了解造成患儿恐惧的心理因素,就可以施用科学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轻患儿对医疗和疾病的恐惧。
2.2饮食习惯的改变
儿童时期对很多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健康的孩子不必严格控制,但对肾病综合征患儿来说,饮食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不正确的饮食会加重病情。患病初期身体高度水肿,大量蛋白从尿中排出,体内发生蛋白质不足现象,故应从饮食中给以补充,同时控制盐的摄入量,因此要给予高蛋白低盐饮食,如肉、蛋、鱼、豆制品等,食盐量每日不能超过2g[2]。有一些偏食或平时饮食习惯偏咸的患儿难以接受,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娇惯下特别任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向患儿和家长耐心解释,说明过量盐饮食的危害,如果继续大量食用有盐饮食会影响对疾病的治疗,病情难以好转,应等水肿消退后,再逐渐进有盐食物,同时鼓励患儿食用高蛋白饮食,让患儿知道蛋白质是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非常重要的。要配合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调节食物的色香味和种类,尽量适合患儿的口味,增进患儿的食欲,使治疗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2.3自卑和孤独心理
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需长期服用,但长期服用会产生一系列明显的副作用,如向心性肥胖,满月面,水牛背等,由于体形出现了变化,加之其他同龄人的嘲笑,特别是一些爱美的女孩子会远离人群,产生自卑和孤独心理,情绪低落,任何不当的语言和语气都可能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对患儿产生消极影响,不愿接受激素治疗,然而,激素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如中途停药,治疗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使病情不断反复。医护人员如果遇到自卑心理较强的肾病综合征患儿,要满腔热情地关爱他们,不能有丝毫的冷漠,语言亲切,要明确地告诉患儿激素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用药过程中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要看到经过治疗自己的病在一步一步地好转,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随着病情的好转,停药后,激素副作用引发的不良体征会慢慢消除,和健康儿童一样。从心理上解除患儿的自卑感和孤独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治疗方案。
2.4担心影响学习
由于本组患儿多为学龄期儿童,长期反复住院治疗,不能正常上学,非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影响今后学业和发展前程,这种担心加重了患儿的心理负担,表现出抑郁、沉默、焦虑、烦躁、发脾气,不安心住院治疗,产生急于出院的想法。为了避免和减轻患儿的忧虑,医护人员必须善于观察分析,掌握患儿的心理变化和要求,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和疏导,用细心的护理关爱影响他们的情绪,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与家长配合组织患儿学习,也可请老师和同学到医院为患儿补习功课、辅导作业,这样可以满足患儿学习的需要,使患儿安心住院治疗,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2.5恢复期心理指导
此期患儿的症状基本消失,部分患儿和家长以为疾病彻底治愈,可以尽情地玩耍,饮食不受约束,不再注意周围的环境,精神上完全放松,甚至把维持量的激素也忘记服用。然而恢复期患儿虽然症状基本消失,但是由于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而感染和停用激素可使病情加重或复发。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做好恢复期和出院指导,讲清有关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激素减量原则,懂得一般消毒方法及卫生知识,注意休息,适当活动,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定期进行尿液复查[3]。
篇8
眼睛是人体感知外界万物的主要器官,容易受到外界伤害。儿童生性好动,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眼外伤发生率较高。而眼外伤发生突然。所以往往给患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高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对患儿的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针对患儿年龄段的心理反应采取适当的护理,使患儿尽快回复身心健康十分必要,现将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11月-2010年11月,我科收治眼外伤病人129例,其中男109例,女20例,年龄最小者出生后9个月,0~1岁1例,2~3岁18例,4~7岁79例,8~14岁31例;受伤时间多集中在暑假和寒假时间内,致伤原因:树枝、竹棒伤52例,鞭炮、打火机、啤酒瓶爆炸伤29例,刺激性、危险性玩具伤28例,球类伤15例。车祸伤5例。
2 心理反应
2.1焦虑与恐惧心理:患儿眼外伤使视力突然下降伴剧烈疼痛,急诊入院后多数病人需要行清创缝合,严重者甚至摘除眼球,使患儿易产生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不敢说,不敢动,轻微的响声既给患儿带来不安由于患儿对病情和预后不了解,所以他们都担心会失明,尤其是双眼外伤者,他们害怕会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表现为叹气、时哭时喊、拒绝治疗。多发生在最初的35天
2.2性格改变:由于暂时或永久性失明,患儿感知外界信息明显减少常陷入沉思,表现为沉默寡言、忧郁寡欢。由于视觉完全丧失,对外界的刺激暂时只能依靠其他感觉器官代偿,患者变得特别敏感,而吵闹不安。
2.3 悲观与绝望:多发生在病后的1~2周内,由于受到病痛的折磨,黑暗世界的体验,55%的患儿表现为发脾气或哭闹,绝食。
2.4自卑: 多发生在患儿病情基本稳定,手术时失去单眼或双眼,留下疤痕与其他的儿童现出不同而使患儿感受自卑。
3心理护理措施
3.1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眼外伤患儿病急,变化快,必须争分夺秒,工作有条不紊,以娴熟的技术及时采取各种抢救措施,如吸氧、输液、输血等,为病人赢得时间,创造机会。积极做好各种术前准备,如皮试、导尿、备皮、抽血等,取的家长的积极配合,通过逗,哄,讲故事,讲道理,表扬,鼓励等方式使患儿保证安静,允许患儿使用平时自己喜欢的物品,以减轻或消除其恐惧,防备及不适感心理。
3.2关心体贴病人:眼外伤是在无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受打击,因此,儿童受伤后均紧张不安、焦虑。尤其是家长,情绪较为激动,故护士应沉着、冷静,多给予心理安慰及必要的解释,先稳定家长的情绪,使家长和伤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让家长感到此时此地患儿是这里最重要的人。
3.3与病人有效地沟通交流:儿童眼外伤发病突然,患儿及家长没有心理准备,常表现出惊慌失措,焦虑不安。眼部的剧烈疼痛及视力减退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拒绝检测和治疗。针对患儿及家长的以上心理特点,在护理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治疗目的和配合方法,并列举成功地病例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耐心地听取家长的主诉意见,认真地回答提出的疑问,正确对待患儿,努力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让他们认清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样既能让家长配合你的操作,又能使病人减轻恐惧,产生一种安全感。
3.4不同年龄段要分别对待: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个体,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通过温和的语言给他们讲动听有趣的童话故事,用故事中小英雄的顽强精神激励他们,使其在治疗中能安静配合。如对要多表扬鼓励,从多方面关心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给病儿积极的心理支持,同时也应做好病儿家属的心理护理,这样不仅能减轻病儿的心理负担,避免病儿哭闹,也使家长放心,从而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
3.5与患儿家长进行积极沟通:小儿受伤后家长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担心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护士应及时采取各种交流沟通技巧,针对不同家长的心理特点,作好患儿家长的思想工作,面对现实,并指导保护好现有的视力,防止再次发生意外损伤。
3.6 术后心理护理:护士应及时给予患儿家长正确的心理疏导,回答问题耐心,鼓励其战胜疾病信心,并指导患者保护好现存的视力及健眼,调动患儿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使患儿能重新认识和接受自我,与病房护士严格交班,清点病人的物品,交代注意事项。
4讨论
篇9
关键词:整体护理;心理护理;需要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17-01
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有经验的母亲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躯体疾病的初期,往往表现为情绪烦躁、好哭、不安等。事实上,许多躯体疾病都可以伴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既要配合医生治疗小儿疾病,又要考虑小儿的心理要求,并要顾及家长的情感需求,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护士要成功地完成一项护理措施,必须懂得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有关知识,具有必要的动手能力。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坚持做好心理护理,不仅是医学模式转变、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需求,也是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医院发展的保证。现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浅谈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体会。
1临床资料
选择2003年以来收住的468例患儿,年龄14岁以下,病种包括小儿肾病综合征38例,小儿肺炎300例,腹泻19例,新生儿78例,其它33例。全部病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均施与整体护理。
2护理体会
2.1重视患儿和家属的行为角色转变:
现在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 平时经常受家长宠爱, 多有任性、好动、爱哭、娇气等特点, 加之疾病给患儿带来身体上的痛苦, 又从熟悉温暖的家来到陌生的医院, 外界环境突然发生变化, 面对医生和护士穿着白色工作服, 大部分患儿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疑虑, 针对儿童患者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以及他们对医院环境的恐惧感, 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儿科病房走廊悬挂一些卡通画, 或儿童喜欢看并富有教育意义的趣味画, 使住院患儿产生好奇感, 进而消除他们的陌生恐惧心理。多数儿童喜欢明亮的颜色, 因此, 将儿科病房墙面粉刷成淡粉色, 儿科护士选用淡绿、淡蓝色服装, 病房内配备的被服、窗帘等用品装饰有小动物、花草等图案, 让患儿在病室如同在家里一样舒适、温馨。儿科推出24h 陪护, 病房设立单间, 实现病房家庭化, 满足了患儿生理和心理需求, 提高了治疗和护理效果, 缩短了住院日。
2.2培养护士语言沟通技巧:人际交往、医患沟通、医患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病人的满意度,也影响治疗效果。我们给患儿治疗护理时,多说鼓励性的话,边操作边讲故事以转移患儿对疼痛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我们还通过手势、表情、触摸、拥抱患儿等方式建立护患感情交流,使患儿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住院环境,减轻恐惧心理,配合治疗。针对儿童情绪易感染的特点,我们以一些年龄较大,有一些号召力的患儿为重点,对他们给予鼓励,由他们带动整个病房的气氛,促使其它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
2.3掌握好患儿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患儿的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年龄、疾病的不同,他们对外界的反应也不同。婴儿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唯一的表示就是"哭"。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分析哭的原因给予不同的处理,如:给患儿输液后哭闹,经详细检查没发现异常,就让家属在不牵扯动输液管拨出的情况下,轻轻抱起患儿哄着玩。对于幼儿,由于从熟悉温暖的家庭环境来到了陌生的医院,外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已经习惯了的活动受到了限制,因此,心理状态由轻松变得紧张、恐惧,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性格,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同时,我们护理要针对性地启发、诱导他们一块做游戏,学习讲故事等,消除他们对医院及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治疗、检查、尽早康复。
2.4儿科护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儿科护士同家属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在一些护理技术操作上,特别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有时穿刺一次不成功,家属就产生紧张情绪,使护士的心情更加紧张,穿刺成功率降低,通过几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护士的心理稳定因素对于静脉穿刺成功率有直接影响。所以,儿科护士不仅对病人要有饱满的热情,还必须在操作中有过硬的基本功,使自己有坚韧不拨的意志,调节支配行动,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2.5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现在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甚至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病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倾向可以转化为病儿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使家长有一些患儿没有的心理表现。如针对家长刚人院时的焦虑心情,我们首先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并对主管医生、护士进行介绍,让家长尽早熟悉环境,我们还通过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介绍病情、介绍治疗护理措施,如高热时怎样护理,怎样喂奶,怎样喂药,怎样翻身等。饮食护理:给家长讲解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等。家长有时对因疾病预后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就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要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后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予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
3总结
在儿科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 全面满足了患儿及家属的要求: 耐心周到, 细致入微的"人性"护理, 温馨舒适的家庭化病房。"一针见血"的操作技术, 减少了护理纠纷和投诉,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体现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爱之心, 实现了以人为本, 以健康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理念。不仅营造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 使我院护理工作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更提高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的质量, 融洽了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使患者真正接受科学的、整体的、全方位的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婉珍,薛金增.住院患儿人性化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6(40):450.
[2]Daleen Aragon. The effects of harp music in vascular and thoracicsurgical patientsJ . Alternative Thera 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2002 ,8 (5) :52 - 60.
[3]刘晓红, 周秀华. 护士职业的人格特征研究[ J] . 心理科学, 1995, 18( 1) : 20.
[4]马立平,王颍,王洪涛.儿童病人的健康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1):60.
篇10
【摘要】本文介绍了家长的因素对成长中孩子在住院期间的影响,导致这种影响对护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文中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护理工作可以更好的展开,儿童患者得以更好更快的恢复健康。
【关键词】心理,抑郁,焦虑,家长
0.引言
近年来关于儿童健康护理问题在国内外越来越受重视,在整体护理概念提出后,心理健康领域也越来越受重视。在我国特殊的人口政策国情背景下独生子女是特有的现象,据推算目前人数大约在8300-9000万,如此庞大的数目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都史无前例。陶国泰教授指出:独生子女存在的情绪行为问题不少,这些因素基本都是家长的情绪和教育方法所致,一旦孩子生病住院,父母的这种情绪会扩大,因为子女患病住院对患儿及其家庭均是一种应激,可泞致家庭成员的情绪变化。父母的情绪波动也会给护理人员施加一定的压力,从而影响护理人员工作,增加护患矛盾,更加影响患儿的健康恢复,为了解住院患儿与其父母的情绪状态及相互间有无关系,本文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对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新桥、大坪医院200例儿科住院患儿的父亲或母亲进行了调查。
我们针对入院前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入院后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分为院前教育和入院后家长情绪波动对孩子健康恢复的影响分开进行讨论。
1 院前教育:
1.1家庭因素
据研究,家庭因素有10个方面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1.1.1 缺乏关爱
由于离异或丧失父母等原因,得不到关心与照顾。
1.1.2 态度不一
父母双方对待儿童的态度不一致,或前后态度不一致,忽冷忽热。
1.1.3儿权至上
父母将孩子视为“小皇帝”,有求必应。
1.2 社会环境
1.2.1黄色影碟
黄色影碟危害青少年精神健康,“黄毒”不除,社会不宁。
1.2.2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并不能增进儿童的学习、分析、判断和调查能力,而是起到了分散学习注意力的作用。
1.3对策
1.3.1减少孩子焦虑、恐惧的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如家庭和睦、改进养育方法、加强辅导、避免粗暴的责骂等。
1.3.2着重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勇气、胆略和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性,使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使其热爱生活,热爱集体。
1.3.3情感支持。父母的温暖与理解可以使孩子生活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从而消除其抑郁的情感。父母的严厉惩罚,或过分干涉或过度保护等,都会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良性支持,久而久之必然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改善教养方式、提高养育水平是家庭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
2 父母情绪的影响:
2.1焦虑和紧张
2.1.1入院时对疾病的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2.1.2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2.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2.2.1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2.2.2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2.3怀疑和不信任
2.3.1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2.3.2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2.3.3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3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3.1依赖感
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 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 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3.2同病相怜感
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入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4. 护理措施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 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4.1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 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 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 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 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 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 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 介绍病情, 疾病的发病原因, 一般治疗方案, 护理措施, 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 如饮食护理, 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 哪些不能等。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 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 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 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 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 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 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 鼓励家长克服困难, 同时与医生沟通, 在用药方面, 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用, 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 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4.2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 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 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 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 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 预后差的, 应用婉转的语言, 安慰家长, 给以心理支持, 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
4.3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 可以向病人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 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
5.小结:
对于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国内外都有相应的研究,对于儿童的护理不等同与成人,因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及判断能力都很弱,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尤其是其父母的影响,这样就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影响孩子健康的恢复,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J].理论月刊,2(4):5-10.
[2]陶国泰.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38-41.
[3]周明荣,陆晔瑾.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及早期干预的个研究[J].上海研,2004(7):75-76.
[4]陆小彦,张纪水,王爱华,等.心理门诊中儿童就医行为的调及分析[J].,2005,40(7):23-24.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标准(CCMD[J].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版社,2001:4.
[6] RavenscraftSA,ShapiroRS,NahumA,etal.Tracheal Insufflation:CatheterEffectivenessDeterminedbyExpira FlushVolume[J]. AmJ Respir Crit CareMed,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