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数字化资源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中的数字化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长春市四十五中学,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数字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发展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研究课题。在我国,普及数字化教学的难度大,但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关键词 :教育发展;资源;数字化;多媒体;高科技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99—02
收稿日期:2013—12—28
作者简介:牟秀梅(1972—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四十五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如今网络、多媒体盛行的高科技时代,巨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网络和计算机带来的便利随处可见。一个学校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数字化教育体系,完善一套健康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顺应时代、面向世界、符合教育理念、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举措。
一、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运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活动。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的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等等,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与传统人力教育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就是将广阔的信息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络环境下运行,通过高科技手段呈现给学生们,从而达到节约人力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增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信息搜索能力的目的。
二、建设数字化教学体系的途径和策略
本着“开发资源、抓好试点、注重应用、滚动发展”的指导方针,时刻关注最前沿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信息和发展,并且应该避免开发别人已开发的资源,以减少资金的浪费。本着“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应该用的地方上”的原则,围绕教育发展的核心,将高科技手段合理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体系中,致力于建设完备的数字化教学体系,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这就是我们建设数字化教学体系的主体思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原则,我们就要坚持信念,坚守原则,共同努力,开拓创新,将人力资源教育和数字化教育巧妙结合,构建复合型的教育体系,让学生终生受益。
三、数字化教育的优势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知识框架以课件形式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给学生,将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来源、运作原理、现实应用等通过网络的搜索和提取发送到每个学生的“客户端”。学校也可以建设电子图书、网上阅览室,将分类明确的各类知识汇编集成“主页”,这样,学生也可以快捷方便地自主利用。在网络上,灵活生动的网络交流便于学生畅所欲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效果会比课堂讨论更好。
数字化教育的确是大势所趋, 但也并不意味着数字化教育就可以包打天下,代替其他一切形式的教育。要知道,人力教育资源是任何科技都无法替代的,如果我们的纯学历教育都采用数字化教育的形式来进行,那对我们下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够纯粹依靠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更需要人文环境的熏陶,靠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等这样一些聚集人文气息的场所的感染来共同协作完成。因此,数字化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将数字化教育的优势和好处发挥到极致。
在现今数字化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教职工的人力教育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无论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如何完善,也不能完全取代人力教育资源。校园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对人力教育资源的极大补充,而且,学生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数字化教学,因为教育不仅是传知识、授技能、解疑问,更要用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去引领学生。
校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果应用得好,对学生的帮助也是巨大的。目前,学生几乎每人一部手机,家家几乎都有电脑,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将之当成娱乐、游戏的工具,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开发它们更多的功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多了解一些有意义的、趣味性的知识,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拉近课上与课下的距离,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距离。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们更有学习兴趣,更有自主能力,能了解科学知识的现实应用、前沿动态、国际新闻等,让学生们知道学有所用,才会知道学习的意义,看到未来的前景。
目前,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学校的数量以及学生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要想十分广泛地普及学校数字化教育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况且,筹备数字化教育资源也非一朝一夕之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勇于探索,先以少量学校作为试点,了解并统计出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有了试点的经验,其他的学校再模拟仿办,就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总之,推广并建设数字化教学,任重而道远,而且,数字化程度越是普及,所需要的资金就越多,而如何解决财务问题亦是时下之难。所以,让社会了解数字化教学的意义也就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帮助,积少成多,汇流成河。大家共同出力,携手创造数字化教育的未来,给学生们打造另一片学习的天地。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学生超越昨天的自己,踏上自己人生的顶峰。让我们共同打造数字化教育的美好未来,一起建设校园数字化资源应用模式的完备体系,任花枝在花园里招展,任骏马在大地上奔腾,任雄鹰在天空中翱翔,让孩子在校园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
参考文献]
[1]段天虹.创新校园数字化管理模式 加快学校跨越式发展进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7(9).
[2]杨成.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3]郭清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门户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2(5).
篇2
资源;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2—0029—01
“数字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就数学教学来说,这机遇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数字化数学教学。数字化数学教学的巨大价值:从学生方面说,利于学生产生快乐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更是要交给他们一张“数字时代的通行证”;从教师方面说,增大课堂容量,节约了教学时间,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数字化教育资源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创设情境,以情激趣,以趣促学。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体积”这个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时,我把《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插入课件中,要求学生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想一想“乌鸦喝到水的原理是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明白了“体积”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
二、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化抽象为直观
利用数字化技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而数字化技术能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运用数字化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
例如,“圆的面积”这一课重点就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难点所在。为了化难为易,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先在电脑大屏幕上画一个圆,然后采取分步推进的方法。第一步:把圆平均分成3份,4份,6份……16份,让学生试着拼一拼,看能拼成以前学生的什么图形。第二步:用课件形象直观地把切开后的图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演示出来。第三步:展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并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找出所拼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学生讨论、汇报完后,教师在屏幕上闪烁圆的周长的一半和近似长方形的长的关系,圆的半径和近似长方形宽的关系。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增大信息量
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是数学教师的任务,而数字化教育资源正是学生拓展思维,丰富知识,走向世界的窗口。比如可以通过上网搜集教学所需要的资料,经过教师整合、处理后,建构资料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资料,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篇3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高校;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75-01
一、简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一)概念
一般来说,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指的是通过使用计算机设备将原有的传统教学资源实施合理的采集以及压缩、编码等等数字化处理与加工,且在相应的网络以及多媒体环境下均能够实现良好运行的多媒体形式教学资料。
(二)特点
处理趋于多向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历经采集、转换以及抽样量化之后,在记录的时候运用的二进制符号,相较于模拟信号而言,其具备有更为可靠的性能以及较强的纠错功能。
教学趋于智能化——在高校教学进程当中,综合运用各式各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可推动教学过程的多元化发展,努力实现探究式以及协作式、自主学习、讲授式等等多种智能化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
显示趋于多样化——数字化教学资源通常是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多媒体学习资源的有效存储以及传输、处理、加工等等行为,譬如说是视频、声音、动画、文本、图像等等方面,与此同时,能够实现多种媒体教学,旨在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获取。
使用趋于便捷化——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来说,多个学习者能够在同一时间任意地点重复地使用以及复制多元化资源材料,大大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传输趋于网络化——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实现远距离传输,其未受到时间与空间限制,使得学习人员能够任意的计算机设备上实现资源信息的合理获取。
二、在高校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教育思想理念的不断更新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通过有效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广泛传播,使其能够冲破围墙、越过时空,让更多弱势群体以及落后地区获得同等的接受教育机会。由教学角度出发可以发现,经过共享网络资源,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用与学习当代最为先进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国际化名校名师的相关教学模式发挥地淋漓尽致。高校教育不再是学历式以及精英式教育,其可谓是融学历与终身学习、精英与普及教育、校内与远程教学成一体的综合性多元化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使得大学教学不再是将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其更加注重教师使用资源来引导与辅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经历了“权威”到“学友”以及“指导者”到“促进者”的变化历程,由此可见,对于传统形式教学思想理念而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合理构建对其可谓是震撼式的改革与更新。
(二)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
传统的高校教育均是将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其采取的是“黑板粉笔”这种面对面的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的,其模式过于呆板,所营造出的教学氛围有些沉闷,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实现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则是通过对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有效借助,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收到固定地点以及教材、时间的过分限制,使其能够在任意的时间、地点以及情境下完成课业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数字化教学资源具备有较强的方便灵活性,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主动充分调动起来,有些学生甚至能够完全采用网络虚拟教室来实现整个大学教育的顺利完成。在高校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一般通过对智能交互电子白板的有效借助类实现使用的,电子白板能够克服与弥补传统形式上的高校教学信息不足、形式死板、互动缺乏以及课件较难更改等等缺点,方便教师实施更为生动自如的视频、声音以及图像、文字、动画等等多样化信息媒体的显示跟组合,加深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与互动。数字化交互式教学勇于打破落后的传统单项灌输教育,其能够在视频语音远程教学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远程化的面对面互动交流,其对于高等教育的传播与普及、国民素质的优化提升、终身学习的合理实现等等方面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推动综合人才的良好培养
在高校教学中运用数字化资源实现了传统教学思想理念的不断更新与转变,更好地为综合性人才的良好培养搭桥铺路。在新时代环境下,人才培养更加趋向于素质以及能力、知识并进的方向发展,高校数字化教学的顺利开展使得学生学习摆脱了教师讲授的束缚与课本知识的局限,在数字化平台上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交流协作。与此同时,学生能够通过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自主地实施探究学习;借助网络这种通讯工具,建设相关的学习群体来开展各类讨论以及合作式探究学习;运用相应的信息工具,在学习中融入更多创新实践式问题来开展学习。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其多样化特色,使得学生的主动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其学习兴趣获得了有效激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其创新探究学习能力的优化培养,让其养成终身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在高校教学中,有效运用数字化资源的相关措施
学校领导要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推广有着高度的认识,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要有长远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规划;高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尝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网上互动、网上作业和网上考试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高校需设立健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制度,比如多媒体课件资源立项管理办法、精品课程立项管理制度等;由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内涵广阔,高校要建立一支自己的资源建设和推广技术团队,把外面先进的管理方法、丰富的资源和技术积极引进介绍到本校的师生中去。
综上可知,在高校教学中,开发与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充分顺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有效地推动着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高校需意识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制度、更新理念、转变模式、优化教学,力求培养出高素质水平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琴,陆海钢.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现状和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2010,33.
篇4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高中教学 体会
数字化校园环境:是指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信息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的虚拟空间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结合,从而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从繁重的机械式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高中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正在使我们学校的教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资源的更加丰富;学习环境的不断更新与便捷;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大大提高;教师教学、管理手段的不断改进等等。普通高中教学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的信息交流与处理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数字化校园”为高中教学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校、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学生的发展来展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本文主要从教、学的角度阐述“数字化校园”对高中教学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数字时代的来临,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也为学校教学带来了惊喜与震撼。尤其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给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空前的便利与支持,给教与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以往,我们常常把课程资源仅仅理解为教材、教辅书,其实是狭隘的。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涵盖面大,灵活性更强,要达到三维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师来说难度增大。而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手段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讲授高中教学基础课的“信息的特征”这一知识点时,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文字和图片素材,并制作了如下幻灯片。对于幻灯片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思考,抽查几个小组的答案。最后,教师给出幻灯片中红色区域的答案,即:“中国将出兵朝鲜”。同时,通过该故事分析得出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的价值性”。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有更多的参考资料和更阔广的视野,学生通过接触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知识体系更好构建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采用数字化校园能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师单向的传授与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识的单一教学模式,把更多发现、探索的机会让给学生,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师生共同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实验、操作、观察、验证等,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多彩。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把对学生的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后。课后还可指导学生如何在网上打开老师的教案库、课件库、题目库,把课堂上没有完全弄明白的内容进行再学习,这样把教室变成了“移动的教室”,把课堂变成了“移动的课堂”,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学生随时可以在连网的计算机上,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甚至超前学习。而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以及和教师、同学进行互助的合作式学习。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已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并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或完全依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采用数字化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
三、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信息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环境下,高中教学学科的知识可以说是更加开放,知识内容更加丰富。作为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的学科,教材上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各种数字化课程资源,以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既增加了知识的容量,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往往又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进行“网页的设计与制作”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我给同学们介绍了我们自己学校的网站和部分班级的网页,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在这样的气氛下开展教学内容:介绍了网站的策划与构思、网页的基本框架和元素、网页的制作工具等知识点。本来枯燥、难懂的知识点在“数字化校园”的教学环境下变得生动、易懂。、
四、教学评价手段的改进,有利于进行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自评互评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多终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26-03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然而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比较分散,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整合集成。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主要是为高职教学提供教学支持,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库系统。它是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它的建设整合了多种优秀的教学资源,使广大师生突破时空界限,方便灵活地获取信息,可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通过多种多样的交互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随心所欲地调用其中的内容,这有利于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建成一个全新的、开放的教育体系。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分析
1.传统教学资源应用阶段(2002年之前)
这一阶段鲜有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文献面世,教师授课通常都采用纸质教案加板书另外辅助以幻灯片和音像教材。
2.教学资源数字化起始阶段(2002~2004年)
该阶段由于数字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导致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教学手段不够丰富,仅局限在多媒体课件、数字化幻灯和投影等方面。徐红彩于2002年提出了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即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可分为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徐红彩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仅提到通过数字相机、数字扫描仪,把纸版教学资源转化为可在计算机上加工、处理、传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随后的时间里,学者陆续从多个方面尝试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了研究,如郝增明(2004年)提到了如何使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序化,左晓梅(2005年)指出可以把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上。
3.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理论出现阶段(2005~2007年)
在此期间,出现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提法,但多是关于本科院校,还没有出现针对高职院校的论文或专著。柯和平、周玉芬(2005年)开始从整体上提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但更多地侧重于技术应用探讨,如本科院校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在随后的2006年,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本科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管理的文章,也提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概念(周玉滨,2006年),但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论文。
4.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理论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魏志清(2008年)开始提出高职院校如何去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从2008年至2010年期间,关于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文章开始分化为多个方向,有探讨单门课程如何应用的,有从工具、方法方面分析如何收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也有单单探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如何构建的。高职院校构建丰富的、实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新时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到2010年11月为止,国内关于多种终端接入数字资源库实现随时随地上网浏览调取资源库内资料的研究还较少。如何引导师生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当前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高职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推广应用中的难点
1.理念转变缓慢
现今各高职院校的硬件建设成效都十分显著,大多院校都具备网络工作环境,并且都配置较大的网络空间。但是与快速发展的硬件建设相比,教师对先进设备的平均利用水平却相对滞后,许多教师并不能充分地利用条件对数字资源进行整理、加工。理念的转变是各专业领域的教师都需要重视的,信息处理水平较差的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有学习成本,刚接触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因此很多教师在这方面会存有畏难心理。其次,资源库并不只是数字资源的简单堆积、储存,不是将课程、专业、培训相关的材料上传至平台就能了事,很多教师在资源的积累上还存在重量不重质的习惯。再次,资源库应强调共享、开发,要重视库内数字资源的整合、补充及多向应用。
2.管理、维护不到位,资源利用率低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有效应用依赖资源库平台的长期持续维护,由于高等院校管理体系的条块分割,资源库在建设的时候容易出现重复建设、标准不一、共享性差的情况,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堆积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得不到解决,最后导致资源库使用率降低,甚至出现闲置的现象。如涉及跨学院、跨系部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在行政管理体系中其分属于不同部门,因此在资源的积累中会出现重复工作的情况,在网络课程及虚拟实训室的应用中会存在资源无法互补、综合利用的现象,而上一层级的管理员通常不会负责内容管理,最终还是停留在单独课程资源处理利用的阶段,让资源库的共享性得不到发挥。
3.资源实用性不够
目前教学资源库的资源来源主要是搜集购买、网上下载相关信息进行整理、自主研发等,在这些来源中,前两者占据主流。非自主开发的资源可以节约时间,但对教学实际需要而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实用性较差。
4.学生参与度不高
一些传统的精品课程网站或网络课堂,会提供丰富的教学文件、数字资源,但是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使用效果。资源库在建设的时候,大多偏重于程序的设计与模块职能的构建,对学生的使用效果、参与程度考虑不多。学生在使用资源库时大多只是下载课件、提交作业或进行在线测试,接入平台也局限于台式计算机,其在使用空间与使用范围上都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
三、多终端通用型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构建的原则
1.集成化原则
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以课程或专业课程体系为单位进行整合,借助数字化的集成中心,形成系列化的资源库,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
2.标准化原则
各专业、各课程教师一般都是根据各自需求开发课程素材或讲义,比较单一分散,由于规范不统一,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库在建设或开发时可根据教育部学科专业及资源建设规范,对学院教学资源进行统一规划、规范开发和有效管理。
3.共享化原则
当前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共享与互动。要打破条块分割,通过各种方法、技术和策略将网上分布的教学资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营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质的互学共进的良好氛围。
4.个性化原则
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应该具有上传、下载、检索、评论、回复、维护、设置、更新、审核、管理等功能,通过灵活的权限设置满足师生的个性化要求,支持教学资源的动态建设与维护需求。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应使系统具有可伸缩能力和扩展能力,能随着软硬件环境和应用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进资源库的功能。应使平台系统具有可管理性,具有一定的监控和评测机制。
6.多终端化原则
传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对应的终端比较单一,主要以固定载体为主,通过应用软件或者浏览器进行访问、操作。现今,无线网络与3G通信技术日趋成熟,移动终端逐渐成为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由于移动终端廉价、灵活、方便的特征,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构建时必须开发各类终端的接入口。
四、高职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1.资源子库建设
由于高职教育类型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 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与它们有区别。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包括媒体素材库、精品课程库、专业资源库、虚拟实训室、专题学习网站、教师教学网站、数字图书资源等,如图1所示。
多媒体课件库主要收录学院6个系部及所有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电子版课件需要上传至资源库,方便查询、统计。精品课程库收录省市级、校级等优质的网络课程,将“禽类生产”、“农产品营销”等精品课程的数字资源实施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网络课程库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目前由教师自行开发或第三方提供服务的网络课程存在过于分散、使用率低等问题,网络课程子库的建设可以解决该类资源的集成化问题。虚拟实训室子库主要包括各类实训软件、仿真实训平台,将目前正在使用的实训软件都纳入到子库中,并以清晰、友好的导航界面让师生更方便地搜索、使用软件及仿真平台资源。专业教学文件库要包含所有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大类学科公共信息库主要收录与大类专业相关的行业规范、行业现状、行业发展等相关信息。习题库、试题库按照课程进行建设,并以专业为核心建设综合试题库,最终能实现无纸化在线测试。
2.使用层设计
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终端用户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为使用户能快捷、方便地共享资源库,访问资源库的渠道需开辟多类接口,其中主要为浏览器与移动设备,并通过Web服务器将各种应用模块进行统一管理。
用户层提供对多种终端统一接入的支持, 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PDA、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各种终端的Web浏览器或软件客户端访问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资料和服务。该层次的交互界面以学生、教师、管理员为主体进行设计,并应重点考虑将人工智能、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中。
3.管理层设置
管理层在设计过程中参照所在学院的组织管理结构进行设置。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权限设置,学院是第一层,系部为第二层,课程是第三层,其中课程级别的管理者即课程授课教师本人。各个角色在不同资源子库中的管理权限不同,并须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各资源子库的管理层级进行调整。精密的权限控制与相互排斥,可以满足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萍,李其均.基于门户框架的资源整合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
[2]陈晓琴.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模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
篇6
1改革陈旧的试验教学制度,努力营造适合学生试验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
要解决目前中职院校试验教学课程面临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要在制度改革上下功夫,打开束缚中职学校学生技术试验的枷锁,为技术试验应用电子技术顺利开展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部分学校的有识老师看到了我国中职院校试验课程的非正常发展,运用自身的力量试图改变本学校这一混乱的局面,但是往往由于得不到教学制度的支持,他们做出的各种有益尝试会被抹杀。因此,我们的教育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认清我国中职学校技术试验教学课程处于的困境,切实制定切实有效的试验课程大纲和要求,从宏观制度上保障电子技术试验教学的顺利开展,这样才为后续的试验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2改变中职院校实验室管理制度,采用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以往的实验室教学主要是采用与课程相对照的实验方式,教材处于主导地位,而开展技术实验的内容也大多只是对课本知识的验证,各个实验课题单一没有联系,学生很少自己动脑,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开展实验,更多的是按照书本的要求和老师的指示去完成,以设定的思维和套路去得到早已知道的既定结果,学生得到这样的结果是很“正常”的,如果发生偏离,就出现一定是操作发生错误的论调,这种“依葫芦画瓢”的实验模式产生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发挥,阻断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改变原有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将实验课题与教材紧密结合,让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科目,在符合规则和保证实验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放手去做,使学生养成擅思、勤想的良好习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在自主思维的实验中寻找自己的发现点和创新灵感。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技术实验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课题,要让他们自己手中做的是有意义、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学生们才不会有抵触思想,才会积极主动运用大脑发挥主观能动思维去思考,进而创新能力才会逐步积累和迸发。另外,实验室要始终向学生敞开大门,欢迎学生运用实验室做他们日常中发现的感兴趣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灵感更有可能出现,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得到提升。例如学校开展的实验课题活动,实验室管理者要贴近学生,为活动参与者顺利地到实验室做实验提供便利的条件。
篇7
关键词:数字化仿真;卓越计划;机械原理;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李杰(1979-),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范晓珂(1972-),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83-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高等院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其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工业的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项目的实施将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2011年,石家庄铁道大学被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二批133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高校之一。“机械原理”课程作为机械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石家庄铁道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专业、“茅以升”试验班和“卓越”班的必修课程,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新课程的开设,“机械原理”计划学时不断被压缩,而教学内容却不断补充,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很难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因此,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改善“机械原理”以往传统的教学与实验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工程思维的实用型与创新型人才,适应“卓越计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安排
“机械原理”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机械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和力分析、机械的效率、自锁与平衡、各种常用机构的设计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等内容,共64学时,讲授54课时,实验8学时,“机械原理”课程设计1周。讲授的内容中,主要重点介绍机械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和力分析、机械的效率、自锁与平衡、常用机构的特点及其设计,其中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和其他的常用机构等;[3]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内容结合课程设计时完成;实验安排主要针对一些机构的验证、设计与综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机构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但是,由于课时限制,该课程所设置的实验只能完成4个,很难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数字化仿真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机械设计方法,它是指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领域,利用计算机分析软件通过建模可对该机构进行运动模拟,对机构及整机进行运动仿真。数字化仿真技术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对机械原理中的各种机构有感性的认识,而且通过对各种机构的仿真模拟可以使得学生对各种机构的运动与动力特性有直观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笔者将数字化仿真技术引入到“机械原理”教学中,下面以连杆机构为例,介绍在连杆机构教学中应用数字化仿真技术的一些体会。
1.理论教学的改革
在连杆机构的教学中,连杆机构的基本形式为铰链四杆机构,其三种基本形式分别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当一个铰链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时,通过机构的倒置则可以得到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字化仿真软件建立曲柄摇杆机构的数字化模型,按照要求对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其中包括:各杆长度、质量、电机转速、力矩大小等。如图1所示,在四杆机构中各杆分别以转动副相连,分别为A、B、C、D;各杆杆长分别为280mm、520mm、500mm、720mm,然后对杆4固定,杆1为曲柄,在转动副A上加力矩,其数字化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运动仿真对曲柄摇杆机构进行相应的运动分析。[5]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如图2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图1能够清晰演示四杆机构的运动画面,其中曲柄以等角速度转动,摇杆则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摆动。从图2的角速度图中可以看出曲柄转速为30°/S,而摇杆的摆角为0°~30°。
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只改变曲柄摇杆机构的机架,取原来的杆件1为机架,杆件2为曲柄,对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可以看出,通过改变机架后,原来的曲柄摇杆机构变为了双曲柄机构。双曲柄机构的运动分析如图3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学生能够直观看出此时两个曲柄都在做整周的回转运动。从图3中的角速度图中可以看出主动曲柄转速为30°/S,而从动曲柄的转速为不等速连续回转,范围在15°/S~65°/S之间。
最后,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取原来的摇杆3为机架,杆4为曲柄,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可以看出,通过改变机架后,原来的曲柄摇杆机构变为了双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的运动分析如图4所示。
图4的动画演示中能够看出,两个摇杆都不能在整周范围内转动,都在一定范围内做往复摆动,从图4中的角速度图中可以看出主动曲柄摇杆转速为30°/S,而从动摇杆的转速为不等速摆动,范围在0°/S~35°/S之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四杆机构的数字化仿真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机构的倒置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的改革
由于课时的限制,“机械原理”课程实验共有四次,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由表1看出:“卓越”班的实验教学比较少,不能够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进行有效的弥补,同时也可以对以上实验进行虚拟验证。在实验2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实验台搭建不同的机构,分析机构的运动过程,并绘制机构的运动简图,课下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根据所绘制的机构运动简图建立所搭建的机构模型,进行数字化仿真模拟,直观形象地模拟实际搭建机构的运动过程。而对于实验3机构运动参数测量与分析实验,事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对机构进行数字化仿真,测量出机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然后再与实验测量的曲线进行相应的比较。对于实验中没有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对机构的数字化仿真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机械创新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
通过数字化仿真技术在“机械原理”课程中的应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对所讲授知识可以实时地进行虚拟仿真,有效改变传统理论教学加实验教学的方法,节省课时。在实验教学中,通过数字化仿真技术和实验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意识。
四、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将数字化仿真技术引入到“机械原理”教学中具有较大的新颖性,促进了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通过对不同的方案进行实时仿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字化仿真技术在本门课程中的应用锻炼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为其他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毛娅.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探索与践,2006,4(13):191-192.
[2]卢梅,李威,邱丽芳.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在机械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06,4(13):25-26.
[3]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优化教学
随着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我们农村学校也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快车,让我们得到了从“天”而降的宝贵资源。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我们的视野,优化我们的教学手段,改革我们的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网上提供的各类资源服务教学,缩短地区教育差距。然而,如何有效、高效的运用这些资源,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呢?下面就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我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同时,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如,“分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初次学习分数有一定的困难。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里的“媒体演示”,出示四个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个?两个月饼呢?一个月饼呢?这样引出1/2;再引导学生把准备好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纸片折一折,要求使两部分同样多,然后把这些纸片沿着折痕剪开,能完全重合,这样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观察每份是整个纸片的1/2,再把正方形的纸片平均折成四份,分别涂上其中的1份、2份、3份,认识涂色部分分别有几个1/4 ,即分别是整个纸片的1/4 、2/4 、3/4 。这样的操作活动,步骤清楚,要求明确,重点突出,优化了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路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有时会“偏离”学习的轨道。而利用课件操作演示,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如:教学“加减混合”内容时,教材出现两个例题来说明加减混合的含义及运算顺序。我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教材,用小动物生动活泼的形象,创设它们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有充足时间来模仿与体验,领悟计算的顺序。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海洋动物园参观,海豚们正在举行游泳比赛,先游来4只站在了起跑线上,后又游来了3只,没等发令枪响就有2只游走了。怎么办?有的同学说“再给一次机会”,有的说“犯规了按照现在的要求,应该退出比赛”。综合大家的意见“再给一次机会”,教师在主机上操作鼠标,点击画面,没想到这两只又犯规了,一致建议2只海豚退出比赛。同学们纷纷拿起鼠标,拖动两只海豚离开比赛场地。在拖动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领悟了计算顺序,而且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在任何时候赢得游戏的最后胜利,违反规定就会被淘汰出局。参观完海洋动物园,老师和同学们来到花果山,听小猴子搬西瓜的故事“先在瓜地里摘了4个,拿不下摔坏了一个,它又去摘了2个,小猴子弄不清它有几个瓜了?”在教师的组织下,同学们急忙到瓜地里为小猴子帮忙,亲自操作演示,利用键盘输入算式,讲明计算顺序。这样通过计算机设置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亲临事物发展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就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融声、形、色等为一体的功能,通过生动、形象、动态地演示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同时,还能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利用课程资源里的媒体展示复习长方体的体积怎么求?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我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然后,复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我又提问: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求出它的体积?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将圆柱的底面分成扇形切开,教师给予表扬。在这时,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下载的“圆柱的体积”的FLASH课件,直观形象地演示一个圆柱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过程。此时,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演示,脸上露出好奇欣喜的神色。特别是那些思考过程和演示相同的学生更是兴奋不已,他们的内心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教师简单几个提问后问学生: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学生积极讨论,很快总结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有限,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适当的运用课件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题意,从而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不理解什么是相对而行,什么是相遇问题。于是,就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一段路程,表示两地的距离,随后在路的两段走出两个小同学。提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甲、乙两同学是怎样汇合的?让我们来点按鼠标吧!屏幕上的两个同学就以不同的速度面对面的行走起来,经过4分钟,两人在同一地点相遇。通过画面的动态演示,学生理解了“相向”、“相遇”,感悟到了求路程的一般方法,即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路程。探究情境,获得成功,学生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此时,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求路程还有其它的方法吗?”用“速度和”来乘相遇时间得到路程,学生很难理解。计算机网络得天独厚的优势,既可以帮助教师突破这一难点,又能够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我便在第一种解法的静态画面上,将表示1、2、3、4分钟甲、乙两人各行走路程的线段游离出来,在画面上移动,引导学生分析游离线段的联系“哪些线段之间相互有关系,用鼠标能否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动态画面有情有境,形象兼备,人机交互,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融合到形象的生活之中,在加上教师情声并茂的设疑,行动语言的暗示、肯定、点拨使学生在兴趣昂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顿悟。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不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当然,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优点远不止这些。它需要我们从教学进程最优化的角度去研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使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育;地域文化;开发与利用
地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见证了各个地域的历史,而且还直接反映出该地域的民俗内涵和民间审美意识,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
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学。所谓地域文化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民间美术特质的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结晶,从洪荒时代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的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美术,地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它不仅具有群族文化本体根性揭示价值,而且它又再现了各个地域的族群文化的艺术价值。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地域美术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征。其次,从应用的角度讲,地域美术造型变化万千,异彩纷呈。它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也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通过艺术课堂的引入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引领和强化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肩负着美术教育现代化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使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少年儿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冷淡与漠视,另一方面,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少年儿童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敬而远之,甚至于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难以传承,而且也加剧了小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情的衰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挖掘和剖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以中国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富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美术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切实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当前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地域文化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各地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地分析、整合、把握与运用。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发挥其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以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为例,从我们现行的中国美术教材中很难找到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材料,如河南地域的豫剧艺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商丘地区虞城县的“泥人李”、河南民权的画虎村、河南省虞城县的木兰文化等文化资源。这些既有传统文化资源,又体现了新时代的典型的地域文化,以美术学科为例,这种丰富而悠久的美术资源,在中国美术史上既没有应有的陈述,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有效保护。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传统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探究、梳理与传承,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价值还需努力发扬和彰显。在当代社会普遍提倡全球化、接轨论的当下,积极探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探索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构建中国族群本土美术核心的价值,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整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风格与特征。以美术学科为例,研究地域美术,需要我们依据地域特色的不同,通过不同的美术中心区的筹建,依托分析、探讨、整合、继承和发扬等必要环节,切实构建中华美术的多地域研究体系。而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依靠各地的高校师资力量,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建立起各有美术特色的、具有较强地域性、专题性的美术文化中心区,不仅可以引领当地的美术文化建设,还可以积极有效地引领全国美术的良性竞争化发展。而在中小学中,通过体现着地域美术资源的相关课程的开设,将会对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有着不无裨益的作用。
(二)加大科研力度,积极研究和传承地域文化
各地相关教育机构,应充分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地域文化资源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当地师范院校教师,配备相关经费,形成一个集行政领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力为一体的科研小组。
以专家团队为中心的科研团队,通过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的设计与打造,将相关教师散兵游勇式的研究队伍有效集结起来,逐步形成一个集探索、研究与最终应用为一体的涵盖专家队伍、师范教师和一线教师等不同梯队层次的科研团队,切实营造人人重研究、人人重实践的良好氛围。
品牌活动的打造,不仅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互相交流,建立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的交流机制,而且还可以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地区的美术专业教师分阶段轮训。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不能只保持在理论研究的层次上,而应将相关的课题研究真正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环节上来。这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将当地的相关资源加以整合、梳理,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字,充分运用本地文化资源,使学术理论充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报请有关部门,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地域文化教材的形式,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的配套教材进行有益补充。
(三)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切实建立地方艺术课程资源数据库
在以往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艺术学科的教师教学活动,大多数依靠教师个人力量来解决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发课例、编写乡土教材的同时,要逐步以图书、课件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建立地方性艺术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网络公共平台,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针对体现着地域文化资源特点的优秀课件或是理论探索文字,将一线教师的个人成果整合在网络资源管理库中,使广大艺术教师之间,利用更大的资源空间,以更加平等、合作的方式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而对于各个地域的历年有关研究课题,需要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梳理、整合与公布,此举不仅可以促进美术资源共享,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地域文化资源的使用率,并有利于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四)通过文体活动,彰显地域文化的魅力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化高校外语教学
一、高校外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
“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建设及使用。各高校进一步增加了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资源建设中的投入,以实现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交互性和时效性。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视听说音视频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覃幼莲,2014)、开发信息化平台建设、外语语音实验室建设(王凤鸣,2016)等方面,这些教学设备及资源的广泛应用充分体现了高校对于外语教学趋向数字化的大力支持。基于互联网中的外语数字化教学资源为高校的外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信息,创造了教学环境的仿真性、交动性、实效性。陈坚林,张笛(2014)认为充分发挥并且利用互联网中大量的信息,提高学生外语的学习效率是各高校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根本目的。目前,我国高校外语资源建设已初步形成,但是外语教学中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力度还有待提高,集中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高校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止于计算机多媒体展示阶段(如PPT文稿演示、播放课件、光盘等),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局限性和校内技术支持不到位等不足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应用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王凤鸣,2016)。高校外语教学中利用的教学资源相对统一且信息更新缓慢,造成教学内容滞后,教学过程仍以教师教授为主,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不显著(覃幼莲,2014;王林海,张晴,马兰,2014)。因此,在各高校建立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教学设备的基础上,实施完整的校内信息技术管理制度,整合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大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力度是提高高校外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概况
“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广泛性和时效性,其体现在教学中的根本形式是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根据张力(2008),徐中云,伍文进(2016),数字化教学资源涉及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的“计算机软件或相关平台系统”,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等。数字技术是支撑计算机更新、网络信息建设的基础,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环境下应用的各类新媒体、电脑教学软件、网络学习平台等都可以被统称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的网络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海量的数字化教学信息以及优质的教学平台。在网络学习平台中,MOOCs(慕课)是国内外较为有名的“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张岩,2016)。到了后慕课时代,SPOC翻转课堂作为其产物,促成了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王娜,陈娟文,张丹丹,2016),同时还有SEE、Coursera、MIT、网易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等平台(张莉,2014)。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趋向成熟,移动学习(张莉,2014)为外语教学的方式提供了便捷性和灵活性,如学生可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更为轻便的移动设备中的外语学习软件进行听写、跟读等练习。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互动性。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外语教学中的必然性
“互联网”是实现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传播载体,高校外语教学是语言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与语言教学活动相整合,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语言教学技术化达到了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胡加圣,陈坚林,2013)。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使“互联网”基础下的高校外语教学的教学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外语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和开放;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授课方式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加强对教学活动和对学生的管理。根据陈娟文和王娜(2016),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其多元、广泛、开放、微型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宽了外语学习的深度,有效地达到了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和自主性,推动了外语教学的革新。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其必然性。
四、结束语
多数高校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还存在疑问和局限性认识时,杨现民、余胜泉(2014)提出了关于数字化教育转型的理论,介绍了基于信息数字化技术衍生出的“泛在教学、智慧教学、智能管控”等教育理念。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更新加速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推广。但是由于各高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设备建设等客观因素影响,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加强、深入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顺应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创新应用新的教育技术和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
[2]张力.数字化学习工具的发展对信息化教学的作用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
- 上一篇:地理信息技术服务方案
- 下一篇:光电识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