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服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信息技术服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方案

篇1

10月26日对方正国际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天,方正国际以收购全部资产的方式,“迎娶”了提供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品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山海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海经纬”)。山海经纬与方正国际原有相关业务整合成立方正国际公安与地理信息事业部,山海经纬原董事长周大良出任方正国际董事、副总裁,兼任公安与地理信息事业部总经理。

山海经纬与方正有着很深的渊源。周大良曾在方正主持专业化地理信息处理软件开发工作,10年前,他离开方正创办了山海经纬,经过10年打拼,山海经纬成绩斐然,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已成为山海经纬的招牌。

如今,山海经纬的回归,不仅圆了方正集团创始人王选教授未完成梦想之一的“进军地理信息行业”,更让方正国际完成了布局“IT服务全产业链”的关键一步,为其“智慧城市”的战略布局做了重要支撑。那么,方正国际将如何进一步实现布局城市信息化的战略?

合纵 锻造智慧能力

“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十二五规划中的这一论断如今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

然而,城市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切实可靠的产业支撑,智慧城市等于“纸上谈兵”。此前,业界谈及“智慧城市”,想到的就是IBM。而今,继神州数码宣布聚焦智慧城市业务之后,方正国际也将业务重点汇聚到城市信息化建设服务领域。

由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方正国际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方正国际CEO管祥红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坦言,“我们在IT服务产业链条上还欠缺很多,需要努力补充。”

方正国际打造的“IT服务全产业链”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在纵向上,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锻造智慧的能力。此前,方正国际已经与埃森哲达成的战略合作,通过双方的优势资源互补,助力方正国际迅速提升IT咨询和规划能力。同时,方正国际还建起了解决方案中心,深入提炼各行业信息化应用技术。

据周大良介绍,在公安部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建设中,山海经纬具备了全省统筹、统一建设的能力,先后承担了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贵州和山东10个省份PGIS建设。此外,还参与了近百个地市、区县级城市的建设,在行业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在管祥红看来,收购山海经纬后,方正国际在警用地理信息市场将占据国内70%的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地理信息技术是城市信息化各领域离不开的基础技术支撑,借助山海经纬在地理信息领域的技术专长,方正国际能够实现纵向技术延伸,同时在横向上为方正国际的其他业务提供技术支撑,包括媒体、智能交通、医疗卫生、金融等核心业务领域,使之成为方正国际行业技术的有力补充。

对于如何完善方正国际的纵向深造,管祥红透露,方正国际已有进一步规划,目前公司关注的是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工具的打造,正在考察一些创新型公司。

连横 拓展智慧应用

事实上,此次成功并购山海经纬,已是方正国际本年内的第3次业务整合。今年年初,方正国际陆续完成对方正众邦、方正奥德的业务整合,完成旗下医疗卫生和金融两大核心业务的整合。随后,方正国际又在今年4月引入了摩根大通第一期25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目的是通过整合购并等方式完善方正国际的IT服务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

如今,经过一系列业务调整,方正国际已经将业务拓展至媒体、金融、医疗卫生、公安与地理信息、智能交通等众多领域。智慧城市是一个大而全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的智慧化管理。而城市的信息化究竟应该包括哪些环节和领域?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接下来,方正国际的城市信息化横向拓展还会指向哪些方向?

在管祥红看来,方正国际的城市信息化核心业务更多关注的是水电、医疗、税务、政府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内容,未来,公司将通过收购与战略合作等方式拓宽服务领域。“中国在水和电这两个领域的信息化能力比较欠缺,目前我们正在做规划,不久也会召开记者会,宣布顶级的国际化战略合作。”管祥红坦言。

对于方正国际未来的业务方向,管祥红感言,“我的梦想就是要把方正国际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我始终认为,方正一定要做具有高附加值、有一定技术门槛的事情,否则企业不会持续发展。”

篇2

日前,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简称方正国际)对外表示,从2011年4月起,正式将旗下方正众邦、方正奥德两家公司的全体员工、全部资产及相关资质和知识产权等转入北京方正国际,被整合公司的原有业务成为方正国际的事业部。

早在2011年年初,方正国际已经整合了方正电子政务公司。至此,方正国际IT服务全产业链布局初步形成。“此次方正国际整合旗下两家子公司正是为了完善国际IT服务全产业链布局。”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专访时,方正国际CEO管祥红表示。

抓IT服务机遇

整合行业

合并后,方正国际的业务线和公司规模都得到了不小的扩充。“今后将以方正国际统一的品牌形象、更加规范的高水平的统一管理,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提供更高水平、更专业的IT服务。”据管祥红介绍,整合后的方正国际已经扩展至医疗卫生、智能交通、金融、公安与地理信息、媒体、教育等业务领域,方正国际的员工数量也将从3000人扩展到4000多人。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此次方正国际整合旗下两家子公司正是看到了医疗、智能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IDC预计,2013年中国医疗IT市场的总体规模将达241.5亿元。另据计世资讯数据显示,2010年,交通IT的市场规模已超过300亿元,并且保持25%的增长速度。不仅如此,有资料显示,整个中国IT服务的市场规模在2011年就将超过2000亿元。

机遇来临,众多厂商“磨刀霍霍”,方正国际自然不会错过。据了解,方正国际的前身是日本方正株式会社(即日本方正),业务覆盖东南亚、日本及北美市场。仅在日本,方正国际的媒体客户就达400多家。

如今,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信息技术产业政策扶植力度加大等多重利好推动下,方正国际逐步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全产业链布局。“整合方正奥德和方正众邦后,公司的技术研发实力得以增强,产业链更加完善。”

据了解,方正奥德与方正众邦原本都是方正国际的全资子公司。其中,专注于IT信息系统集成业务的方正奥德的前身是北京奥德计算机公司,业务涉及金融、智能交通、教育等行业,提供专业的信息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与服务支持。

提供医疗信息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方正众邦,起源于卫生部研究所。1996年,正式更名为方正众邦。目前,方正众邦拥有500多家用户,其中三甲医院有100多家。其自主研发的“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是主打产品。

此次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个土豆装入袋子中”,更多的是业务的整合。“方正奥德在系统集成上做得不错,方正众邦在医疗软件方面有优势。合并后,这两家公司在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实力也可以互相补充。系统集成商的资质可以在方正国际目前所有的业务板块发挥优势,减少重复,有效地利用资源。”管祥红说。

靠国际经验

助力品牌突围

如今,IT服务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可行业竞争也更加激烈。从市场数据看,整个中国IT服务市场就像是一个碎片化的地带。

按IDC的分析,在医疗IT行业,从公司能力和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金仕达卫宁、东软医疗、北京天健是行业的领先厂商,望海康信是快速成长厂商,东华软件、重庆中联是实力型厂商,四川银星、南京海泰、广州安易是潜在的竞争者。这意味着方正国际也面临着众多实力强劲的本土竞争者。

不仅如此,诸如IBM、英特尔、GE等国际巨头也来势汹汹地进入医疗领域。IBM不仅将医疗行业纳入“智慧地球”,还联手SAP提供医院财务管理、医疗设备、药品等方面的解决方案。而微软认为,未来10年内,医疗行业的生态系统规模将超过金融、电信行业。并且,其对医疗行业的研发投入,位列其公司全球业务的第二位。

篇3

1.1有利于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技术通常以英语,特别是国际主流GIS软件多为英文操作界面,开发和设计语言也多基于英语设计。我国国土资源科学领域内的土地信息获取、处理、分析、管理以及相关科学研究等领域均需要GIS技术与软件平台的支持和相应的国际交流合作。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减小因引进和翻译作品出现的时滞效应,尽可能在国土资源信息相关领域与世界保持同步[1]。

1.2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与就业竞争能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诸多课程包括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价格评估等均需要GIS技术的支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土地及不动产信息技术服务机构的专业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快,一些著名的土地及不动产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与学会也开始注重业务国际化合作与拓展[1-2]。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强调专业知识与外语应用能力的结合,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外语应用能力,并提升了国际化视野与就业竞争能力。

1.3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直接查阅和引用国外原版著作,把握国际最新研究热点和趋势,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提高学生英文版本地学软件平台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地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的组织

经过多年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逐步形成了“以工为体、以管为用”的土地工程技术培养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加强了地学信息采集、处理以及知识发现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1]。其中,地理信息系统领域共开设地理信息系统、高级GIS软件应用两门课程。同时在地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习中实施了链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在上述3门课程实习中尽量保持实习研究区域和软件平台的一致性,有效的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近年来江苏师范大学不断通过各种方式鼓励老师海外进修,进一步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特别是促进了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工作。在此背景下,我们首先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双语教学工作,并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制订了详细的教学方案。

2.1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考虑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的技能需求,重点加强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强调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表1)。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深度应用教学,通过高级GIS软件应用课程实现。在上述两门课程结束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实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2教材选用和建设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兼顾学生英语水平,以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要求为依据,我们选用美国爱达荷大学地理系张康聪(Kang-tsungChang)教授原著并陈健飞教授等译编的《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中文导读作为主要教学教材。该教材作为GIS入门的精品教材,具有通俗易懂、概念与实践并行的特点,一直受到世界相关专业师生与学者的欢迎[1]。在教学文件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我校该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以该教材为纲结合美国田纳西大学地理系教学课件基本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实现在吸收国外最新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实验课程材料编写中,改变以往以中文指导书为主体的做法,根据最新版本的GIS英文软件,修订完成英文为主体的实验指导书并添加了部分中文注释,实现了理论教学材料、实践教学材料以及GIS英文软件平台的一体化整合。在完成GIS基本实验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GIS应用需求。如对于土地信息数据库的结构设计与数据处理、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内容均作为单独的实验内容加以安排。

2.3教学模式设计具体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理论教学、课后作业、实验教学等环节。在课前预习中,首先教师提前对下一节课讲授的有关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明确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对讲授的英文章节进行提前阅读,熟悉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为后续课堂教学打好基础。课堂理论教学则从基本的概念入手,通过核心词汇逐步向词组以及语句扩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与理解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在讲解理论以及相关原理时,尽量通过实例教学的方式,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需求,将抽象的概念和模型用简明的图、表以及实体表示。对于学生不易掌握的部分,通过英文介绍、中文解释的模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此外,通过教师演示部分模型和概念在GIS软件平台中的应用和实现,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和熟悉相关知识,促进对理论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以链式教学模式为指导设计实验教学环节,把数字测图实习、地籍测量与管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尽量保持实习平台和实习数据的一致性,促进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性认知和把握。数字测图实习和地籍测量与管理实习时均选用同一测区进行,并使用AutoCad平台和CASS环境开展实习工作;地理信息系统实习则使用ArcGIS平台并以前述两个实习环节数据为基础,要求学生完成数据编辑、入库、拓扑错误检查以及空间分析等工作;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以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数据库成果为基础,仍然应用ArcGIS平台进行规划设计工作。注重采用最新版本的ArcGIS英文平台作为学生的实验软件,同时编写英文为主体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在实验环节应用英文软件平台,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英文专业词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记忆相关专业词汇。针对每堂课的重点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在辅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可检验学生的掌握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针对个体差异、课堂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给予单独辅导。

3成效与问题

3.1成效

3.1.1学生实践技能有明显提升通过新版英文GIS软件平台和英文教材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强化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改变了过去利用中文教材和中文版本GIS软件教学中部分术语存在差别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GIS软件的最新功能;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应用GIS软件平台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学生实践技能有明显提升。

3.1.2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所提高双语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均以英文为主体开展,学生能够原汁原味的理解和掌握相关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实现GIS英文软件平台的无障碍应用,提高了学生运用英文进行专业交流学习能力,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均有所提高。

3.1.3教师整体水平和教学能力明显提高以双语教学改革为契机,结合学校师资海外培训支持政策,鼓励教师通过海外研修的方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大大提升。目前学院已有30%以上的教师具有1a及以上海外研修经历,教师学术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明显提高,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3.2问题分析

3.2.1双语教师师资力量有限由于双语教学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对教师的英文读写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尽管我校该专业教师的博士化率达到70%以上,但是双语教学中能够取得明显效果的均为拥有较长时间(尤其1a以上)海外访学经历的教师,该部分教师所占比重目前依然较少,在进行双语课程教学师资安排时面临较大的困难。

3.2.2学生英语基础限制目前,我校学生英语水平具有词汇掌握能力相对较强、听说能力相对较差的特点,甚至阅读理解能力也需要加强。学生英文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导致教师难以把握双语教学的进度,导致部分学生能够接受,但也有部分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3.2.3国外原版教材信息量相对较大,影响了学习积极性由于课程计划设置中教学时数主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难度确定,不能因学生学习英语提供更多的学时。而国外原版教材信息量较大、专业术语多,要求学生利用更多的课外时间来进行学习,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双语课程教学师资培养与引进力度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引进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高水平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同时通过访问交流、海外进修、双语课程海外培训等模式提高现有教师双语教学能力。逐步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比重。通过制定配套政策,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环节鼓励教师参与双语教学工作,提高积极性。

4.2针对学生英文水平不同,推行分层次教学模式打破以往传统的按年级组织课堂教学模式,在地理信息系统双语课程教学中推行完全学分制。通过开设不同英文水平的GIS双语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能力选择确定,以便集中英文水平相当的学生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3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在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领域,对相关实践教学内容和重点进行科学优化,促使学生在掌握GIS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强化面向土地资源领域的应用,促进双语教学中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专业应用的有机结合。

4.4加强教学材料建设针对学生英文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地理信息系统双语课程教学计划和大纲,通过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结合课程教学计划要求,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并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编写教案、课件以及实验指导书,起到教学协调、相互促进的效果。

5结语

篇4

关键词: 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职业教育;GI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73-03

0引言

中国的职业教育,涵盖了14000所中等职业学校、1100所高等职业学校,拥有1600万中职生、700万高职生这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教育对象[1]。而当前的很多高职院校,仍然按照“学科体系”来设置课程。在学科体系的课程中,岗位工作中所需的各项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分散于不同的课程,甚至是不同学科的课程中;加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和实践课程分段排列,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岗位工作活动的完整过程和相关要求。如何使高职课程设置和内容区别于本科,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特征,是高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进行了探讨。

1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工作过程导向的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下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而有利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进行新的课程体系开发,要对原有的学科体系进行重新思考,是对原有学科体系的解构与新的行动体系重构的过程[2]。课程开发思路:

①根据GIS职业岗位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分析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确定“行动领域”。②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构建学习领域。即:将前面整合的工作任务转换成综合化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并以此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组织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资源。③对学习领域中的学习情境进行设计,可采取项目导向或任务驱动来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2工作过程系统化的GIS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2.1 工作任务分析只有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工作分析,才能准确地确定工作知识,把握工作结构。目前云南省的大部分GIS企业均是立足于测绘行业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中小型GIS企业,它们对GIS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和中小比例尺地图编制能力。其主要工作集中在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4D产品生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建库、地图编制等几个方面。通过对云南省GIS行业发展及现状进行调查,以及对近几年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确定我校GIS专业的就业岗位群是:数字测图、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地图制图、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籍测绘、工程测量[3]。

据此,我校聘请了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企业专家,进行GIS工作任务分析。由于企业专家来自不同的企业,其工作性质和内容都不尽相同,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尽可能地把不同意见展现出来,然后整合不同专家的意见,形成工作任务分析表[4]。如表1。

按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划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形成以下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如图1。

2.2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设计学习领域在形式上相当于学科体系的课程,又与之有所区别。学科体系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相对来说是孤立的,自成体系,缺乏沟通综合。有些课程理论性强,与企业实际运用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等相距甚远,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脱离,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而学习领域包括了学科体系中相关的课程知识,将相关课程知识融合在一个学习领域,可在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中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学生的学习贴近于实际[5]。

通过对数字测图、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地图制图、地籍测绘、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根据教学论,分析应构建的课程门类、课程结构,确定哪些课程应该整合、如何整合,哪些课程的边界应该重新划分,哪些工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以及得出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等[5],从而导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即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见表2。

在本方案中, “地形测量”学习领域仅学习测绘基本知识和传统地形测图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常规测绘仪器的操作技能和测图能力。将“测绘工程CAD”作为数字测图的制图基础在第二学期的前段开设,后段再开设“数字测图”。基于地理信息数据生产过程,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空间数据库技术应用、地图制图”三个学习领域安排在第三学期同步开设,将学科体系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中原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部分的内容并入“空间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原地理信息与地图制图部分的内容分解到“地图制图”学习领域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学习领域重点培养学生GIS软件操作技能、GIS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空间数据库技术应用”学习领域课程主要培养学生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操作技能、运用ArcSDE组织和管理空间数据的能力。将“遥感技术应用、数字摄影测量、控制测量和GNSS定位测量”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同步开设,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航空摄影影像和各种遥感影像资料、测绘仪器和计算机系统,测绘地形图,制作4D产品的能力。各门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序化,而知识的总量不变。

2.3 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是一个项目化、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情境在形式上相当于学科体系中课程的章节,又与之有所区别。学科体系下课程的章节是按知识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列,而学习情境在选择合适的载体基础上,由项目或任务引出,是按照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列。可在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中按照工作步骤组织教学,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熟悉工作过程[6]。

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学习领域为例,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7]:认识GIS、空间数据采集与质量控制、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查询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合应用。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以任务驱动,围绕任务的实施和完成来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以学习情境2――对空间数据的采集与质量控制的设计加以说明,如表3所示。

最后,在完成了学习情境的设计之后,要进行具体学习单元的设计,即对各学习情境进行细化,如表4所示。

3课程方案特点

与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方案相比,本课程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①本课程方案是在分析、整理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的前提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重构,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方案,适合于具有形象思维特点的高职学生的学习;

②工作中的场景通过学习领域来体现,教师在学习情境中以项目导向来组织教学,采取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学生实践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突出了工学结合;

③学生通过完成多个项目或任务,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工作的技能和完整工作过程的思维能力。

本方案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08、2009、2010级地理信息与地图制图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开始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整体把握今后的职业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学习目的性强,学习效率高、效果好,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4结语

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除了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外,还有两个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任务驱动的系列教材开发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推动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企业第一线,尽快使专业教师成为具有企业经验的“双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才能够顺利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及配套的系列教材开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2]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3]吕翠华,张东明,赵文亮等.基于测绘背景的GIS应用性人才培养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4]周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方案[J].科技信息, 2008(1).

[5]张虹.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是关键[J].北京联合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篇5

在国内政策、新技术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增速高于去年

2010年1~6月,软件服务业完成业务收入6048亿元,同比增长29.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从月度数据看,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增速回升。如此这般“景气”程度并非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信息技术变革、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国家战略/政策的出台实施三重因素叠加影响而形成。

作为产业的骨干代表,软件服务业上市公司受益多重利好消息率先恢复。从目前已公布半年报的20多家企业经营指标来看,软件服务业领域的收入和利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拓维信息、超图软件、航天信息、广联达等公司收入增幅均在50%左右。

细分领域走势各异,新应用市场前景良好

软件服务业细分领域各自增长的驱动因素不同,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也不同,未来发展趋势也不同,三个“不同”决定了对未来软件服务业发展趋势的判断,需要分而析之。

软件产品仍然是最大收入来源,占软件服务业总收入的36%,同比增长26.4%,增速比全行业低2.7个百分点。

其中,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手机支付等技术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变革推动信息安全产品的成长。卫士通、启明星辰信息安全产品收入增幅均在50%以上,卫士通系统安全产品收入增幅更是高达415.64%。

受益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军民融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信息化与城市化融合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信息技术服务和系统集成、嵌入式软件业务发展较快,超图软件(SIS)、宝信软件(智能交通)、航天信息、川大智胜等企业收入、利润增长较快。而Ic设计则在集成电路行业复苏带动下快速增长,上半年完成设计开发收入341亿元,同比增长86.4%。

受低迷全球外包市场影响,我国软件出口收入同比增速在逐季减缓,二季度降至22.9%,比一季度减缓2.1个百分点,比2009年同期减缓15.2个百分点。

其中,上半年软件外包服务出口12.3亿美元,同比增长38.8%,比2009年同期低25.7个百分点。除了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之外,软件行业订单与收入的旺季通常出现在下半年甚至四季度也是原因之一。

软件企业通过并购加快向全功能转型。延续去年的形势,并购仍然是今年软件服务业的主题之一。随着用户需求的转变,全面的IT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对企业日益重要,全功能扩展成为大势所趋。金蝶国际软件集团并购房地产行业软件商和国内PLM专业软件厂商、东软收购全球汽车导航软件提供商ISG的相关业务、用友并购国内汽车行业解决方案商英孚思为、中软收购汉普管理咨询(中国)51%股权等并购案也印证了:产业链整合已经成为软件服务业的一个趋势。同时,并购潮的背后不但是软件服务业整合趋势的表现,更标志着新的应用模式即将出现。

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目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未来软件服务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篇6

(一)信息基础设施

启明公司在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环境方面都处于国内企业的先进行列,启明企业数据中心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主要体现在:全冗余的网络结构、三路ISP接入互联网,提供不间断电源,拥有良好的防火、排水、通风设施,机房常年保持恒温恒湿;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由具有多年经验和技术的30多名各类专业工程师及10名热线工程师负责,并提供7x24小时服务,包括托管服务、管理服务及专家服务;为IT服务管理施行的ITSM流程完全符合业界最佳实践的ITIL国际标准。

启明公司网络中心拥有AVAYA、CISCO、华为等先进的网络设备;管理的企业网络总长超过140公里,通过光纤骨干、微波传输、电话拨号及专线接入覆盖一汽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连通100多家单位局域网,连通节点超过10000个,开通了多条专线用于接入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240M 。

(二)GPS物流监控服务平台

启明公司应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技术和移动电话,组建企业GPS车辆导航、物流监控服务中心及服务网络,实现对运行车辆的跟踪和实时监控,为驾驶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启明公司从2001年开始率先在国内成立GPS研发中心及服务中心,并建成全国最大GPS物流监控服务运营中心――D_Partner服务中心。该中心在全国设有270个分中心,拥有解放汽车、北京现代、奇瑞汽车、一汽大众、一汽轿车、长久物流、陆捷物流、北京中远物流、北京中信物流、华阳物流、新大洲物流等150多家大型用户,其中,已入网监控车辆已达3万多辆,已成为目前全国能实现实时跟踪和监控车辆最多的GPS 物流监控系统。

(三)集中采购交易平台

启明交易平台适用于大型企业集团上游供应商管理和集团集中采购管理。汽车行业企业,以及上游供应商用户通过Internet接入交易平台,交易平台提供核心采购等交易业务,交易平台通过集成平台与企业的后端ERP(企业资源计划)、PDM(产品数据管理)、TDS(分销系统)实现数据集成,实现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融合与集成。

该平台功能模块主要包括采购资源管理、交易管理、供应链协同管理等。通过该平台的实施可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汽集团集中采购管理平台,目前共注册会员6853家,其中供应商6529家,子公司324家,参与交易供应商636家。目前已实现非生产物资的集中采购和零部件部分公司采购,累计交易额47亿元。

(四)行业共用信息技术服务支持平台

启明公司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已构建面向汽车行业的共用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平台主要服务对象是汽车行业企业,并主要提供:

1. 六项技术服务

(1)企业管理信息化咨询

(2)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定制和实施

(3)企业信息系统应用集成(EAI)

(4)企业信息系统基础架构

(5)企业信息系统应用外包

(6)信息系统技术培训

2. 五大产品

启明ERP、启明cPDM、启明TDS、启明MES、启明SCM

(1)启明ERP功能特点

在平台架构方面,基于J2EE、流程可定义、功能可配置、屏幕可定制;用例为驱动、架构为中心、叠代增量开发;应用服务器集群、基于消息的事务异步处理;控件集成、统一的界面事件处理方式、界面数据验证和数据库统一、灵活的外观定制;系统多应用环境、多组织实现;在系统功能方面,实现了采购资源管理、采购执行与预算控制的有效集成;实现了货物移动、业务处理与财务核算实时同步进行,真正做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统一。实现了可配置BOM;多生产线联动顺序生产计划排程;自动形成电子看板并指示物流配送。体现充分加大归集、合理减少分摊核算思想,实现成本核算精细化、准确化;价格差异与数量差异实现滚动累加;基于标准成本核算体系,满足定额成本管理要求,体现作业成本多动因思想。

(2)启明cPDM系统功能特点

基于J2EE标准的B/S模式的开放式体系结构,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大大增强,软件的整个体系结构采用最为先进的体系结构。PDM和工艺管理系统基于统一底层平整集成在一,与PDM共用同一底层平台的工艺管理系统,可以与PDM共用同一产品结构数据,使用户避免了多处维护相同的数据。基于域的对象资料夹和基于角色的功能授权,两种授权方式的结合,真正实现了对任意功能粒度和数据粒度的安全控制。工作流模板的可视化定制机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实际业务流程需要的电子化流程。基于国际标准协议(WEB SERVICE、CORBA、COM )的联邦机制,基于XML的系统快速实施和部署机制。

(3)启明MES系统功能特点

多种数据采集技术,条形码(一维、二维)扫描、RFID读写、手持终端、自动化设备PLC。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在线式、批量式、替代式。第三方集成技术,变被动质量检验、事后修正为预先防错,从源头上保证产品的品质。设计更符合汽车制造业的工艺与流程,更柔性灵活的功能选配,更便于中国汽车制造业用户操作的人机交互界面。C/S与B/S结合,注重实用性,在上位系统采用浏览器方式便于信息的;在下位系统采用客户端方式,保证集成能力和实时性。实时数据库与历史数据库同时在线、自动切换。

(4)启明TDS系统功能特点

在平台架构方面,TDS结合IC卡和GPS技术,实现强大的物流跟踪及控制;采用基于CA的身份认证和加密传输技术,保证业务信息的高度安全;在系统功能方面,通过计划协同体系,提高计划准确率。通过发运及跟踪控制体系,提高供应准时率,缩短供货提前期。采用先进库存管理模式,减少库存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改变信息专递及处理方式,提高准时率,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索赔的审核效率,杜绝重复索赔,减少损失。

篇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环保监测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使得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环境监测部门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时高效的解决了各种问题。

关键词: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

前言

我国环保系统目前已形成多级隶属于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站2223个,全国其他行业和部门建立的环境监测机构约有2634个,从业人员达到57万人。在这些现有的监测站中,具备各环境要素监测能力的环境监测站有:980个站从事空气质量监测,1078个站从事地面水监测,1131个站从事环境噪声监测,63个站从事海洋监测,111个站从事地下水监测,16个站从事生态监测,185个站从事酸雨监测,32个站从事放射性监测。现代环境管理对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模式的质量以及规模化程度等的要求更高。同时,由于形成的监测工作模式是跨区域协作的,技术人员通过信息技术解放了环境监测的生产力。在新形势下,对环境监测生产关系制度的完善是我国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工作。

1.大数据时代对环境监测

信息化的要求大数据时代要求应用大数据方式针对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和治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案,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1)信息技术推动环境监测信息化启动新模式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了另外一种声音,即思维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则源自人类的高级智慧,甚至是瞬时的灵感。新思维的出现在数据应用模式上带来了很多变革。如云计算以服务的形式将“计算能力”这种肉眼看不见的资源转化为互联网上流通的“商品”,被电池续航能力所限制和从其束缚中摆脱出来的手机应用走向智能化之后,互联网的触角可以在任何时刻延伸到任何地方。

(2)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建立生态环境网络大数据系统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环境治理体系以及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等的建立均需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大数据作为支撑。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提高环境质量的综合分析能力,集成卫星遥感等多源环境监测数据,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的基础上开展环境质量的大数据分析,形成立体、自动、智能的生态环境网络大数据系统。

(3)生态环保新理念要求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环境监测信息化必须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必须弄清楚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确定污染源排放现状及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能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服务和数据支持。

2.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各监测项目的不同需求导致系统缺陷

环监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庞大、冗杂又需要系统化操作的工程。环监部门需要充分了解所负责的各个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但是,目前我国环监部门对信息化系统的了解是不全面的,大多数监测部门只负责自身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导致整个监测系统的数据无法得到整合与处理,而是要通过数据交换实施综合处理,这大大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浪费,还会使整个监测部门的信息化系统结构紊乱、维稳性能差。

(2)部门间的有效联系十分匮乏

环监信息化建设是各环保部门进行合作的基础,良好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工作交接的效率。不同部门的监测工作有交叉,所以需要这些部门相互协调,妥善处理工作衔接问题,然而多数监测站的设备是按照各自部门的需求进行设置的,并且常常是自动或半自动工作,所以各部门间的设备差异化明显。且各部门仅仅针对自身系统的需要进行配置,无法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而这终将造成环监质量的下降。

(3)信息化建设期限较长

环监信息化建设程序多、过程复杂、周期长,并且监测站对项目的建设和开发一般需要委托给专业公司,而合适的专业公司只能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寻找,这给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的不便。另外,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相关部门的利益不同,常常会出现一些难以沟通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建设过程中信息传递有误,使项目建设时间延迟,或是多次更改项目要求,这些都会阻碍环保部门与建设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上达成统一意见,并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恶劣影响。

(4)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不当,效果较差

国际环监部门常常采用LIMS系统,故它作为我国环监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借鉴对象被引入国内。但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未因此得到有效解决。原因之一是国内环保部门对LIMS系统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够充分,而是肤浅的;留于表面的,因此多数时候对LIMS系统的使用是不科学的。没有充分的认识、合理的了解就无法进行高效科学的利用,资源的浪费也在所难免。另一个原因是15地理信息系统实际使用不当导致利用效率低下。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GIS系统,已经被大量应用于环监系统中,但是我国的环监部门仅仅把它当做了演示工具,并未深入研究GIS系统的核心技术和科技内涵,这种对GIS系统的机械运用严重影响了它的使用效果。

3.关于环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前文剖析了我国环监部门的基础工作和环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将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对策并进行分析,以便于环监部门更高效地进行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建设。促进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建设,核心是改进工作方式,使检测工作迈向规模化、专业化。而帮助环监部门在繁重的环境监测工作中,迅速提升工作效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会为环监部门带来极大便利。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自动连续采样,并以之逐步替代人工采样;大型仪器自动分析逐步替代常规手工分析;采集仪器使用时,工作人员无需现场值守,只需远程监控即可;数据填报的载体由网络系统的电子报表代替大量人工计算填报的纸质报表,填报过程甚至是自动导入或填报的;大量常规例行报告可以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计算机程序还能够过自动识别并删除简单的数据逻辑错误。传统的空间概念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应用打破了,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这就要求环监部门的各机构、人员组织需要与之积极配合,工作方式也应当做出转变,从而适应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同时,加强区域内外环境监测的分工与合作,深入研究如何整合跨行政区域的监测部门以及检测力量的优化配置,使环境监测迈向规模化、专业化。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四条具体对策。

(1)科学定位,统筹兼顾

在对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环监部门现有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分类整理以往的业务,对环监部门长远的业务需求变化进行充分合理的考虑;既要以自身部门的发展需求为基础进行设计,又要满足上级机关和同级部门的要求;既要考虑本单位本部门的运作情况,又要顾全监测工作在宏观层面的整体要求;监测人员首先要精通监测技术,其次要对信息化等相关领域的技术有所了解。

(2)实施标准化信息管理

借助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对省以下环境监测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之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独立的监测信息化系统。目前,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监测部门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因而监测管理体系不是很完善。所以,可以对国家、省、市重点污染源由国家监测部门监测结果直报省、国家环保部门,而不受当地政府的干预。详细来讲,就是要对环监部门的监测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环监部门应当及时整理收集到的所有数据,梳理准确的数据规则和编码体系,再对历年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监测数据的新标准,并确定通用的数据管理体系。检测人员依据业务信息化管理的检测过程,通过完善的标准信息化系统对监控数据的质量、内容进行控制,从而高效地完成每项监测业务并取得更好的业务效果。另外运用监测数据和排污费征收以及将来实行的排污税费改革建立相互联系的税费系统也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3)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

对全国地级市以上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进行独立运营直报信息机制。这样就有利于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管理者需要重视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效沟通可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准里进行。首先,自上而下的决策型管理方式是环监工作的特点,这要求环监部门的领导要以合理的工作方案为基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监测技术人员的需求极其容易被忽略,因此监测规划方案的实施常常引起冲突,阻碍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各岗位的工作人员要加强沟通和学习,深入、认真地做好调研,详实、仔细地完善每一个细节。

(4)注意环监信息化建设的细节问题

在环监信息管理体系中,数据报表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生成,大大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同时注重对质控管理水平的加强和提升,可以使环境监测工作更具规范性。再者,要更多地考虑数据安全问题,加强数据安全可以对数据进行授权。此外,监测人员的常规作业中,环境监测涉及到很多领域范围,且频率较高,会产生大量庞杂的数据信息,工作人员应适当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进而促使大数据方法与环境监测的融合。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资源例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等的总称。生态环境的各个要素对环境监测都有重要影响,这在概念上与大数据是相通的。另外,由上一级政府部门对下一级生态环境现状及重点污染情况进行信息公开;用生态环境监测结果与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转移资金联动起来;对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约评价结果按管辖权向社会公开等举措也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的。

4.结语

综上所述,监测部门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展开环境监测工作,同时使监测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并取得更好的环境监测结果。文章首先分析了基层环境监测站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信息化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任瑞,赵向东,王海荣等.关于农产品质量监测现场抽样环节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北企业,2015(4):9-10.

[2]牛航宇,陈善荣,徐琳等.关于对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5(3):14-18.

篇8

利用传感器感知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自动监测及智能化控制和科学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近年来天津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针对新形势重点在设施物联网应用方面进行了研究,先后承担了“天津市重大科技合作项目———设施农业信息技术集成与应用”及“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天津地区温室生态系统健康及关键技术研究”。“设施农业信息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是该站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以本地区的设施温室及保护地为推广对象,通过引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设施农业病虫害辅助鉴定多媒体专家系统”,基于传感器、单片机、专家系统和手机通讯模块的“温室生态健康智能监控系统”和基于多媒体和Web技术的“设施农业生产信息远程网络咨询系统”。结合天津市农业生产实际,扩充了数据库并进行了网络化开发。建立了作物病虫害、气象信息、土壤信息、品种信息等资源的农业技术综合服务数据库系统。引进的基于传感器、单片机、专家系统和手机通讯模块的“温室生态健康智能监控系统”结合当地生产条件和需求进行了多项改造,在全市武清区多个蔬菜生产基地进行应用。

同时建立了基于多媒体和Web技术的“天津地区设施农业生产信息远程网络咨询系统”。“天津地区温室生态系统健康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是以全市四类主要设施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发的基于GPRS的环境数据自动采集技术和微小昆虫自动计数、植物叶面分析系统等病虫害智能监测信息物联网技术采集的数据,结合市场信息、作物种类及品种选择、茬口安排、农艺措施等进行分析,建立天津地区四类设施的“生态经济优化”和“生态系统综合症”两个层面的温室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温室典型病虫害和一些新发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流行动态,构建模型,据此确定健康的温室生态系统各个生产环节的综合管理配套措施。

在承担物联网科技项目的同时,还开发了设施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可综合展示全部联网基地内信息化建设效果。通过监控中心可将土壤信息感知设备、空气环境监测感知设备、外部气象感知设备、视频信息感知设备等各种传感设备的基础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处理和挖掘,由中央控制软件进行智能决策,形成有效指令,通过声、光、电报警指导管理人员或者直接控制执行机构的方式调节设施内的小气候环境,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可通过4G/GPRS/WIFI等传输技术实现上述信息的远程共享,为远程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平台。平台在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青凝候绿色农业示范园、张家窝镇花卉生产基地以及东丽区滨海华明农业公司建立了应用示范基地。

2在农产品质量溯源和农产品物流方面

通过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的全程信息感知、传输、融合和处理,利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产品信息的采集跟踪,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为农产品安全保驾护航。近年来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同天津市农业信息中心在东丽一起执行了市经信委项目“基于RFID技术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监测系统”以及市农委“数字智能精准技术在天津设施农业中的示范应用”项目。系统以溯源中心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触摸屏、手机短信和电话为手段,实现不同条件下的产品溯源。消费者可通过不同平台,扫描或输入产品追溯码,了解产品供应链各阶段信息。可有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建立以“市场准入”和以“产地准出”相配套的监管体系,实现质量安全管理关口前移、源头控制,从而对农产品从产地到加工经营企业直至消费者整个流程实施有效监管和追溯,做到安全事件防患于未然,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让市民拥有消费者知情权,真正吃上“放心菜”,同时也提高了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3建设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信息服务平台开发与推广”和国家乡镇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开发了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为目的,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和网联网技术为核心,整合天津市耕地、土壤、气候、栽培、植保、水等农业资源,利用现有的研究基础,开发集成了智能专家系统、智能施肥系统、农产品市场价格系统、专家视频会诊系统、政务公开系统与推广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WEB网络、触摸屏终端和手机终端,构建了“市—县—乡—村—户”五级农技信息服务网络。触摸屏终端随电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投影仪等信息化设备在全市116个农业乡镇实现了全覆盖;研制的基于Android系统的“农技通”手机,通过与中国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框架,组建了“1862288天津农技集团V网”,200名基层农技人员和骨干科技示范户成为首批集团用户。项目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信息服务全覆盖。

篇9

关键词:水利 信息化 it技术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信息的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利用信息成为人们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信息、能源在当今社会一起构成两大支柱资源。其中水利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已不再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信息资源对人们来说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是一种财富,对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应该把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利用it技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是充分应用gis、gps、rs和it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和效益。是水利行业走向现代化的措施和手段,同时也可以说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一、当前水利信息资源的现状

现在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水利信息的利用不充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大大降低了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难度,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拓宽了信息渠道,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去有效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尽管办公室配备的网络环境明显改善,我们上网却仅限于进行一般信息的浏览或简单的事实查询。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水利信息的利用能力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力量薄弱。水利信息建设需要技术人员去解决,比如信息的汇总、系统的维护、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但是水利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太少,即使有也很难独立完成大规模的数据采集、汇总和信息的及时更新。

二、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水利信息随着it技术的高速发展,也逐渐显露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要求:

(一)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二)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3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的水雨情信息目标成为现实,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三)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四)信息安全保障。一方面,水利部门及it行业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应用软件,努力避免系统开发中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应用各种先进的加密技术,切实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确保系统的安全及信息的保密。

(五)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重视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针对上述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新特点,我们认为要全面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就要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加强:

(一)水利信息的基础信息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工程,其关键技术有:远程自动化控制、数值模拟、gis和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等等。从水资源规划管理到水资源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我们把传统水利转变为数字水利,再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①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分布在全国的相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分系统建设;②数据库的建设,水利专业数据库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的公共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决策者重要依托凭据;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各江河流域、各区域水利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都是国家水利信息化系统的信息源或信息子系统。成百上千的水利信息化子系统,成千上万的水利信息源,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水利信息化大系统和巨系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水利行业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

们要提高我国的水利信息能力就应当把它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去布置、施实并很好地完成。

(二)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人员队伍的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也应该遵照项目建设的程序,进行规划设计、批准立项和实施建设等建设程序,更为强调的是升级维护、技术培训、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一方面我们要与有科研实力和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综合性it企业共同进行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按照要求去建设一支对水利行业特色、专业性质、信息化建设的特点都具有较为深切的了解与理解的人员队伍。

(三)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无论从规模还是速度,因特网的发展使信息采集传播和利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建设水利信息化就要让信息用户直接获得信息服务内容,即得到关于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虚拟现实电子地图

一、前言

油气集输公司轻烃回收装置投产运行以来,随着生产发展变化,进行了多次改造或扩建,地下管线多层交叉不清;同时原来从国外引进的工程设计图纸均属传统纸质蓝图形式,绘制体例与国内不同,查阅困难;公司站内天然气集输系统缺少整体资料,给生产管理、操作运行带来许多不便。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所以建立“天然气集输数字化系统”。

二、研究开发内容

1.数字化系统的技术方案

(1)总体思路

在计算机网络允许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工程的构建,最终完成整体的轻烃工程数字体系。数字化框架平台的构建主要有以下过程:

①数字化输入。把零散的数据,收集、辨别、归纳、整理、输入计算机。

②信息化处理。在计算机网络上,使用各种技术软件进行处理。

③形象再现。在计算机网络上,重现整体轻烃工程,达到智能互动化。

④组织决策。在轻烃工程数字化体系构建过程中,油气集输公司的各个部门、先后多次浏览、讨论、修改、审议,集中更多智慧。因此,数字化系为各级领导采纳,为不同层次管理人员掌握使用,受基层班组操作工人欢迎。

(2)技术原理

①天然气集输数字化系统框架平台的构建,使数字系统的制作深度能够满足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达到实用可靠、操作方便、结构清晰;

②天然气集输数字化系统技术支撑体系的评选,筛选合理、可行的应用软件,采纳适用、经济、方便的软件;

③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所建立的数字模型,达到漫游形象逼真、技术属性的数据完整准确、触摸物体的查询、测试、量取等功能齐全,操作方便;

④完善数据库选型方法,数据资源结构繁简合理,资料完整配套,数据齐全准确,数据的范围全面、类别层次分明清晰、格式统一。

(3)支撑体系

根据数据达到的可视化详细程度分为四个层次:

①视频图像。采用多媒体数据(音频、视频)方式,描述数字轻烃工程的概要。

②平面设计。利用平面设计的原理,形象地、具有立体感地表现出轻烃工程的厂区全貌,以及各个作业区的整体概况。重点表达数字工程的“面”。

③动画演示。采用动画演示方式,表现出流体的运动过程,并显示流体在各个流程阶段的主要参数。将声音、文字、图片及动画等有机地整合到一起,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④虚拟现实。本系统运用虚拟现象(VR)技术现实地形环境仿真,其基本功能有:矢量地图数据获取,三维地形建模,三维地景生成,立体显示与立体观察,目标叠加与查询等。可用于多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建构,地形勘察,重大工程模拟等。

(4)主要内容

总体介绍:简述油气集输公司及其轻烃回收厂的概况。

①技术专题片。以生产现场实况录像为主,配套以油气集输公司的相关技术文件,以及技术管理会议等活动纪实镜头组成视频画面。

②流程系统。采用动画形式将油气集输公司站内天然气集输的各个流程系统,分别描述,并显示主要技术参数。

③平面区域系统。采用动画形式,分别介绍了油气集输公司所属主要石油和天然气长距离输送管线的概况,同时利用立体效果图形式表现出油气集输公司厂区内各个部分。

④3D虚拟演示系统。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实时三维空间表现能力,采用人机交互式操作环境,达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把油气集输公司站内天然气集输系统形象化地展示在屏幕上。

⑤电子数据库系统。应用电子版方式存储油气集输公司及其轻烃厂的相关文件。

⑥SCADA系统。预留备用接口可以链接外部即监测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SCADA),与站内的自动控制实时管理系统并网,使自动控制管理更全面、方便。

三、实施效果及达到的技术指标

1.技术特点

(1)提高效率,优化方案。为油气集输公司及其轻烃厂、油气管道各个部门的电子应用系统提供了基础性数据共享,加强了交换、协同作业服务。

(2)迅速及时,实时可靠。能够及时存入运行、管理、维修等工程技术动态,通过技术服务平台,由控制中心操作,提高油气集输系统管理水平。

(3)形象逼真。数字化影象不同于照相,制作模型需要简化、概括,在允许推理或想象过程中,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保证模型形象的神似或形似。

(4)人性化软件界面。实现人机之间交互性,互相充分交换信息。

(5)操作简便、灵活。系统软件运行于Windows环境下,具有直观、简便、友好的用户界面,应用人员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可以轻松掌握使用。

(6)互动操作。数字化工程,在真实、可视三维环境下展示到用户面前,通过交互方式查询和操作,犹如在真实三维世界中,充分体现空间特征。

2.先进水平

数字化系统应用阶段目标的创新性,应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本项天然气集输数字化系统研究,从整体来说,是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完全创新,主要研究目标是在工程建设完成以后,将数字化成果推广到天然气集输系统的管理、运营、维护阶段。

(1)天然气集输数字化系统的框架平台结构清晰,繁简合理;

(2)站内天然气集输数字化的三维视图形象逼真,属性完整;

(3)数字化系统的电子数据库存完整准确,层次分明;

(4)地下管道探测方法先进――探测结果,可靠实用。

3.技术指标

3D虚拟现实技术平台,于2000年开发完成,并形成商品化。经测试,3D系统的性能,各项技术和效益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小区建设领域,并正逐步向其它领域拓展,如园林设计、电力设计系统、油田地面与地下工程、天然气地下管网等。 目前3D系统的产品线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由当初时的单一产品3D虚拟现实内容创作系统,发展成为多个系列的产品。

埋地管道的测试精度高:

埋地管道走向、方位的定位精度:深度地5%;

地下管道探测距离精度:管线3米±5%;探头7.5米±5%;

探测地下管道的测深范围:≤5m;

探测地下管道外防腐破损点的位置偏差:≤10cm;

检测地下管线外防腐层漏蚀点位置计量距离精度:≤测试距离的0.1%;

防腐层破损点捡漏精度:≥0.25mm2。

4.推广应用

现在轻烃数字工程系统已经在辽河油气集输公司及其轻烃回收厂应用,取得良好效果。以一种低成本的易于实现、形象、可靠、便于操作的数字工程成果,向油气集输公司所辖其他站场推广,推向辽河油田其他工程,推向全国兄弟油田,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益。

轻烃数字工程系统在油气集输公司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1)用于站内集输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

数字化系统提供了已建工程的全部技术成果数据,及管理、资源、设备等信息。在总体规划时,打开画面,查询设施各类资源数据,能够方便地进行规划构思。

(2)用于集输工程的改扩建方案设计

改建、扩建设计方案修正:虚拟现实系统应用于编制设计方案,可以很轻松地随意进行修改,改变建筑高度,改变绿化密度,改变外立面的颜色,显著加快方案设计的速度和质量。

改建、扩建设计方案审查:由于虚拟现实打破了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之间的沟通障碍,使得各个部门能够通过统一的仿真环境进行交流,能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和技术思路,能够领会各方面的意见,达成共识,妥善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用于维修施工管理

数字化系统平台对于施工管理,不仅能完成记录维修施工过程信息的数据库,还能够规范数据格式与准确性,使各单位、各部门能够共享信息数据的网络平台。

(4)应用于采购管理

可以通过数字化系统获取相关属性资料数据,提出设备器材的规格、性能、以及生产厂家,很方便地编制采购计划,搜寻供应商,生产资质,合格证,厂家对比,采购统计等等。

(5)应用于操作运行

在链接了站内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SCADA)之后,能够实现油气集输全自动控制。实现整个油气集输数字化系统的监测监控,保证了系统的安全运作和优化控制。

(6)应用于经营管理

优化运行:是在系统装置的各种内外部条件给定的前提下,通过机泵设备运行方案的调整,通过生产塔工艺参数的合理调配,使装置的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最佳,实现节能降耗。

生产运营管理系统: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分析,对客户关系、市场营销、生产调度等进行管理。

(7)应用于故障维修

配套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装置系统风险进行管理,指导系统编制维修计划,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当风险指数达到警戒线时,自动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尽可能地降低装置事故发生率。

(8)用于宣传报道

虚拟现实系统所产生的沉浸感和互动性,不但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还能随时获取项目的数据资料,而且更可以导出视频文件用来制作多媒体宣传资料,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宣传展示效果。

(9)应用于教育培训

数字化系统具有形象现实的3D全景、图形、图像化、数据表格等生动特点。非常便利于非专业人员和岗位工人识别,能够形成一个基于数据库的3D全景多媒体场景,是一套理想的专题汇报系统和技术培训系统。

四、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