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篇1

1、新颖性。思维的目标,方法,过程等方面都比较新颖;

2、多向性。从纵、横、逆三方面来思考问题;

3、多元性。善于从事物的多侧,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多角度来进行思考;

4、开放性。全息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已的思维模式,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思维 培养 有效教学

创造性思维在数学中应用广泛,初中学生正好处于这种最富创造力思维的阶段,新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都存在很大的内在潜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为此,我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1、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涵义

数学创造性思维从属于创造性思维,它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数学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它是创造性思维于数学中的体现;数学创造性思维也直接从属于数学思维,它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相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是数学思维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一种形式。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审美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数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的把握数与形有关知识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数学创造的完成。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数学创造性思维既从属于创造性思维又从属于数学思维,所以它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也体现深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等数学思维品质。然而数学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又有区别于其它思维形式的特征。

2.1 特征一

数学的发明是在形式、结构上的为数学美所控制的选择

在数学领域中,发现或发明都是以新的组合方式进行的。发明创造就是发现各种形式的组合,并且选择那些有用的组合加以保留利用,排除那些无用的组合。所以,发明就是选择,而选择是被科学的美感所控制的。

2.2 特征二

数学的创造是思维自由想象基础上的构造

数学创造性思维需要想象,想象提供理想化的思想方法,理想化的思想方法使研究对象极大的简化和纯化。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物与想象物,它以逻辑上无矛盾为必要条件。因此,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内在的本质。想象能使人开拓崭新的思路,开创新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领域,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想象与构造是基于深刻逻辑分析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想象推动创造,创造得益于想象。

2.3 特征三

数学的发现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

数学规律的发现既要靠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也要靠逻辑思维。既要靠发散思维也要靠收敛思维。数学推理既有归纳推理,也有演绎推理。一般由合情推理得猜想,靠逻辑推理来证明。

3、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篇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高中;教学改革

一、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1.顺应时代要求。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典型特征便是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未来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决定教育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核心也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高中教学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学生就没有综合能力可言,这就要求高中课程作必要的调整,应当充分重视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且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高中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高中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高中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

3.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敢于质疑,学生在学校想与同学、老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这点有利于形成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交流学习气氛。敢于质疑、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习所提倡的。因此,高中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符合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二、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内在动机来自于学习者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的浓厚兴趣。外在动机则是来自于外界影响,如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内在动机是语言学习取得长远成就的重要前提。一个人的动机,总是同他满足自己的需要密切相关。学习动机的实质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2.引发学生多角度探讨问题。知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所提问题应当是开放性的,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只有在学生通过思考后,教师再启迪诱导学生得出答案,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所表现。

3.引导学生大胆的去思考。引导学生大胆去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进行讨论和争辩,在教学中安排适量的讨论学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历中教学中误区较多,有的同学容易走进误区,老师要抓住契机,指导同学们及时纠正。同学们求知欲望都比较强烈,让大家课下积极探求、查阅资料,进行论证和批驳。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充分利用史料激励学生思考。新编高中历史教材比以往更重视史料的编辑,创设高中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极思维的气氛;通过补充史料,加强高中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全面的认识某一高中历史事件、高中历史人物,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高中历史的能力,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性。

三、结语

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受陈规陋习束缚,对旧有结论的否定并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判断一切问题。而在高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表现在思维的深刻性和概括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润华.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2008(1).

[2]赵登明.高中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1).

篇4

创造性思维,即独立、创造性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对社会有价值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即是能自觉运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探索、发展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表现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满足于一般的结论,而是广泛地、深刻地进行思维,提出心得过程中,必须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探索精神,奠定创造基础

要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化,首先必须使学生具有各种转化的心理品质,而这些心理品质的核心则是探究心里。实践证明,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的基础上。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它需要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等特征将已知的知识、方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在本质特征系统的系统思维结构,随学生的“系统思维结构”的扩充,其创造性思维的领域也就更宽广,获得创造性成果的成功率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加强发现的因素,特别是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能通过观察、计算、思考、讨论发现的重要公式、定理,应力求巧妙地让学生发现而得出结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体现着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指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善于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现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结构体现着创造性思维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感知、体会和借鉴。为了激励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问题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再逐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境是围绕个体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因此一个良好的情境,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的。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教材的创造性因素,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另一方面,教学中要激励学生进行创造,对已知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新的系统思维结构,从而产生灵感,使之表现为新发现,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三、设置创新情境,增强创新能力

在培养指导精神,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必须相应地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经常如此,学生才能进入创造性思维的大门。

创造性思维有三大特点:即事端性、伸缩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的三大特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渗透又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创新问题情景时要从这三个特点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训练思维的伸缩性。训练思维的伸缩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变换题型,训练思维的多端性和新颖性。思维的多端性是指通过一种思维方式可产生大量的新假设;新颖性是指通过这种思维可以找到途径,仅依靠一种证明方法来培养思维的多端性和新颖性是不够的,还需引导学生发掘所有学知识来求得结果的方法。

篇5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灵感思维 多元化 音乐欣赏 审美心理

一、创造性思维的多元内涵

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由于它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创造性思维的总体特征是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尽管目前心理学界对其结构研究表述不一,但已达成两个共识:其一,创造性思维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独具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其二,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元化的结构内涵,不同的活动内容(如艺术创造)创造性思维也不完全相同。就音乐欣赏而言,其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聆听感知的基础上,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当对音乐感受从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性分析阶段后,又必须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的参与。

当然,创造性思维主要有发散性思维和集合性思维两种成分,其中发散性思维上不按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找答案,具有流畅、变通、有效等特征,因此是重要的。而集合性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经过分析判断获得正确答案的思维,具有集中、求同、独立等特征,二者相辅相成。

灵感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发、独创和模糊等特征。顿悟是灵感孕育成熟的标志,故灵感思维也叫顿悟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灵感思维起着突变和飞跃的作用。如作曲家在构思音乐作品时,往往会突然从心灵深处迸发出特有艺术魅力的崭新音乐主题或旋律,这就是灵感思维的表现和结果。所以,灵感思维具有明显的创新因素。音乐欣赏中的灵感思维是存在的,有时还超越音乐范畴,给审美主体带来顿悟。如物理家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的最后关头,是他自己演奏的小提琴音乐给了他灵感,产生了“相对论”。

创造性思维蕴含的直接性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集合思维、灵感思维等,呈现出综合而复杂的有机结合状态,不同性质的创造性活动会有不同的侧重结构,绝不是单一的思维综合模式。此外,必须指出的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前提,没有本专业的扎实素养,创造性思维将会变成无意义的“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是绝不能转化为创造力的。

至于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思维除了遵循以上规律之外,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积累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是很难展开有意义的联想和想象的,也就无从创造性地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是音乐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征。

二、音乐欣赏是发散性思维和集合性思维的并存

在音乐欣赏这种审美活动中,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象的和联想。这一心理活动既遵循一切文学艺术欣赏过程的普遍规律,又有音乐审美的特殊内涵。造型艺术的欣赏是以视觉形象为依据,文学欣赏是以语言和文字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和客观事物为依据,它们都有产生想象、联想的具体对象和依托,都是在作品内容确立的“实体”范围内进行再造想象的。但音乐欣赏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歌曲的歌词是文学性质,也是音乐和文学的综合艺术),存在表现内容不确定的美学特征,因此,音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更为自由、更为广阔,不仅有再造想象因素,而且具有创造想象的成分。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所以,德国的康德把音乐称为“自由美”,此外,黑格尔认为音乐的“中心内容就是主体性”。

在音乐欣赏时想象、联想等心理可按照思维网络运转,就需要可能展开全面的、开放的、广泛的思维活动。这种发散性思维可使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听众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而这些音乐形象绝不相同。如在聆听《十面埋伏》时每人都会根据小标题创造自己所感受到的审美意象,是一种极其自由的审美享受。有的教师把乐曲的小标题画成风景画,让学生看画聆听音乐,结果是学生虽然形成音乐和视觉形象的联系,但极大束缚学生的发散思维。这说明片面追求形象思维定势,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必须指出的是:音乐欣赏只有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残缺,必须辅以集合性思维,才能完成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这不仅是因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构成必须由发散和集合相辅相成,而且因为音乐是现实生活在人们思想情感上的一种审美反映,音乐是有一定内容的,特别是在绝大多数的标题音乐中,其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发散性思维太离谱,而不能回到集合性思维上,往往会产生错位的答案。我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协奏曲《梁祝》播放给不熟悉此曲的学生听,然后在纸上写出此曲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结果有多种答案,如浪漫爱情、抓坏蛋等,而真正写出的只有一个平时经常听音乐,了解此曲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自由想象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但却不能肯定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这不叫和学生“作对”,而是引导他们善于将发散性思维和集合性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这是发展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科学途径。

三、音乐欣赏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统一

和所有的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欣赏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音响激起想象、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和其他艺术欣赏相比,音乐形象思维是以音响激起的感情体验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文化修养不同,因此感受音乐时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正如音乐家柯克在《音乐语言》一书中转引兴德米特观察听众对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不同反映:“一部分人似乎在群众感到深深的忧郁;另一部分人感到是一首骂人的诙谐曲;第三部分人则感到这是一首具有压抑情绪的田园曲。”这一方面说明了音乐表现内容的不确定性和音乐欣赏中发散性思维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证实了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有人认为“音乐形象实质上就是情感形象”,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从审美心理看,音乐欣赏中的形象思维绝不会停留在情感体验阶段,它可凭着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的积累,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再造、重组出新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听者可伴随音乐音响的流动,在脑海中自由地演绎出许多生动的画面。这种形象思维创造的自由性和能动性是其他艺术不能比的。虽然有的音乐美学学派对音乐形象持否定态度,但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无一例外地要用形象思维仍是更多学者的共识。特别对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是可以感知的,音乐是有内容的,首先必须通过形象思维将他们引入音乐殿堂。鉴于中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缺乏对客观世界的直觉经验积累,因此,借助歌词、音乐标题乃至文字(语言)说明等非音乐因素建立起沟通形象思维的桥梁,自然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音乐欣赏的目标不单纯是感官的和情感的愉悦,而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因此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使该感官—感情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层次,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和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完美地结合,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音乐欣赏中的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与分析方面,它不仅包括音乐内容在通过形象思维感受后的理性定位,而且要从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如调式、旋律、曲式、和声、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交响乐等严肃音乐中(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包括哲理性的领悟,从而对音乐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准确的审美评价和论述。

从上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完美的结合过程来看,无论是情感的体验,还是对理性的理解,都离不开“三度创造”的因素。人们常常把音乐欣赏说成是“三度创作”(作曲为“一度创作”,表演为“二度创作”),无疑是对音乐欣赏和创造性思维密切关系的有力论证。当然,音乐欣赏仍是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婴幼儿童对音乐的认识,很难展开理性认识和分析。可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情感体验的丰富,对音乐理性的欣赏逐渐加深,审美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四、从多元性的审美心理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音乐欣赏的创造性思维内涵不仅是多样的、复杂的,还有依靠协调作用。形象思维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发散性思维是产生创造心理的核心机制。两者占有重要位置。逻辑思维、集合思维、灵感思维有机结合,才可使创造性思维有明显效果。我们应全面地看到: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审美心理机制,其中多种基因辩证依存,不同的音乐类型、不同的年龄层次其各种基因所产生的作用就有所差异。例如歌曲、标题音乐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无标题音乐形象思维带有更多的主体自由性,发散性思维更为突出。我曾做过一个实验:将有标题音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让八年级的学生去听,最后结论却不同。有的学生说小提琴好听,有的说大提琴好听,还有的却说大锣好听,是什么让其有不同的说法呢?当然是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梁祝》取材于民间故事,作曲家并没有通过音乐复述故事的意图,而是根据音乐发展的逻辑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并把它们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内容,以表现梁祝的忠贞爱情和他们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在作品中楼台会中的一段音乐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对奏分别是梁、祝依依惜别时的感情交流,这是音乐抒情的一种方式。这种音乐抒情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

在“草桥结拜”中突然出现了不协和的大锣,打破了所有音乐的和谐,学生的反应是不好听,甚至可怕。那么这种不协和的大锣就代表封建势力的到来,最后“化蝶”音乐又回到重复主题音乐之中,让学生通过对《梁祝》的分析,寻找多方答案。这时发散性思维对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学生对音乐作品会逐渐加深,从多层次的审美心理上培养其自身的创新思维。特别是中小学生欣赏音乐时,以对形象的联想、想象为主,其发散性思维十分活跃,应鼓励其创新精神,但由于知识、生活积累不足,大多须回到集合思维中寻求正确答案。成年人聆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形象思维与主体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既有个体差异性,又有群体共识性。至于交响乐等高雅音乐更容易为文化修养于生活阅历丰厚的知识层人士所青睐与享受。

当我们粗略地探讨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和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后,则感到当前在音乐欣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理念与实践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澄清:

发散性思维不等于创造性思维:二者是被包容与包容的关系,有密切的关联,但不能合二为一,不能画等号。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发散性思维,但仅有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难以生成及生效。但在有的文章中将二者混为一谈,认为只要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显然是认识上的片面。正是由于不了解创造性思维的丰富内涵,因此在实践上出现了“只要发散,不要集合”的偏向。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最后大多要回到集合思维上,以获得正确的答案(特别是因为中小学音乐欣赏曲目大多为声乐作品及标题性音乐),获得正确的音乐知识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它有启迪智慧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创新求异的精神,但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造能力。有时通过聆听音乐还会萌发和获得超音乐的灵感。但各种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并带有较强专业性的系统工程。泛提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够准确的。

总之,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极其密切,但必须正确全面地认识它、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二者在教学中的实践,以促使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2002年各期.中国音乐教育.

篇6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建立为“创造性而教”的信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更新观念

一、初中物理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二、更新观念

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这种能力并非少专家所特有。 “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的学生个个是人才,人人能创新,人人可成才。树立这种观念,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观察、实验、操作,还是记忆、理解、思维,时时都有创造的火花闪现,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处处都有创造的行为表现,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

正确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征,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具有创造学习潜能的初中学生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及良好行为表现:

(一)创造性学习的个性特征

1、好奇心强,好动手;2、兴趣广泛,对各种学习和活动都感兴趣; 3、敢于发言提问,勇于质疑发难,爱钻“牛角尖”,常想把老师问住难倒;4、有自信心,但不固执已见;5、乐观、积极向上,有进取心,不怕失败,不怕挫折;6、虚心乐意接受意见和建议;7、爱幻想,联想丰富。

(二)创造性思维特征

1、观察事物细致;2、富于想象力;3、对事物反应快,容易受到启发; 4、善于假设,能运用假设的办法,引发思维,寻求问题的解决; 5、喜欢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解答问题;6、理解问题深透,自学能力强;能自觉探讨问题,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练地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三)创造性学习实践行为表现

1、学习扎实,肯下功夫,会利用时间; 2、敢于大胆实践,急于求新; 3、在学习中,喜欢一气呵成,有不完不罢休的的劲头;4 、自理能力强,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自己能办的事情自己办。

三、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而且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结束语

改进物理教学,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终点行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达到终点行为的经常任务。学生的创造性是可以通过培养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感。只要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坚持不懈,一定能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革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平面设计;创造性;思维

众所周知,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是运用新颖、独创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有人说,创意思维是教不来的,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十分准确。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可教的,正如心理学中思维的特征是可操作的。坚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新境界。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意设计人才,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既懂创意又精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底蕴、有文化、有特色的设计作品才能赢得企业和大众的关注和喜爱。纵观中职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构思简单,模仿的痕迹较重,其作品中很难发现吸引眼球的亮点。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培养,学生不能将广告诉求与设计本质相联系,更难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一幅作品失去了创意,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让广博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设计者的想象不同于纯艺术的幻想,是设计者把想象利用表现技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塑造的过程,是大脑中空间立体想象的构想被及时捕捉并被图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要想把脑中所形成的形象、色彩、质感和感觉落实到寓意丰富,真实感强烈的事物,传达正确的信息,就要将标题、内文、背景、色调、主体图形、留白、视觉中心等元素有机结合,运用表现和艺术的刻画达到作品的真实效果。这一切的基础是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敏捷的思维、丰富的经验、非凡的洞察力判断力和不平常的人生经历。

中职学生因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社会文化、民族特征、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的形成不够完善,不同的社会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到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认同心理不同。由于不同文化成长环境因素的差异,课上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精品鉴赏和创作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地域文化知识和民族传承,课余鼓励学生积累和收集相关材料,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各类书籍、互联网及现代化通讯设备关注和收集创意新颖的设计作品,积极投身实践与创造性劳动,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术修养,增加审美趣味和发展创造力。

二、让想象插上梦幻的翅膀

想象力是人类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积极想象甚至是幻想,引导学生创造新事物。教师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英雄”一词,让学生进行联想与之相关的词汇,以这个问题为中心,使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越多越好的答案,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往往由英雄可以联想到美女、伟人、超人、白马、狗熊等,再从这些事物分别联想,如美女又联想到服装、护肤品等,伟人联想到等,再进行多方位联想与思考,会形成一个蜘蛛网式的思维模式图,想象不受任何限制,就像插上了翅膀,从一点向四面八方飞翔,然后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奇,既出乎预料又合乎情理的

答案。

三、让头脑风暴凝聚团队精神与求知欲

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说明人多方法多,教学中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头脑风暴就是每一个人都能畅所欲言,提出创意构想,从而产生尽可能的观点,即使有些观点天马行空,但也可以突破思维局限,集思广益,达到更高的创造性协同水平,对于创造性活动具有非常大的使用意义。

篇8

历史教学创造性思维必要性策略创造性思维主要指的是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来对事物进行创新,进而获得新颖思路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初中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综合性、过去性以及具体性等特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还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针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还是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历史学科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学科,在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新课改标准当中曾规定,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准确把握计算历史年代和历史图表的使用技能,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阅读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最终达到全面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这就表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但就目前的现状来讲,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如历史教师的专业性不强,许多初中阶段的历史老师并非历史专业文凭,而是学校随机分配和安排的,即使有些老师是历史专业出身,但是其在教学方面还是沿用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此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顺应时展的必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创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要求未来人才必需要具备高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决定了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而这种条件的产生则主要依赖于教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因此,我们首先要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知识,确保知识的传授具有启发性。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教学不再是单纯的陈述知识,而是提出问题和导读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主动创造提供必要的心理和外部条件。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交流、讨论,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处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当中,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拓展。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将历史事件的脉络和走势理清,帮助学生总结和思考。此外,教学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尽量消除或是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鼓励学生创新。

(2)引导学生大胆思考

在教学当中适当安排实践和讨论学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个人见解,对于思维走进误区的同学,教师要抓住机会,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十分强烈,鼓励学生课外探究和思考,对历史知识进行批驳和论证,不仅能够训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激发学生的聚合、发散思维

(1)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指的是对刺激做出流畅的反应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则思维的流畅性越好。一般来讲,历史现象和内部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联系,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存在各种原因,所以在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一方面要求学生细微活动要迅速、畅通,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假设和变式,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指的是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是发散性思维的第二特征,即在面对问题情景的时候可以随机应变,不拘泥于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当某一思维受阻时,可以进行思维的快速转移。所以,要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首先就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正向思维的机械性,有效活化学生思维。其次,要重视对侧向思维的训练,即通过对近似知识的类比,使学生获得新的启迪。在实践教学当中,可以充分利用变式和假设,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3.鼓励史料探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深化

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探究史料,增强其研究知识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一般而言,史料是过去人们对于某件事物的看法,写史料的人员一般都是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发表观点,因此,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何通过史料来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基础史料,让学生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史料实在何种情况下,写作者以何种目的写出来。通过课堂思考和讨论,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形成学生自己的见解。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化。

4.正确处理接受学习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过多年时间证明的结果,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非完全抛弃过往的接受学习,节节课都让学生独立思考。接受学习是人类固有的思维模式也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由于历史课堂的教学是对过去人类活动的探究,因而接受学习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在一个个发展阶段,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成熟,因此在面对难以理解的问题时,依然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所以,在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当中,要特别注意将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郭瑞清.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J\].才智,2009,(22).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一、思维的创造性是思维品质的重要特征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精神,是在新颖地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它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产生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和新发现。它不同于传统的旧模式,与教师平时讲的内容容完全不同。这种思维特征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突然发现教师所讲例题的其他一些解法,发现教材定理的另外证明方法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创造性思维是在可供选择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找出最优解决方案的思维过程。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思维创新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面对求知欲极强又极易接受新事物的初中学生,新的构思可以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提问的学习能力,新的形式可以帮助他们灵活运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新的内容可以促进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创新教育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正处在智力开发最佳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实施创新性教育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数学课堂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突出趣味性、探究性、过程性和实践性,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并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从而为体验搭设支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育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有效地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要先转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所谓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以,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的核心就是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培养学生以完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来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一位数学家曾指出,数学发明创造是识别、选择、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讲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同化,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要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必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体系合理化、科学化并具有系统性。只有当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合理化,才能达到思维方式的科学化,进而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2.通过创设自由愉快的学习情境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体会真实的问题,得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检验猜想的正确性,使数学的教学活动成为具有无限乐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尽力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敢于想象、提出问题,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这种自由愉快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心理品质。

3.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启发创新意识来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开展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在思维训练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性思维主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数学上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份。在数学教学中,为防止思维程式化,对于一些问题,尽可能变化为已知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揭示数学问题的层次,又可以充分展现学生自身的思维构想,让学生从中吸取数学知识的营养。

(2)开拓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特点是能开拓出不同于一般的有效解题方法。为此对概念要一义多析,对试题要一算多法,对应用题要一题多变和多解。要注重中介思维能力训练,提高直觉想象能力。例如,通过类比,迅速建立数学模型,或培养联想能力,促进思维迅速迁移,都可以启发直觉。我们还应当注意猜想能力的科学训练,提高直觉推理能力。

篇10

1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简单点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1.2 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1.3 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

1.4 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1.5 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2 创造者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前进的动力,是人类智慧之最。创造,是对以往的否定,是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成果的最有价值的劳动!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力。根据“创造成就=知识技能×智力×非智力因素”这个公式,一个人要想进行成功的创造,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宽广深厚的背景知识;②一定的智力发展;③良好的心理品质。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1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创造教育,就要端正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把学生从“视为物”到“视为人”,即认识到学生是具有思维能动性强的人,把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目标的实现看成师生双方努力的结果。

3.2 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平日工作中,笔者个人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些尝试。①语言激趣;②以美激趣;③以用激趣。

3.3 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动机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在我们课堂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一代的学生不再满足于吃别人嚼过的东西,他们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他们需要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针对这种形势,我们教师所能做的已经不是照本宣科,把知识教会就行了,我们更大的任务是去引导学生,让他自己去动手,去思考,去研究。

3.4 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管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

3.5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

3.6 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应提倡学生问问题,诱导他们问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和分析,表现出不依常规、用新颖的求异思想和方法解答问题。

3.7 鼓励学生求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胆鼓励学生存同求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就曾写过:“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的名句。存同求异就是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和逆向思维,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想别人不曾想,做前人未曾做,独辟蹊径,从而诱发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3.8 诱发灵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