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贸易与实务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贸易与实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贸易与实务

篇1

1.1寻找贸易伙伴寻找到合适的贸易伙伴,是电子商务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利用互联网这个大众平台,能够进行良好的广告宣传,便于寻找合适的网络贸易伙伴,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还降低了电子商务的成本,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络平台对外经济贸易信息,吸引客户的浏览,另一方面也可以主动吸引客户上门咨询与业务谈拢。

1.2网络交流、洽谈电子商务进行贸易往来时,因无法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只能借助网络的聊天方式,向客户介绍贸易业务的具体环节和内容,所以融洽、准确、高效的网络交流和洽谈就变得尤为重要,并且网络交流非面对面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某些业务尴尬,具有独特的部分优势。

1.3网上支付款额电子商务从头到尾的工作流程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所以它的款项支付必然是进行网络支付,客户可以利用支付宝、网上银行或信用卡等支付方式,完成款项的支付,而且支付信息受到绝对的私密保护,很少会出现支付信息外泄现象。同时,网络支付方式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便利了某些人群的款项支付。

1.4网络化交易电子商务这种新兴交易形式,真正做到了无纸化、网络化,不仅使复杂繁复的经济贸易来往流程,可以简单地在互联网上便捷进行,而且使企业和用户之间仅仅通过电子回单和电子票据就可以完成贸易工作,并且也便于以后的分款支付和索赔工作的进行,大大节省了交易过程所需的时间和人力。

2研究电子商务发展对经济贸易的影响

2.1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贸易机会电子商务所面对的市场十分广阔,其所面对的客户种类也异常繁多。任何会上网的民众都有可能成为电子商务服务的对象,所以,电子商务大可以摆脱束缚去努力挖掘客户资源,提高网络交易额。同时,这种开放化的网络环境,也使得各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信息可以最大化地共享与传输,便于自己企业吸收更好的商务理念,从而可以发展自己求得更多贸易往来业务。

2.2便于企业冲破现存的市场和管理壁垒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在经济贸易活动中的发展日益频繁,国内许多大公司大企业都应用了EDI,并且对于已经应用了EDI的企业有某些优先权利,这样的措施实行之后,就侧面地提醒了部分企业,必须着手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打破原有的管理壁垒与贸易壁垒,为企业的发展找寻更大的市场,这样的手段也相当于是对企业发展的一个催化,有利于企业的不断进步与市场开发。

2.3统一国内市场互联网目前的覆盖面几乎延伸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覆盖现状必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所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电子商务统一市场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经济贸易的交往过程中,发现商品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流动,不会固定地局限于某一范围内流动,加之电子商务的大众化地位,使得商品流动的范围可以触及国内任何市场,间接地统一了国内市场。

2.4利于经济贸易的多元化发展交易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付款形式,而是更多地利用网上银行进行款项交易,简单的网络交易包括了资金、信息、数据的交易,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障碍,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经济贸易交流手段的便捷化,并且也挖掘出了全国电子商务的潜力,保证了经济贸易朝着高效化、便捷化、高频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3我国在经济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存在的问题

3.1.1安全机制缺陷电子商务从头到尾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交易活动,所以换个说法,即电子商务可以看作一种虚拟的经营活动,不具有实体性,这也就使得交易双方可以随时违约,给交易的稳定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并且网络环境不似现实环境,它没有完整细致的公安保护,难以在出现财产损失之后及时追回,给交易双方的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这种安全威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遭受互联网黑客的恶意攻击,使得企业机密数据被盗而造成损失;二是交易双方进行网络资金交易时,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交易出现隐患。

3.1.2管理制度不善这里的管理制度主要指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善,多由企业自身的经营内容所决定。虽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GDP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并未改变,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国家经济体制仍处于不成熟阶段,甚至还存在某些经济问题,加之科学技术较他国来说相对落后,所以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仍以加工、劳动为主,这也就造就了我国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管理经验缺乏、信息化管理欠缺等问题频频出现,对于电子商务的引进应用有着较大妨碍。

3.1.3法律法规滞后相比美国以及欧洲的发达国家经济体来说,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不够完善,加之市场经济的运行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一旦经济行为受到法律限制后就无法进步发展,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仍较为落后。针对此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难以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完好配合。同时,因为电子商务在我国登陆不久,相关的法律条例更加稀少和紧缺,更加难以支撑现行的电子商务发展,所以法律法规的滞后也是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3.1.4专业人才缺乏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子商务,随着近几年来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我国广大高校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已经无法跟上人才的需求进度,造成了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偏差,无法满足如今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进程。同时,高校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因缺乏工作经验和工作实践经历而无法快速步入电子商务领域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这也是一个影响人才应用的重要问题。

3.2对策分析

国家政府努力营造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条件

3.2.1规范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政府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家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政府调控,保证电子商务能够在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下成长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努力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建立健全相应辅助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并且实行好科学发展观与科教兴国战略,肃清网络环境中的违法行为,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2.2大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常常在电视节目上出现,将这句话所隐含的深意用于电子商务里,即国家需大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那么国家来应该具体怎样培养人才呢?本文认为,国家应该加大教育投资资金和电子商务科研项目投资,在各大高校设立电子商务研究部,力求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同时,国家还应该多多提供某些电子商务实习工作,让在校大学生能够得到相关的电子商务实战训练,让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能够共长,保证高校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迅速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工作。

3.2.3企业积极适应电子商务环境并努力融入作为企业,应该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首先,对企业自身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备建设,切实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其次,企业应该对自身的企业理念进行改革,以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理念,保证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工作进程都能够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发展,确保企业在与别的企业进行经济贸易竞争时,能够得心应手、占取先机。最后,企业还应该对自身管理进行改革,努力掌握最新的电子商务管理方法,将企业真正地融入到电子商务的环境之中,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活力。

4结语

篇2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升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的受到互联网浪潮的冲击,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而传统的国际贸易也在着浪潮之重受到了影响,跨境电子商务,正在逐步的蚕食着传统跨境贸易的市场份额,面对这一现状,传统的国际贸易唯一的出路即是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互联网+国际贸易的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升级原有的传统外贸模式,企业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

一、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的区别

传统的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易,一般是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组成,所以也称之为进出口贸易。而跨境电子商务是是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借助于互联网的交易平台使得商品,服务,要素等等的流通变得更加便捷,更自由。而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新兴的跨境电子商务拥有更多的优势。

(一)商品和服务信息获取更加便利

因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而言,具有更多的丰富的、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贸易信息,通过互联网快捷的平台支持,直达全球的消费者,使得获取信息不在受到传统贸易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因此,跨境电子商务对于传统国际贸易的优势在于互联网上的市场信息广泛的共享和公开,网络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搜索到全球的不同商家提供的相同商品的信息,方便消费者对同一款产品进行质量和价格上的比较,从而选择出最合适自己的优质产品以及最合适自己的优质服务。

(二)企业直接面向全球市场

从局部的角度看,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由厂家到经销商在到各个分销商的模式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营销成本,浪费了企业的资源,而新兴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则是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直接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使得无形之中,企业大大的降低了企业营销的运营成本,并且让消费者以更加低廉的价格享受更优质的服务。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不能有效的对接企业与消费群体的供求关系,使得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大幅度减少。从全局来看,跨境电子商务为各个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更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使得更多多样化的同类产品流入市场,使得商品流动的范围不断的扩大,更有利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打造自己的品牌。

(三)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更便捷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收到的各种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更具有时效性,我们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购物,只需要轻松的点点鼠标,便可直接完成交的易信息互通,单证的传递,支付货物款等流程,省去了我们购物时繁琐的一系列流程。消费者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购买商品的物流信息,通过跨境物流系统,产品可快速的配送到全球各处。信息的高时效,商流的多样化,物流的高效化使得国际贸易更加的便捷。

二、跨境电子商务推动国际贸易升级

(一)促进国际贸易多边发展,优化配置各类资源

跨境电子商务具有更高效的信息传递性,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加庞大的客户群体,进入门槛更低,所以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同时,要把相关配套的各类服务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配套进行深度的优化,使得生产,销售,物流达到充分的融合,以信息为交汇点,充分融合产品从出厂到销售,在到海外配送,以及电子支付,以消费者为中心,构筑相对与传统经济更便捷,更高效,更快捷的全球服务产业链。

(二)推动国际贸易企业的发展

传统国际贸易是由企业按计划生产出相应数量的产品以满足国外消费着的需求,而这样的方式常常出现一种供不应求或者是供大于求的尴尬情况,而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跨国电子商务为这种弊端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企业可以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收集整合的信息,通过云计算来精准判断境外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并以此制定生产计划,这样大大减少了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的弊端,减少了企业盲目生产而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除此之外,透过大数据云计算可以及时的收集到境外客户群体对相关的产品反馈,及时的对产品的不足之处做出行之有效的变更和改进,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人群的需求,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走的更远。

(三)推动差异化竞争

受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影响,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国际贸易的大门,推动自己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而互联网的跨境电商平台为各国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商家的产品,云计算功能,更是让消费者很容易的找到符合自己心理需求的产品,消费者在面对自己的需求时,增加了更多的可选择性,这样的消费方式使得国际贸易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激烈的竞争会促使企业去完善自己的产品,提高自己的服务,以此来打动消费者,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在众多的产品之中脱颖而出,让消费者满意,成为了当今外贸企业的一道难题。这样的竞争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更多的满足自己心里需求的产品。

三、跨境电子商务的弊端与改进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告诉发展,随之而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首先是这个新兴的跨境营销模式缺少有效的监管,造成门槛低,各种失信企业乘虚而入,造成了信用缺失,监管不完善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物流系统的不成熟,缺乏时效性和安全性也为跨境电子商务蒙上了一层阴影,各个国家之间存在各种复杂的关税贸易协定也是限制跨境电子商务的一道屏障,没有完善健全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法律也是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原因。改变这些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各国家,各民族,各个拥有不同的文明,的人群共同去努力,以真正的在@个互联网时代,让地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

篇3

[关键词] 服务贸易;经济增长;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70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146- 04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状态,相伴而生的是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82年的45.4亿美元上涨到2013年的6 064.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6.53%。同期,GDP由2 021.4亿美元增长至106 077.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17%。我国进出口总额在1982-2013年期间由416.1亿美元上升到38 667.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21%。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要比GDP和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高。服务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探索这一问题对调整中国的贸易结构有重要意义,进而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期间,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也对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2 文献综述

从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关于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Francois 和Schuknecht(199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服务贸易对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Alan V. Deardorff(2001)的研究表明,服务贸易通过拉动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增长,从而间接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George Verikios(2001)运用一般均衡(CGE)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电讯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可以拉动全球经济增长2%。Greg McGuire(2002)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其丰富的劳动力要素积极参与全球服务贸易,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Sherman Robinson(2002)指出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服务产品的同时可以获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熊启泉和张琰光(2008)以Taylor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双对数模型,通过实证检验可得我国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不是很高,其中出口贡献率要高于进口贡献率。唐保庆、黄繁华和杨继军(2011)从知识产权保护这一视角出发,先从理论上研究了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之后在90个国家1998-2007年的面板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2 关于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尚涛、郭根龙和冯宗宪(2007)选取我国1982-2004年服务贸易和经济增长数据对两者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赵书华和张维(2012)根据中国1986-2010年服务贸易出口和GDP数据验证了经济增长和现代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现代服务贸易出口份额提升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丁立贵(2012)研究得出以GDP来衡量的经济增长与服务贸易进口以及服务贸易总额之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

2.3 关于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李平和梁俊启(2007)使用单整、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VCEM)对我国1982-2005年三个部门服务贸易的进口、出口和GDP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进口将抑制经济增长,而出口会促进经济增长。万建军和李扬如(2014)选取1985-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服务贸易出口会拉动进口的增长,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长与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在于分析服务贸易是否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服务贸易出口或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部分学者就经济增长对服务贸易的反向作用关系进行研究,但是关于服务贸易进口、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影响关系并没有得到体现。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运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分析法来研究1982-2013年期间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冲击响应,从而得出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关系。

3 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在以往研究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中,通常用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净出口额等来衡量服务贸易。本文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其经济意义出发,服务贸易将用服务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来度量,经济增长则用GDP来表示,时序长度为1982-2013年。服务贸易出口、进口和经济增长分别用export、import、gdp来表示。其中,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服务贸易数据来源于服务贸易指南网。为了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且不改变数据特征,本文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后得lnexport、lnimport、lngdp。

3.1 单位根检验

数化的服务贸易和GDP数据仍表现为上升态势,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为了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取一阶差分进行检验,从而可以推测服务贸易进出口和GDP可能是一阶单整过程。因此,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数化的GDP、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的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而一阶差分之后的各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为平稳时间序列,为之后的协整检验奠定基础。

3.2 Johansen协整检验

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迹统计量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中可以看出,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lngdp、lnexport和lnimport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关系式为:

ECMt=lngdp-7.954 707 lnexport+5.546 896 lnimport

经单位根检验可得,序列ECM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表明序列lngdp与lnexport和lnimport之间确实存在协整关系,即GDP、服务贸易出口与进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对GDP的弹性分别为7.954 707 1、-5.546 896 1,即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每增加一亿美元,GDP将相应的增加7.954 707 1亿美元、减少5.546 896 1亿美元。由此可知,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而服务贸易进口将抑制经济的增长。但是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强力拉动作用能抵消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即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净效应为正。

3.3 VAR模型的建立

协整分析能够衡量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均衡关系,但是不涉及变量变化与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运用VAR模型对dlngdp、dlnexport、dlnimport 之间的系统关系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尝试通过这一分析过程确定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

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yt=A1yt-1+…+Apyt-p+Bxt+εt(1)

式(1)中,yt是内生变量,xt是外生变量。A1,……,Ap和B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t是扰动向量。由表1可知,其中,lngdp、lnexport、lnimport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dlngdp、dlnexport、dlnimport是平稳序列的时间序列,为了确保模型的稳定性,我们选择在平稳的时间序列(dlngdp、dlnexport、dlnimport)的基础上建立VAR自回归模型。在实际操作中,通常根据AIC和SC准则来选取模型的滞后阶数。经过多次验证,最后将滞后阶数定为2,模型设定为VAR(2),得到的估计数如下所示:

dln gdpdln exportdln import= 0.152 0.394 -0.037-0.348 0.006 -0.016-0.344 0.594 -0.285dln gdp(-1)dln export(-1)dln import(-1) +0.119 0.356 -0.319-0.324 -0.053 0.361-0.542 0.508 0.092=dln gdp(-2)dln export(-2)dln import(-2)+0.0360.1810.146+ε1ε2ε3

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可知模型是稳定的。同时,检验可得方程亦不存在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模拟效果很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3.4 脉冲响应分析

本文运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法对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得到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冲击响应路径。脉冲响应可以反映出一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时如何通过模型影响其他变量,最终又反馈到自身的过程。本文使用Eviews7.0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得到如图1-3所示的结果,其中,横坐标表示脉冲响应函数的响应基数;纵坐标表示内生变量对干扰项的响应程度。

由图1可以看出,GDP增长率对其自身标准差扰动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在第3、6、7、9表现为较弱的负效应,但累积影响为0.080 346,表现为正向效应。GDP增长率对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标准差的扰动也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呈现正向效应。计算可得累积效应为0.051 226,表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从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GDP增长率对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标准差扰动的响应存在较大的波动性,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交替出现,其累积效应为-0.020 97,表明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从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存在较弱的负向效应。总体来看,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由图2可以看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对其自身标准差的冲击在第1期表现为较高的正效应,之后几期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影响效应,但其累积效应为0.090 504,表现为较高的正向效应。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冲击响应在第1期表现为正向效应,其后几期都变现为弱负向效应,累积效效应为-0.029 412,表明经济增长对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的增加具有较弱的抑制性。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对出口增长率的冲击响应在初始阶段表现为零,在第2、8期波动到横轴以下,为弱负效应,其累积效应为0.085 410 5,总体为正。其经济含义是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在总体上会对出口增长率产生促进作用。

由图3可知,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对其自身标准差的冲击响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第1期表现为很高的正向效应,之后稍有波动,但总体表现为较高的正向效应。经济增长率对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标准差的冲击响应在第1期表现为较高的正向效应,2期开始下降并一直表现为负。其经济含义是经济增长率对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的冲击有一个滞后期,在初始阶段会促进进口增长率的增加,在后期其抑制效应会逐渐显现出来。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对进口增长率的冲击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基本呈现正负效应交替出现的态势,其累计效应为0.089 771,为正向效应。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 论

本文在建立的VAR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法实证分析了对我国1982-2013年期间的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增长率会对经济增长率产生影响,同时,经济增长率对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具有反向冲击作用。就服务贸易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冲击效果而言,从总体来看,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有较明显的促进效应,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表现为较弱的抑制效应,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以抵消进口带来的抑制效应,净效应为正。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率对服务贸易增长率的冲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这种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之后才会表现出来。

4.2 政策建议

由上述结论可知,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会被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所用所抵消。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政策的贯彻实施,鼓励企业更多地增加服务贸易出口,力争开辟一条新型服务贸易的创新之路。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大力发扬传统服务贸易的优势,把信息技术服务作为发展重点,致力于现代化服务贸易走向高端路线。再者,我国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服务贸易的大环境中去,注重加强与各国的沟通协作,努力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带动我国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丁立贵.服务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2(11):45-51.

篇4

关键词:竞争优势理论;服务贸易;竞争力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概述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80年1985年、1990年提出的竞争三部曲,《Competitive Strategy》、《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构筑而成的,该理论认为该产业甚至一国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一国特定产业是否俱备国际竞争优势,即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取决于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是否具有优势,一国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两个辅助要素,四个基本要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其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以及两个辅助因素。

还有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一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例如,第三次世界革命),进行生产创新,制定适应的产业发展战略,是一国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波特认为繁荣是政府的选择,政府合适的角色是市场的辅助和催化剂,为企业创造获取竞争优势的环境[1]。

二.竞争优势理论在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一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和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正从比较优势理论方面解释了旅游服务贸易中,但是实际情况来看,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绝非仅靠一国的比较优势就能形成竞争优势,而是依靠本国或本产业比较优势并结合竞争优势理论来提高一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别从竞争优势理论的四个方面阐明。

第一,从生产要素方面上来说,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是依靠高级生产要素的获得,在旅游服务贸易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旅程中,他们不再单纯地满足于视觉的享受,更重要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所相关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和科技知识甚至更多方面获得了解,期望达到获得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优秀的导游以及当地的相关咨询机构,也就是上述所说高级生产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因此,我国要促进旅游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就必须大力提高我国旅游业的人力资源水平。

第二,从市场需求条件方面,国际市场需求是一国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没有国际市场需求,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将无从谈起,本国旅游企业的生产规模取决于旅游服务贸易国际需求状况和国际市场的大小,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需求刺激企业的创新能力,而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又依赖本国旅游企业的发展,所以旅游服务贸易的市场需求是发展旅游服务贸易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三,旅游服务贸易作为一门关联性涉及度较强的行业,从其相关产业或支持产业来说,只有优先发展此类行业才能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发展相关的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和住宿业,娱乐业等。

第四,从企业战略结构的制定和竞争优势分析,企业的良好发展才能提高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应用于旅游业,即旅游业竞争力的提高来源于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旅游企业的合理战略结构为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证。企业产销规模的持续膨胀迫使企业的竞争意识需要提高,并以此为出发点提高各方面竞争力。

第五,从政府政策及机遇角度来看,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政策和机遇扮演与促进所有贸易发展一样的角色,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形成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四个要素条件着手,进一步可知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获得是依赖竞争优势理论[2]。

三.竞争优势理论对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启示

(一)转变传统发展的观念,提高服务业的发展的重视程度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十五规划中才首次提到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并未形成一个完善可实际执行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对服务贸易的政策和管理都不到位,因此导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薄弱与对服务业的定位和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在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与发达国家差距过大。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观念。[3]

(二)强化进出口结构的优化,保持并增强传统型优势,发挥潜在优势

随着目前这些产业中所要求的知识及技术含量的提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传统的优势,就必须充分强调培养高级生产要素,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附加值。从另一方面来看,挖掘潜在的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不言而喻。只有大力发展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才能确保与国际同行激烈竞争时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让我国的服务贸易真正享受到货物贸易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三)扩大内需,挖掘国内潜在市场,推动内需导向型服务产业的升级

刺激消费者行为,挖掘国内潜在市场,对于一国建立竞争优势有重大作用。通过引导实施一系列促进消费的经济政策,有利于消费行为合理化、多样化。一方面从内需的增加和结构变化引导厂商对于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使有高技术含量,大市场需求、出口前景好的高关联度和高附加值服务产品。全面规范国内服务消费市场,以优良的服务消费环境、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吸引人群扩大服务消费水平,从而作为依托带动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对新市场的开拓能力等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必须有一套可行的创新机制作为保障。首先,政府要加强引导和示范作用,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带动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国际合作,使企业在对外开放中学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其次,企业应有不畏风险的创新精神,通过创新化险为夷,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开拓市场,主动挖掘国内不同层次居民和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五)政府可以在以下方面更多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1.减少体制垄断的副作用,培育有效的市场,使企业公平竞争并优胜劣汰,并与国外资本集团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2.通过产业、货币、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引导企业资源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聚集,一方面保持传统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法规着手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以保护国内企业。

3.持续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使高级要素的培育成为长期不变的战略任务。

4.在大量引进发达国家先进企业集团的同时,更要鼓励服务企业勇敢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李良波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j]商业经济研究 2006年第35期

[2] 宋瑛 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启示经贸论坛[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期

[3] 宋瑛 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启示[j]经贸论坛《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期

篇5

论文摘要: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散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经济活动中。由于我国保险行业及法律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执行力度受干扰程度较大,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司法判决及解释。

梁树新和张宏编著的《国际贸易实务》这本书的案例评析中有一个很普通的案例,后来被山东财政学院的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作为经典案例进行宣传。本人读完后发现有很大的疑惑,之后通过细心查阅相关资料并研究该案情,发现确实有不妥之处。

案情回顾:

山东某外贸公司以CIF条件签订了一份出口淀粉的合同,装运港为青岛港,向当地一家保险公司投保了海运货物一切险,保险金额为CIF价格加成10%0货物运离发货人仓库在码头等待装船期间,遭受了特大海潮,货物严重受损,经检验部门检验,己构成实际全损。

外贸公司就受损货物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理由有二:根据海运货物保险条款中有关保险期限的“仓至仓”条款的规定,保险责任自保险货物运离保险单所载明的起运地仓库或储存处所开始运输时生效,此案中货物在码头等待装船期间受损,属于保险期内发生的损失:另外,造成被保险货物损失的原因是海潮,属于一切险的承保风险。

保险公司认可了上述索赔理由,但在赔偿金额上不同意按保险金额,即CIF价格加成10%进行赔付,理由是货物受损时尚未装船,作为被保险人的外贸公司并未支付货物的海运运费,亦即被保险人并未遭受运费损失。且海运货物保险属财产保险,根据财产保险补偿原则的规定,保险赔偿不能超过被保人实际遭受的损失,被保险人不能通过保险而额外获利。如果保险人按保险金额赔付了被保险人,那么被保险人未支付的运费也得到了“赔偿”,被保险人显然通过保险而得到了额外的利益,是不合理的,因而支付保险赔偿时要将运费从保险金额中扣除。

而外贸公司不能接受保险公司的说法,认为应按保险合同中规定的保险金额获得赔偿。双方在赔偿金额上发生了争议。双方争执不下,外贸公司遂向法院提出诉讼。法院经取证后,最后判定外贸公司胜诉,保险公司应按投保金额赔偿,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经典分析;

明确保险合同项下的保险标的是正确处理本案的关键。保险标的是保险所要保障的对象,是保险事故发生的载体,在财产保险中是因保险事故的发生而遭受损害的财产。若能明确保险标的是什么,则可以澄清在风险发生时是否有一部分保险标的并未处于风险之中,即并未遭受风险,从而判定是否会相应地实行赔款扣减。本案的保险合同是海运货物保险合同,保险单中的声明部分明确表明承保的是“货物”,因而保险标的就是出口货物淀粉,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尽管货物的运费、保险费构成了货物价值的一部分,但本保险合同项下的保险标的仍是有形的货物一一淀粉。在此保险事故中,整批货物,即全部保险标的都遭受了海潮浸损,保险公司理应以保险合同中的最高赔偿限额为基础进行赔付。如果确有一部分淀粉并来遭受海潮损失,保险公司当然有权利只赔付一部分保险金额。但保险人以构成保险标的价值一部分的运费没有遭受风险为由而将运费从保险赔款中扣除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

现代国际贸易实务普遍将货物的运费并入货物保险价值之中一起投保,多数情况下并不将运费作为单独的利益另外投保。这种做法在法律上也是有根据的。我国((海商法》第219条规定了确定货物保险价值的基本方法:货物的保险价值是保险责任开始时货物在起运地的发票价格以及运费和保险费的总和。尽管在计算货物的保险价值时可以并入运费,但需注意的是货物保险的保险标的是货物本身,而运费只是货物保险价值的一部分。而不是保险标的的一部分。尤其是采用CIF价格术语时,售货合同往往规定投保金额为合同CIF价格附加一定比例加成,无论运费是预付还是到付,在保险货物遭受损失时,包含了运费、保险费在内的保险金额就成为保险人赔偿被保险人的有效依据。如果保险标的发生了承保范围内的全损,保险人就应按保险金额进行金额赔付(假设没有免赔额)。

另外,根据契约自由原则,保险人也完全可以在保险合同别约定:“按CIF价值投保的货物如果在运费尚未支付前遭受损失,保险公司将在赔款中扣除运费。”这样,合同的特别约定就超越了有关法律的规定,这对双方也是有约束力的。在这种情况下,本案中的保险公司即可按扣除运费后的保险金额予以赔偿。

另类剖析:

以上是书本上的案例及对案例所做的分析,初看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细细考量后就觉得存在纸漏之处。在本案例中,法院的判决有庇护外贸公司,将保险公司推向承担交易失败成本之嫌。在以往很多保险索赔的案例中,法院通常都是站在被保险人的立场上思考整个案件,而忽略了其司法中立的特殊地位。在这件案件中,法官考虑问题不够周全,有失公正原则。

海运保险属于财产保险的范畴。财产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交付保险费,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的约定对所承保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损失补偿原则是财产保险的核心原则。它是指在财产保险中,当保险事故发生导致被保险人经济损失时,保险公司给予被保险人经济损失赔偿,使其恢复到遭受保险事故前的经济状况。损失补偿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有损失,有补偿”,二是“损失多少,补偿多少”。坚持损失补偿原则,一方面可以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被保险人通过赔偿而得到额外利益,从而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实施损失补偿原则时应该注意,保险公司的赔偿金额以实际损失为限、以保险金额为限、以保险利益为限,三者中又以低者为限。 本案中外贸公司以CIF条件投保的海运货物一切险是属于财产保险,作为财产保险,其最核心的原则应该遵守损失补偿原则。

下面对案情进行详细分析:

在CIF条件合同中,以此种方式订立合同的原意是充分保证买家得到货物,买家付了货款+运费+保费。购买保险的目的就是充分保护买家的利益,该保险是为了当货物在航行途中遭遇保险事故全损时,买家财货两空,保险公司按照保险金额为CIF价格加成10%全额赔付给买家。以补偿买家的经济损失,保证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此种情况下买家,卖家,运输公司三方都没有因灾害补偿额外受益,完全符合财产保险公司的损失补偿原则。

在此案中,货物运离发货人仓库在码头等待装船期间,遭受了特大海潮。货物没有越过船舷,从发货人仓库到越过船舷之前的灭失风险由卖家承担。在该案中灭失风险由卖家(外贸公司)承担,卖家对货物拥有保险利益,可以成为保单受益人。因此卖家提出索赔,保险公司认可。保险公司依据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以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为赔偿计算标准。因此赔偿除运费以外的一切损失。理由是货物在码头受损时尚未装船,作为被保险人的卖家并未支付货物的海运运费,即被保险人并未遭受运费损失。且海运货物保险属财产保险,根据财产保险核心原则—损失补偿原则:保险赔偿不能超过被保人实际遭受的损失,被保险人不能通过保险而额外获利。如果保险公司按保险金额赔付了被保险人,那么被保险人未支付的运费也得到了“赔偿,’,被保险人显然通过保险补偿而得到了额外的利益,这是违背财产保险根本原则的,是不合理的,会增加道德风险。因而支付保险赔偿时要将运费从保险金额中扣除。由于货物没有装船,卖方拿不到装船单,不能通过信用证拿到全额货款等。CIF价格加成10%即(货款+运费十保费)* 110%,货物在码头全损后,保险公司不补偿运输费用。卖方获得保险补偿(货款加保费)*110%时,按如下方式分配:货款*110%是归卖方,保费*110%是补偿买方所花费的保险费用。此时两方都没有因灾害受损,保险公司充分保证了买卖双方的利益。同时双方也没有以此灾害补偿而额外获益。

但是事情从另一方面考虑,即假设货物在航行中因保险事故受到全损的情况。此时由于货物己越过船舷,在航行中。买家承担相应的灭失风险。买家拥有针对货物的保险利益,是保险受益人,索赔人应该是买家。法律依据是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的第三节财产保险合同第四十八条: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本案中的外贸公司只是投保人,不是受益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因此外贸公司没有索赔权。此时拥有索赔权的是买方。

由于货物已经装船,卖方可以拿到装船单,可以顺利通过银行信用证拿到全部货款即CIF价格。买方此时损失货物,又损失货款,而且货物也运输过来了,运输费也不能省。因此买家完完全全损失CIF价格。因此保险公司根据保单责任及损失补偿原则全额补偿买家的全部损失即保险金额。此时买方、卖方甚至运输方都没有损失,同时也都没有因为灾害补偿而额外受益。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个案件原理应该分两方面分别考虑。本案适合第一种情况,即保险公司只需补偿给卖家除运费之外的一切损失:当有案例属于第二种情况时,即保险公司补偿包括运费在内的保险金额。这样的补偿原则符合财产保险的核心原则,同时也符合最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这样的司法理解我认为是对该类案件最好的解释。

反思:

篇6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已经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等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分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的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等内容;实务部分主要包括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和贸易术语、货物的运输与保险、货款的结算、商检、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非国贸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且不能针对不同专业重新整合

目前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的内容跟不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中的服务贸易及国际投资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现行教材中对这些内容的阐述甚少,很多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并没有将新的内容在课堂上予以补充。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教师教授不同专业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却仅使用同一本教材,同样的教案。并没有注重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这门课和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2.以教师讲授为主互动性不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即便有互动,也仅仅是简单的问答形式。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无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则容易表现出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的现象。

3.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没有外贸企业的工作经历,不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因此并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这就导致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

4.考核方式单一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并结合学生的出勤及课堂问答等平时成绩给出最后的总评成绩。闭卷考试内容缺乏新意,大多数题型只能考核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不能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如何才能规避以上教学弊端,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教改心得:

1.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且注意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调整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新的国际贸易惯例、政策、措施也不断出台,而这些新的内容往往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在教材上有所体现,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经常更换最新修订或编写的教材外,还要及时的将没有纳入教材的新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补充,以做到与时俱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与其所学专业的关系,还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专业课与本课程的关系,调整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适当增加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部分的学时,让其意识到国家颁布的不同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则要侧重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的讲授,因为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国际贸易术语等内容与该专业商务英语函电等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在国际货款的结算部分则要多分配学时。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与互动

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教学要结合国际贸易环境及当前国际贸易重大事件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到国际贸易措施中的反倾销措施时,可以引入中国光伏产品遭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案例来分析;在讲到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部分,可以提出小组讨论题目:希腊债务危机对欧盟乃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鼓励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专题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部分,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建立自己的公司,模拟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等活动,在实操演练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教案、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料到课程网站上,方便学生课下复习。同时还可以教学案例资料,课下先由同学们进行阅读与思考,课上组织小组讨论或专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也可以在网站留言,询问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和老师就课上的专题讨论进行课下更深入的交流,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课下互动平台。

3.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按期选派任课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实训室,安装国际贸易操作软件,由于非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课程的学时分配并不多,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选择重点模块进行模拟操作实训。

4.改革考核方式

除了通过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外,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核上,加大平时过程考核的力度。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重点观察并记录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第一是小组讨论中发言的次数与质量;第二是课堂案例分析与专题讨论中能否认真研读老师课前布置的案例并且积极参与课堂交流;第三是在实训室运用国际贸易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时的综合表现;第四是考勤和作业完成情况。只有将过程考核的比重加大才能改变学生考前突击复习,考完就忘的弊端。

篇7

[关键词] 物流成本; 出口商品; 竞争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58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103- 01

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口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最近几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29.6%,进口年均增长24%。然而 ,受到多种因素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如人民币不断升值、“用工荒”造成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国际原材料价格攀升及国家政策调控等, 我国出口产品成本逐步提高,竞争优势减弱,出口企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保持和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1 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

在对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分析中,物流成本的影响与作用是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物流成本是产品总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与企业、行业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密切相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成本一直偏高。降低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如下:

(1)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降低出口商品价格。物流成本一般是指在货物自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所需耗费的物流成本的总和。由于对外贸易的物流时间、距离都较长,所以物流成本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成本之一。目前靠降低原材料消耗、劳动力成本或大力提高制造环节的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已较为困难。物流成本下降空间较大,降低产品的物流成本是降低产品价格的一个有效且重要的途径。

(2)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促进国家对外贸易。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几乎可视为同时产生的,国际物流从诞生开始到今天的完善和成熟,离不开国际贸易的作用,但是国际物流的不断完善也从一个侧面促进国际贸易。当更加高效的全球物流网络建立起来后,跨国公司的全球性贸易也达到了极致。

(3)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对外贸易的竞争形势日趋严峻,这时产品竞争已经转化成为成本的竞争。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是所有跨国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他们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就是实现全球采购,将原材料、加工、运输成本统一核算。这将成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这种寻求高效率的物流途径是对外贸易发展、盈利必须采取的手段。所以高效的国际物流网络是保证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2 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

对国际贸易企业来说,由于实际物流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变化不定的,常用的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 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从而降低成本。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的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在出口时,有条件的要尽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

(2) 采用先进、合理的物流技术是减少物流成本的根本措施。它不仅可以不断提高物流速度,增加物流量,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物流损失。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额。

(3) 改善物流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企业采用物流信息系统不仅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进行,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4) 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降低成本。

我国物流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水平较低,现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物流逐渐被重视的今天,改进物流管理方法,降低物流成本在产品价格中的比重对出口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重视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物流成本,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水平,还将使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竞争中提升一个层次。

注:本文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莱芜轻纺进出口有限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莱芜轻纺产品进出口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结题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邓敏. 国际贸易实务与融资[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林青. 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机制研究——基于贸易成本的视角[J]. 现代商贸工业,2009(9).

[3] 杨长春. 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J]. 国际贸易,2007(10).

[4] 杨长春. 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1).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课程设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2007年3月30日,江苏省教育厅向媒体通报了2006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白皮书,专科生就业率100%的专业,其中就包含国际贸易与涉外会计、国际贸易与金融、农业对外贸易和报关与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这表明外贸企业更希望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培养能与外贸岗位相对接,也就是说它们更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

1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从事多年的国贸专业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大致有以下四个问题。

1.1缺乏务实教材。现前高职类《国际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材基本上均照普高教育模式,偏重于理论教学,

各地所编写的教材也侧重于理论知识点的介绍。另外世界形势变化非常快而很多新贸易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这就使得本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很难通过教材完全充分体现出来。

1.2缺乏实践经验。目前,很多高校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直接从其它学校毕业后分配过来的,理论知识虽然掌握的较好,但却缺乏直接从事外贸工作的经历。这就使得他们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对于实践的内容显得力不从心,很难使自己的课程讲授得得心应手,生动活泼。特别是国贸实务中出现的各种单证,讲授教师都从来没有见过或操作过就更不可能将其如何填写、制作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向学生传授明白,使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1.3缺乏方法和手段。由于国际贸易实务对操作性要求较高,很多单证实务的内容仅靠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讲授而没有学生的实际上机模拟操作和真正接触有关的操作场景是很难理解和把握的。因而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灵活,不牢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

1.4缺乏实习平台。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2 学生和教师对现有国贸专业课程的设置有何看法

为了把问题找准,有针对性地把脉问症,本人利用业余时间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看看学生和教师对课程设置的看法。以我院经济贸易系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科生和国际贸易教研室16名教师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分析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共发出学生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问卷回收率为93%;发出教师调查问卷16份,收回有效问卷16份,问卷回收率100%。

首先是问卷调查学生。在收回的问卷中,7%的学生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相比其他专业而言,就业有很大优势,有41%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相比其他专业就业较有优势,39%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就业优势不明显,13%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毫无优势。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前景乐观,且对本专业的学习保持了较高的热情。50%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合理,能使学生明确本专业的整体内容;22%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的设置较为合理,基本能学到相应的职业岗位技能;28%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太合理。总体而言,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能满足学生的本专业学习的要求。

其次是问卷调查教师。由于教师问卷相对比较少,相对而言,分析就比较容易。95%的教师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就业方面已经毫无优势可言。这正是我们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

3 学生和教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及建议

68%的学生反映专业课程之间重复的部分过多,学生不得不一次次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对各门课程的主要能力目标模糊不清,对各门专业课程的侧重点也分不清楚。比如:国际贸易实务与外贸跟单实务就有合同及贸易术语等重复的知识点;外贸跟单实务和跟单员考证课程在基本的大纲上几乎完全重复,学生不明白这两门课程有何区别,也就无法去学习。35%的学生认为部分课程的安排学时比较不合理,比如外贸英语函电应该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十分重要,却只是安排了32个课时,远远不足以训练学生对外贸函电的掌握能力。42%的学生认为部分课程的开设学期不太合理,比如跟单员考证课程和外贸跟单实务在同一个学期开设,让学生感觉重复太多,学习无趣,从而失去了学习的自觉性。

4 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4.1认真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选用合适的教材。为了突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要认真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情况下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安排中的比例。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在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接近工作实际,案例丰富,更多、更详尽地附录外贸单据样本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相关的知识。

4.2强化教师培训,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强化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培训,使之尽快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专职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资助教师出国学习、参加国内各种培训和学术会议,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4.3创新教学改革,着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是在课程体系上注重宽口径、厚基础。学科课程平台则侧重于专业基础课,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需要,解决多个专业方向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发展和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如报考研究生等进一步深造的需要等。二是在教学环节上注重实践应用。国贸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我们有必要开设社会调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独具特色的实务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此外还要设置国际贸易案例分析讨论专题,广泛联系外贸企业、海关、商检等单位实地见习,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其知识向能力转化。三是在特色课程上打造竞争优势。要突出地处东南沿海的区域特色,体现面向东盟、面向港珠澳的特色,为学生就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四是在教学形式上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教师要减少以往填鸭式灌输授课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逐步形成互动完成教学的良好授课氛围。推广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读写议”等教学法,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从而达到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目的。

篇9

关键词:东南亚 国际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因为定位问题备受争议,既不能走高职高专的专业操作性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走重点院校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激烈的毕业生就业竞争中,独立院校的毕业生要能够在众多的毕业生中脱影而出,就必须走符合独立院校生源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从国际贸易专业讲,市场对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希望毕业生能够上岗后立即动手从事相关的具体业务操作,这一需求更倾向于高职高专的应用型操作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独立院校既然属于本科类,即需要学生能够在独立的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应用操作,所以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既要符合国家对一般类本科的培养要求,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符合市场对国贸专业操作人才的需求,这一要求对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不能照搬二本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另外,在适应市场需求上,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贸易成为我国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领域。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年至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国贸专业人才属于未来7年广西紧缺的9类重点行业人才之一,预计缺口较大。近年来,掌握一定的外语又熟悉外贸业务的复合型外贸“多面手”人才持续走红。而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风土人情,能与东南亚国家对接、交流和沟通,同时又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金融、贸易知识,具备市场分析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外贸企业争夺的焦点。随着国外企业本土化及国内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加快,高素质营销人才与国际贸易人才将越来越走俏。面向东盟国家,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的国际贸易专业也是近些年来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在培养面向东南亚的专业人才上不断摸索,找准目标和定位,提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从培养目标上进行改革。

我校实行“3+1”的培养模式,即三年在国内学习相关专业课程,一年在语言对象国学习。在培养目标中明确,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备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了解主要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培养的是“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东南亚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策划的高级专门人才。区别于高职高专的操作性人才培养目标,也区别于其他高校科研型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理论够用,增强实践,具备独立分析思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从课程体系设置和教材使用上进行改革。

配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及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分配上也进行相应的改革。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公共课程体系中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压缩课时,并调整考核方式,将部分课程由考试科目改为考查,为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提供基础。

专业必修课程体系划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专业理论课程、一块是专业实践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注重构筑学生经济学基础知识,形成对经济环境的自主分析和思考能力,重点是结合实际经济现象包括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现状、国家在不同时期实施的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等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减少经济学的单纯数学模型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关注经济贸易的兴趣;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建成后的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包括商务谈判情景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验室,引进包括外贸单证、报关、国际结算、物流、证券等软件,通过软件模拟熟悉流程后,进入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国际贸易角色扮演模拟,内设海关、银行、工商、税务、检验检疫局等贸易相关部门,运用真实单据进行仿真模拟,实现实践课程学习与真实的零距离。同时,在同一门课程的课时分配上也注重实践课时的占比,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在内,也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实践和见习课时,特别是在东盟博览会期间,通过体系设置保证和鼓励学生参与东盟博览会的时间和兴趣。

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保证国际贸易相关知识体系的补充。包括东南亚经济贸易与人文地理知识、WTO概论、国际贸易地理、证券、物流等大量的相关经济学知识供学生选择学习。同时,“3+1”培养模式的语言对象国的语言学习也是专业必选课中的重中之重,国内的语言学习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到语言对象国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

为保障以上课程体系设置达到良好的效果,教材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对于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的选择既不能有过多的经济学模型分析,也不能过于简单,目前教材市场上专门针对独立院校三本教学的教材较少,因此各个独立院校联合起来编写适合于独立院校教学模式要求的教材成为趋势;专业实践课程目前以实验的模式出现,因此实验手册编写成为保证实验效果的保证。

再次,在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太过注重理论,忽略操作环节;忽略与其他课程之间交叉知识的应用;采用大班授课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中难以突出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考试考核方法老套,不能突出实践性技能的考核要求等等弊端都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目前提倡“合作性”的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变固定课堂为流动课堂,让大课堂变为小课堂,运用现代教学手法和教学评估机制,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和模拟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性”教学改革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上课模式、考核模式,配合国际贸易实训室建设,弥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的不足。

最后,在师资队伍培养上的改革。

要使以上培养模式达到预想要求,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上就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革。

篇10

[关键词]工科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32-03

一、引言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按传统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又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人才供求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和结构矛盾。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转变精英教育模式,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潜能,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市场存在两难局面:一方面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一些外贸企业招人难。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社会上紧缺的是直接能够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业务人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普遍较高。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英语过级情况,而中小型企业则特别关注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能力,要求能直接与外商进行贸易磋商并签订合同等。然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从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还是有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课程设置泛而不精、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以及教学过程与国际接轨不够等问题。这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应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开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新局面。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变,即从培养研究或者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如何培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需求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国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国际经济往来中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其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较为成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美国,与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性质类似的专业有“国际商务”或“国际经济”,这类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市场的了解,熟悉宏观经济、政治制度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

2.使商务教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营销、商业策略等。如耶鲁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简介所言:“我们设置的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

3.要求学生将各门经济课程融会贯通。从大量的实践中摸索规律,将专业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给学生以企业家与“商人”的基本训练。

4.使国际贸易专业成为跨学科、宽领域的专业。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培养计划中描述的“使其成为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三者紧密结合的学习”。

为了激励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及热情,美国商科教育采用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环节中大量使用案例分析。选定的案例每年都不同,但都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是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这容易激起学生共鸣。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常常出现针锋相对的场面,课堂气氛活跃。

2.采用“实习制”。鼓励学生大量积累实践经验,将课程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这是美国商科教育的显著特点。学生应尽量多接触实际,如参与公司、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基金会、各种国际组织等的运作,使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交替进行。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独立学习、同学互教、专题讨论、案例教学等。

4.模拟企业运作。由学生创建与真正公司、企业十分相似的特殊机构,即“模拟企业”。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国际贸易工作进行模拟,为毕业后打开就业大门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特色建设

目前,我国共有200余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些院校包括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专业性院校,人才培养竞争十分激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涵盖面较广,涉及经济、贸易、金融等一系列学科,各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的定位不同,课程体系不尽相同,采用的教材也不一样,所以培养的毕业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校偏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另一些学校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同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但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相差甚远的局面。因此,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经验,可以为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尤其是为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借鉴,建设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竞争力。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工科院校想要在人才培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形 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我校办学思想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立足于“突出专业特点”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多技能”的原则。基于我校修订的 “08版培养方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点突出外语能力的专业特点和国际贸易与金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过去6年的改革和实践中,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英语能力培养

根据我校定位和生源特点,我们以“夯实英语读、写、听、说基础”为突破口,通过“基础英语+全英语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模式达到“适应英语环境的国际贸易与金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增加了英语听说课程,删除了大学英语五、大学英语六,并调整了专业英语课程,加强了专业英语能力培养。修订后的国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能力培养课程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们增加了有关英语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课程。

(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为了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特点,新增或者加大了这些课程的实验学时。一方面,我们根据行业人才需求逐步修订专业课程,进一步深化教学、课程改革,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行业需求的契合程度。另一方面,为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分量,我们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更新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模拟实习软件,以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动态和业务流程。同时,我们新开设了金融方向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习,拓展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业务实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我们新增加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认识实习,建立天津新港校外认识实习基地,积极开拓首都国际机场航空空港等见习基地。通过这些,使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更直观、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的观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国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四学生开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6周,实习基地可以吸纳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联系毕业实习单位,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学业指导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增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实施效果

2009年以来,我们实施了修订后的专业培养方案。通过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明显提高。截止到2012年6月,大四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96.55%;2013年6月,大四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98%。其次,出国留学学生增多。随着学生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不断增多,并且出国学生呈现出从优秀生扩展到普通学生的趋势。最后,学生就业水平和质量提高。学院对于学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创造实习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签约机会,安排学生暑假期间进入公司实习,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毕业生实习和就业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人才市场上,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足于“突出专业特点”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加强教师在业务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效结合。

2.进一步建设课群组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备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研讨,分享经验,以提高教学水平。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引进外教资源,提高学生英语实践应用水平。

4.加强专业业务模拟实习,建立培养专职试验指导教师的长效机制。利用教师、校友、兄弟院校的资源,开拓具有专业特点的实习基地,构建学生就业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模拟大赛,通过模拟大赛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水平。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