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文化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文化教育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教学;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良好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各部门输出了大量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人才,与此同时,大学生普遍的人文素养不高,具备科学知识缺乏科学精神的问题也日渐凸现出来。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一个具备高技能的“生产者”还是一个具备高素质的“人”?答案肯定是后者。即便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技能培训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人”的素质的培养。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场所,较之课堂教学,在实验室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给予学生更直观、形象的印象。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深植于应用,十分重视实践的学科,它的实验室教学在整个学科课程教育中的地位、作用较于其他学科显得更为突出。

但是,就笔者多年的实验教学工作实践发现,实验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十分理想。有时实验老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在实施过程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提升实验教学效果,进而将实验教学过程提升至对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养成的过程,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1文化素质的内涵

当代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而所谓的文化素质中包含着“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这对看似对立,却有着紧密内在联系的概念。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概念来自希腊文paideia,即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和训练,其核心为“自由”[1]。中文中“人文”二字较早见于《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的“人文”泛指礼乐教化,其价值核心为“仁”。现今我们所讲的“人文”与“人文主义”源自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它包括了强调人的全面教养的人文主义与作为仁慈博爱伦理的人道主义。

“科学”这个概念是日本思想家在翻译英文“science”一词时创制的。在西方,“科学”一词本义并不只指自然科学,它可以用来作为一切知识的称谓,自然也包括人文学科,只是到了近代,学者们才有意识地加以区分,在一般情况下特指自然科学。

到了近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其光芒照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与“人文”才最终分裂。但同时也将我们引上了一条唯理论的歧途,人们将一切的事务放在理性的天平上衡量,但是脱离了人文审问的理性常常被偷换出来,代之以“功利”,所以有时我们看到的事物合理(利)而不合情,甚至有悖于道德。因此,教育者应重新审视对人的教育问题。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道德情操,审美旨趣等。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2]中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给出了一个框架:“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但是,具体要通过我们的教育使学生最终领悟到的科学精神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描述,需要教育者去体会、抽取并在实践中丰富。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诠释。笔者没有能力在思想上作什么创建,只是通过相关的阅读与个人的理解和体会,尝试提出如何在工作中体现并向学生传达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笔者认为:人文主义思想其核心是人性的伸张,其目的就在于使教育应服务于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类的智慧,发扬人性,完善人;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在承认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同时,更应注重受教育者在人性上的一种完善。科学精神包括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辩证怀疑的批判精神,平等互助的协作精神[3]。这些精神特质可以在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个性品质中得以体现。

2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要讨论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问题,首先有必要对造成现行实验室教学问题的原因做一个梳理总结。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的经验与思考,笔者以为现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成因包括以下几点[4]:

1) 实践教学独立性不强,教育者思想上认识不足。很多计算机相关课程,较之实践教学更重视课程理论的讲授,实验只是作为课程教学的次要部分依附于课堂教学,学时经常受到挤占、削减。

2) 制度与投入上的滞后。随着计算机教育内容的更新,大量新的技术对实验设备、实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我们的教育投入与实验的管理制度也提出新的要求。

3) 实践教学方法发展滞后。在传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方法中往往是老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出实验题目及实验步骤或示例,指导学生完成,有时未能对学生的性格特征给与充分的考虑。同时在日常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

4) 青年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突出的性格特征。大学生有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心,同时缺乏耐心,由于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往往吃苦精神不足,在困难面前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5)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差异。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的计算机教育发展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可能在小学时就接受了基础的计算机操作训练,有的可能是在大学时才开始接触,这便为我们如何设置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带来了问题。

6) 强调技术的教育,学生能力提升有限。实验中我们过分强调一个个孤立技术的讲授,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点难以形成网络,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很有限。

以上列出的几点,除了教育投入的问题外,更多的是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观念和思想上的问题。传统的教学缺乏师生思想上的交流,片面强调知识技术的教育难免产生枯燥刻板的印象,也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换言之,我们的实践教学存在素质教育上的缺位,这也是造成了其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导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到计算机教学工作中。

3素质课程教学的困境与误区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既是国家制定的教育方略,也是高等教育的责任与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高校都广泛开设了大量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类的选修或限定选修课程,并规定了一定的选修课学分以督促学生选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 许多课程选报时学生热情很高,但选定后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许多学生只是由于学校有相关学分要求,才选报了相关课程。

2) 教师教学方法不够新颖,有时过分重视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3) 学生相关学科知识基础薄弱,学习难度很大。中学教育模式有文理分科,某种程度上使得文科生理工科基础较差,理科生历史、地理常识不足。

4) 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取向。每学期的选修课往往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火爆,哲学、农科类的课程选报较少。加之毕业后求职工作的压力,学生往往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英语四六级考试乃至托福、GRE考试上,让他们拿出一部分精力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的素质养成上,往往是有心无力了。

5) 学生或教师对素质教育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例如:跨专业的课程学习只要略懂皮毛,不用苛求。如果教师有这样的想法,其教学必然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如果也是这样想,同样会造成学习的不深入。

6) 课程只是为了走过场。尤其在中小学中,为了应付各类升学考试,素质教学课程落实状况欠佳。但这并不适用于大学的素质教育,大学并没有升学压力,它的素质教育是现今教育体制下最易落实的,如果错过了这次知识结构重构和个人素养的修习机会是非常可惜的。

4文化素质教育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融入

计算机实践教学在导入人文科学精神与素质教育方面有其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如果跳出技能培养的视角,从实践教学中的两个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践的客体――计算机是人类思维模仿的角度来观察,其存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实践环节。

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个人机交互到人与人的交互的过程。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人机交互。人们通过鼠标、键盘、麦克风等输入设备将所要完成任务的指令与必备条件(数据等)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输入的指令,利用执行条件(数据等)将处理结果以某种形式反馈给用户。在处理的过程中,有些还需要用户的持续参与。这个过程称为人机交互,但它只是一个最外在的表现。

2) 人与外化的人的思想交互。各类计算机软件系统都是相关设计者的智力加工成果,又由于计算机系统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类思维模拟与仿真的产物,它体现的往往是设计者的思维设计者思维模式――如果联系到设计语言工具,那么其形式上又是一种设计者语言模式的建构。因此,学习者学习计算机各类软件系统的过程可理解为“体会适应设计者的语言与思维模式”的过程,是一个此人与外化了的彼人思想的一个交互过程。

3) 人与人的交互。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从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学习者(放在教育模式中或可称为受教育者)、计算机与教育者构成的三元系统。前面两点是从学习者与计算机(包括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者)之间的关系来谈。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思想的交互。这种教学的交互较之其他理工门类的实验教学又有不同,它体现为一种更强、更直接的人的思维的互动关系。从工具软件的操作方法到高度抽象的程序设计逻辑,它的习得过程都是教育中的两个主体的思维模式不断“调制”,最终达到受教育者的思维模式调谐到一个所学习知识的顺利接受的适宜频段中来的目的。此外,第二点中的交互模式进行简单的推演,也可以最终规约为人与人的交互。

4) 学习者思维模式最终固化下来后体现出的外化思想与他人的交互。当学习者习得了所学习对象的相关内容,进而产生操作结果或编制的程序系统等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其智力成果为他人认知的过程,这与2)基本相似,只是交互中两个主体的地位略有变化。

如前文所述,人文素养中体现在包括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诸方面。诚然,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计算机实验课程变成艺术欣赏课和哲学、美学讲座,但是计算机实践教学具有较好的精神层面交互的能力,所以通过我们教育者的设计,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文化素养教育并非不切实际的空谈。如:

1) 使用一些文化经典、历史知识素材作为实验的内容材料,进而将文字与题目背后的文化知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一个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引起对传统历史文化的重温与再识。

2) 经常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大型题目,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把题目交由学生自行分解完成,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非智力素质的养成。此外,采用此种方法,由于学生所完成的部分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作业的抄袭现象。

3) 针对一些设计性的实验课程,教育者可有意识地给学生分析一些经典的设计案例,包括视听设计、代码系统的设计,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较强的审美与逻辑分析能力。通过一定数量的正向引导,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自觉艺术教育意识,主动地学习赏鉴相关的艺术作品。对一定数量的经典程序逻辑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在了解掌握计算机语言逻辑的同时养成逻辑思维能力。

4) 在实验设计中有意识设置出一定的难度和梯度,并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不断尝试中寻求答案的层层递进,体会求是与创新的精神乐趣。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粗浅的实践方法设计与分析,难免挂一漏万,但这种以科学实践教学来推动人文素养的养成也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5结语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提高了文化思想与素质教育的认识,教育职能部门与高校分别从制度与实践的角度加强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有的高校甚至将人文课程的学习纳入到必修的教学体系中来。不能否认这样的措施对人文教育的开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当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又回归到传统知识教育模式下后,容易在局部引起流于形式的弊病。本文提出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思想、人文素养有意识地融入到具体的操作与设计中来,这样的实践模式避免了学生已有偏见的误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同时也使得相对枯燥的科学实验教学多出些许人文的“温情”。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 科学与人文[J]. 中国社会科学,2001(4):4-15.

[2] 教育部.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 [1998-4-10]. 教高司[1998]2号. /.

[3] 袁枫. 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精神[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5):91-93.

[4] 张涛.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人文思想的融入[J]. 实验室科学,2007(6):40-42.

Cultural Education in Computer Practice Teaching

ZHANG Tao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Xiaogan University, Xiaogan 432000, China)

篇2

1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我们认识计算机、认识网络、怎么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服务的基础,其中包含的内容也较为繁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硬件系统一般包含有主机、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像多媒体电脑,因价格合理,应用广泛,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方便。但是普通人对其构造、维护知道的较少,有的人只管用电脑,一旦出现问题边、便束手无策,还要请专业人士来修理,既费时又费钱,如果在校期间,把现在通用的多媒体电脑构造弄清楚,如果出现小的问题我们自己也能处理。例如,由于天气原因,在夏季由于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电脑的主板容易受潮,可能在启动时无法正常启动,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把机箱盖打开后,用吹风机把机箱内主板上的灰尘吹一吹,然后再在干燥的地方把机箱晾晒一会儿,故障就基本排除了。再例如,电脑开机时,电脑显示器上什么都不显示,如果有点常识,我们就可以自己处理,首先,检查显示器的电源线和信号线是否连接好,也就是把这两根线,连续插拔几次,观察显示器是否有电或是否有信号,因为这样的故障是常有的故障,原因是我们的电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搬动或移动的情况,那么这连根线就可能松动,其实排除这样的故障很简单,但是如果我们不懂或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就变得很难,只有我们认真学习,稍加练习基本故障都可以排除的。

(2)计算机软件系统。

对我们用户来说,两种软件对我们来说比较重要,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系统软件是计算机所用的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灵魂是最重要的,如果它除了问题,我们的电脑就没有办法用了。如果在校期间,把系统软件能够搞清楚,同时把系统的安装、维护、备份学习好,如果系统出现了问题,我们就可以进行简单的维护一下或者进行彻底的系统安装,其实系统的安装并不难,只要多练习几次很容易掌握的,否则请专业的人士来进行安装还是比较费时间的。再如,打印机驱动程序,也是系统程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的打印机在使用过程中,排除是硬件的故障,打印机不工作了,我们就要考虑是否是驱动程序出现了问题,我们需要重现安装驱动程序,看清打印机的型号后,然后到网上重新下载一个驱动程序,把原来的驱动程序删除,安装好新的驱动,这样问题就解决了。打印机是我们办公设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他出现问题对我们工作影响很大,所以出现问题我们要及时维修。其次是应用软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脑上网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就需要很多的应用软件所支撑。例如,娱乐的音频、视频播放软件、聊天工具软件,工作用的办公软件,我们一般使用微软公司提供的套装软件。如果我们电脑中的音频文件无法播放了,如果排除是音频文件没有损坏,我们就要考虑,我们的音频播放器是否出现了问题,这是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个音频播放器,把原来的删除掉,重新安装新的播放器,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再例如,我们的QQ聊天工具出现了问题,无法使用或者空间打不开了,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个最新的QQ聊天程序,安装成功后,重新启动电脑问题就排除了。所以这些问题,其实经过学习后,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解决起来也不难,如果不懂解决起来难度就很大了。

(3)其他方面。

我们的电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对电脑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例如,电脑中的垃圾要及时的清理,这样你的电脑运行的就很流畅。再例如,电脑的中的部分软件要进行不定期的升级,升级后会更强、更好用。其实这些都是电脑使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也应该学会注意的东西,如果在校期间都能掌握起来,那么以后在试用期间,一是问题出现的几率就降低,二是如果问题真的出现了,我们也能及时的解决掉,不至于影响我们的使用。

2文字处理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无纸化办公使很多工作变得很容易。代替了以往繁重的手写,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数据的保存变得更容易。目前我们常用的汉字处理软件有两个,一个是微软公司的word字处理软件,另一个是金山公司的wps。对于word字处理软件,它的功能是很容易理解的,主要进行的是文字处理,其次是图形处理、图片处理、表格等处理。文字处理主要进行的是文字的字体、字号、字形、颜色、边、行距、段间距的处理。对于常用的功能来说,学习起来很容易,有大量的例题和练习题,只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学习,就能很好地掌握文字的录入、编排、预览和打印输出。当然还有部分不太常用的功能,例如,信函的处理,目录的制作等,但是只要认真的学习还是能够掌握的。

3数据处理软件(Excel)

对于一般的文字处理我们采用的是word字处理软件,二对于需要计算的数据,如果放在word中,有些问题就不能解决或不容易解决。例如word中表格的数据处理,如果需要计算,有些很难完成,甚至就不能完成,而这些数据放到excel文件中,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excel的主要功能就是进行数据处理,因为excel中有很多功能强大的函数,通过函数的处理完成负责的功能。对于函数的使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函数的名称;

(2)函数的功能;

(3)函数的参数及个数;

(4)函数处理以后的值。

4幻灯片处理软件

篇3

1.1学生特点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多采用合班授课的方式,单次授课人数超过50人,而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动手操作能力差距较大。这使得教师在讲授中,很难顾及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将学生的差异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1.2教学特点

在课程教学的指导方面,教师的角色多定位于指导,而面对“一个教师、多个学生”的局面,教师往往无法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

2引入网络教学的可行性

2.1硬件条件

学校已经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在该平台上传教学资料、批改作业以及讨论相关问题,而学生也可通过该平台下载资料、上传作业并参与问题讨论,同时对于教学情况,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行实时交流,这不仅增强了师生的互动,还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学生被动”的缺陷。

2.2软件条件

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已经决定教师的定位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以及成果的检查,而各会计软件公司会定期针对自家软件进行培训,资料形式多样,并且结合了软件开发中的设定,更加深刻地讲解了软件各项功能的使用以及一些特殊设定,同时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三的学生,其对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在教师的督促下能较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预习、巩固与拓展。

3会计电算化网络教学模式的建设

3.1网络资源的建立

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全部依托于教学平台进行上传,教师将资料从难度上分为基础、专业、能力3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建立资料、任务和讨论3个区域,通过层次和功能的分区,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3.1.1基础模块

该模块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前学生对相关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了解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以及重点、难点,意在为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料,同时也为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日后学习提供相应帮助。

3.1.2专业模块

该模块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后学生对相关教学知识的巩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相应内容,并将作业进行上传,做对所教学知识的加深理解以及操作方法的巩固。此外,学生在遇到相关资料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还可以进入讨论区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讨论区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

3.1.3能力模块

该模块主要针对有额外知识需求的学生。学生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可对这一模块的知识进行学习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基本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得到相应的知识内容和练习。

3.2课程教学的开展

3.2.1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进入网络教学平台,根据任务区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基础模块中的资料,并鼓励学生在讨论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实现对课程内容的预习。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2.2课后巩固阶段

在专业模块中,将其他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视频及资料进行上传,这部分资料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较为紧密,学生可针对自己课上遗留的问题,下载相关资料,从而对课上没有熟练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学习。针对课堂练习中的常见问题,教师可通过问题的形式上传至专业模块的讨论区,遇到问题的学生不再通过“提问-教师回答”的简单模式获得答案,而是通过讨论,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此外,针对课程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在课程讲授后将相应的练习上传至任务区,意在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中。

3.2.3课后提升阶段

会计电算化课程讲授的内容多集中于一般企业常见经济事项的处理,一些特殊企业、业务的处理不可能一一涉及。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事先上传相关知识点内容,并提供必要的学习思路,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可选择知识点进行拓展学习,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

4考评方式

篇4

[关键词]工作坊;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13-03

一、引言

(一)什么是工作坊。工作坊(workshop),最初是指一种学习方式,是基于专题的研讨形式,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后来则逐渐演变成一种实践的教学模式。工作坊教学模式来源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它并非全新事物。1919―1937年间,德国魏玛时期有一所培养工程与建筑设计人才的包豪斯学院,它的创建者即是现代建筑设计奠基人格拉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他极力倡导“技术艺术并重”,学习过程“学徒制”,学生身份“学徒工”的教育理念。在1960年代,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rplin)则是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现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们很早就开始接触电脑,至少在中学期间就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或在业余时间参加过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培训班,而目前网络非常发达,各种学习资料随处可得,这就使得新人校的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时会有一些轻视和不屑的态度,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的很大的困难。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工作坊课程设计

根据对大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现状分析,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集中灌输、学生练习的传统讲课方式,改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师主要考虑的内容有:我能教多少内容?我需多少时间教?我要选哪些教材?我该加强广度还是深度等等。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主要考虑的内容变成了以学生学习成果为焦点,学生学完课后能做什么以前不会做的工作?学生学完课后会学到什么新的知识、技能、态度?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做什么?与上述学习目标有关的内容是什么等等问题。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教师的讲授会更贴近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比较有针对的选择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也明确了很多。

(一)整体课程设计

将工作坊模式应用到具体的一门课程设计时,应采用实操性强的教材,布置实操任务,多设计一些师生互动、讨论、合作等单元,学生成绩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一门课程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五个关键部分,分别是:

1.教学或学习目标是什么。目标应清晰明确,既符合教学双方期望的学习目标,又能对学习成果进行直观的评价。

2.教学或学习内容是什么。学习内容应以实用为主,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问题延伸学习相关知识点。

3.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工作坊教学着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分享,只有积极参与活动,学生才能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4.评价方法如何确定。工作坊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反馈,其评价种类可以选择自我评估、同学相互评估、教师评估、专家评估等。

5.学习时间如何分配。工作坊教学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时间和业余自学时间的呼应。

(二)详细课程设计

针对这些问题,下面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Word字处理软件单元为例,具体设计一节工作坊模式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1.教学或学习目标:课程中设计了两个任务分别是“相互设计自我介绍”和“设计求职简历”。这两个任务的选择主要考虑到新入校的大学生实际需求和将来学生毕业时的必然需求。

2.教学或学习内容:对于刚入校的新生可以增加邻座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文字录入能力和学习字、段落、表格、图片等内容的格式修改。

3.教学方法:“相互设计自我介绍”这个任务选择类似“破冰游戏”类似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与同桌进行短暂的讨论,然后将他们的讨论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然后开始互相设计对方的自我介绍,既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主动地学习很多知识。

“设计求职简历”这个任务选择“脑力震荡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道具、场景模拟等方法辅助。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他们学习的内容。根据课程内容、学生水平、学生的准备时间,角色扮演既可以简单又可以复杂。

4.确定评价方法:学生学习结果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一段学习活动之后以学习作品的方式来展示效果。笔者这里采用随堂评价,将学生作品打印传阅,实时反馈的方法。在课程进行中或将要结束时,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比如:“今天你学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这种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也是开放性的,非常适合小组学习,答案会在小组讨论中产生。

5.分配学习时间:笔者这里的学习时间大部分留给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一般是两节课连堂90分钟,在上一次课最后用10分钟的时间布置下次课要完成的任务,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课下完成作业,然后每个小组提出3个问题,在上课时互相讨论,然后笔者汇总问题集中解答。这样学生会考虑到由于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引入,下次上课时必定会以小组的形式提问或实操,所以会主动地在课前完成课程的预习。在课堂上教师会有大量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自己领悟到这节课要掌握的技能。教学环节具体可以由以下几个时间段组成,如表1所示:

(四)课堂买施情况和反馈

根据工作坊教学实践要求,笔者选择了三个本校不同专业的高职新生班级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实验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工作坊模式教学,参照本文介绍的详细课程设计情况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初期开展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局面较难打开。万事开头难,特别是在多年来学生所接收到的讲授形的教学方式以及中国人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很多学生对此类课程设计很难适应,甚至有些反感。

解决方式:(1)试着用一节课的时间改变学生思路,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课程是全新的、全开放的、交互式的、模块化的教学,与以往不同,不以讲授为主,以互动练习为主,并告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以互动成绩和作业为主。(2)教师应该主动放弃原有的讲授方式,不要怕改革失败,怕将此次上课的时间浪费掉和学生不配合而造成的尴尬局面,不能中途放弃。

2.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差,先期完成课题作业较困难。虽然大部分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给了其他高考课程让路。只有少数经常操作电脑的同学基本功较好。

解决方式:(1)通过小测试找到班里基本功较好的同学,进行搭配分组教学,以好带差、以点带面。(2)在学生讨论和个人操作的环节,教师应对每位同学逐一进行认真的指导和筛查,并详细记录作业完成情况和操作熟练程度。

3.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环节较为模糊。由于教学评价方式经常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作业没有直观的和易于判断的评分标准,对创意作业、个性作业不好评定。

解决方式:(1)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将评价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成表格,让学生自评或互评时套用。(2)勇敢实践,不要担心学生的评价或模糊的评价会带来不确定性,在大一新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中,有一定学习基础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非常适合在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在课程结束后,针对学生的评价、考察情况和意见反馈,笔者做了如下统计,表2所示:

根据表2统计所示,在男生较多的班级里,出勤率较低,但课堂气氛较活跃,工作坊模式教学开展很快,作业完成情况却一般,在评价环节上客观真实性较差;在男女生平衡的班级里,出勤率较高,课堂气氛好,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评价也不错;在女生较多的班级里,出勤率高,学生的参与度一般,作业完成情况较好。男生在Windows、Excel等环节课堂作业优于女生,女生在word、ppt等环节课堂作业强于男生。

从三个班级的实验结果来看,总体效果是理想的,让学生们了解了工作坊教学模式,也为高职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 分级教学 必要性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对于计算机教育来说,面对全新的市场需求,学生们对于计算机课程的需求也逐渐多元化,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是计算机甚至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事实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开展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技能,而分级教学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1计算机文化课程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学科和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各个阶段学校教育的关键。而计算机技术学科拥有强大的应用背景和深刻的理论基础,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的贡献。计算机学科自身的技术发展,使得专业知识范畴、知识组织结构逐渐扩大。一方面,目前计算机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知识基本的一些技能了解,有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操作相当熟练,但仅限用于上网、打游戏等。同时,因学生们专业不同,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分级教学就成为了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

简单来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要重视起基础教学、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累,联系理论和实际展开教学。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规范运作过程,将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出基础能力扎实、专业技能强的高层次人才。而人才培养目标是充分反映毕业生能力、素养的关键,所以要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系统性能力培养,展开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并结合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策略

2.1根据学生差异,设置合理分级

众所周知,学生的个性特点差异较为明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理解知识的看法也有所不同,而一般计算机教学中,往往进行的是大班整体教学,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之间的落差。运用分级教学不仅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中得到发展,满足其学习发展需求,更能进一步刺激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内驱力。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涉及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多媒体技术基础及internet技术,很多高等教育的大班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或者方向不同,分别给学生安排不同的课后作业。文秘专业学生可以要求学生掌握文字处理技术,而商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要充分掌握电子表格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进行分层,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不同侧重点的学生相应的知识,并以此来调整学习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2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计划分解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分级教学重点就在于其围绕的是不同层次学生和学习目标需求来展开优化教学的过程。在分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围绕学生的不同目标来开展,通过降低教学难度、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方法,使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实践教学的效果而言,分级教学主要分为基础层次教学、应用层次教学以及提高层次三个内容。首先,教师应合理计划和分解不同层次类型学生的目标范围,以帮助学生尽快提升知识技能。其次,要注重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运用,可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及考核的方式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坚持少讲多练的原则,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机会,有效提高其综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2.3制定分级考核,考察学习效果

科学合理的考核是检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班级、专业特点及学科性质制定有针对性的分级考核,以分级教学为基础,考察不同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笔试、平时考试、上级操作以及实践应用等多种考核方式,展开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考核。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分级考核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生成性评价原则,有效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逐渐成为计算机及非计算机专业关注的学科,分级教学就成为教师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效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高效性的关键。在实际的分级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差异,设置合理分级,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计划分解,制定分级考核,考察学习效果,有效发挥分级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任颖,李华伟,王丽娜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11):12-13+16.

[2] 姜维,张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上半月版,2011(7):29-31.

篇6

关键词:重要性 教学现状与问题 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30-02

在信息化潮流快速发展背景下,计算机领域的技术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计算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日渐广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当代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学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且相关部门对教育改革中计算机基础教育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和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项目。

1 计算机基础知识重要性

云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一门新兴技术,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的整合网络中的计算机资源。就当代中职教育而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基本计算机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存在的教与学的问题,值得教师和学生提高重视程度并对它进行研究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计算机学习的入门教程,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尽可能地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阐释计算机基本原理,为中职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容。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亦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原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有助于降低学生操作失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现状总括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大学校普遍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几乎都专门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程,中职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学生对于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反馈并不好,教师基于教材对计算机基本原理进行教学通常采用大篇幅的文字解析,这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有不少学生对理论课的教学产生了排斥心理。此外,这门课程更多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精品教材,涉及内容简单,这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一教材并没有实际的教学意义。

2.2 学生总体学习情况

2.2.1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必备技能。然而,中职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重要性缺乏认识,而且,受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学生移动设备普及的影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质量较低,枯燥的文字解读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普遍偏低。

2.2.2 学习目的重考试轻应用

受学校考核制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影响,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于准备考试,学习内容也倾向于重视考核范围,其他的计算机知识很大部分被忽略。而且,还存在学生通过考核后,计算机技能荒废的现象,随着时间推移,计算机技能基本为零。

3 浅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

3.1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云技术简单来说,可以解释为用户根据自身信息需求,通过网络途径获得信息服务。在中职教育中云技术还能解释为,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和教师学生信息需求,推动网络健全化、便捷化,从而实现教学信息共享化的目标。因此,云技术的应用对网络环境有一定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信息共享要求学校提供稳定的网络环境。然而,大部分中职教育院校还没有建成网络专线,制约了中职教育发展。

3.2 教师“云”教育意识有待提高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中职学生对其概念和应用领域还缺乏全面的认识,但是部分中职教师却表现出了缺乏云意识教育的倾向,特别是资深教师,他们长年累月的致力于自身专业领域的研究,比较重视课本理论知识教育,从而使得《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教师偏向于介绍计算机发展历程及基本原理,忽略了对新兴事物云计算的教育。

3.3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在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之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被动的接收理论知识教育,与教师的互动探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计算机领域日新月异,不少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存在差距,例如云计算相关概念解析和操作原理在旧版书籍中都没有涉及。此外,教师通常较为重视教会学生操作,忽略了学生实际应用意识的培养,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利用计算机、利用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3.4 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应用于实践。云计算时代,学生具备基本操作能力更为重要。就当前教育情况来看,教师依然采用灌输理论知识,轻视动手操作的教学思路。某些中职教育院校还存在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学生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4 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相关建议

4.1 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推进,多媒体教学基本得到普及,这也要求学校配备基本的网络条件。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过程,引用云技术对于校园网络环境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学校需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争取建成校园网络专线。

4.2 建设富有“云意识”师资队伍

计算机教师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中职院校提供高素质教师队伍,顺应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校要特别强调教师掌握云技术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能力,从而将优秀教育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院校可以提高教学准入门槛,尽可能要求入职教师取得“双证”资格;对于已经就职的教师,学校可以开展教师培养计划,创造条件让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学校,更新知识系统,特别是云技术的知识框架。此外,院校还可以聘请优秀教研人员到校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4.3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互动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和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可是适当提及云计算相关知识,进而提出课堂问题,再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课后积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份作业。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调动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意识,从而在总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4.4 利用云技术构建知识平台

建立云技术知识平台,首先要求各个中职教师要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建立学习小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创建云端账号,共享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师利用通过云技术平台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资料,以小组的形式在云端学习,并完成相关小组作业。基于云技术的协作交流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受时间和地点的严格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和快捷的学习途径。

5 结语

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云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在教育中作用也日益凸显。中职教育要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过云平台整合教育的资源,实现师生资源共享,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提升自身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恒峰.浅谈云计算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其运用[J].信息化建设,2010(2):50-52.

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8日

会计电算化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应用性非常强,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学会熟练使用专业财务软件,进行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已成为会计从业人员的一种基本技能要求。电算化是高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好坏关系到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否胜任本职工作。

一、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或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中,大部分学校只有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大体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财务软件的应用以及一些简单的实训操作。在较短的课程安排中,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简单的操作,基本上上完课就已经忘记了。

另外,目前许多高校尚未明确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目标,其实践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阶段,在教学上只侧重会计核算软件的应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与电算化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无法从现有的会计学理论上来弄懂电算化记账原理,只是简单地把会计电算化教学等同于用电脑和会计软件完成另一种方式的会计实验,更谈不上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掌握程度。

2、会计电算化课师资培训滞后。与会计软件业的迅速发展相比,电算化的教学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太慢,实践技能不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长期以来,大家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普遍认识是理论性强,变化缓慢,通过授课教师的潜心自学就已足够完成充电任务,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相关管理学理论等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以用友软件公司的产品为例,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单一的账务核算系统到集核算、管理于一体的管理型软件系统,从单一的财务系统到集成化的ERP系统,仅用了几年时间。再加上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高度复合的理论性、实践性俱强的课程,对于一名称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师来说,仅计算机方面就需要精通或掌握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编程等多方面内容,这仅凭教师自身潜心攻读书本是远远不够的。

3、实践组织方式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院校,电算化实验的组织方式只采用混岗方式,即要求每一位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如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制单员、出纳、审核员、会计主管等,各自单独完成模拟企业账套的全部实验内容。混岗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各项专业技能得到系统的、全面的掌握,但是操作员换来换去,大多数学生容易犯错误,经常出现出纳制单或主管制单,导致出纳签字和审核凭证进行不了,也无法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分工与内部牵制制度,以及会计凭证在各岗位之间的传递过程。

4、缺乏接近企业实际的、全面的案例。目前,在财会专业中,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教材较多,而适合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实验实训的教材很少,多数来源于软件公司的培训资料,这些资料对于项目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成本及销售管理等方面涉及的很少,经济业务过于简单,有时与实际不符,不能充分使用软件所提供的各项功能,直接影响实验实训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教学和学习进度。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将很难达到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建议

1、合理设置课程与实践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方面,把理论讲述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如概念、发展情况、数据处理做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做一般性了解。对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会结合实训操作课程做进一步的介绍和说明,使得学生能把基本原理的知识与实际运用的操作相结合起来。

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会计信息化领域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以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和财务软件为载体,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行双证书制,充分体现能力为本、素质为先,实现学生学习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毕业生零库存,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可程度。通过实践教学:一是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工作原理。二是能熟练应用典型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化工作;熟悉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工作内容,具备组织实施各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知识和必要技能。三是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

2、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践技能。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计电算化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第一,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次课。会计电算化教学一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要上好每一次课,则自身不能脱离实践,首先针对实践内容,上机反复实践,实践过程中随时记录有关问题,然后在备课本上安排上机内容、流程、目标等内容。这样防止自己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或对操作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确切的答复,最终导致课程教学效率不高;第二,会计电算化教师要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在学院财力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学习,或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经理经常来校给会计电算化教师举办技术讲座;也可以参照软件公司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格认证办法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认证工作,从而使教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三,采用 “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水平。专业教师应该深入企业实际,考察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如操作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3、采用分岗和混岗二者结合的实践组织方式。改变实践组织方式,在教学中首先采用分岗实践教学,使学生先明确各岗位的权限与职责,理清自己需要干什么。以三人为一组,分别赋予财会主管、出纳和制单员的角色,学生轮换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分工完成实验中的相应任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岗位的工作与职责,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再让学生进行混岗实践,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

4、完善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中的案例。组织教师开发、编写与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案例库,库中案例来源可通过以下途径取得: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收集实际工作的案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企事业单位做一些实际工作,既锻炼动手能力,同时也可收集一些会计资料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根据有关资料,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经过整理作为教学案例。在设计和选择会计案例时应注意教学案例必须符合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实际,不能主观造成,教学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共性,同时教学案例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让学生充分使用软件所提供的各项功能,利于提高学生的业务综合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教兵.关于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实用软件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

[2]甘玲俐.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5.

篇8

关键词:CDIO;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25-03

一、引言

当今信息技术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熟悉并掌握计算机相关技能已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所有的学科门类。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进入大学所接触的第一门信息类课程,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类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传统的教育实践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能力而忽视团队合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CDIO(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教育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值得继续学习和推广。[1]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经常被很多人认为就是了解一下计算机的发展史,教人如何使用计算机上网、聊天,没有技术含量。学生则认为自己会使用电脑上网、聊天,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操作,不需要再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所以出现很多学生不重视、甚至排斥该课程的情况。

该课程虽然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必修课程,但长期得不到重视,一些学院负责人常常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课程的内容简单,而在上课时间安排一些学生参与其它团体活动,随意打乱课程安排,甚至打算取消该课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按章节次序讲授课程,虽然知识讲解足够全面,不过学生常常是被动地学习,缺少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全局观,无法体现出内容的实用性,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课的项目要求简单,常常流于形式,考试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存在轻实践考核等问题。

三、融合CDIO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

1.调查分析

笔者对2012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327名学生做了一次计算机应用在线调查,统计学生日常使用电脑及上网时主要做些什么,项目可多选,调查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日常使用电脑及上网主要用于聊天、看娱乐视频、听音乐、玩游戏、看微博和看小说,只有少数学生会经常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这个统计结果说明,目前很多学生使用电脑主要用于娱乐,而很少用于工作或学习。

在实践课上,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电脑的基本操作、鼠标的运用确实比较熟练,不过只有大概5%的学生能实现基本盲打,大部分学生还处于在键盘上到处找字母键的状态,而且对于Office等办公软件的绝大多数功能,他们不是很熟悉。

现代社会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也会经常使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比如撰写宣传稿、课程设计文档、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制作演讲文档等,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经常使用到Office等办公软件。如果学生在大一时就不重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没有认真实践,没有及时提升自己的综合计算思维、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必将会影响后面的一系列学习,也不利于未来就业。

2.融合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采用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要灵活掌控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这四个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习,并主动参与到课程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2]

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讲授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常用软件等方面知识,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实践教学,在实验室完成大部分内容的授课,详细的理论知识可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大部分实验由小组共同协作完成,学生自由分组,每组5人,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励团队创新意识。

(1)计算机系统方面。在讲授计算机系统方面知识时,教师首先介绍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配件,配件如何组装,并强调安装时的注意事项。演示完毕后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负责一台计算机的组装、测试、维护。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适时给予指导,控制实验进度,提示安全操作,该实践项目以能正常开机为通过标准。

系统组装完成后,演示操作系统的安装,学生随同教师一起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在安装过程中教师介绍操作系统相关知识。通过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了解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系统配件,体验到如何亲手组装一台计算机,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更容易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课程相关知识。

(2)计算机网络方面。在讲授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介绍一些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然后详细规划并分配网络IP地址、网关和DNS,教师演示一遍如何配置网络地址,最后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负责完成网络地址配置,该实践项目以能打开学校主页为通过标准。网络地址配置完成后,教师就可详细介绍实验室的各个网络设备及配置相关情况,并且演示如何在网络上检索信息,让学生直观地从网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Office系列办公软件。Office相关内容主要讲解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办公软件的使用。很多学生感觉对Word比较熟悉,但之前使用到的功能却非常少。所以这部分课程从大家熟悉的Word开始学习。教师首先演示如何通过Word组织并编辑一本教材,边演示边介绍所用到的Word相关功能,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使用Word设计并完成一本自传,至少30页,该自传采用和教材相同的组织结构。通过独立编写自传,可以让学生掌握文本编辑、格式、段落、标题、页眉、页码、目录等相关知识,不仅提高学生对Word的熟练程度,锻炼文字输入速度,还可以发挥创作力。

针对Excel部分,教师首先演示如何制作公司销售情况明细,边演示边介绍排序、汇总、分类统计、报表等方面知识。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年度记账薄,记录自己这一年的所有花销,分别分类汇总并做出相关报表。通过制作记账薄,不仅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日常收支,提高自身财务管理能力,也熟悉了Excel的各种功能。

针对PowerPoint部分,教师首先演示如何制作一个优秀的演讲文档,边演示边介绍其制作方法,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制作个人介绍演讲文档,要求内容丰富、有创意、制作美观大方。随后选取制作精美的学生上台演讲。通过演示文档的制作,不仅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了PowerPoint的相关功能,也锻炼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4)多媒体技术。主要讲解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音频处理软件Audition等软件的使用。针对Photoshop部分,教师首先演示如何制作一个优秀的海报,边演示边介绍制作方法,然后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负责设计一个海报,包含5人的形象,用于宣传一个5人的音乐组合;针对Audition部分,教师首先演示如何录制歌曲并和声,边演唱边录制,然后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负责录制一首歌曲,该歌曲要求5人共同完成,代表5人音乐组合。

通过这种团队合作设计宣传海报,创作音乐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了Photoshop、Audition的基本功能,提高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增进了团队成员的默契和友谊。

3.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偏重于理论考核,无法客观地体现学生的整体水平,也无法调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考核方式必然要调整,要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总成绩由平时成绩(20分)、课程设计成绩(50分)、期末考试成绩(30分)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日常出席情况、实践参与情况、课堂参与讨论情况。课程设计主要考核学生各个部分的课程设计完成情况,每一部分内容的课程设计完成后,会集中上传到教学网站,由班级所有学生共同投票评选出10%的优秀作品,在教学网站首页展示,酌情给予加分。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

融合了CDIO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学习,并参与到实践当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促进了师生的感情交流。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创作的内容过于庸俗或者过于激进,这都是后续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应该适时引导,让学生的创作更有创意并充满正能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学校教育所普及的一门学科,因为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扩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如果不能掌握足够的计算机知识,就不能在未来的社会上立足,而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大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本课程,对整个大学教育以及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上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的。

1 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师范院校以培养未来的教师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因此计算机教学始终不是学校教育的主题,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的问题有三种,第一,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大多数学生只重视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娱乐性”;第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比较低,课堂内容通常不能够完全被学生掌握;第三,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评估不科学,这使得学生难以领会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意义。

1.2 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中产生“学生兴趣不浓”、“教学有效性较低”、“教学评估不科学”此类问题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师范院校学生来源较复杂,本身素质良莠不齐,已有的学习能力不一致,无法达到整个学校学生学习心理的统一;第二,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教学法,虽然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流行,但因为受到学校条件限制还没有大范围的展开,因此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达成;第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不受重视,因此教学评价方法也比较落后。

1.3 能够解决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问题的方法

要解决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建设,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则是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学习心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在课堂上得以完全发挥的方式,又是能够使学生维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的方法。要使计算机教学能够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又能够达到学生学习态度改变的目的,就需要计算机教室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重新编排课堂,使课堂分文发生转变,项目教学法是可以实现这一目的的教学方法。

2 项目教学法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是将课堂内容转化为实际工作内容,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解决工作问题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该理论认为,模拟实际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度的内化,并且通过实际操作,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建构。在同一个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建构方法不一样,所用的学习方法也不一致,因此,项目教学法能够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实现教学目的;除此之外,因为教学情景设定,项目教学法课堂中的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课堂也会因此显得更加轻松活泼。

3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3.1 设定项目目标

师范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由浅入深,以课程的目的不同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应用、网络应用三个部分。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用途是在以后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能够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传课件、计算学生的学科考评成绩等,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并学会将教案和科研内容到网络上是未来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以在网络上教案以及学生的课业成绩内容为例,整个项目的内容应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系统的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Excel、Powerpoint使用(办公软件应用);如何处理工作内容过程中的问题(计算机网络应用)。

3.2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项目

设定项目目标之后,教师接着进行的是向学生呈现项目并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者”,学生则单纯负有接受知识的责任,而在项目教学法主导的课堂上,教师成为真实的职业环境的指导者,学生是“应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教师”。以计算机程序应用为例,教师让学生直接编程是不实际的,因此,教师的指导仍是有必要的。给学生一个项目:比如:您正在上传一个教学课件,而您有急事要出去,您会怎么办?停止上传?太可惜了!继续?下载完后电脑怎么关闭?您可以使用该命令解决:针对整个项目,教师应先给学生呈现c:\windows\system32\shutdown.exe-s-代码的使用方法,在观察学习之后,教师应协助学生完成shutdownst3600(系统在3600秒后关闭计算机,时间自定);出现RPC漏洞而导致倒计时自动关机,使用该命令取消倒计时自动关机:shutdowna(方法:”开始”->”运行”->”shutdown a”->”确定”);利用Shutdown命令实现网络统一关机。

3.3 师生共同分析项目完成的效果

在完成项目后,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的一件事情是对项目完成的效果进行分析,这是学生在项目结束之后,对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发展出来的学习心理进行巩固和内化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呈现给学生另一个与之前项目相仿的教学问题,然后退出“指导者”的角色,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学生如何主动地调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如何寻找资料并通过何种途径完成新的项目。在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使用到小组学习的方式,因此教师应注意控制课堂,使项目的进行不会混乱;另外,分析项目完成的效果相当于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评价,以巩固项目教学法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所成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种种问题,而项目教学法则是能够使学生学习态度发生改变、改善计算机技术课堂模式、完善计算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设定项目目标、使学生在教师辅助下完成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项目的效果是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基本过程,在应用项目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对课堂的合理管理以及及时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刘长青.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2009.

[2]刘海龙.浅谈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4(05):225-227.

[3]章露.计算机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于思考[J].2014(01):233-235.

[4]蒋英.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浅谈[J].科学中国人,2014(05):105-107.

[5]万欢.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4(06):115-117.

篇10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对今后开设计算机类的其他课程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在实训课之前,已经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实训课的内容、实训的方式直接影响该实训教学效果。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内容重复

计算机文化基础已经学习Windows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训练内容还是以三个办公软件为主,可见实训内容与课程的实验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

2.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实训教学主要采取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形式,虽然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但是出现很多学生依赖老师的演示,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现象。

3.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呈多样化组合结构,有通过参加高考进来的普通高中的学生,有通过自主招生从普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进来的学生,也有通过“2+3”中高职进来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来自农村普通高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学生混排在一个班级中,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带来很大的挑战。

4.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一般都是安排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因此,考核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老师出一道综合操作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分。

由此可见,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

二、CDIO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CDIO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作)的英文缩写,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全球几十所著名大学倡导的现代工程教育框架,它将产品从研发到运作的生命周期作为依据引入工程教育中,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在国内外高等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CDIO教育模式借鉴产品研发的技术流程,将市场调研、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工程思想引入教育中,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工程技术的思想、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良好的人际及职业素质、较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引入CDIO教育模式的意义

CDIO教育模式最先主要是针对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而提出,即要求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备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同样,CDIO教育模式基于工程技术的思想适用于课程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引入CDIO教育模式具有以下作用:

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传统的传授型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主要是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引入CDIO教育模式,强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形式,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2.培养工程思维

高职学生数理化课程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工程思维及分析能力,对操作型或技术型的课程兴趣不浓厚,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在课程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能弥补学生缺乏工程思维的不足。

3.培养项目设计能力

项目设计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引入CDIO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以往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都是由老师进行演示,学生则按照老师的演示内容进行操作。引入项目设计,学生必须收集大量资料,然后对项目进行构思、设计、制作,最后通过演示,汇报项目完成的情况。

4.培养创新能力

产品研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CDIO教育模式非常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无论是项目的构思,还是项目的设计,都离不开创新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参与项目设计中无形中培养创新能力。

5.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为了保证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取得更好的实效,老师往往将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及文件管理的知识综合在项目中,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进行团队项目开发,这样既有团队的合作,又有个人的分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交流和沟通,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引入CDIO模式的具体做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属于专周实训,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实训中,再加上刚结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在实训课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将项目开发作为实训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做法如下:

1.项目引入

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起草一些跟专业相关的中小项目,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开发。指导老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CDIO教育模式的思想及项目开发的流程,还可以以历年学生完成比较好的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清楚“做什么、怎么做”。

2.项目设计

为了模拟企业项目开发的运作流程,项目小组一般由5-7人组成,设一名项目经理,负责项目小组的管理与安排,还可以给项目中的每名学生设立一个职位。项目小组明确项目内容后,项目小组的每名成员就要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类似项目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然后由项目经理召集小组的成员,集体讨论项目的基本框架,需要制作的内容,包括文档、表格和演示文档等,然后进行分工。

3.项目实施

每名学生接到任务后,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并着手操作。在课堂中集体讨论,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进行集体制作,同时对项目的内容进行汇总。在实训课上,老师经常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答疑及个别辅导。

4.项目汇报及考核

实训周的后期,每个项目小组都要制作汇报PPT,最后一次课进行小组汇报及考核。一般由两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汇报,由老师及其他组的代表给汇报的小组打分,同时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分,老师根据各个小组汇报的情况及小组之间相互评分的情况给每名同学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