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篇1

关键词:校园文化;问题;立德树人;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18-01

党的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从改善校园环境、规范管理制度、确立学校精神等方面入手,明确目标,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突出特色,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方面成效明显。然而从笔者所在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校园文化建设参与主体和活动形式单一。学校管理者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手段及德育的表现形式,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对外活动宣传,对内发文布置,甚至把举办几项活动就当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也仅限于参加活动的某些学生和主抓学生思想工作的一些领导和教师,没能做到全员参与,整体融入,全面推进。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精神缺失。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积淀而内化成的学校精神风貌,体现在师生的言谈举止、人文精神、道德风尚、价值追求等方面,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而有的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却舍本逐末,往往重形式,轻内容,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质,轻精神。三是重应试教育而轻学生素质提高。有个别面临升学任务的学校,背离了“为了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无视学生主体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把提升升学率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变成了单一的应试文化。四是校园文化建设城乡、校际之间不均衡。不论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内容还是软件内容,往往是城镇的学校优于农村学校,强校优于薄弱校。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均衡发展,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呢?

一、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校园文化建设同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相结合,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深入研究、科学谋划、严加落实。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宏观指导,从政策的制定到资金的投入给予大力支持。把校园文化建设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方面重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均衡发展。同时加强对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设置科研经费,确立研究课题,推广研究成果,指导校园文化规范、科学发展。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全员参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要遵从“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发展至上”的宗旨,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并从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出发,在学校管理、师生发展、校园美化方面形成体系完善、内涵丰富、方向明确、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一是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使学校建筑物的风格与布局、文化设施、学校内部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绿化与美化等,在功能上、设施上具有自然与人文特点,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考核机制,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三是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构建和谐进取的校园精神文化,以精神文化影响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作风,从而使个体的行为,自觉地适应学校精神文化的要求,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以创促建,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每一个学校都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发展历史,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发展环境,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学生、教师,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遵从“一校一品”的原则,立足本校实际,自成风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力避“千校一面”。要将校园文化建设同特色学校创建、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以人为本,以质量为重,以管理为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办学有特色、质量有跨越、师生共成长。形成自己特有的传统和风格,呈现独特的校园文化魅力。让学校成为“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

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中小学校要根据校本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传承与发展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全体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校园文化蓬勃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在积极实践中不断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科学发展,以文化建设推进学校建设,使学校成为高雅的文化殿堂、优越的学习场所、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开放教育 学校文化 学习文化 服务文化

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入,远程开放教育作为现存教育形式之一,已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远程开放教育没有地域上的限制,高校“围墙”的概念逐步消失,传统校园封闭的环境没有了,没有学校的感觉,好象学校文化也失去了依存的空间。由于客观上远程开放教育物质和精神层面之间有一定的落差,造成学校文化的发展滞后,以致缺位,对远程开放教育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文化是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纪之交,众多学校希望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来确立办学特色,找到适合本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那么,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学校文化应当如何建设?建立在怎样的立足点上?结合宁夏电大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营造学校文化氛围,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标志。学校文化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特殊功能。要使学校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学校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在学校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坚持、尊重学校文化个性特征是良性发展学校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远程开放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别于普通高校,无边界、无围墙的天地人网结合是其最大优势,远程开放教育的学校文化与它的媒体密不可分,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对媒体工具要有深刻认识,建立起新的适应信息时代特征的远程开放教育文化。

宁夏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以强大的网络为支撑,建成了覆盖全校各个区域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教学的网络空间,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学生可以在网上即时收看远程教育课程,及时反馈学习中的问题,自由地向教师咨询,探讨自己所关心的话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学校的学术动态、教学科研成果等情况,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老师和学校领导,与同学或他人进行各种文化交流。但是,总体而言宁夏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文化气氛还没有真正形成,学校文化建设中如何将大量的文化信息展现给广大的师生?如何将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文化活动中,推动学校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都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立足实际,宁夏电大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从研究校园网络的教学对象入手。在网络一对一的特有工作模式下,教师的工作要有的放矢,不应该是简单的一般性的教学信息与传播,而要针对不同学习对象的实际,精心选择与设计、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从学生本体着手,结合学校自身的网络交互特色与优势,营造真正受学生认可的学校文化氛围。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基本上是在职成人,他们经过从小学到高中或专科十几年的教育过程,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信息咨询,获取所需的知识,并及时自愿反馈意见,个体自主性的体现是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成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具备主动交流、沟通的能力,这些是他们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基础,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他们的学习需要,趣味及想法的多元化,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都成为学校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远程教育平等双向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发挥了他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开放教育的民主、开放、创新的精神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中。立足网络媒体的强大功能,将各种教育教学、文化活动与新的知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学校文化的个性内涵,必将使学校文化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强化服务导向,拓展网上文化活动形式

育人是一切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远程开放教育如果只有硬件的不断升级更新,没有教育服务软件的强大支撑,那么,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无从谈起。远程开放教育奉行“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办学方向,扎根于大众对教育需求的沃土之中,是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服务于人民并满足社会多元需求的开放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的这种公益性,要求我们树立教育服务、服务育人的理念,只有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远程开放教育才能在教育市场上抢占先机,取得明显优势。网络多媒体技术提升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水平,提供了创新服务方式的可能。

远程开放教育的校园网络环境是学生所依托的重要物质文化,是教学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公共区,然而,电子媒介的屏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师生之间的隔膜、疏离,教学资源量的激增也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焦虑,无从选择学习信息,不利于学习的发生,面对这些情况及时、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高质量的教育管理就尤为重要。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在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的构架、组织和实施,各项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学资源的开放,支持服务的配套都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

当前,宁夏电大要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把教育服务的精神实实在在体现在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立足校园网络,搞好在线平台建设,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达到共享,不断提高优秀教育资源课件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优化学校文化发展的网络基础环境,使学生能发挥远程学习手段,享用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提高网上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提高远程教育网络的利用率,整合多方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把远程开放教育建成一个综合平台。配备与课程教学相关网上课堂,如法律在线、英语角、文学之窗、金融快递、工商园区等教学子网站,将知识与实践结合。搭建校园网络社区平台,畅通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融合,拓展远程教育的服务领域和影响力。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立足校情从身边的文化资源抓起,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个人自尊心、团队合作精神。举办网上学生论文研讨,举行文化讲座,举办音乐会,外语竞赛等,展示学生的才华与创造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营造“人人成才”的育人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对学生是一种激励,是心灵上的抚爱,也将促进学生品行上的修炼,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从而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优质的教育服务需要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宁夏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员来自基层,年龄、学识、文化层次不一,学习需求是多样的,在教学支持服务上,如果简单推行货柜式学习服务、即学即用,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没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教学很难有序有效地进行。规范务实的制度能促使学校的目标责任制真正落实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岗位,使尽职尽责、敬业奉献成为每位教职工的自觉追求。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规范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制度的执行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通过制度的引导、制约作用,实现人文关怀,规范操作,形成学校特有的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包容的制度文化。

三、发挥电大系统合力,重视学校文化的生成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在植入过程,既不是当代社会文化的直接嫁接,也不是传统校园文化的简单移植。学校文化是学校漫长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既包括对社会文化的转换、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又包括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宁夏电大的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这既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更需要现实的再造与创新,我们要从社会文化中获取科学的知识和健康的营养,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容不同高校的学校文化,发挥基层电大系统合力优势,不断优化自身的文化氛围,提炼和凝结出富有特色学校文化精神,再去影响和推动社会。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校园网络是一个文化传播的平台,提供了学生参与文化创建与传播的渠道。开放教育的成人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各自背景不同,大量的、各种学习需要、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信息汇聚于此,传达着开放、民主、平等、共享的精神底蕴,有利于形成开放教育多元文化格局。开放的、互动共享的精神,体现了电大人的远大目光和宽阔胸怀,也不断丰富着学校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内涵。

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离不开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学校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均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过程是复杂的、丰富多样的,不同师生、不同学科和课程、不同资源、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交流互动既是一种教育过程,也是一种文化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思想、价值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活动时空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宁夏电大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有赖于充分调动开放教育的师生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才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并取得扎实的成效。学校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实践、体验、追求与积淀的结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构学校文化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

学校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宁夏电大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中要努力体现特色,传承自由、宽容、平等的民主精神,进一步挖掘电大系统办学的价值,将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勇于搏击,激越向上的电大精神升华为一种文化,塑造和铸就出蕴含独特个性又与时展相适应的文化,才能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赢得生存基础和发展空间。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模式,积极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使学校文化发挥它在电大培养合格人才方面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宪吉,庄永辉.电大校园文化与育人[J].中国远程教育,1997,(01).

[2]张明志.浅谈校园文化建设[J].西南民族人学学报,2004,(7).

[3]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余常德.以人为本推进电大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5-2-23.

[5]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篇3

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重主观轻客观。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依据学校客观现实而进行的实践行为。建设者主观意愿要服从于学校客观实际,而不能成为校长更替就改变或一时兴起就建设的随机。同时,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特色,这个特色就来源于学校的办学特色,要服从于学校办学的客观实际条件和客观的办学环境。

重行为轻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力求长远的工程,是一项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规划性的特殊工程。一些学校的管理者醉心于具体的校园文化工程建设和实践行为,而忽视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校园文化年年建设,又年年更改,这是一种缺少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设想和规划造成的后果。

重局部轻整体。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和一致性,主题要统一,风格要一致。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在一种办学思想和一个办学理念的统帅之下,局部要服从整体。而不能只追求局部突出或形式新奇,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杂乱无章,这样就很难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重表象轻内涵。优秀的校园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追求完美的校园文化内在魅力,才是校园文化焕发生命力的根本。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注重表象而忽视内涵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追求口号式,制度文化追求条文式,行为文化追求运动式,物质文化追求投入式,没有形成机制,没有深刻内涵。

重浮华轻人文。校园文化最根本的价值体现在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上。校园文化的互动性、教育性和感染力,体现在对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有的人认为,华丽的装潢修饰、宾馆式的豪华气派以及高层次剧场的演出、精美漂亮的各种文本,就是好的校园文化。这是缺乏人文精神,把浮华当作文化的体现。

重硬件轻软件。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建筑景观设计、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硬件建设内容,也包括学校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规章制度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软件建设。而人们习惯于把校园硬件环境建设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校园文化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或者说这样的校园文化是只有躯壳没有生命的所谓文化。

重投入轻产出。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要遵循效益最大化的市场规律和原则。很多人只追求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量有多少,只看到精力投入量有多大,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不在于投入多少,而在于产出多少,即校园文化建设的效益有多高,这个效益就是在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发挥的作用有多大,是否远远高于它的投入,才是一种良性的校园文化建设。

重革新轻传承。校园文化建设最坚实的基础就是学校历史的积淀和传承,就是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过程。没有历史的传承,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改革和创新,但是一定要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不是文化建设,而是追求新奇的流行装饰罢了,不会有生命力和深刻内涵,就会成为换一任校长毁一批文化的牺牲品。

校园文化建设误区的成因分析

由于校园文化建设对许多教育工作者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命题,出现失误也在所难免。校园文化是一项多元的、立体的文化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既需要宏观上的规划设计,也需要微观上的点滴关注,是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统筹兼顾、趋利避害的传承性和创造性融合发展的过程。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学习、反思和总结找出失误的原因,才能避免走更多的弯路,才能更好地建设真正的校园文化,才能最大效益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究其失误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理论肤浅。校园文化建设是有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建设规范的行为,是在教育理论统领下的理智分析和实践规划,要服务于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所以,我们校园文化建设者要研究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对自己的学校准确定位,确立起全校师生共同的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这样才能在其引领下,紧扣时代脉搏,立足学校办学理念,瞄准学校长远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融合的校园文化,正确指导我们的实践行为和精神追求。

层次较低。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文明的高层次追求,需要建设者目光长远,站位有高度,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知识广度。需要我们建设者在自身能力和水平不够的情况下,请相关专家或机构进行咨询和指导,提升校园文化规划的高度和深度,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次和水平。建设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要体现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这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校园文化层次的必由之路。

应试压力。虽然校园文化建设如今已经提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的重要日程,但是由于学校考核和评价还存在仅以升学成绩为尺度的单一性,从而使一些学校管理者认识上高度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和管理,甚至有许多学校把它下放到基层部门和基层干部来管理和负责,其建设的结果可想而知。

调研不足。在进行校园文化规划和建设之前,深入做好调研工作,是避免失误的有效手段。通过调研可以回顾学校的历史进程,发掘历史积淀中可以传承的优秀品质并物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新成果。还可以通过调研发掘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如区位优势、传统优势、政策优势、队伍优势以及硬件优势等,明确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目标。

认同不够。校园文化不是一种摆设,也不是强加于人们意识里逼迫人们认同的事实。而是人们主观上认同,并且愿意主动接纳的具有潜移默化感染力的客观存在。求得校园文化的大众认同,可以使校园文化氛围中的种种诱因激发师生产生并维持正能量的行为,对师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激励和教育引导。所以,学校管理者要对学校成员进行宣传和讲解,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讲解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据和目的,求得大家的理解和认同。

功能忽视。校园文化的功能是多元的,不仅仅是烘托育人氛围,提高机制管理能力,更主要的是校园文化在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师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养成,以及学校人文品质、和谐环境的形成方面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学校管理者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功能,势必影响规划和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规划或建设的结果也必然是肤浅的或是随意的。

资金匮乏。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需要资金作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如果要求高标准,势必需要高投入,这样就使一批资金匮乏的地区或学校出现畏难情绪,但被动的不得不知难而上,其后果必然产生重重困惑,要么虎头蛇尾,要么马马虎虎,根本谈不上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和效果。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基于学校的办学实际,要因时因地制宜,有多少资金就办多少事,要深刻理解资金不是衡量校园文化建设层次唯一标准的深刻含义。

篇4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成才 途径

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和建筑等等,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准则。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任务的需要。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2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特别是对新形势下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缺乏专门的研究和部署,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娱乐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普遍存在着计划不能完全实施、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还有就是很多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存在功利性的追求,而过浓的功利性,使大学把更多的资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去研制新型的科学技术、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实用性成果、如何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而对人文精神大为忽视。没有认识到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以及学生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

3 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的途径

3.1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

在校园物质环境的营造中大学院校应注意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做到校园建筑的使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力求教学与生活设施相对完善,兼顾校园环境中软、硬件工程的共同发展,以实现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布局合理,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人从中获得方便,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启迪,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大学院校在继承和发扬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经验的同时,需注意在校园的设计和布局中应将象征学院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在色调、造型和组合的交融中,让人油然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和一种精神。

3.2 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树立校园文化全民共建意识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作为生源情况复杂的大学院校,制度文化更显得尤其重要。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一要建立健全制度,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强化激励机制。二是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出台前,可根据师生的实际思想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舆论引导,制度出台后,则要大力宣传建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等,组织师生学习制度规定的具体内容,甚至还要详细解释。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三是要认真组织实施,规章制度一经建立,就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从严”、“求细”和“与人为善”。

3.3 加强“三风”建设

所谓“三风”就是指校风、学风和教风。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良好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好体现。正确认识校风对学校和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用精神力量来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服务,更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其次,要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树立良好学习风气进行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实践活动并有针对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动力教育。最后,要加强教风建设。加强教风建设时我们应注意建立民主性教学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集体作用,关注个体特点,用民主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该以权威自居,不应滥施惩罚而应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另外,必须强调树立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是“教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3.4 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展示校园文化、繁荣校园文化、发展校园文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传播优秀的校园文化。文化交流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而充满活力是校园文化生存发展的根本。交流的范围可以是校园内部各院系的交流,也可以是学校和社会各界的交流,包括跨国界的中外文化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就校园文化本身,也可以是泛文化的交流,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举办学术会议、承办文化活动、开办学术讲座、招收留学生、引进人才的“引进来”,也可以是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参加社会活动、出国留学、输出人才的“走出去”。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必然带来校园文化魅力四射的繁荣。

3.5 健全价值文化

篇5

关键词 隐性德育课程 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the Hidde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erspective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Hidden curriculum plays a grea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dden curriculum, campus culture exerts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morality.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hidden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campus culture, put forward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give play to the culture's hidden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Key words hidde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mpus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传统德育主要是通过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班会课等显性德育课程来实施。在如今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复杂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变得复杂化,仅仅依靠传统的显性德育课程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隐性德育课程以它在德育中的优势日益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德育效果具有切实的意义。

1 隐性德育课程

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下位概念。1968年,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在其著作《课堂生活》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隐性课程”。杰克逊认为,学生不仅从学校生活中学到文化知识,而且从学校的章程制度、活动等非学术课程中获得价值、态度、动机和心理上的成长,他把这种“非正式的、潜在的一部分的、暗默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隐性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作为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相对于学校显性课程(也称为常规课程或正规课程)而言的一个概念,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教育中除了正规课程以外的,其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

隐性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和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班会课等显性德育课程不同,隐性德育课程没有明确的课程大纲、课程计划等要求,不是学科意义上的课程,它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学校德育课程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直接和显性课程的地方,就有隐性德育课程存在。隐性德育课程以间接、内隐的方式潜在地隐含在各种显性教育背后,渗透在各种学习活动、环境氛围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潜在性和无意识性、累积性和迟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它可以避免直接、显著的德育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具有真正的“诱导”特性,有助于加强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联系,促进道德品质的内化。

2 中小学校园文化及其隐性德育功能

2.1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发展迅速,独立性和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心理发展仍不成熟,而这一阶段是他们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品德培养尤为重要。校园文化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文化教育,更是接受行为规范教育、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中小学校园文化是指在中小学校特定的育人环境中,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教师、学生所认同的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的综合。它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几乎全方位地反映了校园生活并渗透于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的思维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校园文化在内容结构上由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构成。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规划格局,学校里教学设施和生活资料,包括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宿舍以及校园的花圃、树木、道路等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外显的物质形态。校园制度文化是是指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手段,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它所体现出的校园文化,却有重要的引导、激励和约束功能,发挥着育人的隐性作用。

2.2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校德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导向功能。校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教师言行及所形成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价值观念等使学生耳濡目染,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引导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在如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显得更加重要。

(2)情感陶冶功能。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创造一个陶冶心灵、丰富情感的场所,一方面,以校风班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方面起指导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与其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精神氛围,又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起着陶冶情操的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和陶冶作用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3)行为规范功能。学校的条例、守则等行为准则,虽然是以显性课程的方式强制着校园人的行为。但当这些准则成为既定的规范被广大师生认可并认真遵守后,就会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形成一种浓厚的精神氛围,反过来又无形地规范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

(4)人格健全功能。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校园优美怡人的环境、规范有序的生活、积极向上的的风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和谐融洽的气氛,能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发展兴趣特长,探索知识领域,从中不断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德育功能

中小学校园文化强大的隐性德育功能要求学校重视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其巨大的德育价值,提高德育实效。

3.1 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没有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学生的学科竞赛、统考成绩以及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不多。即使开展一些活动,也不注重实际效果。有的学校的管理者则把校园文化仅仅理解为校园环境的美化,往往花费大量财力打造所谓“形象工程”。于是,学校校舍越来越漂亮、现代化,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但对代表精神文化的校风建设、价值观念、学校精神等却关注得不够。因此,学校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如设立校长论坛,举办校长培训等,使学校管理者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与作用,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其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者。

3.2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其建设状况对校园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教科书,它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从学校的实际条件出发,把校园建成一个环境优美、气氛协调的场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性。校园的建筑要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学区、活动区、住宅区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完善各种校园设施。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注意它的隐性德育作用,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育人的课堂,如张贴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画像,著名治学和教育的名言,催人奋进的标语,设置校园文化墙,教师、学生风采展示,师生活动剪影等;加大校园的净化力度,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要保持洁净、卫生。三是艺术性。建筑的设计装饰,花木的栽种,物品的陈设,都要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3.3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它要集中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特色和精神面貌,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

(1)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校风、学风的优劣,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校风是构成教育环境的内在因素,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从一个学校的校训、校歌、规章制度等可以了解到一个学校的校风。良好的校风极具感染力,能使一个人在做不符合规范的事情时,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从而自觉地接受规范;能增强每一个校园人对学校的感情,激励人心,催人上进,自觉抵制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抵御外界不良的诱惑。学风是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如生活、学习、卫生等方面的习惯和表现。优良的学风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对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的形成,需要学校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保障规章制度的完善和严格执行。

(2)加强校园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工作作风,是教师知识技能、教育理论和道德品质等素质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教风是良好校风建设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本身就是一部无时无处不在被学生阅读的“活教科书”,教师的言行举止及所表现的品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榜样力量,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替代的。学校管理者勤政廉政、实事求是、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教师敬业爱岗、开拓进取、认真负责的教风,能在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引导和激励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勤奋踏实、遵纪守法等良好品格。

(3)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校园人际关系是指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校内人际关系能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使广大师生合作协调,团结一致,促进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之间热情与宽容、团结与互助的融洽与和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与老师及同辈的关系。师生之间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和谐关系,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老师的教育会自觉地接受并内化。同辈群体之间的融洽关系让学生心情愉快,容易消除紧张心理,克服不良情绪,对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但在课堂教学之外,应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要富有吸引力,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生动多样,既要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有兼顾娱乐性和时代性。如各种主题的演讲、征文、朗诵比赛,节日庆祝的文艺汇演、游艺活动,实践性强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植树活动以及定期的书画展、体育比赛和赈灾、义卖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主动参与,积极投入,让学生在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观念逐步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传承创新,构建起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巨大的隐性德育功能,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承;特色;空间环境;设计

何谓大学?先生认为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大学凭借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及自身的文化脉络,在学生心目中刻画着自有的文化坐标,并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不断凝练、升华。而不同的学校,又在不同的具体教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出不同的校园文化,显现出各自的文化特色,并且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特殊的教学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近年来,各高校逐渐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纷纷利用优美的轴线构图和几何式布局,组织“大学城”、新老校区环境建设。不曾想,校园却因此大手笔失去了自己的历史和个性!校园环境变得越来越相似,公共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统一、单调。校园核心广场的宏伟设计,常常由于尺度的失衡,可达性差,造成校园人参与性的缺失,形成某种意义上的“绿色荒漠”。校园在浓重的商业气氛打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环境。

不禁质问:校园环境为谁而存在?校园为谁而设计?――校园人。校园人与“环境”朝夕相处,亲身体验、感受着环境;反之,环境又发挥着“教化育人”的作用,彼此“互动”。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濡染和熏陶。而校园空间环境设计,所赋予校园特定文化场所的效果,同大学自身的文化脉络相得益彰,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校园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界限。

面对文化的缺失,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在整个文化推动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空间环境如何设计,已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他们在校园环境中的交流、沉思乃至休息都是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传承文化。因此,校园设计者应行走校园内部,在反复行进中,品位“文化”,探究校园精神,思索本校园与他校园之别,切勿将校园设计克隆与复制。应尊重校园现有空间环境,利用其特有性,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之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实现设计的真正意义。

1 从生活出发,充分利用小尺度公共空间,设计“不经意”的交流机会,传承校园文化

从生活出发,深刻理解校园人行为特征和心理要求,为他们创造满足自身发展的校园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创造多层次、立体化、亲切宜人的学习交流空间,设计“不经意”的交流机会,以满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行为模式。众所周知,大学教育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模式截然不同,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并非单一的课堂教学就可以满足,他们往往需要的是一个环境、一个平台,一个可以自主研究、自由探讨、不断创新的校园环境,以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

因此,在设计中,应依托现有的条件,挖掘房前屋后、交接处、建筑组群之间大小不等的节点空间的存在价值和弹,营造小尺度公共空间,以方便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偶发交往活动的需求。小尺度公共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因盲目建设大规模“核心广场”造成的资金浪费,又可节约用地,并且打破了传统意义中广场的“大尺度”概念,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同时,小尺度空间的系列打造,以校园特有性为主线,随节点大小时而收缩,时而放大,不断交替变化,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韵律,最终实现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的特色化。

2 打破单纯道路功能,创造舒适、多层次的“流动性”交往空间,编织校园文化

随着各大学校园规划的深入实施,校园功能分区日趋明确,结构日趋合理。然而,结构功能的合理化一定程度上,却增加了校园内部通勤时间。学生、老师常常需要在校园内部往返穿梭于不同的功能区域,完成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憩。与此同时,校园内部通勤方式又多以步行为主――低速的通勤方式和长时间的校园行走,使得校园内部道路设计尤为重要。而从交往的角度看,低速运动更有利于交往,步行的通勤方式能够让交往双方获取足够的信息和细节,并提供促成交往的机会,达到良好的交往效果。

因此,步行环境是促成交往的关键。在校园交通空间的组织设计中,应打破单纯的道路为通行的定式,妥善处理好车行与人行的关系,作到交通便捷、步行优先、人车分流,为校园人创造舒适、多层次的“流动性”交往空间,发挥文化信息交互和情感交流的作用。

3 着眼大环境,入手小设计,时刻保护与延续原有的有价值场所及事物,品味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设计应“小中见大”,时刻注意对原有的有价值场所及事物的保护和延续,巧妙利用这些“见证人”,解读校园历史,使其成为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小环境的系列设计中,应有强有弱,既塑造多样性,又营造大环境,鲜明主旨,突显,既体现设计者对校园文化的深入理解,又让校园人在随意中品位校园文化。

篇7

>>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及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现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SWOT分析 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地方师范院校就业困境成因及对策分析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分析 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及解决途径研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德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及启示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解决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1-01.

[2]冯凤友,杨桂菊.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职教论坛,2009(35).

[3]金荣蓉.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OL].http://.cn/Article/CDMD-10307-1012491208.htm,2013-01-01.

[4]孙艳玲.中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研究[D/OL].http://.cn/Article/CDMD-10183-1012359125.htm,2013-01-01.

[5]徐铭,丁钢.高职院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自觉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1).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个性发展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它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会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校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个性教育是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积极的个性在当前条件下得到自由发展,防止与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一、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的个性成长起到引领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而且可以使校园生活得到丰富,师生员工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承载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必将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从而培养并输送出能适应时展,能参与社会竞争与合作,能积极推进、引导社会发展的学生个体。

二、校园物质文化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陶冶作用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徜徉在甘州区西关小学校园里,优美的环境就是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翠绿挺拔的松柏、争芳吐艳的花朵与教室的红砖碧瓦交相辉映,仿佛诉说着春天的故事;雕塑、假山、红旗、绿地展示出无限的生机。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在这样一个充满健康、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学生们心灵受到荡涤,思想自然得到升华。

1.墙壁成书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更是直接的、长久的、潜移默化的,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班主任要做一个有心人,努力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为了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空白的墙壁成了我们空间挖掘的重要基地。给学生一片想象的空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让每一面墙都多彩,让每一面墙壁说的话都给学生无限的力量。

西关小学每个教室的墙壁,都变得“能说会道”了,教室西墙壁,设计了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的各种规章制度及行为约束标语,如:“自强”“自信”“静心”“习惯贵在养成”等;教室北墙,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班风班训、班级奋斗目标,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设计了“你行我行”“花儿朵朵”“今天我进步了”“闪光的足迹”等评价表;教室东墙是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天地,内容多姿多彩,各不相同,有展示书法的“书香苑”,有展示习作的“小荷尖尖”“小作家”有风姿各异的“得意之作”“艺海泛舟”;有规范学生遵纪守法的“爱的约定”“温馨小屋”等等;教室南墙有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的名言警句。针对本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卫生习惯差的特点,利用教室东北角,开辟了“卫生角”,用温馨的话语“我怕脏,请爱护我”“一人捡一片净了一大片,一人扔一片脏了一大片”等,时时提醒学生讲卫生。

2.黑板有趣

教室前面的黑板往往都是老师上课时才用,我们改变了这一传统的观点,发动了“老师的黑板我也用”这个主题。把黑板开发出一块地方,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滋味,让教师的黑板不再是孤单地一个人使用,让老师的黑板上充满学生的笑脸。一年级学生爱表现自己,我们开展“今天我当小老师”的主题。让每个学生轮流当一天的小老师,这个小老师在每天晨诵时,把自己在课外认识的字写在黑板上。第一节课前五分钟,由他当小老师,把自己的新知识教给同学们,要告诉大家是从哪学会的,怎么学会的。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由开始的一两个字,到后来的是十几个字,再到后来的词语句子,学生一个比一个准备的丰富。老师根据学生准备的情况,加以归纳,加以引导,到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在黑板上写的内容就有条理了。这一活动弥补了低年级孩子识字量过少的不足,为学生的阅读、写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督促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谨的规章制度是保障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的根本。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始终坚持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在制度建设、内部管理、环境优化等方面和谐发展。

四、校园课程活动文化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提升作用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本校特色,只有开发出具有特色的、喜闻乐见的校园课程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热情,在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全面成长。课间十分钟的传统游戏,节假日的才艺表演,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不断进步;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校园文明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陈慧,《论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

2.徐刚,《嘴角上扬的力量――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0

3.吕占海,《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J],《教学与管理》,2011

篇9

[关键词] 比较文化模式;英美文学;对比研究

英美文学是各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不能深刻认识到该课程对于语言基本功、人文素质提升以及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的重要意义。国际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要求传媒人才具有文化包容性和比较文化视野。作为传媒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找到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与传媒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点,才是使该课程走出被边缘化困境的最佳途径。

一、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与比较文化意识的关系

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在传统教学中,重文学史常识和文本分析能力,对于实现该课程的语言目标有显著的效果。而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文化目标的实现对该课程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传媒类院校的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语言学习者而言意义重大,而中西文化的比较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学是各种文化的呈现载体,英美文学课程通过呈现典型的西方文化,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适应,通过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来提高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

二、英美文学课程改革与比较文化意识的培养

1、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首先体现在教材的选取上。我们采用文学史和作品并重的方法,并且针对性地选择了《英国文学新编》和《英美文学教程(美国卷)》。在课时处理上,对文学史的讲解更多地结合文学作品进行。

首先,强调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将文学史放到社会历史环境中分成主要的几个阶段。将不同阶段的文学史以当时的文学流派串联起来,将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相结合,以典型作品的典型形象作为分析的重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历史文化。

其次,对于文学作品的研读,适当导入文化语境。无论英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源泉,如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等等。这些文化源泉是贯穿文学史的主要脉络。教师对于这种文化语境的分析和讲解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吃透作品的文化内涵,并且激发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联系和比较。

2、教学手段改革

为了更好地解决该课程“课时有限,内容庞杂”的问题,并且充分结合传媒院校学生“课业较轻松,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的特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强化了网络平台和第二课堂的作用。

在主课堂之外,建设英美文学课程网络资源平台,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网络资源里包括文史知识、名作赏析、影片欣赏、互动话题、作品展示等各种资源。

第二课堂的构建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百科全书”的认识,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由讨论。分学习小组布置资料查阅工作,并且由学生进行简要的评述。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意识,并且通过不同视角的文学鉴赏活动提高比较文化意识和分析能力。

3、强化对比研究

对比研究是英美文学教学中比较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强调对比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将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时代特点或者写作风格与中国文学加以对比研究,或者设计相应的讨论题,提高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另外,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的对比研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将经典文学作品的原著与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改编版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兴趣和提高分析能力。

4、改进考核方式

侧重对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充分监测学生在初步掌握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批评能力。因此在试卷考核的基础上加入学期论文的考核,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作出评论是有效提高学生研究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式之一。文学输出不只是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完成写作,还体现在知识竞赛、作品翻译、角色扮演、剧本改编等活动中。这些都能很好的结合传媒院校学生的优势,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结语

比较文化意识是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这是英语专业合格毕业生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英美文学课程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比较文化意识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意义。因此要强化其承载的文化培养目标,并且切实改善课程设置,真正做到与传媒类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才能使传媒院校英语专业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且能进行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

[2]张慧荣.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范例[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6).

[3]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2009(05).

篇10

关键词 红色文化课程资源;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76-02

近几年来,各地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并进入公众视野,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但缺少有关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报导。笔者作为一名遵义籍教育工作者,希望遵义的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为此,结合当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利用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优势基础上,提出强化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对策,使之成为加强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

1 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影响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出现良莠不齐的态势。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腐蚀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信息乘虚而入,严重地侵害着青少年的灵魂。因此,社会生活中屡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个别青少年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住委屈和打击,有的行为失范,出现暴力倾向,欺侮同学等。此类现象触目惊心,家长担心,教育工作者痛心,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加强青少年教育刻不容缓,利用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重要的路径之一。

2 利用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1)让红色文化资源占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要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意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其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与开发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构建以红色道路、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遗迹、事件和人物等内容体系;第三,科学整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效应;第四,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如利用精神、精神教育学生,使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认识。

2)汇编遵义革命传统教材,形成红色地方课程资源读本。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遵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通过查阅党史资料,访谈革命前辈,汇集资料图片,组织编写地方教材“遵义红色文化教育读本”,内容以扬宏精神和精神等作为主线,以革命先烈、革命前辈的事迹作为主要内容,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励青少年为建设家乡而勤奋学习为目的,培养青少年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优秀品德,继承先烈优良革命传统。

3)在青少年社会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营造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学生,可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为此,可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让红色资源教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展览,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生活,重温红色历史,还可开设“红色网站”,出红色文化专栏,开展红色音乐进校园、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营造“红色书香校园”,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以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道德境界。

4)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遵义以红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基地比较多,为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便利条件,现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省级教育基地10余个。可利用纪念日,在中小学生入队、入团和入党时,组织青少年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开展夏令营活动,使遵义的红色资源在青少年中产生深远影响,留下深刻烙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教育作用。考虑到青少年安全和经济性原则,各地的中小学就近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要在为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上下工夫,各校要成立专职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讲解员、辅导员队伍,为青少年提供优质思想道德教育服务。

5)用遵义红色资源充实课堂教学,打造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教育窗口。首先,创新性地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体现红色文化的时代特色,展示红色文化精神的自足能力。如在语文、政治、历史课程中增加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语文课程开设对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赏析,感受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家和诗人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政治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利用精神、精神教育素材,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和责任感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课教学利用红色经典故事,如遵义的“菩萨传奇”、习水的“女故事”等,拓展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广阔渠道。其次,通过深度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到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教育和其他相关课程体系中。如把“红色主题教育”作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使文史类课程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背景和充足的“红色论据”。第三,构建红色文化校园,用红色课程资源丰富青少年学生校园生活。大力提倡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地走进校园生活,校园景观要蕴含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借助于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打造红色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