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思维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现在的学生运算能力整体比较差,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对公式法则等记忆不清和应用上的障碍。首先在记忆方面,很多同学对公式法则等记忆不够准确,例如:计算 a-b2-a+b2的值,有好多同学由于对完全平方和差公式没有记忆清,或者直接展开后却由于去括号法则记忆不清而导致出错,还有一些同学记忆公式法则不灵活,没有真正理解公式。
其次,在公式法则等记忆的应用上,许多同学思路太死,形成思维定势,他们只会按基本的方法去解题,结果效果不好,犹如一个人上楼办急事,摆着电梯不用却去爬楼梯,既浪费了时间又耽误了办事。这和我们解题一样,不仅要求做对,而且还要做的快,即要有好的运算能力。在这方面我认为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式法则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观察题目的特征,全面分析,寻求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很多同学不注意去分析,拿到题目后只顾盲目地从头到尾按常规思想去解决,使得运算过程很繁琐,以至于出现错误,即使对了,也浪费了时间,尤其遇到大型考试就不可取,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运算前对题目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寻求合理的解题思想和方法,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整体解题思想的应用:
解不等式1
且x2-2x-2≠0 ,所以有x>3或x
再如数行结合思想,即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通过“数”和“行”的相互转化,从而达到快速解题,其他还有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思想等等。
实现数学思想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因此数学方法是实现数学思想得到重要途径,中学常用的数学方法有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等。例如:解方程4x-34-34x-32+2=0,若直接展开则变成高次方程不好解,我们可利用换元法,设4x-32=y,则原方程可化为y2-3y+2=0 ,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再如求二次三相式a2-4a+5 的最小值,我们可通过配方得a2-4a+5= a-22+1,即最小值为1,即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从而达到解决问题。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中学教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大家经常谈及次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很多同学拿到关于几何体的题目却迟迟画不出图形,或者遇到有图形的题目却不会分析图形中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及数量关系,结果碰到几何题不会做,最终导致同学们不喜欢学几何课,这都是因为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空间想象能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成进行观察、分析、认知的抽象思维能力它主要包括:能根据空间几何体或关于几何体的语言表述,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空间几何图形,并能正确想象其直观图。能根据直观图在大脑中展现出直观图表现的几何形体,及其组成部分的形状、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正确分析其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要重视学生对三维立体空间的认识,即要形成空间观念。学生对空间的认识,是从最基本的平面几何中的点线开始的,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进而发展到对空间立体几何的点、线、面、体的认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为空间想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学生对这种观念的形成是有一定的过程的,教师必须经常性的利用直观性教具,比如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电子教具等对学生进行施教,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然后画出图形。
第二,作图能力的培养,作图,即把空间几何体平面化,要作的准确,比例一致,否则很难想象实物和图有什么联系。平时我们许多教师总是自己黑板画图,而学生则没有动手的机会,在作业考试中,学生画图不按要求,不会用尺规作图,画出的图与要求不符,结果造成解题错误,所以我们在上几何课时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什么地方用直尺,什么地方用圆规,哪条线应画成实线,哪条应画成虚线,一定要让学生按作图的基本要求来作,作出后共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从而加强他们的作图能力。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它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形式,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概括与抽象,系统化与具体化是逻辑的基本方法,数学就是一门具有严谨的逻辑性的学科。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三大基本能力的核心,运算能力是逻辑思维与一些具体的运算知识与技能结合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加强概念教学,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以加强概念教学要先形成概念,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先从学过的旧知识数轴出发,再由生活实例:比如电影院的座位号排列,或地图上经纬线交点出发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形成概念还要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总和,例如“凸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边平行”是“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内涵,而矩形,菱形,正方形则是“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外延,再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为什么要在ax2+bx+c=0之后注明“a≠0”的条件,那么方程ay2+by+c=0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6x2+3x+2=0呢?这都要求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然后才能认识事物,才能正确的区分事物。进行概念教学还要注意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要加以正确理解和纠正,通过做一些概念题加强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要结合定理、公式、法则、例题的教学,讲清基本的逻辑方法加强思维基本功训练,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例如:解关于x的方程a2x+a=x+1 ,(a为实数),很多同学会把方程变形为(a+1)(a-1)x=-(a-1),然后化系数为1,得方程的解x=-1a+1,这就错了,在化系数为1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次项的系数里含有字母,所以必须对字母进行分类讨论:
篇2
由于社会事物的纷繁多样,决定了公证事项的复杂性。公证实务中,一些公证当事人申请的事项、提供的材料,形式上看起来,似乎“合法、真实”,其实质内容往往“不合法、不真实”;相反,一些从形式上看“不合法、不真实”的事情,其实质内容却“真实、合法”。因此,对较为复杂的公证事项进行审查,我们不能停留在“形式审查”的层面,而应该进行“实质性审查”。即:公证执业人员要善于运用法律职业思维、法律推理、判断,对公证事实、证据材料进行实质性的识别,并对识别结果予以证明。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称它为“推理公证”。
“推理公证”是公证思维的特殊形式,它客观存在于具体的公证实务中。下面就“推理公证”现象,介绍一个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2005年1月17日,修水籍客运汽车承包人王参国等,从广东惠州发车运载旅客至修水,途经广东韶关路段时,客车不幸与其它车辆碰撞,发生车祸,造成乘车的8位旅客不同程度受伤。韶关交警处理事故过程中,将8位受伤旅客送往韶关“铁路医院”救治,并作了事故记载。事故第二天,滞留旅客及受伤8位伤员共同乘座修水客车转送回修水。其中,有4位轻微伤伤员至修水境内时,急着回家过春节,相继中途下车,未留下联系地址。另4位伤情较重的伤员即转入修水大桥镇、义宁镇医院继续治疗,至2005年3月份相继痊愈出院。2005年4月初,当事人王参国持4位伤员的出院证明到韶关进行事故理赔,被告之要其出示8位伤员治疗痊愈的公证证明。而当事人向公证处仅能提供4位较重伤员的痊愈出院的资料,对另外4位轻微伤伤员无法提供出院痊愈材料,人海茫茫,不知他们下落。公证员以“当事人提供什么出什么,自己看到什么出什么”为由,拒绝出具8位伤员痊愈出院的公证。而当事人则再三要求公证证明8位伤员痊愈,可公证员只同意证明4位痊愈,双方一直争执不下,为此,公证员将问题提交公证处主任会议研究,修水县公证处经研究决定:责成公证员对客运车辆驾驶员、售票员和已知出院的4位重伤员及其他知情的车辆股东补充调查,并核实了解其余4位无法查找的轻微伤员当时的伤情及在韶关“铁路医院”的治疗、检查记录。之后,公证员根据当事人提供的材料、调查的证据,综合推理分析,推定无法查找的4位轻微伤伤员痊愈出院,并制作出具了8位伤员全部痊愈的公证证明法津文书,使当事人9万余元的车祸损失及时到广东韶关得到了理赔。
透过上述案例,不难发现,“推理公证”是一种顺应社会需要的,体现公证法律价值的实质性公证;是一种公证员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判断的职业风险公证。对于“推理公证”的认识,我们不妨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推理公证的法理基础
“推理公证”从理论上分析,它是一种法律上的推理思维;法律推理思维可划分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形式推理思维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三种不同思维形式;实质推理思维包括辩证推理、辩证逻辑等思维形式。“推理公证”究竟属于哪一类思维形式呢?首先,“推理公证”表现为执业公证员对已知公证材料的审查,并运用法律职业思维、价值判断,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认识过程,因而它属于法律实质推理的范畴;其次,“推理公证”它又表现为公证员以现有的证据、材料为前提,在当事人举证不足或举证困难的情况下,辅以相应的调查核实手段,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作出事实性判断和价值评价。它回答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是否客观存在、合法、公平与正义。因此,“推理公证”的法律推理思维形式应该是:辩证推理和辩证逻辑。
另外,从“推理公证”的法律根据看,法律推理思维离不开法律判断;而法律判断是以现行法律为基础的。因此,“推理公证”也是以现行法律为依托的。这里所讲的现行“法律”包括现行的法律原则、法律规范、规章、习惯、政策、道德伦理、公平与正义的法律意识等,它们都是“推理公证”的法律依据。
二、推理公证的证明要求
在司法活动中,按照不同的证据采信制度,有不同的证明标准。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证明须达到法官的确信状态或者能够排除一切合理怀疑”;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高度的盖然性或较高的盖然性”。公证制度作为一项司法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其证据采信规则、证明标准,法律有关规定不是很明确。从公证制度的起源看,它源于大陆法系(即民法法系)的司法制度。大陆法系国家广泛实行“自由心证”的证据采信规则,其司法活动的证明要求是:“以法律执业者的内心确信”为标准,基本上是依据法律执业者个人的理性思维来判断。
在“推理公证”中,由于当事人申请的公证事项比较复杂,或存在举证上的困难,或举证明显不足,必须借助执业公证员的辅助调查及法律推理思维活动,才能达到公证的目的。从“推理公证”的结果和过程看,它既类似于民事诉讼的盖然性(即可能性)证明要求,又类似于大陆法系的“自由心证”制度。所以,“推理公证”的证明要求可以表述为:公证执业人员运用专业知识,按照“自由心证”的规则,对公证事项进行法律推理思维,而得出的较高盖然性结论。
三、推理公证的法律价值与法律风险
“推理公证”是法律意识、公证观念发展的产物。在我国公证制度确立初期,人们对公证活动价值的认识是模糊的,一些公证当事人申请办理公证,寻求的是一种法律上的心理安慰,他们在办理公证事项的前与后,总是说不清、道不明公证的法律效用与价值。我们且把这类当事人称之为“模糊公证”当事人。随着我国公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公证当事人的法律风险意识、法律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可公证或可不公证的事项,或者没有法律价值、法律效用的公证,当事人一般是不会办理的。现在到公证机关办证的当事人中,办理“模糊公证”的当事人少了,代之而来的是“风险公证”、“目的公证”当事人。因而对于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明了的事项,如果法律、习惯不是要求应当公证的话,当事人是不会选择公证的;相反,法律关系复杂,容易引发纠纷;或是举证不能、事实模糊、易发生法律风险的事项,当事人却迫切要求寻找公证法律保护,转嫁法律风险。这就是当前公证当事人的法律价值追求。而“推理公证”正是为了满足这一法律需求应运而生的。
也许有人认为:从当事人的法律需求看,“推理公证”充满着法律风险,因怕承担法律风险,所以不敢或不肯办理。不错,“推理公证”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正因为它有法律上的风险,才体现了它的公证需求价值。试想如果公证机构、公证员,终日固守原来的思维模式不变,无风险的公证社会不需要你办,而社会需求的公证因有风险你又不敢办,势必会使公证的路子越走越窄,公证事业的发展就会徘徊不前。毕竟,公证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行业,公证员承担的法律风险从公证制度的构建上看,它比法官、律师的执业风险要大得多。因而承担一定的执业风险是公证制度和公证职业道德对公证员及公证执业机构的基本要求。公证员及公证机构正是利用自身承担的法律风险为当事人提供有效的公证服务,才显示出公证本身应有的社会价值。
四、推理公证的适用前提
“推理公证”的有效运用,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前提因素:一个是适用的事项条件;二个是公证人员的法律素养。一方面,从公证形式看,“推理公证”一般仅适用于要素式公证,而不适用于定式公证;从公证内容看,“推理公证”适用于当事人对申请事项举证不足或举证困难的情况,着重解决公证材料、证据与公证事实之间存在的“内容”与“形式”、“合理”与“合法”之类的矛盾。
另一方面,从公证队伍执业素质的现状看,不是所有的公证人员都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推理公证”,熟练顺利地解决公证中的复杂法律问题。因为,“推理公证”是建立在法律执业者的专业思维基础上的,它要求执业人员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思维能力。所以,“推理公证”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公证执业服务队伍。
五、推理公证对公证活动的影响
(一)“推理公证”促进了公证职业思维的发展,提升了公证的社会公信力。一方面,它使公证员思维模式由简单的形式逻辑思维、发展到复杂的理性执业思维;它使公证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价值观念,由“模糊公证”过渡到了“价值公证”。另一方面,“推理公证”的存在使公证书的法律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满足了公证当事人的法律需求。另外,由于“推理公证”为当事人承担了一定的法律风险,使公证的服务领域、服务质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较高层次,从而增强了公证的社会公信力。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31-02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同的思想意识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高校辅导员只有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学习,总结实践经验,提高思想修养,具备正确意识,才能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光荣任务。那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呢?概括起来,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八个意识:角色定位意识、把握全局意识、以人为本意识、终身学习意识、求真务实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敬业奉献意识。
一、角色定位意识
高校辅导员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首先要明确辅导员这一角色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并按照这一角色的特定行为模式去行动,即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这样才能理解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认识到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避免工作陷入盲目性。中央(2004)16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辅导员担负的最主要的角色是教育者,主要职责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辅导员还肩负着两项重要职责:管理职责和服务职责。相应地,辅导员还兼有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辅导员工作是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核心任务,包括日常学生的思想教育、参与和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在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等。同时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又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党团支部管理、学生社团管理、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宿舍管理、学风建设、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就业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助学解困工作,等等。
二、把握全局意识
把握全局,就是不受一时一事的局限,服从、服务于全局,以宽广的眼界,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得失,借鉴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把握全局,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局部是全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属于全局,低于全局,没有局部就谈不上全局;全局并不是各个局部的简单相加,它统率局部,高于局部。高校辅导员要自觉地把自己负责的工作放到学院、学校的全局来考虑,摆正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不断强化全局意识。相对于学院、学校的全局工作来说,辅导员所负责的工作是局部。辅导员应当紧紧围绕学院、学校的中心工作来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时时处处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策划本部门的工作,自觉地维护大局、服从大局、顾全大局、服务大局,在全局的统率下把本部门的工作做好。否则,为了本部门甚至个人的利益置大局于不顾,就可能导致工作上的重大失误,给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利益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三、以人为本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有两层意思:一是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即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素质、独特个性、社会关系等诸方面自由而充分地发展。辅导员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是以自身建设为本,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发挥榜样表率作用,以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来影响、感染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学生为本,积极采取各种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全面发展。第三在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实现管理方式由行政型管理向情感型管理、自主型管理、服务型管理的转变。第四是服务工作以人为本,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学生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他们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终身学习意识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号召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能再把学习看作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辅导员应当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认识和把握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对辅导员提出的新要求,研究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思路,全面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终身学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读书,即从书本上学习。长期以来,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播和传承主要靠书籍,汲取前人的思想成果主要是通过读书。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二是鉴人,即借鉴他人,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是躬行,即从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身得到进步。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辅导员应当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终身学习,多方面地学习,不仅要掌握理论,还要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原理,谙熟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行家。要刻苦学习、主动学习,做到勤学、勤思、勤问、勤练,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品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五、求真务实意识
求真务实,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行动、去实践。求真与务实,互为条件,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只有求真,才能更好地务实;只有务实,才能达到求真的目的。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求真务实意识。要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要做广泛深入、耐心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全面、客观的情况,并通过科学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做出正确决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认识到未来的成功是靠现在的一点一滴积累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把握好现在,在工作中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六、开拓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带来生机,创新意味着活力,创新孕育着发展。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创新意识是我们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学生工作的性质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不断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辅导员要培养创新意识。就是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敢于打破成规,大胆探索,积极进取,不断研究学生工作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变化,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办法和新手段。其次,辅导员要开发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掌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基础上,还要学会辐射思维、逆向思维,注重直觉和潜意识的开发等。第三,辅导员要提高创新能力。就是要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创新能力,大到理论上、制度上、思路上的创新,小到工作见解上、活动上、方法上的创新。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随着实践的成功、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升华,辅导员的创新能力必然会大幅度地提高。
七、民主法制意识
依法治校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高校辅导员应该勇当推进民主法制,构建和谐校园的排头兵。在加强高校民主法制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不断探索高校学生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新途径,不断探索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动大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探索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基层民主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随着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应当学习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民主法制意识,规范管理行为和过程,引导学生正当处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保障学生合法权益。辅导员应当维护大学生的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尊重大学生的隐私权、选择权、知情权、建议权及申诉权。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应当严格按照规章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保障大学生在高校受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高校辅导员提高个人的法律素养和树立民主法制意识,对学生具有示范和教育作用,同时对推进整个高校民主法制建设和教育体制改革及机制创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敬业奉献意识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敬业奉献”更应当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高校辅导员既为人师,当敬业奉献。敬业本身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而奉献则是获得认同、获得尊重的过程。辅导员工作辛劳而清苦。要把学校学院的精神和有关部门的要求跟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贯彻下去,取得成效,就必须做大量的、具体的、琐碎的工作,既耗神又费力,有时还得不到理解和尊重。因此,只有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崇高而又伟大的事业,应当树立职业荣誉感,耐受清贫、淡泊名利,培育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意识。辅导员的岗位是光荣的,任务是艰巨的。这种光荣感更多的体现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国家,需要千千万万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辅导员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于一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个人的良好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素质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岗位奉献、锐意开拓进取,勤于学习思考、善于总结提高,就一定能够具备与时展相适应的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夏孟军.高校辅导员素养之三维结构探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3(1):81-85.
[2]郑永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12(2):12-17.
- 上一篇:地理信息系统开题报告
- 下一篇:光学捕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