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意义简单需要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竞赛的意义简单需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竞赛的意义简单需要

篇1

[关键词] 体育赛事 赛事品牌 培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体育大国在国际上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同时向世界显示了举办国际比赛的能力。近几年来在我国进行的各种项目的国际比赛也成上升趋势,譬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但作为举办方的青海省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举办环湖赛必然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极大的影响了环湖赛的可持续发展。环湖赛有着自己特有的情况,尤其在商业化运作方面有待于研究和发展,而赛事不断举办积累经验的同时也给组织者提出很多的问题急待于解决和完善。如连续三届总冠名权流标;第三届九个赛段只有两个冠名;在商业化运作上处于落后状况等等。这种情况在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中已经成为了瓶颈,如何针对赛事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商业运作模式是目前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成功的国际体育赛事有着共同的赛事特点,就是赛事品牌的成功培育。成功的赛事不仅给举办方带来了丰厚的利益而且最大可能地推广了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环法自行车赛国际事务总监约翰・勒朗格在华体国际论坛上表示,2004年环法的总收益约为1.35亿欧元。勒朗格说,这1.35亿欧元中,50%的收入来自于电视转播权,40%来自于营销和赞助单位,10%来自于组织各个阶段比赛的城市。品牌的培育对赛事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国体育项目的市场推广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其它体育赛事的借鉴作用,对地方经济有积极的影响。

按照《牛津词典》的定义:品牌(Brand)是一家公司制造的一种产品,以注册商标(Frade Mark)为其标志。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品牌或以公司名称的品牌,但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有名牌,知名公司的品牌才是名牌,知名品牌是公司的宝贵财富1。如环湖赛作为一项国际自行车赛事,已经成为一个品牌,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如何将环湖赛品牌做成一个国际化知名的名牌,从而达到这项赛事的成功推广和在国际自行车联盟的地位,最终成为一项与三大自行车赛事齐名的优秀赛事。

大型体育赛事品牌的树立策略主要从品牌的发展理念和品牌实施的具体行为着手,打造成功的体育赛事品牌。

一、发展理念

赛事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战略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指导思想。通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将赛事打造成国际优秀赛事,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大型体育赛事要符合体育运动所向往的挑战性、竞争性的积极作风,赛事要有特色才可以在国际赛事中更具有竞争力。

赛事的独特性是品牌战略的基础,经营管理者应根据现代赛事理论知识和国际赛事的发展形势,重点塑造和宣传赛事品牌的文化意义、战略意义、历史意义、市场意义、经营意义和借鉴意义,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实施和推进赛事的品牌,并使这个品牌延伸发展,将成功品牌应用到涉及赛事的产品上,用以缩短国内外观众认同的时间,尽快地让观众接受。实施了品牌延伸战略的赛事真正具备内在的生命力和由此带来的拓展张力,而这又将成为品牌进行下一步延伸的内在动力。

二、品牌实施的具体行为

政府应加大推动赛事品牌战略力度,从赛事吉祥物以及徽标的设计,突出赛事和地域特点,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点和影响力的标志。在赛事的运作中尤其是在目前时期,赛事初期邀请高水平运动员的参加,提供高额奖金的支持战略,构筑并推动赛事品牌战略以提升与国际赛事的竞争力。明确赛事近、中、远期目标,制定高效、灵活的工作思路,研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同时加快赛事品牌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以达到拓展品牌的潜力,提高赛事形象和知名度,明确导向的目的。

赛事公司积极对赛事品牌进行研究,扩大品牌覆盖的范围,促进品牌的成长。清晰的品牌识别,可以指导品牌的传播和推广活动。如围绕赛事举办其他活动以及纪念品的设计、制造和出售等,体现其赛事的运动性和专业性。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国际上和国内仍然以单纯的公路自行车赛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还没有成为名牌,以扩大和延伸影响力。譬如:观众只要想到环法赛就可以联想起《队报》、Skoda;想到奥运会就能想到可口可乐、维萨国际、三星等著名企业,赛事的宣传就显得更为重要。

1.提高体育竞赛的等级和精彩度。体育竞赛与其他产品不同,它具有不可预测的特性,比赛的悬念越大,其魅力也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强。要注重竞争对手的实力对比,加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强比赛的悬念,吸引观众的重视。提高对体育明星、赛场和比赛过程的包装和渲染,体育明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之一,体育明星在体育竞赛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因此,要加强对赛事自己的体育明星的培养和包装,要注重发挥体育明星效应,增强比赛观赏度。

2.提高赛事组织机构的内部管理,引进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体育竞赛要创品牌,需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来支撑,需要有很好职业道德的运动员和高水平技艺,需要有完备的竞赛制度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需要有健全的制度法规加以约束,需要有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在浓厚的市场氛围和市场意识中运作。赛事组织机构要加强制度化管理,营造合理的竞争机制,提高经营意识。因此,必须审视自己的管理体系中有无脱钩现象,在重要环节的管理上有无盲区或空白点,塑造赛事的最佳效率和最佳影响。

(1)提高发展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在体育竞赛营销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赛事在发展公共关系时,要明确体育竞赛公共关系的目标,进行形象的自我评估, 明了赛事目前的公共关系状况如何,社会公众的要求是什么,对公众要求的满足程度如何等问题。要明确公共关系的对象。体育竞赛公共关系的对象主要是观众、合作企业、舆论界、有关单位。搞好消费者关系,则能促使观众形成对企业及其产品良好的印象和评价,提高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吸引世界性的观众,争取长期的赛事市场,开拓和稳定高度关联的赛事、合作者(企业)和市场关系。

提高与媒体的联系,扩大赛事的宣传力度。环湖赛是一种特殊 “产品”,要把这种“产品”推向市场,就必须向市场传递有关赛事“产品”的信息, 使消费者对赛事能够较充分地了解, 同时引导观众,使观众对赛事产生一定的兴趣。因此, 深入人心、深得人心的广告宣传,是创建体育竞赛品牌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2)制作电视宣传片和赛事集锦特别要提出的是,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制作精良的电视宣传片和赛事集锦来吸引更多的观众。目前对于宣传片的认识不够,应考虑如何通过宣传片提高赛事的收视率。传播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一个思想共鸣的过程2。

目前我国的电视频道数量很多,播放宣传片是目前最有效、消费比率最高的营销工具。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目前的宣传片制作水平较低,内容简单、节目语言单一,不适宜国际推广,难以达到良好的宣传目的。赛事宣传片是电视上播放的展示赛事形象的片子。宣传片的主要作用首先是它能维持熟悉赛事的观众收视,使观众停留关注节目和赛事;其次让更多的观众逐渐了解和熟悉赛事。宣传片的制作和宣传中要注意以下问题:简单、明了具有很强的个人体验性;宣传片缺乏持久性,要经常保持更新;宣传片要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避免观众反感,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等制作不同风格特点的宣传片;尽可能增加宣传片播出频道和次数。

(3)提高赛事会标以及吉祥物的设计。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举办地青海拥有迷人的风景,又有多民族的文化,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出自己的会标可以让观众更好的认识赛事。我们所见到的世界著名公司的商标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赛事会标的设计上应该突出以下几点:形状的设计、颜色的设计、人文概念上、最后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标识。

3.专业运营提高赛事市场分析能力,不断创新。成功的赛事品牌创建关键在于创新和特色,而不是去模仿。赛事公司必须时刻关注、研究相关赛事以及其他成功体育赛事的变化,并适时推出自己的特色,既满足观众新的需求,又可以激发专门人才的创造力,是赛事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表现。创新包括赛赛事技术创新、赛事营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赛事技术创新在竞赛中主要体现为:线路的合理设计,新的赛事种类,制定新的比赛规则,对赛事的组织、器材不断进行改革,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提高赛事的精彩性和观赏性。赛事营销创新要不断研究市场从赛事的宣传和包装、合作计划、赛事传播研究和方式方法、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营销创新。

总而言之,大型体育赛事品牌的培育是促进赛事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的动力,依托体育赛事大力发展赛事商业化和市场化之路,并通过赛事商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来促进体育赛事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学体育 创新 竞赛 全民健身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教师对于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将竞技体育为体育教学的中心,这不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素质。因此,在大力提倡全面体育的号召下,中学体育教学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贯彻新的课程改革的思想,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果。

一、坚持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推进,体育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不管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要想实现全面体育,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必须将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结合,使学生走进社会以后仍能够坚持体育锻炼。因此,我们必须要以“全民健身计划”为目标,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单一竞技运动为主导的教学内容,突破单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局限性,把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并把体育教学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新的体育教学体系。

二、将学校体育竞赛与体育考核相结合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考核、体育升学考试是体育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体育考核中的一些内容并不是体育竞技的项目,因此,体育竞技很难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也不利于学生在体育竞技中锻炼身体。因此,要想实现体育竞赛和体育考核的双重作用,必须要在体育竞赛中渗透考核,如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织班级或者年级之间进行普遍性的运动竞赛活动。通过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意识,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实现学校群体竞赛与健身运动有机组合

体育竞赛的特点就是竞争,通过竞争来达到提升体育水平的目的,而学校的体育竞技和真正的体育竞技比赛有所不同,需要将竞技性和健身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否则就难以实现体育教学和群众锻炼的双重目标,不利于体育群众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对学校体育竞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具有大众化思想的体育竞技比赛,主要以集体的项目为对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竞赛和竞争意识,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双重目标。

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证明,科学、有效地组织一些健身性、群众性的体育竞赛,对于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的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除了具有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外,还能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学生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来说,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从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上来看,它具有提高体育知识,传播体育文化,培养体育精神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思想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这些内容的落实必须要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相结合,只有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体育发展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

五、坚持体育思想教育和实际行动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中组织体育竞赛要面向全体学生,推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并使学生逐渐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有了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就能够转变自己的思想,在体育竞技活动中制定科学有效的竞赛内容。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减轻学生担负,增强体育锻炼是一大趋势,应明确规定学生每周必须要做到的体育锻炼量,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要通过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让他们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体育锻炼。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六、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

教师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如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小组等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的统筹管理下,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并把竞赛活动安排到体育教学计划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运动会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这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为了实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的,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要采用团体计分、全员参与平均计分的形式,来从整体上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完成比赛者均加分,这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相反,如果只是针对个别的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将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也不利于体育教学的普及。另外,在体育活动中,对于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精神品质、成绩增长幅度大、贡献大的学生进行奖励。并将他们的表现记入团体总分,以达到激、保护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

总之,中学体育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要重视体育教学,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树立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让全民体育、共同提高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体育教学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

[1]楚继军,汤起宇.普通高校群体运动竞赛内容的改革[J].1996(4) .

篇3

一、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

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是指练习者在科学锻炼方法与合理锻炼原理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体育教师建议下,积极调整自己的锻炼行为和方法,并逐步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自然性和定型性的行为方式。

二、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

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以及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程度。另外,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其他因素则是常来往的同学、学生家长、亲戚朋友以及学校的体育氛围等,这些都进一步影响到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再加上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不理想,如活动的场地不足、体育器材太少、场地器材不安全和不美观等,这些客观因素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想方设法的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大对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三、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方法

1.教学内容要因人制宜,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实践证明,在一堂体育教学课中,教学内容合理搭配并且适用于学生身体发展的特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同时,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并富有知识性与游戏性的教材,选择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

2.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优胜劣汰特点,而争强好胜正好是中小学生的一种心理特征,体育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小型[提供写作论文的服务dylw.net]的教学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比赛的机会,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艰辛及胜利后的喜悦。事实证明,体育竞赛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深对体育运动的感情,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身体素质。

3.激励效应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当发现学生有进步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马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讲解示范,鼓励他们多练习。实践证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如能得到教师及时的表扬与认可,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体育锻炼,这对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积极的作用。

4.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进行技术教学外,还要教育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人的影响,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5.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的活动

篇4

【关键词】体育仲裁 仲裁法律体系制度;归属体系;相同性;差异性

随着人类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竞赛的激烈和观赏程度也在大大提高。在这样的背景趋势下,各项体育赛事的纠纷与争端也日益增加。对于我国运动员和团体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大体育赛事的仲裁上,我们则往往是受害者,无法得到应得的成绩与肯定。单拿2004年雅典奥运会来讲,由于裁判执法水平、判罚尺度以及打分标准的争议,我国运动员更是在男子花剑、女子重剑、女子曲棍球等项目上痛失金牌,造成了许许多多无法挽回的遗憾和惋惜。认真理清体育仲裁与法律体系的关系,弥补我国在仲裁方面上的不足,也将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前进道路上的重要突破。

一、我国体育仲裁的现状

一般说来,现今体育纠纷解决方法具有三种途经:

其一,向体育协会所属的体育联合会请求解决争端。本途径为现今我国体育纠纷主要的采用办法,但是其缺点是处理时主观性过大,且无客观的解决依据,所以很难服众,甚至可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二,向适当的国内法院进行。由于法院处理纠纷具有一套单独存在的程序体系,因此在解决纠纷冲突时,则需一段时间的处理时间。然而某种体育纠纷涉及名次排位及荣誉归属问题,其纠纷则正是需要迅速,快捷,因此一些体育方面的纠纷则不适用于该途径。

其三,利用《体育法》中有关规定,采用体育仲裁方式来解决纠纷。然而,正是这最为有效的方法,却是我国目前解决体育纠纷途径中,最为缺失的一个环节。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实施与国外之对比,便不难看出我国与其他体育制度较为完善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体育仲裁与普通仲裁的相同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之后,体育仲裁由抽象化到具体化,由印象化到制度化的呼声与要求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学者们也在加紧对体育仲裁制度的完善做出努力和研究。然而,至于体育仲裁的立法体系归属,这一根本性问题,社会上却依旧是鲜有研究和提及。我认为,看一件事物是否归属与另一件事物,需要观察其二者的相同点和异同点,从而找出是否具有归属关系的理论证据。就我国体育仲裁体系和一般仲裁法律体系来讲,亦是如此。先从二者的相同点来看的话,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民间性。作为仲裁制度最为基本的特征,民间性这一性质决定了仲裁制度的非公属性,也为其他特性定下了依据基础。相对于体育仲裁制度来说,民间性也是一项非常主要的属性定义。从而我们可以推论出,体育仲裁也是不具备官方性质,不隶属于任何行政机关或者部门的独立机构。

其二,独立性。在法律体系结构中,仲裁机构最大的优点和特点,便是其特有的独立性。独立性意味着仲裁机构不隶属于任何行政和司法部门,他中立而不具备任何立场性,这也为仲裁机构在处理纠纷中保持结果公正公平提供了良好的属性基础和保障。

其三,保密性。在其他领域的仲裁中,由于种种原因,参与仲裁的当事人往往不希望被他人所知。这一点在商业仲裁中,则表现的更为明显。因为涉及到商业机密绝不能流入公共领域,和关于公司团体的声誉问题,所以商业仲裁的保密性就变得格外重要。对于体育仲裁来说,由于许多纠纷牵扯训练手段和组织赛事的机密性,而这些也是不可对外界所透露的,因此体育仲裁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参与者不得泄露仲裁内容与进程,媒体不得向公众传播仲裁过程。保密性同样在体育仲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四,专业性。仲裁牵扯的领域相对较广,无论是民商事纠纷还是劳动纠纷,都会涉及非常专业的系统知识。因此,由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专家担任仲裁员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进行裁决是仲裁公正性的重要保障。同样,对于体育仲裁来说,一定要让专业性的人员来进行仲裁,才能使得体育纠纷的解决具有最大的准确性和效力性。

其五,快捷性。仲裁制度在解决纠纷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其具备的快捷性。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仲裁裁决一经仲裁庭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这使得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能够迅速得以解决。因为体育竞赛牵扯到名次排位,荣誉得失等问题,所以在体育仲裁里,快捷性就更加具有重要意义。高速,高效,成为体育仲裁必不可缺的要求。

三、体育仲裁在立法体系中的归属讨论

根据一般的法理要求,分析一个事物或制度的特性,只能从该事物或制度的本身入手。通过与其他类似事物的比较得出结论。如果仅仅因为某项法律的规定,就简单的得出结论,那么这种结论也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其一,在国务院颁布的《反兴奋剂条理中》规定,“运动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有关体育社会团体、运动员管理单位、竞赛组织者作出取消参赛资格、取消比赛成绩或者禁赛的处理。运动员因受到前款规定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体育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在这条规定中不难看出,前半句的确显示了强制性的严厉,但是后半句也体现了对于运动员自愿、人权等方面的照顾与保护。

其二,在体育纠纷中,或许会呈现出这样那样的特殊性,例如专业的特殊性,仲裁尺度的技术性,和解决紧迫的时效性。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可以设计和研究出特殊的制度规定来涵盖他们,便可解决和包容。作为一名体育研究者或法律研究者,我们应该尊重客观事实,而不是一味的夸大体育仲裁里的某一个特性例如强制性从而否定体育仲裁在归属普通仲裁的地位,从而影响《仲裁法》的出台和仲裁制度的发展。

篇5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特点;建议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采取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在其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 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一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主要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1)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学生学习体育这门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将体育的技术经过反复实践而转化为技能。同时促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当然,还要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以指导身体锻炼。

    (2)体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为特征。和文化课程的教学一样,体育课教学也要通过思维活动,但同时学生还要进行懈动。在机体活动过程中,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去达到对体育技术、技能的认识。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掌握体育技术教学内容的。机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掌握体育技术。这个过程既是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同时又是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过程。

    (3)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体育教学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青少年的身心都处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而且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班集体,男女生性格各异,素质水平、活动能力各有差异,还有环境的干扰和场地、设施条件等的制约,这许多因素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4)体育教学以对学生品德、心理品质培养的特殊作用,显示其鲜明的教育功能。体育运动有它自身的特点,体育的竞赛性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当代社会的竞争精神。体育的规则,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律的品质。运动要克服自身生理负荷和器械、环境、自然条件的困难,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体育活动具有群体特征,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当代社会需要年青一代具备的品质,是许多学科所难以做到的,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对学生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在跨世纪的人才培养中,体育教学显示了其鲜明的教育功能。

    2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新的意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的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

    不少国家对此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英国提出“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渡过余暇”。美国提出“发展有益的而且有生气的身体娱乐活动,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日本提出“培养和树立学生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实践的能力和态度”。

    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代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在高年级培养学生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我国在新的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也提到了终身受益问题。这就给我们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就是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参与意识,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深有稗益。

    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等。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入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打下物质基础,而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也为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了条件。

    2.2改革课外体育活动 发展学生的特长。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现在的群体竞赛,扩大竞赛参赛人员,让所有俱乐部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活动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对待学生裁判应先培训后上岗。

    2.3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指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具体化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和法律意识等。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例如,结合目前我国承办的奥运会的准备工作,通过介绍奥运知识、特别是中国、台湾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国健儿为国争光的典型事例来阐明综合国力的强盛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集体主义教育。教师可通过一些集体项目,如拔河、接力等。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充分证明自己的力量。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

    的关系。再如民主和法律意识。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比赛法,并结合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考核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民主评议、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教育。同时进行自觉遵守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中的法律,即比赛规则教育,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4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项目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克服胆怯心理、自卑意识、保守观念、封闭思想、社交恐怖症等不健康心理。

篇6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 学生

一、前言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是在体育课以外的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的体育活动。其中包括体育锻炼、各类运动性游戏、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等几个方面。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进而增进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并逐步形成爱好和专长。然而,许多学校由于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重视程度不高;再加上一些客观因素,如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有限,师资配备不足等原因,一些学校甚至把活动课安排了上其他课程;一些学校虽然活动课有安排,但没落实实际的内容,走放羊式的路子;致使很多学生在活动课的时间里都是无所事事,宝贵的时间在干等放学铃声中白白浪费掉。结合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据有关研究表明,每周进行5—6次体育活动,每天一小时,运动量适宜,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改善生理、生化功能是非常有益的。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校都贯彻落实不了每天一小时活动时间,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只有两节甚至是一节体育课。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加大对体育的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体育器材,本着为学生健康着想的思想,在上足、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在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要做到有计划、有组织、统一安排、狠抓落实,切忌放任自流、走过场。在结合学校的场地器材、地区气候特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排,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如在我们南方,春季学期雨水多、气温高,宜安排一些对场地要求不太高,运动量可大可小的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呼拉圈、三人篮球等;而秋季学期天气逐渐转凉、雨水也相对比较少,天气转好,宜举行规模较大的体育活动,如田径运动会、足球、队形队列,广播体操、五人篮球、长跑月活动等。各校也可根据自身教育需求,有选择地进行适合自身开展的体育活动。如我校结合新学期教育教学任务和目的的特点,在田径运动会中,加入队形队列、广播体操比赛,达到培养团队精神、形成集体技能、磨练意志品质、凝聚良好班风、提高做操动作质量的目的。在组织其他体育活动时,有选择地进行一些趣味性强、简单易行、运动负荷适宜,适合不同性别、运动水平的学生参与的活动项目。如拔河、踢毽子、三人篮球、乒乓球等便于开展的运动项目,大大丰富了学生活动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明显增多。

三、培养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学生选择的是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又有场地、器材以及活动时间,同时有专门的老师组织与辅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老师通过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比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使学生在比赛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运动的乐趣。使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的认识提高了,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持久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最终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2011年九月,我校抓住新运动场建成的契机,组织开展了班际篮球赛。在这次比赛中,各班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班主任能在赛前认真组织本班队员的训练,配合体育老师向学生传授一些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知识,带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最终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经过这次比赛之后,全校迅速掀起了篮球运动的热潮,体育课、活动课、假日的时间,篮球场上打篮球学生人数明显增多。学生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对篮球的认识也越来越多,NBA、CBA赛场上的明星名字也能列出一大串,像奥尼尔、姚明、卡特、纳什、易建联、朱芳雨、杜锋、巴特尔等等,同时找到自己的偶像,建立起对自己喜欢的球队的感情,成为忠实的球迷。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学校还首次成立学生篮球队,安排专人组织辅导训练,使学生的篮球技战术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近日,学校还决定出队首次参加区里组织的“萌芽杯”篮球赛。

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和对集体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当学生把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时,会使自身的心理更健全、人格更完善、素质更全面,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的接触比较频繁,同学关系也逐渐密切起来。同学之间随时会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合作练习对或抗比赛。在这些练习和比赛中,学生扩展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了相互协作与帮助,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例如在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时,我们也会看到这样一些情景:在比赛中,场上的队员斗志高昂,团结一致专注比赛,场下的同学则热情高涨,不停地为场上队员鼓掌、呐喊助威。在这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团结的力量。认识到一场比赛的胜利,除场上队员个人技能、技术的充分发挥外,主要还有同伴的默契配合和场下的鼓励是分不开的;即使是比赛失利了,队员之间也做到了相互谅解、鼓励与支持,坦诚承认缺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防止和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人们常说:“运动就是最好的放松与休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积极的放松,为提高学习效率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也知道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文化课知识门类较多,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多,大脑细胞经过长时间的工作,就会出现疲劳,影响学习效率。这时就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调节,其中参加体育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学生通过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使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替进行,有利于脑细胞的休息和调节,防止和消除大脑疲劳,有效地提高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效率。例如,早操、晨跑能很快的驱除大脑皮层因睡眠而残留的抑制,使学生精神饱满,迅速投入到学习中去。课间活动与课外体育锻炼能调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的不均衡,恢复脑细胞的功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脑力劳动的疲劳。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体质增强,精力充沛,就能显著地提高心智活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六、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提高体育竞技水平

通过组织开展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能及时发现体育人才。如,举行田径运动会、班际篮球赛等,从中可以了解和发现体育尖子,为组建各运动队提供有利的依据。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竞技运动水平的高低,其中一个因素就与群众基础有关。就像巴西的足球、美国的篮球,人家的水平为什么那么高,原因是他们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足球运动在巴西、篮球运动在美国的普及范围都很广,国民参与的热情很高。一间学校也一样,要提高竞技体育的水平,首先要建立广泛的群众运动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全面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是十分必要的。在对我区近两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萌芽杯”篮球赛的成绩调查发现,取得好成绩的运动队,他们学校在平时都较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各运动队的训练能长抓不懈,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也相当丰富。而一些学校规模虽然大,但由于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重视不足,运动成绩也就出不来。

七、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文体生活,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高竞技体育的运动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鸿江主编《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编辑部2003。

[2]王占春、何彦吉主编《小学体育理论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篇7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摘要:2010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1年,我国派代表团首次参加了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作为竞技类比赛,选手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技能水平的发挥,对参赛选手进行系统的心理训练具有深远的意义。鉴于此,本文提出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训练的模式,包括专家队伍、硬件设施、人员及场地保障,工具保障,心理辅导方式以及五阶段心理训练模式建构等,以期为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世界技能大赛;心理训练;心理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1-0071-04

心理训练,又称心理技能训练,最早应用于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航空航天领域,用于提高航天员的心理技能,后被广泛运用于体育、军事等领域。

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训练除了具备体育界和军事领域心理训练的特点之外,还具有独特性。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多种心理学方法和手段对参赛选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施加影响的过程,使选手学习和掌握身心活动的调控方法、提高调控效果,达到最适宜的程度,以满足提高竞赛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任何一项重大竞赛,除选手职业操作技能水平的较量外,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抗衡。心理素质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技能水平的发挥。而在赛前、赛中以及赛后,选手可能出现怯场、“高原现象”、“克拉克现象”、“瓦伦达效应”、“心理饱和”等心理困扰,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和身心健康。进行心理训练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目的就在于使选手合理地进行比赛角色定位,形成良好的比赛心态,提高选手多方面心理机能,增强选手面对各种情况的应对能力、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使之体现出高度的自信、灵活的作战策略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最终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

一、心理训练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对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手来讲,提高应赛心理技能,使之在比赛中能发挥出正常乃至超常水平,是进行心理训练的目的所在。

第一,不同的训练内容对选手心理技能具有特定的作用。心理训练要根据不同时间阶段上所侧重的心理技能进行动态调整。其中,目标设置训练能够帮助选手设置符合自身能力的竞赛目标,既不会造成太大压力同时又能有相当程度的激励作用,把选手的竞赛心态调整到最佳水平。以平和的心态进行赛前训练、赛中竞技以及赛后调整。表象训练能够使选手灵活运用表象操作来提高日常技能训练的效率,并且提前学习应对可能在赛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提高其抗挫能力,使之在激烈的竞赛环境能够有更加沉着的心态。放松训练作为常规训练科目,能够缓解选手比赛压力,通过生理调节来达到心理上的放松,促进技能水平更好地发挥。自我暗示训练作为自信心训练的一部分,能够提高选手的自我效能感,发挥积极暗示的巨大力量,帮助选手克服怯场情绪,提高竞赛的自信心。

第二,不同参赛项目对选手心理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有些项目对精准度的要求极高,有些项目要求快速高效完成任务,还有些项目要求较长时间的耐力。因此,需要与具体竞赛项目的专家、教练交流讨论,了解项目所需提高的关键心理技能,使心理训练的侧重点有所倾斜。同时,在赛前训练的不同阶段,所要提高的心理技能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要随着训练进程做出相应调整。

第三,要充分考虑到参赛选手的个体差异,综合考虑选手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已具备的心理技能水平、仍存在的心理风险因素等,来为选手制定个案化的心理训练计划。

(二)科学性原则

心理训练是一项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科学方法做支撑,在尊重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基础上,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实施操作的科学工程。

第一,心理训练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例如,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下发展出的一系列脱敏训练,能有效克服训练期间因失败导致的应赛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在生理心理学指导下发展出的生物反馈训练,能提高选手对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以达到最佳的竞赛心理状态;在认知心理学指导下发展出来的表象训练,能够通过在大脑中巩固动作心理图式来提高技能操作水平,使选手的动作更加精准、熟练。

第二,心理训练是专业化的训练工作,一方面需要心理学专业人员组织实施,包括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专家、对选手进行心理训练的心理训练员以及为选手进行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师等;另一方面,还需要各个职业领域的专家、教练,以及对技能大赛有相当程度了解的技能专家团队。不同领域的专家人才结合在一起的团队力量为选手高水平的技能培养与发挥提供了人员支撑。

第三,心理训练的内容及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参赛项目的不同、选手心理素质的差异以及训练阶段的不同有所调整,以期能更加适合技能大赛的选手,最大限度地为提高选手的心理技能发挥作用。

(三)可操作性原则

进行心理训练最终目标是使选手能够在赛前、赛中和赛后自行掌握、灵活运用,可操作性尤为重要。

第一,心理训练的内容要简单易懂,容易掌握,使选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自行运用。例如,放松训练适宜采用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以及想象放松法,这些方法简便易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并且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能够自行操作,发挥作用。

第二,心理训练的形式要具有灵活性,在基本方式的基础上延展开来,将心理技能训练与具体技能操作结合起来,融入选手日常训练当中,在实践中反复锻炼和提高心理技能,巩固效果。

(四)系统性原则

人的心理具有复杂性,身体、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都能对心理产生协同作用。因此,心理训练不是单一的,要综合考虑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调动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共同为提高选手心理技能服务。

任何一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发展和改变,都是在经过多次反复学习和训练之后才能获得。即使经过强化训练已获得的心理品质,如果不定期进行巩固训练,也会减弱甚至消失,需要在一定时间周期中进行系统的训练才能显现训练效果。

二、心理训练五阶段模式体系建构

(一)专家队伍、硬件设施、人员及场地保障

为世界技能大赛选手进行心理训练,需要建立一支以心理学专家、研究者以及不同技能专家、教练为主体的专业队伍。其中心理学专家及研究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尤其是心理训练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长期的心理训练研究中,了解技能大赛选手心理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案。同时,不同领域的技能专家和教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同职业技能具有其特殊性,工作在第一线的专家和教练能够提出最有效的建议,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心理训练的内容也要心理学专家和技能专家共同协商才能更适合技能大赛的选手。

要建设专业的心理训练基地,以进行团体和个别心理训练,需要具备进行心理训练要使用的各种硬件设施,以及进行选手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室,为选手提供安全、放松的环境。

目前,我国已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立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并配备了心理学专家队伍,这无疑为世界技能大赛心理训练的研究以及选手心理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工具保障

心理测量作为测查选手心理状态的方法,将贯穿在整个选拔及赛前训练的过程始终,心理测量的结果为选手进行心理训练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通过心理测量,逐步建立起选手心理素质档案,以提高选手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目前,专门针对技能大赛选手的心理测量工具还不完善。但我们可以借鉴体育竞赛的量表,例如,可以使用修正后的内田—克莱佩林测验来测量选手的人格特征;使用竞赛风险量表来评估选手的参赛风险因素;使用竞赛焦虑问卷来了解选手的赛前心理状态等。

(三)心理辅导方式

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辅导采取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团体辅导主要为安抚选手紧张焦虑情绪,增强团队的凝聚力等;个别辅导则针对不同选手参赛心理风险项目及竞赛焦虑等心理状态进行干预。通过倾听、共情、积极关注来为选手营造安全、轻松的氛围,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中心疗法等心理咨询方法为选手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使选手能够将内心的压力表达、释放,降低比赛风险,提高应赛心理技能。

(四)五阶段心理训练模式

针对世界技能大赛选手的特点及竞赛要求,要建立起选拔阶段、常规训练阶段、冲刺训练阶段、赛中心理保障及赛后心理调适为一体的系统心理训练模式,来保障选手心理训练工作的进行。(如图1所示)

1.选拔阶段

目前,选拔的标准大多只专注于选手的技能操作水平,忽略了选手心理素质的测评。

以往的经验表明,面对世界级的重大比赛,选手可能出现怯场、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甚至伴随躯体化症状,如呕吐、腹泻、头痛、心跳加速、发抖等。这些不良的情绪及身体反应对选手备赛和比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每一位选手的心理素质有所差异,而不同领域的研究均揭示出心理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个人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选拔阶段,要进行心理素质的测评,当然,重点是通过心理训练能够达到的心理技能水平的测评。

需要测评的内容包括认知层面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等;情绪层面的竞赛心理风险因素、竞赛焦虑情绪测评等;意志行为层面的协调力、耐受力等。通过测评,选拔出最适合参加竞赛的选手。

2.常规训练阶段

心理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遵循的规律有相似之处,都要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训练,才能够起到提高心理技能的作用。

常规心理训练在选拔阶段之后进行,针对参赛选手整体情况,制定团队训练方案,包括基本的心理技能训练,如放松训练、注意力训练、意志训练、自我认知训练、目标设置训练、自我暗示训练等。通过课程的方式向选手讲解心理训练的基本程序,使选手了解心理训练在整个竞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基本心理技能训练来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

同时,针对不同选手参赛项目不同,加强所需心理技能训练;针对选手所测评出的参赛心理风险不同,重点提高其风险因素的心理技能。常规训练为冲刺阶段、赛中及赛后心理调适及辅导奠定基础,需要使选手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熟练掌握各种技法。

常规心理训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选手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增加其心理活动的强度。提高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提高观察的精确度、敏锐度,提高记忆的效率,激发竞赛动机水平和思维的创造性。增强选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心理耐受力。树立自信,使选手积极主动地活动、高效率地工作,减少疲劳、厌倦和无能为力的感觉。

3.冲刺训练阶段

比赛前夕(赛前约一个月),选手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很容易因为大赛的临近产生焦虑为主导的不良情绪,影响备赛。这一时期的心理训练集中在缓解其竞赛焦虑,树立恰当的比赛动机,调整情绪状态迎接高强度的比赛。因此,冲刺阶段心理训练主要包括心理准备训练、自我调节训练、生物反馈训练、心理适应训练、比赛动机训练等。

同时,随着大赛的临近,各种情绪问题会渐渐突显出来。因此,需要心理专家密切关注选手心理动向,可通过施测竞赛焦虑量表,了解其焦虑水平,进而针对问卷所揭示的问题进行个体及团体心理辅导。

4.赛中心理保障

无论是常规心理训练还是冲刺阶段心理训练都是在为选手比赛中的高水平发挥打基础。除了赛前的种种准备,赛中心理保障也是不容忽视的。

世界技能大赛要持续4天,在这漫长的比赛过程中,选手可能出现多种应激状况,如遭遇比赛评判不公、不熟悉规则导致的失误、因紧张导致的暂时落后等等。在比赛进行中,这些状况只能靠选手自己运用平时掌握到的心理技能去克服和调节。如缓解紧张的放松训练,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选手安抚情绪,镇定下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我暗示训练能够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比赛期间,还需要心理专家全程陪伴,以便对选手出现的情绪困扰等突发状况进行疏导和援助。从以往的参赛经验看,个别选手在比赛期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呕吐、头痛等躯体化症状,这无疑是由于环境变换的不适应、比赛竞争压力大、高强度的比赛心理资源消耗过度等原因造成的,此时如果能够运用心理学方法予以干预,对选手身体症状和心理困扰的缓解都具有积极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心理辅导教师要为选手所熟悉,应参与到选手整个备赛过程中。

5.赛后心理调试

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从选拔到备赛,再到比赛,经过了几个月乃至一年的高强度、高消耗、高紧张的身体和心理消耗。因此,赛后心理辅导及调试主要围绕解决选手赛后心理“后遗症”展开。

赛后心理调适的方式主要采取团体心理辅导。具体方法,可采用箱庭疗法、粘贴画疗法、图画疗法等表达性心理咨询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使选手有机会表达自己,通过表达将不良情绪释放。通过小组的方式彼此之间沟通交流,分享内心的感受。最终使选手能够舒缓比赛带来的压力,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比赛结果。

参考文献:

[1]高发民.体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新胜,顾玉飞.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姒刚彦,张忠秋,张春青.中国运动员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心理服务[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4).

[4]钟常绿,闫飞龙,卢黎明.外军特种部队强化心理训练模式镜鉴(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0-27(009).

[5]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第2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6]沙冕.国外心理技能训练(MST)程序的传递与周期化心理技能训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

26(2).

[7]王洪芳,岳洪梅.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心理训练模式初探[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1).

[8]肖长路,陈利.论心理训练的内容和训练模式以及实施方法[J].教育科学,2006,22(5).

(责任编辑:付安莉)

Study of Mental Training Mode for Contestants in World Skills Competition

LI Yan,XU Da-zhe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篇8

关键词:CBA;人文环境;文化;优化;球迷;制度;管理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4-0065-08

Abstract:CBA league matches are in the fast growth stag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s humane environment mainly displays its own home court in the team, the set up way has its characteristic; Audience has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master home court; The atmosphere of home court is strong, norm the scientific contest mechanism and distinctive management system,etc. Meanwhile, there is insufficient of har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The disharmonious behavior of the player, audience, referee happens occasionally;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league matches has not been improved well. Its main origin reference with cultural tradition and people′s cutural dynamics difference. The main optimized measure includes strengthening the the hardware of home court, integrat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s soon as possible; Make the regulation of league matches, punish the unlawful behavior severely;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media influence, build the good public opin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team, improve the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team; Make the star′s appeal of the league matches, expand appeal of the league matches,etc..

Key words: CBA; human environment; culture; optimization; football fans; system; manage

1 前 言

体育是一种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竞技体育成绩作为衡量体育发展状况的主要或唯一标志,于是在体育环境的构建方面,更多的是围绕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展开,而忽视了人文环境的优化,结果是“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并没有带来体育的全面进步,而是愈来愈严重的体育社会问题或体育过程中的不良问题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如影随形,出现了有增长、有抵消、进步不快的新现象。”[1]

CBA联赛始于1995年,经过14个赛季的运作,CBA联赛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竞赛水平也有明显提高。我国篮球主管部门的目标是将CBA联赛“打造为除NBA外全球第二大、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联赛。”[2]但是,我们认识到,与世界上最成功的职业篮球联赛NBA相比,CBA联赛的差距在于比赛的参与者多看重的是比赛本身,而NBA“不仅将篮球比赛看成是一场比赛,而更重要的是看成蕴含文化和娱乐因素在内的一项活动。NBA是公认的将篮球比赛、文化、娱乐相结合的一个精品。”[3]因此,要将CBA联赛打造成为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高水平的职业联赛,必须在文化层次上对其进行研究,其研究重点就是人文环境的建设,只有CBA联赛成为一个公认的文化精品,形成了相对和谐的人文环境的时候,才可能实现上述目标。但近年来,在CBA赛场上频繁出现观众用言语攻击球员和裁判员,投掷杂物中断比赛,围攻客队等造成赛场秩序混乱,甚至影响赛场安全的问题。同时,联赛组织者承认联赛中存在从其他运动队挖人、做裁判工作、收买对方球员等消极、腐败行为。这种不良现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对提升CBA联赛的形象和影响力起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2 CBA联赛人文环境释义

体育是一种人的社会文化活动,“体育环境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指环绕在体育这一社会活动的外部条件,是体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11]查尔斯•哈珀认为“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9]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沙莲香教授认为“人文环境这个词其实就是人文加环境,也就是是打上文化烙印、渗透人文精神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这个称谓,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文化衡量与人文要求,是人文奥运在空间上的一种展示和表征。”[10]

众多的体育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体育环境系统,体育人文环境“特指承载或展示人类社会的各种体育文化现象的外部条件”[12],是体育环境最重要的内容,不仅是体育文化在空间上的一种展示和表征,更是观众文化价值理念的有效体现,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文化氛围形成的重要精神因素。从研究成果看,体育人文环境基本包含三个领域,一是通过物表现的物化环境即通常说的硬环境,特指体育设施;二是通过人文的环境行为表现出来的行为环境即软环境,特指与人有关的各种行为或现象;三是通过政府和管理部门表现的制度环境,特指与联赛有关的管理体制。三者相互关照、相互印证、相互传递和感应,构建了富有文化内涵的体育人文环境。

CBA联赛是我国体育竞赛的一部分,其人文环境包含在体育人文环境的范畴之内,具有共性特征。因此,CBA联赛的人文环境特指与CBA联赛有关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承办比赛的体育场馆设施,与比赛有关的人的条件以及规范联赛成长的制度环境等。

3 CBA联赛人文环境的外在表现形式

3.1 球队均有各自的主场,设置方式各有特点

拥有稳定、独立的主场是加盟CBA联赛的基本条件,也是职业化运作的基本要求,要使CBA联赛健康、稳定、快速、和谐的发展,各俱乐部拥有各自的主场是必然要求。目前CBA联赛18支球队均拥有比较稳定的主场(表1),主场大多设在人口众多的政治、经济中心的大城市或省会城市,或有良好篮球运动传统的城市。优点是可扩大影响面,便于市场运作,同时以利于保持地域性吸引力和号召力。

3.2 主场观众具有强烈的主人意识

凡有在大型体育馆观看比赛经历的人们都会有一种体会,在体育馆的高层观看比赛,仅仅从观看效果上讲,远不如观看电视转播。但观看电视转播与现场观看比赛有着本质的不同,观看电视转播只能间接地了解比赛过程,亲临赛场观看比赛却可以直接参与、影响比赛过程,真正体会到比赛的魅力,才能真正被比赛独特的文化所感染。正是这样的原因吸引着大量的球迷来现场观看比赛。

CBA的主场观众具有参与意识和主人意识并且强烈的带有明显个人感情的主人化倾向,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主人,非常热情甚至有时会疯狂的用各种方法或手段支持自己的球队,尤其是在球队获胜或球员在比赛过程中表现优异时,这种支持的力度和表现出来的主人意识十分强烈。

3.3 精心包装和努力营造主场氛围,手段和方法各具特点

“明星球员是球队成绩的保证,票房的保障,更是俱乐部商业运作的基础。”[13]因此各俱乐部总是不遗余力地利用主场对球员进行宣传与包装。通过入场仪式隆重推出自己的球星以渲染主场的气氛;著名球星退役时在主场要举行球衣退役仪式等,如姚明在上海队穿过的15号球衣被永久退役,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纪念他们为球队作出的巨大贡献,提示人们永远记住这些著名球星,更重要是将这些球星作为自己永远的精神财富保留下来,以激励后人不断进取。

而在营造浓厚的主场氛围时,各俱乐部都颇费心思,利用一切手段来吸引球迷的观赏热情。如吉祥物表演;“篮球宝贝”的表演等都是CBA赛场上常见的活动,而解说员激动而极具煽动性的解说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观众的参与热情,将主场比赛的氛围推向。所有营造主场文化氛围的手段与方法就比赛本身而言显得并不十分重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对丰富主场文化、提高比赛的观赏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进一步优化了人文环境。

3.4 裁判员存在主场化意识倾向,“主场哨”客观存在

裁判员是球场上的执法官,他的判罚往往影响着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客观、公正是裁判员执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裁判员的基本素质。“由于篮球比赛过程的复杂性,裁判的判罚具有人文性的特点。”[14]因此,主场环境无形中会给裁判员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容易使裁判员形成有利于主队的心理环境。

从历史看,CBA联赛的裁判员在执法时经常表现出明显的主场化意识倾向,比赛中裁判员经常会出现有利于主队的判罚,即所谓的“主场哨”。在职业化程度很高的NBA中,这样的现象同样存在,在同等条件下,裁判员会做出更有利主队的判罚,尤其是主队的球星更会受到照顾。实际上这与裁判员的执法水平和素质没有根本性的关系,这是主场优势的具体表现之一,反而是营造主场氛围,使比赛更精彩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球队在常规赛争取主场优势的动力之一。同时可以避免引起一些球迷借机闹事,有利于联赛的健康发展。

从历史看,无任是CBA还是NBA,其主场优势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主队获胜的概率非常高,在双方实力接近的比赛中,拥有主场之利客观上提高了球队获胜的概率,从CBA联赛的整体统计数据看,主场平均胜率达到62.30%,明显高于客场。这样的结果固然有其它的原因,但裁判员的主场化意识倾向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5 管理体制独具特色,政府管理仍居主导地位

CBA联赛的管理体制独具特色,政府管理占据主导地位。“CBA联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事业单位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篮球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全面管理。”[15]全国性篮球竞赛的所有事务均与篮管中心有关,而CBA联赛仅仅是其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国家队的管理也是篮管中心的重要工作,联赛和国家队的建设被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加的合理,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国家队利益和联赛的利益。同时,俱乐部的所在地政府(体育局)对俱乐部也有一定的管理职权,是多重领导。

这样的管理体制在CBA联赛职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更具有实际效果,有利于俱乐部的稳定健康发展。当然,现在的管理体制是CBA联赛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特点,高度职业化是联赛发展的最终的目标,按市场化机制运作是各俱乐部的必须遵循的规律,最终,CBA联赛的管理必将如NBA一样由一个独立的组织来管理运作,把CBA联赛全面推向市场。

3.6 竞赛机制相对规范科学,优秀球队更具竞争力

在竞赛制度上,CBA联赛采用了常规赛和季后赛结合的竞赛机制。从2009赛季开始常规赛采用分区制,本区主客场双循环,另区单循环的赛制,常规赛全部18支球队中胜率排名前8的球队进入季后赛。在外援的使用上也更加充满竞争力,各俱乐部可以随意使用二名外援,上场时间没有限制,同时,上赛季排名后四位的球队以及新赛季的两支升班马球队,队内的亚洲外援不占用该队的外援名额。但是,各队在同八一队比赛时,外援使用仍执行“四节五人次”规则。这样的赛制更加的科学合理,也更具有对抗性,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

季后赛根据常规赛成绩确定主场优势采用交叉七战四胜制,这与当前职业化程度最高的NBA联赛的竞赛体制基本一致,基本确保了公平和公正,使更优秀的球队能有更多的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而晋级下一轮,争取更好的成绩。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无任是“八一王朝”还是上海东方的短暂篡位,或是广东宏远的三连冠,都证明了他们是当时最优秀的球队,夺冠是实力使然,也是众望所归,这也得益于相对规范科学的竞赛机制。

4 存在问题

CBA联赛的职业化历程还非常短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整个人的群体的文化理念差异和文化素养的欠缺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与体育人群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会的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关系。”[16]这是CBA联赛成长的需要,是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只要正确应对,反而有助于CBA联赛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国篮球的职业化进程。

4.1 硬环境

4.1.1 比赛场馆规模较小,不利于俱乐部的市场运作

具有自己独立的主场是CBA俱乐部的必要条件,有了主场,就有了进行运作的基础,可以使球队有“家”,球迷有固定观赏球赛的地方,也是职业体育运动的必然要求。因此,CBA各俱乐部十分注重球队主场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比赛场馆的建设,时至今日,CBA各俱乐部的主场体育馆也越建越大,观众席位越来越多(表1 ),设施也更加先进,有的场馆已经符合国际比赛的要求。但是,从职业联赛的要求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观众席位仍然偏少。CBA联赛各俱乐部的主场观众席位平均是3850席,最多是山西中宇俱乐部的主场滨河体育中心的观众席位15000席。而NBA各俱乐部的主场观众席位平均达到19972席,是CBA的将近五倍,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体育大国中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职业联赛而言,这样的场馆规模无疑是不够的。CBA联赛有着巨大的球迷群体和强大的市场潜力。而现在小规模的场馆设施必然会影响CBA联赛和各俱乐部的品牌效应和市场运作,这也是中国篮协和各俱乐部所不愿意看到的。

4.1.2 比赛场馆设备质量不高,影响联赛的高水平

从赛场设施看,NBA是目前唯一的标准。2004年,NBA季前赛在中国举行,比赛的地板和篮球架等比赛设施都是从美国运过来的,原因就是国内的比赛设施不符合NBA的要求,球员较难适应,影响球员的技术水平的发挥,降低比赛的观赏性,而且不符合要求的设施容易使球员受伤。而且,在比赛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类比赛设施的故障,如记时器、记分牌的错误,突然停电等,影响了比赛的正常进行。说明了我们在狠抓球队和球员的技战术水平时,也要在比赛的硬件设施上下更大的工夫。尽快向成熟职业联赛的要求靠拢。

4.2 软环境

特指观众、球员和裁判的不良行为。人文环境的主体是人,要优化人文环境,必须要把握住主体性,而对CBA联赛而言,球员、观众、裁判就是CBA联赛人文环境定的主体。

4.2.1 球员职业素质偏低,违规事件不断

球员是CBA联赛的主体,没有球员也就没有球队,根本就不存在比赛,因此,与球员有关的问题或因此而产生的问题是影响CBA联赛发展的决定性问题。

CBA联赛十余年,每年都会发生球员违规的事情(表2),如球员互相打架,藐视球迷,挑衅裁判等。当然,作为一项有激烈身体对抗的高强度体育项目,即使在职业化程度非常高,

理相对更规范的NBA联赛中,这样的事情也是经常可见,这是球员的个性和篮球运动的特征所决定的。但球员消极比赛甚至故意输掉比赛的行为,严重影响了CBA联赛的健康形象。在NBA,追求比赛的胜利是每一名球员的至高目标,这是一名职业球员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而在CBA联赛,球员欠缺这样的职业素质。

4.2.2 球迷滋事行为频发,赛场秩序混乱

球迷是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球迷也就没有了联赛生存发展的基础,满足球迷的需要是联赛发展的基石。在CBA联赛的成长过程中,球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球迷的大力支持,CBA联赛不可能有现在的良好局面和发展趋势。但现在赛场上频发球迷滋事行为,赛场秩序混乱,甚至出现了安全问题,极大的影响了CBA联赛的良好形象。

用言语攻击裁判员、客队球员,喝倒彩,投掷矿泉水瓶等杂物是球迷滋事的典型手段(表3)。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在本队成绩不佳时,发泄不良情绪是完全正常的行为,反而有利于调节心态,起到比赛应有的情感调节作用。但当球迷的不良行为影响了比赛的顺利进行时,就应当给予谴责。

4.2.3 裁判员职业素质较低,错判漏判现象屡见不鲜

裁判员是篮球竞赛规则在球场上的执行者,在双方实力接近的情况下,裁判的判罚往往会左右比赛的进程,决定比赛的结果。裁判员在比赛中出现一定的漏判或错判是客观现象,与裁判员的职业素质并无本质的关联。但在CBA联赛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个别裁判员带有明显主观意识的偏哨现象,如2002-2003赛季和2005-2006赛季都出现了裁判员明显的不正当判罚或漏判的现象(表4),给联赛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不过,主队享受主场哨,这在NBA都是公开的秘密,得到了球迷和联盟的认可,“主场哨”是主场优势的体现,增加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提高比赛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球迷到现场观看比赛,是联赛发展的需要。

4.3 制度环境

体育竞赛体现了公平、公正、透明、合理的竞争机制。“体育竞赛之所以能使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和平地相处,并在运动场上激烈地竞争,这是因为体育运动有一整套严格、透明的管理规则。”[17]在运动场上都是对手,必须同时遵守这种规则,如果有人违反了规则,那么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作为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职业联赛,CBA也应该有自己规范的管理制度,但是,CBA联赛毕竟还才走过了十余年,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制度环境的建设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的地方。

4.3.1 裁判管理缺乏力度,效果一般

裁判是赛场上的法官,他的判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比赛的结果,因此,为了谋取对自己球队有利的比赛结果,做裁判的工作就成为了各俱乐部争取比赛成绩的手段之一。联赛主管单位也承认,一直以来,在CBA赛场存在着各种跟裁判有关的不良现象(表4)。但是,在裁判的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对有争议裁判的处罚往往由于缺乏证据而不了了之,举证难成为裁判管理的瓶颈。内部处罚、证据不足,这些理由往往令作为联赛主管部门的篮管中心成为众矢之的,被批护短.但篮管中心也有自己的苦衷,“其实这些问题一直都有,它们之所以经常出现,肯定是有滋生的土壤,有解决的难点。”[18]而其所谓的土壤,正是那些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利的俱乐部,所谓难点,正是确凿的证据,以及公开问题后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毫无疑问,篮管中心解决问题的决心很大,初衷没错,但是,在目前的“土壤”下解决如此有“难点”的问题,现在的举措力度还远不足于直灭“病灶”。

当然,篮管中心也试图改善在裁判员管理上的问题,如各场比赛裁判员的接待工作由原来的各赛区改由旅行社负责;每名裁判员将身背号码执法,接受各方监督;同时对裁判实施末位淘汰,而且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也在设想中。

4.3.2 电视直播体制僵化,观众关注度下降

虽然CBA联赛正成为中国的第一职业体育联赛,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目前不少球队的球迷无法看到自己球队的比赛直播。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也仅仅是选择每轮比赛其中的一场进行直播,而这样的传播力度显然是不够的,对提升CBA的影响力和实现篮管中心“打造世界有影响力的篮球职业联赛”的目标明显不利。“CBA的口号之一是服务球迷,而最多的方式就是通过电视直播服务球迷,地方台不转播联赛,确实对联赛的成长和影响力有影响。”[19]2005/2006赛季和2006/2007赛季,江苏队和辽宁队的球迷就因为无法看到本队的比赛直播而闹事,直到现在,还有部分当地球迷看不到自己球队的比赛转播。如果不能尽快合理有效解决地方台直播当地球队的比赛的问题,将直接影响CBA联赛的影响力,降低球迷对CBA联赛的关注度,而这都不是俱乐部和篮管中心所愿意看到的。

5 成因分析

每一种问题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可能是文化内涵的差异,可能是精神或物质需求上的原因,也可能是管理制度上的缺陷所造成的。

5.1 民族文化的传统性

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传统性,突出表现为“面子”。“面子”是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21]中国人经常用“面子”来解释和调节社会行为。丢面子会使中国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国球迷滋事行为是一种观众维护自己的面子的行为。因此,当球迷感觉到面子丢失时,在维护面子的强烈驱使下,会在赛场上进行滋事。这不仅是经由正当途径取得的声望和名誉,更暗示了一种在社会转型期特有的“自我膨胀的欲望”。[22]对主队的球迷而言,他们往往把主队当作是自己的球队,具有强烈的主人意识,当球队比赛的结果乃至过程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期望时,球迷都会觉得很丢面子,脸上无光,通过滋事等行为来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5.2 体育竞赛的情感性

有统计显示,在体育比赛中,当所支持的一方获胜时,91%的人感到快乐,50%的人感到像了却一桩重要的心事那样轻松、愉快,78%的人为此感到骄傲;当所支持的一方失败时,89%的人感到失望,66%的人感到沮丧,38%的人感到像是自己被打败那样难受。[23]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观众会因为球员的精湛技艺或精妙的配合而获得感官上的享受,而支持球队的胜利,更会有情感上的享受,从而愉悦心情。或者在观看的过程中大声叫喊或挥舞四肢,发泄情感,如不满、痛苦、仇恨等不良情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5.3 职业体育的功利性

追求效益最大化是职业体育的本质特征,无任是NBA还是CBA联赛都是如此。任何一个俱乐部都希望获得满意的比赛成绩,从而扩大俱乐部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球迷来关心俱乐部,来观看球队的比赛,来购买球队的相关产品,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而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受利益的驱使,个别俱乐部会利用联赛管理制度的漏洞,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利益。如在联赛的最后阶段消极比赛,获取更好的季后赛对手,使自己的球队获利;做裁判员的工作以获取球场上的倾向性判罚;利用主场优势在记时器、记分牌等方面做手脚以利于本队获胜等都是为了使俱乐部获得利益。这是CBA联赛职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是阶段性的特征,也是体育联赛商业化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决定的。

5.4 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中国是多民族、地理环境极其复杂的大国,形成的地域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比如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的观众具有强烈的地域优越感,不允许自己的球队输给对手,尤其是在全国同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的对手,如上海队,这被视为是一种耻辱,这种对比赛的苛刻要求,使得球队在比赛的结果未能达到球迷的期望时,球迷会发泄自己的不满,而自己的球队获胜尤其是取得了意料之外的胜利时,球迷那种特有的地域文化所形成的边缘化心理情绪也会爆发出来,闹事成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如北京观众的“京骂”、上海观众的“傻*”、陕西观众的“陕骂”等球迷的行为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5.5 经济条件的制约性

CBA联赛各俱乐部目前生存和运做的经费基本都是由企业赞助的,其自身经营能力还非常有限,“造血”功能严重不足,CBA联赛的商业运作还处在初级阶段,单就与NBA一场比赛几百万美元的门票收入相比,CBA联赛一场比赛几万人民币的门票收入就显得太少了,这还不包括巨额的电视转播费、广告费、球迷购买俱乐部衍生产品的收入等方面的差距。CBA联赛俱乐部有限的经费能够维持生存已经很不简单了,要在硬件设施上再进行大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中国举办的NBA季前赛的比赛地板和设备需要直接从美国运过来也就顺理成章了。要提高CBA联赛的职业化程度,优化人文环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增强联赛的商业运作能力,提高俱乐部的市场化机制,使更多的球迷关心CBA,关心俱乐部,形成良性发展,使俱乐部有能力在硬件设施上进行改善,提高比赛环境。

5.6 球员素质的限制性

与NBA以大学生(极个别高中生)运动员作基础的体制不一样,CBA联赛的球员培养体制是直线型的,以青年队(少体校)的培养为基础。从选苗开始就进行专业训练,球员从小就在专业队训练,接受文化教育的时间相对较少,导致 CBA球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CBA球员只有在其退役以后才有可能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因此,文化素质不高是普遍现象。文化素质不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无法及时准确的领会教练尤其是高水平外教的意图;或者导致职业素质差,喝酒、抽烟、吸毒、训练不自觉,效果差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而中国运动员普遍存在的大赛心理素质差与球员的文化素质不高有一定的关系。

6 优化措施

在《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中,将优化解释为“将人、事、物或制度、方法、技术等进行最佳配置,调整改组,合理安排,以达到最佳效果。”[24]对CBA联赛人文环境的优化实际上就是对联赛的场馆建设、人的管理、制度建设等进行调整、配置和完善,使人文环境达到进一步的和谐,从而达到一种优化效应,即“整体的量或结构的质状态变化向积极、平衡上升的方向优化,是一种理想、和谐状态。”[25]

从本质而言,优化体育人文环境必须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确立人在体育人文环境优化过程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对人的管理可实现人文环境的优化问题,达到最佳效果。”[26]加强对人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是实现CBA联赛人文环境优化的关键。

6.1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

拥有独立的主场是CBA联赛的基本条件,现在,CBA联赛的每一个球队都有自己稳定独立的主场,但是其规模(观众席位)都比较小,最大球馆的观众席位数甚至还不如NBA球队最小球馆的观众席位数,对正在快速发展的CBA职业联赛而言显然是不够的。不仅不利于更多的观众观看比赛,也不利于俱乐部的市场开发,对本来就缺少经费来源的俱乐部而言,门票收入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同时,现在部分俱乐部还把目光放在国内市场上,满足于眼前利益,主场场馆的设施建设缺乏应有的投入,比赛设备如地板、比赛灯光、计时计分装置、音响设备等都不符合国际比赛标准,更不用说NBA的标准了,无法进行高水平的国际比赛,也就无法吸引更广泛的注意力,不利于扩大俱乐部的影响力。从俱乐部的整体发展看,加强主场场馆建设是必须的,也是优化CBA联赛人文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6.2 加强主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赛场氛围

营造良好的赛场环境是主场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尽可能让每一位场内观众都有自己的座位,提高座椅舒适度;增强比赛场馆内的空气流动性;主动免费提供简单的空心棒等用于给球队加油助威的工具;增加观众卫生间数量;赛前、赛中和赛后退场时播放舒缓的音乐,缓解观众的紧张情绪等都是有效营造赛场氛围的手段。同时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调动观众参与比赛的热情,如“掌声与嘘声”;解说员的鼓动等,都会有助于提高比赛现场的气氛。另外,可大胆借鉴在NBA运用较多且效果显著的手段如“篮球宝贝”、吉祥物表演、明星秀、文艺表演、比赛间隙观众投篮比赛、在主队获胜后赠送汉堡等,使更多的观众参与到比赛中来,更加关心球队的比赛,关心CBA联赛的健康发展。

建立和谐的球迷文化氛围是主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球迷是球队的“上帝”,没有球迷的大力支持就不会有球队的良好成绩。但是反过来球迷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可能反而不利于球队的比赛。因此,俱乐部一定要加强与球迷组织的联系,注重球迷的利益。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球迷与观众进行球迷文化的建设,引导球迷来扮演合理的社会角色。在球队比赛的时候,能给予大力支持,用各种形式进行鼓励助威,提高主场优势;在球队困难的时候,能够成为坚强的后盾,与球队共患难,共渡难关。俱乐部与球迷的互相支持,互为一体,必然能使球队的主场氛围更加浓厚,更有利于球队取得优异成绩。

6.3 提高比赛质量, 增强观赏性

比赛质量是联赛的生命,有高质量的比赛才可能打造高质量的联赛,拥有高质量的比赛是职业联赛的基本特征。球员、教练和裁判是比赛的主体,这三者的表现决定着比赛的质量。三者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努力为观众提供高水平的精彩比赛,这不仅是三者的职责,也是义务。

对于球员而言,应刻苦训练,在比赛中努力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争取比赛的胜利;教练员应科学训练,提高训练质量,提升队员的技战术能力,在比赛中科学指挥,使用合适的球员和采用合理的战术,发挥队员自身最佳水平,为观众献上精彩的比赛和争取最好的结果。裁判员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学习和锻炼,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牢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思想,在比赛中公平、公正执法,使自己无愧于“赛场法官”的美誉,让双方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比赛,用自己的实力和水平去争取比赛的胜利,为观众奉献一场精彩的比赛。

6.4 提升联赛管理机制,增强联赛活力

管理制度是联赛运行的保证,是规范化管理的基本条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CBA联赛是国内收视率最高的体育比赛,也是相对比较成熟的职业联赛,但要成为篮管中心希望达到的“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联赛”就必需一套完善的联赛管理制度。从人的管理到物的管理,从经费的来源与使用,俱乐部的市场化运作管理;赛制的制定与运作;电视转播的要求等都需要进行系统、规范、科学的管理。这也是职业化体育联赛的必然要求,是促使CBA联赛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如赛制,从以前的单循环积分制发展到现在的常规赛分区双循环积分制和季后赛七战四胜淘汰制产生总冠军有了明显的进步,更科学,更合理,更能吸引观众,也有利于俱乐部的商业化运作。

6.5 完善联赛法规,严惩违纪行为

道德规范体系与法律法规体系的存在,是CBA联赛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保证联赛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就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和规范。成熟的职业化联赛一定有相应的科学系统的法律法规来保证联赛的健康发展。让观众文明热情有礼有节的观看比赛;球员努力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争取优异成绩;裁判公正执法创造公平的比赛环境;俱乐部合法经营,为球队的正常比赛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当前,CBA联赛已经有了许多属于自己的专业性法律法规,如《联赛管理条例细则》、《CBA联赛裁判员管理规定》、《中国篮球协会注册运动员商业权利管理办法》《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俱乐部准入实施方案》等,同时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国家的法律法规相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违规行为,减少了球场暴力、黑哨、非法交易等行为,进一步规范了CBA联赛的正常进行,促进了CBA联赛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是,当前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漏洞,如对裁判员的管理还不够科学,导致裁判员的执法还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差错”屡有发生;外援的管理没有专门的管理规定,由于外援自身问题而损害俱乐部利益的现象并不少见。包括其他一些市场推广政策等都不是很成熟和规范。因此,篮管中心应该多学习和借鉴NBA的经验,在人、财、物的管理、市场推广、赛制等各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建立一个法律健全的职业联赛。

6.6 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升联赛影响力

“请进来”和“走出去”是被证明的提升联赛影响力的有效方法。要吸引更多的世界优秀球员参与CBA联赛,提高比赛的精彩性,提升联赛的比赛质量,同时,积极主动的推广联赛,让更多的人关注CBA联赛。NBA是市场推广成功的典范,2002年,把姚明作为第一个外籍状元请进NBA,不仅把中国超过2亿的篮球人口请进了NBA,还把世界上所有关注“小巨人”成长的人也带进了NBA,极大的推动了NBA的发展。20年前,许多人都无法理解大卫•斯特恩只身来到中央电视台,没有任何回报要求,只需能播放NBA比赛画面的行为,时至今日,NBA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体现了大卫•斯特恩的长远目光。而在美国境外设立NBA球队、进行季前赛、大蓬车巡访活动、少年NBA联赛、明星访问交流活动、全明星赛投票等全球互动的活动方式更是极大的凝聚了人气。通过这样的市场推广方式,使NBA在全球的影响力大大增强,现在,NBA的比赛在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转播,其官方网站每天的点击次数已经超过百万,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于美国本土以外,这样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是全球任何一项体育联赛所无法比拟的。

CBA联赛应大胆吸收NBA的成功经验,把优秀的外籍教练员、运动员请到CBA来,把优秀的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员送到NBA或欧洲高水平职业篮球联赛去锻炼,提高中国球员的实力,扩大中国篮球的影响力,为CBA联赛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发展平台。

6.7 尊重市场规律,推进职业化进程

市场规律是职业化的核心内容,按市场需求办事,让市场决定人的去留或事的发展方向。CBA联赛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才能加快职业化进程。而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在一定方面制约了联赛的市场化。从面上看,CBA联赛的俱乐部都是独立运作的一个民营企业,而实际上所有的俱乐部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当地政府的制约,从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的过程看,在初期通过政府的扶持是必要的也是有利于职业联赛的平稳起步,健康发展,但在进入职业化历程的第十四个赛季,CBA联赛已经进入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俱乐部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受到政府的管理和制约,是不合适的,不仅不利于俱乐部的建设和发展,更不利于CBA联赛的健康发展。因此,应该主动放手,使各俱乐部成为完全独立的由市场决定其生存发展的企业。

同样,遵循市场规律也是对教练员和球员的要求,教练员和球员必须转变观念,适应联赛的职业化进程。职业俱乐部是一个企业,它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守市场规律,球员、教练和球队老板之间是雇佣关系,通过合同来保证双方的基本利益。而CBA联赛发展到现在还有很多的教练和球员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2005年,中国篮坛“教父”级教练蒋兴权下课事件就是市场规律决定的,是CBA联赛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的必然,是一种进步。当我们的球员和教练员都能平静的接受这样的市场规律,市场化的俱乐部都能按这样的规律办事时,CBA联赛的职业化程度就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CBA联赛的人文环境更趋合理。

6.8 联姻媒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媒体对CBA联赛的影响力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媒体已经成为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CBA联赛需要媒体的宣传和推动。毕竟到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是有限的,更多的观众还是通过电视转播观看自己喜欢的球队的比赛,从报纸、网络了解球队的状况。媒体的态度和意见经常会左右球迷的意见,甚至会影响球队的建设发展,包括球员转会,选拔教练,球队战术运用等媒体对联赛中出现的正面、负面现象的报道都会影响观众对联赛的看法,甚至是支持的力度。可以这样说,良好的媒体环境推动联赛的健康发展,恶劣的媒体环境阻碍联赛的发展。

篮管中心和各俱乐部包括教练员、球员都应该与媒体保持良好关系,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取得媒体的支持,营造健康的媒体环境。所有体育联赛的发展历史已经说明了不能与媒体搞好关系,不充分发挥媒体的功能,注定会失败,无论是教练还是球员莫不如此。定期或不定期的就联赛或俱乐部的建设发展情况、有关的重大事件等主动约媒体进行沟通,取得媒体的支持,听取媒体的意见或建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联赛健康良性发展。

6.9 拓展明星效应,扩大联赛吸引力

从历史看,“明星效应”极大的提升了体育项目的市场,吸引了大批稳定的球迷群体,从而推动了联赛的发展。“姚明现象”[27]是明星效应的典型,姚明自进入NBA后自身或与本人有关的球员、球队等人或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现象,突出表现了明星的巨大影响力,“姚明现象”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下出现的一种必然。

现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与经济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使中国人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尤其是在名誉上,这也解释了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上,我们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夺冠,而且全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当姚明在世界篮球水平最高的NBA效力时,吸引全民族的关心也是必然的,中国需要这样的明星级人物,CBA联赛也需要这样的明星级球员。我们曾经培养了姚明、王治郅、易建联这样的明星球员,当姚明、王治郅远赴NBA后,CBA的票房受到了影响,尤其是上海队和八一队的观众上座率明显下降,CBA联赛受关心的程度逐步下降,2006年王治郅的回归,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观众的回归。现在,CBA联赛的新一代偶像级球员易建联也踏上征战NBA的道路,在一段时间内,CBA将出现明星球员的断档,这对CBA联赛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影响力非常不利。应尽快培养新的明星球员,立足本土球员,引进优秀的外援,大力进行包装宣传,使观众的眼光尽快回到CBA联赛上来。

7 结 论

CBA联赛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体育职业联赛,篮球主管部门的目标是将CBA联赛“打造为除NBA外全球第二大、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联赛。”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把CBA联赛建设成为一个公认的文化精品。CBA联赛的人文环境特指与CBA联赛有关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承办比赛的体育场馆设施,与比赛有关的人的条件以及规范联赛成长的制度环境等。

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俱乐部均有各自的主场;主场观众具有强烈的主人意识;主场文化氛围浓厚;裁判员存在主场化意识倾向;相对科学的竞赛机制和独具特色的管理体制等。同时存在比赛场馆规模较小和设施较差;球员和裁判员职业素质不高,闹事和违规现象不断;裁判管理制度、电视直播体制、外援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不和谐因素。其产生的根源在于民族性文化传统性的影响和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同时受经济条件制约和球员职业素质的限制,以及联赛职业化成长期功利性思想的影响。优化的措施主要有加强赛场硬件设施建设和主场文化建设,提升赛场文化氛围;提高比赛质量, 增强观赏性;进一步完善联赛管理机制和联赛法规,严惩违纪行为;扩大市场推广力度,尊重市场规律,提升联赛影响力和推进职业化进程,同时,主动联姻媒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

参考文献:

[1][美]克特•W•巴克.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2] 李元伟.关于中国篮球界的思想解放问题:省略.

[3] 程利群等.论CBA联赛主场文化[J].体育与科学.2005,(04)

[4]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 王波.美国历史与文化选读――美国人文系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5)???

[7] 秦书生.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系统观[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02)

[8] 黎德扬,孙兆刚. 论文化生态系统的演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02)

[9][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M].肖晨阳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0] 王秋娥.论现代体育与人文环境的关系[J].山东体育科技,2004,(4).

[11] 熊茂湘.论体育环境构建的系统观[J].体育与科学,2003,(3).

[12] 卢元镇.体育环境导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

[13][美]梁国雄.姚明的NBA生涯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5).

[14] 薛岚.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1).

[15]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委员会章程:basketball.省略.cn.

[16] 胡晓风. 大体育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6).

[17] 金赛英. 论篮球比赛的观赏性[J].体育与科学, 2003.24(6).

[18] 李元伟.2003-2004赛季中国男女篮联赛总结: basketball.省略.cn.

[19][20]王渡.在2005-2006CBA职业联赛总结会上的讲话: 省略.

[21][22] 石岩,王莹,赵阳等.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4-40.

[23] 程利群等.论CBA联赛主场文化.体育与科学.2005,27(4):36.

[24]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5] 苗启元.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新理念内涵探析[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27(4):32.

篇9

社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体社会的好坏、事业成功与否或者生活中的满意度。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不仅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社会角色,形成和丰富个性的基本途径,而且也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有些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虽然掌握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但当他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大多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社会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被淘汰者不乏其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技能一般来说包括人际交往技能、适应社会环境技能、正确对待自我的技能、在困难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技能等。社会技能的研究是多年来西方教育研究的热点,我国也有这方面的研究。我在多位专家文章启发下,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正确的自我评价

众所周知,体育比赛是一种公正、平等、道德的竞争。运动员的水平与能力在统一的、客观的标准面前得到公正的鉴别,并且这种鉴别能够得到社会的公认。在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大多数家长(不管家庭条件如何优劣)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所以养成其以我为中心的毛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能正确地自我评价或以公正的态度去评价别人。这些孩子被困难一击便倒,永不敢战。

因此,当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时在愉快、公正的体育情境下,通过亲身体验,容易使公正精神得到内化,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正确地自我评价,在评价别人时能尊重客观事实和奉行公正的原则。

二、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因而影响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而实际上学校体育却为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校际之间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广阔天地。现代社会,可能没有一项活动,能象体育一样受到亿万民众如些关注,如此狂热的追求。也可能没有一种文化,能象体育一样如此不分国界、政体、民簇、肤色、信仰,在全球找到了共同语言。体育运动是一个社会互动的领域,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促成人事关系的和谐,即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可依赖性、信任感,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接受来自教师的情感信息,还要不断接受同学之间的情感融通,并且后一种情感交流更为重要。由于体育的竞赛特点,要想在体育比赛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坦诚、高效的人际交往,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无疑会促使人际交往技能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竞争意识是指人对外界活动所做的积极的、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人类社会活动中,通过竞争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有竞争意识的人才会不断完善自我,进步提高。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当中,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游戏、体育比赛以及团队练习等方式,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竞争意识,帮助学生确立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全身心地投入到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的竞争当中,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还能够避免竞争意识的无序发展,有效地杜绝了盲目地竞争给学生心理造成的不利影响,将竞争意识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同时降低了竞争意识的负面作用,对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涵盖了日常的体能锻炼,也包括了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和紧张刺激的体育竞赛,这些活动大多是遵照一定的规则,以团体协同对抗的形式展开的,因而要求学生在进行团队内部合作的同时,与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

体育竞争也是一种智慧的较量。任何一种比赛都要求以己之长克彼之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总结的优势,实质上就是一种竞争的技巧。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的集体性。因此,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其他学科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通过集体项目的学习和竞赛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团队的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感受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团结友爱、关心支持、鼓励帮助、尊重信任和理解体谅,这对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人对社会适应的很多方面,主要表现在是否适应身边的集体。如果一人能融入身边的集体,并在其中体现自我价值,那么,他就有了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基础。因此,集体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纽带,而集体教育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媒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自学自练、自己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所有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不知不觉的、自动的学习方式——内隐学习。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可以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隐学习。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一个典型的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在此氛围中,学生在无意识中,可以自动、高效率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篇10

关键词:啦啦队;集体意识;身体性别文化;美国文化霸权

中图分类号:G8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6-0073-03

啦啦队因其积极的动感、现代时尚感、健美大方、蓬勃的朝气、刚劲有力的特点,而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它展示了青年人活力的青春风采和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啦啦队着特色服装在音乐的伴奏下,队员集体完成复杂、连续的舞蹈动作,充分显示了团队高超的运动技能与技巧。近年来,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啦啦队步入一些商业演出以及电视表演中,人们对其喜欢的程度越来越高。更为重要的是,啦啦队代表了一种文化象征。因此,探讨啦啦队这一体育现象的发展历史及其社会文化意涵,对理解啦啦队行为和挖掘啦啦队项目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啦啦队的界定

啦啦队原文为cheerleading,其中cheer的部分,是有振奋精神、提升士气的意思,在早期的部落社会里,为激励部落中外出打仗或打猎的战士,通常会举行仪式,仪式中有族人用欢呼、手舞足蹈的表演来鼓励战士,希望能够凯旋,这可以算是啦啦队的起源。Neil and Hart[1](1986)将啦啦队(cheerleading)定义为:在学校与社区中,有效地领导一群体育团体的爱好群众,带动场边气氛并激发球队士气。目前我国的学者公认的将啦啦队运动定义为“啦啦队运动离不开音乐,它主要是在音乐的旋律下,参赛运动员经过刻苦的训练,完成高难度高质量的啦啦队的技巧难度动作,并结合编排多种多样的舞蹈动作,不断地向最高殊荣奋斗的一项体育运动[2]。”综合国内外两者对啦啦队的定义,本研究对啦啦队的定义为有效地领导学校或社群体育爱好者,以激励、鼓舞等方式进行公开场合表演,并长期接受有组织性的训练与练习,或单独进行啦啦队比赛的运动团队。而后期发展出的竞技啦啦队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并结合以dance(舞蹈)、cheer(口号)、partner stunts(舞伴特技、是指托举的难度动作)、tumbling(翻腾)、basket toss(篮形抛投)、pyramid(金字塔)、jump(跳跃)等动作技术,配合音乐、服装、队形变化及标示物品(如彩球、口号板、喇叭与旗帜)等要素,并遵守比赛规则中对性别、人数、时间限制、安全规则等规定进行比赛的运动。

2啦啦队的初期形态与社会意涵

现代意义上最早的啦啦队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Thomas Peebles在1884年将齐呼加油口号的方式带到了明尼苏达大学。但直到1898年,明尼苏达大学的学生Johnny Campbell开始站到最前面,指挥大家一起喊口号,才使他成为第一位正式的啦啦队长。但21世纪初的啦啦队均以男性为主,充满着阳刚味,不像现在这样多姿多彩[3]。早期的啦啦队是由各个大专院校的男生所组成。当时的啦啦队是一种类似兄弟会的荣誉俱乐部,啦啦队长除了具备领导才能和优良的成绩外,还必须获得同僚的认同和尊敬[4]。早期的啦啦队就这么简单朴素。

2.1社会集体意识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中曾经提到过集体意识,认为社会中一般成员所共有的整套信仰与感情就是集体意识。它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群体的现象与集体行为。集体意识可以视为某一社会所有成员共同的情感和信仰的整体,而此整体组成一种具有特殊生活的体系。它不是源自于个人,也不完全依赖个人心灵而存在,它是集体运作成果,它们都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最后又超越于个人心灵之外,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由此看来,集体意识具有共通的情感、共通的思想及共同行为。通过群体的凝聚表现出集体意识现象,并表现在外显行为之上;而群体的扩散,将会使集体意识延续到另一个场域及空间的聚集,或消失不见[5]。而集体意识更是信仰仪式与偶像崇拜下的产物,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内心思想的意识。

啦啦队群体的行为与仪式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啦啦队拥有特别的加油行为与仪式,随着比赛进行,赛场上会出现好几种加油行为与仪式,通常行为与仪式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当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出现时,此时便引发了一种外在行为表现,行为与仪式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完全由啦啦队所控制着,如果是球迷突发性的个人的仪式,则属于个人的意义,不属于集体的行为与仪式的意识。

在赛场上的这些行为仪式,主要是通过啦啦队与球迷群体的外在行为表现,彼此间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默契、共同的思想行为意识,它是赛场上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一种看台上的特色,是啦啦队与球迷之间的集体意识的表征,这种表征会因为内心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通过外在的行为而表现出来,由分散的个人到集体的凝聚,形成一股强大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因比赛的开始与结束,造成聚集与消失。球迷与球队、球员之间,彼此间的互动及情感交流与融入,形成了一股强大且无形的集体力量,这正是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

2.2身体的性别文化意涵

随着参与体育活动的女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渐渐地便开始有女生加入啦啦队,并最终取代了以男性为主的啦啦队形态[6],但这种转变也营造出另一种风味,即身体的性别文化意涵。

体育赛场是一个男性为主的场域,西蒙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中有一段关于体育造成性别分化的文字:大约十三岁的时候,男孩们经历一场道地的暴力实习;此时他们的侵略性发展而成,他们争权,喜好竞争;而就在同一时期,女孩放弃了粗野的游戏,运动是许可的;但是运动是专门的,必须服从规条的,绝不等于无所顾忌的力量的运用。此外,在许多国家里,多半女孩不喜欢运动,既然扭打与攀登是被禁之事,她们的身体必须以被动方式忍受一切;她们比年幼时更须放弃跨越界限,超越他人:她们不许探索、冒险、伸展“可能性”的界限。特别是青年男子最重视的竞争态度,她们几乎茫然无知……两个自由无羁绊的人互相对抗,像是要扩大把我世界的把柄;爬的比同伴高、将对手压倒,就等于征服了世界。这种了不起的行为却不是女孩的份,特别当它涉及暴力的时候[7]。体育比赛的主角通常为充满阳刚的男性球员,而啦啦队都是扮演着衬托球赛或是球员的角色。Fiske[8](1992)曾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讨论女性多担任被男性观看的角色与对象,认为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性本能驱力,用以引发欲望与满足。啦啦队中,女性的身体成为人们凝视的客体,而不是女性自行掌握、追求愉悦的主体。

3当代啦啦队的竞技性与社会意涵

3.1竞技啦啦队的发展

1948年,Lawrence Herkimer成立了美国啦啦队协会,作为各地啦啦队观摩联系的渠道。1960年代,啦啦队已成为全美高中和大学的主要体育项目之一。1967年,国际啦啦队基金会设立并颁发全美啦啦队奖与十大院校啦啦队,使许多训练有素的啦啦队脱颖而出。197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首次转播大学啦啦队锦标赛,带起美国啦啦队竞赛的风潮。同一时期,美式橄榄球联盟的队伍开始各自筹组建专属的啦啦队。达拉斯牛仔啦啦队在1972-1973年的赛季首演,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装备与美妙的舞姿赢得众人目光,但直到1976年的第十届超级杯才打开知名度,随后许多美式橄榄球群起仿效,使得啦啦队的风貌从此改观[9]。

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现代竞技啦啦队的萌芽期,许多高难度的特技和体操技巧融入基本训练中。各个啦啦队协会开始推广安全准则,并为教练们开办安全教育训练。1984年,一家名为Cheer Ltd. Inc.的公司为教练们召开了美国啦啦队会议,让他们吸收有关啦啦队安全的新知,包括实际操作的课程。1987年成立的美国啦啦队教练协会是美国政府认可的安全教育机构,其后还有另一个National Coalition to Support Sexuality Education组织也是负责安全教育训练。2004年,各界有关鼓舞士气的组织史无前例地团结起来,成立了精神鼓励同业协会,由九个最具规模的啦啦队相关组织一起创立,结合了啦啦队的队伍、赞助者与安全培训机构。另一个类似的组合是精神鼓励者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Spirit Industry Providers),其成员超过三十个机构。参与啦啦队活动的人数现在仍然持续成长,单单美国在21世纪初,就有四百万人参与[10]。

由于后期啦啦队加入高难度的体操技巧与叠罗汉,提升了技巧的层次,使得啦啦队具有更高的可看性。随后更发展成竞赛的方式,掀起全美的学子们参与的热潮,并带领其他东西方国家争相模仿,啦啦队于是发展成世界性活动。啦啦队和比赛种类有关,最常有啦啦队的运动是美式橄榄球,篮球次之。足球和摔跤的场合很少有啦啦队。

3.2当代啦啦队运动的文化意涵

体育受到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进程的影响,比如现代化、国际化、专业化、商品化、景观化以及最近一段时期的全球化。体育不断强烈的商品化过程是不可能孤立发生的,在很大程度主要基于全球化的进程。Jarvie和Maguire[11](1994)认为,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与全球化进程都是密切相关的。这些过程包括一个全球性经济的出现,跨国的世界性的文化以及国际社会运动。这个相互关联的世界格局以一个多维的跨国或全球性的经济和技术交流,沟通网络和迁徙模式为特点。体育是这种模式的一部分,体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产品,由跨国公司传递和跨国消费者消费。

一般认为经济和政治全球化是在冷战时期结束开始,社会科学也在此时开始提供体育在全球化过程的论证。许多分析家认为在体育全球化的过程中更接近美国化。这些分析家在研究讨论关于体育全球化的概念时,提出许多不同概念进行讨论,例如文化帝国主义、美国化、文化霸权等的概念,以下分别结合竞技啦啦队的发展进行论述。

在亚洲地区啦啦队活动发展最迅速的是日本。日本在1980年间引进美式啦啦队,1988年后藤节夫创立日本啦啦队协会,至今已推广十余年,也在日本校园中成为一项热门的运动。日本凭借着其深厚的舞蹈和体操基础,很容易将美式啦啦队的技巧和创作模式全盘吸收,唯一不同的是,美国啦啦队的形式分为男女组合的竞技式啦啦队和纯女生组合的舞蹈啦啦队,而日本各级学校成立的啦啦队都以女生为主,男生极少参与[12]。

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中,很多校庆活动或运动会都会安排学生来表演啦啦队的舞蹈节目,由于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付出相当多的心血与时间,每当成果展现的时刻,啦啦队的比赛总是会吸引众多注目的眼光,场上穿着短裙跳着劲舞洋溢着笑容,为校园带来青春与活力,这就是啦啦队的魅力所在,也是啦啦队在学校十分受欢迎的原因。啦啦队不但能将活动气氛带至最,也往往成为日后学子们最重要而甜美的回忆,其结合表演艺术与团队合作精神的练习过程,也为学习的最佳途径。由于受到美式文化的影响,美式啦啦队渐渐引进中国的过程中,在学生之中所风行的,是结合阴柔与华丽动作的美式竞技啦啦队。啦啦队不再是跳着舞蹈甩动彩球而已,还加入了高难度的技巧、空抛、翻滚、响彻云霄的队呼口号,让啦啦队整个活了起来,这样新的美式啦啦队表现方式慢慢取代传统啦啦队的表演方式,获得评审及观众的青睐,后续高等院校全国啦啦队比赛竞赛规程也朝向美式啦啦队的竞赛规则修订,渐渐地使我国啦啦队正式迈向国际性、美国化啦啦队的境界。一些企业也加大了赞助力度,宣传NBA模式的啦啦队选拔赛,过去的加油仪式逐渐演变成了商业,冲击着人们对传统啦啦队加油行为的刻板印象。

4结论

啦啦队的萌生带有某种宗教仪式性质。现代意义上的啦啦队起源于美国,本质上是一种集体的行为与仪式的意识,是赛场上的特殊现象,是啦啦队与球迷之间的集体意识的表征。虽然女性渐渐主导啦啦队,但在一个以男性为主的体育场域里,女性多担任被男性观看的角色与对象,女性的身体成为人们凝视的客体,而不是女性自行掌握、追求愉悦的主体。如今的啦啦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竞技项目,这不能不说是体育全球化的衍生物。更准确的说,是美国化的体育竞赛项目。以美国文化为基础的啦啦队,已经渗入和冲击着众多国家的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Neil, R. & Hart, E. (1986). The all new Offical Cheerleader’s Handbook.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孟宪军,丘建刚:中国学生动感啦啦操竞赛评分规则(第二版)[S].中国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 2004.

[3]Chappell, L. R. (1997). Coaching Cheerleading Successfull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4]Hanson, M. E. (1993). Go. Fight. Win: A social history of cheerleading in America,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5]郭景萍.涂尔干:整合社会的集体感情研究[J].学术论坛,2006,(3):129-133.

[6][9]Randy L. Neil & Elaine Hart. (1979). The History of Cheerleading. Official Cheerleader’s Handbook.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7](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8]Fiske, J.(1992).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 In Lewis, L.A. (Eds.),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pp.30-49).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0]Erik Brady. (2002). USA TODAY. Cheerleading in the USA: A sport and an industry. 2009/1/1, http:///sports/_stories/2002-04-26-cheerl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