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反思;构建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069-02

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众旅游给各国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旅游这一代表人类时代潮流的旅游类型,给社会上热衷于旅游活动者和旅游从业者带来了拯救、保护自身健康和周围环境的厚望[1],备受各国民众的喜爱,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生态旅游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而且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资源不仅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而且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五位一体”的社会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空间,生态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时展必须面对的研究新课题。

一、生态旅游的产生

生态旅游的产生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它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开展、传统大众旅游业的生态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专业名词是1983年由贝洛斯・拉斯卡瑞(Ceballos―Lascurain.H)首次使用的。这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在他1987年撰写的《生态旅游之未来》一文中明确提出生态旅游这一全新概念,随后引起全球广泛反响,各国都在自己的开发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着对生态旅游的理解。梳理世界各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历程后发现,生态旅游的产生模式主要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主动式是指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因市场需求而主动发展生态旅游,如美国在1872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被动式是指部分经济欠发达国家迫于经济和环境的压力,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迫不得已发展生态旅游业,如20世纪初,殖民主义者的大型狩猎活动给肯尼亚的野生动物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从此肯尼亚政府开始发展生态旅游业。

二、文献综述

(一)生态旅游资源概念

1980 年加拿大学者Moulin・C.首次提出“生态性旅游资源”的概念。西方国家普遍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就是纯天然的“自然景观”,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带野生丛林、野生动物园、国家公园等纯自然区域。TIES(生态旅游学会)、WCU(世界保护联盟)、Cl(国际保护组织)、TNCO(自然保护管理委员会)、UIAES(旅游人类学委员会)等国外机构对生态旅游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生态旅游,虽然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学术观点颇丰。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可供人类开展生态旅游的区域,如刘继生(1997)、侯立军等;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具有原生态的景观,如张建萍(2001)、杨桂华等(2001);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就是一种资源,如卢云亭等(200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13最新出版的《中国旅游大辞典》中的界定是“生态旅游资源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由生物群体构成的总体景观以及个别珍稀品种和奇异的形态个体。”

(二)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由于对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资源等基本概念的界定尚未在国内外旅游学术界达成共识,因此,众多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背景以及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从资源的性质和成因进行分类。一种是将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如张建萍(2001)、程道品(2004)、裴洪淑等(2007)、于洪雁(2012);另一种分法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如杨桂华(1999)、杨文凤等(2009)等。二是从资源性质及功能将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冰雪地带等生态旅游资源,如袁兴中(1995)、卢云亭(2001)、袁书琪(2004)、卢宏升等(2004)。三是从市场需求导向划分。如:马乃喜(1997)将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观赏型、科学型、探险型、保健型、狩猎型、民俗型;袁书琪(2004)将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观光型、运动型、休闲型、度假型、科考型、探险型等。四是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角度将生态旅游资源分为心理、精神、健身、经济、政治几个方面。五是从旅游者的感知角度分为可视、可感觉两类,如何平(2002)、徐守斌(2010)。六是从旅游开发与经营视角划分。如王建军等(2006)将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生态旅游环境资源。

(三)文献述评

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关于生态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有120余种。这些概念存在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主体的界定、范畴的划分、学科视角的选择三个方面。基于不同的概念界定,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第一种按资源的性质和成因划分的分类方法应用最为广泛,但它套用的是中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常规分类法,其实质仍然是对旅游资源分类,没有体现“生态”的特点,因此并不科学。后几种方法是基于研究者的认知进行的微观分类,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应用不够广泛。综合运用多种分类标准进行多级分类是目前学术界的发展趋势,相对比较客观、系统。但是,梳理后不难发现:已有文献所提出的分类方法大多是从旅游学科的视角去认知和研究生态旅游资源的相关内容,但是,生态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具有厚重的学科内涵和个体特征,因此,现有分类方法不能体现出生态旅游资源的全部属性,没能诠释生态旅游资源的真谛,既不符合际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理论基础的实质,仍需探讨、改进、完善。

三、反思与构建

(一)反思

1.用什么样的学科视角去研究生态旅游资源呢?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它具有生态学与旅游学的双重属性,而且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环保学、资源学等众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相关内容,因此,单从旅游经济学或生态景观学的视角去研究这一全新概念、套用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的研究路径既不可取、也不适用。无论是从何学科背景、任何研究目的出发,都应尊重生态旅游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至少要以生态学和旅游学的视角去研究生态旅游资源的相关问题。

2.为什么要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呢?明确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的目的不仅是基础研究的前提,而且是实践活动的保障,更是进行科学划分的主导思想。科学分类生态旅游资源,一方面是为了识别生态旅游类型、确定生态资源价值、明确生态资源现状;另一方面是为进一步评估、保护、开发、传承奠定理论基础,以满足旅游者、决策者、经营者三方需求。因此,分类中不仅要包括景观、环境等可视要素,而且应适当考虑保护和开发的相关内容,尽量涵盖不同需求者的关注要素,以满足生态旅游开发和发展的各方要求,实现传承和可持续的发展。

3.生态旅游资源中是否应包含生态环境这一要素呢?伴随着生态旅游内涵的不断深化,人们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认识也越加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在生态旅游资源构成中,生态环境不再只作为旅游资源的背景,甚至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吸引因素[2]。对于生态旅游而言,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3]。因此,在我国,生态环境同人文资源一样,是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分割的内容,应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

(二)构建

为确保研究成果的适普性、可操作性,满足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基于生态学和旅游学的研究基础,综合运用资源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从生态旅游的全新视角去认识生态旅游资源,探索性地构建基于生态学-旅游学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见图)。

图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四、结语

生态旅游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旅游形式,也是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指导理念。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基础,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是生态旅游理论的基本内容。科学划分、合理评估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制定开发与保护规划的前提,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不容否认,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框架和方法,但是,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还不够成熟,比如: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资源等基础概念还未统一,现有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方案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这种缺憾不仅仅体现了旅游研究的不成熟性,也反映出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的滞后性。在不成熟的理论阶段,向成熟学科借用“概念”、“方法”和“理论”无可厚非,但应尊重客观现实和理论基础,抓住交叉学科的本质和特性。虽然现有研究成果不能满足迅猛发展的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但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想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旅游的新视角去认识研究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去丰富生态旅游的研究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修正理论。

参考文献:

[1]卢云亭.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3):106-112.

[2]王建军,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J].地理研究,2006(5):507-516.

[3]邱云美.基于价值工程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12):2158-2168.

[4]王金伟,李丹,李勇,佟连军.生态旅游:概念、历史及开发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2008(9):24-30.

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旅游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国内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态旅游龙头品牌。生态旅游是21世纪最重要的旅游发展方向之一,更是旅游研究的热点。国内对生态旅游的学术研究与旅游业开发过程紧密联系,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的资源评价到多学科的交叉集成,主要涉及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开发策略及规划等等,目前旅游学已经成为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涉及旅游、生态、地理学、管理学、地质学、艺术的多学科集成。本文在梳理了生态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态旅游评价和开发的基本内容,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和建议。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相关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的概念起源于绿色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于1983年提出的,其初衷是通过改变旅游方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生态旅游的概念逐渐取代了绿色旅游,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维护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双重责任的旅游,更加侧重旅游对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作用。

国外对生态旅游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发展、生态旅游市场规模、生态旅游评估等方面。国内对生态旅游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生态旅游资源现状评价、开发潜力、适宜性、开发策略、美学评价、景观评价、环境效应、社区参与等一系列的研究,生态旅游类型主要包括森林、湿地、滨海、山岳、湖泊等等。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其后期开发的基础,如何科学的、全面的制定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是制定出合理的开发规划的关键所在。其目的是通过运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能够科学的衡量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生态价值,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在保护的前提下,确定最适宜的开发方式。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制定主要的原则为科学性、典型性、系统性、代表性和综合性,既要科学全面的反映出区域环境的特点,又要使评价指标尽量简练,可获得性强。目前,《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家标准(GBT18972-2003)是应用最为普遍的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旅游资源评价大多在此基础上进行。黄震方等在综合考虑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旅游条件与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新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江苏海滨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刘水良等从资源条件、区位交通、经济基础、客源市场等方面对广东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张晓琴等以张掖市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旅游资源条件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功能性分区。贾哲等建立了包括3个类,14个亚类,31个指标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对狼牙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总结生态旅游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旅游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以及外部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旅游资源禀赋反映了资源自身的价值,直接关系到后期产品的优劣。生态条件则是生态旅游资源的环境脆弱程度,也关系到开发的强度。外部条件则是开发是否能成功进行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分各个层次,主要可概括为目标差-准则层-指标层,反映了评价指标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三、生态旅游开发及可持续发展

尽管生态旅游的定义尚不统一,总结已有的生态旅游开发经验,但是应该坚持生态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突出主题和特色原则、社区参与原则。具体来讲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兼顾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社区共同参与,以达到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优化,旅游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旅游环境逐步改善,旅游经济稳步提高,实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与保护并重

应该认识到,生态旅游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的区域往往都是生态环境脆弱性很高的区域,因而就存在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开发规划的要在摸清楚区域自然环境容量及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使规划的旅游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还要保证开发与保护的同步性。在当前的报道中,旅游开发造成环境破坏的问题并不鲜见,主要包括景观破坏、植被退化、水质污染等等,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

(二)突出主题和特色

当前生态旅游的开发已经是遍地开花,但是存在重复建设导致旅游产品重复、雷同,形成不必要的竞争,使旅游市场混乱。在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特色,突出主题,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要认真研究当地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分布、组合形式,对各种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统筹规划,从而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突出其的主题和特色,处理好开发与保护、重点和一般、传统和现代、投资与收益的关系,扬长避短,才有可能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

(三)注重社区参与

篇3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课堂教学 案例评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83-03

为扩大国家示范建设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学校旅游专业部接纳了来自广西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职师班)的 12名实习生。本教学案例是广西师范学院实习生代表廖舒婷同学在学校实习一个月后的教学实习汇报课,笔者有幸作为教学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次汇报课。

廖同学选取《旅游概论》第三章第二节“旅游资源概述”作为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在正式上公开课之前进行了尝试性教学,第一次教学,廖同学将“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含义”“旅游资源的 8 个主类”“旅游资源的特点”“主题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通过讲授的方式叙述给学生听,用自己收集的旅游图片分享旅游经历,虽然上课内容信息量十分大,学生对老师的旅游经历照片非常感兴趣,但是前半部分平淡乏味的讲述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半部分的分享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强,课后的调查也证实了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等重点内容。

通过双方实习指导老师和廖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打磨,对课程内容重新调整,最终使这一节生动精彩的汇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了听课双方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并成为师范实习生的学习对象,是一节成功的汇报课。

本次的内容是《旅游概论》第三章第二节“旅游资源概述”,教学对象是2015 级酒店班的学生。《旅游概论》课程是中职校旅游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基础必修课。根据对中职生的普遍学情分析,部分中职生存在理论学习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足、对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效果不理想。因此,学校近年来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探索学习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过后廖老师在汇报课中主要运用了比较归纳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下面将结合本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施过程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的正确理解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需求、能力、个性的分析。《旅游概论》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框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要的工作能力,因此对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和旅游专业学生的掌握程度要求有所侧重,酒店专业的学生学习要求侧重于深化对重要概念和理论观点的认识,不要求深入探究和延伸。因此,指导老师与廖同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旅游资源的四个含义,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并熟知旅游资源的两大类型的分类。

(二)组织课堂,复习引入

1.M织课堂

检查学生的出勤和课堂准备;师生互相致意,开始上课。

2.复习

师:旅游活动的基本构成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旅游活动的基本构成三要素是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

评析: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引入新课。复习导入是最常见的导入方法之一,可以旧知识为桥梁,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异同,找出知识的结合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并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明确了新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缺点是该导入方式过于平淡,缺乏吸引力。

(三)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第三章 第二节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上天赐给我们珍贵的礼物,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拆开礼物的包装,一探究竟。

评析:教师用 ppt 课件展示广西的各种旅游资料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简单归纳,引出“旅游资源”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片可以直观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加深印象。

(四)学习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旅游资源的概念。

生: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师:同学们理解“旅游资源”吗,它有什么含义?请看下面四组图片。

1.吸引性

师:大家来看看这两张图片。这两个地方你最想去哪里?为什么?

那为什么有的同学喜欢 A 图有的同学喜欢 B 图呢,并有冲动想去那里旅游呢?(展示“光秃秃的山头图片 PK 美丽的杭州西湖图片”)

2.可进入性

可进入性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交通往来的通畅和便利程度,也就是说不仅要便利游客的来访,而且要便利游客结束访问后的离开。(展示图片“桂林乐满地 PK‘发脾气’的火星”)

评析:由图片对比分析使学生容易理解,旅游资源还要具备交通便利、通讯便利、手续繁杂程度、设施设备齐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隐患等可进入性的因素。

3.价值性

对旅游者来说,达到感观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展示图片“各种旅游时的相片”)

对旅游经营者来说,有经济价值。(展示图片“旅游门票”)

篇4

【关键词】贵州 体育旅游 资源优势 开发对策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的新型产物,体现了体育与旅游的社会性。它以体育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为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旅游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它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体育娱乐、锻炼身体、竞技比赛、户外冒险、体育观赏及有关体育文化的交流活动等,也包括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以体育资源和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为组织形式,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多位一体”的服务,以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使旅游者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体育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能够为旅游业利用,并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现象和事物。

体育旅游资源是指可供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包括一切具有旅游吸引潜力的体育事物(含人物)和体育现象。具体来讲是指自然及社会中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与因素的总和,包括各种自然地理环境,有参与、观赏和健身价值的体育文化、体育项目、体育游戏,为旅游或体育旅游而兴建的服务设施等等。这些资源可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多位一体”的服务,能够充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所以,体育旅游资源就是一切为人们开展体育和健身活动所提供的身体活动场所、项目和物质环境,具有空间区域性、精神消费性、不可再生性、时间交替性等特点。

(三)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是更多游客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根据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其旅游价值的大小及发展趋势进行与体育旅游相挂靠的途径和方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以适量的资本投入和科学手段为基础,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拓与建设,还包括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相关人才培养与储备,健全完善的保障服务体制等方面。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资源的功能和特色,市场供求的导向作用,体育旅游者需求和感受。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需根据地方的实际条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优势而选择相应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正确方向,充分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使其健康发展。

二、贵州体育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

(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侧,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暖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拥有优越的开展体育旅游的气候环境,据统计全年有300—330天可以进行户外锻炼和比赛。贵州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0.8%,空气质量高,年平均气温14℃—16℃,12—2月平均气温3℃—9℃,6—8月平均气温20℃—25℃,太阳总辐射强度比较弱,有“中国避暑之都”的美称。

贵州的海拔在137米—2900米之间,地质形态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61.9%。海拔的巨大落差,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影响以及充沛的雨量,造就了贵州多样的自然美景和天下奇观,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和瀑布资源,这里有“山的王国”、“千瀑之省”、“漂流之省”、“千洞之省”之美誉。目前全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4个。

(二)淳朴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厚,且保存相对完整淳朴。全省共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245个民族乡。共有包括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其分布具有成片区和交错杂居的特点。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保存较为完好,风格迥异,具有“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民族文化奇观。各民族歌舞、艺术、建筑、服饰等具有原生性、稀缺性、多样性、神秘性特点,民族传统节日近400个,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态民族博物馆”。此外贵州独具的“文化”、“夜郎文化”、“阳明文化”、“酒文化”也为体育旅游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资源。

三、贵州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包括原始开发和后续开发两方面的内容。原始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将具有吸引力的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体育旅游资源;后续开发是对已被利用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加强原有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更合理化,达到健康持续地发展的目的。结合贵州省的实际特点,笔者认为因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资源开发:

1.从独有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出发,挖掘还未被我们发现的具有体育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的民族文化活动;对于已经发现的资源需在坚持保持民族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加强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2.充分利用贵州省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加强对自然环境的原始和后续开发,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贵州喀斯特地形造就了无数美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自然资源开发完善相关路线;

3.加强体育设施和体育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体育设施包括运动场及配套设施、体育运动设备和器材、体育旅游活动的安全保障体系,服务设施包括旅行社、餐饮服务、商务服务和休养疗养设施等;

篇5

关键词:说课;教学研究;旅游资源学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的解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简言之,说课就是教师说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学的思路和规划,说课要进行精心设计。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说课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说课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把课说好,应从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吃透教材、掌握学情、探索多种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以高职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尝试探索高职院校的说课教学研究。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是说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证书制度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说到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上特点。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资源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社会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大多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三大方向。其中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导游、景点讲解员等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旅游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旅游产品销售、撰写导游词、熟练运用导游语言进行讲解等职业能力。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首先初步了解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剖析,撰写导游词,讲解景点。与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是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旅游资源学》课程就处在从基础过度到技能的连接点上,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恰当地衔接起《旅游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先导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等后续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报考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需求,而《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考证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旅游资源学》课程可以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同期开设,共同构成一个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体系,将考证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吃透教材

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选择教材。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系统把握,同时还有注意分析教材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教材从结构上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了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分别从旅游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出发,从地质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学的实践研究。

2.根据需要取舍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三个模块,即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等。

《旅游资源学》全期54课时,理论教学时数学3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

(1)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6学时。

(2)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36学时。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1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梳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介绍典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舍弃了教材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研究的GIS技术等,遵循了“够用”的原则;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更符合高职考证的需求,遵循了“必需”原则。

3.选择教辅弥补不足。

一本完美的教材是很难寻觅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时应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作为参考,弥补选用教材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例如:前文所述《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优点在于全书以“篇”作为最高级别的结构单元,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和联系。其存在的不足是:教材中的案例不够鲜明;作为考证辅导课程而言,重要知识点的不够突出。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旅游资源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导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前者每一章节都设置了经典案例,作为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后者是考试指定用书,对考点的把握更加明晰。

三、掌握学情

掌握学情是指要充分了解授课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总体特点。

说到高职学生特点,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往往还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因此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动手实践感兴趣、能力较强的优势。掌握了以上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就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如在《旅游资源学》课程中,枯燥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往往效果不佳,而安排学生自己调查本地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形成调查报告;前往实际旅游景区现场识别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2.把握学生当前需求。

把握学生的当前需求是指,教师一方面应了解所授课程的承接关系,能否为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建立有效联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开设此课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应了解本课程是否与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有联系,对学生考证、参赛有无指导意义。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学的入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二学期也正是学生备考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校内外各类旅游职业竞赛频繁,学生参赛热情较高。比赛常见的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技能环节都需要《旅游资源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综合上述情况,在此时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四、探索多种教法学法

教法是指教师怎么样进行教学,学法是指学生怎么样进行学习。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学法往往会随着教师教法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教法也常因学法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分析教法和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配合教法进行学习。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野外考察、竞赛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采取重点、难点精讲,一般知识略讲的方法,主要针对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常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上课听讲,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2.案例教学:主要针对我国具有的各类典型旅游资源分布等知识,通过对应案例,分析讨论,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以及典型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分析案例,通过讨论,辩清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价值。

3.任务驱动:属于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旅游主题,有效组织旅游资源,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综合训练了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结合交通方式组织线路。

4.野外考察:学期中将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实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提前掌握考察地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实地辨识旅游资源。

5.竞赛激励法: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讲解大赛、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做到以赛促学。与之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模拟比赛项目,互相评判,互补提高,推选最优者参加校外竞赛,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不断完善。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说课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说课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思路不清、主次不分、方法单一的现象,帮助教师说好课,并在说课的基础之上,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 (2).

[2]宋清文.关于高职院校教学方案设计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

篇6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新词语,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包括三重含义:

1、经历的质量----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于是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物,必须有特定的旅游观赏,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

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

3、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性: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2、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高品位与普及性: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族群,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表现出生态旅游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地扩大。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地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1)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等;(2)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岳景观、岩溶景观、海岸地貌等。二是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温泉、瀑布、海滨等。三是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宜人的气候、天象奇观等。四是生物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等。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园林生态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含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野营地等。二是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特种纪念馆和纪念地等。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当时推动这一新生事物发展的先驱主要有美国学者赫克特,世界自然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塞勃罗斯等。他们意识到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对环境的负面冲击,从环境保护思路出发,提出了“生态旅游”概念。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和产品大规模推出的还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生态旅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体验类型也越来越复杂。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统计,1998年发展家旅游收入55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美元。目前全世界生态旅游年产值为2000亿美元,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特别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发达国家。同时,在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在推行生态旅游计划,如马来西亚提出将本国建成东南亚生态旅游的大本营。

(二)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篇7

旅游资源经营权作为一种资本化的财产权,必须在市场交易中以价格的形式反映其价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涉及旅游资源经营权“出让”或者“拍卖”的景点已有300多个,而其价值评估在交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拟对此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评估概述

(一)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的概念

1.旅游资源的经营权

旅游资源经营权是指对旅游资源一定时期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是一种以合约形式规定的法律上的财产权利。其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对已进行一定程度开发或投入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利,可称为旅游景区经营权;另一种是对尚未进行开发或投入的旅游资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2.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

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是在一定期限中持有旅游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所形成的一种价格。目前我国旅游资源(主要指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旅游资源经营权的价格是以旅游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出让、转让为前提的,因此,以一次性支付(或分期支付)的旅游资源这个特殊标的多年的资本现值总额,是旅游资源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的形成包含两种形式:其一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受供求关系调节的一般商品价格形式,如旅游风景区中已投入和开发的基础设施;其二是以其稀缺性和经营垄断性为基础形成的价格方式,如景区里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以及自然奇观等等。正是由于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形成方式的复杂性,旅游资源决不能等同于一般商品,更不能简单采用一般商品的价格决定形式。旅游资源和一般的国有资产也有较大区别,它是一种“公益性国有资产”,因此也不可将一般国有资产出让经营权的方式套用到旅游资源上。

(二)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评估

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评估是根据旅游资源属性和特征,以旅游资源经营权的转让为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旅游资源的现时价格进行评定和估算,其核心是对旅游资源在某一时点的使用权价格进行估算。

旅游资源作为特殊的资源,既不同于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单一形式的自然资源,也不同于一般的国有资产,难以用单位价格形式确定其价格,评估时,不仅要对其市场的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经营权价格评估的重要因素,而且由于旅游资源的“公益性”,还应对其社会价值、生态价值进行效益评价和效益货币化。

目前我国的评估工作,无论是评估实务,评估管理,还是在评估的理论研究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比之于发达国家的评估工作,比之于客观提出的对评估工作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对旅游资源这种专业性、行业性较强的评估,理论研究尚待深入。

二、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的评估指标

旅游资源在经营权转让过程中包括完全未开发的旅游资源的转让和已有一定程度开发的旅游资源的转让,因此,对于完全未开发的旅游资源的经营权价格,我们只能通过旅游资源自身的价值评估和预期收益状况来确定;对于已有一定程度开发的旅游资源,由于旅游资源的构成中既包括消耗了一般人类劳动的劳动产品,又包含了以希缺性和垄断性为基础的非劳动产品,其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确定时,既要把这些追加到旅游资源中,使旅游资源变为人类可直接利用的资源的各种劳动消耗在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中得以补偿,同时还应将其中的稀缺性和垄断性资源以租金折现的形式来实现其所有权价格。

(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估指标

旅游资源的自身价值的评估,目前业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不同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目的,提出了不同的评估体系。这里我们从旅游资源经营权出让的角度来进行讨论,也就是说对旅游资源自身价值的评估,主要考虑能产生经济效益,能将其价值转化为货币,换句话讲,就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价值进行评估。

1.观赏价值(美感、独特性、新奇程度);

2.文化价值(古、名、民族特色性、级别);

3.科学价值(学术、研究、科考价值);

4.资源丰度(种类、数量);

5.环境指标(气候、植被、水等环境质量)。

(二)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和开发条件指标

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指标包括景区已开发投入的成本指标,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指标两部分。对于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仍可采用上述指标进行评价,只是在评估时需注意与已开发景观的协调和平衡。

1.投入成本指标

(1)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成本:包括旅游资源勘测、规划、设计成本;景点建筑物成本;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成本;土地利用成本。

(2)生态环境保护成本:环境保护费用和环境绿化费用。

(3)旅游资源管理成本:包括管理费用、人才培训费用、景点维护费用等。

(4)损失补偿成本:如,转让山林搞旅游开发,不仅使农民失去劳动手段,而且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这些损失应由受让方补偿。

2.开发条件指标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指标是指对完全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和已有一定程度开发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进一步开发的可行性状况的一个评价。具体包括:

(1)地区经济条件(收入水平、劳动力数量、农副产品供应条件等);

(2)可进入性(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条件、依托中心城市的距离、通讯条件等);

(3)景区容量条件(容人量、容时量);

(4)施工条件。

(三)效益评估指标

旅游资源的效益评估指标这里包括对尚未完全开发的旅游资源预期效益评估以及已投入开发的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现有效益的评价和未来效益的增长预期。

1.现有效益的评估指标

(1)目前年平均接待游人量;

(2)旅游者的人均消费额;

(3)旅游者的人均接待成本;

(4)目前年平均净收益;

(5)年均收益增长率。

2.预期收益评估指标

(1)旅游客源市场需求量预测

我们采用L.J.Crampon(1996年)提出的引力模型:

Tij: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旅行次数的某种量度;

Pi:客源地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量度,可以定义为客源地的人口数或潜在旅行的人数,它可以是几个变量的组合;

Aj:目的地j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

Dij: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的距离,用目的地到客源地旅行时间来表示;

G:经验估计系数,是个调节其他变量大小的比例常数,以尽可能准确解释旅游活动Tij的观察水平;

b:经验估计系数,其值反映距离作为一种阻力函数对旅游影响的相对程度,不同的旅游资源由于距离对其的影响不一样,b值取值也不一样。

(2)旅游者人均消费水平

旅游者的预期人均消费水平取决于未来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在考虑物价因数和消费水平变化的因素等变量下的一个粗略估计。

三、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评估的方法

关于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的评估和确定目前国家没有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惟一可以参考的是国务院1985年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但对于旅游资源的出让方面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这里笔者参考国家关于土地资源出让使用权价格确定的方式结合旅游资源的特殊性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评估

1.出让、委托估价主体

我国旅游资源绝大部分属于国家所有,各级地方的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人”,应该成为旅游资源经营权出让的主体,同时也应是委托估价的主体。

2.价值内涵

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是一定年限的价格,受让者必须向旅游资源的所有者缴纳一定的出让金。因此,出让旅游资源的经营权价格评估应明确价格内涵。

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包括三部分,旅游资源资产的地租本金化价格、投资成本以及旅游资源投资应得利润。

旅游资源资产的地租本金化价格是旅游资源的绝对收益和级差收益按社会平均利润率(一般取银行利息率)还原成本金的价格。投资应得利润是指本行业的平均利润。

(二)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的估价方法

1.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是在估算旅游资源未来每年预期纯收益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折现率,折算为评估日收益总和的一种方法。这里须注意的是,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的不同,收益的确定也应不一样。对于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的收益确定,我们可以采用假设开发法,在结合旅游资源的自身价值评估的基础上,考虑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和市场的需求状况来估计旅游资源开发后的收益状况。

其计算式:

P=Ft(λ1α+λ2β+λ3γ)k1 ①

P: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

Ft:在对旅游资源假设开发的条件下能带来的预期年收益水平;

α: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系数;

β:对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需求系数;

γ:其他影响因数的系数;

λI:各种影响因素的权重;

k1:经营权年限内的年金现值系数。

这里须说明一点,Ft的准确性取决于对旅游资源自身价值的正确评估和对旅游者需求的正确把握的基础上。

对于已有一定程度开发的旅游资源的收益主要以评估当年旅游景区现有收入(考虑其收益的年增长情况)为准,

加上未开发旅游资源的收益来加以确定。

其计算式:

P=I×G×k2+①

I:评估当年旅游景区现有收入;

G:景区的年均增长率;

k2:在经营权年限内的等差年值现值系数。

①:对旅游资源的未开发部分的经营权价格其确定方式采用①式。

2.成本法

在用成本法计算出让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时,其价格为旅游资源的投入成本价格与旅游资源带来的增值收益之和。其中,增值收益源于“增值地租”,应归旅游资源所有者即国家所有,相当于出让金部分。投入成本价格为旅游资源使用者在取得旅游资源使用权时支付的平均成本。

其计算式:P=∑Gi+(R1+R2)/L

GI:各种投入要素的评估值;

R1:绝对收益(绝对地租);

R2:级差收益(级差地租);

L:本金化率。

篇8

关键词:地质地貌;自然资源;旅游;规划设计;可持续

21世纪来,现代旅游业的日益兴盛,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层面地需求,且呈多样化发展趋势,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产业。作为现代文明社会标志之一的旅游,也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就我国当前旅游情况来看,我国旅游学术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发展,尤其是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做得更是不够,即使有些地方注意到旅游对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大有好处,但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的不科学、不规范,极大影响了旅游业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内涵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又称地文旅游资源,它包含地质遗迹、地质体以及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一种。这种旅游资源就有较强的观赏价值、造景功能和人文特点,该特点能有效被旅游所利用[1],进而能带来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

(二)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特征

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而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不可再生性。这类资源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如果被破坏掉就不能还原到原来的面貌和状态。第二是恒定性。该特点首先表现在时间恒定性,亦即在长时间内我们肉眼很难发现其有显著的形态变化;其次是表现在地域恒定性,这是一种相对于其他资源(园林树种的移栽、鸟类的迁徙等)的说法是恒定的。第三科研的典型性。由于该类资源是天然形成的,在科学研究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珍贵素材。它所具备的典型性特征是其他自然资源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第四是专业性。由于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独特的特质,必定会吸引大量的参观者、学习者来举办相关专业旅游活动。第五是层次多、类型多。层次多是说该资源有不同的尺度或级别;类型多是指这些资源并不完全是鼓励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难以完全分开。

二、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类型

当前,我国现存的基本地质地貌类型有:平原、丘陵、高原、盆地以及山地等。相关地貌景观也比较多,如花岗岩地貌景观、荒漠地貌景观、峡谷地貌景观、冰川地貌景观以及岩溶地貌景观以及海岸地貌景观等等。

三、地质地貌对旅游规划设计的影响

地质地貌对旅游规划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质地貌对旅游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一宽泛的概念,地质地貌属其一范畴。就上文所述,地质地貌也有多种种类和类型,因而,自然环境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受到不同地质地貌的影响。被影响后的自然环境又可以被开发利用,进而形成新的旅游环境。例如,滨水环境为发展滨海、滨河旅游提供广阔的空间。所以,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做到因地制宜,使规划设计与环境及其影响因子相协调。而对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而言,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充分运用原有地貌特征,做到生态规划,合理布局。当然,有时地质地貌也会对旅游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的发生,都会影响到旅游相关活动的开展。

二是自然景观存在离不开地质地貌:从园林的角度讲,园林地貌是园林的骨架;同理,一个自然风景区的骨架就是地质地貌;因此,在旅游规划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巧于利用。例如:广西桂林风景区,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奠定了桂林山水溶洞奇观的基础,再加上漓江碧水在石山群峰间的回环映衬[1],才使整个景区显得秀丽无比。

三是地质地貌可单独成景:自然环境中的地质地貌要素千奇百怪,会呈现出多种特殊的特征,因此,很容易吸引人们观光驻足。这些地质地貌景观,有时就可以单独构成一个主景供游人赏析。例如:云南路南的石林、周口店猿人遗址、西岳华山、沙丘景观、自贡市的恐龙博物馆、黄土景观等等[2],这些地方的地质地貌都可以单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前往游玩、观赏。

四是地质地貌的“配角美”:有些景区的地质地貌本身不具备单独作为主景的特质,但通过其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和谐搭配,也能形成很好的风景。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西湖十景”的确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是由于西湖周围的山地绝佳的配景作用才可以起到如此好造景效果。

此外,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它作为一个客体,能使主体(游人)感知其造景的寓意和内涵,并受到情境熏陶和教育。

四、结语

总之,地质地貌资源对我国旅游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发利用中,我们要依据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地质地貌特征,深刻理解、把握地质地貌和旅游规划设计的关系,做到生态规划、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伯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篇9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 确认 会计处理披露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兴趣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虽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人工构景物体,但就构景的主体来看,依然具有自然景观的基本特点,所有的人工构物仅起着衬托和点缀作用。

(二)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

1.稀缺性

虽然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相对于大量的旅游者需求,自然旅游资源单一品种数量和总量显得远远不足。

2.不可分割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

自然旅游资源的消费只能在保持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旅游者共同享受,而不能像一般的商品那样分割为单位进行销售。同时,对某自然旅游资源来说,一个旅游者的游览消费,通常不会影响其他旅游者的同时游览。

3.不可转移性

一是地域的固定性。自然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地理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二是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旅游者交费游览,不像一般商品那样消费者花钱购买的是所有权,而是购买游览观赏权。

4.资源性资产

经济学把能够带来收益的东西统称为资产。自然旅游资源,无论是天然的或经过人类劳动投入的自然资源,都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通过对它的运用可能在未来获得经济利益。

二、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确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自然旅游资源作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有形经济资源,是一种对企业经营有着重大影响的资产。要判断自然旅游资源是不是资产,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看自然旅游资源是否满足资产定义;二是看自然旅游资源是否满足资产确认标准。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号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要求,一个项目作为会计要素确认必须符合四个基本的确认标准。这四条标准是:一是符合定义:该项目必须符合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二是可计量性:该项目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相关的可计量属性;三是相关性:关于该项目的信息对用户决策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四是可靠性:信息的列报应是真实的、可辨认的。以此借鉴判断自然旅游资源确认的可行性。

三、自然旅游资源资产会计处理的建议

下面针对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的会计核算,包括初始确认、后续计量、会计处理与披露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初始确认

为了避免企业虚增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确认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合理时间为:当一个企业连续几个会计年度获得较同行业平均水平要高的超额收益时,应向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提出自然旅游资源的评估申请,有资产评估机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近期正常收益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合理估计企业未来能实现的超额收益水平和期间,并由该评估机构出具正式的评估意见书,作为企业当期确认自然旅游资源的证据。由于很难对一个持续经营企业未来的收益作出客观判断,出于稳健性原则的考虑,企业预期能实现超额收益的年限一般不宜超过10年

(二)后续计量

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是有形资产,但它不一定会随着收益的产生而耗费,由于自然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不仅不会减少,而且可能不断增加。若将价值没有减少的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简单地按照费用化处理,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因此,可以比照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进行期末减值测试的方法,但鉴于自然旅游资源客观上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在每年年末由评估机构对自然旅游资源重新进行价值评估,根据评估调整其账面价值。当评估增值时,调增其账面价值;反之,则调减其账面价值,以真实反映其实际价值。

(三)会计处理和披露

鉴于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具有价值大,客观上不确定性的特点,为便于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更直观地了解企业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及其变化情况,防止企业利用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粉饰资产负债报表及调节利润,建议单独设立“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及“自然旅游资源权益”,反映企业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权益情况,但不计入资产总额之中,并在报表附注中详细说明自然旅游资源的测试时间、所使用的方法、采用的行业标准等,因为从股东角度看,自然旅游资源是企业价值的一部分,股东可以通过转让企业股权来实现其价值。

结论

自然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即有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难以被别人模仿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性要求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挥会计信息独特的效用,不断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开发,整合企业的各项资源,获得竞争的优势地位。谋求自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即谋求自然、经济、生态、社会诸方面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马波.公共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引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5-7

[2]汤琦瑾.论自然资源管理的微观信息支持信息系统―自然资源会计的构建.商场现代化,2009(6)165-166

[3]产化管理与旅游业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旅游学刊2002(2)35-38

篇10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新词语,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包括三重含义:

1、经历的质量----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于是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物,必须有特定的旅游观赏,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

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

3、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性: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2、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高品位与普及性: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族群,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表现出生态旅游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地扩大。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地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1)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等;(2)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岳景观、岩溶景观、海岸地貌等。二是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温泉、瀑布、海滨等。三是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宜人的气候、天象奇观等。四是生物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