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04-11 11:0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质量管理;产品;全过程管理
一、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价值效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造企业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并赢得发展,就必须确保其产品的质量。而制造企业要对其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就有必要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原料采购、制造、检验等各个环节中都把好质量关。其中,产品的设计过程决定了产品的先天性质量,而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和检验过程则是实现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产品质量的管理方法应该是一个基于全过程的管理方案,加强产品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多年对集成电路芯片的质量管理经验,对如何加强产品质量的全过程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以供探讨。
二、设计开发阶段质量管理
在产品形成并被用户接受的过程中,其质量的影响大致可分设计开发、原料采购、生产控制和检测验收四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据相关资料表明,60~70%的产品质量问题都是由设计缺陷造成的。因为一旦产品图纸和技术规范形成,产品的先天性质量就己基本形成,其后的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和检验等环节都是为了保证设计要求的实现,即使制造的产品符合设计质量的要求,在后续各环节中,几乎没有进一步提高产品先天性质量的可能。因此,制造企业应该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开始,狠抓质量管理。
集成电路芯片等产品技术含量高,属于高科技产品,要搞好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特别需要配备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能力强的设计开发人员。为了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产品的开发设计人员有必要在进行产品的设计研发时同步编写设计文档,对设计方案进行说明,并加强对设计方案的评审工作,例如对制造过程进行模拟、对产品的应用环境进行测试等。通过对设计方案的相关评审工作,能够对产品的设计质量和制造可行性进行评估,从而尽量将设计的先天性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此外,通过规范设计文档的管理工作,可以为后续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在设计过程中,当遇到必须对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重大修改时,则需在该产品项目负责人的组织下,由产品的设计开发部门、制造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和售后服务部门等共同组成设计修改评审会,进而对产品的修改需求和改进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并力求将产品质量的定位思路迅速地传达给设计开发人员。这里需要特别提及一点,对产品设计方案的修改工作应尽量采用并行工程的作业方式,以缩短设计修改周期。
三、采购阶段质量管理
产品原料采购阶段质量管理的要点在于对原料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其评估项目包括原料质量、价格、服务和交货期限等方面。其中,对供应商原料质量的审查是重中之重,实际工作中,这往往需要经过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对产品原料采购阶段的质量管理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在合格供应商优化管理方面
制造企业可根据价格、质量、服务、交期等因素对原料供应商的业绩进行综合评估,对于业绩达到优秀标准的供应商,可对其原料实施抽检,适当放宽检测程序,并允许其直接参与招投标的竞争;对于所提供的原料质量没有问题但其它方面存在问题的供应商,应对其提出相应的纠正建议,当建议不被采纳时可考虑解除合作关系;对于所提供的原料质量存在问题的供应商,应立即中断合作关系。
2.在供应商质量管理方面
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应该以试验检测的方式对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实时监控。
四、生产制造阶段质量管理
制造企业要加强生产制造阶段的质量管理,需要注意以下三点:a.关键工序、重要工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实际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可针对关键工序和重要工序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书以指导一线人员进行制造生产,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协商解决。b. 加强质量意识的教育与培训,例如在管理制度上通过制定企业的质量教育考核评估制度,把质量教育考核同个人绩效挂钩,进而将员工的质量意识真正确立起来。c. 加强产品制造过程的检验控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线人员的自检控制活动。自检不但能够判断工序控制是否有效、工序质量是否合格,还可以提前发现不合格品,并通过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来避免出现成批量的不合格品,以降低损失。
五、检验阶段质量管理
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建立在完备的各级监督管理体系与严密科学的检验测量制度基础上的,它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了证据,但遗憾的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疏失,从而造成了许多产品质量事件。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质量检验过程,设置了各级质量技术监管机构,并且享有法律赋予的执法权。各级质量监管人员应为高质量的产品保驾护航。
制造企业再完美的工艺也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良品率,产品质量需要检验的保证。提高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一是需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部门,配备专职的质量检验人员和先进智能化的检验装备;二是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按照产品质量的自检、互检和专职检查的“三检制”,做到道道工序控制质量,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检验控制:1)质量检验部门对供货商的质量证明文件、技术协议和产品图样进行核对,有必要时可以通过试验的方法对原料质量进行检测,质检不合格的原料不准进厂;2)每一道工序中和工序后都应加强自检,自检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准进入下一道制造工序;3)产品全部工序结束后,需对成品作最后检验,不合格的产品禁止出厂。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传统的事后检验必将被在线检测和过程检测所替代,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将延展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
六、结语
产品质量已成为企业的生命,让质量管理的理念渗入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中去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盛军.浅谈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思路[J].科技资讯,2011, (35) :157
[2] 蒋丽.生产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 :6-7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的标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城市建筑的质量水平,好的质量的工程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巩固了今后的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成长发展空间。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也迅速发展,作为建筑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质量管理无疑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特点
1.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我国正处于建设时期,全国各地施工工程随处可见,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我国建筑施工的规模巨大。建筑工程的质量涉及到多个方面,一般来说分为结构类、安装类(如:给排水、电器、采暖等)、结构配件类、功能类、设备类、建材类、装饰类等。可见,建筑施工的繁杂造成了施工质量管理的不易,施工质量的管理需要从上述各个方面进行,这对质量管理的要求十分高,既要做到准确无误,又要做到高效细致,因此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是很高的。
1.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特点 总体来说,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特点在于:质量波动性大、质量关联性强、质量问题具有隐蔽性、质量检验的局限性以及质量管理的安全性。之所以会呈现以上的特点,是因为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不仅在技术上有所要求,也在施工条件上有所要求,施工条件的好坏,比如:天气状况、地质状况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状况,所以工程施工的质量波动性就随之增加。而质量问题又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不仅影响前期的质量也会影响后期的施工,并且这些问题往往又是具有隐蔽性的,因此给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对工程的影响
质量控制和监管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建立良好的口碑和企业信誉是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因此,在以满足投资商设计要求为最终目的的同时还要做好质量的监控,这一过程则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不仅要考虑到质量和成本问题,还要考虑到指向管理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质量管理工作是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口碑和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与施工企业今后的发展息息相关。
3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
3.1 施工前的研究和决策阶段 要完成保值高效的工程,就要对有关的设计方面、经济方面、技术方面等等,诸多的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做出最合适的施工方案。投资方可以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委托方进行工程施工可行性的研究并根据双方的协商签订设计合同,建立完善的施工措施和体系。在协商完成之后,需要对项目的决策进行一个科学的分析,做到优选建设的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于项目的决策则需要对整个市场需求进行趋势的分析,在可靠的分析数据基础上,对各个方案进行比较,优选经济效益高,风险成本低的方案,有利于顺利完成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工作。
3.2 施工勘察设计阶段 在优选出了最合适的施工方案之后,勘察设计单位需要在工程建设项目合理的使用年限内对工程的质量终身负责,将责任逐级分解落实于单位法人和设计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并按照ISO9000质量体系检验标准要求来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保证工程的质量。这项勘察设计任务的展开,需要建立在建设单位资源有偿的基础上,可以聘请相关权威专家或高水平设计单位进行勘察设计。对于设计质量的控制需要对工程结构设计的资料文件和图表等进行严格的把控,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和错误的、遗漏的地方要及时改善,因此需要监理工程师随时做好解释问题和改善补救措施。另外,一些非重大的变更可由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三方进行会审协商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查,并加强图纸的审核。
3.3 施工过程阶段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天气、地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施工承包单位的资质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施工单位有能力做好整个工程的施工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要随时进行监督和审查,认真编制和审查施工组织设计。这项工作的进行,能够更好的避免因为具体施工情况分析的不认真的问题和生搬硬套其它施工组织设计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对图纸进行会审。会审与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还有建设单位参加。要对图纸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特点进行介绍,然后阐述施工的要求,对于出现的问题,要通过三方的协议解决。另外,合理进行施工现场的劳动组织也是必要的。
4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一直是工程施工中的重头戏,在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中,要从施工的各个阶段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把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监督,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协商、积极改善,并且对后期的施工进行进一步的质量问题分析和研究,预先确保可能出现的质量状况不会发生。随着现代技术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对现代的建筑施工企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在设计上,还要在工程质量上有所要求,甚至在建筑的抗震、防风、防雷方面都有所要求,这些都是施工企业发展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杜井雷,安长福.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方法[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5).
篇3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PDCA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2-
1.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工程施工项目也不断增多。而且,随着我国的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参与施工的各方对于施工的工程质量的关注度也在提高。特别是从1997年以来,国家开始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建筑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也占到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工程的质量,关联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关联着施工单位的信誉、工程的适用性以及工程项目的成本。以质量求生存,是施工企业发展的定律。
建筑工程质量,具有丰富的内涵,它除了可以指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质量的概念之外,还包含更广的含义。这些含义包括了建筑工程需要满足业主的需求,需要符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需要符合各类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等。还需要符合工程的设计文件和合同的规定等方面。另外,建筑工程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协调性和经济性也是考察的指标。这些特性使得建筑质量的要求高于了一般的产品质量要求。全面的质量管理与传统的质量管理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讲究质量的经济性,这就要求质量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统一。兼顾质量、速度和成本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与世界发达国家完备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相比,我国的建筑工程的管理现状还存在着部分问题。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相对完善的体系化的管理模式。我国目前执行的行业标准是《GB/T 19000-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但是在实际的工程质量的管理中,对于标准的实行还存在一定的不充分性。特别是在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仍欠缺一定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完善和改进。我国的工程竣工的优良率一直不是很高,与10年前的三分之一相比,有了相当的提高,但是依然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房屋建筑的优良率略有上升,达到四成以上,实属难得。发生的建筑倒塌事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于豆腐渣工程的检查、终止建设和拆除,是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
3.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建筑工程的项目质量管理的相关机制是否完善,是影响因素之一。如果项目人员的分工不够明确和细致,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组织机制不够健全,就会发生责任不到人,追责困难,影响工程质量。
一些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意识薄弱,为了追求工程的进度,欲速则不达。买下了许多的安全质量隐患,这是对人民群众不负责的态度。
另外,有一些施工企业,追求低成本,使用质量低劣的建筑材料,或者降低材料的标准,也大大的影响了工程的质量。例如,某一建筑,其框架结构为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7度抗震,框架抗震的等级预设为2级,剪应力墙抗震预设为2级。但是在拆模时,发现墙体出现了多处的孔洞、蜂窝和裂缝等质量问题。对其进行质检,结果发现各项指标竟然超标数倍,对整体结构的承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坚决的杜绝其发生,以防造成恶果。
4.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
要注意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工程的成本之间能够协调发展,避免施工单位为了追求速度或者降低建筑成本,忽视了工程的各方面的质量。
防止“经验主义”形成主导,提高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也很重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看待工程质量和施工方法之间的关系。
相关的施工单位领导,应该首先对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参透,组织员工学习、了解施工规范和标准。确保从上到下熟练的掌握施工质量要求,落实到施工过程之中去。
监管力度要进一步加强,严格、及时的监督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用料、操作方法和步骤。通过抽查和定期检查的手段,确保工程的质量。
对劣质的建筑材料的生产、销售厂商进行查处,防止伪劣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和施工现场。
对于施工质量的控制,可以借鉴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其中P代表Plan,即计划;D代表do,即执行;C代表check,即检查;A代表action,即处理。工程的质量管理,就是对PDCA的科学的执行。改进质量管理,离不开PDCA的科学循环过程。PDCA循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
在Plan时,应该对工程中有可能涉及到的一些质量关注点一一提出,实现对治疗量的提前把关。
在Do时,对建筑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纠正,对相关的问题原因、解决方法进行统计和收集。
在Check时,对问题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评价。以数据作为依据,来评判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既定目标。
在Action时,如果工程质量符合既定目标,则通过检查,可以对该种方法进行推荐使用,如果工程质量在改进之后依然存在部分问题,则继续进行PDCA,一直到达标为止。
5.结语
工程质量的管理,要从工程采用的建筑材料的质量、工程所使用的机械的质量、工程的参与人员素质和PDCA循环等多方法去进行监管。监管机构的完善程度,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都是关键所在。建筑工程的质量,事关重大,是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是否有保障,决定着人民群众是否能够安居的问题,所以,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工程质量,重于泰山。
参考文献
[1]薛庆文.管理方法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第29期第66-67页.
[2] 陈舒平.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水运.010年4月第10卷第4期第99-100页.
[3]郑江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分析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现状;有效性;对策探究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以及个体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形势下,环保问题得到了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托,其能够协助环境管理人员对环境发展现状以及后续发展模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环境管理、污染管治等工作提供监测数据信息。实验室质量管控的宗旨在于提升环境监测的精准性与完善性,质控体系的构建是呈现实验室监测能力的方式。本文以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为论点,做出如下论述内容。
1环境监测实验室工作现状
环境监测为环保工作体系的基础,是环境保护的基础,而环境监测数据为呈现环境现实质量最直观的载体,为了使环境监测工作运行的质量得到切实的保障,确保数据信息录入的详实性是基础[1]。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宗旨是为了维护与强化检测数据的精确性与准确性,质量管理可以被视为实验室分析体系的重要构成成分,其与环境样品解析工作如影随形。当下国内多数环境监测部门主动以严谨性态度贯彻落实实验室资质认定、人员持证上岗、仪器设施定期检测等硬性标准,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依然存有诸多缺陷尚未弥补,其在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难以突破的瓶颈。环境监测部门的职责涵盖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与企业环境验收监测等内容,实验室分析人员面对高强度的常规监测工作,疲惫不堪,这是质量管理工作边缘化现象产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多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是从现场采样室、实验室等岗位调配而来,其业务知识储量淡薄化,所以难以保证监测数据解析的整体性、可疑数据科学辨识以及质量管理活动运行质量评估等工作运行的效率。
2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对策
2.1加大实验室各项投入力度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有效性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力度是极为有效的对策。①在人力资源上强化对专职技术人才引进与培训力度,从而使其娴熟的掌握与环境监测数据解析相关的业务知识,对多样化标准、规范与技术手段等内容有全面性认识;②在物力上要强化对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及时的处理一些陈旧破损的仪器设备,加大对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便携式红外线分析器等高新监测设备引进力度,从根本上优化现存环境监测工作的环境。
2.2强化对标准物质和仪器设备的管理
环境监测实验室应凭借优化多类型程序性文件的方法,达到强化标准物质与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质量的目标。标准物质特指的是有机物质,其带有种类多样以及数量庞大化等特性,这无形中就加大了管理工作开展与运行的难度,此时监测站有必要设置质控专职人员对标准物质发放数额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信息社会中,上述目标的达成不存在较大的难度。质控人员可以在计算机数据库的协助下强化对标准物管理的有效性,这一质量管理对策的编制与执行,一方面协助质控人员对标准物数额信息有精确性掌握,另一方面也确保处理失效问题发现的时效性。对于一些高精密度、尖端型仪器设备,应该对其采取统一管理方法,监测部门设置专职人员定期对精准性与灵敏性进行检测,并做好维护及核查工作。若监测部门仪器设备类型繁多且零散化,设置仪器管理员对其统一管理是极为有效的对策。
2.3使用多种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方法
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全面性目标实现的依托,其具体涵盖了与监测数据精准性与实效性相关的所有活动与措施。质量保证最大的意义在于使监测数据质量与“五性”标准相一致。监测数据的“五性”具体是指如下内容:①代表性,即样品能够呈现出环境发展的实况;②完整性,即样品与数据信息的有效性;③可对照性,不同实验室间监测方法、不同人员检测模式的对照;④严谨性,即不同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运行的同步性,以及对监测结果的再现性,同一实验室中监测数据结果的可研讨性与重复性;⑤精准性,具体是指有证标准物质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检测等。环境监测实验质量控制方法的合理运用最大的功效体现在维护监测工作稳定性与有序性方面上,同时也使实验室人员业务技能与职业素养实现同步提升的目标,此时实验室监测水平提升,监测数据精准性得到切实保障也是必然的事实。2.3.1质量控制方法一:分析方法的选定待样品项目明确化以后,科学选择分析方法是基础,方法始终是实验室监测质量分析的重点[2]。不同的分析方法在特性与适用范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若选定的分析方法缺乏精准性,其产生的影响效果是极为恶劣的,要使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得到切实保障,首选的应是已验证的统一分析方法。若选用其他类型的分析方法,做等效实验是基础,验证报告应得到上级监测站的审核批准。2.3.2质量控制方法二:基础实验对于已确定的分析方法,务必对其进行多次实验操作,借此途径对其特征有一定的认识,精确的把控实验条件。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开展系列性基本实验是极为必要的,常见的有空白实验值检测、检出限的测定与校准曲线的绘制与验证,对密码样进行解析并绘制质量控制图等。(1)空白实验值的测定空白值的高低与密度,与分析方法的检测限以及检测结果精准性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干扰空白值的因素有如下几种类型,即实验用水质量、试剂纯度、试液配制质量、玻璃器皿的洁净度、精密仪器灵敏性与精准性、实验室的规整性、分析人员的技能水平与阅历等。正因如此,空白实验的重复结果应管控在某一范畴之内,通常规定平行双样测定值的相对差值低于10%。只有空白实验的测定值不高于规定值时即为达标合格。(2)检出限的测定检出限实质上就是所应用方法在预设的可靠程序中可以从零浓度检测到待测物质的下限值。2.3.3质量控制方法三: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当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可以被细化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平行样分析;②加标回收率检测;③密码样和密码加标样分析;④标准物质对照分析;⑤室内互检;⑥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活动;⑦质量控制图等。
3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参照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规范,量化评价质量管理工作指标标准,定期评价质量管理是否具备继续沿用的意义,最终构建出结构完善、内容完整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3]。强化对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力度,是处理质量管理模式单一化、侧重点显著性缺乏、成效微弱化等问题的有效方法,最终为环境监测工作的运行提供支持。质量监督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在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强化监督工作内容明确性与运行规范性的有效方法,为最佳质量监督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综合全文论述的内容,对强化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有效性的意义与措施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为做好实验室建设以及相关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同时对分析方法、基础实验以及各种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要点有一个深入理解,均会使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得到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伟,池怡,周侣艳.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1:120+126.
[2]江文明.论维护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具体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2:109.
篇5
【关键词】 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67-02
检验科的质量目标是能否及时向临床提供高质量(准确、及时、可靠)的检验报告,使检验结果更好地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得到患者和临床的信赖和认可[1]。自2002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这一规定被简称为“举证倒置”,即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由患者投诉,医疗机构要拿出证据证明在诊治工作中一切医疗行为是正确无误的。检验科为达到这一报告准确的目的,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开展的室内质评活动、室间质评活动中,经多年的努力使报告结果的检验准确性越来越高。有关单位统计临床有关检验质量的意见,50%以上是与检测标本本身的不合格有关。
分析前阶段是指从临床医师开出医嘱起始,按时间顺序的步骤,包括提出检验要求,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送,至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此期终止[2]。这一环节的执行涉及面广,包括检验人员、临床医师、护士、护工以及受检者本人,任一环节的疏漏和不规范均可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以下浅析提高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方法。
1 加强临床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
检验工作主要借助专用仪器和专门技术开展业务工作,因此,要争取领导的支持,不断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加强硬件建设。同时要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制订专业的质量手册;设置合理的实验室工作区域,并符合有关健康、安全的要求;实验仪器的质量管理,建立仪器的相关档案、资料,健全维护制度,定期进行仪器的检定和校准;检测方法的选择、试剂的选择、使用和保存。
2 组织与检验质量有关的各种培训
分析前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培训检验科的专业工作人员,更应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对临床医师、护士、护工进行培训。
2.1及时组织临床医师进行新进检验检测项目的培训。医学检验项目繁多而且新项目不断推出开展,原有的项目不断被更新,有的临床医师对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不够熟悉,忽略应做的检验项目,或不完全了解检验科有多少种检查对某疾病有诊断或鉴别诊断价值。应将新的检验方法和原理,临床意义介绍给医护人员,使之能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正确分析检验结果,并用与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些临床医师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在下午开出血脂检查等不合适的急查项目,或其他更改患者的准备,如餐后2 h血糖,患者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抽血,在遭抽血处拒绝后,医生同情谦让患者,在检验单上加开“急”,迫使检验科出没有检验正常参考值的数据,并干扰正常状态下的检验急诊次序,反而降低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时,就使医院处于被动状态下,临床医师特别是新分配的临床医生应试行到检验科轮转一段时间,熟悉并了解本院检测项目的实验诊断原理和临床意义,以便能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病史准确地选择项目用于临床工作中。
2.2对标本采集人员开展全员培训。标本的采集不仅仅是在检验科内完成,更多涉及护理人员。抽血不顺利造成标本溶血,从输液皮条内放血等都将严重影响检验结果。护士应熟悉每项实验标本的采集要求:患者的准备,患者的用药情况,标本收集时的核对,抗凝剂、保存剂的正确使用。检验科制订的标本采集须知,不仅仅在检验科门口张贴,也应对全体临床医师、护士、护工进行培训,对保证采集标本质量的相关人员落实责任制。
3 严格检测标本收入标准
一份不合格的标本无法准确地反映患者真实情况的结果。检验科应制订标本拒收标准:包括标本贴签与检验申请不一致;抗凝标本凝固;标本容器破损;标本可能受污染;溶血和脂血;延迟送达的标本等。对不合格的标本,检验科应及时与送检部门联系,建议重新核实或重新留取标本,对于特殊标本或再次取样确有困难则可与临床协商进行部分内容的检验,但必须在检验报告上标明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以及检验结果仅作参考。
4 及时准确地对标本进行处理
及时处理标本、及时检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一个原则。尤其血浆或血清与血细胞的分离应及时,血浆有富含或贫含血小板之分,应从离心速度和时间加以保证。标本要及时检测,尽可能当天标本当天完成。细菌培养应该在2 h内完成接种。需要保存标本,必须以不影响结果为原则,注意因检测项目不同而异,注意不同检测项目采用不同条件。处理标本是一项细心工作,一定要加强三查三对严防张冠李戴。
分析前质量管理工作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是管理问题,不仅是检验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医院管理的重视,在有关职能科室如医教科、护理部、门诊部的重视、参与和协调下,更好地保证这一环节的质量,使检验科出据准确的临床检验报告,让它成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患者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篇6
1.人员-Man
首先,所有作业人员必须满足相应岗位的基本资质要求,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其次,针对相应岗位的特殊要求,所有作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技能培训,并经过考核合格才能上岗;最后,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岗位的作业指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以上只是人员管理的通用要求,针对一些特殊的岗位或者特殊的要求,还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比如,有些岗位需要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取得主管部门颁发的证书才能上岗,证书有效期满后,需要再次参加培训,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补充与更新,才能继续胜任该岗位;还有一些岗位,需要具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或从业经验的人员才能胜任,在用人之前就应针对这些特殊要求进行专门的考核。
此外,人员管理还要针对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喜好、思维方式、处事方式的多样性。进行因才施教,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的光和热,这是对管理者水平的考验。
2.机器-Machine
首先,必须有完整的设备管理办法,设备的购置、使用、流转、维护、保养必须有章可循,并有相应的记录;其次,计量器具必须按照规定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校准及期间核查;最后,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必须明确标识。
计量器具的准确是测试结果准确的前提,因此,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校准及核查至关重要。计量器具的管理要比普通仪器设备的管理更加规范和严格。状态异常的仪器设备,必须明确标识,防止误用。如果误用,必须对异常期间产生的测试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检测用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也比较快,实验室可以通过对参照方法、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测试效率及成本的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3.物料-Material
首先,必须对物料供应商进行评估,确认其具备提供满足要求的物料的能力,建立合格供方信息档案,并根据综合服务质量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其次,物料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根据物料的不同性质采取相应的验收方式,验收合格方可入库备用,储存环境必须符合相应要求,出入库、流转、使用有记录,关注物料有效期;最后,特殊物料必须特殊管理,比如标准物质必须进行期间核查。
在测试实验室,普通物料主要是各种试剂,试剂的质量是影响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规范的管理。标准物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物料,它是定量测试结果定量的标准,因此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影响重大,除了通用的管理之外,为此还要进行期间核查,主要是确认性状的正常和量值的稳定。
4.方法-Methods
方法包括作业过程中所需遵循的各种标准和规章制度,如: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各类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流程图、等等。方法的科学合理及对方法的严格执行,是保证测试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首先,方法文件应该科学合理,既要保证能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又要便于实际操作,流程顺畅而高效;其次,指导具体操作的方法文件一定要明确和详细,保证不同人员按照此文件操作可以得到可比的结果;最后,方法文件中应该明示关键步骤或者是对结果有重大影响的步骤,并进一步明确其要求。
在方法中应该关注的问题是方法的维护与更新。维护与更新可能来自于外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更新、客户的要求等,也可能来自于实验室内部管理方式和方法的调整,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改变。但无论哪种情况,只要方法文件有变更,都应及时对与其相关的其他文件进行相应的变更,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避免新旧方法文件的混淆。
5.环境-Environment
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对测试结果有影响的区域的环境条件,除了通常的卫生要求之外,更多指区域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噪音值、清洁度及影响感官判定的各类因素等等。
首先,实验区域必须满足基本的卫生要求,整洁、有序、无杂物,这些可以借鉴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是对生产现场各要素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方法)的管理方法;其次,针对不同测试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制定环境标准值范围,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保证标准值能够实现;最后,必须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控,当环境条件失控时,要对失控期间产生的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实验室最常见的需要进行环境条件控制的区域有天平室、仪器室(尤其是精密仪器室)、微生物检测室、感官评价室等。此外,进行微生物培养的各类培养箱,以及进行标准物质及标准菌种储存用的冷藏设备,也必须进行严格的条件监控。
6.检查-Measurement
检查是5M1E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但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检查主要指对工序产品质量的核查,在实验室就是对测试结果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核查,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又与以上提到的五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所以,核查其实是对以上五方面实施效果的核查。如果没有检查,以上5个方面的实施效果就没有办法评价,也就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更不必谈进一步的改进。
首先,核查必须明确规定核查的对象、技术要求、核查人、核查时间、核查频次、核查结果的处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价,否则,核查很可能会流于形式;其次,核查过程必须有记录,各环节记录都要有相应人员签字确认,以防止彼此推诿扯皮;核查结果的处理,以及后续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效果评价,最好有相关管理者的参与,以体现对核查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实施和改进的效果。
以上是本人根据自己实际工作经历的总结,希望可以和广大的同行进行沟通与交流,使更多人关注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从而进一步促进检测行业的更好发展。
篇7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建筑工程具有别的产品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建筑工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分为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四个阶段。而监理和验收这两个阶段只是作为设计、施工阶段的检验手段,建筑工程作为一个产品,其产品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设计和施工阶段。其中设计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与保障,好的设计图纸才能设计出质量优异的建筑工程。由于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图纸修改方便,所以设计阶段的质量达标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施工阶段的质量达标要考虑诸多的因素,主要有材料、工序、工艺等诸多方面的选择与考虑,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就比较复杂了,其不仅关系到建筑工程能否通过验收,还会对建筑工程后期使用中的安全保障产生重大影响[1]。其次,建筑工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往往会涉及到施工环境、施工人员等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就是协调这些变化,保证施工的质量。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意义主要在于保证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的质量、进度以及安全。
2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建筑工程质量主要受参与人员、设备、材料以及施工环境这几个因素所影响。
2.1参与人员参与人员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最为首要的因素,参与人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建设单位的领导者、监理单位的工程师以及施工单位的工程师。建设单位的领导者是工程项目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其职能贯穿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主要负责项目方案的决定以及施工阶段、监理阶段的人员组成。监理单位的工程师则主要负责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的监督职能,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对施工阶段的质量严格把关。施工单位的工程师则是施工阶段的主体,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监督,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完成建筑工程的建设[1]。
2.2设备将先进的机械设备投入到施工中,能够使施工质量和速度得到明显提升,为优质的建筑工程打下基础。因此,施工设备是现代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好坏的有力保障。
2.3材料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往往耗费巨大,而其中的绝大部分耗费要投入到材料当中,材料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主要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在进行材料的选择时,对材料的物化性能、机械性能要尤其关注,只有挑选了合适的建筑材料,才能为建筑工程的安全保障打下基础。
2.4施工环境施工环境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中比较复杂的因素,其包括诸多方面,例如: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温度等[2],这些因素都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要利用好有利的环境因素,对施工不利的环境因素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避免。
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应用
3.1完善管理体系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不是一个自然、散乱的过程,为了让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让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做到“有法可依”。通常来说,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施工目标以及相关的计划;其次,明确施工的具体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再次,为施工阶段准备好相关的物质基础;最后,进行施工前的模拟、试验,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为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3]。
3.2信息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信息化,首先能够让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得到协调,提高办事效率,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其次,如果能够以一种公开化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更直接、快速得到民众们的评价,得到民众们最迫切需要、最真实的意见,让民众们的权益得到保证。
3.3普及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知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最为首要的因素,其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影响也是最为直接的。因此,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所涉及的管理人员开设相应的辅导班,提升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
4如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4.1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材料的选择不仅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成本预算,更是与建筑工程在未来使用期间的安全保障紧密相关。因此,施工材料的选择就成了决定建筑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在材料的质量控制方面,最首要的就是负责材料选购的相关人员了,他们在材料鉴定方面的综合素质将对材料的选择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得任用一些德才皆备的采购人员。其次,材料的采购要避免单一,要从多方面对材料的选择进行考虑,再进行择优采购。对材料的供应商,也要严格把关,认证证书、质量的合格检测、不定期的审查,这些都是对材料供应商的重要审核标准。最后,在材料使用中,施工人员要对即将使用的材料再次检查,确保质量方面不存在问题,并且在材料使用方面严格按照材料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4.2加强工程设计管理建筑工程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建筑工程建设初期阶段的方案设计。相比于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阶段,没有那么费时、费力,但是,其重要性却不可忽视。高水平的工程设计,能够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先进,使得建成建筑工程既美观又能兼顾性能,还能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优质建筑工程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而高水平的工程设计,除了对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一定要求外,相关监督部门的管理也必须考虑,相关监督部门除了对设计图纸的检查要符合技术要求和客户需求外,还可以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给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使得设计方案尽可能优化。
4.3加强施工过程管理施工过程是整个建筑工程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更是项目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施工过程管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实施技术交底制度,即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始之前,应该由相关的专业人员对即将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技术性的交代,使得施工人员对建筑工程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方法、措施等有一个较为详细、全面的了解。其次,对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关键工序要“特别照顾”,为相关工作人员制订更高规格的指导手册。最后,要进行相关的模拟实验,实施样板制度,做好建筑工程的相关样板,等样板监测合格之后,再全面进行施工,确保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5结束语
篇8
1.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概述
1.1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早在公元403年就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做出了类似“审曲面势,以饰五材”的描述。在上个世界五十年代,“百年大计,质量为一”的工程建设方针的提出也为中国建设初期的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总体领导纲领,弓I导工程建设人员大力组织、精心设计与施工,并且进行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实现了比如人民大会堂、历史革命馆等一大批优秀建设工程的创建和营造。一九七九年伊始,我国陆续向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启了我国企业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局面,进人初级阶段。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股IS09000族标准的热潮逐渐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兴起,标志着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开启了新的局面。
1.2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深化改革,我国现存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巳经实现了建立健全,包括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质量监督监理制度、施工图纸审査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较为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得到了初步确立,并处于不断完善中。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这一标志着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走上法制化道路的法律性条文的颁布。在这项重大法制化建设成果的指引下,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法可依,并且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现行之有效。然而,虽然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但是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然不容小觑,亟待解决。
首先,当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整体水平不高,破旧立新进行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其次,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建筑产品的使用质量、数量以及使用功能等方面的需求逐渐提升,为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再次,建筑工程投资效果不佳、使用寿命不长、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升不了等问题犹在。最后,众多诸如地面墙面开裂、消防设施不完善或者不达标准、门窗开合不灵等不安全隐患以及建筑工程建设工作中的质量通病没有得到适当的、充分的处理。
虽然问题偶有发生,漏洞问题仍处于发现、排查、解决、防治阶段,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巳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表现在建筑工程的质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对于这些f在的问题,不能全盘否定,要由果溯因,全面分析,才能找到问题头所在,实现问题的解决。
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的具体描述
2.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中的四个阶段
要对建筑工程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就必须在一定原则、程序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程序,全方位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可能会影响到建筑工程质量的每个因素,实现全面的质量监测,对建筑工程建设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严格把关。这个过程可以具体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也是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活动的PDCA循环中的四个阶段。
首先是制定相关目标、方针和活动过程在内的计划阶段。施工设计人员要在对具体施工环境进行充分的施工基本信息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施工计划的制定,在制定计划时要保证各种具体化指标的设定,保证其可操作性。其次是实施阶段,施工人员根据施工计划,进行严格的具体实施,落实计划中的每个细节。再次是检査阶段。建筑工程建设施工人员要对计划的执行和细节落实情况进行检测和排查,查漏补缺,从漏洞处理的分析过程中总结出教训,从成功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最后是处理阶段。具体做法是将第三个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处理,总结危机处理过程中吸取的众多经验和教训。这四个阶段环环相扣,周而复始、循环进行。这个循环靠施工单位的高效组织进行不断的推进。转动的效率随着建筑工程建设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扎实程度上升而上升。
2.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中的八个步骤
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程序中,除了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施工人员还需要根据以下步骤来有序推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运行。第一,X4建筑工程建设现状进行深层分析,重点找出潜在的质量问题。第二,深层调查分析这些问题可能的出现原因。第三,针对这些原因,探索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因素。第四,根据这些因素,进行改进措施、手段、模式的制定。第五,对制定好的计划和措施进行执行和实施。第六,对计划执行的具体效果进行检测、分析和反馈。第七,对新增的和原本的制定措施和标准进行效果的巩固。第八,找出当前不能解决的遗留问题,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2.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中的七种工具
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实践中,施工设计人员可以将数理统计作为绝佳的工具,通过对确切数据的掌握来实现施工质量状态的掌握,进而得到所面临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通过对数理统计中调査表、分层法、排列图等“老七种”统计型工具以及关联图、系统图、矩阵图等“新七种”情理型工具的运用,各种质量要素的相互关系能够得到充分的了解,实现工程质量的改进、提升和建造成本的降低、工期的缩短。
3.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质量;质量管理;管理方法
引言: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市场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建筑行业持续发展,建筑体系不断创新与开拓,不少新型建筑形态呈现于世人面前。有令人惊叹的建筑地标,也有不少令人非议的建筑产物。现有不少因工程质量不过关,成为豆腐渣工程的。不同的质量管理,产生不同的建筑成果。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有诸多因素,究其原因,总结有如下几点主要因素: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与经济成本、决策、技术有关,客观因素受制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工程质量的内容
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是指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综合特性。工程质量有以下几个需要关注的点。凡工程质量不合格,必须进行返修、加固或报废处理,由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低于5000元的称为质量问题。凡工程质量不合格,必须进行返修、加固或报废处理,由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包含5000元)以上的称为质量事故。可见,合理地控制工程质量,不但有利于今后的维护和保养,还可节省经济开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管理机构要严密,并由具备务实精神,有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经验和懂技术的人员组成精干的专业配套班子,起协调、领导作用,组织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有较强的管理、服务意识,坚持高标准管理目标,以质量管理为核心,认真执行承发包合同,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建筑工程作为产品的商品属性、环境属性和文化属性的有机结合。
二、质量管理的意义
质量管理,通过指挥和组织的协调活动,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包括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就施工企业而言,质量管理是企业围绕着使工程质量能满足相关的要求,而开展的策划、组织、计划、实施、检查、监督等所有的管理活动。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就企业而言,质量管理体系,对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加以规定,令技术、管理、人员和资源等因素综合在一起组成有机整体,使之为一个共同目的,为达到质量目标而互相配合,努力工作。
三、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企业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和有效地实施质量所需的各项活动。企业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策划,并按照策划的结果组织实施;检查、分析、改进质量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质量管理的需要,按规范的要求,建立、实施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工程产品特点确定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并据此界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四、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源自两方面,主观的和客观的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员素质、技术水平、施工方法。客观因素包括机械、材料、社会环境。
1、人员素质。
不同的管理人员,就各自的文化、技术、决策、管理能力、组织、作业、控制、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不同,产生较大的差异性,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管理结果。
2、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的方法包括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等。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是保证工程如期按质按量完成的前提。
3、是管理水平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者们逐渐探索一条信息技术应用于工程实际的工程质量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应在共同学习,共同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不断改进的过程中,逐步向系统化、科学化成熟。
4、工程材料。
工程材料的选用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合格、材质是否经过检验、保管使用是否得当等等,都将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影响工程外表及观感、使用功能和使用安全。
5、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指施工中所采用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以及各种施工设备使用方法。机具设备对工程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工程用机具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
6、工艺方法。
在工程施工中,施工方案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先进,施工操作是否正确,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五、质量管理的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的市场经济经营的原则。唯有控制和管理好工程质量关,企业才能壮大发展。
2、坚持“用户至上”的基本原则。以用户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坚持让质量体现实在的利益。
3、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原则。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通过提高人员的管理素质来避免人的失误,要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各工序的质量,促进工程质量。
4、坚持“以预防为主”的预控原则。这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5、坚持“严格质量标准”的检验原则。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遵守国家的规范、设计文件、合法的合同规定要求,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
六、质量管理的方法
1、加强管理力度。全天候监控每个部位、每个管理人员的情况,做到“五勤”:眼勤,多看图,多看现场;手勤,发现问题常记录;腿勤,经常到现场转;口勤,对存在的隐患情况常提醒,多交底;脑勤,熟悉图纸,分析情况,多想措施,保证质量。对重要部位或有特殊工艺的部位施工,现场亲自监控管理人员要及时检查,试场是否已取样,材料的计量是否准确,工人操作是否符合标准等。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通知施工队整改,消灭质量隐患。
建立、健全施工现场质量保证体系,设立综合性质量管理机构,各级质量管 理职责明确,人员配置合理,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上下形成系统,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质量目标明确,并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措施,特别是消除质量通病措施,定期开展质量分析,对分部、分项工程严格把关,提高一次验合格率。
2、工程中抓“第一”、“重点”、“临界”项目。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特点和技术要求,确定必要的管理项目。第一次绑扎钢筋、第一次浇筑混凝土等,管理人员必须到现场检查,复核轴线及标高,测量构件、结构的尺寸,称量配合材料等。对于工程重点部位,如梁柱节点、悬挑结构等部位,要认真细致检查,严格按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验收。对临界项目,则要求施工队进行“三检制”,实行对工序交接检查,避免不同工序、工程交接时,将质量问题和隐患带入下一道工序中。
对施工队伍加强管理,组织施工队伍认真学习规范和标准,严格按规范和标准施工。认真执行承包合同,禁止已承建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倒手转包工程或以不负管理责任的任何形式分包。施工队伍上岗前应认真学习规范,超前示范,以样板引路,严格按规范和标准施工。
3、现场巡视。管理人员通过现场巡视,实地检测,来检查和判断工程质量,以所测数据来评定质量等级。如轴线、标高误差;钢筋绑扎是否有错绑、漏绑;混凝土浇筑后,蜂窝、孔洞多大等。对于影响质量的问题,以书面方式通知施工单位,以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质量问题。
强化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强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政府监督职能,重点加强对建设各方主体行为、地 基基础和主体结构、重要使用功能部位的质量监督上。
4、质量验收。当分项、分部或单项工程施工完毕后,会同各方单位,及时按相关的质量验收标准和方法,对工程的质量进行验收。对于存在的质量隐患,责令相关单位限期内整改。
严把原材料、构配件、水暖电材料关,建立健全现场施工检验标准,配备必要的计量手续,提高计量 标准与检验水平。
七、质量管理的途径
1、规范建设单位的行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 “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为避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时,各单位互相推诿,互不负责的现象,必须建立一个主要责任人负责制,来承担工程质量的主要责任。建议这个主要责任人由建设单位担任。
2、加强审查设计单位和设计者。强化设计现场服务制度,实行设计质量事故经济赔偿责任制,特别是设计单位对指定的工程设备和工程材料的质量负全责,把质量隐患消除在设计阶段。
3、加快推行建设监理制的步伐,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监理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要以法制加强对监理的考核约束,实行质量追偿制度。
4、对施工单位市场行为的监管、约束。加大施工单位对质量、安全事故的经济赔偿和刑事责任,逐步推行承包履约保险制;严格资质审查,加强施工企业资质管理,保证进入工程领域的企业具备从事建设工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技术、管理素质。
5、加强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直接监管。针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角度和职能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在工程最终完工前的相当长的时间 内,只有制品没有成品,上道工序若发生质量问题,都有可能被下道工序所掩盖,从而导致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对建筑项目实施全方位的、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万无一失。
篇10
关键词:质量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健康运转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才能生产出合乎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存活与发展,是每一家企业都要面对的严峻课题。
一、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己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工程质量的领导责任制、施工图纸审查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质量监督监理制度、质量保修索赔制度等一系列法规制度。
但是,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还处于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整体水平不尽人意的状况。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建筑产品的质量、使用功能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筑市场经过治理整顿,目前工程质量下降的状况已基本得到抑制。工程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但影响投资效果、使用寿命及经济效益的现象也为数不少。地面、墙面空鼓开裂,门“窗开启不灵、关闭不严,屋面和管道渗漏,电气、避雷装置存在有不安全隐患,消防设施不符合防火规定等质量通病,在一些地区仍没有得到很好治理。
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保证达到合同规定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和方法。根据工程质量形成的时间阶段划分,其质量控制相应的划分为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根据控制的主体对象不同又分为对人的控制、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材料的控制、施工方法的控制、施工环境的控制以及施工工序的控制。
1、事前、事中、事后控
(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即对施工前的准备阶段进行的质量控制,要求预先进行周密的质量计划,一方面强调质量目标的计划预控,另一方面是按质量计划对质量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进行控制,它是整个质量控制的关键。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事前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工程勘察、设计的质量审查控制;对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的控制;3、对工程所需的材料的质量控制;对工程施工用机械、设备的审查;对施工方法、方案和工艺进行审查;审查与控制施工环境与条件方面的准备工作情况;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并下达各部位的质量标准;把好开工关。
以上事前控制工作需要施工单位、建设、监理单位以及设计等单位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对施工过程中质量活动的行为约束,即质量产生过程中各项技术作业活动操作者在相关制度的约束管理下,去完成预定的质量目标。另一方面对质量活动过程和结果,还有来自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检查检验以及来自企业外部的工程监理和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等的监控。事中控制虽然包括自控和监控两个环节,但关键还是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充分发挥操作者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把坚持质量标准作为根本,从而达到质量控制的效果。
(3)事后控制
事后质量控制一般有以下内容:(1)对整个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如发现问题则要进行修复,必要时进行返工,绝对不可以疏忽; (2)审核提交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如有缺损则要重新检测或整理,直到补齐为止;(3)审核提交的竣工图,如与原设计的施工图不符(有设计单位提供的变更图者除外)必须说明原因,否则需按照施工图返工; (4)对于工业建筑还要组织联动试车,直至其功能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为止; (5)整理各分项工程的检查验收数据及报告,按照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等级评定;
三、对4M1E的控制
1、人的控制
作为控制的动力,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因素第一”的主导作用。一是规范项目法人行为;二是加强施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于教育、终于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激发质量责任感,使全体职工树立起正确的“质量观”和“顾客观”树立起“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
2、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
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种因素,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和使用操作要求等三方面予以控制.此外尚应按现行施工管理制度要求,工程所用的施工机械、模板、脚手架,特别是危险性较大的现场安装的起重机械设备,不仅要对其设计安装方案进行审批,而且安装完毕交付使用前必须经专业管理部门的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尚需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其安全正常使用。
3、材料、构配件的控制
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没有材料就无法施工;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4、施工方法的控制
方法控制是包含整个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施工工艺的先进合理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及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施工工艺的合理可靠还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安全。因此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中,制定和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工艺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5、施工环境的控制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一般难以避免,要消除其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结论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变革”和“创新”是这一世纪企业经营的主题。质量管理走过了百年历程,质量的概念也由狭义的符合规范发展到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多元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更加丰富,我们应根据形式的发展,把握我国建筑业的新动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肖伟俊.浅谈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珠江现代建设,2005.6, P18-1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质量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