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护理的主要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护理的主要特点

篇1

关键词:社区;妇幼保健;护理管理

        1   社区妇幼保健护理的工作特点 

         社区护理是一种以社区中每个家庭成员为对象的护理活动,其中又以妇女、儿童为主要的护理对象。社区的保健活动也往往局限于此。社区妇幼保健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疾病、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以及提高整体的人口素质。社区的妇幼护理工作通常都是由护理人员携带简单易操作的工具来进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中,不仅要对妇女儿童做好护理工作,还要通过访问了解其家庭成员的状况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传,从而帮助他们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理环境。一般来说,社区护理人员都是根据区域来进行社区妇幼护理工作的,作为从事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处理好与自己区域内居民的人际关系,还要适当地调节儿童、妇女以及他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协调好与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公安机关、妇联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保证社区护理得以良好开展的必要条件。

        2   社区妇幼保健院的不足

         社区妇幼保健院是以社区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以妇女儿童为重点服务对象,以其他人群为次要对象的区域性医院。它的中心工作是保健,目的是保障生殖健康,主要特点是保健与医疗的有机结合。它的主要工作包括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心理咨询等等。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社区妇幼保健院处在相当弱势的地位,护理管理以及护理者本身都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2.1 保健院护士具有低学历、低素质的特点,并且护理人员数量少,结构也比较不合理。

        2.2 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2.3 社区卫生服务与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不相匹配。

        2.4 社区卫生资源比较薄弱。

        2.5 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2.6 卫生信息化建设落后。

        2.7 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政策不配套。

        3   如何提高社区妇幼保健院的护理管理

篇2

[关键词] 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护理;儿童

[中图分类号] R5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37-02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279 children with hand-foot-mouth disease

GU Chunli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64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feature and nursing experience of 279 children with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order to deepen the cognition of disease, enhance the nursing level. Method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279 cases of children with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08 to February 2012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strategies of isolation, close observation of patients'' state, skin nursing, mouth nursing, diet nursing, psychological nursing were adopted. Results The highoccurrence season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was May to August, and the highoccurrence age was children under 3 years old. Among 279 cases of children with hand-foot-mouth disease, 267 cases (95.7%) were ordinary cases, 12 cases (4.3%) were serious cases, 276 cases were all cured, besides 3 cases severe children were dead. Conclusion Promptly isolation and formulation of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nursing strategy can remit symptoms of children after admission to hospital, promote recovery preferably, discover serious cases and reduce fatality rate. Completing disinfection isolation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children and reasonable and comfortable nursing timely can reduce the symptoms of children, 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 reduce the occurred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Hand-foot-mouth disease; Clinical feature; Nursing; Children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大部分病例症状较轻,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肺水肿、脑炎、脑膜炎或心肌损害,病死率较高。为了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护理质量,本文总结了2008年5月~2012年2月本科收治的279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2年2月,在本院住院并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279例,其中普通病例267例,重症病例12例,诊断标准符合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手足口病防治指南[1]。

1.2 方法

对279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主要特点与预后等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采取隔离、密切观察病情、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与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策略。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1.1季节分布 全年均有患儿入院,每年5~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各季节分步如下:1~3月34例,4月25例,5月45例,6月41例,7月39例,8月37例,9月20例,10~12月38例。

2.1.2 年龄分布 279例患儿中,年龄为6个月~13岁,3岁以下191例(68.5%),3~5岁57例(20.4%),5~13岁31例(11.1%),无成人患者。

2.1.3 临床症状与体征 279例患儿100%均有皮疹, 187例伴发热。皮疹以手足米粒大丘疹或水泡样皮疹为主,口腔黏膜除疱疹外可有溃疡形成,疼痛明显,大多患儿表现为流涎和(或)拒食。臀部或膝盖处也可出现米粒大丘疹,但均无疱疹。患儿发根、面部与躯干均无皮疹出现。

2.1.4 并发症 并发肺炎的患儿最多,有69例(24.7%),胸片主要提示下肺纹理增多,有7例患儿出现呼吸衰竭;合并心肌损害的17例(6.1%),均无心力衰竭;伴昏迷和(或)抽搐的患儿5例。279例患儿中诊断普通病例267例(95.7%),重症病例12例(4.3%)。

2.1.5 治疗 首选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程5~7 d,适当补液。高热者首先物理降温,下降不理想者给予安乃近滴鼻或静滴赖氨匹林,必要时使用小剂量用激素。合并感染者给予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抗感染。发生呼吸衰竭者常规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呼吸兴奋剂,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有颅内高压表现者,适当使用20%甘露醇降颅内压。

2.2 护理策略

2.2.1 隔离 按消化道与呼吸道隔离,将患儿安排在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的隔离病室,按时开窗通风,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限制患儿与陪护人员出入病室,接触过患儿的医护人员与诊疗器械及时用碘伏消毒处理;患儿用过的玩具、被单及餐饮具也应及时消毒。

2.2.2 密切观察病情 大多数患儿均有发热,加强体温监测,体温超过38.5℃者,首先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或酒精擦浴,其次才药物降温。及时发现患儿有无头痛、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精神萎靡、意识不清与抽搐等异常表现,及时发现危重征兆并报告医生,积极协同医生开展有效救治工作。

2.2.3 皮肤护理 静脉穿刺时避开手足有皮疹部位,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防止疱疹破溃感染;保持床单清洁,衣服舒适柔软,经常更换;修剪患儿脚趾与手指甲,避免患儿搔抓皮肤继发感染;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2.2.4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帮助指导患儿每餐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因口腔溃疡者致患儿疼痛而拒食、流涎与哭闹不眠者,可用口腔炎喷雾剂喷患处或涂擦维生素B2,同时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等对症处理。

2.2.5 饮食护理 因患儿口腔溃疡疼痛而拒食,指导家长合理搭配食物,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刺激食物,可少量多餐。口腔疼痛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输液保证能量与营养供应,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2.2.6 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年龄与不同性格患儿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他们的信任甚至喜欢,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对家长也应耐心做好解释安慰与健康卫生宣传工作,打消部分家长对该疾病的恐惧与对患儿过度担忧的想法,取得他们的配合,让患儿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

2.3 预后

大部分病例病程较短,多在1周内痊愈,平均住院日为6 d,预后良好,局部皮疹不结痂也不结疤,所有普通病例均治愈出院,仅重症病例患儿中有3例死亡,均死于呼吸衰竭。

3 讨论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手足口病,1981年我国上海始见本病。2008年3月~5月3日安徽省阜阳由EV71病毒造成手足口病暴发流行,各级卫生部门高度重视,把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2]。

笔者通过对279例患儿的观察与护理,认识到手足口病尽管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只要能做到早诊断、早隔离与早治疗与合理的护理,就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在护理中做到耐心、细心与爱心相结合,加强与患儿和陪护家长之间的沟通,就能取得更好的配合,从而减轻患儿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3-4]。

虽然手足口病普通病例临床症状不重、预后好、病死率极低,但重症病例病情重、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可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等多系统严重表现,尤其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做好系统的护理工作,配合医生开展有效救治,从而减少病死率[5]。部分家长缺乏对手足口病的正确认识,往往显得焦虑或过分担忧,也会对患儿心理状态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也很重要[6]。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3):235-235.

[2] 张书玲. 手足口病96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3(2):119-120.

[3] 李香,全雪梅. 手足口病123例的护理[J]. 医药世界,2009,11(2):80-81.

[4] 于小靓. 手足口病252例的观察与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4170.

[5] 农丹淑. 儿童手足口病145例的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718-2719.

篇3

近年来,手足口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本课题将通过实验,以218例手足口病患者为例,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着重探讨该病发生的临床特征,并根据试验结果给出恰当、有效的预防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09――2010年间感染科手足口病患者218例,21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26例,女性患者92例,其中婴幼儿所占比例为67%。所有患者年龄在5个月和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1岁。所有的调查、研究结果均以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为参照标准。

1.2方法

对所抽取的218例病例严格按照规定再次进行筛查和诊断,并准确上报病情。在诊断时均做以下检查:检查三大常规、胸片、肝功能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病情特殊的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行血电解质等检查[1]。从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发病规律、并发症等方面分析检查的结果,最后按照各项规定和标准对218例患者实施悉心护理,加强综合治疗,并做好相关资料记录。[2]

2 结果

2.1流行病学特征

2.1.1性别年龄分布。通过实验,我们发现218例手足口病患者中的年龄、性别差异具有显著特点:患者年龄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56岁;其中不足1岁的有28例,1岁到2岁的有88例,2岁到3岁的患者有49例,3岁到5岁的患者有32例,5岁到6岁的患者有21例,其中3岁以下的婴幼儿一共有130例。 这表明:手足口病的发生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1岁左右幼儿的发病率最高。另外,调查显示,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3:1,男性患者略微高于女性。

2.2.2时间分布。通过调查,我们发现218例患者病例发生的时间具有差异显著性:2009年4月份有2例, 5月份有67例, 6月份78例, 7月份46例, 8月份9例,9月份16例。这表明该病病情发生的时间集中在5月份―7月份。

2.2.3空间分布。通过实地调查法,我们对218例患者进行了采访调查,调查发现,21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发病人群具有差异显著性,218例患者的组合方式如下:133名散居儿童,62名托幼儿童,23名学生。其中城镇患者有119人,农村患者有99人。同一幼儿园、同一村组和同一家庭等先后发病或同时发病的手足口病患者有162例。有3例患者曾患过手足口病。1例患者为复发就诊。数据表明:手足口病的发病场所多为家庭聚集处或部分集体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地方。

2.2临床病理特征

2.2.1发热。经过对218例病例的分析、回顾以及当事人的采访,总结出该病有潜伏期,发病时间为3天到一周,多起急性。据统计,218例患者中出现发热症状的160例,占总人数的73.3%。轻度发热患者有56例,中度发热患者有112例,重度发热患者有50例。发热时还伴有厌食、乏力、烦躁、头痛、头晕等特点,部分患者还会有呕吐、咽喉发炎、腹泻等症状。

2.2.2红疹。红疹是218例患者的另一主要特点。据统计,218例患者中有211例出现过红疹,占总人数的97%。出疹的部位多为手掌、下肢膝盖、口腔、臀部、肛周、脚底等部位,初步为红色斑丘疹,后迅速发展成为疱疹、丘疹或斑丘疹,大小如黄豆或米粒,并且疱内有少量液体,疱疹的周围出现红晕,疱壁有坚实感,较厚,无触痛,不易破溃,一般在2到4天内出齐。消退时间一般为5至9天,消退后不留任何疤痕和沉着的色素。另外,218例患者中,有56例出现了黏膜疱疹,大多出现的部位为软腭、舌缘、唇齿黏膜或颊黏膜处,疱疹的外表被浅黄色假膜覆盖,还有部分的疱已经融合成片。给患者带来了剧烈疼痛感。

2.2.3其他症状。除上述发热、起疹等显著症状外,218例患者中有20例发生了支气管肺炎18例有心肌受损,还有2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出现了肌力下降、肢体抖动、抽搐、易惊、嗜睡甚者昏迷等不同的病理特征。

2.3分类管理和治疗

通过对21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观察后,院方根据其病情的变化和病情的轻重程度对他们进行分类管理和治疗。

篇4

腹外疝是腹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肠系膜壁层,经腹壁或盆腔的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成。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其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腹外疝分为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临床类型。临床常见的有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和切口疝。

1 临床表现

1.1 腹股沟斜疝: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其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肿块。

1.1.1 易复性斜疝:腹股沟区有肿物突出,偶感胀痛。疝块呈带柄的梨形,可降至阴囊或大并可自行回纳。疝块回纳后压迫内环口,增加腹压后肿块不再出现。

1.1.2 难复性斜疝:除胀痛稍重之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1.1.3 嵌顿性斜疝: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胀痛,疝块不能回纳,肿块紧张发硬,有明显触痛。疝内容物如为肠管,可表现为机械性肠梗阻症状。

1.1.4 绞窄性斜疝:全身症状严重,可有毒血症表现。

1.2 腹股沟直疝:常见于年老体弱者。主要临床表现是当患者直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不降入阴囊。直疝囊颈宽大,平卧后疝块多自行回纳,极少发生嵌顿。

1.3 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的突起。部分患者可在久站或咳嗽时感到患处胀痛,并有可复性肿块。由于疝囊颈狭小,故股疝易发生嵌顿,且易发展成绞窄性疝。

1.4 脐疝:有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之分。小儿脐疝多属易复性,临床上表现为啼哭时肿块脱出,安静时肿块消失。成人脐疝为后天性疝,表现为脐部可见半球形肿块,按压能回纳,因疝环较小,易发生嵌顿。

1.5 切口疝:发生于腹部手术切口处的疝。其主要症状为腹壁切口处逐渐膨隆,有肿块出现。站立或用力时明显,平卧时缩小或消失。常伴有腹部不适及消化不良。疝内容物可与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

2 临床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及时给予解释和安慰,告知手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目前采用无张力疝修补的手术方法能大大降低术后的疝复发,消除患者的顾虑。

2.1.2 对有慢性咳嗽、便秘和排尿困难者,要积极治疗,待症状控制后再行手术,防止术后复发。

2.1.3 老年患者要了解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的功能及有无糖尿病史。

2.1.4 吸烟者在术前2周开始戒烟,注意防止感冒。

2.1.5 术前1d认真做好会及阴囊处的皮肤准备,勿损伤皮肤。

2.1.6 术前晚上肥皂水灌肠,清洁肠内积粪,防止术后腹胀及排便困难。

2.1.7 术日晨进入手术室前排小便,防止术中损伤膀胱。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当天取平卧位,术后第1d可改为低半卧位,一般术后3~6d离床活动,但年老体弱、复发疝、绞窄疝、巨大疝手术后要求卧床1周,不宜过早下床。

2.2.2 饮食:单纯疝修补术后6~12h可进流食,第2d进软食或普食。做肠切除、肠吻合者术后应禁食,必须待肠功能恢复后改为流食。术后每日应给予足够的蛋白质如蛋、牛奶等,促进伤口的愈合,多食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如新鲜水果,粗纤维多的绿色蔬菜等,保持大便通畅。

2.2.3 术后因麻醉或手术刺激可能会引起尿潴留。可采用诱导、针刺方法或肌注胺甲酰胆碱0.25mg,以促进膀胱平滑肌的收缩,必要时可导尿。

2.2.4 密切观察阴囊及切口有无渗血,术后可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用沙袋压迫伤口,避免阴囊内发生积血。

2.2.5 绞窄性疝手术后,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变化。静脉输液及应用抗生素,必要时输血。

2.2.6 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如被尿液浸湿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切口感染。注意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疼痛,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早采取措施。

2.2.7 术后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而引起咳嗽,影响伤口愈合。要保持大小便通畅,有便秘者及早给予通便药物,避免腹压增加造成疝复发。

3 讨论

腹外疝嵌顿,患者会出现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多数患者的症状逐渐加重,如不及时处理,将发展成为绞窄性疝,因此,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若嵌顿时间在3~4h以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无明显腹膜刺激征,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试行手法复位。复位后还需严密观察腹部情况,注意有无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现.如有应尽早手术探查。如嵌顿时间较长或考虑已发生绞窄,应紧急手术治疗,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梗阻。术前做好必要的准备,禁食、配血、备皮、尽早使用抗生素。

出院后仍需注意休息,可适当活动,术后3周可恢复一般工作,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不要提超过15kg的重物。平时活动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饮食方面可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戒烟,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咳嗽,有排尿及排便困难者应及时治疗,以防疝复发。疝修补术后一般不需要复查,但出现疝复发或出现术侧发育不良或缩小时应及时到医院复查。

参 考 文 献

[1] 谢新永,胡学芳,田碧文.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0年03期.

篇5

将带教老师的带教经历和感受归纳提取出4个主题:中专护生很难进行角色转变、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工作责任心不强、文化基础差并且缺乏主动学习能力。

1.1不能很快的进行角色转变

护生仍然停留在学校教育阶段,甚至觉得临床工作与自己无关,这是带教老师的普遍看法。带教老师A:“学生入科两周了,基本的工作程序已经熟悉,可是每天我忙碌的停不下来的时候学生还是站在那里,我不是想让学生帮多少活,我只是希望她有一个角色转变的意识”。带教老师E:“有的患儿几乎与护生同龄,护生经常忘记自己的身份而与患儿像同伴一样无所顾忌的交谈打闹,导致患儿情绪激动,不利于疾病康复”。带教老师F:“有一次学生对我说非常不喜欢患儿称呼自己为阿姨,认为自己没有那么老,很反感这样的称呼,甚至影响自己上班的心情”。

1.2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和技巧

人际沟通能力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良好的护患沟通是护理活动的基础。

①缺乏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能力。带教老师认为中专护生年龄尚小,无法换位思考和体会患儿家长的心情是导致护患沟通效果欠佳的直接原因。带教老师B:“护生看见孩子哭闹而家长急的满头是汗时还要去给患儿做护理,遭到家长的反感和拒绝,从而也失去很多动手锻炼的机会”;带教老师A:“儿科病房难免会遇到一些挑剔的家长,护生不会婉转的跟家长解释,经常与家长发生争吵,进而引起医患纠纷,影响了科室的病人家属满意度”;带教老师D:“对于无陪病房的小患儿,她们因想家或疼痛等原因哭闹不止时,护生表现出态度冷淡、言语生硬,没有耐心也缺乏方法去安抚患儿,有时甚至歧视患儿”(耸肩摊手,表情无奈)。由此可见,护生缺乏良好的沟通意识和能力,严重影响实习质量。

②缺乏与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带教老师C:“有时医嘱有问题,我让护生去找开具医嘱的医生核实,他们通常就直截了当的对医生说您的医嘱开错了,使医生很反感,影响医护关系”;带教老师E:“我通知学生出科考试时间,结果学生生气的说老师您改个考试时间吧,那天我休息,无法来院参加考试。我拒绝了她的要求后护生很生气的摔门走出教室,她是我见过的脾气最大的学生”(很气愤的表情,语调很高)。

1.3工作责任心不强

很多护生报考护校并非出于对护理事业的热爱,而是躲避就业和求学的压力,因而缺乏护士执业必备的责任心。带教老师B:“我了解到她们不是很喜欢护理工作,她们报考护理专业是因为目前护士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其次就是可以免去高考时的拼搏”;带教老师C:“学生在给病人肌肉注射时,三查七对不严格时有发生,她们没有意识到医护人员工作的重要性,上夜班打盹,无菌意识差,竟然大把抓无菌棉球,遭到批评后竟不以为然”。

1.4文化基础差并且缺乏主动学习能力

中专护生理论基础差,往往缺乏求知探索的主动性。对于不懂的问题不愿主动去问老师,也不善于自己通过查资料的方式去解决。带教老师A:“有次出科理论考试时,有学生竟然问我不会写的字可否用拼音替代,这让我哭笑不得”(无奈的表情);带教老师F:"在临床静脉输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时,学生竟然把滴速调的很慢,对课本学过的知识一点印象都没有";带教老师E:“当天我给学生布置了复习内容,第二天考察时,学生把交待的复习任务忘得一干二净,或者以宿舍没有教科书为由不复习,影响了我的带教计划,我很无奈”。

2讨论

儿童医院收治的病人为新生儿至18岁的青少年病人,与成人护理有很大差别,年龄越小,差别就越显著。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是儿科疾病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导致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在儿科病房中除基础护理和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因此小儿的疾病治疗、护理、预防、沟通方式等有其独特之处,这对儿科的护理人员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中专护生年龄约18岁~20岁,几乎与年长的患儿同龄,且多为独生子女,多数具有任性、自私、娇气、依赖性强、不能吃苦耐劳的特点,面对病人时,“被照顾者”的角色向“照顾者”角色转变发生障碍,很难适应角色,缺乏爱心,成为影响临床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护生沟通受到自身能力、学校教育以及病人特殊性等多方面的影响,表现为交流能力欠佳,缺乏沟通技巧。分析原因可能是中专护生社会阅历短,沟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所致;同时也受角色适应不良的影响,使其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缺乏主动性。近年来虽然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人际沟通课程,但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更没有对学生进行专科的交谈技巧训练,使该课程流于形式。而在儿科病房中,由于病人本身的特殊性,在理解能力和成熟度方面欠缺,恐惧和陌生的环境使病人与护理人员难以接近,增加了与其沟通难度。中专院校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学生虽然还要经历2年~4年的专业教育学习,但知识基础总体依然薄弱,这些学生理论基础差、学习主动差,临床带教老师培养其成为能胜任临床工作的合格人才任重而道远。这与我国对大中专学生培养定位为技能型人才为主有关,同时也受到教育年限和课程设置的限制,在学校教育中以实践操作为主,培养人文理念的课程匮乏,导致学生步入临床时,表现出责任心不强、缺乏使命感、没有奉献精神等。临床实习是护生基本技能训练和探索精神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带教老师应注重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给予正向引导,传递正能量,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和人文修养等方面不断进步,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护理工作。

3小结

篇6

关键词 新生儿 麻疹

麻疹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本病主要特点是发热、皮疹、咳嗽、结合膜炎、颊黏膜出现柯氏斑、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个月以内婴儿具有被动免疫力。一般没有或极少感染。在此期间麻疹仅属偶见。由于今年我县麻疹流行我院收治新生儿麻疹6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6例患儿均为梁山县人民医院儿科8年11月~9年1月住院病人。在本院住院期间皮疹消退后均留有色素沉着斑有麻疹密切接触史均有本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麻疹IgM抗体阳性报告单而确诊。

临床特征:6例患儿年龄1~5天平均17天;男例、女例男:女为:1。5例来源于农村1例来源于城市。6例均为急性发病以结膜炎就诊1例以口腔炎就诊1例以发热体温7.5~8℃、咳嗽就诊例以皮疹就诊1例伴口腔颊黏膜柯氏斑5例。在医院出疹5例6例均有疹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斑例并发肺炎6例均愈后良好无死亡病例发生。

辅助检查:6例患儿血常规白细胞均在正常范围内。胸片例有肺部点片状阴影例双肺纹理增强。

并发症:例并发肺炎。抗感染及对症治疗5天治愈。

传播途径:其母产前、产后感染者5例其家人感染者1例均为密切接触者。

讨 论

篇7

关键词:社会保障 救助

1 郑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成效和主要特点

1.1 按照“政府主导、民政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不断完善救助体系 2008年,郑州市政府为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教育、医疗、临时困难问题,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郑政〔2008〕28号)精神,制定了《郑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救助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具体对救助范围、家庭收入计算、资格认定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同时规范了救助的具体内容。

1.2 城乡统筹,标准有别,保障水平不断增长 郑州市城乡低保制度实施以来,地方政府就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当调整城乡低保标准,社会救助保障水平逐步提升。截至2011年,郑州市第十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全年共发放城市低保金1.2122亿元、农村低保金1.8648亿元。提高了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全年共有农村五保户11677户12049人,发放五保供养资金3924.46万元。为解决困难群众的看病难题,由市民政局牵头,出台施行了《郑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意见》,全年共发放医疗救助金2046万元,救助16447人。

1.3 农村居民救助工作有效开展 郑州市现辖5市1县6区、95个乡镇和7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735.6万人,其中的432.6万人为农业户口。2005年,自推行农村低保制度起,郑州市就逐步加大低保投入,同时严格低保管理流程,并不断寻求机制创新,动态的管理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低保政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满足了大多数农村低保用户的基本需求。

1.4 完善制度,探索机制,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一是严格审核审批流程。二是实施动态管理制度。三是建立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机制。统一由民政部门向统计低保、医疗等救助资金发放名册,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资金款项,并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银行(邮局、信用社)将资金汇入救助对象存折。

1.5 关注热点,突破难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首先,分类救助城乡低保中的残疾人、孤儿,城市低保中的社会孤老、生育三胞胎以上的家庭、单亲家庭。其次,围绕低消费社会群体普遍关注的教育、住房、医疗等关键性的消费支出造成的生活贫困问题积极实施专项救助。再者,为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00%~150%范围内的,处在低保边缘的困难家庭提供医疗及临时救助。最后,推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2 当前郑州市社会救助制度存在主要问题

2.1 社会救助制度不够完善配套,管理不够规范 如今,有的社会救助工作在具体实施环节仍缺少一个固定的制度或标准,救助工作难免存在漏洞,救助中一旦产生纠纷,民政、司法等部门很难做出合理的裁决。

2.2 社会救助制度之间衔接不紧密,有待进一步优化救助资源配置 现阶段,民政、司法等多个部门都有涉足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流程,在管理方法和相关规章制度上难免出现差异,而且多项救助制度条块分割、功能单一,缺少统一的执行标准,且各项制度之间衔接不紧密。

2.3 城乡之间社会救助标准差异较大 城乡之间救助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基金投入、人均占有的社会救助资源以及救助政策的覆盖面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2.4 社会救助水平偏低,救助项目比较单一 从表2 可以看出,从1997年至2010年,郑州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虽然从120元提高到300元,但与居民平均收入比较,低保标准占居民平均收入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当前低保标准无法完全满足被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

2.5 动态管理要加强,贫困边缘人员的救助须进一步完善 有些低收入不在上述范围之内,只是平均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而无法享受低保政策,由此便滋生了新的社会矛盾和收入不均衡的问题。一部分低收入家庭虽然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但在短期内因子女教育、看病等多方面的压力,其实际生活水平与低保家庭相差无几,甚至有的低收入家庭要比低保对象还艰难,政府应该给予援助。

2.6 发展性救助不足 解决城市贫困居民的温饱问题是现阶段社会救助工作的着力点,因此要实现从消除“收入贫困”到消除“能力贫困”之间的转变还须经历一段很长的发展阶段。“救急不救穷”,社会救助工作旨在缓解基本生存压力、消除贫困,但只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

2.7 社会救助资金保障力度不足 2000年~2006年,郑州市各项经济指标虽然增长速度较为明显,但低保基金的比例却持续下滑,这明显违背了现阶段转变政府职能和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初衷。

3 构建郑州市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具体建议

3.1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组织管理体制 一是市、县民政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内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总揽各项救助政策,协调同级各部门、各种社会力量的救助行为;二是要建立健全由多种所有制单位、社区兴办和居家供养等形式构成的服务网络;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慈善组织,构筑更多的贫困群体与社会联结的纽带和桥梁。

3.2 改革和完善郑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①政府应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适当着力改善最低保障标准,使二者同步提高,照顾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其公平的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②基于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健全临时补贴制度;③全面整合社会资源,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实施分类救助;④健全合理的低保退出机制;⑤构建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与物价上涨动态联动机制,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3.3 创建郑州市新型专项救助制度体系 ①建立城镇贫困老年残疾人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将护理救助整合到医疗保险中,谋求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来关爱和照料老人;②建立以失业救助金为辅的整合式大学生失业救助制度体系;③尽快出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条例》,规范当地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从源头减少流浪儿童。

3.4 打造郑州市新型临时救助制度体系 有的低收入家庭或低收入人群虽然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但因其短期内承担着子女教育的花费,或遭遇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等,基本生活水平与低保对象相差无几,甚至低于低保水平,针对此类社会群体,可根据救助对象的身份、家庭生活情况、所遭受困难不同的类型、困难程度、救助需求、特殊原因对家庭生活造成的影响等因素,将救助标准进一步细化,分类、分档实施救助。

参考文献:

[1]陈永多.关于健全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绩效评估的思考[J].中国民政,2007(04).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期手术50例(下腹部手术35例和四肢骨科手术25例)。年龄3~12岁,体重8~37kg。术前各项检查均无异常。

1.2 心理干预方法

1.2.1术前心理干预

①术前探视患儿,了解患儿一般情况及各项检查指标,同患儿及家长沟通并评估患儿心智成熟度与患儿建立初步信任性,为第二天与患儿沟通奠定良好基础,并制定术前沟通方案和作术前麻醉评估。②入手术室前与患儿沟通介绍麻醉及手术方法,与患儿交谈应举止端庄,态度和蔼,用患儿熟知的语言,如与患儿交朋友一样.使患儿与医护人员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保证患儿与医护人员很好地配合。③麻醉操作时应鼓励和表扬患儿并转移患儿注意力,利用患儿喜欢被表扬、上进心理等鼓励患儿不用害怕疼痛,提高疼痛阈。

1.2.2术中心理干预

术中及时向患儿解释出现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反应,术中应及时给予镇静剂和镇痛剂,让患儿安静无痛苦地度过手术期。

1.2.3术后干预

手术结束时及时向患儿通告手术结束很快可与家人相见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患儿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避免术后心理障碍。

1.3心理干预效果评估

根据患儿在进行麻醉穿刺和术中行为动态和心理反应进行评估分为四型:①主动型:患儿无哭闹或稍有不愿意,但能主动较好的配合;②紧张型:患儿有哭声,穿刺时轻微躁动;③焦虑型:哭声较大,穿刺时躁动较为明显,需有旁人协助;④强迫型:哭闹严重,手脚大幅度躁动,需护理人员强迫按制后才能实施穿刺或需先基础麻醉后再穿刺。术后均作术后随访,评定对手术的心理感受。

2结果

50例患者心理干预麻醉效果评定主动型21例(42%),其中6岁以下3例;紧张型15例(30%),6岁以下5例;焦虑型8例(16%),6岁以下4例;强迫型6例(12%),6岁以下5例。术后随访有12例表示对手术有恐惧感。无一例出现心理障碍。

3讨论

围术期心理干预是指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及相关医务人员在围术期运用温和、明确、简单、肯定的语言等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使患者通过自主意识的调节抑制麻醉和手术期间的紧张、焦虑、恐惧、烦躁、抑郁等心理因素,创造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稳态,积极主动配合麻醉和手术[1]。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强烈刺激而发生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丘脑下部一垂体前叶一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为主要特点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心理干预能降低病人的应激程度和围术期焦虑水平,在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中,应激被视作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手术常常被看作是外科病人的主要应激反应,干扰手术与麻醉等医疗活动的顺利实施,焦虑情绪往往能降低病人的痛阈及耐痛阈,结果在术中和术后可增加一系列不良的心理生理反应,如感觉痛苦、全身肌肉紧张、术后心理障碍等,这些反应影响手术及手术预后,所以临床上不少病人虽然手术顺利完成,但术后自我感觉却不佳甚至产生心理障碍,随着手术的临近,应激反应越剧烈,特别是病人进入手术室初期,新的环境条件、手术即将开始时的紧张气氛等,对病人往往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使病人应激反应加剧,表现为紧张和恐惧变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麻醉平面不能测出等等,尤其对小儿表现得更明显,据此,术前针对患儿生理及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方法对患儿进行心理干预调节患儿术前焦虑水平,增强患儿自信心与自我控制力[2]。从对50例患儿结果分析中有44例患儿能很好地配合麻醉和手术,说明心理干预产生了积极作用。心理干预可以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有积极影响的项目全部是病人主动参与的活动,包括病人同医护人员的合作程度和术后身体活动,这些结果意味着心理干预可以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医患间相互作用和关系模式(由“主动一被动”型改为“共同参与”型),由于大多数医疗活动是医患双方的共同事务,病人理应成为自己医疗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医护人员共同为恢复自己的健康负责。绝大多数病人期待着同医护人员的合作以便减轻病痛,尤其是小儿更希望医护人员的操作使自己不痛苦并进快使自己完成手术后回到父母身边[3]。通过术前的心理干预,使病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方法实施来配合医护人员的活动,又不至于因为这些活动强烈而痛苦。因此,心理干预可明显降低病人的焦虑状态,减轻应激反应程度,并能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可增强病人对手术后疼痛的耐受性,促进患儿积极地与麻醉医师配合,本研究中主动型有21例也说明这点。

对麻醉人员心理的要求:①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学会善于克服困难,排除外界干扰,以平静的心态完成麻醉穿刺,在保证麻醉成功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操作时间。②练就过硬的技能,形成技能和心态的良性循环,据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一种择优心理,认为服务中技术水平更为重要,因为高超的技术水平是患者安全需求的重要保证之一;其次是良好的服务态度,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心理来自保护自身安全的需求。③运用交流技巧,改善医患关系麻醉医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语言、手势等交流技巧恰当地进行宣教,面对危急事件,能坦然面对患儿及父母的抑郁情绪,让父母与孩子早接触、多接触、增加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安全感,加强医患间的感情沟通,同时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减少患儿恐惧心理,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综上所述:针对麻醉穿刺及术中患儿不同的心理特点,运用好沟通技巧实施心理干预后,能明显增加患儿配合度及硬膜外及臂丛麻醉的成功率,对年龄较大的及城镇儿童,由于其教育水平与农村不同,效果更为明显。因小儿心理发育跟年龄相关,故不同年龄段心理干预的效果也不相同,年龄越大效果越明显。

参考资料

[1] 黄河、张伟、胡玲,心理干预在围手术期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366-368.

篇9

关键词:微创手术;小儿疝气;临床效果;并发症;影响

小儿疝气指的是小儿腹股沟部位的疝气,也被称为脱肠,其是儿科比较常见的需要手术的疾病。在人体腹股沟处有一个腹膜鞘状突,其可以帮助人体对或子宫进行有效的固定,但部分幼儿在出生时,该组织并不处在完全闭合形态,就可能会导致幼儿的小肠、卵巢或者输卵管等组织进入到该鞘状突中,形成疝气,如果进入到了男性的阴囊内,则被称为阴囊水肿。在一般情况下,男性幼儿的发病率要远高于女性患儿,其中尤以早产儿发病率最高[1]。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中选择的对象是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小儿疝气的患儿中选出的62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6例,患儿的年龄从6个月至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17±0.26)岁。经过对62例患儿的临床检查后可以看出,其均表现出下腹部坠胀感,并且伴有腹部胀气症状,用手轻压患儿下腹部有明显疼痛感,部分患儿出现了便秘症状。其中患有腹股沟斜疝的患儿有43例,患有腹股沟直疝的患儿有19例。患儿的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本次分析中将62例患儿随机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31例患儿,对其中一组患儿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方法,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儿则采用微创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手术的时间、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手术中总出血量等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

对比组患儿采用的是常规手术方法,其首先是为患儿进行常规的消毒和麻醉处理,患儿取平卧仰卧位,取腹股沟处入刀,切开表面皮肤组织对内部,并对周围组织进行逐层剥离,让患儿鞘状突处暴露在医生视野内,将疝囊进行剥离,将内脏恢复到原位,对伤口进行缝合处理[2]。

研究组患儿采用的是微创手术方法,其主要是借助腹腔镜对患儿进行手术操作。首先也是要对患儿进行常规的消毒和麻醉处理,取平卧仰卧位,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手术不方便的情况,可以适当将头部端向下调整10°左右。在患儿腹股沟处沿横纹肌切开约1-3的切口,将腹腔镜置入切口内,寻找患儿的患处。找到患处后在同侧附近位置也做同样的切口,放入手术器械,对疝囊进行剥离、结扎。最后缝合患儿的切口,并对切口处进行严格的消毒。

手术结束后分别给予两组患儿同样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患儿在之后的修养过程中出现感染情况,并同时对两组患儿进行同样的术后护理治疗,严格控制抗生素的给药量,监督患儿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服药。视患儿恢复情况,对患儿进行下地活动恢复,保证患儿肌肉能够正常恢复[3]。

1.3分析指标

本文分析的主要是两组患儿手术过程中的总出血量、手术的总时间、手术后下地活动的时间、手术后的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2、结果

分别对两组患儿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将其汇总整理制成如下表格:

两组患儿手术中、手术后情况对比表(X+S)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研究组患儿的手术总时间、手术中总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数据均明显小于对比组,两组患儿之间数据具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根据对两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对比组患儿中有3例患儿出现术后腹胀情况,占比9.68%;有6例患儿出现阴囊肿胀症状,占比19.35%;有1例患儿出现疝气复发的情况,占比3.23%;有1例患儿术后并发鞘膜积液,占比3.23%,对比组患儿总并发人数为11例,总并发率为35.48%。而研究组患儿中仅有1例出现腹胀情况,占比3.23%;有3例患儿出现阴囊肿胀症状,占比9.68%;有1例患儿出现疝气复发的情况,占比3.23%;有1例患儿术后并发鞘膜积液,占比3.23%,研究组患儿总并发人数为6例,总并发率为19.35%。由此可以见,研究组患儿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要小于对比组。

3、讨论

在临床研究后了解到,小儿疝气的主要发病原因在于部分小儿在母体内发育阶段,其腹股沟部位的腹膜鞘状突出现了异常发育情况,与正常人相比,其鞘状突明显没有闭合情况,导致周围组织很容易进入到这部分中,引发疝气。在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为张力修补手术,该手术主要就是对疝囊进行单纯的结扎,这样就会对疝囊造成较大的张力,从而使得患儿在手术后会感觉到剧烈的疼痛感,并且恢复时间被严重拉长,术后并发症情况较为常见,同时复发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主要是由于疝气的主要患者为低领儿童,部分患者甚至是出生仅几月的婴儿,其自身内部结构没有发育成熟,对于一般手术的耐受性也比较差,因此利用传统的手术方法,其缺点较为突出,并不适合更加广泛的应用[4]。

而随着目前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了微创手术治疗,其中也包括小儿疝气的微创手术治疗。这种手术方法的主要特点便是重点考虑低龄儿童对于手术的耐受性,其在手术过程中所产生的创口非常小,仅在1-3左右,并且对于疝囊的结扎方法也是采用高位结扎的方法,这样就减小了患儿手术后所受到的张力,减轻了术后恢复过程中的痛苦感。同时由于切口较小,其在缝合过程中较为简单,缝合后较为美观,并且减少了细菌感染的几率,减少了患儿的恢复时间。这样就可以保证患儿在手术后能够快速恢复,快速进行下地活动,对于患儿的肌肉造成的损伤较小,同时也避免了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从本次分析中不难看出,利用微创手术方法的患儿,其手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同时恢复时间较短,并发症较少,从根本上保证了患儿的健康和术后生活质量[5]。

参考文献:

[1]刘玉,夏立平.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比较[J].海南医院学报,2009(15):52-53.

[2]李文峰.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比较[J].医学信息,2010,23(09):3334-3335.

[3]高良华.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1(06):121-122.

篇10

大理州人民医院儿科,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 目的 对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运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进行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 从该院收治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当中抽取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机对照的方式给予其中50例患儿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A组),另50例则采用地塞米松雾化吸入进行治疗(B组),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并观察患儿声音嘶哑和咳嗽的消失时间。 结果 经过相应治疗,A组中有40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达

[作者简介] 那敏(1977.6-),女,白族,云南大理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在小儿患者当中,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属于多发病,此症状比较常见,主要特点是发病急以及病情变化迅速,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对患儿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缓解患儿喉梗阻,并使呼吸道保持畅通是小儿支气管喉炎的治疗重点[1]。目前临床上多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这得益于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显著,能够有效缓解喉梗阻。为对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运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进行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该研究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对该院收治的100例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的50例运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源自该院收治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00例,通过随机对照的方式把患儿分成A组和B两组,每组50例。A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6个月~13.6岁之间,患病时间为1~6 d之间,平均为3.5 d。其中10例属于重度,25例为中度,15例为轻度;B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在6个月~13.6岁之间,患病时间为1~7 d之间。其中11例属于重度,23例中度,16例轻度。

1.2 治疗方式

B组先运用降温、抗生素,静脉糖皮质激素应用以及止咳等常规治疗,接着给予患儿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每一次吸入的剂量为0.2~0.5 mg,2次/d 对药物重复使用,并对患儿用前后所出现的体征和症状变化进行记录。

1.3 观察项目

对患者用药之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对患儿音嘶哑以及咳嗽消失的时间进行记录。

1.4 评判标准

在治疗24 h当中,显著减轻了患儿的咳嗽和声音嘶哑,其精神状态恢复接近正常水平,呼吸和心率稳定,没有出现烦躁和哭啼现象,说明显效;患儿的咳嗽和声音嘶哑在治疗48 h之内得到减轻,并且精神状态有所好转,说明有效;和治疗之前相比,患儿的咳嗽和声音嘶哑没有得到减轻,甚至加重,说明无效。其中显效率+有效率为总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均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A组和B组用药后临床疗效对比

经过相应治疗,A组中有40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达到了96%的有效率。B组中有22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0%,A显著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A组和B组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在患儿音嘶哑和咳嗽消失时间上,A组平均为(4.2±2.6) d,B组平均为(6.8±3.0) d,A组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小儿患者当中,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属于多发病,此症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威胁到患儿的生命。由于患儿的呼吸系统还尚未成熟与充分建立,其生理解剖防御功能较弱,这就提升了患儿支气管炎的发生几率,再加上症状重,患儿有较弱的免疫能力和较小的喉呛[2],黏膜当中有丰富的血管以及淋巴,软骨不坚硬,在发生喉炎时会有出血以及水肿的情况出现,从而有梗塞在患儿的喉部出现,降低了患儿的咳嗽功能,难以排出分泌物,并且患儿敏感的神经在受到刺激之后,喉部痉挛的情况非常容易出现,并引发梗阻,严重的会对患儿的生命构成威胁。基于此要想对喉炎并发症进行控制,合理用药是关键所在。由于上呼吸道出现感染而引发细菌感染是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机制,因此临床医生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及时把患儿的水肿以及喉梗阻情况解除掉[3]。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当中要控制好患儿呼吸道,使患儿的呼吸道保持畅通,并且及早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显著,不仅会对变态反应进行控制,而且还能够使喉部水肿得到减轻,使患儿不适症状得到改善,从而使患儿的喉部梗阻得到消除。

作为一种全新的糖皮质激素,普米克令舒的局部抗炎作用非常强,有研究[4]表明,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之后,患儿肺部会吸收10%左右的药物,而肝脏内会把80%左右的药物首次代谢掉,因此此药物所引发的不良反应非常少,并且症状较轻,可予以忽略。患儿在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之后,此药物会有效结合呼吸道当中的长链脂肪酸而形成布地奈德复合物,此复合物没有活性,这就会降低那些有力的布地奈德数量,经过脂解作用,布地奈德复合物会得到释放并可以有效的补充,以此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局部)时间得到延长。同时,普米克令舒属于全新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其抗炎效果较强,雾化吸入之后会迅速抵达病变处,以对气道高反应性进行抑制,使腺体分泌得到减少。另外,普米克令舒属于局部应用激素,对呼吸道炎性细胞有着较高的选择性[5],能够在气道当中直接作用,并会在呼吸道粘膜当中沉积下来,使脂质间释放药物的速度得到减慢,增加了亲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的力度,延长了组织存留的时间以及抗炎时间,使呼吸道阻力得到减少,能够使喉头粘膜水肿得到迅速减轻,使喉梗塞得到解除,改善了患儿的通气,使难以呼吸的患儿症状得到缓解,减少了病程,因此相比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达到细胞当中的速度会更快,抗炎作用更为显著,有着较快的气道见效速度。此外,在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上,氢化可的松也会起到相应的效果,然而此药物使用方式要全身静脉注射,不良反应较高。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运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的A组总有效率达到了96%,显著高于运用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的B组(80%)。同时,在患儿音嘶哑和咳嗽消失时间上,A组平均为(4.2±2.6)d,B组平均为(6.8±3.0)d,A组要显著优于B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运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可以起到显著疗效,这一结果与有关文献所报道[6]的结果趋于一致。除此之外,服用小剂量普米克令舒,能够使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得到减少。其中雾化反复吸入是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的主要方式,配合空气压缩泵有效解决了患儿与治疗不相配合的问题,确保了药力的发挥,使支气管平滑肌得到扩张,对患儿呼吸通畅度进行了改善,最终使患儿肺部功能得到提高[7]。

综上,在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上,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可以迅速改善患儿音嘶哑与咳嗽,有着较低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74-1184.

[2] 蒋雪峰,沈坚强.普米克令舒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轻、中度急性喉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4):66-67.

[3] 张丽梅,江连丽,李玉娟,等.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资料急性感染性喉炎[J].中外医疗,2010,29(5):56.

[4] 唐良春,李莲.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9):1223-1224.

[5] 李湘辉.盐酸氨溴索与普米克令舒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10(6):1503-1505.

[6] 谈齐峰,余志能.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与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