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

篇1

迁移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广泛现象,而体育教学又有着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因此迁移规律如被灵活应用,将在诸多方面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展开和提高,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的运用。

一、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新课程改革后,体育课程内容的编排已不像课改前那样,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和顺序编排教学进度就可以了。新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更大的自,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排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虽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了更大的自,但是,如果不懂迁移的规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能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理解迁移的含义和迁移的种类,掌握迁移的规律。所谓迁移,是指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并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新技能的形成。根据迁移对学习产生作用的性质为标准分为正迁移和零迁移,根据迁移的作用范围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一个情境的学习对另一个情境的学习起促进作用,这种迁移是正迁移,两个情境的学习起互相干扰作用,是负迁移。难易程度不同的两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是垂直迁移;难易程度相同的两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是水平迁移。体育教师只有理解了以上迁移的含义和分类,掌握了迁移的规律,才会给体育课程内容的编排带来正确的指导。

二、重视学生的基础技能学习

对学生原有技能水平是产生迁移的基本条件。总的来说,对基础打得越牢固,其大脑认知结构观念的储存就越丰富,越牢固,产生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加之,各种动作技能之间又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原理,当学习新的动作技能时,在大脑中可能供他们利用的概念越多,提取的共同要素就越充足。例如在篮球的运球教学中,掌握了变向运球的动作要领,在学习前转身运球时,一些学生掌握前转身的基本动作技能,就和没有一定变向运球基本动作的学生要快得多、牢固得多,学习效率也非常高。这就是以学的知识、动作技能和新的知识点、技能,有着相同及相似的原理,从而产生相应的迁移动作效果。篮球的变向运球与前转身运球的基本动作要领都是有着单手推来的要求,所以掌握了变向运球技术,一定对于学习前转身运球产生正迁移的效果。

三、促使正迁移的发生,防止负迁移的出F

要在体育教学训练中促使正迁移的发生和防止负迁移的出现,体育教学训练中就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教师应了解两种不同运动技能间的类似性,以做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学习的内容。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技能具有共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这是运动技能发生正迁移和负迁移的重要条件。运动技能间的共同因素和不同因素,可以从刺激和反应两个方面去分析。当两种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刺激的反应完全相似时,发生最大的正迁移;当两者间刺激相同反应不同时;产生负迁移。因此体育教师应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明确哪些项目在运动训练中会产生正迁移,哪些会发生负迁移,以合理安排运动训练内容,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二是要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迁移的概括化理论认为:两种运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只是迁移的必要前提,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生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原理。例如在篮球运球教学中,只要熟练掌握了体前变向运球的动作技能,那么就很容易学会背后运球和后转身运球的动作技能,这是因为这三种运球有一个共同的因素,手拉球的动作,只要能完成体前变向运球的动作,那么对学习背后转身运球就较为容易。

篇2

摘 要 在教育体制改革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成为首要任务,因此业余运行训练逐渐被各个学校所关注。但是依然有一些人对业余运动训练认识错误,文化课程学习与德育教育双双落后。本文对业余运动训练实况进行分析,根据自身多年业余运动训练教学的经验,探究出文化课程以及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实况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德育教育 文化课程学习 业余运动训练

一直以来,学校中的体育运动都属于我国体育事业基础,直接关系着体育事业发展。但是从各个学校开展业余运动训练的实况来看,文化学习和训练上不协调影响着学生未来发展,更影响到了体育训练的社会声誉。因此,探究其文化课程与德育教育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学习文化课程与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从业余运动训练实况来看,其文化课程的学习与德育教育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成才问题。在各个中小学选拔业余运动训练,基本上都是教练本人观察或者有关人士推荐而挖掘有潜力学生,之后采取行政手段把这些学生招收到体校训练。而训练一段时间之后,运动水准符合要求之后就进入高层次体校训练。从相关统计可知,从县区体校能够到市级训练者仅仅占据14%,而从市级到市级运动会或者省级仅仅占据了9%。只有获取到市级运动队或者省青年队才能够成材,向高校或更高一级的运动队输送,因此总来看从选拔到成材学生仅仅占据不到20%比例。

(二)社会价值体现。从学生成材问题可知,所选拔学生一旦不能够到更高层次进行训练,他就要参与到正常文化课学习、考试。这些运动员往往没有办法跟上正常的学习节奏,和其他学生会有很大的学习差距。因此运动员身心压力就大。能够到更高层次训练学生结束运动生涯之后仍然要面向社会,但是文化知识比较薄弱依旧严重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范畴。

(三)影响到我国的体育事业。因运动员自身素质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做出一些影响我国形象事情,比如一些国家级运动员在世界性的场合做出有损我国形象事情。还有一些新闻报道中国队运动员用侮辱笑脸迎接外国运动员,因他不懂对方语言。从实践可知,只有接受了充分的教育,运动员才能够深刻体验到做人真谛,才能够深刻理解到教练训练的意图。这样才能够科学化进行训练,才能够发挥出运动员潜能,创造最好成绩。但是从现状来看我国许多运行项目的训练水准差,运动员素质低,主要问题就是运动员所接收教育程度不够,根本不能够实现科学化训练。出现这种现象根源就在于教师与教练培养时,其指导思想发生了两个错误,从意识上把学生社会角色颠倒了,同时实际操作中把学生和整个学生集体练习分裂开了。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运动队实施院校化属于系统体系,也是业余运动训练的基础。某附属中学和其他学校联合培养了高水准的篮球运动员,形成一种业务运动训练培养模式,取得较好效果。

(一)形成从小学到高校连贯升学政策。要加入到业余运动训练之中的学生,必须要在运动成绩与文化成绩都能够达到标准要求,只有在该标准基础上才能够作为特长生招收到高校就读。这样有效解决学生与家长后顾之忧,提升学生社会价值感,自觉增强文化课程学习以及提升德育水平。就能够让运动成绩较好学生有机会继续发展,而且也能够确保学生的运动质量。采取行政手段从本区形成中小学与高校有机联合,这是形成体制实现的基本条件。并且在该基础上,把相关学校教练组建成教练组,制定训练要求与训练计划、学习计划,并且明确每个人责任。而且有关人员及部门要明确学生德育水平及文化成绩应该达到规定标准。

(二)公平公正的培养政策。对于业余运动训练的培养中存在两个问题,教练与教师把该群体独立起来,降低了这些学生的文化课、日常行为及德育等各个要求,虽然属于体制问题但是也具有人为因素。对于业余运动训练的学生而言,必须要先成为一个合格学生,才能够属于合格运动员。这类学生确有独特一面,例如跑的快,力气大等,但是无论怎样这些运动员本质上还是学生,其行为是不能够超出学生规范。因此文化知识上一定要达到合格要求。

1.学习制度。其一,采取混班制度,把参与到业余运动训练学生分配到各个年级各个班级中,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融合。其二,制定对所缺课进行统一补课制度;因为运动员在比赛前和比赛中都会耽误一些课程,这些课程应该由学校统一进行补课,让学生学到相应的文化知识。其三,加强成绩合格体制;参与到业余运动训练学生至少都要占3/4主课成绩不落后,要赶上班级平均成绩。其四,因特殊原因占据了上课时间,就应该学校统一安排利用教学时间集中训练,参与到比赛中去,但是一定要在学校计划中统一实施。2.业余运行训练制度。其一,训练的时间要形成制度,其二,训练的内容要制定化,其三,训练的要求要制度化。3.统一思想品德要求。参与到业余运动训练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中,必须要和其他的学生一样执行同样标准。一旦评定不合格者就要离开训练队。只有达到了合格而且其文化知识也符合规定要求,才能够重新回到训练队伍,这样将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时刻要求在训的学生,进而体现出了德育教育和文化课学习的有机结合,所以必须要一视同仁来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结束语。总而言之,要加强业余运动训练学生素质教育,必须要从其文化课程以及德育教育现状中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结合该校实况采取合理的改进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运行人员具备良好文化素质,进而实现自身运动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l] 宋继新.论竞技的物化与升华[J].体育科学.2009(3).

[2] 李建英.学生家长反对子女参加校队训练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0(2).

篇3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均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单单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对身体健康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体育运动已经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为了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育部门已经开始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逐渐将运动训练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格、磨练自身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本文将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训练进行分析探究,从而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而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 运动训练 发展趋势 解决措施

一、我国目前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现状

(一)在各大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制度中,体育课堂教学一直被学校和教师所忽视,对于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就更不用想了。即使一些高等学校也会定期组织田径等体育比赛项目,但是学生们只是没有章法的进行训练,却没有完善的训练模式。虽然现在高等院校也相继增加了运动训练的相关课程,但是并没有将教学改革很好的落实下去,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是要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和体育器械,比如仰卧起坐和高低杠,那么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就会慢慢消失,有的学生甚至会对体育学科产生怠倦和排斥的心理。

(二)现今,各大高校的体育运动训练教学都是比较有局限性的,体育老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水平的高低。他们一般都没有经过专项的训练,也没有专业运动训练的经验。同时,这些高校的老师还要在体育运动训练之外承担大量的体育理论文化教学工作,所以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方法;另外,由于一些体育老师的经验不足,在训练观念上,他们也很难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这样单一枯燥的训练方式很难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技能。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在运动训练中的创新能力,使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面临着危机。

二、解决体育教学现状的方法

经过实践证明,运用成熟的运动项目进行体育教学,从体育教育的根本出发,才能符合体育教学的具体规律。所以对高等院校的体育进行教学时,首先,要了解教学大纲,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相应的运动项目,不单单要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培养学生终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将体育教学与体育运动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断的战胜自我和超越极限。这样不但能够摆脱传统体育的固定教学模式,还能为建立学生坚持体育竞技的学习观念起到了积极影响,进而锻炼他们形成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性格;另外,还要完善高等院校体育的师资力量,学校要多安排体育老师进行深造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其他学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教学经验,学习新时期体育运动训练的实施方案及训练方法。同时还可以吸收专业体育学校的高等人才或退役的运动员,为高校体育的师资队伍添砖加瓦,从而将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科学化和合理化,进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的有效性,顺应了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体育教学中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

(一)高等院校学生自身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仅仅只满足于物质方面,大家都越来越重视保健和健康问题,而且在社会工作中,为了满足特色化的工作行业,人才也要不但要具备专业的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体育基础,因此,体育运动已经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在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教学课堂内容也有了新的标准,不但要求学生强身健体,还要在体育运动训练上多样化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要。

(二)高等院校体育运动训练发展途径

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职业特征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能够使体育运动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深入的发展,同时也是高等体育院校培养学生必要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利用体育运动训练创办特色教学,独树一帜,从而扩大学校的办学空间,进而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构建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训练途径。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的元素不断涌现出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单单是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人才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为未来多变的社会工作生活环境做好准备。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运动训练中,要将科学观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合理的运动训练来提升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扩展更大的体育教学空间,体现运动训练的体育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训练兴趣,构建一个健全的体育教学体制,有效完成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尚武.大学体育教育中影响学生学习动机诸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4)49-51.

篇4

摘 要 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造成运动损伤,本文重点介绍了运动损伤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 体育教学训练 运动损伤 预防 一、引言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具备健康的体格,只有实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体育教学训练,体育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的年龄相对于社会群体的年龄要小很多,更加具有朝气和活力,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比较高。较多的参与体育运动人数导致出现运动损伤的状况也比较多。本文重点介绍了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对高校体育教学训练避免运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见。 二、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原因 (一)运动损伤的主要特点

运动损伤发生时间:多在教学课、自由练习和考试过程中。损伤的性质:绝大多数损伤为急性损伤,极少数属于慢性损伤。损伤位置:下肢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比较多,而头部和颈部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比较少。踝部和手腕受到因运动不当造成损伤的概率最多。容易造成损伤的运动项目:跑步类、跨栏类、篮球、跳马等。损伤与运动年限的关系:运动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的人,越不容易在运动中损伤,相反,运动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的人,比较容易在运动中损伤。运动损伤与性别的关系:男同学与女同学相比,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要更高一些,因为男同学参加体育运动的强度和频率通常要高于女同学。 (二)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局部负荷过大。高校的学生课程紧张,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复杂而广泛,导致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能够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更少。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在体育训练中,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同时,由于肌肉的协调能力较差,对于比较复杂的运动不能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导致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体育教学的老师如果不能够正确的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状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不采用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更不利于学生在体育训练中避免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不科学。在进行体育训练之前,正确的教学训练应该事先做好科学的准备活动。科学的准备活动包括两方面,第一,要合理定位准备活动的运动量,第二,准备活动的运动方式要正确。如果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小,将起不到调动运动神经的作用,导致学生不能快速的适应运动训练。如果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大,将使得学生消耗大量的体力,在真正体育训练时,体能和运动的积极性下降,不能保持活跃的状态进行体育训练。准备活动的运动方式偏离正式的体育训练相结合,导致学生进入到体育训练状态比较慢。 三、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重视心理教育,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加强学生对于体育训练方面的心理教育,使得学生克服对运动训练的心理障碍。如果学生对于体育训练存在抵触情绪,要及时的进行疏导,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去。老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际体育训练中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对于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的动作,要保持耐心,细心的讲解与指导,逐渐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多采用鼓励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完成体育训练,实现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体育训练。 (二)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

老师要根据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做好运动前准备工作。如果真正的体育训练强度比较低,可以适当的提升准备运动的强度,保证学生整体的运动量。如果真正的体育训练强度比较高,则需要适当的降低准备运动的强度,避免学生在准备运动中消耗过多的体力和精力,而导致在真正体育训练时学生体能下降而影响整体的训练效果。准备运动的项目要结合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避免盲目的选择准备运动,有针对性的制定准备运动的内容。准备活动还起到活跃教学训练氛围的目的,同时调动学生身体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比较兴奋的状态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去。 (三)提升指导体育教学的质量

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针对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其运动强度,待其适应以后,再逐渐加强运动强度。避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训练。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当学生处在疲劳、睡眠不足或者处于生病状态等不良状态时,采取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避免一味的按照常规强度进行体育训练。老师要掌握运动医学知识,通过丰富的知识提升指导体育教学的质量。掌握运动损伤的特点和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避免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训练中出现造成运动损伤的状况。科学合理的计划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从源头降低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认真执行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避免因为执行力不够而造成学生运动损伤。 (四)注重运动场地、环境和器材的安全性

高校应该经常性的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对运动场地和器材进行检查。对于不合格的场地,及时进行修正。对于不合格的器材,及时进行修理,如果修理后仍然达不到使用要求,应该舍弃。只有充分保证了运动场地和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安全性,才能对学生的运动训练提供保障,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在进行体育教学训练时,特别是户外的体育教学训练,如果出现大风、雨雪、严寒等恶劣气候状况时,应该适当的调整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或者更换体育教学训练的场地,尽量更换到一个不受天气影响的地点,避免因为恶劣天气状况而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四、总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状况时比较常见的。高校运动损伤具备鲜明的特点,大多数损伤为急性损伤,下肢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比较多,踝部和手腕受到因运动不当造成损伤的概率最多,跑步类、跨栏类、篮球、跳马等运动项目最容易引起运动损伤,男同学与女同学相比,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要更高一些。引起高校体育教学训练运动损伤的原因包括多种,比较常见的为学生局部负荷过大,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导致整体身体素质比较差;学生处在睡眠不足、生病等身体机能不良状态;准备活动不科学,准备活动量过多、过少或者方式不合理;缺乏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互相保护意识;缺乏体育道德和对体育正确的态度;体育教学训练采用的场地、体育器械不合理;教学或者比赛计划制定不合理;不良的气候和天气状况等均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常见运动损伤的特点、产生原因,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具体预防措施包括:重视心理教育,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提升指导体育教学的质量;注重运动场地、环境和器材的安全性;加强宣传教育和医务督导和重视运动医学的应用。相信通过各种预防措施的开展与实施,一定能够降低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年丰.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应对及预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1:34-35.

篇5

摘 要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对大学体育教学而言,如果能够以一种较为合适的方式引入拓展游戏训练,对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以拓展训练的起源与内涵为主要切入点,深入分析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 拓展 体育教学 游戏

一、关于拓展训练

一般而言,拓展训练主要是通过集体协作的方式来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较为特殊的运动形式,使参与其中的成员们能够重新诠释群体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目前,拓展训练的主要形式有:武装泅渡、啤酒游戏、风中劲草、风雨人生路、鳄鱼潭、悬崖速降、迷失丛林、齐心桥、法柜奇兵、定向寻宝、缅甸桥、动感颠球和合力过桥等。其实,纯粹从这些项目的名称我们也不难发现,仅靠一己之力恐怕是很难完成这些项目的。因此,通过参与拓展类的运动项目,不但可以实现自我的突破,也可以有效促进集体意识的增强。

二、对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教学作用的分析

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素质的综合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生能否成功实现自我突破、能否拥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能否尽快实现自我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是关系其步入社会后能否尽快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关键所在。拓展训练的特殊功效恰恰很好地契合了以上目标,因此,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教学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

(一)拓展训练走进大学体育教学的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体育教学的目标体系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向学生传统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快学生的社会适应。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如何正确看待这些压力进而做出相应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形式,对于大学生各种社会心理能力的提高都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开展拓展类运动项目,可以实现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拓展训练理应走进大学体育教学,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拓展训练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走进大学体育教学呢?拓展训练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与项目,有户外类的,如定向越野、丛林穿越等;也有高空类的,如攀岩、合力过桥等。但是对于学校而言,学校的场地、器材以及经费等都是较为有限的。学校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挖掘拓展训练的本质与内涵,进而创编出一些适合自己所在学校开展的项目。

(二)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是一个知识迅速更新、科技迅猛发展的年代,这样的一个时代对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能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关系到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关键。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仅仅依靠一般的理论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体育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将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充实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更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拓展训练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实现

快乐体育是一种源于德国和日本的新型教育方法,主要是针对深层的心理和成功感而言的,其本质在于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通过一定的努力后而获取的成功体验。换言之,“快乐体育”并非简单的“我游戏、我快乐”,它强调的是一种过程中的努力与成功后的体验。一直以来,人们都在为如何真正实现“快乐体育”教学模式而苦苦探索,拓展训练的引入恰恰符合快乐体育的基本理念。

2.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放羊式”教学已经逐步淡出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很难吸引大学生广泛地参与进来。基于这样的一种现实背景,如何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成为摆在人们的焦点问题。拓展训练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加以适当改动,就可以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3.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大学是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场所,其体育教学也理应有着更高层次的目标与追求。也就是说,大学的体育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而是应该尽最大努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人们心理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却相对滞后了。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而言,独生子女是其构成主体,优越的生活和家人的精心呵护使得他们在面对压力、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竟然是如此地脆弱。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应该努力担负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任。

拓展训练有很多的具体运动形式,要想成功完成这些项目,必须要经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合理开展拓展训练形式的运动项目,如拓展游戏等,不仅对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显著的作用,也有助于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拓展训练主要是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实现参与者自我的突破、心理素质的增强和团队意识的培养,进而实现参与者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而上述这些恰恰都是大学体育教学所应该实现的目标。因此,我们应当尽快实现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

但我们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拓展类运动项目都可以进入到大学体育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篇6

关键词:练习指导法;体育教学;体育训练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体育教学改革要从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着手,完善体育教学体系,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体育训练内容。中国是体育强国,体育大国,多年来,奥运健儿在全球取得的奖牌数已经说明,中国人的整体身体素质有大幅提升咱1暂。但体育教学改革不应止步于此,应该继续探索研发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练习指导法就是一种高效的实践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用练习指导法,可提升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吸引更多人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强身健体,预防各种疾病。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练习指导法的作用

(一)练习指导法的基本概念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练习指导法有两个层面,一是练习部分,二是指导部分。所谓指导,就是教师通过语言与肢体的双重表达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错误习惯,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运动技巧。练习指导法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知识与训练要领,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不停反复,循环锻炼某一个分解动作,直到形成稳定的肌肉记忆和神经记忆咱2暂。练习指导法不仅适用于体育教学与训练领域,也逐渐被其他的学科使用,比如音乐、美术教学等。就算在体育训练中,练习指导法在不同类的体育项目中也各有侧重点与具体应用方法,比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游泳、体操等。练习指导法以教师为主,体育教师需要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来达到重复动作的目的,在指导的时候要给学生传授必要的动作技巧和要领,合理地分解一整套动作,应用科学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习惯咱3暂。体育训练与教学中的练习指导法既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能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指导练习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分析法、动作分解法以及重复练习法,都可以被学生吸收,并扩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强身健体的同时间接地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合理设置体育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用练习指导法要注重合理安排训练或教学的内容,其中又有很多层面需要考虑。首先是训练的内容要由简单到复杂,对于一整套复杂的动作或技能,教师要负责把这些动作分解,然后逐步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与纠正。其次是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条件,普通的高校学生性格各异,年龄也有差距,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要求。比如同一套分解动作,每个学生的完成度有高有低,这时候体育教师就需要抛弃单一化的评定标准,根据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适当降低要求。体育训练的器材也要合理选择,在使用不同器械时,保证学生的安全性是第一要务,指导学生时也要对他们灌输安全意识,教会学生安全操作和使用各种训练器材。对于专业的比赛选手和普通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因材施教,科学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提高其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增强身体素质是主要教学目的咱4暂。对于专业的比赛运动员或高校的校队运动员,提高比赛成绩则是重要目标。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有恐惧或厌烦心理,缺乏积极性,这一点也是高校体育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设置灵活的训练内容,综合运用各种练习指导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增强学生身体机能

高校的学生面临人生中发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高校体育教师应当重视这一点,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运动机能,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础。高校养成的良好习惯也会延伸到毕业后,运动的意识和热情能保证学生步入社会后有一个好身体,健康的运动习惯,从而为稳定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提供保障。现在很多学生的运动能力差,对体育锻炼还抱有抵触心理,害怕参加运动,这种消极的运动意识是导致身体机能差的主要原因咱5暂。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积极推广使用练习指导法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战胜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解决了,身体素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体育训练可改善心肺功能,调整心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除此之外,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还能培养积极阳光的性格,增强自信,提升社交能力。教学统计数据显示,使用练习指导法的高校与没有使用该方法的学校相比,前者的学生体育成绩有明显提高,体育成绩的提升也就可以表明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练习指导法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运动量,量的增加势必会带来质的进步,身体机能自然而然就有所提升。

(四)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高中时期繁重的课业,严格的时间安排使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运动。体育课更是一种摆设。因此,到了大学,很多学生也就没有体育运动的习惯,不仅如此,很多人对体育锻炼持有消极态度。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很多科技产品和虚拟网络平台,比起体育运动,大学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网络上,比如玩电子游戏,刷电影电视剧,参加社交平台上的虚拟社交咱6暂。除了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之外,部分高校体育老师对于学生也不够严格,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训练不重要,参不参加无所谓。体育课的很多功能和作用都已经丧失。练习指导法是一个高效且实用的体育教学方法,这个方法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有频繁的互动,很多老师在分解复杂动作的时候还会自己编写一些朗朗上口、好记易懂的口令或口诀,帮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这样的体育教学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可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致和兴趣,适当远离网络,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社交能力。如此既能推动大学生的生理发育,也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发育。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练习指导法的现状

(一)指导方法与渠道需要更加完善

高校体育教师对于练习指导法不够重视,很多教师还是偏重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教上面,而不是练上面。每个体育教师对练习指导法的应用态度也不一样,有的教师放任学生自行练习,有的则是在一旁指导,有纪律有规矩,这样就导致出现了高低层次不一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也悬殊较大。当前的练习指导法还存在一些缺陷,这些都应该引起高校体育教师的注意,忽略弊端,盲目跟风地使用练习指导法将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咱7暂。还有一些高校体育教师不注重多种方法的灵活结合、交叉使用,导致教学方法与具体课程环节脱节。部分体育教师对于练习指导法的态度不严谨、不端正,缺乏敬业精神,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是散漫放任,导致学生对于练习指导法的感受不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模式需要革新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主要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和操作要领。到真正实践的环节,则是学生自由练习,自行安排时间。这种教学模式就导致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脱节,学生无法自行将两者结合起来。练习指导法则可以避免这种现象,该方法将动作分解,把每个环节的理论知识和动作要领相结合,分步骤进行教学和训练。但是高校体育教师目前在应用练习指导法的时候还是不能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不能真正发挥练习指导法的优势,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近年来,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提倡高校体育教师应将教学与练习和训练结合起来,这也正是练习指导法所注重的教学模式,对于这个要求,很多高校教师都未能达到标准,因此也未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水平。

(三)对于新课程新教学方法的开发不足

练习指导法不仅可以应用到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之中,最重要的是该方法更适合用于去开发更多新颖的体育课程和训练项目。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还不足,对于研发新课程的积极性也不高咱8暂。为了扩大练习指导法的应用,发挥其最大功能,教师的主动学习能力也有待提高。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应用练习指导法的时候只涉及很浅的层面,没有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收集学生的反馈,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也限制了体育教学水平的进步与提高。

三、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练习指导法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训练的成效,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层面应该设立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应该要求学生给教师评价,教师之间也应互相评价。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提升教师研究教学方法的积极性。教师对练习指导法有了深入理解才能将其高效地应用在实际的体育课程和训练中,切实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加大力度宣传和应用练习指导法

练习指导法目前的应用还不广泛,高校和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宣传和推广练习指导法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使用。体育教师在具体应用练习指导法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其中的利弊,并与其他教师或与学生沟通交流,实时改进。应用练习指导法也是改进完善该方法的一个手段,任何一个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具体课程要求以及教学大纲的变化,教学方法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咱9暂。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高校教师使用该方法就是在推进练习指导法的进步与革新,以使其更符合教师、学生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达到提高学生整体运动水平的目的。

(三)采取措施发挥练习指导法更多的影响力

练习指导法对于更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对练习指导法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明确课程大纲的要求,如此才能更高效地发挥练习指导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作用,增加学生的运动量,提高运动积极性,最终完成教学任务。练习指导法还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克服对体育锻炼的排斥抵触心理。高校体育教师认真研究和应用练习指导法还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培养综合性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师使用练习指导法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训练技巧与动作要领,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练习指导法的应用与普及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健康强壮的人才,从而提升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帮助公众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杨春艳.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发展现状与改革路径[J].新乡学院学报,2021,38(09):69-72.

[2]杜晓旭.基于OBE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持续改进体系的构建[J].新乡学院学报,2021,38(09):73-76.

[3]王浩,袁红,冯洪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21(04):95-98.

[4]和琴语.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7):156-157+160.

[5]樊红岩.疫情期间高校体育活动安全措施及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09):19+34+131+196.

[6]高小爱.全民健身时代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及发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7):238.

[7]柳峰.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练习指导法的作用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6):155-156.

[8]张高参.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练习指导法的重要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8):82+84.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教学训练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185-01

对于体育来说,教学和训练过程都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迅速的运动过程,正是由于体育教学训练的这种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刚刚过去的动作能再重新呈现给教练员及运动员,可以对教练员的教学与训练起到一个非常理想的参照物。所以说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对相关教学训练的信息数据进行分门别类的收集处理时科学合理训练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无处不在的体育领域,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高速摄像机技术、无线通信书籍采集技术等相关技术融合发展,充分运用于现代的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是很多教练员和运动员非常关注的事情。

1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在日常体育教学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利用计算机摄像机辅助教学,对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视频化展现,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大家对课堂的兴趣,促进探索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所讲的体育理论知识及相关概念。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文字、数字通过电子表格或者幻灯片等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形成一个形象具体的图片或者制作成雷达图、柱状图、饼状图、条形图等形式形象地传达给学习者。

同时在处理体育领域中的一些数据的时候通常都会运用到计算机计算方差、回归分析等问题,计算机的应用省去了大量的运算时间,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他的一些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也在体育教学科研领域起到了很大作用,如SPSS统计软件及扫描仪等设备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2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也非常常见。应用最多的要算是计算机技术处理在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训练信息。现有的一些运动训练计划都是通过计算机在平时训练中积累起来而研究分析总结出来的。通过记录训练信息和相关资料,可以将不同的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在计算机储存起来,建立训练信息库,根据训练所需的要求进行调整组合,最终形成最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搜集各种资料更加方便。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制定训练计划,极大地提高了教练员的训练效率,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通过计算机可以迅速、及时地准确地更好掌握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及训练情况,随时收集、保存完整系统的训练计划。合理撰写近、远期目标,安排适当的运动负荷,使运动员通过合理的体能消耗后,得到最佳的超量恢复,从而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通过计算机记录运动员的耐力、力量、负荷量及强度等数据,定量地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及水平,为运动员训练提供具体的科学的数据参考。通过记录运动员在最佳运动状态的运动技术参数,如角度、高度和位置等数据,并随时将训练过程中的情况与最佳数据进行比较,借助生物力学进行分析处理,纠正运动员的动作误区及缺陷,为教练员指导训练提供可靠依据。

3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疲劳恢复领域的应用

对体育领域来说,现实中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并不是很清晰,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及相关科学信息的相关理论探索,使得运动性疲劳所产生的机制愈发符合科学本质。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使得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有原来的单一的教育观察法和自我测评手段及心率测量方法等简单易操作的测量方法逐渐转变到现在的定量性的生理指标的测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先进信息理论研究的结合给体育领域带来了有目共睹的贡献。这一系列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运动性疲劳恢复变得更加科学快速。

4信息技术对体育领域的整体

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普遍地改变着现代体育领域中的训练手段及比赛结果。高科技手段是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结晶,具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技术。随着各种科学学科的发展对体育科学的发展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也被应用到了体育领域中的运动员选拔、训练、管理及比赛过程中。信息技术指导体育教学训练也具有着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及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训练学、心理学、生物力学及营养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研究促进了教学训练成绩提高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相互促进。

5总结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发展的现代运动竞技场中,计算机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例如: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办公自动化;利用仿真的方法研究体育领域问题的综合集成的实验科学,从而制定出准确地更好技术指标,更加有效地指导训练;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处理技术,将体育比赛视频进行处理、分解,科学地分析对手情况,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对手的缺陷,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体育决策支持系统,采用先进的算法进行分析判断,提供完善的数据报表可以使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科学的决策;通过体育专家系统来完成运动员的选材、辅助训练和评价等等。

(淄博市周村区南郊中学,山东淄博255000)

参考文献:

[1]龚铭新.帆船运动———可视化远程实时指挥训练分析系统设计与应用的探索研究[A]. 2006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177-182.

[2]魏娟丽.基于运动过程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102-105.

[3]李弼程,彭天强,彭波等.智能图像处理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李阳.校园网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和支持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 2-5.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表象训练法;体系;构建与探索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表象训练法,属于一种心理学上的训练方法,在高职体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表象训练法,既能提高高职体育教师对表象训练法的重视程度、加快体育教学的改革,又能调动学生学习以及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高职体育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因此,构建并探索高职体育教学中表象训练法体系是一种必然趋势。

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征

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运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体育教师一节课的授课大致就是做准备活动、基础教学和自由活动这三个部分。高职院校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是单纯地进行运动项目的技术讲解,以讲授基础知识、讲解和示范标准动作为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练习完毕后进行自由活动。传统模式下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时经常采用讲解示范的方法、分解动作的方法、重复练习的方法等。

高职院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它自身的优势,但是,为了深化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达到现代体育运动的要求,同时为了使体育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还是要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在高职院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训练本应该有的活跃和生机。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只会一味地模仿教师的动作,这种呆板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创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二、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法的意义

表象训练法又称为念动法,是一种身体和大脑相结合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一切,学生要做学习的主动者,因此,让学生通过表象训练法获得学习经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表象训练法,首先对于教师来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能使教师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使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体脑共用的能力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做学习的主动者,在表象训练法的引导下,准确地把握运动技术。

三、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法的前提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法,要按照普适性的原则,对每一位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个性以及学习阻碍等方面进行了解,建立健全教学方案,让学生体会到表象训练法的好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要提前设想学生可能会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是有区别的,过去的体育教学经验不适应现在的学生,因为时代在变化,学生在改变,那么,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有所改变。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在心理素质等方面会有差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

四、在高职教育中运用表象训练法进行教学的程序和要求

第一,表象训练法的应用,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这是为了避免外界因素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影响;第二,采用表象训练法进行教学,需要学生高度集中精力,放松身体,用1~2分钟的时间调整呼吸;第三,在表象训练的初期,学生要放松身体,自然站立、呼吸,在教师带领学生观看音像,根据影音资料进行运动动作的表象练习;第四,在结束表象练习后,学生要把贮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在实际练习中表现出来。

总之,在高职院校中运用表象训练法进行体育教学,进行规范、科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法的高职院校还比较少,但是高职院校运用表象训练法进行体育教学是必然趋势。表象训练法使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方法得到创新,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穿插运用表象训练法,争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怀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表象训练法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运动,2014(8):127-128.

[2]谢媛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

篇9

摘要:早期的迁移理论对体育教学训练的优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合理的运用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对于促进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提高体育教学训练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迁移理论的基本概述以及迁移理论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本篇文章能够为体育教学训练效果的提高产生帮助。

关键词:体育教学训练 运动技能迁移 应用 分析

引语

体育教学训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运动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体育运动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他们能够掌握某一种运动技能。在体育训练的教学中,一些新传授的运动技能往往会受以前掌握运动技能的影响,此种影响即为运动技能迁移。

1.运动迁移理论的基本概述

迁移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的学习、巩固、提高以及改进等活动中,它主要是指某一心态、心境或者动作等转移到另一个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从而产生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在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各种知识、技术以及技能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而这种联系和影响直接的关系着学生学习知识、技术以及技能的效果。所谓的运动迁移,运动心理学将其定义为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对新学技能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指出,只要是学习者先学知识和后学知识情境之中存在着某些共同要素或者相似的成分,则一定会出现迁移这种现象,当然,这种迁移既可能是有着积极影响的正迁移,也可能是有着阻碍作用的负迁移。

所谓正迁移主要是指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学的知识、技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新技能的掌握与形成;而与之相反,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学的知识、技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阻碍其新知识、技能的获得便是负迁移。在特定的条件下,正负迁移这两种矛盾的迁移方式是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转化的,并且,这种正负迁移是遵循着一定规律进行转化的。所以,学者们将运动迁移看成是一把双刃剑,体育教学工作者在运用这把双刃剑时一定要扬长避短,把握其转化的规律,尽可能的减少迁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实现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在体育训练教学中,迁移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这便要求体育教师详细的了解并掌握有关迁移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在其教学和实践中更好的开发和运用迁移规律,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基本能力,力求使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2.运动迁移理论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

2.1积极合理的创造迁移的条件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合理的安排教材,出示最佳的教学示例。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中介和载体,它的排列顺序应该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所以,教师应当及时的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容易发生迁移作用的两种技能有效的衔接起来,将可能产生相互干扰和影响的技能区分开来。最佳的教材程序不仅要充分的反映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还体现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主要原则,注重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努力克服心理定势的影响,有效的实现正迁移。所谓的心理定势,是指在过去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于个体的认识以及处理时起着控制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在体育训练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自信心和紧张程度等影响有效迁移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能够促进正迁移的产生,也能够使负迁移出现在教学中。由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心理定势的影响,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顺序的内容,积极帮助学生消除不利心理定势的影响,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2.2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迁移的转化

在体育训练中,身体素质不仅是一切运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动作,还有助于学生最大程度的避免运动伤害,是体育训练中决定成败的重要基础性要素。所以,只有在身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运动迁移才能够得以更好的实现和转化。

2.3强化基本知识学习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明确的指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由此可见,在体育训练教学中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的学习及理解,是实现有效迁移的重要手段。教师们不仅应该教授学生基本的技术、技能,更要注重技术、技能原理的传授,以利于学生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有在体育训练教学中强化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才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2.4重视认知程序,创新教学方法

在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采用以鼓励和赞扬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且使用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教学语言及练习,为学生新技能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此外,在学习新技能时,教师应当给学生以足够的练习时间,让学生通过熟能生巧的原理更好的掌握该技能。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够一成不变的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根据授课的实际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训练的乐趣。

2.5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状态

众所周知,学习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是取得既定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运动技能迁移的效应得以产生和实现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训练中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运动技能正迁移的有效实现,优化教学结果已经成为当今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3.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不仅应该了解和研究教学内容、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还应该注意把握和遵循运动迁移的有关规律,促进正迁移的发生,以实现体育训练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徐永生,黄波.论体育教学中的技能迁移和定势干扰[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6)

[2]司昌莉.试论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5)

[3]柴建设.对技能迁移规律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5(3)

篇10

关键词:媒体技术 微信平台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c)-0141-0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具有优势职业技能人才的摇篮,为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络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网络平台建设是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知》要求以网络平台建设带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通过网络平台的构建推动教学园区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以此全面带动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体系中便捷迅速的海量信息资源将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通过网络获取丰富信息的全微时代。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宣传和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纲要,实施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用网络微信于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及了解国内外各种体育活动已势在必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这种改变可使传统的以体育教师传授技术为主的教学训练模式,转变为学生应用网络交流渠道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体育知识的交流与对话,将过去传统的课堂技术传授转变为在“微课堂”进行实践操作及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向学生传递体育教学训练信息及国内外体育信息。

1 微信公众平台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应用

“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一般包括注册、激活、审核、推广4个流程。体育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可融入丰富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资讯,以满足学生获取体育知识的诉求。微信公众平台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为: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以及一对一或特定群体的交流,并实现全方位的即时互动。其内容包括:体育教学训练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

高校体育教学通常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开设,每周2个学时的体育课程教学,大三、大四两个学年基本上是由学生自由选修或参加学校组建的体育俱乐部进行体育健身活动,高职院校也不例外。由于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往往注重专业技术的传授,使其课程难度加大,导致学生难以掌握专业化的熟练技术,致使学生对体育教学训练的兴趣降低。其体育教育的现实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增强体质和健康促进的要求。鉴于此,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解决高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锻炼中存在的上述弊端。基于移动通讯终端的微信可全时开放,体育教学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相当于构建了全天候在线课堂。这种全天候的教学课堂,首先,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保证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沟通,达到体育知识、技术的互动与交流;其次,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学任务、完成技术动作的目的、要求及运动损伤的防护与应急处理等,在微信平台上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适合的形式进行群体发送,达到随时解决体育教学、训练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并随时打开微信寻求帮助和指导;最后,师生可以进入群聊模式,将课外体育锻炼、户外运动等科学健身方法与指导意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给学生,为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总之,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使对体育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或某一特定的课堂教学时间上,学生宛如随时置身于一个开放的体育教学时间和空间中,随时为自己打造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时空学习环境。

2 微信公众平台的模块设计与体育教学功能

2.1 微信公众平台的模块设计

微信公众平台的体育教学模块设计是基于与高校体育教学网络平台的衔接而构建的。现代大学生群体是网络媒体新技术的享用者和推广者,也是科技新技术前沿群体的主体力量。为此,媒体时代的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交流、沟通方式的改变,构建适合他们体育兴趣、运动习惯及锻炼特点的新型教学环境。微信公众平台的体育教学模块的设计,为满足现代大学生的体育需要提供了渠道。基于此,体育教学微信公众平台的模块设计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