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教育的内容

篇1

【关键词】日本 幼儿美术教育 启示

日本与我国同样地处东方,自古以来就有悠久而深刻的文化交流,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近代以来日本的美术教育经历了外来美术教育理念的冲击,但日本文化善于包容与吸收,形成了独特的美术教育理念。并且日本遵循着自己的美术教育理念,安排了独特的幼儿美术教育内容

一、日本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

(一)映射幼儿内心世界的绘画

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活动内容。在日本绘画活动是被重视的,并且认为绘画反映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那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线条可以捕捉到孩子内心的情绪。具有进取心、活跃的孩子用强有力的线条图画,而病弱、不喜欢运动的孩子留下的则是浅淡不安定的线条。所以日本教育者认为虽然涂鸦期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仍旧可以反映出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日本教育者对于绘画的指导重视绘画与幼儿生活和幼儿的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认为幼儿通过绘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绘画是幼儿心灵的折射,是幼儿心灵之窗,教育者的目的并不是让幼儿简单地描摹物体的外形,而是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

通过绘画,幼儿从想象的内容和直观感受中逐渐学会表达,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各种各样的色彩和形状的组合使幼儿接触到了美和乐趣,培养儿童丰富的感性和感觉。让儿童学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通过绘画表达出来,也是对自己心情的一种释放,体味到一种解放感。教师通过儿童的画,也能够理解幼儿的心情,能够让其进行更适合自己的活动。

(二)满足幼儿成就感的手工制作

幼儿的手工制作是运用纸、硬纸盒、胶水、毛线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手工制作让幼儿利用身边的材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其组合、制作,使其具备了更大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一边剪剪粘粘,体会到了色彩、材质、形状等的美,同时也体会到了制作的乐趣。

日本幼儿手工制作主张幼儿年纪小,1至2岁时从偶然接触到的形体出发,鼓励孩子折纸和撕纸,并从基本形(方形、圆形、三角形)开始;3岁左右让孩子用碎纸进行拼贴,或者用天然的物品(树叶、铅笔削等)进行拼贴,和矩形长方形进行形体组合;4至5岁教幼儿将黏土揉捏成形体来制作;5岁后可以采纳组合材料和编织物进行制作,在形状上可以增加圆柱形等物体用来拼接成新物体。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注重以明确的目的性来制作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比如包、盘子、帽子等。制作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幼儿能够获得极大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同时通过在生活中使用自己的作品,能够感受到对作品的喜爱,也能够萌生珍惜事物的情感。

儿童在制作的过程中接触各种制作素材,知道不同的东西有多样的材质和形态,在学习更适合的使用方法的同时,还能培养儿童想办法制作物品的创造性。儿童又剪、又折、又贴,能够使其熟悉手中器物的使用情况,有时制作一个东西需要很长时间,儿童长时间地集中精神,能够培养其耐性。

(三)关注游戏与探索的造型性游戏

“造型性游戏”是日本文部省学习指导纲要中出现的活动。“造型”的意思就是创造空间当中三维立体的形状。不单包含了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因素,更包含高低、里外、大小、明暗等空间的概念。所以说造型性游戏一定是有材料的活动,材料可以是泥、沙、硬纸箱等。“造型性游戏”是以游戏为主,以孩子为主体的游戏性活动,不以完成作品为目的。

例如日本幼儿园开展的硬纸箱活动,材料是常见的大大小小的硬纸箱,电器的包装箱等大的包装箱很结实,孩子们可以把箱子撑开、压扁、钻进钻出,任意塑造纸箱的形状,并且进行装饰,把它想象成汽车、房子、浴缸、轮船等进行游戏。纸箱形状的丰富变化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表现力与想象力,让孩子熟悉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提高动手能力,也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学习合作,拉近了孩子与其他小朋友间的距离,使孩子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二、对中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一)鼓励幼儿独特的审美与表现

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展现,虽然幼儿期的绘画、手工还是造型性游戏处于最初的阶段,成人有时对其中的表现内容不能完全理解,但那是幼儿独特的审美与表现方式。不要批评或者损伤幼儿的表现欲望,而应该鼓励幼儿尽情地按照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去创造和表现,对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成人了解儿童也提供了一条走进幼儿内心世界的一个途径。

(二)重视美术活动中的造型性游戏

以平面为主的美术活动,忽略了幼儿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及对材料工具的操作练习。造型性游戏是幼儿美术活动中的重要内容,造型性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认识高低、里外、大小等空间的概念,并且是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尽量多给幼儿提供进行造型性游戏的材料及工具,并且给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造型性游戏活动需要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边玩、边制作、边想象、边造型,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幼儿才能在“造型性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重视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成就感主要是来自自己成绩的进步和他人的鼓励与赞扬。幼儿美术活动的成就感源自于幼儿完成的作品与教师的评价。所以在活动过程与评价中要重视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而不应仅仅关注作品本身,当幼儿获得成就感之后才会享受表现带来的快乐,和培养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教师要多给幼儿提供展示作品、交流作品的机会,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普通的美术教育,这种美术教育并不是培养画家、艺术家的教育,而是一种素质教育。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独特的体验与表达,每位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独特性,并且通过美术教育的内容培养幼儿受用一生的素质。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基础教育合理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SSXM006)。

参考文献:

[1]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篇2

    论文摘要: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笔者建议以中职两年打基础,高职两年重方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实践的探索。 

    1 中高职美术专业教学现状 

在我国开设美术设计专业的中高职业学校众多,教学内容大多数沿袭工艺美术和传统美术的教学模式,基础课多,内容形式安排上有的重复现象,一些传统课程已不适应现代教学体系,虽有些学校在最后学期增加了实训,但在基础课同实践课的教学方法上联系不紧。随着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学校的发展,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完善,美术设计专业就业渠道广泛,但社会上大多相关公司是私人企业,他们要求上岗就能用,能尽快为公司创造财富,所以中高职学生制作能力是关键,尤其是高职这一阶段,熟练的制作技巧加上较好的创作意识才能在这个行业立足、发展。 

2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2.1 专业课程方向的设定 

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职业院校的专业方向定位,可依据本地区背景、特色、市场需求开设符合经济建设和生产一线所需的相应专业,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美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面广泛,横向上有商业展示、环境艺术、材料学、景观设计、社会学、艺术学、美学、民俗学、营销学、人体工程学、市场学等。纵向上有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网络设计、书籍装帧、ci设计等美术设计。结合廊坊地区临近津京城市,商业发展很快,人口聚集,房地产发展迅速,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科学准确地开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定位上做了如下调整: 

2.1.1 平面设计方向 

该专业在广告领域应用广泛,毕业生可达到独立制作能力,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广告基础、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装帧、coreldraw、 photoshop、ci设计、市场营销等。毕业生可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策划工作,还可从事新闻、广告、出版、印刷、文化传播等相关行业的图形设计工作。 

2.1.2 室内设计方向 

属于当今的热门专业,毕业生达到独立设计制作室内效果图及建筑施工图的能力。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室内设计、人体工程与建筑制图、cad制图、3dmxa建模及渲染、效果图ps后期处理等课程,为培养实用型设计人才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中高职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上的调整 

2.2.1合并重复课程 

对中高职阶段重复课程课程进行削减,以减少原来多科之间的重叠现象,如:平面构成和图案,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考虑合并为一门课,既避免重复又可以缩短教学时数。再如:将《印刷工艺》、《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合并为《广告基础》,并按照美术设计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出有科学性、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将能力培养融入教育内容及课程结构之中。 

2.2.2 调整课时比例 

删减与专业无关的课程,降低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中所占的比例。比如,素描课程可由原来的中专两个学期,大专一学期,调整为中大专各一学期,并在内容上渗透结构、透视、构图等知识,淡化明暗、虚实等内容,强调用线造型形式,从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为高职阶段打下基础。 

2.2.3 科学合理的调整教学内容。 

将原有的素描、水粉改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内容也与设计相涵接,将原来的三大构成等传统的教学内容加以精选,打破过去各自独立的局面。通过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贯通,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找出各科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能力。 

3 采用模块式混合教学法实践 

在两学期内,选取部分主干专业课进行模块式混合教学法实践,具体方法如下: 

3.1 第一学期,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coreldraw混合为同一模块的教学实践。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是中职美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平面构成及色彩构成的概念和法则,掌握构成的造型、组织规律及理论知识,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奠定扎实的基础。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手绘画图轻视,作业质量差,效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对电脑制图比较有兴趣,根据这一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平构、色构同另一门中职阶段主干专业课程coreldraw结合。coreldraw的任务是:通过对计算机设计基础知识及图形设计软件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美术设计软件的能力,达到能运用计算机进行二维图像的创意制作,而现在出版的coreldraw教材多数由计算机教师编辑,少实际应用及创作。教学计划中将这三科安排在同一学期,让两位教师先进行沟通,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中三科相互渗透,共同教学。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容于coreldraw教学的优势 

(1)平面构成教学中,利用coreldraw的基本绘图工具和“安排/变形及造形”菜单,可以很快的绘制出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型。 

(2)色彩构成教学中,利用coreldraw的调色盘和添色工具组可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色彩三要素、色立体、色彩构成的调和及对比等色彩知识。 

(3)、coreldraw教学中,利用平面构成的造型、组织规律使学生利用coreldraw的“基本的绘图与文本编辑”工具,培养创意思维。利用色彩构成内容美化coreldraw中的图形。 

这样以前三科分开授课需216学时,现在180学时就可以完成教学计划,既节省了课时,学生又找到基础课间的内在联系,多了实际应用及创作实践,更有利于学生的创作热情及创意思维的培养。 

3.2 第二学期,将《室内设计》与《3dmax》、《autocad》三门课程混合为同一模块共同教学。教授《室内设计》的教师同时教授《autocad》,教授《3dmax》的教师也将《室内设计》的部分内容引进去,在指导方式上与上学期的混合教学相似。不同之处是本次混合教学更注重专业教学的地位。既然计算机设计软件做为室内设计的辅助工具,教学中注重处理设计运用与软件功能之间的关系,以专业教学为主,更好的发挥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3dmax》是三维设计的大型软件,其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在室内设计中,其命令运用是有限的。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是以室内设计效果图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讲解,对于软件的功能不再全面的、平均的介绍。通过完整的设计作业,将《autocad》、《3dmax》这两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里面的常用命令加以应用。由于室内设计课程与辅助设计软件的混合教学,教师课堂指导准确到位的,在近十周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大多能独立运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由于教学目的清晰,学习的目的明确,学生掌握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一个班六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发现,采用模块式混合教学能使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最大程度的相互关联,专业理论课同辅助软件相结合,专业教师彼此沟通的教学内容,使各专业教学环节更为紧密、科学,学生能更系统、全面的掌握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教学目的更加清晰,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的同时教师的知识也被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均找到了合理的契合点。 

此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在新形式下探索出适合中高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发展方向,争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美术设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高职美术设计专业还需不断的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探索出一条适应职业美术教育发展的道路,培养出能与市场真正接轨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挺《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c)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邢晖 《职业教育发展论纲 透视北京职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 职教论坛2006-04 

篇3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有效措施

长期以来,针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有效措施的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也直接造成相关方面工作的落实不利,使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生活化流于形式,因此,对相关问题进行建设性的探讨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美术教育的内容要力求生活化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其美术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尽可能地符合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内在需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在生活实践和家长那里积累的生活经验,是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不竭动力。长期以来,一些幼儿园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幼儿对于美术教育内容的现实需要,经常将一些不符合幼儿需要的美术教育内容,采用机械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的灌输与填鸭让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严重地压抑了,学习美术的热情不高,长此以往,直接影响到了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难以收到预期的幼儿美术教育效果。因此,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选择教育内容就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幼儿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美术教育内容,教师要善于观察不同幼儿的兴趣点,选择生活化、个性化的美术教育内容,只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发挥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

二、以生活情境的创设促进美术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幼儿生活中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娱乐、游玩,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美术教育元素。正像皮亚杰所强调的那样:“幼儿的美术学习不应该只是在美术学习活动本身所创设的美术情境中进行,应该以生活的内容作为美术学习的内容,只有这样才符合幼儿美术学习的需要。”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中,要尽量避免那种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机械讲授,要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作为美术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只有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真正赢得幼儿的喜爱,也只有教师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美术教育情境才能让幼儿美术素质获得真正的提升。具体来说,创设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情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化的环境熏陶,生活化的环境熏陶是指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布置黑板报,展示收集的生活化图片,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生活化的音频、视频、图像等内容,以此营造生活化美术教育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美术教育熏陶,以此推进生活化美术教育的高效实施;另一方面是生活化体验活动的引领,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

中,要尽可能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活化主题体验活动,为幼儿创设体验生活美的契机,在各种各样的主题体验活动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以此促进幼儿美术教育的高效实施。

三、以生活资源促进美术教育素材的生活化

生活中具有大量的生活材料,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既具有形象化的特点,又具有熟悉性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丰富性的特点,这些生活化的材料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也增加了幼儿对于美术学习的亲切感,丰富了幼儿美术学习的生活情趣。在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源,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的生活物品、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各种各样的食物以及大量的废旧物品等,这些都是幼儿美术教育实施的重要材料。教师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些生活化的美术教育素材,可以让幼儿对于美的事物增加更多的亲切感,喜欢运用这些丰富的材料,创造更多美的事物,幼儿在开展美术学习时,这些材料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简单局限在材料的范畴,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非常多生活美的元素,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应用这些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提升幼儿美术教育实效性的同时,促进幼儿美术素质的不断提升。

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生活化研究对促进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针对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有效措施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此,本文对相关的问题展开探究极具现实意义。

篇4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生活化对策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基于幼儿的美术欣赏和创作能力,选择适合的美术内容,对幼儿展开教学活动,当前实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的生活化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技能,采取教育活动,进行美术拓展,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要求进行模糊教育。所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绘画活动,教师设置的绘画主题一般是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和事。绘画活动的内容来自于生活。如三八妇女节开展美术活动“我的妈妈”,幼儿通过画笔表达对妈妈的爱,每个孩子都能画出自己妈妈的特征,从发型、长相到着装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种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活动增加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有利于幼儿表达情感。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生活化的解决对策中,应该要注意,生活是动态变化的,幼儿对生活的关注情况也在变化,因而,在内容选择上,要站在幼儿的生活角度,选择最有生活价值的事物。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形式生活化对策

幼儿的性格较为活跃,课堂专注力不高。所以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如绘画、手工、泥塑等。因而要求幼儿园在选择美术教育活动形式时,要通过创建生活情境,增加学生对该美术教育活动形式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大班泥塑活动“运动着的人”,首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播放运动比赛视频,让幼儿观看运动场上各种竞技的人物形态,然后让幼儿模仿跑步、游泳、举重等不同运动项目的肢体动作,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具有生活化的情景氛围,激发学生进行泥塑创作的欲望。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类课后活动,带领幼儿来到自然中,体会自然的美,在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进行美术创作,如小班结合季节开展主题活动“春娃娃”“落叶飘飘”,带领幼儿到草地上滚一滚、摸一摸、闻一闻,让孩子通过绘画、树叶粘贴、树叶拓印、制作植物标本等多种形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总之,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形式要体现多姿多彩的生活。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素材生活化对策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所使用的素材要具有生活化特点,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是从大自然生活中寻找美术材料。如石头、木材、沙子等材料在生活中普遍可见,并且是生活中重要的建筑材料。因而可以通过晋江海边的贝壳开展美术活动,首先,组织幼儿观看贝壳工艺品,在带领幼儿到海边进行贝壳的收集,利用彩色笔、贴纸等在贝壳上绘画,或者进行贝壳手工品的制作。教师通过这些生活上的素材,经过层层教育的方式,带给学生对美术教育活动不同的感受。另外,美术教育活动素材生活材料还可以来自生活中,组织幼儿对家中的废弃物进行收集,在家长的指导下选择有用的材料,通过美术创作将这些废物再创作,变废为宝,使其成为具有艺术性的观赏品。

四、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经验生活化对策

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专业 素描课程 美术教学改革

在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素描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长期受绘画、美术学专业的影响,难以完全适应“新课改”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影响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因此,亟需对素描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一、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素描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基础课程——素描课程成为美术教育专业中课程改革的重点。一直以来,在传统素描课程的引导下,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以及完善的教学体系。①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素描课程的教学偏重于关注技巧性,没有建立起独立、合理的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体系,导致素描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很多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都是专业美术院校素描课程的简化,导致整个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滞后,培养的美术人才不够全面。

(一)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教学模式陈旧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应该始终立足于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美术素养。但是现阶段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素描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等,与社会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具体的素描课程教学安排上,也存在对素描课程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出现严重偏离等问题。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缺乏较好的教学模式,整个素描课程的教学仍然重表现、轻理论,加上部分教师的一些思想局限,如多数教师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向学生传授技巧性知识,对于素描课程的重点内容把握不够全面。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知识表达不清、技巧性知识的传授存在严重漏洞的问题。这种素描课程将导致整个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缺陷。素描课程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出现偏离,整个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这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

(二)缺乏有较强针对性的教材

随着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素描课程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出现了各种版本的高等美术素描教材,其中,《美术之路——素描》与《素描求索》这两本教材深受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喜爱。但是这些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普遍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对整个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方向性的指导。③缺少针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编写的素描教材,导致整个素描课程的开展遇到困境,影响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三)专业性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现阶段,高校的素描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一般主要是绘画与设计。而对于本职工作素描课程教学,很多教师都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认识,从而难以对学生进行较强的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给学生传授不同的素描方法和观点,导致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素描课程的认识出现偏差,对素描课程的整体性特征不能完全掌握,进而无法完全吸收和消化整个课程的重点内容。素描课程专业性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足,使整个素描课程的发展都受到影响。

二、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众所周知,素描课程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素描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为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基础性素描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模式

首先,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在素描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以基础性的训练内容为主,根据学校教学的具体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从美术教育专业来看,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素描技巧,能够胜任中小学素描教学工作,以及必要的课外作业辅导。这就要求在具体的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中进行详细的内容教学,使素描教学具有一定的规模,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素描技巧与素描基本理论知识,使其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拓视野,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④其次,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在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全新改革,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现代社会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要,倡导以学生为主的素描课程教学模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感受,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优化教学内容,安排科学合理的素描教学内容。要注重知识点的合理安排,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素描知识,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选用有针对性的教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素描课程教学要根据具体的课程计划、美术教学大纲以及教材来进行。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素描课程的教学与教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选用适合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教材,是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首先要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素描教材,使用合理的教材培养专业人才。其次,教师要深入研究素描教材,把握整套教材的结构,厘清知识体系,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最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师,或对素描课程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的素描教学知识,以更好地改革素描课程。另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素描课程教师也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以及反思教学的能力。

(三)优化素描课程与整个美术教育教学的关系

素描课程教师应从现代教育的根本出发,了解美术教育专业与素描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生与教材的特点,以及整个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因材施教,反映出教与学的关系,关注素描教学的主要构成;将教师、学生、教材进行统一,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⑤总之,在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专业特点,明确素描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改革素描课程教学,从选择教材、优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完成素描课程的改革,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

结语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素描课程的开展情况,对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目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学生及素描课程本身的特点,提出了优化素描课程教学的方法,以期厘清素描课程与整个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使素描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化,从而促进高等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

注释:

①董俊超.对素描概念的全面诠释——高等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的素描课程研究[J].美术大观,2014(6):147.

②朱平.高师素描教学的境遇及转变[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4-315.

③崔春,王辉.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时空,2010(5):119-120.

④李军平.高校素描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5(1):56-57.

篇6

1.高校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

随着我国民族美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兴办了一些中国本土的美术学院。这些美术院校将传统民间美术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强调对学生传统艺术精神的培养,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美术人才。可以说,没有民间文化的融入,我国美术教育就失去了本来面貌,内涵价值将无从谈起。因此,在当代美术教育中,我们有必要借鉴这种模式,将民间美术合理规划到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中来,将高校作为民间美术传承的主阵地,将民间美术作为提升新型美术人才竞争力的砝码,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这样,民间美术能够借助高校的人才与资源优势拥有继续向前发展的宝贵机会,高校美术教育则因为民间美术的加入而更具有生机与活力,二者将联合起来共同提升我国美术教育的水平。

2.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融合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各院校的美术专业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开设了一些有关民间美术内容的课程并编写了涉及民间美术知识的教材,但遗憾的是,这些策略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是,高校美术专业中民间美术所占的课时相对较少,教材中所占的篇幅也多为选修课程,学生无法全面、细致了解到民间美术的精髓。二是,由于民间美术并非美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大纲内容,学校对于其重视度不足,授课、讲解、评价均处于一种“应付”的层面,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通过总结分析,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美术教育体系常年以西方美术体系为准绳,对西方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等课程过于重视,挤占了民间美术的发展空间。加之人们观念当中普遍认为西方艺术是“阳春白雪”,而民间美术是“下里巴人”,对于民间美术缺乏“好感”,亦缺乏深层次的认知,更缺乏对于民间美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长此以往,更弱化了民间美术在社会及教育领域的地位。

3.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民间美术作为汇集我国历代民众智慧的结晶,对于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最古老和最原始的艺术文化形态,民间美术的传承一旦根源断裂,势必会造成美术教育的挫败。鉴于此,高校有必要对其价值与作用形成深刻认识,以便更好地将其融入到美术教学当中。

(1)民间美术作为高校美术教育资源的补充,可用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良好的教育模式要在顺应时代的基础教育改革之下充分发掘已有的教育资源,以此丰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民间美术作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深厚的内涵,将其作为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资源非常合适。高校可将民间美术作为专业基础课或技能课的有益补充,在授课时讲解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民间美术知识,如在高校美术教育课堂中贯穿刺绣、蜡染、剪纸、皮影、雕刻等民间美术知识,以此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亦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门必修课开展,系统介绍我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史、表现形式及其在现代艺术中的存在形式与融合方式等,让学生对民间美术有全面、细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以民间美术为主题的活动,如在各种民俗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活动,在民族文化节日中讲解、渗透民间美术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民间美术在教学活动与课堂内容中的融入,能够为高校美术教育增添一份活力,有利于学生日后兴趣的培养以及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

(2)民间美术有助于培养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观念

我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虽然创造民间美术的历朝历代人民生活水平远不如今天,但人们却凭借丰富的精神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艺术瑰宝。可以说,民间美术的艺术理念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以往历史文化、社会的集中反映,更是传统思维与审美观念的绝佳体现。意识到了这一点的现代艺术家们纷纷挖掘本土艺术或是原始艺术中的精华,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如毕加索在游历非洲后,从当地黑人原始艺术中找到灵感,创造了夸张而前卫的“立体派”绘画。我国民间美术作为蕴藉了千百年的艺术,其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绘画观念与创作理念上都能给高校美术教育带来巨大的启发与借鉴。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民间美术,能够帮助学生将中国美术史贯穿起来,有益于他们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认知更为全面的情况下,学生的创作空间就更加广阔,可选素材就更多,这也就从一个侧面促进了他们突破固定思维的约束,更为大胆地展开创新型绘画创作。

(3)民间美术可以提升高校人文教育的总体水平

民间美术归根结底是人的文化,其产生与发展是我国历代人民共同参与的结果。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开展民族美术相关课程或引入相关内容,有助于优化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升高校人文教育的整体水平。具体来讲,民间美术在高校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民间美术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观念。学生在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与整理中能够亲近本土文化,感受其中强烈的民俗气息,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从而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平衡好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关系。二是,民间美术能够辅助学校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民间美术中的道德观念、生活态度中崇尚宽容、人际和谐等内容时至今日都能成为社会奉行的价值典范,将其作为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充实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人文资源,推动高校德育事业发展。

结语

篇7

关 键 词:师范性 美术性 教育体系 测评体系和标准

高等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在我国的规模和数量都相当庞大,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美术师资的水平,而中小学美术教师则担负着培养全民族的审美艺术和审美情操的重任。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重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加强高师类美术教育专业的现代转型正体现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特点。

传统高师类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培养模式和课程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相对滞后。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国家教委制订了中学美术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术是基础文化课,是美育的主要途径,改变以技能教学为主线的中学美术教学模式,并提出以科学美术学为基础的,立足于素质教育,强调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通贯整个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审美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这给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师美术教育还很难和中学美术教学的实际相结合,中学美术课还只是教画画,老师的精力集中在考前班的辅导上,有些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还难以胜任美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对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进行剖析,进行教育方向的现代转型刻不容缓。

一、“师范性”与“美术性”认识的混同与现代转型的轨道

高师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等学校美术教师,属于专业美术教育,即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高师美术教育基本按照美术学院的模式教学,对自身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以培养绘画技能为主,专业课的针对性过于集中,以培养美术专家的方法培养美术教师,偏离了办学方向。由于突出了绘画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教学的过程只停留在技法知识系统的总结上,缺乏对整个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探讨,学科理论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不足。而事实上,因为教学重心集中在绘画上,学生专业水平(包括创作)的高低,成为学生成绩乃至教学水平的体现,学生大都把精力放在所感兴趣的课程上,一进校就考虑以后选修课,造成偏科严重,实际上等于接受了纯艺术教育,而无心于今后的美术教学。结果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全面、不扎实,其根源正是对“美术性”“师范性”认识的模糊。

高师美术教育和专业美院的定位,从理论上讲是完全不同的,高师培养美术教育人才,美院则培养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的专业人才。高等师范教育的目的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然而,一些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却模糊不清,究其原因,是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中学美术教师的职业特征模糊不清。结果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忽略了这一定位,造成一些误区。首先是课程结构失衡,不合理,绘画课过于膨胀,美术理论课、艺术鉴赏、教学理论等课程的比重偏少,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够重视。而且有些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尚未开设美学、手工课,加上教学的重点在绘画上,技能训练只注重表现,轻视分析,对于各课程的美术原理、美学特征、艺术特色等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探讨。学科之间没有互通,理论上处于隔阂状态,美术的概念和范畴变得狭小。重“技”轻“道”,使学生只会笔头的功夫,而自身的艺术修养,欣赏能力不高,综合素质比较差,很难适应中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实际和需要。

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现代转型当务之急应在课程设置上转轨。首先是把“专业型”的培养改变为“复合型”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从课程设置的内容上由单一性趋向多元性,在教学中针对基本事实,突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对某些专业课程作适当压缩,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安排在一年级至四年级,分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两种。限定性选修课的课时相对较多,为多能一专的“专”服务,如油画、中国画等。任意性选修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如版画、雕塑、电脑美术、手工设计与制作、美术鉴赏与评论、卡通与插图、摄影、陶艺、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环艺设计等,任意选修课由学生自己选择完成规定学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选修课对培养中学美术师资很有用处:每门任意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并不多,但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画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对推进某一专业的深度或广度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时在任意选修课中加强学生绘画的创作辅导,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学美术教学任务。

二、高师美术教学模式的缺陷与现代转型的方向

美术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国家教育部尚未出台高师美术教学大纲,无法从宏观上理顺、规范教学的重点和内容,笔者认为总体上还处在迷惘和困惑状态。另外,对高师美术教育的出路和发展相对缺乏理论研究、探讨。各省市之间、校际乃至与国外的交流较少,信息相对封闭,加上学科协作尚未完全建立,又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校之间教学就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影响了美术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更主要的原因是美术教育理论薄弱,对美术教育的作用构成和美术教学体系的教学构造缺乏规划和建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相当的功利思想,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方面传授自身实践的经验、方法,缺乏整个文化教育关系上的观照和融合。

由于对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造成培养人才上出现误区,即将专业教学误认为仅仅是技能,强调技能方面的精确性和熟练性。培养的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某一画种后,再兼顾其他技能知识的学习,要么是面面俱到地培养“万金油”式的人才。从现在中学美术教育的途径看,无论哪种培养方式都是不完备的。中学美术课实质是传授审美文化的基础课,从这个意义上说,关键还在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对审美文化领域范围内的各专业都要了解一点,能看、能评。如果我们只强调某一绘画技法,或是什么都接触而缺乏主线,这样就违背了师范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探索学分制的模式,将开设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美术理论课确定成相应的学分数,在完成了所规定的学分后,才能让学生按需选修,这样就能使学生平衡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专多能”。

作为高师美术教育体系的探索,就要摆正技能和美术综合知识的关系。美术技能训练只是对美术基础的了解和掌握,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同时,要增加精神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中学美术教学体系的研究和探讨。教学工作要围绕着“美术教育”的大方向,使学生能够把所掌握的美术技能、知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正确地发挥和运用。所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把“技”“艺”“道”贯穿和结合起来。“技”是“艺”的基础,没有“技”无以谈“艺”,“技”为“艺”而存在;对“艺”的追求,有赖于“技”,又激发“技”的提高,最终升华到“道”的范畴。通过技能造型的学习训练,递进到对艺术原理的思维和理解,然后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自如地运用于教学之中。简言之,就是专业教学不光要传“技”“艺”,更要注重传“道”,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点、要点,乃至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能画、会教。

另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美术设计”的观念和练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高师美术教育就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绘画的门类。一些实用设计课如电脑艺术、环境艺术要尽快进入课堂。同时要推广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充实完善艺术资料(图片、音像),教学活动不能只依靠课堂(画室),对于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服装、摄影、手工制作等可以通过讲座、观摩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三、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水平测评体系的缺失与现代转型的建立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测评标准。理工科重实验,成果为论文;文科的科研以论文、论著衡量水平;体育成绩采用比赛形式;音乐成绩评定则多倾向于汇演形式。

美术及美术教育也应有各自的水平测评体系。不同的美术形式有不同的特点,纯艺术的适合展览形式,设计艺术采用设计大赛,服装设计用模特展示,大量的民间美术、民间工艺也应采取相应的形式。西方现代艺术有的只注重过程,不要结果,行为结束后,作品用照片的形式保留。全国美展不应只局限在国、油、版、雕上,可分为纯艺术与非纯艺术两大板块分别进行。当今美术的内涵应当拓宽,评估形式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各自的评估体系。美术教育的水平以对美术教育的思路、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的研究成果为主,建立全国性与地区性的测评体系与权威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美术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美术教育家,才能使高师美术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才能在未来美术教育中紧跟社会,与时代同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在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进行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而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已成迫切要求。因此,对高等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现代转型的探讨,其意义是广泛的、长期的,是实现“多能一专”复合型高师美术教育事业的有力保证,和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高师美术教育事业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勇.美术教育学[C].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8.

[2]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4.

[3]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篇8

一、文献来源

为了解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现状,笔者对相关研究文献作了较为系统的研读分析。研读资料主要来源是1999至2009年出版的艺术类书籍以及公开发表,被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检索方法为:以“主题”为检索项,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得1999至2009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篇,经审阅、筛选发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为86篇。本研究将之全部作为取样对象,分析维度主要是研究者的研究视角。

二、文献综述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赵诗镜在《对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重新认识》一文中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赵青在《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中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阐述,并给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2]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这一点研究者存在共识,基本上没有异议。2005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研究者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梳理众多文献主要从以下层面展开论述。

1.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吴世宁在《试论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师范性特点》中指出,多年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过多强调专业技能。著名艺术教育家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3]邱长沛在《关于高师美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强调,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一专多能是师范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中等学校美术教师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了专业设置的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如专业基础课除素描、色彩外,应增设设计基础,素描课除传统素描外,应补充结构素描与意向素描,在工艺设计中开设电脑设计课等等。葛鸿志在文章《对当前师范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在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的基础上,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另外,还应开设美学、美术评论及与现代美术教流相适应的电脑美术和电脑设计,根据未来基础教学的特点,可以开设一些手工与美术相结合的课目,如泥塑、陶艺、纸工、金属竹木工艺等课。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4]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者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2.课程结构中教育类科目所占比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较多文献提及了关于这方面的改革建议。还有专门讨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如何富有成效地开设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文献。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7%左右,学生学习不到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毕业以后很难当好教师。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大不相同,它包含了较大比例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约占总课程的2/5左右。为此,在高师课程中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在增加教育实习学时的同时,可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教育见习—了解教师”“教育实习—学做教师”“教育研习—做好教师”不同目标和内容的三个阶段,以切实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4]杨钧同样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中指出,高师美术课程设置重专业轻教育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并用数据说明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研究者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研究者很多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带有普遍性的趋势,艺术领域的改革也积极关注和反映了这一趋势。美术新课程改革反对科目本位主义,关注各课程知识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徐建融在《美术教育展望》一书中指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5]张志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化人类学、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6]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学科综合类的文章出现较少,提倡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之间融合与渗透将成为研究者新的关注点。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研究

岳嵘琪、田卫戈在《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师美术教学体系》中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7]赵胜利在《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8]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一定关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甚关注,教育教学中很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许多“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背景、性质、价值和目标,无法在理念、知识和能力上为将来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准备,造成培养的美育人才与基础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的需求之间出现不和谐因素。

三、文献研究分析

(一)研究成果重复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二)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尚缺乏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

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现状的分析,且较少关注国外美术教师教育的情况。从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由于研究数据不足,许多论文在论证过程中,以经验和感觉作为论据,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师范院校的具体境况,致使难以得出一些具有广泛性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目前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如何很好地适应,乃至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特别需要加强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应多采用问卷、访谈等调查、实验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篇9

一、信息时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特点

远程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当代社会重要的变革力量。这种力量打破了地域、社会的界限,进而推动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形成。瞬间传递的信息已成为一种新形式的资本,它不仅仅促进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对美术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学校美术教育与以往相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学生学习、课程改革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对学校概念的认识,美术教育已不再囿于课堂和教材这一单一的渠道,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将逐步形成依托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校园环境;远程教育的诞生打破了以学校为中心或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并使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

2.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知识、技能的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指路人”,是学生能力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3.文化信息来源的扩展增加了学生多向选择的可能性和接受信息的随意性。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个别化学习、协同学习、课堂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4.教材趋于科学化。根据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超连接的特性,网上教材将趋于多媒体化、非线线性化。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教材更新迅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将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信息社会,学生学习活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网络给学生学习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以及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美术教育的范围得到空前的扩展、美术师资的培养规模达到空前的程度、高层次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条件也日趋成熟。近年来,我国学校美术教育开始注重包括普及美术知识在内的“通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开始着眼新世纪与国际接轨。利用信息平台与世界各国积极开展美术教育相互交流。坚持中国文化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美术教育理念,积极构架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互相连接与融合,以期取得美术学科、学生的发展以及美术对社会的贡献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二、信息时代对学校美术教育的要求

信息时代具有知识膨胀、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人才竞争激烈等特点。这对信息社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整体要求。

1.培养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只接受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其实,创新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信息时代,由于竞争的激烈,对人才的创新素质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

2.培养的人才要学会认知,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这是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教育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因此,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从对文化的选择和传递到文化的更新与创造,都不能脱离信息时代的要求。多年来,学校美术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尤其是美术课程仍为整个学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离信息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难以跟上信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步伐,现在的学校美术教育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信息时代所急需的学生总体文化素养中,艺术素养是具有独立地位的,它不是一般的知识与学问,而是一种人格力量,是一种社会性的人格素质。美术学科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总任务所决定的。信息时代的特点要求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朝以下三大模式发展:

(1)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目标的美术教育;

(2)以培养专门设计人才为目标的美术教育;

(3)培养具有美术素养的其他人才为目标的美术教育。

随着电脑的普及、信息化的深入,人类逐渐从繁重的逻辑思维中解放出来,而对形象思维能力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数字媒体的产生给传统艺术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信息化不仅大大提高了艺术创作的质量、艺术设计的效率和艺术设计自动化的水平,而且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艺术需要,艺术观念和艺术能力,产生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效果。而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强调形体的感受与概括,色彩的辨识与归纳、空间的理解与想象、形象的记忆与衍化、情感的表现与传达等,恰好可以求得智能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美术教育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1.开展信息教育,整合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美术教育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美术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美术教育面临着信息时代的甄别。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学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所谓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生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工具主动地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所以信息教育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从美术学科、信息技术的特点出发,寻找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进行评价。而信息技术具有以下特点:资源的丰富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时间的高效性、学习的主动性等。根据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特点,通过对它们进行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美术学科知识结构的口径

在信息时代,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克服单类教育的不足,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形式。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为了纠正片面培养和片面发展的倾向,使人从人格、智力、体能、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结构和功能都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美术教育除了面临上述挑战外,还要应付来自艺术方面的挑战,其主要表现为拓展美术学科知识结构的口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带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机遇。拓展美术学科知识结构的口径:

(1)将现代美术教育理论融汇到教学实践中去,完善现代美术教学论及教学法向素质教育转轨。

(2)加强师资培训及再教育系统的建设,改造现有的师资结构。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应具有全面的电脑技术、网络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图形软件等,同时要对美术新课程标准有全方位的理解。

(3)还要特别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重视传统的“纸”上功夫,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可忽视,如:传统绘画技法、素描写生、色彩写生、美术创作,等等。

这些都是落实和发展信息时代美术教育理念与效能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学校美术教育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点,贯彻教育课程的新概念,积极推进美术教育的自身转换和新的发展,以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为依据,发展学生的美术能力。加强美术教学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教育与生活及社会的情感性特征,改变单纯以美术知识、美术技能为目的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精神发展。同时,美术教育的发展还应体现在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及大众参与活动的趋势方面,开拓美术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挖掘美术教育的新资源,不断提高美术教育的社会化水平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加强学生人文素养,适当添加对美术新形式的运用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成分之一。因此,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整体上说,美术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它对学生实施的不仅仅是美术专业化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专业技法的训练。美术教育不但要通过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要在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渗透非审美因素的教育。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美术的文化底蕴,形素养。美术教育运用的媒介是美术作品,而人们对美术作品的认定带有时代特点,“美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美术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将不断发生变化。例如,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视觉文化教育”的提法,主张引导学生建立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能力。这是对美术教育泛化的理解,联系我国美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学校美术教育对美术新形式的运用还是以传统优秀的美术门类为主,适当添加新形式(主要是现代媒体艺术)。现代媒体艺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其他门类也可以适当突出其现代特色,使学校美术教育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传统,美术教学走向综合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地域、社会的界限,进而推动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形成,正是由于这一缘故,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传统愈显其重要性。“文化相对论(CulturalRelativism)的出发点是一切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虽然表现形态不同,但是在根本上却是一致的。因此应平等地对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相关文件中也表示:“世界诸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文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国际化的造型美术领域,我们应该提倡继承、弘扬本民族文化艺术,加强中国画、书法以及民间工艺美术等课程的教学,同时,培养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艺术价值的态度,促进美术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全球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与教育内容综合化的影响下,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走向综合化。信息时代的学校美术教育进将改变以往门类单独开设,互不联系的做法,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美术各门类的综合,即在讲授某一门类的时候,有机穿插兼顾其他门类的有关内容,使美术形式规律突显。

(2)美术和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如美术和音乐、美术和舞蹈、美术与影视的综合。

(3)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横向展开跨学科的教学,注重学科间联系的整体性、学科的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趋向复合型通才的目标发展。

篇10

近年来,独立学院在美术教育规模方面呈逐年扩大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包括美术教学质量问题、美术专业学生能力、美术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手段等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许多学生专业技能知识以及综合素养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加上现行市场环境中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也使美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临极大的难题。这些都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独立学院必须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逐渐改革,以使美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二、美术教育的基本概述

美术是人类进行自身思想与情感传递的重要形式,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美术教育涵盖更为广阔的内容,对其概念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可理解为教育者在美术教育手段的应用下,使学生在审美意识、创造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养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其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集中在赏析艺术作品方面,更注重传承美术文化历史。从其教育功能角度分析,不仅集中在培养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知识方面,更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以增强,特别当前社会环境竞争的日趋激烈,通过美术教育中具有创意且激情澎湃的作品,帮助学生缓解压抑、紧张的情绪,达到适应社会的目标;其次在意志品质形成方面,美术教育中往往要求将美术历史文化内容融入其中,许多艺术家的追求探索精神都可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在独立学院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一定要立足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大胆进行改革。

三、独立学院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我国大多独立学院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美术、设计人才。然而随市场环境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使当前独立院校美术教育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其教育教学方面很难适应时展需要,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定位不准确

当前独立院校在美术教育目标方面仍较为模糊,未明确如何培养适应市场环境的人才。大部分美术专业学生往往在就业过程中多弃资深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既使在独立院校学习的时间被浪费,美术教育资源也未真正产生其应有的效益。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于独立院校管理人员在对美术教育的理解方面出现偏差,导致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践内容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独立院校美术教学课程设置便可发现,许多技法训练内容如色彩、素描等往往在总课时中占有80%左右的比例,但其他相关学科包括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等涉及极少,造成学生具备较高的模仿能力与图绘能力,却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

(二)师资力量匮乏

独立院校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要求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但我国现行独立院校中在师资配备方面仍呈现一定的不足,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无法按预期的计划执行,这种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制约着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尤其面对当前就业环境提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知识,还应随时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学会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未来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应着重解决师资力量匮乏且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文化课建设水平较低

独立学院美术教育中技巧培养能够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但因此忽视文化课建设将造成学生其他能力无法得以提高的现状。其原因主要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关于教师考核方面,更强调教师专业技能;二是认为文化课无需作为美术专业学生必修课程,无论在授课内容或文化课考试标准方面都不够严格。从我国现阶段独立院校关于入学方面也可看出,相比其他专业学科学生,艺术类专业更易通过考试,使美术专业学生忽视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综合学校角度与学生角度,文化课程建设水平不高的原因便不言而喻。事实上,美术教育中的文化课程是保证美术文化底蕴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其与学生的道德修养也密切相关。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学生才可由对美的欣赏向美的创造方向进行转化,以适应美术界以及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独立学院美术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足

美术教育在大部分独立学院中往往表现为弱势地位,学校管理层以及教职工等对美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并不看好。也正因如此,使经费投入力度较低,直接导致美术教育缺少资金保障。同时,在教材使用方面也缺少相应的辅修课教材,学生应掌握的美术教学内容大多专业性较强,长此以往便使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应用,也要求美术教育中注重技术的引用以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标,但许多独立学院在美术教学设备方面未进行及时更新,造成学生无法利用现代技术完成绘画与设计等工作,更无从谈及步入工作岗位后熟练应用绘图设计软件等。

四、独立学院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课程设置的完善调整

面对现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改变传统教学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弊端,保证课程内容更为丰富,侧重于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并在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设置方面不断完善以达到互补的目标。具体调整策略主要可从三方面进行:第一,将提高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融入美术教育理论内容中,如哲学历史以及我国相关的文艺理论内容等,其对于学生的思考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如前文所述,相比其他专业,独立院校在美术专业招生方面倾向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对学生文化素质要求不高,这种情况下学生进入独立学院美术专业的动机可能并非源于自身的特长或喜好,部分仅因自身文化成绩较低才不得不选择艺术专业。对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文化课建设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结合文化知识与美术内容重新认识历史与社会。第二,美术专业课的设置也需不断完善。美术教育课程方面注重自身专业性的同时也将设计专业引入其中,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已不再集中于单纯的绘画方面,要求注重艺术的实用性,而通过设计专业的引入可为学生的就业开辟新的路径。第三,注重传统教育教学内容作用的发挥。尽管现行美术教育改革更强调的为适应市场发展以及功能需求的艺术教育,但由于美术教育本身涉及较为如制图、摄影等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以往教育中如色彩关系或材料运用,这样才可使美术教育更具实用性[5]。

(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独立学院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不仅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进一步完善,还需充分发挥高素质教师团队的先锋作用。院校领导需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师资队伍的编制工作,并组织美术教师进行进修或考察,使他们懂得利用现代新式技术如制图软件或绘画过程中相关的材料等。当前市场经济环境趋于成熟的背景下,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许多急功近利现象都将被淘汰,美术教育若忽视教师团队的建设,将直接造成美术专业活力的缺失。只有保证教师能够不断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经过不断洗礼,才可为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6]。

(三)加大美术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作为独立学院中新兴的学科之一,美术教育现阶段已逐渐以电脑美术教育为主,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表现在电脑美术设计人才方面,如常见的三维动画涉及、平面设计以及二维图像等。这就要求学校在硬件设备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为美术教学活动提供可靠的硬件基础。同时,美术教育需注重社会实践内容的融入,如传统教学中组织学生风景写生活动,都可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校可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这样才可推动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7]。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