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

篇1

【关键词】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课程整体理念;缺失与重建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教学设计方式,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其提倡将教学内容置于单元整体内容中去把握,更加重视教学内容本质的教学,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能够显著改善数学教学质量、开阔数学教学视野.当前,在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课程整体理念缺失的问题.现针对此问题,就其中课程整体理念的缺失与重建进行研究.

一、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一)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即在整体思维指导下,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统筹重组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以突出数学教学内容的主线以及知识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单元整体进行循环改进的动态教学设计.优化后的相对独立的数学整体教学内容就是数学单元.数学单元通常由数学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来决定,它可以以重要的数学概念或核心知识为主线组织,也可以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组织,还可以以数学核心素养、基本能力为主线组织[1].

(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特征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完成了静态到动态、个人到集体的过渡,其表现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整体关联性.数学单元教学的整体关联性主要体现在知识内容、教学安排等方面.知识内容: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将碎散的数学知识通过单元式主题进行整合,有利于W生从整体上掌握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明确每个单元的内容与学习目标在学期中的地位;教学安排: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是基于整体思维的教学设计方式,其纵览全局,把教学活动分解成为具体的环节,并且落实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整体系统中.第二,动态发展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是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过程当中的.在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然会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现状,来采取新的教学方案或涌现新的教学计划,对原有的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三,团队合作性.如果要求一位或两位数学教师来完成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则难度较大,因此,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学校通常会借助教研组或年级学科备课组,并且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一同参与.在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设计实施以及评价修改阶段,都需要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团队一同完成[1].

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中课程整体理念的缺失及重建

(一)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中课程整体理念的缺失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中课程整体理念,即为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将数学内容作为整体来看待,能抓住课程的主线和基本脉络,抓住课程的内在联系,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在最后的评价体系建设中也需要体现出课程的整体性.课程整体理念要求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单单要在宏观的角度来对数学结构进行把握,同时还要从微观的角度重视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而,在当前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整体理念缺失的情况,主要是由高中数学教师对课程整体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高中数学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安排较为分散、学校数学课程建设工作有所欠缺等原因导致.

(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中课程整体理念的重建

要重建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中的课程整体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设计.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三维目标”进行整体设计,三位一体,相互促进,让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习任务、奠定数学基础与能力的情况下,再进一步提升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等基本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第二,教学内容结合单元教学设计.在数学单元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站在全局整体的角度来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在摸透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框架与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中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的特征、内在联系等进行研究,尤其是要关注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连贯性,以便在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紧贴教学内容,体现课程整体理念.

第三,教学方法结合单元教学设计.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练习法、探究法、问题引领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等等.不论哪种教学方法,在运用过程中都不能孤立、机械地使用.高中数学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函数、几何、统计与概率、数学应用等主线内容都拥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体现单元教学设计中的课程整体理念.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重视课程整体理念的作用,正视当前课程整体理念缺失的问题,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单元教学设计相结合,以体现课程整体理念.

篇2

2019年11月19号,我参加了由王瑞荣老师组织的坊子区小学语文单元主体教学研讨会议。这次主题研讨中老师方法新颖,独具特色,使我们这些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受益匪浅,更使我们眼前一亮,顿感豁然开朗,为我们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指引了方向。本次会议内容为:单元主体课堂教学观摩、单元主体教学点评报告、单元整体备课分享、单元整体备课点评报告、习作单元教学报告。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在单元整体目标的统领下,各模块,每个课时的目标也相对集中。最大的特点是:围绕某一主题,将教材文本、课外拓展资源,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高度整合实施教学,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变成由几个“模块”组成的,却又不可分割的整体。

通过专题讲座与课堂展示研讨,使我明白了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是“主题”“整合”,读写实践都围绕主题展开。它与单篇教学比起来,有如下优势:

1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是比单篇教学站位更高的教学模式。就像徐万东老师说的,单元整体教学它看到的不是一课树木,而是一片森林。教师先要对课程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学期初至少要对一册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充分考虑每一个主题单元中听说读写的统整,甚至要把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做一个大体的规划。我们不仅要读教材还要读学生。

篇3

一、“单元预习单”设计的理论支撑

(一)语文学习中系统论的启示

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的协同与整合。基于目标整合的“单元预习单”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学生主体论的倡导

学生主体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活动中,这个“人”就是学生,即整个教育活动的终点或结局是为了使学生成人。“单元预习单”的设计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改革起点和依据的。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持

进行“单元预习单”设计符合“学习主题”建构的思想,能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

二、“单元预习单”设计的内涵剖析

“单元预习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基于单元目标整合下的,结合单元“课文内容”,专门为学生设计的单元教学前的自主学习提纲。因为单元预习提纲是以一张张作业纸的形式出现,所以称为“单元预习单”。“单元预习单”有别于简单的读读抄抄作业,更不是试卷。它的设计遵循五方面原则:一是目标性;二是整合性;三是层次性;四是渐进性;五是开放性。它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意识。

三、“单元预习单”的设计与实践

(一)“单元预习单”设计的理性思考

1.梳理“导”与“读”的有效合作。“单元预习单”设计中的“导”,指教师的指导、引导、因势利导,也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读”,指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与“读”的统一,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彼此合作又互相制约的双边关系。

2.发现“面”与“点”互相响应的阅读规律。“单元预习单”设计的主旨是在教师带领下,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课文的大意,初步感知本单元的情感意识。在单元导语的指导下自学阅读,使学生学习单元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综合提高,为单课学习作好铺垫。

3.找到“纵”与“横”的阅读知识联结。“纵”即为单元的主题,“单元预习单”设计导学,以“主题”为牛鼻子,以此为主旋律,在有序的挺进中贯穿整个单元的阅读教学。“横”即为整个单元的阅读内在主题“牵引”下,盘活、优化课程资源,促进单课之间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实现有机的横向联系,从而省时高效地推进并完成整个单元的课文学习任务。

(二)“单元预习单”的流程设计

“单元预习单”板块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每个板块承载的不同预习任务。因此,针对高年级“自上而下”的学习特点,预习单可以设计为“单元描述站”、“课文直通车”和“积累链接库”三大板块。具体采用“五读一实践”的步骤进行设计:一读,浏览,从整体上快速把握文章大概内容、文体特点;二读,默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与脉络结构;三读,找出不理解的词句,自学生字新词,赏析精彩句段,提出不懂的问题等;四读,进行对比阅读,发现课文人文主题与表达方式等异同,提炼单元主题;五读,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读出感情。一实践,根据主题,提出探究问题,搜集阅读相关材料书籍,进行主题积累,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等。

另外,“单元预习单”完成以后,教师不一定要张张批阅,但一定要有检查反馈措施。

篇4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单元式备课,打破了传统的备课认识,冲破了以往的实践误区,不仅开发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再创造,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过程,更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根据教学环境的分析,来创造形成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因此,采用单元式备课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

单元式备课,简单地说就是由备课组成员,根据学科及文本单元的特点来制订板块,确定备课内容,然后再围绕真实的任务模块进行综合研讨。可以说,单元式备课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正是这些异彩纷呈的学习活动,才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一、单元式备课对于促进课堂教学的好处

1.有利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单元式备课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系统地把握新课程标准,认真地吃透教材,准确地分析学情;要求教师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教学。

2.有利于教师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对知识的有机组合,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3.有利于开发和展示教师的专长。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发挥自己专长、适合学生学习的个案,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除此之外,还有利于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备课效率,使教师的思维整体化、系统化,进而从整体和单元的角度来关注教材、使用教材。

二、单元式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单元式备课,尽管摒除了传统备课的弊端,加强了学生对知识完整性、整体性的学习,达到了时间上的高效,学习上的高效,教学上的高效。但有些问题还是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注意单元的教学内容,要围绕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理清思路,确定终极目标。

2.注意单元的框架构成,找准单元知识的主线和辅线,设计出完整的教学方案。

3.注意单元问题的设计,设计问题要提纲挈领,方向明确,既要开启学生的思维,又要达到预期的目的。

4.注意学科自身知识的组合特点和性质,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篇5

鉴于《三国演义》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及初中生阅读时间偏少、教师指导不尽人意的现状,我们以《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为课题进行了研究,旨在重构名著,高效利用。

一、引入之准备:构建校本课程

所谓《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就是指在对《三国演义》原著的内容、结构、主题和风格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从指导初中生阅读的需要出发,整体重构《三国演义》文本内容,形成便于教师教学、学生阅读的校本教材,构建可操作的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初中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并设计出一系列相应的教学措施。因此,构建有效的载体――《三国演义》校本课程,是《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

(一)教材框架设计

在编写《三国演义》校本教材(即《三国作品选编》)时,我们按以下框架设计:

1.确定单元数目,加注单元标题

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六个人物形象是《三国演义》人物群像的核心,与他们相关的成语、故事、谚语、诗文与初中语文课文关系尤其密切。因此,我们就以这六个三国英雄人物为中心,分别组成六个单元,并加注了每个单元的标题。

2.编写单元提示语和主要人物评语

单元提示语主要介绍本单元主要人物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在政治、军事、文化或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人物评语主要对各单元的中心人物而言,我们统一引用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的评语进行简要评价。因为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比较审慎谨严,文字也以简洁见长。

3.选编篇目,注析诗文

这一栏目主要选编与人物相关的诗歌、成语、故事、歇后语、谜语、文章等。同时,对深奥难解的诗文进行恰当的注析。

4.设计思考与实践题

这一栏目旨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5.设立人物欣赏栏目

围绕单元主要人物,设立“请欣赏”栏目,选择一些鉴赏性、评价性的文章或观点有争议的文章,刷新原先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旨在换一个角度评价人物,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材选文原则

在选择《三国演义》校本教材的作品时,我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经典性和通俗性相结合

围绕三国主要人物精心选择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同时,考虑到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观,选文时力求通俗易懂。

2.小说和史实相结合

在选择作品时,我们还注意了小说与史实的结合与互补,让两者相得益彰,初步体会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差异。

3.兼顾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时期,需要多方面的精神营养,所以,教材除选择诗歌、小说、散文外,还选了一些典故、成语、歇后语等,让学生广泛涉猎。

(三)教学安排

由于《三国演义》是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学生感兴趣、易接受,所以我们根据新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初中各年级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每周1节),把“《三国演义》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但考虑到初一学生文言文刚入门,初三学生复习迎考任务重,因此把课程安排在初二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教学时间为每周1课时,共20课时(不含学生课外自读时间)。具体教学内容、类型、课时如表1所示。

另外,我们还通过讲三国故事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并进行成果展览或表彰,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三国作品的兴趣,增强阅读自主性,提高阅读效果。

二、引入之过程:实施分类教学

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按照重点突破、兼顾全体的原则,避免平均用力,把校本教材《三国作品选编》内容分成四种类型(“单元导读”“比较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和“课外自读”),然后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既有“面”上的单元导读又有“点”上的比较教学,既有课内教学又有课外自读,既有阅读课又有活动课,从而促使《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得以具体而有效的落实。

(一)单元导读

从“面”上对校本教材各单元内容进行导读,使学生对各单元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进而激发他们深入阅读的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1.教学模式

我们以“导引―点评―延伸”的模式作为单元导读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所谓“导引”,就是从背景介绍、内容梳理、方法点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点评”,就是师生对该单元的主要人物诸多方面进行评价。“延伸”,就是进一步探究该单元主要人物及其相关作品的社会影响和价值,用现念观照该人物及其相关作品对人生的意义。

2.教学方法

(1)设疑诱导。在“单元导读”中,利用紧张的三国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迫切阅读校本教材的好奇心。(2)总结导读。没有总结性的阅读,学生往往会陷入“囫囵吞枣”的状态中。因此我们要求把各单元经典诗文的具体分析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3)趣味问答。在“单元导读”前,我们事先汇编三国趣味竞赛题,引导学生搜集相关三国知识并形成一个个知识链,并在单元导读课上进行必答、抢答活动,这样既加深记忆,又有一定的娱乐性。

(二)比较教学

从“点”上对校本教材各单元的具体篇目进行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精读校本教材,旨在“点”上突破对三国作品重点、难点的理解,进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比较教学”主要由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组成:

1.相关内容烘托

为在教学中营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可以引用相关的三国诗歌、成语、故事、歇后语、谜语等,可以剪辑脍炙人口的影视歌曲,也可以配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画面,以此为烘托,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作品的相关内容。

2.比较阅读

运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方法,从现象入手,进行甄别、提炼,找出与本文有共同点的其他三国作品,或找出本文之中塑造人物的异同,并揭示一般规律与个性特征。一般可以按三个步骤进行:(1)归纳梳理文章的文言词语,《三国演义》全书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的文言词语大都在初中文言教学的要求范围;(2)讨论文章的艺术特色;(3)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础上,比较异同。

3.总结归纳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进行提炼、归纳,然后以这些知识引导下一次的教学实践,形成螺旋式提升。

4.迁移练习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与文章深浅程度相当或内容有关的三国作品中去,进行有效的练习,达到巩固已有知识、运用已有知识的目的。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亮点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名著阅读也可以借鉴运用,设立此项活动。因此,在“单元导读”“比较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搭建综合性学习活动平台,展示阅读收获,交流阅读心得,激发学生对三国作品、三国文化的热爱,也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校本教材。此活动根据校本教材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活动项目,活动主题分别为“走进曹操”“走进刘备”“走进孙权”“走进诸葛亮”“走进关羽”“走进周瑜”。我们如此做的目的是,既唤醒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又拉近学生与三国英雄人物的距离。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审美意识的学习活动跳出了传统教学的窠臼,引导学生以辩证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物。

(四)课外自读

篇6

【关键词】单元复习;提高实效;紧扣主题;找准复习点

人教版教材以单元专题做经线,以单元导语、阅读课、语文园地为纬线,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传统的单元复习课常以“炒冷饭”似的将过去学过的单元课文温习一遍,再把语文园地中各板块按部就班地练习一番,枯燥乏味,味同嚼蜡。学生非写即读,非抄即背,教师在上面讲得焦头烂额,学生在下面身心疲惫却收获甚微。时间久了,如此索然无味的复习课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也会失去兴趣。因此,单元复习课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现象,杜绝学生机械的重抄、重写、重背、重练习。复习要突出一个“精”字。著名教育专家李希贵有一个非常精彩的“三讲”、“三不讲”观点,“三讲”就是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就是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我很有启发,这一观点完全可以应用到我们的复习课上来,变成“三复”、“三不复”,即复习重点、难点、疑点;不复习学生会的,不复习学生能学会的,不复习复习了也不会的。

一、捕捉文本细节,凸显重难点

单元复习受时间限制,不能面面俱到,既要减轻负担,又要提高效率,教师要“居高临下”,关注整个单元内容,捕捉文本细节,确立复习重难点,使学生明白复习的方向和内容,这样复习才能有的放矢。

1.透析单元导语 明确重难点。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不必篇篇课文都重新复习一遍。单元导语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也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单元导语像一条线索串起同一主题的一组课文,我们应充分认识其内涵价值,从单元导语中明确复习的重难点。

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祖国的西部,交流对西部的感受。根据单元导语“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可确立复习的重难点为:复习体会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句子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2.结合课后习题 提炼重难点。课后习题往往是文本教学的重点所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紧扣课后习题展开文本教学。在单元复习课中,教师可对一单元每篇课文的课后题稍加整合梳理,提炼出复习的重难点。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围绕“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三篇精读课文,对这三篇课后习题进行整合,复习的重难点:品读课文的优美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意。

二、激活已知经验,查找疑漏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课堂交流与练习接受学生获取知识的反馈信息,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沉淀,了解学生疑惑、错误点设计复习内容,形成新的学习平台,抓准基点展开梳理,从而有助于面向全体、查漏补缺,对症下药。

1.课堂交流中查找疑惑点。课堂交流能有效地获取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课堂交流,要建立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比如可以问学生,学完了这个单元,你做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你哪个词还没有理解,对哪篇课文还有疑点?老师与学生随和的交谈中获取的信息反馈才最有价值,教师才能准确地知道学生的疑惑点。

2.课堂练习中查找缺漏点。教师经过一个单元教学的辛勤劳动,学生掌握有多少,缺漏在哪里,平时的课堂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的渠道,我们应该学会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些反馈信息,明朗学生这阶段的学习缺漏点。例如在完成小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的课文教学后,在学生练习课堂作业本中的一道习题,是关于反问句和陈述句两种句式的认识。通过反馈来的情况,我看到学生能很正确地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而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时出现了不少错误,以及对它们的认识还无法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根据这一反馈情况,我便能确立其中的一个复习点:加强对陈述句改成反问句的练习,与学生共同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能用文字叙述下来。这样从课堂练习中查找到学生的缺弱点,接下来的复习就更有针对性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复习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高瞻远瞩,重视复习课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丽鹃.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单元主题阅读; 教学模式; 探究与思考;

引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精神财富,教师通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发挥单元主题阅读的教育价值,将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1]。教师应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资源,以单元主题阅读来有效引领学生的成长。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品质及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阅读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洞悉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深刻含义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针对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单元主题阅读来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挖掘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教育价值,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2]。在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设计单元主题阅读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拓展阅读思维。因此,教师必须依照学生的特征,合理设计多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自主地选择主题阅读内容,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二、正确开展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是学生自主接受语文知识、有效拓展小学语文知识的重要过程。单元主题阅读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使学生从被迫阅读转变为自主阅读。首先,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能够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自愿投入阅读中,从而提升学生的主题阅读能力。学生好奇心较强,会因为喜欢某个人物或某件事物而非常专注地进行单元主题阅读。可以说,单元主题阅读的实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次,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发现、思考到解决问题三个环节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最后,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是从多方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单元主题阅读能够有效划分语文阅读知识,让学生自主接受单元主题阅读,不断积累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注重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把握单元阅读主题

单元阅读主题是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单元阅读主题的内涵,以单元阅读主题的思想展开小学语文整体阅读教学,有效实现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掌握单元阅读的主题,以主题为阅读的方向,选取适合的阅读方式,使小学单元主题阅读变得多姿多彩,以激发学生的单元主题阅读兴趣,提升单元主题阅读的延展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

(二)精选单元主题阅读内容,有效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小学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其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充分锻炼,才会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若学生已经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中,教师就应带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阅读延伸的拓展训练。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必须坚持以小学语文教材为本,并以此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出发点及落脚点,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单元主题阅读效果。

(三)有效整合小学课文教学,提炼单元阅读主题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会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单元阅读主题进行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阅读的目标和宗旨,在掌握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特点的前提下,带领学生提炼单元阅读的主题,有效整合小学语文课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结合小学语文课文教学,提高单元主题阅读效率

篇8

1.1缺乏整体规划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课本而言,虽然很多单元都是阅读、写作、听说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学习,但是从整体上看,单元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使得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缺乏整体观念。另外,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简单地把单元的综合练习当作是课文的附属品,只是简单地把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素材简单的组合起来,缺乏科学的规划方案,不符合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1.2课堂秩序混乱

在进行单元的综合学习过程中,教师会简单地根据单元目标直接确定活动的主题,却不做细致的活动规划,然后把单元综合学习的内容直接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有的教师就直接对学生不管不顾,也不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从而使单元综合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另外,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而自己却在台下当起了观众,导致整个课堂处于一种散漫的状态,课堂秩序也非常糟糕,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综合知识的学习,更不利于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1.3课堂形式单一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学习成果采取的成果展示的形式仅局限于成果交流的方式,有的教师在进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就简单地将综合学习内容做成一个主题课件,然后再将内容做成比赛题目,上课的时候采取课堂抢答的方式来实现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随着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日渐增多,导致学生逐渐厌倦了这种形式,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对于初中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综合学习知识干脆让学生自主学习,且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任何的指导,渐渐地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些教师流于教学表面形式,让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然后再进行课堂分享,久而久之,大大挫伤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提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2.1转变观念

相关部门要注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育,不断树立综合性学习意识,转变观念,从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而言,学校和教师可以把综合性学习纳入到期末考试的范畴之内,以引起家长的注意。首先,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综合性教学,能够清楚地把握教学的实质,从而使得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另外,通过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还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开展语文综合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深刻把握学习内涵,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2积极拓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

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是存在学习资源缺乏等问题。基于此,我们要不断地拓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要将社区、家庭、社会、校园的资源整合起来,变为语文教师教育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学问的道理。另外,教师可以根据自身课堂的特点,积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比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丛林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增加了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储备,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2.3加强教师的悉心指导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放任不管,相反,教师要更加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可以得到教师的及时解答,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结语

篇9

综合语用Project内涵价值一、“综合语用能力”培养的应然文本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其在描述课程分级目标时,多处使用“能”字开头来描述,显示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英语课程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江苏译林出版社发行的小学《英语》教材共八册,设计安排了64个单元和16个Project综合语言实践项目课。每册书在每四个单元之后安排一个Project综合语言实践教学板块。其目的是对前面几个单元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运用和开放性实践。可以说,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应然文本。

(一)尊重课程性质,把握Project“综合语用能力”教学脉搏

与新版的小学《英语》中的Project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活动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但笔者认为美国学校里的Project更侧重于课题研究,它往往要求学生在课堂外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究,而译林版小学《英语》中的Project板块教学任务主要是在课堂内完成。

(二)解读文本特征,领悟Project“综合语用能力”培养内涵

1.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

从页面数量上看,与以往占六页版面的“Review and check”相比,Project文本只占到两页版面。每个Project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话题。在这个话题的统领下,Project文本做到了将前面几个单元涉及到的词汇、句式、日常表达以及所需各项技能的高度综合。并以“用英语做事情“为主线将其活动项目连成一体。

2.活动与任务的实践性

Project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没有语言实践,就谈不上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Project始终把“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语言实践项目。通过开展用英语构想、制作、绘画、交流、展示等活动集中培养和提升学生语言的实践能力。其实,践性的文本给学生提供了有趣的活动、真实的事件和有意义的任务。

3.过程与生成的开放性

Project文本编排遵守了语言习得的动态规律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文本中的语言实践项目不仅形式多样、变化,而且每一项语言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如四年级上册《Project 1 Profile》中让学生完成对朋友信息采集表的填写,然后根据朋友的信息来尝试画出朋友,最后根据画像来用英语做描述。学生完成的过程是开放的、个性化的,因为每个人的朋友情况是不同的,所以他们所用到的词汇是不尽相同的,是教材中的也可能是教材以外的。当然,最后生成的朋友画像和对其描述也是不一样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依照文本而不拘泥于文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来思维、构想、组建信息和交流表达。开放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必将有利于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Project“缺能”化教学倾向思考

然而,在长期的“Review and check”教学惯性思维下,现实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Project文本的实践性,教师往往侧重语言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侧重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反复操练,侧重对学生所学的检验和评价。而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提升并没有达到本应提升的程度。笔者从真实的案例中来说明Project教学中存在有缺乏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的倾向。以下是本文作者所听的一节常态化下的Project教学片段。

三、归真Project教学,综合语用能力培养途径思考

(一)“增能”,组建Project链式知识空间

Project板块教学和其前面四个单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紧扣Project单元教学的主题,力求将前四个单元的语言知识、技能复习和Project单元学习融入一条主线中,充分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如下图是四年级下册 Project 2 A party知识脉络图:

通过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通过主题Party将知识项目有机的联络起来,知识项目间可以实现相互联想和自由“漂移”。想到Party时,学生能自然、顺畅地想到“给朋友打电话”、“选择服饰”、“谈论服饰”等话题以及相关表达。对学生“使用英语做事情”能力培养的实效会起到明显的增益作用。

(二)“激能”,搭建Project情境化活动平台

1.创设可视化情境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参

语言实践活动脱离了真实的情境就会显得失真、无趣和寡意。认识到了情境和语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教师就应该自觉地创设有景、有境、有情、有趣、有文化元素的Project语言实践活动。

2.挖掘文本隐性情境激发学生乐于感知和体验

除了外在的情景创设,教师要重视挖掘和再构教材文本的隐性情境,使Project文本再现文本的节奏、押韵、画面、诗意和音乐美的丰富内涵。发挥学生的想象、向往、期待等心理活动,增强学生对英语文本的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如,下面的案例4要求学生朗读英文小诗,描绘心中画面。

(三)“促能”,构建Project自主式学习课堂

1.亲身体验,促进“能力”培养

语言知识可以通过传授方式获得,然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靠学生自己去亲身实践,在语言实践中体验、感受、咀嚼和反复玩味,深层次地感知中英文的差异,最终做到灵活、贴切地使用英语。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亲自参与和经历使用英语做事情和完成任务。

2.个性化展示,促进“能力”提升

Project文本开放型的特征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表达和创作。学生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是因人而异的。他们语言习得的差异性正反映出了语言形式和语言理解的多元性。教师在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中要避免要求学生“一刀切”,搞统一的形式和成果描述。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过程一定是伴随着相互获取、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认同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同时要关注同伴的成长。

Project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成效。教师要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project教学始终。教师要充分发掘Project文本中蕴藏的巨大能量,立足开展各项语言实践活动,让从静态无声的文本变得鲜活和具有活力。教师要不断思考和寻绎Project中的“能”量向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维度释放、传递和转化的途径。鼓励学生亲自参与Project语言实践活动,切身体验语言的功用和内在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其实就是生命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厄尔.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单元教学;教学模式;课堂效率

现行教材,一方面是阅读、欣赏、写作和实践活动各自独立的序列,又一方面,又是各个单元彼此联系的体系,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的依存性。单元教学要求发挥的是整体效应,便于提供相应的文体知识,便于揭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便于学生形成对本单元教学和训练的总体印象,因而体现出鲜明的整体性。需要教师在弄清教材规律、整体要素的基础上,按照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

心理学告诉人们: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首先是对事物整体的笼统的认识,然后才是细节的认识,结构的认识,最后形成在更高层次的整体认识。这是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基于这种规律及单元的内部结构,语文单元教学实施“总-分-总”的教学程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边试就其特点及操作方法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1. 总体统览全局,明确教学目标

单元授课时,教师应首先介绍本单元的体裁特点,各课教学的侧重点,然后根据需要介绍每课的背景或写作主旨,其中可包括文章出处及作者生平简介,而后根据单元特点,将每课课文的处理意见告诉学生,让学生学前心中有底。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一般都是以文体为中心编排的,在教学前,先给学生介绍一些该类文体的基础知识,讲解阅读该类文章的基本方法,给学生以钥匙,为学习课好理论准备。八年级上册四、五单元是本册书的重点单元。六篇文章都是紧紧抓住事物自身的特征,将说明和描写结合起来,具有一定文艺性的说明文。《春蚕到死丝方尽》《宇宙里有些什么》《食物从何处来》《奇特的激光》是说明动、植物生长,宇宙科学,现代科技的知识小品。教学时重点使学生理解:抓住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征,才能把事物说清楚这一道理,同时了解并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根据教材编写的总体设计,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基于这种认识,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就要有系统的向学生介绍说明文的一些知识,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要点及方法。对说明文知识的介绍,常见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把握事物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说明建筑物的外形,构造的。教学时除抓住这一特点外,重点使学生认识说明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同时了解说明建筑物一般采用的说明顺序,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春蚕到死丝方尽》《宇宙里有些什么》《食物从何处来》《奇特的激光》是说明动、植物生长,宇宙科学,现代科技的知识小品。

1.2 要理清说明的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一般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般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各部分内在的联系,常常按照逻辑顺序。

1.3 要分析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用图表等。

1.4 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上。

根据以上知识点的提示、目标的明确,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才会清晰的掌握教材的结构特点和知识体系。正是因为胸中有“提示”,学习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这一单元教学目标是: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体会语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进一步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融合的写法,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它的学习目标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明白,本课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等等。明确了知识、明确了目标,单元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2. 分篇理出头绪,强化教学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确定一、二篇课文进行示范性的教读,这里所说的教读是从整个单元着眼,从具体课文着手,以单元“教学要求”为依据,以单篇“教学重点”为准绳,安排好教学内容,以点带面,做出示范。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借以优化教学效果。

首先是字词过关。认读是阅读的必要条件。认读能力指的是对语言文字符号进行正确感知的能力。语言文字本来就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所以每学一单元,首要的一步就是通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辨词明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对生字、难字不但要会谈会写,而且要知道它的多种用法、组词习惯,同时要有意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语素推断语义的能力,过好认读关。以便在扫清本单元字词障碍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丰富词汇。

再者是加深理解。字词过关后,就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时教师要强调中学生朗读目标:用普通话流利朗读。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要做到眼、脑、口、耳并用。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好的朗读有利于学生感知课文,强化认读效果,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语感。比如讲第四册第六单元时,我采用朗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个人专注朗读,小组竞赛朗读,优胜者对抗朗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时除了强调发音正确,还强调了融感情于朗读之中,置理解为朗读核心。

2.1 初读课文,把握作者思路,纵向联系,深透理解课文内容;横向联系,弄清文章材料的内在联系点。例如,苏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考虑到本文在单元的示范作用,考虑到单元教学的要求,因此,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丽,领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为此,应该从抓好作者的思路入手,感知教材,体会意境,感受情感。

2.2 精读课文,抓住关键的局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样是苏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在单元要求上,它的另一个要求是: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我们还是以《春》为例,如何既实施单元要求,发挥其示范作用,又能为略读课文提供借鉴。

2.3 重读课文,运用归纳这一思维规律,明确中心,完成教读任务。

教读课的任务,既是“单篇教学要求的具体化,又是落实单元教学要求的具体化”。通过初读、精读、重读,文章的结构、内容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明确,相信不会是一件难事,我们还是以《春》为例,文章就是通过对春天的各种景象记叙和描写,生动的勾画出一副生机勃勃的图画,热情颂扬了春天的美好,抒发了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给人以力量。简而言之,就是描绘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咏叹大自然,而这些恰恰就是单元提示的信息,就是教读篇目的中心,就是从教读作品中感受到的饿内涵,这一点总结到了,教学的饿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3. 做好单元小结,形成知识网络

这是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步,主要对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所学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为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创造条件。如果说第一步的知识提示是总体指导,目标是总的要求;那么第二步的教读示范是把总的要求分解为部分教学,化整为零;而第三步的单元总结就是把部分再综合成整体,化零为整,使知识形成比较完善的网络。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图表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