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

篇1

关键词:中职幼师专业学生 美术课 兴趣培养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以来,全国各地针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然而中职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其年龄较小、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学习主动性等问题广泛存在。特别是针对幼师专业所设置的美术课而言,大部分学生认为其无关紧要,导致其投入美术课学习的精力相对不足。那么,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提升幼师专业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就势在必行了。

一、科学规划教学目标

幼师专业教学的本质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幼儿教学,那么如何在中职学习阶段实现良好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幼儿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长期的幼儿教师实践活动我们了解到:幼儿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进而达到挖掘幼儿潜能,促进幼儿情感、思想、审美观念等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中职教育中采用何种方式提高中职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成为众多中职教育者的研究话题。

笔者认为,科学规划教学目标对提升中职幼师专业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做好美术课的基础训练,主要包括服饰搭配、材料装饰、色彩选择等。其次,重视幼师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利用服饰、卡通造型、玩具制作等方式实现对幼师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职教师应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美术价值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及情感观念。最后,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以名画鉴赏、幼儿作品欣赏为载体,通过对这些载体的分析促进幼师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品鉴能力的目的。幼师专业学生品鉴能力的提升,对于其在幼儿教育培养中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引入多元化的信息教学手段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对于幼师专业的美术课教学来讲,也必须高度重视与信息化技术的接轨,以现代化技术促进幼师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根据心理学理论,通过多元化信息渠道的运用更能提升学习者在某方面的兴趣。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也应该引入信息化工具来创新教学方式,以丰富灵活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地发挥这一阵地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首先,重视美术课的教材运用。教材是美术课教学的基础,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精雕细琢之下完成的,因而其在挖掘学生兴趣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引入对时尚名画的鉴赏内容。如针对某一时期社会广泛议论的画展开班级讨论,使用学生发言、教师点评的教学方法。再次,采用多媒体等新兴教学形式。传统的书本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等方式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多样性,采用多变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最后,采用学生互动参与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将在网络、图书馆、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运用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中分享经验成果,以此激发对良好美术修养的憧憬。

三、营造和谐的美术课堂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美术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门艺术,然而对艺术的追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很难实现的。传统的师生教学关系仅仅停留在教师对美术的领会,学生很难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桎梏。

首先,改变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方式调整为教师适当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在针对某一名画的欣赏中采用小组讨论模式,大家畅所欲言,针对该画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搜集、整理,对于有建设性的意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放松紧张的情绪,并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其次,重视学生的意见。针对刚刚步入专业化教学的中职幼师专业学生来讲,对画的鉴赏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那么教师就必须对其想法进行鼓励。因为美术课的目标不是将学生全部培养成专家,而是通过美术课提升学生的修养。最后,教师运用活泼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邀请学生参与问题回答时,表示对学生意见的尊重与期待,让学生能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重视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对于每一位中职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其家庭、年龄、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每一位学生的审美都存在差异。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在审美上也具有独特的看法。那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独特审美观的发展。

首先,针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一些需要动手的美术活动,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理解幼儿发展阶段,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今后的教学中。其次,针对动手能力较差但是色彩感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采用名画鉴赏的方式,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后,鼓励每一位学生在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化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朝着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提高学生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通过一系列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之后,中职幼师专业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势必有一定的提升,那么通过实践巩固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就成为必然选择。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创新意识,还能够将这种创新意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如何通过实践促进幼师专业学生对美术课学习兴趣的升华与巩固呢?中职学校可以成立模拟幼儿园的教学教室。当学生学习完一章课程内容以后,安排学生进入模拟幼儿园进行实习,根据自己对美术的理解将其运用到幼儿园设计中,强化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还可安排幼儿园实训课题。如一家知名幼儿园为了实现信息化教学,希望以信息化为主题设计幼儿园的各个区角。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而不知如何设计,这一课题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对幼儿园的理解而进行多元化设计。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而幼师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对于幼儿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课堂建设、美术实践等角度提出了提高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学生美术课学习兴趣的措施,希望为中职幼师专业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丁萌.美术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8(2).

[2]刘伟君.如何激发学生美术课学习兴趣[J].江西教育,2007(Z1).

[3]陈振富.浅析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46).

篇2

【关键词】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现状

开办艺术管理专业(方向)的高校按学校性质及生源不同大致分为三类:原文化部直属重点艺术类院校(吉林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普通公办艺术类院校(山东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独立学院或民办高等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等)。

在专业和专业方向设置上,各院校根据自身特点把“艺术管理”分别挂靠在公共事业管理、美术学以及音乐学这3个学科上。山东艺术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上海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都为:公共事业管理(艺术管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公共事业管理(艺术与文化产业管理方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艺术管理);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音乐学(艺术管理);天津音乐学院:1、音乐学(音乐商务专业方向);2、音乐学(音乐传媒专业方向)。[1]

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艺术管理者是文化艺术管理运行机制中最活跃的因素。管理者素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艺术管理工作的质量甚至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艺术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般管理者的素质,更需要储备相应的艺术专业知识。像音乐类院校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音乐鉴赏能力方面要过得硬,即经过大学期间对视唱练耳、和声、乐理和曲式分析的学习,任何一段经典音乐,只要听过就应当能够大概知道是什么国家、什么时期、什么风格,甚至是什么人的作品。我们在培养书画、演艺等文化经纪人的过程中发现,不具备专业素养或只是泛泛了解专业知识的人往往无法把握文化艺术的内涵,无法更好地将其以商业手段、大众消费的方式进行传播。另外,每个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经营管理模式,作为文化产业中的艺术产业同样包括文艺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等主要行业,而对于不同的艺术产业类别,国家政策及经营管理方式均不相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储备相关艺术门类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学习该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首先应该是懂艺术的专才,而后才是具备一般管理者素质的通才,这也是笔者主张以艺术生招生的方式招收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原因。综上,艺术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懂艺术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使其为日益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服务。

三、艺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艺术管理是艺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同时还强调与市场营销学、统计学、会计学、法学等诸门学科的结合。这种学科的多样性,必然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体现多样化。

目前各高校艺术管理专业课程方面的主要分歧在于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一是以某一艺术门类学科的主要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程(中央美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二是以整个艺术学科主要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程(山东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笔者认为艺术管理专业可在招生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区分为不同培养方向(之前笔者已谈到主张艺术管理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在大学第一、二学期完成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学习,第三学期进入相应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基础课包括两大门类,即艺术学和管理学。从艺术学看,根据不同方向学生的特点,需要学习与之相关的专业基础艺术理论,如音乐方向的艺术管理学生,还要开设音乐美学、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从管理学看,主要是艺术管理学方面的课程而非一般管理学课程。一、二年级完成理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系统的基础专业理论和管理理念,为三、四年级技能实践课做铺垫。技能拓展方面的课程一般属于学科专业课,需要根据不同方向的学生进行课程设置。仍以音乐方向艺术管理学生为例,其学科专业课包括音乐编辑与发行、艺术传媒技术等。开设这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技能,适应文化市场和高科技发展的需要。由于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新兴学科,因此在专业培养上不能缺少以应用性为主导的实践课程,艺术管理实践课程包括:艺术市场调研、舞台设计、演出策划等。学生在四年级时,应能结合所学的理论课、技能课进行独立的创作和策划。

四、艺术管理专业的师资状况

由于艺术管理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科班教师几乎没有。我国艺术管理专业教师大都来自于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还有的院校从业界聘请具有多年艺术管理经验的专家教授艺术管理课程或出任学科带头人(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另外,为了与市场接轨,我国部分院校艺术管理专职教师较少,大量教师是从演出公司、演出经纪机构,电视台,艺术品投资咨询和拍卖行等的高端人物中聘请(中央美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这种师资结构有利于高校培养面向市场的人才。纯粹的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师往往不善于把本学科与艺术管理的内容结合起来教学,而是单独地就某一学科进行讲授,学生不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国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通过撰文著述,弥补教材短缺问题,同时也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研究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建立起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管理教育体系,但总的来讲,我国建设艺术管理学科教材、经验、师资等方面的短缺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这不仅需要学校的研究及实践也需要国家、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简圣字.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的考察与思考. 歌海,2008(1)

作者简介:

篇3

一、对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思考

当前,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是采用“分科培养,全面发展”的模式,目的是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以求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小学教师。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体现小学教育综合性特点,在造就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同时,注意加强学生学科专长、教研能力的培养。

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在结构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二元结构特征,表现出“双专业”的目标取向。教务部门力图把课程设置与小学教学科目一一对应,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拔高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要求,细分课程,增加学时, 有些院校学科专业课程课时量已经占到了总课时量的42%,而学科专业课程的课任教师仍觉得课时不足,无法达到教学质量的要求;学生则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无法静下心来自主学习。

单纯对知识储备数量的追求会造成课程体系的无所不包,简单的学科综合或不同课程的内容综合也无法达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课程知识综而不合,学生在学习上囫囵吞枣,知识体系缺乏系统完整性。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来看,无论在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上,专业的学术标准和学术水平的要求与大学本科层次的要求会产生一定的差距,学生在知识的体系与结构上会产生一定的缺陷。最终造成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水准下降,课程设置专业指向不明,专业培养的目标规格再次游移于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不利于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建设。

二、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简化其多元结构模式,回归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结构模式。以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由此确定专业课程的结构配比,建立起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发展到专业研究课程的有机的、呈梯度分布的课程体系。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以大学文化通识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程为支持学生自我发展的辅助课程,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程设置体系,注重加强学生的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素养,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深入地了解,熟悉基础教育的特征,精通小学课程理论,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技巧,并具有初步的小学教育科研能力。这有利于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点,明确小学教育专业方向,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水平;防止小学教育专业“双重标准”的出现,符合高等教育的标准和要求,达到当前小学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求;同时,也突出了“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这一专业定位。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小学教育的专业基础理论,在小学教学中,并不能转化为直观的教学效益,小学教师在工作中,最需要的仍然是语文、数学等教学科目的相关知识,这种课程设置是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我认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小学教师应该是儿童教育专家,而非学科专家,作为一个教育家所需要的决不是单纯的知识。小学教育,因其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教育的重点在于发展儿童的个性,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形成人生的基本态度。教育的难点也不在于教师如何精通并传授学科知识内容,而在于教师是否有能力使学生热爱学习。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自控能力差,对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艺术的要求更高,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要求重视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教育心理学素质的培养。

在这里,我并没有贬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的意思。相反,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小学教师都是无所不知的全才,能解答小学生的一切疑难问题。面对现代社会知识的容量与更新速度,我们只能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建立起小学教育专业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马斯洛说过:“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通过知识达到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我们要培养的是充满想象激情和创造欲望的教师,是儿童眼中个性鲜明的人生导师,而不是单纯的课任教师。如果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对目前过早的将小学生置于学科体系之中,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有所触动,也算是一个收获吧。

三、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文化通识类课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选修类课程三部分。

1.文化通识类课程

文化通识类课程应使学生在基础知识水平上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并增加艺术审美修养。课程主要有哲学原理、法学概论、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大学英语、自然科学概论、计算机基础、体育、音乐、美术等。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3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

2.小学教育专业课程

小学教育理论类课程是提高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检查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及能力上应达到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要求。学生应培养自己内在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掌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知识结构,并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小学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小学教育技能课程、小学教育实践课程。以上两部分课程,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3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

小学教育实践类课程在时间安排与过程评价上应按专业课程标准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进行。要改变传统师范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新生报到一直到毕业前,让学生不间断地深入到小学教学第一线,目的是使学生对现代小学教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教育宗旨有所感悟,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机会。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的开发隐性课程,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及对小学教师职业的热爱,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格魅力。课程可分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实践、教育调查、论文撰写等。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2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一年级在每学期第一周及学期中间各安排一周的集中见习。二年级每周安排一天的分小组见习,并开始为小学教育调查研究做好准备。三年级学生自由实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并对学生的教学、调查给予指导和评估。四年级学生连续实习时间应不少于十二周,学生实习授课种类应不少于三门,教育调查和论文撰写时间六周左右。

以上安排,教育理论与实践课时数占总教学课时的50%以上,这样,就可以起到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的作用。

3.选修课

选修课以增加专业知识深度、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特长为目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学科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重点应放在学生日后自学方法的指导上,学生应在学科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选修。

四、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着课程设置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应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思想,采用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提供民主的学习氛围。

篇4

关键词:艺术学门类;艺术学;艺术学理论;学科目录;专业目录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2011年3月,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以下简称“2011学科目录”)印发实施。按照新的学科目录(本文把面向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为“学科目录”),“艺术学”已从原“文学”门类下一级学科独立出来,列为独立的第13个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称为“专业类”。本文把面向本科生培养的专业目录简称为“专业目录”),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门类的独立,必然带来下属学科的设置与实际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这既是一个严肃的学科范畴和学科逻辑建构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面向现实需要搭建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系统工程,同时,还是引导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发展的指导性纲领。

一、艺术的特性与学科门类的独立性

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自成门类,不仅是实至名归的学科关系和体系归属问题,也是艺术和艺术研究自身学科建设的转折契机。艺术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反映世界的独立方式,它与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的方式是并列关系,具有互不可替代的同等的重要性。因此,艺术学理应列为独立的学科门类。

人类与其他生物体的本质不同在于人是创造“意义”的生命体,人类既生活在自然界中,更生活在自身创造的“意义世界”中,并在这种“意义世界”中自我发展。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的基本方式,构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织的“意义世界”。哲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思辨”,以智慧的力量构成了人类的价值世界;宗教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虔信”,以神圣的力量构成人类的信仰世界;科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实证”,以认识的力量构成了人类的知识世界;而艺术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体悟”,以创造的力量构成人类的意象世界。以的观点看,艺术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以“艺术生产”的方式创造的人的意义世界的形象化体现。“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①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同样适宜于说明艺术的本质。人类通过艺术创造,形象地表达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对内心世界的感悟和对理想世界的意愿;又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进入体验的世界、感悟的世界和情感的世界,进而由艺术接受获得某种价值认同、精神激励、时代感召等,激发起人类自身之思想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因此,人类离不开艺术。人类离开了艺术,不仅是现实生活的缺憾,而且是思想、精神和情感生活的缺失,更是人类文化的缺失,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文化符号学认为,人是创造符号的动物,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基本方式就构成了人类的“符号宇宙”,它是“人的本质”所具有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的产物,同时人类又借助这些“符号”创造和创新自己的文化。正如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所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②在他看来,“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之中,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建造他自己的宇宙——一个使人类经验能够被他所理解和解释、联结和组织、综合化和普遍化的符号的宇宙。”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己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形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④这就是说,艺术也是足以认识人类自身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符号体系”。“象所有其它的符号形式一样,艺术并不是对一个现成的实在的单纯复写,它是导向对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它不是对实在的模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⑤我们“只有把艺术理解为是我们的思想、想象、情感的一种特殊倾向,一种新的态度,我们才能够把握它的真正意义和功能。”⑥

正因为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基本符号形式,足以对人类社会发生影响,艺术活动不仅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也受到各国和各个历史时期学者们的重点关注,历来是人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走出了哲学——美学——艺术学这样一条越来越集中也越专业的研究道路。从教育的历史看,艺术教育也走过了工作坊教育——学院教育——现代专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独立学科门类。纵观当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科目录,“艺术”都是独立的学科门类(参见表一⑦),虽然各国对该门类的名称有“艺术”或“艺术学”等差异,但都有自己自成体系的学科和专业群。同时,它又是和其他学科门类有着明显的交叉、融合优势的生长学科群。表一各国学科门类设置数量和艺术门类设置、学科数量比较表

目录国别1美国1英 国1德国1俄罗斯1日本1韩国1中国艺术学科门类名称1艺术学1创造艺术和设计1艺术,艺术学1文化与艺术1艺术1艺·体能1艺术学 一级学科191101518141-15二级学科1521441301301561-1(27)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是19世纪末在近代西方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由于政治、历史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艺术学”被归在了文学门类下,长期不是独立的学科门类。而且,在一个多世纪的教育发展中,艺术教育主要被定位为艺术技能教育,在人文社科体系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另类的地位。由此可见,这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艺术学独立为第13个门类,是理顺学科逻辑关系的正确之举。

二、艺术学门类的综合性与学科目录设置

艺术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使其具有了多重特性——作为以“艺术生产”的方式创造的“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世界,艺术首先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同时表现为“艺术生产”活动和过程,最终体现为艺术创作作品——因而成为形而上与形而下共存、道与器合一的文化实体。艺术的这种全方位的包容量和复杂性,也决定了它作为高等教育学科门类的复杂性和包容量,必然包含着多层次、多侧面的专业教育内涵。

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目录式表达形式,高校教育的学科目录、专业目录虽然保有知识体系和学理要求,但是,它的任务和作用却主要不是保护和传承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学科目录适用于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⑧专业目录则“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工作方向,是设置、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授予学位,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信息处理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⑨可见,高校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主要是规范学位、学科管理,面向社会人才需要的教育教学目录。

概括地说,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学科门类,其学科体系包含了“艺术技能”教育(艺术)和“艺术研究”教育(艺术学)两大部分,同时又涵盖了形态和领域各不相同的各种艺术类别和相应学科。矛盾也恰恰在于这种艺术与艺术学的差异、“术科”和“学科”的差异、艺术门下自身类别多样性的差异。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术科”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和中世纪的画室教育、作坊教育,到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意大利学院教育和近代的皇家艺术学院教育,都主要是艺术技巧和艺术创作教育。这种专注于艺术实践能力的教育传统在现代专业艺术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这种艺术专业教育在国内外的专业艺术院校中表现得最典型。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学科”教育,是在近代才发展起来的。这得益于西方“美学”的深厚传统,主要表现为“艺术史”学科的建立,以及逐渐兴起的“艺术学”二级学科教育;这类学科主要是建立在综合性大学中,而非专业艺术院校中。在中国作为“学科”的艺术教育是分裂的、初级的,“艺术史”作为专业主要是单科艺术史,比如美术史、音乐史等,最初只集中设立在有限的几所专业艺术院校中;“艺术学”作为学科专业,是在1997年的学科目录中被设为二级学科后,首先在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层面开展起来的,但在1998年的专业目录中并未设立本科层次的“艺术学”专业。

艺术(术科)与艺术学(学科)的差异,是一种天然存在,也是艺术作为学科建立学院教育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各国在学科目录中的处理是不同的(参见表一)。比较国外的设置,用“艺术”作为学科门类名称的国家占明显多数,只有美国用“艺术学”,德国则是客观地并列使用“艺术,艺术学”作为门类名称。这种同一学科门类的名称差异,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该学科门类的复杂性,同时反映了该国家对该学科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取向差异。但不管如何,他们在一点上是相同的,即该门类中都包含有艺术技能教育(术科)和艺术研究教育(学科)两类学科、专业。这恰恰体现了现代专业艺术教育“学术”与“技术”并重并相互结合的办学理念。

该学科门类的命名,虽然名之为“艺术,艺术学”是最客观准确的,但笔者认为命名为“艺术学”也是合理和可取的。这是由现代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大学教育在根本上是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以培养人才为中心,负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基本功能。大学实现这四大功能的资本是什么?学术知识和专业能力。一切体系性的专门知识都可以称之为专门知识、专业知识,被视为专门学问,在学校教育中表现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专业,其总体性质当然是“学”,这个“学”是“学科之学”,涵盖着该门类、学科或专业的学理性、学术性、专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如果包含有诸多专业技术的理工医农等门类、学科可以称为“学”,艺术门类、学科为什么就不能称为“学”呢?这里的“学”表明该门类、学科是一个包含着“学术”和“技术”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的综合体。简洁地说,大学教育可以概括为“学术为先,育人为本”,绝不同于职业教育、中专教育的“技术为先,实用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学教育中相当多的专业必然包含专业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也倡导实践教学,但又是以专业学术素养教育为前提的,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学养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使命。大学的学科、专业教育毕竟是体系性专业教育,必然要求施行贯穿着专业理念、专业技术、专业理论等的全面专业知识的整体教育观和人才培养目标。这对艺术学门类的专业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更应受到重视。套用历史上“体用之争”的话语模式,我们不妨说艺术学门类的高等专业教育应坚守“学术为体,技术为用”的原则。

三、我国当前艺术学学科目录的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校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指导文件,学科目录和下属专业的设置,根本原则理应是既符合学科和学理逻辑又符合社会教育实际。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艺术学学科目录的设置(参见表一),大致可归为两类设置逻辑和设置状况:一类是以艺术的“种”概念划分为基本根据的、学科数量较多又相互独立的设置格局。同时,又通过另设“综合”或“其他”学科,为艺术交叉或融合等新艺术学科、专业的拓展留出发展空间。这种设置格局体现了突出艺术“品种”的专业性,以“窄口径”培养具有专精的专业能力的艺术人才或艺术学人才的教学理念,以美国、英国等国为代表。如美国的学科目录,“艺术学”门类下共有9个一级学科,52个二级学科。另一类是以艺术的“类”概念划分为基本根据的、学科数量较少并相对独立的设置格局。同时,一般又在学科类别中依据传统设有少量的独立专业。这种设置格局体现了突出艺术“类别”的专业性,以“宽口径”培养具有兼容能力的艺术人才或艺术学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德国、日本等国为代表。如德国的学科目录中,“艺术,艺术学”门类下共有5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需要说明一点,上述两种设置逻辑和人才理念仅可视为体现在各自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状况中的一种倾向,并非像我国一样的明确原则。因为他们的目录是统计的产物,不具有规范性、指令。但有一点又是明确的,即不论是基于“种”概念还是“类”概念的划分,体现“窄口径”还是“宽口径”的理念,其目录的设置逻辑是统一的,内涵是一致的,理念是贯通的。

我国的新式艺术教育体系,从一开始就是模仿西方,走的是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路子。这种情形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形成格局,艺术教育以专业艺术院校为主,辅以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专业。专业艺术院校又分为单科院校和综合院校两种,前者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等;后者有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等(经教育部批准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31所)。再后来,又经过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院校合并和“扩招潮”,许多大学纷纷组建艺术学院或开设艺术专业,形成了当前中国艺术教育“四类”并存的格局: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的艺术院系,综合性大学的艺术院系,理工农林类大学的艺术院系。照理说,各类不同类型、性质的高校创办艺术类专业,理应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但事实恰恰相反,这“四类”基本等同一类,或说后三类基本等同第一类:基本都以培养专业创作和实践人才为培养目标。它们之间的差别远远大于类同,差异主要表现在师资水平和专业水准的高低上,而不是在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更根本的方面。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又与学科、专业目录直接相关。

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截止到1997年之前,艺术类一直是以具体的艺术种类、行当等为专业基点,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专业)都是具体的、基本的专业种类。比如绘画方面的“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都是以画种为区别的独立专业,设计方面的“环艺,染织,服装,陶瓷,装潢,装饰”等也都是独立专业,是以设计领域为区别划分的。这种学科、专业目录与突出艺术专业教育的办学体系相结合,造就了前述单科专业艺术学院的辉煌,它们以其高精尖的专业教育模式成为当时乃至当今全国艺术教育方面的榜样。即使在1997年后,新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以下简称“97学科目录”)和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98专业目录”),仍是按照艺术类型设立8个二级学科,20个专业,但体现了“改变高等学校存在的本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的状况”⑩所作的努力。

我国新公布的“2011学科目录”,虽是多方长期努力的结果,但结果显然是差强人意的。“艺术学”从一级学科升级为门类,但并没有将原一级学科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一并升格为一级学科,而是归并为5个一级学科。这当然可以视为“拓宽和调整”理念的延续,但却存在着学科间的逻辑关系不同、学科含量严重不平衡等问题,所体现的学科建设和教育理念也是紊乱的。这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发展遭遇尴尬,并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在“97学科目录”中,艺术学的8个二级学科是按照比较公认的艺术类型(种属关系)划分的,符合艺术学学科的学理逻辑,也符合我国艺术教育的学科实际,具有简明、准确、包容、规范的特点。如将之集体升级作为一级学科的名称,将原“98专业目录”中的20个专业不升级,稍作调整作为其名下的二级学科,则有顺理成章的优势。一是可以使原有学科体系稳定过渡、有序升级,二是也有利于现有高等艺术教育“四类”院系稳定办学秩序,切实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充实调整教学内容、突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遗憾的是,新学科目录莫名其妙地设了5个一级学科,据说原因是行政命令与学科组妥协的结果。我并不是一般地反对一级学科整合,如果按照相同的学理逻辑和拓宽口径的思路,整合设计一级学科和下属的二级学科,则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比如设置“A艺术理论,B音乐舞蹈,C戏剧戏曲,D美术设计,E电影电视5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就比较合理,既有教育实践的传统又有学理融合的基础。另外,最初审批通过的“4个一级学科设置: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学、戏剧影视学、美术设计学”方案也比现行的方案要好一些,学理逻辑还是统一的。这两种方案都突出了一种学科整合、融合的理念,既符合当代艺术融合发展的趋势,又符合拓宽人才培养口径的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新方案一级学科的设置逻辑和口径不一是显而易见的:“美术学”、“设计学”只是过去单一的二级学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的升级,“音乐与舞蹈学”是原来两个二级学科“音乐学”、“舞蹈学”的合并,而“戏剧与影视学”则包含了过去的三个二级学科: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其实,在高校的实际教学和院系的设置中,戏剧和戏曲又是各自独立的,这就在实际上是四个学科。这种逻辑和口径不一、学科含量的人为失衡、学科名称用“与”并置的状况,势必带来学科目录设置和学科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一是造成学科建设和教育发展理念的混乱。

新的学科目录所释放的学科和教育理念不是融合发展,而是并置在一起的学科各自发展,壮大后就可以分离、分立的信号。这至少会造成两种可预见的恶果。

其一是激化学科分立,造成一级学科的名合实分的发展尴尬和无实效建设。日前,国务院学位办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到新目录的相关工作,待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与学科目录相适应的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也将随之启动(因“2011学科目录”只设置到一级学科,则新的本科专业目录所设“专业”就将成为国家的二级学科规范)。但是,这种学科建设具有“长远”意义吗?能够收到实效吗?以美术学、设计学独立设置一级学科为鉴和奋斗目标,“被并置”的学科必然要求分立。因此,这类一级学科建设必然不会造成实质性的融合,又终将因不远的将来的分离而白费功夫。这种结果,我们还可以从2011年修订的征求意见稿《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中看出苗头。它在艺术学5个专业类下设27个专业,但在“被并置”的一级学科中,设置专业的理念和逻辑又是不统一的。在“音乐与舞蹈学类”下设的专业有“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等,所设专业显然是两个学科专业的分立并置,而非合并统合的;但在“戏剧与影视学类”中所设专业似又表现出了部分融会统合的理念,比如“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专业。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作为教学专业,即使在相似领域比如表演、导演中,戏剧、戏曲、电影、电视乃至音乐、舞蹈学科的专业要求是很不相同的,硬统合在一起也必然以“专业方向”的方式分而置之和实施教学。毕竟,不同艺术种类(学科)间的差异要明显大于类同,这是由艺术的分化、分科发展的历史造成的合规律的必然选择。所以,笔者认为在“戏剧与影视学类”中的这种设置,并不是出于融合和宽口径的考虑,而是“数量控制”的副产品。

其二是弱化学科发展,造成原有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同时受到削弱的局面。退一步看,即便是按照现在设定的一级学科实施建设,那些被合并在一起的一级学科理应按照融合发展的理念来建设并设置二级学科。现行学科建设原则要求,“一般学科建设都按一级学科来评价、设定共同课程、决定学科规划”,照此实施,就极有可能造成“被并置”的一级学科以削弱原有独立学科的专业性为代价,来寻求两个学科的硬性“融合”。这实际上会造成两败俱伤,不仅制约某些原有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也限制了原来发展比较薄弱的学科。现行美术学、设计学为独立一级学科的设置,可被解读为学科发达、成熟就可以设为独立学科的原则之体现。但是,音乐学科、戏剧学科在原有八个二级学科中也是高度成熟、富有成就的学科,失去了像美术学科一样的独立地位,只会限制它们的发展空间。同样,舞蹈学科是过去发展相对较弱小的学科,电影、广播电视艺术作为比较新兴的学科,不给予它独立的发展平台,同样难以使这些学科自身丰富和壮大起来。

二是导致艺术专业院系的新一轮扩建和合并潮。

前面已经分析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四类”并存的局面,其中的主力当然是教育部批准的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在专业院校中,单科设置的专业院校又是佼佼者,特别是在京的专业院校,它们在所依托学科中保持着最高水平,是该领域学科建设的代表。如果将原有八个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它们将在新的一级学科建设平台上提高和深入发展,保持学科建设和学位、专业教育的最高水平,并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但是,依据新的学科目录,它们将面临“降格”的尴尬:许多原来领军的完整的单科院校将降格为半科学院(比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甚至三分之一学科、四分之一学科的院校(比如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这种被动“降格”的尴尬还将落到其他京外单科艺术院校头上。这不仅严重削弱了原有单科院校及其所在学科的地位,也将带来它们学科不完整的生存危机,引发新一轮的学院扩张和重复建设,或者是新一轮的学院合并。

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按照现行学科建设原则和学位授予制度,这些一级学科不健全的单科院校,必然要寻求自身学科建设的完整性,因为这是学校生存和发展前提,生死攸关。同时,在年内有关艺术学升为门类后学科建设问题的论坛中,我们已经听到了有关“专家”的这种声音,他们认为:“升级”对于不同性质的大学,所面临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对于综合类大学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其学科有关,而对于专业院校而言,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艺术大学。”对此,艺术学学科组成员们或有所察觉,他们呼吁艺术学门类建设要杜绝画地为牢的地域掠夺和争权夺利。但是,这种呼吁对于政策所导致的生存危机而言,怕是难以奏效的。

令人遗憾的还有,“艺术学理论”下只拟设“艺术史论”一个专业,难以让艺术研究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更难以为艺术教育起到拓展作用。而且,“2011学科目录”也没有为艺术自身或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发展设立门径。虽然拟列入“艺术与科技”专业,但它设在“音乐与舞蹈类”中,难免沦为舞台声光电专业,而不是为“艺术与科技”交叉专业留出的发展空间。更令人遗憾的是,现已公布的5个一级学科设置方案,短期内是无法更改的,按照《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规定,“一级学科的调整每10年进行一次”。这将令刚刚自立的艺术学门类的学科和专业建设,需付出10年的代价、浪费10年的青春成长期。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96-97页。

②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

③同上,第279-280页。

④同上,第33页。

⑤同上,第182页。

⑥同上,第215页。

⑦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五”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国(境)外学科专业设置情况调研报告(2006年)》。

⑧2009年颁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

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⑩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

篇5

摘 要:图书馆指导师范生有效阅读要研究“三问题”:立足层次性,重视专业性,创造特色性。图书馆指导师范生有效阅读要确立“三主观”: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馆员是阅读的主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主旨。图书馆指导师范生有效阅读要抓“三环节”:利用“符号系统”,激发欲望,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围绕“主题活动”,拓展视野,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开设“阅读指要”课程,规范阅读,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68-03

收稿日期:2014-12-18

作者简介:杨 伟(1968―),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地方高校图书馆辅助阅读教学活动的探索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FHB110149。

图书馆有效阅读指导是对课堂教学补充和发展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馆员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指导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图书馆重视学生的阅读指导,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员要以智慧点燃学生阅读的激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激活他们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他们健康人格的塑造。

乔勇曾统计过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学分比例(见表1),发现三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教育课程的权重比例悬殊。上海师范大学偏重学科专业课程,而南京师范大学是在通识教育课程上学分占比较重,杭州师范大学的三类课程比例则相对均衡。我国师范生的课程结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研究广度。那么如何避免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偏差,丰富师范生的知识,学校图书馆必须承担起指导师范生有效阅读的责任,增强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对师范生的专业涵养作用。图书馆应如何指导师范生的有效阅读呢?

1 图书馆指导师范生有效阅读要研究“三问题”

1.1 立足层次性

一般来说,低年级以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为主,高年级以开设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为主,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阅读兴趣等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图书馆员应分析不同年级师范生群体的阅读倾向、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阅读技能培训和阅读指导,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他们科学选书,针对不同的阅读题材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创设条件、因势利导,使阅读指导面向全体学生。

1.2 重视专业性

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两类,学科专业知识指的是“教什么”,而教育专业知识指的是“怎么教”。学科专业知识构成了师范生未来从事学科教育的知识基础,的确很重要。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他所拥有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成正比的,因此师范生要获得精深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在课堂中学到,还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获得。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平台之一的图书馆,在阅读指导中要充分发挥馆员的主导作用,调查研究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知,理解阅读个性和多元解读,鼓励创造性鉴赏,读出自己的个性、见解,并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及时、恰当地给予指导,使学生主动、自觉、积极、有效地阅读。

1.3 创造特色性

馆员在阅读指导中,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形成富有特色的阅读指导模式,多在指导技巧和方法上下工夫,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畅谈阅读体会,鼓励新颖独到、有创意的见解,让学生触类旁通,思维向纵深发展,使阅读指导更有针对性、探讨性和灵活性。如此,无论是阅读氛围,还是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都会更好。

2 图书馆指导师范生有效阅读要确立“三主观”

2.1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自主阅读始终是阅读全过程的主体活动。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专业有小教文科、小教理科、英语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多个专业。因此,图书馆指导师范生的有效阅读在形式上是多样的:阅读、思考、讨论、归纳等;内容上是多方面的:师生之间、馆员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情感的展现,行为的表现等;时间上是全程的:体现在阅读指导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范围上是全员的:年级可以不同、专业可以不同、层次可以不同。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培养个性,体验读书的快乐,感悟文字特有的魅力,提升理性认识。实现主动的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有持久的阅读热情;灵活的阅读――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

2.2 馆员是阅读的主导

“馆员是阅读的主导”, 馆员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确立、展示馆员阅读指导的主体地位;馆员是学生阅读方法策略的设计者,通过完备的方法策略,保证阅读活动的有序、高效;馆员是学生阅读才能发展的发现者,有效的阅读活动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能力,滋养健康人格,发展创新能力[2]。因此,馆员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展现个性、展现能力,为学生选择好阅读内容、阅读方法和阅读空间;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让他们的阅读是从容的、思考是细致的、讨论是热烈而深入的;通过开放的课堂,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充分表达个人见解,从而真正获得阅读的快乐,养成持久的阅读兴趣。

2.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阅读指导的主旨

阅读指导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加工、筛选、利用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图书馆应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基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阅读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既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爱美的情趣、坚强的意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阅读指导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知识积累为取向的做法,应向提升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方向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图书馆指导师范生有效阅读要抓“三环节”

3.1 利用“符号系统”,激发欲望,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

新生刚入学时,图书馆就利用双休日开设专题讲座――“腹有诗书气自华”,使学生明白,优秀的作品能够引人遐思、给人启迪、令人受益,从阅读中学生可以受到思想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专题讲座要有吸引力,利用“符号系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传播学中“符号”的含义极广,泛指人们传递和获得信息的各种途径,它是信息传递得以实现的要素[3]。符号系统是阅读内容的载体,它指馆员为了指导读者阅读的高效所借助和使用的一系列工具和手段,包括文字、语言、地图、影视、媒体、动作等子符号系统,成为沟通馆员和读者的媒体。

图1 图书馆采用符号系统流程图

图书馆采用符号系统的功能在于:传递和载运阅读内容,从而完成知识拓展、智能发展、育人教育的三项任务。在整个阅读活动中,馆员是阅读活动的控制者和决策者,将阅读内容与信息符号有机结合,选择符号系统传递给读者。而作为信息受体的读者又不时地通过各种方式将阅读效果反馈给馆员,馆员可用读者的提问等方法及时了解读者对所阅读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来调节阅读内容。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图书馆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过程就是馆员与读者双方共享信息符号的过程(见图1)。图书馆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功利性阅读的弊端,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拓展,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应该成为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打造优秀的阅读文化,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2 围绕“主题活动”,拓展视野,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活动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而不能随心所欲[4]。馆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阅读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如专家讲座,结合课程进度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专题,邀请名家讲座。同时兼顾学科的多样性,文理兼顾。传播前沿信息,拓展全校师生的视野。读书交流活动,每年定期举办“读书节”,为期一周。通过作品展示与介绍、读书演讲、读书评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交流读书心得。如对名著的阅读指导,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力,启迪智慧,完善人文素养。读书竞赛活动,每学期各一次,指定竞赛主题,发挥小组的团队协作精神,对阅读技能、阅读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测与指导,让学生在肯定与鼓励的氛围中,获得阅读情趣。

利用周末举办各种讲座,如走近张爱玲、唐诗撷英、莫言文学漫谈等,引导学生在文字中穿行,在文学中徜徉,品读感悟,多元解读,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实现从“乐读”到“会读”的提升,从而使学生在自主、自然的阅读中享受阅读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乐趣,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一种美学的修养、一种人文情怀的塑造以及健康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每个学期,图书馆都积极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并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阅读总结会、文学沙龙等,让学生总结阶段性的学习成果,除平时阅读外,这些书目还作为寒暑假作业的一部分,要求学生阅读鉴赏文章,每个假期里至少完成两篇以上读书笔记。开学后,图书馆和教务处联合,与语文老师紧密联系,进行一系列评比活动,评比结果在校园内宣传表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定期举办各种读书征文活动、文学作品写作比赛等,读写结合。例如,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协助学前系举办了《童话节》,开展了“儿童歌曲大赛”“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活动、“童心飞扬”讲故事比赛、“创意头饰”设计比赛等童话创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对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加,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学生进入“乐读”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深阅读”和“深思考”, 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

3.3 开设“阅读指要”课程,规范阅读,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分享经验、合作创新的重要纽带,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和民族实力的引擎。为了切实加强师范生的阅读教育,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建设“阅读指要”课程。这门课是该校申报成功的一门创新课程,是该校改革的一个重点项目。就课程的性质而言,“阅读指要”是面向五年制高等师范各个系科方向的通识博雅课程。首先,“阅读指要”课程要引导学习者树立全新的“经典”的观念,从而大力拓展学习者的阅读视野。教材一共设置了16个单元、涵括36个不同领域,其中包括宇宙、军事、逻辑、社会、医学、科幻、博文等领域。通过课程的介入,强制性地打破“专业”“封闭”的传统观念,引导学习者重新建构“经典”的观念[5];其次,课程要通过要点提示和方法指导,引导学习者养成主动阅读的品质。“主动阅读”不仅意味着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广泛地阅读,更意味着在阅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阅读指要”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引导学生接触各领域、各方向的经典名著,以有所创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为硬性手段,“强制”学习者打破并改变“专业僵化”“封闭”的观念,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为学习者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百年高师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英才风华,通过系统全面的阅读活动,使学生提高认识水平、提升精神境界。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与团委会、学生会合作创办南通高师校刊《赛》,翻开书页,卷首语中会看到老师的人生阅历,将学生由知识引向智慧,由求知引向探索人生,由关注功名引向追求幸福;从“校园视点”栏目中知道学校发生的热点事件,重温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重温感恩节的温暖镜头;从“学生工作”栏目中看到同学的亲情感悟,走进校内外的慈善活动、走进山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共同体验多彩的生活;“千思万旅”一栏,为同学们介绍了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等。《赛》办刊十余年,深受师生喜爱。

4 结语

图书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核心。图书馆有效阅读指导,既要让馆员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和独特体验,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成长,在书籍的海洋里锻炼,不断追求真善美,在人生中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图书馆通过阅读活动让“学生拓展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 乔 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14-15.

[2] 张 超.本色阅读: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J].课程教学研究,2012(8):87-90.

[3] 陈 雅.地方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与创新[J].青海社会科学,2008(5):18-20.

[4] 李惊梅.在阅读中构建精神家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6):44-45.

篇6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85人,其中教授397人,副教授9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83人;有博士生导师46人,硕士生导师776人,拥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2个学科的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获批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省政府津贴专家、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60余人;已聘请“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及楚天学子40余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和16位院士在内的近300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形成了一支以博士生导师和海外留学博士为核心、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队伍。

人才培养: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英语四级稳步上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是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2013年,我校学子在多个大学生竞赛中摘金夺银,共获得、省级学科竞赛奖励234项,其中奖励95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屡创佳绩:本科生获一等奖3项;研究生获一等奖4项。

办学实力:学校现有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国家、教育部及省部级科学研究基地14个,已形成了完善的服务水利电力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体系。近四年,学校承担项目249项,科研合同经费总计7.5亿元,59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获批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已有8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成功应用于水电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及生物医药等行业领域,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

展望未来:目前,学校正以培育“求索”精神为主线,努力建设学术型、和谐型、开放型、创新型、智慧型校园,着力营造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的校园文化,逐步打造三峡大学特色的育人生态环境,为早日实现三峡大学的“名校梦”,把学校建设成为“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艺术类专业

学校开设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等7个本科专业10多个专业方向,有艺术文化学、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美术、音乐教育)硕士点。

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设施。逸夫教学楼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有功能齐全的画室、设计室、琴房、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的音乐厅、展厅,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资料室藏有2万余册专业书籍和大量视听资料及专业期刊;学校艺术实验中心有装备先进的模型工作室、数码设计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室、版画工作室、雕塑与陶艺工作室、影像工作室、书画临摹室、电脑音乐制作室、数码钢琴室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千万元,并建立了26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包括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项目100余项。

学校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音乐会、学术报告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师先后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理论奖、湖北省人文社科奖、宜昌市人文社科奖等理论研究领域重要奖项和中国国际合唱节、世界合唱节、湖北省“屈原文艺奖”、湖北书法黄鹤奖、楚天群星奖等专业协会高水平赛事奖项15项。我校学子在中国国际合唱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北省高校美术大展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每年获得省级以上专业奖项100项以上。积极参与并承办多届“长江钢琴杯”全国系列赛事、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教育部“留动中国”九州赛第五赛区比赛等极具影响力的大型赛事活动。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乌克兰、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有师生出国访学和交换学习。

一、学科专业

音乐学(学制4年)培养目标及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中、小学校、艺术团体、社会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音乐教学、音乐表演、音乐文化研究、大型文艺活动策划以及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等工作的音乐工作者。

音乐表演(学制4年)培养目标及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音乐表演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良好音乐素质和较高的音乐表演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社会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学与研究、大型文艺活动策划以及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舞蹈学(学制4年)培养目标及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中、小学校、艺术团体、社会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表演、舞蹈创编、舞蹈文化研究、大型文艺活动策划以及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美术学(学制4年)培养目标及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中、小学校、艺术团体、社会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美术教学、美术创作、艺术设计和艺术管理以及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等工作的美术工作者。

环境设计(学制4年)培养目标及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环境设计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环境设计与创作能力、环境设计及研究能力,能在环境设计领域从事设计、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学制4年)培养目标及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全面的理论素养、丰富的设计技能,能在相关设计领域从事教育、研究、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设计人才。

播音与主持艺术(学制4年)培养目标及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及法规,具备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主持能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在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党政宣传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主持、采编、制作和其它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招生计划

招生省份

学制

音乐学

80

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山西、重庆

四年

音乐表演

20

舞蹈学

30

美术学

80

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山东、山西、福建、安徽、河北、广东、河南

环境设计

55

视觉传达设计

55

播音与主持艺术

40

湖北、湖南、重庆、江西

实际招生计划以各省公布的计划为准

三、专业考试

2015年,我校艺术类专业不再组织校级专业测试,统一采用招生计划设置省份专业统考成绩。

四、报考条件

1、参加各省艺术类专业考试联考合格,并达到我校在该省所在批次分数线。

2、报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要求身材匀称,五官端正,女生身高不得低于160厘米,男生不得低于170厘米,发音器官无疾病,无色盲、夜盲。

五、录取及复查

1、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取得所在省专业联考合格证,在文化成绩达到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前提下,根据考生综合分(文化成绩×40%+联考专业成绩×60%=综合分)从高到低按招生计划数依次录取。

2、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三个专业,专业取得所在省专业联考合格证,在文化成绩达到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前提下,根据考生专业联考成绩从高到低按招生计划数依次录取。

3、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所在省专业联考合格证,,在文化成绩达到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前提下,根据考生综合分(文化成绩×50%+联考专业成绩×50%=综合分)从高到低按招生计划数依次录取。

4、新生入学后,学校组织全面复查,如发现不符合招生录取条件或弄虚作假者,将取消其入学资格,退回原籍或原单位。

咨询电话:0717-6392282、6392665、6394425(fax)

篇7

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没有很好地理解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或者只是片面地强调了这种“基础性”。问题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是面向什么呢?是为谁而打基础呢?小学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基础,尤其是为中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小学教师如果不知道中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规律,不知道中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又如何能实现为中学阶段打基础呢?“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注重教师教育的“整体性”,即把基础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打破传统分段分层式的中、小学师资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全程考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培养的基本问题,将中小学教师教育统一起来,观照基础教育的全程性和贯通性特征,形成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性也可以表述为“基础性”,就是要改变小学教师只懂小学和小学生、中学教师只懂中学和中学生的教师观,强调无论是培养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都应该了解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和原理。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打破小学教师只了解小学和小学生的片面性,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了解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树立基础教育的“整体观”,能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相互连贯的维度中全面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小学教育专业不关注小学,不关注小学生,其关心的重点还是小学和小学生。在强调“整体性”的同时,也必须突出“阶段性”、“重点性”。总体上来讲,小学教育专业还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有关小学、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知识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关注中学阶段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而且,学生对某一“阶段性”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基础教育“整体性”把握之基础上的,“阶段性”需要“整体性”的关照,而“整体性”亦需要“阶段性”的充实,它们是彼此映照的关系。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相互渗透

有一句话似乎很好地概括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叫做“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无论是综合培养模式还是分科培养模式,实际上都在强调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但是,“学有专长”中的专长一般不是指学科上或教育上的专长,而是指艺术或其他方面的专长。“小学教师不一定要掌握某一门学科的高深知识,也不要成为某一门学科的专家,但要拥有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并在音、体、美方面有一定特长,成为综合性、全能性的人才。”还有学者认为,“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定位为综合性是从专业要求的需要出发的。”“综合性是专业建设的需要,在综合性和专长性两者不能两全时,我们应该忍痛割爱,毫不犹豫地放弃专业方向知识的专长性,有所为有所不为。”究竟该如何处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关系呢?对于“综合性”是没有疑义的,但对于“专业性”,我们该如何去正确理解呢?在强调“综合性”的时候,“专业性”真的如某些学者所说那样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吗?小学教师的专业性首先表现在对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的把握以及学科文化的领悟上,这其实就是一种“学科专长”。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恐怕不太需要更多更深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数学知识,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淡化学科知识的缘由。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像中文、数学等专业那样学习那么多、那么深的学科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成立的,但仍然是不够的。需要询问的是,小学教师如果不能用浅近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语文、数学的优美,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小学教师吗?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喜欢上语文、喜欢上数学,那会是合格的小学教育吗?很难说让人人喜欢语文、让人人喜欢数学,但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教育目标,如果没有一批具有这样理想的小学教师,为学生未来更为艰深的语文、数学学习奠定基础的目标能实现吗?小学教师不只是教语文、教数学,关键是培养学生在这些领域的兴趣,语文课要能让学生产生“语感”,数学课要能让学生产生“数感”,音乐课要能让学生产生“乐感”,美术课要让学生产生“美感”等等,要唤起他们对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的热爱,这才是小学教师的真正本领。

而没有对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学科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和学科背后所隐藏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教育艺术的掌握(这是另一种专业性能力),教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试问,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学、文艺批评、写作能力,未能有效地把握、搜集和选择相关的学术信息,对语文学科的专业感受和专业拓展能力均比较薄弱,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欣赏水平呢?其他学科的教师亦如是。虽然小学教师要求能够教不同的学科课程,但从人的精力和专业范围来讲,一个同时教授语文、数学甚至更多学科的小学教师恐怕很难同时让学生喜欢语文、数学,甚至更多学科。这就需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在“学科专长”上的这种特殊本领,学生要具有综合的各科教学能力,更要有在某一学科上教得优秀的能力,因而,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可以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但要强化在某一学科上的专业性能力,这也是小学教育为中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奠定基础的重要体现。“专业性”还体现在教育研究上。为什么教育家多出在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呢?那主要是因为小学具有更为丰富的教育研究资源,那是一片肥沃的科研土壤。杜威作为世界级的教育家,其“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与他在1896年到1904年于芝加哥大学任教时按照自己的理念搞的那个名叫“芝加哥实验学校”密切相关。李吉林作为为国内当代知名儿童教育家和语文教育专家,不也是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至今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各国政府间关于教师地位的特别会议,并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该文件“教师的责任义务”一章中指出:“所有教师都应认识到自己的专门职业的地位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自身,应努力在一切工作中都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小学教师要使自身所承担的工作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研究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方法就是唯一的途径,这也是提高小学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看重“综合性”,但也不轻言放弃“专业性”,它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性”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认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的,就像知识的“渊博”一样,没有一定程度的“渊”,“博”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一定范围的“博”,“渊”是很难持久的。

三、“选择性”与“定向性”相互包容

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开放的培养体系,它强调学生在学习内容模块和就业面向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只能从事小学教育吗?“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多少与现行“定向性”的观点有些不同。有观点认为,“我们允许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自主择业,允许或‘强迫’非自愿学习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小学教育专业,这实际上就是在按照非定向性思路培养小学教师,结果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减弱,降低其专业知识的水平,降低其专业能力的标准,降低其专业精神的要求。这种办学模式不仅削弱了师范性,或者取消了师范性,而且往往殃及学术性,对学生的学科专业方向的学术能力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抑制作用。”还有学者说得更加绝对,提出“必须坚持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指向,避免外延扩大。”“坚持培养小学教师,即是强调专业目标的单一性,反对任何方式或形式的多元态势。”用“必须坚持”和“反对任何形式”来坚守小学教育专业的“定向性”,可见其坚定的决心。这种坚定的决心出发点是维护小学教育专业的纯粹性,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纯粹性存在吗?是合理的吗?实用主义教育大师杜威说“没有比想教育人们只着眼于一种活动这件事更荒谬的了。”“预先决定一个将来的职业,使教育严格地为这个职业作准备,这种办法要损害现在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削弱对将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备。”这是从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角度对职业选择之“定向性”的质疑。正如数学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数学工作,物理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物理类的工作,乃至师范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教师工作一样,小学教育专业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从事小学教师职业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有些职业并没有相应的专业来培养,比如公务员,高校并没有一个“公务员专业”,所以许多其他专业来报考公务员,当然也包括小学教育专业,这不能说不可以。有不少地方小学教师招聘不限制专业,任何专业都可以去报考,这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造成了事实上的挑战,至少培养中学教师的数学、中文、英语等专业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就业的极大威胁。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要有优势去竞争小学教师岗位,另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也要有可能去竞争中学教师岗位。还有一种情况不能忽视,那就是“根据技术化进步的速度,许多人在一生的工作过程中将有几种不同的职业或经常变换工作地点。”这已经是一种现实,尤其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进了小学,这是值得欣慰的,但也有一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入中学或其他岗位,他们事实上也是可以选择进入中学的,只要他们愿意和有能力的话。但按现在的培养模式,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入中学很难适应中学教学,小学教育专业只关注小学的情况窄化了学生的就业选择面和适应能力。在“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模块,比如可以选择更多与中学教学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还可以在小学实习之后选择到中学去实习,更好地了解中学的教育实践,这样他就可以在就业时有更多的本领去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这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小学教育专业坚持单纯“定向性”的理由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只有在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定向性”才能成立;反之,在坚持“定向性”的同时,也不能取消学生的选择自由。“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的“选择性”和“定向性”之间进行了协调,提供了可以沟通的桥梁,使“选择性”和“定向性”相互包容,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在多元化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

四、“创新性”与“继承性”相互兼顾

从目前国内教师教育模式的现状来看,“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它不同于“分段分离式”这种我国最为普遍也最为常见的教师培养模式,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培养过程和方式更贴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具时代应用性特征。但是,“整合连贯型”不是对“分段分离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否定,而是一种扩展,是一种继承性的创新。在小学教育专业进行“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种创新,这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就可以看出,但不是对“全科型”、“分科型”以及“中间型”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否定,是一种扩展,一种新的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育效果的评价等都会有所创新,但肯定会有所继承。这一改革的过程中,使“创新性”与“继承性”相互兼顾至关重要。

五、结语

篇8

一、市场需求催生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等精神性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种类众多的广播、电视、网络音乐节目层出不穷。在音乐媒介和音乐节目迅猛发展的局面下,需要有更多更专业的音乐传媒人才来更好地进行音乐传播,特别是音乐专业领域类的新闻采访、编辑、评论等重要活动。而目前从事音乐采访、编辑、评论、策划的人员,要么是非音乐专业方面的新闻人才,要么是音乐专业的但又缺乏媒介知识和传播技能的人才。前者对音乐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评论往往不够专业、深刻,甚至对音乐术语解释错误;后者则缺乏采、编、写等媒介传播技能,也难以对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进行有效传播。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音乐的传播与发展。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2006年9月,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成立了首个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并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二、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计划

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培养音乐节目主持、音乐新闻与评论、音乐编辑与策划的传媒工作者;为音乐、文化事业等单位培养能从事音乐文化市场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工作的人才。以下从招生要求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来探讨该专业的培养计划。

1.招生要求:在重视音乐的基础上,提高对学生文化的要求

在音乐考试达标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要达到相当的标准,以保证其足够的文化素质,重点要对写作能力严格要求。在招生规模上,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每届以不超过二十人为宜。

2.课程设置:有效融合音乐和新闻相关学科知识

有人认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的就是娱乐新闻记者,但笔者不敢苟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通常意义上的娱乐记者虽然也采写、播报音乐类的新闻及人物,但他们往往并不具有专业的音乐知识与素养,因此他们的报道难以深入,甚至有时在音乐领域还会犯常识性的错误。所以大多数的音乐类新闻、娱乐类报道往往流于表面,甚至成为花边八卦新闻的代名词。当今是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时代,由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要求。很多对音乐有兴趣的受众现在不仅要欣赏音乐,他们还渴望能够懂得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表演技能,甚至音乐的创作方法等等。对音乐艺术来说,各种媒介和媒介从业者担负着传播音乐和引导整个社会的音乐发展风向的职责。具体说来,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出来的音乐新闻记者,要有能力发现并判断音乐事件的新闻价值,有能力与音乐家进行非常专业的交流并采写出相应的新闻报道稿件。而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的就是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从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除了作为音乐专业方面的诸如“视唱练耳”、“乐理”、“主科曲式”、“副科钢琴”、“音乐学导论”、“音乐评论文献导读”这样的传统课程外,还安排了“传播学概论”、“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摄影”、“电视节目策划”这样的新闻传播类型的理论及实务课程,“音乐文论写作基础”这样的音乐与新闻相互融合、渗透的课程,还有“文化市场营销”这样的拓展性课程以及“欧美电影艺术评论”这一类开阔文化艺术视野的课程。此外,在学生二年级下期安排有一次为期两周的田野考察——音乐采风,通常是安排学生到一些民间音乐的发源或分布地区,对民间音乐的形态、现状、传播与发展做一些采访和考察,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作为研究成果的呈现。最后,在四年级下期,安排学生到媒体、文化传播公司、演艺公司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实习。

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决不是音乐与新闻的简单相加和机械组合,而是有机地融合和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也就是说,传统的新闻学理论及“采、写、编、评、摄”等技能类专业课程要进行“音乐化”改造。同时,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法也要提出不同程度的“音乐化”改造要求。例如“音乐文论写作基础”这门课程,其中就安排了音乐通讯、音乐消息、音乐专访等音乐内容与新闻文体有机融合的教学内容;在“新闻编辑与评论”这门课程中,则要求重点学习音乐类新闻的编辑技能;在“新闻采访与摄影”这门课程中,要求学生重点学习音乐人物、音乐事件等音乐题材的采访及摄影。

因此,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力求培养出一批既精通音乐、又掌握新闻和传播理论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为音乐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三、师资组成:有待优化和提高

目前,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拥有专职教师八名:其中在音乐领域的课程方面有教授两名,副教授两名,讲师三名;在新闻传播类课程方面,有副教授一名,为传播学专业硕士学历。目前,该专业方向的音乐新闻师资都是音乐理论专业或者新闻传播专业背景,而音乐新闻实践领域的教职人员稀缺。但作为注重实践的专业方向,必须要增强该专业的在实践领域的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倡导资深的音乐新闻业界人士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学生授课。在可能的条件下,一些媒体新闻机构还可以成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以实现双方效益的优化;第二,在引入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可采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进修学习或者选派青年教师到音乐新闻媒体挂职工作等多种方式;第三,可将音乐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可以把教研活动作适度地扩大化,即安排音乐类课程任课教师与与新闻专业任课教师共同进行教研活动,促进音乐专业师资与新闻类课程师资的知识交流,促进新闻类课程与音乐类课程的知识衔接,从而有效地促进两个学科的互相融合与渗透。

四、学生就业:效果初显,仍需时间检验

目前,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第一届2006级的毕业生已于2010年7月学成毕业。本届毕业生共有14人,有11人已实现就业。至2011年5月截稿为止,其中有1人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1人在人民广播电台,2人进入文化传播公司,1人进入演艺公司,3人成为中学音乐教师,另有3人备考研究生,还有3人尚处于择业过程中。因此,总体看来,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下,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走向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从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来看,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音乐、娱乐类节目日渐走俏,音乐媒体的日渐增多,对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都非常广阔。

五、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四川音乐学院开设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主要思路是希冀培养出具备特别知识结构、适合社会某些方面特殊需要的音乐与新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探索特色办学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局限,该专业发展也遇到了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是生源质量问题。由于音乐院校招生分数较低,音乐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往往难以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相比。因此,学生在学习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文字功底的学科或课程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困难。而新闻传播学恰好就属于这一类的学科,例如“传播学”、“新闻编辑与评论”、“音乐文论写作”、“电视节目策划”等等,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文学基础和语言文字的功底均有较高要求。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可考虑提高该专业招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如语文高考成绩可设单科最低分限制;其次可以考虑在该专业的艺术考试中,适当增加文化成绩的比重。三是考虑适当调整艺考中的科目,使招收的学生更能适应该专业的学习和要求。

其次,新闻传播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质,而音乐类院校的教育环境缺乏人文氛围的熏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欧美,较好的往往都是综合型院校开办的音乐学。音乐院校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诸多限制,无论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开设、讲座安排、社团设置、活动举办等诸多方面,往往都缺乏人文方面的考虑和相应的氛围。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多、人文教育课程偏少,学生重视音乐专业表演技能的学习,对音乐理论、文学、外语、哲学等学科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这种氛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一些音乐学院开始突破传统的以艺术表演为主的专业模式,增加更多的艺术理论专业以及诸如新闻、传播、文学这样的与艺术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专业,而这将有利于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气息,从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四川音乐学院紧邻四川大学这座综合型院校,而百年川大具有很深的人文沉淀,其文学与新闻学院在国内的地位同类专业方向中名列前茅,因此,可考虑与川大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教学、师资资源共享。

第三,学科处于音乐院校边缘地位,专业发展难以得到有力支持。

由于音乐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并非新闻传播,一般来说,处于这些学校边缘地位的音乐新闻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分配经费,往往都向本校的重点学科倾斜,音乐新闻类专业难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申报课题,能选择的课题的范围狭小,音乐传媒类型的几乎没有,往往只能选择一些诸如课程或教育改革类型的研究项目。而这个问题的改善或者解决有赖于高等院校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从而逐步解决。而这个问题在四川音乐学院已经逐步得到改善。川音目前正处在向综合型艺术院校转型的过程之中,将逐步建立起以音乐、美术、表演、传媒、舞蹈、戏剧六大发展方向的综合性教学体系。除了音乐学系的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外,川音还建立起了传播艺术系这个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院系。

结 语

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首次将音乐专业与新闻专业相结合,培养出了音乐领域的新闻人才,虽然还不够完善,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开设使得传统音乐学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更加具有了应用和针对性。改变了音乐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格局,同时拓宽了音乐学的办学思维。因此,它的建立对音乐学的跨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焱、刘育涛《河北影视传媒艺术教育现状探析》,《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113—116页。

[2]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112页。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科研项目《音乐院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课题项目编号:11SA179)

篇9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师 师资状况 自身素质 学习与培训

[作者简介]关峻峰(1974- ),男,吉林白山人,北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83-02

素质教育的要求正在不断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师自身的素质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的高等师范美术院校的美术专业教师,担负着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高等师范美术院校美术师资状况

在我国,高等师范美术院校的美术教师中的绝大部分来自师范美术院校或专业艺术院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近代美术教育思想的直接动力来自于科学与实业,是一种强调技艺学习的美术教育,师范美术院校与专业美术院校长期以来都是以美术技能的传授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师范美术院校只是在课程设置中比专业艺术院校多加入了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法等相关的教育类课程,且这些教育类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只占较小的比重。这种“重技”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直接导致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中的学术性与师范性分离的教育现象。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推崇艺术家、轻视美术教师的思想倾向,导致当前这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师普遍存在用艺术家思维,而非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思维进行师范美术教育活动,他们中很多人更重视的是美术专业水平的提高,而缺乏对先进美术教育理念的学习与实践热情。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一定要明确,高师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而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高师美术教师的职责首先是教师,绝不能以职业艺术家自居。

我们并不是反对美术教师为个人美术专业能力的提高所做的努力,而是强调美术教师作为教师所应当遵循的职业操守。画家往往给人以自由散漫、特立独行的印象,但作为美术教师则一定要处理好自由与规范、艺术个性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因为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高师的职业特点要求高师教师既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又是培养造就高素质教育人才的专家。“懂美术,不懂教育”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简单、僵化,在美术专业课的学习上延续了过去作坊式的教师传授技能、学生照着练习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自我表现意识强调不足;灌输式的艺术理论课的学习与学生缺乏互动,学生考过就忘,学习效率低下。

高等美术师范院校中的部分美术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缺乏认识,大多不熟悉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对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缺乏认识,他们习惯于用专业美术教育的方法教育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缺乏美术教育的专业素养,认为只要画好画就能做好美术教师,对中小学美术师资的教育远离了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不利于师范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推进,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新的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高师美术教师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明确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面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美术师资,我们是要为普通美术教育培养艺术师资,而不是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通过高师美术教育使这些美术师范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教学能力,使他们懂教育,知道如何设置美术课程,掌握一定的美术史论相关知识,了解少年儿童的心理,知道如何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高等师范美术院校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

在我国,美术从业者大都要挂靠某单位,学校尤其是高校是其首选,因为我国艺术品市场虽方兴未艾,但并不完善,做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艺术家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很多艺术家通过在学校做教师来安身立命。这种状况使许多不是真心愿意从事美术教育的人进入美术教育队伍,他们懂艺术,但未必懂艺术教育,他们势必会以其言行影响学生。这对于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尤其大,因为他们多是艺术家思维,以这种思维模式培养出来的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并不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尤其是中小学艺术课改之后,这种不适应现象更加明显。

为人师表是要求教师凡事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学高当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在美术师范院校比在一般院校更加具有示范意义。师范生正处于思想性格形成阶段,极具可塑性,教师的言谈举止对他们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各种资讯的传播及获取十分便捷,这些资讯良莠难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努力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美术领域内,面对大量艺术形式、艺术思潮的涌现以及艺术家对“自由意志”的追求,美术师范生容易出现价值判断混乱的问题,美术教师的一言一行、着装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美术教师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思想的开放性,时常被指责奇装异服、行为散漫,作为高等师范美术教师要引以为戒。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书,同时还要育人,要把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美术教学活动的特点,使美术教师更应该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美术教学活动的“个别性”特点,使美术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这就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美术教育具有“情感教育”的特点,艺术作品饱含丰富的情感特征,美术教育过程的实质是审美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及人格等各方面将受到美术教师与艺术作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水准的专业能力及教学能力

高师美术专业教师首先应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理论修养与专业技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美术教学具有极强的示范性,是一门强调技术性的实践课程,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美术教育又不仅只是美术技艺的传授,还包括美术理论、美术史论、美术技法理论、艺术批评等方面的学习,且用理论指导实践,各种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对专业技能的提高还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不仅要具有相当水平的美术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对整个美术学科有清晰的认识,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并具有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及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

高师美术专业教师除具备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教授学科知识的相关教育理论与技能,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美术课程的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及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高师美术教师要具有现代的教师观、学生观及课程观,对现代美术教育理念有较深刻的认识。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学习、运用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才能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对高等师范教育更显重要。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师要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

高师美术教师要具有科研能力、创作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即研究教育教学现象的理论能力,表现为教师把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善于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合作活动,毕竟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拓展专业视野,还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高师美术教师要注重知识更新,及时掌握最新专业动态、美术教育理念、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及导向。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新的艺术现象、新的美术及美术教育理论陆续产生,高师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时代的脉搏,适应社会发展,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国家教育政策及教育导向决定了教育发展方向,作为师范教师必须对我国的教育政策给予关注,如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导向、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改革等。

高师美术教师还要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对美术文化有较深入的理解,并对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为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师范教育的质量,也影响了教师理解艺术、理解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影响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所以相对于专业美术院校,师范美术院校教师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

三、开展高等师范美术院校在职美术教师的学习与培训途径

第一,组织开展深入广泛的学习与交流活动,明确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性质和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观念,加强与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前沿的联系。高师美术教师一定要明确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教师职业教育,其有别于培养其他美术工作者或艺术家的专业美术教育,明确高师培养目标对高师美术教师意义深远,只有恰当强调了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性,高师美术教师才不会偏离方向,才可能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高等师范美术院校也要经常组织各种学习,探讨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研究中小学美术师资需求,尤其是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后对基础美术教育师资提出的新的要求,师的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方向。

第二,针对师范美术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到有师范美术教育先进教学经验的院校进修、学习,提高教师师范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带回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师范美术教育方法,也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学者针对存在问题举办讲座或答疑活动,对师范美术教育状况提出意见并进行指导,以此促进师范美术院校改革及师范美术教师自身的发展。

第三,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及艺术教育理念。高师美术教师除了要不断地学习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外,还要对美术教学实践及美术教学理念进行大胆的实验和探索,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公开课、示范课、讲课比赛等教学活动,努力实践,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美术教育的综合素质。

第四,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系中,倡导完善自我培养能力,建立终身学习观念。高等师范美术教师个体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外力的推动,教师自身的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能力将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起到关键的作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教师有自我发展的需求,才可能建立终身学习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终身学习是提高内在素质、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及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现代高等师范美术教师必须认识到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提高高等师范美术教师整体素质是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高师美术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未来的基础美术教育的成败,进而关系到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高师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篇10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学期一开始,全组老师认真学习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各教研组及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并在实际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得到贯彻和落实。经常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展开讨论,提高认识水平,并用以指导教学实践。组内老师经常阅读《科学课》、《中国美术教育》、《中国音乐教育》、《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自学研讨,并经常交流心得,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外出学习、听课的老师,回来后能热心地向组内其他老师介绍学习内容与经验。每次教研活动有中心发言,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困惑或经验、建议,全组老师一起积极热烈探讨,对改进教学水平有很大程度启示和帮助。

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这已成为我们教研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本学期,我们教研组老师认真撰写了多篇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认真探讨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做好课堂教学常规工作

1、争取每节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1)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甚至课本上的每句话都弄清楚,以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自如地掌握知识的逻辑,适当补充教学资料,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充分考虑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思考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等。

2、确保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虽然平时大家课时量大,但依然尽自己最大努力,认认真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1)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欲望的激发,当作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来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是停留在好玩、新奇的表面层次上,我们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培养。

(2)把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

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抓好基础知识即科学课本知识,学生们共同提高的前提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大家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施展各自的创造才能。

三、开展有效的综合组教研活动

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研讨课的听、评活动,是本组的中心工作,也是工作的难点。因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坐在一起共同研讨一个课题,的确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障碍,但作为普通教育,其教育规律、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手段都存在一定的共性。本学期研讨课确定以如何制定有效目标为导向,采用分学科集体备课,让老师们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每位教师都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每位教师都能不畏年龄、教龄等客观因素上的束缚,课前充分准备,教学理念新、课堂设计新颖、师生互动强、亮点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热情高、参与广、收获大。展现各自独特的魅力。全体教师个个都积极、主动、认真的参与听课、评课。我们的评课老师,尤其是作中心发言的老师都是本着对同事、对学课认真负责的精神和态度,对每堂课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而我们的执教老师也都是抱着学习和提高的心态,非常谦虚地接受不同的评价意见或建议。达到了“开展研讨课,促进各学科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积极开展社团活动

在学生的课余活动中,我们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发散思维,发展个性。美术组的“漫画社团”、信息组的“动画社团”、科学组的“航模社团”、体育组开展的“游戏社团”和“足球社团”音乐组开展了“合唱社团”都深受孩子们喜爱,在各项比赛中叶取得了一些成绩。

本学期综合组所获成绩汇总:

音乐组:钱丽红老师在天宁区教师教学基本功大练兵活动(学科专业素养大赛)中,荣获小学音乐学科二等奖;两位老师认真辅导学生参加比赛,在区学生红歌比赛中获三等奖。

信息组:石巍老师的《条形统计图》课件获得省教育教学软件制作大赛三等奖,撰写的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活用知识迁移》获得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科学组:两位老师辅导的学生在常州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比赛中,获得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在常州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辅导的学生作品获二等奖5名、三等奖2名。

体育组:在天宁区小学生国际象棋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四名;

天宁区小学生围棋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五名;在天宁区小学生足球比赛中,获男子甲组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