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流程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概念教学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概念教学流程

篇1

【关键词】微课程 本科教学改革 物流管理课程 视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63-02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逐渐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因此,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以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中包括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思考、随堂练习及学生成绩、教师答疑等辅教学资源。将微课程教学理念引入到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使本科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对知识和案例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课堂讨论,从而改变以往主要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区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其以一定的呈现方式和组织关系设计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并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2008年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创立,戴维・彭罗斯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一 微课程教学理念概述

微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流媒体为主要形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学为教学设计,涵盖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在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活动。因此,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微课的特征有:

1.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包含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素材(包括图片和视频)、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成绩、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类型多样、教学主题鲜明和教学结构紧凑。

2.教学资源容量小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同时教学视频的总容量一般不要过大,以便于下载保存到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使师生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实现移动学习,便于师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学习状况检查、探讨学习心得和答疑等。

3.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教学设计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或疑点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课堂要求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4.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时长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一般为5~8分钟,相对于传统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微课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迅速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物流管理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特点

1.物流管理课程开设的背景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的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离不开现代物流管理活动。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全球生产、制造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全球化、生产区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近年来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物流开始受到重视,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上,因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得和加工能力更弱。学生仅仅局限于从有限的课本内容上获得物流方面的知识,对新观念、新方法了解太少,也很少与同行进行交流。

物流管理课程作为本科生物流管理的专业导论课程及核心课程,由于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物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课程的教学难度也相应地有所提升,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理论,以及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物流管理理念,并能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是教学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3.将微课程理念引入物流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之所以适合采用微课程教学理论,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物流管理和实际应用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的理念以及技术也在不断完善,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使得本科大学生普遍感到课堂知识的陈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目前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物流管理的网页、图片和视频,这些资源是分散的,虽然当代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知识,但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所以不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使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最新的物流管理知识点以及案例,辅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物流管理的动向,理解物流管理中的一系列概念,微课程就为这样的教学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本科生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因此本科生的教学可以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占领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通过微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利用很少的时间掌握关键的知识点,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三,大量的国内外物流管理相关案例和知识点适合以微课程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国内外物流管理教材有很多,而且基本上每部教材都提供一些案例,尤其是国外原版教材,或者是一些中文译本教材,具有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案例。这些都是物流管理课堂微课程教学的源泉。

三 物流管理微课程开发的方法

1.课程内容规划

为了规避重复和无序开发课程,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对微课程内容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规范和体系,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课程内容规划是微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一线物流行业专家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员,共同确定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点脉络,为了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需要在征求专家意见后课程内容规划。

2.微课内容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资源建设为了能确保其质量,一般要经过宣传、选题设计、技术培训、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审核、在线报送、评价反馈等环节。其建设模式分为“征集评审式”和“项目开发式”两种,前者是面向教师个人,而后者是面向学校和机构。

3.教学平台建设

微课资源共享、建设和应用的载体和基础是微课平台。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管理和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研究和应用的功能模块,从而一站式完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4.交流应用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向广大师生推荐和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主要通过专家点评、集中展播和共享交流等方式。推进基于微课的网上教研新模式的形成,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微课库”的教学研讨会等活动。

四 结束语

目前,运用到本科高校教学中的微课程还比较少,将微课程理念引入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微课录制的软件工具的使用。青年教师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微课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熟练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教学;课堂

高中生物知识量大,要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些相关知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备课很充分,上课很有激情,学生课堂上也听了很清楚,但是课后不久,又把相关的知识忘得差不多。因此,如果把其中最有用的信息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内在的联系起来,必然能优化生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将思维地图引入生物课堂教学非常有必要。

一、思维地图的内涵

1.思维地图的概念

思维地图是美国的David Hyerle博士在1988年根据认知心理学、语义学理论建立的,是用于语言学习的可视化工具。思维地图结合了开发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文字数字条理,以及右脑的图像空间想像之间的平衡发展,从而开启大脑的无限潜能。

2.思维地图的类型

思维地图是根据人的思维特点而设计的,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类、推理、因果分析等思维过程。基于这8种思考机制,思维地图有8种类型,如表1所示。

二.思维地图在优化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使用圆圈图化化生物相关概念教学

生物概念繁多且相似,非常容易混淆,但又是学习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生物概念掌握往往很不到位,经常以偏概全、主体界限不清。例如,对生物激素概念的学习,学生往往认为激素与酶相似,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而忽略了核心知识――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如果在概念教学中能使用思维地图中的圆圈图,就可以很好的理解本知识点。在上课时,可以在圆圈中心写下核心词汇激素,在圆圈外定写下与此概念相关的所有信息(如图1),则学生对此概念的全面理解即可迎刃而解。

2.使用起泡图优化生物的细胞结构教学

生物的细胞结构教学是必修1的重难点,从一开始的细胞膜,再到各种细胞器,然后到细胞核等结构,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也更加困难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灵活地运用起泡图对生物的各种结构教学进行优化,学生必然会对这一模块知识加深理解。例如讲述叶绿体相关知识时,可以绘制起泡图来加深理解(如图2)。

3.使用双起泡图优化易混知识点的教学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总是存在一些相似的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虽然在学新课时对相关概念还算掌握比较清楚,但是到了复习课中,学生对概念已经比较模糊了。如果能应用思维地图中的双起泡图可以形象直观地将两者的区别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共同点和区分点的理解。例如对于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的比较就可以通过用双起泡图进行优化教学(如图3)

4.使用树型图优化生物分类知识结构的教学。

树型图的使用在优化生物分类知识结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高中生物知识点较零散,而学生又缺乏总结和归纳能力,借助于树型图,可以将这些零散的相关知识依次呈现在一张图中,形成一个知识的整体框架。例如,在高中生物物质出入细胞的教学中,可以绘制树型图开展教学(如图4)

5.使用括号图优化生物变异种类的教学

括号图是学生最经常用的一种记笔记方式,学生最容易接受,这种图型比较直观、简洁,便于学生对生物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生物的变异的教学中,应用括号图很容易理解各种变异的归属关系。(如图5)

6.使用流程图优化生物工程知识的教学

流程图可以很方便简洁地说明事件发生的顺序、过程和步骤。这在高中生物必修3中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教学实践中经常接触到,通过对流程图的学习,能使学生较容易理解相关生物工程产品的制作生产过程。例如,胚胎工程中胚胎移植的流程图(如图6)

7.使用复流程图优化生物工程知识的教学

生物实验题通常都要求依据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实验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复流程图对实验进行分析总结.例如,在探究细胞呼吸作用类型的实验题就可以用到复流程图达到优化教学(如图8)。图7是测定发芽种子的细胞呼吸类型所用的装置(假设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装置1、2中分别放入等量的发芽种子,装置3中为等量的煮熟种子。

8.使用桥型图优化生物知识类比的教学

类比是高中生物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高中生物学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对于还是以形象为主的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若用桥型图优化生物知识中的类比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将有利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对基因和RNA中几种含“子”的概念的理解(如图9)

总之,思维地图的八种类型各有侧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让思维地图真正融入学生生活中,多画、多练、多看、多用。通过思维地图的运用,优化生物教学,使教师的创造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世存,王后雄.使用思维地图片优化化学教学[J]. 教学与管理,2012

篇3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中,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熟练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基本是对每个学生的要求。对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其具有较为显著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直接体现。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关的比较专业且较为抽象的名词或一些较为复杂的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运用相应的辅助手段,而知识可视化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这一要求,进一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

一、知识可视化简介

知识可视化是在以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以及信息可视化等为基础而新兴起来的一个研究领域,其主要是通过以视觉表征为主的手段的应用,来达到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播与创新的目的。知识可视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视觉表征在促进两个或更多的个体间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实物、素描、图片、图表、信息可视化以及交互式可视化等,知识可视化就是以这些方式来帮助个体正确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记忆、重新构建以及应用。

知识可视化就是一种知识的表征,这也是知识可视化的本质,其主要指的是知识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知识可视化所表现出来的这一部分不仅承载了知识图解手段,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的感官,让人们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层面的认识。知识可视化除了传递的是真实性的知识外,还可以对相关的思维、经验、态度、预测、期望、意见以及相应的价值观进行传递;另外,在表现方式上,知识可视化主要是利用手绘或计算机软件来进行的。

二、知识可视化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可视化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本课题主要选取了知识可视化工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内容如下:

(一)流程图的合理应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流程图往往会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视觉效果,流程图的合理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该软件提供了二十几种可供参考的流程图形状,并且每种图都有其对应的意义,就操作过程而言,不管是简单的或是复杂的,都可以用流程图直观明了地表现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需要理解的内容用流程图表示出来,以流程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轻松地掌握,这不但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例如,学生通过教师所展示出来的流程图,可以自己进行思考,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相关流程图的绘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考及动手能力。

(二)概念图的应用

概念图的合理利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概念图所用的层级关系,可以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提供了一定的技巧,这些技巧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展示概念图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带领学生自行绘制概念图,这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到相关的绘图方法,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错误并进行及时的纠正。例如,Inspiration软件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Inspiration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在讲授相关知识概念的同时,用软件进行图形的绘制,让学生认真观察概念图的绘制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往后的学习也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

(三)思维导图的合理应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其主要作用就是对整个思维的工程进行完整的呈现。就信息教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使用思维导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相关知识、信息的树立,还可以价格抽象的信息进一步简洁明了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对思维导图的使用将繁杂的信息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而对小学生来说,相对于繁杂的信息,其也更倾向于选择更简单、趣味性相对较强的图表。因此,思维图的使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结束语

篇4

一.新课中的概念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用实验在很大程度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概念在新课中往往是难以接受与理解的,在新课中能够让学生准确把握好概念,理解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1.概念教学要由浅到深

由于初中学生是初三才接触化学学科的,对化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概念比较陌生。在教学中必须由浅到深进行教学,切不可急于求成。例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教学中,可以例举生活中极其常见的、典型的变化让学生理解接受,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理解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也应用于生活。总之,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这样能够让学生从生活去学习化学,也让学生意识化学离我们很近。

2.概念教学要由点及面

化学中的很多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实例引入的。教学中也提示了我们可以就实例分析,由此及彼,有片面到全面地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氧化反应的的学习中,可以由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概括物质与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这里的氧不仅仅是指氧气。其实在初中阶段也只要求学生从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来判断氧化反应。对于基础加好的学生还可适当引入氧化还原反应,即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二.复习课中的概念教学

复习课往往是很枯燥无味的,在很大程度学生缺乏积极性。特别是对于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更是不知道该如何把握了。一个概念可能能够很容易脱口而出,但是在综合应用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吃力,所以复习课上的概念教学要注意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可以绘制流程图),切不可就知识点而而复习知识点。

1.可以就概念的描述形成知识网络学习。

此流程图将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能够一目了然各个概念的定义,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对初中的整个知识网络进行了总结。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侧面或者反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就物质分类形成知识网络

篇5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高中物理教学;应用案例

知识可视化作为学习工具,旨在改变学习者认知的方式,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笔者结合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采用概念图、图画和动画几种方式,举例并论述了知识可视化在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概念图

概念图是由康奈尔大学的Novak提出的,建立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之上。它能表现和揭示知识结构中的意义联系,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架构的掌握,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线构成,能够形象的表达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概念图教学,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学习。在物理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往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要领,统揽全局,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物理“力学”教学中,可以使用概念图将力学知识系统以整体、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可以编制导学案,将原来显现在教师头脑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相当于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了一次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导学的程序一目了然;也可以诊断学生的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通过先行组织者,把课的内容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还可以作为支持学生自主探索、锻炼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工具。

二、图画

1.流程图

流程图由表征操作类型的图框和表征操作顺序的线条构成,图框中的文字和符号表示操作内容,线条的方向表示先后次序。利用流程图可以帮助学习者整理思路,清晰地梳理解题过程和方法。如图2所示,是探讨在蹦极过程中,高度、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采用循环结构流程图展示了各变量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

2.维恩图

维恩图是用来表示多个事物重叠关系的视觉表征形式。通常用圆来表征事物,事物的共同属性在多个圆的交集上,不同属性在对应圆交集外的区域。在力学中,有许多相似概念,用维恩图可以呈现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厘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增强学习者的概念辨别能力。如图3所示,使用维恩图展示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易于识别、记忆和理解。

3.示意图

高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图示法,例如,受力分析、运动的位移图像,速度图像、振动图像等。示意图能够将公式或者文字无法表述或表述不清的物理状态、过程、规律呈现出来。尤其对于一些动态的、现实生活中无法观察到的、艰涩抽象的物理现象,可通过物理方法和数学手段从实物中总结出来,并以图示为载体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概括化、直观化,更有助调动学习者的双脑思维,便于理解和应用。如图4所示的滑轮与杠杆共同构成的复杂装置,采用图示的方式利于感知和识别问题。

4.图片

图片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物理教学中使用图片不仅可以生动的展示物体的结构、概念的内涵,还可以直观地反映不同变量间的变化过程。文字内容要通过图片解释清楚,帮助在学生脑子中将抽象的内容以图片的形式记忆。同时,还应注重以图代文,采用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简明直观的方式,把物理与生活、社会联系起来,体现人文精神并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如图5所示:在学习杠杆原理内容时,采用图片作为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什么“给我一个支点就能移动地球”?图示中杠杆力臂的长短对比也给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点埋下了伏笔。

5.矩阵图

矩阵图是用行和列表示多维问题的表格,通过矩阵图分析问题,确定关键节点,多因素综合思考,可以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梳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常用的一种图示方方法,如图6所示,可以清晰地看出功随时间的变化,即功率的变化。

三、动画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习题解决;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94-02

在物理习题的解决中,很多的学者都提出了图示概念,通过图式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对习题的脉络更加清晰,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习题的解决。

1.图式教学的种类分析

1.1 流程图教学。流程图是指通过图式的演示能够对问题的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个程序的步骤进行概括和划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事件的组成顺序,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事件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顺序具有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规范。

1.2 概念图教学。概念图主要是将与某一个主体有关的概念进行集合,置于一个方框或者圆圈内,然后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进行连线,并标明连线的意义。这样能够将一些含有较多概念的主题过程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明确概念间的关系以及网络构成。概念图在物理知识解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构建的过程,并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消化新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对老知识进行复习。

2.高中物理习题解决图式应用案例

2.1 流程图的应用。在高中物理课程中,规律是将各个概念进行有效连接的纽带,在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对解题的步E更清晰,使学生的思考的思路更加明确[2]。

案例一: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流程图来为学生们展示加速度、力以及运动间的规律,使学生们明白在解题的过程中,关键问题是要求出加速度。

除了规律的认识外,流程图在物体运动解题的过程中也是比较常用的图式方式,能够对物体的运动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

案例二: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物体A,质量为m1,以速度v1向物体B运动,物体B的质量为m2,同时物体B的另一端连接一个轻弹簧,当物体A与弹簧发生碰撞后,与弹簧连接在一起,请分析出物体A当与弹簧碰撞后,与B的具体运动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先画出物体A的运动情况以及与物体B和轻弹簧的接触情况图式,如下图所示:

然后对弹簧压缩过程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要求学生分析出物体A所做的运动情况,物体B所做的运动情况,在哪个阶段,弹簧被压缩到最短。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列出物体A、B的运动方程式。当B的速度大于A的速度时,弹簧压缩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物体A逐渐由减速的过程变成加速的过程,如果此时设物体A、B的速度为v3、v4,根据动量守恒定律以及机械能的守恒定律列出相应的方程式。

最后对弹簧拉伸过程中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要求学生分析出物体A所做的运动以及物体B所做的运动,弹簧拉伸最长时物体A与物体B的运动情况,然后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列出相应的关系式。在这个过程中物体A的速度大于物体B的速度,弹簧的拉伸量将如何变化,指导弹簧达到最大拉伸时,物体B逐渐由右加速变为左减速,根据动量守恒定律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这个阶段物体A以及B的速度恢复到初始状态。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准确的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以及受力情况,从而使学生更快的找出物体的运动规律,了解物体的运动过程,缩短解题的时间,提升解答问题的技巧。

2.2 概念图的应用。高中物理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和关键,对概念的掌握直接影响学生对物理内涵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延伸,因此如果在物理概念的学习中应用概念图,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案例三:以电场强度的概念为例,分析出其概念的组成元素以及各元素间的关系。

通过图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电场强度的各个因素进行明确的表示出来,使学生对电场强度一目了然,同时还能够对不同组成元素间的关系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标注,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3 图示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图形组织工具,物理习题解答中应用的图示有很多种,而且不同图式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所以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图示进行解答,而且一些习题中可以用多种图式方式进行解答,所以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其条理化、直观化、结构化。

结语:高中物理习题解答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极容易遇到瓶颈,而无法解答出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图式的方式来解答问题,并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图式方式,提升解题的效率,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应的物理规律,继而更好的解决物理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电泳蛋白质 流程 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SDS-PAGE教学的主要问题

对于高中生而言,SDS-PAGE实验教学的难度很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实验的复杂性

本实验是一个庞大的操作流程,由若干个重要环节组成,如电泳槽的组装、样品的变性处理、灌制分离胶与浓缩胶、样品的加入、电路的控制、电泳图谱的显色、分子量的计算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独立的实验技术。高中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功底,才能独立地完成该实验。

1.2 安全保障

本实验技术用到了丙烯酰胺(Acr)和N,N-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两种剧毒药品,其他药品也对人体具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作用(如注意防止SDS吸入)。从目前高中生的实验技能水平来看,对上述有毒物品操作与防护,难度极大,稍有忽视,就可能会影响师生的健康。

1.3 不作为考试重点出现

SDS-PAGE实验本身内容多、难度高,但不作为高考重点难点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备课热情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2 SDS-PAGE教学的“三个联系”

基于上述三个问题,笔者建议,SDS-PAGE实验教学应该做到“三个联系”,以期用有限的课时,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2.1 对于电泳技术本身,要和其他电泳技术的联系

这方面的联系,分为横向与纵向两类。前者是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中电泳技术的变化与共性,而后者则是SDS-PAGE在蛋白质分析中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所作的一系列改进,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电泳技术拓展图,其实是一幅电泳技术的思维导图。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知识背景及教学需要,在横、纵两个方向上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但能够了解更多的电泳技术,而且能够从众多的电泳技术中了解到该技术的原理及应用价值,这种从众多事实当中提取的概念。亦即,学生不会因为过多地学习各种各样的电泳技术而感到疲劳、乏味、难于吸收,相反,他们会从中提炼电泳的共性: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从这一点出发,按照不同的实验要求(如提高实验速度、增大蛋白质承载量等)或研究领域(蛋白质、核酸甚至化学领域),而对基本的电泳实验体系进行优化、改造,就形成了新的技术。如图1中的“阴离子电泳”,其实是浙江版高中生物教材的蛋白质电泳实验教学内容;利用概念图找到各种电泳技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能够看到不同技术中的共性的、本质的特征,比孤立地学习各个技术更有效、更有用。这种由具体的电泳技术(如SDS-PAGE)出发,提炼出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电泳概念,再根据具体的应用领域与实验要求在这一概念中加入具体的修饰、限制条件,就构成了新的、与最初所学电泳技术相关的、新的实验技术。这种“具体――抽象――具体……”的“学习环”式的教学方法,其本质就是知识于技能的正迁移。学生一旦进入这个无穷无尽的“学习环”,将会受益终身。

2.2 对于电泳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要和其他在概念层面相关的技术相联系

从教材中可以看到,电泳技术的实质有二,即利用某类物质(蛋白质、核酸等)的一个或多个性质(分子量、等电点、碱基数目等)的不同,利用一定的方法(电场等),将这类物质进行分离。由此,按照同一性质的不同表现程度来分离物质,可以列举一系列技术。蛋白质层析、纸层析(必修1中的“植物光合色素的提取”实验)以及化学当中广泛应用的各种色谱技术,都归于此类。这是将电泳技术上升到概念层面而产生的技术教学方法,将不同技术的共性抽提出来,通过SDS-PAGE的教学,将众多技术的概况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是一种极其高效的教学方法,即概念教学法。总体上,上述所有技术都可以成为“分离技术”,即利用溶解度、分子量、沸点等的不同,将某一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从概念的层面上描述,所有的分离技术可被解释为:混合物各组分的某一性质在量上存在差异,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将这种差异表现出来。以SDS-PAGE为例,蛋白质样品构成一个混合物,其中所有的蛋白质都具有分子量,但各种蛋白质之间,分子量不同。因此,通过特定凝胶构成的“分子筛”就将各种蛋白质分离开来。又如离心技术,就是根据沉降系数的不同将大分子或细胞器分开的。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大多数人不会在将来的求学或工作当中接触科研工作,过于细致的科学教育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他们只需要知道众多技术(众多科学事实)的共性,对某一领域的概况有一定的了解,就能够起到提高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工作与生活质量的效果。而对于少数有志于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在高中阶段能够抓住众多科学事实、科研手段的共性,进而训练他们在任何学习过程中抓住任何一般性事实的共性的能力,将有利于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2.3 在SDS-PAGE实验教学中,与通用技术课程的主要思想相联系

SDS-PAGE实验操作复杂,且有剧毒药品,在教学中,必须由教师指导,多名(2人或以上)分工、分步骤进行。在分工、分步骤方面,教师不妨参照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关于“系统”、“流程”的内容。理科实验与《通用技术》课程的结合,是优化课程、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突破点之一。一方面,理科实验亟需规范化、科学化的指导;另一方面,《通用技术》虽然将工程技术的一般性规律提取出来,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缺乏生动的载体,只能以“组装自行车”、“制作板凳”等为例进行教学,比较单一。其实,理科实验到处体现着通用技术的主要思想,系统与流程就是其中的典范。

《通用技术》认为:

①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

②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成为时序;

③具有以上两大特征(关键点)的过程,即若干环节随着时间的变化,依序完成的进程流,称为流程。

按照上述标准,SDS-PAGE完全可以按照流程的思想进行分工合作。表1以灌制分离胶的环节为例,制作了该环节的操作流程,特别注明了操作注意事项和细节问题。用流程图来帮助教师开展实验教学,不但便于实验教学的过程控制,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促使其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自觉、高效、安全地进行自我监测,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读者可按照个人的教学风格与习惯,设计不同的流程图。一般而言,SDS-PAGE实验分为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操作,一人记录(监督操作是否规范以及每个步骤是否已经操作完毕)。

3 小结

技术学习,概念与联系是关键,教师切忌就技术讲技术。对于联系。总体上说有两种,一是学科内的联系,如SDS-PAGE与其他电泳技术的联系、电泳技术与层析技术的联系等。另一方面,生物技术以至整个生物学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综观初、高中生物教材,不难发现,生物课程与所有的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包括人文领域(高中选修2“生物技术与社会”是这方面的典范)。这种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是符合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的。在此背景之下,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更要以一种综合理科、甚至是综合所有学科的视角来审视生物学教学。以SDS-PAGE为例,在讲授“电泳”这一概念的时候,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学的电泳和化学的电泳是什么关系?和物理的“电离”是什么关系?如何按照通用技术课程的要求,为SDS-PAGE实验设计操作流程图?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学科界限进行横向思考、优化思维品质、构建概念体系的训练;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切入点。这种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必然会使包括SDS-PAGE在内的实验技术教学更加有活力。

参考文献:

篇8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都很强,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讲授。随着会计实务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单项的实验教学内容,但这部分实践教学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不被教师所重视。从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角度,反思现有的基础会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基本技能的培养

国外的专家针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这四种知识类型在会计课程中都存在,如会计六大要素是事实性知识;会计要素间的关系是概念性知识;如何进行企业账务处理是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知道何时应用特定的知识,了解自我的认知,会计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如果应用于企业实务,就是元认知知识。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理论知识主要指的是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理论知识在基础会计课程学习中的确很重要,没有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支撑,高等院校培养不出高级人才;但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应用型院校也培养不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简单易懂的事实性知识以及概念性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的先前知识及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会计理论知识就显得复杂而不易理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既被动又难以激发兴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理性思维缺乏,而更多的是感性思维,要理解抽象的会计专业知识,单靠教师的讲授,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学效果较差。

3、教师与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

教师往往认为通过清晰地、体系完整地讲授,学生就应该能理解并掌握基础会计的内容,达到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却认为该课程的学习,既抽象难懂,没有与企业实务很好对接,又不知该如何提升会计专业能力,主要依靠识记来学习与应对考试。形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授课教师缺少对学生的研究,缺少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对课程进行研究。

二、知行合一的理念下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践双轨教学的基本思路

知是指认识,行是指实践,知是行的理论储备,行是知的实践转化。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行合一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学课程改革是本科人才培养的趋势,是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育人理念的实现方式。要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不被学生认可的局面,需要教师建立知行合一的会计教学理念,突破传统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割裂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知识教学与会计实务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理论与实践的双轨教学,与现有的很多应用型高校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增加单项实训内容是有差别的。目前基础会计中的单项实训往往是做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一个辅助手段,一是不被重视,二是随意性较大,三是没有纳入该课程的考核体系。双轨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并列的,同等重要,而且需要纳入课程教学考核体系。要较好地实施这种双轨教学,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教学重新设计与规划。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细化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对现有的教学大纲做出调整,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将其细化到每一章节的具体要求。如第一章总论部分,增加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案例应用,增加对企业会计业务流程的调研等等。

2、以实务为引导调整教学内容

现有基础会计的教材体系基本一致,知识体系是比较系统完整,但并不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方式,与企业现有实务也存在差异。如账务处理流程这部分内容,其实只需要介绍两种手工处理流程,即记账凭证账务处理流程与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流程即可,其它的流程在企业实务中基本不用,完全可以去掉;同时可以增加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的内容,以适应实务的发展。又如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这一章,完全可以所见即所用,将原始单据引入,使对经济业务的描述不再脱离企业实际。

3、知行合一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实践教学要求

教学不仅仅就是课堂教学,现有的基础会计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与实验室。会计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些,并不是说只有到企业去进行实务操作才是实践。课堂的学习可以展现实践教学的思想,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每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这也是实践教学的体现;手工会计模拟软件的应用,也是实践教学的应用;假期要求学生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运作、会计业务的流程、会计部门的岗位及分工等等,将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向课堂外拓展。也就是说,对于课程教学要做整体规划,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所上课的学期。

4、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职业能力要求

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基础会计课程的成绩考核,引导师生重视实践教学。做为大学本科生,学完基础会计后就应该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对会计的基本能力要求,但由于现有的课程考核没有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考虑进去,课程的考核以识记与编制会计分录为主,学生平日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并不重视。结合实践教学设计,课程成绩可以由多部分构成,除传统的书面考试外,增加调研报告的评分,增加实务操作的评分,增加案例应用的评分。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践教学的实施,要体现知与行的融合,需要遵循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基础会计课程内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主要是增加凭证、账簿、账务处理流程的单项实训。要让实践教学更有效果,教师必须开拓思路,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的实务性、发挥软件等教学资源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如下环节实践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企业调研的实践教学。该企业调研分为两种,基础会计课程前的企业调研与基础会计课程后的企业调研。财会专业的学生,大学一年级首先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后学习基础会计课程,为了增加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在基础会计开课前的那个假期要求学生进行企业调研,结合管理学所学的知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调研企业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企业的类型、组织结构、主要经营业务、部门设置等;二是企业的财务部门基本情况,如财务部门具体有哪些岗位及分工,是否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询问企业的做账流程,翻阅下企业的凭证、账簿等获取感性认识。这份调研报告在开学时上交,并作为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而课程后的企业调研,是指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结束后的那个假期,要求学生结合已学的会计知识,对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进行调研,主要调研企业具体的会计业务流程,了解每个环节具体的操作,了解企业的会计制度等,增加学生对会计与会计职业的认识,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进一步融合。上交的调研报告,作为后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成绩组成部分。两种调研目的不一样,前一个调研是为学习基础会计获取感性认识,后一个调研是对已学知识的检验与巩固。

2、课堂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无缝连接。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是基础会计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是教授学生对企业基本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编制会计分录。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与企业实务的脱离,一是用文字表述经济业务代替了企业实务中的原始单据,二是脱离了记账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在后面再学习会计凭证时,学生很难将这两个内容联系起来。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笔者做了两个尝试,一是引入企业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将原始单据做到课件中,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企业实务;二是将会计分录直接做到记账凭证上,课后布置给学生的会计分录的技能训练,也要求直接填制在记账凭证上。这种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的紧密结合,起到了两个效果,一是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大大增加,二是接近实际的操作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利用实践教学软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基础会计中的凭证与账簿环节,传统的实践教学是在课程内设置相应的单项实训项目,通过配套的实训教材,让学生在纸质载体上演练凭证、账簿与报表。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丰富起来,如各种教学模拟软件的应用。基础会计可以充分利用手工会计实践教学软件,克服传统课堂讲授教学的弊端,克服单项纸质实训不方便的弊端。笔者现用的一套基础会计实践教学软件,既有凭证、账簿知识点的展示,又有实际操作的演练,能评分与纠错,还有考试系统。学生通过软件,边学边练,边练边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软件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4、调整课程考核方式,体现实践教学的内容。为了突出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传统的闭卷考试成绩,占百分之六十;二是实践部分成绩,占百分之四十。实践部分成绩又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调研报告的成绩,二是借贷记账法的实务应用成绩,三是手工模拟软件的测试成绩,各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篇9

Dr.Scratch相关简介

1. Dr.Scratch与Scratch的关系

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成为计算机教育界重点关注对象的今天,Scratch的出现无疑给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另一个机遇。Scratch软件是完全免费的,除了名称和小猫的标志,开发者们公布源码,允许任意修改、开发和传播,并提供网站供用户分享作品、交流意见和建议。Scratch软件当前的版本为Scratch2.0,有在线版本和离线版本。在线版本允许使用者直接在Web浏览器里创建和修改项目,不用再安装其他软件;离线版本可在无法连接网络的情况下使用,目前提供免费下载。如果使用者需要在Scratch官网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就需连网上传。目前,还有针对年龄在5到7岁之间儿童的编程软件ScratchJr,可在移动端下载安装,孩子可以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使用平板电脑或手机,用拖曳图形的方式进行编程。

在美国,Scratch 的应用主要与 STEM 教育相结合;在英国,Scratch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造空间;在日本,Scratch深受学生创客喜爱。在我国,很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都开设了Scratch课程,有的学校还组织开发Scratch校本课程,希望借用Scratch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一些教育机构也开设了Scratch课程培训班。但是,在编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编程作品和评估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一直是教学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的教师团队开发了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Dr.Scratch。

Dr.Scratch是一款免费、公开的网络应用程序,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自动分析Scratch编程作品,同时给出反馈,可帮助学生提高编程技能,发展计算思维能力。该应用目前可同时支持分析Scratch1.4和Scratch2.0版本的作品。其主界面如图1所示。从主界面图中可以看出,Dr.Scratch菜单栏有5个选项,内容分别是该软件的特点、如何使用、正在努力提高的地方、联系方式和注册登录。Dr.Scratch提供两种分析Scratch作品的方式,即如果学生是在线完成作品,则使用第一种分析方式,提供自己作品的网址即可;如果是离线完成作品,则使用第二种分析方式,选择本地Scratch作品分析即可。虽然该应用程序的语言目前没有中文版本,但其英文版也可方便地使用。

2. Dr.Scratch计算概念

Dr.Scratch软件中有7个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以下称计算概念),分别是抽象和问题解决(Abstraction and problem decomposition )、并行(Parallelism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 、同步(Synchronization )、顺序控制(Flow control )、用户交互(User Interactivity) 、数据表示(Data representation )。学生进行作品的创作时会涉及这些概念,Dr.Scratch在分析学生的作品时,会根据这些概念给出相应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作品中存在的不足。

根据学生Scratch作品中是否体现了这些概念,Dr.Scratch团队为各概念设定了四个能力等级,分别是无(0分)、基础(1分)、发展(2分)、熟练(3分),各概念的能力等级及判断规则如表1所示。在Scratch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这些概念,学生在掌握这些概念之后,可以迁移到其他编程学习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以帮助学生发展计算思维,提高综合能力和编程技能。

3. Dr.Scratch分析功能

根据抽象和问题解决、并行、逻辑思维、同步、顺序控制、用户交互、数据表示7个计算思维概念,Dr.Scratch分析的结果中会显示该作品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并给出相应的分数(0到21分)和7个概念的等级分数。如图2所示的“接苹果”游戏,分析结果显示计算思维能力发展程度分数为15分,用户目前已熟练掌握Scratch,在右侧显示7个计算概念的水平等级和详细的分数,可以发现,每个概念满分3分,各概念相加之和即可反映出用户的计算思维能力程度。同时,Dr.Scratch还可检测一些编程过程中的不良习惯或潜在的错误,如非显著的角色名称、代码重复、从未执行的代码以及对象傩缘牟徽确初始化等问题。

基于Dr.Scratch的课堂教学

1. 基于 Dr.Scratch的Scratch教学模式

在Scratch教学过程中,Dr.Scratch可以协助教师和学生分析Scratch项目作品,帮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同时,Dr.Scratch所给出的分析结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利用该软件,以帮助学生认识本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帮助学生提高编程的技能,发展计算思维能力。另外,在编程教学中,教师可教授学生简单的流程图,以使学生在搭建脚本的过程中思路更清晰。

笔者的教学对象为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所以在Scratch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学模式为核心,结合案例教学法、常规讲解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让学生先设计作品角色、情境、舞台、流程图,再设计脚本的教学流程更容易使学生接受。由此,笔者总结出了如图3的基于Dr.Scratch的Scratch教学模式,包括创设情境、案例分析、作品设计、搭建脚本并分析、评价修改、分享交流等阶段。

2. 基于Dr.Scratch的教学设计案例

为了探究Dr.Scratch在课堂中的应用,笔者以“角色对话”知识点为例,采用图3所示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要求学生使用Dr.Scratch分析自己的作品。具体的教学设计核心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明了主题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知道本节课的主题。笔者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小猫和小伙伴“商量参加舞会”的对话,即该作品要求学生按照思路一一开展,需要提前记住所有操作的顺序,每一句话之前都需要事件,两个角色的脚本如图4、图5所示。接着,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能否将此对话进行改进,以使小猫和另一名小伙伴主动对话。

图4 小猫脚本

图5 小伙伴脚本

(2)案例分析,明白算法

案例分析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知道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能明白用什么样的思路和算法完成作品,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编程过程中需使用的计算概念。在学生思考并知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等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带领学生分析案例。本案例中,笔者先让小组内讨论如何改进,再带领学生分析上节课中小猫和小伙伴 “商量参加舞会”的对话改进后的案例。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编程基础的学生能很快知道如何改进,而没有编程基础的学生则需要教师讲解。

(3)作品设计

案例分析阶段之后,大部分学生知道如何改进脚本。笔者采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在换角色并增加角色、换对话内容、换舞台等基础上,自己设计一个关于对话的作品,这有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践教学证明,在搭建作品脚本之前,让学生先设计角色、情境、舞台,再画出作品的流程图,设计脚本,更有利于学生编程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使用的角色基本都是Scratch库内的角色,但角色和对话的内容各不相同,作品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丰富。图6、图7展示的脚本即一位女同学使用两只小企鹅设计的对话作品。

(4)搭建脚本,Dr.Scratch分析

在学生完成作品功能和流程图设计之后,搭建脚本阶段就会很顺利。学生完成作品并保存到本地,即可进入Dr.Scratch (http:///)分析自己的作品。Dr.Scratch分析结果界面会提示学生在该作品中所展示的计算思维能力发展程度及作品中涉及的抽象和问题解决、并行、逻辑思维、同步、顺序控制、用户交互、数据表示7个计算思维概念的等级。图8为上述女学生分析作品得出的结果。结果显示,学生的作品展示了学生计算思维发展的等级分数为5分,处在基础阶段,且作品中涉及的计算概念有抽象和问题解决、并行、同步、顺序控制、用户交互,各占1分,逻辑思维和数据表示在作品中未涉及。

在Scratch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教授和引导学生正确而有效地使用Dr.Scratch,而不仅仅是判断作品的分数。擅于使用Dr.Scratch分析作品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让学生明白该往哪方面改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编程技能和发展计算思维能力。

(5)修改交流及分享

在使用Dr.Scratch分析作品之后,学生可采用小组学习等方式,针对Dr.Scratch分析结果中提示的问题,对作品进行反复修改,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可将自己的作品与班级同学进行分享,或上传到Scratch官网进行分享,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Scratch是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和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新课程,Dr.Scratch在中小学Scratch课程中的应用有利于帮助减轻教师Scratch课程教学的负担。

参考文献

王娟. 基于scratch的创意计算思维可视化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5(5).

Jesús Moreno-León, Gregorio Robles and Marcos Román-González. Dr. Scratch: Automatic Analysis of Scratch Projects to Assess and Foster Computational Thinking[DB/OL]. http://um.es/ead/red/46/moreno_robles.pdf.

吴俊杰. 美国: Scratch 促进 STEM 教育[J]. 上海教育,2014(8).

篇10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旅游管理课程;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69-02

行为导向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它以实践为导向,以目标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旨在培养人才的全面职业能力。在世纪之交,我国引入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真正意义上进行试点工作是在本世纪初。当前,随着我国学者对“行为导向”认识的加深,其主要教学方法逐渐被迁移至我国的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中。周丹,杨晓玉认为行为导向教学中常用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教学法:①模拟教学法,即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②案例教学法,即根据实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有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③项目教学法,即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④角色扮演法,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现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⑤大脑风暴法,指老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有机会步入大学校园学习的同时,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课程的设置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类应用型课程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密切结合,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教育模式而来的产物,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强调学生在具备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具有处理日常事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旅游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服务于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其课程最大特色便是与旅游市场的紧密且有机的结合。这势必对旅游管理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外,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旅游管理类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应用型课程便成为高年级开设的主要课程,各种实务类、运营管理类、策划类的课程学习成为了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类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本文选取旅游节事活动策划这门课程的一堂课为切入点,认真分析该堂课程的运作的始终,以此初步探讨在行为导向教学法驱动下的旅游管理应用类课程的课堂实践。

一、该堂课主要讲授的理论知识

本堂课程为旅游节事活动策划运作流程这一章节中的“主题创意和开发设计”这一部分内容。其基本流程为:①运用头脑风暴法或资源分析法等方法,对旅游节事进行概念创意,并将所有的创意分别单列出来。②依据旅游区旅游资源、区位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客源市场环境等对方案进行充分、全面地讨论。③在对旅游节事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遴选出合理而有价值的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选定主题。④进一步对概念进行内涵挖掘、拓展、包装,使概念具象化,提供给旅游者满意的产品,为经营者带来效益。此部分内容之前,已经讲述过旅游节事活动策划的原则、方法和一般模式,以及策划问题界定和人员选择、相关调查与分析等相关内容。

二、课程设计

李和平,姬瑛洁提出的ID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基本流程为情景设计、资源搜集、问题设想、和谐讨论、分析评价、经验练习。汝骅指出行为导向教学的“四阶段实施模式”包括了可行性分析、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4个阶段,同时提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阶段穿行、不断反馈与调整。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均基本流程还是要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本节课的讲述及总结这个流程,只是在教学理念上把课堂的主体还给了学生,教师从中主导,并且引入更加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此遵循一般原则,表1对本堂课程以45分钟一学时为例,进行了设计。

表1 一学时课堂过程设计表

三、教学实施过程分析

根据上述流程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严格把握住各环节的重要内容、关键点及时间,力求达到教学效果,其主要步骤如下:

1.开场白。此环节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首先,此环节需要把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特别是此堂课上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如旅游节事活动策划的原则、方法和一般模式,以及策划问题界定和人员选择、相关调查与分析等相关内容复习进行再一次复习,为本堂课做好知识的储备。其次,要向学生说明此堂课将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来讲授“主题创意和开发设计”这一节内容,让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准备。最后,要求学生按6―9人一组自行组合成若干小组来参与此堂课程,给每一小组发放一张A3的空白打印纸用以全程记录,并提醒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学号及姓名写在纸上,同时提醒此堂课结果将作为一次平时成绩,以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注意。

2.头脑风暴案例训练环节。此环节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头脑风暴这一方法,为下一环节正式开始课程内部作充分的铺垫。通常是用贴近生活的案例作为引入,比如说,让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设想牙签的用途。等到训练结束后,请写出最多用途的一组学生代表作报告,然后请其它组的学生作补充。此环节的教师总结非常重要,将为下一环节的正式引入指明一些重要方向。总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强调头脑风暴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成功要素,热情积极、自由畅谈、延迟评论、切忌褒贬、追求数量。二是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强调人员选择与分工的重要性,此环节中常见的问题是记录者未明确,每个组员都在记录,导致讨论不足、记录重复;有些记录人员位置偏离中心,客观上导致一些成员参与度不够等。三是根据学生最后报告每组数量快慢,提醒学生在记录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有编号的小组马上可以报出自己的数量,没有编号的要花大量时间重新统计。

3.提出模拟教学实例。学院将拿出5000元人民币作为活动基金,支持学生以大学生为主题开展节事活动。现将该节事活动项目的策划交由本班部分学生完成,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请每个项目小组现在进行“主题创意和开发设计”,提出一个简单的主题创意和开发设计方案,以此来赢取5000元活动基金。面对虚拟的5000元活动基金的诱惑并为了获得优秀的平时作业成绩,每个参与学生都跃跃欲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时恰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抱以极大兴趣,但学生比较迷茫并不太清楚这一主题创意和开发设计的具体步骤,此时教师的过程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提醒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对旅游节事进行概念创意,并将所有的创意分别单列出来。此过程要求学生牢记头脑风暴的基本规则和成功要素,给予一定的时间,然后要求由提出创意数量最多的一组进行汇报、其它组进行补充,此阶段可以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同时聆听别的小组人员的创意,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视野。

4.进一步深化主题。告诉学生现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校的操场,请各位同学利用资源分析法来筛选前期获得的概念,最终筛选出10项每组认为最有可能实施的节事活动主题,最后由每个项目组成员代表一一汇报每个小组的10项活动主要概念。

5.初步遴选方案。本环节要求学生依据资源、区位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客源市场环境等对方案进行充分、全面地讨论,再次遴选出5项每组认为最有可能实施的节事活动概念,讨论后,再次由每个项目组成员代表一一汇报每个小组的5项活动主要概念。

6.再次遴选并确定方案。在对节事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遴选出合理而有价值的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选定主题。此次需要认真讨论最后确定每个项目小组的主题。并将最终选定的主题由每个项目小组一一汇报。

7.教师总结。此时离45分钟的课堂结束已经不远,虽然“主题创意和开发设计”的全部内容还没有结束,最关键的内部还没有涉及到,但恰恰通过之前的方法训练,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方法,此阶段要做的就是对课堂的总结并且布置课后作业。每一个项目小组都已经有了自己的选定主题,此时要求学生进一步对概念进行内涵挖掘、拓展、包装,使概念具象化,提供给旅游者满意的产品,为经营者带来效益。这样便将课堂学习与课后训练有了自然地延伸,这让学生将课堂与课后两个阶段通过一个案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最后,整个过程控制显得极为重要。在课堂控制中要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此处的时间概念有两点,一是要牢记课堂时间仅有45分钟,所以每个环节应当严格按时间来推进,否则会造成课堂内容的不完整性;另外必须向学生强调往往在现实中头脑风暴的时间不会只有这么短,这只是一个实战模拟,平时这个“主题创意和开发设计”的过程长达数天是极为正常的,让学生一定要理解清楚。同时,在训练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提醒学生对之前学到的一些原理、方法、模式的运用,让这些理论性较强的原则、方法、模式真正印在脑中,运用于创意过程始终,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在课堂中也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及集体荣誉感。最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成为旅游管理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重要且不可代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DIRKS.Schlüsselqualifikationen nach D[M].Mertens-Konzept und Kritik.Germany:Osnabr,2006.

[2]周丹,杨晓玉.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过程优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5).

[3]汝骅.“行为导向”理论在营养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2010,(3):350-351.

[4]韩志丽.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会计之友,2006,(7):65-66.

[5]黄翔.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6]李和平,姬瑛洁.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4):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