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39-02
一、前言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应该以综合型人才教育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基础,培养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建学校教育和个性化为特色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胜任社会工作和创新社会事业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教师教育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突出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吸纳企业参与教育改革,最终为社会经济做出贡献。本文就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以期实现有效教育教学的目的。
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教育界来说,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是十分必要的。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教育者正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活跃的思维来思考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并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当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经营和利用,不断优化调整教育教学结构,使地方本科院校能够始终处在可持续发展状态中。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时代背景和多方面因素。
1.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对教育知识和技能素养的重要性和价值体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学成为了人们普遍的需求和渴望。同时,人们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个性化教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地方本科院校还没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能力素养,是师生普遍的心声和诉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急于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外部原因。
2.缺乏在各高等院校间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高等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高校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资源比例不均衡,竞争优势不明显,很少得到政府教育政策优待和教育经费申请等方面的帮助[2]。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只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自身的内在建设,突出优势,增强在各高校间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更多政府政策支持以及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根据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来衡量,这在无形中给地方本科院校施加了压力。地方本科院校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好的培养应用型社会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21世纪初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国内各领域的建设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也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提出了要率先发展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丰富强大的国家,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3]。
三、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培养人才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价值观。地方本科院校是地方性的高等学府,需要依托地方政治经济来求得发展,培养的综合性人才应该更好的为地方服务。地方本科院校应该以培养一批有特色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人才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需要,而且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地方本科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应遵循市场规律,利用地方经济为支撑点,结合社会多元化需求,依照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了解具体的产业结构,正确评价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定位,合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优点和特色,优化支柱学科专业的结构,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吸取先进的思想精华,培养多元化的价值观。这样,地方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需要和学校专业人才的输送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能够实现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地方经济、市场的有机融合。
2.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同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种模式虽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人才特色没有得到完整的体现。地方本科院校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类型,提高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品德素养能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3.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地方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式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和实践中去。同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在重视自主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武器,拥有知识不一定具备了能力,能力是在不断的锻炼和时间中积累起来的,学生需要把知识内化为动力,提高适应社会需要、胜任社会工作和创新社会事业的能力[5]。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把知识活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处理好与他人的分工、合作关系,提升处理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并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维力。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胜任工作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敢于挑战自我,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引导自己,富有发现、创新的精神。
四、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1.变革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教育教学的实践离不开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思想观念是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改革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从根源上进行深刻的思想解放,开展思想观念的讨论,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重新认识和把握,利用新的思想观念来指导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学校领导者是教育理念的执行者,其思想观念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执行措施的制定。传统的教育教学机制和观念长期影响着领导者对管理和发展的认识,如果学校领导者不转变教育观念或观念变革不够深入,将影响到重大的教育决策,使广大教师无法正确认识改革创新,达不成一致观点,导致教育教学改革不能真正实行并取得成效。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领导者应认真学习国家出台的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以及一系列发展规划指导文件或理论,深入开展思想观念的讨论,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制订系统的教学研究方案,做好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型升级工作,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引路者。
2.体现师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地位。体现师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地位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教师是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的领导者,也是学校先进成果的创造者。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先进的思想观念起着指引作用,而具体推行教改思想的是教师,教师是教改的中坚力量,是教学主体也是教改学习的客体[6]。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更加清楚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内容和理念更容易被接受。因此,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主体教育对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要求。
3.调整、优化专业学科结构。调整并优化专业学科结构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内容。地方本科院校应该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基础依据,把重点放在专业学科内涵建设上,调整学校的专业学科结构,优化优势学科和资源,谨慎进行专业改建,科学合理的增设社会所需的专业。与此同时,加强对基础性的专业学科建设,重视专业的发展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的人才要能够为地方经济服务。对那些社会需求量不大、就业率低下、缺乏竞争机制的专业进行限制和改造,增加一些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潮流的新型专业,明确专业目标和定位。根据工科类、文化类等各项专业对人才需求的不同,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整合课程资源,使专业能够突出地方特色,同时充分体现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学校与公司、企业的联系,使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融合,最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也需要学校不断探索和实践。地方本科院校只有依从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指引,顺着教育教学的正确路径前行,并做好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及运作,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正常推进,使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李壮成.“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与地方本科院校改革[J].教育探索,2014,273(3):11-13.
[2]李学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14,8(3):21-23.
[3]王丽霞.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J].学园,2014,2(4):49-50.
[4]张欣韵.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2013,17(1):84-87.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四、结语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篇3
[关键词] 通信英语 专业培养 人才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通信英语》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大类专业必修课程,是大学英语和通信类、电子类、IT类等课程的结合,是英语教学从语言基础阶段向实际应用阶段的转变。随着我国通信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提高通信类人才的专业英语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设置通信英语课程,就是为了扩展学生在通信信息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量,熟悉该领域的专业术语,了解科技英语的表达特点及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近几年,国内外的理工科院校纷纷开展了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1-4]。文献[1]介绍了通信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探讨了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及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在学生利用英语对科技文章的分析和讲解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文献[2]中重点研究了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法。虽然其中的一些思想正是本课题想进一步深入实践和改革的体现,但是本课题还重点研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文献[3]中从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的角度去剖析通信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但还需更具体深入。文献[4]中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研究,并且引导学生用英文进行展示。本文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对通信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更好地培养适合通信领域国际化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二、《通信英语》教学中“四大能力”的渗透
在《通信英语》教学过程中,既要兼顾常见的英语语法现象,又要提升学生的科技英文理解能力;搜集资料、处理文献和总结应用的能力。同时要通过对《通信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通信领域的发展、延伸及最新技术有更充分的了解,并能利用英语语言工具更方便地涉猎通信技术发展的最新英文资料,能够用专业英语工具顺利地进行专业交流。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培养功能。换言之,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四种能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通过对通信领域英文资料的总结和处理,有效地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2)学生利用英语对通信技术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国际通信技术接轨,因此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
对该课程的教学处理,既不能一味按一门语言的教学方法进行,也不能过多深究专业理论知识。在这种两难的境界中,学生积极性很难调动,致使通信英语的教学很容易形成“学生不愿意学、教师教之乏味”的局面;为了有效改变这一局面,充分发挥《通信英语》的专业培养功能,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背景下,提出“面向‘四种能力’的通信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并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1.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灵活利用教材,弹性扩充教学内容
《通信英语》教学材料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通信有关的英文科技资料,尤其是国际上最新公开发表的技术文章。注重教学内容的弹性扩充,师生的共同努力拓宽了课堂教学视野;使学生广泛涉猎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加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课堂教学方法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教改方法是以教师引导为主线,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师生共同促进为目的,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目的。
首先,该方法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具有公共英语的基础,即能够在课堂上用英语作通信技术报告,并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
其次,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引发了专业英语(不仅是通信英语)的教学改革。同时实现了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效能。下面是对教改方法进行具体解释:先解释“教师引导”这条主线:教师引导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教材课文的阅读理解进行引导,重点突出“浏览-分节-细读”这样的阅读技巧。让学生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去俯视文章的结构和重点,最后去抓文章的细节――字词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对课外相关英文文章的查阅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提高文献查阅和总结能力。
要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自始至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具体表现在:(1)在理解课文过程中以小组形式自主提问并讨论;(2)在课外文献查阅和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做英文报告,其他学生针对报告内容用英语进行提问。这一自主探究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大幅提高。最后,通过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共同促进的效果。
为顺利达到以上的改革目标,在实施改革方案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有效地处理专业英语和英语语言教学的联系和区别,明确本课程的教材特色和专业培养功能。
②制定课堂和课外的专业英语训练计划,确定扩充的题材。
③构建“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考核方式。
四、教学改革的基础
(1)学生基础:学生已完成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具备扎实的英语语法和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发挥自己的英语基础在专业英语课堂上进行交流。
(2)通信技术基础: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发展和现代通信交流技术,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涉猎最新国际材料的能力。
(3)教学研究基础:湖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系教师都是多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熟悉教学、实践过程,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
五、总结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在《通信英语》教学中获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教学中改变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学生的口头表达,特别是积极开展采用报告形式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本文提出的“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教改方法是以日常教学为基础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逐步推广了书面表达法、课堂表达讨论法、小组研究报告法等教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要求同学们积极使用网络在线学习和研究。在考核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方面,采用了注重实效的全面考核措施。本课程考试实行标准化客观题和书面表达主观题两部分进行考核的方式。这就充分体现了“学英语用英语,通过专业英语提升专业技能”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凌云,高菲菲.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2).
[2]张淑琴.互动式教学法在理工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高等理科教育,2003,(06).
[3]王雅宁.电力院校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探讨.中国电力教育, 2008.
篇4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学科教育类课程;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一、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二、教材建设改革
,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编写和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教材应该由对一般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和对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二是教材要有鲜明的开放性,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
三是新教材要融会贯穿新课程标准精神,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抽象的课程标准阐释与教育,通过足够量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具体方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的融会与体现。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教材建设构想,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三、义务教育
《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作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适应这些客观需要,学科教育类课程也要转变课程理念,应对挑战。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语文教育的职业兴趣和情感,是小学教育专业特别是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的重要任务。
通过系统的语文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教育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素养和具备语文教育探索改革的潜力,是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核心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和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落实到对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上,用简要的话说,就是要尽全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以教师为指导和顾问,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承担者,以师生双方为评价者,由一系列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构成,是复杂而且有创造力的活动。故而,学科教育类课程应树立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将其作为专业特色教学。立足于系统的实践教学观,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领域。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内进行的由学生为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参与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影像观摩、模拟教学、说课、评课和教学片断设计等活动类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具制作与设计、教育调查、试讲与实习、教育方案设计、教学软件制作、友好班级活动、教学及研究信息收集整理、家教等活动类型。这些活动类型多样,基本模式是一致的,那就是定向与激励(提出目标并设法使学生自觉追求目标)、同化与图式(将新经验纳入自己的能力结构框架中,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程序模式,产生正迁移作用)、反馈与评价(师生都能全面了解活动全程,并就活动的过程、方法、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强化与创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巩固能力,并且能创造性独立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专业英语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人才的培养应与时展相适应,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加强,熟练运用英语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与之相适应,我国的英语教育也不断进行调整,根据最新的高中英语教学课标要求,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已经要求达到4500,这与大学英语教育达到了同样高的水平,另外,高中接下来也将开设与大学英语教育相近的课程,像英语报刊阅读、英汉笔译等课程,这无疑对大学英语教育造成巨大压力,高中到大学,教育水平应当是递增趋向,大学英语倘若不进行改革,势必会出现教育水平滞缓甚至倒退现象,因此,改革是大学英语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英语现状
大学英语目前仍停留于基础教育层次,词汇的掌握,语法的学习依然是英语课程的目标,多数学生所掌握的依然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听、说、读、写严重分离,大部分学生仅仅局限于英语阅读,而英语口语则成为极大的弱项,而这些依然与我国广为流行且挥之不去应试教育相关,大学虽然已通过高考的“鬼门关”,但依然面临各种资格证考试的压力,英语学习更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而变的枯燥无味,其中还有不少学校将英语四六级证书作为获得大学毕业证书的前提条件,在这种外力的强压下,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应付英语考试,英语课堂也只能成为四六级考试的培训课。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除少数英语专业的教学外,大部分专业并不重视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英语课仅仅局限于大学基础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开设,并带有四六级考试的功利性目的,忽视了优等生的良好基础,也忽视了对普通学生的兴趣激发,将基础不同的学生集中在同一起跑线上,使唯一的英语课变成学生打瞌睡、走神的佳地,这也极大地挫伤了英语老师教学的积极性,整个英语学习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倘若任其发展,英语教育便失去意义。
二、向专业英语改革的目标
1.提升教育标准要求,使学生由高中到大学的英语能有明显提升;2.重视英语的实用性,减少教学的功利性;3.进行分层次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想达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英语教学是最好的选择。
所谓专业英语,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缩写为“ESP”,它是指为特定学科、特定职业而服务的英语,是为某种特定的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教学课程。例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等。专业英语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科,既使学生英语技能得以提升,也使学生本身的专业技能得到巩固和拓展,是一举两得的改革方案。
三、专业英语教学的优势
1.语言与内容相结合。专业英语较之于基础英语,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基础英语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四六级考试,而专业英语则更多的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它不单纯的是英语教学,它还包含着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像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它本身就是一种行业英语,这对于学生建立行业英语词汇系统,了解并掌握行业英语的表达规律及方式,提前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能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
2.过渡作用。专业英语可以成为大学基础英语向双语教学的过渡桥梁。基础英语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为目的,它不具备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作用,“所谓的双语教学即指兼用英语和汉语进行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科”,它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的。由基础英语直接过渡到双语,目前来看,其教学成果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英语,还不足以支撑他们去接受全英文的专业教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对学生及自身能力的估计下,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实现全英文授课,其“词汇+翻译”的教学法,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难以两全。而专业英语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好基础英语,又能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及技巧,为学生向双语教学打好基础。
四、向专业英语改革的实施方案
1.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要相结合。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是一个档次的提升,而基础英语又是专业英语的基础。大学实行专业英语教育,那么基础英语教育就需要提前,目前高中虽然实行了新的课标,提升对学生英语基础的培养要求,但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整体英语素质的提高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过渡,这期间大学依然需要基础英语教学。在改革初期,最合理的方式是实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材施教,基础差的学生可先进行基础英语的培养,再进入专业英语的学习,而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直接进入专业英语的学习。
2.要提高教师素质的培养。专业英语教学,是英语技能与专业技能的结合,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多数英语教师并不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而专业课教师也不具备充足的信心进行英语授课,实现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二为一是改革顺利展开的前提。
总之,新的时代要求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必然的选择,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专业英语无疑是其改革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力学竞赛 开放型模式 教学改革
力学是土木工程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力学教学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即“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式地传授知识,学生填鸭式地学习。
2.力学课程内容陈旧且重复性较多,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
3.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开放型项目的教学模式,并对该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
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综合培养了学生的五大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一、开放型项目教学实践
开放型项目教学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项目(课题)为主要载体,以学生为主导,自主地选择学习伙伴、指导教师、学习环境等,通过讨论设计、协作开发、自我管理、成果评价,最终在第二课堂完成项目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概念简述为“两个中心、三个基本条件和四个关键问题”,如图1所示。
图1.开放型项目教学模式
1.教学实施过程及案例分析。
开放型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有四个过程:项目来源、团队构成、过程管理和学习环境。本文结合校力学竞赛项目团队对上述过程进行了阐述:
(1)项目来源。
项目处于开放型项目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项目的质量高低、可操作性等直接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活动的价值。本文以一年一次的全国及省力学竞赛为项目来源,组建了力学竞赛团队。
(2)团队构成。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基本原则,学生进行自发组团,并在构建团队的过程中体现了优势互补、多元智能理论及以高带低等基本思想,从而形成了多层次、多梯队的项目团队。遵循上述原则,我们组成了一支21人的力学竞赛团队,其中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各6名,指导教师3名,并每年进行循环替补。
(3)过程管理。
相对于第一课堂(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难于组织和管理,故需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方法。该模式教学的过程管理主要有两方面:自我管理、教师的监督管理和评价管理。笔者主要采用了集开放型、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特点于一体的“开放型项目教学应用研究”管理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基于上述方法,确定了团队队长1名,主要负责团队的各项事务;确定3名副队长,主要职责是联系本年级人员。指导教师主要是对团队进行监督,定时布置相应的任务,并在计划时间内对团队进行考核。
(4)学习环境。
基于学生为主体,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方法、兴趣等因素,对开放型项目教学环境进行建设,目前已建成了力学竞赛辅导成长室,里面具备各种相关资源并由学生自主管理和维护,可随时使用。
2.教学成果。
通过对开放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力学教研组申请了省级教改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发表相应的教改论文3篇,学生获湖南省力学竞赛三等奖3项。这些成果有效地促进了校力学学科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结语
本文采用开放型项目教学模式对校力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该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我校本学科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崇武 徐有基 秦怀泉 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7,2:112-113。
[2]许凯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292-294。
[3]韦成龙 材料力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02,24,(3):53。
[4]党玲博 吴雁平 高校工程类专业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3):51-54。
篇7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课程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75-03
《水工艺设备基础》是给排水专业十大主干课程之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水工艺设备常用材料性能及特点、水工艺设备与材料的腐蚀防护基本原理与方法、水工艺设备理论基础、通用机械设备与专用设备、分离设备、污泥处置设备、投药设备及部分专题设备基础知识。所选用的教材存在基础理论部分篇幅长、内容多和范围广的特点,部分内容与给水排水工程设备关联不大,有些内容理论深度太大,对设备的实际应用介绍不够充分,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对设备应用、选型等知识的掌握要求,从而导致课堂教学难度较大。为了使学生掌握扎实和宽广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使《水工艺设备基础》与工程实践联系更加密切,达到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等效果,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技术领域里所有的产品几乎都可以作为项目。采用项目法教学,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的主要任务有:确定项目内容、任务要求、工作计划,设想在教学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员对项目的承受能力,把学员引入到项目工作中后退居到次要的位置,时刻准备帮助学员解决困难问题。
二、“水工艺设备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对“水工艺设备基础”教材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基础知识篇内容涉及的内容广泛,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交叉较多,与给排水专业关系不大,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二是水工艺设备篇对各种设备讲述的深度不够,与实际工程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在日后的设计中难以将学习到的知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是学生希望能够了解诸多阀门、闸门等通用设备和曝气装置的工作特点、技术差异和在实际工程中的选型,而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没有涉及。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虽然弥补了传统板书教学的单一、枯燥问题,大大增加了每节课的信息量,但如果幻灯片切换过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语速,消化不了过重知识,易产生厌烦情绪。第一从教师“教”来看。本课程教学现状仍处于以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第二从学生“学”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仍处于以教材为中心的应试式学习状态。从整个课程教学质量现状来看,反映出“讲三、学二、考一”的课程教学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教学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上仍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课程教学与学习方法则停留在灌输式教学和应试式学习上。因此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全面改革。
三、基于项目式教学法的“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教学则是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课程建设的基础。针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着调整、改革、提高的思路,对“水工艺设备基础”的课程教学不断地进行整合和改进。将传统单一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加创新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观念。从知识教育层面来看,既要让学生掌握课程中经典的、基础性知识,又要融会贯通课程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还要了解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现代的、先进性的知识和最新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能力培养的层面来看,要着力解决促进学生自主方式学习,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教学理念,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应该是:合理设计各教学环节内容与方法,构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设计训练与工程训练的课程教学新体系,体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特点,体现四位一体培养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开发学生创造力潜能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实现因材施教。
2.把握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与学并重,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查阅文献式教学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另一方面,改变灌输式传授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水工艺设备的腐蚀、防护的教学中,其基本原理比较简单,重在让学生在掌握原理后根据具体情况使用适当的设备腐蚀防护技术。因此,在教学中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如“给排水管道采用的防腐蚀技术有哪些?为减轻锅炉腐蚀、保障工业锅炉安全运行,可采取哪些技术措施?污水处理中水下设备如何防蚀?”等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学生会对设备选材、防蚀结构设计、电化学保护、设备环境介质的控制等设备防腐蚀的方法和途径留下深刻印象。对于水处理设备新材料日新月异的变化,教材内容更新不可能完全跟上,针对存在的这种问题,安排学生课后查阅文献,整理完成课程作业,计入平时成绩考核。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水工艺设备基础”的工程实践性强,其中水工艺设备篇的教学仅靠传统教学法远远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需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使用直观教具、Flas、图片等进行直观教学,收集一些直观教具,包括给排水管材、滤头和曝气装置等,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传看这些校设备和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其结构、性能等。另外,给排水实验室的大量教学模型也是很好的直观教具,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到实验室结合教学模型进行教授。利用上述设备、材料、装置等可以将教材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利用Flas能够很好地展现设备的构造、工作过程,是进行直观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一方面可以制作和购买一些Flas素材,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下载水工艺设备的动画和图片。将Flas素材和图片用于教学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乐于接受。教师还可以使用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使用视频资料,可使学生不仅指导该种设备的名称、用途,更能使其了解到设备的操作方式、运行状况。通过影像教学,水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适用条件、使用功能、外形结构特征、产品型号类型特点等教学内容变得科学、充实生动、覆盖面广,代替了枯燥无味的文字讲授,避免讲解半天都没有产生较佳教学效果的尴尬局面。
4.紧密结合实践、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知识,学以致用。根据教学和实习资源等特点,结合讲授进度安排1~2次专题参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水工艺设备实际了解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在毕业实习中将“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内容作为毕业实习报告的考核内容,使得学生在实习中巩固加深所学内容,能够细致入微地了解各种水工艺设备,为毕业设计做准备,能够得心应手地进行设备选型,确实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构建了一个针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有利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中体现了教与学并重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另一方面,改变灌输式传授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通过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尝试,克服了以前同学们学完课程后不能将所学内容灵活应用于工程实际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工程意识,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参考文献:
[1]黄廷林.水工艺设备基础(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许多同学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想学,却无从下手;再者,心理压力大有直接导致了口语表达的能力差。经过问卷调查的统计:约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英语学不好的原因归结在基础薄弱,并存在单词读写的困难; 约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对英语学习兴趣很是缺乏,直接形成了实际英语成绩差的局面;百分之十的学生虽然基础比较好,但因为现在的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提高英语读、写能力的速度也很是一般。而在实际情况中,普通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的基础比统计的情况更不容乐观。
(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平平
笔者曾作问卷调查,其中的第一题就是:你是否喜欢学习英语。调查结果十分不容乐观,选择喜欢的只有12%的学生,而选择不太喜欢的有37%的学生,甚至选择不喜欢的竟然有13%的学生。问卷中的第九题是:你是否曾经主动找机会学习英语。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偶尔”的有68%的学生,选择“从来不”有22%的学生。
(三)学生对英语不敏感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中有一题是:你是否曾经有意识的注意过生活中的英文标志或者商品包装上的英文。从调查结果中显示只有约两成的学生选择会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识的注意那些英文标识,而有四成的学生都会有意或者无意的忽视这些英文标志。
(四)学生不擅长于归纳学习的方法
笔者曾问学生们,他们是否有记忆单词的固定方法,分别都是什么?而这次非正式问询的结果显示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选择的方法是死记硬背的笨办法,这揭示了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找到很适合的针对英语的学习方法。学生们都养成了被动学习的坏习惯,像小婴儿一样喂什么就吃什么,主动性匮乏。迈入高职院校后就没有了来自高考的压力,学生们的惰性更是被发挥到了极点。
(五)学生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英语学习是一个不能一蹴而就的长期的过程,学习目标就是前方的指路明灯。而失去了这盏灯的高职学生们表现出明显的对未来的迷茫,既没有近期目标也没有远期目标。而且无法正确认识自我,找不准自己的水平更谈不上正确定位自我,从而直接导致对英语的W习失去了信心。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
现在,随着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于日常教学当中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多。作为一门语言课程的英语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上应该更侧重于学生的口语与听力等偏重于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方面,因此互联网和多媒体的教学辅助的工具在高职院校内更被需要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有可视性强,互动性强的特点。在高职院校的英语视听课上,可以多选择一些英语的动画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在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上采用分层次教学
由于英语基础不同,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
低。因为这个原因,学校应在高职生入学后对其进行水平测验,以便掌握他们真实水平方便教学。这样就可以按照测验的成绩分班,根据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准进行针对性教学。再依据学生水平的层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团,分别定制有差异的教学目标和有差异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组团教学,使不同的层面的学生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最终让他们适应社会的不同维度,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创立适合的针对高职英语的教学评价系统
确立教学评价系统首先要敲定评价的标准,而这一标准的制定应参考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来进行确定,现在很多学校只是把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的合格率来作为高职英语教学评价的指标,通过率越高则评价越高。但是这种评价系统是片面的。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侧重评价模式可不可以反映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而不是光关注某一种英语考试的通过率,而且还要注意评价的方式与学生以后工作的需求是否相符合。
(四)转换师生角色
高职教育之所以叫做高职教育是因为他有职业技能的训练的重要特点,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备优秀的技能和素质。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前“填鸭式”的讲课方式,即把“teacher-centered”(老师专注型)变为“student-centered”(学生专注型)。所谓“student-centered”(学生专注型)的方式,也就是以学生为主角的讲课方式,让学生来读课文,由大家一齐讲解,学生们共同改错,而教师则只是一个“organizer”(组织者)和“adviser”(建议者)。因为语言是不能被谁“教会”的,主要是被 学生自己“练会”的,因此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必须的。教师不仅要努力调动学生“passion”(激情),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还需要提供正确的指引和帮助。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需要各方共同做出努力,一点一滴使之完善。现有的教学条件比以前更好,需要我们好好利用来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英语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英语课上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真实地学生把英语水平提高,并且适合今后工作的需要。
而作为一名高职学院英语教师,要大胆改革,勇于探索并努力为高职英语教学翻开新篇章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宝贵.多元智能评价观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中的运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6):55-58.
[2]樊萍,陈莲珍.浅谈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篇9
关键词:临床实践教学;人文素质;医患关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12-03
今天,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生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医疗改革重要阵地的医学教学改革,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入也在积极探索和尝试中。因此,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医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课题。也可以说,延续临床实践教学的办学特色并不断地创新成为了医学教改的重要问题。1977年,美国医学专家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自此,“尊重生命”的人文内涵成为了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成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临床实践阶段非常重要,但是其教学的效果却不理想,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无法将医学知识有效地运用于临床实践活动甚至是实际的工作中。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的学生缺乏一种重要的能力,即崇高的人文素养。但是,临床实践阶段中人文素养的缺乏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这有多方面的原因,笔者在此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医患因素影响临床实践教学的开展
现在我们面临着严重的医患关系,医患纠纷屡见不鲜,辱骂、袭击医生,甚至残忍杀医事件屡有发生,严重影响医疗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寻根究底,医患关系的紧张是由多N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体制、医院、社会、患者自身等因素。虽然,体制和复杂的社会因素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方面,但医学中人文因素的影响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李斌等对医患矛盾和纠纷发生原因进行了统计,发现90%以上是由于沟通不当或未进行有效地沟通所致。如此紧张的医患现状给教师开展临床实践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因素。另外,随着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很多病人并不愿意配合临床实践教学,不愿意让学生参与对他们的检查和治疗,这也给临床实践教学带来很多困扰。
二、医学教育模式陈旧,人文教育关注程度明显不足
以往的教学理念,教师采取的大多是“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教师仅仅是将医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和对学生进行一些操作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关怀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医学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以致用是医学生能否转变成一个合格的临床工作者的重要环节。目前的实际教学模式中,人文教育只是作为选修的科目,且课时少,试卷式的考核方式也使学生对人文关怀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临床实践教学是应用式教学。我们的大多数教学理念和模式仅是关心学生是否学会了如何操作、如何综合分析疾病、如何看病等,却严重忽视了学生更需要掌握如何表达自身对病人的关爱,如何赢得病人家属的信任和信心等促进医患双方合力共同面对疾病的沟通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被主管部门所忽视,也被临床带教教师忽视,甚至也被被教育的医学生所忽视,这就直接导致了人文教学在具体临床工作中作用认知不足现象的发生。此外,学生在临床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亦步亦趋,对人文教学如何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缺乏切身体会,不仅易忽视人文素质,而且更不可能将人文素养塑造成其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医护忽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自身教学经验不足
临床医师是临床实践阶段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学生观察和模仿的对象。临床中我们发现,一些年轻的医师,自身交流能力欠缺,不能顺利和同事、病人等周围人相处,做事、沟通也比较随意,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些年轻医生没有主见,和患者在沟通中缺乏原则性,这样的带教教师必然会影响学生自身良好素质的塑造。经过实际工作中的磨炼,有的教师能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人文素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还有一部分教师还是存在着人文素养的缺陷,或者只注重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漠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样教师教导下的学生很可能在这方面也是不足的。
大部分教师本身接受的教育就是“灌输式”的,在一脉相承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有些教师自身很可能也不会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导和训练,只专注对学生理论知识或操作技能的培养,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却不足。同时,不少教师也不能结合患者心理、家庭、经济等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方面的训练,不能就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等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此外,不少教师也不能结合医院的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方面的模拟培训。另外,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也没有向学生强调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得不到人文素质方面的专门训练,这将成为他们以后临床工作的短板。重要的是,尽管一些授课教师已经认识到了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其自身忙于临床工作,对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不甚了解和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也会导致教师在对医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指导时,人文素养培训方法的陈旧。
四、忽视社会功能,好的人文教育来自课外
医者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体现在言语中,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医者的思想和潜移默化的行动中。我们的观念中,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可以在课堂学习,也可以到医院去进行实践和训练。诚然,医院内有许多病人和家属,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和沟通,可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不同的病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阶层,他们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疾苦,不同的辛酸。这就需要医学生分析每个病人的不同,学习如何和他们针对性地沟通,这也是精准医学的要求。社会是个大学,社会中人与人交往、交流均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往往缺乏在社会中学习人文的更多机会和主动意识。在西方国家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倡导主动参与服务社会,每个公民每年都需要参与一定时间的社会服务,如义工、助残、捐赠等活动。同时,对公民轻微违规违纪行为的惩罚也是让他们去参加社会服务来警示。此外,还有社会团体也会组织一些团体的大型社会活动,创造条件为弱者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见到课堂上看不到、学不到的东西,可以切身体会到他们的付出给需要帮助的人们带来了什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了学生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情操和责任感,而这也是一个医者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但是,我们的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相对地缺乏这些活动的机会,一方面是医学院校的倡导不够,重专业轻人文的办学理念所致;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倡导和包容不够,觉得学生能力欠缺,没有更多社会服务性的活动提供给学生。所以,单纯的课堂和医院开展临床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服务对医学生的人文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医学教学应将重视人文精神作为改革的重要方向。结合教学实际,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1.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提倡准入制。2010年,美国医学院校协会提出美国医学院校的教育目标中就再次确认了培养的未来医师首先应该具备的特征――在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技巧上追求个人卓越。所以,美国的医学院校招收的是已经完成大学本科教育的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这些学生已经接受了一些和人文医学相关的学习并考核合格的才能有机会进一步接受专业的医学教育。英国招收医学生采用的英国临床能力倾向测试(UK clinical aptitude test,UKCAT),这种测试被81.3%的英国医学院校采用,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医学职业的认知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是否适合学医。我国人口基数大,对医生的需求多,之前的医学院校不断扩大招生的规模,且门槛较低,即只要高考成绩达线就可以,这样必然会导致“唯分数论”。而作为“人体的科学家”,必须全面胜任这崇高而乐于奉献的职业,他们以后需要面对众多的病人和家属,有的还要带教学生。所以,除分数外,自身的性格特点是否适合医生这一职业,人文素养是否健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符合一个医者的要求,的确需要更多方面的考核。西方国家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优良的人文素质是我们甄别一个学生能否成为一个为人师表、为病人无私服务的医者。所以,在注重人文精神教改的今天,我们需要从生源的人文素质抓起,设置更为科学的考核模式,提倡准入制,从而筛选出更优秀的医学生。其实,准入制可以参照提前优录的模式,在高考成绩达线的基础上,首先对有志愿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心理测试、人文素养相关面试等综合测试,考察学生是否适合学医。只有符合要求的学生才可以进入医学院校进一步学习,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将被认同第二志愿选择其他专业以体现公平合理。
2.优化教学理念,处处体现人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改变医学院校管理部门及教师的观念,使其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目前的现状已经证实了人文教育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在临床践教学中更加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提高其在真正进入临床时沟通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在提倡岗位胜任力的今天,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才能更具竞争力和临床适应能力。因此,医学院校要自上而下地改变观念,修订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增加临床实践教学中的人文知识传授和实践训练的部分。同时,按照新的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人文精神。此外,教学也要从细微处着手,例如在为患者查体时要先告知,直接接触身体的器材要加温,对接受操作处理的患者前后均应给予充分关怀和言语及表情的鼓励,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关心病情变化等,各方面都要体现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3.改革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的人文培养模式。模仿和创新先进的教学模式开展试验性人文素养的培养。借鉴模拟教学的模式,这是一种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推广和开展的先进教学模式。在学生接触病人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首先体现出关爱病人的素质;我们也可以尝试引进PBL教学,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也可以将人文关怀、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训练穿插在内;利用SP病人进行模拟临床接触病人的训练;开展类似于全国技能竞赛那样的以赛代练的活动,所有的题目中均结合人文关怀的部分,设置各种类似于临床的场景,让学生在比赛中不断体会、领悟,并牢记。我们可以发现,经过全国技能竞赛专项培训过的学生在人文知识掌握上取得了明显进步。
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临床实践活动中加强对人文关怀精神和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训,主要体现为在每次授课过程中,所以给医学生授课的各类学科的教师都需要首先自身具备良好的个人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每次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担任授课的临床医务人员更是责任重大,他们的一举一动,如和病人或家属沟通过程中的每句话、每个表情、说话的语气等都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其实,许多教师的个人魅力就是其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对教师的培养也是必须且非常迫切的。各个医学院可以组织教师参与高层次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学习,进行先进教学模式的培训和使用。通过学生学习的反馈和专业部门的督察,考核教师人文教学的能力和个人的人文素养。
5.重视社会功能,开展第二课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朱九思最先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我们可以将参加社会服务定义为每位医学生必须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第二课堂,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通过参加社会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人文知识的理解,培养其独立交流的能力。第二课堂提供了真实性的服务过程,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亲密接触的平台,且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给予精确性的指导。第二课堂与临床实践教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环境,是临床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续。同时在临床实践阶段,教师也可以辅助一定的人文教育,开展“助医活动”,医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专门从服务病人的角度出发,围绕诊疗计划和家属一起完成门诊病人的陪诊、协调检查,住院病人的心理、生活、陪检、疾病变化观察和治疗反映观察等方面在医院内开展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接触了临床工作真正的主角――病人,才会有更多换位思考的切身体会,才能更好地在以后临床实践学习中及以后工作中逐渐塑造良好的人文素质。
综上,临床实践教学的作为医学教育的改革的重点,我们任重而道远,各种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但是,当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就有必要遵循教学的规律,遵循临床的特点和规章制度,从满足病人的需求,关爱病人着手,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将人文精神充分体现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这对医患关系的改善,对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长艳.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成效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3.
[2]李中奇,穆瑞琰,吕兆丰.医学文化的理念与医学教育的底线[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1):1.
[3]高明,项和平.基于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创新教育,2015,(9):8,15.
[4]玄丹.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J].中国病案,2008,9(7):33.
[5]李斌,孙晓阳,陈小飞,等.医患双方对沟通认知状况的凋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地理,2009,29(9):55.
[6]公方彬.价值中国――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深层思考[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
[7]宫亮,周向东,杨和平,熊玮,胡建林,刘刚.加强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2,33(5):59-60.
[8]宋萌荣.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4):64-67.
篇10
一、 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 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自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开始开展人数较多的大规模的外语教育,导致具有较强语言技能的大学教师成为了稀缺的教学人才。而为了保证教师的数量,有的大学直接聘用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英语教学,从而使得英语教师的队伍质量得不到相应的保障。且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英语教学大纲中主要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只能应对简单的文献,英语听、说和写作能力差强人意。
其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不同也会影响大学英语的教学与学习。当前,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是交际教学原则,即包括“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以学生为中心”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模式成为了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阻碍了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最后,当前在我国实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主。而这样的教学目标极易导致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基于此可见现行的教学大纲要求与社会的发展并不适应。故而,大学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语言来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其作为工具的作用,进而实现达到用英语便能熟练的交流。大部分的从事英语教育的学者和专家通过对大量英语教学培养目标的研究,认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译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技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是英语教学培养的目标。
(二) 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语言学习观念和自主语言学习关系的研究后发现,现阶段大多数的英语专业学生认为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的能力比教师直接教授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更加重要,这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自主性逐渐提高;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意见比自己或他人的意见更具价值,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更加清楚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随着对学习策略与语言水平关系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人们口中认为的“好的学习策略”并不一定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还与学生的日常的学生行为以及多种策略的应用有关。
二、 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必要性
当前,在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由于多年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涨,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丧失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课程设置下,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口语、写作、翻译能力的重视,导致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严重不平衡。基于此,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可以为大学英语教育找到较为理想、可行性高的教学方案,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学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三、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一) 改进教学大纲。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而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首先,要教育部门或学校要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英语教学管理文件,并在其中明确地将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大纲等进行规定,并向广大师生公布,以使师生能够清楚英语教学的目标,有了目标后才有奋斗的方向;其次,要积极推行学分制,并保证英语的学分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到10%的学分。最后,要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和培训体制,学校在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岗前培训中要加强培训时间和方法,使大学英语教师能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状态适应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同时还要能够对教师的进修等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进而保证大学生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 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效果,而学生英语知识的获得以及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同样受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影响。为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就要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进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以大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此外,针对当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耗时耗力却效果不佳的情况,教师就应当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并由知识型教学转向技能型教学,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运用能力为本,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说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将以“教”为重点转变为学生的“学”为重点,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之,伴随着 英语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英语教师的重要手段。
(三) 完善教材建设。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下,教材作为教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以及英语学习重要工具,其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好坏。无论是何种版本的教材,在编写时都应当体现出当前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基于此,在编写大学英语教材时就应当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教材的编写要从”以人为本的“发展角度出发,既要使学生能够获得英语语言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二是,英语教材的编写要以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据;三是,英语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出我国英语教学的特色,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上的选择和运用。
(四) 建立健全英语师资。大学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并不断更新自身的英语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学习或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英语学术研讨会,以增强大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以及跨学科知识的构成体系,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水平,确保大学生英语教师的能够能够胜任日常的英语教学任务;此外,学校也应当加强对教师进行培养,采用在岗进修,开展英语教学水平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要想留住英语教学人才,学校还要不断提高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福利待遇,从而不断扩充教师队伍,以确保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 上一篇: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
- 下一篇: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