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施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实施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实施的概念

篇1

【关键词】中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施

“数学概念”是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续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及学生之间差异的形成,都与前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理解有关;因此,抓好中学数学概念教学至关重要.为了有效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分别从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表述、概念巩固和概念运用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施问题,并探索性提出实施策略与改进建议.

一、概念引入:注意教学需要和学生基础,结合“实例”引入

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之所以要引入相关数学概念,主要是因为课程教学本身的需要,如,要完成某个教学任务、实现某个教学目的,或者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等.为了切实保证数学概念的顺利引入及概念引入教学的效果,应将学生基础因素考虑在内,即学生已经掌握了的与要引入数学概念相关的知识有多少,只有学生充分具备了与要引入数学概念相关的知识,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引入数学概念的“深义”,并成功“同化”新引入的数学概念.再就是引入数学概念的方式、方法,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最终数学概念引入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实践证明,结合“实例”是一种好的数学概念引入方法,这一“实例”可以是某个实物、故事,甚至可以是解决过的某个数学问题;“实例”在这里的作用是,一方面,支持教师教学,使教师可以借助“实例”成功将数学概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则起到学生已有知识与新引入数学概念之间“固着点”的作用,进而使学生顺利“内化”所学数学概念.

二、概念形成: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促进概念生成

形成概念也称为概念生成,确切说其是学生通过对相关数学知识、内容的感知、辨别及抽象、概括,最终在脑中生成“数学概念”的过程;这个“生成”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主动的探究及与他人的交流等完成的,是在完全、深入理解了“数学概念”所蕴含本质、规律的基础上生成、概括出了“数学概念”,所以说,学生一旦生成了“数学概念”是不可遗忘的;概念生成是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关键与重要一步.学生要想顺利、成功生成“数学概念”,离不开一系列“条件”的支持,这时就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可以是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也可以是适时给予学生的鼓励等,学生在上述“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数学概念”.

三、概念表述:保证教师、学生表述的准确性,加深学生理解

在学生“千方百计”生成了“数学概念”之后,还需要学生使用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印象、理解及促进“数学概念”的内化.严格意义上说,语言只是思维的“外壳”,它并不能完整、正确地将思维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在思维的真正意义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并不能完全做到一致,在使用语言表达某个思维时是会丢失掉一部分“思维”的.为此,在要求学生表述“数学概念”时应该要求其准确,这样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再就是教师在表述“数学概念”时更要做到准确,因为教师的表述可能会最终成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表述,因此,其表述的准确性就显得更加重要,同时教师也通过准确表述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四、概念巩固:多方巩固学生数学概念,奠定准确运用基础

巩固是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巩固”得适当、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及后续运用的效果.关于数学概念的巩固,不是重复要求学生表述数学概念,或者是要求学生“背诵”数学概念,其应该是通过“变式”来反复地训练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的“变式”中体会其所蕴含的“同一本质”.所谓变式,是指不断提供给学生各种“感性材料”,并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非本质属性可能时有时无、或多或少,但本质属性始终保持不变.巧妙、恰当地运用“变式”不仅能有效巩固学生所学数学概念,更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消极定式束缚而保持一种灵活性.而我们之所以要巩固数学概念,则是考虑到学生初步形成某个数概念,巩固程度差,易受到外界因素及内部相近概念的干扰,“变式”有助于学生成功抵抗这种“干扰”.

五、概念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知识学习最终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亦是如此,考虑到学生数学概念知识的应用效果,我们就不得不提出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当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知识,与实际生活内容、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并用来及成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时候,它就具备了被再次深化、深入理解的可能性,或者说会被再次地深化和深入理解,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应用的重要性.为此,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必要专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数学概念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并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数学概念知识成功解决问题,因为学生的实际体验、体会是强化学生数学概念理解与应用的最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沙涓.高中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索――以概念教W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6(36):6-7.

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理论;动作;联合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不够重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体育理论知识复杂,体育运动难度大,这些问题都使得体育教学的开展缺乏实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1.体育室内课教学缺点

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室内课设计内容,目前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多数是以体育理论教学为主,包括体育历史、体育动作的要点等内容。同时有些教师也会选择一些可以取代室外又适合室内活动的器材组织教学,如投掷课,手榴弹的投掷器材可以用轻物代替,实心球用纸团或气球代替,教会投掷方法,改进投掷出手角度,跑的技术可用原地蹬、摆的动作来完成。但是无论怎么设计室内课都不能带给学生轻松、自由的运动感受,加上有些教师就在室内课环节上理论课程,这就使得教学更为枯燥了。

2.体育课外教学问题

通常我们说的体育都是狭隘的体育,只局限于课堂上的体育,而真正的体育精神应该无处不在、随时随地,课外体育也是体育教学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外教学虽然能够带给学生运动感受,教学活动也更为贴近大自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兴奋度高,许多体育示范动作学生虽然学会了,但是动作掌握的要点和运动的要求却无心记忆,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带来长远影响,使得学生表面虽然学会了,但是长期应用却有困难,也不容易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

二、问题的解决

1.概念教学与动作学习的联合可行性

为了解决目前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本次论文提出了概念教学与动作学习的联合教学(以下简称联合教学)能够将室内课的特点和课外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要在室外体育运动的同时让学生理解体育概念。联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表现在:传统体育课关注的是学生的锻炼密度、强度,“概念体育”注重的是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在“概念体育”课上,体育老师是以专家的身份而不仅仅是一名教师的身份指导同学们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课堂上,互动是学习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联合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更为自然,互动可以在体育中观察到,因为学习者不仅要在身体上参与一项任务,而且要在认知上建构这样做的意义。

2.概念教学与动作学习的联合实施

(1)谈话教学,了解概念

开展联合教学的第一步就要进行师生对话,开展谈话教学,初步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掌握相关的体育概念。例如:教学“掷垒球”时,教师要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投掷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从语文词义的角度解释“投掷就是向远方扔”。接下来,教师说明:投掷动作练习能够锻炼后背、手臂肌肉,能够纠正初期的驼背或侧曲,经常向前上方引伸等动作可以得到矫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骨骼复位。同时可使肌肉收缩有力。接着再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体育的词汇‘上步投掷’的意思吗?”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然后指出要点,解释“上步投掷”的动作理论要点,说明:动作要做到右腿迅速蹬伸推动上体,以胸带臂向前推出垒球。最后,教师让学生明确今天的练习后学生的平均心率在120次/分左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要通过简单问答建立基础概念,能懂得上步投掷的动作要领,能做到蹬地转体、快速用力投的连贯动作。

(2)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联合教学要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体育运动的关键,然后集体总结运动要点,最终形成体育运动的能力。例如:教学《掷垒球》,先小组内进行热身运动,慢跑3~4圈―绕肩―扩胸―体前驱―弓步压腿―侧压―外摆腿―内摆腿―前踢。学生理解了要点,也观看了老师的示范后就分成小组,在小组中进行活动,体会投掷动作,体会怎样才能投得远。教师深入各组进行指导,例如:教学中有几个学生的动作不正确,用直臂掷远,还认为这样的方法掷得最远,不改动作。就此,教师可以用形象的例子说明发力原理,鞭打动作的科学性……此后,学生逐渐改善了动作,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组织同学测量自己的心跳,保证运动强度。

(3)游戏活动,对抗复习

游戏是体育课的生命力,同学们在游戏的运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性地发展游戏的内容,制定游戏新的规则,以及不断创造新的游戏,提高体育游戏的功能,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完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联合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组织游戏对抗活动,这样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自己的练习是不是最有效的。例如:掷垒球教学可以设计“投手榴弹”的模拟游戏,在场地上画两条15米长的并行线距离2米,一条线为投掷线,另一条为预备线。听到老师喊“预备”才能进入投掷区,按老师统一口令掷和捡回投掷物,计算两队的分数。

三、联合教学推广优势

1.合作探索的指导

联合教学模式开展了合作探索和教学指导的结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体育理论进行探索,这一点符合了“合作学习”的要求。同时,教师深入小组进行个别指导,这种指导使得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动作要点,而且集体开展体育运动的形式,也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运动打下基础。

2.实现预习的作用

联合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要在课前注意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事先对课堂体育概念和运动概念有心理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体会这节课的体育概念,了解完成训练的重要意义,并巩固测量心跳的方法,体会自主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凡事预则立,预习过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在单位时间内更快地提升教学效率。

3.理论的由浅入深

体育是必修课,在学期结束时学生都要参加考核,而且体育课程还包括健康与卫生知识的体育理论课,这个课程与体育素质课交替进行。比如,这段时间是素质课,过段时间就上理论课,但理论课的课时比例比素质课要少一些。联合教学模式将这两种课程结合起来,保证了健康卫生教学在素质课堂上更为真实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素质课堂也有了更多的理论作为支持,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积极性开展动作训练。当然,理论的教学要做好教材活用,保证理论知识的传递能够由浅入深,让学生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不断巩固内化理论知识。

上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体育概念教学和动作实施联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总而言之,联合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具备可行性,它契合了小学生以形象为主的认知方式,弥补了单一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学推广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合作探索的指导,实现预习的作用,这样才能实现体育理论的由浅入深,将这种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理论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严勇军.动作示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2009(28).

篇3

生命科学领域的概念教学,应当深入探讨如何围绕重要的科学概念和模型来组织教学,让每节课教学的定向更准,研究的问题更集中,使学生的概念建构和科学探究协同发展,促进他们科学思维的深度发展。

一、对科学概念重建的理解

对儿童概念渐进发展过程的认识,虽然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种。其一,不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积累经验而获得的概念,称为前概念。其二,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属于科学概念。这两种概念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学生形成的前科学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有对有错。建构主义认为,前概念是儿童用以解释周围环境和世界的知识框架和基础结构。皮亚杰认为,当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头脑中先前的图式来组织个人经验的时候,知识就建构了,同化或顺应也因此产生。学生的概念学习是一个概念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绕开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学生的概念重建最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扩展,以建立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我们的教学必须依靠学生原有的前概念,通过概念转变和重建,使学生形成更加精确的科学概念。

科学教学过程涉及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对这些概念的学习,学生需要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将它们发展到更深入、更抽象的层次。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准确、抽象,从而能够有条理地说明事件和所涉及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修改原有知识获得新知的学习——概念重建。这是一种有意义学习,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真正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

概念重建教学是以学生的前概念为生长点,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为基本方式,以促进概念重建为根本目的的循环性学习过程。科学概念重建的基本程式如下图所示:

1.唤醒——激发阶段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活用,善用身边的资源,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和促使学生形成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他们聚焦问题后尝试作出自己的解释,使他们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中来,从而唤醒他们已有的前概念并及时进行诊断,为后续教学指明方向。

2.发展——探究阶段

对形成的问题,学生根据各自的已有经验或前概念,作出自己的预测或猜想,并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讨论预测与解释,引发认知冲突。探究阶段为学生提供引出自己原有概念的机会,通过探索新现象,获得与自己原有观念不一致的经验,目的在于造成认知心理的不平衡,促使学生重建原有的概念。

在此阶段,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对现象和问题的想法进行探究,明确自己和小组的观点,进行猜想、假设或预测,设计并制定实验或操究方案,进行实验或实施调查,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收集处理数据资料,思考证据与假设和结果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和解释,并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科学探究阶段的目的还在于使学生形成新的经验,以便为随后的建构与交流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持。

3.重建——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是概念建构的重要环节。科学课中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往往就是忽视或淡化了这一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建构新的认识和初步形成解释的过程,同时也是使有关概念、原理或技能变得易懂、可理解和更加清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学生的个人概念和认识之间、个人认识与事实证据之间、个人认识与科学概念原理之间的矛盾。经由实验解释或自我思考与探究,学生可能找到新概念的含义,知觉到旧有概念的不足,并进行前后的比照纠错。这一环节,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澄清和交换概念,揭示和解决冲突情境,建构新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完整的表达,形成科学概念。

4.深化——应用阶段

科学概念构建以后,要进行验证、应用、巩固,使学生的意识中形成稳定的图式,并能举一反三,这是对学生概念形成后的一种检验。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新旧经验经过相互作用与联系得以整合,原有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与顺应得到发展,新获得的概念、过程或技能得以深化。

三、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根据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

1.调查学生的前概念 科学概念重建是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础的,并且要以学生前概念为生长点,实现转变和概念重建。教师凭借经验来预设课堂往往是不可靠的,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在教学中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由于前概念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因此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来揭示学生的前概念,做到心中有数。一般可以通过提问、访谈、问卷调查、画概念图等方式进行。

例如,在教学蚂蚁时,可以先让学生画蚂蚁,了解学生对蚂蚁身体结构的认识。学生画出各式各样的蚂蚁,结构不同,其实就是反映了学生的前概念。

2.注重前概念和科学概念的比较

一些老师虽然在了解学生前概念上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但在对学生前概念的认识和处理上还会出现忽视的现象:学生新概念建构后就把他们的前概念放在一边,表面上完成了概念建构,实际上没有深化。如教学《人体的消化器官》一课,教师让学生体验吃食物,猜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把食物旅行的线路画出来并讲解,这是一种很好的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方法。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建构出食物在人体旅行的线路,认识了食物消化的过程之后,却没有让学生将最终建构的概念与先前的前概念进行比较,找出自己认识上的错误。

3.活用科学概念解释或解决问题

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前概念到最后建构科学概念,是一个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拓展活用科学概念,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概念建构。设置一些挑战性的任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进行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是对学生建构的科学概念的一种考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习得的概念更加牢固。如教学植物茎的种类时,学生建构了匍匐、攀援、直立、缠绕茎的类型概念后,让学生寻找植物的茎并讲解是什么类型?为什么是这种类型?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攀援茎和缠绕茎,可以多提供实例,如果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科学概念进行解释,就可以证明其科学概念建构的可靠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生物园或植物密集的地方进行观察、分辨,进行拓展和延伸。

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丰富,有其独自的特点。我们不能直接将科学概念传输给学生,只能根据学生科学概念重建的规律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重建科学概念。

篇4

【关键词】 数学概念课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实践 认识

1.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帮助他们(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这就清楚地表明,探究应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概念课教学中进行探究活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上学期,我们课题组对“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总结出“启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其流程大致分为六个步骤:情景导入自主探索课上交流归纳小结反馈评价升华提高。本学期,我们对六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并对上述模式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2.“启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及认识

课型1、形成性概念教学模式

1.1 模式结构图

1.2 操作实践及认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心理过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概念的形成,一种是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是在大量的感性认识下,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不少的概念学习仍可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1.2.1 情境导入环节。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但都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创设情境,呈现刺激模式,就是为概念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呈现的刺激模式或者是经验事实,或者是典型事例,或者是直观演示。这些刺激模式应该是出自于学生熟悉的生产和生活背景,而且是正面的肯定例证,数量和刺激强度要适当,要有一定的变化性且新颖有趣,并宜采用同时呈现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分析比较。

例1 椭圆概念课的引入

教学时可先出示准备好的油罐车图片和演示截面图,再引导学生联想鸡蛋的外形,并演示截面图,最后展示嫦娥1号的奔月轨道视频画面。从而引出学习椭圆概念这个课题。

1.2.2 启导探索环节。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对呈现的刺激模式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分化出概念的不同属性。

例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如图:直线l代表旗杆,平面α代表地面。

(1)学生探究:观察直线l与平面α内的直线l1的关系、与l2的关系、与l3的关系、……与

ln的关系

(2)操作:尝试用三角板来度量。

(3)分析:这里直线与直线的互相垂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也是度量不出来的,而是用心“想”出来的。

(4)发现:反过来,如果旗杆l与地面α上的直线都垂直,那么l与α是什么关系?从而顺利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1.2.3 交流概括环节。在分化各种属性的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这一过程,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这是探究性活动的重要环节。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属性,要用准确的文字语言给出定义,给出概念的符号表示,有的还需给出描述概念本质属性的图形,使学生有意识地在文字、符号、图形间建立起联系,形成彼此间的高速信息通道。

1.2.4 反馈变式环节。概念形成后,应及时把新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体系中,使之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建立联系,同化新概念,并立刻巩固新概念。巩固概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巩固的主要手段是应用,在应用中求得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应用练习中,根据概念特点适当让学生辨析正例和反例,是帮助他们理解概念的有效措施。另外,应注重对概念的“反馈理解”,也就是在学生初步学习某一概念之后,通过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再返回头来对概念进行再分析,以加深理解,正所谓“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例3 学习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后,通过对向量数量积运算律的学习,让学生在弄清空间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去律、结合律的原因时进一步加深对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本质是一个实数的理解。

课型2、结构性概念教学模式

概念课教学,有的也可以采用概念同化方式进行,即直接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定义,然后把新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体系中,同化新概念。

2.1 模式结构图

2.2 操作实践及认识

2.2.1 揭示概念环节。对于那些具有逻辑意义概念,可采用新旧知识类比导入、设疑式导入等。

例4 在引入双曲线概念时,可以采用新旧知识类比引入:(1)复习提问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2)如果把上述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发生什么变化?(3)引导学生作出双曲线的图像,并利用实物、课件进行双曲线的模拟实验;(4)设问|MF1|与|MF2|哪个大?点M到F1与F2两点的距离的差怎样表示? |MF1|-|MF2|与| F1 F2|有何关系?(5)引导学生概括出双曲线的定义。

2.2.2 启导探索环节。将获得的概念通过联系、对比等方式来加深理解,如新旧概念的对比(如对数与对数函数);易混概念的对比(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向量的夹角、截距与距离);类似概念的对比(如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等。

2.2.3 辨析分化环节。在这个环节用肯定与否定例证让学生辨析,使新概念与已有认知中的相关概念分化,纠正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

例5 在上述例4中给出双曲线的定义之后,可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定义中常数的各种情况,当常数等于|F1 F2|时轨迹是什么,当常数大于|F1 F2|时轨迹又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分化出双曲线的定义中的常数有一个特指的范围,就是要大于0而小于|F1 F2|。进一步就加“绝对值”和不加“绝对值”进行讨论,明确没有“绝对值”就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2.2.4 反馈变式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把新概念纳入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使相关概念融为一体,形成网络;同时在解题中运用概念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例6 在学完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之后,就要将这三种概念纳入圆锥曲线的知识体系,首先从方程的形式上进行比较,找出共性,接着从定义的统一性上进行比较,最后从三种曲线都是圆锥被平面截得的曲线上比较来获得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解法对比,让学生明确灵活运用概念及定义解题,是运用概念水平的较高表现。

例7 已知线段AB的长为4,点P到两端点的距离之和是6,求点P到AB中点M的距离的最大值。

分析:若从距离入手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得,但运算较繁。按椭圆定义,即知点P在以为A、B焦点,M为中心,长轴长为6的椭圆上,以AB所在直线为x轴,M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点P的轨迹方程为x29+y25=1,|PM|max=长半轴之长=3

3.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3.1 注重教学落实,不要追求形式。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要追求形式。教学模式不是框框,在运用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再创造。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学,都要注重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使每个环节真正落实下来,而不要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使学生的参与活动走过场。

篇5

关键词:概念教学 实效性 直面

“概念教学”在教材中很难看到明显的文字表述,而是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但是就是这个空间,就很难把握了,往往在教学中会出现漏洞和偏差。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导致学生思维不严密,言语表达缺少条理性。中年级学生虽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但课堂上参与状态不是很好,教学达成度也不是很高。反思我们的教学,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概念教学中教与学的实效性呢?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目标的落实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

①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起点。

②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应该抓准切入点。

③学生对新知识了解多少的事实基础,对新知识的误区等也是教学的一个生长点。这一点主要通过课前调研做到。

根据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对新知的了解和对新知的误区三个方面来确定一节新课的起点,引起认知冲突,引发探究欲望。“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产生的。那么已有的整数“平均分”就是这节课的一个知识生长点,所以设计教学时可以围绕“平均分”创设情境,出现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这就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产生了矛盾,怎样用一个具体的数表示?从而引起探究的兴趣而展开教学。

二、寻找知识的体验点――直面学生的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的动词刻画出学生数学的活动水平。而体验又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生身处学习环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 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如:概念教学中可采用:

①视觉体验如在建立大计量单位“吨”的表象时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多个形象逼真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产生用“吨”表示的事物是“很大、很重、很多”的表象。

②动手体验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种学具,学生自己选择认为合适的图形测量两个相近的长方形的大小,在铺摆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要测量面积先要统一面积单位,和选用什么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③推理体验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学生有了几分之一初步的体验后再以一个圆为平台,你想平均分成几份,你想到了几分之一,以此展开想象,进行类比同化,发现共同点。

④多感官体验在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看1秒走动,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三、寻找知识的指导点――直面学生的数学误区

这是在体验过程中伴有教师的指导。在体验中学生有时很盲目,为了活动而活动,热热闹闹、乱哄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学中生成的资源这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中之重,学生在体验中需要教师及时提取相关信息,抓住指导点,“导”是在活动中经历与发现数学的桥梁,是为学生学服务的。如“分数初步认识”一课

①在学生平均分一块月饼有了实际体验后,一块月饼的一半可以用学过的1、2、3、…来表示吗?,这是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域”,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得出1/2,引入了分数的初步认识。

②1/2什么意思,学生结合操作表述,语言是生活化的经验性的表面层次的。于是老师边结合操作和课件演示边完整表述1/2的含义,形成数学语言,这是一次具体操作活动后的数学化过程 。

四、寻找知识的提升点――直面学生的数学思维

体验后怎么提升,提升什么很重要,这是学生经验的升华,也是表面经验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说经历了数学发现、抽象、概括、推理、建模、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我们决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任由学生盲目的独立思考,漫无目的的“信口开河”,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低效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中不可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引导”。如:“分数初步认识”一课,观察这些分数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共同点?得出“几分之一”的数都是分数。使学生将体验到的,推理想象出来的这些表面、零散的经验进行总结升华。

五、寻找知识的延伸点――直面学生的数学兴趣

篇6

我们以“主题课例式研训”为载体,按照小学数学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应用”展开研究,按照“确定主题―确定课例―观摩课例―课后研讨―坊主点评及主题培训―撰写反思―网上共享”的研修路径,重点针对概念教学和复习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工作坊在概念教学和复习课教学教学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一、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教材中的很多概念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明确的定义,这让许多一线教师不知所措。我们认为,小学阶段很多概念表述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义”,数学概念教学应该重在引导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而不是纠缠于文字上的精确表述。数学课标明确了对小学概念教学的三项要求:一是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二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三是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基于此,我们工作坊决定引导一线教师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进行专题研究。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遵循由直观形象到形成表象再到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们认为,进行概念教学,应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与抽象概括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便于学生把直观经验与理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顺利地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探索形成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感知(创设情境,感知概念)―表象(探索研究,形成概念)―概念(体会理解,抽象概念)―运用(拓展应用,巩固概念)”。我们试以工作坊参与者张菊老师执教的《认识公顷》一课为例,说明该模式的操作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课件逐一出示以下几个景点的照片,老师当导游边出示、边解说:

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 700 000平方米;

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 000平方米;

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 270 000平方米;

(2)谈话:这些名胜古迹占地面积非常大,用平方米作单位,这些数据显得不够简洁明了。(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2.自主探索,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让学生通过回忆100米的长度大小,想象一个四条边都是100米的正方形有多大。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先独立算算,再与同桌交流。最后,学生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1公顷=10 000平方米”。

(2)感受1公顷的大小。让学生初步想象1公顷有多大;引导学生感觉、猜测、与同桌交流1公顷相当于身边哪些建筑物的面积。学校教室面积大约是80平方米,让学生计算1公顷大约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学生汇报,出示相应的数据(1公顷大约相当于125个同样大的教室的面积)。加深学生对1公顷大小的感知,让学生估一估“学校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并计算1公顷相当于几个同样大的学校的占地面积。让学生把猜测的结果与计算出来的数据相比较。让学生再次想象、感受1公顷大约有多大。

3.尝试练习,感悟进率

(1)谈话:在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时,要用公顷作单位。让学生尝试把几组数据改用公顷作单位,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2)课件相应出示: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公顷;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

(3)把平方米改用公顷作单位如何换算?(说明:把平方米化成公顷是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它们的进率10 000,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

4.深化应用,理解公顷

(1)课件出示下列景点照片,教师继续当导游,带领学生“游览”名胜古迹,请学生思考后完成填空练习,并回答其他问题。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占地面积大约是400 000平方米,合( )公顷;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合( )平方米;小结“把平方米改写成公顷,把公顷改写成平方米的‘秘诀’”;同桌相互出题,考查“关于平方米和公顷互换”的问题,进行练习。

5.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2)一块三角形菜地,底是110米,高是15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它的面积有1公顷吗?

(3)完成书本上第82页的“练一练”。

6.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课后小调查:了解家里一共有多少块田地?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二、复习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复习课是对学生的认知结构重新进行组织,是在整体知识背景下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构建,它往往通过对照比较、寻找联系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将原来彼此分散、分割的知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在头脑中把知识“竖成线,横成片”,或“由点构成线,由线构成面”,从而形成由点、线、面构筑而成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现在的实验教材,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了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探索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们工作坊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研讨”中,采用了执教老师个人初备课,网上交流研讨备课,达成共识后再上课的研究方式。如由工作坊的参与者孙武银、周炎锋分别执教的复习课《四则混合运算》《小数乘法》,以及坊外教师古龙镇中心校黄红锦执教的复习课《简便运算》,都运用了“计算感悟―对比归类―总结法则―错题辨析―深化提高”这一基本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在探究“空间与几何”这一知识的复习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展开研究,由工作坊的参与者周原园、陈超萍分别执教《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复习课。

“同课异构”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每位执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工作坊再以不同的课作为研究蓝本,并适当引入部分坊外教师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质疑、解疑,“坊主”再结合课例及大家的疑难作《新理念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专题研讨》小型培训,最后总结、归纳出基本的复习课教学操作模式,即“以题代纲、边理边练―分层练习、巩固提高―自主检测、评价反思”。下面以《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复习课为例,简介复习课教学的大体流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猜一猜,想一想。故事导入:唐僧取经回来后,打算奖励每个徒弟1块土地。唐僧拿出3条一样长的绳子,叫三位徒弟用绳子各围1块地。孙悟空急忙说:“我要围成长方形的。”沙僧接着说:“我要围成正方形的。”猪八戒不慌不忙地说:“我要围成圆形的。”那么,到底三位徒弟中,谁围的土地面积最大呢?大家猜猜看吧。(指名猜)如果想知道它们各占地多少平方米,我们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2)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梳理知识,引导建构

复习以下知识,并以知识网络图的方式予以呈现。

(1)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2)周长的计算;

(3)面积的计算。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3)对号入座(选择正确答案);

(4)走进生活(计算)。

李老师家有一块梯形菜地,上底是32米,下底是48米,高20米。如果平均每平方米收小麦400克,这块地一共可以收多少千克小麦?

(5)首尾呼应,解决问题。

猪八戒、沙僧、孙悟空谁围的地最大?要准确地判断出他们三个谁围的地最大,绳子的长是628米,动手算一算,再判断。

(6)得出结论(分组探究)。

让学生自行交流并小结:周长相等,圆的面积最大。

4.全课总结,注重体验

再次呈现知识网络图。

篇7

而目前较为普遍的实验教学策略为DOE策略,即“演示―观察―解释(Demonstrate-Observation-

Explanation,缩写为DOE)”。它的流程一般由教师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教师解释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它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取知识。而实际上存在一些实验,其结果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存在冲突,若直接演示就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有的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的差距和偏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科学概念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运用POE策略在这类实验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一、POE策略流程

本文介绍的POE策略,即“预测―观察―解释(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缩写为POE)”。它的流程一般是让学生在了解实验或事实情境的基础上,首先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阐明理由,紧接着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做好记录,再通过比较、对照和批判,对预测和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最后解释这种差异。POE策略的具体实施分为3个步骤。

步骤1:预测。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对要进行的演示实验现象的预测,并对自己的预测做出认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步骤2:观察。由教师或者学生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够观察到实验的所有现象,实验完成后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现象与自己预测的现象一样吗?

步骤3:解释。最后学生对自己的预测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不一致作出解释,自我协调并解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明白上述3个步骤的相互关系,笔者以“盐类的水解”为例,画出了POE策略的教学模式的流程图(见图1所示)。

图1已经清晰地表示出了各个步骤的相互关系,为方便教师明白此教学模式和操作实践,笔者将结合案例具体阐述各个步骤实施的过程。

二、一个较为经典的教学片段

1. 预测阶段――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迷思概念

[教师]大家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一定呈中性?请预测下列5种盐溶液的酸碱性:NaCl、Na2CO3、NH4Cl、CH3COONa、AlCl3。

[学生]NaCl、Na2CO3、NH4Cl、CH3COONa、AlCl3均呈中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预测,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可以帮助教师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组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需要。从预测的结果看,实际情况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存在冲突,这时教师应不急于去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其进入观察的阶段。

2. 实验观察阶段――把学生引入教师精心设计的认知冲突中

[教师]组织实验,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提供的仪器和试剂完成实验。

[学生]测定NaCl、Na2CO3、NH4Cl、CH3COONa、AlCl3 5种盐溶液的酸碱性,并回答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此阶段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很想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显然注意力很集中且强烈期待。当实验现象和学生自己的预测有明显差异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思维和学习情绪达到了新的兴奋点,求知欲望强烈。此时学生的认知从“平衡”转向“不平衡”,为“新平衡”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3. 结论解释阶段――学生主动走出迷思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教师]试根据以上各种盐的组成来分析实验现象,经过讨论后谁来总结一下。

[学生]进行总结。

[教师]板书学生的总结。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学习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引导下,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1],让学生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掌握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三、几点反思

1. 巧设认知冲突是实现迷思概念转变的前提

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无法相包容而产生的矛盾,是新旧知识之间的一种“不协调”。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冲突是激发思维的第一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与探究欲望,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构建,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2]。在实施迷思概念转变教学的时候,教师如果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有的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的差距或偏差,那么学生必然会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理解或建构新的知识,这样一来,前概念中的迷思概念便会越积越多、越积越深。因此,教师必须采取策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这种矛盾,并通过自我调控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学习过程的丰富和重构。POE教学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迷思概念转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2. 教师在观念上要重视学生的迷思概念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活动。因此,要实现学生迷思概念的转变,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迷思概念,充分重视学生已经有哪些迷思概念,且尊重学生的迷思概念,承认其“局限”的合理性。而POE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探测学生的迷思概念,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的一种策略,其大大增强了学习活动的指向性与目的性,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概念建构,从学生已有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氛围; 学习兴趣; 能力; 合作交流

在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师原有的一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更好适应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下面具体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知识多是抽象,枯糙的,学生学起来也感觉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求知欲,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或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

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理解概念后,将全班学生分组,然后每组发给一副扑克,让同学们从中选出牌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扑克。这样每位同学都得到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活动中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

二、开展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强、知识容量大等特点。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测量、制作活动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户外测量、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对于操场旁的参天大树如何测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办法,但操作不便,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动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重视应用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短数学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获得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数学呢?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应用性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或运用上数学知识,如城市建筑、机械生产、商业运作、建设等等,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家庭收支核算,可以说,数学在整个大干世界里,其应用最广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结合新课标,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社会活动,与学生一起带着学习工具,踏入社会,走进社区,让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进行实地操作(编排,记录,计算)观察分析和总结,真切体验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体会知识与社会经历所带来的趣味性和成就感。这对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对知识更加渴望。

四、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推理和综合能力

数学知识非常抽象,逻辑推理性强,综合面广,抓住逻辑推理特性,进行合理综合,对一些综合性题材的解决很有必要。比如数学体系与几何证明,它包括对几何概念、几何语言(或术语)、定理定义和公理的综合运用。平面几何中的证明,主要是证明全等、相等、不等,线段比例和几何命题等内容。而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完成一个几何证明,不防着重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正确的思维方法剖析和图解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几何证明的方法主要是综合法和分析法,即人们比喻的执固索果和执果索固,前者是从命题的题设出发,由已知看可知,由可知看未知,并逐步推向未知,直到与命题的结论一致为止。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则应进行剖析并分离出基本图形,再根据基本图形的属性,寻求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含有隐蔽条件的题图,应当根据原有条件和需要适当添加辅助线,为证明辅路搭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可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如几何《圆》一课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flas,当采用方形车轮和圆形车轮在公路上行驶,让同学观察画面,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这时,学生一看动画,激发了学习兴趣,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章节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又能帮助学生通过课本以外的渠道获取有用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益。

六、加强合作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篇9

阳山中学在实施“八字教改”的十年中,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层面出现了诸多可喜的变化。“八字教改”也声名远播,不但承办了惠山区、无锡市及江苏省级的多次现场会,还获得了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全国学校文化创新校、江苏省课改先进学校、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江苏省文化建设特色学校、江苏省诗教先进学校等荣誉。《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

一、“八字教改”的基本内涵

1.尊重差异。尊重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备课中体现分层,突出层次性及学生主体,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二是授课中体现分层,授课着眼于基础,充分发挥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优势,以优辅差,以中促差,以差推中,整体提高,努力为后进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三是练习中体现分层,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挑战组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以优秀组学生达成的习题为限。四是检测中体现分层,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方面。五是评价中实行分层,对不同层次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

2.同伴互助。同伴互助包括三个方面:生生互助、师生互助、师师互助。生生互助即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互相指导、交流、探讨,共同发展。师生互助即教师以助学案为载体,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配合教学导师制和德育导师制,教师、家长多管齐下,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学生则通过参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来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师师互助即在新课程理念和共同愿景的引领下,教师建立合作小组,共同向前,彼此支持,对共同关心的教学改革问题进行沟通、对话,实现教师之间的共同提高。

3.自主建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原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新信息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对既有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完善、再创造、再加工、再储存、再提高,在同化、顺化和平衡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自主学习把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学习积极性的根源在于学生个体的内部学习动机。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生将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也将会是高效的。教师要放手给学生必要的个人利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表现、发现、掌握、创造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4.多元评价。一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学习成绩外,还包括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心理、学习的兴趣特长发展等诸多方面。二是评价方式多元化。不仅用传统意义上的测验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还采用学生作业、成长档案袋、小组评价、师生交流等多种评价方式。三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特长。

二、“八字教改”的技术路径

1.合理使用“助学案”。系统完备的“助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它汇聚了教师个人备课和集体教研的智慧,能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规范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效率。使用“助学案”的本质是以学定教,即发挥学案“导读、导议、导思、导练”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但是,日常教学中常由于认识不到位、编写不规范、使用不常态、监管不严格导致“助学案”不能很好发挥应有作用。为此,必须对合理使用“助学案”明确如下要求:一要充分认识“助学案”在改进教学研究、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效率等方面的媒介作用,要突出研究助学案的课前编写形成、课内交流使用、课后反思完善(师:得失、修订、后记;生:补充、总结、归类、整理)。二是“助学案”的编写要体现集体教研到位、方法灵活、问题引导、互动参与、强化学法指导等原则。集体教研到位,即要求人人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方法灵活,即助学案的呈现方式可以是纸质、多媒体、黑板、教材教辅再加工等;问题引导,即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发挥“助学案”对学习过程引导、对教材教辅内容加工整合、对课内课外拓展延伸的作用,切忌课本内容搬家、习题集;互动参与,即助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助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强化学法指导,即通过助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注重的是个人的潜能开发,培养的是一种学习能力。对有效开展小组学习建议如下:①合理分组。采用异质分组,每个小组要兼顾高、中、低三个层次学生,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形式一般是固定的,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组长可轮流担当,组内每位学生的职责可采用流动式,目的在于让不同学生有相同的角色体验,发挥其更大潜能。②引入竞争,促其互动互助。组内成员间,同质成员要结成两两对子,对子之间既是竞争者,也是促进者;异质成员间要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兵教兵”达到“兵强兵”。教师要发挥课堂艺术,运用评价杠杆,调动组与组之间的对抗、质疑,并做好即时性评价。③营造促进学生合作的班级文化环境。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作用,为促进小组更有效的合作,教室的布置要体现合作竞争的氛围,并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的集体活动。如设置评比栏目、在教室的墙壁黑板上写一些有关合作学习的名言警句或各小组自创的口号格言等,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定期在各小组间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达到活跃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的目的。④让学生掌握和熟识一些基本规则,使每一位学生都适应某个角色,使小组合作逐步走向成熟。规则一:学会聆听。一是会听,抓住要点听仔细,抓住重点想深入,抓住疑点问明白,抓住特点记清楚;二是善听,听人发言要专心,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意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说话要有礼貌。规则二:人人参与,机会均等。教师要调动所有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尤其要帮助鼓励学困生,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帮他们补基础,补信心,补方法,扫清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还可以适当制定一些有利于学困生参与的评价措施,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规则三:做友善的合作伙伴。与人为伴、与人为善是新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合作学习所必需的良好品质。规则四:自主学习,适时讨论。一是要强调独立思考;二是帮助而不包办;三是缩小范围:合作问题的交流,能在2人同桌解决的,不要在4人小组内解决;本组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在组间完成;不是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尽量不在全班展示。

3.努力建设交流展示文化。交流和展示是高效课堂的外显文化,是较高层次的互动。交流和展示是问题直观暴露、引发质疑对抗,达到解决问题实现共赢的最佳渠道。当前,课堂中的假展示、伪展示(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照本宣科地念一段文字、概念),展示僵化、浅层次,“放大”展示(人人展示、事事展示)、片面展示(展示主体集中)、无序展示等都是低效、无效的表现。为此,一要重视发挥展示的价值功能,每堂课要有3~5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展示活动。二要鼓励并指导学生运用好三种形式的展示:①口头展示要求在讲解、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能用简洁、流利和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阐述自己的观点;②书面展示要求能将展示的内容条理化,能较好地反映问题的要点和逻辑关系,便于其他同学阅读理解题意和解题过程;③行为展示是希望通过适当形式的肢体语言,根据学科特点,运用说、唱、演、跳等手段,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实质。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展示技巧,如利用图表比数字更直观、更形象具体,利用表格展示更易于让人对相关的数据产生对比等。学生展示要做到两点:一是脱稿。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答案。二是限时。三是展示要体现层次、突出重点。利用好“小组展示”和“全班展示”,处理好“小展示”与“大展示”的关系才能保证班级展示的效率。课堂上交流展示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必须明确展示即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助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和统一答案,也不是把助学案上的内容照搬到黑板上,应该展示本单元、本学时的重点难点,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突出展示的问题性。要杜绝“无主题”展示。课上展示深度、广度不够时,教师就要有所“引”,当课上展示出“生成资源”时,教师要适时地“用”。四是要体现互动。展示要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既“互”更“动”;展示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流,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等多种形式。五是悉心营造展示的氛围。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展示,就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尊重、民主、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突破学生羞于展示的心理障碍,比如让学生当众唱歌、大喊口号、朗诵诗歌、用更大的声音重复回答等。

三、“八字教改”的主要成果

阳山中学“八字教改”在承认和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教学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因此,学生在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更加扎实和巩固。在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多元评价评选各类“单项之星”,学生有特长,就会得到肯定,就会得到各种形式的表彰,增强了特长发展和学科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也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发展。

第一,学校总结八字教改经验,出版了《创新,校长的使命》《杏坛新韵》《教改新语》《诗教韵花》等专著。“助学案”“小组合作”“多元评价”成为学校“八字教改”的亮点与特色。

第二,“八字教改”得到教育部门和教育专家的肯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无锡商报》等报纸,《考试》《创新时代》《初中教学研究》等杂志,江苏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无锡电视台、无锡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八字教改”进行报道,扩大了办学影响力。

篇10

关键词: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 概念教学

在高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概念教学。殊不知这样的概念教学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实际教学中,通过问题探究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深层次知识的掌握。实际情况是鲜少有学校会使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实现高中数学教育要求的概念教学。在高中课堂实际教学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对生硬死板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长时间的记忆,甚至会一直存在学生脑海之中,让学生终身受益。

1.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大意义

在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会鲜明地发现,其和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往往更关注教学情景的构建,强调利用教学情景让学生自觉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更加重要的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给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由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权利。这样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必然会取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充分的理解,方便学生更好地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现在这种问题式探究教学方式还没有在国内广泛运用,但毫无疑问,这种教学方式是有实施可行性的,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更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2.问题式探究教育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实际运用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虽然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富有价值,但是其归根结底是一种教学方法,其价值的发挥必须依靠科学地运用,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适得其反。下面我就根据个人教学经历,以指数函数为例进行讲解,仅供参考。

2.1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

虽然情境设计对于任何一个老师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如果要将数学概念内容突现出来就不是特别容易了,老师就要非常小心。如讲解指数函数时,老师可以举以下例子:

根据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2016年发表的《我国第一产业服务业未来30年的发展前景》可知,未来30年,我国第一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可能降低5%,那么2016到2046年三十年间,各年第一产业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2016年中国第一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的多少倍?该问题的解决中可以设x年后我国第一产业的年平均增长值为2016年的y倍,那么y=0.95x。

2.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实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难度来说,有时候发现问题的难度比解决问题的难度还要大。这是因为发现问题需要我们对问题有透彻的认识,解决问题或许只需要对其中关键一点有足够认识就可以了,因此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是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对y=0.95x进行探究,看看指函数的概念约束条件,具体让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带入实际数值,画出相应的函数图像,根据图像,先对指函数做出相应的概念限定。不难发现函数的真实模式应该是y=ax,若a

2.3老师的总结分析。

学生进行探究,但探究结果不一定正确,也可能不全面。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老师可以先对学生总结得正确的地方进行肯定,对学生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最大限度地将概念总结完整化。如学生自己总结探究时,最可能忽视的就是定义域,而就函数实际中的运用来说,定义域还是比较重要的,虽然对指函数来讲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我们现在提倡的问题式探究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全面思考能力。在以后很多函数研究上,定义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函数由于定义域的限制本身没有实际性意义,完全没有研究的必要。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没有进行系统的处理。老师可以很好地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补充,增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现代高中数学教学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问题式探究教育模式会愈加被广泛接受,如果可以合理运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就一定能使数学概念方面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以一种包容的方式吸收和接受新的东西,才能让高中数学教学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