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模块化教学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模块化教学改革

篇1

关键词:预算会计;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比较教学法

我国预算会计理论和方法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改革过程,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改革成果必须被纳入到预算会计教学活动中。关于预算会计教学改革的课题已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他们主要是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和考核方法等方面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笔者则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重新构建上。

1对预算会计课程内容及结构体系现状的分析

1.1预算会计课程的内容

就课程名称而言,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涉及该类内容的课程名称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早为“预算会计”,后来在有些院校中改叫“政府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目前有些院校叫“非营利组织会计”。然而,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院校无论将课程名称定为什么,而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改变。一般仍局限于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参与预算执行的收入征解会计和国库会计。由于受课时限制,许多院校在该课程中主要讲授的内容是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而其他部门会计则只是一笔带过,或只作为阅读材料。

1.2现存预算会计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

目前,无论是从预算会计相关教材的编写,还是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常见的做法都是根据预算会计各个不同会计主体来设计教材和教学的内容结构体系。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均采用的是“条形结构”,即按不同的会计主体将教材、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条块。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讲解预算会计概念、预算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预算会计的对象、要素和会计科目,预算会计的特点等预算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即,以各级政府为会计主体,以会计要素为主线讲解政府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相关核算业务及总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第三部分为行政单位会计。以各行政单位为会计主体,以会计要素为主线讲解各行政单位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相关核算业务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第四部分为事业单位会计。以各种事业单位为会计主体,以会计要素为主线讲解各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相关核算业务及会计报表的编制。以此类推,不再赘述。

1.3课程内容条形结构安排法的缺点

这种按“条形结构”安排课程内容的方法,其缺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3.1破坏了一门课程的整体性

这种“条形结构”事实上是将一门课程分成了多门课程来讲,将一个整体人为地割裂开来。按这种结构学习下来,作为教学对象很容易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等看作为相对独立的几个部门会计,而很难去思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相似点、差异点是什么,从而忽略了其间的内在联系。

1.3.2会造成内容重复和时间的浪费

我们知道,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等都存在许多概念、内容、核算方法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按“条形结构”组织教学情况下,当讲到各个不同部分中相同内容时由于时间相距较长,我们又不得不重新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讲解。这不但存在内容上的重复讲授,而且使得原本就比较有限的教学课时显得更为紧张。

1.3.3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记忆可将人过去和现在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人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通过分类比较等的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有许多相同的会计科目和相同会计业务处理方法,也有许多相近、相似的会计业务处理。在按条形结构组织教学的情况下,当后一部分内容与前一部分内容中出现相同或相近、相似的业务时,由于原有记忆的遗忘,会导致新内容对原有记忆的干扰,甚至造成前后知识的相互混淆,会极大地影响学习效果。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在预算会计教学中,重新构建内容结构体系,划分新的教学模块,采用比较教学方法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2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构想

2.1模块划分原则与具体构成

新的教学模块将采用“网格结构”的模块形式(如表1所示)。即,在将“总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之外,以各级政府、各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会计主体为经线,以会计要素为纬线,形成若干教学模块,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比较(对比)方法组织教学。在以上六个基本模块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子模块的划分,要尽可能将各会计要素中相同的会计要素内容安排在一起组织教学,以便于将不同会计主体相同的会计要素内容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比较。

2.2模块化教学的优点

2.2.1优化教学内容节约教学时间

在现有的预算会计教材体系下,常常会出现相同内容重复讲解的问题。如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中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诸多内容的核算业务的处理思路、原则、方法等基本是相同的(只是与之对应的会计科目不同),而在“条形结构”下,虽然已在讲授行政单位会计时进行了详细介绍,但在讲授事业单位会计时,对这些内容不得不重新讲解。而如果按“网格结构”组织教学内容,可将二者作为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则教师只需要对其不同之处一语代过即可。再如,行政单位财政拨款收入和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的确认原则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将二者放在一个模块中,则完全可以避免重复讲授的问题。所以,模块化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学内容,还可以节省教学课时。

2.2.2采用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会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学习过程中的很多知识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果不去比较,就会把相关知识的概念、原理、现象等混为一谈,这不利于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和准确应用。善于比较则可以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准确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采用模块化教学后,由于将不同会计主体相同的会计要素纳入到了相同的教学模块中进行讲授,所以可以将它们之间的相同、相近或不同之处加以对比。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对于它们之间的差异特征加以强化和突出。与此同时,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慧敏,冷芳,刘晏.论《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为例[J].财政监督,2014(9).

[2]韩宇堃.对预算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常州工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4).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火热,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剧增,也对以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职业能力[1]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教学占比大、授课内容更新快等特点,然而,在目前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新技术与教材的组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结合、单一知识与整体运用的融合等。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立足教材、结合新技术、开展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从而实现高质量计算机人才培养和专业的不断发展。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新技术与教材缺乏有机组合。目前,由于计算机行业的迅猛发展,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促进了技术的推陈出新。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然而,如果不注重教材上的知识,或者完全脱离书本进行授课,对专业课程教学也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首先,学生在课上为了获取知识用于课后巩固和查阅,疲于课堂笔记的记载,缺乏有效的思考。而计算机专业人才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技能以外,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以及编程思想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其次,技术的发展稳定需要时间和行业的检验,而且也会带来更高的入门难度。一味追求新技术、新版本、新功能的讲授,不仅会带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弱和学习动力不足,还可能存在一旦市场反映不强技术被废弃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就业时难以学以致用。第三,优秀教材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案例和素材具有很好的锻炼价值,对于内容讲授安排、学生预复习和实践操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学习价值。(二)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缺乏有机结合。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育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编程能力的技能人才,尤其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2]。然而,目前许多计算机专业专任教师具有“高校到高校”的背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或多或少会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减少了实践操作环节的比重,或者出现“满堂灌”的现象。理论与实践的过度失衡不利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第一,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生源特点表明学生不太适应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采用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进而产生厌学心理,无论对于教学效率、学生管理和学生的成人成才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但是,这并不代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是差生,也不代表他们就学不好,全国技能大赛获奖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表明,他们更适合以实训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也决定了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而且必须从学生出发,采用适合学生掌握技能的教育教学模式。第二,实践比重少的教学模式,会减少学生的实际上机训练时间,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三)单一知识运用和知识整体运用缺乏有机融合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教育教学过程要采用以实践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辅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环节注重单一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训练,忽视知识和技能的整体运用,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环节对单一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训练,虽然在当时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已经掌握,但在对后续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训练,需要联系前面所学时,学生往往难以引起联系;第二,学生知识整体运用能力欠缺。忽视整体知识运用的环节,也会让学生缺乏将所学知识进行整体运用的能力培养,从而呈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形态。

篇3

关键词:工程制图;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型

1土木工程制图识图介绍

图是工程界的“语言”,无论是工程各参与方的交流,还是施工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沟通,工程图是交流的最重要的方式,可以说图是工程的基础。而作为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对于工程图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本领,这里的掌握包括能够拥有绘图、识图、计算机辅助作图的能力。作为培养土木工程人才的高校,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教学大纲的研究,每一个环节都要精雕细琢,反复琢磨,最大程度做到使学生通过教学学习能够真正掌握制图识图技能,为后续的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结构等课程打下基础,并且作为日后工作的基本能力。

2土木工程制图识图模块课程体系的构思

识图绘图能力在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再结合工作后的实际应用,大学期间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为制图基本原理、工程图的识读、制图标准的掌握、手工绘制工程图、CAD绘制二维三维图、天正建筑软件绘图、pkpm软件绘图等。模块以课程群的形式呈现,将制图识图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统筹安排课时、学分、开设学期、教学大纲,做到课程安排科学合理、知识点连贯且无重复和遗漏。笔者认为识图绘图模块的课程主要安排在1-3(以8个学期为例)这三个学期进行,学生除了学习英语高数等公共课程外,制图课程为第一门和专业相关的课程,掌握绘图基本知识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大部分学生感觉有难度,老师要多鼓励学生排除困难,扎扎实实学到真本领。笔者对识图绘图模块的课程安排有如下想法:

2.1《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安排在第一学期,80学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投影图的形成、绘图基本原理、制图标准、识读建筑工程图等。

2.2《土木工程制图大作业》安排在第一学期,实践一周。将课堂学习到的原理和制图标准加以实践,让学生手工绘制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等图样。

2.3《建筑制图CAD》安排在第二学期,32学时。在掌握制图原理和标准的基础上计算机辅助作图,学生借助软件绘制二维三维图样,要求学生熟练应用基本命令。

2.4《天正建筑软件》安排在第二学期,实践一周。学习天正建筑软件基本命令,绘制建筑模型。

2.5《pkpm软件》安排在第二学期,实践一周。学习pkpm软件基本命令,进行单体建筑结构设计。

2.6《工程识图》安排在第三学期,16学时。学生需掌握整套建筑工程图样、道路(包括桥梁、隧道)工程图等图样。

3目前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弊端

识图绘图模块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师和学生也足够重视,但就目前学校开设此模块,笔者认为还存在如下弊端:

3.1教学学时数少。随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为了更好适应社会职位多样化的要求,学校开设课程亦趋于多样化,课程开设的数量在增加,相应课程的学时数有所减少,在这样的环境下,识图绘图模块的课程亦面临学时不足的情况。

3.2课程有一定难度。绘图基本原理(画法几何)部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全面掌握知识,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课后需要做大量的习题巩固知识,几乎每个新的知识点都有相对应的作业,又因为绘图过程中需要遵守绘图标准,一笔一划的完成作业,造成做作业的时间延长,很多学生在这个反复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疲惫心理。

3.3基础配套设备偏少。手工绘图需要基本的绘图工具和配套专业桌椅,计算机辅助作图需要足够的计算机和软件设备,学校现有设备远远达不到要求。学生初始手工绘图,必须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绘图工具齐全而且合适,由于绘图板和丁字尺数量不足,部分学生在普通教室或宿舍绘图,往往达不到规范要求。学校现有容纳两个班级的绘图教室,在同时进行其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出现教室紧张的现象。

3.4缺乏实践,识读工程图有困难。识读建筑施工图,需要学生对照图纸和实际建筑构件,学生缺少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识图凭想象,教学效果不佳。例如为了全面识读结构施工图,老师要补充梁、柱、板等结构构件的平法标注的内容,除此之外,由于没有实物对照,比如学生对架立筋、受力筋、箍筋等认识不够直观。

4教学方法改革

4.1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利弊,如果全部使用传统教学方式,黑板绘图占用大量时间,在现有学时数的情况下,教学时间紧张,老师上课也往往从头讲到尾,课堂不会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但此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跟上节奏,学生跟着老师同时画图,掌握程度较好。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学生理解起来容易,而且节省老师现场绘图的时间,但部分学生反应跟不上,没有老师手把手教学绘图,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果两种模式结合使用,对于难点,可同时运用多媒体和传统演示,从而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知识点。

4.2《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和《建筑制图CAD》的有效结合。这两门课程虽然分设在两个学期,但内容应该是融会贯通的,教学过程中最好安排同一个老师教学,这样老师能够将两门课程做很好的融合。第一门课程中手工绘制过的例题和建筑图样,在第二门课中用CAD来实现,既让知识点有了连贯性,老师又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掌握程度。

4.3《工程识图》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开设。此课程是《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和《建筑制图CAD》课程的总结和知识的巩固,也是遗漏知识的必要补充。需要老师搜集全套完整的建筑工程蓝图、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图,读图过程循序渐进,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系统的有序的掌握实际工程案例。

4.4以竞赛促进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第二课堂的潜力,可开展工程字大赛、绘制工程图大赛,发动学生绘图的积极性。

4.5动手建立模型。模型教学是制图识图课程的特色,通过课堂展示实物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模型,通过识读三面投影图,分析出空间模型,然后不限材料来制作模型,优秀模型加以展示和奖励,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欲望。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制作模型的热情高涨,所制作的作品也往往超乎想象,学生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搭建平台让他们去发挥去创造。

5结束语

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时间、环境等各因素的影响,各个学校在制图识图模块的教学方式上也是各有特色。教学改革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是建立在很多位老师的不断总结和进步上的,笔者会继续努力,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建学.浅谈“工程制图”的课堂教学[J].科教文汇,2012(8):60-61.

[2]谢艳华,张炳晖.《建筑识图、构造与CAD制图》课程教学创新[J].才智,2015(14):72.

篇4

Abstract: The propose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training is to train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applied talents which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service and other demands. The foreign language level is one of the standards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and make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make the modular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become more important and urgent. Yunnan University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pilo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Yunnan Province.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puts forward the hierarchical modular teaching mode to explore a new way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关键词: 模块化;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学

Key words: modularity;applied undergraduate;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86-02

0 引言

模块化教学是根据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使不同的教学任务在内容及时间安排上自成一体,教学评估采用学分制计量、能力测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动态化、全方位测评手段。其核心思想是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将教学重点调整为以知识输出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此外,模块化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可根据社会和学生需求发展,不断和设计并更新模块内容,从而为学生具备未来生活、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教授于1976年提出“模块”概念。模块化教育理念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流派是CBE――能力本位教育,以及MES――模块式技能培训。其中,CBE英文全称是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通常称之为“能力模块”。MES,英文全称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是围绕技能培训展开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实在我国,早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是多模块分层次教学的雏形。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使那些英语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到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并且重点提出:“新教学模式应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①教材单一,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和普通高校是同一版本教材,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数生源素质相对低,英语基础差,采用普通高校统一的教材势必使多数学生降低对英语的兴趣,导致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影响了教学质量。

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脱节。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完全脱节。虽然部分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由于缺乏配套教师、教材,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常流于形式,学生学习兴趣较差,教学效果差。

③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仍然采用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授学生,而忽视学生英语英语能力的培养。

④学生基础薄弱,缺乏英语学习兴趣。一方面,因为扩大招生规模,大部分的本科高校生源质量本来就不高,英语水平更是参差不齐;一方面,长久以来,学生各个阶段的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应试教育,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在英语的实际应用方面有很大的缺陷。

⑤全部学生一个标准实行大班制教学,严重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

2 模块化教学的优越性

①采用模块化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②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可选择和发展空间。采用模块化教学,不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兴趣爱好、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模块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方面或科研需要集中精力研究并承担相应模块的教学,这样术有专攻,教师教学组织变得轻松了,科研方面也容易出成绩。

③采用模块化教学,英语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效。 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块中,每个模块都是完整独立的个体,各个课程模块之间又紧密相连,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整个模块体系又统一于一个共同的主导思想。比起传统的长达两年才能完成一个目标相比,学生每个学期完成不同的目标要更加轻松而有效。

④采用模块化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评价方面的弊端。传统而单调的统一期中、期末考试和评价标准,静态单向的评价结果,让学生经常感觉枯燥而疲惫,甚至因此失去英语学习方面的兴趣,而模块化教学多维度、立体化的课堂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

总之,模块化教学能满足不同程度、不同需要、不同兴趣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增加了教与学的空间和自由度,能真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3 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在课程设置方面,提供给学生多个模块进行选择 首先,入学时新生参加英语摸底测试,并把摸底测试中听说读写译各个模块的成绩公布给考生,让他们对自己的英语成绩做到心中有底,便于后面他们对模块的选择。

设定《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为必选课程,每周2课时,共开设4个学期,占4个学分。而这门课程的学生则根据入学摸底测试成绩分成A、B、C三个层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班级每学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除了每周2个课时的必修课,学校还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大学外语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第一、二学期以通识类模块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主要以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模块来夯实英语基础知识,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第三、四学期以专业英语、考级考证为主。每个模块每周2个课时,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选择至少2个模块才能拿到相应的4个学分。

选修课程模块如下:第一学期开设:泛读、听力、词汇、语法、写作、口语、大学英语四级培训。第二学期开设:泛读、听力、口语、英汉翻译、写作、英美文化概况、大学英语四级培训。第三学期开设:各类专业英语、英语影视欣赏、英汉翻译、写作、大学英语四级培训。第四学期开设:英语报刊选读、各类专业英语、写作、大学英语四级培训、雅思、托福等。

考虑到大学英语四六级的社会效应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每个学期都提供给学生大学英语四级培训课程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考试时间。达到425分以上者可以报考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根据报考人数来决定是否需要开设六级培训课程。

对于专业类英语课程,考虑到师资、教材等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只有先开设大类模块,如建筑工程英语、财经英语、旅游英语、文秘英语、会展英语等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学习,学校承认相应的学分。

除了大学英语类课程而外,还根据云南省实际情况,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第二外语类课程选择,包括泰语、日语、韩语、越南等。

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而且也具有专业能力,即使领域能力欠佳的学生也能得到英语应用技巧方面的训练。

3.2 在教学方法方面,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相应地做出调整。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3S中心教学模式”。要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3 重新构建立体化的大学英语质量标准体系 分层次模块化教学对英语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就是要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模式,而要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有机结合的考核方式,并将考核重点放在过程性评价上。把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业完成情况、网络自主学习情况、基本技能测评,划分成不同的考核比例,采取结束学科后理论知识考核与技能的总考核。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考级考证,对于在大一或大二期间就已经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同学,承认成绩并且可以免修后面的大学英语必修课程。该评估模式着重体现了考核过程,突出对学生英语实践运用能力的考评,实现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立体化评估标准。

3.4 建设大学英语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组织教学 一方面,开展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的网络自主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充分体现个性化,即既照顾起点较低学生,又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

3.5 外教组织小班口语教学 由于外籍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国内教师存在差异,教学模式也必然各有特点,在理论灌输与实践应用之间,外教比较侧重学生对英语专业知识的运用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外教的加盟,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在校学期的四个学期内,学校可以按照每周一节的频率为学生开设口语课,使学生从接触英语专业开始就直接与外教交流,接触到地道的英语。此外,建议外教定期开办中英文化讲座,为学生介绍更多西方的风土人情,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这样,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通过分级次模块化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深度结合,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均同步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改革,提高了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及其对英语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语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岗位对实践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1).

[3]张虹.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外语2009(3).

[4]李庆新.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分模块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模块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一、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

由于高职院校在资源、投入力度、系统化、专业化以及多样化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现在跨境电子商务在高职院校中没有形成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且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没有达到当前社会对此类人才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模块化教学改革

1.模块化教学的好处

模块化教学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模块中的学习近况,规划出一个相应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身的学习、观察以及创新能力。这样不仅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制订自身发展规划,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2.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如今,各大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都很高,那么此类人才具体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呢?首先,要具备一些语言能力。比如,在相关的外文网站上阅读浏览信息的能力,同时能与客户进行文字或者语音交流的能力。这里所指的外文不仅仅是英文,它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语言,也可以是别的语种。其次,要掌握电子商务以及国际贸易操作的基本能力。比如网上店铺的美化、商品上下架、国际贸易的流程、国际快递的流程等。最后,还要熟悉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法律以及团队管理等各方面知识。只有学好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跨境电商相关岗位的要求,从而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获得良好发展。

3.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模块化教学

(1)具体模块设计。将跨境电子商务教学分为三个模块进行日常教学,这三个模块分别为基础文化知识培养模块、基础专业知识培养模块、拓展专业知识培养模块。首先,在基础文化知识培养模块中,学生需要学习相应的语言课程、数学课程以及一些相应国家的历史和风俗课程;其次,在基础专业知识培养模块中,学生需要学习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电商店铺的美化、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等课程以及国际贸易课 程;最后,在拓展专业知识培养模块中,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和相应的团队管理课程,同时到更多的企业进行实习,积累相应的操作经验。

(2)教师队伍建设。在日常的基础文化知识培养模块教学中,教师不一定需要了解跨境电子商务,只需要在相关的文化课程上是专职教师即可,在基础专业知识培养模块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了解现实跨境电子商务操作过程,将基础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事件联系起来。在拓展专业知识培养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现实跨境电子商务操作过程,而且要求在相应的拓展课程上也是专职教师,同时能将跨境电子商务操作过程中的实例加以应用、说明,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习企业是如何应用跨境电子商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3)模块教学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以及自学能力,不同的模块教学方式是不一样的,在基础文化知识培养模块学习过程中,尽量采用边玩边学、提高积极性的方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保持学生能够快乐学习,以提高文化学习的趣味性。在基础专业知识培养模块学习过程中,传授专业知识,结合实例,同时强调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而在拓展专业知识培养模块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来带动学生学习,同时以实地参观学习为主,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在如今这个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跨境电商已经成为电子商务以及国际市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快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专业素质,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职业能力 工艺美术专业 模块化教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16-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中职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起步较晚,真正意义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在探索新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式、实践教育、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1.课程模式基本是沿用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我国的大多数中职学校是在原计划经济时代的中专的基础上转型过来的,大体还是沿用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也基本上沿袭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大而全的现象较为突出,与中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强调教学应具有职业性、岗位性和应用性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原则相悖。

2.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教学模式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课程建设缺乏相对的稳定性。

3.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关联度低。课程内容没有建立与岗位任务的联系,最突出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偏低,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比较欠缺。

二、模块化教学相关理念

1.模块化教学的概念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教学内容,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重构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

2.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1)以职业能力系统化为目标来设计课程;

(2)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

(3)重点关注如何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

(4)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 强调先呈现工作任务。理论知识、操作知识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的形成是建立在工作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三、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教学,必须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实际工作岗位流程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重新构建,探索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1.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及设置原则

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开发及设计以传统中职教育课程的弊端为突破口,以国内外职教课改成功经验为借鉴,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讲求实用实效,它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素质为核心,全面进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

2.模块化课程的构建内容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的模块化。它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模块的搭建,课程模块是一个个项目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一门模块课程可以设计为若干个模块,一个模块又可以分为若干项目,项目之间,模块之间,依据工作逻辑和工作任务的不同而有差异,可以通过多条路径来选择,如工作对象、产品、岗位、操作程序、系统和设备的解构等。

二是模块组合,模块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和任务的组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

三是任务要求,主要是针对职业工作岗位过程所需要的单位任务,对需要采取的动作和行为进行描述,包括了实践技术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内容。

四是技能训练,明确训练的项目名称、工具、材料、场地及操作步骤通过这种动态学习方式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3.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的内容主要是对课程的解构和重构的改革。

(1)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进行课程解构

一方面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这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体化的,是具有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的专业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是要对职业岗位进行深入的工作分析,确定从事这个职业所要求的能力标准。这种课程解构的核心意义在于突破了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进行课程重构

首先,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清晰的梳理,确定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基本内容。其次,根据专项能力来划分课程模块和模块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再次,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基本环境、教学组织。然后,根据模块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最后,明确知识、技能、态度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如何运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形成在复杂工作情景中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成效

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目标面向职业岗位群,把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目标,把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1.建立了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了“三段式”纵向学科体系,构建了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为中心的横向体系——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了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吻合,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程的弊病。

2.实现了课程内容综合化。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有利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还有利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3.实现了课程教学现代化。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必须在真实(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现代化。

4.实现了课程评价社会化。对工艺美术专业模块课程的评价是由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完成的,这有效缩小了课程教学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5.有效地促进了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工学结合”。为了达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教师们必须努力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学校必须主动加强与现代企业的合作,以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成功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

综上所述,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培养的是在艺术设计领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能型、应用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是有效的途径,也是改革的方向之一,其构建与实施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相当的局限性,本文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专家同行的指点,共同促进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宁.对中职学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D]. 包头: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刘晓.课程的解构与重构[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谢海涛. 从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看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J].装饰,2009(01):103-105.

[4]周鹏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38-140.

[5]周海清.湖南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应用型高校;模块化教学

在教育部推行关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下,学校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方面向应用型高校的需要进行调整转型。相对于传统高校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应用型高校更加侧重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那么作为全校覆盖专业最广、涉及学生最多的课程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怎样实现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更密切地为不同专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概况来说就是: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案例重设计,具体案例个性化,考核方式灵活化,授课方式多样化。

1内容模块化,按专业侧重,构建适合不同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无论什么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都是必要的课程,在计算机应用程度极其普及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自动化的需求是不分专业的。但在需求的侧重肯定是有区别的,有的侧重Word排版,有的侧重Excel统计,有的侧重PowerPoint演示等等。怎样在同样的学时中实现不同的侧重,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来实现。其思路就是不同的专业根据侧重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模块来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而形成同名同学分但不同内容的课程大纲。为了更好地了解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需求,我们对全校所有专业进行了上门实地调研,结合调研信息和实际情况,我们初步安排了如下的教学子模块。

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会参考各专业意见,在照顾大多数专业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选修模块来确定三到四种子模块组合方案供不同的专业选择。未来如果条件允许会适当地增加组合方案或是新增一些选修模块[1]。

2重新设计教学案例,进一步提高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案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案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应的操作,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好的案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计算机新技术不断出现,新的应用日益增加,这就导致原有的教学案例中的某些知识点过时,或是某些知识点没包括。基于上述原因,我们会对全部教学案例重新设计,同时升级软件版本,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

3案例个性化,按不同专业设计和专业对应的不同的案例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所有专业的教学案例都是相同的,学生面对这种统一的案例可能兴趣不高。我们改变这种教学中统一案例的方式,组织教师对具体案例细化,为专业量身定做案例,采用与对应专业相近的内容来进行案例设计。这种针对专业的个性化案例一方面能够有更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时更熟悉更亲切,进而达到更好的學习效果[3]。

4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包括案例文件、教学视频、自主练习题等等,通过安排教师在讨论区答疑的方法丰富师生交互,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网络课程做好。通过课后作业等手段促进学生多练习,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和支撑。

5建立新的考核方式

教学内容变化,教学子模块不同,软件版本升级,这些原因决定了考核方式也要随之变化。

课程的最终成绩构成主要由平时成绩、过程考核、期末考核三部分组成。基于此,新的考核方式更加侧重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状态,一方面要增加平时过程考核的比重,让学生对学习过程重视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对考核系统也提出了要求,要适应新的考核内容、考核模块和版本。

6丰富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除了常规的教学方式之外。也会考虑其他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课堂上以小组方式授课,翻转课堂的使用,通过实践周进行授课,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比重,以第二课堂、讲座等方式在必要的时间段为特定专业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更好地为专业、为学生服务。

7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目前存在1、案例方面。按专业设计的课程案例还不够多,某些专业有特点的案例不易设计。需要安排教师投入到案例设计中,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2、多种教学方式的开展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还不够丰富,对学生要求的标准不好把握。改革的实施是按阶段进行的,各个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找到解决办法,使改革效果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1]普运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13,(11):13-18.

[2]罗雅过.基于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改革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22):74-75.

篇8

关键词:技工院校;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数控专业教学改革上进行大胆尝试,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法转变,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专业工种为模块,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法,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系统地结合在一起,找出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之间最佳的切入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强化了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模块设置的基本原则

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要以能力为本位,努力满足岗位实际需要。要实行产教结合,推行“订单”培养模式等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促进质量评价的社会化,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培养造就一支富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是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的根本保证。具体到模块教学设置上,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将数控专业分成若干模块,如机械制造基础模块、普通机加工模块、数控加工模块,凡是与上述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像这样有的放矢地设置模块,既可以实现培养目标,又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

2.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上下工夫,除了设置专业主模块以外,还配置了基础模块,如《大学语文》、《英语》、《政治》等基础模块。这些模块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也是构建人的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遵循弹性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

各院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强化对复合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从院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在设置模块时遵循复合型原则。并且每学期定时的参加生产实习,使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模块设置与技能考核挂钩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使模块设置与技能考核尽量挂钩,在内容上保持一致。在模块教学结束后,让学生通过参加技能考核等形式,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为学生日后就业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

二、数控专业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1.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

按模块化教学要求编制授课计划,通过整合,删除教材中过时的、理论性偏强的部分章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原则进行编写,突出现场教学、直观教学。

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要吃透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2.数控专业“一体化”教材

数控专业的一些课程的相关性较强,进行一体化教学可以相互补充,促进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机械制图、AutoCAD、公差三门课就可进行一体化教学,机械制图可使学生掌握机械图的绘制方法、规范,而AutoCAD是应用计算机辅助准确、高效的作图,与公差课的配合学习,可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公差概念,并正确标注,正确识读图纸技术要求。另外,根据该转专业的培养目标,需将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每个课题都应有具体的理论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一体化教学。因此,需对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由学科带头人牵头,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为一体化教学配套的校本教材,教学内容才能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一体化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3.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场所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如我院数控实训场地,实训内容非常丰富,一个实习车间可进行好几个工种的教学,如:普通车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老师理论讲解完后紧接着就可以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然后根据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再进行理论讲解。这一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主讲并指导实操,因此该理实一体化实习场地为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提供了保障,在教学中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也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真正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4.“双师型”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高素质、可以打硬仗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类院校的根本大计,也是职业类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双师型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科学知识,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而且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建设一支“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可以由以下三个渠道进行:一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第二专业技术职称的申报和评审,或行业资格证的考评,并取得相应的技术职称证书或行业特许资格证书;二是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管理机制,将教学工作考核、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考核及教书育人工作考核相结合,全面动态地评价教师。建立能发挥“双师型”教师潜力和作用的“工学、产学结合”的创业机制,鼓励他们在业务对口的条件下兼职和创业。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就是知识在竞争中占主导地位,而知识的载体是人才,谁在人才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话语权。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只有建立健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体系,才能更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9

[关键词] 会计实验课程 教学模式 立体化 网络

随着现代信息化环境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高校的教学模式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立体化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关注。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形式及网络技术等进行有机组合,调动所有教学要素,全方位地对某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立体化设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特点是能够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等教与学各方面实现“立体化”,形成多层面的、多向的和互动的教学情境。

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实验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介绍实验对象的经营业务内容和工作流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模拟资料进行会计活动,会计实验的主要场所是会计模拟实验室或教室。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书本知识,以达到掌握会计理论、熟悉会计操作的目的。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许多问题,未能实现预期效果。本文将探索构建立体化会计实验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会计实验教学效果。

一、会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会计实验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有些高校的会计实验无论是基础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等单项实验还是会计综合实习,都存在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的现象。这些实验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都只是给学生一套企业某年某月经济业务的资料或教材,让学生完成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会计循环工作。而且,这样的会计实验只是让学生进行了证-账-表会计循环的重复验证和熟练了编制会计分录的能力,并没有充分锻炼学生的会计工作的应变能力和对会计事项的判别能力。

2.会计实验教学注重会计要素训练忽视岗位培养

目前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已由传统的管理型向能力型操作型转化,这就要求会计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训练。而传统的会计教育是以学科理论为本,强调会计人才应是企业的管理人才,因此在会计实验教学中体现为以训练学生对会计要素准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能力为目标,不强调按照会计岗位特征培养学生的会计工作能力。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面对实际会计工作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岗位适应能力较差,这与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立即上岗”的呼声相差甚远,与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相脱离。

3.会计模拟实验室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高校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目的是将模拟对象的生产经营过程模型化,展示会计业务流程和会计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会计活动,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较好结合。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学生不仅可以熟悉和掌握会计业务流程,还可以根据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熟悉与银行、税务局等部门发生业务往来时的操作流程。如果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设置真实形象的模拟情景,建立丰富翔实的会计模拟资料,是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的效果的。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在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会计资料的构建和场地的建设不配套、不完善,教师和学生难以有效利用,甚至一些高校会计模拟实验室或者成为摆设实验仪器设备的“空壳”,或者“名存实亡”,会计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分析会计实验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固有缺陷造成的。在目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诸多方面的背景下,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互补的方式,使会计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立体化,从而使会计实验教学这种“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学空间局限于教室,教学时间局限于课堂”的困境得以消除。

二、会计实验教学进行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利用现代多媒体形式及网络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的创新,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情境和交互式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式、个性化、交互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1.传统教学模式是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粉笔+黑板(或ppt课件+屏幕)为主要载体,向学生系统而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会计实验教学要求教学重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且传统教学模式“传授知识”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很难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立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把“粉笔+黑板+课本”的平面教学手段和单向“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为立体的、多层面的、多向的、互动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并通过立体化的考核方式全方位地评价学生。

2.传统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讲授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传递较丰富的知识,在教育实践中起着其它教学法无法比拟的积极作用。但今天的人类社会已迈进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知识与信息来源广泛,教师与课本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单靠教师传授的知识也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立体化教学模式信息资源丰富、知识量大,形式丰富多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3.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实行的“班级授课制”,能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容量大,效率高,适应快速培养大批量标准化人才的需要。但当今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更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探究与信息加工的能力),以获取相关学科的前沿和动态。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了教学的多维性,知识传授渠道的多样化,知识获得的随时性,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个体的教学效果。

从上述分析可知,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立体化教学模式有着诸多优点,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缺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会计实验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为了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高层次会计应用型人才,许多高校的会计实验教学模式在尝试着改革。会计实验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具体如下:

1.实验课程体系立体化。各高校在制定“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时,专业实践环节主要设置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和财务分析等课程的专项实验和会计综合实习等课程,具体安排进度时,首先要注意构建理论与实践的立体化教学结构:对会计主干课程实验先结合理论教学进度实施分阶段的模拟实验,课程结束后再进行综合模拟实习,毕业前进行全面的会计岗位模拟实习,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既扎实又全面。其次,要注意建立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综合实验、专业技能课程实验等各实验环节有机结合,专业学习、岗位培训、技能训练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会计实验教学空间立体化。会计工作是操作性极强的一项活动。会计实验教学应当以立体化的模拟实验室为中心展开全方位的会计实验。立体化会计模拟实验室应包括:(1)教学空间应当满足可容纳模拟企业至少一个由各岗位分工协作完成会计工作的模拟财务部,学生可以按岗位分工进行制证、登账、编表、资料装订等各种会计岗位实务操作任务;(2)能实现手工会计与计算机会计相结合,硬件环境要求单机模式与网络模式并存,学生既能手工操作,又能运用计算机完成从填制凭证到编制报表一整套会计核算与管理操作。(3)陈列各种票据账证资料及会计用品的实物教具;(4)有展示各种会计管理制度与岗位职责制度、会计处理流程的挂图、实务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教学环境;(5)设有企业、银行、税务、工商管理等模拟机构,引入电子开票和电子纳税申报模拟系统,使学生能够熟悉企业与相关部门业务往来的操作流程。

3.会计实验教学资源立体化。传统的单一文字教学资源因其更新周期较长很难适应现代教学过程的需要,紧跟会计实务动态、内容丰富的立体化会计实验教学资源是会计实验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立体化会计实验教学资源立足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不但有立体化课程教材,还有相应的辅助读物,如学习指导、实验指导、教师参考;不但有纸质材料,还有音像制品、电子与网络出版物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如电子教案、助学课件、电子图书、素材库、试题库、案例库等。

4.会计实验教学形式立体化。首先,在教学环节上,实行模块教学法。对所进行的会计实验课程按照内容合理分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经过课堂讲解、操作实习、讲评提高三个环节后,再进入下一模块的教学。各模块全部结束后,再进行课程的综合实习与全面总结。这样,既巩固了理论教学效果,又强化了专业技能训练。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层次,大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各种立体化教学资源组织实验教学,积极推行演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第三,在教学空间上,将教学中心由课堂向教学网站转移,围绕教学网站组织各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四、会计实验立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难点和建议

立体化空间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将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实现其会计理论学习和会计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对接。但目前实施过程中也显现了一些操作上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立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因此,如何利用多种途径收集、设计和整理立体化会计实验资源,并在具体会计实验中积极应用是顺利实施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重点。这要求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及时更新,如果学校没有相应激励政策难以调动教师立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的积极性。

2.资源建设与应用异步,有的学校在教学资源硬件建设上投入较大,但在资源有效集成和应用上相对滞后,对于数字化教学学习所具有的潜能还没有充分认识和发掘,存在的“有网络无教师”和“有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却未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等现象。

3.立体化教学模式可能增加了教师进行教学组织的难度,对人数较多的大班级授课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立体化教学模式更适合于少人多组的教学组织模式,但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又必将增加学校的教育成本,有些高校只能选择部分理论课程进行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验课程改革未得到重视。

为了增强会计学生就业市场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应当充分发挥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因此,建议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解决存在的困难:增加实践类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认定参与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教学工作量;开展教师新技术培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引导教师突破传统教学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思维模式,构建双向互动式教学思维模式;硬件资源建设注重实现由单机环境向网络环境、由局域网模式向互联网模式的转变,适应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宗文龙,王尔康.财经院校会计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9(4):80-82.

[2]占慧莲,张国伟,孙静.基于ERP系统的会计实验教学研究[J].财会通讯(下),2009(7):44-46.

[3]王小强.信息化下的会计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0):128-129.

篇10

摘要:对于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实训教学已经成为潮流,而会计学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课程,很多高校各大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作为基础课,而非会计专业所学的会计学不仅课时少、内容浅,而且不涉及会计手工做账环节,这致使该课程教学效果背离初衷。本文针对这一情况,探讨了实训教学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改革与优化教学。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实训教学 课程优化与改革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堪忧

会计学课程已经逐渐成为很多高校各大专业的公共课和必修课,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大多只是停留在浅显的知识介绍上面,师生都未充分认识到会计学课程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财会素养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这导致很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即使修完会计学课程也依旧对会计的基本原理模糊不清,只会做简单的会计分录,不仅看不懂报表,就连报表是如何生成的也浑然不知。这完全背离了非会计专业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初衷。

由于会计学本身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的应用型学科,所以对会计学课程的讲授离不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重要,对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同样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训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因而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改革与优化也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由会计学课程性质决定,也是教育工作者反思教学、提高教学、对学生负责的必经之路。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改革与优化

在高校实训化的教学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要理论与实践并重,虽不能像会计专业那样开设完善的财会理论课和全面的手工模拟实验课,但是也要将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简易完整的手工业务流程操作融入到会计学课堂上,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具备财会常识,能真实感受到企业会计做账流程,并能体会经济信息在各行业各部门各角色之间的传递,为以后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一)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理论内容优化

教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学课程的理论讲授普遍较为浅显,原因有三:一是师生皆不够重视;二是教师想当然认为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的理解力不如会计专业学生;三是该课程不属于专业课,不必过于认真。久而久之,师生都有所懈怠,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就连最初制定的基本目标也发生了偏离。其实,只要学校、学院、教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重视起来,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而作为教师,不应该低估任何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只要教师做好引导,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能把会计学学精通,丝毫不逊色会计专业。

非会计专业只开设一门初级会计学课程,是会计学最基础最入门的课程。教学内容虽不像会计专业讲授细致深入,但应该层次分明,有难易,有取舍。教学理论框架可以分为三层次,基础层、支柱层、顶层。基础层包括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支柱层包括会计等式、会计账户、复式记账,而制造业企业的筹资业务、购进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等主要经济业务是该层次中的重点内容;顶层是会计循环,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告。三个层次相互联系贯通,不可分割,如图1所示。

在授课过程中,又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个步骤包括基础层和支柱层的内容,这两层次偏重理论,重点在于给非会计专业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学生能够根据制造业企业产供销的经济业务建立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并进行日常的账务处理。第二授课步骤是教学框架中的顶层内容,即会计循环,在讲解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会计报告的理论时加入手工演练,让学生在此环节能够独立完成整个会计循环的手工做账,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此环节的经济业务不必过于繁细,教师要筛选出典型的经济业务,既能体现企业完整的业务流程,也符合非会计专业对会计学课程的难易要求。在时间分配上,笔者根据授课经验以及学生反馈,认为手工模拟环节占该课程总课时量的四分之一较为合适。

(二)实训教学模式下会计手工模拟实验环节设计

实训教学是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采用真实案例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等,在特定环境或特定课程中,实训教学可以转化为实操教学。在高校开展实训化教学模式下,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可以顺应潮流,虽说不必开设专门的会计手工模拟实验课,但是可以在会计学课堂上融入会计实操教学,作为该课程的增设环节,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求职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其他教师经验反馈,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手工模拟实验环节应从以下两方面设计。

1.经济业务种类简单而经典。企业经济业务种类繁杂,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制造业企业基本业务,覆盖资金筹集、采购材料、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利润形成与分配等方面。业务总数量不宜过多,对每一笔经济业务,学生都能够以不同的角色完成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明细账、直至生成财务报表。对于特殊的经济业务,如存货减值、签订销售合同、更正错账、期末转账等,不必要求学生完成,只留给有兴趣的学生去思考和总结。

2.主要业务流程图设计。以制造业企业为例,应让学生熟悉生产经营过程和相应的单据流转过程,把握经济业务实质。在手工实验环节,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体设计两大主要的业务流程,销售与收款流程和采购与付款流程。如图2、图3所示。

通过图2销售与收款业务流程图学生应熟悉相关的业务活动和单据,从制造业企业的角度接受客户订单、批准赊销信用、按销售单发货、装运货、向客户开具发票、记录销售、办理货币资金收入等,涉及填制的会计凭证和记录主要有订货单、销售单、装运单、销售发票、收款凭证、转账凭证、应收账款明细账、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以及客户对账单等。通过图3采购与付款业务流程图学生应熟悉相关的业务活动和单据,主要业务包括请购商品和劳务、编制采购单、选择供应商、验收商品、商品入库、付款、确认负债等,涉及填制的会计凭证和记录主要有请购单、采购单、验收单、采购发票、转账凭证、付款凭证、应付账款明细账、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以及供应商对账单等。

会计手工模拟实验环节可通过设计主要业务流程图,让学生把每一笔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记录下来,分角色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期末账项调整、到最后编制财务报表。帮助非会计专业学生更好理解企业典型的业务流、资金流、单据流的来龙去脉,能站在不同企业不同部门的角度对经济业务做出基本的会计处理,并能灵活运用。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成绩评定设计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不仅有理论讲授而且加入了手工做账模拟实操环节,对该课程学生成绩的评定也应该进行优化设计,并量化考核。科学的成绩评定方法有助于促进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该课程分为理论和手工实操两个环节,根据笔者及其他教师教学效果反馈,两大环节成绩的比重以理论60%、手工40%比例分配较为合适。对于理论成绩,还应细化为考勤成绩、作业成绩;对于手工做账成绩,应细化为实验成果成绩、协同效率成绩、实验态度成绩。每项成绩所占权重应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课程总成绩公平公正。对于学生手工成果优秀者,教师应鼓励,并展示给全班学生观摩;也可以让优秀者给其他学生讲解自己的做账心得和流程,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三、结语

会计学不是纸上谈兵,对于会计专业如此,对于非会计专业也如此。基本的财会素养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该课程的开设不因专业的不同而脱离课程教学本质,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有机会到企业会计岗位进行参观或者实习,那么在会计学课堂上模拟企业实验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经济业务往来以及单据的流转过程十分重要,这不仅体现了实训实操教学,也是教师重新定位和审视会计学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