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

篇1

1.语言交流得体

良好的语言沟通是精神科护理的关键。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入院时都不承认自己有病,通常是由家属强行送往医院,其对医护人员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此时,医护人员需理解患者的心理,用耐心、细致、和蔼的语气和患者进行沟通,首先可以向患者介绍病房的环境、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安排、床位医生等,注意态度温和。若患者不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应注意不要与患者发生争论,一定要耐心的给予患者心理疏通,使患者能够感受到亲情一样的关心,家一般的温暖。此外,医护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时间找到沟通交流切入口,可主动关心患者的身体是否存在不适,帮助患者测量体温、血压等指标情况,告知患者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就可以很快出院。不仅如此,医护人员还需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针对其找到有效的语言,缓解患者内心焦躁不安、抵触、反感等负面情绪,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感情。

2.建立护患信任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为重要的前提,建立信任的过程也是与患者用心交流的过程,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是护理工作的测评的有效方式。对于精神存在障碍的患者来说,由于长期住院,其在日常生活和治疗上都存在了一定的依赖性,比普通病人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怀、热情和爱护。给予患者必要的安慰以及鼓励和针对性的暗示,详细解答患者的种种疑问和顾虑,向患者讲述疾病的相关知识,尽量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让他们树立起生活信心,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并且向他们讲述一些疾病治愈成功的案例,从而使他们有战神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疾病的治疗之中;然后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从而使他们逐渐向身心健康过度,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病情以及处理好与周围的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自己的生活。当患者存在身体不适时,医护人员应及时询问患者身体不舒服的位置,给予适当的按摩、安慰,让患者感受到温柔和关怀,达到心理上的信任。医护人员需要明白熟练的护理技术虽然重要,然而与患者平时的良好关系更加重要。因此,加强护患信任对于促进患者配合治疗、避免医疗纠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非言语性沟通

目前,非言语性沟通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交流过程中,其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不愿说话的患者,医护人员应适当沉默,研究资料显示,适当沉默有时候比言语催促更加有效。其不仅能够调整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思维,还能为进一步的交谈奠定基础,同时,还能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理解和陪伴,使患者放松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情。同时,在护患交流过程中,通过患者的表情、目光及心理反应,医护人员能够掌握到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内心情绪。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及护理。此外,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使用动作、手势、身体姿势等方式向患者传达信息,对于老年患者可以适当给予轻柔的抚摸,进行身体各项检查后帮助患者整理衣服并保持舒适的休息。

4.小结

篇2

精神科;新毕业护士;临床体验

2001年WHO报告显示:全球有4.5亿精神疾病和脑部疾病患者,在部分发达国家已有20%的人被诊断出心理疾病,50%的患者一生曾存在心理问题,精神卫生已成为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1-2]。目前,全球护士短缺的现象日趋严重,精神科护理劳动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3]。精神科新毕业护士(PNGN)具有精神卫生知识欠缺、技能不熟练、缺少心理支持等特点,过去研究多集中在毕业前护生临床实践的准备,护理教育者忽略PNGN从学校到临床转变时期中其情感体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4]。目前,研究已关注到PNGN经历,强调在护士毕业后1年时间内,需接受转变时期的教育支持项目来完成临床实践的准备[5]。尽管医院实施教育支持项目,但PNGN仍存在消极的情感体验,在早期的职业生涯中仍存在高离职风险[5-6]。因此,我们需要探究PNGN第1年的临床实践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完成新毕业护士(NGN)到精神科护士的转变。现综述如下。

1国内外新毕业精神科护士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精神科很难招募和留住NGN,Stuart[7]研究提到美国只有不到1%的护士选择精神科护理。护士短缺既加重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又阻碍了新成员的加入,形成恶性循环。Karlowicz等[8]调查发现,美国对该机构的精神卫生投入70000美元/年,用于招收护士来填补职位空缺,但该机构注册护士(RNS)人动率为54%,新员工6个月离职率达75%。Hayes等[9]认为如何保留NGN是卫生服务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高级护理人员流失率不利于患者恢复健康及护理队伍和经济发展。在精神卫生服务领域中人口老龄化是尤为突出的问题,Dent等[10]调查发现,澳大利亚精神科护士平均年龄是47岁,相比于其他科室护士,精神科护士更新速度慢。Wilkins等[11]调查发现,加拿大的注册护士平均年龄为44岁,30%护士年龄超过50岁,接近退休年龄。

1.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精神科护士人员短缺,平均每3名精神科护士为10万人提供护理服务,PNGN是以中专和大专学生为主体,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12-13]。李瑞雪[14]研究发现,医院精神科护士1~2年离职率高达15%。朱转娥等[15]研究发现,精神医院护士工作第1年流失率高于综合医院,因此,应做好精神医院的风险防范,提高医院护士的福利待遇,稳定临床护理队伍。国内学者大多偏向于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现状和压力源的研究,张丽等[16]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工作总体压力水平为中度压力,主要压力源是“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和“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徐国彬等[17]调查结果显示,精神专科护士工作倦怠中人格解体检出率为33.9%,其相关系数最高条目分别为患者带来压力、同事间关系、新技术的要求、长辈的照顾和精力不足。国内文献针对PNGN研究较少,仅局限于PNGN对精神科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及如何提高沟通技巧,未深入了解精神科NGN临床体验[15-18]。

2新毕业精神科护士角色转变培训项目

基于精神科护理人员短缺的现实和对未来精神科护理的预测,相关组织必须设法留住PNGN。NGN首次承担精神卫生领域的工作,PNGN处于迷茫阶段即不确定其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能否胜任工作。在国外,Michelle等[19]提出过渡计划,强调在说教式和体验式学习活动中临床的监督和支持作用,PNGN表示在工作第1年满意度提高,愿意继续从事精神科工作。Robinson等[20]研究发现临床监督和支持情况与新员工的决定(是否愿意继续第一份工作)密切相关。Mccloughen等[21]表示培训部分优秀的精神科护士使其作为新入职员工的导师,这样可以满足导师监管需求,促进新老员工间合作,有助于招聘新员工和保留现有员工。在国内,PNGN在进入临床时会有岗前培训项目,帮助NGN完成角色转变。李放等[18]研究显示,对PNGN进行规范化培训,可提高精神科专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一名合格的精神科专业护士。赵春海等[22]提出PNGN实践分期,包括无知恐惧期、盲目乐观期、焦虑恐慌期、紧张敏感期、平稳成熟期,并提出对PNGN实施分期培养,取得效果优于一般培养方式。孙爱芹等[23]针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进行情景设计和模拟训练,提高护士综合能力,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3影响精神科新毕业护士临床体验因素

3.1角色模糊

角色模糊是指对给定角色的期望或规定缺乏明确的理解和认识,对角色行为规范不清楚,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不仅存在于NGN,在职护士也遇到同样的问题[24]。Rungapadiachy等[25]对注册前和注册时间超过6个月的PNGN质性访谈,发现参与者注册前后均存在角色模糊的问题,角色模糊对PNGN产生消极的影响。Alexander等[26]研究发现,精神科护士感知到工作满意度是决定继续或辞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角色清晰是决定RNS是否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因素。由于临床实践中角色不确定性、对突如其来的责任毫无准备和能力被质疑等一系列问题,角色模糊对NGN影响更大[5]。吴惠娟等[27]研究显示,精神科护士的角色认知如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感知与职业倦怠之间关系密切,并提出提高护士的角色认知能力是预防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

3.2团队支持

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发挥团队成员间的协同作用,实现个体不能实现的整体功能。不同的人对团队内涵有着不同理解。部分NGN认为团队等同于庇护所,个人可免于承担责任;部分学者认为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团队是科室文化的象征[28];团队能为NGN提供一种归属感,是工作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有研究指出,精神科护理同伴的支持不足会消极地影响PNGN学习积极性和临床实践安全性。相反,支持性团队可促进NGN临床技能的学习和发展。被访问者提到“我身边就有优秀的团队,(我)总是觉得生活充满活力和动力”,肯定优秀团队的重要性。老同事可为新同事提供建议,促进新同事的社会化、学习和发展。对NGN而言,团队合作是是构成NGN个人、专业和临床学习的支持基础;在复杂临床情况下,发展同事间亲密关系;提供同事间沟通和交流机会;有助于新手、患者和单位之间建立整体人际安全网。

3.3护士自身能力不足

3.3.1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包括护患间和谐相处、倾听、换位思考和观察等方面,这些技巧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有研究显示,低年资护士存在护患沟通的问题,低年资护士必须先意识到沟通问题,并在临床中不断实践,提炼和总结沟通经验以应对特定的患者、不同的工作场所和事件。Cleary等[28]提到精神科护士应具备常规的沟通技能如和患者相处、了解患者需要、巧妙的沟通方式和较复杂的沟通技巧,常规沟通技能是在护士的个人经验、领悟和自信基础上形成的,较复杂的沟通技巧需要护士在倾听和移情理解患者基础上逐步形成。

3.3.2专业知识贮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有研究提示,由于PNGN知识、经验和能力缺乏,其往往感觉自身专业能力不足,产生弱势感和孤独感。高学历的PNGN会出现知识储备有限和能力不足问题。PNGN在进入职业生涯前应解决这些问题,否则会造成临床护士人员流失。PNGN应逐渐形成适合非正常人的思维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研究者发现,精神科专科医院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存在不足,教学区护士具备更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说明工作环境对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有重要影响。

3.4精神科暴力事件

精神科服务对象缺乏自知力,精神和行为异常不能有效地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甚至随时会出现自伤、自杀、冲动、伤人、毁物等状况,这样的工作环境会使精神科护士长期处于自身安全随时受到威胁的状态。有研究称,离职护士均受到患者不同程度的侮辱、攻击或伤害,精神病专科护士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PNGN要适应精神科工作,学会与复杂患者交流,在工作过程中除解决患者健康问题外,还需保证自己人身安全,这是与其他科室不同之处。3.5公众对精神科的污名化护士无论是否有其他科室临床工作经验,在从事精神科护理期间都可能会经历一段消极的磨合期。有研究显示,PNGN可能受公众对精神疾病和精神护理的污名化影响,使自我认可度下降和情感被孤立。有研究表明,精神疾病难以根本治愈,精神病患者会受到社会及家庭不同程度的歧视,精神科护士会受到社会歧视和家人的不理解,护士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护士精神压力增大和个人成就感低。

4建议

精神科护士流失是全球性问题,有效地挽留员工的最佳做法是提高精神科护士满意度,积极的临床感知会促使PNGN尽快融入精神卫生服务行业,提出建议如下:根据精神科护士工作特质来招聘新员工,会增加了招聘成功和留住人才的机会;在新员工成为正式员工前,新员工需和经验丰富老员工工作1天,其可以帮助应聘者确定新员工处理工作的能力,同时,为老员工提供和未来新员工接触的机会;NGN护士必须接受预防性压力消解对策的教育。首先,NGN应提前普及精神卫生护理的相关知识,了解该职业的性质和意义。其次,NGN应接受精神科的技能培训,了解精神科医疗护理全过程,掌握必要的临床技能,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最后,为新毕业护士讲解精神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介绍相关的规章制度,提前告知工作中可能出现突发事件,做好心理准备;精神科应拥护和支持导师制如新旧员工配对工作、护理员工的继续教育项目如终身教育、团队构建如护理人员需了解精神科其他专业的作用,彼此间相互尊重和支持和职业激励政策如报销高级教育学费;医院和护理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学生或教师在本医院实习或研究,促进临床护理人员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开阔临床护理人员的视野;领导者应努力提高护士待遇,如建立更合理的工资增长策略、薪酬和贡献时间相匹配及将涨工资或奖金视为工作成就标志,有助于培养员工忠诚度;护理领导者或人力资源部门需对离职员工进行离职正式面谈,以了解其离职原因。

参考文献

[1]张玲.精神科新聘用护士职业心态调查分析及管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0,5(4):967-968.

[2]李瑞雪.精神科护士流失原因调查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9):246-247.

[3]朱转娥,龚爱清.惠州地区综合医院与精神病医院护士流失情况探讨[J].现代医院,2013,13(12):121-122.

[4]张丽,刘俊.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护士工作压力源现状的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3):86-88.

[5]徐国彬,汤晓红,钱瑞莲,等.精神神经专科医院护士工作倦怠中人格解体及相关压力源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6):2597-2600.

[6]李放,陈爱民,翟瑜,等.精神病专科医院心理科低年资护士护患沟通能力多元化培训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5):3046-3048.

[7]赵春海,李娟,张丽伟,等.精神病科护士的分期培养[J].华北国防医药,2004,16(6):424-426.

[8]孙爱芹,张淑爱,李风玲.住院精神病病人攻击行为处理情景模拟训练的设计及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09,7(30):2738-2739.

篇3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服务;技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在精神科护理工作当中,其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是引起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同时,医疗质量也是医院生存和竞争与发展的根本,它作为一项繁琐且细致的工作,并且其中的病人还会由于病症的发作,时常出现由幻觉和妄想等支配下发生的自杀和自伤、伤人、逃跑、冲动等安全意外事件,所以特别要求医护人员处理得当,避免发生医患纠纷。这就强调了在精神科护理的服务中,医务人员要熟悉掌握服务的技巧和方法,这对整个精神科的护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 日常护理的沟通技巧

1.1 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 精神病人一开始进入医院都会很紧张,没有安全感,产生焦虑的情绪,这要求作为患者第一接触人的护士在接待这些患者时热情大方,面带微笑,对患者的态度和蔼可亲,拉近与患者距离,打消患者对医院的恐惧心理,使得患者信任护士,信任医务人员,信任医院,创造一个使患者有安全感的环境,从而能使得患者积极的配合进行治疗与护理,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因为患者是特殊的,所以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耐心,要尊重和理解患者的意见,维护患者的权益,切实搞好医患关系。

1.2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 面对患有精神疾病的精神患者,他们一般不善于表达自己或干脆不表达自己,对情感和思维不能正常运行,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这就要求护理医务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要仔细细心的分析,从病人的举动和表情等进行观察了解,给予及时的帮助,使得患者能更加配合的进行治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3 提高职业道德,尊重患者 前面也说到了,精神科护理面对的患者都具有特殊性,在医务护理人员接触和与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和不安全因素,时常会出现患者辱骂殴打医护人员,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就要求医护人员做到态度良好,面对患者要有耐心,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多鼓励和赞扬患者,不挖苦与讥笑患者,要尊重患者,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素养,面对患者的漫骂和人身攻击要有克制,控制住自己心境,全面提高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医院的服务形象。

2 在特殊情况下的服务技巧

2.1 对待兴奋与愤怒的患者 精神患者由于时常出现各类病症,存在出现不受自己意愿支配的现象,情绪不稳定,经常会无缘无故的兴奋或暴躁。所以医院护理人员对待此刻的患者时要耐心疏导,认真聆听患者愤怒的理由,从各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平复患者的情绪。而面对突况和紧张情况,以及一些情绪过分兴奋的患者,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治患者自伤或伤害他人,并且要加强对自身的保护,悉心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有能力分析患者出现此类情绪的原因,及时做出解决,稳定病情与患者的情绪,消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使得患者逐渐恢复正常。

2.2 对待拒绝进食和拒绝服药的患者 精神病患者还会出现拒绝进食和拒绝进行服药的状况,而面对这种局面医院护理医务人员要首先清楚了解患者病情,然后亲自对病人做出示范,打消患者进食和服药的疑虑,尽量鼓励患者能主动进食。并且医务护理人员要以自身的魅力和情绪感染患者,以坚定和肯定的态度使患者对药物充满信心,护理人员还要充满服务理念,要积极对患者进行喂饭喂药,为以后培养患者的主动性打下基础,提高患者的康复进度。

2.3 对待要求过高的患者 面对一些特殊精神疾病的患者,他们可能经常会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或以一些苛刻的方式表达自己要求别人的关注和关心与同情的夙愿。这个时候,医院护理服务人员就要加强与这些患者的沟通,耐心听取患者的抱怨,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一些苛刻的要求,对患者进行包容和理解,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使患者充分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被关心,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加强患者对自身的信任。但是对待患者提出一些不合理,不切实际的要求,要坚决果断的进行拒绝或限制,不能放纵和无限度的促使患者做出不正确的事情。进一步从日常生活将患者引回正常的行为动态。

在对精神科护理的服务工作中,要注重技巧和方法,建立起和谐健康的融洽医患关系,只有建立起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建立起稳定良好的交流与治疗环境。所以加强对患者的沟通,掌握必要的技巧,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满足患者家属的要求,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医患矛盾的出现,这种技巧在医院进行护理服务中非常重要,特别针对精神科护理服务,面对特殊的患者,更加显得其重要性,是取得患者和患者家属信任的重要环节,这便要求医务护理人员掌握各类护理服务沟通技巧。这对精神病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影响精神科护理带教的因素分析与对策[A].河南省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11.

篇4

关键词:情境扮演法;精神科护理;实践;教学;

一、引言

情景模拟逐渐成为了一种标准的护理教育方法,它有很多种形式,角色扮演法是其中一种。角色扮演法优势很多,在教育、管理、医疗等领域有普遍的应用价值。精神护理不是一个实际应用的实际项目,没有客观迹象或实验室结果的其他躯体疾病,由于学生年龄小,缺少学习动机,这种理论抽象难懂使他们丧失热情。但是,精神科护理很重要,伴随精神疾病患者的增加,这种护理日益受到关注。相关精神科护理实习教学的报道不多。笔者尝试在精神科护理实践教学情况下,运用角色扮演法,简单地作以下个人的陈述

二、对象与方法

第一,对象。文章选取了河南一所医学院校某护理专业的365名学生,其中,女生人数345名,男生人数20名,年龄在18-21岁之间,平均年龄小于19.21岁。学生都学习了精神科护理的相关知识,如精神科护理的基本知识等。角色扮演情景由该学校和河南一所精神病院共同编制。

第二,方法。其一,课前准备工作。根据各班学生的现状,课前由课代表负责这项工作,6-7人自由结合组成小组,每班级各10组。结合教学大纲,对精神科护理实习课程学习分成4个小时,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的实践基础上分成3个学时,每班由一名主讲教师担任,同时配置2~3名授课教师协助授课。其二,具体实施将情景学习和角色介绍放在首位。首先要求主讲教师把精神护理科对护士的基本要求讲解给学生,如,和病人的沟通技巧、言谈举止等,接下来集中进行情景学习,分成两个情景阶段,情景阶段一,病人入院,需要护士为病人家属做指导,劝解病人入病房。情景二,病房中出现了突发事件,需要护士果断处理,同时将病人的病情详细阐述给病人。告诉学生角色扮演使用的原理和方法,在组成小组中,其中病人家属一人,病人一人,观察者一人或者两人,配置一到两名护士,结合角色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所有角色扮演时间控制在5到10分钟,中间出现差错,要立即停止,重新开始。第一轮角色扮演结束后,观察者对观察情况,如沟通技巧的使用和沟通的内容等作出总结。然后,小组成员互换角色,替换扮演病人家属、病人和护士。其三,通过问卷调查实施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认识。发出的365份调查问卷全部收回,经过筛选,有效调查问卷363份,回收率99.45%。主要围绕学生对角色扮演法作用的认识调查教学效果。发出问卷365份,回收365份,有效问卷363份。

三、结果

学生对教学扮演比较喜欢,能认识到自身沟通的不足,提升了医患沟通能力。

四、结论

第一,精神科护理学教学形式多样化和灵活性。传统精神护理教学方式固定,课堂授课多围绕教师开展,这种教学模式在大中专院校占很大比例,其中很多学生喜欢角色扮演这种模式。在精神科护理实践授课中,学生小组在不同情况下扮演不同角色[1]。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独立学习知识,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角色扮演这种精神病护理教学模式较为喜欢,这是一种自主性较强的学习模式,生动而形象,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事实上,中专生年龄较小,独立思考和自我完善尚不成熟,虽然喜欢角色扮演,但也倾向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授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考虑学生实际,基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有计划调整情节和使用材料,并有效运用到角色扮演准备中。

第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助于记忆。“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基于实践操作,所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操作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2]。知识学起来形象而生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精神疾病的护理要点。和传统机械化的知识记忆不同,角色扮演法应用到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角色扮演中的学生普遍提高了思维能力,形成了积极的态度,角色扮演开始前,学生要阅读教材,还要获得大量的课外书籍来扩充角色扮演,这些充足的准备工作,保障学生具有较高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在对角色解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精神病人在接收治疗和护理中产生的特有心理,巧妙地将发生的各种精神障碍护理点给记住,不同于原有的教学法。这说明了角色扮演的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第三,开展多元化效果评定。鉴定评价体系的建立很重要,为医患有效沟通提供保障,将其用作评价依据。吸收有关角色扮演中的有效成分,建立了三层评价标准:显效、有效、无效。显效,医患有效沟通,患者主动配合护士,取得了良好的医护效果;有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和患者沟通;无效,表明学生不敢和患者沟通,或者用语不当,惹怒了患者。借助这种评估,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和其他同学比较,发现自己的差距,以此不断努力,继续提高;使优化的角色扮演法和精神护理有效整合,并付诸实践中推广,以更好地应用;再者,对角色扮演法,还应强化实践效果,促进精神病护理学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小平,岑慧红,肖爱祥,苏茜.基于情景的角色扮演法在精神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05):81-82.

篇5

关键词:  精神科病房

    1  对首次入院患者的护理沟通技巧

    精神科首次入院的患者常常缺乏自知力,但不能因为这样就忽视了护患沟通,恰恰相反,正由于患者处于疾病的高峰期,心理很脆弱,又极不情愿地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常常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护理时应该更为小心,因为此时一个小小的甚至是平时习以为常的动作或语言都会引起患者情绪上很大的波动,给今后的治疗和护理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积极、主动、细心、耐心和恰到好处是顺利沟通的手段,要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了解患者的入院情况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向患者做自我介绍、管床医生护士、住院制度、病房环境和其他相关项目,在对患者的病情解释时,做到恰如其分,既不过于夸大病情,亦不轻描淡写,让患者和家属认识到入院治疗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之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即将开始的治疗程序。尽量满足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保守医疗秘密和个人隐私。向患者或家属说明保密原则,让患者安心入院。

    2  重视患者家属和社会关系的沟通

    精神病患者需要家庭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长期照料和支持,强大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对病情的康复至关重要。往往在护患关系的沟通中仅仅重视患者的恢复而忽视了“家”的神奇效果。其实有许多患者的发病病因正是因为家庭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才造成的。处理好这种护患关系的沟通最大的技巧就是和患者家属,社会关系和谐沟通。家庭成员因长期难以忍受患者发作时的精神症状或缓解期残留的人格障碍时,难免会产生厌恶心理。加之外部社会,邻里对精神患者及其家庭所存在的歧视和偏见,也易使家庭成员将其归咎于患者,从而导致家庭亲密度下降,影响患者的家庭适应性。提高患者的家庭满意度应从关怀、疏导、支持和鼓励等方面入手。在沟通中应积极热情地接待患者及家属,向他们介绍病房采用的管理模式,告知患者情况,以及病房的环境、规章制度及患者在病房的日常生活,消除患者及家属对病房的陌生、恐惧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特别是对残留人格障碍的患者,除要尽量采取精神康复训练措施外,还要帮助家庭成员解决患者不实际的想法或不良行为。这样有助于增加家庭亲密度。对治疗方法及效果、检查知识等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介绍,过于繁琐不但效果不佳,还可能引起家属的担忧,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可待以后再做详细介绍。对于那些受精神症状支配存有自杀、自伤或伤人风险的患者,更应充分与家属做好沟通,避免矛盾和纠纷的产生。

    3  不能忽略精神疾病以外的合并症

    对于控制稳定期的精神患者,及时处理合并的器质性疾患是改善护患关系的促进剂。住院精神患者中合并器质性疾患的占很大的比例。常表现为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呼吸道、尿路、皮肤感染等。合理地控制血压,调整血糖,抗感染等等措施,不但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进一步融洽护患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住院精神患者患有高血压,在护理上稳定患者的情绪,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情况,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压有无异常,加强健康宣传教育,用通俗、明了的语言讲解高血压病的知识。使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纠正其种种不良的心态和错误的认识,引导其积极配合治疗,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指导建立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忌烟酒,并适当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清淡食品,治疗后不仅精神症状及血压控制,也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4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维护患者的自尊心

    由于社会及家庭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加上疾病的影响,入院期间的患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情绪障碍,如焦虑、急躁、自卑感、孤独、恐惧、期待、无助、情绪不稳等。因此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维护患者的需要是改善护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的有效手段。观察患者的、步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尤其是目光等[3],目光的接触是面部表情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光的接触通常是希望交流的信号,表示尊重并愿意倾听对方的讲述,此外还可以通过目光的接触来判断患者的需求指数,交谈中运用目光接触技巧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视线的方向和注视时间的长短。一般目光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的两侧这个范围活动为好,给对方一种很恰当地、很有礼貌地看着他面部的感觉,并且表情要轻松自然。其次是眼神,恰当地运用眼神,能调节护患双方的心理距离,在护患沟通中,护理人员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当患者向你诉说时,不应左顾右盼,而应凝神聆听,患者才能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在认真倾听患者谈话内容的同时,要注意通过患者说话的声调、频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移动等,尽可能捕捉、理解患者所传达的所有信息。仔细体会患者的弦外之音,了解并确认沟通过程中患者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同时要采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非语言信息给予响应,表明自己在认真倾听[4]。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要用真诚和宽容理解的态度使患者感到温暖,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用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常言道“良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甜言美语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语言,不虚伪,不做作,用这种话来打动患者的心,让患者感到温暖,了解他的需要。学会尊重患者,言行要有礼貌,举止要文雅。切忌埋怨指责患者,无论这种隐私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不齿,尽量避免谈及患者敏感的事,及不愿涉及的忌讳和隐私。更不能以其体态的滑稽、语言内容的荒谬而加以取笑。把握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依据不同特征在适宜的场所予以适当的赞扬和鼓励,以激励患者的自信心和满足感,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在护患沟通中,护士使用适当的触摸可以起到治疗作用,能表达关心、理解和支持,使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平静下来,触摸也是护士与视觉、听觉有障碍的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不能达到时要诚恳的给予耐心的解释,避免伤及其自尊。在自尊心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患者能主动地改善护患关系,更好地配合治疗。

篇6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巧妙

作为医院精神科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成员,患者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他们的要求往往都异于常人,为了防止护患之间产生正面的冲突,而又要完成患者的要求,因此,我将自己总结的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

1 了解患者的需要

精神疾病主要是以表现在行为以及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是一种以精神无能,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数精神科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护理人员应积极的对患者的要求进行了解,并配合患者积极完成,由于患者的疾病种类以及疾病分为各个阶段,所以患者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护理人员应主动的去询问[1],在遇到患者病史中的隐私时,护理人员务必耐心对待患者的倾诉,并给出自己的意见、态度以及相应的鼓励话语,使患者对护士有亲切感与信赖感。

2 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方式

患者病情的变化,治疗及护理合作行等各个方面信息的获得,都要依靠护患的沟通,所以,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方式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在 一 定程度上可反映护士的护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只有很好的沟通,才能更好、更巧妙的完成患者的要求。

巧妙运用语言工具,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是感情沟通的桥梁,不论是对健康人群间,还是对精神科的患者,语言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的护患之间的沟通,语言交流是最有效的方法,人们常说"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基石,沟通技巧是链接护患关系的纽带",所以护患之间的沟通顺利与否直接对患者病情的好转有影响。

除了要讲究沟通方法之外,沟通环境也非常重要,所以,护理人员不能盲目的与患者进行交流,要注意周围环境,环境的选择要尽量让患者置身于一个和谐并且愉悦的氛围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患者交流沟通患者感觉很舒心[2],就会由衷的对护理人员有一种心理寄托,从而产生信任感。

3 巧妙的完成患者的要求

精神科患者的要求往往会异于常理,有时候,为了不让患者失望,甚至是为了避免激怒患者而加重并且,护理人员不得不按照患者的要求去做,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有自己的处理方法,既能够巧妙的完成患者的要求,又不能违背常理。

对于患者不合理的要求,不能马上拒绝,可以先表面答应,这样可以先稳定患者,然后慢慢安抚患者情绪,可以先聊一些题外话,然后慢慢引导患者的要求中,告诉患者这样做是不太正确的,以及为什么不正确,此做法会对其他人造成哪些影响,最后,如果患者情况良好,还可以进行正确方法的指导[3];但是不论是制止还是指导,都要尊重患者,维护患者的权利及其尊严,对不合作的患者,护士都必须给予理解和谅解,防止一切不良因素给患者带来的躯体和精神痛苦。

而对于有些不想接受治疗要求的患者,则要有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为患者治疗护理时,一定要做好解释,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操作前尽量告诉患者操作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争取患者的合作.操作时要态度稳重, 技术熟练,动作轻巧,取得患者的信任.操作后告诉患者必要的注意事项,评估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感谢患者的配合。

4 总结

作为一名经常面对特殊群体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耐心,还要有遇事灵活运用的态度,面对特殊群体的特殊要求,不要盲目的服从,更不能急于拒绝,要做到巧妙的完成患者的要求,才能让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愉快的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王丽英.患者沟通在护理实践中的作用[J].北京出版社,2013(09).

篇7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住院精神病;出走

外走行为一直都是精神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突发事件,主要指住院患者没有经过医生的批准同意,趁机逃离医院。而在精神科病房,住院患者出现外走行为属于护理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减少及控制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发生一直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我院将品管圈活动引入到护理管理的工作当中,之后再在各个科室广泛推行,其应用效果显著,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9月的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分析,并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将品管圈活动引入到护理管理的工作当中,分析品管圈活动前、后精神病患者的出走情况及护理管理质量。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活动 小组精神科管理人员在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应成立相应的活动小组,由院护理部主任及各个病区护士长推选出1名圈长,10名品管圈成员,其中圈长及圈T主要由各个病区的护士长与经验比较丰富的护理人员所组成。

1.2.2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 品管圈活动小组成员将品管圈活动主题确定为“减少精神病患者出走率”并每周开展一次品管圈活动,活动时间控制在1-2 h。小组成员分析之前已出现的精神病患者出走的原因,进而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

1.2.3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1.2.3.1加强护患沟通 因精神病患者的行为比较异常,且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更高。因此,精神科护理人员在和患者进行沟通的时候,事先要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包括既往史,患者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喜好以及此次住院发病原因以及最终的治疗方案等,按照不同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对该患者开展一对一的交流沟通,以便取得患者的理解及信任,从而消除患者的顾虑。

1.2.3.2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精神科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相比,对患者的病情诊疗护理更为特殊,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同时院方应加强对实习护士的岗前培训,对于刚刚住院及病情反复发作的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力度,严密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在护理工作中,一旦发现具有出走倾向的患者,应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并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寻求外援干预。

1.2.4品管圈活动开展的改进环节 ①品管圈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发放相应的病号服,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指导,叮嘱患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应穿好自己的病号服;②患者若外出进行辅助检查,应对病情进行预先评估并限制外出人数,医护人员共同参与,保证一带一进行检查。

1.2.5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因精神病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护理服务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品管圈小组成员应不断更新护理观念,适当的加大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以便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业务水平,从而减少精神病患者出走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严格记录2013年1月~9月、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两个时间段的精神病患者出走例数。利用以下指标对在精神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其中,护患沟通率:>80分;基本操作技能达标率:>85分;病情掌握达标率:>90分;护理知识考核达标率:>95分,一共考核评分200次。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难以准确识别患者、护理工作流程不规范、患者认可度低等。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2.0软件统计数据资料,以均数(x±s)作为计量数据表示,完成t检验,使用x2进行计数数据检验,P

2.结果

2.1对比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护理人员考核合格率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基本操作、病情掌握等考核合格率明显优于品管圈活动前(P

2.2对比管圈活动开展前、后住院精神病患者相关因素及出走率 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难以准确识别患者、护理工作流程不规范、患者认可度低等。经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出走因素发生率明显低于活动前(P

3.讨论

篇8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受伤;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51-01

精神科中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酒滥用、癫痫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等患者极易发生暴力行为,常表现为冲动、伤人、毁物,而以攻击最突出【2】。精神科护理病房管理要求病房24小时不离人,所以,护士每天近距离接触患者,一旦发生攻击,护士首当其冲就成为攻击对象。护士一旦受伤,不但得不到相应的赔偿及精神安慰,而且院方一般将责任归咎于护士,这已成为精神科护士不安心临床护理工作,频繁转岗的重要原因。因为目前根本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裁定的依据。1992年―2011年我院护士在暴力事件中鼻骨骨折3例,头部外伤3例,各种咬伤、踢伤、抓伤12例,眼睛扎伤2例,眼睛淤青8例,撕扯头发致头皮血肿8例,手指关节骨折2例。

1 调查对象

1.1受伤护士情况不完全统计,我院1992年―2012年在病人攻击行为中致Ⅱ―Ⅲ级伤害护士38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0例。年龄,19岁―47岁。工作年限,1―10年,27例,11―20年,7例,21年―25年,4例。

1.2制造伤害事件的病人资料不完全统计,我院1992年―2012年发生冲动攻击行为致护士Ⅱ―Ⅲ级伤害的患者38例。女性9例,躁狂发作3例,其中一例入院前有吸毒史,精神分裂症6例。男性29例,情感障碍8例,精神分裂症17例,癫痫致精神障碍4例。住院1―10天21例,11―30天8例,30天以后9例。

2 结果

2.1 伤害判断标准根据Fottvell的三级受伤标准,Ⅰ级未造成伤害,本文不做统计,Ⅱ级为轻度躯体伤害,如撕扯头发致头发大量脱落,头皮血肿,咬、抓、踢、拳击致皮肤青紫淤血等,共计28例,占74%。三级伤害为严重躯体伤害,如骨折、明显伤口、牙齿脱落等,共计10例,占26%。

2.2 护士受伤原因归属38例护士受伤事件中,护理因素7例,占18%,患者因素31例,占82%。

3 讨论

3.1 护士受伤原因分析

3.1.1 护理因素

(1)不能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尤其是上夜班由于困倦,易产生不耐烦、懒惰等情绪,放松警惕,对病人的一些合理要求置之不理,激惹患者。

(2)实施病人管理时,措施不得当,病人的某些要求未被满足,拒绝治疗时缺乏耐心解释、沟通技巧等。如约束病人时,人力不足,方法不得当,缺乏有效解释,或患者对解释不接受,约束过程中攻击工作人员,多见的是护士被咬伤、抓伤、踢伤等。对明显的被害妄想患者实施治疗时,缺乏有效解释及相应的保护性措施,病人一旦冲动,护士极易受伤。

(3)年轻护士面对患者的不良言语及行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患者发生冲突,喝斥中伤患者,激惹患者,导致患者攻击报复。

(4)受伤的38名护士中,工作年限1―10年内,初级职称的护士26名,占68%,与李栓荣报道结果基本一致【3】。这可能与护士专业知识欠缺,对病人的评估不够全面,对冲动行为没有预见性,另外,缺乏沟通技巧,接触病人的方式欠合理,对病人的某些不合要求不知如何回绝,自我防护意识差等因素有关。如我院一位年轻护士曾与一患者发生口角,该患者伺机报复。当这位护士值班时,面朝窗户坐着看书时,即她的左、右、后三面都是空旷的,该病人从后面用拖把袭击致头部受伤。有的护士正对着门就将门打开,一旦有病人在门口伺机外逃,便正面攻击致颜面部受伤。

3.1.2患者因素

(1)患者出院要求未被满足,占病人因素的40%,可能是由于患者未得到合理的解释,或由于对疾病缺乏认识,对护士的解释不能够接受,对护士产生不满,趁机攻击,或趁工作人员开门之机外冲企图外逃,被制止时大打出手,一般情况下首当其冲的是迎面攻击,使颜面部受伤。

(2)本资料显示,住院1―10天的患者,即疾病处于急性期患者多存在思维、情感、行为方面异常,无自知力,不配合治疗。为了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护士在管理病人是时,很容易与病人发生冲突。当病人不听劝说或威胁到其他病人的安全时,护士常对其实施冲动行为干预,这样反而容易激惹患者,使其产生敌对情绪,采取不计后果的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伤害。

(3)精神症状支配下发生的伤害事件带有突发性,难以防范,如患者受被害妄想、指令性幻听、错视等影响。患者常采取不计后果的手段伤害工作人员。本资料中因精神症状支配而致的伤害事件3例,其中一例护士眼睛被扎伤住院治疗,一例手指关节骨折,另一例开放式病人由于怀疑护士为其注射毒药而蓄意伤害,在用开水欲烫伤护士未成功后撕扯头发,致头皮大面积血肿,大量头发脱落,胸部大面积抓伤。

(4)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敌意,便想方设法报复,并且手段残忍,该因素共致伤的两名护士,一例鼻骨骨折,住院治疗,另一名例用床头柜砸伤头部致5cm伤口。

3.2 防范措施

3.2.1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心态,理性对待患者的病态语言及行为。精神病人由于症状的影响,难免出现粘滞、敏感、多疑、情绪激动、行为不礼貌等表现,给病房管理、治疗、护理等方面带来难度,如护士不能自行解决,则要与医生、护士长等多沟通,寻找解决办法,避免与病人发生争执、冲突,防治病人事后打击报复。

3.2.2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评估病人。护理人员在接触有攻击行为的高危险病人【4】时,全面评估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程度,提高预见性。如患者出现激动、坐立不安、目光凶狠、敲击桌椅、威胁言语等冲动先兆时,应与病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交谈的方式缓解病人的情绪,避免正面冲突。

3.2.3 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工作中要不断积累安全防护知识。如约束病人时要4人同时行动,每个人负责固定患者的一个肢体,行动要果断,约束后要对患者耐心解释约束的必要性。对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实施治疗时要讲明治疗的重要性及安全性,消除患者的怀疑。开门时要站在门的后面,打开之后要确定无病人时方能进入。避免与病人同处无人、封闭的空间。接触病人时要背靠墙,保证前、左、右的视线开阔,防止病人从后面攻击。

3.2.4 加强沟通技巧,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精神病人住院一般都为封闭式病房,活动空间狭小,生活单调,易产生烦躁、不安心住院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以诚恳、尊重的态度对待患者,建立良好的、相互信赖的护患关系,对患者不合理的需求应婉言拒绝,对自行不能解决的需求,应与科室负责人沟通,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决不能敷衍塞责,引起患者的不满。

3.2.5 加强病房危险品的管理。病区内的危险品如剪刀、保护带、拖把、笤帚、簸箕等应有固定数目,定点放置,认真交接,如有遗失,要立即追查寻找,并报告护士长。治疗前后要查清用物,不得将注射器、镊子、输液瓶、输液器等遗留在病房。定期检查门窗、桌椅和病床有无损坏,零部件有无缺损,确保牢固安全。新入院的病人及康复期返院、外出返回等患者要严格安全检查,防治携带危险品,确认安全后方能进入病房。

参考文献

[1] 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7.

[2] 马风杰.精神科护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50.

篇9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

职业风险

防护措施

1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安全现状

为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对护士造成侵害的程度,采用自制《职业危险调查表》对本院的护士进行了调查。

对象:抽取2010年8月泉州市第三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10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其中女97名,男3名;年龄21~51a,平均28.15±8.46a;护龄1~35a,平均9.58±6.84年;职称:副主任护师6名,主管护师30名,护师31名,护士33名。本科生:8名,大专生:73名,19名中专生

职业危险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危险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

遭受 未遭受

是否受过不同原因的伤害 98.0% 2.0%

是否曾遭受过暴力袭击 67.7% 32.3%

是否遭病人或家属唾骂 96.8% 3.2%

是否经历突发危险事件 15.0% 85.0%

是否经受护患纠纷 0.2% 99.8%

职业防护的调查结果(见表2):80.4%的护士能正确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37.2%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针剌伤后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45.3%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针刺伤后应采取的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62.5%的精神科护士认为服务对象是精神病人,传染疾病的机会非常小。

表2 职业防护调查结果

类别

正确处理 不正确处理

能否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 80.4% 19.6%

是否知道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 62.8% 37.2%

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 54.7% 45.3%

传染疾病的机会 37.5% 62.5%

2 影响精神科护士职业安全的因素

2.1生物性危害

精神病人与普通病人一样,可能携带或患有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为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在精神科的治疗护理中,护士同样也会进行一些侵入性操作,护士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会造成自身感染。但是调查显示护士有62.5%的精神科护士认为精神病人传染疾病的机会非常小,这种防护意识的薄弱会增加他们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几率。

2.2物理性危害

噪音

精神科护士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普通护士高,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常常遭受噪音的危害。精神病人的某些症状如兴奋、烦躁等会表现莫名大声叫喊或大声叫骂,约束在床患者的叫骂声及用脚踢床板的击打声,使我们的工作环境非常嘈杂。相关研究表明,噪声引起人们最重要的反应是厌烦,因为噪声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抑制和兴奋过程平衡失调,出现头昏、失眠、易疲倦等神经衰弱表现。长期在厌烦的心理状态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尤其是引起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2.3潜在的人身损害

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常受到暴力攻击的伤害,精神障碍患者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随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患者突发冲动攻击:精神病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会将护士作为攻击对象;不安心住院,想离开医院;提出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等,有时为达目的,在值班人员少时突然攻击护士,甚至几个患者联合采取行动。护士在制止患者冲动行为时未注意自身防护或患者过度反抗;或几个人在制止极度兴奋躁动的病人时配合不好,护士在督促患者服药时,均会受到患者的人身伤害。

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中最常见的致伤致残因素之一。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的10倍,陆爱益等调查发现[1],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总发生率28.9%。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不确定,因此伤人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强等特点。在这样的高危人群集中的地方,杜绝意外事件是极为困难的,给医护人员会造成严重威胁。根据调查,精神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受到病人的暴力攻击时有发生,约为67.7%。

除此之外,这种威胁还常常来自于病人家属。发生纠纷后,“家属”对医护人员地进行人身攻击,是精神科护士面临的重大威胁。

2.4心理性危害

2.4.1 精神和体力的疲溃

精神科科护士与其他专科的护士一样,需要轮换不同的班次,饮食起居不规律。而且,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容易使护士产生烦躁、易怒、焦虑、抑郁,对工作产生疲溃感等心理问题。另外,精神科护士还要承受意外伤害的威胁带来的压力。蔡壮等研究表明,遭受过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攻击的临床医护人员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倾向[5]。

2.4.2 消极悲观的心理

精神病医院内部重医轻护,护士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较少。因此造成护士的心理不平衡,觉得前途渺茫,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

个人的应对能力差,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的要求过高等均会使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增高,产生不良的应激反应,高强度的压力可使其产生工作疲溃感,甚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

2.5 护患、医务过失纠纷

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公民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医疗纠纷问题越来越多。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如必要时应对病人进行约束的强势措施,常会造成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从而引起护理投诉,进而导致医疗纠纷事件。

此外,精神科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也较容易发生意外,而病人家属常常将这些意外的发生归咎于医护人员。据沈均等的调查显示[2],住院精神病人因自伤、自杀等引起的问题,86%的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医院应该负全部责任。这些医疗纠纷常会给护士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6社会性危害

由于社会对精神卫生的认识不足,人们对精神病人普遍存在恐惧和排斥的心理,甚至对精神卫生工作者产生偏见,尤其是精神科护士,导致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低,被人另眼相看,病人及家属对精神科护士的要求也较苛刻,护士的工作常不被认可,护士的自我价值得不到的肯定与尊重,从而产生自卑、无助的心理。而有些精神病人由于治疗效果差、易反复发作,常不易得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护士工作缺乏成就感。

3 职业防护措施

3.1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培训

加强管理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定期对护士进行多种形式医院感染和专科职业风险知识培训,培训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现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

3.2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

对严重兴奋吵闹的患者应及时地隔离,住易观察的小病室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药物。

3.3 提高职业防护技能,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评估,重视行为干预

3.3.1 提高防护技能。应针对精神科护理人员意外损伤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护士安全教育,定期进行专业防卫技能训练,灵活运用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护士的防护技能。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及适当的应对措施,主动与患者沟通,尊重、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与同事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做到既保护患者,又不伤害到自己。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使患者获得更多的精神卫生知识。

3.3.2 对入院时不同症状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对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等,应重点观察,加强安全检查,必要时隔离病房观察,尽快调整药物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避免精神刺激,最大限度地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减少安全隐患。而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的安全隐患措施应建议有专人陪护,防止其自杀、自伤、自残行为的发生。对极度兴奋躁动,发生伤人、自伤的患者,给予适当的约束,但约束时要严格执行约束带使用的护理操作规程。

3.3.3 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攻击行为的关键[3]。30%的病人是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发生攻击行为[4],护士应及时给医生反映病人的病情变化,以便正确调整药物,尽快控制病情。

3.3.4 重视行为干预。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工娱疗活动,如下棋、打扑克、听音乐、整理卫生等,既能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其注意力,消耗旺盛的精力,从而减少或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3.3.5 病人家属危害因素的防护:定期做好健康宣教。家属因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对病人的某些治疗、护理往往不能理解。利用讲座、工休座谈的形式给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治疗和护理,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3.4 科学安排工作,改善护士工作环境

3.4.1 科学安排工作。合理安排护士休假、进修、学习、工作等。适当调整责任护士的人数,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安排夜班和休息要合理,在上完夜班后应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促进其体力和精神的恢复。学会自我调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及时调整心态,稳定情绪,保持健康的心身和平静的情绪。

3.4.2 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关心维护护士身心健康。医院尽量为护士提供空气清新、较舒适的工作环境;根据本科室的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结合各个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情况。机动地调节人员结构,灵活安排班次,使人力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同时注重护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鼓励护士参加积极有益的文娱、休闲活动,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牛活,调节自己的身心。

3.4.3 医院领导要支持护理工作。为护士提供多元发展机会,要建立激励机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护士心理压力。护士外出进修机会较少,应尽量向院领导争取学习机会。

3.5 积极拓展知识领域,增强法律观念

3.5.1 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经常分析不安全因素,对可能引起的护理纠纷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安全隐患,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3.5.2 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经常分析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隐患安全,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3.6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努力提高精神科护士社会地位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精神卫生知识,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各界对精神工作者的关注、理解、支持、尊重护士;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人性化的管理,重视精神科护士的心理需求,征求护士的意见,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管理源性的身心疾病,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与患者家属多沟通,取得家属理解。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士不仅要与其他专科护士一样面对工作强度的压力和职业暴露的威胁,还需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生物、物理、意外伤害和社会性的危害,需要护理工作者及其管理者通过培训,提高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评估,及时发现及处理病人的暴力倾向,同时加强对社会的宣传,提高大众对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缓解其心理压力。护士在平时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工自律、谨慎,才能降低职业性危害对自己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陆爱益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J].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7期.

[2]罗小年.关于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责任讨论的几个问题[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3):223.

[3]张月香,刘桂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2):112.

篇10

【关键词】躁狂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90-01

躁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易激惹、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强。常出现兴奋、爱管闲事、伤人毁物、外走、或因过度兴奋而衰竭.其病预后良好,复发率低,为使患者能最大程度地回归社会,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提供安全和安静的环境

提供一个较宽大的空间,室内物品要求简化,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室内光线暗淡舒适,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听音乐时也应尽量放些节奏舒缓的小夜曲或轻音乐,不宜放节奏过于激烈的乐曲,以免引起病人兴奋导致毁物的情况发生。

2 情志调护

在与躁动病人接触、交谈时,态度要和蔼、亲切、耐心;对话多的病人尽量不要与病人过多的交谈或争论,更不能因病人有夸大言语而讽刺、嘲笑他。病人话特别多时,可采用引导、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不要用刺激的言语,以免引起激惹,防止病人突然发生冲动伤人的行为。

3 饮食护理

兴奋、躁动病人常因“忙忙碌碌”而“废寝忘食”,饥饿过度时又会出现暴食暴饮,不注意饮食卫生,所以尤其要做好病人的饮食护理,督促病人按时进餐。因病人在发作期间体力消耗大,极度兴奋时还会发生脱水,因而饮食量一般要比平时多,注意鼓励多饮水。给予清淡饮食,营养丰富,忌辛辣、浓茶、咖啡、油腻等刺激之品,切勿过饥过饱.

4 睡眠护理

躁狂患者因精力充沛,其睡眠减少,有时甚至彻夜不眠。所以一切治疗必须在睡前完成。夜间查房时做到“四轻”。必要时报告医生给予适当的药物促其睡眠,从而有利于控制症状,安定情绪。

5 针刺的护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准确取穴,针用泻法。主要取以下穴位:大椎、风府、内关、水沟丰隆穴。若出现晕针、折针、滞针等现象,应紧急处理并立即报告医生。

6 服药的护理

护理人员严格观察病人服药,防止私自藏药和不服药的情况发生,保证药物能及时服用。并且严密观察患者服药的不良反应和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7 适当参加娱乐活动

对一般兴奋性较高的病人,不必限制其活动,可根据病人的爱好,引导做一些娱乐活动,如下棋、绘画、书法、唱歌等。当病人能完成某项任务时,则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使之感到自己仍是一个有用的人。

8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经常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并且要掌握沟通技巧。采用闲谈、聊天、问病情等方式了解患者生病的主要原因,其对疾病的态度以及心理的烦恼与牵挂。从而给予一定的心理指导。使其不良的心理得以纠正,心情得以平和。

9 健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