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

篇1

1.安全教育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联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的一种义务。与专项安全教育不同,学科的安全教育是渗透性的教育,是教师把安全教育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它是经过教学内容的过渡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因此,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渗透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联,这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例如初中化学有关“水的净化”的教学可以进行“野外饮水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教师不能为了需要而随意在任何课堂硬生生地插入一个安全教育,这样会破坏课堂教学,安全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安全教育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

教师实施的安全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个体自我保护技能的形成,所以教育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实用性是指对于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设计安全教育内容时,应该多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分析当地多发事故的成因,总结出有关易发事故的教育内容,使安全教育有针对性。另外多结合近期国内外的热点事件,如问题食品、矿难、火灾、污染事件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重大事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手段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更利于教师实施安全教育。

3.安全教育内容必须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安全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教师设计的安全教育内容必须与中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安全有关,而且要让他们容易接受,这就要求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的统一,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这种统一是容易达到的。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内容和形式可以多变,特别是动画和视频,能满足学生的感观需要,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科安全教育内容的设计方法

安全教育内容设计工作主要包括确立安全教育主题、素材的搜集和整理、课件的制作等,设计思路有以下几种。

1.由教学内容确立安全教育主题

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每个单元都有与安全教育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是初中所有学科里最容易结合安全教育的科目。由教学内容确立安全教育主题是最常采用的设计思路,最简便的方法是:在备课前先搜集罗列出适合使用的、尽可能多的安全教育主题,再与各个教学内容一一对照,使主题与教学内容对号入座。在备课时则根据安全教育主题搜集案例或其他素材,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搜集案例和素材的工作并不是难事。下一步工作则是整理素材和设计制作课件。例如“酒精”这一教学内容的安全教育主题可以设计为“不要酒驾”,再根据这个主题在互联网上搜集有关因酒驾发生交通事故的视频和相关素材,把这些内容穿插在教学课件中。

2.由安全教育主题选择教学内容

在特定情况下,因学校安全工作或是形势的需要(如近期出现了严重安全事故等)确立一个安全教育主题,教师根据这一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安全教育内容设计。如某学校因学生在夜间使用蚊香而发生失火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确立的安全教育主题可以是“安全用火”或是“火灾自救的方法”, 选择相关联的教学内容为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的“燃烧和灭火”。如果有多个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应按照“就近”的原则,所谓“就近”就是教学时间最接近、安全教育内容与教学内容最接近,前者可优先考虑。如某地有几个未成年人因钻进密闭的垃圾箱烤火取暖而窒息死亡,有关联的教学内容有“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氧化碳的性质”等,教学时间最接近的内容优先选择。

3.由案例确立安全教育主题再选择教学内容

每年国内外都有一些重大事件发生,这些事件会成为社会新闻热点,其中有部分属于安全事故,化学教师应该多关注这些事件,从中选出一些典型事件作为安全教育的案例。教师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确立一个安全教育主题,再依据主题选择教学内容。例如从广西龙江河镉污染这一案例可以确立的安全教育主题有“如何防止重金属污染”、“ 实验室如何防止水体污染”、“注意野外饮水安全”等。与第一个主题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有“盐”或“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与第二个主题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有“绪言” 或“水的净化”; 与第三个主题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有 “水的净化”或“溶液”。可见同一案例可以确立不同的主题,同一主题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主题或选择教学内容。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永恒的主题,安全教育内容的好坏关系到安全教育的成败,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科的安全教育将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论文摘要:从AECT的教学技术定义入手,提出将学习过程作为多媒体教学评价研究和实践的对象,系统分析并建立以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大范畴为对象的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

一、引言

目前多媒体教学课时所占比例非常高,需要设计建立科学的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来实现课程目标,发挥教学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通过评价能够反馈信息,参照标准对教学目标、过程、方法等进行及时调整、总结,帮助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目前关于如何正确、有效地评价这种教学方式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仍然是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难点。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提出:”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一定义明确指出了两大研究对象即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也明确了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大领域范畴。多媒体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仍然涵盖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大范畴的全部内容。透过多媒体教学过程,我们仍然可以形成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资源利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结果。

二、从AECT的定义可以明确的几个问题

1.学习过程是多媒体教学评价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识、技能和态度诸方面的长进。这里的环境包括传递教学信息所涉及到的方法、媒体、设备以及学习者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得到极大的丰富,新媒体技术赋予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丰富的创作空间。这种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精神,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帮助。

教学环境的改变必然导致评价要素的改变。在多媒体教学中各评价要素呈松散结构.评价的效度和信度较难确立。同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评价标准更加复杂,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方法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它在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同时,更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强调课堂教学与使用各种媒体的协调性和信息来源的开放性,要求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成为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

2.多媒体课件等学习资源是优化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那些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并帮助和促进他们进行学习的信息、人员、教材、设备、技术和环境等学习资源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集多样性、交互性、集成性等特点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显得尤其重要,是优化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多媒体课件与课程主教材以及其它辅助教材一起构成立体化教材,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教师容易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加以突破。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辅工具能否真正符合课堂教学的设计意图,实现预期的效果,除了课件本身的适用性外,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整以及其它基本的教学要素的协调起重要作用。

3.系统方法是多媒体教学评价的核心

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复杂巨系统,AECT的定义正是从系统的观点来认识教育活动的。定义中的设计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策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试行、评价和修正的过程;开发是指对教学设计结果的”物化”和”产品化”;运用是指各种学习资源的利用、教学设计结果的实施与应用;管理是指对所有学习资源和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或教学设计成果进行为实现不同目的的评价,以便为进一步的修正提供指导。这五大范畴基本涵盖多媒体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据此可以确立多媒体教学评价的各项指标。

三.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AECT的定义,我们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出发,对教学过程和有关的资源进行系统的考虑,设计相关的评价指标。

1.设计范畴

虽然设计范畴是教学过程实施前的方案与策略,但其评价指标的建立并不依据教师施教前的准备工作进行追踪调研,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及其物化的教学文件如教案、课件、作业等内容来反映。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确切。

(2)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完备全面,具有灵活性。

(3)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紧密,反映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

(4)教学行为:按教学进程,教师的活动设计得当。

(5)学生行为:教师预想学生在回忆、观察、回答问题时的可能行为是否准确。能否及时采取应变措施。

(6)教学媒体:选择得当,将需要用的教学媒体,按顺序注明,以便准备和使用。

(7)时间分配:教学中参照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持续的时间。

(8>作业: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将教学内容转换为问题/主题/项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9)电子教案/教案编写:教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开发范畴

开发是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主要指课件开发及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其评价指标主要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与经济性几个原则来考虑:

(1).教育性。所谓教育性原则是指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开发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任务。从教学方面说,应当能够简化教学过程,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从而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也能减轻教师的部分工作。从学生方面说,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科学性。一方面,课件的内容要严谨准确无误,对概念、原理及观点的表述应准确,制作的动画选取的材料和图片要恰当;另一方面,课件的展示手法、表现形式和连接方式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体现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3).技术性。课件的技术性是课件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制作出的课件应条理清楚、功能明确,易于使用,应考虑课件的可靠性、容错性能力、及可操作性。每一项的导航和链接应清晰、明确。好的课件还可以被方便地维护、更新和再次开发,开放性好。

(4).艺术性。多媒体课件要遵循美学原则,尽量使界面美观、赏心悦目,最大限度地融人图像、音频、动画等信息于一体,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美的熏陶。良好的页面设计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 (5)经济性:经济性是指课件的制作要遵循最小代价原则或最大价值律。要避繁就简,不追求花哨。

3.利用范畴

利用是指使用学习资源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是设计与开发后的教学实施阶段。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评价,更多地是建立在对利用范畴的评价。在利用阶段,教学技能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其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演绎技能在多媒体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1)课堂讲授:条理清晰,逻辑性强,重点、难点突出,易于学生接受和激发兴趣。

(2)专业素质: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教学中游刃有余。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选择适当,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活动紧密结合。

(4)答疑:答疑及时准确。

(5)媒体操作:熟练、能处理简单故障。

(6)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课堂讲授与媒体配合巧妙,相得益彰。

(7)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呈现与课程讲授完美结合,恰到好处。适时利用其它教学手段。

4.管理范畴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学管理显示出比传统教学更为复杂的特性。由于多媒体的引人,师生关系、教学环境、教学过程都发生了变化,信息的传递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点对点传播,而是多点交汇的传播,更加强调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能力。依照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不同,必须考虑如下几项管理指标:

(1)教学过程管理。

a.应变能力:调整应变能力强,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有效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b.教学组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目标不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模式),适应各类型学习的需要。

c.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课堂气氛能力强

d.教学节奏控制:时间分配合理,教学节奏控制恰当。

(2)资源管理。各种教学资源管理有序,调用科学。

(3)媒体管理。多媒体硬件设施等的管理有序,使用得心应手。

(4)信息管理。设计好的信息如预期呈现,信息出错时应变掌控能力强。

5.评价范畴

对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评价应注重综合性的模糊指标,对教学所取得的总体效益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得到的信息,包括对学生的提问及学生完成的作业等均可提供及时与建设性的反馈。教学效果评价的实质是学习评价,包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1)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a.课堂检查:课堂提问或书面检查正确率高。

b.互动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强。

c.学习兴趣:学生上课出勤率高,兴趣浓厚。

(2)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a.基础知识:正确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基本结构。

b.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提高。不但学习了课程,也很好地掌握了学科的学习方法。

c.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设计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篇3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大班授课 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目前,英语大班授课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解决有限的教师资源和庞大的学生数量这对矛盾之前,如何提高大班教学效果是当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先进技术手段被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新教学手段的引入又对相关的教学要件提出了相应的适应要求,其中就包括对传统的英语教学结构设计的重新优化。

一、大班教学的实际需要要求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近年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加强,国外大学小容量班授课形式受到不少人的追捧。考虑到语言学习对于交流互动的依赖,英语教学大班授课的形式深受诟病。但在现有条件下,大班授课仍然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授课的客观存在。

研究表明,教学质量和教学班的大小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我们承认大班授课存在以下局限性:学生多,教师与学生个体交流的机会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班授课的优势:大班授课时,作为受众的学生心情更放松,这有助于帮助他们克服在学习时容易产生的焦虑心理。如果教学组织者引导得当,大班授课就更易于帮助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见,教学形式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组织者对于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和实施。只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方案并不断优化,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丰富教学手段,大学英语教学就能够在大班授课中取得好的效果。其中多媒体技术手段就为确保大班授课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首先,多媒体教学有效弥补了大班授课的缺陷。多媒体英语教学最大优点是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语境,使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其次,多媒体英语教学能极大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做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授课信息密度小,这明显不能满足大班授课的要求。现在教师可以采用课件教学,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和形象的语言运用通过多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接受和模仿。这些非书面资料真实生动,信息传播速度快、容量大,可以使抽象材料形象化。教师也通过实物投影和电子板书节省了时间。再次,多媒体教学与现代网络相结合有利于课后巩固。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教学素材与目前高校校园网络相结合,开展课堂外的远程教育,从而有效弥补大班堂教学交流的缺乏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略。

二、优化设计大班多媒体教学结构的关键是课堂活动

就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蓝图。在大学英语大班授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是有益的,而多媒体充分发挥的关键在于做出合理的教学结构设计并严格实施。教学结构设计的优化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中师生的活动过程、形式涉及的教学媒体和方法等多种要素进行整体优化的安排,形成特定的最佳的结构或模式。

1.教学思路的分析选择。多媒体的实际运用要根据教学结构设计预先安排好的步骤进行。而教学结构的设计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的要求及教学目标的规定,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确定多媒体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对比研究显示:不同层次的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施行措施不尽相同。重点英语专业的教学具有研究语言的目的;非重点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目的除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使用技巧外还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即在四六级考试中达到合格成绩;而高职院校则更看重日后对学生形成系统职业技能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结构前形成相应的教学思路。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失去教学开展的方向。

2.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理解性学习中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反应更为明显。然而,在记忆性学习中,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课文范本、操练重点词汇和常用句型等方法,使学生记忆更牢固,语言使用的精确度更高。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优化绝非简单的此是彼非的选择,而是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整合,在整合中要求使用最佳的多媒体组合。相反地,对对话部分,在教学中应常采用情景教学法,此时要求多媒体再现或是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以投影仪和媒体播放的声像材料必须是与对话内容最佳关联的;在媒体的选择上,媒体播放工具优先于投影仪,因为媒体播放工具能够非常方便地再现情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的集中和愉悦并存的境界,从而加速对情景的感知和理解。

3.多媒体手段和内容的最佳选择。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光、影等丰富的表现手段,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符合多媒体大班教学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多媒体对学生的信息输出不应是手写教案的翻版,而应选择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创新手段。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创新手段绝非对技术的片面追求,而是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教学内容和创设相关语境的便利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克服大班授课因操练不足而造成的记忆干扰。课堂上要体现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同样需要加以选择,教师应该在课程结构设计前加以精心挑选,以确保重点词汇、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律全面高频地在其中得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媒体再现方式应该根据需要作出最优取舍;教师讲解语言结构部分时应该采用图片、幻灯片等形式引导词汇和语法结构;对话部分应通过教师文本讲解和媒体播放录音形式讲授;阅读和写作部分多采用投影方式显现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教育技术 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材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范应用使现代教育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便是这场变革中的生力军。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多媒体教材的教学应用,而多媒体教材的教学应用,不仅依赖于教材制作人员的素质、硬件环境的支持和教员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基本功,更要依赖于多媒体教材的教学应用设计。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教学设计成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便有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无法施展。深入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把多媒体教学应用纳入教学工作设计的轨道,是推动多媒休工作深入开展,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的理论和实践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一门学科是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从教育技术学中派生出来,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电教领域的。

教学设计是运用教育技术去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和途径,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这样一种系统的计划过程。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设计必须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和“学习者”组成的动态开放系统,认真对该系统各要素进行分析,才能搞好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应用优秀方法和决策技术对各级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评价,选择出教学设计的最佳策略,使其符合教学的需要;利用反馈信息将系统的反应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相比较,对输入进行修正,使系统输出状态与目标要求相一致,这四点便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即目标控制原理;要素分析原理;优选决策原理;反馈评价原理。

教学设计是在选择、确定了多媒体教材的课题内容和教学总目标之后所进行的工作。包括:把课题教学内容细化为知识要点、把知识要点的知识内容科学归类为各知识要点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确定教学模式,设计组织知识结构,选择、确定、优化组合媒体信息;划分教学环节,结构教学程序;分析、确定诊断评价的内容,选择诊断评价的方法,具体做好诊断,评价中提问、回答、反馈等部分的设计。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多媒体教材整体质量的保证,能够使多媒体教材具有鲜明和严谨的科学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应包括媒体的选择、媒体配套、媒体的功能设计和媒体的应用设计,使多媒体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能正确处理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精制多媒体教材和优化多媒体教学过程的目的。在精制多媒体教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最为重要,下面就这一项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要确定课题和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课题和教学目标呢?首先,要分析学习需要,这里包括分析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学习者的现状;其次,要分析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材的必要性;再次,从资源与条件分析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材的可能性;然后,选定课题;最后,确定总的教学目标。同时,确定课题要遵循教学需要,扬长避短,技术可行,经济效益等原则。

二、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

分析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布鲁姆的三领域目标分类法:

a.认知领域的目标

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的目标。

b.情感领域的目标

划分为注意、反应、价值判断、组织化、价值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五个等级。

c.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划分为模仿、操作、精确和联想等四个等级。

(2)分析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常见的教学内容五分法

依据加涅、奥苏伯尔、布鲁姆等人对教学内容分类的方法,并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特点,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下面五类:

a.事实的学习

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能记忆并在需要时能将其表述出来的。诸如名称、符号、地点、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

b.概念的学习

是指将具有同样特征的事物进行归类,用来表征其属性用名称的名词。

c.技能的学习

一系列动作的链锁化,如:语言+智力+手工+机械动作+综合等。

d.原理的学习

把若干个概念组合在一起,用来陈述事物因果关系的规则和规律,如数学中的两个三角形例行全等的条件,需要多少个边相等?需要多少个角相等?

e.解决问题的学习

运用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搜集事实,作出解释、论证、解决问题的程序与方法,如实验方法,数学方法等。

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方法

将选定的课题(或学科)内容分解为单元(或部分或章节)内容,再将再将分解为知识点或直接分解为知识点。1

将划分出来的各知识点的知识内容按事实学习、概念学习、技能学习、原理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类别科学归类。

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分解出来的单元内容和各个知识点的知识内容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根据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下面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二维层次模型供参照。(其中横轴代表学科内容分类,纵轴代表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层次。)

三、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要进行教学模式和媒体信息的选择

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进行选择,可利用整体采用一种模式或主式与他式相结合的方法。在多媒体教学中,媒体可提供感性材料,加大感知深度,提供具体经验,促进记忆理解,克服时空障碍,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媒体信息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媒体选择的方法步骤有很多:

要熟悉媒体的使用目标。这里包括:呈现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解释原理,探究发现等。

要了解各种媒体的特点。比如说:文本具有抽象层次较高,阅读灵活、方便的特点;图形具有抽象承载信息量少,但数据量不易失真等特点;图象具有逼真、生动、有趣、有利于描述事物运动、变化过程,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等特点;音频具有保真度好,在处理传输过程中,原声信号基本不丢失,可生动地再现、表现事物,但占据存储量大等特点。所以在上述媒体中,文本、图形、图像适合传递静态信息;动画、音频、视频适合传递过程性信息。

要按照学习(经过科学归类并规定了知识水平的)知识点的需要,确定媒体的使用目标。

依据媒体特点,为确定媒体使用目标的知识点选择媒体类型。

四、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中选择与使用媒体信息遵循的规律

图像和言语有互补性。媒体选择与使用得好,一般会使学习者产生视听联觉、即在心理上引起相关言语或表象。

图形多配有言语内容。

在呈现需长间注意的学习内容时,常常使用语言、图像、甚至加上文字来呈现。

4、颜色、音乐、音响是重要的媒体信息。

五、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要进行知识结构和教学程序的设计

知识结构要依据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来设计,知识结构的设计类型包括直线结构(结构内知识点是直线有序展开的);并列结构(结构内知识点之间是并列的、同级的关系);层次结构(知识点之间可以是递进、因果、条件等不同级的关系,但后一层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前一层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复合结构(直线,并列的层次结构的结合体,知识之间形成一种网络的复合结构)。设计知识结构还必须遵循体现知识内容的关系,体现学科教学规律,体现知识结构的功能三方面的原则。

多媒体教材是一种教学程序,程序结构的设计是多媒体教材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教材类型不同,其程序结构也有差异,教学程序设计包括导入、补充指导、练习三部分。导入部分要给出本单元学习的基本目标、主要学习项目以及注意事项,还要进行预备性测试,若发现学习者有补充学习的必要,学习流程将转向辅助学。指导部分又分为主指导成分和补充指导成分两部分,主指导成分是用于概念、法则、理论等基本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者遇到困难时,可启发或说明,出现错误时可开治疗处方,但不以任何形式直接提供标准答案。补充指导成分是指对主指导人的学习进行某种补充,学习者可按测试结果不同,从基础、标准和提高三个分支内容中进行选择性学习。练习部分也分为主练习成分和补充练习成分。主练习成分的是掌握和调整所学内容,或提高某方面的技能,对错误应答可提示,可更正,流程多为直线型; 补充练习成分是指若学习者对主练习未掌握好或练习量不足,可进入该练习予以补充。

六、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要进行诊断评价的设计

多媒体教材诊断评价,是通过一定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对其进行判断诊治的一种教学程序。

诊断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及时纠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增强学习者继续学习的信念,在智能化CAI软件中建立学习模型的基础。

诊断评价的内容包括:测量学习者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基本情况;测量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

诊断评价的方法有前测、问答、练习与测验。

篇5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计算机已进入信息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再依靠粉笔加黑板来给学生讲课。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时刻刻学习新的思想,新的教育观念,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会使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更浓厚。现在大多数学校每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要让老师在四十分钟内把一个知识点或者几个知识点讲清楚,那就不得不依靠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的效率,进行高密度、高质量的教学。而多媒体则恰好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多媒体的应用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的探索中。结合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多媒体有如下几个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并且在应用多媒体讲课的同时,老师会结合他自己的讲解和理解,使学生在对抽象知识的抽象概念到形象概念的过程中达到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二是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另外,信息技术的融入创设了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多媒体的融入使得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从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变为“数学实验室”,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

二、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时间减少了,课余时间增多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如果要如期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不得不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设计中去。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并最终应用到数学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可以让原有的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更高效。而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有限的数学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如何才能做到呢?这就需要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而多媒体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制订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方案,以形成一个优化学习的教学系统。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多媒体技术本身的优势所决定的。而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产物。

三、多媒体的特征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篇6

多媒体技术对于钢琴教育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媒体软件的种类繁多,其中最常用的是MicrosoftOffice中的Powerpoint,教师通过处理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根据课堂需要添加到幻灯片演示文稿中,利用Powerpoint工具可以制作教学幻灯片,把教材上的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易于学生接受。除此之外,Authorware也被越来越方法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它可以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实现人机交互,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钢琴艺术具有欣赏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多媒体技术,能够突出钢琴艺术的特点,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在钢琴教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曲目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给学生欣赏,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乐曲所表达的内涵,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让钢琴教学课堂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化音乐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学生们拥有了更多感知音乐和创造音乐的机会,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音乐教学过程得到整体优化。另外,在作品的选择上也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要以音乐发展的历史和风格为线索、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练习,也要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作品才能联系不同的技巧,在演奏钢琴曲是内涵才会更丰富、更深刻。

二、将教学设计思想运用于钢琴教学

传统的钢琴教学课堂均以教师示范、学生演奏和老师指导为主,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钢琴教学中融入教学设计思想,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理论为基础,经过系统的教学分析制定的系统的教学计划,这对教学工作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与效果优化,做到严谨有序。钢琴教学以“一对一”授课形式为主,所以在对课程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调动学生积极性,制定出适合不用学生的教学设计方案。钢琴课堂教学一般包括:技巧练习、听力训练、乐理知识、即兴演奏、作品分析、作品处理、试奏等内容。教师在课前做好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领略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钢琴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授课形式的选择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每一项学习内容都要有短期的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使学生在教学设计的时间内能够或基本能够完成和掌握该知识点。在教学顺序上也不单一地局限在讲解乐谱、教师示范、演奏、学生模仿、教师纠正、学生练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善于思考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传统课堂教学顺序进行创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丰富多样,不能至采取讲授法等单一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实践教学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并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初中语文;问题;对策

语文是基础教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教学科目,语文教学以读和写作为基本教学核心,而语文阅读的提高不仅能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还能为其他学科做铺垫。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增加阅读兴趣,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但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的不合理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导体。在我国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受到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在进行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时不能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子。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导体地位颠倒,是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不能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传统的教学设计都比较死板,语文的教学效率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对语文阅读失去兴趣,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2.过多依赖多媒体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更新发展,多媒体教学的介入,使我国的教育教学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多媒体教学给死板的课本教学带来了活跃的气氛,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增强了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但课本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对课本教学产生厌倦,失去兴趣。造成课件堆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丧失。多媒体虽然能将视频和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但作者的感情和人物的塑造不能丰富具体的展现,使学生无法体会文章的真谛和灵魂,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让它成为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阻碍。

3.缺乏情感培养

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时,过于注重对文本的字词的分析和解释,把语文作业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作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重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含义,领会文章的精髓,学生的情感不能和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只注重于本章的主体和结构,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造成语文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利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只会止步不前。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到是一个不断累计的过程,学生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以及练习中,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多注意学生阅读的习惯,出现不良习惯要及时提出来并纠正。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语文课本阅读外,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同时,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应养成摘抄的好习惯,认真做好笔记,有利于加深影响。

2.实行梯度性教学设计

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课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阅读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把文章分为读和解两个梯度性环节。在阅读环节,教师要对学生应该加以引导,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面对课文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之间共同讨论,能独立的解决问题。在解读环节,语文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把握和教学设计,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和内涵。教师采用这种梯度性的教学设计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课堂为教学的主要场地,而所有的语文教学基本都是在课堂上操作的。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学习,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总结

语文阅读可以使学生领悟本章的情感和内涵、增强语感、塑造形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放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活跃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范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09:42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有关远程教育精神为指导;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体,做好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以“提升教师水平,增长学生见识,服务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传统教育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齐头并进,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我镇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

二、工作目标

1、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主,常规电教手段为辅,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我镇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教师进一步学习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

3、学习远程教育资源的选择、利用和开发;

4、熟练掌握常用的课件制作方法。

三、具体措施

1、做好多媒体教室和卫星资源接收设备的常规管理和维护工作,严格管理,爱护并充分利用设备资源,确保设备完好和正常运行。

2、制定好各种计划和制度并按计划认真开展工作,填写好各相关的记录和表册。

3.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4、按时接收现代远程教育卫星资源,及时整理分门别类保存,制作光盘,提高光盘利用率。做好资源的备份工作,及时公布远程资源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的播出目录。

5、积极向全校教师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的优点、重要意义和教学思路,宣传信息时代新的教育思想、内容、观念和方法,增强老师的危机意识、生存意识。促使他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全面推进我镇的现代技术教育。

6、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课件制作、开发,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教研论文的收集整理活动。搞好现代远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制定可行的计划和方案,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为本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程提供相应的教学便利、帮助、示范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课件的搜集、开发和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

7、认真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努力让全体老师早日学到相关知识,喜欢进入多媒体教室来上课。根据教育局电教馆的安排,立足本校实际,搞好学校的校本培训、常规电教工作,管好用好常规电教^器木才,使它们能够在教学之中发挥巨大作用。

8、认真做好远程教育的校本再培训,确保“青年教师过硬,中年教师达标,老年教师适应”的总体目标。

9、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大赛活动:

⑴积极组织我镇教师参加教育局电教馆统一安排的评教赛讲活动,在学校评优选先的基础上,评选出我镇的远程教育教学能手。

⑵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各类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⑶评选我镇优秀的远程教育应用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课例、教学设计方案、案例、反思等文本类作品。

四、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工作计划。

2、进行设备检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3、随机教学视导。

三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优课评比活动。

2、抓好信息技术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师综合

素质提高上下功夫。

3、迎接市电教馆的教育视导。

4、随机教学视导。

四月份

1、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

2、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参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3、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4、随机教学视导。

五月份

1、开展信息技术优课展示活动,送课下乡。

2、继续组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制作与其它学科整合的课件活动。

3、优案征集、论文评比活动。

4、随机教学视导。

六月份

篇9

关键词:FlashActionScript;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

一、FlashActionScript脚本语言在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制作领域的优势

多媒体课件制作所应用的软件中Flash ActionScript最为常见,因此在技术掌握上也更加的成熟,对于应用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技术性问题通过协调信息资源也能够得到解决。课件制作要有明确的主题,同时所设计制作的内容中更要考虑是否方便观看,在内容表达上更加新颖能够吸引人。Flash ActionScript脚本语言运用起来与同等技术相比较运行速度更快,同时操作界面也得到了很大的简化,无论是设计还是控制操作,都能够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这也是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运用的主要原因。语言脚本的兼容性也是其他软件所不能相比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会运用大量的音频图片资料,选择不同的资料素材会影响到课件的打开与运行速度。通过Flash ActionScript脚本语言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解决这一问题,确保所进行的设计任务也能够顺利进行,为课件应用计划营造有利的环境。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更加自然、逼真地表现丰富多彩的视听世界,可以对宏观和微观事物进行立体形象的模拟,还可以对抽象、无形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艰涩单一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当今,Flash具备完善的媒体支持功能,能融合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媒体形式于一体。

二、面向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程序设计语言应用研究

1.程序设计。程序设计首先要确定一个准确的使用功能范围,这样才能够进行后续的框架设计,确保功能的正常实现。应用期间设计人员可以根据使用功能上的变更不断的对语言脚本进行选择,以功能稳定实现为设计使用前提,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探讨解决措施,并帮助深入解决常见技术性问题,避免问题继续深入影响到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以及应用。软件开发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应用该技术的同时也可以参照其他经验,使设计任务完成速率得到提升,同时在设计效果上也会有明显的进步。程序设计对语言脚本的使用最为频繁,同时其中也涉及到语言的程序优化,在设计过程中最初只是一个软件方案,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一些漏洞问题,通过加强漏洞的配合处理,能够帮助确定语言的最优化运行形式,并通过语言选择来促进其中程序功能得到完善,无论是使用还是现场的运行,都会有明显的进步,是其他程序设计软件所不具备的功能。2.模块化编程。采用这种编程方法是先对整体应用程序软件进行细致的划分,达到使用需要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再对各个小模块进行程序汇编,同样是应用Flash ActionScript语言来完成的,小模块得到汇编设计中确保功能可以正常实现,再有针对性的探讨深层次解决方案,使各个小模块之间能够实现功能上的组合,提升整体软件的运行使用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程序语言来向其中输入一些函数,这样的变化形式也更符合现象规定,可以将复杂的程序功能实现变得具体,并在应用期间不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模块化的程序能够相互配合并投入到使用中。多媒体教学课件软件开发还要考虑运行使用环境,根据运行计算机的运算存储能力来补充其中的数据信息,并通过输入函数运算公式的方式来解决程序语言计算困难的问题。交互功能是各个模块所必须要具备的,在交互功能中,所遇到的问题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完善系统使用安全功能来得到解决,但需要注意的是各个程序运行环境是否具备兼容性,以免在交互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安全性下降问题,导致现场运行使用效果不稳定的现象出现。

三、基于FlashActionScrip脚本语言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实现

1.课件的设计分析。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对传统教学方法中所存在弊端问题的改进,能够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教学试验过程,对知识内容也可以进一步增强了解,避免在接下来更深入的学习中出现问题堆积的现象,同时也方便教师进行课堂的统一管理。因此在可见设计中,图片与视频资源是首先需要设计考虑的,原因在于能够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的课程学习体验。在设计期间通常选择使用标准化的Flash ActionScript脚本语言,以使用功能稳定实现为前提,同时也更方便进行操作,以免造成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上的浪费。因此首先要进行的是导航使用页设计,将功能按照模块的形式进行分析,更符合现场使用的需求标准,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导航中所提示的功能页来不断的完善其中内容,深入探讨解决措施,在操作环节中也能够更加简明。课程实例部分是需要重点设计的,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搜集整理一些有用的资源,有选择性的编排在课件中,常规教学计划结束后,可以组织班级内的成员来共同观看实际案例分析,对所学习的知识也能够进一步理解。运用软件可以直接完成这一功能上的设计,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如果存在不兼容的现象,需要对其中的程序做出适当改动,达到更有效的使用标准。2.多媒体教学软件功能分析。交互、剪切都是软件中所必须要具备的功能,使用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需求来做出适当调整,交互功能可以帮助课件在不同的多媒体设备中应用,并解决常见的技术性问题,通过这种方法上的功能实现,对Flash ActionScript语言脚本也可以优先选择利用,通过编排设计课件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动画效果,使教学课件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也能够在课堂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加认真的观看分析其中内容。多媒体软件教学计划开展过程中会将学生反馈作为课件优化所参照的标准,通过这种方法也能够帮助深入解决现场所存在的问题,所设计出的教学软件才更符合学生的使用需求。组织学生来自主设计课件也是当前重点提倡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这一过程,并通过课件资料搜集整理来得到更有效的控制解决方案,减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具备文件识别与播放功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所搜集的课程资料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更有助于学生针对所学习内容进行交流探讨,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运用Flash ActionScript脚本语言进行程序编写时,要重点考虑是否能够实现这一功能,并预留一部分存储空间方便外插存储空间的识别。

四、基于FlashActionScript脚本语言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关键技术

1.Flash ActionScript脚本语言的运用。语言运用虽然是技术人员所负责的程序编写,但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程序函数运算公式的输入来自动完善后续程序语言生成,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实现软件的自动化管理功能,需要对程序语言做出更改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进一步解决,节省了课件程序重新设计所需要的时间,在最终的程序语言编写上也能够达到理想的使用需求标准,这也是传统方法中难以实现的。语言运用还需要根据软件不同模块的功能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划分探讨。例如文字的滚动播放,视频音频播放等方面内容,都需要从更深入的角度来探讨完善,通过语言程序设计来促使功能方面得到优化处理,解决传统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声音播放功能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在功能程序语言中编写停止控制语言,否则在实际教学软件应用期间会出现功能反复播放的情况。整体的软件程序开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与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功能是首先要确定的前提,其次才可以进行各项完善开展计划。尤其是针对语言方面所存在的不合理问题,通过这种方法解决也是更加理想的。2.组件的运用。运用组件主要是帮助实现一些有关于功能完善方面的问题,例如视频与音频的正常播放,组件是可以选择安装的,但在软件开发阶段需要对其进行设计完善,这样才不会影响到教学计划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需求进行。组件程序编写区域教学软件是存在一定区别的,所占据的存储空间更小,这样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够解决常见的隐患问题,并且组件的安装使用与卸载都是具有选择性的,设计完成后可以基于网络运行使用环境下对其中的内容做出完善,更新后的组件在使用安全效率上也更符合运行管理需求标准,实现技术上的统一融合,解决传统软件功能的使用需求。组件之间的设计也具备兼容性,是交互式软件功能的具体体现,通过方法的运行使用,在现场可以获得更多的运行使用安全问题,通过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帮助营造出合作学习的环境,并促进管理计划在基层中得到更加深入的解决应用,以免影响到安全性实现。同时Flash ActionScript还具有内部组件,在进行教学软件开发设计时可以有选择性的对软件功能进行使用,设计效果得到提升对各个系统之间的功能实现也能发挥促进作用。3.类和模板的应用。应用类和模板能够帮助设计一些选择调控类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在所开展的教学计划中也可以更好的实现互动性,帮助进一步解决常见技术性问题,通过这种方法之间的相互配合,在最终的管理理念上也能够实现突破。运用模板进行设计前也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适当的做出改动,这样可以避免功能上出现影响的现象,对于后续设计模块的完善也起到了铺垫作用。模板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是十分方便的,教师可以对教学例题进行任意的更改,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效果也更加理想。这样在后续学习计划中,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的与教师沟通,实现教学方法上的突破,对于传统教学内容也能起到控制作用。对于模本的选择与软件功能使用都有明确的规定,借助Flash ActionScript脚本语言进行课件设计过程中要尊重现场的功能完善需求,并不断的做出深入改变,这样才能够帮助进一步解决常见技术性问题,来探讨深层次的使用需求在课件中是否能够得到体现,这样才能够帮助进一步提升教学课件应用后的课堂效果。

五、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注意事项

在对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开发设计时,要考虑是否在功能实现上可以达到预期标准,并确定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除此之外还需要重点考虑是否在功能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影响,以及各个系统之间功能上信息资源是否得到最优化的利用,以免产生信息资源浪费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开发设计期间要不断的对课件软件进行检测,这样能够提升软件的安全性,即使在网络运行使用环境下也能避免出现严重的病毒入侵破坏问题,确保功能上的正常实现。现实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许多,文章中并没有一一列举出来,但在实际设计应用中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结语Flash以其完备的功能,在课件制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也必须看到,多媒体教学更需要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紧密地结合,如此方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切实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本文借助课件实例,介绍了基于ActionScript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与实现,充分利用了ActionScript的强大功能,简化开发流程,编程实现简单,与其它课件制作工具相比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也明确彰显了其辅助教学的巨大优势,应用前景极为广阔。ActionScript的功能日益强大,应用脚本语言编程,可以制作出具有良好交互性和开放性的多媒体课件。以“CorelDrawl2造型工具的应用”交互式多媒体课件为例,综述了Flash ActionScript在多媒体课件制作领域的优势,介绍了课件的设计与实现,给出课件开发的几个关键技术。

作者:王志岗 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赖晓云.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设计与加工策略研究——基于梅耶多媒体教学设计原理[J].电化教育研究,2015(01).

[2]迟明莉,徐英微.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属性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瑜伽多媒体教学软件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2).

[3]罗忠民,陈水平,何高大.以本为本和以人为本——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软件的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11(01).

篇10

【关键词】师范教育;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049-05

一 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衡量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掌握和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教师职前培养主体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观念,强化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以使他们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未来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要求,使之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内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职后教育上。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称《标准》),2005年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进一步贯彻落实上述标准,2006开启认证考试,如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从培训机构、考核办法和认证方式已建立一整套全国性规范体系。但对于作为基础教育后备力量的师范生,其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却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虽然对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国内有过一些研究,在中国知网上通过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检索,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文章有23篇,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检索,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文章有4篇,从相关研究文献涉及的研究内容分析,内容涵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模式改革、评价方式和网络教学实践等方面,但基本上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为单位,孤立地探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形式进行,远离中小学的教育真实现场,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基于“校本”的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对教师专业能力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各校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课时安排长短不一,相当一部分院校将其设置为36学时,难以确保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的落实;三是教学策略相对单一,虽然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甚至网络环境,但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实训少,很难保证学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四是评价方式单一,多数学校仍然采用单一的期末闭卷笔试方法,不能客观反映学生掌握应用教育技术的实际能力;五是未把教育部颁布的《标准》作为师范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依据,使学生不明确未来职业生涯与这一能力标准的关系。单一的培养途径、有限的课时设置、模糊的培养目的等问题制约了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很多用人学校反映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薄弱,很难适应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与《标准》要求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培养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美国2002年就明确要求从教育类学校或系科毕业的新教师,应该具有“能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能力”,并针对职前教师开展一系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如PT3项目、TechCo项目、THREAD项目等,鼓励和扶持职前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英国也专门制订“ICT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要求教师应具备应用ICT于学科教学的能力和使用ICT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并提供在线资源和各种合作项目,使职前教师有机会从富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习ICT技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都提出相应的国家标准,目的是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让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技术与课程的无缝结合。

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表明,必须制定规划化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加强师范学院与中小学校合作,建立良性的互动合作机制,使师范生有机会真正体验利用技术支持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然而,我国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上相互隔离,相关研究也各成体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依赖于校内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否开设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或是选修课全由各高校自己确定,处于无标准的混乱状态。加上课程本身缺乏统一的大纲要求,使得教材的编写意图不明确,教学内容选择多由任课教师决定,一些高校教师对中小学的各种新变化、新需求缺乏切身感受和深入真实情景的研究,脱离基础教育实际,可见,单纯依靠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方式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是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未来教师的教学素质要求。

二 创建“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教育技术能力作为师范生的一种综合素质,不是单靠开设一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就能培养起来的,为了提高培养质量,针对目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单一及存在缺陷,借鉴国外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以《标准》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大纲》为依据,构建“课程学习、微格训练、教育实习”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课程学习”是在充分研读《标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和分析模拟试题基础上,重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标准”要求相一致,课程内容与“培训大纲”训练内容相对应,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基本掌握《标准》要求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微格训练”则是加强各专业学科教学论教师与教育技术老师的合作,在进行“微格训练”时强调信息化教学训练,使学生真实体验技术在到学科教学中应用。同时设计开发学科教学微格教学点播评价平台,学生通过平台将自己的“微格教学”加载在网络上,接受来自指导教师、其他教师和同学的评价与指点;

“教育实习”则是加强与中小学校合作,建立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实行实习的导师制等途径,使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形成更密切的配对关系,师范生可能更直接接受来自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指导,真实感受技术在中小学学校的应用实际情况。这样通过“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形成培训目的相互衔接、培训内容各有侧重,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职前与在职合作互动的培养模式,共同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1 制定适合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目标与内容体系

《标准》包括4个维度14子项目,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定位在:全面提升学员的教学设计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为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奠定理论、方法和技术基础。目的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形成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重点强调教师具有利用适当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通过对《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解读,并分析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考试的部分模拟试题,发现《标准》要求中小学教师应能做到:a了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等基本概念;b掌握常用媒体的特点以及其对教与学的支持作用;c能熟练操作网络工具搜集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工具对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进行简单处理;d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或网页制作工具整合教学资源;e掌握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其关键环节,能利用相关概念和原理,完成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予实施或展示。

《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方向。将师范生的教育教育技术能力设置为培养学生拥有在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整合利用的能力。具体来讲,培养学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树立积极的教育技术意识、态度;教学资源环境设计与开发,具体包括熟练使用各种教学媒体,能够使用网络获取与交流信息,能够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或利用网页工具整合教学资源:掌握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能使用适当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展教学活动等;同时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与时俱进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框架和内容体系充分考虑信息时代下教师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中对教师的具体要求,囊括了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教育技术能力。

2 建立立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的现代教学素质,是师范生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连续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仅仅通过一学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除了需要基础性的课程学习外,还需要有后续的提升过程,建立立体的、分阶段学习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1)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形成初步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重点培养师范生初步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中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为主线,因它是对其他教育技术技能训练的一种综合应用,以完成一节或一个单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为真实任务,同时设计开发配套的学习资源,并在相应的教学环境中加以实施、交流。为此设计模块一:现代教育技术概述(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模块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了解教学设计原理、流程,完成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模块三: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应用(各种教学资源的搜集方法、多媒体素材的处理加工等,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案搜集、处理各种相关的资源与素材);模块四: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设计开发与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或网络教学资源):模块五:信息化教学环境(掌握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特点、选择和规范操作等):模块六:教学设计案例交流研讨(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方案,并与同伴交流评价)。

在课程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技术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调任务驱动、注重设计的真实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和设计教学资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技术能力的目标是帮助教师建立“如何整合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那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本身就应该体现这一理念与方法。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和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发挥网络教学功能,我们先后开发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微格教学技能评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等多门网络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供学生们通过网络自主扩展学习和师生课余进行交流活动。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学生数量多、专业教师少的矛盾,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课堂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学生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学习教育技术,使实践和理论统一起来。网络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支持。同时网络上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素材,为学生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开发软件提供素材和环境支持。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建立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室、课件制作中心、卫星接收中心、微格训练中心等设施。在实验室管理上,成立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轮流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采取包括课余和双休日时间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的办法,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学生通过网上对各种媒体设备、信息化教学系统等进行虚拟实验,等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后到实验室进行体验性的实际操作,加深感性认识,掌握教学媒体的实际使用技能,缩短了学生占用实验室的时间,解决了实验场地、设备不足影响学生操作能力提高的困扰。

(2)利用学科微格教学训练体会信息化教学活动

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能力。师范生在教育技术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学科教学论课中加以实践应用,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内化为真正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科的微格教学训练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独特平台,师范生通过学科微格教学训练,体会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了提高微格训练的效果,可由学科教师和教育技术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微格教学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观摩教学案例,通过交流、讨论和协作,总结概括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培训目标和个人学习需要,结合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案,并在微格课室信息化环境下模拟、组织学科教学,体会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放微格教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微格教室进行技能训练。为了提高学生对微格教学、说课训练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我们还设计、开发微格教学视频点播评价平台,通过平台,为学生提供可以借鉴各种层次、各个学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运用。平台除了有上传和下载功能外,还具有搜索、评价、打分、投票、点击排行榜等功能,每一位学生可以利用平台自己在微格教室录制的教学实践课,通过网络的实时或非即时工具,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也为实施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指导点评提供方便。并聘请教育技术应用方面非常有经验的学科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网上指导,进行网上答疑与点评。利用微格教学平台上的投票功能,教务部门专门设置一个学生票选的说课比赛奖项,这些方法大大提升学生对微格教学和说课比赛的参与度,从而促进学生信息化教学技能的提高。

(3)通过教育实习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中小学输送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合格师资。因此,师范院校必须加强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广泛联系。通过了解中小学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改进在校生的培养方案,加强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培养质量。为此,教育技术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态势,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定时组织学生到周边中小学进行调查和见习,了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实际应用情况,增强教育技术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聘请一些中小学骨干教师或校长到师范院校向学生介绍中小学中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对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需求情况;同时建立跟踪档案,了解毕业生在中小学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表现,总结教育的成败,调整、改进培养方法,以获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通过加强与中小学校合作,建立相对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亲历学校教育的实践”机会,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锻炼师范生合理运用技术,提高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为提高教育实习的实效,师范学校和中小学实习基地共同制定教育实习计划、考核、评价等规章制度,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以实习基地导师为主,高师导师为辅。尽量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的集中实习方式,高师导师深入实习第一线,全程指导和跟踪管理。实习基地教师将根据师范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师范生了解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了解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技术在课堂的具体应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会使用技术支持教学、学习、交流、管理和促进专业发展。

建立教育技术学习交互平台,通过平台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可自由结成“研究伙伴”或“合作团体”,提高他们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平台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和方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分享教学工作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平台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伙伴们”可以将自己的知识、观点、技术、专长等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升教学改革研究能力。师范生不因教育实习结束而中断与一线教师之间的联系影响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实现职前职后贯通、合作共赢、共同提高的目标。

3 打造规范化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方式

借鉴“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考核、认证方法,设计开发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评估模型和针对性极强的考试平台,每个师范生他们在完成教育实习,回校后进行上机考试。考试内容、方式模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初级水平认证方式。考试平台根据各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分成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生物、化学、物理、体育、信息技术、美术、音乐和地理等学科分类建立试题库。考试时间为2.5小时,考试时,各专业学生分别从对应类别的试题集合抽取试题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抽取语文类试题。考试平台从试题库为每位学生随机生成一份试题,试题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教育技术能力的综合知识考核,由50道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组成,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知识的掌握;一部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考试,这部分试题以资源包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资源包的内容包括与学生学所专业相关学科的中小学一节教材内容和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和自制素材设计、制作一个结构完整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要求课件符合某种教学设计原则,体现某种教学策略、具有多媒体特征和导航交互功能。真正实现考试的无纸化、规范化。该考试平台在学院进行的三轮考核中运行状态良好,得到师生肯定。在考核方式的导向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起到“以考促学”的效果。规范化的校内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考核,起到自然衔接职前和职后的教师教育,确保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所需的高质量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