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3-23 03:0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计量管理 重要性
1计量管理对于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重要作用
1.1计量管理是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基础
在整个计量管理的各个相关环节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有助于企业生产过程中计量单位能够统一,因此,计量管理其主旨就在于利用技术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能实现准确,一致的特点。为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当中,必须凭借计量管理来确保预期数值和实际数值之间相吻合,帮助企业利用计量管理来控制产品质量,保障产品质量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笔者认为,计量管理过程中,其内容核心在于结果准确性的把握,以方便企业通过计量管理来提供给群众最为公正的信息,因此,在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之后,以及开始销售之前,都必须遵从国家的相关标准来进行质量检测,并且,把实验室纳入质监部门和管理机构对于企业产品质量的审核关键要素中。比如,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当中用到的相关标准以及计量器具如果有误差,或者实验人员操作中具有相关环节的失误,均容易造成计量管理结果无效,一旦发生此类事件,会造成产品整体质量的影响。
1.2计量管理是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标准
计量管理对于数据进行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将其统一规划,对生产活动来讲,任何环节都可以实现对管理目标的监督和检查,有利于企业能够使其生产朝着精细化的角度迈进,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加以应用,借以方便计量管理中的数据可以为不同类型的生产活动提供借鉴作用。
2质量管理体系与计量管理的关系
质量管理体系,即可以在质量方面对整体进行控制的体系。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质量方针;(2)质量目标;(3)质量策划;(4)质量保证;(5)质量改进。这些不仅是有效实现质量管理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我们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的坚实基础。在企业内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其主要目标是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为了建立这一体系而存在于产品研发与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不仅是企业内部实现其制度化的主要程序,同时也是企业内部实现其标准化的有效程序。
一般而言,企业的内部生产活动往往都包含多项环节,能否准确无误地完成每一环节,直接关系着整个产品的质量。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视产品的质量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势。鉴于此,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各大企业也越来越看重其产品质量,这不仅对现代计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计量工作的渗透面积,使计量工作日渐深入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计量工作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一方面,他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性工作,另一方面也是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基础。目前,计量管理工作在国内主要呈立体化与层次化发展,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计量管理的更深层创新,这对于我国的计量管理工作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3质量管理体系中计量管理的要点
3.1检定不等于校准
参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传统的计量管理经验,我们必须定期对计量器具与检测设备进行检定,校准并不等同于检定。检定是一种法定行政行为,其主要目标是查明并确认测量仪器的程序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而校准则是获取仪器等的示值误差,然后再通过校准链或者比较链,追溯其具体的量值。校准的测重点是数据的可靠性和溯源性,其与检定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要按规定送往相关部门进行检定。而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用到的部分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则要定时进行校准。
3.2出厂检定不等于首次检定或校准
目前业内还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认为凡是经过生产者认证且合格的计量器具都是合格可用的器具。然而出厂合格证只能证明此件产品在出厂时是完好无缺的,但是商品在包装、运输途中难免会遭到破损,这时其性能与量值是否还能达到相关要求,就很难确定了。因此,我们需要在使用前再次对产品进行检定或者校准。若在使用前不对仪器进行检定或校准,不仅影响器具的使用效果,也可能会使用户错过产品的理赔期限,从而给用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3慎重对待检测设备失准
在进行检定或者校准时,若是发现设备偏离了正常的校准状态,那么就必须对已经检验或者校准的结果再次进行有效评定,并记录成文件。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步进行,首先要确定测量失准的时间,然后再利用经过校准的设备对失准时间内生产的产品重新进行检测,接下来需要对已经测量过的产品的有效性做出准确评定并记录在案(这份记录可以有效避免再次生产出这类不合格产品),最后是在必要的时候将有关的情况告知用户。
4结语
计量管理是质量管理体系达标的保证和运行手段,对产品质量控制非常重要。本文从质量管理体系和计量管理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计量管理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分析研究了质量管理体系中计量管理的要点,以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永灿.基于政策执行视角的广东省计量院执行计量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2]林骞.电能计量管理体系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4.
篇2
张家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有103名员工,担负着全市86万人口和40多万外来人口的传染性疾病、慢性疾病和地方病预防控制工作和五大卫生工作,同时接受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委托检测检验工作,为社会提供公正、准确的检测结果。自2002年1月8日成立张家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来,强化质量管理、强化人才队伍和软硬件建设,认真开展全国县级疾控机构规范化建设研究模拟运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1 抓好质量管理标准学习,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1.1 认真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 , 制订质量体系文件
要使疾控工作得到质量保证除了有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外还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心成立以来认真组织学习《全国疾控机构工作规范》、《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准则》、《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还派员参加质量体系管理内审员学习班等,现在本中心有11名专业人员获得质量管理内审员资质证书。
为了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本中心编制下发了《质量手册》、39个《程序文件》,109个作业指导书,近200种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表单,并修订了40个规章制度。以上体系文件全部下发到各科室,并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使员工明确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明确了本中心质量体系的质量方针与目标,明确检测相关活动的程序、明确管理制度,规范日常工作,为体系协调运行和提供公正诚信服务打下了基础。
1.2 优化人员配置,落实岗位职责
本中心注意根据工作目标任务抓好质量体系的组织建设,包括调整科室设置和岗位设置,并以科长与中心领导签订科室年度目标责任书、科员与科长签订岗位年度目标责任书的形式落实岗位职责,对各岗位如采样、检测、质量监督、检测报告审核、签发人员、合同评价人员等进行了授权,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设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掌握工作标准、规范,掌握有关工作要求,使疾控工作处于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规章的良性循环。
2 抓好硬件和软件配置,提高检测能力和可信度
2.1 环境与设备
在市政府的支持下,2003年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了中心检测大楼。为把握适宜的卫生检测检验精度和先进性,及时添置了AFS-930原子原子荧光光度计、CP-3800气象色谱仪、压差仪、х、γ射线巡测仪等。针对气体采样仪器和噪声检测仪器等非固定设施检测仪器搬动次数多、数据容易漂移的潜在影响问题,专门配备了皂沫流量计、玻璃转子流量计、音位校准仪等自校核查设备,并配置了CO、CO2红外线检测仪等参考物质满足期间核查之需要。在检测环境条件配备方面,随着新的检测大楼的竣工,中心严格按照有关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化学检测实验室的特殊要求进行建设装备,使实验室的采光照明、通风排毒、温湿度调节、防震以及人流物流布局等符合良好设计布局。目前,微生物培养分离的无菌室、净化室分别达到百级和千级的清洁度。
为增加检测项目和检测质量,中心成立4年多来,已购置已添置仪器设备500万元。为了保证检测质量,每年都按要求进行检测仪器设备校准/检定,现87台套仪器设备校准检定率100%,合格率100%。
2.2 引进检验分析系统软件
为了提高检验分析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减少重复劳动和人为的数据转换差错,本中心投资近10万元引进卫生检验分析系统软件,2005年元月开始时投入用,较好地提高了检测分析工作效率。
2.3 及时采购新标准
本中心注意抓好标准信息跟踪,及时采购新标准。本中心近二年来已更新303个相关卫生标准,到2006年3月本中心受控的现行标准共有1021个,在计算机检验分析系统中输入评价标准17类别305个2982项。
3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
3.1抓好学习型单位建设
本中心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84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34人,其他9人。专业类别有卫生专业技术人才39人,占46%;检验专业技术人才19人,占23%;医疗临床专业技术人才15人,占18%;其它专业的技术人才11人,占13%。现有专业、职称比例正在进一步改善,中心领导层着力培养素质过硬的学科带头人团队。中心制订继续教育计划和制度, 强化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培训,安排专业人员人均外出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每年一次以上,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进行各种专业知识培训和对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培训别注意对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培训、新上岗人员的培训考核。通过函授进修等继续教育,初级职称人员有24人获大专以上等第二学历。严格全面的培训保证了专业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有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2003年SARS流行期间,本中心成立了8个流调小组,及时完成了300多名发热人员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1200多人进行了医学观察,为我市SARS预防工作把好了第一关。今年6月初,本市有一个行政村连续数日发生多例腹泻腹痛病人,本中心接报后迅速成立了调查小组,经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及时查明系二次供水污染引起,经适当处理二天后事态迅速得到控制。本中心于2003年经考核首批获得江苏省卫生厅首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证书。在某企业工业放射源丢失事故调查处理中,本中心专业人员凭着扎实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使用仪器在船载废钢铁中探寻到了混入的工业放射源,保证了产品安全和避免了生产工人健康危害,受到厂方赞誉。
3.2引进人才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市流行病学控制研究和公众食品安全和营养研究工作,本中心引进了具有相关资质资历的研究生各一名,提高了本地开展疾病控制和食品营养和卫生问题开展相关调查研究的技术能力。
3.3做好人才使用的监督
有效的质量监督 本中心在质量体系运行中强调抓好质量监督,现有12名质量监督员,质量监督覆盖防病项目与检测项目,通过有效的质量监督,及时纠正发现纠正不合格操作,本中心每年发出食品、职业危害因素等检测测报告5 000份左右、健康体检等检验报告40 000份左右,每年要组织全市预防接种疫苗30万份以上,并由本中心在市区完成3万多人次的预防接种工作,连续多年来未发生差错事故。
3.4 建立新毕业生带教与培训考核制度
为了抓好本中心新毕业生的培训,本中心已制订了《张家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参加工作人员实行带教制的实施办法》,同时签订培训责任书,增强带教老师和新参加工作毕业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并予以优秀带教老师和理论与实践考核优秀的新参加工作人员一定奖励。
3.5建立科技信息渠道
为拓宽卫生科技人员的学习信息渠道、本中心与万方数据软件公司签订了合同,完成了万方数据库的开通,可直接查阅多种科技文献,为中心开展科研和业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医学科技信息平台。
3.6 以课题促进人才素质,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将卫生科研任务作为学科带头人的一项基本任务,在进行卫生科研中鼓励研究人员的结合可以跨科室跨条线,对于获得的科研成果中心给予相应奖励。本中心已在传染病控制、职业危害控制、寄生虫病控制、环境危害因素控制等方面获得11项科研成果,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有3个,今年又通过科技管理部门立项评审课题3项。
3.7抓好以党员队伍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本中心有30多名党员,成立中心以来平均每年发展2-3名党员,并通过党员队伍的模范作用促进全中心的三个文明建设,努力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文明建设的旗帜、一个职工一个文明建设的窗口。
4 制订疾病控制规划,严格控制实施
4.1常见疾病控制
在疾病防控方面,本中心根据上级业务部门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做好疾病防控中、长期规划,严格控制实施。在过去本市通过查治病人、预防服药等措施,已成功地基本消灭脊髓灰质炎、疟疾、血吸虫等传染病,现在正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强化基层队伍培训、免费检测防控等方式扎实地进行控制肺结核病、艾滋病及一些慢性非传染病的控制工作。本中心还全力抓好可能传入传染病的防控计划实施,如本市的周边县市都有血吸虫病有患者,血吸虫病可能传入本市,本中心每年组织400人次以上在与兄弟县市水陆交界处检查可能寄生钉螺的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上,并在长江入境水域进行钉螺诱螺监测,确保本市保持是无血吸虫病发生的净土。
4.2 检验质量控制
在检测质量控制方面, 4年多来本中心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规定动作,中心实验室先后接受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能力验证和省技监局能力验证考查,参加了苏州疾控中心举办的实验室间比对试验,项目涉及食品和饮用水铅、砷、汞、硫酸盐、锌、锰、铜、铁、硝酸盐、亚硝酸盐及六价铬、微生物菌种鉴定等多个项目,考核验证的成绩均获优良,本中心现有149个检测项目获得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177个检测项目获得江苏省计量认证认可。 中心质管部门按检测检验质量控制计划采用标准样品盲样分析、留样复测等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同时要求各科室制订科室的质量保证计划,分别采取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加标回收、留样检测、平行检测等手段进行质量控制及定期多因素质量控制方法,实施全面质量控制,连续4年来执行情况良好。
5 以客户为中心,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5.1 窗口服务
本中心全力宣传和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服务理念,要求每一位员工以科学有效的质量保证、公正诚信的技术服务、高效廉洁的工作作风服务好每一位客户(服务相对人),做服务群众的放心人。
5.2合同评审
有效开展合同评审工作,是服务客户的首要环节,既可以实现与客户的良好沟通,又可以对检测样品质与量按检验检测要求进行把关,并增强双方法律责任感。在合同评审中我们利用信息优势,多次及时为一些客户纠正了采用过期标准的问题,为企业的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成绩。
5.3满意度调查
通过信函和上门走访等方式每年抽取200多个客户(服务相对人)作有关防病和检测服务工作质量调查,调查对中心的工作作风、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客户沟通、客户需求满足、检测及时性、检测结果可信性、诚实公正性、客户意见采纳等10个方面的内容,结果总体满意度达连续3年达95%以上。
质量体系运行以来受理客户抱怨1起。2004年3月一客户抱怨其送检纯净水样品中电导率项目检测结果与厂方自己检测结果有很大差距,但本中心经留样复测二次结果相同。后经调查,原因是客户作了不适当的水样保存处理,引起水质异常,查清原因后客户较满意。
5.4 健康宣传
本中心还每年通过市报和电视等方式卫生监测信息等300多篇,通报有关卫生监测信息和宣传疾病防治知识,为提高相关卫生服务行业的规范性和促进居民健康行为作出成绩。
6 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
6.1目标责任制和考核
本中心领导层认真抓好质量管理考核和评审,中心与科室建立精神文明和专业工作目标责任书,科室与科员签订岗位责任书,中心每季度一次对科室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和业务工作双百分考核、科室每月一次进行工作量化考核,每半年度对中层干部考核一次,考核成绩与奖金挂钩。
6.2实验室认可体系内审与管评
除抓好常规工作质量管理外还按照质量管理标准要求定期做好质量管理评审,包括内部审核、外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内部审核过程中采取了看资料、提问、现场演示等方式,对有关防病和检测工作项目的全过程相关要素进行审。管理评审时对相关部门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和质量目标实现情况、质量监督情况、近期内审结果、不符合项发现与纠正情况、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情况工作类型与工作量变化情况、客户抱怨与满意度调查情况、人员培训情况等情况作充分评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符合项,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达到持续改进的良好循环状态。
篇3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相互关系 计量方针 计量监督
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 ISO9001:2005标准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把有关计量管理的制度纳入体系,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观察与理解,本文将从计量管理的角度理解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发掘质量管理体系对计量工作的指导意义。
1、计量工作与质量体系的关系
ISO9000是指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国际标准,确定企业了必须以保证质量作为追求的目标。这里所说的质量是广义的质量,它包括产品质量,又包括服务质量,即最终质量。企业只有追求高质量,,才能从长远上保证效益。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其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实物质量,而计量正是企业建立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企业建立计量体系,加强计量工作,主要是保证产品生产或服务工作能及时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以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能满足需方的要求。计量工作对企业质量工作具有特殊作用,计量体系是企业质量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质量管理必须依靠计量工作。
2、质量体系对计量工作的要求
ISO9000质量体系,是供方证明其能力以及外部对其能力进行评定的尺度和依据。该标准的基本思想是将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生产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防止产生不合格品。在标准的各项要求中,具体规定了计量工作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标准化组织还制定了ISO 10012标准,将测量管理体系定义为“为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所必须的一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活动”,明确了整个组织和计量体系的管理职责,对企业计量工作做了更加具体的规定,更充分说明企业计量工作的重要地位。我们从ISO 9000和ISO 10012中可以看到现代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做企业的计量工作的确太难了,我们既要做杂家,又要做专家。所谓杂家,就是什麽都要懂,物理的、化学的、数学几何量的,心理学、管理学、社会攻关学,要想真正做好计量工作,少了哪一样都不行。所谓专家,就是在计量学知识方面必须一专到底,弄得明明白白。就说测量过程控制吧,你得从如何识别顾客要求入手,由顾客要求导出企业的产品要求,由产品要求导出工艺过程控制要求和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再由这些要求导出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然后导出计量检定/校准过程的计量要求,最后导出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器的计量要求,根据这些导出过程设计测量方案、校准规范、测量过程控制方案、量值溯源系统、测量设备管理模式、确定是否建标等等。至于一项计量器具的具体计量检定和修理工作也是有永远钻研不透的技术问题,可以造就我们的某个专业的计量检测专家、计量维修专家。计量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我们可以大有作为,在这里给了我们发明创造、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可惜的是往往像空气这样重要而不被人们所重视和爱护一样,计量工作往往也不被领导和员工重视和爱护。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怨天尤人,就要像14楼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区分,分清主次,攻其一点,兼顾一般,不断进取,我们才能成为一位于公(企业)于私(自己)均有竞争力的人员”。只要孜孜不倦地努力和追求,我们的目标总有一天会实现!
3、贯标工作中应加强计量工作
计量管理是质量体系运作的关键,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的管理办法,加强计量工作,注意发挥计量监督作用,为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完成企业管理赋予计量工作的使命,做好具体工作。
3.1 确立计量方针
完成工作计划只有确立目标,工作才有方向。企业要确立计量方针,经经理批准后形成文件下发,作为公司计量工作的依据和指南。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为质量方针的确立打好基础。
3.2 做好标准宣贯
提高计量意识贯彻ISO9000标准,支持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要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做好ISO9000的宣贯工作,使公司全体员工认识计量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标准中的要点和质量体系对计量工作的规范性要求,明确本岗位计量工作及其重要作用。
3.3 制定操作规程
完善管理制度计量管理工作的成败,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制定管理制度。为保证计量管理工作公平、公正的形象,计量管理部门应负责制定质量手册中有关计量保证部分的内容,并根据“质量手册”的要求制定、完善相应的程序文件,特别是重要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以强化各项计量工作、保证质量手册的贯彻落实,真正做到计量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4加强检定管理
计量工作专用的计量设备应加强管理,制订计划,严格按照检定周期要求,对在用的、用于贸易交接的全部计量设备开展强制检定。
3.5加强数据管理
计量数据是对计量工作进行溯源的依据,尤其用作贸易交接的企业应制订相应的计量数据管理规定,对计量数据进行规范性的保管和使用、签批制度。同时应对计量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作为购置测量设备的依据,可为降耗节能提供依据,,还可以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现代的科学管理。
3.6加强计量监督
确保体系运行计量监督是计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计量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企业要搞好计量管理,必须强化计量法制地位,加强内部计量监督。企业要有一定的计量监督人员,采用监督检查的方法,不断纠正和改进计量工作,以保证计量检测的准确可靠和管理制度的认真落实,保证质量体系和企业管理的良好运行。
篇4
在日本,质量管理可以通过qc小组成为企业内一种“全民”的自觉行为。在美国,质量管理可以由较早的ppm质量目标再到如今的6δ管理,成为企业内一种对卓越持续追求的内在精神。而在我国许多企业当中,80年代学日本,实践qc小组模式,90年代学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现在,qc小组已鲜有企业还在实践,质量管理体系呢?在部分企业内成为认证公司一年一度的审查会,和写在纸上的一堆文件:质量大纲、质量程序文件和质量操作手册,执行力不够,实际效果也不理想。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实践水平目前不高的原因,根本上源于多数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存在的三大缺陷。
(一)质量业绩管理体系残缺,质量管理的内驱力不足
在我国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常常仅有质量管理组织体系——iso9000系列的各类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即属此类。此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各相关主体(领导、部门及员工)在质量管理中的权责分工体系、质量管理的流程体系和质量管理操作细则。这三部分内容,反映在质量认证体系文件中,对应的是质量管理大纲、质量管理程序文件和质量管理操作手册。
而对各相关主体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业绩类型、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经济处理和非经济处理等业绩管理方面的内容,则缺乏相应系统化的配套制定,结果,因缺乏足够的内驱力,使得经过认证的、本来很科学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实际上也很难真正运行起来。如果把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比喻成质量管理的“硬件”,则质量业绩管理体系就是相应的“软件”,没有该软件的驱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这个“硬件”就只能是空壳子。现在,我国很多企业都很重视质量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纷纷请有关公司进行质量体系的认证,但对质量业绩管理体系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以致于这些企业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没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质量改进活动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的提升作用不强
我国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质量业绩管理体系残缺,而且,质量改进活动体系也很不健全。质量改进活动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在全部质量管理活动中,是质量管理最为鲜活和丰富的领域,日本的qc小组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形形的质量改进活动。
质量是通过业务流程实现的。业务流程有一系列具体环节组成:设计环节、采购环节、生产制造环节、安装调试环节、包装环节和运输环节。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要求各环节工作按照既定的质量管理标准进行工作,以期实现产品质量的“标准化”。而质量改进活动则是通过对各环节工作本身的改进、甚至创新,实现质量实现水平的提升。可以这么说,一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再好,也不过管理的是已有的质量实现水平,而质量改进活动则不同,它是在不断打破企业质量现实实现水平的上限,促进企业质量实现水平的实际提升。
质量改进活动分布在业务活动的各个领域: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调试、包装和运输等,如设计人员提高设计的模块化水平和标准化水平、采购环节完善供应商管理、生产环节创新加工工艺等,同时都是质量方面非常有益的改进活动,对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有关质量改进活动,在很多企业内只是零星的、甚至是随机的发生着,还没有进行全领域的发动,并上升为企业内“全民”的、系统的行为——这一点和日本的确有很大的差距。
需要注意的是,质量改进活动体系也需要质量业绩管理体系的配合。如果质量改进对个人没有好处,不改进也没什么坏处,那么即使日本的企业,恐怕也很难有效开展起qc小组活动。
(三)质量管理和业务体系缺乏紧密融合,质量管理的根基不深
如前所言,质量是通过业务人员、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中实现的,因此,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牢牢结合业务管理体系,将质量管理工作根植在实际的业务开展过程之中。而从我国多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情况来看,真正做到这种程度的并不多,质量管理往往成为游离业务管理之上的体系——脱离管理“对象”的管理,很难会有好的管理效果。
篇5
关键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又叫ISO9001,是当今社会较为科学严谨的质量管理方法,它融合了最为先进和科学的质量管理理念,为企业单位和相关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企业和组织的质量管理提供一套有效标准模式。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1.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目前的一些企业单位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仅仅得到了上层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基层领导片面追求生产而忽视了质量,没有认真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原则,基层领导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基层领导的作用发挥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只有让基层领导起好带头作用,才能够影响企业的员工,带动全体员工认真遵守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员工质量管理培训没有强化
全员参与是质量管理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由此可见企业员工更加需要自觉和严格遵循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质量管理体系持久有效的运行,让企业单位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目前,企业员工的质量管理培训工作并没有得到强化,培训工作没能注重过程和结果,对基层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缺乏注重,过于重视企业审核员等,这些都是使员工质量管理培训不过关的重要原因,加上培训工作的内容不够深入,培训时间过短,使得企业的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过于模糊。
3.员工质量意识不高
员工的质量意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企业的质量意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管理得不到保证,经济利益也可能会面临损失。在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质量问题频频出现,重复性和数量多是问题的主要特点,企业领导对于质量管理的注重和意识并没有加强,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质量意识,违背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要求。
4.习惯思维违背体系要求
在目前,一些企业单位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后,相关的管理部门并没有加大注重力度,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认真落实体系的原则要求,管理方式遵循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传统方式,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有效变革,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造成了影响。
5.审核工作不符合实际
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工作目的是检验体系的运行情况,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然而,一些企业在产品质量的审核过程中却不断出现质量问题,内审人员在质量问题的汇报工作中往往只侧重于一般质量问题,审核结果不符合实际,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效益。
6.体系的改进工作不足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PDCA循环系统, 通过计划、实施和检查三个内容进行运行。然而,目前企业在体系的处理环节不够深入,对一些出现的质量问题只是进行了现场改进,而没有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质量管理体系得不到持久的改进。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加强
质量管理体系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运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能够让企业的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1.发挥领导作用
企业领导的重视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采取有效方法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企业各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起好带头作用,带动基层员工完成质量活动和职责,推行相关的质量目标责任制度,实现企业质量职能活动的有效分层,认真落实考核奖惩政策。同时,领导者要提供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文件和原则标准,让各级部门积极履行,加强交流,及时解决问题。
2.强化质量培训,提高质量意识
员工的质量意识程度与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息息相关,员工的质量管理培训工作更需要加强开展。在质量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之前,各级员工需要认识到自身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职业位置和作用意义,并严格落实自身的职位标准和要求。培训工作开展过程要分层次进行,培训内容应以相关的质量法律、企业经营和决策方法等质量管理理论为核心,相关的质量管理技术内容和人文条件也需要加强培训力度,对习惯思维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的关系做出合适处理。另外,员工的技术培训工作也需要认真落实,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保障企业的生产质量。通过培训让员工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自身的质量意识。
3.加强质量管理过程的控制力度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工艺和技术的水平也是对施工质量的衡量尺度,更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企业单位应该加大对工艺和技术水平的重视力度,将生产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的传统思想彻底打破,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工作,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产品的施工质量。
4.强化审核力度
企业的审核工作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起到了激励性的作用,更是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因此,企业在内部审核方面要克服人员的审查惰性,严格落实每一道审核程序,对重要的部门层次更应该加大审核力度,对相关的质量问题要进行及时治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5.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查找原因进行解决,对体系加以完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让体系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剑波.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深化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
[2]孔安妹,郭伟.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探讨[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
篇6
[关键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064-02
1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11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概念
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它将资源与过程结合,以过程管理方法进行的系统管理,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一般包括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与改进活动要素,可以理解为涵盖了从确定顾客需求、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交付之前全过程的策划、实施、监控、纠正与改进活动的要求,一般以文件化的方式,成为组织内部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
12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
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O 9000族系列标准,以适用于不同类型、产品、规模与性质的组织,该类标准由若干相互关联或补充的单个标准组成,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是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它提出的要求是对产品要求的补充,经过数次的改版。在ISO 9001∶2005族标准中将质量管理体系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我国也了同采用该系列标准的2000版 GB/T 19000质量管理标准。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8月30日联合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并于2005年1月1 日起正式实施,为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标准。
13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
(1)作为一种标准,实质上是一种思想观点,为企业在质量控制上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思路。
(2)作为一种标准,为各种质量控制制度文件的编写提供了切实的参考准则。
(3)质量体系是使公司内更为广泛的质量活动能够切实保障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方法管理的基础。
(4)质量体系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整个公司主要质量活动按重要性顺序进行改善的基础。
2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包括四个要素:资源管理,管理职责,企业产品实现过程和测量、分析与改进。
21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是企业为保障质量品质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所涉及的资源进行的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任何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人的因素,并且决定产品质量的核心就在于人。因此,企业在质量管理中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方式是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
(2)信息资源管理。生产过程中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在企业内部生产员工之间,工人与管理人员之间;在企业外部,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关于产品的信息交流,这些信息都能够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因此应当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管理。
(3)物质资源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离不开基本的物质资源基础。在质量管理中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料如电脑、网络、数据库等。这些是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对此应当加以管理。
22管理职责
(1)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企业提出的质量方针,是企业在质量体系中的产品等级、企业质量的形象、产品质量的目标和措施以及相应管理人员的作业。
(2)规定企业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是落实质量方针的行动步骤。其主要目的是产品质量标准与消费者满意的一致性,企业产品质量改进的持续性和企业在效益和效率增长上的高效性。
(3)确定企业的质量职责和权限。质量职责和权限,是生产员工和管理人员在质量控制上的任务、责任和权力所做的具体规定。并且职责和权限的配置的基本原则是生产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团结合作。
(4)进行企业的质量评审。质量评审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是否有效、是否符合企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要求以及质量体系是否适应在环境变化后确定的新目标等所做的正式评价。
23企业产品实现过程
企业产品实现过程可以用企业产品质量环来表示。企业产品质量环是指从识别消费者的需要到评定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各阶段中,影响产品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这个概念模式,存在于整个企业管理和企业产品的过程中,包括消费者意见汇总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
24测量、分析与改进
目前,企业的内部质量审核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其审核对象是对企业质量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各控制过程的职能工作。二是企业生产过程审核,一般是针对一个或一系列很具体的环节的审核。三是企业产品质量审核,这类审核的项目,可依据消费者的评价意见和生产过程控制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来确定。
3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阶段
建立、完善质量体系一般要经历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运行、质量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31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设计阶段主要是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教育培训,统一认识,组织落实,拟订计划;确定质量方针,制订质量目标;现状调查和分析;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等方面。按照ISO 9000族系列标准对企业内部从领导到一线员工进行培训,统一质量标准的认识,按照质量标准确定质量方针,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
3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是将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与设计的最终结果通过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中文件编写计划决定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的成败。确定科学有序的文件编写计划,是此项阶段的重要工作。在文件编制的种类上有质量手册、质量管理程序流程等一系列的有关质量管理的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的主导思想必须是以消费者满意为基本要求,产品的质量归根结底是以消费者的评价为标准。
33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经过前期的准备,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度流程建立起来,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这时就显得尤其重要,并且体系的运行也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归宿。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各个流程、阶段的员工和管理人员要密切注意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反馈,并在第一时间内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正常的运转。
34质量管理体系调整和完善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后会出现很多问题,虽然在体系运行中能够挑战,但是为了保证体系的长久和稳定,必须从体系上对质量管理流程进行调整和完善。首先,对运行中反馈的问题进行总体的分析,找到在体系中各个流程出现问题的原因,对体系运行中发现的优点继续予以保持。其次,面对发现的问题应当从全系统的角度来寻找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让体系能够高效地运转。
参考文献:
[1]杨丹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构[J].商场现代化,2008(1).
[2]胡晶浅谈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3(3).
[3]李慧滨,张默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5).
篇7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管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我国教育实际、高校实际构建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中国化、教育化和学校化的一个操作指南。建立并运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教育组织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这是对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出的总要求,或者说是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总纲。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的实际,归纳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八个方面:
1.确立一个中心。即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一切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的焦点,这是由教育质量的内涵决定的。教育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依存于服务对象,如果没有服务对象就根本谈不上生存和发展。教育组织的质量由谁说了算,当然是服务对象。因此,组织应当理解服务对象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并力争超越服务对象的期望。
2二确保两类沟通。沟通不但是信息的传递,而且是思想的交流。沟通有利于相互理解,充分的理解既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也能使工作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有利于消除因认识不一致而可能造成的工作结果的偏差。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出要确保两类沟通:第一类沟通为高校内部沟通,它要求在高校内部建立适当的沟通程序,以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为此,高校应明确沟通方式、沟通内容和沟通渠道。第二类沟通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它要求高等学校应就服务信息、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平时表现和考试考评等情况以及具体事项的处理情况等与有关服务对象进行及时沟通,尤其要注重及反馈服务对象投诉的结果。
3建立三道保障机制。为了保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三道保障机制,即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认证评审。
审核是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审核一般分为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三种。内部审核属于第一方审核,即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所进行的审核,它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外部审核包括通常所说的“第二方审核”或“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人以顾客的名义进行审核a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组织进行,这类组织提供符合要求(如GB/T 19001和GB/T24001一1996)的认证或注册,也叫认证审核。
审核过程要求以书面程序加以规定,如“编制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就是“形成文件的过程”。在审核中按相关准则进行评价时,既要审查是否符合规定,更要重视“有效性”,检查是否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审核中应以有效性为检点去发现问题,以便提出的不合格报告有一定深度,能促进组织提高管理水平、改进产品质量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能稳定地提供满足服务对象和法规要求的教育教学服务,最终使服务对象满意。究竟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需要进行评价。顾客和第三方认证机构都可以对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但最重要的是教育组织必须建立自己的评价机制,对所策划的体系、过程及其实施的符合度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是自我评价机制的基础,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是寻找改进方向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管理评审,最高领导必须亲自参与,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持续改进可以体现在体系的各个环节和任何阶段,PDCA的方法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持续改进的目的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各高校可以通过减少、防止错误的发生进行日常改进,以期在稳定的状态下取得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始终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要求。
管理评审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评价,提出并确定各种改进和变更的需要,进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持续改进。管理评审是定期监视和讨论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战略决策并跟踪其效果的重要活动。第一、二、三方审核的目的虽各有侧重,但也有共同之处,如总体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是三者相同的目的。不过这种评价的最终目的,内外部审核还是不完全一致的。简单的说,第二、第三方审核(外部审核)的目的重在评定受审方的质量管理体系,评定合格则予以认可,签订供货合同(第二方审核)或认证及注册(第三方审核);而第一方审核的目的重在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以期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它不存在认可或认证的问题。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在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基础上进行的审核。从教育组织的角度考虑,主要有准备、迎接、接受认证审核和对审核结论进行处理等几个方面的工作。教育认证审核必须遵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一般要求。
4.加强四大过程管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改进有关的过程。由于一切工作都是通过过程完成的,因而高校的质量管理就应当通过对高校内各种过程进行管理来实现。过程管理主要包括对识别过程、确定过程、控制过程和改进过的管理,即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职责是否已被分配;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过程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是否有效。
既然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过程为基础,因此对每个过程以及整个体系都可以使用过程方法,即PDCA方法。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时,要求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完整过程的闭环管理。这种模式紧密结合了组织管理的实际活动,便于检查过程运行的结果,使质量管理体系得以有效实施。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的过程中,能否自觉运用过程方法,是衡量组织是否掌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精髓的一个重要方面。图1是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四大过程管理要点图。
5.五个层次的文件和制定教育质量方针的五点原则。五个层次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形成文件的教育质量方针和教育质量目标;教育质量管理手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组织为确保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要的管理制度、操作指南等文件;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质量记录。这是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层次与内容。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以“法治”代替“人治”的一种管理模式,必要的管理文件及其管理文件的层次都是非常明确的。
制定教育质量方针的五点原则,即与教育组织的宗旨相适应;包括对满足质量要求和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提供制定和评审教育质量目标的框架;在教育组织内部得到沟通和理解;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教育质量方针是由教育组织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6.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六点要求。科学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明确以下要求:一是识别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二是确定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三是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四是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教育教学过程的运行和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视。五是监视、测量和分析教育教学过程。六是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教育教学过程策划的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7.确立教育管理文件拉制的七点要求。教育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依据是《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手册》,根据教育质量管理的要求,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运行中必须遵守以下规定:①文件发放前得到批准,以确保这些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②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③确保文件的更改与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④确保在使用处可得到适用文件的现行有效版本。⑤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⑥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⑦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应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篇8
一、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
1979年,质量大师菲利普克劳士比在其著作《质量免费:确定质量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质量成熟度方格理论,成熟度思想自此萌发。目前,较成功的成熟度模型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麦肯锡质量等级评价方法。麦肯锡质量等级评价方法,是世界著名的麦肯锡战略管理咨询公司从管理特征、质量技术应用和质量业绩三个维度对组织的质量管理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将质量管理水平分为质量检查、质量保证、预防次品和完美卓越四个质量成熟等级。
2.克劳斯比质量成熟度判定方法。克劳斯比质量成熟度判定方法,即著名的成熟度方格评价模型,由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克劳斯比提出,从管理层、质量管理、问题处理等维度对质量管理水平提出了不确定期、觉醒期、启蒙期、智慧期和确定期五个阶段的不同级别。
3.ISO9004成熟度评价模型。ISO9004成熟评价模型以推荐标准的形式,帮助组织对自身质量体系的成熟度、领导力、战略、质量体系、资源及过程水平开展自我评估,认识组织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找出改进和创新的机遇。依据组织管理体系中不同的运作水平,成熟度共分为五级,即没有正式方法、有应对式的方法、有正式稳定的系统方法、重视持续改进、达到最好的运作级别。ISO9004:2000以ISO9001为评价基础,对两个标准的每个条款均列出对应关系,2009版修改后,又增加了若干内容,建立了类似于克劳斯比成熟度方格的成熟度评价模型。
4.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1987年,美国创立波多里奇质量奖。质量奖标准有四方面基本要素分别为驱动因素(领导)、体系(信息和分析、战略质量策划、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质量管理)、评估(质量和经营结果)、目的(顾客满意)。通过对领导战略、计划、对顾客市场关注、信息与分析、人力资源、过程管理和企业绩效7个指标经过加权,形成总分为1000分的测度范围,按照得分将组织质量管理水平同低到高分为很差、较差、一般、良好、卓越五个等级。
5.IQMM国际质量成熟度模型。2002 年,印度Qimpro标准组织(QSO) 了国际质量成熟度模型(International Quality MaturityModel,IQMM)。IQMM 模型由5 个功能模块组成,采取了链条式的开放过程模式,模块中下设基于世界级质量管理的15个业务要素,形成“功能模块+要素”的结构模式。
二、组织应用成熟度评价模型的必要性分析
在管理实践中,组织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同时,组织具有追求持续改进、超越ISO9001要求的愿望,在ISO9001标准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逐步理解和应用成熟度评价模型,提高整体业绩,持续稳定地提品与服务。
1.对于规模较大的独立认证组织,其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多个机构、部门甚至地区区域,如某些大型组织涉及多个市县分支机构,各个分支机构分别管理有具隶属关系的办事处等派出机构,涉及人员多,工作点多面广。面对若干管理层面,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触角的敏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
2.质量管理体系所针对的产品质量与质量管理水平,基于ISO9001标准开展评价,评价后得到的是一维的定性测评结果。不符合和完成不完善的活动,在指导方向与改进方法上缺少细致的区分度与针对性,使得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分析仅停留于宽泛的描述,差距与改进方向清晰度不足。
3.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若干关键过程的设计策划与管理维护,使组织具备稳定持久输出合格产品的能力。决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水平的关键是维护过程能力若干管理活动的质量。实践中存在着长期形成的最佳做法和经验认同,以及由这些最佳做法构筑的成熟过程。由于质量管理体系是适合于社会平均运行水平的符合性标准,自身缺少质量等级定义,使过程能力超越符合性水平的方法与制度,淹没于一维的评价结论中,未能为相类似的过程向成熟优异方向递进演化提供标杆作用与改进途径。
三、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的应用
在组织普遍引入ISO9001:2008质量体系管理标准获取认证证书的前提下,建议采用与ISO9004标准的成熟度评价模型。ISO9004标准给出了针对ISO9001:2008标准的评价模型,通过指导组织如何在一个复杂的、严苛的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实施内容更为广泛、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达到并保持成功。
1.成熟度模型。按照ISO9004标准,一个成熟的组织表现其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并实现持续成功应通过以下模型(图1),以此来推动组织不断地理解和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监视组织环境的变化,识别改进的可行领域,确定和部署战略和方针,设定和部署相关的目标,管理其过程和资源,表明组织各层级人员的信心,引导增长的激励、承诺和参与,建立与供方和其他伙伴的互利关系。
模型中的6个顶点与图型中心的连线,分别代表组织的持续成功管理、战略和方针、资源、过程管理、监视、测量、分析和评审、改进和学习6个评价维度。
2.成熟度分级模型采用五级成熟度方式分级考察,如图2。按照评价系数,成熟度可分为[0-1]、[1- 2]、[2- 3]、[3-4]、[4- 5]五个闭区间,对应成熟度渐趋成熟的一级至五级5个等级,一级最低,五级为最高。对照特定的准则评审其绩效,更高一级别的准则能够协助组织理解其需要考虑的事项,帮助组织确定为达到更高层次的成熟度所需进行的改进并识别当前的成熟度水平,确定其优势和弱点。
3.评价方法。识别组织每个单独过程的成熟度,将当前情况与图2中所给出的运作水平进行对照,使成熟度从第一级开始向更高层级转移。当前的成熟度级别就是对照评价内容没有差距的最高的层级。在不同的要素上,其成熟度可能有所不同。
4.开展体系成熟度评价活动时,应关注的重点环节。一是按照质量管理八项管理原则之一的领导作用要求,最高管理者应把提高组织整体业绩作为长期宗旨和努力方向, 做出应用ISO 9004标准、促进体系运行成熟发展的战略决策。二是实施新型内审,识别优秀做法或改进机会,发挥新型内审的四个作用――指明问题和不合格,识别并建立标杆,在组织范围内推行良好实践,提升对于过程相互作用的理解。三是在管理实践中,应逐步引入模糊数学的概念,对第一级至第五级5个级别的各项要素,进行细致划分,用定量的方法,计算出各级区间质量管理水平中间地带的实际系数,以进一步提高评价结果的区分度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在卿. ISO9004:2009 《组织持续成功的管理――一种质量管理方法》解读[J].中国标准化,2010(05).
[2]沈云交.克劳斯比质量思想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08).
[3]李亚彬.一种新的质量体系评价模式――《国际质量成熟度模型》简介及其结构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03).
[4]徐红梅,郎志正.质量体系评价的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4(07).
篇9
关键词: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面质量管理(TQM)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质量管理这一理论与实践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之中。在我国,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和生产的专业化正在逐步加强,产品结构日趋复杂,技术日益密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QMS)相提并论,这就意味着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好或坏,完不完善,都将直接影响到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和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达到深化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是当今每一个质量管理人员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呢?本人认为首先要从定义入手。顾名思义,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保证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或潜在的要求,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或资源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质量管理体系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产品类型、生产规模、经营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来决定。然而不管什么样的质量管理体系,一般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质量保证组织系统
为了切实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企业的行政正职(厂长或经理)应对本企业的产品质量负全责。在大型企业中,厂长或经理可指定一名行政副职或设总质量师,协助行政正职主管质量工作。为了保证质量管理系统有效运转,发挥企业各职能部门的质量保证作用,需要建立一个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质量工作的专职管理机构。一般的做法是在厂长的领导下建立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小组活动采用会议制。此外,还需设置常设质量管理机构,这个机构通常称为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简称“全质办”)或质量管理科。“全质办”或质量管理科是厂长执行质量管理职能的参谋、助手和办事机构。企业除设置厂级专职管理机构外,各层次、各部门还应有专职或兼职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或质量员。当前,为了真正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必须赋予质量保证组织,包括质量管理、检验与试验、计量等职能机构以“质量否决权”,保证他们能够独立地、客观地行使职权,并抵制任何一级组织或领导对不合格品“保驾过关”的错误行为。
二、明确规定各部门的质量保证职能
质量管理体系的活动是由质量形成各阶段、各环节的许多技术和管理活动构成的完整、严密、持续地系统活动。而这项活动又必须分解、归属到各个部门,使之明确自己部门所应担负的质量职能,做到各司其责,各尽其职,使质量管理系统的运行在组织上达到落实。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企业的所有部门无例外地都同保证产品质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建立质量体系必须明确规定各部门的质量保证职能。
三、实现质量管理业务标准化或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化
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其工作关系纵横交错,极为复杂。如果缺乏一定的工作标准或工作程序,势必会造成工作的紊乱、失调或无人负责的现象。因此,应尽量使质量管理业务标准化或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化。质量管理业务标准化是指把质量管理活动中一些有规律性的、例行的工作形成标准,并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做到不论是谁,都应照章办事。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无论是机构的设置或规章制度的建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中各部门的纵向(或垂直)联系问题,而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则显得薄弱,而且无法用规范加以约束,因此,常常发生“扯皮”现象。实行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化后,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管理工作中的所谓的程序,实际上是规范性的系列文件,它们规定每一项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应做什么事,由谁来做,如何做,如何控制和记录,在什么时间、地点,采用什么材料、设备以及这项工作所依据的文件等。此外,还应规定各活动之间的接口和协调措施。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使质量管理工作有秩序的进行,这更有利于简化管理工作,减少“扯皮”现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四、建立完善的质量信息传递和反馈系统
质量信息系统可以说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神经系统,一旦这一系统的任一环节发生阻塞,反馈失灵,都会导致生产过程的脱节和工作上的不协调,使决策部门的耳目闭塞,指挥失灵。这里所说的质量信息包括外部质量信息和内部质量信息,这些信息对改进和提高现有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都有重要作用。另外,在质量保证活动中,各部门工作都靠质量信息来随时沟通,使整个系统的工作能够协调进行。目前,一些企业在质量信息工作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信息渠道不畅,反馈不快;二是缺乏有效纠正措施,以防止重复发生质量事故。可见,建立完善的质量信息传递和反馈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质量管理体系中信息流的运动是通过反馈实行闭环控制的。信息反馈渠道更应该精心设计,使质量信息能及时传递到企业的有关部门和决策层,使之作出反应,并采取行动,解决出现的质量问题。
五、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和工作质量标准
古语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标准就是一种规矩,它是在科学技术实践和和生产实践基础上建立的必须共同遵守的统一规定。没有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就失掉了“保证”的对象,产品也就无法得到保证。工作质量标准中主要包括部门(科室)工作质量标准和专业性的工作质量标准两类。它们之间并非没有联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制定各部门(科室)的工作质量标准时,要依据企业质量体系的总要求和部门(科室)的工作性质,明确其工作任务,各项工作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和考试标准以便检查和考核。而专业性的工作质量标准是某一相同或相近类别的工作必须共同遵守的工作标准。因此,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和工作质量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六、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篇10
关键词:煤矿企业背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一、体系建设依据
随着现代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质量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全面质量管理,即TQM,就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通过此方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特点如下:全面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员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要依靠全体职工。预防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应具有高度的预防性。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劳务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服务。科学性: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必须更加自觉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煤矿的全面质量管理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多个质量管理子系统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不仅含有煤炭产品、工程质量、设备质量、工作质量等方面的质量管理系统,还含有煤矿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和经营过程的质量管理系统,以及生产中的设计、地测、计划、调度、采、掘、机、运、通等方面的质量管理系统。
二、体系建设需求
(一)降低部门准备质量外审资料工作量需求。由于质量分解目标完成情况,质量过程日常工作记录分散在各个部门,在每年质量管理体系外审前,每个部门需要专门抽调人员整理相关制度,文件和工作记录,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如果能将这些资料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电子化分类管理,则能够减少外审检查前各部门准备资料工作量。(二)加强质量体系外审过程中有效沟通。煤矿工作烦琐复杂,经常会出现一项工作跨越多个部门,当质量体系外审员检查体系程序运行的记录时,在沟通了解运行情况时,由于资料的分散性和工作涉及部门多,常发生不能全面掌握这项工作的具体情况的现象。因此,在红柳林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过程,需要建立全面、规范的工作过程记录,方便外审员快速,便捷了解体系程序运行记录。(三)煤矿企业质量管控典型需求。国内煤矿企业在质量管理领域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在复杂的组织结构与海量信息面前,普遍面临质量管理体系与实际执行两张皮现象,上下层级之间、管理人员与现场人员之间质量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完整,质量信息价值应用难,质量改进方向不明确,业务过程难跟踪,质量管理决策依据不充分等一系列突出难题。为此,迫切需要引入信息化技术,创新质量管理模式,大力提升质量工作效率与成果,解决如下典型需求:质量信息的全面收集、整合、共享与按需应用;质量业务的规范、高效执行;实施的过程跟踪与便捷质量追溯;质量经验、知识积累与复用;消除质量相关的信息孤岛;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支撑;各项质量管理决策的数据支持;
三、体系建设主要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对煤矿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能够直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煤矿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依据先进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遵循ISO标准中质量原则,以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为建设基础,通过梳理各生产部门及工艺流程相关部门业务,在生产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任务环节实现质量目标确认与过程控制,通过分析各环节质量过程控制及考核数据,以及不同生产阶段产品质量变化趋势,利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质量数据采集、质量统计、质量控制、质量分析、质量改进的系统,旨在为企业提供全面质量管理协同、监控平台支持,构建企业质量管理统计分析、在线监控预警及异常的改进协同平台。(一)生产全过程业务梳理。按照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明确企业内各部门、职工的职责和权限;梳理各部门业务工作过程,根据部门质量分解目标,规范其相应的工作流程,在工作流程中设置质量监控业务环节,要求质量监控环节要有记录,且每个记录都要用规定格式,使得质量目标完成情况有依据可查,能够定量分析质量目标完成率。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梳理工作,使得公司内各部门、职工的职责和权限更加清晰明确;建立有效的实现质量文件和程序文件规定条款所需的方法、手段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的能力,使得深化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质量工作目标实现。(二)煤质全过程协同管理。优化煤样采样、化验流程,将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煤样化验数据汇集在煤质数据中心,依据各部门在煤质管理任务中的职责,实现部门间数据联动,生产调整跟随煤质波动以实现稳定煤质生产目标,提高煤质生产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馈速度,实现对煤质控制、监测和持续改进的可视化动态管理。(三)工作过程质量管理。各部门工作过程在生产全过程业务梳理过程中规范了业务环节,系统按照各项工作所需支持资源类型进行分类管理,要求在质量监控点保存相应记录,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完成过程记录。同时,在质量内审或部门工作过程检查中,利用便携移动智能终端完成检查,记录,发现问题时在系统中进行闭环消缺处理。(四)建立全面质量工作考核体系。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工作过程完成效果具有可检验性是衡量一个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尺。质量工作考核体系是以煤质管理标准化考核体系和煤质管理相关制度、工作过程质量监测点为基础,建立的对煤质生产过程和部门工作过程质量双重考核体系。(五)建立全面质量经验库。在体系建设中,汇集顾客满意度调查数据和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措施形成质量经验库,通过对经验库中问题归类整理、分析,结合质量工作考核数据,建立质量目标完成权重模型,为下一次质量策划调整提供数据支持依据,促进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持续改进。
四、体系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融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质量管理向精细化转变:业务效率提升,过程管控能力提升,知识经验积累传承,决策、管理水平提升。(一)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电子化资料评审以管理文档为核心,实现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工作过程记录的查询、管理、、存档等一系列操作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最大化实现在系统中完成质量管理体系外审的资料检查环节。(二)变革质量管理模式,实现煤矿企业质量管理三个转变生产过程由合格控制向预防和过程控制转变,变“事后处理”为提前预防和过程控制;建立管理过程全面质量信息库,通过固化的过程控制规范保证过程的执行;质量管理由单一部门管理向全员全过程转变,实现各部门质量信息的共享。(三)实现内部质量问题的闭环管理及改进经验固化实现内部质量监控,第一时间展开异常处理对策,降低不良重复发生率;展开改进过程闭环管理,促进质量管理体系PDCA模型的系统固化;支持展开改进过程效果验证及不符合项改进经验的固化。(四)解决管理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问题体系规范管理所涉及部门信息,为部门之间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为决策层提供有效数据支持。(五)通过煤质协同管理提升煤炭生产与市场需求反馈速度,直接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在煤炭行业中,煤质管理贯穿于煤炭的生产、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涉及部门众多,而煤炭质量已经成为是影响煤炭企业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煤炭质量协同管理以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来确保煤质数据源头准确性,在计划、运销、煤质、生产部门和洗煤厂等部门共享信息,提高各部门的质量意识,以市场对煤质需求调节生产。
参考文献:
[1]张玉婷.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ZHDD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