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媒体资产管理;电视;特点;应用

随着电视台新闻业务的不断发展,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新闻节目制作的多样化,新闻节目来源的多渠道性,新闻素材共享的及时性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尤其近年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对编制作生成的磁带已被非编网络制作生成的文件所取代。因此,节目资料的存储、应用方式也应随之调整:从磁带介质的线性存储转向硬盘、光盘介质的文件存储,从纯文字描述的查找转向“低质量画面+文字”的检索。这正是媒资系统所提供的基本存储、应用功能。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简称“媒资系统”)是一种多接口、数字化、网络化的海量媒体内容存储和管理平台,能满足资料存储检索、节目制作和内容版权经营的需求。媒资系统通过统一调配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加强资料管理,可以帮助电视台提高节目的制作效率、提升媒体资料的管理能力、增加媒体资产的利用价值。而且通过素材的电子化,结合编目工作,还可抢救台里原有珍贵的历史资料,并加以再利用。

经过多方论证并结合台里的实际情况,呼伦贝尔电视台于2012年7月成功建立了由北京雷特公司开发的媒资系统。

1.北京雷特媒体资产管理系统(VISMAM)的特点

1.1 基于成熟的以太网架构,可在原有网络的基础上快速搭建。

1.2 灵活的工作流程设计和模块组成,保证了低成本媒资系统的成熟应用。

1.3 采用高性能的存储服务器作为媒资系统的存储和服务核心,大大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

1.4 数据库服务器、转码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高度集成,充分满足小型媒资系统的需求。

1.5 可用已有的非编系统作为上/下载工作站,使原有的设备投入得以充分利用。

1.6 随时对整个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并提供了灵活且安全的用户急目录权限管理。

鉴于它的这些特点,我台将媒资系统和新闻制作网进行结合,将新闻素材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媒资系统的建立不但实现了台长坐在办公室就可以审看新闻的办公流程、检查媒资里存储的素材情况,而且管理人员对素材的管理也减化了不少程序,减小了工作量。

2.我台新闻媒资管理系统组成

我台新闻媒资管理系统是由应用部分导入/上载、媒体审核、编目、编目审核、下载和管理部分:素材维护、目录管理、用户管理、模板管理、系统状态几个功能模块组成。新闻部的编辑记者们的权限主要集中在应用部分中的三个模块:

2.1 导入:就是将本地素材及素材基本信息导入到雷特媒资系统。因我台的媒资系统是与台内的新闻制作网络连通,所以可直接将新闻服务器是的素材基本信息或其他媒质的素材导入到雷特媒资系统(因网络相通所以不用特意配备上、下载工作站和编目工作站等,只要能登录上客户端,随便哪台机器都能做这些工作),此时素材并没真正上载,只是将素材以列表的形式列出来。支持AVI、MPEG1/2、MPEG、MOV、MXF等多种格式文件导入。

上载:将从导入模块提交上来的素材上载到媒资服务器。它可根据节目类型自由选择预置的工作流程模板进行媒体文件的上载;

并提供上载任务的优先级设定、挂起、恢复等多种上载任务等管理功能;还具有上载媒体文件原始信息的自动抽取功能,简化了上载人员的信息录入工作;最主要的是它支持从EDIUS时间线直接输出文件到媒资库;也支持EDIUS批采集和手动采集的素材直接添加到媒资库。

2.2 检索:检索系统包括全文搜索、快速搜索、栏目搜索、责任者搜索、高级检索。检索范围包括所有层次、节目层、片段层、场景层、镜头层。用来编目后的数据检索,提供多种检索方式。支持中英文或其它语种的混合检索,支持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混合检索,允许使用文中的任意字、词、短语、句和片段进行检索,进一步提高了检索速度,支持“缺省字段逻辑优先”的运算方式。

2.3 下载:按照实际需要,根据素材类型、录入时间、编目信息中的字段,而且它还具有全文模糊查询、编目项精确查询、同音字查询等多种方式、不同条件对媒资系统内的素材进行检索查找,并下载到本地或网络中的应用目录,以便进行编辑。在检索过程中,低码流视频在检索端可以实时浏览,系统支持分段回调,可以直接在低码流上标记出需要下载片段的入出点,然后选择下载或者导出模块。在打开的节目详细信息页面,进行节目下载申请,选择需要下载的版本,同时指定是否转码,如果转码,选择转码的目标格式,以及是否打点下载、下载目的、下载后文件命名方式等信息。选择好后,将节目添加到下载申请单中。如果有其他需要下载的节目,继续根据此方法添加到下载单中。都添加完成后,提交下载单进行下载。

这三个模块的权限每个编辑记者都有,随时都能使用。下面的三个模块是有专门人员负责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媒体审核:对指定素材进行媒体审核。编目:对指定素材进行编目信息填写。编目审核:对指定素材已填写的编目信息进行审核。

以上这个几个应用模块全部完成、通过,要存储的素材才算完整地存到了媒资服务器上。

管理部分:提供对用户、系统配置、运行日志的管理,并可对编目属性、编目界面、存储策略、存储区、检索下载目的地等进行设置。这些功能模块也是由专人负责的。

根据工作的实际的要求,我台媒资系统不仅应充分满足媒资上/下载、导入、编目、存储管理、检索等基本需求,兼具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同时,系统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灵活性。

3.本系统设计的特点

本系统在设计时,就考虑到这一要求,并具有以下特点:

3.1 支持从EDIUS时间线直接输出文件到媒资库

3.2 支持EDIUS批采集和手动采集的素材直接添加到媒资库

3.3 提供编目项多次标记功能,以便于编目内容的快速修改

3.4 支持从媒资素材列表中直接调用EDIUS硬件进行实时输出预监

3.5 提供编目项自定义工具,可自由设定各层次的编目项内容

3.6 提供了全文模糊查询、编目项精确查询、同音字查询等多种方式

3.7 具有查询模板定义功能,可快捷的调用常用的查询模板

3.8 具有在线的客户、转码的进程、各服务器的存储空间的动态监控功能

3.9 具有打点下载功能,可对媒体文件进行局部下载

3.10 具有下载任务列表管理功能,具有下载列表分发功能

3.11 支持下载的媒体资料直接添加到EDIUS素材库

3.12 系统结构灵活多变

雷特媒资系统为用户提供了编目自定义工具:编目流程、编目级别、编目界面、编目条件等均可根据用户实际情况由用户自定义,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提供的检索自定义工具:检索字段、检索条件、检索界面也可完全由用户自定义。这两大功能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用户可按自己的使用习惯来设定操作界面,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3.13 软硬件可按需扩展

所有的应用软件全部采用全插件式软件架构,便于软件升级、维护;媒资上载、编目、存储体系目前不但支持现有标清节目格式的存储,还全面支持高清节目的归档、编目、存储;支持同一节目对象多种格式存储,存储格式与编码格式无关;采用标准SCSI控制协议控制存储设备,便于加入新存储设备;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添加磁带机、VTL(虚拟磁带库)、移动存储设备等离线存储设备。存储管理服务其提供了存储空间的监视功能和报警功能。备份迁移服务器支持指定素材范围的多种手动与手动备份迁移策略,支持以移动硬盘为介质的备份和迁移功能。

篇2

最近,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导吴信训的专著《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这是在吴信训担任主讲的广播电视新闻学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的背景下,并在其原有版本―――《实用电视传播学》(1990年出版)的基础上精心修订而成,凝结了他20余年的心血和教学心得。作者作为国内较早出国留学研究广播电视传播学的学者之一,本身也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因此该书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显得更为融洽,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点,深入独到的理论见解。

全书共分十章。在第一章“广播电视新闻原理”中,提纲挈领阐明了广播电视新闻特殊的社会价值,以及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内涵,并对广播电视媒介的特性和优势作了富有独到见解的论述。

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五章互为呼应,首次分别从广播电视反映新闻信息时的外部结构样式特点和内容叙事语境特征着眼区分体裁,以及从广播电视反映新闻信息时的内容所属领域着眼区分类别,从题材与类别的区分与联系上,对广播电视新闻消息、深度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和特别报道、新闻解说与评论、新闻谈话节目、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以及广播电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民生新闻、法制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不同领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不同体裁和类别运用的基本规律与要领,作了较全面深入的解析。

第六章至第十章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从采访、拍摄、编辑、播音与主持,以及编排、播出各环节的重要理论与实务技能进行了更全面、透辟的解析。

同时,本书认为,广播与电视虽然媒介手段有所不同,但因也有同属电波媒介的若干共性,就其新闻报道的体裁、类别而言,是基本相通的,只是在其具体传情达意的叙事表现上,如何发挥各自的特性与优势,有其不同的特点及要领,所以本书就其每一种体裁、类别,先论其共性,再分述其个性,既有利于触类旁通,节约篇幅,又有利于读者从彼此的联系与区别中,更便捷地理解把握各自的特点与要领。

篇3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新闻内容

随着全球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有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的发展趋势。为此,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必须进行改革,以便在“三网融合”的竞争环境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一、“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变化

(一)信息来源发生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不再仅仅只能依靠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的来源渠道也早已经不局限于记者的采访,更多的新闻是由民众进行传播。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变身为记者,再将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广电媒体的时效性大大减弱。

(二)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新闻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查看,传播平台的变化使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平台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于微信、微博的普及,很多新闻信息可以从这些网络平台获取,甚至还有一些群众充当着记者的角色,将自身所知道的新闻通过微信或微博进行传播,随着点击量的增多,自然而然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以博得眼球获取利益。这种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广播电视的受众。

(三)信息存在不实现象

现如今进入全民记者时代,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经过记者专业的相关培训,对于信息的真实度把握得不是很精准,甚至很多网友将自己所得知的信息不经过核实就在网络上,在网络中散布一些不实消息,不仅降低了群众对于新闻的信任度甚至还会引起社会恐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例如网络中盛传“成龙死亡”、“金庸死亡”、“发微博筹款集资献爱心”等不实消息,造谣者固然可恶,但是连消息是否真实都没核实过就在网络中并进行转载评论,使谣言进一步扩大的人实在是缺乏媒介素养。相对而言,广播电视新闻平台的权威性比较高,所以互联网若想在短期内取代广播电视新闻平台是不可能的。

二、“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理念

(一)内容定制

广播电视新闻平台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内容为王。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改变,人们更愿意并且有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平台播出的内容必须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才能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对受众进行详细的调查,深入了解受众的真实想法和感兴趣的内容,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内容定制才能够解决“三网融合”给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平台造成的影响和问题。

(二)题材多样

随着新闻来源渠道的丰富,新闻的题材也更加的多样化,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性,能够对国内外的重要新闻做到及时了解。

三、“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特点

(一)立体化

“三网融合”使新闻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在传播新闻时,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三种传播方式同时传送,因为三种新闻平台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将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使新闻传播更加立体。除了传送方式立体化以外,将电视与网络相结合,利用3D技术,将改变以往的二维模式,使新闻能够更加逼真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数字化

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平台一般采用人工采集和归纳整理,不仅工作效率低,准确率也无法保证。“三网融合”下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变得数字化,在收集相关信息素材时更多使用的是数字化设备,不仅保证收集素材不会有所缺漏,还能够保证素材的准确率。在整理素材时,使用数字化编辑软件,能够提升编辑效率,并且在制作过程中能够将素材整理得更加全面和人性化,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和视觉体验。在信息传输方面,“三网融合”的出现解决了以往传统信息传输中存在的问题,使信息传输更加全面化,具有及时性。例如某卫视跨年晚会中就可以现场连线韩国的跨年晚会,使我国观众可以实时看到相关信息,这就是数字化的益处[1]。

四、“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途径

(一)提升版权意识

随着“三网融合”的施行,媒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逐渐呈现白热化。但是广播电视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优势,是其他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那就是版权问题。在版权方面,任何一家媒体或网站都不能未经过允许就自行播送。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若想在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必须要提升自身的版权意识,将网络的冲击损失降到最低。例如某卫视在网络冲击下,果断的建立了卫视直属的网站,使用户若想阅读或观看卫视相关新闻就必须使用卫视的网站,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版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网融合”情况下所带来的冲击和损失问题。

(二)创新内容制作

如今海量化的信息使人们的选择增多,人们更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或事件,同时,他们在选择新闻时口味更加“刁钻”,所以广播电视在进行新闻内容生产时一定要注重创新意识,只有具有创新意识,才能使广播电视新闻在“三网融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三)提升工作效率

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能够阅读新闻的时间非常少,并且现如今全球的新闻变化快,所以在新闻内容生产时要提升新闻生产效率,不然就会被互联网或其他新闻网站捷足先登,错过最佳播送时机。

结语

“三网融合”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平台播送中存在的问题,使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内容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只有加大改革力度,将原有模式中的弊端进行改进才能使广播电视在“三网融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可持续发展。

篇4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广播电视新闻是较为传统的新闻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听觉优先、内容简短等特点,广播电视新闻直接作用于人类的听觉,长期以来在新闻业务中占据中重要位置。

二、广播电视新闻面临的形势

广播在诞生之日风光无限,因为其空间的偏向性使得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拨动半导体收听世界各地的信息,但是由于广播本身缺少画面和受众选择性差等劣势,使广播的发展遇到很大障碍。就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中国之声频率副总监王晓辉所言,“广播目前的竞争对手不是报纸、电视、互联网,而是同类媒体……当一个人面前摆着几种选择的时候,我根本不向往他第一选择是收音机,他根本不可能选择收音机。”但是作为成本低、技术简单、接收方便的媒体,作为意外事件发生时(以汶川地震为例)的第一选择媒体,广播的地位是独特的,无论何种情况,它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体。而电视的发明虽然晚于广播,却因为自身的图文并茂和受众参与度高等特点令它在今天拥有绝大多数的受众,但不容忽视的是新媒体的成长确实给其带来了压力,就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看,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依然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这个数据足以表明电视业在接受着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不过,短时间内,电视作为接收消息容易的媒体,还是有着最大的受众市场。所以,广播虽前景尚不明朗,但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逝。电视正处于发展时期,但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三网融合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它们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三、三网融合对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的影响

(一)广播电视新闻生产的优势受到严重的削减

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推进,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能力逐渐弱化,绝大部分广电新闻内容生产,面临着新格局下原创内容与独家版权内容生产能力的考验。与此同时,广播电视新闻生产许可降低,致使各媒介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加上网络运营商逐步占领市场,广播电视新闻生产优势遭受到严重的消减。在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生产虽然已趋向于以受众为中心,但在生产内容上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致使无法真正的满足终端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加上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创新能力不足,缺少原创性节目,这些都对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超级内容供应平台实现了广电媒内容生产供应模式的转变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手机、电脑、电视三者形成了三屏统一,而超级内容供应平台在此基础上产生,并逐渐成为了当下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供应模式,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内容不再只是局限于视频内容的生产上,而是通过超级内容供应平台实现内容生产的多元化以及复合性,其生产的内容除了视频外,还有图片、声音等;与此同时,其生产的内容需要符合当下受众体所需的个性化体验特征。生产内容的变化所引发的互动、链接和评论等的传一受关系,成为了当下传者与受众沟通交流的方式。

(三)视频为内容生产带来新的契机

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受众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而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而视频的出现不仅成为了其生产内容的核心;与此同时,也成为了各媒体业务之间竞争的焦点。当下,网络电视台也经形成了以视频为媒介的各媒体生产内容的核心,并形成了相应的视频团队,这就使各媒体充分认识到了视频业务的发展潜力,并将生产内容进行整合,再以视频为媒介进行传播,以满足当下受众者的不同需求,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

四、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的途径

(一)创新符合当下受众群体需求的内容

在三网融合的发展进程中,创新符合当下受众群体的内容生产,就要明确当下受众群体需求的特点,在其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并要以互动性为基本原则,以体验性为内容生产趋势。比如,当下视频内容生产的互动性,就表现在:观看者不仅可以对所欣赏观看的视频进行评论、转发,还可以实现其背景内容的相关链接;此外,还能够呈现出与此视频内容特点相似的推荐内容,这就是内容生产的互动性。当前,已经有很多的信息业加人到了由有线网成立的、专项负责内容开发和运行的企业中,从而丰富了内容生产的互动内容。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体验也成为了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中主要构成部分,这种全新的体验胜不仅渗人到了内容生产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涉及到了服务、传播以及互动方式等。

(二)提升自有版权视频生产内容的优势

在三网合一的格局下,视频内容不断的推陈出新,并迅速的占领了市场,因而成为当下信息行业竞争的焦点。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长期保持自身遥遥领先的优势,就需要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而不可代替,这就是自有版权,自有版权视频生产内容的生产能力,将会成为三网融合下信息业竞争的核心。广播电视新闻等信息业要专注这一发展机会,以免困于现状而失去竞争力。

篇5

电视新闻从选题到播出,就像一条流水线一样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的制作过程如下:

电视

新闻

制作过程一般都会分成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虽然说应该在后期才会有文字稿的具体写作,但是,在采访构思和前期制作的选题,也会有文字写作的。因而,在电视制作的整个过程之中文字稿的写作要求是起到贯穿作用的。

电视新闻报道词写作的总要求,有以下3个方面:

1)声画对应

电视新闻与其他电视节目一样,是“声画合一”的,因此,电视新闻的文字稿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它必须按照画面本体的需要进行解说,做到声音和画面相互协调。这种特殊的情况,要求电视新闻的报道词要有特殊的写作格式:

电视新闻是叙述性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声画关系的处理上,就必须声画对应。

2)内容上的要求——5个W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要报道好事实,就要注意“用事实说话”。怎样“用事实说话”?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交代清楚“5个W”,即:Who(何人), Where(何地),When(何时),What(何事),Why(何故)。或者将“Why”分解为“Why(何因)”和“ How(何果)”,成为“5个W1H”。这些其实是一般记叙文的要素。新闻作为文章的体裁,实际上是记叙类文体在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因此,传统的新闻学,一直将“5个W”视为新闻的要素。

但是,新闻毕竟不是一般的记叙文,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从电视新闻的角度来看,在交代清楚“5个W”时,还必须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事实的真实性

真实性有两种:一种是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文学作品要求作者忠于生活,概括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事,不限于真人真事,允许虚构。这是艺术的真实,只讲本质的真实,不求事实的真实。另一种是新闻,包括电视新闻的真实。

(2)时间的新近性

新闻姓“新”,新闻“新”字当头。只有新的东西,才能引起受众注意。引起社会关注。因此,新闻要以 “新”夺人,以“新”取胜。而“新”与 “快”是连在一起的,只有快了,才能新鲜。新闻贵新,就要在“快”字上下功夫。

(3)内容的价值性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具有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新闻价值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并决定新闻原型 (客观事实)是否能成为新闻。但是,它得靠新闻记者去认识,并表现在他的报道之中,通过传播,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价值才能实现。

(4)兴趣的广泛性

趣味性是指新闻报道以情趣和兴味吸引受众的素质。通常包括两方面:饶有趣味的新闻事实本身相引人入胜的表述方式。电视新闻要拥有广泛的趣味性,就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5)形象的直观性

电视新闻是诉诸视觉和听觉的双通道传播,这是电视新闻的独家优势。一幅幅实实在在的活动画面,配以生动流畅的报道词,以及现场同期声讲话和音响,使新闻现场的情景一览无遗,同时也使观众一目了然。

3)表达上的要求——4个C标准

“4个C”标准是西方电视界提出来的。1991年,美国三所名牌院校印第安纳大学、南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用“4个C”标准,对美国三大电视网晚间新闻节目的三位名主持人的写作进行评估,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这“4个C”标准,可说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Clear(清楚);Concise(简洁);Correct(准确);Conversational(口语)。

2 电视新闻写作特点

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广播电视在时效性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高度重视时效性;

2)线性传播。广播电视按时间顺序播发节目内容,在写作中要注意不断出现小点,吸引受众;同时要注意稿件结构的完整和信息的完整;

3)受众广泛。广播电视直接诉诸于受众的听觉和视觉器官,较少受文化程度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受众范围广泛。为适应这一特点,广播电视写作中应注意通俗易懂,少用抽象、复杂的内容;

4)具体形象,感染力强。广播电视可以运用声音或图像再现人物和事物现场,给受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应注意运用好这一特点,激发受众的收听、收视兴趣;

5)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广播电视的信息符号是声音和活动图像,稍纵即逝,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扬长避短,便于受众掌握。

3 电视新闻写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传播优势

3.1 文字语言在典型性新闻报道中最能凸显优势

前段时间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感人事迹一经电视新闻报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和感慨。如果这个新闻事件单纯用报纸的传播特点来报道,其震撼力度不会有这样的强烈。电视新闻所表现的内容虽然与报纸新闻一样,都是对特定时空中现实存在的再现,但前者给受众看到的是活动逼真的画面,因而它带给受众的是一种真实的现状,或者说是一种正在发生和进行着的生活的真实。

3.2 文字语言能有效克服新闻画面叙事的多义性

如果没有文字语言来解说,观众在观看新闻画面时会对画面产生多种感受和感观,这是由于画面叙事的多义性特征。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例。我们可以了解到,画面的游移、模糊,即多义性是怎样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而变得清晰和准确的——第一组镜头:画面:熙熙攘攘的街道人流量很大,撞到张老师的汽车一瞬间将张老师碾压…… (记者画外音):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就是张丽莉老师出事当晚,校门口的监控录像我们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部分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学借教室上课的第十九中学生结束晚课后......很显然,画面是活动的,现场感很强。学生们正放学回家。如果没有电视屏幕上打出的文字和记者的语言解说,观众是不会知道那一瞬间张丽莉老师已经被碾压在车轮下。

3.3 电视中的声音与新闻写作的关系相当密切

在整个电视符号体系中声音系统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期声和现场音响的作用是显然的。从而也可以体现出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电视新闻写作的话,播音员就会面临无源之水的口播语言,并且,再优美感人的同期声,现场音乐,都会感觉到苍白物理,更不用说棚外配音了,一样会显得单薄。

3.4 播音语言是凭借文字稿的基础而施展其魅力的

众所周知,新闻的五大要素光靠声音系统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个重任的。必须通过播音功能才可以完成。所有新闻内容都是通过播音功能进行诠释的,在专题报道中很重要,在电视播出大量的短讯中更重要。总之,播音功能和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中是同样分量的重要,同样的最具有活力的。

4 结论

目前,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文字备受电视传媒和接受者的喜欢,已经成为——“流动的风景”,在声音系统、图像系统和文字系统的相互配合下,使的电视新闻的优点发挥的特别的好,同时呢,也为今天的电新闻写作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篇6

笔者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必争论该专业应该上马还是下马。面对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的高考招生易与对口就业难的矛盾,如何通过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定位办学方向,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使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健康发展,是新闻教育界亟待探讨的课题。为此,笔者总结了创建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的粗浅认识,借此机会就教于各位同行。

发展背景:媒介融合与文化产业

媒介融合,是2000年左右在发达国家逐渐呈现出来的各种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包括“技术网络化、产品多媒体化、业务融合化、市场一体化、组织整合化,最终体现出来的是媒介产业融合”。由于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全球范围内加速了媒介融合的战略进程,“在集中和融合的媒体集团中,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某种流程控制实现资源重整,电视台帮衬报纸,报纸联动网站、网站呼应广播电视,利用各自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并且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

在国内,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如广播、电视、报纸纷纷上网,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相继出现,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合一的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在此背景下,社会对广播电视类人才的要求突破单一化而呈多样化的趋势,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培养的人才类型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而且,在媒介融合的大势驱动下,特别是近年来数字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许多以媒介传播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新兴文化业态,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所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价值在人类创造文明历史和实现人们各自追求的各项生活目标中凸显出来。以文化价值为灵魂,以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载体为支撑,由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产业链已经形成。”2009年9月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强调的八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第七项则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公众对广播电视类职业的热衷必将受到这一文化产业振兴走势的影响而持续升温。

这些来自业界学界和政府高层的信息,给开拓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办学思路提供了启示:在媒介融合加速与文化产业振兴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有了新的变化,为该专业新建本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机遇和创新空间。

培养目标:新闻专才与媒介通才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属于新闻传播学科,原本面向广播电视机构培养能够从事新闻采访、现场报道、策划编排、节目主持等工作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即新闻专才。这是其得以在新闻传播学科中确立专业门户的基本依据。但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体制的产业化改革,广播电视机构实行制播分离已是大势所趋。这一趋向表明,政府对与社会稳定直接相关的新闻制播的控制不会减少,但广播电视机构因此精兵简政,从而会减少对新闻专才的吸纳量。即有部分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无法进入电台电视台就业,这是近年已经呈现的严酷现实,也是不容否认的就业趋势。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如果仅以新闻专才作为培养目标,显然不现实。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在媒介融合加速与文化产业振兴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一专多能型多面手媒介通才的需求量上升。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可以据此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就业去向从电台电视台拓展至报社、杂志社、网络公司;业务岗位从新闻采编拓展至产品制作、广告创意、公关策划;专业领域从新闻传媒拓展至商业传媒、行业传媒、企业传媒;学科视野从传统媒介拓展至新媒介、融媒介、泛媒介。以此广角观照当下的中国,除广播电视业以外,还有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音像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会展业、数码产品制作业、网络传播业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都有运用影像传播技能的业务岗位,因此都有吸纳广播电视类人才的需求和空间。换言之,精通影像传播技能的广播电视类专业的毕业生,就如上世纪精通汉语言文字的中文系毕业生一样是“万金油”,也是当今文化产业格局中的媒介通才。

综上,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应以能力建构为导向,培养能够在各级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媒介和文化传媒领域,从事策划、采访、写作、编导、主持、摄编、制作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人才。简而言之,以培养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新闻专才为主,兼顾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各行的媒介通才。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的课程体系,应该突破传统,大力改革,为这一宽泛的培养目标提供强大的能力支持。

课程体系:学术兼备与能力建构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行必修课三大板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两大平台(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架构。除公共基础课板块中的课程须按教育部的规定开设以外,其他均是各个专业实施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可作为空间。本着学术兼备的原则和能力建构的导向,结合本院师资与设备的开课条件,我们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创新设计(见右表):

该课程体系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学术兼备,层次设计分明。梁启超在《学与术》一文中指出:“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严复对“学”与“术”的关系,也有较为明确的分疏,他在其译作《原富》一书的按语中这样认为:“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由此可知,“学理”课程的内涵在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因果联系,形成理性认知,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思维方式,赋予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术理”课程则是理性认知的具体运用,有技术技能之意,培养学生灵活娴熟的业务技能,赋予学生必备的就业条件,有利于学生的当下生存。

该课程体系的特点之二,是突出能力建构,模块组合清晰。人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的体现。据此,我们把基本素质、专业素质、业务素质三大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整合建构为六项能力,在学习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存发展之间建立了内在关联。在基本素质课程支持建构的两项能力中,政治类5门课程侧重培养积极的与时俱进能力,其他课程侧重培养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皆为满足学生的社会适应需求而设;在专业素质课程支持建构的两项能力中,必修的9门课程侧重培养敏锐的新闻判断能力,其他选修课程侧重培养宽广的社会观察能力,皆为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而设;在业务素质课程支持建构的两项能力中,必修的13门课程侧重培养专业的影像表达能力,其他选修课程侧重培养宽泛的岗位适应能力。皆为满足学生的就业生存需求而设。如此设课目的明确,避免了课程规划的盲目性,直接支持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教学特色:媒介产品与模拟实践

在这个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的培养方案中,还安排了体现教学特色的系列实训课程:报纸新闻业务课模拟报纸新闻编辑部制作《先锋报》、电视新闻制作课模拟新闻中心制作《山青新闻》、电视节目制作课模拟电视节目摄制组制作《先锋电视》、数字媒体技术课模拟电子杂志编辑部制作《先锋时空》、网络新闻业务课模拟网站开发技术部制作《先锋网》。这些媒介产品均由学生模拟职场团队按一定的周期运作,教师在课堂上讲评指导,学生分别按评分细则完成课程学分。

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制作;数字技术;运用

一、前言

数字化发展在各行业中都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国内广播电视新闻制作行业发展来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电视新闻制作向着数字化方向所发展。现今,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视新闻技术创作发挥一定效果,能够将新的载体和模式等融入到电视新闻制作中去,促进电视新闻得到巨大进步,且在现今市场环境中得到更好发展。

二、数字技术概述

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伴随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得到的发展。如果对数字技术进行详细分析,那么其能够将文字与图片等相关信息转化为二进制形式,以此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存储或者使用相关技术。所以,可以说数字技术是与计算机技术同时得到的发展。数字技术在电视新闻制作中应用较为广泛,如对各种信息进行解码或者压缩文件等都能起到一定作用[1]。而在本文研究中则会对数字技术在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的详细应用展开分析。

三、数字技术在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的应用

现今,电视媒体随着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得到重要进步,而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从之前的模拟和单向传播方式向着数字化、双向化、多元化等模式所转变。在技术创新下,在新一代广播电视系统的推进下,电视媒体所拥有的资源也会更加丰富,且在管理模式上也更加细致,数字技术在新闻制作系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数字技术在新闻素材收集方面的应用

进行新闻素材收集是新闻制作系统中的第一步,并且也是最为重要环节。以新闻素材收集质量以及收集到的信息效果如何都能够对接下来环节产生直接影响。在新一代电视新闻制作系统应用之前新闻素材收集都是通过一些普通设备进行,所以在新闻采集的质量和制作的效果方面效果相对普通,且在一些新闻素材收集和采录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2]。而采取数字化技术之后,借助数字化技术具有的优势实现了新闻采录从普通化向数字化方面进行了转换,而新闻采录设备也从之前的摄像设备转换为图象更加高清的采录设备,无论是在清晰度还是画面色彩方面都得到明显进步,这对新闻采录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收集具有良好作用。

(二)数字技术在新闻制作中心的应用

新闻制作中心主要工作是将新闻素材进行整理,且通过一定的制作手段来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度制作,且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或者突发性的新闻等会通过直播的方式直接通过演播室所播出。基于此,对数字技术在新闻制作中心多个平台的应用进行分析,能够对数字技术在该环节的应用有进一步认识。

1.新闻线索管理平台

主要是对收集到的新闻线索进行分类,且根据线索的不同进行集中或者统一管理。新闻线索平台一般会与新闻素材收集中心有着紧密联系,能够对收集到的新闻信息进行一定处理。

2.新闻资源交流平台

广播电视新闻制作中心与一些外部系统之间存在资源上的交流和共享,也对各种新闻节目资源等有及r了解和,且支持新闻外部形式的下载。

3.新闻任务管理平台

随着电视新闻的报道从之前消息类新闻向着深度报道等的方式转变,使得新闻任务管理平台对资源以及制作任务等进行了集中式管理。如对于一些体育赛事类的新闻报道等,都会进行一些深度处理才会进行播放[3]。因采取这种管理方式能够对资源进行统一处理和配置,这是新闻任务管理平台主要职责。

4.新闻制作平台

顾名思义,新闻制作平台就是对日常各种节目进行制作,如进行视音频的制作等。

(三)数字技术在新闻内容管理中心的应用

新闻内容管理中心也有两个平台:归档平台与检索平台。归档平台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归档,如对新闻线索进行归档、对成片进行归档等工作,能够在今后方面对各种资源的复用,也节省了在线存储空间的利用;检索平台则是对各种归档资源进行相应检索方式,如对线索进行检索,对成片进行检索等,能够通过关键词快速的检索到相应的归档内容。

(四)数字技术在新闻播出中心的应用

新闻播出中心能够为各种新闻节目提供的渠道。尤其是在现今新一代电视新闻制作系统的应用下,电视新闻业务在范围也在扩大,除了之前传统新闻业务之外,一些新兴媒体业务也充斥到电视新闻播出中去[4]。所以,新闻节目已经不再局限在传统新闻演播室中,还可以通过互动网站或者IPTV的新媒体形式进行和传播。

(五)数字技术在新闻系统管理中心的应用

新闻系统管理中心能够通过消息的方式将机器与机器以及软件与软件之间进行任务提醒;还可以进行角色权限的设置;对新闻节目制作中各个流程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对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所有设备进行集中式管理;能够对系统中所有人员、设备使用、车辆调度等进行统计,且会通过表格输出的方式进行明确管理。

在新一代新闻制作系统中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电视新闻制作效率、效果提高都较为明显,加快了电视新闻媒体的转变和发展,也对广播电视台长远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渊.数字技术在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03):52-54.

[2]严莉.数字技术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的新特点[J].西部广播电视,2016(12):73.

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实践教学;拟态环境;环境化;教学模式

随着近十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高等院校也积极着力培养相关人才。于是自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很多高校纷纷开办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社会学科,实践教学在检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媒介市场化改革和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出复合型高级应用型新闻人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也是该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借鉴传播学当中“拟态环境”的理论,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设想。

1 何谓“拟态环境”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李普曼曾提出这样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众由于其精力、注意力和实际活动范围的限制,不可能对日益复杂的整个外部环境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就成了人们了解未能亲身感受感知的事物的唯一渠道。于是,人们的行为就不能单纯理解为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对大众传媒所营造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媒介机构就成了这种“象征性环境”的制造者。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日本学者藤竹晓又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他认为,“拟态环境”虽然与现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信息时代,人们的态度行为的依据往往是来源于大众传媒的信息,这些态度的积累和行动的结果又反作用于客观社会,使之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在现代社会,这种由大众传媒营造出来的信息环境造就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

2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化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西部各广播影视机构人才结构与素质水平急需提升,目前最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功底、理论实务都强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但从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来看,不少广播电视视专业学生存在着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难以胜任大型题材节目的采编工作。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各地方高校纷纷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师人数上就出现了较大的缺口,尤其是西部等地方高校,师资力量方面更是先天不足。最为突出的方面是专业教师严重匮乏,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是从中文以及其他社会学科改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稍嫌欠缺,更难以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广播电视从业的特点,很多高校新引进的专业教师,大都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广播电视媒体一线的从业经验不足,课程讲授容易流于纸上谈兵。

2.2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受开办时间短、可借鉴的经验有限的限制,西部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根据对西部一些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了解发现,大部分院校在学时设置中,公共课所占比例大、学分多,基本上占据了学生主要的学习时间。另外,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内容大多为背景性的知识,如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这些知识虽然是必要的,但在学生就业时,与其他专业学生的竞争方面优势并不明显。还有,课程的设置跟不上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在媒介融合已经空前繁盛的今天,相当一部分西部高校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传统媒体阶段,被学生认为是“炒冷饭”式的教育格局。

2.3 教学硬件条件欠缺

应该承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一个办学成本较高的专业,由于本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广播电视采编设备价格不菲,就需要办学单位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进行管理。虽然各地方高校在创办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时候已经有不少的投入,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但是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扩招,这种需求的矛盾日渐明显。同时,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很多高校的实验设备却存在着严重滞后的现象。在广播电视媒体已经大量采用数字化采编的今天,仍然有一些高校停留在用模拟信号设备教学的尴尬状态。

那么,如何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科学地进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置,尽可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是地方高校广播电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拟态环境”的建立,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

3 从传播学“拟态环境”的角度阐释广播电视实践教学

实际上,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育环境、学生的工作能力的培养与相应行业的就业环境之间存在着微妙的互动关系。将传播学中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引入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可以对广播电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做出较为清晰的梳理和阐释。

3.1 相对于就业的“客观环境”,实践教学提供的是一个“拟态环境”

与客观的从业环境相比较,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专业实践教学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是带有亲历性的“第一手资料”,而是带有明显的经验间接性。教育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环境既反映现实又反作用于现实,能够对现实环境起到梳理和引导作用。这其实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3.2 实践教学的“拟态环境”与行业客观环境的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会首先在学生脑海当中形成对客观从业环境的象征性认知,然后逐步潜移默化成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传播学当中“拟态环境”的内化过程。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以后,其工作能力的相关信息再反馈到教学单位,可以形成对实践教学拟态环境的互动性反作用。

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以后,在工作环境里获取的相关信息,会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其对从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行业环境的主观创新,亦会反馈到教学部门的拟态环境,这一互动的过程,即为传播学当中的拟态环境的“外化”过程。

与其他专业相比,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拟态环境与行业的客观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建立,效果也更明显。传媒业的本质就是为大众采集、制作并传播各种讯息,其工作对象——信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广播电视媒体采访的亲历性就更使得该专业的教育较其他专业更易于建立一个高度仿真的拟态环境,并实现环境化。

4 结语

篇9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1-0038-02

当今世界,是一个丰富资源和复杂信息高度整合、融会贯通的世界。自媒体技术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给广播电视新闻这些“主流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自媒体时代,不同的各种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弱,人们不在被动的接受传统媒体的“统一的声音”,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像微博、微信、论坛等,自由、独立的汲取对自己有益的信息。自媒体之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是因为其多样化、平民化、普泛化的特点。广播电视媒体想要稳固主流媒体的龙头地位,就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充分掌握利用好编辑技巧。

1.1 保证新闻的质量和效果

新闻是通过对新近、新鲜、新奇的感知而获得的见闻。而电视新闻是加入画面、视频、配音、播员画面等将新闻编辑在一起的综合节目,广播新闻则是一种需要播音员的现场播报、现场连线的综合声音传递。综上所述,新闻的编辑工作是一项丰富、宏大的工程,广播电视节目的视听率被编辑人员的编辑技巧直接主宰着。因此,在新闻编辑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守时效性、客观性原则,综合编排新闻内容、画面配合、播报方式、语言表达等因素,对新闻节目进行整体、细致地加工和编辑,充分发挥新闻节目的作用,为大众打造出丰富多彩的新闻作品。

1.2 吸引大众的关注

收听率和收视率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所追求的最实质的目标,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实现合理巧妙地优化,在明确、有趣上下功夫,用多样的形式、丰富的手段进行编辑,既可以播报新闻,也可以为大众提供一种娱乐休闲的获取信息方式。在新闻选择上,不同年龄、职业的受众对不同类型新闻节目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例如,年轻群体对娱乐、体育新闻节目的关注度比较高,公务员群体对于国家社会新闻固定关注,司机群体对于交通广播的热爱收听,由此,在编辑新闻节目时,针对不同的受众,选择知名度高的、影响力强的热点新闻追踪报道、突出不同类型新闻节目的特点。

新闻节目对于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是极高的,不仅要编辑能力过硬,对编辑软件熟练操作,完成文字修改、图像编辑这些初步编辑;还要求编辑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对语言有一定的敏感度。思维创新整合资源,敢于挑战传统的编辑手法;更要求在节目编排、录制播出上创新思路,多想“金点子”。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吸引大众,有较高的视听率,不仅要求新闻内容真实准确,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编辑技巧,才能编辑制作出优秀的新闻节目。许多编辑技巧被巧妙的应用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虽然大众并没有察觉,但却能感受到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层次,而持续喜爱关注新闻节目。

2.1 模糊化处理的技巧

模糊化处理技巧符合传播学中的“守门人”理论,作为一名新闻编辑人员必须要具备舆论方向的引导能力,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面对多种多样的新闻,保证其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的同时,又要避免从正面反应新闻引起的不利影响,这时就需要编辑人员采用模糊化编辑技巧,尽量考虑到新闻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进而为社会的稳定保驾护航。尤其在处理、编辑机密文件、军事要闻、犯罪案例等的时候,编辑人员多会采用这种技巧,来减少新闻传播带来的不确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模糊化处理的技巧是常用的重要技巧。首先,不对这些大事、要事进行充分表达而是言简意赅地传播,让大众及时的了解主要信息;其次,采取模糊化的处理技巧处理一些具有保密性质的重要新闻,例如,对于包含国家、军队、政治机密的新闻,多采用某某说、据统计、据调查等模糊语言;在刑事案件中,不公开受保护的受害人、未成年人的姓名等;在特殊图像处理时,采用侧面拍摄,一些重要的信息打马赛克。以上的类似问题都是新闻编辑中常见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模糊化处理的技巧。

2.2 甄别稿件的能力和技巧

“新闻线人”是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致可以分为职业新闻线人、兼职新闻线人、客串新闻线人和举报新闻线人。他们基本不具备任何新闻技巧,只是新闻线索提供给专业的新闻人员。此外,向新闻媒体提供稿件的还有一些具有“新闻线人”性质的编外人员,如通讯员、公民记者等,这些人并没有专业的编辑素养,为了获取稿费有时甚至会歪曲夸大新闻事实。所以,作为专业的编辑人员,必须要具备甄别稿件的能力和技巧。新闻本身要求其真实性,因此,辨别新闻线索、稿件的真伪,判断新闻价值极其重要。首先,要与这些新闻线人建立长期、友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通过不定期的培养、让他们的新闻素养上升高度;其次,严把新闻时效性,第一时间辨别出线人提供新闻的新闻价值,并经过专业的编辑后传达给受众;最后,深度提取新闻价值,兼顾新闻的趣味性、新颖性。

篇10

一、加强传播学教学理念和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思想认识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媒体传播的现象,掌握媒体传播规律从而能熟练地把握媒体传播。因此,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树立具有强烈专业关切精神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传播学在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媒体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现象的一般性特征和独特性特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传播学理论的一般性和媒体传播的专门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播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需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强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太重视,完全区分传播学与新闻学,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身操作性、实践性特别强,应该加强与广播电视切合紧密的课程如《新闻学》、《节目制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传播学》那些既枯燥又无用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对新闻传播的指导作用。所以许多同学知道媒体传播的一些传播现象,却并没有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宁树藩教授早在1994年就曾谈到他的一个想法:“新闻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这可说是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一是以报纸等新闻媒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起来的,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广义新闻学。”而且指出:前者是核心,是基础,失去前者就不成其为新闻学了。1998年,李良荣教授与李晓林也曾撰文呼吁:“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对传统新闻学的一次改革”。

上述学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出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学生们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传播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才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切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传播学教学模式既有普遍性,也有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教学更要切合该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要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媒体传播现象,更要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新闻传播的实践指导。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教学中,使用的传播学理论教材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涉及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效果研究等内容,而传播效果又着重介绍四大宏观社会效果,即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知识沟假说及沉默的螺旋理论。这种安排基本上将西方传播学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学派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生,它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教学普遍采用。然而。教学过程中,只向学生纯粹的介绍这些源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肯定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往往游离于专业之外,并没有和专业紧密地结合。传播理论教学要以一般原理介绍作为重点,再结合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传播学理论与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感性化。比如,在讲解议程设置时,在学生们了解了它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之后,结合新闻实例进行讲解。例如,美国轰炸伊拉克之前,大肆渲染后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本质也是利用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扰乱视听,推行其霸权政策。在讲解人际传播时。通过观看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电视节目录像进行探讨分析,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传、受双方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从而指导将来的新闻采访工作,做出有创意和深度的新闻作品。

传播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将新闻传播现象与传播理论紧密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充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传播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多开于专业学习的较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很有益的。传播学教学必须要跳出理论型课程单向教学的传统模式。不仅要将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清晰的介绍给学生,还必须充分尊重传播学自身学科性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思维,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经调查,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于理解,是学生们对传播学学习的普遍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方法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现象进行模拟,瞬间的现象进行定格,是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而易于理解。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功能,可以把诸多的教学信息,由不同媒体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将与某一教学内容相关的不同层面的资讯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影像资料特别丰富,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如,在讲授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的内容时,播放对话、访谈类节目,借用影视的直接诱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进入教学内容情境之中。通过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嘉宾的非语言符号,如面部神态特写镜头,肢体动作细节描写来反映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对著名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湖南台鲁豫主持的栏目《说出你的故事》中的《白岩松约会电视》这期节目,因为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明星主持人,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讨论非常热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还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模拟,直接感受教学内容,加深体会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将同学从枯燥的被动接受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时可将理论直接付诸实践,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接受愉快。如讲解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内容时,笔者让同学上讲台模拟了“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以及“警钟效果”,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同学们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大众传播的教学中,针对传播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跟踪大众传媒的报道,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讨论。这样的互动安排,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笔者组织同学们就“3·14拉萨事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将传播学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与新闻时事紧密结合,使同学深入教学内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播学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