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

篇1

我们以“主题课例式研训”为载体,按照小学数学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应用”展开研究,按照“确定主题―确定课例―观摩课例―课后研讨―坊主点评及主题培训―撰写反思―网上共享”的研修路径,重点针对概念教学和复习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工作坊在概念教学和复习课教学教学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一、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教材中的很多概念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明确的定义,这让许多一线教师不知所措。我们认为,小学阶段很多概念表述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义”,数学概念教学应该重在引导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而不是纠缠于文字上的精确表述。数学课标明确了对小学概念教学的三项要求:一是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二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三是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基于此,我们工作坊决定引导一线教师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进行专题研究。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遵循由直观形象到形成表象再到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们认为,进行概念教学,应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与抽象概括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便于学生把直观经验与理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顺利地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探索形成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感知(创设情境,感知概念)―表象(探索研究,形成概念)―概念(体会理解,抽象概念)―运用(拓展应用,巩固概念)”。我们试以工作坊参与者张菊老师执教的《认识公顷》一课为例,说明该模式的操作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课件逐一出示以下几个景点的照片,老师当导游边出示、边解说:

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 700 000平方米;

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 000平方米;

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 270 000平方米;

(2)谈话:这些名胜古迹占地面积非常大,用平方米作单位,这些数据显得不够简洁明了。(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2.自主探索,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让学生通过回忆100米的长度大小,想象一个四条边都是100米的正方形有多大。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先独立算算,再与同桌交流。最后,学生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1公顷=10 000平方米”。

(2)感受1公顷的大小。让学生初步想象1公顷有多大;引导学生感觉、猜测、与同桌交流1公顷相当于身边哪些建筑物的面积。学校教室面积大约是80平方米,让学生计算1公顷大约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学生汇报,出示相应的数据(1公顷大约相当于125个同样大的教室的面积)。加深学生对1公顷大小的感知,让学生估一估“学校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并计算1公顷相当于几个同样大的学校的占地面积。让学生把猜测的结果与计算出来的数据相比较。让学生再次想象、感受1公顷大约有多大。

3.尝试练习,感悟进率

(1)谈话:在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时,要用公顷作单位。让学生尝试把几组数据改用公顷作单位,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2)课件相应出示: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公顷;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

(3)把平方米改用公顷作单位如何换算?(说明:把平方米化成公顷是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它们的进率10 000,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

4.深化应用,理解公顷

(1)课件出示下列景点照片,教师继续当导游,带领学生“游览”名胜古迹,请学生思考后完成填空练习,并回答其他问题。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占地面积大约是400 000平方米,合( )公顷;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合( )平方米;小结“把平方米改写成公顷,把公顷改写成平方米的‘秘诀’”;同桌相互出题,考查“关于平方米和公顷互换”的问题,进行练习。

5.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2)一块三角形菜地,底是110米,高是15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它的面积有1公顷吗?

(3)完成书本上第82页的“练一练”。

6.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课后小调查:了解家里一共有多少块田地?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二、复习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复习课是对学生的认知结构重新进行组织,是在整体知识背景下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构建,它往往通过对照比较、寻找联系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将原来彼此分散、分割的知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在头脑中把知识“竖成线,横成片”,或“由点构成线,由线构成面”,从而形成由点、线、面构筑而成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现在的实验教材,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了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探索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们工作坊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研讨”中,采用了执教老师个人初备课,网上交流研讨备课,达成共识后再上课的研究方式。如由工作坊的参与者孙武银、周炎锋分别执教的复习课《四则混合运算》《小数乘法》,以及坊外教师古龙镇中心校黄红锦执教的复习课《简便运算》,都运用了“计算感悟―对比归类―总结法则―错题辨析―深化提高”这一基本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在探究“空间与几何”这一知识的复习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展开研究,由工作坊的参与者周原园、陈超萍分别执教《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复习课。

“同课异构”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每位执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工作坊再以不同的课作为研究蓝本,并适当引入部分坊外教师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质疑、解疑,“坊主”再结合课例及大家的疑难作《新理念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专题研讨》小型培训,最后总结、归纳出基本的复习课教学操作模式,即“以题代纲、边理边练―分层练习、巩固提高―自主检测、评价反思”。下面以《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复习课为例,简介复习课教学的大体流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猜一猜,想一想。故事导入:唐僧取经回来后,打算奖励每个徒弟1块土地。唐僧拿出3条一样长的绳子,叫三位徒弟用绳子各围1块地。孙悟空急忙说:“我要围成长方形的。”沙僧接着说:“我要围成正方形的。”猪八戒不慌不忙地说:“我要围成圆形的。”那么,到底三位徒弟中,谁围的土地面积最大呢?大家猜猜看吧。(指名猜)如果想知道它们各占地多少平方米,我们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2)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梳理知识,引导建构

复习以下知识,并以知识网络图的方式予以呈现。

(1)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2)周长的计算;

(3)面积的计算。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3)对号入座(选择正确答案);

(4)走进生活(计算)。

李老师家有一块梯形菜地,上底是32米,下底是48米,高20米。如果平均每平方米收小麦400克,这块地一共可以收多少千克小麦?

(5)首尾呼应,解决问题。

猪八戒、沙僧、孙悟空谁围的地最大?要准确地判断出他们三个谁围的地最大,绳子的长是628米,动手算一算,再判断。

(6)得出结论(分组探究)。

让学生自行交流并小结:周长相等,圆的面积最大。

4.全课总结,注重体验

再次呈现知识网络图。

篇2

关键词:小字数学;课堂;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84-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结构中的基本材料。正确的理解和清晰、完整的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培养运算和解题能力的首要条件。反之,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会影响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进行概念教学呢?下面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初浅认识。

一、引入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也是认识阶段的总结。人们的认知规律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引入概念应遵守这一原则,那么怎样引入呢?

1、实物展示。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我先拿一个苹果,把他平均切成两块,其中的一份(一块)可以用分数表示。再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或三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通过实物学生理解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一份”或“几份”都能用分数表示。

2、亲手操作。我在讲长方形的周长时,课前先让学生用细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然后让他自己量一量周长。在操作中,学生懂得了周长即四边的长度。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用“长+宽+长+宽”,可简单为(长+宽)×2,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懂得了周长这一概念,并能根据公式求周长。

3、以旧带新。数学中有些概念难以用直观形象来表达,但它却与旧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如:再讲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这两个概念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约数这一概念,然后提问什么叫约数?学生回答:a能被b整除。b就叫a的约数。接着让学生写出12和18各有哪些约数?12的约数有“1、2、4、6、12、”,18的约数有“1、2、3、6、9、18”然后让学生找出12和18的公有约数是:1、2、3、6、最后指出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这就是由旧概念“约数”,引出新概念“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二、形成概念

引入概念后,接着就进行概念的形成教学,那么怎样进行形成概念的数学呢?

1、抓住本质,探求概念。因为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应,所以进行概念形成教学时要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抓住本质探求概念。如:学习“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时,先板书:写出下面各数的约数。思考:①左竖排的约数有什么特征?②右竖排的约数有什么特征?

2的约数有:1、2。 4的约数有:1、2、4。

3的约数有:1、3。 6的约数有:1、2、3、6。

5的约数有:1、5。 9的约数有:1、3、9。

通过观察思考,回答左竖排的约数的特征,是:有两个月数,1和本身;右竖排约数的特征是:至少3个约数,1和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然后告诉学生左竖排2、3、5这些数都是质数,右竖排4、6、9这些数都是合数。那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呢?让学生思考、探求、概括,在教者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都能抓住本质特征(约数的个数),准确地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2、找出异同,明确概念。在教学中有些概念意义相近,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学生容易混淆,应找出异同点,加以辨析,明确概念。例如:学完奇数和质数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就容易混淆。我先让学生说出质数和奇数这两个概念。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叫做质数。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然后再让学生讨论:①所有奇数都是质数吗?②质数都是奇数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有一部分奇数有两个约数是质数,质数除了“2”以外,所有的都是奇数,这样找出了异同点,也就明确了概念。

三、巩固概念

在学生初步学完概念的基础上,应及时加强巩固概念的训练。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应采取什么措施改巩固概念呢?

1、理解中巩固。在学生学完概念后,应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加深自己对概念的理解。然后由教师提问,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巩固了概念。如:学完互质数的概念后,在练习课上,我让学生看书,边看边想黑板上的问题,①什么叫互质数?②按要求举出三组互质数的例子。、

a.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的互质数:(5和6)

b.两个都是质数的互质数(3和7)

c.两个都是合数的互质数。(8和9)

2.比较中巩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在教学进入一个阶段后,应把一些相近易混的概念安排在一起加以比较,从比较重加深对概念的巩固。如“①整除与除尽有什么区别?②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

3、整理中巩固。在教学进入复习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把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系统整理。因为教学概念有自身的系统,往往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发展,通过整理,就像珍珠穿线一样把概念串起来。

篇3

新课改教材,非常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供学生学习,在素材选择上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情境设计也很重视,但是往往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不明显。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运算顺序;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但是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这样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才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不是重灌输,轻启发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然而受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和影响,对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还不适应,仍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平时不善于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他们认为只要把学生教会就行了,学习理论又浪费时间等。因此,在教学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单一”的授课模式。学生纯属充当知识容器,消极地接受知识,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取消。

三、不是重教材,轻创新

教师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处理。多数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四、是创设教学故事、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我们都很清楚,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尤其是对童话故事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创设学生周边的故事和童话故事,就能起到事半倍功的效果。爱玩好动也是小学生的天性,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还没有明确,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所以在课堂上创设游戏情景,则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是巧设疑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中的社会交往是学习交往,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是未来社会的整体要求。新课改的教学就是要求达到自主、合作、创新的目的。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这说明了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我们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要由教师一人从头讲到尾,从始讲到终,要改变长期来单向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既能使学生准确、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方法,又能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积极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积极参与,而且注重适时介入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等习惯和能力。

六、是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摒弃传统理念,对教材内容有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要敢于质疑、敢于处理、敢于创新,大胆的采用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观察、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合作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而且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数学的探索性思维在教学中的最高点,它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把握好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尺寸,这是当今面临且迫切解决的一个课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逐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篇4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新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17-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多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展现数学魅力的舞台。因此,在我们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从而使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为此,笔者结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的认识,谈谈自己观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许多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认为数学枯燥乏味、抽象难学,尤其是小学四年级数学在内容、难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使得学生学习更容易失去兴趣。要让数学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过去传授知识的不良习性,变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在设计教学时就充分考虑,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性的学习情境中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而不是在教师枯燥单调的讲解中去接受知识。此外,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可操作、熟悉的情境下去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去动手测量、亲自演示,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极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换教师观念和角色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对形成的传统观念进行修正,重视对学生能力、创新及态度的培养。教师要杜绝一味地在课堂中讲,学生只是听的填鸭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而教师对课堂进行主导。通过对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不但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所以,对于小学四年级教学而言,教师应该放手,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知识,在玩乐中学习,促进其全面的发展。此外,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是一个具有赏识、和谐、宽容的师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利于促进其学习。

三、创设情景激疑

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应创设认知需要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必然需求,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②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③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产生问题。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出示一组数:33、36、39,问: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接着出示另一组数:23、26、29,问: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就是个位上的数是3、6、9?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的情境中肯定会引发想探究的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和什么有关系?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

四、培养口算及计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提高了口算能力,才能提高计算能力。在每天教学开始前,花几分钟时间出一些口算题考一下学生们的口算能力。例如:25×4=;5÷8=;125×8=;90÷5=……等等,为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可以按座位顺序依次出题回答,对于反应快的给予表扬。这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其口算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计算过程中,若能合理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运算定律及计算公式,掌握一些运算技巧,经常会让计算变得更加简洁,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例如:十几乘十几(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13×11=?,简便解法,1×1=1,3+1=4,3×1=3,结果为13×11=143;25×9×8=?利用交换率将其转换为(25×8)×9=200×9=1800,这样就很容易得出结果。还有很多这样的运算法则及技巧,若能很好的运用,这将对于提高计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比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学生们都准备了三根木棒,先让他们自己摆一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逐一说说自己摆的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并让他们通过比较两根木棒一另一根木棒的长短,自己进行发现、总结。在"你说我来做"这个环节中,当一个学生说出一种三角形的时候,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摆弄,根本没有空闲去做小动作。整节课,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兴趣昂然,表现活跃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为了改变数学概念课这种现状,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教师应重视对数学概念的讲解,通过讲解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概念知识。二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概念模式,真正在讲上下功夫,力争把数学概念讲透。我在教学实践中吸收同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下列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模式的指导思想

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参与的主体作用。

二、模式的目标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使学生具有主动合作参与的意识,积极探索的态度,牢固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让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多向交流过程,培养学生“交流、质疑、合作和创新”的现代意识;发挥学生群体互动的活动功能,理解基本知识,掌握基本规律,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基本的素质。

三、模式的特点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情意为主旨”,重点体现:自主与合作,应用与创新。

四、模式的基本结构

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成立体交叉,形成有机结合的多边关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和“四个阶段”进行。三个阶段是:(1)诱导阶段;(2)尝试探索阶段;(3)运用实践阶段。四个环节是:(1)形成概念;(2)理解概念;(3)掌握概念;(4)深化概念。

五、模式实施策略

(一)诱导激趣阶段

这一过程有两个环节,即:铺垫 ——揭题。在教学中,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如通过“计算、竞赛、实物操作、 设疑、讲故事、做游戏”等创设问题探索,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其次,作好知识铺垫,诱发参与意识;再次,启发、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问题,引起认知冲突。

(二)尝试探索阶段

这一过程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的。(1)老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从中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规律。(2)组织学生小组间进行操作、讨论、争辩、交流等形式,然后全班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自我反思,融会贯通,从而发现规律,归纳方法,获得最佳答案,促进群体互动。(3)教师因势利导,不断对学生加强学习指导,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使他们克服认知障碍;同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陈述自己所做的归纳、总结,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三)运用实践阶段

篇6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实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新舞台,并为教师提供广阔发展的空间,促进教师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尽快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师角色

1小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1.1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观念的束缚。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1.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学,能够以新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2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历史上,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特征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演变历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在新的世纪里,教师这一角色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当今在教师角色的重塑过程,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将历史的和现代的价值意义重新审视,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具体来说,教师的角色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教师的职业观:要从做“教书匠”式的教师,向承担“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转变。教师的教育主体观:要从在教师为本,或以教材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教师的价值观:要从主要是学科知识的拥有者,转向知识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的师生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是互动的合作关系、朋友关系。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升学负责,转变为“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的功能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正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所决定的。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管理观:角色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的成才观、发展观:要从一次性拿到资格证书可以一辈子当教师,转变到必须靠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而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的课程观:由课程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化为以教材为知识载体的师生课程文化的共建者。

3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规教学行为的改变

教师将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演出一个新的剧本,教师将进入课程规定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可以预言,新世纪中国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上具有明显变化的职业。新课程对课堂常规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授受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控制方式,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亿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教师在新课程的授受时,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品质的培养,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权力型社会控制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

3.2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递为重点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地、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记忆,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4教师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

篇7

一、概念形成的途径

1.比较法。通过比较概问的异同点,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2.类比法。通过两个概念或多个概念之问的类比,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

3.归纳法。有些数学概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教学中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的本质属性。

4.数形结合法。重视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

5.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设计动态图形,利用旋转、平移、分割、叠加等手段,直观清晰地展示概念的发生、发展、变化、演进的过程,促使学生的认识从片面到全而、从现象到本质。

6.适当运用变式。在教学中运用图形变式、语言变式、符号变式等手段变更对象非本质因素,对抓住本质因素,进行准确概括是十分必要的。

二、概念引入的方法

1.运用直观手段引入。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丰富感性认识。

2.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加强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通过旧知识引入。许多概念建市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之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教师通过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巧妙地过渡到新知识,既自然,又能保持知识的连续性。

4.通过实验引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解新概念时,教师可改变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5.创设故事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三、概念的理解及掌握

1.从模糊过渡到精确,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抓关键词,剖析概念内涵。为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需逐字逐句深入浅出地分析,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将其内涵层层剖析,使潜在的内容得以必要且足够地展现,从而获得概念的真实含义。

2.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掌握概念。通过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辨析概念。在数学中,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帮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还要运用否定例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促使学生灵活透彻地理解概念。

3.应用数学思想及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如归纳、类比、数形结合、转换等,按一定标准对概念分类。通过对概念进行分类,如交叉关系、属种关系、同一关系、矛盾关系、并列关系等,帮助学生辨析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发生概念间的混淆和混乱。

4.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激活旧知识。学是与一定的社会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概念,进行意义建构,形成恰当的“心理表征”。

5.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所有对象的集合。概念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1)精辟讲解,加强教学的科学性。(2)运用变式,克服消极定势。(3)运用比较,区别易混淆概念。

四、概念的运用要合理

1.重视概念的“双向性”。概念是条件和结论互为充要条件的真命题。因此在选题时,教师可适当选择“双向性”习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注重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立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运用中应注意五个问题:(1)练习目的要明确。(2)练习层次要清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系统,将所学新概念及时地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把新旧概念融会贯通,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新概念。(4)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判断的能力。(5)选择典型性习题,避免大量重复练习。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改 课堂 教学 理念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教学理念对于日常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了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的做好教学定位,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做好数学教学。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课改;小学数学;成效

一、前言

小学数学是启迪学生数学思想的最初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可以这么说,小学数学的教学成败关系着每一个小学生未来的人生。因此,我们国家很重视小学数学的教学。近十年来,课改一直为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十年的课改印证着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成长的轨迹。对此,大部分学者认为十年课改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直帮助着中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事业成长,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灌输为主”变为“引导为主”,提倡“师生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等思想。这些都为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增添了不少动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本文针对此,详细分析了课改十年来小学数学课堂的变化,并且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以及收到的成效。

二、课改十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根本任务。纵观近十年来的小学数学课改,我们可以发现小数学课堂正在慢慢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根据王新民等人的研究调查报告显示:在研究选取的北京市海淀区、天津市河西区以及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等10所城区小学课改前后的对比分析显示如下。第一,数学课程师生互动形式发生了变化。对师生互动行为为主体类型所占课堂时间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可以看到课改前全体师生互动比例32.8%,在2005年全班师生互动的比例约为42.3%,而2011年时达到约为47.3%。这显示了师生互动在课改精神的推动下慢慢呈现递增趋势。第二,学生讲解呈现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对学生讲解所占课程教学时间的比例进行统计,可以看到2011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生讲解时间比例明显超过课改前以及2005年小学课堂的学生讲解时间比例。第三,教师讲解和课堂练习的时间逐步减少。与课改前和2005年相比,2011年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讲解和课堂联系的时间均有所下降。2011年全年在调查的计算小学中此比例相比课改前下降了10%左右。

三、小学数学课堂变化的原因以及收到的成效

1.影响小学课程变化的原因

首先,师生互动时间所占课堂比例的提高与课改的思想一致。我们都知道,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基础教育都为应试教育模式,即使提出的素质教育也未能完全贯彻实施。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教师则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课改的思想则是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让学生与教师可以以合作的关系共同探讨知识。而随着课改的深度和力度的不断加大,这种思想慢慢的影响了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使得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重视。其次,学生讲解则是因为当代教育是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而创新性人才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让学生讲解为主的教学思想则可以大大增加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解释的机会以及提高学生沟通协商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学生讲解”是课改十年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它已经慢慢发展成为了一种高效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最后,教师讲解和课堂联系的时间缩短是因为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思想。教师一味的灌输知识并不一定能使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而课堂练习则又是将最重要的课堂学习白白浪费了。新课改思想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时间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则说明在我国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过于专注“双基训练”的弊端已经开始得到了逐步改善。

2.课改后的十年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所获得的成效

可以这么说,在近十年来的小学数学课改中,小学数学的教育事业获得了许多进步,收获颇丰。具体来说,首先,新课程让小学数学教学真正做到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大胜利。比如在商店中售卖皮鞋,就可以通过课堂中师生互动模拟商店销售问题,设计出“用数据说话”的场景,为学生们学习数学创设生活环境。其次,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更加“活动化”。小学数学教学一改以前“灌输知识”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让学生自主实践,自己探索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为教学相长提供了条件。再次,课改后的课堂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让学生观察,理解,讲解,进步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论

当然,课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经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课改十年来的精神理念一直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新课改精神的引导,同时要注重开发创新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教学情境 教学评价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小学美术教学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和发展培养一种持久的兴趣,产生美术学习的自觉动力。新课程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美术教师应该努力具备全面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用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处理教材、组织学习、实施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改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

小学生的情感需求较为强烈,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呵护、关爱和集体的认同,同时希望获得新的体验,获得对新奇事物的认识,而这些需要必须通过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满足。现今美术教材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择教学内容,每个课题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如《小鸟的家》一课,过去只要求学生用不同形状组合成各种动态的鸟,并为鸟设计不同的家园;如今,还要求教师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体会鸟在笼子课里失去自由、森林被砍伐及当猎人手拿猎枪鸟儿害怕的不同情境的不同感受。同是画一幅画,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大不一样。同是一节课,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课程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具体生动的情境教学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对事物的认识依托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要善于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想方设法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例如在学习《兵马俑》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静静地欣赏图片,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俑”?你想了解兵马俑的哪些问题?兵马俑原来是有颜色的吗?兵马俑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动态……设置问题,首先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要注意难易适度,问题的解答学生一般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境教学能够有效联系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使小学生通过学校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师生教学过程中情感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共同进步与发展的目的。

二、正确运用教学评价,增进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感情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过去由于对美术课不重视,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适宜美术教育,因此美术课的评价作用长期被忽略。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评价是促进教学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正确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善自己的工作。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是否真正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主动的参与式学习为出发点,课堂中简短的表扬、鼓励的眼神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要将考试成绩或某一次作业效果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美术教学应立足于平时的学习,选取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如学生的自我评价、美术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多种形式的作业评价等。如建立美术档案袋,将一学期的学习成果积累起来,由自己挑选最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学生之间进行评比,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对自己也有全新的认识。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依据新课程改革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有效开发与整合教材,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新课程突出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及弹性力度,为教学留有更多可支配的余地,为教师潜能的发挥开拓广阔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采用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例如,在《鱼儿游游》一课中,教材只介绍绘画、剪贴、泥贴等作业形式,有的教师进一步开发教材,对课程二度设计,用乒乓球制作会游的鱼,还有的让学生把自己打扮成一条鱼。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们拿到任何一本教科书,都必须首先研究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感兴趣,并对课程进行原则性的构思、独具匠心地开发、巧妙地设计、综合性地整合,体现教学的创造性、趣味性、新颖性、生成性。

总之,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为美术教学服务。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领学生从教科书中走出来,从课堂中走出来,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到社会大环境中学习美术,体验美术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