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项目式学习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概念图;图式交互可视化;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47-01

一、什么是情景模拟环境教学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一种近似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二、问题的提出:英语教学需要进行图式交互可视化

在高职英语课堂中,课堂交互受个体、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约,阅读教学形式单一,教师照本宣科、以讲为主,学生聚焦文本、以应付考试为主的教学状况仍普遍存在,教学效果存在随意和沟通不深入等交互失效的现状,缺乏有效培养思维能力的课堂交互手段仍然制约着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化改革。

我国的图式理论由于其通过分析语言学习的理解过程而进行交互设计的特点,对英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图式理论认为须具备两个条 件:一是具备与模拟情景相应的图式知识;二是在情景演绎过程中成功激活相关图式。图式理论提出了英语学习交互的必要性,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图式理论没有给出指导阅读教学交互的具体教学方法。

三、问题解决:用概念图支持客运服务英语教学中的图式交互可视化

1、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概念图辅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其他教学方式不具备的优点。概念图的图表特征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概念图支持下的交互式英语模拟情景教学模式,旨在教师的英语教学设计和引导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依据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特点,通过学生主动、互动、合作学习,形成主题结构概念图和主题拓展概念图,实现快速、准确、深度、扩展的英语学习,综合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英文能力,提高思辩能力。

基于情景模拟的铁路客运服务英语教学模式所开展的图式交互可视化教学设计,利用概念图技术支持师生通过交互扩展,整合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策略,绘制以铁路岗位主题为核心概念展开的学生主题概念图、教师主题概念图、学生拓展主题概念图,构建学习共同体,支持学生主动、协作、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不同主题概念图的交互学习过程中,实现准确、深度、扩展英语知识储备,培养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提升思辨能力。其教学交互策略运用在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学生主题概念图绘制、学生主题概念图选组、教师主题概念图设计、师生主题概念图比较设计、拓展主题概念图设计5次交互中。

2、教学设计流程。(1)第一环节为课前学生合作交互,即学生主题概念图绘制图式交互可视化策略,通过制作学生主题概念图,搭建可视化学习诊断平台,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对项目的思维图式,进而调动学生思维。在此环节中下发客运服务英语中某一工作岗位项目任务书,描述项目学习目标;交代项目任务;如工作场景为车站候车室、学生根据其要模拟的环境课前进行查阅资料、掌握其工作岗位的具体作业内容,为对候车室场景的模拟打下理论基础。(2)第二环节为课中师生协作交互,包含三次交互。第一次交互是学生主题概念图选组图式交互可视化策略,指由教师主持、学生主讲的学生主题概念图互动。在此环节中、在补充和修正学生对候车室环境掌握的理论知识,着重老师对学生所查的工作岗位标准进行更进一步的讲解,提出其质量要求。第三次交互是师生主题概念图比较设计图式交互可视化策略,指可视化比较师生主题概念图中 高层次文化思维概念互动。通过探讨师生主题概念图的概念空间布局所展示出的不同文化思维 能力的直观认知数据,帮助学生就相同的概念进行重新认识进而修正原有图式(再概念化),从不同角度理解岗位需求,总结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元认知体验和理性思维能力。(3)第三环节为课后学生自主交互。该交互是拓展主题概念图设计图式交互可视化策略,指学生运用网络充分开展主题阅读,总结设计出与主题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相关命题,深入文化熏陶;教师通过班级博客及QQ群引导交流,辅评价学生拓展主题概念图知识结构。

通过3个环节和5次交互,学生经历了图式“编码”―展示填充比较“提取”活动―重建图式“编码”的可视化有序知识建构交互过程。通过逐步构建多层次的主题概念图,学生训练了由点串成面的思维方法,进而形成从整体上了解自己对课文理解的思维图式。通过任务环境的模拟,有序地预设学生与教学内容、生生、师生间进行教学交互的程序规则,有效增强学生学习交互的频率和效率,整合多种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资源价值的最优化,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 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 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 界, 2010,(1): 11-16.

篇2

关键词:JAVA;教学方法;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60-02

JAVA语言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编程语言,无论本科、大专,还是高职院校,甚至技校基本都开设了这门课程。 JAVA语言是一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学习该门语言,最重要的一点是思考问题时能以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思考。只有具备了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才能真正掌握JAVAY语言的精髓。

本文是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教学进行了初探。

1 面向对象编程的教学中常见问题

1.1 学生更易于使用面向过程的方式进行思维

多数院校在讲授JAVA课程之前,都会在前一学期开设C语言课程,通常这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编程语言,而C语言是典型的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学生熟悉了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思想,现在突然要其转变思维方式,学生难以接受。

1.2 面向对象中的概念较为抽象

在进行面向对象教学时,一般先接触到的概念是类和对象,这两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相对好理解一些,再继续学习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时,接触到封装、继承和多态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还要通过代码把这几个概念表现出来,就更困难了。很多同学都是在这个时候打了退堂鼓,放弃了对JAVA的学习。

1.3 按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面向对象的思想

在讲授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时,通常都是先讲概念,然后举例进行代码验证,这样的方式第一学生会觉得枯燥,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第二代码验证通常都是比较单一的,前后例子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没有获得综合性的体验,缺乏对知识点认识的统一。

2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

我们专业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了JAVA教学的新模式,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大纲,要求该课程紧紧围绕“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目标展开教学,对每一单元都提出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单元的三个目标分别是:

知识目标:掌握类的定义与对象的创建,熟悉构造方法的作用及应用,深入理解面向对象三大特征: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的Java语言实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编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协调能力,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探索未知,不惧失败的精神。

为了达成上述三个目标,确定了以计算图形面积为主的相应教学内容,共需22个学时。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探讨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构建性,支持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自和中心地位。换言之,它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1]。

在教学中通过计算图形面积将面向对象的三大特征关联起来。具体教学过程为:先让学生用面向过程的方式求解圆的面积,再转换成面向对象的编程方式,加深对类和对象的理解。通过给半径赋一个负值,提出问题,引出解决方案:封装。当我们要求学生计算其它图形的面积时,又可以引入多态的概念。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学生既理解了概念,又能把知识点贯穿在一起。

3.2 行动导向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在基于高等职业环境条件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其更强调职业情境要求突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知识的性质和表征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能有效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实践能力,并彰显职业教育魅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正逐步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界的一种思潮,为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积极研究并积极推广应用[2]。

我院近几年一直在大力推广行动导向教学,从各系各专业推选出多门示范课,对老师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我们根据学生情况推出了“快递打印系统”这个项目,并将项目分成6个情境,通过情境将知识点连接起来。通常实施会分为(1)确定项目任务、(2)制定项目计划、(3)实施和(4)检查评估四个步骤[3],在第一步中学生会积极查找熟读资料,了解项目内容和功能,第二步教师按照软件工程方法,要求学生制定项目计划书,教师需要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控制好进度和难度,第三步实施过程,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困难,指导和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第四步评价以鼓励和建议为主,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3.3 改变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的方式

对任何人而言,无论什么事情,有兴趣才有动力,才会主动去探求,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尤其是。一般Java教学都是按知识点的编排顺序进行讲解的,如讲授java基本数据类型,如果一个个地讲解它们的定义、特点和范围,学生是很难集中注意力的[4]。我们在讲授之前会先演示“快递打印系统”项目,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完后可以达到的目标,同时搜集并演示一些java编写的典型小案例,提高学生兴趣。讲解新知识点之前,会先设计好相应情境,并提出问题,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逐步掌握新内容,而不会觉得枯燥。

4 考核评价的督导作用

为了能让学生配合好教学,我们尝试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帮助督促学生的学习。我们采用了小组学习法,5至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模块完成之后,由一个小组成员代表进行讲解,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再综合进行评价。每次评价都记录在册,期末进行综合统计,统计结果作为过程性评价的最终分数,占到该门课程总成绩的60%,由于占比较高,学生在平时也要努力认真才能取得好成绩。另外这种评价方式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5 结束语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尝试,我们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还要不断改革创新,提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红杰.JAVA语言程序设计之基本语法的教学研究[J].软件,2014,35(6):23-25,29.

[2] 江务学.行动导向教学法在jav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计算机,2011(4):37-39.

篇3

关键词:C++;程序设计语言;专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39-02

一、前言

1.C++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和优点。计算机程序语言是不断演变的。C++语言是由贝尔实验室Bjarne Stroustrup博士及其同事开发的,他们在C语言的基础上逐步发展C++并将其完善。C语言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语言,它具有语言简介、灵活方便、可移植性好等优点。C++语言不仅继承了C语言的这些优点,还克服C语言自身的缺点,在其功能上做了本质性的革新,即面向对象的机制,有助于程序员开发软件的高效性和灵活性。目前C++程序设计语言已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成为高校很多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2.C++程序语言的教学现状。C++程序设计语言在给软件开发带来效率和增加代码灵活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Scott Meyers指出C++是一个难学易用的语言,它的难学不仅表现在广博的语法、语法背后的语义、语义背后的深层思维,以及深层思维背后的对象模型;还在于它提供了四种不同而又相辅相成的编程范型:基于过程(procedual-based)、基于对象(object-based)、面向对象(object-oriental)和泛型(generics)[1]。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讲授语法概念为主,学生们只是孤立的知道语法,而C++程序设计的能力不足,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即使考试成绩很高的学生,对语法很清楚,但是让他们设计简单算法,例如,工科专业处理数据时经常用到的拟合算法,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这种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对程序语言语法十分熟练,而程序设计能力很弱的现状。为了改善这种现状,一些高校提出了项目或任务驱动式或是以案例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编程“项目”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2]。C++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特点的课程,项目驱动方式,确实能够更好的将教学重点从老师单纯地教语法知识点,到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编程和学的过程中。但是目前的项目驱动方式仍存有问题,例如,项目的题目学生不感兴趣,学生认为一些项目和他们的关系不大,甚至认为C++的学习对专业应用没有用,从而导致有些组完成的项目不理想。

鉴于此,本文提出将C++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与专业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C++程序设计语言是解决专业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

二、C++程序设计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关系

C++程序设计语言与专业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它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为解决专业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同时专业常识可以辅助学生在C++语言学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C++程序设计语言为解决专业问题提供了一种工具。C++程序设计语言工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能解决一些专业问题,例如,机械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的单片机设计课程,单片机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编程,while、for循环语句及不带参数函数十分常用;或是金融专业中投资组合优化,为了得到最优的投资方式,根据数据得到投资组合模型,采用C++编写投资组合模型,从而通过计算机分析出最优的投资方式;或是化学专业中,为了分析两种分子结构的相似度,从而寻找最大公共子图。众所周知,最大公共子图问题是NP完全问题,靠人力分析太慢,可以应用C++编程,让计算机代替求解;或是医学专业中,研究新药的开发,分析新药在小白鼠上的反应得到的数据需要分析,分析过程中设计到拟合算法和精度分析等,用C++编程会大大简化实验员的工作量。尽管C++程序设计语言对于专业的学习十分重要,但是专业课老师反映多数学生对于C++程序设计语言的掌握不牢固,即使当时得分很高的学生,也不能顺利而高效地设计出算法。原因之一是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时候只是专注于语法的学习,而不专注于程序语法背后的语义、以及语义背后的深层思维、深层思维背后的对象模型的学习,而且计算机程序语言的教学脱离了应用,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计算机编程语言是一种工具。

2.专业常识辅助C++程序设计语言中抽象概念的理解。C++程序设计语言中的一些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例如类的概念,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能很好地掌握类的概念,也不能明确地区别类和对象,而专业常识可以辅助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机械专业中螺母可以看成一个类,这个类有规格、牙距、最大外径、高度等属性。有一个规格是2.5,牙距0.45mm,最大外径6.4mm,高度2mm的六角螺母,这个螺母就对应于对象,从而向学生们解释了类和对象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同时机械专业的学生也知道了螺母的属性有哪些。

因此,专业知识和C++程序设计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让学生们增加对C++程序设计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对专业知识有所了解,深刻理解C++程序设计语言对于专业学习是一个重要工具。

三、C++程序语言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既然专业知识和C++语言之间相辅相成,在教学活动中应将两者结合,从而使学生对C++学习提高兴趣,同时也了解了专业知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概念的讲解和项目的选取。

1.概念的讲解。C++的概念相对于C比较多,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尤其是专业相关的实例。例如:类的继承性是面向对象编程的一个重要性质,在讲解继承性的时候,可以结合专业背景知识来说明继承性的好处;机械专业中,零件的设计过程中设计新零件是基于旧的零件的基础上改进,可以看成新零件继承了旧零件的特征,而添加了一些新特征,从而省去了大量重复的工作,C++的继承性同样具有这种优点。C++的继承性是指在一个基类上定义了一个派生类,派生类继承了基类所有属性和操作,同时增加了其他新的属性和操作,这些新属性和操作是基类不具备的。这样就可将专业常识和类的继承性结合起来,有助于C++概念的理解。

2.与专业背景有关的项目。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编程的学习过程中,但是项目的选取十分重要,如果应用背景学生不了解,使其对于项目的完成形成一定的障碍,因此项目的选取与专业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了解项目的要求,提升对项目的兴趣。目前,很多高校采用拟合算法的实现作为一个典型项目,但是单纯地讲拟合算法,没有专业应用背景,学生觉得很枯燥,可以将拟合算法和专业背景结合起来,比如面向机械专业的学生,可以以逆向工程为例。教师在介绍项目的时候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逆向工程的技术背景。逆向工程是一种能根据现有的物理部件通过CAD、CAM、CAE或其他软件构筑3D虚拟模型的方法。逆向工程的过程采用了通过丈量实际物体的尺寸并将其制作成3D模型的方法,真实的对象可以通过如CMMs、激光扫描仪、结构光源转换仪或者X射线断层成像这些3D扫描技术进行尺寸测量。这些测量数据通常被认作是点集,缺乏拓扑信息,并且通常会被制作成更有用的格式,例如多边形网格、NURBS曲线或者CAD模型。由此,学生知道逆向工程的定义、内容和过程,而拟合算法是逆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介绍项目时,将逆向工程的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比如实现一个旋转面的三维数据点,并重构出这个旋转面,并给出旋转面的母线和旋转轴。面向医学专业学生,可以以实验数据分析为例,例如放射后细胞存活的实验,教师先介绍一些放射治疗的背景、效用和副作用等,并指出细胞存活实验的重要性。介绍细胞存活实验的实验,通过实验得到一组数据,并通过C++程序设计语言,得到放射后细胞存活量的变化曲线图。由上面可知,同样一个算法,在不同的专业中应用是不一样的,如果在说明拟合算法时,向机械专业学生介绍放射后细胞存活的实验,或是向医学专业的学生介绍逆向工程,他们更加难理解项目,项目的完成效果也不佳,因此项目的选取应与专业应用结合。

四、结论

将计算机程序语言的教学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是什么,计算机程序语言能解决什么样的专业问题。计算机编程语言一般是大一、二的基础课,很多新生都不了解自己的专业究竟做什么,因此,这种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专业,也有助于他们将C++程序设计语言应用于专业的学习和实际问题解决中。

参考文献:

[1]侯捷.改善程序与设计的55个具体的做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陈帼鸾.“项目驱动”教学法在C++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教育创新,2009,(7).

篇4

关键词:Photoshop;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7-7705-02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中,Photoshop课程是一门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专业主干课程,操作性强、实践应用广泛,该课程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动性和探究性的学习精神。对这门课的教学“好上”,但“上好”却很不容易。面对学生起点水平的参差不齐,个人兴趣、审美能力的差异,如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乐学、好学的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每一个计算机教师都曾思考过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课改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上好”Photoshop课程教学,对Photoshop课程的多种教学模式应用进行探讨。

1 用“类比法”教学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Photoshop中包含着许多抽象图像数字化的通用概念,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学习有关的计算机图形处理方面的共他软件。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对初学者来说,这些概念完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东西,难以理解,比如矢量图、位图的概念,存储图像信息的内容及方式,图像文件的各种格式等,这些仅从课本的描述、学生是不容易接受的。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这些概念,而不至于被这些抽象的概念弄糊涂,丧失对整个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开始时,讲课的重点放在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熟悉的现象来解释图像处理中的每一个抽象的概念。首先是矢量图与位图的概念,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是学好图形数字化处理的关健,只有理解了这两个概念,才能真正理解图形数字化处理的原理。对于矢量图,可结合学生熟悉的数学几何中描述几何图形的方法来进行类比讲述,即当图形的整体几何属性用文字描述后图形就是唯一的整体对象。对于位图的概念,可以类比在大型文艺活动中背景图案的的形成原理,这些图案远远看去非常清晰,且不断变幻,其原理很简单,即由很多人整齐地排成行和列,每一位置上的人只要记住自己该举出的颜色,而不用考虑其他人的颜色,图案就确定了,即一幅幅规则的图案其实是由许多点组成的,每一点上信息是独立的,将这种描述图像的方式应用在电脑存储图像信息时,就是位图。通过这样类比后,学生一般都能很快理解,还有许多的概念,如快速蒙版、图层蒙版、通道等都很抽象,同样需要用类似的方法讲解。

2 通过大量的“模仿”制作加强学生对Photoshop操作的全面掌握

Photoshop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图像编辑软件,其界面采用面向对象设计结构。操作简单,功能却非常强大,被广泛应用于印刷、广告设计、网页制作等图像处理领域,是一种实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记住一些概念,弄懂窗口中的一些命令菜单、按钮及浮动面板的功能及使用。理解掌握概念显然很重要,但仅有概念并不等掌握了Photoshop技术,真正掌握Photoshop技术应该是能熟练应用Photoshop提供的各种功能,随心所欲设计创作出有一定水准的作品,要达到这种境界,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需要的是实践经验,这完全是由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经验需积累,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磨练的过程,以积累经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大量模拟一些典型效果的制作,通俗地讲是“照葫芦画瓢”,在学习路径工具时,在给学生介绍了一些基本的工具和命令之后,我给学生的一般任务是根据所提供的图片素材,按照样张所示,模仿制作霓虹灯效果。而提高任务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美情趣,大胆创作一张霓虹灯效果动画。实现证明这种方式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反复模拟,一方面能使学生全方位使用Photoshop中的大量命令,一些常用命令被反复使用,学生会逐渐领悟各种命令的功能及适用范围、命令中各参数的含义、不同的参数值对效果的影响等,逐步积累经验。通过不断制作出各种效果,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了Photoshop的功能,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这种不断实践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色彩理论、图像数字化处理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能逐渐在理解清楚的基础上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创作。

3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真正掌握Photoshop技术

通过大量的模拟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创作基础,接下来的课程安排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创作磨练的过程。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Photoshop 课程教学中,我们尝试把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成职业活动中的项目、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索、研究,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让学生充分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3.1 精选任务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任务和项目的设计、选择,是整个实施过程成败的关键,一个好的任务或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首先,任务的设计必须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并以此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既坚定学生专业对专业发展的信心,又能引起他们对本课程的兴趣。比如,根据Photoshop在广告、数码相片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可以设计出公益宣传海报制作和拍摄并制作校园文化相片等项目。

其次,任务和项目的确定,必须能将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既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又能运用它去解决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

3.2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走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中,亲身感受在特定情境中所激起的情感,全身心的投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学生以2008北京奥运为主题,自主寻找素材,通过文字、移动、渐变、自由变换、滤镜等工具,为奥运志愿者设计出T恤,把学生对北京奥运的热切期盼和自豪感渗透到课堂当中,使创作的情境既有时效性,又有真实性。

3.3 实例分析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实例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实例本身可能并没有统一的答案,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教师通过导入实例,作简单提示性思考建议,让学生参与讨论、思考,对实例进行分析,分解出所引用的知识和技能,引出理论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由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方式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比如,在无偿献血公益宣传海报制作中,首先组织学生根据活动背景进行讨论,让学生搞懂解决这个活动的任务所需要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根据学生所搜集到的相关海报,组织学生一起通过“方法和步骤”进行分析,一起完成整个活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分析思考过程中,把感悟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知识。

3.4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思维过程,思维发展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通过设计富有职业活动特点的问题,营造特定的思维氛围,来挖掘更深、更广的思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在我校进行纪念“5・12”一周年的宣传海报制作中,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固定的内容,让学生在众多的资料中查找,从图片、内容、布局、创作手法、创作工具等,自主探究,积极创新。教师只是跟踪学生的设计思路,加以引导和引领。通过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4 评价激励,以“评”促“学”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是管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中的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以“评”促“学”,是保持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评价。

4.1 建立明确的教学评价机制

对计算机技术课程良好的学习兴趣能有效促进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发展,其中教学评价就是一个有力的手段。学生为了达到评价标准的要求,就不得不迫使自己努力学习,从而促进了计算机技能的发展。在开始上Photoshop课程的第一节课,我就告诉学生这门课的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占60%,期中、期未两次综合测评的成绩各占20%。有了这样的约定,就严格的从平时的每一次课堂练习开始执行。教师随时对学生保存的作业进行批改,并通过教学广播进行讲评,便于老师、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

4.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对Photoshop课程的评价方式我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三种形式。其中教师评价是最主要的,除了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控制软件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以外,在课后我会对全体学生的作品作出相关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公布在网上。等到下一次上课学生便能看到我对他们作品的评价。当学生完成作品后,由各小组将作品进行介绍展示,包括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及解决的办法,收获与感受等方面。其他小组、学生个人及教师就任务计划的合理性、完成情况、完成质量、合作精神、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确在项目学习中的优点,以及了解自己在理论和操作技巧上的不足,完善以后的学习。在作品的评价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激励学生,并且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在评价激励中获得提高。

总之,Photoshop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单纯靠教师的爱心和耐心已不能满足日益个性分化的中职生,为了有效提高他们的接受力,需巧妙地找到他们的最佳接受点。在Photoshop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探讨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能力,并使之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均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李群先.高校普及Photoshop课程的意义及其教学方法[J].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篇5

关键词:语言迁移 概念迁移 二语习得

一、引言

回顾语言迁移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兴起,经历了70年代的衰落,到80年代的再崛起,发展至今,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维度和研究层面上都有了新的突破。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和跨学科领域的融合,一些二语习得研究者开始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角度思考语言迁移问题。一些学者明确承认“母语可以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影响二语”[1]的观点,并开展了一系列被称为“概念迁移”的研究。2008年Jarvis等在《语言与认知中的语际影响》中首次对概念迁移做了系统阐述。Odlin支持“概念迁移”这一说法,指出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会体现在二语言习得的理解和表达上[2](P26)。俞理明指出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除了在词汇,语法等语言层面影响二语习得,在概念范畴也对二语习得存在影响[3](P155)。刘永兵等指出两种语言概念表征不同,二语习得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概念迁移[4]。目前概念迁移研究处在理论阐释和实证证明阶段,概念迁移理论的修正和完善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对语言迁移研究中出现的概念迁移新视角进行理论阐述,指出研究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可以进一步推动语言迁移研究发展,促进我国对这一新动态的研究和利用。

二、概念迁移阐释

(一)概念迁移的理论基础

Jarvis和Pavlenko认为用语言相对论解释语言迁移现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迁移研究中最重要的成果[5]。本文所指的“语言相对论”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及与之相类理论的总称。沃尔夫本人对语言相对论的描述是“不同语言使用者会因为语法的明显差异对相同外在事物采用不同的^察方式并作出不同的评价”[6]。沃尔夫观点分为强式和弱式两个流派。强式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方式,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语言形式决定人们对宇宙的看法,语言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这一观点被称作语言决定论,现已不大被人接受。弱式假说承认语言在人们认识宇宙、描述世界中的作用,但该假说认为思维方式的跨文化差异是相对的,语言结构只是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不起决定作用。这一假说被称为语言相对论。Odlin指出与“强式”语言相对论认为的语言决定认知的立场相比,“弱式”语言相对论认为的语言影响认知立场是可信的。[7]

(二)概念迁移术语的提出

概念迁移研究出现的标志是“概念迁移”术语的正式提出[3](P145)。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一系列从语言相对论视角展开的研究中,有学者开始使用“基于概念的迁移”“基于概念的影响”等说法,并已有不少研究涉及到概念层面的语言迁移现象。1998年坦普尔大学的Pavlenco在其论文SLA and acculturation:Conceptual transfer in L2 learners’ narratives中首次使用“概念迁移”(conceptual transfer)这一术语。同年,俄亥俄大学的Jarvis在著作Conceptual Transfer in the Interlingual Lexicon中首次把概念迁移这一术语用到语言迁移研究中。在2000年Jarvis等发表的论文Conceptual transfer: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y of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和2005年Pavlenko出版的论著Bilingualism and Thought中“概念迁移”得到进一步阐释。Odlin也发表系列论文公开支持“概念迁移”这一说法。2008年Jarvis和Pavlenko合作发表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该书结合当前语言和认知领域正在进行的研究,首次对概念迁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为语言迁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框架,是继Odlin 1989年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之后语言迁移研究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著作。

(三)概念迁移内涵

语言迁移研究在经历了对比分析假设时期、中介语假设时期和认知理论时期后,人们开始对迁移发生的心理机制感兴趣,并用语言相对论为语言迁移现象做出解释。Odlin认为概念迁移实际上就是二语习得领域涉及语言相对论的研究[2](P26)。Jarvis指出概念迁移主要探讨深层的非语言(或超语言)概念表征对学习者或双语者母语和二语使用的影响[8]。概念迁移可以从观察、方法及假设三个层次进行阐释。第一层次是指概念迁移研究的手段和表达方式。通过不同语言背景下二语学习者或双语者具体语言现象描述的微观观察,研究其在物体、事件、质量以及关系表达上体现出的不同概念表达方式;第二层次是指把概念迁移用作研究方法。采用概念迁移理论和实证方法来考察一种语言习得的概念和概念化模式的干扰,会怎样影响语言使用者另一语言的理解和产出。第三层次是指把概念迁移作为一种理论假设,通过对概念迁移现象的深层剖析,构建概念迁移的理论框架,并从这一机制出发开展迁移研究,通过建立具有较强解释力的语言迁移机制模型来解释语言的概念以及概念化模式在思维表达中体现出的跨语言影响现象。

(四)概念域

Jarvis&Pavlenco指出具体的概念迁移研究可以从物体(object)、情感(emotions)、人称(personhood)、性别(gender)、数(number)、时间(time)、空间(space)和运动(motion)等八个基本概念域的语际差异着手。物体、情感、人称、性别、数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概念域。时间、空间和运动是感知和归类我们周围客观世界的概念域。本文以概念域中研究较多的时间迁移和空间迁移为例来探讨这一新领域的发展。

不同语言文化的时空观是不同的。比如,西方文化的时间观是直线延伸的,时间概念的表达是通过时态或体等语法形式体现,而中国文化的时间观则是立体循环的,时间概念依靠词汇手段或推理方式表达。近期的一些实证研究发现,没有时态语言的人对“时间”这个概念域的思考需要更长的时间,对时间的感知和表达上的差异会影响二语学习者对目标语中的和时间有关的概念的理解。不同语言的空间概念编码方式也存在差异。如英语说话者喜欢从被讨论物体为出发点来描绘空间,偏向于使用“在某物前”或“在某物后”这样的表达方式,而德语说话者则偏向于从说话者和听话者视角表达空间位置,常使用“在某人左边”或“在某人右边”这样的表达方式,还有的语言倾向于使用东南西北这样把讲话参与者排除在外的空间表达方式。由此看出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倾向是有差异的。学习者会把二语信息和某些母语心理表征重新连接,并对其进行概念重构,重构的过程可能是新的概念范畴的发展或现存概念范畴的重组,每个概念域中的跨语言差异都可能会导致概念迁移。

三、概念迁移研究的意义

概览国内外有关概念迁移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当前概念迁移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研究主题、研究维度上都有很大拓展,其对于语言迁移理论发展的意义更是不可小觑。首先,概念迁移的关注点从传统语言表层结构的迁移研究拓展到思维范畴的跨语言影响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超出了语言范畴,拓宽了语言迁移研究的空间并为语言迁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概念迁移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实证获取的实验数据为建立具有较强解释力的语言迁移机制模型提供了更多支撑依据,也让概念迁移理论框架的构建更具客观性、科学性,这弥补了学界长期只重视总结语言迁移规律的不足,有利于语言迁移研究摆脱对二语习得领域的长期依附,从而形成自主研究领域。另外,从语言的概念层面研究迁移现象有利于帮助二语学习者克服母语迁移影响,掌握二语习得内在过程和规律,同时对二语学习者形成新的外语学习观从而提高二语学习效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四、结语

概念迁移的研究深入体现了语言迁移研究的视角转换。对概念迁移理论的述介有利于促进语言迁移研究发展并推动我国对这一新动态的研究和利用。对语言迁移研究者来说,以新构建的理论框架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上获取概念迁移的基本证据,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理论框架是目前及今后应关注的课题。以概念迁移理论为指导,从英汉语思维差异角度分析概念迁移现象,推动我国对语言迁移领域新动态的研究和利用是值得中国概念迁移研究学者进一步思考的内容。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SLA中基于语言相对论视角的概念迁移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79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小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798]。)

注释:

[1]Kellerman E: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Transfer to nowhere?,Annual Review of Applies Linguistics,1995,P15,P125-150.

[2]Terence Odlin:《概念迁移研究议程中的两个注意事项》,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年,第4期,第25,31,42页。

[3]俞理明,常辉,姜孟:《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张会平,刘永兵:《语言相对论视域下的英语隐喻性介词学习与概念迁移》,外语教学,2013年,第5期,第51-55页。

[5]Jarvis S.& Pavlenko 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New York:Routledge,2008年版。

[6]Whorf B.L.:Language 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NewYork:The MITPress and John Wiley,1956,P221.

[7]Odlin T:Language transf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P71.

篇6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是实现高等学校跨跃式发展的时代机遇。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课堂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单元,因此,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教育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来看,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在线教学资源,如在线案例、在线百科、在线课堂MOOCS,等多媒体资源及在线实践操作等,在这一环境下,学生一方面可获得大量的在线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又难以融合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优势,导致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么理想。由此可见,在线学习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缺乏了教师的引导与渗透仍然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同时,高校课堂虽然已经利用在线教学资源,但仍大多停留在PPT、Flash动画以及视音频文件等多媒体演示层面的应用,以信息的展示与传递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师生间的互动,教学信息反馈存在片面性、滞后性、被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有必要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体现学生在线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人格影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渗透的优势。鉴于此,本文拟以项目主题式教学方法为融合媒介,探析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优势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混合式教学与项目化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和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缺陷催生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诞生。现有文献主要对混合式教学的概念、重要性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概念方面的研究,例如,Jennifer Hofmann(2001)指出混合式教学的思想是教学设计人员将学习过程分成许多模块,然后再去选择合适的媒体将这些模块呈献给学习者,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Micheal Orey(2006)从学习者、教学者角度定义了混合式学习、教学,他认为混合式学习、教学是一种将知识和学习、教学风格相匹配,并在设备、工具、技术、媒体、教材进行选择的决策组织能力。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电子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重要性及有效性方面的研究,例如,汤姆逊(Thomson)公司对混合式学习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好的混合式学习培训方案能够带来更好的生产、工作效率”。斯隆组织(Sloan Consortium)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组织认为混合学习更适合教学的需要。美国教育部网站公开的一项大型调查报告显示从1996 年到 2008 年间通过对高等教育元分析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少数文献研究了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例如,Garrison(1990)提出了高等教育中混合学习分析框架和操作指南。Carol A. Twigg(1994)从数百个申请学校中挑选出30个学校提出“学习设计”框架并做了混合式教学的专项实验。其中,部分研究集中于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有基于微课的翻转式教学、基于MOOC的翻转式教学、基于网络视频资源的翻转式教学等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翻转式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李红美,陆国栋,2014)。尽管上述文献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概念、重要性、必要性和课堂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中对混合式教学在课堂的实现模式研究较弱,且已有相关文献强调对在线资源的利用,却没有说清楚在线资源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知识融合路径与方法,也缺乏从理论模式到实践及评价的整体研究。

已有文献对项目化教学研究较多,主要从概念、构成要素、实践及效果等方面展开。例如,Solomon(2003)认为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方法,以跨学科的实际项目为问题进行小组式学习。John(2005)认为项目学习需要复杂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刘景福认为项目化教学以学科观念与原理为中心借助现实世界中的多种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钟志贤认为项目化教学由内容、活动、情景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Kurubacak(2007)通过实践研究了网络在线项目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Fezile(2011)研究了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多媒体资源设计开发及其效果。Bell(2011)强调通过项目化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具备多种能力,如沟通、谈判及协作能力等。由上述文献分析可见,项目化教学注重选取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性问题,能够较好的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因此,本文拟将项目化教学的思想与混合式教学融合,在项目中嵌入模块化的主题知识,从而探索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项目主题式教学法为融合媒介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三、项目主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以项目主题式教学法为融合媒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资源要素、情景要素、知识主题要素与课堂教学互动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有机融合共同发挥作用提升知识传授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对模块知识的吸收,能提高综合能力。其中,四要素整合框架构建如图1所示。

首先从对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整合,凝练项目主题。这些整合建立在线下对实际问题的调研的基础之上,再从线上寻找案例资源,与实际问题作匹配分析,并估计其匹配程度;同时,结合原有教材知识点,对所提出的项目化问题作知识匹配分析,从而凝练出基于知识点的项目主题。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参与直接或间接调研,广泛查阅线上案例资料,并要求进行线上相关课程或微课知识点的学习。

篇7

【关键词】 中外; 中级会计学; 教材框架; 授课内容; 课后练习

时至今日,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日益趋同不仅便利了实体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也给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高等学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情势的日益高涨,会计专业以其专业技术性强、就业率高的优势为中外各大高校所青睐,各类国外会计资格认证与外国会计专业学位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高校财经类专业之中。此时,作为会计专业本科必修核心课程,“中级会计学”课程授课效果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笔者以自身中级会计学双语教学经验为基础,以中外中级会计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对其教材框架、授课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进行对比与分析,总结中外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提出改善教学效果的相关建议与意见,为进一步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中级会计学概述

在专业高等教育过程中,为了满足教学方面的需要,一般将财务会计学分为初级会计学(亦称会计学原理)、中级会计学(亦称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学(亦称高级财务会计)。因此,在各国的财务会计学教材体系中,三者同属财务会计学的教学范围。但是,将三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无论是在体系编排上,还是在内容阐述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初级会计学主要阐述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般原理,属于入门课程;中级会计学着重阐述企业一般会计事项,如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流动及长期负债、投资、固定资产、损益、所有者权益等事项的会计处理,是财务会计一般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高级会计学着重研究企业因各种原因所面临的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因此,将三者合理划分、分别阐述,在会计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而其中,中级会计学因其内容的全面性、日常性,成为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中级会计学作为学习会计的重要课程,既是在初级会计学基础上的知识拓展,也是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会计精髓的思想升华,更是通往掌握与钻研高级会计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国学者在该课程的建设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材与专著。就其实质,均为在遵循会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在持续经营的正常情况下,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研究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对各种会计业务进行处理的过程。但由于各国教育背景、教学理念、授课方式的不同,对于拥有相似内容的同一门课程,从其教材框架、授课内容到课后练习均有着较大差异。

二、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比较

(一)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共性分析

综观中外中级会计学的诸多教材,不难发现,在会计准则架构与内容日益趋同的今天,各国中级会计学的教材框架亦显现出一定共性,即总体布局均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报表项目解析”。其中,“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对整个会计报表体系导向的基础性阐释与说明,它可用来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并发展未来的会计准则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到的新会计问题;而“具体报表项目解析”则是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下,按照会计报表的排列顺序,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涉及到的会计业务与账户的具体处理方式进行解释与分析的过程。上述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统驭全局与实际操作、总体纲领与行动指南的互动关系。

(二)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差异分析

由于各国教育体制与教学方法的差异,就中级会计学这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而言,也体现出了教材框架与教学顺序的不同。其最大的区别体现在财务报表的讲授顺序上,而从中也折射出中外中级会计学教学目的的不同。

国外中级会计学教材中大多将财务报表介绍放在各具体项目讲述之前,即在介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础上,立即引入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此种做法凸显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从最直观的会计工作成果――财务报表入手,让学生对整个财务报告体系有一个直接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形成统一的财务会计体系概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此种篇章结构安排也会导致一些教学困难。主要体现在学生了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尚未熟悉各报表项目时学习财务报表,其重点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领会各报表项目的含义与作用,而难以掌握整个报表体系的内部勾稽关系。同时,国外教材的初级会计学专业水平偏浅,专业知识量严重偏少,致使学生看到复杂的报表项目时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阻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反观国内,我国的中级会计学教材大多将财务报表相关内容放在所有报表项目讲授完成之后,这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所有专业名词与会计处理方法基础上,深入全面地了解财务报表内涵,达到深化学生对整个财务会计体系了解的目的。但由于在讲述各报表项目前未对其进行报表全局的介绍,导致学生学习各项目时知识点较为零散,难以形成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项目的全局观、系统观。

因此,笔者建议,在讲授中级会计学时,无论是国外体系还是中国教材,都应结合财务会计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介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后对财务报表体系及报表项目的勾稽关系进行较为简要的介绍,让学生既了解财务会计报表的大体框架以及今后学习的步骤及其内部逻辑性,又不致其感到混淆与困难。待到完成全部报表项目讲授之后,再进行报表的全面与深入讲解,前后呼应,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三、中外中级会计学授课内容解析

除了教材框架外,中外中级会计学在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行文风格

总体而言,国外教材的写作风格呈现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点,每章均以一则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案例开始,该案例的相关知识点或疑问解析将贯穿于整章的学习,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知识的吸引力与连贯性,使学生了解如何在现实工作中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原则和技术。而我国教材的撰写多以精炼的语言、专业的词汇见长,由于考虑到相关法律责任问题,正文中难以见到真实案例,多以虚拟数据与例题作为演示范例。如此一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生硬与枯燥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增强。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借鉴国外教材的生动案例,将其在课堂上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洋为中用、取长补短的作用。

(二)授课重点

相较于国内而言,国外中级会计学的授课重点普遍呈现出“重财务理念,轻会计处理”的趋势。国外教材中对于账务处理的篇幅较少,且大多均为简单会计分录,其侧重于对某一理论或观点的反复论证,通过对简单案例的反复练习达到对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而国内教材中账务处理的比重很大,且多为复合会计分录,关注点在于提高学生对于不断变化与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

因此,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外教材的书本较厚,但其中复杂计算案例不多;国内教材的书本较薄,但篇幅较长的例题占据较大篇幅;国外教材的理论渲染成分较重,其中容纳了许多学者的不同观点;而国内教材中实际操作程序较多,基本上围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展开论述与演示。上述差异不仅导致授课内容的不同,也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与吸收。在学习国外教材时,学生常常感到理论阐述过于繁琐、有失重点,举例演算非常简单、但难以深化;而在学习国内教材时,学生则明显感到理论思路明确,但例题的复杂程度让其望而生畏。由此笔者认为,对于日常教学,既要注重理论阐述,也不能过于繁琐;既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不能仅拘泥于“工具论”,而应适当放宽视野,升华到“管理艺术”的层面,对理念加以引导与灌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张弛有度的教学效果。

四、中外中级会计学课后练习对比

对于课后练习而言,我国的教材建设确实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国外教材的课后练习数量较多、形式多样,且层次性、实用性均较强,从理论问答、实例演算到报表分析、案例讨论,均有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教材十分注重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因此在习题中常出现世界知名企业的会计报表与信息,让学生针对本章节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分组讨论与公开陈述等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鉴于上述情况,在日常教学过程,可结合国外教学方式与本国授课内容,安排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案例与习题,供学生练习,以增强学习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外中级会计学课程在教材框架、授课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建议,在开始学习每一章之前,可适当引入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完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相关教学任务前提下,简要地介绍财务报表的格式、内部关联、下一阶段讲授内容与报表的关系等,帮助学生在学习具体报表项目之前建立财务报表的整体概念;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与贴近现实的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练习方面,可开展诸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成才.中级财务会计(修订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

[2] 唐纳德・E・基索,等.中级会计学(第12版)[M].饶菁,崔学刚改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

篇8

关键词:CDIO项目教学;课程体系;授课体系;考核评价

1 CDIO模式简介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典型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团队获得Nut and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0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and learning简称PBL)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该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程教育改革的各项成果,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标准、教学大纲及评估标准,更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这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将会带来不同以往教学改革的实质性成效。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中,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按照CDIO的理念开展了项目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

2 构建CDIO模式的项目教学专业课程体系

2.1 总体思路

在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示范性院校3年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工程设计是整个工程系统的精髓所在。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确定了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项目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说来,就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体现CDIO大纲理念,其标志是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主线,把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融入到项目教学过程中。特点是学习内容都围绕项目这个核心进行,并与核心融合成一个整体。在3年的教学安排中,通过合理规划的课程项目、学期项目、毕业设计和综合项目等,把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内容及应达到能力目标融于项目之中,并通过实施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基于CDIO的项目均为团队合作项目,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学习、探索、应用知识,掌握实际项目开发的工作流程、组织与管理,培养CDIO能力。

2.2 课程体系内涵

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时,我们依据项目开发的工作过程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及项目本身的规模设计了3种类型的项目:课程项目(学习领域项目或学段项目)、学期项目(阶段项目)、毕业设计项目和综合实践项目。课程项目是针对课程教学计划中单门课程(学习领域)内容的理解而设置的,设立的必要性、涉及的能力要求等是根据课程的需要和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而定;每个学期针对几门核心课程的学习设计项目叫做“学期项目”,引导一组相关核心课程的学习,重点突出对某项能力的培养要求;毕业设计及综合实践项目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群,体现本专业主要能力要求。通过以上三种类型的项目设计,整个培养计划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以项目为载体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项目设计与开发完整地贯穿于整个3年的教学阶段,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因此项目设置是CDIO培养计划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此,我们设计了基于CDIO理念的以项目为载体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里,我们要求学生首先完成计算机办公综合应用、网络组建与微机调试、计算机数学、软件技术基础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专业基础,并为将来的专业课学习作好准备。

第二、三、四、五学期,我们打破每学期几门课程并行开课的方式,而按单门课程分段开课。完成一门课程教学(课程项目)任务后,再开设另一门课程,完成一门课程学习的时间段为“1学段”,一学期大约为2~3个学段,每学段约6~8周左右,每学期共完成2~3门项目课程学习,最后3周完成学期项目的学习。我们按照学习学段渐进学习的原则确定课程顺序,每学期在相应的工程背景下确定教学目标。课程项目的设计与学期项目相关联,每个课程项目都是学期项目的一部分或几个模块,学生学完整个学期的几门课程后,也就完成了各个课程项目的学习任务。通过最后3周的学期项目练习,学生感觉自己在课程项目中完成的并不是零碎的程序段,而只需将之前完成的多个小项目内容作一些修改,再做必要的链接、整合,就可以实现学期项目的设计。

2.3 教学实践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学会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我们将学生组成4人左右的项目团队,教师也组成指导团队,指导学生反复尝试构思、设计并实现一个系统。在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我们都要求学生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团队研讨、交流,在导师指导下不断完善构思、设计、实现,并在各个阶段接受质量评估,最终达到教学要求。通过项目训练,学生掌握了课程所要求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提高了个人能力、团队交流及创新思维能力,达到了预期要求。

3 建立CDIO模式的课程项目教学授课体系

在学习课程的每个学段,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本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安排一个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全身心投入,增强概念学习,强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加强学习反馈机制。

3.1 教师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感到疲劳、枯燥。CDIO教育模式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强调教师团队的指导作用。教学实施通常是围绕某问题、任务或项目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3.2 项目教学的实践

项目设计是一项非常系统和复杂的工作,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课程项目教学效果。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要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选取一个具有实际应用功能,适合学生掌握的软件开发案例。以,Net开发平 台与C#编程课程为例,该课程选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作为总项目,将课程项目划分成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统计分析等若干个子模块,并把每个子模块涉及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对其要实现的目标和要求进行详细的说明;然后按照教学内容设置由浅入深的任务,制定项目教学计划。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出所要完成的功能,并讲授项目涉及的知识点,然后根据功能布置任务,提出要求。例如:在设计和实现“登录窗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窗体、文本框、标签、按钮等控件的常用属性、方法和事件;变量命名规则、变量数据类型、变量的声明语法:赋值、条件语句的使用”等相关知识群,学生在明确目标驱动下学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将小组方式与独立方式相结合,全班每4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每组推选出一名小组长。项目组长组织组员进行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功能测试等,组员分工协作,也可独立完成某一新知识型任务;对于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任务,可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也可以咨询教师,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担负着答疑和指导的任务,鼓励学生们用不同方法完成任务,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种方法,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协作完成,提高创作热情,锻炼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和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 建立CDIO模式的项目教学考核评价方式

4.1 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考试测评方式将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依据,一般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考试课程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依据平时作业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30%,期中考试成绩占20%~30%,期末成绩占40%~70%。期末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考查课成绩也采用百分制,主要依据各种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不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符合现代工程教育价值观。

4.2 理念的转变

CDIO模型理念的考核评价以“过程”为基础开展,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关注实践环节及工程应用能力,力求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在强调技术基础的同时注重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基于团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和主题研究项目的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4.3 考核评价方法

在评价方式上,由教师制定评价标准,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一般采用分组讲解,成果展示的形式,由教师组织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方法策略、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和改进自己的合作学习,将学生打分和教师打分作为整个开发小组的分数;而学生的个人分数则在小组分数的基础上再加上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得分。实践中,我们通过多种方法收集学生获得预期学习效果的证据,如用笔试和口试、课堂表现、产品审查、记录、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

(1)笔试和口试。通过笔试和口试有效评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测试可以包含在考试、面谈或与学生的互动中。笔试在评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仍然卓有成效段,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大批学生进行评估。口试要求学生对概念独立思考和合理理解,而且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误解。

(2)课堂表现。通过学生在口头演讲和团队工作等特定任务中的表现情况评估学生对技术信息的理解,考核学生能否清楚和专业地表达出他们的想法。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项目案例和项目任务展开,课堂讨论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启发性。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适当引导,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教师根据课堂讨论情况和学生提交的讨论记录给学生记录成绩,作为今后学生总评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课堂讨论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可以充分展示创新思维,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激发创造力,挖掘自己的优势。

(3)产品评审:通过产品(学生完成的项目作品)的展示和评审展示学生在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产品、过程及系统方面的能力。在实现系统的过程中,教师以用户身份提出软件需求与使用意见反馈,帮助学生改进软件功能及用户体验。在完成系统后,教师一方面以最终用户身份验收和评价软件,另一方面根据完成的系统情况及系统的报告文档给学生记录成绩。产品评审可以让学生反思各种解决方案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整个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工程实践。

5 教学效果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采用CDIO模式开展项目教学取得了明显效果,主要体现为:

(1)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在重实践性和探索性的教学理念下,以项目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将项目作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载体,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的工作环境,切实解决实践问题,初步掌握工程项目的一般设计流程,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

(2)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CDIO教育理念以工程项目为中心,学生在项目制作中不断阅读、查找、研究提供的学习资源,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程序设计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篇9

关键词:Protel DXP 2004;教学;流程;概念;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8-1841-02

A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of Protel DXP 2004 Course

LI Zhen, LI Ying

(Jiangxi Modern Polytechnic College, Nanchang 330095, China)

Abstract: In the light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Protel DXP 2004 Course, this paper discussed some experienc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rom three aspects: establishing the design concept, standardizing the design operations and arranging the computer practice of Protel DXP 2004.

Key words: Protel DXP 2004; teaching; process; concept; practice

在电路设计自动化领域,Altium公司(原PROTEL Technology公司)的 “Protel”系列电子CAD软件产品以其强大的功能、友好的界面、简便的操作深得用户青睐。Protel DXP 2004是该公司推出的最新一代的板级电路设计系统。当前,职业院校电类专业普遍开设Protel课程,使用的教学系统多已升级为Protel DXP 2004。Protel是一门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于一体,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较好地掌握Protel DXP 2004软件的基本功能?建立设计理念,规范设计操作,做好上机实践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

1 抓住设计流程,促进学生设计理念的建立

Protel DXP 2004进行印制电路板设计有两个主要步骤:先完成原理图设计,之后是PCB图设计。原理图与PCB图的设计又分别有各自相应的设计流程。以设计流程为主线贯穿整个Protel DXP 2004软件的教学将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原因有三:一是便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取。Protel DXP 2004功能多,界面丰富,操作灵活,如对其一一详细论述,教学过程显得杂乱松散,缺乏逻辑性。通常可依据设计流程,由易到难安排3~4个工程项目设计组织教学。在每个工程项目设计操作中需要哪些新知识,就安排哪些知识点的学习,避免了教师一开始就陷入细节讲授而忽略引导学生整体设计理念的建立;二是学生对印刷电路板的设计流程有了基本认识,对设计印刷电路板的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对本课程的学习就做到了心中有数。在设计操作逐层递进式的学习与操作练习中,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的,不会在学过之后茫然不知本节课程内容有什么用。三是掌握了设计流程,建立了设计理念,则学生可以快速入门,在短时间内学会简单的印刷电路板(如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这样可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今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强调概念的学习与建立,培养规范设计操作的专业素质

Protel DXP 2004里有许多关于工程方面的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如项目、项目文档、工作面板、元件库、封装、网络表、工作层、焊盘、飞线、过孔,覆铜、泪滴等等。对初学者来说,它们是陌生的。因而概念的学习与建立是教学中的重点,这是培养学生规范设计操作技能的前提与保证。

2.1 建立工程项目概念

相比于Protel 99SE等先前的版本,Protel DXP 2004的文档保存形式更灵活,有项目文档及自由文档两种。项目文档及自由文档的区别在于:前者隶属于某个工程项目,是整套项目设计系列文档中的一元;而后者是独立存在的,可被任一工程项目调用。至于工程项目(即*.PrjPCB),它不是具体的设计文档,它只负责管理项目文档。

初学者往往忽略项目概念的建立,因此常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具体表现在着手设计时,不创建工程项目,再创建项目文档,而是直接创建自由文档。这样做造成最直接的后果是无法使用同步器把原理图信息导入PCB编辑器;再者,由于项目概念的缺失,大多初学者不会有意识地为每个项目建立单独的文件夹,致使文档保存路径散乱,找不到自己的设计文档。

2.2 掌握工作面板操作的技能

Protel DXP 2004相比于先前的其它版本,它的操作更灵活多样,大量地使用工作面板是其操作界面上的一大特色。而初学者大多不擅长使用工作面板,他们更习惯于使用主菜单栏。这样有时会大大降低设计操作的速度。例如在原理图设计时,放置一些常用的电路元件,规范的设计操作是:先在元件库工作面板中,加载通用元件库和通用插件库,然后到当前库中查找相应的元件一一放置。学生如果没有工作面板的概念,就只能利用菜单进行放置,一个简单的元件他也要进入Protel DXP 2004元件总库中进行查找,工作效率极低。

2.3 厘清各个专业术语

在实际上机训练中,学生有时会设计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电路图。如连接电气元件用直线而不是用导线,放置网络标号的地方放了字符串。这都是概念不清造成的。在原理图设计时,导线、网络标号具有电气连接的意义,而直线、字符串没有。概念的混淆,导致错误地选取放置元素,这一点要在讲授中给予特别强调。与原理图编辑器不同,在PCB图编辑器中,放置元素是否具有电气意义主要是由其所在的工作层决定的,如果教学中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学生很容易感到困惑。在PCB图设计过程中,同样是“导线(这时也可以说是直线)”,放在信号层,它起电气连接的作用;放在禁止布线层,它起设定电气边界的作用,没有电气边界,软件将不能进行自动布线。

3 加强上机实践环节

Protel DXP 2004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课程,做好上机实践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精心安排实践任务

每次上机实践任务应体现前一次多媒体授课内容的学习要点。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可在每次上机实践时布置两项任务,任务一为基本任务,比较简单,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任务二较难,学得好、速度快的同学,在完成任务一后可进行深入练习。例如在进行原理图元件放置操作训练时,任务一是放置若干通用元件、通用插件、及常用集成元件。任务二是为已放置好的原理图元件设置新的封装。任务一反映教学的基本目标,任务二是操作技能的提升。这样,每一位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握自己的学习状况,学得踏实且充实。

3.2 加强上机辅导

在上机练习的时候,学生总会碰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如找不到所需的原理图元件、元件封装不合适、不能处理编译错误等,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示辅导或提示点拨,帮助其按时地完成实践任务。这对保持学生学习Protel DXP 2004的信心与兴趣很有必要。此外,教师要主动地、不时地进行巡视,巡视的目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及时发现学生的误操作,如用导线绘制总线,在信号层规划电路板形状等情况应予以纠正;二是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操作技巧,让其少走弯路,提高设计效率,如快速地将自由文档转换成项目文档,快速放置多个同类元件等。

3.3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机房练习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做法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机房内原则上一人一机,但不必过分强调课堂纪律,可允许学生离开位置与其他同学探讨。对于由于多次落课而实在不能独立完成实践任务的个别学生,可允许他与别人共一台电脑,以便通过观摩进行补习。做法二,向全班及时通报完成实践任务一的前三位学生。这样做的表层目的是方便其他遇到困难的学生找到求助的对象,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老师分担辅导的工作;其深层的意义是树立好学生的班级地位及榜样效应,激发学生竞争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3.4 采取公平合理的考核方式

Protel DXP 2004课程采用平时成绩与最后大作业成绩综合评定的方式。每一次上机都有实践任务,也有根据学生实践任务完成量、难度及速度记录的成绩。最后一次大作业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工程项目的设计。大作业也按难易程度和分值大小安排两个,作业一:分值低,项目简单,设计量小,内容包含原理图设计和PCB图设计;作业二:分值高,项目略复杂,设计量增加,内容除原理图设计与PCB图设计外,还有元件设计和封装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软件的掌握情况进行二选一。

4 结束语

在Protel DXP 2004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合理地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电子设计的广阔领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 优化教学方法 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改革实践表明,如果只有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没有对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课程改革很难成功,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则更是困难。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改革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探索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我们深深体会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是机械行业生产一线操作工人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何将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且实践性又特别强的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得更好?如何使学生所学知识在考试考核中充分地发挥出来,且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我院在11高级机电班进行试点,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优化教学方法,利用考试考核手段进行改革。

1.《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改革的总体思路

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是全部教学过程必要的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积极性的指挥棒。探索更加科学、客观、合理、有效的学业成绩考核方式方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现在的学生,接受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太多、太杂,普遍存在情绪浮躁等问题,很难使他们在教室黑板前安心学习。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以及此门课的特点,我们将此门课搬到实验室去上,将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为有趣的“一体化”实践学习,并让学生每堂课都能看到实验工具及设备,每堂课都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做到工学一体、能力递增,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2.《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

(1)将各部分概念、术语、标准等知识点的考核,渗透到相应的实验中去。

基本概念和术语多,是此门课程的一大特点。如果按传统教学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名词。而且有些概念和术语之间差异很小,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就感到枯燥、无味。比如:什么叫配合、间隙配合等一些概念,以闭卷考试形式,多在填空、选择、问答这几种题型中出现,大部分学生对此不理解,只能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考试时甚至有打小抄的现象,这样的考试方式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成绩与实际水平。我们到企业调研,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谨慎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在教学方式与内容选择及考核方法上做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摒弃原来大而全的内容设置,降低了理论难度,以“必需、够用”为度,将本课整体教学环节设计成“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部搬到实验室去,将这些基本概念和术语渗透到相应的实验中去,通过实验过程及报告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上面所述的什么叫配合、间隙配合等一些概念,在完成“用内径百分表检测阶梯套内孔”这个实验时,引入新课布置工作任务:已加工如图所示阶梯套,要求完成孔、和的测量。如阶梯套(图一)和阶梯轴的装配图(图二)所示。

虽然它们的基本尺寸相同,但实际工作中所生产出的合格轴和套实际尺寸各有不同。在装配时,还要检测它们的尺寸关系,即配合情况。

图一 阶梯套

图二 轴和套的装配图

完成这个工作任务,首先要读懂?准16H7/f7的含义,即引出“配合”的概念。轴的实际尺寸可以利用已完成“用千分尺检测阶梯轴”实验的测量数据。涉及的相关概念有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配合公差等,以及用配合公差带图。这些概念通过用内径百分表检测实际零件,实测上述几组?准16H7/f7处零件,并进行对比,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些概念,且把检验数据填写到实验报告中,教师依据实验报告的检测结果与学生实验过程的变现考核学生本次课的成绩,分别给每个学生打分,这样的成绩真实、准确,且整个实验过程与生产实际接近,学生更容易接受而更有兴趣,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技术测量知识方面的考核,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整学期课程讲授的内容,是从教科书多个实验中选出学生应知、应会的14个试验与1个综合训练实验构成。每做完1个实验,学生都先对本次任务进行自检,再请小组同学互检,将实验报告填写好后交给老师评分。这种方法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教师在每个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位同学的表现及实验报告上所测量结果正确与否,同时还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以掌握更全面的信息,才能使所给分数真实而有说服力。设计出的加减分项目要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全面性和公平性,这样的加减分项目至关重要,能够避免评分时的随意性。14个试验,每个5分,共70分。

(3)综合训练考核,是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体现。

选择之前上课经常用的阶梯轴,每个小组按图纸要求对它进行下述测量:①用千分尺测量个轴段的极限尺寸;②用百分表测量圆度和圆柱度;③用百分表测量径向圆跳动;④用比较样块测表面粗糙度,四项考核共30分。再一次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本学期所学知识的综合体现。

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14个检测实验分数与综合训练考核分数总合为期末总成绩,这样的成绩真实准确,学生心服口服,学生学到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他们学习起来兴趣浓厚,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心声。还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3.结语

总之,在《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院变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为过程式的考核方式,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使平时成绩起到真正地督促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动力的作用,能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相互结合,掌握更多的测量方法,新的考试考核方式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钱国华,凌达峰.关于改革力学考试考核方法的几点思考.

[2]梁胜龙,韩莉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