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特色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体育课程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体育课程特色

篇1

关键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特色发展

我院历经十六年的发展和积累,办学理念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学院提出了“创建特色学院”的办学目标,各学科都在围绕“特色建设”努力开展工作,促使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特色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几年来,我院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硬件设施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下,根据学院发展的整体思路,创建出属于自己的大学体育课程特色。

一、我院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特色建设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学校体育教授的体育知识技能服从于当前社会条件下大众参与体育锻炼和运动休闲的重要内容的指导方针,以满足大学生健身为目的,服务于社会体育,这也符合我们国家由体育竞技强国向体育健身强国转变的战略调整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我院的场地、设施条件,选择普及面广、安全性强、能满足学生健身需求的有特色的教学项目。

高校体育课程既是一个人学校体育的终点,又是一个人成为社会体育一分子的起点,我们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体育发展培养中坚和骨干的重任,大学阶段不仅要强健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使其具有完善的人格,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要培养学生具备社会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走进社会后仍能持续参与体育活动,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和家庭成员奠定可持续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着眼于大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和社会体育有机衔接,培养学生长远的、可持续的健身能力,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二)教学目标

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闲暇时间相对充裕,通过体育教学,努力使学生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能,使其至少在一个项目上形成体育爱好,进而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加强科学的健身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体育卫生保健常识,能够结合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素质状态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奠定坚实的科学体育健身的理论基础,会参与多种形式的健身项目,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激发自己内在的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内因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三)特色教学

1.开设有特色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紧跟大众健身发展的前沿,针对男女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和健身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比如深受女生们喜爱的NIKE炫舞,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有氧健身操课程可以开展,如广场舞、尊巴舞、有氧拉丁健身舞等,而不再是仅仅教授一些健美操规定套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参与健身。当然,每年搞一两次大型的炫舞活动只能起一个推动普及的作用,虽然也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了普及,但真正的目标应该是象广场舞那样形成一个经常自发开展锻炼的常态,一周有三到四次,每次大概一小时的组织锻炼,并且定期都有内容的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健身氛围,达到健身目的,同时促进教学相长。

继续通过课堂教学推广普及极限飞盘项目教学,此项目是在国内刚刚兴起的运动项目,才进行两个学期的推广教学,便已经深受一部分男生的喜爱,通过已经举行的两次极限飞盘比赛来看,我们发现学生的不同运动兴趣点,很有一部分同学平时对篮球、足球不感兴趣,根本玩不好,但是玩极限飞盘却上手很快,找到了运动的自信心和运动特长,在课余时间也能自觉出来运动健身。我们希望通过二――三年的推广教学不断总结,先解决学生的技术问题,再解决战术打法的问题,然后把比赛形式再拓宽,比如:飞盘掷远赛、掷准赛、勇气赛、花式飞盘赛、高尔夫飞盘赛等,逐步形成特色,最终达到使学生像经常打篮球、踢足球那样自觉组织参与飞盘运动的锻炼习惯。

另外今年新来的体育教师是体育养生专业,我们也计划把更多的导引养生功法引入课堂,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兴趣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养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很多人对体育养生还带有偏见,认为那是老年人的专利运动项目,不适合自己,其实适度运动才真正有利于改善生命质量,动静结合才是养生之道,而不是年轻人喜欢的剧烈运动,社会上的养生功法名目繁多,良莠不齐,我们也希望通过体育养生课程的开展,传授规范有效的养生功法,拓展学生的健身项目,满足一部分体质本来就比较弱的学生健身需求,使他们增强体质,强健身心。

同时,也探索把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步引入课堂,如跳绳、空竹、毽子等,这一类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又安全,趣味性也强,有着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项目学生打小就玩过,只是现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也与时俱进,玩的花样更多了,如果真的想玩好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恒心和毅力,这样不仅达到了健身效果,激发创新热情,形成了运动特长,还找回了童年的乐趣。今后可以举办一些单项的挑战极限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到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己能力的途径。

继续加强集体项目的教学,如篮球、足球等项目,老的教学内容必须赋予新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这些团队项目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学生处于业余阶段的事实,更新教学理念,在加强最基本的、最实用的技术教学的基础上,必须重点通过课堂的教W比赛去强化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全局观,克服单打独斗现象,教师要认真的参与到教学比赛中,对学生在技战术运用方面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战术意识的养成不是靠在战术板上讲讲就可以解决的,必须通过加强课的小结来实现,首先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在场上的位置,然后清楚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进攻和防守时的不同职责,知道如何与周围的同伴协作,要树立球队的中场核心,强调对中场的控制,教师要用心的培养其自信心和开阔的视野,必须让他得到全队的认可,要通过课后小结使大家清楚地知道整节课的表现,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整体比上次课有否进步,不能直接就宣布下课,真正达到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队协作的教学目的。

2.多举行各单项的竞赛,尽量突出集体项目的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带动推广,提高影响力,鼓励走出去参加竞赛和交流活动。毕竟年轻人都有好胜不服输的个性,都希望表现出自己的特长。鼓励学生以社团的形式加强对外体育交流参与竞赛,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全局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尊重对手、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格。

3.具体教学进度安排方面,突出最实用的基本技术,要围绕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规范基础动作,增加练习时间,变换练习方法,每节课不宜安排太多练习,重在掌握住,多开展课堂教学比赛,并以此促进学生对基本技术的重视,最终以培养团队配合意识和大局观念目标,引导学生不仅会参与锻炼和比赛,还要使学生在战术层面上会欣赏和评价高水平的比赛。

4.重视一些小众运动项目的n外辅导。如健身房的健美锻炼,我院的健身房规模不大但器械全面,足以满足一般的健身练习,经过六年的带动培养,从只有老师去练到现在已经有一批男生经常性的自觉进行健美训练,人员比较分散,来自各个年级专业的都有,已经形成一个传、帮、带的良性循环,训练自觉、刻苦,很多学生都收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人变得健壮有型了,更自信了,最重要的是真正养成了健身习惯,更有两人毕业后到健身房做了健身教练,收入可观,把自己的爱好发展成了很好的谋生手段。再如篮球社、舞蹈社和轮滑社等,学生都能自觉组织锻炼,应进一步的加强支持和指导。

5.教学评价。体育成绩的评定,以往的教学评价只是简单的技术和体能指标,完全不能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进步程度和学习态度,必须重视学术的课堂表现,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促进学生加强锻炼的一个压力因素,必须严格执行。考勤与课堂表现占20%,身体素质占30%,课堂教学内容考核占50%,并且这部分成绩里还包含10%-20%技术评定。

6.师资方面,要求一专多能,向全面教学型发展,根据学院的青年骨干教师提高计划,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加强现代科学健身理论的学习,向学生传导正确的健身理念;在运动技能方面,每个人都要结合自身优势,有计划的学习一些新项目,尽力做到互补。

(四)教学科研

鼓励老师们立足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通过教学实践去检验,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用教学实践去验证科研结论的良性循环,培养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力争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参加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以便更好的知带教学和服务社会。

二、建议

1.加强信息化大数据管理,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统计,便于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为体育科研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2.尽量增设不同项目专长的体育老师。

3.尽快出台科研奖励办法,提高老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4.增加室内运动场的建设。

5.完善体育器材管理,设立专门的器材保管人员,一是避免丢失,加强维护,二是为学生课外活动借器材提供方便。

6.大力支持学生创办社团,为社团的发展提供资金、师资、场地、器材的支持。

【参考文献】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0)05―0073―04

在2002年我国颁布的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引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几所一流大学走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前列,是21世纪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先锋队。现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思路归纳并总结,希望对别的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我国近几年有关体育课程改革和国内几所一流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资料,全面了解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现状。

2.对比分析法。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及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二、国内一流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特色与创新

(一)北京大学体育课的特色

北京大学历来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新的变革中,北大体育课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指导性文件,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改革体育课程模式。在此背景下,北大体育教育率先提出了“完全开放式”的课程模式。

1.价值取向的个性化。

北大提出的“完全开放式”模式,给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自觉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设置内容、专业特点、个人爱好、个人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学生的价值观有了良好的体现。课程时间设置也是开放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去安排体育课的时间。

2.目标达成的全面性。

共性原本存在于个性之中。北大体育课程总体体现高等学校体育所要求的五个领域目标,这种共性目标的实施并不影响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特定目标。其目标实现通过开展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体育节、体育运动竞赛、大型体育活动、体育协会等)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得到全面发展。

3.开设小型化、课题化课程。

小型化和课题化课程是专门以某一个专题来解决特点、以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北大开设了全校任选课,基本上是以小型化、课题化课程开设的,比如足球比赛指导与欣赏、网球运动与欣赏、体育综合素质训练等。小型化、课题化课程的开发,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更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和需求,更能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

4.体育协会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体育协会是北大体育课程开放特征的重要体现,它完全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自觉参加,没有任何强制性。它不仅满足学生对运动的需要,更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对学生终身体育有着关键的作用。

(二)清华大学体育课改的创新

清华大学的体育课以必修的形式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并逐步完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三自主分层教学”的体育课程模式构建。新课程模式构建的理念应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1.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清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点是在坚持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力求发展。一方面坚持取消陈旧过时、脱离实际(学生不喜欢、不认同、健身效益差和有悖于终身体育观)的课程和内容。设置那些内容新颖、符合实际、学生欢迎、又利于终身体育观确立的课程,同时能够展现清华大学师资优势、场地器材优势、教育理念的优势和体育传统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吸取传统教学中的成功部分,特别是要弘扬教师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和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为师之道。

2.处理好学生基础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尚处在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即使是清华大学,学生入学时的体育水平也相差很大,一部分同学的体育基础打得并不扎实,更需要对这部分同学加强体育的基础性发展。为此,清华大学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了A、B、C三种类型的基础课。在实现个性化需求方面,清华大学在体育课程中广泛地开设了40多个项目,活动内容也出现多样化、分层化。从体育模式构建来看,仍需要把基础发展和个性发展两者密切地结合起来。

3.处理好竞技和亚竞技的关系。

亚竞技是清华大学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它在开展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育课程中,降低竞技技术的难度,降低运动负荷的难度,并进一步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愉悦身心,促进身体锻炼意识的形成,达到健身的目的。在体育课程中,包括“正规竞技”和“亚竞技”两大系列,让学生根据需要进行自主选择。

4.处理好运动实践与保健体育理论之间的关系。

清华大学的保健理论课分为两个阶段:一二年级共开设16课时,列入必修的范围;三四年级开设单列的保健选修,供学生选择。但是在处理好运动实践和保健理论教学两者关系的前提下,大学体育课程仍然是以身体练习作为主要特征,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课程的预定目标。

三、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增强学生体质,一直作为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但这一目标一直未能有效地指导其他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立;实现这一目标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也不具体,很多时候体育教学只是让学生活动活动而已,过分强调体育课内教学的作用。但实践证明,只通过每周一次课的体育教学来增强体质是不现实的,提高运动技术已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但目标的达成度并不清晰。

(二)教学内容安排的无序性,影响课程的整体优化

对大学体育课程总体来讲,缺乏递进性和发展性,但对于大学体育课程中的某一单项来讲,却具有很强的阶梯性。目前,多数学校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有的学校还按行政班方式授课,即使少数学校已采用了体育俱乐部形式授课,但在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中,未能将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序化、阶梯化,来引导鼓励学生在自己特长项目中得到递进和发展,使学生大学期间在1―2个运动项目中较系统地学习。最后两年下来,学的还是体育的初级技术,既满足不了学生对丰富运动文化的追求,也降低了大学体育课程的地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需要和技术的发展,影响了课程的整体优化。

(三)“课内外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过于形式化,影响了锻炼的效果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探索和研究“课内外一体化”这一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多数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还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据调查访问得知,有些学校已进行了一些实 验和尝试,但管理体制过于形式化,片面追求在教师辅导下的课外锻炼,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学生自主锻炼的实施办法;场地条件制约了课外活动的开展,还没有找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管理办法;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还只是限于几个项目和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形成“课内外一体化”,还没有建立统一的、规范的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影响了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

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策略

(一)尽快克服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长期以来,思想观念、师资、体育经费、场地、器材、教学质量不高等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那么,谈体育课程改革是件很不现实的事情。因此,各级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应努力尽快克服制约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不利因素,创造积极因素,促进我国学校体育跟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二)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改革指导思想

从国家到地方、从教育到体育,对学生健康的高度关注,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三)优化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课堂是主阵地。狠抓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课程的整合,构建具有地区、学校和教师特色的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找到体育课程发展的不同定位,顺应我国国情和学校与师生发展的需要。

(四)整体设计体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体系

只有从整体上设计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处理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问题,避免大、中、小学教学内容重复,才能符合各个学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实现体育课程教育的整体连贯。

(五)开发体育校本文化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国家对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一些条件具备的学校纷纷着手编写符合本校特点的教材。体育课程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应用,是搞好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教材内容应具有基础性、健身性、人文性、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

(六)转变教师职能,提高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要从单一的课程实施者逐渐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学的中心将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应采用研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法教育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创设一种轻松、融洽、信任的氛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与帮助,成为教学研究型的育人家,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有效达成体育课程目标。

(七)体育课程资源的共享

各级学校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利用校内、校外和信息化三类资源,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同时加大校际之间、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使体育课程形式更加多样,努力实现体育课程资源的共享。

(八)制定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科学评价体系

评价,既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又是一个难点。对体育课程评价应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建设等多种维度实施综合评价,内容形式多样,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领导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实现评价内容的整体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结果的发展化,构建激励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篇3

体育运动自古以来就是一项锻炼身体、陶冶情趣的活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大大增强人的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从而有效抵御疾病、毒猛动植物的侵害,增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任何体育运动,开初都是人类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产物,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体育运动。比如,山区可发展爬山、攀岩等运动,水边可发展起游泳、钓鱼等运动,寒冷地带可发展滑冰、滑雪等运动,草原可发展骑马、射箭等运动……

当然,人类体质及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也有共同性,有些体育运动可为各地所通用,如跑步、拔河、跳高、跳远、投掷、摔跤等。但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习俗的不同,同一运动也会产生不同的规则、具体样式,在各地的受欢迎、受重视程度更是千差万别。比如,现代曲棍球,参赛的两只队伍,人数都是11人。而在我国曲棍球的故乡——内蒙古东北角莫力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的玩法就与此不同,5-10人均可。原始的打法,也无射门一说,双方之间画一条界限,打过界限就算胜了。正式比赛,才设营门,射入营门才算胜。乒乓球、排球,在我国地位崇高,因为乒乓球在上世纪70年代初曾开启了中美外交之门,排球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创造五连冠的辉煌战绩,点起了贫穷落后中国的希望之火,对于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巨大作用。

虽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的出现和推进,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自由度明显提高,使得体育运动的地域色彩有所减弱,但毕竟无法消除。各个地方体育空气是否浓厚,擅长项目,大有差异。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表现出两个方面的趋向:一个是体育的全球化、趋同化倾向。如当今时代,世界各地,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都在增大,越来越少的人去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并且缺乏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知识,所以,体育运动普遍受到重视,全民健身运动在各地勃兴,出现了好多全球性的体育项目,一个好的体育项目,会迅速打破地理、行政及文化的阻隔而风靡全国或世界。出自韩国歌手PSY《江南Style》(GangnamStyle)里的骑马舞,由于2012年7月在网络上而迅速走红并席卷亚、欧、美等地。另一个是地域化、民族化、特色化的倾向。在交通通讯异常发达的今天,任何事物如缺乏个性、特色,面貌趋同,那么就很难吸引人的关注。地域色彩、民族色彩鲜明的体育运动反而更容易受到关注,更容易传播。骑马舞之所以迅速传播,风靡全球,也是因为韩国特色而能给人以新鲜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失去自己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是一个体育项目保持旺盛生命力的要诀。

总的来看,体育的地方特色会永远存在,不仅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会有自己独特的体育运动,就是通行的体育项目,也会打下或多或少的地方、民族烙印。每个地方,都会有当地民众特别喜爱的体育项目。比如,河北邯郸因为出过杨露禅、武禹襄两位太极拳大师,今日邯郸人就普遍喜欢练太极拳[1]。河北保定因培养出了17个世界冠军、22个亚洲冠军、120多个全国冠军,便具有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尤其由于郭晶晶这一游泳世界冠军的影响、带动,保定人对游泳情有独钟。河北沧州自古即有习武之风,单单明清时代就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1992年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今日沧州人自然对武术倍加喜爱。

鉴于体育的这种地方特色,体育教育教学也需与此相适应,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体育课程体系。只有这样,体育课程才能受到当地学生的欢迎,真正发挥其健身功效;才能有效保护、传承地域、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为培育当地良好人文环境、凝聚当地人心及开发当地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体育课程体系,可起到多方面的功效,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个性,掌握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有利于优化师资配置,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还有利于丰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使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同学得到专门的训练,培养其专长,为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发扬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当前的体育课程体系尚未有意体现地方特色

当前,对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已经做了较多探索,有了很大进步,但总的来说,较多强调全国的统一,对地方特色则重视不够。当前,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各种学校的体育课,都是作为学校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是根据国家和教育部相关的指导纲要和教学文件来统一地进行课程安排的。一般的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分为体育理论课、球类项目、田径类项目、选项体育课等。虽然模式较多,门类也较多,但并没有当地的特色项目、民族体育项目适当纳入,加之很多学校设施不足,便呈现出较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为:

1.不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导致体育锻炼严重不足

因为体育课具体学习内容,都是根据教材来讲授,无法根据当地的体育群众基础、学生的喜好做适当调整,有相当多的学生上体育课因不喜欢体育项目而从来没有进行过锻炼;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是在浪费学习的时间[2]。加之很多学校每周只上两节体育课,而且真正能够让学生进行锻炼的时间不超过三小时,遇到下雨等恶劣天气体育课又没法上,实际的每个礼拜体育课的时间大约只有2.7个小时,这样,一个学生每年的体育锻炼时间不超过400小时,严重缺少。

2.课内外知识和实践脱节

由于体育课程的设置,没有考虑地方特色,体育课所讲授的内容,未必是学生真正喜欢的。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是一套东西,而实际从事锻炼的又是另一套东西,二者明显脱节,不对应,很难去将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和延续,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加之体育课所讲内容较多,很多老师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科目的教学任务,很多的基础知识只是一带而过,根本不去感受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老师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指导每位学生,这就更加剧了理论和实践活动相脱节的情况,虽然老师给学生讲解和示范过了,但实际上效果微乎其微。

3.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和特长发挥

学生的体质各不相同,所喜欢的体育项目也千差万别。而当前执行的体育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育部的规定而制定的,没有考虑地方特色及学生的个性、特长等情况,加之还是授课时还是实行传统的灌输模式,只注重于灌输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技能,而忽视实际的锻炼、指导、培训[3],学生上体育课只是为了简单地应付考试,便很难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和特长发挥,

三、具有地方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个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体育教育教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当地的体育文化、群众基础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设施、教师等方面,制定一个全方位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体育课程体系,其路径大体可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两个层次。

1.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构建任何体系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应性原则

一个体育课程体系好不好,主要不在于其内容多么齐全,层次多么高深,论述多么严密,而主要在于能否真正适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健身的需要,能否真正符合当地、本校的体育文化传统、群众基础及设施等状况,做到学用一致,真正化为学生的体育健身实践。

(2)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时,要明确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目标,综合权衡各方面的利益,从整体上去把握和规划,力求将教学体系中各个相关的因素综合成为一个为了目标而统一服务的体系,能够使各方面的因素得以协调、整体地衔接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尽快实现预定的目标。

(3)科学配置的原则

体育课程的各个项目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4],新的课程体系要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和完善,免得严重影响已有各个项目之间的配合协调和功能的发挥,使原本建立起来的各个体系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要综合配置各方面的资源和课程,比如教学资源的添置、教学人员的培训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借以使新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适应学生对于教学体制的要求,将教学质量提高到最高点。

(4)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每个学生又具有不同的个性和爱好,所以,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以学生为主题,综合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重视个性的张扬和培养,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努力全方位地去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力促体育教学目标的切实实现。

(5)目标明确的原则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或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不能是口号上的改革,这就需要进行充分的理论验证和实践调研,明确新体系建立的目标,进而紧紧围绕着目标进行相关体制和设施的建设,力促新课程体系的目标能够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的改革要遵照21世纪素质教育的目标,力求建立起能够增强学生素质和身体的体育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强壮的年轻人。

(6)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体育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根据当代人的体育观、国家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原则,它对体育教学的内容也提出了要求,进行了最优的组合和规划。在最优化的原则之下,学校及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课程的组合,选择最符合学生兴趣、特长、需要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1)国家要赋予地方政府、学校及体育教师根据情况灵活设置体育教学内容的权力

目前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最大阻力,是国家没有明确赋予地方政府、学校及体育教师根据情况灵活设置体育教学内容的权力,虽然有的教师作了初步尝试,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受到的支持不足,有时还会遭到责难,大部分老师都还是完全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体育教学。因此,国家要出台政策,明确赋予地方政府、学校及体育教师根据情况灵活设置体育教学内容的权力。当然,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也需做些调整,可把体育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全国同类学校都必须完成的内容,另一部分则是可灵活选择、增减的内容。

(2)地方政府、学校及体育教师要有地方特色意识和自主选择意识

地方政府、学校及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体育课程体系具有地方特色对于增强体育课吸引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上的重要作用,根据当地的体育文化、群众基础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设施、教师等方面,对小学、中学、大学各年级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规划,尤其要对各年级、各学期要把什么地方特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进行策划。比如,邯郸可将太极拳纳入体育课教学,沧州可将武术纳入体育教学,内蒙古可将赛马、射箭、摔跤等纳入体育教学,就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常玩的滚铁环、跳房子、官兵捉强盗、翻洋片、打弹珠等体育游戏,也可纳入幼儿园或小学的体育教学,引导现在的儿童去玩,不再使他们老沉迷于电脑游戏。

(3)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要科学

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决定着教学体系的目标和结果。只有合理科学的价值取向,才能够引领着学生朝着能力综合的方向发展。学生的素质体现在智力和非智力等各个方面,体育运动的宗旨就是让不同的人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并加以培养,形成个人的爱好和特长。不论是什么样的体育,只要是能够陶冶人情操的、增强个体身体素质的,都能够称之为科学的体育运动。所以,对于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要注重从多方向的角度去给学生指定培养的方向,借以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良好的个人习惯,养成其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

(4)体育课程体系要设计得具有结构层次

体育课程的众多结构当中,应该综合地包括课程实践、理论教学、健康培训等方面。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培养起健康、科学的锻炼习惯,养成终身锻炼的理念。要牢牢树立起“健康第一”的观念,不管再忙也要坚持不懈地挤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5)以体育教学纲要为指导,拓展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教学属于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也是为了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而服务的,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体育运动的宗旨和目标却是相同的。我国当前的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具体就是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的目标。体育教学就应该围绕这五个方面,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建立起合格、最优化的教学体系,为社会输送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6)基础性与职业性相结合

体育运动的基础性训练对于后期的训练至关重要,也是所有的体育项目的基础。所以,基础性教学要时间长、进度扎实,让学生借此掌握基本的弹跳、投射以及拉伸等技能。要综合的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对体育锻炼者进行教育,比如,游泳的学习应该多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培养起野外生存能力,并还原运动的本性。

竞技项目的设置,要简便易行。比如,一些竞技类的项目,可以简化场地,采用非正式的场地进行,重在于营造快乐、轻松地锻炼氛围。通过这些简单的体育锻炼,提高手脚和大脑的协调能力,愉悦身心,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兼论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径.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周晓明.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健康第一”.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4).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模式 创新

一、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非常活跃,国内外对中小学和大学本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有较多的研究。由于职业院校在我国兴起和大发展才有十来年的时间,尤其是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普遍存在着沿用专科体育教学模式或套用本科体育教学模式的现象,存在着诸如专业针对性不强、弹性不足、健康与职业特色教育缺乏等问题。目前高职体育教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基本上是在统一计划管理下,要么开设普通体育课,要么开设专项体育课,形式单一,内容甚至与中学体育教学类同,学生普遍缺乏上体育课的兴趣。有的的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现行的体育课。原因何在这主要得归因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传授知识――接受知识”单向灌输式的体育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程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考,学生背。同时,教师对于体育课不论其内容、任务、以及组成诸因素的差异如何,一律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这种固定而刻板教学模式完全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特色、创新也就谈不上了。站在教育时代的前沿,对现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摆脱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选择效果理想的又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的创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对于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在公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紧紧围绕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制订大纲、选用教材、制订教学计划时增加其灵活性,实行弹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空间、教学时间。在“厚基础、重实践、有特色”的理念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体育课程综合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取向及“三自主”的原则,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实现,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所以说,完整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基础课、选项课以及职业特色体育课程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结构,适应时代的需要,为“准职业”人员就业打好职业素养的基础。体育基础课。第一阶段的体育基础课内容应具有引导性的特征,这对刚进大学的新生来说,有一个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体育课的内容应安排一些适应性、有助于恢复体能、强化锻炼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提高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严密的组织过程,引导学生投入到浓厚的锻炼氛围中来。体育基础课一般按照固定班级授课;体育选项课。第二阶段体育选项课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设深受学生欢迎并较易普及的大众锻炼项目,由学生自己在网上自由选择。

可设置的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操、跆拳道、游泳、轮滑、定向运动等,选修与必修共存。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根据学生原有的体育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不同程度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参与竞争的兴趣、增强连续锻炼的主动意识,为终身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特色体育教学。第三阶段职业特色体育教学,是由职业院校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办学规律所决定的,主要体现的优势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自身的“个性化”、“不可替代性”,创建特色品牌。同时可以根据职业院校学生个性不同、体质不同、专业不同、毕业后工作环境不同,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为2年,专业设置完全按市场的需要,分配制度为双向选择,择优录用。

这样,对人的培养规格上因专业和未来工作方式而不同,即专业特点决定了培养规格的特殊性。

三、实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是关键。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学科的综合与交叉,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进修和培养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方面的知识,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即从灌输转为启发,从传授知识转为教授方法,从讲授课程转为指导研究,实施创造性教学,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国民体质监测的结果表明,青少年的许多身体指标明显下降,这一情况值得人们深思和研究。诚然,青少年身体下降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营养不良或过剩、生活无规律等,但与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忽视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教学内容;忽视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忽视学生的职业去向,结果导致一些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内容,也影响了许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拓展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和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使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以提高高职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中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高职院校体育教材向科学化、生活化的方向更新。

篇5

摘 要 校园体育精神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体育精神中蕴含的教育功能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学校体育中的人文理念与文化精神。通过优化体育课程,促进体育实效;丰富体育群体活动,提高体育素养;依托竞技体育,塑造奉献与拼搏精神等方面来推动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体育精神 探索 实践

教育部体卫艺司2016年工作要点中强调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并指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优势职业品质与技能的职业人才,包括具有优势的职业体能素质要求、心理素质等多项要求。该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体育这个载体,通过该载体塑造极具特色的校园体育精神,并通过多方面、全方位的培养促进学生体育体质与体育素养的提升,最终促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始终把体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学校体育工作方针的引领下,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体育教育,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增强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通过体育教育,实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良好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奋勇进取、敢于拼搏的可贵精神品质。

一、校园体育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是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校园体育精神通过长期的校园体育活动的积淀,凝练成为一种理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在校期间乃至以后都会一直持续产生效应,陪伴学生的终身体育活动。体育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宗旨

校园体育精神首要表现为学生以追求增强自身体质为诉求,以增进身体健康为宗旨。校园体育工作的开展围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强健体魄来开展。体育工作者应想法设法通过多种手段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能让学生树立坚持锻炼的决心和信心。

(二)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

现代社会分工越发细化,职业人才需要更多的合作。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只有团队的齐心协力,才能引领成功的趋势。在各种课内外体育活动、体育竞技活动中,学生通过团队的合作与配合,为共同的目标奋勇拼搏,创造了生机活力的校园体育氛围,学生个体乃至团体逐渐产生了一种催人奋进的心理机制。

(三)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

一切学校体育都融合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并以此为基本表现形式。以此为基准,才能表现良好的竞争道德,才能保证各项竞争活动的有序开展。

(四)塑造顽强的意志品质与拼搏精神

学生通过各类学校体育活动,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品质与奋勇拼搏以及为集体为校争光的精神品质。该精神品质依托体育课堂、体育群体活动以及学校体育竞技活动等来体现。

二、校园体育精神的培育方式

(一)优化体育课程,促进体育实效

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能从课堂教学中真正受益,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实行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目前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1.基础体育课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以传统体育+选项课教学为主,传统体育按男女性别分别推行武术中的剑术和长拳套路,再配合身体素质练习,按行政班进行集中授课与考评。经过一学期的剑术和长拳套路学习后,第二学期再进行体育选项课的重新组班学习。在早期的体育课程改革中,颇受学生欢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得以被激发,当时流行的健美操等体育项目都出现爆满的现象。学生按照兴趣重新组班上课,很有新鲜感,对所选课程的学习当然也抱有更浓厚的兴趣,该教学模式维持了6年时间。

2.完全选项课教学模式

在分阶段进行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实施广受欢迎的情况下,完全选项课程顺应而生。学生进校后第一个学期即分选项进行上课,接受一学期基础的体育项目的学习,至第二至三个学期,仍采用体育选项课形式进行细化的选项项目学习,选项内容也较为丰富,融合时下流行元素,除三大球以外还开设有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瑜伽、跆拳道、武术等课程,学生在动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方面更加细致与全面。

3.空中乘务职业实用体育课程与“模块化组合+选项课”的“双轨制”分类教学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明晰,体育工作者们也在思考如何将体育课程与人才培养相契合。针对如何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工作者成立研究小组,分别以特色专业―空中乘务专业为抓手,研究空中乘务专业人才的职业需求,经过考证,最终构建了两学年的实用游泳与水上救护、防身与防卫、休闲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作为该专业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对于非空乘专业,根据学院开设的职业工作身体需求设定了一学年职业体能、拓展训练、运动安全与救护以及休闲体育模块课程,第二学年仍然沿用选项课教学模式。

4.“通识类+选项课教学模式”体育课程与“通识类+模块组合”体育课程模式

针对前期三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观测与效果评价,目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课程正围绕通识类体育课程+选项课教学模式或模块组合这两种形式着手进行课程优化与改革。其中通识类课程主要进行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太极拳内容的推广、运动安全与救护内容的普及以及各项体能训练内容为主。经过对前期课程内容的整合,对非空乘专业实施选项课教学,并对选项课程进行优化;对空乘专业根据专业特点与身体体能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分组模块内容教学,融合部分选项课内容与第三轮课程改革模块内容。

各类丰富的体育课程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纪律性与团结协作、相互配合、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与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多次课程后续效应观测与评价,目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课程目标明晰,前期课程改革颇具实效。

(二)丰富体育群体活动,提高体育素养

体育群体活动是学生施展体育才能、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每学年开设迎新生篮球赛与综合性体育比赛,设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太极拳以及田径项目的比赛,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性进行参与各类组织有序的竞赛活动,对巩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大球类的体育竞赛,备受各分院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参赛队员也备受瞩目,极大的增强了参赛单位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除院级体育竞赛外,以学生会、体育部、班级等各种团体组织的体育拓展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体育在凝聚人心方面有着其他任何学科或活动都无法比拟的功效,学生通过一次次全情投入的拓展活动,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信赖、合作与交流,增进了团队的凝聚力。

课外体育锻炼也是群体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多年的体育晨练惯例,试行过晨跑、太极拳、广播操、健美操等多种晨练形式。目前,以推行较为成功的太极拳项目为抓手,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太极拳项目的推广。目的在于通过太极拳的习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可以达到形神兼备、精神与形体双重修炼,培养沉着、耐久、坚毅、机智的品质,平衡身心,并能增进体质的目的,并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活动的习惯。

(三)依托竞技体育,塑造奉献与拼搏精神

竞技体育是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工作的特色与亮点。在学院体育行政主管领导的支持下,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项意义重大的举措,培育了3-4项浙江育英职业学院院级体育特色训练队,将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目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多项体育特色项目,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给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包括田径、武术、游泳等项目训练队的建设等等方面。除特色训练队以外,还建设有篮球、网球、排球、足球、定向运动等训练队。我院体育代表队已参加三届各类项目的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以及锦标赛等各项院级以上体育赛事,在各训练队的训练和管理工作中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优良的成效。截止目前,在院级以上体育赛事中已收获112金,79银,87铜的优异成绩,并在2015年浙江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所有赛事的总成绩中囊获男子团体、女子团体、总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以及道德风尚奖,在同类高职高专学校中树立了良好的正面形象。

在竞赛与训练中,教练员、运动员们通过高强度、高难度的运动训练与高压力的运动竞赛,更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为校争光的集体荣誉精神,极具突出的教育作用。在竞赛与训练过程中,无论严寒与酷暑,学生往往在早上的训练一结束就要匆忙投入上午的课堂学习,下午的课程完成之后忍着饥与饿就要立刻开始傍晚的大强度训练。这种苦与累非一般同学可以承受和坚持下来,很多时候,教练员、运动员们正常而又从容的吃顿饭都成了奢望。即便这样,教练员们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着学生。教练员们通过身体力行,教会他们学会吃苦耐劳,学会奋勇拼搏。在近几年的竞赛训练中,教练员队伍注重运动员们竞赛水平与成绩提升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先进性的培养。学习、训练全面发展、品行兼优的运动员们每学年都直接被推荐为学院党校学习对象,如此一来,更是促进了运动员队伍的管理水平,促进了运动员队伍不断向先进靠拢的力量与决心。竞赛成果丰硕的同时,学生们在学习等方面的佼佼者也不少,这些高水平的运动员中,不乏“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的获得者,也不乏“育英之星”等称号的载誉者,育人成果日益凸显。

实践证明,以三大特色训练队为主的各训练院队是管理科学、师资优秀并集较高体育运动竞技水平于一体的院级体育特色项目,已得到了学院的认可,该体育特色项目对弘扬我院校园体育文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三、结语

校园体育精神的形成依托校园体育的各项体育课程教学、体育群体、体育竞赛等活动平台,各种平台的构建中无形中就让学生自觉并自然接收了积极健康的人文熏染,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精神,并对学生在校期间以及终身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建设和利用好各个平台,并通过各平台的建设迸发出更多体育文化内容,促进对职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友民.试论大学校园中的体育精神[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2] 邱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

[3] 袁明莲,王志杰.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中最具人文意义的体育精神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9).

[4] 隋红.普通高校体育竞赛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影响的研究[D].山东:山东体育学院.2008.

[5] 汤攀.高校体育精神对培养大学应用型人才的价值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9).

[6] 丁艺,杨玉伟.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J].沈阳大学学报.2009.2004(8).

篇6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体育课作为提升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平台,在高等教育结构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阳光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策略。通过本研究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阳光体育 高校体育 课程改革 困境与突围

一、阳光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的特征

(一)高校体育课的开放性。阳光体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不再是封闭式的教育实践行为,阳光体育注重对学习者人性和自然性的强调,在丰富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借助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提高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此来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二)高校体育课的系统性。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开展和深化,人们对高校体育课的系统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高校体育课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强调了体育课对学生体育兴趣、体育体验、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高校体育课以人为本的特征。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实践,其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向着健康、以人为本方向发展的基础。阳光体育运动以人为本的特征,表现在阳光体育的教学内容的以人为本,避免成人化教学内容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实施。阳光体育教学的以人为本表现在教学评价的人性化。

二、阳光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能保证。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考研、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很难保证学生的体育活动满足强度、时间要求。通过对黑龙江省六所高校的大学生的调查得知,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占其闲暇时间的很少比例。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男生为调查对象的7%,女生占了调查对象的13%。参加三次以上的男大学生占13%,女大学生占9%(见表1)。这一现状应该引起我们中学体育教育者的重视。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体育锻炼和学习,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成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基础。

(二)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是以体育技能传授为目的的教育方式,这一现象对阳光体育体育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副作用,学生这种守旧的传统思想影响着阳光体育的开展质量。部分教师单方面的认为体育是副科,进而忽视了高校体育课的教育意义。教师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三)体育场地设施不充足,影响体育课程改革。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黑龙江省部分高校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不足及校园场地过小等问题,影响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加之黑龙江气候原因,冬季天气寒冷,适合冬季开展的体育项目较少。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调查中,气候环境因素排在了第一位,场地器材排在第二位。这些因素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阳光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出路

(一)加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高等教育中的体育教学,在于提升学生借助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的能力和意识。因此,在高校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以体育大课间活动、体育俱乐部等为载体,激发更多的大学生体育兴趣。在大课间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选取具有当地特色的活动项目,将这些活动项目校本化,创编成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新鲜感。在体育俱乐部组织和开展的过程中,要善于创新组织和开展形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

(二)随着气候、季节的变化调整体育活动方式。由于黑龙江省冬季天气严寒,入冬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加强对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动态调整,成为黑龙江省高校适应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在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按照体育项目的特点、气候特点等选择合适的运动场所,充分利用室内体育场馆等,举办舞蹈、健美操、篮球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在每个季节都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三)多管齐下为体育课的开展提供支持。在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各高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状况的差异,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场地器材的使用进行优化。对于学校空间不足的,要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定期进行更换。除硬件保证之外,还要有“软件”的支撑,即领导的支持和配合。开展大课间活动既需要广大的基层学校领导、教师广开思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挖掘现有条件的潜力,积极主动地组织落实。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我省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研究。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年度项目。项目编号:12E097。

参考文献:

[1] 张金铭.社会转型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困惑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6(03).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体育课程 以人为本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特点是办学经费按民营机制自给自足,不靠政府财政性投入。大学体育课程的开展基本都是沿袭着云南省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因此云南省独立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在吸取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改革的优秀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具备的特点、优势探索出适合学校发展,又能体现学校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

一、云南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及学生活动场所的基本情况

云南省独立学院建校初期,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体育教学场地有限、体育设施不齐全、体育师资不够教学规模小,有些学校甚至无法正常开设体育课,体育成绩只能用出早操来评定。随着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规模的扩大,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云南省几所独立学院已经拥有相对完善的软件以及硬件设施。但随着近年高校的扩招,学生规模逐年增长,体育场地、器材级学生活动场地仍然是出于紧缺的情况。

2.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状况

目前云南省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主要是以专职与外聘并存自成体系的师资队伍,自有的专职体育教师学历要求以硕士生为主,个别本科生必需是专业非常优秀的运动员。在职称方面讲师、副教授数量很少,教授更是屈指可数,主要都是以助教居多,从整个师资职称结构来看是极不合理的,高级职称基本上都是校外聘请或兼职的教师。相应的导致云南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师科研能力非常薄弱,没有学科带头人,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促使和指导年轻教师搞科研,偶尔发表一些体育类的文章质量都一般,大部分只能在省级或国际级刊物上发表。

3.公共体育教学状况

目前云南省独立学院基本能够按照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正常开设体育课,但在教学情况与教学质量上各学校间有所差异。学校体育课只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必修课,体育教学主要以实践课为主没有理论课,少部分学校开设选修课,甚至有部分学校体育课只开一年或一年半。为节约成本体育班人数偏多,很难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样性需求,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4.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独立学院的学生起点各不相同,层次参差不齐。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学院的学生性格特点有所不同,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文化基础素质较差;个性张扬,但又信心不足这些特征与普通高校学生有较大差异。当然,影响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原因很多,体育教师缺乏、体育经费不足、体育场地设施不够、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及自身运动能力低、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

二、云南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独立学院办学主要是挂靠母校,其学科建设自然是以母体学校的特色专业为主,师资力量及设施设备可以共享的特殊性,导致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出现了走老路,体育教学没有创新及特色,独立学院的学生头脑灵活,喜欢尝试和接受新事物。要想吸引独立学院的学生走进体育课堂,必须结合云南省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在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上,借鉴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合理有效的云南省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发展模式。

1.发展有特色的体育课

云南省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实用型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是特色办学,因此云南省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侧重独立学院的专业特点。实行全校性选课制度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重新组合进行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构建育人为本的立体教育。多开设一些社会上比较流行,开展的比较好、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如:高尔夫、羽毛球、街舞、网球、瑜伽、体育舞蹈、轮滑、保龄球等。

2.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学校的体育发展必需拥有相对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学生的课余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活动场地,体育经费投入是保障体育教学和学生开展课余活动的基本要素。目前云南省独立学院学校占地面积少,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出现器材设施不够用的情况,据调查有多所学校学生活动场地生均面积严重不足,不能达到教育部评估的指标。所以云南省独立学院不能满足于现状,作为学校的投资方应还加大投入,科学系统的整合现有资源,在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器材的同时,加快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改造,以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同时也能达到教育部的评估要求。

3.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福利待遇

云南省独立学院在有限的条件下,对招聘的专职体育教师要求是一专多能和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及外语水平。随着体育教学改革深入,要求独立学院体育教师应该有自己突出的专项业务能力,还需要掌握其他基本的体育教学项目,能到达教什么会什么的水平。但是这需要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学校要努力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条件和相关优惠政策,让年轻体育教师有机会去进修,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体育教师在学校地位不如其他专业课教师,在课时等方面与其他专业课有所不同,据调查目前云南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师没有基本的服装费,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学院应切实保障体育教师正当合理的福利待遇,使体育教师一个收入较高而又稳定的阶层,是体育教师也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三、结论与建议

云南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实用体育、快乐体育和阳光体育的指导思想;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围绕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行。从独立学院特点、学生特点、师资特点、专业设置等方面出发,总结和吸取普通高等院校多年来的体育教学改革经验,利用独立学院与公立普通院校不同的特点,利用好社会资源开设与独立学院学科发展为特色的体育课程,实现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应合理过渡,规范管理,学校必须提高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在体育教师、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李学明.健康第一思想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00(4):58-60.

[2] 文源东.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9(01).

[3] 靖桥,和振东.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模式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0(06)

[4] 陈华.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J]. 体育科学研究.2011(03)

作者简介:

廖永祥(1981-),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60 — 02

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是关系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1〕为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体育健身知识、时尚体育的需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程学习的主体。应该根据各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2〕可是,由于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认识不够,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又比较陈旧和缺少,以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投入资金不足,使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受到影响。单一的体育课程内容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掌握的科学健身方法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部分高校虽然有良好的体育设施,但由于体育教师缺少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使许多体育场地器材被闲置,没有充分发挥体育场地设施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服务的作用,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分析,可以为体育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最终达到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目的。

1.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价值分析

1. 1可以拓宽体育课程研究的领域,促进体育课程及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完全是前苏联的竞技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程资源以竞技体育为主。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课程资源,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并且制约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必须加快拓宽体育课程的研究领域,为学生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时尚、休闲的体育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终身体育的需求,达到丰富大学生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通过研究将提高人们对体育课程的深入理解,拓宽体育课程研究的领域。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将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将促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促进高等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促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1. 2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以及竞技体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体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局限于校园内部,体育教师要根据上级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进行统一授课,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是排球、足球、篮球、田径、体操等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与社会体育的需求相隔甚远;各级学校丰富的体育场地设施在完成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后,都在闲置浪费;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难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出现,并得到传承与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现实的存在,虽然学生学习的是竞技体育项目,但是通过学校培养的竞技体育人却才少之又少。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出现了各自为战的现象,制约了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学校体育是实现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前提和保障,如何确保广大的青少年在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对体育促进健康的正确认识,掌握多种科学健身的方法,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的融合与发展。而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打破了学校的空间界限,使更多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竞技体育等,通过提炼、加工等改造成为新颖的大学体育课程资源。使时尚新颖的体育项目在大学校园得以光大,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得以传承和发展。

1. 3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以及校园文化之间的融合

体育学科在很长一个时期基本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发展状况,阻碍了体育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影响了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3〕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促使体育与校内其它学科的资源以及校园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融合与发展。如,射击、拓展训练等体育课程的开设,加强了对学生的国防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技能;传统养生、运动康复等体育课程的开设,既提高了学生对身体健康知识的掌握,又加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使体育学与医学、人体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得到了融合与发展。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校的各种体育社团组织学员人数剧增,新的体育社团组织不断成立,推动了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价值分析

2. 1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是“三基”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必须按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完全不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体育的需求。体育教学形成了“专家设计课程、教师教课程、学生学课程”的模式。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实施“三自主”选课。体育课程“三自主”选课的实施,充分挖掘了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拓展了课程内容,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调动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使广大体育教师根据自身体育专项特长,主动专研新颖时尚的体育项目,改造传统的体育项目,争取开出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课程,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需要教师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体育技能水平,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4〕。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主观能动性,有效地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5〕首先,增强了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传统的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师被动地执行教育部门统一规定的体育课程计划,制约了体育教师专项特长的充分发挥,降低了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体育教师根本就没有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造和开发的意识。新《纲要》的实施,使体育教师主动要求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平,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开发意识。其次,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排球、足球、篮球等传统的专业技能,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学生对你的体育课表现出“不喜欢”,学生不选你的课程进行学习,促使这部分教师必须重新进行体育专业技能的学习,有的教师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但是,这种压力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最后慢慢转变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强大动力。而且,这种动力是持续的、源源不断的,是随着大学生的需求而不断升华的。第三,提升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体育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总结,不断进行反思和提高,才能不断提升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2.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课程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丰富多彩,为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大量现代的、时尚新颖的、休闲的、与社会体育相适应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给青年大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信息刺激和思维刺激。这既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的能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可以通过选课系统,自主选择喜爱的体育项目来学习。面对新颖、时尚、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学生如何对体育“三自主”选课进行正确的认识,如何选择体育项目来学习,如何看待体育成绩的获得,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体育“三自主”选课的有效性。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体育“三自主”选课认识的教育,采取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各种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课程学习。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实践能力、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小结

随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如何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是改革的关键所在。新颖、时尚、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是连接这两个方面的纽带。加强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分析,可以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是决定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可以拓宽体育课程研究的领域,促进体育课程及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以及竞技体育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贺.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4,(03):53~56.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2002,(09).

〔3〕魏秋珍.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02):69~70.

篇9

关键词:体育 课程 改革 实践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197-01

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大学教育任务的重要方面。随着人们对体育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大学体育课程的反思和各种改革实践活动不断进行着,全国高校也掀起了大学体育课程新一轮改革热潮,并且取得显著成果。本文就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也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上。各个高校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有计划的改革实践,为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具体来说,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体育课程理念的转变

大学体育课程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点是转变体育课程理念,只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到能做到正确的实践。从另一个角度说,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与世界课程理念发展一致,才能保证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成功。现今,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并转变了自身的体育课程理念。从以前的“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到“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转变,从“学科中心论”到“科学与人文主义融合的转变,可以说,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理念已经基本做到与时俱进。

1.2 构建不同体育课程模式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的一个突出成果就是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体育课程模式。比如北京大学的完全开放式,清华大学的三自主式,深圳大学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等,这些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满足了不同学生、不同地区的体育需求,既提高了大学体育课程教育的质量,又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参与体育的意识,有效地完成了大学体育课程培养的目标。

1.3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趋于合理

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之前,多数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而由于每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和需要不同,每个高校的办学特色及其具体情况也不同,于是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也呈现出多样化。

1.4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更加全面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摒弃以往陈旧的、缺乏科学性和多样性的体育课程评价观念,把学生态度、学习过程等都纳入课程评价体系,既使得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公平、合理,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锻炼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及其实践一直在向前推进,可不能否认的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改进。

2.1 未能完全摆脱传统体育课程模式的影响

从实际的教学来看,虽然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在教学方法、内容能方面也有所突破。但是很多高校仍未摆脱传统体育课程模式的影响,比如课堂组织形式仍然是以班级上课形式为主,课程内容也是以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为主,体育理论学习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单一的课程评价体系仍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应试教育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这些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和进一步推进。

2.2 体育课程的改革实践缺乏系统性

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工程,不仅包括体育课程的理念、内容、模式、评价体系等,也包括高校体育教学乃至整个教学系统、工作系统的协助。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高校中,体育课程的改革往往只偏重于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整合,也缺少其他部门的辅助,因而容易造成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效果不明显,或者改革效率低下,从而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3 体育课程的改革实践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体育课程的改革不仅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推进,学校教学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更需要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响应。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就是体育教师和学生,但现今的体育课程改革重点是如何改革,却缺少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忽视教师在改革中的地位和影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不能更好地激励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实践和参与。

3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随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高校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预见,未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将会在不断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3.1 体育课程将向着综合化方向发展

大学体育课程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从更深一层来说,体育课程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未来的发展改革中,体育课程更要和心理学、生理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凸显出其人文特性和社会特性。

3.2 体育课程将向着生活化方向发展

所谓的生活化,就是指大学体育课程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的活动,它应该扩展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时间上不局限于每周2课时,在空间上不局限于操场、体育场馆,组织形式也不局限于课堂班级。从另一个角度说,体育课程的内涵应该从狭义延伸为广义,广义的体育课程应该包括校内活动课程,校外的比赛训练,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社会体育文化活动等。

3.3 体育课程将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体育课程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已经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从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等都体现出这种趋势。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多样化发展并不能只局限于技术方面,我们应该开拓自己的思维,容纳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理念;在放眼世界的同时,还要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属于自己特色的体育课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多样化。

总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验证实践的可靠性,更应该发现问题,吸取教训,努力推进大学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最终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健,颜天民.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

篇10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大学体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QIU Peng

(School of Sport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Humanistic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 process in by consistent idea. Only on the basi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Students set up the "value" concept, to make students set up the "lifelong learn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ealth first" of the new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idea,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humanistic education; college PE; curriculum reform

人文教育是人本精神的体现,落实到体育课程中,它应当是一种渗透到理论和实践中的关怀。人文教育观要求发扬人本身的自主性和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意愿,按照学生自身的意志和兴趣接受体育教育,确保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面彰显,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它旨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体育学习新环境,把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1 人文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的应有之念

人文教育观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教育方面,两者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上不谋而合。人文教育观的提出要求大学体育教育在提升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意识和兴趣的提高以及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树立全面终生学习的体育学习新理念。

人文教育观尊重学生能力的实现,即在体育教育这个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学生主题地位的确立和彰显,不能喧宾夺主地把老师放在重要位置而忽视学生。通过教学目标、教育内容、教课方法、教授体系合理和谐的稳定统一,让每个学生都能站在自己兴趣的舞台上自由发展,体验体育的妙趣无穷。

2 树立人文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成功之道

2.1 “全面发展”观

当下大学体育课程朝着综合化、生活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仅仅掌握一点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远远是不够的,只有在体育改革中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全方位教授多方面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挖掘自己的喜好与潜力,最大化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才能更好推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

2.2 “终身学习”观

学贵有恒,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学习关乎个人身体状况和健康理念,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必须有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得以贯彻于每个人的一生。把对体育的学习变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这是体育课程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2.3 “学生价值”观

填鸭教育被人诟病多时,避免填鸭就应当充分肯定学生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尊重学生的意识和精神。学生时有着主观意志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有选择自己发展方向和方法的权利,他们与家长和老师之间应当建立在一个双向度的沟通基础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大学体育课程要满足学生的主体情感,把尊重和挖掘学生的价值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实现,提高大学体育教育效率。

2.4 “健康首位”观

体育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学生强健身体,在强调人文教育观的同时不能忽视体育教育本身应当宣传的理念。康健的体魄是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大学体育教育要提倡“健康首位”的观念,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在运动中感悟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

3 落实人文教育观,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措施

3.1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

3.1.1 综合化、生活话、多样化

体育教育不光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更讲求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育的作用。大学体育教育为了满足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育的作用,应当涉及心理学、生理学、行为学、文化等多个方面知识。

体育活动形式不固定统一,它是可以超越场地和时间,延伸到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体育教育应当打破课时局限,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随心运动的观念,推动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

体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魄强健,它是一个多样化的含义,是应当超越技术层面,在思维、理念等方面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全面协调发展的。

3.1.2 创新性、系统性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要注重对新形势、新情况的分析,推进体育教育模式的创新,适应时代需求。大学体育课程应当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课程结构,这个结构对理念、内容、评估等各个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多方兼顾,不失偏颇。只有这样一个系统全面的结构才能卓尔有效地提高课程改革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2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课程结构建设

3.2.1 教育目标上

大学体育教育目标应当明确,不能含糊抽象,区别初小学“全面发展”的口号,摆脱“传授体育技艺”的狭隘目标。要注重对学习内容的理性和文化性,教育过程中兼顾娱乐和实用双重特色,统筹理论、技能、习惯,让体育学习接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更强。

3.2.2 课时设置上

在设立体育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任意选修,保证所有爱体育的学生能在任何学期学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根据学生喜好开设尽可能全的体育课程,大而全地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深而精地传授体育技能,充分发挥不同运动项目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传递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

3.2.3 课程内容上

通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提高积极性不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完善,更需要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理论和实践齐抓,在实践中讲授理论,在理论中指导实践。知识和方法并举,多角度让学生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为学生开启供他们自由探索的知识大门。

3.2.4 成绩考核上

调和多方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行的考核,淡化选拔,重视参与,不以单因素论成绩。采取级别评定,通过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定性的方式对学生学习予以考核,同时对兼顾学生学习态度和本身体育素质,综合性评判,提高学生积极性。

4 小结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应当注意从人文教育观的立场出发寻求解决之道,把人文教育观体现到大学体育课程的各方面,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光安.人文教育观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2] 程传,鲍志宏.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