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轻松;开放式;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三年,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师要理性地看待,既要从中学习新的、适合我们课堂的教学理念,又要对一些不适合我们课堂的思想进行摒弃,同时,还要及时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做出反思。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应该是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放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逐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有人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充满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春天是我们的朋友》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去寻找春天。学生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从花草树木中寻找春的痕迹,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以前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适当的交流。开放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时能增强师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学习《风姑娘的照片》时,就可以给学生们观看不同风级带来的不同效果,可以有微风拂面的温柔,可以有秋风的萧瑟,也可以有冬风的凛冽,也可以有暴风及龙卷风的破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快乐学习。
三、注重教学实践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学到知识,应当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学习《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时,可以鼓励学生们阅读课外材料,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太空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配上音乐及图片,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鼓励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学习,而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得到肯定后的成功喜悦中,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更加浓烈,为更好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放弃后进生;批改作业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在课余与学生聊天时,要适当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鼓励、肯定性的话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良好心理,还能使学生逐渐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和认识,在这里将我的想法抛出,希望能为各位教学同仁在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上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总之,在我们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让学生们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3(14).
篇2
一、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定义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试验等思维形式,将客观现实反映出的理性认识过程,同时又称之为理论思维。逻辑思维是通过认识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思维的作用及规律的分析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人们只有先把握物体本质,才能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为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识。
二、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途径
1.从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中培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从不知到知,由现象到本质,逐渐形成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这是抽象思维的功劳。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有物理概念,更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物理概念。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概念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
2.从物理习题及解答过程中培养
初中物理习题及解答过程既是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及规律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及规律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解答物理习题的过程中,通常是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判断、计算,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物理习题及解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从物理实验及探究活动中培养
篇3
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认真严肃的备课态度;在教育技术培训的每节课上,学习氛围是宽松的,课堂讨论是活跃的,互动互助式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在这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的背后,实际上蕴涵着主讲老师认真严肃的备课态度。总之,对我来说,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在思维和高度上都带给我非同一般的震撼。
在这短短的几天培训中,我更深深的体会到:
1、提高了认识
十个模块的培训让我感觉到: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师说》中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这一诠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六个字中,“传道、解惑”好理解,关键是“授业”,怎样“授业”呢?“规划主体单元”模块的核心之点是: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象在传统教学中那样把问题的“陈述”呈现给学生,而是围绕着学生所学知识而设计出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而得到所学知识。
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教育技术”也有了新的认识,“现代教育不再是某一学科的教育,而是各学科齐头并进,真正做到全面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教师的素质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不断的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
2、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这次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经过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这八天培训所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的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
3、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
通过集中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更能如鱼得水、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通过培训,使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们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的问题,发现了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使我懂得要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合作性学习转变
4、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篇4
一、领悟“大数学观”,丰富与深化对于“课程标准”的认识
PISA是一个丰富的资源,为学习与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特别是领悟现代数学教育教学观,提供了鲜活载体。超越具体的“技术细节”,该项目注意解读PISA所传递的“大数学观”,甚至大教育观,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了以下几点目标。
第一,细致梳理了数学素养的基本内容:从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数学语言、数学工具、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较全面地思考并梳理了数学素养的基本内容。
第二,丰富与深化对课标的理解: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引导教师充分理解课标的重要意义和功能,将“课标”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据。
第三,重视整体教学设计:以单元型教学设计为抓手,将课标分解成教育教学目标,从课标、教材、教法、学法、评价、课程资源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了数学教学设计的问题。
二、深化对评价的认识,探讨体现多元评价的工具
PISA为深化对评价的认识,特别是对如何利用评价,倡导所主张的教育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此外,一些教师对评价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对学生评价的功能与工具的单一化(不具体与不全面)等现象。该项目组不仅注意提升对于“评价”多元化的认识,而且尝试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1)终结性评价: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聚焦到每次考试的成绩,尤其是中、高考成绩。
(2)过程性评价: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过程性评价。
(3)即时评价: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即时评价要么过于简单,要么根本没有,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只评价学生的结果对与错,不能很好地说明学生的不足与闪光点。
三、一线教师参与研究过程,及时形成成果,及时推广
这是一个旨在整体推进地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颇有新意的项目。该项目注意发挥一线教师在研究中“主体”作用。特别是,该项目在研究中边实践、边研究、边积累成果、边交流推广等,也有助于较好地体现该研究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为参加项目的一线教师,提供了从做研究课到编写教学案例、参与教学资源开发的机会,这些为他们展现自己的创造力,为他们的专业发展特别是为他们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极好的载体。其中的一些成果,如《高中基于课标的数学单元型教学设计案例》(选修2-2,2-3)的印刷成册,对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设计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高中基于课标的数学单元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案例》与《初中基于课标的数学单元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案例》的印刷成册,反映了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这些成果提供了高质量的课程资源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了优质的课程资源。
正如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学侯秀霞所说的那样,通过PISA数学研究项目,教师首先认识到创设情境,使问题生活化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精选或自编与新知课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引入新知课,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其次,教师还应该讲究情趣教学。最后,教师会变得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PISA评价不只是考查结果正确与否,还考查思维过程和解题思路,看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否合理。它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PISA对今后的考试评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是将来教育评价的改革方向,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篇5
绿色教育理念
“绿色教育”源于对于现代社会与教育的反思。是指尊重、理解与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遵循生命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差异,努力唤醒与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与发展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绿色教育的核心是“三个尊重”,即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和尊重差异,以下分别予以阐释。
1.尊重生命
学校教育面对的对象是人,人与物具有本质区别,人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因而,绿色教育首先强调尊重生命。在学校教育中,尊重生命表现在:营造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其中是安全的,不会受到欺凌、侮辱或伤害;给予孩子生命的尊严和自尊,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要自觉通过行动、良好表现去建立和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认可、肯定孩子,经常鼓励、赞美孩子,促使孩子形成自尊心和自信心;理解孩子、关心和爱护孩子,通过教师的言行表现出对孩子的爱与关心,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情感,内心充盈生命的美好与力量;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体验成就感、价值感,感受和经历生命的自我实现;促使生命不断认知人生与世界,通过每一个教育契机的引导,让孩子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这个世界中生活,创造机会扩大孩子的知识和实践视野,不断扩充孩子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习惯和意志品质,能够善良、友爱、乐观,学会理性、自制、自省、勤劳、审美,等等。
2.尊重规律
万事万物皆有规律,认识和遵循规律,可以与万物和谐相处,事半功倍,提高实践行动的效率。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认识和尊重规律,围绕“教书育人”目标开展各种活动,促使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认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促进孩子身体健康成长,遵循心理规律促进孩子心理的不断成长和成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方法;认识和遵循学科及学科教学的规律,每个学科都有其知识、能力建构和情感形成的逻辑和方法,教师要深刻理解本学科的本质、结构、思想、价值与方法,认识学科教与学的规律,形成方法意识,在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采用恰当、有效的方法去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认识和理解学生学习的规律,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任何的知识、能力、情感要想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都需要一个自主认识与领悟和过程,因而,绿色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体验、思考、探究、归纳和抽象,学会自主发现学科学习和各种认知的规律和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能力技巧、精神世界和认知方法。
3.尊重差异
万事万物都以独特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差异是客观的。每个孩子都是千差万别的,体现在家庭背景、知识基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智力类型、认知风格、学习风格、思维风格、心理需求等各个方面,“绿色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偏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要;根据学生智力、知识基础等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个别辅导;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和性格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长善救失;根据学生的习惯特点,有意识地去改变其不良习惯、形成良好习惯;根据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此外,学校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天赋和特长,为学生开设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选修课程等,提供给学生多种个性选择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和发掘自身的潜能、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
绿色教育区域行动策略
围绕“绿色教育”的“三个尊重”的基本理念,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四项行动:
1.教师“绿色教育”价值观行动
①开展“绿色教育”价值观个人专题报告
在“绿色教育”理论探索基础上,我们组织区域教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到学校去开展“绿色教育”价值观个人专题报告,报告主题内容为:“绿色教育”之“三尊重”理论、“绿色教育”之“尊重生命”解读、“绿色教育”之“尊重规律”解读、“绿色教育”之“尊重差异”解读,以及围绕三个主题开展的相关理论。
②编制《“绿色教育”核心理念(25条)》和《学校行动改进关键词(8组)》,宣传“绿色教育”的价值观
在“三个尊重”理论基础上,根据实践经验,我们研制了《“绿色教育”核心理念(25条)》和《学校行动改进关键词(8组)》,将“绿色教育”基本理论以简短凝练、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干部工作会议上进行,并责成学校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本校教师进行宣讲和解读,促使全区教师对“绿色教育”价值观形成共识。
③征集和评选反映教师“绿色教育”价值观的教育案例
为了促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行为,并以“绿色教育”的“三个尊重”价值观指导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我们组织了“绿色教育”优秀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教育案例分为“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和“尊重差异”三个主题。教师根据绿色教育“三个尊重”的理念,结合自身经验和案例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促进绿色教育价值理念的认同、理解与内化。
④组建“绿色教育”讲师团,开展交流分享
为促进绿色教育实践经验的交流分享,我们按照“绿色教育”三个主题“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组建了三个“绿色教育”讲师团,到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宣讲教师个人的“绿色教育”案例和经验,阐释个人对于“绿色教育”理念的理解。
2.绿色课堂改进行动
①全区教师基于“三个尊重”理念自主进行绿色课堂改进
将《“绿色教育”核心理念(25条)》下发到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对照核心理念,自省自悟,探索绿色教育课堂改进,每年区教育教学研讨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等都以“绿色教育”核心理念为主题展开,每年征集绿色教育课堂改进论文,促使教师深刻理解“绿色教育”理念和研究绿色课堂实践策略。
②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绿色课堂改进专题研究
学科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一般对学科教学有着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因而,在绿色教育推进过程中,我们着力发动这些力量,促使其对学科教学价值、学科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特点和学科教学策略等进行专题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带动区域整个学科组绿色课堂改进的深入。
③实验校基于学科教研组进行绿色课堂改进行动研究
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是教师学科教学研究的平台。我们要求学校教研组基于绿色教育理念和学校学科教学实际,开展绿色课堂改进行动研究。教研员和教科研员定期去学校进行指导。同时,在区规划办课题立项时,设立教研组绿色课堂改进研究专项,推动课堂改进的深入研究。
3.绿色学校文化建设行动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在“绿色教育”实践中,我们促进学校梳理和发展自己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育人目标等文化要素,并深刻理解学校文化与绿色教育理念的内在契合。
①成立“绿色学校文化立校联盟”
为促进学校深入理解绿色教育理念于学校文化中的渗透,学习其他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和经验,我们组织成立了“绿色学校文化立校联盟”。每个学期每个学校承办一次绿色学校文化交流活动,分享自己学校的文化理念,交流自己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提出自己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的思考、困惑与困难,聘请专家指导,联盟校集体研讨,共同推动绿色学校文化建设。
②学校自主研究和发展绿色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生于学校、发展于学校、成熟于学校的,学校是自身文化的源泉。因而,我们提倡学校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家长的力量,挖掘学校文化和精神内涵,根据绿色教育理念推动学校文化发展,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将文化理念落到实处,让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学校文化,促使学校文化影响每一位师生的思想、情感和言行。
4.学生绿色健康成长行动
①开展学生生涯教育行动
我们制定了生涯教育的总目标和分学段目标,探索生涯教育内容体系、实施策略和途径,在实践中开展生涯教育活动。
②改进营养餐管理
我们首先调查和分析了学生在校用餐状况的满意度,以及存在问题、原因,然后变革管理机制,成立营养餐管理机构负责营养餐管理,保障了学生的营养健康。
③开展学生绿色成长评价
通过培训、阅读和研究等方式,促进教师了解动机理论,理解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教师在实践中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
④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每年征集“绿色教育优秀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并开展分享交流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形成理性和研究思维,学会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篇6
1概述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内容
随着人们对英语教学认知的不断提高,对英语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英语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新时期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主要是讲解英语课文,分析课文中陌生词汇并对其句式搭配与常见用法进行深入探究,不仅如此,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还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英语语法的掌握,增大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除此之外,英文写作也是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短文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与语文运用能力,为英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教学内容,高中英语教师根据教学效果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成为了广大英语教师共同探索的问题。
2探讨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同学们更加适应新时期高中英语的学习,必须要掌握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下是对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探究。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只有师生关系和睦,学生才不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自主学习英语。若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付出较多的努力。在自身素质方面,教师本身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定期的外出学习,不断的充电与自我沉淀,确保让同学们信服,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务必要大方得体,不仅如此,教师要注意授课时的态度表情等,适当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添学习热情。在课堂后,充分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关心同学们的英语学习情况,让学生体会到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课上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学生课上不焦虑、不胆怯、不害怕的保证。在生活上,要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迷茫时指明方向。如此一来,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重爱戴教师,就会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2.2提高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
若要提高学生高中英语学习质量,就必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英语教育的重要性。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英语的应用频率不断的增大,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可以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不仅如此,英语也是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所以英语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讲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学习英语,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2.3传授英语学习技巧
掌握学习技巧是改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高中英语学习有许多技巧需要掌握,例如语法应用技巧、阅读理解技巧、写作技巧等,学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技巧,就可以更加熟练的掌握英语教学内容,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灵活解决英语学习中的难题,让英语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不进如此,技巧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考试成绩,大大改善英语教学效果。
2.4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可以辅助课堂教学。结合了实践教学,就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使其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理解上由难变易,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在授课方面,教师要将课堂中书本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可以通过采取“情景模拟”的办法创设学习情境,将课堂教学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与加深印象。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不仅要有基本的课堂知识巩固,还要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内容,合理控制理论基础与实践内容的比重,这样学生通过课后作业也可进行实践学习,大大改善了实践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提出探索性问题,留给学生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陈述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实际证明见解的正确性,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勇敢探索的精神,还强化了英语学习能力。在课外活动的开展方面,为了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要积极开展英语实践学习的相关活动,例如英语作文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锻炼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与口语表述能力,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如此一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课程,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
2.5拓宽学生知识面
篇7
当前,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对科学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对科学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探索精神,使其能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从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来看并不容乐观,必须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教学体制改革。
一、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1.教师科学素养普遍偏低
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小学的科学教育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尤其是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缺乏具有专业科学知识的师资队伍,因此,大多时候是由文科教师或其他门类的教师兼职代课。由于缺乏专业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照本宣科,对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科学原理只能够简单带过,讲解不够深入,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的语言,不能够转化为相对直观的语言,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存在许多疑问与模糊不清的地方。再加上当前的科学检测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对该课程有一种惧怕心理,导致科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低下。
2.对科学教育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比较重视,分数至上,成绩至上,科学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新课改下,科学教育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仍然侧重的是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忽略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不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效率比较低。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科学教育的思想认识。
3.科学教育设备不完善
科学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它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单纯的课堂知识讲授不能够直接地反映某种科学原理,必须借助一些实验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才能使学生对科学形成正确的理解与认识。然而,我国当前的科学教学实验仪器十分有限,一些小学甚至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这就使课堂教学只能局限于课本中,收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改善对策
1.提高对小学科学教育的正确认识
与其他专业文化课相比,学校以及教育部门对科学教育教学的认识并不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再加上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本身起步晚,发展缓慢,这就更使小学的科学教育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认识,充分落实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另外,要对小学科学教育模式进行新的革新,改善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到科学学习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观点中科学学习更为突出,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引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科学的美,让学习成为自身的发展需要。
2.培养具有专业科学素养的教师团队
要想使小学科学教育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科学知识的教师团队。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出现的问题,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科学素养的培训力度。目前大多数教师缺乏科学知识能力,或者即使是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课本层面,未能对其进行实践探究。因此,在对教师进行科学教育培训时,要注重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与进修的机会,增强学校的科学教学师资力量。
3.加大对科学教育的经费投入
篇8
关键词:师范生;专业素养;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56-02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新课改推行到今天,我国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已经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正处于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研究和探索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高校教师教育培育出的师范生却难以适应中学的需要,师范生的专业教育严重滞后,成为新课程推进的重要阻碍之一。如何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成为现在高师教育中的凸显问题。
二、师范生专业素养缺失的原因剖析
1.高师院校的发展导向
在当今经济大发展的时代,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国家培育教师的专业机构,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招生困难、就业形势不好等现实情况下,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高师院校的目光统统投向综合类高校,朝着综合类院校的方向去建设和发展。在很多高师院校中,师范类的学生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其它专业的学生,而师范生的考研率却高高在上,甚至成为成为衡量一个师范院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师范性的弱化反映了院校的发展导向,也决定着培养的师范生的质量。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发展的导向忽视了师范专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也诱导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可以看到,在师范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学科课程的设置占了绝对的优势,沿袭了几十年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仍是现今师范专业的全部课程。在学校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在习惯性的专业课程设置下,师范生在还没有接触专业知识、没有理解专业内容的时候,就淹没在基础课程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使师范生接受到的学科课程的教育远大于专业课程的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性受到削弱。
3.职后教育的缺失
师范专业具有的本质属性之一为实践性,它也是师范专业和其它专业的主要不同。师范生真正的专业知识是从实践中取得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其专业水平也在逐步地提高。在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只有更高而没有最高的前提下,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担负重任的职后继续教育却不尽人意。实际教学中,人们常常认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是职后教育,职后教育与职前教育完全割裂,职后教育体系不完善、内容针对性不强等多种原因造成教师专业素养难以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对师范生的专业素养的理解
为了改善师范生培养的现状,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特别制定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并于2012年2月下发。《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中学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在《专业标准》中,树立了对教师专业性理解的四个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并从专业理念,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专业标准的内容。通过对《专业标准》的研读,对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可以理解为:
1.专业理念与师德
《专业标准》认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主要表现在四个领域: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可以看出,教师在这四个领域的表现是需要长时间学习和锻炼的。在高等师范院校,可以通过各种课程的学习来形成对职业、对学生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认识。但是,教育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教育里面包含着多种复杂的关系,故教师专业应注重实践,应从“做”中“学”,在实践中树立坚定的专业理念,形成良好的师德。
2.专业知识
对师范生来说,他们的专业知识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在“学科知识”和“通识性知识”方面,除了挖掘学科知识的深度和拓展通识性知识的广度之外,更重要地是要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以学习者为主体,师范生能够把握学习者能够理解的学科知识的深度、能够了解促进学习者的全面成长的通识性知识的范围。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习基础、不同认知特点的学习者,都需要教师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对待、灵活处理。对于“学科教学知识”更是如此,师范生在走进工作岗位之前,能够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能够在教学活动设计之前提出“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等,能够把一般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3.专业能力
师范专业能力主要指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于教育教学的能力来说,在实际的专业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来完成的。但这种教育教学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灵活运用。并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对象在不断的变化,教育教学能力在实际的情况下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时,自我发展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能否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否了解学生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自我发展能力的体现。自我发展能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强化和发展,相应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四、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的途径
1.一体化教育理念的树立
要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是十分困难的。师范学院的教师不能拔苗助长,期待从师范生到教师的转变在学校教育中完成,应树立对学生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在教师教育新课程的目标中,就应明确提出构建有层次的应知、应会、愿持(信念)的专业素养。在职前教育中,通过学校教育,让师范生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教育教学的理念,帮助他们学习和锻炼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这些学习和锻炼都是理论上的、机械的、肤浅的,它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没有真实发生的情境,师范生缺乏真实的体验,难以建立对教师职业的真实理解,树立职业信念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师范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职后教育的补充,才能让学生顺利度过职业的适应期,成为合格的教师。职后教育主要是解决新任教师遇到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职后教育指导新任教师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思路和依据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等等。所以,职后教育是教师成长的关键阶段。职前职后教育是连续的、一体化的,它们在不同的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但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即促进师范生快速、顺利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民教师。
2.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现今,师范生接受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得比较随意且结构简单,教师授课的教学方式简单,种种原因造成师范生的整体专业素养不高,难以满足时代及自身发展的需要。鉴于实际问题,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阶段就明确提出教师教育目标应包含三大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为了达到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也要做相应的变化,教师教育课程应分成职前课程和职后课程两部分。针对中学教育的师范生,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应包含的领域有: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职后课程设置应包含的内容有:基于目标的教学、课程的价值分析、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教育教学难点的分析与对策、教师专业发展。职前课程与职后课程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丰富了课程的结构,共同达到教育的目的。
3.实践及情感的体验
“教育”是一个“专业”而非一门“学问”。教育的专业性得到了多方面的外在体现:专业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不同种类的教师资格、专业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的专业规范,等等。教育专业性的一个重要本质就是实践性。没有实践经验的新任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是有待提高的,因为教育活动面临着多种复杂的关系、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必须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才能运用、掌握教育规律。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保障教师的顺利成长,丰富的情感体验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实践,能够使教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满足了教师情感的需要,并激发教师继续从教的信心,才能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动力和保障。
课程改革的根本是教师的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所以,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模式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具体实施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安春.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兼议教师教育学科建设[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2).
[2]卫中玲.高师院校构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0).
篇9
(一)教学非学术的传统教学观念比较普遍
学术是高校工作的核心与主题,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是“大学人”一直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然而随着科研对科学发展的有力推动和对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它逐渐在国家教育战略和高校发展中占据绝对优势,并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大学生活。高校教师对科学研究的倾向不断加深,导致分散在教学上的精力不够,造成对教学一定程度的轻视,致使教学“边缘化”。教学学术理念的提出引发了美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界一场深刻的革命,美国高等教育教学状况的极大改善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引起了一场世界性的教学学术运动。“教学也是一种学术”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然而在我国人们对教学缺乏探索和研究,长期以固定的模式完成着对知识的传授,以实现知识的传承,缺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和变革。高校教师教学非学术的传统教学观念是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理念更新的主要障碍。高校教师教学非学术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重视教学的知识性而忽视了教学的学术性。知识性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品性,知识的权威地位是大学的立足之本,大学必须站在知识的前沿,必须能够理解、把握和领导最先进知识的发展,这是大学一切功能和作用发挥的基础和前提。[1]然而知识性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大学教学的特性,其他层次的教学一样具有知识性。决定大学教学与其他层次教学不同的特性在于教学的学术性。大学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是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运用自身所掌握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成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一种学术活动。学术性是高校教学的特性,也是高校教学的本质所在。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虽然现在高校教师在教学思路上得到了解放,在教学中拥有更多的自,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促使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也更加的多样化,但是部分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学与学术的距离在部分教师的心中不仅没有拉近,甚至仍然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科研至上”的传统学术观念根深蒂固
柏拉图在雅典创办的阿加米德学园是西方“学术”一词的渊源。此后,教学作为大学原始而唯一功能成为高校学术生活的全部内容。洪堡柏林大学的建立将科学研究引入高校校园从此打破了教学一统大学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研究对社会的贡献率大大提高,实现效益的周期大幅缩短,各国加大对科学研究投入,纷纷出台鼓励科学研究的政策,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地位显著上升,高校教学的地位逐渐边缘化。“学术即科研”这一学术观念得到了不断的巩固和发展。一些高校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教师对“学术即科研”这一观点表示认可,而只有少数的高校教师对这一观点不认可。科学研究成为学术的代名词,是对“学术”一词缺乏深入认识的表现,也是对科学研究过分重视的表现。根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高校部分教师对学术的理解比较狭窄,把科学研究看作高校学术生活的全部,没有将教学纳入都学术的范畴中去。
(三)对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学术
理念陈旧教学研究是教学学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高校教师从发现教学问题,反思教学问题到形成教学成果,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桥梁和手段。离开教学研究教学学术将无从谈起。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我国已经确立起来,随着人们对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断满足,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前所未有。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长远健康发展,高校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但大部分教师都把主要精力偏向于科研研究,在对待教学研究上存在研究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教学研究的动机存在偏差等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许多教师会教书但不会研究也无研究意识,或者是教书和研究走两条平行路线,各走各的道,永远也没有交集。高校教师由于对高校教学的认识不够,受“教学非学术”的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没有认识到“对教学的研究本身也完全与比较传统的学科研究一样,属于实实在在的学术贡献”[2]我国部分高校教师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播,忽视了对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高校教学回归传统、流于形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教学学术理念是在并不否认教学知识传授和传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的是对高校教学的研究和高深知识的探索与创新。学科的不断分化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校必须通过教学研究来培养具有探索、求异、研究、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目前高校部分教师对高校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知识传授和传承的层面上,忽视教学的学术研究,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入影响和对学术的认识不够深入的结果,也是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理念陈旧的重要表现。
二、基于教学学术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学的学术研究
更新和转变传统教学知识观,建立后现代文化知识观是转变高校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前提。不同的知识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周作宇曾说过:“对知识的假设,是教育思想构建的基本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知识观不断转变,后现代文化知识观不再以科学、逻辑、实证作为知识的标准,非科学、非逻辑、非实证的知识也逐渐为学者们所接受并纷纷进入大学课堂。面对这一转变,高校教师要紧随时展的进程,勇于打破长期传统知识观念的影响,打破自身已经形成的教学程式和对固定“科学知识”的机械传播过程。后现代文化知识观要求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科学的、逻辑的、实证的显性知识的讲授和传播,而且应该更加注重对那些缄默知识、未知知识及存疑知识的认识和探究。因此为了适应这一知识观念的转变,高校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机械教学理念,树立学术性教学的教学理念。另外打破“教学非学术”的传统教学观念,更新和树立“教学也是一种学术”的教学学术理念是转变高校教师教学认识的基础。高校教学作为传授高深知识的一种活动,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是一种学术活动。学术性是高校教学区别于中小学教学的内在特征。高校教学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学术的特质:复杂性、创造性、探究性和专门性。[4]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学学术性的认识和理解是其教学学术理念得以不断更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学术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高校教学的学术性特征要求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层面深化自己对教学复杂性、创造性、探究性和专门性等学术特性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高校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教育问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学术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学学术水平。
(二)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制,保障教师教学学术理念更新
考核评价体制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风向标,它指引着高校教师工作重心的走向。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考核评价制度,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重视教学,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从而促进自身不断更新教学学术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能够很好的指引被评价者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以实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期待的目标。全面科学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标准能够引导高校教师高效的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从而预期达到高校教育教学的目的。关于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学者这样指出:“大学教学被视为一种学术活动,是因为它能传播知识又培育着未来的学者。好的教学,需要以艰辛的工作与严密的钻研为基础,而不能仅仅被视为某种照章办事的操作性职业活。”打破教学和学术二元对立的评价体制,是高校教师转变和更新教学学术理念,实现学术性教学的重要的外在制度保障。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要勇于打破“学术即科研”的狭隘学术观念,树立包括教学在内的广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过程中,要把教学和科研纳入到学术这一范畴中来,建立教学和科研指标大体平衡的科学评价体制。
(三)重视教学研究,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学术成果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师;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
高师公共教育学是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然而,高师教育学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在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中的价值。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要求,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使教育学课堂教学更富有成效。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及特点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教学的中心词是“案例”。案例最早是用于法律、医学及工商管理学科等教学领域,其英文是case,张家军、靳玉乐认为,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郑金洲认为:“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即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案例应具备几个基本要素:真实而复杂的情境、典型的事件、完整的事件叙述、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或方案。
案例教学到目前教育界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我国学者郑金洲在《案例教学指南》中的定义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杜萍认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学生思考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黄卫国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的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征:
1、实践性
传统教育学教学往往采用抽象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学生的现实经验常被忽略,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案例教学提供了现实的、来源于实践的真实的教育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建立在坚实的现实经验基础上,有助于改善学生以往缺乏教育实践的不足。
2、复杂性
教学案例呈现的情境是真实而复杂的,隐含着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关系。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要协调教学各要素,教学过程必然也是复杂的。
3、互动性
案例教学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互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多元性
教案教学的情境是多元的,着眼于丰富的现实世界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教育理论案例也有教育事实案例。其次,师生认识和解读案例的视角是多元的,每个参与者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都会从自身的视角审视案例。再次,同一个案例对问题及其解决的认识会不同,其结论也是多元的。
二、案例教学在公共教育学中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的学习中,需要调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经过整合内化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因此,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不去理,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教学状况,使学生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获得教育学理论知识。
(二)加强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不用真正深入实践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教学实际问题,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生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在探索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教学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
(三)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呈现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境,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处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进行案例分析、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时,也锻炼了学生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判断和识别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另外,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讨论和交流创设了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了团结协作精神。
(四)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性的素质,教师素质面临挑战,为了组织好教学,教师需要主动地学习,案例教学过程也是教师提升过程。
三、高师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选编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离开了案例,案例教学就无从谈起。因此,要使案例教学能顺利进行,首先要选编案例。案例素材是丰富多样的,既蕴藏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广泛存在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其他媒体上,教师要勤于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在积累中丰富和完善案例。
有了案例,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选编,在选编案例时要考虑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目标以掌握基本原理为主,则应选择与所学理论有密切联系、隐含着所要学习的教育原理的理论型案例,案例要与所学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2、学生。根据学生的素质、特点等选用难易相当、繁简相宜的案例;3、选择来源于生活、能反映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案例。真实的案例才有说服力,才能在实践中经受检验,才能指导学生未来的教学实践。
(二)呈现案例
选编好案例还需考虑呈现方式,追求案例呈现的高效性。教学中,可先介绍相关的原理、概念等,通过介绍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进而转入案例发生的背景,再陈述或演示案例的具体内容,学生在将理论置于案例情节中加以理解,并在理论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一般而言,案例呈现的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真实情境表演法等。无论哪种方法务必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案例。
(三)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案例呈现之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体部分,是案例教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介环节。案例讨论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与处理案例中的问题,既使学生初步领会案例所包含的教育理论,又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内化。
(四)教师指导,提升认识,加深理解
案例教学必须将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形成的经验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育理论。这是案例教学的又一关键环节,否则案例教学的效果只停留在经验认识水平,既未实现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也达不到指导实践的最终目的。
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教师是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为了保证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五)总结评价
- 上一篇:县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
- 下一篇:大学体育课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