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学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美术课教学更加注重感情的投入,以“情”育人
美术教育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人们情操的一门艺术性的教学,因此,美术教育过程中,感情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美术作品需要做到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用以“情”育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更加细腻、感性的情感来创作出具体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方面要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美术教学中,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想办法引导学生去欣赏、体会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最后需要学生掌握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艺术作品传递出来的手法。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方式为“认知性学习”和“情感性学习”。现在的中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有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比如剪纸、建模和绘画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老师可先通过创设情景等方式对学生倾注情感,让学生在创作中身临其境的去体会美术作品中包涵的寓意、蕴含的情感、表达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2美术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与时俱进
美术教学的内容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是用具体的视觉对象来表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会和判断。现如今针对中学生的美术教学内容,既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比如以情感、风格或主题为主导的教学,也可以是生产形态方面的,比如说美术作品中所采用的艺术技法、艺术材料等等。现代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深刻体会到不同的民族、宗教和地域特色给美术教学所带来的益处,他们中由于种种不同的因素,促成了美术教学内容中不同的鉴赏、技法、创作和艺术美。不同的作品所涉及的内容不同、方式不同、艺术手段不同、材料不同,使得美术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说临摹的技法,常常用于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培养学生观察对象的能力,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基本的美术技法。而对于需要创新的美术作品,老师则采取引导的方式,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让他们自由的发挥无边的想象力,创作出更加新潮和完美的美术作品。不同的美术教学内容,培养的是学生不同的能力,总而言之,美术这门艺术,博大精深,它使得学生的感情、知识和思想道德等等都得以丰富。中学美术教育过程中,老师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法,采取更加具有创新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艺术的新鲜感和时代感。有效的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教育教学资源,是老师需要做出的努力,而积极的投入到美术的学习中去,增强自我的学习意识以及对知识的追求能力,是我们学生需要努力做到的事情。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同学需要积极配合和及时沟通,共同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
3美术课教学方式变化多样,充满创新
篇2
审美感知是对美学因素的直观把握,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
1.充分展示数学内在美
一方面教者要正确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数学学科自身的内在“美”,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诱人的“美”,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知数学自身各种形式的“美”。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借用多媒体不停地跳跃并延伸“1÷3”和“60.2÷33”计算结果小数中“重复出现的数字”,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感受这类数的结构美和无限美;教学生用简便方法书写0.33……、1.82424……,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2.充分展示教师形象美
教者也是学生的审美对象之一。教师的数学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涵养、创新素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对美的热烈追求。试想,如果一教师数学教学语言不精炼、不严密,甚至词不达意,或者板书混乱、毫无计划、毫无条理,那么,不但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而且也影响到数学教学的完美。
二、依据审美情感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美
审美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审美感知与情感体验总是交融在一起的,感知是体验的前提,而情感体验是审美心理中最普遍最活跃的因素,对感知起着促进作用,所以体验是数学美育的必要任务。
1.审美情感的准备
当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外界事物的时候,他就容易体验到对象的美,沉浸在物我交流的愉快心情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求索数学思想方法的抽象过程,也是学生感受、体验、领悟数学美的教育过程,数学语言的诱导、情境的感染,可以使学生经常性地处于审美的准备状态,激发学生的审美期望。这样,审美情感的准备,就为审美活动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2.教师情感的感染
在让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是由情感的感染性特点所决定的。教师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因素表达出来,形成一条和数学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感曲线,能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生身上,使他们拥有体验数学美的良好情感状态。
3.数学应用美的渗透
不同的人应用相同的数学概念和方法研究不同的事物,不相同的事物又都服从于同一数学规律,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的应用美。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经常补充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必将使学生对数学和数学美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依据审美的创造性,让学生追求数学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小学数学美育中主要体现为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数学美,其追求数学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
1.主动的发现
发现美,也是审美创造性的一种表现。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者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地让学生处于审美主动地位,引导学生调动自身情感和表象的积累,参与审美对象的交流,让学生发现数学教材中的美,让学生投入自己的全部心灵,主动地感知和理解。
2.恰当的表达
审美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审美感受的恰当表达上。比如,通过“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教学,让学生会正确流利地讲述“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量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这种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美法则。
3.丰富的想象
数学审美离不开想象,想象在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在讲授利用圆的内接多边形面积的极限来求圆的面积时,可结合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徽首创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说明刘徽想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并认识到了在一定条件下无限可以向有限转化,这在当时是一种多么新奇美妙的数学思想啊!
4.初步的创造
小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最高境界应是初步的思维创造。如下例“简便运算”的教学:
(1) 9999×1200 (2) (125×74+125×66)×8
=(1000-1)×1200 =125×(74+66)×8
=1200000-1200 =125×140×8
=1198800 =140000
篇3
【关键词】美术学专业;蒙班学生;心理特点;现状;教学改革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其成长的生活方式及教育环境不同,其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呈现出较多特殊性。而在高校的美术学基础课程中,这种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艺术创作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创作的主观性,研究其心理特点及学习规律,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化和国际化接轨的教学中,尽快适应复杂的教学环境,成长为合格的人才。国内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学研究较多,但对少数民族学生,尤其内蒙古地区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并不多,而具体到蒙古族美术专业的心理研究就更加少之又少。本课题将以美术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显著心理特点,对少数民族学生所出现的心理特色及规律进行详细研究,这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同学的学习效率,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美术学专业蒙班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工作的意义
赤峰学院是一所多学科、综合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而美术学专业是赤峰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在提高赤峰学院社会影响力,发挥其教育职能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该学院美术学专业学生不仅包括有众多的汉族学生,而蒙古族学生也占据着很大一部分比例。所以,美术学专业开设了蒙、汉两种语言授课,少数民族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具有共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但由于其成长的生活方式及教育环境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呈现出较多特殊性。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生活水平和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他们或多或少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而在高校的美术学基础课程中,这种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艺术创作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创作的主观性,研究其心理特点及学习规律,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化和国际化接轨的教学中,尽快适应复杂的教学环境,成长为合格的综合性人才。如果我们能够以美术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显著心理特点,对少数民族学生所出现的心理特色及规律进行详细研究,那么这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同学的学习效率,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心理学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教师的教育行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时,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对于美术学专业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美术绘画技巧,同时还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创新对于美术创作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未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就会极大地限制这些学生未来的发展。假设该专业教师善于对蒙班学生心理活动特点进行总结,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以及对学习时间分配等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分析,那么这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更好地规划教学方案,使整个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和习惯的需要,这对于保证教学有效性是非常有利的。只有当教师的教学行为让这些蒙班学生感受到温暖,这些学生才会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了学习状态,只有让他们始终保持一颗以积极心态看待人和事的心,他们才能更好地享受学习和生活。
二、美术学专业蒙班学生心理状态现状
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利于蒙班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同时也是提高他们对当前教育教学工作满意度和认可度的重要保证。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很多教师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都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一味地灌输给学生知识,最终导致很大一部分蒙班学生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对于教师而言,其不仅承担着教书的重任,更是要把育人落到实处,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很多美术专业蒙班学生由于之前并没有系统化地学习过美术知识,所以在创新设计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这也导致他们当中一些人产生了自卑的负面心理,对其发展非常不利。针对美术专业蒙班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作为教师他们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既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研究美术学专业蒙班学生心理特点促进教学改革工作实施路径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美术学专业蒙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我们有必要以研究该专业蒙班学生心理特点为突破口,通过对其心理状况的分析和应用,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提升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在这个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尽可能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延伸蒙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鼓励每一个美术学专业蒙班学生参与到调查问卷活动当中。当前,整个教育领域都在探索如何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有效性,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为提升他们未来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而要实现该目标,往往都是从教学改革入手,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完善教学结构。借助于对该专业蒙班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可以让教改工作更有序地进行。
(一)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蒙班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蒙班学生心理特点,就必须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学生相互尊重,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当学生的表现与平常表现有较大的差异时,教师可以先向该学生周围的学生了解情况,如果该学生确实面临着一些问题,教师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且从网上查找一些与蒙班学生年龄相仿人物的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的斗志。细节决定成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收集有关蒙班学生心理特点的信息,并且整理成“大数据”,最后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来优化教学工作,把教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善于收集、总结、分析学生课堂表现信息。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能够反映出他们在该时间段内的心理特点,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收集、总结并且分析学生课堂表现信息。思想政治教育是赤峰学院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强有力保证。如果美术学专业教师在蒙班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那么必然可以使学生在学到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能接受思政思想的洗礼,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同步提高。与专业课程教育不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往往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实现。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把研究蒙班学生心理特点的功夫用到平常,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一次的调查问卷,否则很难保证调查问卷结果的可信度,也不利于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扩展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三)以蒙班学生美术作品为媒介,探究学生心理特点。很多时候,学生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都可以传达出他们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可以表现出他们当时的心理特点。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规律,通过对学生所创作出的美术作品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去选择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让蒙班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只有把握好学生心理特点,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更顺利地进行,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得到稳步提高。
篇4
一、体大虑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内容系统全面
《园林美术》一书开宗明义,将园林美术定义为面向园林人才的“应用美术”,它的主要价值是应用美术原理、技法、审美等展现出园林之美,是园林专业人才具备的基础技能。全书包含三大模块、七小章节,基本涵盖了园林美术设计的全部知识点,且每个知识点讲解深入翔实,非常注重“园林学”与“美术学”的平衡性,可谓“体大而虑周”;整体教学内容组织也较为合理,按照先易后难、从浅到深、由平面到空间的逻辑铺陈,具体由“美术概述”“绘画基础”“素描”“色彩”“表现技法”“配置和造景”“美术字和图案”构成。首先,作者利用多种美术创作形式阐述了园林美术设计内涵,并以“绘画基础知识”展开本质探究。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1“美术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全书开篇,作者并未直接切入“园林”相关主题,而是通过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循循善诱,在潜移默化中分析了“美术之美”。例如在“绘画”部分,简介了中国传统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版画等之间的差异,强调每一种绘画艺术形式都有对应的文化渊源,由此形成的艺术联系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其他艺术领域——如中国传统画追求“虚实相生、师法自然”以及“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种独特的美术理念映射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则以“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意境为追求,而西方油画色彩丰富、立体感强,由此而形成的美术理念作用于园林载体之上,则反馈为“中规中矩、冷峻庄严”的质感——本书进一步利用绘画基础知识,强调在园林美术教学过程中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书中列举了“形体构造”“形体比例”“景观透视”“空间构图”“明暗变化”等知识点,并为读者配上丰富多样的图片,以增强直观性和说服力。其次,作者利用素描、色彩两种美术训练方式阐释了园林美术设计途径。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2“美术基础实践技能”中,作者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重要观念:尽管在新媒体时代表现手段不断增加,但手绘仍然是园林美术设计的主流手段。换言之,素描可视为“纯色手绘”,色彩可视为“多色手绘”,这两种美术训练方法对园林美术设计作用各有侧重。其中,素描训练侧重于明暗、形态,学生在掌握几何体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素描等技能之后,能够提升对园林美术设计的布局掌控力,也可以作为积累素材的途径;而色彩侧重于远近、层次,基于色彩逼真生动的表现力,能够很好地还原园林空间的真实形态,增强园林美术设计作品的人文气息。再次,作者利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阐释园林美术设计效果图的实现机制。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3“园林专业应用技能”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作者将一个完整的园林美术设计项目分割成三部分,分别为“表现技法”“构成要素”和“细节装饰”。其中,“表现技法”包括传统手绘和电脑绘图两种。手绘的优势在于自由度大,能够很好地将园林设计师的创意构思表达出来,且综合水彩、水分、钢笔、彩铅、马克笔等工具,可以提供多种设计风格,但缺陷是效率较低。以“水彩画”为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经历“轮廓勾线填大色块填小色块填装饰色细节处理”一系列过程,且无法很好地保障比例、明暗、层次等效果。电脑绘图是园林美术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书中为读者推荐了3Dmax、Photoshop、CAD、Painter等常用软件,利用电脑绘图可以便捷建模、场景渲染,最大程度上节约了设计成本,但不足之处是“艺术失真”,电脑绘图作品容易陷入“恐怖谷理论”陷阱,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官体验,且容易削弱园林美术设计的人文意境;本书对“构成要素”的分析相对简洁,指出中西方园林案例中主要构成要素为“植物+造景”,在实现机制上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细节装饰”以美术字、图案为例。
二、形式新颖、园林美术设计教学要素主次分明
为了突破“纯美术”教学内容桎梏,本书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在每个章节中提供多个教学栏目,以此规避纯粹“美术学”和纯粹“园林学”的分割,构建“园林美术”这一独立学科体系。同时,每个章节中以“基础知识”部分为主,课堂训练、本章小结、拓展训练与考核目标4个栏目为辅,以此做到主次分明,帮助读者合理运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要素。通过详读不难发现,各个章节内的栏目之间也保持着高度相关性,非常契合高校教育模式特征,有利于保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协同。例如,第一章“美术概述”中,作者在“基础知识”讲述之前,先把本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标注出来,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强调美术及“四大分类”的概念,在能力培养上注重中外美术史作品的鉴赏能力,相对应的,在“课堂训练”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作品图片来判断背景文化、美术种类,在“拓展训练”中要求写出艺术体验,这种“所学知识”与“所考内容”高度一致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学校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平衡。此外,“基础知识”作为本书各章节的主体部分,作者为细致全面地向读者传达,在内容设计上普遍采用“图文衔接”的方法。全书容纳了海量图片,几乎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训练环节都附上图片展示,如第一章中讲解“特种工艺美术”这一概念时,用“玉如意”“传统皮影”“布老虎”等作品说明,可以更好地对“特种”的内涵进行界定,它意味着“特种文化、特种地域、特种工艺”。
三、知行合一、园林美术设计理论实践密切关联
篇5
国内社会学界对人的社会化的研究产生了诸多理论。笔者比较赞同的理解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需要与社会延伸自身、有序运行的需要二者在个体身上的统一及程度”。[1]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延伸自身、有序运行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化的两个动因。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一个“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就是大学生通过社会生活的锤炼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独立而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良性的社会化过程应该是实现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利益有机结合的过程。
一美术(设计)类大学生社会化特点和原因分析
(一)美术(设计)类大学生社会化特点
1社会化失败
美术(设计)类专业应用性强,尤其是动画和艺术设计这些与市场联系尤为紧密的专业。部分学生受艺术类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尤为深刻,社会不良习气较浓,超越了大学生年龄阶段的行为标准,在心理上表现得异常“成熟”,热衷交际,乐于享受;还有的大学生自我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出现盲从心理,注重经济价值,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甚至唯利是图。这对人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不利,可谓是失败的社会化。
2社会化障碍
绘画等传统的纯艺术类专业的部分学生整天沉迷在自己的艺术世界,过着“画室―宿舍―饭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就业意识淡薄,就业政策意识模糊。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就业政策、就业手续办理及相关制度的清楚程度不高,很了解的不到10%,这也使得学生对于就业没有清晰的概念。大四了还懵懵懂懂,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制作简历,对各类招聘信息和求职途径不闻不问,也不会有意识地学习应聘技巧,不知如何参加面试;尤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临近毕业却对于自己的专业出路是什么都不完全清楚,这对学生的社会化造成了很大障碍。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与普通专业学生相比,美术(设计)类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和展览的机会较多,参与家教、打工等有偿服务的学生比例也较高,与社会有更为广泛的接触,因而也更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美术(设计)类大学生更多地受到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利己思想、个人主义的冲击,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
2个人因素
其一,美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大多个人意识较强,集体荣誉感较弱,团结协作精神不够。一般来说,个体自我意识越强,其社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就越困难,不会轻易认同社会,容易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排斥与抵触情绪。其二,人文科学素养和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许多美术(设计)类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水平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只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文化理论课程,对大学英语、语文、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法律基础等文化理论课和学校规定选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不重视,未认识到这些课程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三,偏重技能操作的学习,忽视理论指导升华。美术(设计)类大学生对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专业理论课的兴趣也不高,存在为考试而学习的心理,以至不及格现象屡见不鲜。由于专业理论素养较低,学生很难将技能训练中积累的经验提升为理论。
3学校教育的因素
目前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类似于旧式作坊中的“师徒式”,这使得专业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言行更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很多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衡量的尺度是专业技能水平,认为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素养等都是不重要的。专业教师评价标准的偏颇会诱导学生形成只要专业好、其它无所谓的观念,放弃能力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上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美术(设计)类学生不成功的社会化。
二以就业教育促进美术(设计)类大学生成功社会化的对策
就业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帮助人们选择并从事一项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通过采用科学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培养和发展生理和心理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了解五花八门的职业世界和获得职业信息,学会做出职业决策,即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和改进职业”。[2]由此可见,就业教育不仅仅是狭义的求职技巧指导,要发挥就业教育有效促进美术(设计)类大学生成功社会化的功能,需要朝以下三个方向努力:
(一)进行美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和教学改革是根本
大多数美术(设计)类专业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即使是绘画之类的纯艺术类专业也不再仅仅以传统的工具创作,它们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影视媒体等新技术相结合而应用性不断增强。因此,就业不能再单靠一只画笔,还取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否适合工作岗位的要求。这就要求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必须关注社会的发展,针对社会的新要求和毕业生中灵活就业多、自主创业意愿强等新情况,在专业培养中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通过增开心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演讲与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课程作为公共课或者选修课,让学生认识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是步入社会后非常需要的能力。从对毕业生供职单位的调研结果来看,多家用人单位表示:人格魅力往往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二)实现就业教育全程化系统化是关键
就业教育应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中。“全程就业教育”是指“将大学生顺利就业并立业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理念与能力形成全面、系统的一门学科,以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主就业的意识,以及不断发展的立业能力的专门教育”。[3]就业观念的形成、对自我职业和社会的认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因此,就业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结合美术(设计)类专业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分年级、分阶段开展系统性的就业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事业观和幸福观,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发展和艺术行业前景,学会寻找二者最好的结合点,以达到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三)实施个性化就业教育是重点
美术(设计)类专业现行的教学模式通常是采用小班制,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也应充分考虑美术(设计)类专业特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尽可能做到小班教学,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同时,针对学生更愿意听取专业教师意见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职业选择等内容的教育时,可邀请学生信服、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一起参与,因材施教,提供学生乐于接受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
就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担负着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功能。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者、专业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者等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探索适合美术(设计)类专业特点、毕业生就业特点和美术(设计)类职业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完善就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陈平,林仲烈.关于人的社会化及大学生社会化研究的四点理论偏失与纠正[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8-30.
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 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科学实验也已证明,学习美术能使右半脑得到锻炼,这对于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事物就比较敏锐、细致、准确、完整,对形状的区别、明暗的判断、空间 的理解、色彩的分辨能力都较高。它对从事社会职业,比如工业、农业、教育、军事和科学研究等都有极大的 好处,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挖掘人类的潜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 都是实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除有关部 门切实抓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外,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探索美术 教学的新路子,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讲述法
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所谓口传心授。没有口传,何来心授,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有的教学能力。恰恰是有些美术教师比较缺乏讲授的能力,只有依靠美术的专业擅长来进行弥补,这无疑是美中不足之处。如果收集整理师专业水平高,而且教姿教态优美,语言幽默风趣,那学生在上课时,不仅能感受到课本中美术的审美愉悦,还感受到教师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其实,教师的用语是一门艺术,语言表达的顺畅与否直接影响课堂学生的听课质量,出色的讲述可以大大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领略各种美术风格的匠心独具之处,同时,好的讲述方法也可以帮助教师组织教学、推进教学,引领学生走进美术的大千世界里。但是,实际教学中,对美术教师有着更高的讲述要求,特别是技能教学中更要做到“精讲多练”,课堂讲述时间宝贵,须简明扼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二、讨论法
这里我们要介绍的讨论法,并不是单纯的学生之间的讨论,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思想交流活动。这个互动环节在很多初中美术课堂上都被老师们忽视,觉得上课就是应该讲授知识,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讨论的重要性。教师通过讨论法,可以将各种各样的问题抛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在师生间展开的讨论中,教师既能发现学生思想的独特性,还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和学生成为学习上的朋友,生活上的知己。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把问题设计得巧妙些,所提问题要有启发性和刺激性。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是要基于学生的好奇心和知识结构水平上提出的,不能提出过于刁难的问题,这样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语言表达要清晰,要让学生知道你究竟问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进行独立的思路,知识火花的碰撞。学生回答问题时,课堂气氛才能热烈活跃起来,为教师进行下一步的讲授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以往的教学经验当中,讨论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感觉讨论时而已经发生了讨论,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闲聊的方式一样。当然,课堂的讨论是为了推进学习活动,如果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发现讨论的主题偏离学习,就要加以引导,或者及时转移话题。
三、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
四、合作实践法
这是美术学习最个人化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在新课改下推广最深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研究伙伴,在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教师可以发挥其指导作用。这在教育心理学上用“最近发展区”和“教师时刻”来描述。同时我们能够看到一起合作学习的同学,往往也能够相互启发和点拨,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都起到“教学支架”的作用。合作实践法运用得好,就能有效地促进初中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合作精神。
五、演示示范法
演示是为了形象地传达信息,示范是为了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所遵循的法则,这都是美术教学最古老的教学方法,无论何时何地的教师,利用当场示范和演示都是最吸引学生目光的。但是随着新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出现,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把实际操作演示过程事先录制好,然后在课堂上重复播放,这样看起来是万无一失的教学方式,但是却失去了现场教学的感受,学生不能更直观的感觉到绘画或者雕刻等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美术技能的演示和示范要尽可能地做到教师现场教学。
六、参观法
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由美术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即我们常说的户外写生练习。学生一旦走出教室,感觉的丰富、思维的活跃,是任何课内教学活动所无法替代的,这也是美术教学中强化学生感性认知的独特方法之一。还可以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初中美术教学方法涉及到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师既要讲究教的方法,也要教导学生怎样去学的方法。大力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美育素质。美术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社会不断发展,就需要各类人才开拓创新,未来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从小在他们心灵上播下一颗独创的“种子”。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继承发展、推陈出新的理念,要善于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旗帜鲜明地张扬个性,真正懂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浅显道理,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因此,我们广大美术教育者要把握好初中这个关键阶段,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懂得“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为社会繁荣、文化发展造就一大批接班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因为教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的方法,采用艺术的、科学的、综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在艺术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体验到艺术的奥秘。
参考资料:
[1] 《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
[2] 《中国美术》杂志
[3] 《美的历程》李泽厚
篇7
关键词:初中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方法;表现力;美术素养
一、把握风景写生教学内容,突出课堂写生实践
在风景写生教学之前,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风景写生概念。美术课堂要结合风景写生教学,激发学生美术兴趣,调动学生绘画创作积极性。在风景画鉴赏与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联系作家、作品、内涵、审美等,启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以霍贝玛的《林间小道》为例,教师可结合作品所描述的内容,介绍作者运用诗歌语言表现乡村美景的绘画风格,并融入焦点透视技法剖析作品内涵,引导学生感受风景画的构图方法、色彩运用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风景写生教学强调实践,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动手创作,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我们的校园”为主题,开展风景写生教学,让学生走进校园,深入到校园风景中,自主选取景物进行绘画写生,增进学生对风景写生的理解。
二、挖掘风景写生教学价值,突出风景写生教学特点
风景写生教学以风景为对象,以写生方式贯穿美育目标,让学生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表现自然,从写生艺术手法中感受艺术审美,体验创作的乐趣。风景写生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在素描、速写、色彩、构图、取景及造型方面,便于在动手实践中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美术教育要强调学生对美的认识、对美的理解与感受。风景写生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特别是对真、善、美的认知;能激发学生个性化创作意识,展现学生的艺术个性。在风景写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看到的景物融入笔端,创作出优秀作品。此外,教师在风景写生教学中,要把握写生的三个特点。一是瞬时性,对所描写对象的动作、神态、景物的光影效果进行认真、仔细观察、记忆,并迅速呈现于纸上;二是概括性,能够从观察中加深对创作对象的理解,能够运用艺术手法来简化、概括作品的主体,不能面面俱到;三是未完成性,对写生作品的创作,往往存在观察、理解、记忆、分析、呈现等阶段,由于写生的临场性,因此使得作品创作往往表现出未完成的特点。另外,风景写生教学还要渗透光线、色彩等知识,让学生从中感受和学会布局光影、色彩效果。
三、密切家校合作,营造风景写生教学环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并且自身已具备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潜能。教师在美术风景写生教学中,在不影响文化课的条件下,可以适当拓展学生体能训练,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密切家校合作,在发挥学校主要作用的同时,联系学生家长,赢得家长对学生艺术教育的认同,为学生风景写生打开更广阔的天空。在风景写生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风景写生体验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艺术多元化思维意识,促进学生文化课学习。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衡定,不再仅限于学科成绩,而是要融入大教育视野,转变唯分论教育观。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兴趣爱好中增强艺术修养,并取得家长的认同,为风景写生教学营造良好的家校环境。
四、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风景写生教学质量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身心认知、艺术教育的关键期,发挥主导作用,优化风景写生教学模式。一方面,要研读教学纲要,全面梳理和确定风景写生教学目标,并结合每个学期分配合理的风景写生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拓展风景写生教学视野。另一方面,要善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向学生推荐、展示有价值的美术作品,分析风景写生创作的要点、方法。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在风景写生创作中,不同的学生对风景的认知、理解、诠释的方法不同,其在运用构图、色彩、造型等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在学生对实际景物无法找到切合点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指导;在学生不敢动手创作,面对复杂景物不知如何观察、如何捕捉要点、如何引入构图、如何设置色彩与光线时,要给予鼓励,耐心引导学生,调整学生的创作心态。此外,教师要对风景点的选择由小及大,不断融入多元化艺术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入门。总之,风景写生教学需要不断坚持,教师要推动学生积极参与风景写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风景写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掌握景物的描写技巧,并在灵感激发、技法传授上加强指导。还要营造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让学生放下畏怯,亲自体验创作过程,提升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陆丽玉.如何加强初中美术风景写生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8(12).
篇8
美术是艺术类中最具表现力的学科之一,它具有显著的个性化教学特点,在实际教学中的思维模式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思维,在课堂开展创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色彩教学中的创新模式开展。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对色彩部分的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
二、中职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
此前,在中职美术专业职业教学中,很多院校将素描、色彩教学等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都表现出了很形式化和相似模式,不能突出中职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部分的突出地位。由于美术教学本身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有着鲜明的教学特点,而当今的美术教学不能将美术教学的特色彰显,在形式上没有新意,显得随波逐流。当今大部分的色彩教学失去了美术教学中本应该有生动性以及趣味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分类教学,只是对学生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不能对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发现现状进行联系[1]。
(二)写生方式单一
在当前的中职美术教学中,学校对于基础教学给学生向深层次的色彩领域探索造成了阻碍。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对物体的光源色、环境色以及固有色进行观察,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意向客观的展现出来,但是这却是一种非常单一的写生方式。单一的写生方式对学生个人主观色彩以及想象色彩的发挥不利。当今社会中,当代艺术创作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方向前进,与之相对应的中职学校基础色彩教学就表现出来一些不足之处。
三、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色彩教学模式定位教师角色
中职美术教育色彩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利用科学手段,对美术色彩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对学生色彩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进行积极调动。开展美术教学的关键就是对色彩教学进行模式改革。美术教学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师生之间对色彩教学的探讨。在实际探讨的过程中对各自对色彩的理解感悟相互分享,这样的过程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也促进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变。要想改变美术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从传统美术教学中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和启迪者。
所以,教师在色彩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品位的养成和美术绘画技能的提升,学校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色彩创新思维进行大力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色彩家教学中采取实验教学、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实践写生等各种简单却富有新意的教学方式。这样做教师能够捉住学生的情感倾向,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在自然与实践中感受到色彩教学的亲和力,并能够加深对色彩规律的理解。美术中的色彩教学能够对色彩规律记性认识以及对色猜规律的掌握[2]。
(二)色彩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对课程的科学设置
在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的美术专业课程设计不合理,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色彩教学没有相应的设备支持和充足的课程时间,这将是美术教学中的缺陷之一。而我们所熟知的美术色彩静物写生是美术专业中一项基础教学内容,它与美术素描一起构成了美术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静物色彩写生是绘画色彩教学中的实践内容,静物色彩写生能够对应用色彩学造型进行准确认识,并且使得学生充分了解色彩学。
静物色彩写生是将静物放在固定位置中,保持静物处于静止状态,在相对合理的而开放的空间中,促进学生对静物进行观察与认识,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其研究明白,对其空间性质进行掌控。对于美术色彩学习的初学者来说,静物色彩写生就是锻炼学生的基本观察能力,需要学生对静物的表现形式以及观察方法格外注意,通过简单的途径展现绘画的基本功。静物画是独立的绘画形式,其自身有很多创造空间,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真实情感注入到绘画中,才能产生杰作的艺术作品[3]。
(三)提高学生对色彩教学的重视
传统的美术教学通常是采用城市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不能与美术教学多元化方向相适应,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在对学生在色彩教学中的视觉对比上,教师应该对实践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能够从细节之处发现艺术的闪光点,并以小见大,对色彩教学的理解逐层深入。但是这种方法还是有其局限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利于学生对色彩经验的积累,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审美以及创新能力的养成。因此,教师在色彩教学中,应该对其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形式上加以创新。应该对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色彩理论。
另外,教师应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实际谈话中向学生讲解色彩的由来,并身体力行的向学生演示绘画技巧。只有在这样教师亲自指导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将色彩理论逐渐植入到学生的具体学习操作中,色彩理不再是难懂而遥不可及的理论观念,而是能够在学生色彩教学课堂上处处体现的细节上。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对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重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色彩展现能力,是美术教学中一举两得的好策略[4]。
篇9
推荐理由
在重点介绍的教育实践中,作者对现存的学校、课程、考试等设置提出了质疑,如:统一制式的学校教育看似公平,实质上却偏向语言智能和逻辑一数学智能较强的人。“个性化教育”的理想模式如何实现?学生学到的,不过是曾经在脑中装满,考试一结束就忘光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为实现真正的“理解”,教育的课程如何设置?标准化考试忽略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什么评估方法才能体现我们对于人类认知本质的最佳认识?
加德纳以对社会、教育及对人类自身非凡的碑察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新模式;为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和学校整体设计都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选择;为社会开创了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
美术
作者:徐绍田
推荐理由
本书主要内容以“基本”和“新”为原则,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和教学特点及有关院校美术教师教学实践的经验编写而成的。本书分七章,较详尽地介绍了素描、简笔画、卡通画、中国画、装饰画、色彩与绘画艺术、幼儿园装饰环境创设等基本知识、技法及步骤。本书的特色在于突出美术技能型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将与幼儿园美术教学有关的多种技能,整合为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是一本融合知识素养的现代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实用教程。本书可作为并可作为各幼儿园、少年宫和广大业余美术爱好者的业务参考书及培训用书。
小猪罗米:大型幼儿认知动画故事系列丛书
作者:武汉鹏达计算机系统开发有限公司
推荐理由
《小猪罗米》大型幼儿认知动画故事系列丛书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精心编写而成的。
本套丛书以动画故事的形式,通过讲述小主人公―一只聪明又可爱的小猪罗米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故事,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该书分为:《健康运动篇》、《社会生活篇》、《语言学习篇》、《科学探索篇》、《艺术王国篇》,培养儿童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艺术素养。
这五个部分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年龄段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编写的,教师与家长们可以从中找到适合每个年龄段儿童的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来正确地教育和培养儿童,从而使孩子们的认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概论
作者:孙葆森等著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 网络教学优势 美术教学空间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让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前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的方式,也为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种模式。如何有效、合理地把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多媒体教学理论基础与特点
1.多媒体教学理论
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的实现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人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与实践,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作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多媒体、网络教学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和优势:从心理学角度看,可以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和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从教学法的角度看,它们可以提高教学容度和效率;从师生关系角度看,可以通过人机互动、实现全方位的超时空的情感交流,培养协作精神;而从学生发展来看,又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培养自主自信精神及终身学习的本领。
2.多媒体教学特点
多媒体、网络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设备,借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整合,以达到教学最大优化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规模宏大、教学资源共享、时空不受限制等网络特点,使教学内容多元化、信息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协作化、教学方式网络化。
二、美术教学特点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主要通过各种造型因素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美术教学主要包括美术鉴赏和美术创造两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美术鉴赏和创造都必须抓住视觉形象的生动与直观,通过对线条、空间、色彩、形体等因素的把握,促进个体在视觉感受力、空间想象力以及智力和品德上的发展,加深个体对周围世界的观赏与了解,通过对视觉形象的记忆和把握,促进手、脑协调发展的同时,使受教育者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能力得到提高,最终形成对美的视觉形式能做出正确反应,从而健全其审美心理结构。具体的教学实施主要包括向学生传授有关美术基本常识以及美术史知识,详细地介绍构成美术作品的一些基本要素,如色彩、线条、用笔、明暗、构图等,以各要素在人的视觉上可能造成的种种感受,及其包含的情感因素等。
三、网络条件下美术教学的实践
传统美术教学由于受到教学过程、资源、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教学存在直观性差、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师生互动不足、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等问题。建构主义下的媒体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这些弊端,因此也就为媒体教学方式与美术教学的结合找到了切入点。
网络的本质内涵是实现了异地之间不同人的相互对话、交流与理解。通过网络技术,我们可利用电子邮件、信息查询、文件传输、电子公告板系统、博客、网络聊天等技术实现网络答疑、美术信息传递、美术资源下载、美术作品展示与交流。
(一)创设情境教学,使抽象思维转向形象思维
在欣赏和创造性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必须抓住视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多媒体教学在这一方面显示出强大的优势。
案例1:在《绘画的构图》教学中,教师可先选定书上一幅范图用数码相机拍摄并输入计算机,再用PS软件进行编辑,将背景和物象分别放入一个文件中不同的图层里;在演示时只需把选中的图层进行拖动,就可反映出画中表现的物象在不同位置的不同效果,还可把不同的图层进行放大、缩小处理,以展示物象大小变化对画面效果的影响,使学生对构图的重要作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此外,教师再制作一个有关构图互动式课件,通过学生和电脑之间的人机交流,揭示构图的规律。
案例2:如在《自己的漫画像》一课中,我们可以事先收集一些学生和教师自己的照片,利用PS软件进行色彩高反差、拉伸、变形、处理,把照片(真实人物)向漫画变化的过程用10―20张形象略有变化的图片表现出来,按教学的要求排序并制作一个片头,在看图软件下连续播放:接着,在屏幕上演示,把真实的形象逐步向漫画过渡,学生被吸引住了,会目不转睛地看屏幕,最后他们就容易明白漫画夸张的手法。
案例3:在《色彩――水粉写生》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以上软件的功能,先用扫描仪对绘画写生的步骤分解图进行扫描,然后在教学中通过看图软件放大功能对局部的细节、笔触、技法、美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探究,从微观上探究水粉写生的技能技巧及构成作品的美的因素,提高实践水平,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兴趣。
网络情境教学不仅可使教学更加直观,而且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持久地保持学习的热情。
(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协作、探究的精神
在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中,由于教材中有限的图画资源与印刷等问题使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受到一定的局限,甚至有损学生的审美感觉;教学过程中也常因教师的某些操作不当而浪费时间,造成教学互动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协作精神的培养。这都是美术欣赏教学的瓶颈,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比如,在《初识CI设计》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Flash课件形式介绍CI的基本概念和理念,然后通过设定疑问,把学生分成6组(每组5人),组织学生在互联网上查阅有关CI设计的相关网站,指导他们在一些比较大的门户网站利用搜索引擎输入“CI设计”关键词,查阅相关CI设计网站,使学生在大脑中初步构建CI设计知识,再由各组抽出一两名学生代表进行学习交流,在交流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终身学习的思想。在这样的教学思想下,学生不但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热情,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丰富了教学内容。
再如,在《风景写生――周庄行画展》教学中,首先在去写生之前,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并播放关于写生地的历史、风土人情等资料,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写生地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对风景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完成后,再把学生的作品进行拍摄并上传到自己制作的写生画展网站上,再通过QQ群、E-mail、博客等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师生、学生间的互动,通过互动过程可以使彼此加深了解。
可见,充分认识并运用网络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信息加工”“自主―探究”“在线学习”等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实现超时空的情感交流与互动,而且拓展延伸了美术教学的空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通过网络教学,教师可以把教学的视角拓宽,以至延伸到世界各地,如美术欣赏课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进入世界任何一个网上美术博物馆,以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欣赏到世界各地的名画。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各有所长,在大力开发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同时,要防止过分强调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越性,试图用其取代、排斥传统媒体,否定常规教学。网络教学在缩短了人们交流时空的同时,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趋于淡漠,这不符合现代教育人文关怀的要求,相反,正是传统常规的课堂教学优势所在。
因此,只有辩证地看待多媒体网络教学,把现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去,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去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拓宽教学空间,才能使美术教学得到高层次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2002(7).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邝锦耀.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和整合[J].教育导刊,2002(5).
- 上一篇: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
- 下一篇:县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