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工艺的传承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剪纸工艺的传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剪纸工艺的传承

篇1

关键词:手工制作课;现状分析;意义;实践研究

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学生在手工制作的探索中,培养了动手能力,提升了审美素养。手工制作课程――丝带绣制作与实践过程中蕴含了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作等多种教育契机,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一、高职学生手工课之现状与分析

自学院针对全院女生开设《手工制作课》以来,我们看到了很多女生“从没拿过针,针线活零基础”到“穿针引线,游刃有余”的蜕变。本课题通过《手工制作课》的研究,让我院学生从动手能力出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实现对我院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让更多的高职院校女生掌握一门生活技能,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手工制作课程开设的意义

我院立足校园,开设了以丝带绣绣制与民族音乐赏析相结合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手工制作课程。丝带绣将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四大名绣的针法、技巧简单化,在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扩大刺绣地应用范围,将绣制地美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较好的实现了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的提升。

(一)高职学生手工制作课开设的必要性

通过手工制作的学习,教学生学会手工操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陶冶情操;帮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学习中快乐,快乐中自信,自信中进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进一步开发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丝带材料再利用,提高学生的美化生活的能力;欣赏优秀的手工制作作品,从中体会到手工制作与民族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继承民族文化,热爱生活。

(二)增进音乐修养,培养审美素养

老师在教授刺绣的同时通过民族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通过对传统乐曲的聆听与赏析,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在音乐中受到熏陶,增进了学生的音乐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增加学生对传统刺绣的了解,提升基本生活技能

丝带绣作品虽然从原材料、绣制效果等方面与传统刺绣有了一些不同,但其所使用的针法和技巧都是从传统刺绣中改良而来的,这也为90后的学生独立完成一幅刺绣作品奠定了基础。让90后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老师传授的简单针法和技巧,完成一幅有主题、有意境的作品,并将所学能够直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技能。

(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树立坚定信念

通过对刺绣和音乐的学习,能让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还能够在学生解决绣制难题、完成绣制任务等教学驱动中,帮助他们树立坚定信念,努力发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于追求、持之以恒以及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手工制作课程实践中应强化的问题

一是加强专任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加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重视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手工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和经验,取长补短,效律利用教学资源。

二是欣赏范作、激发创作灵感,杜绝“依葫芦画瓢”。质量高、数量多的范作欣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当学生看到精美的完成品,才会兴趣大增、跃跃欲试。范作的样式创新越多,越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更有信心完成有自己个性的作品。

三是注意加强现场教学,指导老师要认真搞好教学设计,提前制作好手工作品。通过操作示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并通过自身努力形成技能技巧。同时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调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在手工制作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的培养。并与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同时加强纪律、安全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品质量意识。

通过实践,手工制作课作为我院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多形式的传递着、沟通着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思想。在手工制作课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我院学生不仅具有专而精的动手能力,而且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以及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态度,培养了诚实守信,努力创新的精神,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让民族传统文化更加有效的传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地方民间工艺美术 中职学校 传承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经过多年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国民众代代流传的审美思想和生活习惯。随着经济发展及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许多学校也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加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队列中。但是在资源整合、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仍存在很多难题。

一、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的现实意义

1.满足人才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据相关部门统计,温岭市草编帽工艺企业等一些民间工艺企业已发展到585家,规模企业46家,全市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30000余人,但仍存在大量人才缺口。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技术人员的短缺更为严重。近年来,相关企业都在不断创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急需对口的专业毕业生来缓解其人才紧缺的现状。这都需要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民间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而中职学生就是地方企业发展建设的未来主力军,所以有必要促进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的传承,满足人才需求和温岭的经济发展,以此来保障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行业的持续发展。

2.拓宽传承渠道,发扬民间工艺美术

温岭有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如:蓝印花布、海洋剪纸、纸扎、龙灯、木雕、贝壳画、草编等)都是民众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温岭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温岭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许多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于是各种工艺美术正面临着消失、遗忘的困境。同时,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不愿传承民间工艺美术,而老一辈的传承者都已年逾花甲或离开人世。在这些众多的民间艺术中,只有海洋剪纸等少数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其他很多项目都因无人传承而濒临消失。温岭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状况堪忧,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所以,将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引入中职学校,向学生展现温岭本土艺术,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温岭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还能让学生在学习创作中不断创新,让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的现状

1.没有合理的定位

在民间工艺美术进校园热潮的推动下,各个中职学校都展示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等因素,没有对课程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定位等进行充分的研究,更没有结合专业特色及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去实施传承。在传承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定位,导致传承目标不明确,效率低下,因而也就不能有计划地实施传承,达不到有效传承发扬民间工艺美术和为相关企业输送人才的最终目标。

2.缺乏资源整合,课程体系不完善

据了解,许多中职学校传承民间工艺美术项目的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或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课程体系极不完善,或者只是开发了极个别项目的校本课程,而且质量不高。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全面性。

3.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要在中职学校进行有效传承,就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然而,受到民间艺人逐渐消失、师资紧缺等现实的制约,师资不能得到及时培训,导致师资队伍薄弱。没有好的师资,自然也就无法使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有效的传承。

4.课堂模式陈旧,传承方式单一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各学校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传承方式,形式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这与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传承效果不高。

三、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传承的建议

1.明确课堂教学定位,有目标有计划地传承

课堂教学是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主阵地。为了有效开展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让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就要做到明确传承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有利于为传承教学指明方向;明确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教师合理地制定传承目标和传承计划,并能以此为核心,逐步展开传承工作;有了明确的定位,有利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指路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明确课堂教学的定位,要做到根据社会需求和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寻找合适的课程目标定位、强调教学的重点,合理搭配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向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前进。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习得知识能力和技能以及社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传承效率。

2.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温岭的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基本都零散地分布在民间各个角落,没有一个系统的归纳整合。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的传承必须要依托一定的教学资源才能有效开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搜集资料,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全面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美术传承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丰富多元,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用于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本校的特点灵活运用,对其进行筛选、编写。筛选课程资源要遵循适应传承目标定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适合本校工艺美术专业建设的实际的原则,通过删减或添加,合理编排。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满足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在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3.“请进来走出去”,增强师资力量

为了改变师资薄弱的现象,“请进来,走出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通过引进、外聘、培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造一支有内涵、有干劲、有钻研精神的民间工艺美术教师团队。

“请进来”,是指通过将民间艺人请到学校来,对教师进行民间工艺美术的培训和现场指导。“走出去”,是指根据民间工艺美术的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开拓校外学习的途径,努力探索各种渠道,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教师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民间工艺美术的理论水平和工艺制作技能。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去寻找隐藏在身边的老艺人,如笔者学校的蓝印花布项目,就是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各地的专家、艺人和企业,而后拜师学艺,为蓝印花布的师资培养拓宽了道路。

4.丰富传承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基于中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不仅要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下足工夫,更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生活中获取知识。这样既可以体现艺术源于生活的规律,又避免了学生知识面局限的现象,帮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和技能操作的能力,以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教学做合一,理实结合。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因为地方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培养的是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同时完成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知识的建构。而且,传承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不仅要采用一贯运用的‘教学做’合一的培养模式,更要想方设法灵活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中来。

(2)巧用师徒制,传统现代相融合。在古代,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一般采取师徒制形式,我们可以巧妙地将师徒制运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到企业聘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成立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或技师工作室,将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校陈根土帽饰工作室就在草编工艺传承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3)追踪寻源,将课堂搬到教室以外。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民俗节日庆典、博物馆、展览,以拓宽学生视野。也可以不定期带领学生到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发源地去参观考察,追踪寻源,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感受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熏陶,欣赏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激发创造灵感。

(4)举办民俗活动,营造学习氛围。在民间工艺美术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通过民俗节等活动,在学校里营造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氛围,能够强烈激发中职学生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之情。例如:端午节的荷包制作比赛,小人节(温岭石塘镇的本土儿童节,家长常以面泥纸扎等为材料,制作彩亭彩轿,为儿童祈祷。)面塑纸扎展示,或蓝印花布服饰展等等。所以在校内举办一些民俗活动,不失为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的好方法。

总而言之,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改善,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新黔.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刘畅.刍议职业教育与传承民间手工艺[J].职教通讯. 2013(17).

[4]李朝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4).

篇3

在亲朋结婚之际,撕一个喜字或一对鸳鸯送上,既增加了新婚喜庆的气氛,又是对新人的一种美好的祝福,也是对那种庸俗赠送礼金的冲击和鞭挞。在新春佳节,撕上几个吉祥的图案,贴在窗上、墙上,既增加了节日的氛围,又给您的生活、节日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撕纸这种简单易行的艺术表现手法,现已广为业余爱好者掌握,一些专业的撕纸工作者几经努力,虽不能问鼎大奖,却也有所成功之作。

以撕纸为内容的专门展览在一些地方已定期举办。撕纸工艺在各艺术展览中已成为固定项目,占有一席之地,一些作品被国人收藏,更有一些珍品已到国外展出,它的艺术功力已被人们共识。撕纸艺术,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它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既不是政治的附属物,不是经济的副产品,也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更不是歌舞升平的点缀。撕纸艺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撕纸艺术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

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各种艺术的出现。他们希望文化生活的内容不再是一次又一次地复述过去的经历,而是一次又一次追新的感觉、新的体验。撕纸工艺想方设法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新的感觉、新的体验。一件成功的撕纸作品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它都是美的。这种美升华了语言,讴歌了人生,具有秀外慧中的感觉。

撕纸这种美别树一帜,超凡脱俗,跻身于文艺百花园中。这种美是视觉的、触觉的,这种美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刺激,同时是一种力量,为美而活是本质,为活而美是修饰。这是广大专业、业余撕纸工作者的心愿和座右铭。

撕纸工艺与剪纸艺术相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是纸艺的平面造型,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用手撕,一个用刀剪,显然前者因无需随身携带刀剪而方便得多,比如在不准携剪刀剪的飞机上,在颠簸的长途汽车里。撕纸工艺因被撕的纸边缘的不整齐,又更能体现动物皮毛之类的特点,因而更趋鲜活、生动。撕纸这种美是情趣的迸发,是艺术的开拓,是审美的追求。撕纸工艺的功能难以用文字和语言形容。

目前,撕纸工艺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群体,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存在能鼓舞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革命斗志,培养人民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中起到了积极向上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篇4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使得“非遗”申报等活动如火如荼展开。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将“非遗”保护与传统工艺[2]的振兴首次结合,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其中所提到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既对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有指导意义,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也直接关系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命运。

一、根基――工匠精神是非遗之传统

中国历来崇尚工匠精神,匠是中国传统的字眼,《说文解字》中云:“匠,木工也”,而后具有专门技术的人都被称之为“匠”,工匠则是指有特殊技艺的人,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离的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职业,明朝皇帝朱元璋亲自起草的《工匠顶替》昭告中就对工匠的安排和使用进行了规范。工匠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工匠“切磋琢磨”精神,德艺兼修、本真、匠心,一直都是传统工匠的思想核心。

工匠精神存在于“非遗”的每一个项目中。中国“非遗”申报与梳理事业如火如荼,目前,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总数超过一万项的非遗名录,其中 3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 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1104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国家级代表传承人 1986名。各级“非遗”代表项目涵盖了大多数的民间工艺,绚丽多彩的民间工艺,既是工匠们谋生的手段,又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名录中无论曲艺戏剧,还是工艺美术项目,其之维系传承,都归功于工匠精神的坚守。

“非遗”背景下,民间的画工、绣工、舞者等大工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民间手工艺人,秉承工匠精神的传统,自觉而严格地恪守传统文化的规范、程式,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以近乎完美的标准来对待自己的文化对象,成为技艺高超者,成为某一地区特有文化的代表传承人。如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大工匠王世猛,就是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另外一位闽南著名的大木匠师叶本营则成立公司,将传统的建筑技艺与电脑技术相结合。

“非遗”传承人的工匠坚守使“非遗”项目得以薪火相传。如《百鸟朝凤》中的唢呐艺人焦三爷,用自己的一生捍卫自己的唢呐事业,面对外物的冲击和身体的病痛,坚持而不放弃,完美呈现了工匠精神。又如刺绣,一针一线,都是匠人手绣而成,把绣品当作艺术品而非商品来研究与提升。山东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剪纸、胶东纸扎、扑灰年画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代表项目,虽然艺术形式各异,但体现的民俗精神和艺术之美是一致的,工匠对艺术至臻的追求也是相同的。高密市河南村范祚信是国家遴选认定的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出生于 1944年的范祚信,老少四代剪纸,母亲刘氏是剪纸顾问,妻子刘财花,孙女亦是剪纸能手。范祚信自 7岁学习剪纸伊始,剪刀就未曾离手,如今双手布满老茧。在被遴选为“非遗”传承人之前,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剪纸工匠,夫妻赶集卖剪纸,补贴家用; 80年代,参加县文化馆,成为专业剪纸能手,如今变成了剪纸传承人,自创剪纸纹样,传承剪纸手艺,这么多年持之以恒的坚持,依靠的就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对剪纸的爱好,剪纸已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纸扎是传统丧葬仪式的祭祀明器,在山东潍坊和高密非常流行。笔者曾经采访过山东潍坊诸城市桃林乡瓦屋村一户已传承了四代的纸扎艺人,他们既不是非遗传承人,也不是出名的大工匠,纸扎只是他们世代相传下来的农闲时的副业。虽然如此,与机械化构图和打印图、流水线的丧葬明器制作不同,他们还是坚持一切手工,用自家庄稼的桅杆和玉米秸秆做架,手工裁剪彩纸,裱糊制作而成。因为纯手工制作,并且追求精致的外观,夫妻二人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件成品,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构图和色彩搭配,他们却可以持续地从客人的口中收集意见,并努力加以改进。对他们而言,纸扎不再仅仅是生产可供买卖的产品,更是承载了情感与文化的艺术作品,这是最质朴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可以说,目前“非遗”代表项目中的每一位民间艺人,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是此类项目能够保存至今,成为“非遗”代表项目的必要条件。

二、重塑工匠精神――“非遗”保护之核心

与“非遗”如火如荼申报的局面相比,如何开展“非遗”保护成为一个难题,从过去重申报轻保护,而后重保护轻传承,到如今走入博物馆化保护的死胡同,即便是致力于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也是问题重重。政府与学者多次提及“非遗”保护,关注的是非遗项目本身之艺术形式、内容,保护措施也多是经济上的补贴和政策支持,却忽略了“非遗”代表项目共有的留存之根基―工匠精神。未来,重塑工匠精神将成为“非遗”保护的核心所在。

“非遗”生产性保护是近几年非遗保护的新举措,针对的是技艺类文化遗产。“非遗”有多种分类方式, 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五大类。[3]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则细分为十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中罗列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传统技艺 241项,传统美术 122项,约占 1372项的三分之一,省级代表性项目的比例与此同。针对“非遗”类别不同,其保护亦有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三种方式。抢救性保护以记录保存为主,整体性保护则是与文化生态环境为整体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生产性’是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共有属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人的手工创造来体现,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其传统工艺流程、核心技艺等才能实现保护、传承和弘扬”[4]。王文章主张要根据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性质和类型而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有一些属于传统手工技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说年画、剪纸,就要按照积极保护的原则,进行生产性的保护,要把它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加以延续,通过这种项目的传承、生产和开发,使它产生经济效益,维持这些传承人的生活和再传承的经济基础,调动其积极性,而对一些民间信仰的项目及其他濒危的传统音乐和传统表演艺术,目前要把抢救放在第一位。 ”[5]

生产性保护既能传承技艺,又能够卖出产品。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社会科学院就在 2010年和 2011年对非物质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开展专项调研, 2010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下发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并起草了《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6]。截止到2016年,文化部已命名了两批共一百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7]。生产性保护和示范基地取得了一些成效,如陕西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的凤翔彩绘泥塑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陕西西秦刺绣采用全国展销等模式展开销售[8]。

诚然,生产性保护应该成为“非遗”传统技艺的生存保障。经济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经济困境导致艺人温饱不足以自保,利益驱使下不得不转行,所以满足工匠的温饱需求,或者说初始阶段保障“非遗”商品获取市场认可,是其生存传承的基础保障。但目前来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际生产中存在着过度商业化开发。在追求“短平快”和“赚快钱”社会风尚下,打着“非遗”名号的“非遗”手工品热卖,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实际上多是大批量制作和流水线上的机械生产的产品,直接影响到了“非遗产品 ”的品质,过去辉煌而今天品质日益粗劣的中国陶瓷,虽然产量大,但是收益低,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非遗”之所以得到传承,一在工艺,二在精神。以所列的山东高密地区为例,国家级“非遗”项目聂家庄泥塑的材料成本不高,但生产周期较长,从选泥、形塑到上色要一年时间,扑灰年画、剪纸亦是如此,材料便宜而手艺非朝夕之功。国家传承人的原创作品是创作者艺术经验、智慧的体现,过度商业化和机械生产则降低了“非遗”产品的艺术质量和口碑。高密剪纸传承人范祚信耗时三年设计的原创剪纸作品《水浒 108将》纹样,每年仅可手工制作五套,而电脑印花和模切机的复制品则可大批量出现。这种大批量的机械产品冲击了民间工艺的手工价值,打击了手工艺人的生产积极性,甚而影响到了非遗的传承,山东高密地区扑灰年画目前只有三家传承世家,剪纸亦只有八人左右,聂家庄泥塑情况较好,约有四五十户。另有原因则是某些非遗传承人在市场和经济的诱惑下,没有坚守工匠精神,脱离生产制作一线,成为生意人;年轻一代选择机械加工的快速学习,未能领会非遗之真谛。

同一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境况较好的聂家庄泥塑,可给予我们更多的启发。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兴盛于清康熙年间的高密聂家庄泥塑,本是儿童玩具,原只有泥塑老三样:叫虎、鸡、摇猴。现在却成为高密地区旅游送礼之佳品,品种多样。此地泥塑价格虽然比一般工艺品价格高昂,但民众却对此尤其喜爱,归其原因,在于泥塑作品的精致独特,这离不开泥塑艺人们对自己产品的完美追求。聂希蔚是高密聂家庄泥塑的国家传承人,其自小学习泥塑, 80年代接受过专门雕塑的学习,成为具有高超泥塑技艺的专业艺人。聂希蔚的精益求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改变世人对泥塑的印象,泥塑不仅仅只是儿童的玩具,儿童玩具数量重要,而聂希蔚更重视泥塑的质量和品质,对他而言,每一件泥塑都是所谓的细活。二是注重创新,他注重泥塑题材、工艺和材料的创新。即便到了晚年,成为国家传承人的聂希蔚,也不贪图经济利益大肆制作泥塑,致力于开发创作新泥塑品种,对其进行色彩、工艺的提升,为泥塑的发展贡献力量。对他而言,追求产品的创新与艺术高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愉悦和满足的过程,是一种精神层次的追求。

“非遗”的创新亦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除了精益求精之外,应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即竞争与创新。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精进离不开行业内的竞争,而竞争促使了技艺的创新。如今,根据“非遗”传承人制度,某一人员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他人员很难再次被认定,如此一来,传承人仿佛被打上了手艺所有者的印记,易引发垄断。垄断亦不利于其传承与创新。只有随时有竞争、创新意识的手艺,才是未来更有希望的,“非遗”保护应百家争鸣,保持竞争。

可见,即便是“非遗”生产性保护政策之下,工匠精神的坚守亦尤为重要。故“非遗”保护和创新,需重塑工匠精神,这关系到“非遗”的传承和命运。

结语

“非遗”项目之所以能够流传千百年,根基在于工匠精神的坚守,非遗能够留存至今,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功不可没,而非遗的保护和命运走向,最终亦取决于工匠精神的重塑,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和保护的必然条件,由此来看,未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外一条途径,除了将其博物馆、市场化、经济化之外,可通过弘扬工匠精神的方式,使其更好地保存并发扬光大,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和优良的品质。

注释:

[1]中国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王晨阳(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指出,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富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手工技艺机器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的产品。[3][7]宋俊华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9,11.

[4]赵辰昕主编.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访谈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79.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413.

篇5

纸好也怕巷子深

说起与宣纸的缘分,端坐的胡文军露出一脸笑容,从泾县丁家桥的镇长、书记,到宣纸行业部门的负责人,再到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虽在安徽泾县宣纸之乡长大,但胡文军是在步入工作之后才与宣纸“亲密接触”的,但他说,这不晚。或许只要相遇便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沉淀了丰厚历史文化的宣纸因此翻开了“新篇章”。

中华手工:最近宣纸火了一把,起因是陈年老宣纸拍出百万天价引起的轩然大波,您怎么看?

胡文军:这或许是“纸轻价重”最形象的表达,我觉得是好事,让大家又重新关注宣纸,了解这个行业,对宣纸文化也是一种宣传。

中华手工:目前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现状怎样?

胡文军:我们现在有1300多名工人,公司注册和持有10多个商标,核心品牌“红星”宣纸每年产量660吨左右,占了全国宣纸总产量的90%。对于老字号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中华手工:在泾县,宣纸厂家也不少,你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胡文军:多渠道、多层次进行品牌宣传吧,在经营方面,我认为区域总销售模式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会根据地域文化特点,把总区域选在北京、安徽等大省市;广西、内蒙古等9个较偏远的地区则划为直销区域;历史悠久、知名度高的5家文房四宝老字号企业被我们定为一级直供店。我们允许让总自己选择各自区域的二级,根据一年生产的宣纸产量划分销售量。

中华手工:这样的好处在哪里?

胡文军:可以整合国内的销售渠道啊,总会把销售指标分配到二级,但需要报我们集团审核。通过这样的层级经销,能最大程度的确保所有喜爱宣纸的书画家都能买到红星宣纸。我们的年销售收入也从2009年的8000多万元上升到现在的2亿元,打破了十多年来产值一直徘徊不前的局面。

中华手工:那为什么不自己卖,把钱送给商赚呢?

胡文军:酒香也怕巷子深啊!按照经济规律,市场总有起起落落,不建设一支队伍,若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就没人帮你卖,另一方面我们也少去了人员和铺货成本,让经销商也承担起品牌和技艺宣传的责任。

中华手工:途中应该会遇到不少困难吧?

胡文军:因为宣纸的原料檀皮和燎草有限,如果片面追求产量,原料供应不上必然引起宣纸质量滑坡,造成市场的不稳定。过去大家喜欢打价格战,使宣纸的销售价格严重偏低,甚至低于出厂价。因此现在我们每年会公布商的零售指导价,这在网站上是可以查到的。

中华手工:你们是怎样解决原材料受限的问题呢?

胡文军:去年,我们开工建设了年产70万斤的燎草基地,相当于集团目前一年近1/5的使用量;投资4000万元建万亩青檀林基地。到2015年,基本能实现宣纸产量与原料供应的平衡,那时估计全国正宗宣纸年需求量约是1200~1500吨。用5~8年的时间生产出过去60年所积累的一半产量,其实难度挺大的。

中华手工:这个过程应该得到国家不少的支持吧?

胡文军:是啊,我们一直从当地政府、社会媒体吸收方方面面的资源来投资原材料基地。国家还规定只有出自安徽泾县的纸才叫宣纸,对我们现在和今后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有问题不可怕,但一定要把问题和解决方案传递出去,很多问题便能引刃而解。我可以说是最幸福的董事长了。

中华手工:那你们自己做了哪些努力呢?

胡文军: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吗?那就是从宣纸得来的灵感,很多人并不知道幕后的故事。那时我们正在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把宣传片推荐给张艺谋,他受到启发,在开幕式上还专门播放了30秒展示宣纸制作技艺的短片。而且,运动员获奖证书的内页用纸也是我们生产的。

我们就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从小山坑走上了世界舞台,从濒临失传到发扬光大,完成了一次品牌的提升。之后,我们申请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特许生产商,在现场全面展示“捞、晒、剪”的传统技艺。同时还开发了系列世博产品,让全世界人都知道中国的宣纸。

传承技艺多管齐下

采访中,胡文军多次提到宣纸文化的传承,但不久后宣纸集团的国家级传承人邢春荣就要退休了,偌大的宣纸集团少了技艺灵魂人物,会是什么模样?外人似乎比胡文军更焦急,可他却自豪地说:“宣纸技艺传承后继有人。”因为,技艺的种子早已播下。

中华手工:加上产业发展,又是老字号、非遗,传承一直是个大问题。

胡文军:宣纸制作技艺与砚、紫砂壶等工艺品有很大不同,宣纸生产的100余道传统工序需要各个环节密切配合,从原料到成纸要3年左右时间。这不是依赖于一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多级传承人保护体系,国家级传承人有1名,省级传承人有5名,每年公司还会自评技师和高级技师,按月享受津贴,这在文房四宝企业中算是一个创举。

中华手工:一般老字号企业的收入不太高,因此人员流动大,招工难,你们是否也出现这样的状况?

胡文军:去年我们公司没有一个人主动辞职,我们招工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这有点让人难以置信,是吧?去年我们招了100多人,捞纸工就有40人,连本科生都愿意应聘去做学徒。40个人是什么概念?我们发展了这么多年,捞纸工只有150人左右,以前每年只招个位数,保证捞纸工不减少就不错了。

中华手工: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胡文军:我们有一份《人才管理激励办法》,本科生工作3年期满,考核合格后给予主管岗位工资待遇,推荐进入中层管理储备人才序列,专科生则进入基层管理储备人才序列。我觉得一定要让他们有尊严,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普通的蓝领工人,制造的是一种文化产品,他传承的是一种文化,因此也应该有好的待遇。捞纸工去年涨了1000元,平均工资达到5000多元。这还不够,我们与当地职业高中联合开办了宣纸工艺专业班,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每人每年享受1500元国家助学金和“红星助学金”。若是毕业后到宣纸集团公司工作,除了享受工资待遇外,我们还会返还全部学费。但这条路还在探索期,现在的学生不愿做工人。

从产品创新到文化推广

胡文军的桌上搁着一杯茶,快凉时,他会起身加点热水。这个小小的举动,亦被他运用至工作中。冬天,捞纸工在冰冷的山泉水里捞纸十分辛苦,他便让技术部门通过革新加点温水进去,双手就舒服多了。尽管在经营上大刀阔斧的革新,但胡文军对宣纸成品的创新却小心翼翼。因为在他心中,这项传统手工技艺若是变化太大,那就不能称之为宣纸了。

中华手工:既然手工制作宣纸难度不小,你们尝试过用机器加工宣纸吗?

胡文军:在我们厂子的后山坡,有很多石头造出来的石滩,有60万平方米,制造宣纸的原材料需要摊上去翻晒,日晒雨淋,让它们自然漂白。如果用化学原料强行漂白,用机器裁剪,这样就会损伤纤维,手感与外观、尤其是润墨效果不好。而且像原料加工、捞纸、晒纸、剪纸等核心工艺由机器替代的话,那就不能叫宣纸了。

中华手工:那你们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胡文军:因为受原材料和工艺的限制,宣纸在短期内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很低,在推出中高端宣纸的同时,还需要寻求更大的价值空间,主题纪念宣纸就是其一。我们不计成本地精选原材料、精选技师来制作,还将一部分老纸回笼,呈现陈纸的效果。但不会贪多,只限量供应。对于一些“挑剔”的艺术家,我们还推出宣纸定制服务。还有宣纸邮票,是我们与邮政集团合作三年时间才研发出的特种纸邮票。

中华手工:建立中国宣纸文化园也是创新的一种吗?

胡文军:中国宣纸文化园正在逐步修建,占地约615亩,包括宣纸博物馆、宣纸技艺展示与体验区、宣纸原料观赏与加工区、书画家创作中心四部分。我认为将宣纸工艺体验与原料作物观光、生态景观休闲旅游巧妙地结合起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这是老字号企业未来转型的方式之一。因为传统手工艺的受众毕竟是少数,但旅游却是大众市场。

篇6

民间剪纸融入吉祥寓意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我国许多边远地区交通闭塞,文化封闭,使得剪纸的某些纹样还保持着初始形态在民间流传。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技艺,孝义剪纸因其极富地域特色而代代传扬,散发着奇异的光辉。

每当新春佳节之际,走进山西的村落院户,看到远处黄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窑洞,似乎觉得颜色太单调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户上,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你定会由衷发出赞叹,仿佛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于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理想中的美好效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凭借“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准则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夙求,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祈求生命的观念为民间剪纸赋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纸的创作者对待富足与幸福,总是怀有坚定、乐观的信念和绵延不断的希望,剪纸正是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现。民间剪纸将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种民族活动事项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

在民间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并以此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黄土地上剪出美好愿景

民间剪纸产生在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黄河水、黄土山养育的孝义人民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他们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技艺当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出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孝义,剪纸俗称“剪花花”。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

她们长期生活在封闭、偏僻的乡村,在心灵没有慰藉的世界里,无怨无悔地过着春夏秋冬的每一个日子,用日常的剪刀剪出了自己心里最美丽的心花花,剪出了无限广阔的心世界,剪出了五彩斑斓的大生活,剪出了庄稼人心中的幸福愿景。每幅剪纸不仅是劳动妇女们的即兴创作和艺术劳动,而且还形象地表达、记录着劳动妇女心中的所求、所盼和所想。她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艰辛经历,但对人生和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情,在剪纸作品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所体现的都是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理想的明朗态度。

这片大地上生活的劳动者们,拿起剪刀,在薄薄的纸上任意行走,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图案,小小的剪纸成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载体。剪出喜鹊和梅花,就是“喜上眉梢”;剪出莲花和金鱼,就是“连年有余”;剪出灯笼和麦穗,就是“五谷丰登”……老虎象征威武,龙象征奋飞,鸳鸯象征爱情,羊象征吉祥等。大山里的剪纸,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华贵辉煌,却牵连着每个人的心,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不朽传承慰藉心灵世界

孝义剪纸,以美化生活为动机,他们的剪纸作品,犹如一曲曲优美动人的民歌,寄托着孝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们深深地感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长久广泛地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表达出来。

孝义剪纸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的原动力在于它取材身边普通的物象,不朽的艺术来自生活,没有说教,人人喜闻乐见,别看它似乎土生土长,一点儿也不时尚,其实内里蕴含了劳动人民无限的智慧、面对困难的坚韧不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渴望,这些都是值得当代艺术认真学习的东西。农村妇女的剪纸样子全从心里出,左手拿纸,右手拿剪子,一会儿工夫就可以剪出活脱脱的人物、动物、花草形象,想剪什么就剪什么。所剪出的作品稚拙朴实,真实地表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和追求,以抽象、变形、简练的手法构成一个属于心灵的世界。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

延伸阅读

孝义剪纸的艺术品种

寿字花:专用于寿俗的剪纸花。贴于院中贡献礼品桌后牌上的纸花,有单寿花、福寿地字花、福禄寿三星三字花、福寿吉祥四字花、五辐捧寿花,老寿星寿字窗花以及百个寿字组成的百寿图剪字花。总之,必取意有寿字为内容。

盆花:盆花包括盘花、瓶花,适用于婚俗。常见于用在闺女出嫁时,携带的洗脸盆、茶盘及衣饭盒,这种花民间称”团花”,团花是依照用具面的大小图形为边界,用各种内容不同的图案组合相连在一起的团结剪纸花,有双狮喜闹图、龙风图、喜鹊登梅图、鸳鸯图、鲤鱼穿莲图,这些剪纸图,取意于百年好舍,相亲相爱,生子育女的相结之意。

窗花:窗花多见于民间的年俗,也有在婚嫁时贴窗花的,但多为双喜字的字花。而过大年时民间贴窗花普行,且窗花内容丰富多彩,有双鱼图,意即年年有余;有“喜庆丰收图”,意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百花迎春图”,意即春到人间又一年;有“鲤鱼跳龙门图”,意即又跃过一年,越跳越高;有“相年图”,意即轮回年的吉祥;有“春牛图”,农村讲究,一年之计在于春,早耕早忙迎新春。总之,年俗的剪字花,都离不开过节这个主题。

鞋花和袜底花:多见于姑娘出嫁前纳鞋垫和纳袜底时,用剪纸花作图案,以色线刺绣。这种花多选用莲花与梅花,取意莲花根稳,梅花耐寒耐苦。

枕头花:常见于婚后的双人枕、单人枕头上,多是双鱼花、麒麟送子等图案。

篇7

关键词:幼儿师范学校;手工课;教学策略

手工制作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还可以提升思维能力,提高审美素质等,手工课在幼儿师范学校的美术的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重视手工课,切实抓好手工课的教学工作,势在必行。

一、手工课教学要有针对性

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手工知识和技能,是为了他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具体运用的。因此,幼师手工课的教学,应围绕幼儿园的教学需要展开。比如,幼儿园的手工课的教学内容有剪纸、编织、折纸、粘贴画、墙饰设计、橡皮泥制作等,那么,幼儿师范手工课的教学活动也应该以此为核心进行组织和设计。又如,对于面临毕业的幼儿师范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安排“幼儿园教室的设计”“橡皮泥的手工制作”以及“教学工具的设计”等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具体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引起学生的充分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更加用心地参与学习过程,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需要强调的是,手工课的教学,是一个必须加强示范的教学活动,需要幼儿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娴熟地为幼儿做好示范,即他们向幼儿园学生所展示的手工制作过程,不仅要规范、熟练而灵巧,还要使手工课程的语言讲解与手工制作的示范过程可以配合自如。鉴于此,作为幼儿师范的美术教师,必须确保手工课的教学过程生动而和谐,为幼师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教师在开展手工课程教学活动时,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手工制作的技巧,提高学生手工制作的熟练性,还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需要拓展教学内容,使得幼师手工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二、手工课教学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师学校的教师在手工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手工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即从学生所熟知的、易于制作的题材开始入门,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和掌握手工制作的技能。比如,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从简易的手工制作开始,如从泥工、剪贴、纸工、编制等基本功开始学习,再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兴趣小组,鼓励同学们互相交流和共同促进,引导学生通过互帮互学,熟练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然后,可以结合不同的节日,带领同学们制作各种手工制品。例如,在国庆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彩带、彩球、大红灯笼等挂在教室里以示庆祝;在各个同学的生日,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为该同学制作人像剪纸、纸版画和人像雕刻等作为他的富有意义的生日礼物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具有雄厚群众基础与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美术工艺,带领学生利用现有的制作材料,指导学生学习制作民间工艺品,例如风筝、花灯、竹编、草编、剪纸、面塑、泥塑、中国结、十字绣等。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升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把手工制作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传承民间手工工艺的同时,对于民间手工美术赋予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学生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手工制作的综合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手工制作知识,这对于手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手工课教学要有创造性

学习不仅是一个传承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手工制作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积极激发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做“拉花彩球”时,可以先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书本的具体要求进行制作。然后,教师问学生,书本上所讲述的“拉花彩球”的步骤是不是有些烦琐?是不是破损率有些高?制作的难度是不是有些大?究竟有没有简洁的办法?通过步步设疑,以启发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拓创造性的思维。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和热情鼓励,师生共同“出谋划策”,进行大胆创新,终于解决了“拉花彩球”制作的难度大、翻拉有难度、做成的成功率较低的问题。即在制作“拉花彩球”的过程中,可以在长方形的纸上等距离地交替画线、抹糨糊、贴纸。当贴纸贴到一定数量之后,再按所构思好的形状进行裁剪,从而省去了画角度等一系列烦琐的“工序”。这使得“拉花彩球”的制作过程相对简易,容易掌握,还可以使一个彩球能够翻拉出多种优美的“造型”,从而在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的同时,使得手工制作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篇8

关键词:闽南文化;泉州刻纸;校园传承;传技艺;传人文

教师将闽南文化引进初中美术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了解闽南文化。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泉州刻纸的知识和技能,增加对泉州历史文化的了解。

一、泉州刻纸的历史

美术作品并不是孤立创作的,它们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中精炼出来的。泉州刻纸始于唐代而盛于宋代,泉州在南宋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人文荟萃,文化昌盛,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汇聚,成就了具有一体多元特征的闽南文化。泉州刻纸造型纤细秀丽,线条流畅。泉州刻纸最终演变成独立的艺术形式,是民间艺人李尧宝经过长期艰苦探索,从劳动实践中继承并发展的民间艺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出立体的刻纸艺术,进一步提高了刻纸的艺术水平。

二、泉州刻纸在校园中传承

李尧宝刻纸艺术,需要代代流传下去。我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尧宝刻纸传入校园,成立了“泉州李尧宝刻纸艺术传习班”,传习班的成立标志着这项独门手艺开始由“家传”走向“校传”。为了开展好刻纸传承教学工作,我校从教师培训开始,让教师先学会刻纸技能,熟练运用刻纸符号表现刻纸作品。邀请李尧宝刻纸第三代传承人黄丽凤老师前来为我校全体美术教师进行刻纸技艺的培训,经过一个暑假的培训,教师已经掌握基本的刻纸技法。为了提升教师对刻纸艺术的创作,再次组织全体美术教师前往李尧宝刻纸工作室学习,学习到更多的刻纸技法和创作方法。

经过一年时间的搜集整理资料,全体美术教师的共同努力编写完成校本课程《刻纸》的传承教材。把教材分成三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传承―保护。第二单元:传统―基础。第三单元:现代―创新。教材的编写完成标志着我校刻纸校本课程的完善和有序的实施。全体美术教师力求把刻纸艺术的纯朴美传达给广大师生,我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刻纸传承教学活动。形式一,每学期安排四课时的校本课程《刻纸》教学,把刻纸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安排在教学计划中,让每位学生都了解并掌握泉州刻纸艺术的知识和技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得到持续有效的传承。形式二,学校的第二课堂――刻纸兴趣小组,进一步挖掘李尧宝刻纸的特长生,为培养刻纸传承人做准备,学生表现了自己喜欢的刻纸题材(水浒人物、动漫人物等)。形式三,学校成立“玲珑刻纸艺社”,让学生走出校园,把刻纸艺术推向社会。每年正月前组织学生在社区、书城、公园、文庙举行“刻纸送市民”广场活动,为市民们的家增添节日的喜庆,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和一致好评,加深市民对泉州刻纸的喜爱和了解。形式四,每年三月份校园艺术节中的刻纸大赛,通过比赛检验和展示学生刻纸的技能,激励学生对刻纸的信心。形式五,用学生刻纸作品装饰校园,从而提升校园美术文化建设。

三、泉州刻纸从传技艺提升到传人文的课题研究

在美术教学中弘扬民间美术,是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它,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学习和了解闽南文化,加深理解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对闽南文化的保护意识,把美术课从学习技能和知识提升到文化品位上。由于实施校本课程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以刻纸技能学习较多,忽略了对本土闽南文化的了解。经过美术组全体教师的探讨研究,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从单纯的技艺学习提升到人文素养形成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间艺术。

在传技艺提升到传人文的研究中,我们把传承本土民间文化既当作教学又当作一项课题研究。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从课题一《泉州刻纸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实践研究》,普及学生对刻纸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课题二《泉州刻纸校园传承研究》,使刻纸教学持续有效的实施。到课题三《传技艺更传人文――以泉州刻纸校园传承为例的实践研究》,将校本课程刻纸艺术从技能传承的实践研究,提升到文化知识的传播。课题实施完成“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知识”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包含了闽南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闽南民间谚语(俗语、俚语、歇后语)、y埔女与惠安女的服饰、泉州花灯(刻纸料丝、彩扎、针刺无骨灯)艺术美、泉州古民居艺术、泉州古街巷文化艺术、泉州趣味地名、泉州古牌坊、泉州古桥文化等,增长了学生对闽南文化知识的了解。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身边的闽南文化,把刻纸技能和闽南文化资源引入到课堂中,增强学生了解艺术、历史、社会、文化的关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纸作为课题来研究,增强学生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采用美术的表现形式传递闽南文化的情感和思想,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知识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篇9

前几天,今日头条弹窗寻人消息帮助一位脑膜炎病人找到了家属;立春时,唯品会电商扶贫频道“唯爱工坊”上线了“非遗万物立春公益专场”,将非遗工艺的千年之美再现于专场之上……资讯、社交、电商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领域公益气息浓重,现代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也越来越贴近真实生活,广受用户好评。

而除了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时常举办公益活动以树立行业口碑之外,还有唯品会等平台打通了专业的公益渠道,沉淀下来去做公益。唯爱工坊作为唯品会开通的电商扶贫频道,就一直致力于中国非遗保护和传承。这一次的“非遗万物立春公益专场”作为唯品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非遗专场,不仅活动内容丰富,其内在涵义也更为深远。

正在回归的“非遗千年之美”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在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我国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总计可达1372项。但这笔丰富的文化财产却没有在现代生活中发挥出多大的价值。这不仅是因为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压的社会环境所致,最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保持着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状态。

如今,除了传说故事和民风民俗这些流通渠道更广、更易被现代人所接受的非遗能在特定环境中得到有效传播,更多的非遗工艺都因其复杂精巧和慢工细磨等特性被人拒于千里之外。殊不知,正是这种疏离感让非遗变得越来越遥远,现代人对非遗所承载的文化产生一种晦涩难懂、老朽落俗的印象,因缺乏有效的文化输出出口,非遗开始逐渐被时代淡忘。

现如今,互联网企业当道,其实人们很难将互联网与非遗联系在一起,二者看起来很不搭调。但从唯品会的非遗专场我们就能看出,“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正在更多传统文化领域发挥自己最重要的价值。

在一方面,现代生活节奏越快,人们的内心愈加浮躁不安,也愈加向往本真质朴的生活。这一特征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如今流行的“佛系”、备受追捧的“旅行青蛙”、生活格调上追求“极简主义”……诸多时代特性表明人们回归本真、回归经典的欲望强烈,而非遗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分支,同样符合这一趋势。

另一方面,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随着国家的强大而愈演愈烈。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屡遭剽窃,其中端午节、活字印刷被韩国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事件,将中国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觉醒推向了。对外,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正在逐年加大,国际影响力日渐深厚;对内,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量流失让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变得越来越强。

于是,有越多越多的企业、个人开始加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特别是巨头对非遗等传统文化保护势力的推动,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非遗新经济”概念的提出,为非遗文化传承和发扬找到了新的出口,在唯品会这类电商巨头的助推下,传统文化经典的回归变得不再遥远。

唯爱工坊“非遗专场”打造非遗传承新形态

除了立春时的非遗专场,2月6日到9日,唯品会还携手神州专车,在北、上、广、深、杭五大城市开展“用唯一的礼,送给唯一的你”线下活动,派发非遗剪纸工艺品和扎染围巾等惊喜大礼,以独有的中国非遗工艺打造新春礼物的“唯一”内涵。

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被解读出了更多样的形式。立春专场作为唯品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非遗专场,可圈可点,其中有几处亮点值得关注。

其一是非遗的立体化呈现。在非遗专场上,盘绣背包、扎染围巾等非遗技艺时尚单品、工艺体验包和文化传承课程等三大系列在非遗专场出售,非遗借助现代时尚的渠道发出了历史沉淀下独特的光芒,得到了具象化的、立体化的呈现。

其二是公益扶贫。非遗专场销售所得将用于帮扶贫困地区非遗手艺人,这也与唯品会“唯爱工坊”的电商扶贫定位相符。例如此次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的“唯爱·妈妈制造合作社”系列产品,根据不同产品的工艺水平,贫困妈妈们一般可获得产品售价的30%-60%的劳动报酬,此举也为后来的非遗传承者践行了“互联网+非遗+扶贫”的新模式。

其三是赋能非遗。如今,快时尚品牌的崛起让时尚的内涵逐渐沦于浅薄,像香奈儿、普拉达等知名品牌之所以能享誉全球、经久不衰,主要得益于品牌背后流传的动人故事。现今非遗也在唯品会的赋能下登上了时尚舞台。为了让非遗工艺品走进现代生活,唯品会汇聚学者、专业机构和设计师的力量,让非遗手艺人参与制作,并在包装设计、质检、营销、物流配送等环节提供全产业链支持,最后于唯爱工坊进行零利润售卖。通过一个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模式,让原汁原味的非遗成功渗透现代生活。

可以看出,非遗专场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给出了一个更好的解答,既实现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又做到了公益扶贫,唯品会借助自身互联网电商的定位,将非遗与现代技术的碰撞力量发挥到了最大。

打造非遗新经济背后,离不开唯品会的深厚“内功”

作为非遗专场的主办方,唯品会提倡非遗新经济,调动自身定位优势在公益领域做出了很多努力。从另一面去看,并非任何企业都能深度“唤醒”并传承非遗,而唯品会之所以能做到,离不开自身深厚的“内功”。

首先,唯品会本身作为国内电商前三甲,还是唯一一家时尚电商巨头。其与全球优质品牌方均建立过长期合作。目前已有超6000家品牌入驻,因此在非遗时尚产品研发上,唯品会具有一定的口碑和品质实力。而在服饰电商领域的领导性地位,让唯品会拥有更多产品和设计师资源,因此在非遗产品设计生产上,通过深入非遗文化和制作源地,保证了非遗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完整传播。

其次,唯品会3亿用户中超过80%为女性用户,女性力量的影响力、时尚圈的轮回让经典得以重生。时尚圈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时尚就是经典的轮回”,现代女性的审美千变万化,而唯品会用户一定更关注品牌和品质,在诸多潜在消费者的刺激下,唯爱工坊“消费即扶贫”模式聚集女性力量帮助贫困妈妈们,让非遗在时尚的浸染下重生。

再次,作为电商头部平台之一,唯品会的线上运营实力深厚,线下自营物流配送服务完善,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能责任。要让非遗得到实实在在的保护和传承,不仅需要信念感和责任感,还要有打造非遗具象化产品全产业链流通的实力,否则传承与发扬只是一句空话。

最后,唯品会开通的唯爱工坊电商扶贫通道,通过在“精准扶贫+非遗商品化+电商平台”模式上的不断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经验。前文说到本次万件非遗立春公益专场并非首次举办,唯爱工坊在非遗、扶贫领域深耕已久,其在非遗扶贫模式上的打磨和实践经验必然比同类企业更为深厚。

因此,实现非遗扶贫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可以说唯品会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才拥有了这样的机会和实力。

互联网正在架起一座连接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新桥梁

现如今,互联网企业当道,企业责任感、使命感也正在被巨头们重新定义。阿里巴巴说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沃尔玛说要让平凡人也有机会买到跟有钱人相同的东西,如今唯品会可以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企业使命之一,在已经践行过的非遗传承基础之上,担负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在立春这一天上线的唯品会非遗万物立春公益专场,是唯爱工坊在非遗公益领域深度耕耘后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不仅在表面上看,是一场美轮美奂的非遗具象化大展览;其深层,更是以唯品会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责任的担当。

一来,互联网企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替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去保护、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回归真挚和热诚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