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创新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育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育创新能力

篇1

那么,创新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呢?影响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其中一项就是传统的“以教为本”的观念仍未根本改变,这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实施创新教育是摆脱“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教学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更新了教育观念,教师才会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由“教师传授”转变为“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教学中始终处于创新思维状态中。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教师首先要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教师如果自身刻板老套,没有创新能力,不难想象他也教不出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自己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要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并要善于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自然而然地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乌中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最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创新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激发出创新潜能。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可促使学习取得成功,而成功又可激发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从而使学生得到最优秀的发展,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充分体现了创建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可能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从而激发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法,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求同思维能力、反思维定势的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立体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蕴含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必须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思考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要善于挖掘题目中的隐藏条件,通过类比的方法以及几何问题代数化、代数问题几何化等多方位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此外,数学学习还不能离开阅读,这与其他学科也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表明数学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思维,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逻辑推理,培养推理与“发现”的思维,从而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丰富的书本知识,更需要进行广泛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纵观全局,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将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使课堂真正成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摇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不断探索实践,积极反思总结,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动力。语文课程本身富有趣味,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他的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要靠老师去培养、去激发、去导入。首先可以从导入新课入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学生用一种愉悦的心情进入语文天地。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美文,鼓励他们写读书笔记,心得感悟,培养学生真正喜欢语文。

2.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很好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只管教,学生只是被动吸收,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2.1 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创新教育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民主教育。优化教学课堂,把教学的各个环节转移到人的发展上来。从强调学生学会转变为强调学生会学,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权威的观点,让学生有充分的动口、动脑、动手的时间和空间,有探索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并体会由此成功带来的喜悦。在和谐活跃的课堂上,鼓励学生创新,使学生敢于创新。

2.2 鼓励学生质疑,培育学生创新萌芽。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理解和主张。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表扬,以提高他的创新积极性。

2.3 引导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适当的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认识社会。如开展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创造力。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44-01

1.抢抓好奇的心,激发创新欲望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心可以促使人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可以说它是一把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受知识、能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许多东西对都能引起他们的广泛兴趣。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面对学生的好奇心切不可讽刺打击,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记得有位学生用"想"造这样一个句子:“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这个句子表现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另一位教师听说一位学生因在生物课上学了解剖动物的方法,十分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就杀死了校长的爱犬。这位教师不批评也不训斥,却要求这个学生画了一幅动物的内脏分布图,以示惩罚,结果学生十分乐意地接受了这个惩罚,画出的图也非常准确,还被挂在生物展览馆里。这个学生后来也成了出色的生物学家。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有创新禀赋和潜能的时期。保护这种天赋需要我们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并凭借这种好奇心,积极引导,激发他们乐于创造的欲望。

2.营造活跃的课堂,消除创新障碍

赞可夫认为: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地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够造成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优秀作品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的“一言堂”、“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的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出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这种氛围教师做好六个字:微笑、点头倾听。微笑代表了一种亲密的关系,是一种“我很喜欢你”、“我不讨厌你”的一种具体外在的表现。它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点头是一种肯定,是一种对学生的无声鼓励,教师通过眼神、姿态集中精神与学生沟通。倾听是认真的听,教师通过仔细听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的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其次教师还需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弯下腰来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能以朋友之心与你交谈,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切实教师可以信赖。以此增进师生的关系。鼓励学生自由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

3.激发大胆想象,放飞创新翅膀

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语文老师可能大家都体会到,学生在习作时,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能放得开,收得拢,内容充实、富于文采。反之,想象力贫乏的学生文思枯涩,写作时就事写事,平淡无奇,不形象,不感人。客观事物是想象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同时有重点的将教材引入生活,让学生学的生动,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想象,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生活中创造哈姆莱特。同时教师还要利用插图及现代每体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4.增强质疑的品质,提高创新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小学语文《第八次》一文,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①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②王子布鲁斯如果见到蜘蛛第七次结网就成功了,他会怎样想·③成功后的布鲁斯懂得了什么·他会怎样去做·通过质疑,大家纷纷发表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在相互的交流中从而也进一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在练就学生质疑能力时,教师还必须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将质疑贯穿于教学始终、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篇4

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人皆有之。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体现。新课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教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使学生在创造的实践中激发兴趣,增加知识,增强自信,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凭借好奇的心理,激发创新的欲望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心可以促使人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可以说它是一把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受知识、能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许多东西都能引起他们的广泛兴趣。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面对学生的好奇心切不可讽刺打击,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记得有位学生用“想”造这样一个句子:“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这个句子表现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另一位教师听说一位学生因在生物课上学了解剖动物的方法,十分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就杀死了校长的爱犬。这位教师不批评也不训斥,却要求这个学生画了幅动物的内脏分布图,以示惩罚,结果学生十分乐意地接受了这个惩罚,画出的图也非常准确,还被挂在生物展览馆里。这个学生后来也成为出色的生物学家。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有创新禀赋和潜能的时期,保护这种天赋,需要我们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并凭借这种好奇心,积极引导,激发他们乐于创造的欲望。

二、创设宽松的氛围,突破创新的障碍

赞可夫认为: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够造成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不管多么优秀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的“一言堂”、“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出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这种氛围教师要做好六个字:微笑、点头倾听。微笑代表了一种亲密的关系,是一种“我很喜欢你”、“我不讨厌你”的一种具体外在的表现。它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点头是一种肯定,是一种对学生的无声鼓励,教师通过眼神、姿态集中精神与学生沟通。倾听是认真地听,教师通过仔细听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地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其次教师还需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弯下腰来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能以朋友之心与你交谈,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感觉教师可以信赖,以此增进师生的关系,鼓励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观点,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凭借大胆的想象,放飞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语文老师可能大家都体会到,学生在习作时,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能放得开,收得拢,内容充实、富于文采。反之,想象力贫乏的学生思路枯涩,写作时就事写事,平淡无奇,不形象,不感人。客观事物是想象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同时有重点地将教材引入生活,让学生学的主动,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想象,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生活中创造哈姆莱特。同时教师还要利用插图及现代媒体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拥有质疑的品质,增强创新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第八次》一文,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1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王子布鲁斯如果见到蜘蛛第七次结网就成功了,他会怎样想?3成功后的布鲁斯懂得了什么?他会怎样去做?通过质疑,大家纷纷发表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在相互的交流中从而也进一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在练就学生质疑能力时,教师还必须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将质疑贯穿于教学始终、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五、采用激励的方法,调动创新的积极性

篇5

1.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2.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因人而异,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Try again!”“Don’t worry, take it easy.”“I think you can do it well next time.”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习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3.主体参与原则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是执行教案过程,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互动。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4.学习动机内化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只能被迫去学,根本谈不上创造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绪,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相互对话,讲故事,当小老师,表演短剧节目,听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时间一久,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思维的学习。

二、构建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积极参加操练,同时培养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同时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就英语而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专利。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际交流是听说交流,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是“聋子”、“哑巴”。从全盘考虑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为读写创造条件。因此听说交际活动应作为外语教学突破口。有的人认为学生开口就算交际,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背词组,背对话,背课文就算交际。显然不是!课堂内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重掌握语言,后者重运用,要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和交际能力提高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目的。

运用情景交际性游戏,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兴奋起来,并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备课时教师要精心准备,周密组织,课堂就会锦上添花。

在具体的操作中,则宜遵循先模仿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即呈现(Presentation)、机械性训练(Meahanild Drills)、有意义操练(Meaningful Drills)到交际性练习(Communicative Drills)。如JEFC(下)L115 先呈现,How many/much do you want?How much is/are the…, 再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May I help you? Thank you, I’d…, How much is/are…?How many do you now? 后出示图片或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练习,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各种购物场所如clothes shop, food shop, supermarket等创造性地综合训练交际。

在经过一定的操练之后,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交际练习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应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其语言能力,开拓其交际能力。这种练习特点要求学生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语言进行交流。

实践证明,在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词组和句型,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适应交际训练。

篇6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又在于创造性教育。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新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重视创新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的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作用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到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述,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都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接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二、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一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而忽视创新。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查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叔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道:“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的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三、鼓励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创新性能力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

四、培养创造个性,提高创新能力

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与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

如韧性,这是创造能力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伟大的创造都是在崎岖的道路上无数次攀登的结果,没有足够的韧性,必将一事无成,何谈创造?语文教学有着韧性培养的最佳素材:为了报国,文天祥九死一生、矢志不渝;为了求真,布鲁诺锲而不舍;为了求学,宋濂迎难而上,苦学终成。我们解析这些范例,引导学生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忍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勇敢地迎战脆弱,拼搏进取。只有具备良好的创造个性,我们创新能力的提高才有了可能。

篇7

一、 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例如:在教nose,ears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另外,教师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有时学生说错了,教师不直接说No,而是微笑着对他(她)说 "Please 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都要予以表扬。

二、 在想象中创新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教Apples are sweet. Grapes are sour.就尽可能利用形体语言来演示。吃一口苹果表示很高兴的样子,吃一口葡萄捂着脸表示很酸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老师讲的意思。接着可以再要求学生说出有哪些水果是甜的,哪些是酸的。

在练习Do you like……? Yes,I do.(No,I don't.)句型时,教师可以画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各种动物。让学生们想象他们在手拉手参观动物园,两人一问一答:Do you like the little panda? Yes,I do. Do you like the big bear? No, I don't.……或者让一学生充当小记者,去采访其他同学都喜欢什么。这时小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做小记者,去了解其他同学的喜好。

教师还应多角度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在学习动物名称时,可以先将小动物的声音录制下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样子来学。例如,cat,cat,喵喵喵;dog,dog,汪汪汪,……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有的装成猴子,有的扮成小狗,……。再难的词在学生口中变得流利起来,枯燥的单词很快被学生记住。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 在语言实践的情景中创新

儿童是善于模仿的。从母语学习的规律看,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例如在练习Is this jacket yours?这个句型时,教师手里拿着一件夹克衫,一边走进教室一边问:Whose jacket is it? Is this jacket yours?这时学生很好奇,都想知道这件夹克衫是谁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去找它的主人,学生拿着这件夹克衫去问别人:Is this jacket yours?

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来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插图是语言的形象再现,语言是插图的理性表述。例如,在练习句型What is it ?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幅图,图中有两个小朋友在对话,其中一个手里拿着一支长的、蓝色的铅笔。请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编一段对话。学生会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编成各种对话。反之,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一段对话或小短文来画画。这也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训练。因为学生要绘图,必须熟读对话,反复揣摩,才能将脑中的图画绘诸笔端。

四、 在小组合作中创新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有实践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同学间彼此沟通,取长补短。如在操练Who's …? How old is …?句型时,先让学生每人画一幅家庭成员的画,然后几个一组相互看图询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问互答,互相学习,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练习I can ….句型中,可以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 can dance. I can sing. I can play football.…

篇8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是我们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激发探究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生活资源,创设一种身临其境、触物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求知、实践激发学语文的欲望,进而开启创新之门。如教学第一册《菜园里》一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菜地、集体、图片资料”等课程资源。课前,带学生参观学校寄宿生菜地的蔬菜,要求家长带孩子走访市场,鼓励孩子收集有关蔬菜的图片资料。课上,先让学生自学儿歌,后设疑:“同学们,通过自学儿歌和课前参观走访,你知道了什么?”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充分表达自已的见解。这样,通过参观菜地、走访市场、收集图片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感知了蔬菜的有关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汇报读书情况,进行课程资源调查情况交流,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2实践操作,体验探究历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前提,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探究操作中充分发挥学习潜能,体验探究历程,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创造性的活动。如语文活动课《水果拼盘》,可这样引导学生操作探究:①认识自备的各种水果;②说说你最爱吃的水果外形有什么特点;③动手操作,切一切,尝一尝,你最爱吃的水果是什么滋味;④小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⑤分组介绍自制水果拼盘的构思和特点。学生在实践操作交流中,理清了思路,激活了思维,实现了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从而体验了自主探究的历程。

3联系生活,明确探究方向

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音目地进行,而要有一定的探究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我们要学会把儿童生活、生活中的自然、活动中的生活搬进课堂,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讲生活、议生活、演生活、写生活,并从中明确探究方向,掌握探究方法,使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活动化、儿童化,变生活中的素材为教学中的资源。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教师可以采取依景设境、诱情拓思的教路进行教学,雪天,窗外雪花纷飞,银装素裹。教师应抓住这一生活资源,巧施迁移,带领学生到室外尽情感受。放飞的“小鸟”在雪地上,欢呼雀跃、体验、感悟、观察、想像。回到课堂,学生灵性激荡,写作欲望强烈。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凭借《第一场雪》的写作特点,引导习作。其结果,学生的习作文路清晰,是仿写,却自然;是写景,却充满童真童趣,展示出各自的语言魅力。

4拓展空间,形成探究能力

篇9

关键词:创新能力 学生思维 语文课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一种推动力,所以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教育。目前,很多人有一种意识,认为创新只是针对那些优生而言的。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量,如果不去有效地开发,就会永远被埋在地下,甚至会被无情的扼杀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孩子的创新性呢?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浅析:

一、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所好奇的问题而产生的。也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因此而产生的热情。所以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力与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

(一)给学生一双智慧的眼睛,使其善于观察思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擅长利用比较直观、形象的方式,把比较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也让孩子们对我所所讲授的内容产生兴趣。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我是这样做的:

课前准备:盛了水的水槽、一小袋沙子、用厚牛皮纸折成的一艘船还有一只玩具小象;

设计意图:按照课文内容的步骤逐步操作,教师在进行环节时,逐步地引导学生明白课文主题的道理,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教学目标:在融洽的气氛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励孩子们在现有的水平上进行创造、创新。

(二)给学生一对想象的翅膀,使其在高空任意翱翔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没有想象力,墨守成规,就不可能有创新的语文课堂。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中之重,它为创新开辟了各种可能的前景。在教学中,个人依据语文课堂标准,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求知欲的语言,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想象潜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童话世界这一单元:

1.教学方式的改变

跟之前相比较,我没有按照之前那样一课课的去讲解,而是布置课前单元通读;

2.教学过程的进行―― 三课时完成本单元

课前布置之后,我用半节课解决本单元的生字词,半节课分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课排练演一演;第三节课汇报演出。表演中同学们个个激情高涨。此时,学生打开了想象的闸门,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教学

语文课堂应该充满乐趣,教师应根据年级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从时间有限的课堂挖掘出无限的潜能。如读一读、画一画、背一背、唱一唱、演一演。学生在读、画、背、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一)多样灵活的语文课堂,让学生释放创造能力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去探究,发掘出孩子们的潜能。首先,教师要布置课前自读并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悟、独立思考的环节,这是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发散思维时间,使他们都能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是学生自己在读后所感悟到的见解。此时,教师的评价也很重要:比如,针对学生的初步回答,教师应对其见解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还要充分的肯定,孩子便喜欢回答、喜欢探讨,他们一定会喜欢探究;再扩展,学生在探究中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提高。

其次,要善于利用小组间的合作力量,利用课堂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及时诱导,互相启迪。在小组间的争辩中加深理解,在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发。例如在教学《灰雀》一课中,个人是这样进行的:

1.问题的设问――学生提问

生:“列宁为什么不和小男孩说话,而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个不停呢?”

②师的回应――(个人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顺势指导,引导孩子们孩子思考讨论):“是呢!老师也不明白这个问题。咱们一起来思考讨论讨论吧!”

2.师生合作――师走入生当中并巡视小组情况

生:(其中一同学有了答案并举手说明):“我觉得列宁是怕小男孩伤心,所以没直接问小男孩。”(紧接着另一个同学说到)

生:“表面上看列宁是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他是讲给小男孩听的。”

3.此时,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并小结:“你们回答的非常全面!是的,就这样,列宁像一个普通的百姓一样,跟小男孩成了朋友,跟灰雀也成了朋友。”

4.课堂效果:整节课堂的节奏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环环相扣,学生不仅充分地展示自己,更易于理解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样的课堂,孩子越来越喜欢,课堂内容自然越来越精彩。

(二)创设学生、老师平等和谐的氛围,严禁扼杀学生在课堂中的创造思维

改变课堂中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创设平等和谐的民主课堂,尽最大能量的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进入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这是一种学生和老师都能展翅遨游的课堂。但也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老师应把握好主线,做到收放自如。当学生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自在、自觉的状态时,他们想象力就像决堤的河流一样喷薄而出,并激活思维能力,诱发出更强的创造力。在我的教学课堂中鼓励每一位学生抒发自己的见解,任何人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反驳,只要有自己的依据,只要同学们都信服,你的观点就是正确的。特别是那些平时相对差点的学生们,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便及时表扬并记录留档。这样,同学们在课堂上就始终保持着激昂的学习热情,我就是这样保护他们的创造性的。

现在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应是主人,我们必须立足课堂。现实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人才,所以要求我们从四十分钟的课堂中拿出一百分的质量。这也是我们教师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所必须具有的意识和任务。做一个有心人吧,让我们祖国的花骨朵盛开、怒放。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最根本的是妨碍了兴趣的发展。一般来讲,许多人谈创新总是从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说,对学生来说,不妨从最简单的入手,兴趣正是纷繁芜杂的大理论下所掩盖的创新的基本要素。语文课本应是最具魅力的课堂,学生学起来热门、有趣、投入。只有先调动了学生兴趣,然后才能谈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语文课讲得妙趣横生,满堂皆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胃口,然后根据每节课的特点,设计成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得每堂课都是内容尽而趣未尽,课结束而味幽远,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向往语文课的状态。

只要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有利于民主教学思想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课堂上语文课的学习,大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教师只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对于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要坚决予以杜绝,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摘 要 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创新能力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让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既学到知识,又能挖掘出创新潜能。开展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课前几分钟演讲、诗歌朗诵、开辩论会等,还可以编演课本剧。

这些活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等能力。另外搞好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外活动的范围很广泛,方法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举行演讲和辩论,可以开展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或在自行实验和制作中去大胆创新等。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创新理念的培养。大量书籍的阅读,拓宽思维的领域,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突破思维的定势,垒筑思维的支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以及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高中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应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教师应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开辟学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交友,向劳动人民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造储存,给学生创造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教师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生活的拓展过程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从而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创造性。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实践活动上,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深切的活动体验。提倡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宝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