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创新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用的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工科;审美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DF3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230-02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目标一直都在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快速进步,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为物质世界的结构是有规律的,运动和演化也是遵循一定法则的,符合了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结构规律和物质运动、演化的法则,这个客观物质世界就是和谐的、稳定的,反之,就是矛盾的、对立的,矛盾的、对立的客观物质世界就是不稳定的,就是一个不美的世界。科学技术的定律、规律都是和谐的象征,和谐了的事物或现象其定律和规律才能成立,才能真善美。不和谐则定律或规律就是错了,不仅谈不上美也谈不上稳定。工程更是如此,和谐了才能既真又善又美,工程才能稳定。人才的培养首先培养人的世界观,培养人对世界的认识,尤其是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因此,审美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应成为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审美思维的培养便成为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世界充满了美,没有审美欣赏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创建现代化的美好世界,也不可能成为现代的高素质人才。国家提出的目标虽然也包含着对审美的要求,但在措施方面的规定却显得不够具体,在执行上又显得力度不够,尤其工科院校往往重视的是理工、外语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忽视人文知识的内容,更谈不上美育的培养和教育。尤其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疲于应试,无暇顾及文科和美的培养。
建国初期,为祖国建设而喊出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口号,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又逐渐为大家认同的“学好外语和计算机”,便有了出国或就业的大好门路,这样,培养审美思维相关的美学理论和实践教育根本排不上日程。各高校尤其工科院校为了装点门面,往往招收某一方面特长生,组织有关的校队去参加相关的比赛,以此展示各高校自己在这方面的实力。由此,高校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出现了一些弊端,一方面,影响这些特长生所学专业各科课程成绩,另一方面,整体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因此,也就达不到国家对大学生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
二、审美思维与提高创新能力的相关性
1.审美思维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科技发展一日千里,21世纪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各种科技发展迅速,大到航天探月,探索宇宙;小到纳米科技,细菌病毒。在探索宇宙时,飞船遨游太空,眼前充满了美;探索纳米或细菌病毒的微观世界时,更是妙趣横生,美不可言。在实现这些科技工程装置的每一步,都必须合乎科技规律,合乎规律的事物就必然是美的。不合规律的事物或现象就谈不上美。又如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相对论,爱因斯坦用了一个相当美的质能关系式E=mc2来表达,它既向人们展示了质量和能量相互转换关系,又给人以数学语言的美感,后来为原子弹爆炸证明了该关系式及其理论的正确性,展示了一个合乎规律的伟大工程的实现。它进一步说明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审美方面也具有相当高的素质。现代化的工厂,现代化的城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桥梁大坝,等等,有哪一项工程能离得开科技,又有哪一项工程不需要美。没有合规律性的高审美思维素质人才,如何能胜任时展对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时代要求高校理工科应加强大学生审美思维的培养,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2.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合目的性与审美客体的合规律性的契合,才能使审美主体人产生审美愉悦。社会的快速进步,人们生活的快速改善,人们追求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目标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美。科技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也越来越清晰,即审美主体要求的目标按照客观规律可以实现。审美主体是人,审美客体是人们要实现的目标,二者的契合没有高超的审美思维素质的人如何能完成呢!因此,审美要求水平的提高促使工科高校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的审美思维的培养和审美素质教育。
3.科技知识和理论的发展与审美理论的发展表明二者既有各自独立性,又互相交融。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许多自然现象存在和变化的规律被人类认识,而这些规律性使人们深深感受到符合存在和变化规律性的自然现象,表现出和谐并给人以审美愉悦,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美学也快速发展,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揭示了大量美的事物是符合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性的,美是事物合规律性的表观反映。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美学的快速进步,可以说美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与审美既在独自学科中发展,又互相交融,共同进步。历史证明,每一时期科技革命都同时带来美学的飞跃和美的繁荣。许多自然科学家,同时都有相当高素质的审美素质。另外,科技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现人类本身的形体结构和认识水平与客观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变化规律存在着相关性,因为人的形体本身就是物质性的,它是地球物质的一部分。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元素组成与地壳物质的元素组成惊人地相似。另外,人的形体在长期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共存中,为适应环境,其结构也与周围的客观对象的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人体许多部位符合黄金分割率,而具备黄金分割律的客观事物就给人以美感。可以认为,人类的形体结构和物质性与客观事物结构和物质性的相关性是人类产生美感共鸣的基本条件。一些美学家和科学家对美的现象已经提出了一些规律性的量化描述,并要通过审美活动过程揭示人脑的神经活动机制。同样,一些科技理论的探索,一些工程的设计,哪一个能离开美呢?例如,对污水厂的臭气处理系统设计,在考虑了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同时,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设计是否结合结构造型学、彩色学与自然生态学和民族风情等特点,要求建造师有创意的建设出传统建筑难以实现的造型和曲线的工程构筑物,使其工程建构筑物美观大方。所有这些,不对高校工科大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审美思维教育和实践,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就难以胜任现代科技工程建设工作的审美要求。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的要求丰富多彩,对自然和人工事物和现象的观赏能力也在提高。审美欣赏已走向平民大众,对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会出现评头品足,这就要求设计者或者研究者所搞出的东西不仅要经济适用,还要美。各种建筑物和工程建设的投标除了满足使用功能外,还应有一个美的效果图,以展示最终的建构筑物的审美效果,这些效果图往往是取得投标成功的重要手段,不经审美素质训练的科技人员恐怕难以担此重任。
可见,科技创新能力与审美思维密切相关,因此,高等工科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普遍的审美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思维,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需要。
三、提高工科学生审美思维的途径
为实现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首先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所需高层次人才的素质要求,各级主管教育的领导,应充分认识审美素质培养对国家所需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没有审美素质教育的高校工科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审美思维适应不了当今高科技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将高等工科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其次,在工科院校应普遍开设美学课程,过去长期对开展审美素质教育存在认识问题,多数高校重视课外活动而轻视课程建设。往往以特长生组建各种艺术团体取代普遍地审美思维教育,而忽视审美方面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育。实质上,只有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审美类课程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才能培养和开阔大学生的审美思维,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在课程建设和课外活动二者中,前者是基础和核心,课外活动应该围绕课程建设开展,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活跃大学生的审美思维和科研创新无疑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因为高校审美素质的提高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的审美素质。所组成的各类艺术团体是为学校创牌子,至多只是少数学生受益。使全体学生享受到良好的艺术素质教育,才是普通高校审美素质教育应该发展的道路。因此,普通高校尤其工科高校应普遍开设美学课程,最起码应以选修课或以讲座形式提高广大学生对美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和对其理论的一般了解;配合审美课堂教学适当组织一些相关活动提高广大学生对美的兴趣,使广大学生在学科交叉,理工与美的交融中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设置与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上,二者之中应以课内讲授为主,课外实践为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快速进步对高科技人才的渴求。
结语
为实现教育方针提出的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培养目标和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审美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获得国家高素质建设人才所必需,牵涉到国家高速发展是否有后劲的大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各级办学者的重视则是首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渝生.科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N].光明日报,2007-08-02,(10-11).
篇2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教育的实质问题是培养人才的问题,尤其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创新性思维是人人都有的,只有积极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力的人才。
1、情感是想象的动力
要想启动学生想象力的大门,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先打动其情绪、触动其情感,也就是以情动人,激发和唤起学生的创作动机,如在《标志设计》一课中,播放运动员进行曲,会让学生联想到龙腾虎跃的运动场,这里有他们熟悉的器械、场地,有他们拿手的项目,因此,对于设计体育运动会的标志,学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思路。越是学生熟悉的、喜欢的事物,学生越能积极参与。情感不仅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而且还能使学生将极大的热情再现到作品之中。
2、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方式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抽象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等。其中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美国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多端、②灵活、③精细、④新颖,但发散思维不等于创新性思维。在创作中,习惯性的思维程序往往会束缚人,使思路闭塞,思想僵化。因此,每一课题每一节课都应不急于完成作业,而是围绕主题,尽可能多的进行设想、开拓思路,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让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更多思维方式,使之能灵活的加以应用,提高思维技巧。
3、提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情景
⑴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如泥塑设计课,要求学生学会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设计有主题、有见解的立体造型,体会一下当设计师的滋味。这一课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动手制作,而且动脑构思;既升华了主题思想,又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⑵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新思维
创新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新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新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范为唯一标准,而是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无数事实说明:美术作业单一临摹,长期反复,只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他们的作业尽管工工整整,技巧也数上乘,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人才,只能是美术工匠。
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
任何一种创新性活动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有坚韧不拨的毅力。如有些学生怕麻烦,不愿把观察到的细节刻画出来;有的学生感到自己画得不好,也就没有信心再画了。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多加鼓励,指出其优点,平时也要注意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磨练他们的意志。
在教学中我常发现很多同学照抄书本完成作业,这时我要求:①不允许和书本上一样,甚至不允许运用常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②不允许和其它同学雷同。因为这样能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去创新;除提高作业要求外,更重要的是熟悉学生的心理,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谈到美术的创新思维必须指出美术离不开具体的形象,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如何利用素材创新新的视觉形象。在这一过程中,美术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进入实施阶段,此次教育改革,课程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学习内容和方法的相互影响、渗透,使美术的教学内容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①美术活动本身的内容更加广泛,手段更加多样;②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更加密切。教师要意识到这种变化的趋势,抓住机遇,立足欣赏与感受、探索与发现、表现与创新,改革教学,创新性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我将自己探索和了解的一些途径介绍给大家:
1、欣赏与感受、探索与发现、表现与创新相结合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欣赏与感受、探索与发现、表现与创新是重点。如果将其全部或其中两者、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效果非常好。目前,由于多媒体课件参与教学,改变了常态授课方式,在欣赏与感受、探索与发现、表现与创新结合方面更加精细、高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而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视觉、听觉互相渗透,扩展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这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2、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美术与生物学、物理学、人文等学科都有非常密切联系,缺乏生物学知识就易把动植物的结构画错,缺乏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就无法欣赏美术名作……因此,我认为美术课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综合把握审美内涵,也就是进一步拓宽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美术与多媒体的结合
篇3
一、通过想象画教学,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好奇是创新的动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添画加讲述,编画讲故事,听音乐配画,根据生活经验意愿配画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给出的几何图形上引导幼儿添画环境、人物情节等内容,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可以发展他们的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如教师给出图│⌒,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画出各种图形:有的将竖线画成大树、旗杆;有的画成马路、墙壁、钓鱼钩、长枪;弧线则被变成太阳、荷叶、娃娃、小鱼、西瓜、翻倒的汽车等等。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将画面讲述出来,使那些原来僵硬、呆板的线条富有了生命力。
利用具体事物或图案启发幼儿展开想象,创设画面,创编故事。如教师出示一只神情沮丧的小鸡,幼儿设想它怎么了,它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这样在边观察、边思考中头脑里形成画面,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培养了创新思维。
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引起幼儿的想象。如欣赏《摇篮曲》,幼儿在舒缓、轻柔、悠扬的音乐中感受到安静、平和,能够随着音乐轻轻晃动身体,想象出花瓣在空中轻轻飞舞,自己在缓缓地摇动,画面多是弧线、圆圈,颜色是温暖的、清淡的。在欣赏《动物狂欢节》中感受到的却是森林里热闹的场面,明快的音乐可以想象小鸟在歌唱,画中多是运用短促、跳跃的线条、波折线等,颜色则对比强烈、鲜艳明快。
教师和幼儿聊天,启发幼儿关注、观察自己生活的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为自己的生活配画,幼儿把自己的经历和生活体验进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培养了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通过增强幼儿对色彩的美感认识与表现力,培养幼儿创新思维。
四至七岁的儿童在色彩表现上,完全取决于这些颜色是如何引起儿童兴趣的,色彩的选择是由感情决定的,与真实色彩之间无关。
如一位小女孩怀念她刚刚过世的祖母,画面中众多的人物一律黑色,只有一点红色——一双哭红了的眼睛。在这大面积的黑色与一点红色的对比中,小女孩那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从幼儿那违反常规的颜色中发现幼儿的创造思想,就不会认为画面中“红色眼睛”的出现是不合情理的。
三、让幼儿与名师名作对话,开拓儿童视野,培养幼儿创新思维。
儿童作画形象夸张,用色单纯、明快,色彩对比强烈,常用平面化的平涂方法来表现,理解作品也与成人不同。如欣赏莫迪里阿尼的人物肖像画,成人认为那些没有眼珠、长脖子的女人很难看,而六岁的儿童却认为那些哀怨的女人很漂亮。他们会去猜:她怎么了?遇到了什么事?孩子们在与画中人物说话,也是与艺术家本人说话。
篇4
【关键词】高中 高中足球选修课 创新思维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11-01
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要利用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中要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1.激发学习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肯动脑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因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激发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教学内容应力求做到“少而精”,尽可能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体验、思考,让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应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相关思维方法和特点,引导他们深入学习、熟练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等,并让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例如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简单且用时少的“视觉”、“听觉”游戏,比如以活动全身关节、韧带和肌肉为目的徒手操,以及“颠球游戏”、“抛球报数”等具有新意的准备活动来代替传统的慢跑。
2.强化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非逻辑思维训练,必须依托运动学的教学来进行。因为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技术动作,都有其科学性和思想性,都蕴涵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精华。老师必须善于挖掘这些思想精华,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因为,目前体育课的教材均是由简单到复杂,大多按逻辑思维思路编写而成,讲究逻辑的严密和系统的完整。而非逻辑思维的思想精华,则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非逻辑思维,实际上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学比赛是常用的教学手段,比赛半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技、战术分析,总结成败的攻防战术,提出各队讨论5分钟,商量下半场的战术打法,教师作适当提示,给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机会,等比赛结束后再点评。
二、在课堂讨论中注重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而学生思维的活跃有赖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为此老师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在学生做练习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老师应在前一节课先将练习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查阅有关资料,为讨论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所练体育项目的重点和难点、练习手段和方法,课中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教法手段,选择切合本人实际的练习手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师指令与本人选择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练习的“自”。
2.在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谐的讨论气氛可以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在课堂讨论中,老师要发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引导、课堂组织、讲评和实施间接指导的作用,积极营造讨论的气氛,灵活掌握课堂教学的导向。例如,进行足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以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三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人数相对较少又相对较为熟悉的小组,小组成员极易处于一种更为放松的学习氛围中,从而使思维更活跃,发言更踊跃。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挥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3.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因此教师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表现自我、发展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机会。例如:在足球射门教学中,传接球上为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射门,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想像力得到交流,技能最终得到提高。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体系
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如学生形态、教法研究等)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足球技能很难有足球活动的创造力,因此,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而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立足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情,并抓住创造性兴趣倾向性、广阔性、效能性品质,引导学生以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激发学生创造发现的动机。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论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是建筑“创新”大厦的基础之一。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最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万刚,胡小军.体育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 (6):123-125.
篇5
关键词:创新思维;案例;培训;创造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F2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77-04
引言
创造力是创新的根本推动力,是21世纪人类的重要生存能力,对于学生教育与成人发展均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创造力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教育领域对创造力的重视却十分不够,很多人甚至认为创造力只能是一种天赋,无法加以培养与提升。早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吉尔福特在他的就职演讲上就明确提出人人均有创造力,他大声呼吁学术界对创造力关注得太少。他的这次重要发言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领域与教育学领域的学者投入到了创造力研究中。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关键成因,创新思维对商业成功的影响近年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商界的关注,哈佛等知名大学已经为商科的学生开设了创造力课程,来提升学生们的商业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创新思维是一个抽象与复杂的领域,有关创新思维与商业成功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升商业领域的创新思维还是十分模糊。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提出创新思维的七要素模型,并将它们与商业案例进行匹配,旨在分析商业创新思维的内涵。最后,就如何提升商业创新思维提出相关建议。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与可提升性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度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等4种;第二维度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5种;第三维度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等6种。它们共同组成了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其中的第二维度:“发散思维” (卢家楣,1987)。
后续研究者进一步提出,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认为发散思维是指个体不依常规方式“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新信息,并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许许多多输出”的思维形式(刘春雷,王敏,张庆林,2009);聚合思维则是个体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分析给定信息,并从中获得一个最佳答案的思维形式。如库恩 (1987)认为,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并且两者之间要保持着“必要的张力”。吉尔福特后来也认为,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运动形式(1991)。持有相似观点的包括沃建中等人(沃建中,王福兴,林崇德,刘彩梅,2007),他们在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当中同样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创新不仅思维要发散,同时也需要概括性和逻辑性等聚合思维的参与。相似地,日比野省三提出了创新思维是“展开与整合的思维方式”,指在决策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首先选择展开,然后再将它们整合,以做出最好的决定。即首先应该将解决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展开,确定一个高水平的目的,然后开始收敛和整合,找到特定的解决方案,并从更大的范围来理解今后的发展方向(付俊英,2000)。
学者们还提出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非逻辑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观思维、灵感思维等(陈湘纯,傅晓华,2003),逻辑思维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否则难以有创新理论与符合逻辑的概念。张丽华和白学军(2006)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过程、状态和结果,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 (周明星,1999)。直觉、灵感及创造想象等是人们心理特征的产物。孔庆新、孔宪毅(2008)认为,创新思维是潜意识和显意识的结合。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学者们提出创新思维是左右脑的共同产物。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获得了诺贝尔奖。斯佩里及其同事发现,大脑左半球长于语言和计算,大脑右半球对空间的识别,对音乐、艺术、情绪的感知,则优于大脑左半球。大脑左半球习惯做分析,右半球偏向于整体直观。左右脑有两种不同的感受和思维功能,它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工合作、相辅相成。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是思维导图,它是一种以全脑思维替代线性思维的思考方法,是一种用图形辅助思考的一种简洁而有效的工具,具有以下作用:梳理凌乱的想法,聚焦主题;进一步拓展主题;在孤立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画出清晰的全景图,可以观察到所有细节与整体;将关注的主题形象化,便于发现不足之处;进行概念组合和再组合,进行比较;维持思维的积极性,不断探索方案;把注意力集中在主题上,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促进思维发散,多角度捕捉新思想。
我国教育界的知名学者林崇德老师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己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林崇德,2000)。张晓芒(2006)在总结了各类观点后,提出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它是在客观需要和伦理规范的要求下,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在已有经验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及新获取的信息的基础上,统摄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利用大脑有意识的悟性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的敏捷转换和灵活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获取的信息,以新认知模式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及规律,并进一步提出独特见解的复杂思维过程。
(二)创新思维的可提升性
创造力培训的有效性在教育学与管理学领域都已经得到了不少验证(葛操,白学军,2007;胡l平,林崇德,申继亮,2003;暴占光,华炜,张向葵,田录梅,2007;杨敏,2012;鞠慧卿,2015)。现有的常用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和托仑斯发散性思维培训及测验法。头脑风暴法是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于1963年首创的一种创造性技法,它是众多创意生成方法的鼻祖。头脑风暴法提倡在不加评价的氛围下分享创意,打破头脑中的封闭局面,掀起思考的风暴,使个体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从自我和他人的求全责备中释放出来,促使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创新想法。它的四大原则是自由畅谈、禁止批评、追求数量、对设想进行组合与改进。头脑风暴法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的创造力培训中,这一方法在硅谷的IDEO设计公司得到出神入化的应用。一些创新思维的培训方法已经得到了开发与广泛使用。比较知名的是托仑斯的发散性思维测试方法,它包括了12种题目,如要求根据所呈现的图画,列举出他为了解该图而欲询问的问题;要求根据所呈现的图画,列举出图中所描绘的行为可能的原因;要求对给定玩具提出改进意见;要求推断一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一旦发生会出现什么后果;要求对熟悉及不熟悉的音响刺激做出想象等。
以上相关国内外研究说明,创新思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思维特征,创新思维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不同思维成分的组合,它是可以通过刻意的训练得到提升的。由于教育与学习的一些传统偏见,创新思维中的一些能力得不到训练,因而也就无法形成有创新力的思维组合。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创新思维的系列核心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商业实践中的运用。
二、创新思维的七个要素及其在商业上的应用
本文认为创新思维具有以下七个基本要素,它们与商业领域的成功有紧密的关系。
(一)突破思维定势能力
创新意味着另辟蹊径和思维突破,这就需要警惕自我思维的定势。突破思维定势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商业创新不可缺少的要素。其中一个例子是云南白药。中药是我国的四大国宝之一,凝聚着文明古国千年文化的精华。云南白药治疗跌打损伤有很好的功效,但是一个人一生使用云南白药的频率是很低的。为了突破这个小众市场的局面,云南白药利用技术创新与牙膏进行联合,牙膏的使用频率要比云南白药高出很多倍,云南白药就从小众化市场转向了大众消费品市场。突破了药店只能生产药品的思维定势,云南白药将中国的传统老字号品牌在今天的市场做得业绩斐然。另一个例子是,在广告传媒领域,流行的观点是媒体的受众群体越大它的广告效果越高。然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江南春却在思考如何把广告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轨迹中去。他发现在社区公寓楼等生活轨迹必经的点却没有广告媒体。于是,他们就在电梯里放了电梯海报,变成框架媒体;在写字楼电梯口装了楼宇电视,在大家等电梯的时候,播放广告;在卖场装电视、电影院片前安置广告。通过将消费者的生活、工作、购物、娱乐的轨迹点设计成广告投放点,分众传媒公司就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生活圈媒体。
(二)对潜在问题的敏感性
发现一个高质量的潜在问题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对商业问题的敏感性可以引发商业创造力。比如,随着近年空气污染在我国的日愈加重,IBM和微软看到了一个业务机会:空气质量预测市场。随着“认知计算”的进步,计算机程序能够不断提高自我建模能力,预测软件可以利用天气、交通、国土利用以及来自政府监测站的实时污染数据,甚至是社交媒体的发帖,提前预测未来十天的空气质量。IBM已经将产品推广到北京市环保局与30多家我国光伏发电公司。再如,Laptop Lan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发现一个衣着考究的经理人在机场寻找手提电脑的插座时,激发了他的问题思维:商务旅行者的人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携带手提电脑,他们中许多人希望与同事和顾客不间断地保持联系。出差职员的旅途通信没有得到满足,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商业问题。于是他在机场推广舒适的、全方位服务的工作站,每一个地方设有4―12个办公室,面积为36―48平方英尺,墙高7英尺。场地租用费为前5分钟2美元,以后每增加1分钟38美分,提供复印、隔夜快递、会议室出租、传真和打印服务。
(三)抽象与本质思维
抽象与本质思维让人们从具象中摆脱出来,提取事物的根本特征,在创造的过程中,这可以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更具创造力。抽象与本质思维让商业营销与广告紧扣消费者的需求本质。比如,露华浓是一家知名的化妆品公司,它的创始人查尔斯说:“在工厂里我们制造的是化妆品,在商店里我们出售的是希望。” 另一个例子是支付宝的诞生,马云意识到电商销售中买卖双方需要建立彼此信任的交易机制,在这种本质思维的启示下,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得以建立,极大推进了在线购物。
(四)联想组合思维
创造的过程是要素组合的过程,这需要在创造的过程中联想到不相关的要素并进行组合。联想组合是新产品创新的重要思维能力。例如,功能组合就是把不同物品的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组合到一个新的物品上,使之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按摩椅就是按摩功能和椅子功能的结合体,具有计算功能的闹钟也是一种新的组合,将智能手环UP和咕咚运动组合形成了健康医生。再比如材料组合,柠檬和红茶组合在一起,就开发出了柠檬茶;调酒师调制鸡尾酒采用的也是一种不同的成分组合。
(五)类比思维
大自然里蕴藏着许多知识,仔细观察并加以利用,可以创造出许多商业财富。比如,珍珠是由于某种异物进人了河蚌的胆囊后,在它的周围凝聚起许多胆囊分泌物而形成的一种胆结石。这一原理被人们巧加利用,在河蚌中人为放入异物进行人工育珠。相似的,天然牛黄是非常珍贵的药材,只能从屠宰场上碰巧获得,无法满足制药的需求。一家医药公司为了解决牛黄供应不足的问题,也运用比拟思维,把一些异物埋在牛的胆囊里,果然从牛的胆囊里取出了和天然牛黄完全相同的人工牛黄。
(六)原理迁移思维
知识不等同于创造力,如何使用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创新需要原理迁移思维,即将知识进行跨界使用的能力。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视屏游戏中任天堂的Wii技术。这家公司利用来自汽车领域的防抱死系统和气囊弹出技术创造了游戏中的控制杆,将体感操作化为标准配备,让平台上的所有游戏都能使用指向定位及动作感应,使用者可以挥动、甩动、砍劈、突刺、回旋、射击等各种方式来使用方向盘、剑、枪等工具,这种其身临其境的交互体验让玩家爱不释手,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七)创新导向的元思维
元思维是指导个体思维倾向的思维,创新元思维是指不断要求自己求新求异的思维认知。在技术与市场的变动之下,建立创新元思维是持续赢得商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海尔集团。这家公司在发展壮大的30年中,已经经历了五次大变革。1984―1991年是海尔的名牌战略阶段。当时的冰箱供不求,但是张瑞敏为了提升质量求名牌,做出了“砸冰箱”的举动。1991―1998年是海尔的多元化战略阶段。海尔通过“吃休克鱼”的方式,通过兼并重组进入了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等各类家电领域。同时,它打造了“日清管理法”。1998―2005年是海尔的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转向“出国创牌”的战略,开始在美国、意大利建立或收购工厂。海尔还提出了“市场链”理论和“人人成为战略业务单元”的主张,让每个员工都成为一个盈利单位。2005―2012年是海尔的全球化战略阶段。海尔推行“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提倡“自主经营体”和“倒三角”的组织管理。从2012年底至今,海尔开始提出网络化管理战略,提出了在全球企业经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新经营主张。张瑞敏身上的创新导向的元思维,使得海尔不停留在以往的成功中,而是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此对应的是,曾经是海尔榜样的索尼、松下等公司却由于无法很好满足用户需求,而遭受了长时间的巨额亏损。
三、相关建议
商业创新思维关系到商业的竞争力,提升商业行为的质量不仅需要掌握各类商业经营的理论和技能,需要经营知识与逻辑分析,同时它还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需要突破思维定势,对潜在问题有高度敏感性,懂得提取本质进行抽象思维,灵活联想与组合,巧用比拟思维,将不同领域的原理进行迁移使用,并持续不断地寻求创新。这七方面创新思维的提升,将会为商业创新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本文在总结以上七项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总结各行业商业创新与创新思维的关系,提取关键的创新思维
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大数据产业正在兴起,为商业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由于各个行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销售推广上各有差异,按行业总结商业创新与创新思维的关系,提取不同行业中关键的创新思维,将有助于培育更多的商业创新。比如,现在的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是解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以个性化生产、口碑和快速响应来取胜。这是一种商业竞争模式的大改变。然而,人们在商业创新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创新思维的基础并没有改变,只是联想与组合思维、原理迁移思维在这个充满机会的时代里显得愈发重要。总结各行业的商业创新现象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去繁就简,在各式各样的商业创新事例中捕获创新思维的根本。
(二)推广商业创新思维的训练
教育与心理领域的研究发现启示我们,商业创新思维也可以加以训练与推广,以提升大众的创新素质。本文认为,创新思维的训练要关注思维的习惯,经由思维的习惯提升思维的能力。思维训练应当不同于知识的学习,而是如何关注思维的走向与思考的过程,只有将七种创新思维内化为个体的思考习惯,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自觉开展创造性的思考。因此,需要通过持续的大量的商业思维练习,进行习惯培养。这项工作所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风格(罗斐,吴国宏,2004),思维风格是人们进行思考的偏好方式。因此,对于不同思维风格的人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将是一个有待深化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暴占光,华炜,张向葵,田录梅.发散思维训练对 62 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3):169-172.
[2] 陈湘纯,傅晓华.论创新思维的哲学内涵[J].科研管理,2003,24(1):10-14.
[3] 付俊英.论思维定势与创造性思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5):19-22.
[4] 葛操,白学军.训练方法对不同创造力水平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1):13-17.
[5] 胡卫平,林崇德,申继亮.英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5).
[6] 鞠慧卿.三至五年级小学生感觉寻求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05,13(2):87-90.
[7] 孔庆新,孔宪毅.试论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点、分类、规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5(2):25-31.
[8] 库恩.对批评的答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58.
[9] 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1):5-8.
[10] 刘春雷,王敏,张庆林.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106-111.
[11] 卢家楣.吉尔福特智能三维结构模型的新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143-144.
[12] 沃建中,王福兴,林崇德,刘彩梅.不同学业成就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差异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29-35.
[13] 杨敏.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7):44-45.
[14] 张丽华,白学军.创造性思维研究概述[J].教育科学,2006,(5):86-89.
[15] 张晓芒.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16] 周明星.思维创新与创造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17] 罗斐,吴国宏.斯腾伯格思维风格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3):718-720.
Seven factors model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ts commercial application
LI Shang-zhi,WANG Can-ming
(High school section,Beijing Petroleum Institute Affiliated Middle School,Beijing 100083,China)
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创新思维;相对运动原理;机构
1.引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是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活动,就思维方法来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扩散思维是指以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从一点向多方向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思维过程,通过知识、观念、方法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来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中思维就是从众多的方案中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大家认为最好的答案。集中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扩散思维在于能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设想,集中思维在于能从中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但创新性首先并更多的表现在扩散性上。任何一个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经过从扩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扩散思维,多次循环,直到问题解决。
2.《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机构分析与综合能力,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而且与其他专业主干课相比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式,通过启发、诱导、提示、点拨,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第二,避免孤立的讲解各章节的内容。通过联系、归纳、比较找出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成为一有机的整体便于学生掌握巩固。第三,重视培养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向学生介绍一些创造性思维方法(如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并结合课程的有关内容,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减少思维“约束”,增大思维“自由变”,把传授知识与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结合起来。
3.创新思维方法在机构分析与设计中的运用实例
将创新思维方法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有关内容相结合,我对《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优化,改变了传统的以机构分析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分析为手段,综合(设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总结出以“演变”为核心的机构分析与创新设计方法。通过“变”可以改进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可以摆脱固有模式的约束,从而得到新机构。因此,“演变”的过程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创新过程,在工程创新设计中极其典型。
3.1改变参照系,进行机构的分析与综合
相对运动原理是机构分析与综合的基本方法。改变参照系,是相对运动原理在机构分析与综合中的应用,教学中充分抓住这一特点,有意识地将其引入下述课程内容中。
3.1.1“反转法”在凸轮机构设计中的应用。
凸轮轮廓曲线设计,无论图解法还是解析法,都是通过“反转法”假想将实际转到的凸轮固定为“机架”,再按照从动件与凸轮的相对运动关系求出凸轮轮廓曲线。在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中,也是通过“反转法”将系杆固定成为“机架”,把周转轮系转化为定轴轮系进行求解。
3.1.2 “机架”变换法在机构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改变机构的机架得到的新机构称为原机构的倒置机构。按照相对运动原理,机架改变后机构内各构件的相对运动关系不变,但机构的绝对运动发生了改变。因此,用这种方法可以设计新机构以满足不同运动的要求:(1)平面四杆机构的机架变换;(2)齿轮机构的机架变换;(3)凸轮机构的机架变换。
3.2改变运动副和构件的尺寸、形状,创新设计机构
(1)扩大转动副尺寸。扩大转动副的销轴和销孔直径,构件的形状也要发生变异,但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并不改变,例如,曲柄摇杆机构的转动副扩大后,曲柄变异为偏心轮。
如果两构件形成的转动副的转动半径不断增大,直至转动中心落到无穷远处时,转动副就变成了移动副,这时两构件的相对运动关系发生了改变,由此可以演化出新机构。
(2)改变运动副元素的形状。改变移动副元素形状,可以实现特殊的运动规律,解决原始机构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将摆动导杆机构中导杆的直线导路变成曲线型导路,并用滚子代替滑块,若滚子在距铰链距离不变的一段圆弧槽内滚动时,则滑块就不动,从而实现机构运动的暂停。
曲柄滑块机构在滑块主动、曲柄从动时,则机构存在死点位置。通常采用多个曲柄滑块机构错位排列或使用大飞轮克服死点。但方法并不止这些,在实际设计中有各种创新方法,如在滑块上制成导向槽,利用滚滑副的导向作用,也能使机构克服死点位置。
4.结束语
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重视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发展创造性能力的方面上来,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濮良贵 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3]张春林。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4]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
一、对“创新”的探讨
1.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创造了缤纷的世界,正是思维的力量所起的作用。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使人们产生独特的想法和见解,最终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于创新思维,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的高级阶段,在一般思维的基础性作用上进行训练。其次,创新思维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思考,这种运用不是单纯的罗列叠加。
2.创新能力
结合中职学生群体,笔者认为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思维之上,对现有的产品、技术有实践性的提高。可以是一个好的建议,一个好的方法,如果可以转化为实践,经历了实践的考验,就可以看做形成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中职学生创新思维现状
1.中职学生学习现状
知识的积累和一般思维的训练是创新的基础。中职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与一般高中学生不同。他们有的表现出严重的偏科现象,有些对理论知识比较反感,因此整体上知识的构建有待加强。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对传统知识掌握不好,学生反而没有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正确加以引导,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更有一些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中并不突出,在实训课程中表现得较为优秀。这也说明中职学生各有所长,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2.中职学生的心理现状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之下,经历了中考失利,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呈现一定的自卑心理。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他们并不是完全放弃自己,也渴望表现,渴望被肯定。那么在创新思维的训练中,就可以体现学生的优点,或者是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独特性。这对他们心理满足感的建立和对知识的钻研,都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此外,中职学生有创新的意识,却不会把握条件。有些学生有创新动机,但面对实践过程中繁琐的程序和较复杂的问题,不去钻研和请教,也较少利用学校条件去练习,这样难以创造出创新的产品。最重要的一点,当有创新灵感的时候缺少坚持的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抓住灵感,付诸实践,并且要持之以恒。
三、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1.提高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依托于课堂。在创新指导这门课程中,对于创新思维、创造技法的论述较贴合实际。书中很多案例吸引了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在思索是否可以改进身边的事物。令笔者欣喜的是,在开设创新课程的班级中,有的学生利用下课十分钟对粉笔进行了改造,将粉笔雕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酒杯,惟妙惟肖;有的学生利用手中的电线制作了眼镜,甚至制作了动物造型;有的学生还制作了简易的门铃和手电筒。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逐渐形成了创新的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包括自由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等方法。常用的创造技法有头脑风暴法、缺点列举法等。自由思维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枷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联想思维展现人类思维的广阔,逆向思维改变司空见惯的想法,侧向思维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掌握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创新思维,加之创造技法的运用,对学生专业探索过程会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
2.调整学校学科设置
第一,职业学校的特色是专业与市场密切结合,学生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在校期间,除了传统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之外,必可不少的就是增加创新课程。在笔者学校,学生第一年入校以文化基础课程为主,可以加深学生基础知识的系统整合和构建;第二年开设专业基础课程,配合更深入的文化课程学习。另外学校对于绝大多数班级开设一门创新课程,配合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意收集表,帮助学生记录日常的创意想法,抓住灵感的瞬间,加以引导和鼓励,以此获得好的效果。第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有创新。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即权威的想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是有些天马行空的创意。教师应当鼓励和启发,并积极引导。在教学模式上要敢于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交互提问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整体威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改变僵硬的想法,敢于提出不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道具教学法,利用身边的物品例如回形针、牙签等进行制作,逐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愿意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久而久之,创新思维在学生生活中形成习惯。
3.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校园文化可以营造创新的氛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改进。在校园内开设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创新,同时也给希望创新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每一年笔者学校都会举办技能文化节,包括各个专业的技能比赛、优秀作品的展示、模拟应聘等活动。通过几天的交流学习,学生在课堂外收获了更多启发。此外,平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而学生参加技能比赛时,在比赛前的准备过程中培养毅力和钻研精神,充分发挥创新灵感。比赛鼓励和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对专业进行探索。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创新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对于创新的关注度。校企结合是培养创新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一般与当地的企业有合作,学生在工学交替和下厂实习的过程中有机会真正接触到机器的运作。这和平时的实训课程又有不同,工厂生产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技术问题,这对学生是一个考验,同时也是学生思考探索的好机会。如果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利用过硬的专业知识,结合创新思维,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祖国未来的发展。中国如果要改变“世界工厂”的地位,就必须将“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而“中国创造”正需要依靠年轻的一代,他们富有活力,能接收新鲜事物,需要教师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徐振寰.潜能与创造力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2]张大均.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张宗亮.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3(10).
[4]颜隆忠.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6).
[5]王培,刘光俊.论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3).
篇8
在中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教学。而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更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就曾说过:“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其原因在于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新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强调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进行作文创新教学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一线针对此教研课题作了一些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作文的必要前提。创新作文的写作就是把创新思维的轨迹,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周密的表达。因此学生写创新作文必然要具备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是不可能写出有新意的作文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主要包括想象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思维模式。
首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一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改写、扩写、续写课文。二是运用角色换位法。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一个固定的角色,如果把每个人的角色和另外一个人对换一下,让他站在对方的层面和角度上来思考问题,来展开想象,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创新。三是运用跨越时空法。跨越时空法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让时间倒流,让空间错位。让不同时代,不同空间生活的人互相对话。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历史的隧道中任意驰骋,任意想象。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呢?一是让学生学会细致观察生活,广泛阅读,储备丰富的表象。二是运用常用的几种修辞格,进行仿写局势,扩写句式,训练联想能力。
最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一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二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思维的定式,反其意而行之。
二、重视阅读,储备丰富的知识,闪现创作灵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阐明了厚积薄发的道理。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丰富的知识能启发学生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习是创新的前提,没有一个刻苦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的发生。只有不懈学习,储备丰厚的知识,才能构建创造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才能具有良好的教育素养,从而闪现创新的灵感。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范文,并积累写作方法。课本选编的文章是经过专家精心选取的经典文章。他们具有优美的语言,发人深省的哲理,感人至深的事迹,无不是我们写作的样本。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范文学熟学透,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写作。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先秦散文、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以及现当代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都是学生很好的阅读素材,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作品,或者通过列书目的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开展“课前十分钟朗读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好的文章在此活动中向同学推荐,即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三、触摸生活的脉搏,关注社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篇9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
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想真正地“实干”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就必须发展好科技和教育事业。而要发展好科技和教育,教育一定要创新。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21世纪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千千万万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那么,应怎样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启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
一、形象教学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形象教学法,主要是指借助于文学艺术、思想启发、情景教育和直观教育等手段,把教育内容贯穿在直观形象、生动具体、感染力强、富于潜移默化的活动之中的教育方法。
形象教学法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形式,如戏剧、电影、电视、幻灯、摄影、绘画、文学作品等;思想启发形式,如故事法、事例法、比喻法、科学实验法、游戏法等;情景教育形式,如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直观教育形式,如观察现象、接触实物、观看图片等。形象教学具有直观性、通俗性的特点,通过这种教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开展思维活动,从而不仅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有:
1.故事法
政治课讲授新内容之前,先讲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神话或寓言故事,用故事中的形象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听故事明事理,得到教育。例如:讲授“中华传统文化”之前,我讲述了“中秋佳节家家共度美景”的由来及“廉颇、蔺相如和好”的故事,并加以点拨,让学生明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在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2.使用谚语法
利用谚语导入新课,形象生动,能体现文中关键。比如在讲授“合作与竞争”之前,就导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让学生分析谚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3.情境表演法
创编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品,让学生去演,从而既增加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轻松地走入新课。例如:在讲授“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表演在公交车上拒不让座继而打架斗殴的情境表演,让学生明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有些不文明的有失道德和触犯法律的行为,我们在政治、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4.形象比喻法
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例如:在讲授“自我保护”这一内容前,我捧出一盆含羞草,并用手指触碰它,让学生观察它的反应,继而说出草类就知道保护自己,我们人类也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会保护自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索真理的欲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会激发人的求知欲,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就会引导他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在这种状态下,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创新。富于创新性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受学生的欢迎。
2.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会思考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式、苏格拉底的问答式等。
三、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让其增强自信
自信是一种相信自己能力的状态,这种心理有利于促进学生勇敢创新。在教学中,我常通过以下做法给学生增长自信心:
1.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以此为亮点加以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长自信。
2.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不任意打击学生,使学生敢于发言,大胆创新。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如果儿童的心灵被扼制和轻视,如果孩子的精神沮丧,过于加以限制,孩子们就会丧失他们的活力和勤奋。”
四、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营造“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内容中去,在争论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我国古代学者指出:“前辈谓学贵质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另外在竞争合作中,也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比如在初三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多搞一些“辩论会”、“模拟法庭”等教学,形成一个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开展的课堂环境。
五、课堂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我把学生分为快进生、平衡生和提高生三个层次,区别对待,有的放矢,“立足中间,抓住两头”。另外,还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竞争,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六、课堂中巧设疑攻难
学、思、疑三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密切相连的关系。教学中要重视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导思,以思解答疑、像案例法、设问法、探究法,设问时要做到精心设计,使学生既启又发。
七、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勤奋刻苦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在教学中要多向学生介绍有关于刻苦学习最终成才的伟人的故事,还可以结合我国近年来在国防科技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骄人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创造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劳动,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创造,勤奋刻苦。
八、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客观评价,增强其自信
篇10
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无意中产生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著名创新心理学家托兴斯认为“创造性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进行”。自由、安全的气氛,会令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令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谓自由,就是不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采取限制,使他们有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做法进行干涉,使他们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学生更容易进行独立思考,消除对学习的恐惧,这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从而具备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利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害怕犯错误是许多学生畏缩、不敢大胆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根本原因。而在创新过程中,谬误和真理是一对孪生兄弟,惧怕错误往往会失去获得成功的机会,失去创新的勇气,从而失去创新意识。事实上,我们很多学生通常是生活在一种“恐惧”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他们害怕老师惩罚,害怕同学嘲笑,害怕自己失败,这种害怕令学生们都以一种公众认可的方式表现自我,从而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最终被老师培养成类似“机器人”的人才,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广大教育者深思吗?传统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只有争取学生的合作和信任,才是改变学生的最有效方法。学生在一种免于强制和恐吓的氛围中会更加刻苦用功,教师必须找到授权学生的方法以释放其潜能,必须时刻确保所有学生都认识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恶,没有指责。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出现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思考、大胆探究的场面。是啊!我们教师只有真正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是会产生创新冲动,从而具备创新意识的。
2.培养兴趣是实现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学生具有了创新意识,只能说明他们具有了创新的欲望,但如何创新?他们还是一头雾水,这就涉及到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它决定创新教育的成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有位哲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这样,自然就会有一种创新精神,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效果就会显著。我国古代著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乐意、自觉地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了解创新的意义,实现创新思维。
同时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最开心的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质疑,我们教师不要轻易说“不”,因为不管何时何地,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夸奖,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夸奖时,学生就会感到很有滋味,很有成就感,他们就会在语文课堂中大胆发表各自与众不同的见解。实际上,学生学习兴趣就是在这种滋味中滋养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我们教师还要在语文课堂上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兴趣,把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所教的学生就是个性完全不同的多数人,否则我们所教的众多学生就会变成个性完全相同的一个人。
3.学生对创新能力的灵活掌控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最终归宿
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象征,一种精神风貌,一种综合素质。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个性品质,就要努力营造创新氛围,为创新之花培土。
学生的成长首先需要有健康的身心。学生由于特定的年龄特点,他们天真烂漫,富于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在学习动机驱动下形成的,是认识新事物的一种内在动力,如果我们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护着持续发展行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在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主动营造宽松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的个性才能酣畅淋漓的发挥到极至。
- 上一篇:测绘行业职业技能培训
- 下一篇:如何培育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