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测绘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测绘行业职业技能培训

篇1

Li Ming;Zhang Dongming;Lv Cuihua

(Facul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Kunming 650033,China)

摘要: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探讨了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与建设思路。对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技术路线与方法进行了研究。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storehouse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of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arge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y and th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studies the technical route and the method.

关键词:高职院校 测绘工程技术专业 教学资源库 网络信息技术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teaching resources storehouse;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72-02

0引言

2010年教育部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当年有数控技术等11个专业开展了资源库建设工作。其建设目标是: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推广使用,带动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1]。教学资库的建设工作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各优质教学资源,搭建一个开放式、集成化的教学资源网络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

我国的测绘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在2010年共有204个专业点,其中全国有120所高职院校开办测绘工程技术专业[2]。因而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势在必行。在2011年教育部教高司函[2010]275号文提出了开展“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遴选工作,在国家层面正式启动了第一个测绘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1建设目标

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和资源集成开发技术,体现测绘工程技术发展方向,实现学校、区域间的优质资源共享,为全国高职高专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建设与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训练与自主考核、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校企联合进行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无障碍的支持,开发和建设一个能代表国家水平、反映现代测绘工程技术应用水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测绘高等职业教育和测绘职业培训提供现代化、远程化、系统化、实时化的“教学解决方案”。

2建设思路

坚持“以用户需求为根本,整体顶层设计为引领,先进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优势互补兼顾区域和行业的团队组成为基础”的建设理念,以可扩展性、共享性、便捷性和高可靠性为原则,采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为手段,以网络信息化为载体,为开展“四类教学”――高职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职测绘毕业生在岗接受继续教育、社会化测绘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教学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学开发现代化、远程化、系统化、实时化的“网络化教学解决方案”,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管理和学习平台。

教学资源的形成基于“技术与方法先进、服务生产实际、适合专业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提升、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原则,联合不同区域和具有不同行业背景并举办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和测绘、工程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等企业,共同开展调研、规划建设框架,共同制定资源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建设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标准、课程、素材等教学资源,采集相关院校和典型企业的特色优质资源,逐步形成先进实用、开放通用、标准化的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指导资源平台、技术交流资源平台、实训管理资源平台、就业指导资源平台及培训指导资源平台。资源建设时,一方面针对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就业与服务面向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适性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测绘工程技术在不同行业特殊性要求,增加专业方向应用教学内容模块,构建普适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测绘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资源方案。

结合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强调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的专业特点以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为支撑,开发虚拟测绘仪器操作系统、仿真测绘工程作业环境、虚拟测绘项目作业流程,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操作训练,为部份高职院校解决先进测绘设备缺乏的问题。

3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实现

3.1 系统框架构建通过对高职高专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调研,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面向的用户包括:教师、学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为满足上述用户不同应用需求,共享型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五层架构进行设计,即用户目标、测绘职业技能标准、教学与学习解决方案、学习指导和教学资源,如图1所示。

为了满足教师教学、在校学生学习、企业培训和社会学习者自我学习的需求,实现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设计为引导,建设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素材级教学资源。

篇2

关键词:维修电工;技能技术;鉴定技术

1 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技术特点分析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维修电工的相关理论知识也在同步的更新发展,而职业技能鉴定系统也随之不断的完善和健全。为了更好的促进维修电工职业的稳定发展,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前提下,我们还要通过不断的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系统来加强对维修电工人才的培养,同时根据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来对职业技能鉴定系统进行更新完善。在维修电工职业中,对专业性的要求相对较高,维修电工要想做到高技能专业人才的水平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我,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工作的质量。在电力企业中,维修电工也是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专业技能和人员素质对企业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对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的检定和考核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看出,电工人员的工作质量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同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重要的保障。目前,我国的电工操作技能考核还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且这些存在的问题也对电工人才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电工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从大的角度来看,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也必须要重视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在维修电工人员的技能鉴定考核中,我们需要进行统一性的命题,通过对相关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结合来提高命题的质量,从而使命题的内容能够确保有实质性的延伸,同时,维修电工人员的技能水平是考核的关键部分,因此,为了提高技能鉴定的合理性,还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增加技能鉴定的全面性。我们为了更好的实现维修电工技能考核的深化,还需要解决其中存在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同时把理论知识和相关的细节展开深化讨论,从而保证每个环节的评审都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其中包含的内容有维修电工的日常工作业绩的环节、潜在能力环节、技术革新环节以及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环节等,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好的反映出维修电工的整体技能素质,从而实现考核的稳定性。

2 维修电工技能鉴定命题的研究

对维修电工技师级职业技能鉴定命题形式我们需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试题库开发系统也是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条件,为了更好的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将试题库开发系统的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保证其完整性,并且在合理的前提下做好对整体方案的优化,从而提高鉴定工作中心的开发人员和相关人员的交流,也能提高鉴定工作的合理性。在对维修电工技术级职业技能鉴定命题进行题库开发设计的过程中,整个系统的优化要确保达到统一的标准,以保证维修电工职业鉴定的统一性和合理性。同时,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系统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统一,在试卷编制的过程中,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提前确认,从而保证试卷整体的统一性。并且题库的开发也要有统一的标准,按照维修电工的职业特点,编制出相关的鉴定考核依据,从而利用统一的思路来解决题库开发中所存在的不足,从而使题库开发的思路的统一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在一些高技能的题库命题中,更要保证题库命题的全面性,无论是职业技能要求还是个人素质的鉴定都要充分的反映出维修电工在工作中所体现出的工作价值,这也是题库编制中所要采用的重要依据。

3 关于维修电工技师考核内容层次结构的分析

对各个级别的技师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考核题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其操作技能考核内容的层次结构的有效深化,促进其维修电工技师操作技能考核系统的健全,以促进其技能鉴定考核题库知识的深化发展,以确保其维修电工技能考核内容的有效深化。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国家相关行业法规的职业技能标准进行有效施工,确保其维修电工职能系统的不断健全,保证其岗位技能要求的不断深化,促进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进行维修电工技术等级系统的有效健全,以满足实际生活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要求极其维修电工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结构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从整体上可分为设计安装与调试、故障检修、电路测绘与工艺编制、培训指导等。其中设计安装与调试部分由新技术应用及设计、配线与安装材料选用、调试、劳动保护与安全文明生产、仪表使用等内容组成;故障检修部分由新技术应用及电气故障检修、读图分析、材料选用、仪表使用、劳动保护与安全文明生产等内容组成;培训指导部分由论培训、技能培训、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内容组成。确定考核项目应满足下列要求:考核项目必须是相应等级要考核的项目;考核项目必须包含必考项;各考核项目总分为100分;考核时间以具体试题考核时间为准。

4 维修电工技师测量模块的深化

为了促进维修电工技术测量系统的健全,我们要进行相关测量模块的统一性分配极其评分标准的确立,保障其操作技能鉴定试题系统的健全,以保证其日常质量标准的有效深化,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比如对技师的维修设计极其安装调试环节的规范,确保其相关行为满足电气设备的控制要求,确保其电气图环节的稳定运行,实现相关维修电工技术的有效应用。根据电气图及其技术要求进行电路元器件的组合及完成有关技术参数调整的过程。根据考核试题的要求,应考电气控制的学员必须正确绘出电气图;按所设计的电气图,提出主要材料单;按图纸的要求,正确利用工具和仪表,熟练地安装电气元器件;元件在配电板上布置要合理,安装要准确、紧固、美观;在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前提下,通电试验成功。

5 维修电工技能考核的革新

为了促进试题库内的相关考核项目的优化,我们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环节、技能操作试题环节及其职业技能鉴定环节的有效深化,以促进其考核成本的有效降低,促进其材料消耗量的降低,确保其设备的有效应用。要求维修电工操作技能试题库的结构、组卷方式和考核方式能够满足“适应性、可测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的原则;要求充分论证设计是否合理并进行模拟性组卷试验。

为了保证相关应试者的操作水平及其综合能力的有效显现,我们要根据实际运作情况,进行相关电气技术的深化,促进其生产工艺及其相关设备的有效优化,确保其试题库系统的不断完善,实现对其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换机及其新材料环节的有效应用,确保其操作技能试题的完善,促进其企业生产环节与技能考核环节的有效结合,促进其现实生活的相关环节的稳定发展。要求技师级技能题库整体设计合理先进,使维修电工操作技能考核能够反映国家职业标准和生产实际的要求,降低整体操作考核的成本,使技能考核更加具有公正性和统一性,使操作技能试题的可测性和可操作性更强。

6 结束语

为了保证维修电工人才的技术技能的有效评定,我们要进行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技术的深化,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尚扬,关桥.我国制造业焊接生产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篇3

关键词:电梯;职业岗位;模式;现状

1 前言

随着我国地铁、车站、机场、码头等公共交通设施的迅速发展,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统称电梯)等特种设备大量用于公共交通领域,成为人民群众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设备。城镇化、消费升级、老梯更换“三驾马车”的拉动,我国电梯生产量不断创新高,以2012年我国电梯保有量250 万估算,人均保有量约为18.7 台/万人,仅仅为日本的1/3,德国的1/4,存在巨大的差距。到2015年,我国电梯产量有望突破75万台/年,其增长速度保守预测在20%左右。

据统计,国内电梯制造、安装、改装、维修保养等企业的专业人才缺口每年逾3万人。以上海为例,上海现拥有电梯10万多台,电梯制造企业120多家,从事上海电梯安装维修从业人员仅1.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技师、高级技师)仅占1.3%,电梯与技能人才的比例与上海目标相距甚远。

在走访柳州周边相关电梯企业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经济信息中心、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种渠道公布和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客观、多角度地对中国电梯发展及人才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深入分析电梯维修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直观地比较检修岗位标准,有力论证了高职院校电梯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电梯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简介

1、职业定义

从事电梯设备的制造、安装、改造、调试、维修、保养及设备保障的操作及维护人员。

2、职业等级

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电梯安装维修工(五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电梯安装维修工(四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电梯安装维修工(三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电梯安装维修工(二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电梯安装维修工(一级)(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3、职业能力与文化程度的要求

具有较强的机械操作能力,以及电气设备、测量、测绘、仪器仪表操作能力;现场应对故障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头脑灵活、手指、手臂灵活;无色盲、色弱、无肢体残疾、无不能胜任该工作的其它疾病。

基本技能要求:

1)熟悉高空作业、防火、电焊、气焊、现场触电急救等安全知识;掌握电工、钳工、起重工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

2)熟悉电梯的机械构造、性能要求,以及电梯安装工艺的要求;懂得电气原理图,并能排除机械和电气两方面的常见故障。

3)经地市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考核部门考核合格,持有上岗资格证后,方能上岗。

3 电梯相关的职业岗位

据调查,在企业中适合中、高职电梯专业学生的岗位主要有研发设计、工程技术、营销、安装、维保和监督检测等多个层次的岗位。企业一般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职业资格证书,重视学生的实操技能。电梯专业在社会上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有电梯安装资格证书和电梯维保资格证书。上述证书要求学生在入职上岗之前必须拿到,是电梯行业的从业上岗证。

面向电梯行业,从事电梯零部件设计制造和电梯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检验检测、工程管理等工作的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相应的岗位为:

电梯零部件开发(设计员、工艺员): 要求熟练掌握电梯构造原理和零部件生产、装配工艺,熟悉电梯标准。

电梯安装维修操作(安装与维修工):要求熟练掌握电梯构造原理、电梯安装工艺、电梯维护保养项目和电梯常见故障的诊断处理,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具备电梯安装维修的职业资格。

电梯检验与质量控制(检验员):要求熟练掌握电梯标准、电梯检规、常用机电检测类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能,熟悉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方法,熟悉电梯作为特种设备管理的工作流程。

电梯生产与安装维保施工现场管理(项目经理):要求熟练掌握生产车间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 的知识方法,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4 现行电梯检修工培训模式

1、电梯安装与维修工程企业培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企业本身对员工进行培训,其培训过程就是在工作中进行。培训时间不固定,需视企业的实际情况及安装项目的工期而定。等到员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后,由企业组织到相应的特种设备检验所取得资格证书。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2、专门的培训机构。市场上出现很多的电梯从业培训机构。一般培养想从事电梯行业,而没有电梯工作单位的人员,或受电梯工程企业委托对其员工进行培训。这种机构有自己固定的培训场地,电梯理论课课时相对较多,学员也会被分派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然后再由培训机构组织到相应的特种设备检验所取得资格证书。这种机构由于受就业市场等形式的影响,培养的质量无法保证。

3、“师傅带徒弟”的原始模式。目前,市场上有20%的电梯安装人员都是经过该模式培养出来的。这种模式的培训费用较低,但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培训过程不科学,系统性差,培训出来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论可言。这些人一般很难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而且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技术上很难有更高层次的提升。

4、职业院校及技工学校培养。由于电梯从业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职业院校及技工学校也开始注意到了这个“巨大的蛋糕”,陆续设立与电梯相关的专业。均开设了与电梯相关的专业。一般职业院校都开设有与电梯相关的电子、电工、电气、机械等相关课程,因此,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员,理论基础相对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规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才能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因此学校都会将学生派往单位实习,锻炼动手能力。

5 中高职院校开设电梯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普遍缺乏对电梯行业的了解

电梯专业不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主打专业,学校对电梯专业招生的人数就少,造成招多少教多少,并且多数又是最低分调剂来的,学生家长对电梯专业不了解,学生本身对电梯专业并没有产生兴趣。针对电梯专业,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基本上是从事安装和维保工作。电梯机械的部件较大,安装过程相对比较辛苦。电梯一旦出现故障,工作量将会更大。而且电梯安装基本是高空作业,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安装行业做不到1个月,就辞职走人。

(二)实训设备资金投入不足,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高职院校普遍缺少资金投入,学校的软件、硬件建设都跟不上,现有教师没有条件进行培训和深造,知识严重老化,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电梯等特种设备的更新速度相对也比较快,现在电梯速度可以达到18 m/s。而我们的教材还停留在低速。现在很多学校的电梯实操设备还是使用继电器控制,好一点的是PLC控制,然而现代电梯早已开始使用微机控制。

职业教育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学校、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充分,结合不紧密,使得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需要;同时由于缺乏资金和设备,造成职业学校培训能力弱、培训层次低,难以满足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需求。

6 电梯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1、电梯群控的系统将智能化。 智能电梯群控系统基于较为强大的软硬件计算机资源。群控系统可以适应电梯的交通不确定性,控制目标多样化以及非线性表现一类的动态特性。伴随着智慧建筑发展进步,电梯智能群控的系统与大楼所有自动化的服务设备进行结合,发展成整体的智能系统。

2、超高速电梯速度越来越高。21 世纪将会发展多用途、全功能的塔式建筑,超高速电梯继续成为发展方向。曳引式超高速电梯的研究继续在采用超大容量电动机、高性能的微处理器、减振技术、新式滚轮导靴和安全钳、永磁同步电动机、轿厢气压缓解和噪声抑制系统等方面推进。采用直线电机驱动的电梯也有较大研究空间。未来超高速电梯舒适感会有明显提高。

3、绿色电梯将普及。要求电梯节能、减少油污染、电磁兼容性强、噪声低、长寿命、采用绿色装潢材料、与建筑物协调等。甚至有人设想在大楼顶部的机房利用太阳能作为电梯补充能源。

4、电梯产业将网络化、信息化。电梯控制系统将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用网络把各地的电梯监管起来进行维保;通过电梯网站进行网上交易,包括电梯配置、招投标等,也可以在网上申请电梯定期检验。

7 分析与结论

近期,电梯“吞人”、儿童被夹、女子被卡电梯等事故屡有发生,众人的内心恐惧常被电梯安全这个问题所触动。电梯已经是老百姓一天里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出门下楼、坐地铁、进写字楼、逛商场,每一个过程都绕不开电梯。事故的发生、隐患的暴露,已经让大家开始重视电梯安全问题。设施部件的老化更换、监管到位、定期保养,都需要更多、更专业、更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投入进来承担这方面的工作。

在我国,电梯还是一个朝阳行业,拥有电梯作业资格的从业人员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口在百万以上。虽然我国现已成为电梯大国,但仍然是一个电梯弱国,我们的制造技术、安装技术都非常落后。未来的电梯安装、安全性能检验和维护保养工作将朝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由此可见电梯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对电梯人才培养重要性。一方面既要让学生能掌握相关的机电一体化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水平和市场需要的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要求专任教师积极投身电梯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及时把先进的科研成果融人课堂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荆凯.我国电梯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4( 5)

[2]全国电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梯及相关标准汇编[ 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戎世元.电梯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 [J]. 河南科技 ,2013,(8).

篇4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外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过程中,两个很关键的问题制约了该模式向纵深发展。第一个问题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尚不规范,劳动力供过于求、政企体制问题等因素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很多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仅能进行参观式的实习,导致工学结合程度不够深入。第二个问题是指导实习的教师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把课备好、上好就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学院领导的事情,与他们关系不大。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仍然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把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构建双元化教学主体,设计“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某种标准构造模式和运行方式。教学主体的双元化体制构建就是学校和企业要密切结合,在改变学校办学思想定位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互动;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产品业务推广上互动;在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改善企业人才结构上互动。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而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开展相关的理论咨询和技术服务,参与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企业学校协作攻关,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加强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形成“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切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与企业一道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精密机械、电子、轻工、模具等企业,培养在生产第一线,能从事模具设计、制造和维修,模具设备的调试与管理及相关产品的营销等工作。主要就业岗位如下:模具钳工、模具制造工、模具(机械)制造工艺员、助理模具设计师;次就业岗位如下:机械产品的售后服务、品质管理、产品检测等。针对行业人才需求、职业资格要求和企业岗位要求共同设计出“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与考核,如图1所示。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作模式上比一般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开发了《使用手工工具的简单模具制作》、《模具拆装与测绘》、《使用数控铣床的模具零件编程与加工》、《精密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精密塑料模具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数控铣床的模具件编程与加工》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课程与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项目课程教学主要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来展开。项目课程教学通过描述工作任务、教师演示,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动手制作和师生总结与评价四个步骤,最终要达到能力要求。这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以《autocad项目化课程》教学——“五角星的绘制”为例,要求学生会设置点的样式,会设置对象捕捉的设置与使用,会运用“取消”、“重做”、“删除”、“重画”等命令,并能正确理解他们的含义。其工作任务是能独立、熟练地应用autocad软件绘制零件图和一般复杂程度的装配图包括撰写项目报告。通过亲手操作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识、绘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探究务实的职业精神和技术意识。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内容纳入项目课程及生产性实训之中,通过技能训练,经过学院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由校企联合颁发工作经历证书,提高了其就业能力。学院通过推行项目课程改革,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就业率达到了95%。

三、围绕“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编写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

教材编写要根据工作岗位,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围绕“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以“工学结合、项目引导、‘教学做思’一体化”为编写原则,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采用图示、表格、文字等多元表达形式,切忌长篇大论、文字冗长繁杂。应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校自编教材,开展配套的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目前该专业完成了《机械零件与结构的分析与选用》、《使用通用机床的零件加工与工艺分析》、《使用特种加工机床的零件加工》、《使用数控铣床的零件编程与加工》、《精密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精密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具有本院特色的企业岗位培训自编教材,实践一条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之路,对形成自己特色的实践环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创建双证认证制度,实行考核方式与教学方法双改革

双证认证制度就是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对接的重要举措,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的必然要求。应将职业认证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所),为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创造条件。

改革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应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可以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实际教学中,要强化过程考核,可以尝试用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上岗达标测试取论考试;完成规定项目取代课程的考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推行项目管理教学法、行为引导法、激励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注重兼职教师机制,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不论是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还是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谓“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就不仅仅要注重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我们在学院的定编、教学人员的聘任、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政策倾斜,促使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       

      六、密切校企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实训基地

为了加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本院同富士康科技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投资1.2亿元在校内建成了年产值达5000万元的富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学生在校期间深入该企业进行为期8周的生产性实训。经过多年建设,还形成以电子精密零件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为主线,以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电子精密模具实训基地,如图2所示。该生产性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生产型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四轴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成型机、注塑成型机、三坐标测量机等设备,多次承接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培训工作和技能竞赛工作,同时为其他兄弟高职院校提供了多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发挥了基地应有的辐射作用。目前本院各主干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分别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富士康、夏普电子、三星电子、飞利浦电子、百得科技、中兴科技、西子奥的斯等183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设立了三星电子班、西子奥的斯电梯班、联通3g班等多个企业定向班。打造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已经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教学需要。

篇5

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打造便利的市场环境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1.优化开办企业服务。简化住所登记要求,推行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制,推动“一照多址”“一址多照”。完善企业名称筛查规则,提升自主申报系统智能化水平。加强企业名称权利保护,建立争议行政裁决机制。对不涉及许可的一般经营项目企业设立登记试行登记确认制。建立健全成渝地区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机制。

2.增强开办企业“一网通”平台功能。依托“渝快办”平台推出电脑端实名身份认证、手机端开办企业“E企办”,实现“一个终端”全办结。提升“一网通”平台智能化水平,商业银行实时生成企业账户预约账号,员工参保自动办理,引导企业通过“一网通”平台首次办理税务和社保事项,实现“一个平台”全覆盖。

3.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及电子印章应用。企业设立即免费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拓宽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场景,并逐步扩大到公共事业、商务活动等领域。

4.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加快部门间信息共享对接,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应减尽减。推动行政审批改为行政备案的事项有序纳入“多证合一”范围,试点开展“一企一证”改革,探索“一照通”登记许可服务新模式,实现“一网受理、一单告知、一表申请、一标核准、一窗发照”。

5.完善企业退出制度。深化企业简易注销改革,建立简易注销容错机制,试点企业强制退出制度,探索简化普通注销程序。优化企业注销“一网通”平台功能,将企业注销信息实时与公安、银行、住房公积金管理等单位共享,便于企业快捷办理公章注销、银行账户注销、公积金账户注销等事项。

(二)优化水电气接入服务(牵头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经济信息委、国网市电力公司、重庆燃气集团)。

6.压减接入时间。获得用水一般项目用户全流程总用时不超过9个工作日。获得用电低压小微用户全流程总用时不超过8个工作日,10千伏城镇用户全流程平均用时不超过30个工作日。获得用气用户办理总用时不超过13个工作日。

7.实现外线工程“零投资”。在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另有规定外,不得由用户承担建筑区划红线外发生的任何费用。

8.优化办理方式。推行全流程“一站式”集成服务和帮办服务,精简受理材料,实现报装、查询、缴费等业务全程网上办理。坚持政企协同,通过“渝快办”平动推送开办企业、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信息,供水供电供气企业提前介入、主动服务。

(三)有效提升融资便利度(牵头单位:市金融监管局)。

9.提升企业融资服务水平。引导金融机构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效率,运用科技手段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完善贷款标准、优化放贷流程,推行线上服务、“不见面审批”等便捷服务。继续落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等惠企政策。大力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优先为小微企业“首贷户”提供贷款担保。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开展直接融资。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发行符合国家战略的绿色债、乡村振兴债、双创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

10.依托信用建设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推动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银税互动”扩面放量。建成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重庆站),提供信用查询、融资对接等服务。鼓励税务、社保、公共服务机构与金融机构数据信息共享,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用贷款规模。提升地方征信机构服务能力,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支持,推动信用产品和服务创新,逐步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比重。

11.完善银企融资对接机制。全面推进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建设,组织商业银行集中入驻办公,打造金融服务“直通车”。持续开展银企对接专项活动,完善融资信息供需平台。优化“渝快融”功能,持续丰富企业融资主题数据库数据。持续拓展“渝企金服”平台功能,深化普惠金融服务。

(四)促进政府采购规范有序(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12.完善电子采购平台。健全政府采购网、政府采购APP功能,提升用户使用便利度。推进政府采购电子招投标,加快实现远程电子开标、异地电子评审和在线信用评价。

13.优化采购流程。严格落实政府采购意向公开,便利供应商提前了解采购需求及相关信息。加强招标机构管理,建立完善政府采购机构基本信息数据库。压减签约等待时间,采购单位原则上应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之日起20日内和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或拖延合同签订。

14.强化合同管理。不定期开展政府采购合同公告和合同备案监督检查,推动政府采购合同公告和备案及时、规范。合同执行完毕,采购单位或采购机构原则上应在7个工作日内组织履约情况验收,不得无故拖延或附加额外条件。

15.加强支付和交付监管。对满足合同约定支付条件的,采购单位原则上应在收到发票后5个工作日内按程序办理支付手续。提高预付款比例,推动实现预付款支付比例不低于30%(中小企业不低于50%),减轻中标企业资金压力。

(五)推动招标投标开放公平(牵头单位: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

16.深入推进“互联网+招标投标”。全面推行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加快推进“不见面开标”。完善招标投标平台体系,推动实现招标投标信息与行业主管部门信息互联共享,提高招标投标活动便利度、透明度。

17.降低招标投标参与成本。鼓励以电子保函形式进行投标担保、低价风险担保、履约担保、支付担保,减轻市场主体资金占用压力。加快制定并推行覆盖所有行业的标准招标文件和合同示范文本,提高招标文件编制效率,促进招标投标行为公平、公正。

18.建立公平有效的投诉机制。修订重庆市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实施细则,完善投诉处理机制,严控回复办理时限。畅通投标人质疑投诉渠道,为投标人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维权服务。探索将招标投标市场主体违法违规失信行为纳入诚信体系并予以公示。

19.优化低风险简易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建设管理。推进低风险简易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加快实现中标通知书网上推送、合同签订网上办理。强化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信息公开,加强全过程监管。

(六)强化包容普惠创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20.重点围绕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市场开放、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交通出行等领域,全面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竞争力,提高企业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培育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优化市场化引才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推动“互联网+人才服务”,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深化加工贸易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升级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出台外商投资投诉协调管理办法。

二、打造高效的政务环境

(一)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

21.持续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便民化。深化减证便民措施,推广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逐步扩大告知承诺事项覆盖度。完善“渝快办”平台移动端“亮证”“扫码”功能,加强高频电子证照在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社保、卫生、公安、住房城乡建设、民政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一次办”。

22.加快推进“跨省通办”。推动74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今年内实现“跨省通办”。加快推动第二批“川渝通办”事项落地见效,今年10月底前实现同一事项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同标准受理、无差别办理、行政审批结果互认。积极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建立西南五省(区、市)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协作机制。

23.提升“渝快办”平台服务效能。优化“渝快办”平台技术架构,规范系统对接标准,持续提升平台安全性、稳定性。大力拓展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推动非涉密业务专网与电子政务外网对接整合,提升网络承载能力,提高全程网办事项运行速度。开展“渝快办”平台使用体验评估,大幅度提升界面友好度。

24.健全“渝快办”平台管理机制。制定“渝快办”平台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管理服务事项、数据资源、运行维护、安全保障等。研究建立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相关制度体系,构建大数据交易平台和政务数据开放平台。加快数据共享交换体制机制建设,持续提高数据共享交换效率、完善数据资源目录。积极探索建立“渝快办”平台专业化运营体系。

(二)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委)。

25.深化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小低项目)全流程改革。探索扩大小低项目政策覆盖范围,逐步推行小低项目办理建筑许可告知承诺制。小低项目免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取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过程中的放验线手续。强化小低项目供排水接入“三零”服务,进一步优化供排水接入办理流程,加强供排水部门协同合作,实现供排水一次性查勘、一次性接入。全面落实小低项目简易验收制度,优化竣工规划核实、不动产登记办理流程。

26.加强建筑质量控制。全面落实工程质量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根据风险等级确定质量安全监督检查频次和内容,小低项目只进行1次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完善小低项目施工后用途控制,超出规定用途范围的必须取得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许可。完善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制度,建立建设工程风险保障机制,提升工程质量。

27.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精简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涉及的审批事项、技术审查和中介服务事项。加快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实现投资项目在线监管服务平台、国土空间规划业务协同平台等业务系统数据实时共享。加快落实区域评估,明确节能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水资源论证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事项的区域整体评价评估的实施细则和技术要求,对区域内建设项目可采取直接准入、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等方式简化审批流程。全面推进“多测合一”,深化规划核实测量、绿地核实测量、人防工程核实测量、地籍测绘、房产测绘等5个测绘事项标准制定和流程再造,实现一次委托、一次完成,出具一份测绘报告。

(三)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牵头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

28.深化不动产登记“一窗办理、即办即取”改革。在不动产登记服务大厅安装电子签批屏,提升身份核验办理体验。完善电子完税证明和电子票据应用流程,推进不动产登记全流程在线办理。加大电子不动产登记证书(证明)、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证明等推广力度,推动部门间协同互认,扩大电子权证应用场景。提供纸质不动产登记证书(证明)邮寄服务。

29.加强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运用。健全第三方不动产登记和地籍测绘独立投诉机制,开通线上投诉专栏。建立单一入口的不动产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分阶段整合加入企业登记注册信息、企业经营状况信息、完税信息等,免费提供尽职调查所涉及的全部信息。探索推行不动产登记信息经产权人授权即可查询。推动不动产登记信息与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企事业单位共享,探索同步过户。

(四)推行优质高效税费服务(牵头单位:重庆市税务局、市财政局)。

30.压减税费缴纳次数和时间。推行“十一税合一”,实现财产和行为税、资源和环境税、企业所得税跨税种合并申报。提升办税服务大厅服务水平,优化预约服务,试点推广24小时自助办税终端和智能税务机器人,提高窗口使用效率,缩短办税等候时间。精简享受优惠政策办理流程和手续,扩大“自行判别、自行申报、事后监管”范围。加快推进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试点。

31.改进办税缴费方式。扩大“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范围,所有涉税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网上可办。扩大财税一体化功能覆盖面,便利纳税人通过财务软件系统直接申报、纳税。优化电子税务局增值税申报辅助功能,实现小规模纳税人申报“零材料”。

32.优化报税后流程。优化电子税务局申请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功能,推行增值税“报退合一”,纳税人填报留抵退税申请即实现退税申请基础信息自动填入,压减留抵退税办理时间。

(五)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牵头单位:市政府口岸物流办)。

33.深入推进通关模式改革。深化应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改革模式,持续试点推广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进一步优化“离港确认”模式。优化海关查验作业模式,提高非侵入式检查比例,扩大“智能审图”等覆盖范围。推动查验模式改革,实行预约查验、货主可不到场查验(收发货人可以委托监管作业场所经营人、运输工具负责人等到场查验)。

34.持续优化物流运营组织模式。稳定高效开行“沪渝直达快线”,提升“沪渝直达快线”运行品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建设智慧长江物流工程(重庆水运口岸营商环境优化系统二期工程),推动船舶快速有序过闸。

35.引导和规范口岸收费行为。指导口岸收费主体及时通过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动态维护进出口收费目录清单,公开收费标准、服务项目等信息,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持续加强口岸收费监管,规范口岸收费行为,依法查处口岸违法违规行为。

36.推进区域跨境贸易便利化协作。健全川渝大通关合作机制,进一步增强口岸集疏运效能,促进川渝港口联动发展。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联合开行“沪渝川直达快线”,在确保航行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川渝水运物流效率,降低进出口企业负担。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合作共建,与周边国家共同推进跨境运输便利化,探索与新加坡开展中国—东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互通试点。

三、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一)全面提升监管执法水平(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37.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席会议作用,逐步扩大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与联合抽查检查的覆盖面,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统筹制定市级和区县年度联合抽查计划。加快建立完善“检查对象名录库”“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38.加强信用监管。制定《深入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方案》,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推进信用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建立商贸流通领域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机制,健全电子商务企业客户信用管理和交易信用评估制度,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和披露制度,制定广告业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健全信用修复机制,明确信用修复方式和程序,对符合修复条件的,及时终止失信信息共享公开。强化政务诚信建设,全面清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拖欠市场主体账款、不兑现政策、未履行承诺等情况,持续开展涉政府机构失信被执行人专项治理。积极探索川渝两地信用平台对接互通,推进重点领域跨区域联合奖惩。

39.强化“互联网+监管”。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推动行业监管事项应上尽上、动态管理。加强监管数据归集整合,实时汇聚司法判决、违法失信、抽查抽检等重点监管领域数据,同步接入社会咨询投诉、互联网等第三方信息。强化对监管数据的分析和运用,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实现风险预警、线索推送等功能。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规范“互联网+监管”平台使用,推动实现行业监管事项清单梳理完成率、监管信息归集率、投诉举报处理率、协同监管响应率达100%。

40.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现行政执法信息及时准确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覆盖。强化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将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等数据纳入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并及时向社会公示,提高监管执法信息公开率。建立健全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合理划分裁量阶次,明确适用不同阶次的具体情形,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

41.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针对其性质、特点分类制定和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探索开展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无事不扰”“无举报不实地核查”等监管创新。完善“免罚清单”制度,逐步扩大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罚清单范围,符合条件的可免予行政处罚。探索建立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对采取非强制手段能够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确需实施行政强制的,应当限定在所必需的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二)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

42.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健全知识产权制度政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推动修订《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开通国家知识产权局重庆业务受理窗口,实现我市专利、商标业务“一窗通办”。健全知识产权协作机制,构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执法保护机构、支持机构沟通渠道,增强机构间联合办公频次。

43.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运用效益。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各类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和衍生品创新。将专利机构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范围,加强对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注册、囤积行为的监管。举办西部(重庆)科学城第二届双高赛,推动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高质量成果转化落地。

44.加强知识产权全面保护。筹建中国(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加大对侵权假冒行为的惩戒力度,推动实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领域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新一批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名录。

(三)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牵头单位:重庆证监局)。

45.推动完善公司治理。充分发挥重庆市证券期货业协会、重庆上市公司协会自律服务职能,深化协作机制,加强对股东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股东权益保护意识和公司治理能力。

46.创新多元化纠纷化解。完善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充分利用调解、诉讼等方式有效化解金融纠纷。强化法院典型案例示范引导,建立典型案例库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对证券期货纠纷示范判决机制作出明确、可执行的指引与规定,推动形成实践案例。

(四)优化劳动力市场监管(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47.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标准体系,对创建达标企业开展正向激励。加强企业用工合规监管,建立劳动纠纷预警防范机制,探索劳动纠纷就近、简易化解,及时有效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开展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培育、选树工作,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探索设立劳动仲裁派出庭,提高争议处理效率。启动“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内评选AAA级和谐企业100家,培育金牌和谐劳动关系协调员100名。

48.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推动失业保险关系接续、失业保险待遇核准支付等就业事项即办即结,失业补助金、失业保险金申领不超过1个工作日。加大企业稳岗留工支持力度,实施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落实一次性留工补贴、留渝见习生活费补贴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开发消杀防疫、社区服务等临时公益性岗位过渡安置困难员工。组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广泛开展职业指导、岗位推介、技能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

(五)强化民商事案件司法保障(牵头单位:市高法院)。

49.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推广运用电子诉讼平台,强化系统培训提升使用频率。推进诉讼服务电子化,凡在线提供有效电子资料的,不再要求提供纸质材料。全面推行电子送达,扩大电子送达适用率。完善企业送达地址承诺制,全面录入存量企业信息,提高法律文书送达效率。

50.提高审判效率。深化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提高简易程序及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减少开庭次数。完善审判管理系统,优化“数智说”平台,提升时间节点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压减数次开庭之间、开庭到作出判决之间的间隔时间。

51.提高执行效率。强化生效判决自动生成查询机制,确保当事人申请执行不再需要纸质生效证明。制定动产执行流程管理规定,优化动产处置执行准备、执行立案、首次拍卖、二次拍卖等流程,减少执行耗时。加快财产查控,提高财产保全工作效率。加强案款管理,及时分配执行案款。

(六)提升破产案件办理质效(牵头单位:市高法院)。

52.提高破产案件审理效率。推行破产案件繁简分流,细化快速审理案件适用范围,扩大适用快速审理案件的比例,缩短案件审理周期。优化破产清算和重整之间的程序转换,合并同类环节,缩短案件审理时间。

53.降低破产企业处置成本。优化破产管理人选任机制,以市场化方式降低破产管理费用。推广以网络拍卖方式处置债务人财产,规范破产管理人处置行为,提高财产处置效率。落实破产案件财产处置税费减免政策,规范破产程序中的涉税事宜。

54.完善办理破产配套机制。持续巩固“府院”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企业破产过程中信息共享、信用修复、财产处置、企业注销、涉税办理、风险防范等事项。推动建立破产企业职工权益保障机制,协调解决职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接转等事项,保证职工合法权益。制定具体保障措施,推动和保障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依法履职。

四、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市、区县两级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机制,形成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专项小组分工牵头、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要压实工作责任,加强营商环境专班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高位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改革任务。对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文件,各区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应及时清理或提出修改意见,按程序报请修订或废止。

(二)狠抓措施落实。各指标牵头单位应建立改革工作台账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逐条逐项细化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责任分工,清单化打表推进。各区县政府要主动与市级有关部门对接,同向发力、同步推进,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加快设置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大力推行线下“一窗综办”、线上“一网通办”。高标准编制办事指南,强化窗口服务人员培训,提升政务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三)强化评估督导。加强日常跟踪督查,重点对政策落实情况、窗口运行情况及宣传培训情况等开展督查督办。持续开展明察暗访,对懒政怠政、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营商环境的反面典型予以通报。抓好总结评估,对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及时复制推广,对落实不力的予以追责问责。

(四)加大宣传力度。持续推介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文件,集中展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成效。依托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推动营商环境宣传进园区、进企业,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浓厚舆论宣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