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经验分享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教学经验分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社会,格外重视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强化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教育的一项基本策略。尤其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在新颁布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美术课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也对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教授了该课程十余年的教师,笔者对此深有体会。目前,高师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对现行的教学改革缺乏基本的认知和理解。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年来,我国在美术教育实践创新上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可借鉴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比较落后和陈旧,理论指导过于片面和枯燥,导致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狭隘的课程观。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内容就是:实现美术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因此,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就更突显出其重要地位和意义。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师范生,成为每一个高师美术理论教学课教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新课改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让师范生形成对美术教育学科的正确认识,并建立起正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观,将教学工作与基础美术教育紧密结合。
如何在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中,形成和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引导师范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新课改提出的要求,需首先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美术教学论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课程从理论的角度上,阐述了中小学美术课的基本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及教学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师范生逐渐向实践环节过渡,引导学生进行备课、试讲等内容,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美术教学论课程的目标,就是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基本素质与教学能力。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双基”的概念,即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美术技能,要求中小学生既要学习基础美术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技能,这就要求师范生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解决来自学习和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同时,能够进一步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掌握了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试讲、实习的实际锻炼,成为具有独立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活动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 美术教学论课程与新课改的联系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总结如下:(1)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2)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3)帮助学生建构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4)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这一教学目标体系,是针对教学的共同目标提出的。①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应对这一目标,将基础教育培养放在首位。作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等院校,应注重对师范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此,高师美术教育应与基础美术教育相结合,推行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关注、参与和研究,美术教学论课程应根据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②由此可见,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与新课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目前,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1.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2.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因此,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在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上,都应有目的性进行调整,使之更加切合实际,以顺应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三.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为培养美术师资力量的重要课程之一,美术教学论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已开设多年,也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分析,归纳如下:
1. 教学内容过于空泛,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高师开设的美术教学论课程,过于偏重对了理论知识的讲授,教材也多以理论型为主,缺乏相关的实践性内容。对于师范生来说,空泛的教育理论没有实际意义,他们需要的是更贴近基础教育实际的知识内容。美术教学论课程应将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给中小学美术课学科所带来的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2. 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新的教学模式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属于典型的理论课,因此,大部分教师都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缺乏相应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性不强,常常导致示范生对所讲理论知识缺乏基本的概念和想象思维。加之教材难以更新,新的教学内容没有及时进行补充,造成师范生实践能力低下。因此,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多学习和借鉴新的思想理念,同时,教师还应通过电子课件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向师范生传授实践教学经验。以开拓其眼界,丰富其知识理念。针对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加以延展,培养师范生更为广阔的学科视野。
3. 高师美术教育偏于理论教学,与基础美术教学脱节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教师所讲内容也多来自课本或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缺少与中小学美术教师间的沟通和了解,与基础美术教学严重脱离。在这种状况下,师范生很难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经验相结合,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胜任课堂教学活动。因此,高师美术教学论应改变教学的思想观念,将教学从传统的课堂模式中脱离出来,建立高等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师伙伴协作的方式与机制,经常与当地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开展相关教学观摩活动,让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础美术教育,并参与其中,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同时,组成相互支持的学校网络和形成教育改革的群体力量,把新的教学理论带到中小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师共同分享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成果,也能够更为直接地了解到当前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双方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才能使得高师的美术教学论课程与新课改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同前行。
另外,一部分高师美术教学论教师,由于自身在观念上缺少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足够认识,导致师范生也缺少基本的教育理论修养和素质。进而直接造成师范生实践经验的缺失,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专业成长进程缓慢。
综上所述,现今的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与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师范生大多难以胜任实习的教学任务,所学的理论知识过于片面,难以胜任实际的教学工作。为了能够让师范生达到新课改的要求,顺利完成从美术学习者到美术教育者的转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基础美术教学实践。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在设置上,应以美术教学论为纽带,构建一个更为丰富、更为全面的课程知识体系,并与基础教育相结合,让师范生技能学习实现角色定位,又能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基础教育工作者。(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院,2003
篇2
一、手工制作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手工制作课程,我们一般都理解得比较简单,总认为手工制作就是简单的折纸而已。其实不然,折纸只是手工制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手工制作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仅符合少年儿童好动的天性,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智慧。手工制作是开启小学生心灵手巧的钥匙,是引导小学生走向美术世界的重要一步。如果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手工制作课程作为基础的话,小学生学习其他美术课程就显得比较吃力,他们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有时候一张纸、一些丝线、一些魔法玉米等素材就能引导小孩子活灵活现地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手工制作可能看起来比较简单甚至幼稚,但由于其设计和组合都来自于孩子内心的智慧,是孩子对于美术的一种最直观的表达,也是孩子将抽象或想象转化为现实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手工制作是小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重要前提或关键步骤,小学美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时开展必要的手工制作课程,从而为学生更好地接受美术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手工制作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手工制作是一种凝聚很多智慧和思想的创造活动。从选材到制作、到定型、再到修改,都充满了作者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高度融合,其在素质教育培养上的优势是其他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由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重视手工制作课程,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曾说过,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自然界,美的生活和艺术,而且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加强对小学生的手工制作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培养从小就懂得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高素质公民的过程。
1.手工制作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对美术的认知
手工制作的取材丰富便利,制作形式变化多端,更能化腐朽为神奇,因而能极大地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爱好。在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小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完成一件作品,更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和自信。通过手工制作,他们发现了进行美术教育的乐趣,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美术陶冶情操的重要意义。由此,小学生也会改变对美术课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美术课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
2.手工制作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观察力
手工制作课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增强自身的想象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探寻世界之美的观察力。
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让自己的想象任意驰骋,努力创作一件自己属意的独一无二的作品。由此小学生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开发和丰富自己想象力的过程。想象力的形成和释放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心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发展智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不应对学生的创造力给予过多干涉,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根据自己的审美诉求,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同时,通过手工制作也有助于小学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美给展现出来。其实小学生创作的过程也是将其眼中的世界展现出来的过程。因此,开设手工课程教学,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的人,这样不仅提升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乐观的心态。
三、手工制作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形式,提升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手工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该课程没有严格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创意在非常融洽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和合作。所以手工制作在实现美术教育对象的普遍性、教学形式的丰富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手工制作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一般的理论性课程教学中,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手工制作课程则给予了每个学生平等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素材,开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进行有意义的创作。在手工制作课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平等地享有向别人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
其次,手工制作课程有利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手工制作课程不是教给学生完成一件作品的技巧,而是让学生体验集体创作的氛围、感受分享智慧的乐趣。因此,当小学生参与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时候,他们不仅可以快乐地分享自己的创意,而且可以在合作中凝聚智慧创作高质量的作品。
第三,手工制作课程有利于教师对美术教育进行创新和改革。手工制作课程和绘画、书法等都是相通的,教师可以尝试着把学生在手工制作中表现的创意转移到绘画、书法等美术教育中,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开开心心学知识、快快乐乐分享智慧。
四、手工制作丰富了美术教育的范围,有利于学生将美术和生活融为一体
美术起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可以说手工制作让学生充分明白了美术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手工制作课程中,无论是教学生进行创意折纸、陶艺、插花、剪纸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生活对于美术的影响和意义。
篇3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创新能力 创作
美术课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本文通过总结一些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相互观摩相结合
在学生的创作中,儿童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也并不意味让他们一直埋头于自己的作品,课堂上不防偶尔停止一下画画,让学生相互走动一下,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别人的作品中激发出自己的灵感,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想。另外在创作中也可以对学生的作品提出两个“不一样”的要求,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挥,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方面。
二、欣赏与创作相结合
在学生进行创作之前安排一些相关的欣赏活动,能够启发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但是老师所选的欣赏对象一定要具有针对性,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例如让学生为自己的母亲设计一件裙子的创作课,在课前可以运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时装秀短片,结果有的学生设计出古典美的长裙,有的学生设计出浪漫时尚的短裙。这些作品反映了学生在欣赏这些时装秀之后,能结合自己母亲的风格,发挥创新思维将所欣赏到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三、在学习过程中使观察、写生与创作三者结合起来
教师在教授儿童写生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勇于创新,而不是教学生只会客观、忠实地描绘对
象。例如在辅导学生画台灯的过程中,教师把台灯放在教桌上供大家描绘,有的学生只画好了灯座没有画上面的内容,有的学生注重画可爱的灯管而没有画其他的部分。我们不难理解这些学生的作品,因为他们只用心于画他们喜欢的部位,而忽略了对其他部位的观察,所以作品中才会出现这种“缺零件”现象,所以这种富于创造性的表现不应该受到批评,而是鼓励,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美、发挥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创新。正如阿因海姆所讲: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边写生、边创作,在写生中创作,在创作中写生。
四、平面绘画与立面设计相结合
儿童仅有平面的感官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之以立面设计创作才是完整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立体设计能力,可以从一些结构简单的造型开始,如苹果、魔方等。然后再慢慢通过一些复杂的造型来启发学生立面设计的能力。通过这些立体的造型,能够增加学生对空间、结构、造型的一些新的认识,从新的角度激发其创新精神,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在这个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理解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设计,由此激发他们的探索的积极性。
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就要打破以往的那些条条框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及时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创造性问题展开探讨,鼓励学生摆脱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对一些学生的新奇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给予夸奖。因此,教师应在每一次美术创作活动中给学生留有一块个性发挥的空间。
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结合一些教材中的内容,教师有意强调一些图画中的不完整现象,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的思考,依据心理学的研究知识,当一些不完整形象呈现于眼前时,会在视觉中引起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对称和和谐的倾向。学生如何通过不完整形状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完整形状,就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这个探究的过程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而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是任何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所特有的状态。
七、用童心评阅学生的作品
儿童的世界充满童话、充满幻想,而我们成人的世界是现实的,成人与儿童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产生的感想是不同的。儿童的作品大都充满大胆的想象和个性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带着童心评阅他们的作品。比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一个孩子把太阳画成了灰色,当老师问他太阳为什么是灰色的时,他一脸忧郁地说:太阳为汶川的遇难人民默哀。这些丰富的想象不是我们成人可以比拟的。教师需要带着童心,用惊叹、赞美的语言来欣赏学生的佳作,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并对其加以指导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创新能力是人类的一个本能,它存在于人体之内,是一种待开发的潜能,使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而儿童的创新能力正是出于这样一个待开发的阶段,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努力开发这一高价值的矿藏。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都应该运用本学科的优势,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以高度的使命感,把这一关系孩子未来的跨世纪工程勇敢地担负起来,为培养祖国的精英而努力。上述的一些教学意见只是一些初步探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仅供参考,还期望各位美术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阎杰.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美术创新教育[J].时代教育,2008.
篇4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力;儿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培养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公民,才能让一个民族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让一个国家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鉴于此,我国素质教育非常强调对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创作的培养。笔者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多年,认为美术教育教学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儿童创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求知的动力,只有当儿童对美术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激情和灵感才会被激发出来,才能积极思考和创造。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为儿童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激发儿童创作的兴趣,让他们乐于用美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二、丰富儿童感性经验,奠定儿童创造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创造的重要基础,离开了想象就根本谈不上创造。当然,没有凭空的想象,想象需要形象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讲,这种形象的基础来源于是儿童对生活的感性认识。由于儿童年龄小,知识经验欠缺,他们进行想象时需要具体的感性材料,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简单地将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强加于儿童身上,应为儿童提供多种途径让儿童去感知外界事物,从而获取自己的经验,应鼓励儿童多看、多听、多触摸以及多尝试,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增长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如,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儿童去观察生活的环境,如观察马路、路灯、桥梁、花草、动物等,这样儿童在画画时就会有了形象的基础,从而建立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儿童充分想象,提供儿童创造条件
想象是创造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是人类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应先完善儿童的想象力。当然,想象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介绍两种培养儿童想象力的策略。(1)适物想象。即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如,笔者让儿童对一次性饭盒、牛奶盒等废品进行加工创造时,就会启发引导儿童进行想象,想象一个普通的纸盒通过再次创造会变成哪些新事物,儿童进行创造后,有的在纸盒粘上了轮子,安装了翅膀,变成了会飞翔的房子,有的则在纸盒上安装了几个小叉子变成了机器人。(2)创造想象。一般来讲,创造想象有四种具体方法:①夸张法。如小人国和巨人国、拇指姑娘形象的创造;②组合法。如美人鱼、猪八戒形象的创造;③拟人法。如葫芦娃、风婆婆、花仙子形象的创造;④典型化法。如《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形象的创造。在教学中,笔者会针对具体的内容教会儿童创造想象的方法,如,让儿童设计未来的汽车,当有的儿童设计出了新型公安车(设有飞行器和潜水艇的汽车),我会告诉儿童新事物组合的方法。
四、重视评价,激发儿童创造欲望
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重要目的并不是培养画家,而是激发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兴趣和欲望,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对儿童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不能用成人的艺术眼光去评价儿童作品,应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富有童趣,同时还可以让儿童之间进行互相点评,通过这些激励评价,提高儿童美术创作过程的兴趣和自信。另外,在对儿童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还可以适时适当地为儿童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邀请个别儿童向其他儿童介绍自己的美术作品的创造构思和灵感创意,自己和其他儿童则作为耐心的听众,仔细聆听和分享创造的快乐,理解和尊重每个儿童的艺术创作才能。
参考文献:
[1]王灿明.儿童创造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到小学六年级上了一节美术课,体验了一下小学美术课的魅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让我对课堂教学反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课“变化的柱子”,课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如一些优秀的示范作品和制作图。按照我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朝着我的教学目标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展开,精美的作品和清晰的制作步骤示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方法,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教学顺利地进入了学生自由尝试制作的环节。有的选择做长方柱,有的选择做三角柱或长方柱等。大约十分钟后,有几个学生来到我面前告诉我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我一看他们手中的作品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他们选择的是三角柱和长方柱,在设计好变化的图案之后,先把变化的部分用剪刀或刻刀剪刻开来,然后再进行粘贴,粘贴完后他们发现,粘贴部分的那条棱边上变化的部分,被剪刻以后再一点一点粘贴起来非常麻烦,而且粘好经过翻转以后看起来既不精致又不整齐,有的还很难看。
课前,我自己在做示范作业时,开始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疏忽了向学生强调:选择做三角柱或长方柱,在设计好变化的图案之后,应该先粘贴好再折叠、剪刻,最后翻转变化(教材中有步骤图);而选择做圆柱时应该先剪刻、后粘贴,最后翻转变化。当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这正好也是学生尝试探究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一次体验机会。于是,我对他们说:“请再仔细地想一想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很快有几个学生就想到了。我随意请了一位学生,让他说出来,他说得很具体,并且还用自己的作品做了示范,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掌握了。我特意表扬了回答问题的学生,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当同学们正准备接着往下做的时候,一位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从他急切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想要说什么,我问道:“你还想说什么?”他说:“老师,我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同学们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我也带着怀疑和好奇请他说出他的方法:可以将粘贴部分不安排在立柱的棱边上,而是把它安排在一个面的中间,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麻烦,无论是先粘贴还是后粘贴都不会出现问题。如下图:
当他说完后,同学们对他的发现表示由衷的敬佩。我也醒悟过来,在心里反问自己:课前我怎么没想到这么好的方法呢?在我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尴尬和自责,我不由自主地带头鼓起热烈的掌声,班里也响起了一片掌声……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这不正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反映吗?不正是学生个性化独特思维的火花吗?课后,我把这个惊喜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分享,他们都称赞这个学生的聪明智慧,思维方法独特。这件事让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再好的教学也不一定是周到的和完美的,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课堂教学中往往充满着未知的结果。
篇6
【关键词】多媒体;美术教学;运用
前言
21世纪的美术教学,是由以“技法培训”为主的传统美术教学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美术教学。当前美术课堂教学改革中,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的介入,为现代美术教学带来了“教”与“学”的重大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关系出现新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它不仅是直观形象、光色绚丽和悦耳动听,还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所产生的“动”—生动直观的电影播放、“变”—多样变化教学手段、“趣”—妙趣横生的媒体转换、“美”—美不胜收的构图变幻,把教学素材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就像为美术课堂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提升了美术教育教学的品位。为当前所进行的提高广大学生的美育素质和创造能力的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保证。下面我来谈谈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特殊用途。
一、多媒体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丰富教学内容
一堂好的美术课是从备课开始的,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备课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以前备课只是备教师和学生的内容,现在教师要在美术备课内容中加入多媒体教学的内容。随着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不断地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到教学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正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多地占据美术课堂教学探索和研究这一块阵地,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入,涉及范围也不断拓宽。
1、运用多媒体备课易于修改,提高效率。
用电脑写教案具有可以随意增添、删除,存贮容量大的特点,它能很好地保留原教案里教学的精华,删除自己认为不太满意的地方,增加更合理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从过去不断的书写转化为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创造性劳动中来,这样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教案,查找资料上,大大节省抄抄写写的无谓劳动。
2、运用多媒体备课可享用网上信息资源。
用电脑书写和管理的教案,可以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下载所需要的资料,拓宽教学空间,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这对实施新课程提出的打破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中心原则,提倡知识的综合性、兼容性、应用性都非常有帮助。例如在备《图形.联想.创意》一课时,可在网上看到例如福田繁雄,靳埭强等平面设计大师的作品,以此拓展教师的视野。
3、运用多媒体利于美术教师网上交流、研讨。
在校的美术教师一般为数不多,难以分享群体智慧。采取横向的网上交流形式,大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使自己的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局部走向整体,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使美术教学更趋丰富,充实。 譬如浏览其他老师的网页博客,观赏教学视频等,吸收别人的教学经验。
4、运用多媒体便于以图片为主丰富备课内容。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美术课的教材中大量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片资料来进行。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安排的教学内容,寻找图片资料,选择有助教学任务完成的图片整理到教学过程中直接展示给学生。例如在我备《吉祥物的设计》一课中,能从网上获取从1972年德国慕尼黑第二十届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第二奥运会的吉祥物图片,这样就能轻松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多媒体的出现提供多样化、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资源。使教师在课前准备的大量不同类型的资料,(视频、音频、文字、图像、动画等)被集成到软件中在电脑多媒体供教师随意使用,通过多种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动静相兼,视听组合,发挥视听媒体深刻的表现力,良好的重现力,拓展了教学信息传输渠道。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一定的感性材料支持。每一个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平台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相应的内容进行探索,在自己的基础上朝目标的方向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教学初二美术课《外国美术作品》就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有了欣赏各地绘画大师的优秀传世作品,以此作为很好的媒介,既激发了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也为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提供很好的契机。
5、运用多媒体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审美素质。
传播学者威廉.施拉姆(W.L.Schramm)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是信息源,学生是接受者,但老师的个人水平是有限的,而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和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①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美术欣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感觉,唤起丰富的表象,从而让学生在美的领域里,能鉴别出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社会美、什么艺术美,开阔了视野,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素质。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②美的形象性特点,决定着人们审美活动是用形象思维方法。电化教学为此创造了契机。
二、加强直观性,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美术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实物或对景写生等方法,让学生捕捉事物的特征,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这种直观性的教学方法会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学之所以要使用教学媒体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能强调直观性原则,增进具体的学习经验,减少抽象的学习。
1、增进具体的学习经验,减少抽象学习。
投影、录像(录音)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演示的事物、现象、过程,通过光色绚丽的画面,欢人的乐曲,丰富的动感,迅速、直观的再现于课堂,并对那些需要学生掌握,平时用语言等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完整地表达的事物特征,利用电教手段的特长予以显现、强调、留住和还原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同时用几个感官去接受,去学习,这样感知更充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清楚,学得更实用、快捷、有趣。为使学生充分感知,获得丰富的比较鲜明和稳定的表象,易理解掌握知识,开拓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媒体技术表达空间使学生能力得到肯定、思想得到锻炼的场所,而广阔的想象空间则是使学生畅所欲言、打破思想 束缚、自由发挥想象力的肥沃土壤。③这正是传统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境界,也正是新的电教手段表现出旺盛活力的方面所在。由于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从知识点和新颖性、趣味性方面作了多方面的思考和精心的策划,生动活泼的画面以及多种媒体的共同参与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这样,在多媒体技术下的学生,美术想象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
初中学生比较不容易做到注意力集中。而电教手段的形象直观在教学中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助学生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幻灯、挂图,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运用CAI软件可以变静为动,超越时空,化抽象为具体,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图像,激发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通过思索引发创新的思维过程。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发挥电教手段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趣味活动中获取知识,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多媒体在教学中增强电教手段的趣味性,把它作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④例如,我在实习上《汽车的造型》一课时,先播放好莱坞动画《汽车总动员》的一小段视频,为了使学生更加了解汽车的内外部构造,我运用又多媒体展示了各种汽车的造型以及汽车构成的四个主要部分,并且以CAI软件将零部件自动拼装成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好奇、兴趣激起了大家学习和创造的欲望。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作为学生美术学习的载体,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使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变得快捷而更有创意。
1、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中形成了界面友好、形象 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超文本、超链接形式构成的网络教学资源,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睛。不同性格、习惯,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都能在 Internet网络中寻找到自己学习的位置。多媒体在教学中正是培养学生能够形成这些必备的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众多的美术网站既提供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也提供美术技法指导和考试辅导,学生在关注技能学习的同时,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落实新课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美术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的能力是引导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将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欣赏课程的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多媒体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多媒体的即时性、便利互性、开放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和教师知识局限性的束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活动过程,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教师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进行“独角戏”似的教学活动的模式。⑤所以学生不仅仅是多媒体教学中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使学生受益最大化,最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式,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多媒体技术为初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资源库,为初中学生围绕美术欣赏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使中小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我们所有中小学美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方便。
四、结论
只要我们按照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使教师能在短时间内展示较多的教学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使他们成为我国科技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注释:
① 张有录.媒体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7,28.
② 李学农.多媒体媒体教学优化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09.
③ 叶良明.多媒体技术教育应用实验指导--多媒体技术及教育应用实践课程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54.
④ 李书明.多媒体技术及教育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06.
⑤ 赵淑芬.多媒体技术实验与指导(高等院校计算机教材系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36.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网络多媒体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 珏.多媒体应用技术实验与实践教程[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 李 方.现代教育技术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学出版社,2006.
[5] 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6] 张有录.媒体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7] 李学农.多媒体媒体教学优化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水彩画教学;三位一体策略;全面发展
一、研究背景
1.我校水彩画教学的现状
农村中学的孩子对于美术的接触基本上限于学校教育,在校外参加美术辅导的学生一个班也只有一两个。所以想要在农村学校形成美术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师必须下功夫。如何利用好每周一课时的美术课和每周两课时的社团活动,在学生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之余抓住碎片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竞赛辅导,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研究的课题。
2.概念界定
三位一体教学是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竞赛辅导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营引导全体学生学习水彩画知识、训练基本的水彩技能和趣味性的水彩技法。在水彩社团活动中对于部分喜爱水彩画,想继续钻研的学生展开深入教学,社团活动中的学生人数基本在二十人以内,教师可进行小班化的针对性辅导。在此基础上我合理利用各种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水彩画的热情,经过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的全面铺开,会涌现出一些对水彩画感兴趣的、想要通过竞赛证明自己的学生。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也验证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特别适合农村初中。
二、实施策略
1.课内水彩教学
新课改把水彩画作为单独的单元纳入美术教材中,共三课,分别是《铅笔淡彩》《水彩画小品创作》《美丽的西湖》。从铅笔淡彩到水彩画再到水彩画创作,内容成递进式的梯度。
(1)导入形式多样化
课前导入对于水彩画教学尤为重要,好的导入可以让课堂教学效果倍增。农村初中生接触水彩画的机会不多,为了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我准备了每节课的课前欣赏内容――不同表现技法的水彩画作品。我为他们设计情境体验的环节。这样“对胃口”的导入情境,不仅学生喜欢,而且还能为上好水彩课做铺垫。
①欣赏体验式
在课内水彩画教学的六个课时,我挑选了四种不同表现技法的水彩画,分别为:铅笔淡彩画法、干画法、湿画法、混合特殊技法,这些表现技法都是画家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创作精华。欣赏了这些作品,学生开始对水彩画感到十分好奇,能够在课堂上近距离接触和学习,使水彩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领域。在课间我会走到学生中去跟他们讨论这些水彩画,探讨表现技法,比如欣赏约瑟夫的《街景》和杜高杰的《黄山朝晴》两幅水彩画在创作手段上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会说:一个是画街景的,一个是画山水的。我引导他们得出:约瑟夫表现的技法以湿画法为主,杜高杰表现的技法结合了中国画的元素。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对水彩画的审美和认知都会有所提升。
②游戏体验式
对任何艺术来说,恰当的掌握和运用技法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学习者的视野。对于中学生来说,在美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让其深刻体验创造的乐趣才是教育之初衷。如何让技能转化成智慧,在水彩画教学中我通过游戏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与发现技能和技巧。比如水彩画教学水与色的关系,学习初始可以让学生在水彩纸上运用水和颜料调和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的“乱涂乱画”,甚至还可以听着音乐,跟着节奏“乱画”。画到笔干色渴,然后蘸水、蘸色接着玩,还可以在已有的颜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通过实物投影仪放大展示学生的游戏成
果,引导学生比较、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不同效果,再采访学生效果产生的原因。通过游戏和采访帮助学生学习水彩画的一些基本技法、笔法,激起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水彩画基本训练的热情。
(2)探究手段多元化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一成不变地按照教材、教参上的内容上课会让学生没有新鲜感。
我校学生造型能力普遍偏弱,这也是他们不敢画的原因之一,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将探究手段进行了灵活化的处理。
①探究方式由浅到深
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过《静物之美》,作业是用素描的形式表现静物。我利用这个作业让他们先尝试简单的上色,拉进与水彩画的距离。这样的教学难度是全体学生都能接受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特别高。这样的设计是引导学生由素描造型向色彩造型过渡的重要环节。铅笔淡彩是让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素描践上进行的,在形体塑造上不需要像素描的调子那样讲求完整,但需要一定的明暗关系。至于色彩,可以让学生用物象的固有色来表现,再慢慢引导学生从色彩的一般规律方面做初步的认识和学习,如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表现能力。通过这样由浅到深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慢慢进入到水彩画学习的氛围。
②探究形式个性多样
在学习《水彩画小品创作》时我通过教师作品的实物让学生感知水彩画的表现技法。着重指导学生掌握水和颜料用量的控制,尽量画出作品的透明感。我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教授学生水彩画创作的小诀窍:a.水与颜色比重的控制:颜料加水后变淡,可以通过控制水分来调出自己喜欢的色彩浓度。画面要有透明感,应给颜料加水而不是加白颜料。根据需要涂画的面积调整笔头的水分含量。在干的颜色上叠加着色,用这种方法描绘的颜色不会有污浊感。b.巧用身边的物品:练习用纸巾、食盐、棉签与水彩颜料结合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探究手段多样化能营造轻松愉悦的美术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3)学习成果展示
由于社团上课时间有限,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练习,我要求每周课后让学生在家创作,两星期交一张作业。为了让学生坚持,我就采用生生之间比赛竞争,好作业在班与班之间巡回展览,激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培养竞争意识,期末作业进行校园内展览……水彩画社团现已成为我校的精品社团。
3.竞赛辅导
美术竞赛是水彩画教学的重要平台,农村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不多,所以学生都非常珍惜每一次的比赛。我抓住每一项比赛机会,鼓励学生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与他人分享。在平时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课堂练习和习作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我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各个等级的赛事活动,在辅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经验。
(1)观察生活,收集素材
初中生的绘画创作基于儿童期与成年期之间,它有别于儿童期的更关注创作的愉悦性,又很难达到成人期的高度写实,所以对于几乎无校外辅导经历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技能像空白的纸
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辅导学生进行竞赛创作时强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素材的收集上。同时,教师也要做大量的素材收集,怎样的素材适合怎样的学生。素材的收集有两个方面,第一,直接取材于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收集素材的习惯。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收集素材变得方便、快捷,还可以对书本、画册、广告宣传等形式的美术素材进行收集。第二:收集美术作品,这个更多的要靠教师来完成,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养成了平时多积累,赛前勤思考的习惯。
在参赛过程中,这些素材就派上大用场了。美术类竞赛分为两种,命题创作和自由创作。针对命题创作我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去找素材,如“伙伴”“阳光下”“校园生活”等主题,就可以用同一类素材。我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给你收集的素材命名,最多可以用多少名称?”“如果用了某个题目,这幅绘画就跑题了,做何补救?”在一次杭州市艺术节的现场比赛中,围绕《夜晚》这个主题进行创作,学生巧妙地将一轮月亮添加至她的素材库中,将原本不符合主题的画面变得切题,最终获得了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2)设计画面,展开想象
有了充分的素材,接着就可以对素材进行组织了。这一阶段非常关键,中学生对于画面的布置和安排还不够严谨,往往随心所欲地将相关素材一股脑儿放进画面中,没有经过精心整理和策划过的画面显得杂乱无章且没有主次,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所以训练学生设计画面尤为重要,在构思时让学生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画主要的内容,画面调整阶段可增加一些元素也可删除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反复推敲、比较。初中生的画面设计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一些学生把整个画面画得很满,没有透气的地方;第二,作画不够大胆,所画的物体既小又少,画面空荡荡,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克服。
在辅导的时候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名家水彩画,如威廉・透纳,引导学生观察其作品的构图,并用几何图形来概括总结:有S形构图、梯形构图、三角形构图。如指导学生创作《归》,学生在画面的远景画了芦苇,中景偏右画了在桥上背着竹篓的小女孩,近景描绘了桥下的水草和石头。整个画面的左边特别空,有点重心不稳的感觉,我引导学生可以在左边添加些动物,如狗、羊、鸟等。最后根据画面学生添加了两只羊,有了高低错落、近远的叠加,画面一下子就饱满起来,也增加了几分灵动的气息。
(3)巧用材料,抓住瞬间
水彩画写生与创作中常使用一些小技法,以增强水彩的表现力。基本上有如下几种:印的效果、泼洒的效果、加盐的效果、涂蜡的效果、撒颜料的效果、刮的效果。常用到的物品有:纸巾、食盐、海绵、棉签,这些工具与水彩颜料结合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初中生的水彩画学习过程中也适合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内容,首先趣味性的技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创作的过程中“玩一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趣味性的技法可以增加画面效果,有时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平时的水彩画训练中我会给学生“玩”的时间,提供一些工具给他们,也允许他们自带工具。学生就用树叶、塑料尺压印出特殊的肌理,我鼓励他们把这些实验的结果保存起来,有机会就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一次辅导学生创作《家乡》时,学生表现雨雾朦胧的天空总是达不到要求,留白的技巧还不能熟练地运用,有时能成功,有时就发挥失常。我提醒学生可以用几种工具和技法相结合,试试看用撒盐和纸巾两种材料。先用盐洒出雨点的效果,再用纸巾修改和整理,这样效果就稳定多了。在竞赛过程中稳定很重要,一些效果好的尝试如果没有熟练掌握,我建议换方法。因为水彩画中水的渗化作用和流动的性质,以及随机变化的笔
触,让创作过程多了一些不可确定因素,而用简单易做的方法能增强学生比赛时的自信心。
三、实践成效
在水彩画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不仅适应我校学生的特点,而且也逐渐形成了我校的艺术特色。
1.更新观念,激发兴趣
通过三位一体教学策略的实施,学生学习美术的观念开始转变,不再觉得美术课是随便玩玩的课程,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美术追求。一幅幅学生水彩画作品就是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达,是一次次与内心的对话、一次次心灵与艺术的碰撞。在学习水彩画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对作业敷衍了事,而是主动地尝试、体验,纵然过程中有失败,但我再也没看到无所谓、毫不在意的脸庞。每次到了下课时间学生还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开美术教室,因为他们期待一副成功的作品由自己的笔尖洋溢开来,他们享受优秀作品被选拔参加比赛时的成就感。美术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意志力的考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探索、开拓、坚持、团结的力量。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的水彩画多次获得省、市、区级的各项比赛的大奖,也使得我校成为区农村学校中的艺术强校。
2.立足课内,延伸课外
美术课堂必须丰富多彩,这种丰富多彩不仅需要教师把课上得生动形象,还需要我们能够让课堂充实,有真材实料。因为美术课的多样化,又因为美术课的与时俱进,促使美术课堂不能停留在课内,而是要求我们扩充知识,扩充思维,向课外蔓延。延伸不仅仅是一种要求、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为了形成一种课堂艺术。延伸要具备实用性,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延伸要具备广泛性,是对学生知识的扩充;延伸要具备深刻性,让学生产生感情或引发思考。程颐说过:“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课内外的结合,能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课标中也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位一体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给予学生更多展示才艺的机会。
3.提升业务,提高质量
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范围,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开展水彩画教学的这些年,在我的带动下,学校的三位专职教师均投入到对初中水彩画教学的研究中,更新了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向专业内涵发展。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三位教师还是组成了水彩画工作室,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坚持水彩画练习、互相学习切磋,形成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位老师多次获得区级以上荣誉,作品多次被邀请参加省、市级画展,先后被评为区级先进,教学论文多次获得区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
四、实践反思
1.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保证良好的课堂进展效果
(1)教师提前和学生沟通下一节课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课堂效果比较明显;(2)让学生自觉提前准备好课堂所需工具材料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
2.面批作品时以教师引导为主
(1)针对学生能力分层次面批作业,生成个性化作业;(2)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引导。
3.竞赛辅导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创作讨论时间充分,能取得超值的效果;(2)避免学生讨论时趁机自由玩耍,显得散乱而达不到效果。
以上是我在水彩画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作为农村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美术学习条件,创设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与内心对话的机会,挖掘自己的潜力,展现自己。把遥远的艺术向往变成触之可及的有形作品,真正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上一篇:分层教学概念
- 下一篇: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