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的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

篇1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1

随着新课改的不但深入,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发生很大变化,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如何在数学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我们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一点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性

新课改的宗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数学学科的特点需要研究性学习

大家知道,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内容,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是学生从亲身经历中选择课题,确定研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模式。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人们的生活无处不存在数学。例如数列中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储蓄和住房按揭贷款问题,病菌的繁殖问题,和数学指数函数有关,线形规划中最优化问题,卫星在轨道运行,生活中的概率与统计等等。都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把课本知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并把这种解决方法应用到以后的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单纯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三、数学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1、知识能力要求

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有很大区别,它要求学生重视过程研究,强调知识技能的合理应用,要求学生亲自体会参与,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不像其他学习需要教师传授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周围的数学知识,打好数学基础,掌握数学方法,提高应用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不足,发现新问题,再回归课堂,加强学习。重视基础理论

2、学生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特点是教师安排,学生自行组合,各负其责。所选的课题组最好由三至五人组成,也独自研究。课题一般按照课本要求去做,也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课题,还可以在任课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课题,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可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或外校教师或专家为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各成员之间各自有分工,也要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加强协作。大多数研究要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假期集中进行,还可以采用“开放式长期性”的形式

3、学生学习过程

(1)问题提出和研究目的。(2)制定合理计划和实施策略。(3)过程资料的整理和积累。(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四、教师的作用

在以前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讲授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完全不动脑筋,只是认真听讲,学习很被动,没有思考时间,只是机械模仿。而在新课程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自己挑选喜欢的课题,自主学习和研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探究强化了相互的情谊,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有足够能力指导学生,不仅专业知识要学习,更要充实其他综合知识。积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五、研究性学习案例

案例: 以前对个人薪酬进行征收所得税,规定,公民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过800元的部分不必交税,超过800元的部分为全月应纳所得额税,此项款项按如下表分段累计进行计算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 5%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 ……

…… ……

如果某人一月份应交此项税款26.78元,则他的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介于( )

A 800-900 B 900 ?1200元 C 1200-1500元 D 1500-2000元

解题分析:其一,该问题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性特征,立足于社会实践,考查学生应用函数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其二,该试题的时代背景是学生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问题,题中所涉及的专业概念较多让学生自习阅读试题,提取相关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提出数学问题,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时代性、探究性、高效性、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现在的考试试题都是来源课本、来源生活,综合性强,突出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学生解决问题需要对知识的整合和灵活应用。在研究过程中选题要小,切入口要宽的原则。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应用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结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对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现实意义。研究问题要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知道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他们求知的动力。

基于此,该题可做如下拓展延伸:(1)拓展一:该问题的结论和课本哪些知识有关,是不是一个有规律的函数,还是其他函数?假如某老师月工资收入为2500元,则他每月应纳多少税?(2)拓展二:问题逆向思考,已知某老师纳了的税款,你能求该老师的收入吗?(3)拓展三:请同学们把结果用函数表达式表示。另外教师还可把问题进行延伸,安排布置研究性课题:(1)调查一下学校教职工月工资应纳税人数,所纳的税额总数。(2)具体核实一下每段教职工纳税人数、纳税额等,利用统计知识绘制成表格或图形。(3)通过本“研究性问题”你觉得国家关于个人所得税缴纳有什么特点?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4)试将本文提出的“研究性学习”问题写成小论文的形式,题目自拟。(4)归纳总结在课堂的最后5分钟,让各组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们自由发言,相互补充,并尝试去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把学生们前面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可以提取出来,做为探索活动的延伸。

课后分析,总结得失,积累经验

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选题;实施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高中数学新教程中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研究性课题及实习作业). 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学习内容转变为研究性学习,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或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或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这过程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而是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知识发展的广阔前景.

那么,研究性学习如何选题和实施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1. 深入研究教材,从中建立研究课题

教科书是高中生进行新课程学习的基础读本,考虑从新教材提供的案例和背景材料中发现和建立课题,以进行数学探究,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此外,高中教材因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对知识的阐述具有一定的局部性和特殊性,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教师有意识地精选课本中的一些典型例题与习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揭示其丰富的内涵,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对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原则有一定的针对性. 因此,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典型例题、习题引申拓展,设计探究型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 挖掘初始问题,从中引申出实践课题

初始题目及题目所在的数学分支与社会生活、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分支有着广泛的关联,使数学探究具有厚重的内涵基础,或者题目本身及其解决充满着多元化和开放性的变化且能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情景,使数学探究具有灵活的方法基础,抑或者题目具有典型性,便于学生通过“个”问题的研究,获取“类”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使数学探究具有高远的价值基础.

3. 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从中提炼出研究课题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学数学不仅是为了提高思维水平,更是为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社会生活服务. 学生通过自己居住的生活环境及所接触的现实生活,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从中发现问题,并亲身参与取得第一手材料,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建立起内在联系,提出与数学有关的研究性课题.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素材,需要学生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从而查询资料,调查研究,设计实验,数学建摸,让问题得以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洗衣服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 在没有洗衣机的年代,给你一桶水,洗一件衣服,如果我们直接将衣服放入水中就洗;或是将水分成相同的两份,先在其中一份中洗涤,然后在另一份中清一下,哪种洗法效果好?答案不言而喻,但如何从数学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呢?

学生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研究,无疑会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且能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又如观察报亭卖报情况:进价、售价及卖不出去而退回每份报纸赔钱多少等,统计一个月的销售情况,为卖报者估计进报数量,使之收益最大.

再如现在很多人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请用数学知识说明在各个季节,热水器安放的倾斜角为多少度时,可使正午时阳光直射热水器,从而取得最大热效率. 根据研究结果,可向厂家如何提议?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 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4. 关注热点,争论焦点,从中探讨出研究课题

学生通过新闻媒体、上网及所接触的周围人群了解当前的热门话题,从中选择与数学有关的研究性课题. 或由教师提出焦点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研究、讨论价值的焦点问题,在小组中讨论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如下问题:

如今足球比赛已成为世界人民最受欢迎的“热点”比赛了,足球运动员在射门时,面对对方守门员,射门时的角度、球速与守门员扑球时的移动速度有何关系时,能将球射入球门?足球运动员在何处射门时最好?

当今社会受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影响,很多人面临着下岗或失业,而养老保险已成为他们的“焦点”问题,某人在40岁时是参加某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好呢,还是将钱存入银行?请你为他“做主”.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际情形,设计一个数学建模活动,并进行交流.

实际情景:现在许多家庭都以燃气(在城市一般用天然气、煤气、液化气,在农村一般为液化气、沼气)为烧水做饭的燃料,节约用气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怎样烧开水最省燃气?

提出问题:省燃气的含义就是烧开一壶水的燃气用量少. 一般来说,烧水时通过燃气灶上的旋钮控制燃气流量,流量随着旋钮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由此可见,燃气用量与旋钮位置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于是问题就是:旋钮在什么位置时烧开一壶水的燃气用量最少?

设想,当旋钮转角非常小时,燃气流量也非常小,甚至点火后的热量不足以将一壶水烧开,如果一直烧下去,燃气用量无止境;随着旋钮转角增大,燃气流量也渐渐增大,烧水用气量则会有所减小,但是,旋钮转角很大时,燃气不一定全部燃烧,过分的热量不能充分作用于水壶,会产生浪费,烧一壶开水的燃气用量又会比较大. 旋钮在什么角度用气量最小呢?我们试图通过实验测出几组数据,然后用这些数据拟合函数.

篇3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 任务型教学 高中英语 策略 注意问题

研究型学习以社会实践和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采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手段,让学生在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而任务型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与研究型学习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一、 研究型学习背景下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

1. 教会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研究型学习需要大量的信息来辅助,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能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收集信息,也是高中英语教师面临的任务。教师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信息资料室去阅读相关的资料,或者是登录网络自主查找需要的信息。在学生收集了足够的信息资源后,教师应教会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够准确地辨认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源进行分类。在信息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教师仅仅需要发挥其引导作用,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例如在学习应用文“NOTICE”的写法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室,去收听一些名人关于发表通知的演讲。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另一方面也积累了大量关于英文通知的表达方法,对“NOTICE”的写法获得一个感性的认识后,教师帮助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T: 口头通知的常用称呼语有哪些?

S: “Boys and girls”,“Ladies and gentleman”等。

T: 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口头通知开头常用语都有哪些?

S: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 “Please be quiet.”等

T: 口头通知结束时,常以什么语句来结尾?

S: “That??s all, thank you.”等。

在整理基础信息后,学生便能对英语的口头通知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学生在书写书面通知时,也会更加容易。

2. 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式合作学习

在研究型学习背景下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绝对主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发挥好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发地完成各种信息素材的收集、整理工作,最终以研究型报告的形式来向教师展现学习成果。合作学习,可以产生1 + 1 > 2的合力,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通过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其知识和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在小组学习环境下,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寻求到更优的解决方法,除了学习效果的提升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无论是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来讲,合作都会极大地节约时间和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The British Isles》时,通过Fast Reading, 我们可以发现课文主要讲述了英国的history, languages, climate, culture, position, brief introduction六个topic,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来对课文内容进行研究。首先,教师在快速阅读时,帮助学生清理单词的障碍,然后将学生分组。学生在完成分组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并进行整理,最后在课堂上轮流展示。

3. 鼓励学生实现研究成果的共享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型教学外,还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实现研究成果的共享,同时鼓励学生小组间进行讨论。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在每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完成后,留出一个课时举办研究成果展示大课堂。由小组内学生推选一位代表,到讲台上对该组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以及心得进行讲述,而其他小组的学生则可对该组的研究成果提问或者给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好的成果,补充成果中的不足部分。对于学生的优秀成果,教师也可将其作品推荐给相关刊物,以此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二、 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习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36-03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课程标准对习题提出的要求是:“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调查、咨询或进行实验,最终解决化学问题;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学教师大多通过经验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习题的设计,很少有教师从学生的认知风格、知识体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析,通过设计层次性化学习题是为更精确地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提高。

二、研究的意义

1.倡导新型习题观,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习题观不再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新课程的习题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而是提高学科意义与应用价值的重要手段。创设新课程标准下实践性、探索性、自主性、多样性的习题观,让学生在习题解答过程中体验快乐、辛劳,学生对待习题的态度由此成为了一种生活过程、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学生不再把习题作为一种学业负担,而是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学习需求,甚至是人生需求。

2.形成化学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一般的教师尽管对习题资料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但是从未想过其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教育心理学、化学教学论、化学课程论、化学学习论等这些理论脱节。我们知道,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缺乏目标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寻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指导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使得习题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

3.为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参考。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只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习题。大多数教师布置的习题多是来源于课本中的习题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而对习题没有进行整合与处理,只是简单地布置而缺乏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做习题的效率低下,没有发挥习题应有的功能。通过对化学习题进行设计,不只是把习题当做课堂教学补充和强化的途径,而是将习题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并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服务。

三、层次性习题的设计和案例评析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其基本化学技能,培养其基本学科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将层次性习题设计为四种类型——知识技能型、思维开放型、实验探究型、信息情境型。

1.知识技能型。知识与技能型习题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技能进行考查、巩固,题干内容多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学生仅仅凭听一次课不能实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要通过多次的强化训练来完成对知识的强化与应用。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习题的设计上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分层次进行设计。由于化学的知识内容本身较多且零散,众多的概念、理论加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与实验,需要教师对习题的功能有全新的认识,指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评价、创新,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将所学知识网络化并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1:在0.5mol/LNa2SO4中含有Na+的数目为(?摇?摇)个。

A.3.01×1023 B.6.02×1023 C.0.5 D.1

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对于阿伏伽德罗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只是简单的题干呈现,没有设置问题情境,题目内容单一,主要是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从而实现对知识点本身的记忆,没有更多其他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困生来说较为合适,中等生与学优生则觉得较为乏味。对应新课标三维目标来说,这类题只能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不会涉及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达成,无法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不能达到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外延目标,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案例2:①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下列正确的是( ?摇?摇)。

A.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都为:O2+2H2O+4e-=4OH-

B.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Al+3OH--3e-=Al(OH)3

C.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液的pH保持不变

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

②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

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为 ;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 ;以NaCl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 ;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工作过程中pH ;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 流向 。

这是一道分层次作业,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题型来完成作业。案例①适合学困生,案例②适合学优生。教师在布置书面习题的同时,还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及探究性习题。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改进一些实验装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实现了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的转化。

2.思维开放型。开放性习题能够帮助学生冲破思维定式的牢笼,从多层次、多角度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通过设计开放式习题,拓宽了每位学生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由于开放性习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答案也不尽相同。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互帮互助,使学生合作能力加强,善于倾听他人的想法,有效培养了创新型人才。

案例3:工业炼镁排放大量废渣,其主要成分是MgCl2、KCl和少量MgO、BaCl2、FeCl3、CuCl2,利用该废渣生产硫酸镁和光卤石的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

问题1:调pH至7的目的是 。

问题2:调节pH的过程中,MgO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问题3:实验室进行蒸发浓缩时要用到的硅酸盐质仪器有 。

教师在讲解习题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挖掘流程图总每一个细节,力争弄懂每一个问题,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可适时点拨、引导,甚至在全班提出共同讨论解答。这种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显著。

通过设置开放性习题,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有了提高。习题的选择应体现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开放性习题,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验探究型。这类题目的设计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强。探究性学习对于转变学生的被动、机械学习并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去积极的建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在习题的解答过程中,要坚持用探究性原则去启发、引导学生,而这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独立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过程不仅使抽象的知识更加鲜活、生动,有利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积极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

案例4: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的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的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3的结论。

(1)请指出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2)请完成铁元素价态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溶剂: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酒精灯、滴管、试管夹;3mol/LH2SO4、6mol/LHNO3、3%H2O2、0.01mol/LKMnO4、0.1mol/LKI、20%KSCN、NaOH稀溶液、蒸馏水。

①提出合理假设:假设1: ;

假设2: ;假设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计方案证明你的假设(不用作答)。③实验过程:

根据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按以下表格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这是一道铁元素化合价的探究性习题,难度适中,适合各个学习水平的学生群体,学困生能够回答出部分问题,学优生从这道题中能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由于探究性习题强调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一旦有动力去探究问题、有兴趣去挖掘问题的根源,那么通过自身努力激发和维持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学生在探究问题时能够充分地发挥主动性,很好地展示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地位,体会到自我效能感和成功的满足感。这种实验题与探究性试题的组合,能够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对实验过程的探究和设计也增加了考核要求,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结果。

4.信息情境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活中的很多场景为化学提供了丰富的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的真实之美。在解答这类习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快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建立解题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真方法,有效引导化学教学全面落实化学课程目标。

案例5:人们曾采用过乙醚、NH3、CH3Cl等作致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致冷剂。

根据现有知识,某些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变化趋势如下:

(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二周期_____〉_____〉H2O、HF;第三周期SiH2〉PH2〉_____〉_____。

(2)化合物的毒性:PH3〉NH3 H2O H2S;CS2 CO2;

CCl2 CF2 (选填〉、〈或﹦)

(3)然而,这种致冷剂造成了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但求助于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变化趋势来开发致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填写字母,多选扣分)

①毒性 ②沸点 ③易燃性 ④水溶性 ⑤颜色

(a)①②③ ?摇?摇(b)②④⑤ ?摇?摇(c)②③④

这道题注重化学学科的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筛选、比较,通过对致冷剂性质的阅读,马上调用出元素递变规律的知识来寻找突破口,通过一定的推理,最后将问题解决。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而且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可以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进行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四、结论

本文所提出的习题设计都是围绕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习题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层次性习题的设计对学生知识的巩固、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形成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化学知识体系、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秀华.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分层作业设计[J].教育探索,2006,(11):40一41.

[2]吴慎刚.新课程理念下化学习题课的教学策略[J].山东教育,2005,(26):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6.

[4]刘旭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本[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蔡铁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 专业 职业 外语特色 学习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27

Abstract Freshman students adapt to professional learning bad, will affect their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whole university, it will affect their future life.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of Zhejiang traditional 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of Applied Chemistry, enrollment in recent years is facing difficulties, especially in schools "foreign language distinctive background increased the bilingual curriculum setting, the part of the students through the swap into the professional not well adapt to the learning. To this end, the autho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o find the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existence of reasons, and try to find a feasible solution.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areer; foreign language features; learning adaptability

当前对大一学生的适应性研究一般多集中在宿舍生活、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涉及到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学习方法的研究一般也多集中在谈高中与大学的学习方法不同以及如何处理好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关系等问题,却很少谈到大一学生对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本身的认识、态度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学习、获得较好学习成果的问题。然而,大一学生在专业学习上适应不良,将会影响他们在整个大学过程中的发展,也会影响他们未来人生的走向。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外国语学院科学技术学院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情况为例,研究在浙江外国语学院“外语特色鲜明 教育品质一流”建设愿景的背景下,非外语相关专业的学生如何解决学习适应的问题。

1 学校的发展愿景与应用化学专业的基本情况

浙江外国语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55年的浙江教育学院,1994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制并更名。学校当前积极打造“多语种、跨学科、国际化”的学科建设特色,注重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融合,实施外语复语式、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全外语和双语教学。

学校开设有25个本科专业,其中有17个语言类或语言相关专业,另有8个是非外语相关专业,即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教育、教育学、小学教育、音乐学、美术学。在这8个非外语相关专业中,只有应用化学专业是学校五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的一个,它原本是学校具有较大优势的学科。但是在学校改制更名后,浙江外国语学院每年的投档分数逐年攀升,名次逐渐提前,但是应用化学专业的招生情况却反而面临困境。2014年,应用化学专业在浙江省内计划录取名额为64,省内第一次投档到浙江外国语学院的考生中,填报应用化学专业的情况如下:一志愿填报的有3人,二志愿填报的有5人,三志愿填报的有6人,四志愿填报的有14人,五志愿填报的有17人,六志愿填报的有38。省内第一次投档应用化学专业实际录取61人,其中一志愿录取的有3人、二志愿录取的有3人、三志愿录取的有2人、四志愿录取的有7人、五志愿录取的有5人、六志愿录取的有11人,没有将应用化学专业作为填报志愿但同意调剂录取的有30人,占据了实际录取的49.2%。另外,应用化学专业在省外招生16人(实际报到15人,其中有一人是省外补录),据了解,他们中大多数也并没有填报应用化学专业,87%的考生都是被调剂进入该专业的。

2 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分析

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实际报到79位新生,其中有64位浙江省内新生,另外有15位来自安徽、福建、甘肃、广西、河北、江苏、江西、山东、山西这九个省的新生。根据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在大一年级的两个学期内,学生可以申请在全校范围内转专业,通过转专业面试并在原专业期末考试中成绩进入前30%的学生可以转专业。在2014年12月,2014级学生转专业报名结束时,79位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申请转专业的同学有20位,占了25.3%,其中有6个学生(全都是女生)转专业成功――有3位学生转入外语专业、1位学生转入外语类相关专业,还有两位学生转入师范教育专业。到了2015年5月,剩余的73位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报名申请转专业的有16位学生,占了21.9%,其中有7个学生(全都是女生)转专业成功――其中有1位降级转入外语专业,2位转入外语类相关专业,还有4位转入师范教育专业。

2015年4月,针对科技学院2014级学生中普遍存在专业与职业规划迷茫的情况,笔者进行了一次关于“专业与职业倾向”的调查。其中,面向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的73位学生发出问卷73份,收回问卷69份,其中有效问卷58份。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以下问题:(1)只有5.17%的学生对当前专业较为满意,86.2%的学生表示对当前专业不是很满意或者“一般”,另外有8.6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2)86.2%的学生对当前学校实行双语教学表示认可,其中有60%的学生认为并不是选用了英文版教材就变成了双语教学,任课老师在实行双语教学时应该更好地将英语教材和化学专业结合起来;另外有23.8%认为双语教学反而降低了应用化学的专业性,对部分英语较差的同学而言,双语教学变成了令人煎熬的翻译课。(3)有86.2%的学生表示转专业如果去除条件限制,将申请选择就读其他专业:其中48%的学生表示将选择就读外语专业,12%的学生表示将选择就读外语类相关专业,另外有40%的学生表示将选择就读师范教育专业。(4)有22.4%的学生表示未来不会在本专业范围内谋求职位,他们表示应用化学专业并非他们理想的专业,未来并不打算从事相关行业,虽然他们知道跨专业就业会有很多限制,但是他们仍然不愿意从事化学相关行业,其中有少部分同学表示希望通过跨专业考研的方式进入另一专业学习。(5)有20.1%的学生表示未来希望能够成为化学教师,虽然应用化学专业并非师范教育专业,但是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学考取教师资格证,从而能够进入中小学担任教师。(6)有22.4%的学生表示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另外有77.6%的同学表示对未来很迷茫,自己目前也并没有进行任何规划。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中有较大部分的学生出现了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

3 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学习适应不良原因分析

2014级应用化学学生在学习上适应不良的原因,既有所有大一学生的普遍性,也有该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3.1 普遍性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一学生出现学习适应不良的普遍性原因主要有:(1)从高考结束到大学入学,这中间常常间隔了大概三个来月的暑假,高中所学已经被他们抛诸脑后,而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可能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了解甚少。(2)大一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多年来追求的大学梦实现,大学校园的放松状态与高三复习的紧张情况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这也使得本就不够成熟的大一学生对大学生活出现了较大的认知偏差,以为在大学校园里学习不再重要。(3)在大学里学多依靠学生自觉主动,而学校与学生的联系紧密度下降,不再有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时时监督,也不再有周考、月考这些检查措施,不少大一学生在大学环境里忘记了学业是大学里的重要任务。(4)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学生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将自己当前学习的专业与未来的就业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有不少人毕业之后可能无法找到专业相关专业,所以现在也不知道如何在专业上努力。

3.2 特殊性原因分析

结合浙江外国语学院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他们学习适应不良的特殊性原因主要有:(1)2014年9月报到入学的学生共有79位,其中18个男生,61个女生,男女生比例接近1:4。不少女生表示,化学专业并非她们喜爱的专业,她们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还是觉得在化学专业的学习上相当吃力。她们中的大多数表示,除了未来愿意担任化学教师,想不出来自己与化学的关联会是什么,并没有将化学专业作为自己未来的择业范围。(2)79位应用化学专业的报到学生中有43位学生并没有填报应用化学专业作为他们的志愿专业,他们都是被调剂进来的,而接受调剂的原因并不是喜欢这个专业,而是因为学校可供选择的专业不多,大学录取只能投档一次,如果不接受调剂,那就只能退档,想要上大学的话就只能去复读。他们不愿意复读,或者不认为自己复读之后可以选到自己心仪的专业。他们中有部分人了解到学校是有转专业政策的,所以希望通过在大一时好好学习转入自己心仪的专业学习。(3)部分填报了应用化学为专业志愿的学生表示,自己是很喜欢化学专业的,而且也愿意从事此类工作,可是没想到开始学习了之后,竟然化学是要上双语课的,英语本来就是他们的死穴,所以原来喜欢的化学课也就变得让人头疼了――虽然他们也知道双语教学的好处。(4)应用化学专业在大三的时候有两个分流方向:化学品贸易和质检方向,不少大一学生对化学质检方向有疑虑,担心会存在安全方面的问题;而对化学品贸易方向虽然较感兴趣,但是如何将贸易和化学相结合现在还比较迷茫。

4 提高学生专业学习适应性的可行性探索

学校“鲜明的外语特色”可以通过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课堂安排直观地初步达成,可“一流的教育品质”的达成却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面对非外语相关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适应不良现象,学校和教师必须积极寻找方法,主动应对解决。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虽然大一学生专业学习上的适应问题是在入学之后才显现出来,但是解决问题的契机在他们入学之前就已经出现。一般来说,学校在新生入学之前就已经与他们有所联系,一般是通过互联网展开的:QQ群、微信群等,主要是为了促进新生之间的交流和提前让他们熟悉学校基本情况。笔者认为,这一平台可以加入该专业的老师和师兄师姐进入交流,让学生在入学前就对专业有初步的认识,这就把专业适应的问题解决提前,有利于学生入学以后更快适应专业学习。

(2)由于学校前身是教育学院,现在改制更名为外国语学院,总是不乏有一些学生就是为了学习教育师范专业或者语言及语言类相关专业而来的,他们接受调剂就是为了有机会转专业到他们心仪的专业去。面对这样的学生,学校应该做好服务,详细告知其学校关于转专业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以便于学生做好准备。假如学生转专业未能成功,学校应该做好疏导工作,帮助学生重新进行专业和职业的规划。

(3)学校在建设外语鲜明的特色时,设置双语课程虽然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双语课程的安排与外语教材的选择应该与专业本身结合得更加紧密,尤其是双语课程任课老师本身,应该对双语教学和双语教材有较强的掌控力,能够让学生真正从双语教学中获得语言和专业的双重提高,尤其是语言的提高服务于专业本身的提高。否则双语教学就可能拖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后腿,这就是得不偿失了。

篇6

【关键词】经济转型;创业政策体系;体系建设

1 我国创业政策现状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处在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过过渡的时期,人口就业压力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高于知识创新型产业。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方面来看,市场经济的建设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比如劳动力市场不灵活等仍然存在于国民经济生活中。从中国的文化来看,中国数千年“轻商”的思想观念阻碍着人们对创业的追求;创业文化淡薄,舆论对创业英雄的宣传力度小。

从构成创业发展的各种基础设施来说,比如说市场经济欠发达,企业进入或退出的程序复杂。金融体系不发达,融资困难往往成为创业者创业的主要难题。创业教育落后,法律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破产法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2 我国创业政策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创业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中国创业政策的制定又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思考,造成创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创业水平相对较低。

2.1 创业融资难,融资缺口大

根据中国创业观察报告的研究,初创企业时常是无资信、无固定资产,想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这一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另外,由于中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是私营企业,在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中,初创企业融资除了受到“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外,还要受到“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融资难度更大。

2.2 有效规避创业风险的机制不健全

初创中小企业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与大企业相比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有关研究表明,约有50%的中小企业在创立的3年内死亡了,在剩下的50%企业中又有50%的企业在5年内消失,即使剩下的这1/4企业也只有少数能够熬过经济萧条的“严冬”。创业投资的介入不仅帮助初创企业融资,还能凭借自身经验,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而中国创业投资发展的相对滞后,既不能为创业企业提供足够的融资支持,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分散风险的制度功能。

2.3 创业教育落后,创业人才短缺

为了适应美国经济结构的变革,美国百森商学院1967年在全球第一个设立了创业教育课程,目前美国创业教育已贯穿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而中国才刚开始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多年的GEM报告均显示,受过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个体从事创业活动的比例更高。当前创业教育的发展远不能满足中国大学生强烈的创业意愿及其对创业技能培养的需求。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78.95%的中国学生表示自己希望能创业,但仅47.22%的大学生参加过有关创业方面的活动,因此在创业能力的获取上,有3/4以上的学生希望学校进行创业创新教育。

3 我国创业政策体系应采取的保障措施

我国应从机会、激励和技能三个方面来制定相关创业政策保障措施。

3.1 机会方面

设立专门负责创业政策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同时重视各政府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为创业者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采取各种措施营造社会创业文化,激励各类人才参与创业。

3.2 激励方面

完善创业和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或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的创建和成长。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推动建立包括创业融资、信用担保、创业咨询、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内容的中小企业和创业服务的体系。

3.3 技能方面

在高等教育中引入创业教育课程,逐渐开展全民创业教育。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应联合出台相关政策或规定,将创业教育引入普通高校的课程,并逐渐推广到大专和职业学院乃至继续教育领域,以增强和提高青年等潜在创业人群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加强创业教育及创业领域的师资建设和课程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辜胜阻.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1)

[2]张茉楠.面向创业型经济的政策设计与管理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5(2)

[3]李政,邓丰.面向创业型经济的创业政策模式与结构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

篇7

如何把研究性学习方式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就此谈几点想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性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范畴,在此首先讨论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一是实践性与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目标具有开放性;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内容具有开放性;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二是自主性与探究性: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三是整体性与互动性:研究性学习立足于人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参与,提倡多重互动,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他人(指校外的人士)之间的互动。也的手段可以是语言的、书面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也是一种交流、碰撞的过程,是常常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

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传授表面的应用技巧,而不给学生机会去思考、去体会各种应用软件能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哪些变化,这将会得不偿失。不幸的是,即使是在提倡任务式教学的今天,也常会陷入这样的一种误区,即任务的设计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操练某一种特定的技巧,而没有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去考虑问题。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但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上的素养,信息能力要经过深化才能形成所谓的信息素养,即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和活用能力。

1.在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下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研究性学习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应用性强、学生基础差异大,这些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恰好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2.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为学校的教科研服务

学生可以利用他们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尝试着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学生选择的研究主题将是多元化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研究课题的确定进行干预,但可以提出建议,这样能引导一部分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中,达到双赢。

3.把握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成绩不列入高考,自然会遭到部分教师和家庭的反感和质疑,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需要赢得社会、家庭和老师们的理解和支持,当然研究性学习要积极渗透学科知识,在学科内容的背景下,由学生选择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生活实践有关的课程进行研究,但同时也要防止研究性学习学科化,进而成为单纯的学科竞赛辅导或解题研究,这就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用意。

三、网络资源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帮助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导航和帮助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学生的广泛深入参与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1.网络资源与研究性学习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信息素质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各学科教学的任务,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而网络资源与研究性学习整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网络平台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相关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互相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辩论与探讨,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更加全面地认识问题。

2.网络资源与研究性学习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可以登录知识网站,在网上查找资料,发送电子邮件,做简单的网页,这些内容必将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网络为学生快捷地了解世界,获取各种知识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网络资源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相应培养。

篇8

1.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以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2. 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目前,数学开放题已逐渐被数学教育界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开放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高考命题专家也敏锐地觉察到开放题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近几年在全国和各地的高考试题中连续出现具有开放性的题目。

数学开放题的常见题型,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摸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3. 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研究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

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开放题的编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它的编制本身也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项内容。

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出开放题,面对实际问题情景,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

(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编制开放题。数学中的定理或公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3)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我们平时所用习题多是具有完备的条件和确定的答案,把它称之为封闭题,在原有封闭性问题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发散开去,能够启发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就有可能形成开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呈现给学生封闭题,解答完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探究更一般的结论,探究更多的情形,或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它条件等等。

(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数学家的研究方法蕴涵深刻的数学思想,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研究,做小科学家,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以此为着眼点编制开放题,其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5)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在实际问题中,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即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如包装的外型,花圃的图案,工程的图纸这些是需要设计的,而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设计者的知识背景、价值判断不同,得出的方案也会不同。

篇9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200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列入必修课,研究性学习由此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相关理论探讨不计其数,实践中教师们对研究性学习也已有所了解并在教育教学中尝试推行。然而,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遭遇研究性学习时不知所措,并对其心存疑虑。那么,究竟为什么需要研究性学习?如何对待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诸多论述?这需要我们去追问、去求证。

追问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是什么?

在追问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时,我们首先要注意,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出现和流行,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而要深刻理解这种现象,必须将其还原到既有社会情境中。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兴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即世纪之交的观念转型和社会变革。这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在我国扎根生长的社会土壤,要理解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剖析社会变革带来的观念转型。

当今时代,综观人类发展的各个领域,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成为时展的主旋律。人类对自然、对宇宙的认识日益深入;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材料、新能源不断被发现;新兴学科得以壮大、新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真可谓“一日千里”,由此带动社会的各个领域加速变革。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发展对人类社会意识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人们由衷赞颂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断显露,人们也更加理性地反思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科技理性主导下的社会发展观进行调整。这样,进入新世纪后新的社会发展观得以逐步确立,亦即迈向学习化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为了回应社会变革的这种需求,我国也在调整社会发展的思路,由此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精神体现在四方面: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这四方面对新世纪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新界定,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发展指针和规范。

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必须接受科学发展观的规约,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由此导致教育发展观和人的发展观的转型。我国变革时期的教育发展正在发生一场根本性的转型,即从基于工业文明的近代教育走向基于信息化社会的现代教育。这就需要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做出改革和重构。而学校发展的根本转型最终必须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层面上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担当了实现新的教育发展观和人的发展观的重任。新课程改革高举“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旗帜,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与教学进行了观念转型和概念重建,力图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理想的重要手段。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根本说,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体现在它回应了变革的社会提出的挑战,是新的教育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可以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教育形式上的支撑。“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这种价值说明研究性学习是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不是人为的一种设想或“炒作”。

追问二:研究性学习的合理性基础是什么?

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要经得起拷问,必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同样,合理性是研究性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前提。我们至少可以从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认识论的新发展三方面寻求研究性学习的合理性基础。

(一)认知心理学和有意义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头脑中的内部认知过程。它抛弃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这种机械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新知识进入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意义的过程。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学生能否将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联系。“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个体的内在认知在学习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重视个体先前知识和技能在整个学习历程中的重要性。”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明确提出,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学习的基础,积极的学习心向是学习效果的保证,它强调学习者主动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从而使外部知识转变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是,学习不能脱离认知主体的积极性,不能不考虑认知主体的经验和学习意向而进行知识的灌输。学习是人的本能,好奇心是认知的起点。无论是生活在远古石器时代的儿童,还是生活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儿童,当一颗流星带着耀眼的亮光划过天空继而消失在茫茫黑夜中时,这种现象对他们的心灵引起的震撼以及挑起的强烈求知欲都是一样的。从学习的这种最原初的意义上来说,学校教育应保护儿童学习的这种天性和好奇心,因为这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显然合乎人的学习的这种认知特征,能够使儿童学习的天性和好奇心得以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中很好地保持下来。由于研究性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并有机会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在解决问题中综合运用知识,因此研究性学习更有可能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与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静态传授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知识是如何从一种动态的互动中形成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有助于主体对经验性世界的组织”。在建构主义视野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个体自己决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行为;要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强调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同时,并不排斥外部的引导,但是反对简单的直接的知识传递。

建构主义学习是一种探究定向的、内在驱动的学习,这种学习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主张。研究性学习是基于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正如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所指出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学习,只有建构性学习才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力,最能促进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研究性学习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求。

(三)认识论的新发展

哲学认识论以揭示人的认识问题为己任,以人与知识的关系为基本研究对象,因此,认识论的观点对认识人的学习具有重要启发价值。在传统认识论视野里,人与知识的关系是一种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知识被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客观”知识,是需要人去认识的对象,是需要儿童去占有的“对象物”,由此导致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灌输和机械记忆,儿童为占有知识而身心疲惫。

近年来哲学认识论也在发生新的转向,即在坚持知识的客观性和公共性的同时,承认知识具有主观性和私人性。这种转向可以从“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研究中窥见其端倪。在传统认识论看来,知识是真理的“化身”,是人正确认识世界的结果。知识是显性的、理论化的,它可以被分享、被传递,因此,这种知识又被称为“公共知识”。对学校教育来说,其重要功能就是完成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承,也就是将这些公共知识传递给下一代。无论是教材中体现的制度性知识,还是教师讲授的知识,都属于“公共知识”范畴。随着认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开始探讨与“公共知识”相对的另一种知识,即“缄默知识”。默会知识是个人化的、实践性的知识,它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以语言的方式加以传递和陈述,是与那些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等明确加以陈述的“显性知识”相对而言的,代表着人类知识总库中那些无法言传、不能明确地以概念、命题等陈述的知识。缄默知识的研究揭示了人的知识结构中还有大量实践性的、缄默的知识类型,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显性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这种缄默知识的积累和养成,因为缄默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和向导。而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从做中学”,是积累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无疑给学生积累缄默知识提供了机会。

追问三: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并不完全是新鲜事物,教育史上很多教育家和教育理论流派都阐述过类似于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譬如,孔子的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精神内核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注重引导和探问的“产婆术”;卢梭(J.J.Rousseau)的“发现教学论”;杜威(L Dewey)的“活动教学”和“主动作业”;布鲁纳(J.Bruner)的“发现法”以及施瓦布(J.Schwab)的“科学探究”,等等。可以说,今天的研究性学习与这些先辈们终生捍卫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一脉相承,只不过在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根据社会的不同要求对这些思想和方法做出了不同阐发而已。

那么,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人类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它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同于接受式学习的如下特征:(1)经验性和体验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积累实践的经验,并在亲身经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这种经验性和体验性显示出研究性学习与记忆书本知识的不同之处。(2)过程性和生成性。接受式学习是学生掌握既定的知识,但研究性学习则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3)自主性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研究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研究活动是自主进行的,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同时,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种学习,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求结论。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文献中发现诸如“研究性(型)课程”、“探究性(型)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术语呢?它们与研究性学习又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这些术语的出现是人们将研究性学习看作一种课程形态的结果。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人类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主导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式学习,研究性学习被边缘化,甚至被人为取消。因而,研究性学习在学校教育的传统中受到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严重挤压,几乎失去存在空间。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必要在课程计划中开辟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让学生专门从事研究性学习,这样,进入课程计划的研究性学习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因此,上面所提到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际上就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而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学习机会中,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去探究自然、了解社会、体悟生活,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意。可见,上面提到的众多术语实际上都是一个含义,表达的无非就是作为课程形态的一种研究性学习而已。

追问四:研究性学习如何取得其合法地位?

进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所有课程形态,都应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和合法地位。对于传统学科科目 (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来说,它们的价值和合法地位很明确,没有人会质疑它们在课程体系中的合法性。但对于研究性学习,在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进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之后,总有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这说明研究性学习要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尚存在一定的合法性危机。那么,研究性学习如何取得其合法地位呢?

第一,原有学科课程中有研究性学习的成分。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全新的,原有学科课程中早就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成分,只不过没有将其独立出来而已。如,科学中的实验与探究、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调查研究、文科课程中的拓展阅读以及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等。可以说,学科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成分是研究性学习独立开展的基础,也是研究性学习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获得合法性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还要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呢?在学科林立、强调科目主义的传统课程设置中开辟一个领域,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学生发展兴趣和探究能力、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提供机会,是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发点。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独立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譬如,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狭隘视阈;而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综合运用学生的所有知识。再有,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接受式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而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目的。在目前,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还是必要的。

第二,要消除研究性学习的合法性危机,还要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的关系。两者关系基本上可以表现为三方面:(1)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实现延伸、综合与重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提供了机会; (2)研究性学习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通过学科领域的教学可以把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结果进行总结与提升;(3)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的整合。

结论:对研究性学习的三点认识

第一,研究性学习只是众多教育形式中的一种,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在对待研究性学习时,也要考虑它的有效性问题,不能任意拔高研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研究性学习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研究性学习有独特价值,但也存在相应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强调探究的过程对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但操作困难、与之配套的社会环境(如教师的指导)尚待完善;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但往往使学习流于粗浅和表面化,容易与知识的学习相割裂,导致探究流于浅层、缺乏深度。

篇10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

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自70年代日本、美国在中小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数学开放题以来,数学开放题已逐渐被数学教育界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开放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转贴于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其编制方法有:

1. 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

2. 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理为依据,编制开放题。

3.为体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研究,做小科学家,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