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

篇1

关键词: 高校体适能课程 大学生 亚健康

当今的高校体育课程种类繁多,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对运动项目的关联。通过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运动项目的体验,使学生在掌握其运动技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其身体健康。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学生体质测试的进行,体质和体能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学生的重视。体适能课程的出现,满足了这两者的要求,既避免了田径课程中学生兴趣的匮乏,又弥补了其他体育课程对体能训练的不足。本文通过对体适能课程的研究,指导体适能课程应用的实践,旨在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能,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一、体适能概念及发展

1.体适能概念

体适能一词来自英文Physical fitness,其定义为人们具有的或者获得的与其完成体力活动能力有关的一组身体要素,而具有良好体适能的人正常是以旺盛的精力执行每天的事务而没有过度的疲劳,以充足的活力享受闲暇时间的各种休闲活动并适应各种突发事件。

2.体适能发展

体适能概念起源于美国,在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家得到飞速发展。随着体能一词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体适能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发展。于是近年来学生的体质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提高学生体质也成了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体育健康课程引入体育课堂,学生的体质有所改善。但其针对性较差,而且内容较宽泛,在实际课程过程中不易掌握。体适能课程主要是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明白体育的重要性,了解体育运动的作用和价值。而且体适能课程更注重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更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诠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以现在众多学校的体育教育都引入体适能课程,而且在许多体育专业院校增设体适能专业课程,体适能课程的广泛开展对当前体育教育改革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体适能的分类

根据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体适能分为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

1.竞技体适能

(1)速度适能:主要是以发展速度为主的体能训练,反映人体运动能力。(2)力量适能:主要是以发展人体力量为主的体能训练,反映人体肌肉力量大小和质量的能力。(3)耐力适能:主要是以发展人体耐力为主的体能训练,反映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适能。(4)灵敏适能:主要是以发展人体灵敏程度的体能训练,反映人体在外界刺激下机体的反应能力。(5)协调适能:主要是以发展人体协调能力的体能训练,反映人体在节奏、频率等方面的能力。

2.健康体适能

(1)心血管适能:反映人体心肺及血液运输能力的适能,心血管适能较好的人通常会有较好的耐力。(2)体脂百分比:是人体脂肪与体重的百分比,反映人体胖瘦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标准。(3)肌肉适能:主要指骨骼肌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同时肌肉耐力也是反映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4)柔韧适能:是指人体关节、韧带的活动范围及伸展能力。

三、高校体适能课程研究

1.高校开设体适能课程目的

(1)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的内涵。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多样化发展,体育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其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体适能课程的出现与发展,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并且更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体能,改变以往只注重技术教学的传统,进一步推进体育教育改革,丰富体育教育内涵。

(2)更契合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目前的体育教育理念较多,大多是以“以人为本”、“促进健康”、“终身体育”为主,体适能课程更符合这些教育理念的内涵,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从而更好地增进学生的健康。

2.高校开设体适能课程的可行性

(1)课程研究成熟。近年来有关体适能研究的文献资料越来越多,也有部分研究生以体适能为研究对象撰写毕业论文。这些研究当中有理论研究、有实践研究、有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适能课程对提高学生体能、增进学生健康、效果非常明显。把体适能课程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2)高校教学条件完备。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条件都比较成熟,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很高,是以足以满足体适能课程的需要,而且高校对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建设都比较重视。体育场地器材充足,为大面积开设体适能课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体质测试成绩不乐观。近年来高校体质测试的成绩出现连续下降的趋势,这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体适能课程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为解决这一课题指明了方向,部分高校开设体适能课程以后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这说明体适能课程符合体育课程的目标,符合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说明体适能是提高学生体能,增进学生健康的有效手段

3.高校体适能课程设计

(1)体适能课程目标。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体适能课程的目标在贴近总体目标的同时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了“健康第一”的理念,通过体适能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摆脱亚健康状态,愉快地参与体育运动。并在锻炼过程中提高体能、促进健康,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养成。

篇2

关键词:健康促进 体质 少数民族青少年 体育教学

前言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内陆山区省份。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研究与实践课题,是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体质健康素质成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贵州省少数民族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虽然也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但后天的干预更是极其重要。为此,本文致力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研究,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相关问题,从课程设计、健康评估、健康标准、相应政策等四个方面探讨促进机制,以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中健康促进机制的有效实施。

1、学校体育与少数民族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少数民族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其体质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学校是对他们实施“健康促进”的重要领域。不同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就学校体育中的健康促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对学生体质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体质健康促进机制的方法,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让少数民族学生真正体验到教改的成果。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质问题,把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学校体育教学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担负重要的角色,是健康促进理念的进一步延伸。

2、数民族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理论基础

2.1少数民族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目标

体质健康促进是以改善不同人群的健康状态为目的,以体育干预为手段,体质健康促进不仅是获得体质改善,更重要是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只有建立在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上,才可能使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与条件,获得不竭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得以和谐、健康的发展。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调动他们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将这种动机转化为体育参与。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标,也要完成增进学生健康的目标,学生接受系统体育的教育有效提升体质和素质,其中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增进健康最积极的手段。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目标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等手段和方式,本着健康的目标,使他们在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运动能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具体目标是预测他们的体质健康要求,制定体质健康促进计划,建立体质健康促进的供给系统,构建体质监测系统,创建体质健康数据库等。

2.2少数民族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要素

体质健康促进的基本要素主要由体育活动、体育场地设施、营养与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体质健康监测等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组成一个有机的动态整体,体育活动是体质健康促进的核心要素,2010年对贵州省8个少数民族地区有代表性12所学校进行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发现贵州少数民族青少年在速度、耐力、爆发力等方面的持续下降,直接反映出体育活动的不足,场地设施匮乏,营养与卫生跟不上。体育活动是促进体质健康最为积极、有效的方式。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健康促进的物质保障。营养与卫生服务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因素。健康教育在体质健康促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使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排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健康素质,体现教育带来的良好的效果。体质健康监测是对体质健康水平进行有效监测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体质健康状况,了解掌握青少年体质发展趋势,促进和提高青少年体质与健康水平。

3、学校体育目标下少数民族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机制

学校体育教学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场所,然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健康促进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尤其对健康促进的模式缺乏一定的研究,造成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健康促进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内涵,其教学效果离教学目标相差甚远。为此,体质健康促进机制有必要从课程设计、健康评估、健康标准、相应政策等四个方面改进,这四个方面形成了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以求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的实效性。

篇3

关键词: 教育改革 体育课程 建设情况

随着教育改革的步步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从课程理念的更新入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本文就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趋势作了初步的论述。

1 体育课程的新理念

体育课程的新理念,从手段与目标的界定出发,提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主要目标”的基本思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1.1 课程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核心,强化体育项目为我所用的选择性,淡化体育项目的系统性。

1.2 课程的性质: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1.3 课程的定位: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设置必修体育课程(十四年)。除在国家课程中设制体育课程外,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也可选择增设体育课程内容。

2 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使教师与学生都有一个明晰的课程目标,不仅需要一个明确课程的总目标,还要使学习目标具体化,由课程的原则要求变成学生的行为表征,由隐性目标变为显性目标,这就需要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

2.1 课程总目标――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

2.2基本目标: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五个领域目标。

2.2.1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2.2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2.2.3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2.2.4 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2.2.5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3 体育课程结构的改变

课程是指根据培养目标选择的所有教学内容的总和。课程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其他教学活动。结构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体育课程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强调课内与课外的一体化。课程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课堂教学,还必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锻炼、活动、竞赛才能实现。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项目太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体现课程的活动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4 体育课程的功能的改变

原有体育课程过于强调传授知识与技能,体育课程改革后强调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达到下述功能的实现:

4.1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4.2 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课程强调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不断增强体能。

4.3 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对自身身体和健康的认知水平,坚持锻炼,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发展自身对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

4.4 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课程教学中形成的生动、活泼、和谐、友善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通过克服运动中的障碍和经历挫折了解与体育锻炼密切相关的营养、卫生、安全防范等方面的知识及其对身体健康的作用,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增强自尊和自信心。

4.5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树立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家庭和全体的健康。

5 对体育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

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认识也有所更新,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5.1 学会学习――终身体育。对每个学生的个体而言,随着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的发展变化,体育活动的内容、方法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走出校门以后是否能继续选择学习适宜的体育活动内容,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显得更为重要。学会如何学习体育是体育课程的首要功能。

5.2 学会生存――强身健体。从了解和掌握营养、健康知识(包括常见疾病的预防、远离等)、科学锻炼的知识与技能到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会在各种环境下如何生存,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功能。

5.3 学会做人――社会适应。体育课程学习的环境、氛围对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团队精神、沟通与协

作、谦虚谨慎、胜不骄、败不馁)具有独特的功能。

6 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拓展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选择性(根据增进学生健康的需要):竞技运动类项目;余暇与户外体育项目;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①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②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③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④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⑤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教学组织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教学方法多样化设计。课程教学应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实行教学俱乐部,开设选项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推行探究性学习和讨论式学习,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理论教学内容,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7 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

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①对学生的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体能与技能水平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②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③课程建设的评价应注重对其实效性、可行性、发展性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价。评价方法应多样化、综合性进行,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客观测试和主观考查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继庆.高校体育课改革应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体育学院学报,2001,(3).

篇4

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提出了,“健康”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精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博士提出了,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丧失了一切。同年,学者华林斯基提出了“立体健康观”,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健康的现代概念,并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概念之中,认为健康的人应当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教学总目标中指出,体育与健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发展和对自然、社会的适应型及应变能力;使学生增进健康、抵御疾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懂得体育在个人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体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养成健康的身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会运用体育等手段增进健康;使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并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比赛;提高现代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即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和竞争,提高欣赏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作用。

新课程明确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和本体价值的整合,学生和文化的整合,学科和文化知识、技能及能力的相互整合,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意发展的整合。它提出四个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标准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总体目标,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体育素质和健康要求。

(2)激发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新课程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从学生的动机、需要、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把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真正作为日常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它说明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明显特征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3.健康教育及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的涵义

随着现代社会健康观的转变,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单纯进行社会宣传,要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的教育与卫生宣传,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是实现特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新时期的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健康教育不仅是传授或提供改变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服务,而且是促进健康氛围的逐步形成,唤起群众同自己不文明、不科学的行为作斗争。健康教育不仅要采用各种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作出合理的的选择,而且应通过宣传争取政府的有效支持。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的影响,健康教育已超越医学的范畴,涉及社会的诸多领域,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作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健康教育是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人们一方面通过自我学习或相互学习取得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有计划、多部门、多学科的社会实践获取经验。

学校体育中的健康教育不是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之间内容的简单相加或机械拼凑,而是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渗透或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综合学科。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是“健康不仅指躯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健康教育是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体育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以体育为调节手段的生活方式,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驭生活的目的。

4.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身体教育。通过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相结合,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来掌握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

(2)社会意识教育。通过体会体育各项运动中技术战术的相互配合协作来提高个性并完善需要作用于人与社会的支点。

(3)智能培养。促使人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下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开发潜能。

(4)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运动中所经历的各种喜怒哀乐体验,使其认识事物的各方面来把握自己,并不断地成长。

(5)情绪体验。通过运动中鲜明、强烈的情绪体验,认识和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学会积极地调节情绪,人能够处于信心百倍、精神振奋的学习、工作状态。

(6)营养方面。营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适宜的营养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糖、脂肪和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三大营养物质,合理营养对于人体具有十分的保健作用。

(7)卫生因素。卫生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因为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交换的停止即意味着死亡的到来。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活动场所,学校的卫生状况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有直接影响,关系到我国民族健康水平的大事。如:教室的卫生,宿舍的卫生要求,食堂的卫生,以及教育过程的卫生和运动建筑设备的卫生,等等。

(8)自我价值实现。人在体育实践中会认识到,人生的快乐是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获得的。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思想开放、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易于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他们较易形成良好的行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首先,学校教育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体育和学校卫生两条途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体育由原来的对学生进行“身体的教育”转变为“通过身体而进行教育”,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属于身体文化教育),而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生物改造,即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而且将体育作为增进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还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进而增强防范意外伤害的观念和意识,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降低常见病患病率,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其次,学校健康教育是关于学生身体保养或养护的系统教育。它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掌握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通过改善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最终达到育人育体的目的。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两者在以学生身体为对象上是共同点的,前者通过身体的活动达到优化健康的目的,后者通过采用外在手段达到这个目的,都是为保持学生健康服务的。可见体育更为积极、更容易调控。虽然这并不能解决健康教育的所有问题,但学校体育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不可缺少和至关重要的载体,它不仅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重要手段,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

参考文献:

[1]詹华宁.对健康及健康教育的认识.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作松.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5]徐维克.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篇5

【关键词】中小学 排球 课程标准 影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36

1. 前言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学生传播和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体育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体,集竞技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排球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目标。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三个层次和五个领域的目标,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后的中小学排球课,有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后的排球教学课,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技术的学习,而且还能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南山实验学校荔林中学部初二年级组一班,三班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图书馆查阅排球教学法相关资料近15篇,为本文提供了有效验证

2.2.2 实验法

南山实验学校荔林中学部初二年级组一班,三班进行对比实验,在进行教学改革后,一班在课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三班采用新课改后的教学方法,发现,三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远远高于一班。

3.结果与分析

3.1传统教学下的中小学排球课

3.1.1 教学观念滞后

排球教学长期受“教育第一”的“应试教育”影响,集竞技体育观和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为主要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为主要教学手段,阻碍了学生兴趣的提高,影响了排球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使排球这项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运动变成了枯燥无味,令人厌倦的运动。

3.1.2教学内容陈旧

排球教学内容一直都是以技术传播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在讲,没有学生自由发挥学习的时间。轻视学生个性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慢慢的消失,学生不情愿地被动学习不可能产生上进的心理,技能传授就会变成为考试而进行的动作模仿,失去了其锻炼身体的价值和意义。

3.1.3教学目标使学生被动

所谓的被动是指学生必须接受这些内容的学习,必须达到这些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统一要求是不能改变的。在教学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在统一的教学内容中得到同样的收获,部分中小学校的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学生的健康更是无从谈起。

3.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后的中小学排球课

3.2.1教学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强调体育教学过程师生的交往,互动的状态,这是与传统教学的重要区别。所以要求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作好角色的转变,适应角色的转变。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不知道的,不易想到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3.2.2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体育课要成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传统的排球教学注重五项基本技术的掌握即传 、垫、扣、发、拦的技术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后,排球课堂注入了很多新的东西,使排球教学成为了快乐排球教学。快乐排球让学生体验到从事、理解、掌握、创造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主动性。

3.2.3教学目标

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到主动的参加到学习内容中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了一个三级目标体系,教学过程是以达成目标为依据所选取的手段与内容可以有所不同。由于先确定学习目标,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达到,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中进行,也可以自己选择练习方法来达到学习目标。

3.2.4教学手段

传统体育教学手段由一个主教材加一具体素质练习的教学手段到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排球教学中可以用学生们喜欢的运动来融合到排球教学中。如热身可以引进健美操来代替跑步给身体预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利用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3.2.5教学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3.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排球课的影响

3.3.1由传授技术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排球是一项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具有较高的锻炼健身价值,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技术水平的人都能参与的活动或比赛。经常参加排球运动的人不仅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状况,同时又能提高人的力量、速度、弹跳、灵敏、耐力等专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使学生在兴奋与愉快中增进健康,强健体魄。

3.3.2由传授技术到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课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上传授动作的练习方法和改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技能概念,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这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不同需求,照顾到了学生的不同兴趣,强调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努力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并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篇6

关键词:高中体育 改革

一、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有关的几个概念的理解

学校体育: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组织开展的一切体育活动的总和。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运动会和体育节,以及学校组织的其它体育活动。

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实现除课余训练外的学校体育目标而选择的体育内容总和。它包括体育课堂教学以及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体育课:通常指每周两节或三节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形式。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自我锻炼能力。

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是“人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状态”。具体指: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适应社会能力强。影响人的健康有多方面因素,如遗传、自然环境、营养、生活习惯、医疗卫生以及体育锻炼。另外人格特征和社会文化环境等也是影响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健康教育:是研究人类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诸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它与现代医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相互渗透、交叉,促使人们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现代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①人体生长发育;②个人生理健康与卫生健康;③心理和情感道德健康;④人与环境健康;⑤消费健康与公共健康;⑥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⑦营养学;⑧慢性病及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⑨烟酒对人体的危害等。

二、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观念落后。目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的“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学”与“练”。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许多学校体育教育在教法手段上有所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传艺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独立性,在教学手段更新上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3.考核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问题。一是以体育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而体育成绩考核却又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评分。二是考核项目的局限性,造成考核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缺乏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空间。

三、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对策

1.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一定要使高中体育教师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与基础教育的其他阶段有共性,又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要学有所长,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只有克服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实提高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实效。

2.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这些模式有的倾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倾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倾向于学生之间的关心,有的倾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倾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倾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最合理的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3.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提倡“形散神不散”,为学生创造活泼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课程改革试验的主体,只有他们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教师是课程改革试验的具体执行者,必须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帮助他们把握课改方向,努力探索贯彻课标新理念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但目前还没有什么新的模式方法可供参考,即使有一些经验总结,也不成熟,也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实际。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实际进行灵活多样的试验。课程改革试验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要有遭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与心理承受力。任何一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过艰苦努力,而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4.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评价能帮助、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往的评价偏重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评价缺乏激励作用。这对体质差,而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为此,体育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力求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如投垒球,如果全体学生都用同样重的垒球,那么个子小、力量差的学生肯定得不到好成绩,评价的结果无疑对他们是一个打击。但如果我们将评价集中动作上来,那么学生的关注点就可集中在自己的姿势改进上来。

总之,体育要发展,就要对体育进行不断的改革,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因为体育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但是,一定要注意改革的时效性和可实现性,在借鉴他国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有理性地参与,使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嵇明海,张春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J].中国学校体育,2004,(1)

篇7

1.对体育促进身体健康存在的一些疑问

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体育”变为“体育与健康”后,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些困惑:“体育与健康”课是该注重身体锻炼还是健康知识的学习?会不会把健康教育的知识学习当做促进学生健康的途径,而忽视体育课中的技能传授和身体活动性?会不会把“体育与健康”理解为体育加上健康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清楚体育课教学和学生健康促进之间的关系,并有具体的对策来实现。

2.认识体育促进身体健康的基本策略

2.1思想的认识

体育与健康的结合是种世界性的课题和体育的发展趋势。从思想上我们应把“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理解为是“体育为健康”,也就是说体育要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身心健康服务,体育课教学是个手段和载体,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是目的,我们所说的身心健康是依靠体育的身体活动性来实现的,但这个身体活动又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它要和学生的健康紧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体育的教学和身体活动都应以“身心健康”为基础。而这个基础目标,就是要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积极地锻炼身体,使体育课程为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让“体育好”和“身体好”在体育课教学效果上得到最大的统一。

2.2明确的方向

体育促进身体健康应该体现在“身体锻炼”和“健康知识”两个方面。“身体锻炼”是指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学生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这主要是通过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来实现;而“健康知识”是指通过传授健康知识、卫生保健的方法来让学生懂得怎样科学合理的维护自己的身体,这主要通过体育课对在健康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来实现,不管是哪个方面,都与体育课紧密相连,其中“身体锻炼”的方面与体育课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在传统的认识当中说到体育自然首先想到的是锻炼。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但它们并不能相互取代,体育课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时,体育既不可能不做任何努力和改变就能很好地为健康促进服务,更不是将体育课直接变成健康教育知识的讲解、学习就能为健康促进服务。

2.3合理的方法

在未来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中“体育传承”和“健康促进”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应该是浑然一体的结合。这就要求学校的体育课程必须为学生的健康服务,体育课的教学要从原来单纯的“学习运动技能”变为“通过运动技术为主体的学习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务”的课程。例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为了单纯学会一些动作或技术而学习,那么体育教学的评价只是停留在学会什么动作,做的怎么样这个阶段;但如果从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出发,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不同的效果:体育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从以往体育锻炼服务于竞技运动而转变为体育是为了发展个人的形体、力量和灵敏性等,不同身体条件的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参加体育锻炼;教学的目的从“教会学生不会的动作”变为“既教会学生不会的动作,又教会学生不知道的锻炼方法”,于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法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教师就必须告诉学生如哪些动作可以进行哪些肌肉的锻炼,哪些素质的锻炼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和运动负荷,什么时候需要休息,什么时候需要增加营养,以便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服务。这样对于教材的研究会有重大变化,教学中的讲解、练习也会产生重大的变化。

2.4有效的工作方法

体育课教学要有效率地、有实效地促进学生健康,还必须有“现在”和“将来”两个概念,必须分成现在的和将来的策略方式,用“现在”和“将来”的两个战略来完成长期促进学生当前的身心健康的学科任务。

“现在”主要是通过当前的体育锻炼和具体的保健措施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就是指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当前的身心健康;所谓“现在”就是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时间、利用在学校条件下的方法和体育课,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身体、体能。现在策略的含义主要是打好身体健康的基础。首先是一个全面的打身体基础的任务,全面身体基础就是在学校阶段的身体发展一定要把体能和健康的最基本要素的锻炼进行下去。其次是打下运动技术学习能力的基础,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现在的锻炼为他们以后的运动能力发展和运动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将来”就是用长远眼光来关注学生将来的健康需要。“将来”的方面是通过健康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形成来促进学生将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之后的身体健康。“现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工作与体育课中身体练习和素质锻炼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将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工作与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身体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和“传授保健养生方面的原理知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不仅知识的学习如此,身体锻炼和维护身体健康也是如此,但是从人生的各个阶段来看,各个阶段的身体锻炼和维护健康的需要及侧重是不一样的,中学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体育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身体发展需要和他们面临的健康问题去进行健康促进的工作,在体育教学中做好相关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工作,让他们学在当下,用在将来。

参考文献:

篇8

一、贯彻“健康第一”基本理念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然而时代在前进,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为这种观念忽视了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些方面又对一个人的一生将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应具备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及丰富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当今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在如今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出了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这样一个观点,不仅要求身体,而且还要求其心理以及其它方面都健康。所以,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就应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确立健康体育观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往往选择一些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来进行教学,到最后的成绩评价也是参加这些项目的达标标准来进行评定学生的成绩。往往就造成那些天生身体素质就比较好和一些运动尖子他们考的成绩很好甚至超过最高标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情况之下,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从以往那种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框框里跳出来,树立健康体育观的意识,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来带领和引导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使同学们身体素质和体质两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让他们的人人身体都“棒”起来,少生病或不生病。这也是我们上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体质使身体变得更健康,而每周有限的三节体育课,往往是不能满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的。健康则是一个长期持之以恒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通过短时间取得好的效果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人体机能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由于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既是一场智力的角逐;同时也是一场体力的较量。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将是很难坚持到最后取得胜利。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把着眼于怎样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与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逐步地培养他们爱好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他们在运动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找到真正的自我。慢慢地让体育运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他们的一生。当然,在培养他们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得让学生掌握从事长期体育锻炼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以上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让他们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体现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本、并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而以往的体育教学往往是以体育技能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运动技能的正规化;把提高自身素质和运动能力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新的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多的关注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教育教学中在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

3.1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自身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在一些兴趣爱好上也存在着差别。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这些存在的现象,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生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3.2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

现代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观念认为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慢慢使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来健体和健心,并根据不同年龄段,自身的生活状况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自主性的选择适合自己,又力所能及的一些体育锻炼手段来进行科学、有效的锻炼或娱乐。让经常性的参与体育运动成为自己今后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现代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竞争可以说无处不在,而且越趋强烈。一个人要想在当今这个社会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首先得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为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得让学生明白一个强健的体魄对自身的生存条件是多么重要,同时也引导、教会学生怎样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特别是艰苦的环境)中如何独立的生存下去。

篇9

课标的要求,使高校体育教学真正为实现“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 体育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制定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围绕作为高校体育主线的体育教学,各种改革方案层出不穷,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也有所提高,大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以增强。但由于高校体育教学未能在高校取得自身应有的地位,并且在新一轮的学分制改革之下,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体育课很可能被列为选修课,这

使得高校体育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要想扭转高校体育教学所处的劣势,就必须深究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合理方法解决体育教学所面临的矛盾以便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目标与现状的矛盾

2002年,为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制定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同时还颁布了与之相配套的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体

育教育思想成为了指导新时期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纲领,“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大部分高校将过去的“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运动能力作为体

育课程的目标,从现代体育观念来讲,这种课程目标是短浅和狭隘的。在“健康第一”的总目标下,“三基”只能作为实现总目标的基本手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所掌握的能力的实质就是为健康服务。因此

,相关的内容最终必须要与“健康”接轨,“健康第一”是起点也是归宿。

2、教学模式与内容滞后

课程教学模式是课程目标和实施教学计划的中间环节。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1]体育运动在高校学生中有着良好的基础,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可是一旦深受学生

喜爱的体育运动变成了体育课之后,却引起了相当多的学生的厌恶,不是对参加体育活动而是对参加体育课的厌恶。在我国各大高校,目前体育课仍属传统必修科目,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向往和热情往往

因为强制性的修学分规定大打折扣。其次,我国高校目前的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传统。目前,体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高校确立的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手段滞

后,无法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信息载体传授知识,如多媒体教学、体育运动讲座等系列活动尚未全面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中,这使教学内容过于传统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体育成绩评判方法不当

目前高校用于体育成绩评定的方法主要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四合一”的考评方法,即包括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能与技巧、 身体素质和平时成绩四项内容,各项所占总成绩的百分比根据学期不同而有所调

整,而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与技巧一般占到 70 ―80% 。绝大多数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的最终成绩受到体育学科的限制,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当“健康第一”

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提出之后,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学校体育最重要的价值是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与技巧占体育课成绩的多半,这也是无可厚非的。[2]但这种传统考核方法注重

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结果,却无法把握学生学习的过程,无法体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难以体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对人才培养的准确作用。

二、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三点意见

1、优化课程内容,建立新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体育课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关系到教育方向和教育效果,因此,课程改革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我国学校体育总体目标及新课标的要求,体育课程的组合优化必须

符合“健康第一”的要求,在优化组合技术性项目的同时,还要增加理论教学内容,将更多的健身知识传授给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养成锻炼习惯,从而使其锻炼终身、受益终身,从思想上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改革授课模式,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在课堂体育教学中应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就是强调教师在思想教育领域的权威性和在知识领域的可信性,同时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以学生为中心则是强调教学

的目的性,突出体现教学的价值。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受和更新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我们要在吸取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

手段的能力,如多媒体教学、体育运动讲座等,使其能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信息载体传授知识。还要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使体育教学能容纳更多的信息量,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

需要。应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和创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协会,体育节,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各具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大程度地调

动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带动校内体育锻炼的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3]将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堂的延伸,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又使得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形成规模,并能得到专门的

辅导,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锻炼效果,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这是实现“健康第一”总目标的有效。同时要合理调整体育课考试内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考试内容和标准上应进一步淡化竞技体育思想,淡

化单纯技术教学,注重对学生的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且适当增加理论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运动健身、医务监督、健康评价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一定的专项理论知识和体育

制度、法规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其视野,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发展其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运动项目的能力,使其适应不同环境和条件。

3、改进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评价评判方法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体育课成绩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既然我们要在体育课程中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那么在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中,必然要对其有所体现,则学生

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必然要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即

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体育课成绩评定方法时要体现以下几项原则:第一,强调符合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特征的规律性,这是评价原则的科学性要求;第二,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

是成绩评价的激励性要求; 第三,强调导向性,当前在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现代化要求,体育课成绩评定应引导政策逐步深化,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宗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整合与运作[J],体育与科学,200 2(3):72- 74

篇10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体艺部 李剑忠

【摘 要】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工作已形成一套有自我特色的运作模式。职业适应体育课程体系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体质,掌握调节心理的方法,获得一定的艺术指导建立艺术意识,成为具有健全体魄、健康的心理和一定艺术追求的企业员工,主动构建美好生活。

关键词 三位一体;职业适应;社会人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41-02

作者简介:李剑忠,男,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体育观,实施学校体育机构的体制改革

2002年8月6日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一部分“课程性质”明确指出:第一,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二,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2006年学校在机构设置方面进行了改革,将原体育部、艺术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三个部门整合成立了“体育健康与艺术教育部”,这样的体制改革首先在体制上实现了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艺术教育的融合,其次是为实现“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

二、我校的“三位一体”职业适应体育课程设置

体艺部根据校现有的师资状况和场地设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研究,确立起了学校体育、心理健康、艺术教育“三位一体”职业适应体育课程体系的构思。(见图1)

我校职业适应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和一定的艺术素质教育辅助专业课程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服务。

1.我校的办学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针对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需要,注重课程教学中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相结合:按照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实际要求,安排“必要”的课程和“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内容,课程突出实用性、强调普及性、兼顾适应性、体现先进性,按照本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设置课程、整合内容,我校《职业适应体育》课程包括两个模块:

(1)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内容的三位一体(体育、心理、艺术)教学模式课程。

(2)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岗位需要开设的职业适应课程:为石油工程、化学工程、电气和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热能工程系示范专业学生开设的拓展训练课和为酒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开设的形体礼仪课。

《职业适应体育》课程设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体育教育成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际交往和团队精神形成的有效过程。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及学习动机的引导,因材施教;使学生运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愉悦身心,促进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常识、保健知识、锻炼方法、增强职业适应能力、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三、深入探索研究,找准切入点,实现学校体育、心理健康、艺术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实行“复合式教学” 形式。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体育课的教学时数为96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完成学校体育、心理健康、艺术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首先我们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中采用了“复合式教学”形式,复合式教学分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培训师和体育教师共同上课;二是心理训练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融合。占到总学时的25%。

2.找准切入点实现体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素质不仅仅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各方面而是多个方面的综合,其中对艺术的理解鉴赏方面是重要指标,体艺部在体育教学计划中增设了音乐理论课,占总学时的7.1%。以体育音乐的发展、欣赏为主要内容,使音乐和体育同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的两种人类共同的语言有机融合,使学生欣赏体育节奏的同时欣赏音乐的节律。我校对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结合是一个新的尝试。(见图2)

四、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1.体育素质教育通过专项课教学得以普及,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课外辅导得以提高。

2.心理素质教育是通过心理训练课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以及拓展训练得以普及,使体育和心理有机结合。

3.艺术教育课以普及音乐基础知识、体育音乐的发展、欣赏为主要内容,使学生欣赏体育节奏的同时欣赏音乐的节律。

4.体育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两部分。

专业理论为各个项目的起源及发展史、基本技战术、竞赛规则及裁判法等(专项课中讲授)。

基础理论包括体育的功能、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保健原则及自我诊断方法、运动处方、运动创伤防治、运动与营养等(理论课专题讲授)。

5.职业适应课采用了在周六、周日两天内一次性完成拓展训练培训课程,形成短期集中授课的“周末全日制课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