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德育功能
爱国主义教育每一届的奥运会,当我国的运动员一次一次的站在领奖台上;当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次在上空升起;当嘹亮的国歌一次次的奏响,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视觉感官上的冲击,是任何说教形式都不能替代的。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冲击,更加深入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室内课的时间,通过向学生讲述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播放运动员争金夺银的电视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结,这种教育形式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是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所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学会和利用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集体主义教育体育的许多项目都是集体项目,比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要在这些运动项目上取得胜利,必须靠全体成员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个人在这些项目中虽然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单纯个人英雄主义在这些项目中只会导致失败的后果。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项目的特点,通过向学生讲述一些实例,适时的进行一些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必须为集体的利益和荣誉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个人的一切行为必须服从集体的整体利益,从而达到集体主义教育的目的。
2.促智功能
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训练和开发左右大脑,改善大脑机能,使之平衡发展,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思想敏捷、协调、灵活和流畅,体育活动还能促进大脑的代谢,消除大脑疲劳。大脑是人的思维器官,新陈代谢最为旺盛,需大量的供血和供氧。高度集中和持续用脑,会使大脑的氧供应量不足,很容易出现大脑疲劳,影响思维,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大脑的新陈代谢,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放松大脑神经,使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学习效率提高。因此,体育运动的促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3.意志功能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锻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困难和挫折是人人时时都可能遇到的,但当困难和挫折出现时,选择克服困难还是退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育运动则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利用田径一些项目的特点,定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1500米、3000米等长跑项目,学生在从事这些项目的运动时,必须克服生理上,心理上的考验,特别是在“极点”出现前后,学生在“极点”出现时所面对的压力和选择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最好锻炼。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锻炼,让学生明白坚持到底的真正含义,体会克服困难后的轻松与愉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4.竞争功能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目前我国的许多地方的中学生开始进入独生子女时代,过多的溺爱使得现在的学生缺乏自理能力,一旦脱离父母难于适应现代社会。要想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并在社会中获取一席之地。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运动是不服输的运动,一次成功来自千百次的失败,体育比赛本身就是一种竞争,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从击败一个个对手中获得。因此,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5.审美功能
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学校体育可以造就学生健康的身体,能够培养学生美的形体,美的姿态,这是健美也是外在美,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人格美,也是内在的美。现代学校体育注重与音乐、舞蹈、美术有机结合,水融,形成一种审美的复合文化,从而通过体形美、造型美、动态美、神韵美、旋律美、器械美、服饰美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熏陶学生美的心灵。
6.心理调适功能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 美育意义 美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19-02
体育是指遵循人身体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通过自身活动达到强身健体、提高技能、丰富生活为目的的强化体能的生产性人体运动活动。美育为美感教育或者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它是高等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它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体育与美育这两者属于社会文化现象,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高校体育美育是高校体育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必然效果,它对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以及丰富课余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美育融合到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众所周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处于新世纪的年轻人,他们乐观向上,朝气蓬勃,对自身的形态美、精神美、气质美都有强烈的追求。将体育与美育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体育美,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效果。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功能
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体、艺术的美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在许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美育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美育的知识融合在体育教学中,为体育运动增加了动作美、形体美、姿态美、精神美等。学生可以在体育运动中对客观世界产生新的审美观念,从而有利于运动主体拥有愉悦的心情,宣泄其压力,精神也得到了解放。教师将这一观念运用于教学中,也能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改变精神状态,使他们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得到陶冶,外在美与内在美得到统一。
(二)教师将美育融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学生在自然中追求美
教师能够通过比喻、清晰、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并结合轻松愉快的动作示范,让学生拥有轻松、愉快、舒适的心情,从而感受到美的魅力,不断地追求美,理解和鉴别美。而这一种教学方法也能够让师生之间教与学不断地进行交流,让知识融入和谐愉快的感情交流中,达到体育与美育相互渗透,取得更好地体育教学实践效果。
(三)体育与美育结合的两个“有利于”
体育与美育结合有利于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的发展;有利于在智力上不断完善学生的智力结构。“在个体心理结构中, 审美心理结构和智力结构这两个子结构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彼此双向渗透的,因此审美教育和智力教育存在互补效应。” [1]在许多高校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往往是伴随着学生的多种心理活动变化、对事物的形象感知、记忆动作等一系列的反应,并对这一切进行理性的思考。而这一切也能进一步地对体育美本质规律作出反应,并对体育美有更加深层次地理解以及掌握。所以说,在对学生传授体育美的基本知识时,也有利于发挥学生活跃的思想和智慧,达到对体育美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二、美育融合到体育教学中的功能与运用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尤为关键的一环,它不仅强健体魄、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造就学生的性格美,即是强筋骨、增知识、讲美德。当今的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去多注重学生的“德、智”两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培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美育、德育等其他方面常被看作辅助角色,较少受到重视。新时期的学校教育认识到了美育和德育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美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践行美育的教育观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与此同时发展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美育是蕴含在'德、智、体'三育之中,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过程;体育运动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中进行的美育,他们之间相互联系。” [2]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美育渗透到其中,让学生不仅仅只追求外形体态美,而且还要获得美的意识和心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敏感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审美对象,例如教师、体育器材、拉伸动作、音乐等都是具有美感的人或事,教师的体态、器材的构造、动作的舒展、音乐的节奏都会带来感官上的审美感受,教师应该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敏感度,不能被动地接受美,而是要积极参与进来,成为欣赏美的主体,比如亲身体验器材、团队合作等,更多的参与会形成各异的感受,进而用一种审美的态度来看待事物,提高自身的审美敏感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有计划且有意识地进行美育知识渗透,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体育运动中美的表现,例如在充满魅力的体育舞蹈课堂上,当老师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旋律,将变幻莫测的舞步展现在大家眼前时,美的形态、美的眼神、动听的声音就会让学生不自觉地接收到美的信息,得到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了美的鉴赏能力。
(二)加强身体锻炼,展现体态之美
体育活动对于塑造健康匀称的体魄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表现出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但随着社会各方面的急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不重视体态的健康美,而是极端地追求“以瘦为美”,比如“锥子脸”“筷子腿”等,这种风气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是极为常见的。还有另外一种极端风是人们极少去锻炼,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坐和躺上,不轻易出去活动筋骨和锻炼,久而久之就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啤酒肚”“赘肉”等,不仅没有保持健美的身材,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今也有一部分的女W生因为担心体育课晒黑而抗拒足球课、游泳课、素质拓展课等。以上所出现的情况,是因为学生们对美产生了误解,也进一步反映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原理,此时,体育教学就要向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要使学生们明白匀称、协调、合乎比例的体态才是健美的身材,就要让同学们在课上的时间里充分动起来,多参与活动当中,可以是个人展示也可以是团队合作,让学生慢慢感受到动态、坚实有力的美,从而保持一个健康匀称的好身材。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丰富体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体育运动中,不仅仅是个人展示的舞台,更有团队项目的参与,比如三大球项目都是团队协作性极高的项目,讲求团结、配合、友爱,在比赛过程中展现坚忍不拔、机智勇敢、积极拼搏等美德,无一不震撼我们的心灵,从中感受到体育的美好。当然,体育教学也要创新教学形式,不能墨守成规。运用美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不会被动地接受。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课堂当中,个性得到释放,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创新了美的教学形式之后,还要将美育渗透进体育中,换而言之就是关于体育的教学活动应该处处体现美,比如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体现互帮互助、友爱团结之美,教师看到学生对某个动作或方法掌握不好时,要主动示范再表演一次,鼓励学生不放弃。除此之外还有语言美、环境美等,课上教师要谨言慎行,语言要简明准确、生动有趣。环境美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一个地方尘土飞扬、杂乱无章,学生肯定会感到厌烦,不利于教学,甚至会威胁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舒适、幽雅的环境,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现代教育事业的显著特征是综合性。综合性体现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单方面成绩拔尖就可以,综合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其中,体育作为现代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的体育教学不仅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既要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获得匀称的体形、增进人体美,又要让学生的精神得到塑造,展现良好的风貌,敢于挑战、自信勇敢。不仅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力,更培养了我们的审美能力,身健而心美,两者可以完美结合。总之,在体育教学当中要积极实施美育,借助美的力量来培养美,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根本,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体育兴趣 选项教学 感悟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与推进体育教学深入改革,从一九九九年开始,我校开展了体育兴趣选项教学的尝试,即: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学校划定六个体育项目,学生自愿报名选项,六位教师分别对原始的单班(5个班级)或双班(5个班级)分成男女各三个项目的兴趣项目进行教学。改变了原有的教学内容、形式、结构、方法,以学生兴趣选项为突破口,男生设立了足球、篮球、田径等兴趣班,女生设立了篮球、排球、艺术体操等兴趣班,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报名选择相应的兴趣项目参加学习锻炼。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实施,我们欣喜地看见,学生由“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由此“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高涨,不仅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同步提高,而且体育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概括兴趣选项教学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兴趣选项教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仅仅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兴趣的学习,不可能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无法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当然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校地处上海远郊,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体育基础相对较差,个性差异又很大,加上在高中以前接受的学校教育因人而异,结果就造成以往教学中出现“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抑制了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和主动性。篮球NBA、CBA,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足球世界杯,全国甲A联赛在学生中掀起了篮球和足球热,体育选项中设置了篮球和足球,满足了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申报这两个项目的也特别多。开展兴趣选项教学后,由于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项目进行锻炼,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性与主动性,兴趣得到了提升,个性得到了发展,也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位学生体验到体育课的主人是自己,所有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都是为自己而设计的,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了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兴趣选项教学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目的、态度、动机、积极性、身体状况、兴趣、思维能力、情绪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上级与下级、命令与服从、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权威不容置疑,学生只能唯命是从,在这种师生关系的情况之下,很难想象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兴趣选项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从事教师规定的项目练习,而是自主选择兴趣项目;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健康情况、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开展教学,师生之间增加了双向、多向信息交流的机会。师生、干生、生生的交流成网络体系。如足球的射门技术教学中,笔者先用简单的启发性语言说明,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练习、去体会,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练习完毕,由学生自己总结技术动作要领,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根据自身的实践进行总结,各抒己见,即使有些差错也是可贵的。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总结,进行建议性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平等和谐、共同探讨的气氛,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技术技能。另外,兴趣选项教学中,同一项目的学生由于彼此兴趣爱好一致,可以更好地相互切磋交流,有助于共同进步。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带动生干、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平等地、主动地多向、多边、多角地交流互助,建立起和谐的师生、生干、生生关系,增加了交流的互动机会,递增交流的层次提高,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兴趣选项教学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提高和增强体质为主,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都是成人化的――成人化的动作,成人化的理论,成人化的观念,成人化的思想,成人化的结果,根本没有学生的个性化。要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这就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在兴趣选项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项目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能够充分表现出来,同时,教学过程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从事项目练习的潜力和参与练习的乐趣。这两方面相辅相承,就能在增强学生素质的基础上,促进所有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其实,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不仅仅单指兴趣,在兴趣个性和谐发展中,还要增强深度和广度,如生理个性、心理个性、社会个性、文化个性等和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和谐发展。
四、兴趣选项教学能更好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由于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与主动表现的机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兴趣选项教学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有助于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行兴趣选项教学后,爱好篮球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篮球这个项目进行练习,不同层次的可以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形式、内容等等,实践的机会大为增加。现代信息已经使学生掌握了不少体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学识,教师用少量的课时进行基本技术教学,更多时间是让学生自由组队进行训练教学比赛等,使学生在自由组队比赛等练习训练形式中自我锻炼提高,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比赛中去,检验技术运用是否合理,甚至自创一些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技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完成了“要我练习”――“我会练习”――“我要练习”――“我会练习好”过程的转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达到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使兴趣教学达到层次的提升。
五、兴趣选项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美育内容,体育教学应始终贯穿美的教育。对美的欣赏、追求、向往也融化在体育中。兴趣选项教学不仅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练习项目,有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感受能力。学生在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时,可以充分感受到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所综合显示的健康美,人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美、形体美、表演美、心灵美等,从而自觉地通过体育锻炼增强素质,提高修养,塑造美的体形,感悟美的心灵,促进身体机能的改善,具体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全面发展。
兴趣选项教学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的教学工作,我校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深深感到其特点就是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性、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和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有利于快乐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效益,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得到成就感的满足。兴趣选项教学使学生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让所有学生都爱上体育课,乐于参加体育锻炼,使思想品德、创新和实践能力、审美意识在体育锻炼中成长、提高。
在实践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体育分组选项教学毕竟还是一项新的尝试,尚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尤其是当前缺少适合兴趣选项教学的配套教材,一些项目因缺少教材而无法开设,有些项目即使开设了,由于缺乏教材的原因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另外,在项目开设方面,怎样使项目能适合更多的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场地器材方面,兴趣选项教学要求学校的场地器材具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兴趣选项教学也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学校怎样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R].体育工作情况.2006(23):13-17.
篇4
关键词:体育游戏教学;特点;功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上更加强调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兴趣。强调在小学阶段,应多采用体育游戏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建立良好的体育与健康意识。体育游戏是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情操为目的一种现代游戏方法。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掌握知识技能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和作风。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1.具有健康育人的特点
体育游戏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游戏的创编者和组织者又有意识的采用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赋予游戏以某些特定的锻炼价值,因此体育游戏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的健身育人特点。
2.具有趣味性特点
体育游戏必须具有趣味性,如果没有趣味性则不能称之为体育游戏。趣味性也是体育游戏的本质特点之一。教师尤其是要把学生感到单调、枯燥、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形象的、趣味性强的游戏形式。
3.具有规则性特点
游戏是“玩”的一种,是一种有规则的玩或者说是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的玩。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也有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的游戏只能称之为游玩。
二、体育游戏教学的功能
1.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游戏对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在游戏中借助想象,运用体育器械,通过体育动作生动而自然地学习走、跑、跳、投、攀、钻、爬等人体基本活动技能。他们在富有趣味性、娱乐性的游戏中不断的成长,按照生活需要和自己的意愿自由支配身体行动的能力。如:“通过封锁线”这个游戏要求学生在迅速变化的情况下主动的将跳跃、举重物、跨越、钻爬、奔跑等身体动作联合运用,这就比一些多项运功更有利于端正少年儿童的身体姿态,更有利于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体育技能和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在体育游戏中少年儿童的肌肉活动和运动节奏趋进平和状态,生理负荷比较平稳,大都是有氧代谢活动,从而给少年儿童的身体发展以良好的影响。据测定,少年儿童在体育游戏活动时的心率一般在每分钟120次~160次左右,运动密度在25%以上。这样,有效地避免因超负荷的强度刺激所造成的少年儿童心脏代谢失常、心率失常或运动过度。
2.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竞争是体育游戏最显著的特征,而好胜正是小学生鲜明的心理特点。运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可使这种竞争意识在快乐的氛围中得到良好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体育游戏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竞争与自我能力展现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竞争的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学习各项体育活动技术、技能的必备条件。学生有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就能够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突破学习上难点,敢于面对挑战、勇于追求和探索。体育游戏正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
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指集体合作,共同奋斗的精神。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是在“玩”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身心的发展。而体育游戏的方法和种类很多,有的游戏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有的则是需要群体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针对现在的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差的现状,在体育教学中就要多采用一些以两人或小组合作学练为主的游戏贯穿于平时的课堂的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合作氛围,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体育游戏就很好的将“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做游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与人沟通交流、乐于助人的性格。
三、体育游戏教学的方法
1.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游戏内容
如短跑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运动量和强度是比较大的,尽管只有六十米,很多同学跑完后上气不接下气,感到十分吃力。因此,一些学生怕苦怕累,对短跑课不感兴趣。根据这些情况,可采用不同距离的接力赛和追逐跑等形式,使学生在有趣的比赛中发展快速奔跑能力,减轻了疲劳感,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圆满完成这一项体育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另外还要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游戏,如准备部分,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上课积极性,使学生不受外界干扰,可采用“传口令”、“反义词”、“同步击撑”等游戏;基本部分要结合基本教材选择游戏,如“贴膏药”、“捕鱼”、“追逐”等游戏,可发展学生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在课程结束部分采用一些舞蹈动作形式的游戏和以放松为主的比赛性游戏,可使学生在情绪上得到调节,在体力上得到恢复,有助于使学生尽快消除疲劳感。
2.应用体育游戏,提高教学效率
应用体育游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安排游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在具体应用中还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特征、身体素质、活动能力的差异,游戏难度、时间、负荷要注意有所区别,要恰当的选择游戏。另外,游戏时要注意观察学生身体状况的变化,掌握运动密度和运动量。
篇5
一、“社会适应”辨析
(一)适应的概念
适应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有机体改变其生理构造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图谋生存的过程。后来,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指一个社会体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学家有时把这一概念称之为“调适”,其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在交往活动中彼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过程。
(二)社会适应的概念
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它有别于生物自我调整以适应自然环境过程的生物性适应。《纲要》所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社会适应”,旨在强调体育教学的社会适应价值。重点在心理调适在肌体锻炼过程中,得到舒展,这是作为个体在群体生活中释放自我的一种方式。
(三)社会适应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适应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的过程实质上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要成为社会的人,他就必须适应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变化,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同时,他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弄清哪些行为是能被社会接受的,等等。
体育教学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殊性和矛盾特征,如竞争与协调、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强烈的情感体验、复杂的互动关系等等,使得体育教学在促进个体社会化、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二、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托尔斯泰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想改变自己。” 有时候,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可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看待周围环境的心态以及目光,而这一点,往往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这一方面能力有俱佳效果。
(一)身体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为社会所需要的优良品质
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身体练习一般都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强烈的情感体验。身体练习种类繁多,都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如:长跑、障碍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跨栏跑、支撑跳跃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沉着、果断的品质。体操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练习者来说无疑是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的考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及时渗透意志品质教育。当学生完成练习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还应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来强化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感觉,还要让学生回味胜利的来之不易,领悟什么是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自身生理、心理的强烈体验往往是最深刻的,甚至是终生难忘的。教师还要继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学习、生活、工作都需要具备这些优良品质,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在进入社会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品质,才能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二)体育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时空
体育教学中常用到一些特殊的教法,如保护、帮助、双人练习和群体练习(合作与对抗的)等。在这些练习中,学生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程度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教学中所罕见的,学生随时会与一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进行对抗或合作的练习。在这些练习中,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到被助与助人的快乐。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适应人际关系也是社会适应中最基本的适应。体育教学中所提供的人际交往的时间与空间,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和睦友好地相处。这同样也会对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体育竞赛能够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团队精神合作能力
心理学家把需要不能实现时的心理称为挫折。人在社会中会经受各种挫折,耐受挫折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而抗挫折能力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体育竞赛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体育竞赛中存在着发生失败的必然性,而对于失败的个人或群体来说,经历失败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抗挫折训练。学生在竞赛中,或多或少、或早或晚会经历失败的打击,这种失败所引发的挫折体验,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磨炼。承受挫折的调适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体育竞赛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如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跑等项目竞赛是需要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和集体的力量才能取得胜利的。所以教师在讲战术配合和技术要领时,要特别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教育,使学生明白:一支没有集体观念的队伍是没有力量的队伍,因而也是很难在比赛中战胜对手的。而一个人若没有集体主义观念,不讲究集体配合,即使个人技术水平再高也是难以有所作为的。从而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团结协作的力量。
篇6
[关键词]血流动力流变学 女大学生 体育锻炼
一、引言
现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空前满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如何保持健康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们体质的有效手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在我国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传播体育知识,传授体育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点。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在我国许多的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参与度不高,表现为兴趣不大,积极主动参与性不强,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了女大学生的体质下降。也是一部分女大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后参加体育锻炼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从认知角度出发,使女大学在校期间就能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和培养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身体健康的核心是心脏的健康,作为反映心血管机能特点的血流动力流变学应作为评定人体健康状况和健身运动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关运动训练对血流动力流变的影响虽有研究报道。但已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处方对血流动力流变学和测试和评价,或者是对专业运动员的血流动力流变学的研究上。本文则通过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普通女大学生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分别进行血流动力流变学指标的测试,以期获得体育锻炼对普通女大学生心血管功能有积极影响的结果,使女大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使她们在意识形态上更加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测试对象
选取就读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健康女大学生生80名,分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两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的标准按我国体育社会学学者卢元镇等人所定义的体育人口为标准:能坚持每周参加三次体育锻炼,每次时间在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活动。
2.测试方法
走访我校女大学生,调查我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按上述体育锻炼的标准,从资料库中选取40名女大学作为锻炼组,再选取40名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作为对照的不锻炼组。
测试前两天通知受试者,嘱咐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不要暴饮暴食,不要饮酒,生活要按原来的规律,情绪要保持平稳。测试前要让受测试者在安静状况下休息15钟,再使用松下E-300便携式血压计测量其血压。测血压时要连续测两次,使血压波动不超过5mmHg.若在5mmHg以内,则选取第二次所测得的值。若超过5mmHg,则让受测者再休息五分后再测。
将所得到的舒张压,收缩压与年龄,身高,体重一并输入安徽中科智能研究所研制的AZN-E30型心血管功能测试仪中,将测试仪器的感受器放到被测者右手桡动脉跳动最强处,等仪器显示屏上出现平稳的心率波形后按打印,直接打印出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肌耗氧量(HOV)微循环半更新率(ALK)总周阻力(TR)等8个流动力流变学指标。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
三、结果
测试所得的10个血流动力流变指标主要反映心脏功能,血管功能,血流状况,微循环状况。其中心脏功能包括心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肌耗氧量三个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安静状况下经常锻炼的女大学的心率明显低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p
四、讨论
1.心脏功能的比较
心率与每搏输出量是反映心脏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变慢,这主要是因为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活动加强,而交感神经减弱的结果,是对运动的一种良好适应,降低了心脏在安静状况下的能量消耗。测试结果与此也是一致的。
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增粗,心室壁增厚,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钙离子的贮存释放和摄取能力提高了,这些因素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泵血能力增强的表现。
心肌耗氧量指心脏每分钟消耗的氧的毫升数,是与心脏做功成正相关的,主要受心率,心脏收缩力等值的影响。众多研究表明,心肌耗氧量对于老年人和有心脏病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心肌耗氧量要低于不锻炼的老年人。但对于运动对健康年轻人的心肌耗氧量的影响相关的研究很少。由于心肌耗氧量与心率呈正相关,可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但是本次测试中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的心肌耗氧量的值却比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2.血管功能的比较
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血压对运动有重要影响,特别是舒张压对冠状血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心脏的功能,当心脏处于收缩期即心肌收缩时,肌肉中的血管受到挤压,使血流量减少,因此心脏的冠状动脉血流在心脏舒张期才能达到最大。运动时心肌的需氧量是安静时的五六倍,如果安静时舒张压偏高,那么一旦进入运动状况或其他应激状态,舒张压就会持续升高,此时供给心脏冠状动脉的血流将会受到影响,造成心脏相对性缺血。
平均动脉压是指整个心动周期内各个瞬间动脉血压的总平均值,由于心脏的收缩期比舒张期短,所以平均动脉的数值较接近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能够比较准确表示心脏射血所提供的推动血液流动的压力。安静状况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要低。平均动脉压在安静情况下较低,是对体育锻炼的一种良好的适应性表现,平均动脉压低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本次测试也是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的平均动脉压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要低。
总周阻力是反映血管阻力状况的指标,主要指小动脉和微动脉所产生的阻力,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的总周阻力要低于不锻炼的人,总周阻力低有助于组织,器官得到更多的血液,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
血管弹性扩张系数指心脏收缩排血时动脉弹性扩张的程度,动脉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即减少脉压的变化,其值在短时间内不会变化,青年时不会有明显的差异,但老年时,由于动脉管壁中弹性纤维变性,主动脉和大动脉口径变大,容量也增大,而可扩张性和弹性变小,作为弹性贮器的作用减弱,动脉血压波动大。而长期体育锻炼对保持血管弹性有重要作用,因此年青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防止血管过早老化。
3.血流状况的比较
血液粘度是反应血液状况的重要指标,对血液循环有重要影响,主要受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容量的影响。血液粘度过高,将会对血液的流动造成很大的阻力,加重心脏的负担,影响体循环的正常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特别是进行耐力训练的运动员的血液粘度要比不运动的人要低。这可能主要因为运动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不仅使血浆渗透压恢复到正常水平,还能降低到超正常水平,使血液相对稀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机体上一次运动时的血液浓缩,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血液机能适应后,便出现血浆容量增多,血液粘度降低的适应性反应。本测试结果也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的血液粘度要低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但两组数据的平均值都比正常值要稍高一点,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春节期间饮食比较的油腻造成的。
4.微循环状况的比较
微循环指的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向组织细胞运送氧气和养料,带走二氧化碳和代谢,微循环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起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之间的沟通作用,微循环这种沟通作用,保证了能量输送和信息传递。因此微循环的正常运行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微循环的紊乱是许多疾病发生的诱因,微循环的正常运行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微循环半更新率是指血液在微循环中更新一半的速率,它是反映微循环的一个重要指标。体育锻炼对可以改善微循环功能,缩短微循环半更新率,提高心血管机能。本次测试的结果也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女大学生的微循环半更新率,这种对运动的良好适应可以预防一些心血管疾病,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质。
五、小结与建议
测试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的血流动力流变学许多指标都要明显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血管机能的改善有重要作用,能有效促进女大学的身体健康,建议高校女大学生要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把体育当成是一个终身活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童立涛.当代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现状与体育行为的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23(6):105-106.
[2]李志虹.对大学毕业从业人员体育活动方式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2004,27(2):182-183.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3.
[4]乔奇 A布茹克司,汤姆士 D .法哈,杨锡让译.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86-187.
[5]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6]黄玉山,邓树勋,郭红.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女大学生血流动力流变学若干参数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6):24-25.
篇7
关键词:技工学校;体育教学;学生体能提升;策略研究
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体能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来调节体育课堂的学习气氛,要正确观察到学生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自身因素开展体能训练。比如在田径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类教学,具体的分类方法有集中组合式和班级组合式。集中组合式是先进行集体授课,对学生统一讲解田径运动的要领,再根据学生的体能,让学生进行分组训练;班级组合式是由多个班级组成体育室外课堂,对体育项目进行分类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体育训练。一般来说,男生喜欢高强度的田径运动训练,体育教师要适当提高男生田径训练的强度;女生喜欢训练量较大的田径的运动训练方式,体育教师要适当增加女生田径的训练量;针对不喜欢运动及体质较差的学生,可安排其进行跳绳、羽毛球等难度较小的运动,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达到提高学生体能的目的。
二、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体能
通常情况下,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体能的方法有持续法、游戏法、负重法及综合法等。所谓持续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采用稳定的强度,不间歇地连续练习,持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学生生理负荷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进而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由于持续法的时间较长,且运动量较大,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掌握调节运动负荷的方法,处理好运动量及强度的关系。游戏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在许可的范围之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及主动性,进而完成体能任务的一种方法。这需要体育教师明确发展体能的目的,选择及制订技工学校学生的游戏内容及规则。如在“贴膏药”的游戏中,可正确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而快速地逮住对方,而自己又迅速脱身的方法,进而争取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体能。而负重法则是指运用重物进行练习来发展身体机能及锻炼身体,可采用哑铃、实心球及杠铃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技工学校学生的骨骼发展特点,适当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锻炼,确保合理的训练量及训练强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肌肉弹性及增进学生体能的目的。最后,综合法是指教师将各种训练体能的方法综合起来,组成多种练习的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正确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及应用体能训练方法。
三、改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体育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能。如果体育课程没有了体能的发展,那么体育课也就变成了休闲课。在技工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想要提升学生的体能,教师应当注重对教学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与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进行学习,切实扭转以往教学过程中枯燥干涩的教学氛围。具体来说,教师应当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以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的心态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以及集体活动的,增强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了解,使学生能够逐步消除对授课教师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促使教学活动在平等、舒适的氛围下开展。学生只有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有了热情,才能通过身体的反复练习,达到增强体质、发展体能的目的。比如:篮球以及乒乓球等体育项目是技工学校学生较为喜爱的一种运动方式,但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如果实施专项体能训练,学生不仅不感兴趣,而且还会对体育课程产生厌烦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实施竞赛类或者游戏类教学法,然后结合技能训练和体能训练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而且随着运动量和运动负荷的增加,学生的体能也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
四、改革体育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只注重对于学生学习硬性技能的客观分数评价,这样的片面评价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心理、成长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当对教学评价进行适当的改革,将学生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努力情况加入到学习评价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气质等差异,采用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体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加更多的人性化因素,如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自评等,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有没有进步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所学体育项目的技能。从另一方面看,也提高了每一位学生的身体体能。
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体育,了解基本的体育知识,掌握一些锻炼身体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耐力、身体柔韧性以及平衡性等,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格、良好的体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体能。
参考文献:
篇8
一、借图设境,激发兴趣
案例:小学低年级立定跳远教学,教师创设青蛙嬉戏荷叶的学练情景,组织小朋友头戴青蛙头饰,在荷叶(硬板纸上画着荷叶)间跳来跳去,通过不断增大跳远间距,不断地提高要求,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剖析:一些传统游戏或练习项目,学生经常玩练,时间长了就会乏味。运用图片,在图片上运用孩子喜欢的动物、图案或卡通人物,就可以给这些“老游戏”赋予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或主题,使老游戏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二、借图突破,解决难点
案例:在立定跳远教学时,笔者运用系列动作的瞬间定格图片,针对图片逐一讲析动作要领和难点,要求每个学生都仔细观察和思考,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剖析:很多动作稍纵即逝,教师的动作示范不可能慢放或者定格,这就给学生观察理解、模仿动作学习带来了不便。适时借助图片,把完整动作进行分解、定格,逐张静止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仔细观察,自我对照和反思,理解动作要领,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化解教学难题。
三、借图对比,辨析正误
案例:在正面双手前抛实心球教学中,教师针对实心球练习中的常见错误,用相机把以往学生的错误动作拍取下来,呈现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辩析正误,寻找对策。
剖析:错误动作是教学中的珍贵资源。在平时教学中,有些教师常采取错误当众演示,以此辩析正误。这样做,显然让犯错学生当众出丑,不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又容易挫伤其积极性。而将典型错误动作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既可以有效地维护错误动作学生同学的自尊心,又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错误动作。
四、借图布局,巧授战术
案例:在篮球战术教学中,教师将站位以及同伴间的相互配合掩护、传切、突分、关门联防等战术,用挂图的形式展示在全班学生面前。教师边讲解边演示,逐一讲解队员站位和跑动路线以及相应的对策,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战术,领会战术的精髓。
剖析:战术变化多端,教师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运用图片,就可以把复杂的比赛状况,抽取出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定格纸上,呈现在学生面前,加之教师用双色棋子代替双方队员,通过棋子移动和教师的讲解,根据比赛中的各种变化一一列举相应的对策,图片讲解,适时进行示范,这样动静结合,会使学生领悟战术实质。
五、借图激励,提升信心
案例:在分腿腾越山羊教学中,一位老师进行了专项准备和动作示范后,随即安排学生尝试练习,结果学生总是“临阵怯场”,虽然教师在旁边进行保护与帮助,但学生就是不敢跨越心中的那道坎。另一位教师则在学生尝试练习前,把同龄伙伴跨山羊的精彩图片展示出来激励学生,结果学生个个表现出跃跃欲试,练习积极性较高。
剖析:一些有难度的技巧项目,学生练习时往往有畏惧情绪,即使教师百般鼓励,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利用学生身边的例子,用相机拍成图片,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榜样,就可以很好地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还有一些项目,虽然难度不大,安全系数高,但总有一些学困生不自信,动作放不开。教学中,我们将同伴精彩的瞬间展示出来,或者将这些学困生为数不多的一次或两次比较舒展的动作拍摄下来,以激励和给其信心。当然,也可适当选用一些体育明星图片,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借助刘翔跨栏等优秀运动员的图片,激励学生练习跨练的自信心。
六、借图有法,走出误区
案例:在跳高教学中,教师先出示跳高的分解图片,替代教师的动作示范。然后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和练习,可是学生不得要领,不知如何下手。教师不得不重新示范,教学才得以继续进行。
剖析:图片形象直观,动作细节清楚,因示范不便或懒于示范时,很多教师往往用图片替代动作示范,这种做法不妥当。图片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有优点也有不足。静态是图片优点,更是缺点,不利于动作的完整展示。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图片的理解能力有差异,仅依靠图片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连贯的动作表象。教师的动作示范虽然不能定格静止,但是动作是连续完整的,容易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因此,在运用动作图片进行辅助教学时,要认清图片的性质,依据动作技术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采取图片展示与动作示范有机结合,才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七、借图遵序,避免反效
篇9
一、听课笔录
1.流淌一题多解,打开解题思路
教师:零点问题是函数的重点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请大家一起来探讨题目:“已知函数f(x)=2a+2x-3-a在区间[-1,1]上有零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的解法.
学生1:当a=0时,函数在区间[-1,1]上没有零点,不合题意,故a≠0.
当a≠0时,二次函数f(x)在区间[-1,1]上有一个零点或两个零点,故f(1)f(-1)≤0或
教师:好!一人一种方法,两位同学就给出了两种解法,打开了解题思路.学生1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将零点分布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组的问题,自然流畅.学生2巧妙地将零点分布问题转化为考察两条曲线交点个数问题,数形结合,进一步转化为解不等式组的问题,一气呵成.两位同学勇于探索,殊途同归,都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组的问题,值得大家学习.但是答案不同,问题出现在哪里?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2.审视思维过程,利用错解资源
学生3:学生1的思路容易想到,不但利用了数形结合思想,还用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但是解不等式组时出现了计算方面的错误,结果是“1≤a≤5或或a≥5”,即学生2的答案是对的.
学生4:学生2得到的不等式组有些突然,两个同学的答案不同,使我怀疑学生2的结果,顺着他的思路想下去,通过画图,感到思路其实也很简单、自然.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抛物线与直线的交点的横坐标在区间[-1,1]上;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在y轴的正半轴上,要以直线的纵截距为分类标准展开讨论.当a≤-3时,与a>0时的做法类似;当-3<a<0时,抛物线与直线从相交到相切,故得出-3<.
学生5:之所以感到这种问题的挑战性,错误常发生在所列出的不等式(组),但是,有时也发生在解不等式组.因此,解题时既要重视解题思路的探求,也要重视运算、变形等操作层次的基本功训练.当答案不同时,可以运用“一题多解”进行验证,把思路打开.
教师:有见解!学生3和学生4不但审视了两位同学的思维过程,而且从宏观着眼,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从微观入手,提出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学生5从学生1的错解和自己的解题经历出发,谈解题心得体会.请大家重新审视学生1和学生2的解题思路,思考得到的不等式组的合理性,验算结果,看看从中还能得到什么启发?
3.多向提出问题,沟通因果关系
教师:好,有点探索的味道.不过,这个问题与所讨论的题目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好哇!学生7建立了与已有问题的联系,利用学生1的方法求解,体现了一法多用.学生8更是另辟蹊径,将零点分布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问题,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两人的结果又不一样,怎样评价?
教师:学生9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验算能够“吸取精华,去掉糟粕”,谁又能够解答学生9的困惑?
学生10:问题发生在转化的等价性方面,即不是充要条件.因此,对于区间端点,还是要进行检验.
4.聚焦解题智慧,升华数学思想
教师:不错,学生10既找出了错因,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几分钟就要下课了,大家发掘一下,可能得到更多启迪,受到更多启发.
学生11:解决函数零点问题有三种途径,一是直接根据函数零点存在条件得到不等式(组);二是转化为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按照交点位置建立不等式(组);三是分离参数,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
学生12:沟通了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函数在给定区间不单调,其本质是它的导函数在这个区间有零点,且没有相同的零点,2009年高考数学浙江卷文科第21题第(Ⅱ)问、理科第22题第(Ⅰ)问(其实就是学生6给出的题目)都是这样的问题.
学生13:我用学生8的方法求解第一个题目,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在分离参数时遇到要考虑系数不为零的问题.
学生14:学生11概括的三种方法,都是在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指导下,得到不等式(组),体现了数学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指导作用.
学生15:说实在的,这些问题我感觉较难,难就难在如何正确得到不等式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找到了破解“含参函数零点(不单调)问题”的思想方法.
学生16:当我们遇到不太容易的问题时,我们要联想与之相关的问题,用熟悉问题的处理方式、已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当不太容易的问题得到解决后,我们还要联系与之相关的问题,比较分析,组题研究,以寻求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
教师:真是太好了!学生12沟通了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多题归一,有化归意识;学生15给这节课的问题“命名”,给出了问题的识别标志;学生11总结得到这类问题的三种解法,为大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14结合探索过程,概括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经过学生16的升华,升格为我们处理不太容易问题的思想策略;请大家关注学生13的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对这节课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我想大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教研思考
1.生“动”:发挥例题教学的基本功能
文[1]认为,“生动”课堂的内涵还应涵盖学生的表现,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课堂,即“生动”课堂要求生“动”,这里的“动”不仅要有“学生的说、学生的做”这些显性的动,更要有“学生的思、学生的想”这些隐性的动.
应该说,案例中教师给出的例题对学生具有智力挑战性.但是,作为高三第一轮复习的一节综合应用课,具有思维训练的价值.本节课中,“学生的说、学生的做”这些显性的动比较多,有15位学生上黑板进行板书或发表意见,教师给出例题后,学生进行了8分钟的自主探索,就是学生5谈解题心得体会后,教师还要求学生“重新审视学生1和学生2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生“动”,增加了学生的体验、说的底气;生“动”,提供了思的素材、思的线索;生“动”,带动了学生的思、学生的想”,发挥了例题教学导思、导行等方面的基本功能.
其实,例题教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例题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发展数学能力,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环节.按照一定的教学意图设置一定的例题,是发挥例题教学基本功能的基础.正例可以同化知识,强化数学概念;反例可以顺应知识,重组认知结构;匹配好的例题、练习题的解题教学,可以训练思维,引领研究性学习.
当然,一个例题不可能承载众多的教育功能,就是有较多的教学功能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毕竟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按照教学目标设计例题教学,以发挥例题教学的基本功能、保障教学意图的落实.对于学生确有困难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先审题,探求出解题思路后,再让学生动手去做、去落实.对于一般的例题,可以让学生先做、先尝试,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组织学生去研讨.
2.“互动”:突出例题教学的主要功能
文[2]认为,“在培养思维能力的成效上,对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和维度上开掘100次,比对100个问题各只浅挖1次的效果要好得多”.
案例中,对例题的“开掘”有独到之处.教师给出例题后,学生进行了8分钟的自主探索,从不同维度进行“开掘”.15位学生上黑板进行板书或发表意见,在互动中汇集他们从不同层次和维度上“开掘”得到的信息,生成新的“开掘”点和“开掘”方向,引发思维“风暴”,时而发生认知“冲突”,引出探索问题;时而产生思维“碰撞”,闪烁理性智慧.互动,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心灵感应;互动,产生了各种“意外”、探索氛围;互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运动,突出了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功能.
一节课,例题教学的主要教育功能是什么?这既取决于教学目标,又取决于学生的现实水平,还取决于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及教学立意.从听课笔记中可以看出,本课例中教师试图通过解剖所提供的问题,引导学生探求解决“含参函数零点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抓手”,培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也可以看出,素材选择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法有利于落实教学意图、突出思维训练功能.
3.“联动”:追求例题教学功能最大化
篇10
一、借助多媒体,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我国的汉字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它结合了数千年的文化精髓,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了。让学生在学会汉字的同时,感受到汉字的无限魅力。如教学象形字“鱼”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看到“鱼”字的“”变成了一条鱼的头,“鱼”的中间一个“田”变成了鱼身,“鱼” 下面的“一”变成了鱼的尾巴,一条小鱼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接着反向演示,鱼慢慢演变成大篆的“鱼”字,再慢慢演变成小篆的“鱼”字,接着变成隶书的“鱼”字,最后变成楷书的“鱼”字。每一次的演变,同学们的眼里都会发出惊奇的光芒,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汉字的优美。其它的象形字如鸟、燕、山、水等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演变。
二、借助多媒体,体会语言的形象美
1、声音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播放配乐朗读录音,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充满感情的语言的启迪引导,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就会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得到了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甚至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文并茂、文质兼美,适合借助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进行审美教育。如教学《笋芽儿》时播放配乐朗读,以清脆悦耳的乐声反映“小小音乐家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上弹奏乐曲”的情景,用悠扬的舞曲表现笋芽儿钻出地面观看春景和长大成材翩翩起舞的场面,整个配乐朗读音调和谐优美、节奏明快流畅,学生如临其境,怡情悦性,陶醉于充满自然美的大自然中。如果学生再遇到相似的自然 美景,那么表现美的欲望定会油然而生。
2、画面创造美。
在教学《我的战友》过程中,适时出现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彩色图片,将画面形象和语言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为集体潜伏成功,自己强忍被烈火焚烧的剧痛而一动不动的高度组织观念。于是,这位严守作战纪律的钢铁战士形象便会自然矗立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受到了伟大崇高的灵魂美、奉献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借助多媒体,抒发内在情感美
俄国艺术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要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的价值规念。如《纤夫》的影像资料中,青山绿水的秀美及船夫的劳动美平行交织在同一个画面上,采用大景深的镜头:(远景)——两岸峻秀的青山,蓝天;(中景)——一弯绿绿的河水和河岸雪白的鹅卵石;(推进)——鄂西山区特有的龙尾船和一群赶集归来的土家少女;(特写)——水中船的影和插入水中的粗壮的船篙;(摇起)——身如弯弓般用力撑船的青年船夫……在整个欢快恬静的意境中着力表达了纤夫的力与美,表现出劳动创造美的鲜明主题。
四、借助多媒体,注意交际语言美
语言美包括发音正确、说话文明、富有感染力。多媒体技术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美能起到重要作用。
1、听录音,说正确。
刚入学的儿童,其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着缺陷,最明显的是夹带方言土语。课文的录音发音标准、语调优美,学生通过听录音、跟读,就能逐步改正自己的发音缺点。
2、看动画,说文明。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