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的表现症状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内科的表现症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神经内科;猝死;临床分析;肺病病变
猝死指的就是意想不到的,非外力作用而引起的一种突然死亡现象,由于其发生的突发性特征,因此,即使是住院的患者也常因抢救不及而导致患者死亡。文章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4月神经内科20例住院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回顾性的分析20例患者在猝死前的临床症状,并对其发生猝死的原因进行有效性分析,现将分析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文章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4月神经内科20例住院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所有患者中男12例,女8例,患者的年龄均在60~8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8±4岁。所有患者中,有脑梗死患者12例,格林巴利患者2例,蛛网膜下腔、脑出血各3例。并且所有患者有3例患有有冠心病史,12例患有高血压病史,10例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和慢性支气管炎。
1.2方法
对所选取的2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在发生猝死前的临床病症、治疗记录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该20例患者发生猝死的原因与发生猝死的时间。
2结果
所选取的神经内科20例住院患者发生猝死前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发现该20例患者发生猝死的原因有:①中枢性呼吸衰竭10例,占总患者人数的50%;②肺栓塞4例,占总患者数的20%;③心源性猝死4例,占总患者数的20%;④不明原因2例,占总患者数的10%。同时所有患者发生猝死的时间在当天10h之内的有15例,发生在10h以后的有5例。
3讨论
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多为老年人,普遍存在着意识障碍、肢体行动不便且反应迟钝的特点,因此,在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很多,任何一种情况都可能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从而给病人带来痛苦,严重者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而猝死又是一种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性的,在人们意料之外的自然性死亡事件。在本此研究的20例神经内科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病情均处于稳定或明显改善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猝死变化,因此,为找出该20例患者突发猝死的原因,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有5例患者在猝死前突然表现为大汗淋漓,出现呼吸不规则的情况,且患者的双侧瞳孔发生缩小或不等大的变化,然后呼吸突然停止,随后心跳也停止了;此外,还有4例患者在猝死前同样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经过对其血气进行分析,提示为出现低氧血症,且D-二聚体表现为升高症状,未对其进行肺部螺旋CT增强扫描就发生猝死,因此,在临床上考虑为肺栓塞[2];另有2例患者由于是在睡眠中猝死,因此,原因不明。在所有的20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属于长期卧床患者,患者发生猝死的时间在当天10h之内的有15例,发生在10h以后的有5例。
对所有患者猝死前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可将该2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原因分为四个:①中枢性呼吸衰竭10例;②肺栓塞4例;③心源性猝死4例;④不明原因2例。其中,由于神经内科的患者多为老人,且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肢体不便、反映迟钝等,因此,患者需要长期的卧床修养治疗,从而容易形成血栓并导致肺栓塞,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就有4例患者发生肺栓塞情况而导致猝死,占了总患者人数的20%。同时,在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不少患者患有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而该类患者又经常会发生心瓣膜病变或心血管病变,或者是引起其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诸如心律失常、心电复级改变等异常情况,从而导致出现心源性猝死,特别是对于那些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其心、脑、肾等血液供给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的下降,而在夜间发生血压下降的情况较多,从而易导致患者出现心脏和肾脏缺血性症状。在本次研究的患者中,有4例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占了总患者人数的20%.
此外,通过对20例患者发生猝死的时间进行统计,发现患者的猝死时间多在当天的0h~10h之间,因此,清晨是本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高发时间。而临床上对患者发生猝死的时间进行研究表明,清晨5时59分是卒中后死亡时间的高峰期。就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清晨患者的神经激素和神经递质的调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加剧了患者的神经细胞的死亡和机体应激能力的下降,并使患者的病情恶化。同时,清晨时期,医护人员都比较疲惫,疏于对住院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且患者由于在夜间时血压是处于最低的状态,而到清晨又急剧的上升,这样一个强大的发差也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症状,从而诱发猝死[3]。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医务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脏、肺部病变等症状变化的严密观察,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减少猝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灵芝,金国飞,柯绍发.神经内科住院病人20例猝死原因的临床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9(6):466-467.
[2]王朝蓉.28例内科住院病人猝死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9,5(1):16-17.
[3]周艳红.护理安全管理在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8):2222-2223.
篇2
【关键词】 神经内科;头晕;病因分析;诊断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research etiolog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dizziness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d to guid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There were 100 patients in our department with main symptom as dizziness, and their etiology of dizziness was diagnosed and analyzed by clinical data collection combing with assistant examination. Their data were taken into statistical processing for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Results Among 100 patients in this research, there were 43 male cases and 57 female cases, aging 15~82 years old, with mean age as 61 years old. Their dizziness types included central dizziness, peripheral dizziness, psychogeny dizziness, systemic disease dizziness and dizziness induced by other cause, accounting respectively for 21%, 47%, 4%, 27% and 1%. Among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dizziness, there were 12 cases with Meniere’s syndrome and 35 case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There were 10 cases with age ≤ 45 years old [4 male cases (40.0%) and 6 female cases (60.0%)] and 90 cases > 45 years old [39 male cases (43.3%) and 51 female cases (56.7%)]. Curative effect by dizziness therapy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 Conclusion Peripheral dizziness is the most common dizziness type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d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s the major type. Age and gender show influence on occurrence and treatment of dizziness. Morbidity is high in female and elder cases, than in male cases. Obvious clinical symptoms of dizzines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dizziness.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Dizziness; Etiological analysis; Diagnosis
头晕是神经内科最为多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以头晕为主诉的患者占神经内科门诊量的5%~10%[1], 头晕又称眩晕, 临床其病因多种多样, 除神经内科原因, 还涉及耳鼻喉科及内科范围, 故在神经内科中, 头晕是较为复杂的疾病[2]。虽然头晕很常见, 但在实际临床中对于其诊断, 还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不同原因引起的头晕, 因为症状相似, 有些医生可能在选择诊断方法上会发生混淆, 从而延长确诊时间, 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3]。本次研究选取了2015年2~7月100例神经内科头晕患者,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基本病史等, 结合相应辅助检查, 明确诊断;并将100例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5岁)和中老年组(>45岁), 根据不同病因给予各自治疗, 进行治疗效果的观察分析;本次研究旨在分析神经内科头晕的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 以指导实际临床对于头晕的诊断与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2~7月神经内科100例头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5岁, 10例)和中老年组(>45岁, 90例)。中青年组中男4例(40.0%), 女6例(60.0%);中老年组中男39例(43.3%), 女51例(56.7%)。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头晕, 病程11~40 d, 平均病程(20.0±6.7)d。患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 或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站立不稳等症状, 或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的发生。
1. 2 不同类型头晕诊断标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4]:某种特定诱发的眩晕, 改变后眩晕症状缓解或消失, 通常发作时间
1. 3 方法
1. 3. 1 病史采集 收集整理100例头晕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眩晕诱因、缓解方式、持续时间、与活动影响、伴随症状以及合并症的有无等。与此同时结合一定的辅助检查, 如Dix-Hallpike试验、头颅CT、核磁共振成像(MRI)、颈部血管超声、心电图等进行诊断。
1. 3. 2 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头晕拟定各自治疗方案: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进行手法复位;系统性疾病性头晕积极治疗原发病;精神障碍性头晕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等。对中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分别进行对症治疗, 观察记录和比较3个月后两组的治疗效果。
1. 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头晕症状基本消失, 各项检查基本正常;进步:头晕症状仍然存在, 但较治疗前症状轻, 各项检查情况好转或轻微缓解;无效:头晕症状没有得到缓解, 各项指标显示仍然异常。有效率=(显效+进步)/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男女患者年龄分布情况及各自所占比例 本次研究共选取100例头晕患者, 其中男43例, 女57例;年龄15~82岁, 平均年龄61岁。其中15~30岁男性占2.3%, 女性占比为0;30~45岁男性占7.0%, 女性占10.5%;45~60岁男性占20.9%, 女性占21.1%;60~75岁男性占37.2%, 女性占36.8%;75~82岁男性占32.6%, 女性占31.6%。见表1。
2. 2 100例头晕患者病因分布情况 选取的100例患者中, 中枢性头晕患者21例(21%), 周围性头晕患者47例[其中美尼尔综合征患者12例(1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5例(35%)], 精神障碍性头晕患者4例(4%), 系统性疾病性头晕患者27例(27%), 其他原因导致的头晕患者1例(1%)。见表2。
2. 3 中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 中青年组显效6例, 进步3例, 无效1例, 有效率为90.00%;中老年组显效8例, 进步44例, 无效38例, 有效率为57.7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头晕又称为眩晕, 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 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症状。发病较急, 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4 h, 多数持续时间为数分钟, 少数由于缺血引起的头晕持续时间长, 可达几周或数周, 的改变可以诱发头晕。头晕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口周麻木、行走不稳、向一侧倾倒等症状, 若为系统性疾病性头晕, 会伴有相应系统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通常, 神经内科的头晕分为旋转性头晕和一般性头晕。旋转性头晕按其病因分为周围性头晕和中枢性头晕:周围性头晕指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病变所致的头晕, 常见于美尼尔综合征、迷路炎、药物性眩晕等;中枢性头晕是由大小脑、脑干及脊髓病变引起的, 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等。一般性眩晕多由精神障碍、系统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精神障碍性头晕多伴有精神的紧张焦虑、睡眠障碍。系统性疾病性头晕则随着不同系统发生的不同病变, 有着不同的伴发症状, 如心源性头晕常见于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 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等。其他原因如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在神经内科头晕的诊断中, 辅助检查是鉴别与确诊的必要环节, 进行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Dix-Hallpike试验。采用前庭功能检查、电测听等检查前庭功能, 以确诊前庭性头晕;应用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椎动脉等, 以确诊后循环缺血引起的头晕;头部CT和MRI, 用于确诊中枢病变。颈椎影像学检查可以排除颈椎病引起的头晕症状, 明确检查方向。
本次研究显示周围性头晕、中枢性头晕和系统性疾病性头晕为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 中枢性头晕占21%, 周围性头晕占47%, 系统性疾病性头晕占27%。其中周围性头晕中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率最高。在神经内科的头晕患者中, 女性多于男性, 且中老年发病率高于中青年。有研究结果显示, 女性头晕发生率高于男性, 其原因可能与激素水平有关, 在女性特殊生理时期, 内分泌的紊乱可能引起头晕, 并且女性情绪波动较男性大, 且容易受社会家庭因素影响[8, 9]。
在头晕的治疗过程中, 年龄因素对头晕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 呈负性相关, 年龄越大, 对头晕的治疗效果越不明显。其原因可能与身体机能与代谢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减退有关。与此同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 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 中老年病情较中青年复杂, 治疗效果不容易显著, 且容易反复。
综上所述, 头晕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症状, 很多原因均可引起头晕的发生, 影响因素也很复杂。临床要注意鉴别, 合理选择应用辅助检查手段, 以求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明确诊断, 以便能够对头晕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巩忠, 郑典刚, 蒋初明, 等. 神经内科门诊主诉头晕患者病因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3):409-410.
[2] 刘坤梅, 莫燕, 佘晓秋. 神经内科门诊685例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3, 36(3):268-269.
[3] 邱峰, 戚晓昆. 605例神经内科门诊头晕患者的病因分析.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2, 18(3):180-181.
[4] 张素珍, 吴子明, 赵承军.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治疗.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3, 1(2):42-45.
[5] 车莉. 梅尼埃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 中外医疗, 2008, 27(21):32-33.
[6] 冯云萍. 80例门诊头晕患者的病因探讨. 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6):137-138.
[7] 王道俊, 谢燕. 探析眩晕的诊治方法和临床误区.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 11(25):192-193.
[8] 赵景燕. 对神经内科门诊110例头晕患者的病因进行探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52):16.
篇3
【关键词】神经内科;病人;头痛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70-02
头痛作为神经内科患者疾病当中最为常见与重要的症状。对于神经内科医生而言,因其病因较为复杂,为诊断与治疗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认真观察病人发生头痛的症状,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从而为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及时提供富有价值的依据,及时争取时间,运用积极而有效治疗措施,全力挽救患者生命与减轻患者病痛。在此,笔者将岁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来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580例头痛患者的病因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本院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病人,共计580例,其中男236例,女344例,年龄为26岁至86岁之间,其中26岁至40岁183例(31.55%),41岁至60岁251例(占43.28%),61岁至80岁133例(占22.93%),80岁以上13例(占2.24%)。
1.2 主要症状
头痛的部位分别为全头痛者176例(占30.34%),左侧或右侧头痛者280例(占48.28%),局限性头痛124例(占21.38%)。全部病例都进行检查血常规检查、头颅CT或者MRI检查、TCD检查、血糖与血脂检测。
2 结果
头痛的症状主要有:全头痛者占30.34%,左侧或右侧头痛者占48.28%,局限性头痛占21.38%。病因分别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肿瘤及其他不明原因性头痛。
3 讨论
3.1 头痛病人的分类
头痛病人在全部神经内科门诊中占据了2/3左右,究其病因,主要是由患者的颅内结构性病变所造成的,但是也有是由非颅内结构性病变而造成的。本组病例中的偏头痛占据了一半左右,而且诊断都较为困难。有研究指出,依据患者的病史可以准确地诊断出偏头痛,这五个能够帮助进行偏头痛诊断之预测因素可以概括成POUND,P是指搏动性头痛(pulsating),O是指持续时间为4至72h(hours),U是指头痛是单侧的(unilateral),N是指头痛发作时伴有恶心症状(nausea),D则是指头痛造成的机体无能(disabling)。其结果显示为符合以上五个因素中的4个,诊断为偏头痛的拟然比(LR)是24,而符合以上3个或者2个因素的LR则分别为3.5与0.41。目前,产生紧张性头痛(HT)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明了,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压迫或者紧束感,系非搏动性;二是轻度或者中度;三是双侧性;四是行走楼梯或者类似的日常活动时,头痛并不加重;五是没有呕吐与恶心现象,可以存在畏光或者畏声现象,但是不存在本组资料所显示的脑结构性病变所造成的头痛比例偏少,但是,对于急性头痛病人的诊断一定要注意到以下方面:突发性的严重头痛病人一定要先考虑到一个重要的病因就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一疾病未必是常见的原因,但是,常常因为再出血而显著地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同时,因为脑膜炎会出现快速的进展,甚至有死亡之可能,因此在诊断神经内科的头痛病人时应当联系到此病。
3.2 头痛发生的时间
头痛的发生时间非常快,而持续时间比较短的主要是脑血管性头痛等功能性疾病,而慢性持续进展性头痛则主要是由器质性病变而引发起,比如,脑肿瘤与硬膜下血肿等,主要是早晨时头痛的症状最重。三叉神经痛则主要发生于白天,持续的时间较短,而高血压头痛主要发生于晨起时分,偏头痛发作时一般在早晨会有预感,而持续时间大约为数小时。
3.3 头痛发展的速度
一般是观察患者头痛发生之时的快、慢等情况,主要是指分清是突然发生的,还是缓慢发生的。比如,患者在脑出血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而头痛则表现为病人忽然感觉到爆烈样的剧痛,而突发性头痛也往往常见于偏头痛。头痛缓慢发生的患者存在进行性加重,主要是伴有高颅压者,大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与脑瘤等。
3.4 头痛的剧烈程度
头痛程度大多受到病变的部位与个体反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头痛的程度并不能反映患者疾病之轻重。头痛一般分为剧烈痛、中等度痛与轻度痛等三类,比如,三叉神经痛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痛属于剧烈头痛,而脑肿瘤与慢性炎症等则属于中等度头痛。
3.5 头痛的伴随症状
患者发生头痛时,一般都伴随着其他症状,比如,生命体征的变化、意识状态的改变、出现精神障碍、瞳孔出现变化、肢体活动突然受限、恶心呕吐等。一些患者还会出现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的失常,体温的升高,甚至还有患者会出现持续性高热,而脑肿瘤病人则伴有复视、呕吐等;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会突然出现头痛加重,并伴有恶心与呕吐;意识障碍患者则会有第二次出血的可能性。
3.6 头痛的治疗成效
对于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及时调整治疗计划,并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比如,高血压性头痛者经过调整治疗,其血压下降后头痛程度就会减轻;颅内压增高性头痛则可以运用脱水剂进行治疗,使头痛症状得到缓解;神经官能症性头痛患者在经过心理治疗之后,可以有效缓解头痛症状。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鉴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由于现代人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及人际关系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导致神经内科患者的头痛发病率不断上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重点关注脑结构性病变所导致的头痛,还应当高度重视对偏头痛与紧张性头痛之治疗诊断,并运用综合性的治疗手段,从而为更多的神经内科病人解除病痛。
参考文献:
[1] 刘若卓. 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的诊治[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6).
篇4
低血糖症在老年糖尿病病人中较常见,症状、体症不典型,常于神经内科就诊,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严重后果,现对我院神经内科近5年内收治的老年低血糖症32例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72岁,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2个月~15年,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有使用降糖药物史,其中18例口服含有格列本脲中成药,8例长年口服格列齐特或格列奎酮,6例使用胰岛素,伴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5例,既往脑血管意外史17例,肾功能不全3例,心功能不全1例。
1.2临床症状意识障碍8例,发生嗜睡、朦胧、甚至昏迷;癫痫发作4例;精神障碍15例,如精神不集中,举止失常,性格怪异,定向力、识别力、记忆力减退,伴恐惧、慌乱、燥狂或木僵等;脑散在局灶征象12例,如锥体束征,偏瘫,失语,震颤,舞蹈动作,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改变等。患者均无发作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冷汗、面色苍白、心悸等。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者19例,房颤3例,ST~T改变22例。所有病例均行急诊颅脑CT检查,其中示低密度灶23例,脑萎缩2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3例。所有病例确诊时检测血糖浓度均小于3.0mmol/L,均符合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1]。
1.3 首诊情况32例低血糖症患者初始诊断为神经症5例,癫痫4例,脑血管意外1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5例。在明确诊断为低血糖症后,经静脉补充高糖后,症状明显好转。其中有3例反复出现意识障碍及脑散在局灶征象,给予持续静脉补充葡萄糖,并监测血糖,3日后病情稳定。3例血糖稳定后仍有偏瘫、痴呆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征。 1例虽意识恢复,诱发心衰加重,经纠正心衰治疗,病情无好转,临床死亡。
2 讨 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症原因[2,3]:(1)老年人高糖激素调节功能降低,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及皮质醇分泌障碍,血糖变化时不能有效调节;(2)老年患者往往肝肾功能有所减退,中、长效降糖药物(如格列本脲等)半衰期长,代谢缓慢,容易在体内蓄积;(3)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可与磺脲类降糖药物发生作用,例如水杨酸类,β受体阻滞剂等,此类药物可以降低降糖药物在肝、肾的排泄,增强降糖药物的效应;(4)老年患者低血糖症发生时冷汗,面色苍白、心悸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体征不明显,老年人对此类自主神经症状感知降低,常常不能判断低血糖的发生。
防治措施:(1)对就诊于神经内科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规检测血糖和尿糖,一旦确诊低血糖,应及早治疗,避免留下后遗症;(2)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加强糖尿病的卫生宣教工作,正确使用各种降糖药物,避免使用中、长效降糖药物,如格列本脲(优降糖),以免药物在体内蓄积造成低血糖,有些老年人服用这些长效降糖药物时间较长,药物在体内蓄积不能在短时间排除,低血糖症会反复出现,甚至造成不可逆损伤,医生应高度警惕;(3)加强老年糖尿病病人血糖的监测,根据血糖调整降糖药种类和剂量;(4)对于糖尿病病史较长并发糖尿病肾病的病人,更应警惕低血糖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5.
篇5
为期不足两个月时间的课间实习结束了,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我的收获并没有因为时间短暂而减小。短短的课间实习对于对于我未来的发展方向乃至对于我的医学生涯产生了极大极深远的影响。现对我在课间实习期间的一些所获所感所思所悟分述如下:
在整个实习期间,我所感受最深的就是自己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和牢固,无论是西医基础还是中医基础。比如说在西医临床方面,没有实习之前,我特别想看一些真正的医学影像学的资料,x线,ct,核磁图像,但是真正看到那些资料时,一下子就懵了,满视野的什么也看不明白,人体头部ct影像的各个结构都分不清,中医说知常达变,只有知道了正常的组织结构,才能看出异常表现,所以我在实习时只能用对比的方法看出异常表现。附属医院实习报告由课堂作文网提供!
中医方面,在跟着闫洪臣老师出诊时,我进行一些过简单的病史采集,记录主诉和症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面对纷乱复杂的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没有办法很快的进行分类整理,接下来的分析也就受到了影响,老师说,临床辨证论治就应该把复杂的症状尽可能少的病因病机解释,这就是抓病机是论治的关键。而这一切都说明自己的基础知识应该进一步加强巩固。明白了自己缺什么,才知道自己在以后的时间里应该作什么,应该补什么。努力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奋斗也有了目标。
在疗区实习期间,我所在的科室是内一科,也就是神经内科。在神经内科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熟悉了神经内科的工作环境,知道了神经内科的工作学习中心。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在学习上自己要积极主动,不明白就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向同在科室里的学长请教。老师知道很多,临床经验很丰富,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个空白,需要我们用心学的内容很多,但是老师并不知道我们究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想教我们,却并不知道我们究竟想要知道什么。
这时就需要我们自己积极主动的去问,老师就会尽其所知的给我们解释,还会尽可能的扩展讲一些相关的外源性的知识,让我们提高。甚至老师自己不是特别熟悉了解的内容,他都会通过向其他更高水平的老师请教,然后给我们自己满意的答复。在实习结束之后,我们同学间相互交流就发现,那些问的多的同学知道的就多一些,学的就多一些。总之,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其次是,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巴氏征、戈登征这些在神经内科常见的阳性体征,我们在书上看了一遍又一遍,印象总不是特别深刻,容易遗忘,但是在临床上只要见过一次,第二次再见就能很快的进行认定。还有基本的体格检查,临床上表现就是跟教材上不完全一样,有一些简单容易操作的检查方法是看多少书都无法学会的,因为书上不会那样写。
比如说视野偏盲的检查,书上讲的视野偏盲检查应该用眼科的专用设备,但是在神经内科,由于一些脑血管意外,视神经会受到损伤,就会出现视野偏盲,如果用眼科专业设备检查的话有些不实际,通常会用一根线或者是听诊器也可以,拉出一段,让患者指出线的中点,凡是不能正确指出中点而偏向一侧的就是视野偏盲,最简单的是,把两只手分开,让患者指出中点。书上的理论操作无论在心里多么熟练,如果不经过临床实际操作的磨练,也不能很快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即使是简单的血压测量,如果不进行实际操作的话,也是很容易测量错误的。游泳教练不会游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作为未来医疗活动的实践者,我们应该学好理论知识,同时也应该亲自进行临床实践。
在附属医院实习期间,我有幸能够参加教务科安排的跟名师出诊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仅仅在疗区实习,而不能接触门诊临床的缺憾。我所跟随的老名医是闫洪臣教授。在跟随闫老出诊期间,我不止一次见证了中医药的神奇疗效,以往在觉得中医药的疗效神奇或者说是听别人说,或是在历代医家的医案中看到所述中医效果立竿见影、效如桴鼓,却是并未亲眼见过。有一个双手颤抖的患者,这是一个很难治疗的病,但是用了闫老给开出的药,两付后手就不抖了,效果特别明显。百闻不如一见,这个病例我印象十分深刻,也是这个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和学好中医的信心和决心。
xx老在出诊期间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经典内容,有时候会在诊病期间用经典语句解释患者的病症。闫老每次出诊七点就开始看病,虽然正式上班时间是八点;闫老每次出诊只有上午半天,但每次看病都会看到下午,中午从来不休息,直到把所有患者看完;端午节那天是周一,是闫老出诊的时间,闫老照常出诊。有人问为什么,闫老说,很多患者是从外地过来的,如果不出诊他们就要再等两天才能看上病,多在这一天就会多花一些钱;闫老开药都是一些普通的药,很便宜的药,都是为了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闫老的博学和严谨,时时处处为患者考虑的做法深深地影响了我。很值得我们这些中医的继承者、未来医学的从业者好好学习,好好继承,继承医术,继承医德。
跟x老出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清楚了自己的未来中医路该怎么走,怎样会走得更好,虽然学医没有什么捷径可寻,但是经过前人指点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那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高人散步。读万卷书就是阅读大量的医学书籍,虽然我们不可能经历一切,但是书给了我们去了解一切的机会和途径,中国医学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来的医学书籍如汗牛充栋,应该好好利用。
医学的路就是临床实践,走医学的路就是进行临床实践,走万里路就是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在真正的实践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与高人散步就是与大家、名医请教交流探讨,关于医学的理论、临床实践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方方面面,有时候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高人一句话就可以让我们恍然大悟,如醍醐灌顶一般。高人的言传身教更是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灵光无限。这就是与高人散步的重要性。
篇6
1.1镇静在镇静用药方面,对所有护理工作者进行培训与考核,考核不通过者继续学习,不予上岗。临床护士必须充分了解镇静药品选择、用量、具体使用方法等,并对每一位患者的镇静应用进行详细的登记。
1.2压疮对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方面,要尽量避免压疮的发生以减少患者病痛外其它痛苦,就采取以下措施:①经常让患者翻身,最好每2h左右翻身一次,无法自行翻动的患者应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帮助翻转;②无法自行翻身的患者最好使用气垫床;③已出现压疮的患者,在压疮处可使用红花酒精进行按摩;④体型消瘦以及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可以在其易发生压疮的部位提前做棉垫保护处理;⑤注意患者饮食营养的调节。
1.3低颅压综合征针对低颅压综合症的护理对策包括:①随时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始终保持压力在70~200mmH2O范围以内;②尽量避免患者的颅内压升高,对增高的情况及反应做好鉴别工作;③及时调节脑室引流管至适当高度④给患者进行挪位时要先行夹闭引流管,等患者归位以后再放开管道继续引流;⑤对患者所用病床的床头高度要适当调整,一般在15~30°之间,以保持患者的舒适。
1.3其它护理风险要求护理人员必须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在病床进行床栏保护、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各类医学知识的宣教、及时调整患者和家属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加强病房的巡视、积极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等,以减少此类意外事故的发生。
2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于出院前记录其发生护理风险的情况,并进行统计与比较。
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如表1,研究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讨论
神经内科患者由于临床多插管、长期卧床等,对护理的要求相对较高,患者也易发生压疮、误吸等护理风险问题。因而探讨和研究护理风险因素,并有效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组研究中我们发现,误吸、镇静、压疮、低颅压综合征均为神经内科的主要护理风险,笔者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手段,发现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相对较高,而在风险分类的基础上针对各风险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与手段再实施临床护理的研究组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就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护理风险于神经内科临床具有危害性,护理工作要围绕可能发生的各类护理风险开展,从而减少风险的产生,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根据笔者提临床经验总结分析,神经内科护理风险的造成主要包含如下原因。
5.1造成误吸的因素神经内科患者多数因各类病症造成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减弱,从而导致患者的吞咽功能受限,昏迷者的吞咽功能或咳嗽功能甚至可能消失,患者大量的脑脊液漏、气管插管气囊的压力过低、或者是留置的胃管以及鼻饲不正确等问题,也是引起误吸的因素之一。
5.2镇静对于神经内科危重患者来说,多数因病情造成疼痛、意识混乱、颅内压过高等问题,临床为缓解患者痛苦,多采用镇静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一方面稳定患者的情绪与行为,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氧耗和颅内压力,较好地保护患者脑细胞。但是,临床上出现镇静护理风险情况多因护理人员对于镇静药品选择、用量、具体使用方法等掌握不全面、使用不当等而造成,当镇静药物注射时护理人员未能准确评估镇静深度时,极易引起患者脑灌注压异常发生,患者易呼吸不良,使对病情的观察与把握也提高了难度。因此,在对镇静的使用与护理方面,护理人员应进一步做到专业、细致、谨慎,且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丰富的医护专业知识。
5.3压疮压疮是临床病患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危重病人身上,多因不能翻身或卫生情况不佳等因素造成。
5.4颅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低颅压综合征较常发生在腰穿、休克、颅脑外伤、脑脊液过度引流脱水过多、过度换气等问题的患者身上,临床上多表现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听力下降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引发颅内出血或者是脑疝等并发症,危急患者生命健康。
篇7
手抖未必就是“帕金森”
42岁的陈先生,每回给人倒水时,拿茶壶的手就抖得厉害。有好友提醒他,手抖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陈先生却不以为然,笑着说:“我从高中开始就有这毛病了。”
有关专家说,手抖虽然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但手抖不全是帕金森病的表现。有一种病叫做“原发性震颤”,又称为良性震颤,常有家族史,所以又称为遗传性震颤或家族性震颤。患上这种疾病,在保持某一姿势,比如拿筷子、拿水杯的时候,手就会“抖”得非常明显。但除了震颤外,并没有神经系统异常,如肌肉僵直和运动功能减退等。所以,光手抖还不能说是患了帕金森病。
早医治早缓解
帕金森病是一种让人很郁闷的疾病,因为常常会让人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走路,却迈不开步子;想翻身,却用不上劲,动弹不得;想说话,话到嘴边却又记不得。“得了这个病,心情很抑郁,那种感觉很痛苦。”患了帕金森病的刘大爷回忆说,“六年前我就得知自己患上了这种病,当时的症状就是手抖,然后字越写越小,双腿越来越僵硬,走路缓慢,有时还绊倒。”在医院确诊为“帕金森病”之后,刘大爷就一直按医嘱服药,现在症状已经缓解了不少。
专家解释说,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目前,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已经高达200万左右,占老年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说,100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帕金森病患者。
早期患上“帕金森”的时候,如果不治疗或者不规范治疗,病情会进展比较快,最后就会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患上老年性痴呆。
帕金森病患者需终身用药
目前,市面上不少报纸广告宣称,帕金森病可以根治。专家强调,帕金森病的治疗是终身的,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还是手术,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
专家表示,左旋多巴类药物虽然能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但剂量需要不断调整增加,用药3-5年后,50%的患者都会出现“剂末现象”“开关现象”等运动并发症,如身体不由自主摇摆、点头等,而药物控制震颤的疗效却逐渐减退,让许多帕金森病患者因此患上“心理病”。
专家认为,当前治疗帕金森病的策略是在年轻患者中尽可能推迟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早期选择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这样既能有效控制震颤,又能同时缓解患者抑郁、情绪障碍等非运动症状。更重要的是,推迟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也就推迟了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时间,从而避免患者陷入心理阴影。
相关链接
篇8
神经内科常有老年人脑梗死,脑出血等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重症患者的接诊,对急重症患者实施监护,使用监护仪也就较为普遍,成为护理工作中重要措施。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检测技术,对病情进行周密的观察,及时的发现病情的变化,治疗和维持生命器官功能,预防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发挥了积极地作用。监护仪的使用无疑对我们在重症病患的护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我们也总结发现一些问题,该如何对策,特研讨如下:
1 监护仪使用中常见的问题是电极片粘贴部位过敏
轻者皮肤瘙痒,发红,重者局部形成小水泡。例如,我们监护的一例重度颅脑损伤深度昏迷患者,在接通监护仪后3小时后,粘贴片局部出现小水泡。虽然护理人员及时发现经积极治疗没有发生并发症,但也出现了病人痛苦的躁动。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密切观察局部的情况。及时更换电极片。我们的做法是用丙酮或乙醚-酒精混合液,轻擦皮肤。在遇到胸壁长毛者要局部剃毛,用酒精脱脂。这样电极才能尽可能减少皮肤阻力,才能保证心电图记录质量。并在更换电极片时一定要注意略移换粘贴的位。以避免电极片过度刺激引起的不适感,更重要的是在更换电极片时就便于仔细观察局部情况如出现皮肤发红、痛痒就要涂以皮康霜或皮炎平霜,尽早减轻过敏的症状避免加重形成小水泡。
2 监护线过多也会对患者有潜在的伤害和造成不适
每个监护的病患最少要接通三条导线。多的再加上胃管、气管插管、头部的引流管等,可达7~8条之多。如果遇到病患有躁动不安的因素使病人抓住导线或把导线、管道等压倒身下,就有可能造成潜在的危险和不适。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加强床单元的护理。及时把病患床头的各种导线和引波管进行仔细的理顺,必要时给予约束、固定使病人不易触到、摸到,以减少对病患的不必要的伤害和危险。
3 监护仪造成的精神痛苦
在监护仪使用过程中,病人的多部位都被各种监护导线和导管所缠绕。
病人的自身活动必然要受到限制,他自己很难保持合适的休息姿势,会有一种强迫静卧和捆绑感就会由此产生情感上的忧郁和焦虑。本来神经内科的急重病患就多有偏瘫失语、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会有反应迟钝、心里失平、常表现出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加上监测仪的“捆绑”自然会加重病人痛苦的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更加耐心和细心,在尽可能范围内帮助病患变换以减少因监护仪带来的不适感,并要向病人讲清怎样活动而不影响监护效果。要向意识清醒,知觉敏感的患者介绍使用监护仪的目的、用途及安全性,尤其是要对监护仪的报警,要对病患做出简要的解释,使病患明白仪器是为检测病情而使用的,并非是意味者病危。让病患坦然对待自己的病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使我们的护理工作达到药物治疗都起不到的作用。
4 医护人员过分依赖监护仪提供的信息也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在我科病人使用的监护仪至少能检测病人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尖端科技的应用也会导致医护人员对技术设备的过分依赖,如果盲目依靠仪器提供的信息,一旦这些信息与病人的临床情况相矛盾就会导致错误的处理,使病情恶化。例如一例高血压脑出血使用监护仪的患者,在翻身前监护仪的血压显示180/110mmHg,而翻身后血压降至100/56mmHg。值班护士又连续两次通过监护仪测血压都低。而呼唤医生来又没查到低血压的征象,医生让病患平卧,在分别用水银血压计和监护仪两种方法测血压,发现血压与翻身前没有明显差别,这说明监护仪显示血压降低是由改变所引起的。但如医生片面只按低血压的显示处理错误的判断自然会错误治疗而出现危险。
这对提醒我们神经内科护理的特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急重的病患,尤其是意识不清表达不明的病人在使用监护仪时,更要多动脑筋,多看、多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正确识别仪器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多做分析,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我们科室定期考核医护人员对仪器性能掌握的情况,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等基本知识,来用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对不熟悉仪器性能的护理人员限制使用并限期学会。强调护理人员不要只注视监护仪上的图形、数字的改变,而忽视了患者的存在。要随时想病患透露必要的信息又可随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的细节。例如:口腔黏膜有无干裂、溃疡,皮肤有无出汗增多、颜色改变及肢体运动改变等,监护仪不能显示的病情变化,这样才能做好监护,提高护理质量。
5 监护仪使用造成的依赖性,这也是我们护理工作所遇到的问题
来神经内科的患者大多是发病急、病情重,不仅病人就连同病人的家属都可能伴有焦虑和恐惧。有部分的病人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威胁,过分依赖监护仪。他们可能会认为只要在监护仪的监护和医护人员密切观察下,自己的生命安全才得到保障。对危重患者满足其生存需要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解决其实际问题是医护人员的目标和义务。所以,对有使用监护仪产生依赖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说服和解释,使患者知道自身疾病已缓解,不必再用监护仪。同时更要告诉患者长期处于监护的条件下会对自己的病情恢复并不利,要避免新患者或者抢救患者时对自己的影响,而建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我们认为在使用监护仪时,护士一定要走近患者,做好四勤:口勤、眼勤、腿勤、手勤。从病患的一点一滴的变化中了解对患者产生压力的原因,善于发现问题采用不同的措施解除监护仪使用带来的问题,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主编,急救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8:18
篇9
[关键词] 抑郁障碍;脑卒中;急性期
[中图分类号]R7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107-01
抑郁障碍是脑卒中后急性期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40%[1],综合医院遇到的抑郁障碍患者比精神专科更为普遍[2]。抑郁障碍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引起临床各科的足够重视。抑郁情绪可使疾病的躯体症状加重,延缓康复,并增加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和自杀的危险性[3]。如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疲乏无力、头昏头痛、四肢麻木、全身不适及失眠等也是很多躯体疾病的临床表现,给临床医师对本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为研究急性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发生情况,本文对我科2006年1~12月诊断为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共96例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科2006年1~12月诊断为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发病2周时评定)共96例,男52例,女44例;年龄40~75岁,且均为右利手。
1.2 入组标准
年龄在40岁以上;病程在2周左右;大脑半球的病变(梗死或出血);意识清楚;无明显的语言障碍(包括部分运动性失语,但无感觉性失语);头CT有阳性发现者。
1.3 排除标准
脑卒中后病情严重或伴有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伴明显失语、失用不能配合检查者;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有精神障碍者;合并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不能配合检查者。
1.4 方法
记录一般资料,精神科诊断及用药,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抑郁自评量表(SDS)[4] 对入组患者进行评定。
1.5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按1995年10月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研讨会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进行诊断并全部经过头CT扫描证实。
2 结果
HAMD(24项)按Davis评分标准评定结果见表1。
SDS按总分在50分以上为抑郁来计算,抑郁者37例(38.54%),抑郁的发生率男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由于神经内科医师对该病的识别能力和处理能力不足,正确诊断较少,虽给予了抗抑郁剂或镇静催眠药物治疗,但剂量均未达到精神专科的剂量。
3 讨论
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38.54%,其中轻度抑郁障碍发生率为19.79%,中重度为18.75%,与Castillo等[1]报道的约40%的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抑郁障碍,轻、重度抑郁障碍发生率约为20%基本一致。非精神科医师对抑郁障碍的漏诊在各个国家均较常见[5]。在神经内科的脑卒中后急性期患者中,抑郁障碍尚未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其原因可能有:医师认为患者在患躯体疾病后,抑郁是外源性和继发性的,是一种完全“正常”的,“恰当”的反应,躯体疾病好后,抑郁情绪自然消失;非精神科医师对抑郁障碍往往缺乏必要的认识、诊断和处理技能;医师常将焦虑抑郁的躯体化症状归于躯体疾病,一般不认为情绪低落是一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与躯体化症状常相互重叠,给非精神科医师在诊断和治疗上带来困难;医师虽对少部分病症能做出诊断,但由于经验不足,不敢给予足量的精神药物。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学者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精神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6]。
[参考文献]
[1]Castillo CS,Schultz SK,Robinson RG.Clinical correlates of early-onset and late-onsetpoststroke generalized anxety[J].Am J Psychiatry,1995,152:1174-1179.
[2]张震.躯体疾病背景下的抑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67.
[3]Fischer P, Simanyi M, Danielciy KW. Depression and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 type and in multi infact dementia[J].Am J Psychiatry,1990,147:1484-1487.
[4]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191.
[5]Montano GB.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apeimary care setting[J]. J Clin Psychatry,1994, 55 (suppl 12):18-34.
[6]戴东.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8):37,52.
篇10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盐酸多奈哌齐; 脑梗塞; 认知功能
The Effect of Carotid Artery Stent Angioplasty and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LI Shui-bin, CHENG Gang-wei,WU Ling-zhi, et al.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Meizhou People’s Hospial, Meizhou, Guangdong Meizhou 514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arotid artery stent angioplasty and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Aricept)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46 cases with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into stent group(21 cases) and Aricept group(25 cases). The patients with indications in the st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t angioplasty. The Aricep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5 mg daily. The cognitive function was assessed with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s 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 MMSE score and ADL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P
【Key words】 Carotid artery stent angioplasty;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Cerebral infar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作者单位:514031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是影响患者康复质量和导致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原因,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治研究已屡见报道,尚未见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干预措施,盐酸多奈哌齐能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亦有许多报道。本文以支架血管成形术后的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与使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的脑梗塞患者为参照对象,探讨支架血管成形术和盐酸多奈哌齐对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程度,旨在为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康复和血管性痴呆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和治疗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2005年5月至2009年8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头部CT或MRI扫描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确定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入组;再根据2005年2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共同制定的《介入神经放射诊断治疗规范》确定支架成形术入组患者,共计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59~86岁,平均(74.8士6.1)岁;未行支架术者归入安理申组,共计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59~87岁,平均(73.2±5.8)岁。既往有认知障碍史、精神异常或语言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除外。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初次MMSE评分及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支架治疗 局部麻醉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8F动脉鞘,行全身肝素化。将8F导引导管送至颈动脉狭窄段附近。行血管造影,测量血管狭窄段的长度及直径,选取适合于病变的支架,将微导丝小心通过颈动脉狭窄处,在导引导管内沿微导丝输送支架装置,将自膨胀支架跨过狭窄部位,支架1/3位于狭窄以上,2/3在狭窄近端送置于狭窄血管段后,缓慢释放支架。对于有严重狭窄的患者先用球囊进行预扩张。最后行血管造影,了解放置支架后的血管狭窄段和远端的血流情况。
1.2.2 安理申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5 mg/d,共3个月。 所有入选患者康复期均只给予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基础,未采用其他针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措施。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分析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3月后支架组和安理申组的MMSE评分、ADL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支架组MMSE评分、ADL评分较安理申组相比亦有明显提高(P
安理申组和支架组在治疗过程中无死亡,支架组无脑梗塞、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安理申组治疗期间有3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失眠等不良反应,一周左右后症状自然消失。服用多奈哌齐期间,所有患者生命体征稳定,3月后复查肝肾功能、心电图无异常表现。
3 讨论
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备受关注,多数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1],甚至可以发生在其他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因此如何预防和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提高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国内外众多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有:(1)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慢性脑血流低灌注状态,出现患侧颅内动脉灌注压下降,血流速度减低,以大脑中动脉的变化最为明显,表现为患侧大脑中动脉峰值血流速度下降 [2]。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时脑内海马、额叶乙酰胆碱系统含量减少被认为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临床上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3]。(2)颈动脉狭窄引起的慢性缺血状态可导致白质弥散性脱髓鞘、轴突变性和神经胶质增生,而且脑白质病变已经被认为是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4,5]。(3)大于70%的颈动脉狭窄会伴有无临床症状的微小栓子,在血流不断冲击下到达血管远端,堵塞远端血管形成多发的小梗死灶。这些无临床症状的腔隙性梗死灶使患者额叶功能受损,出现认知功能障碍[6]。(4)潜在的血管疾病和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脂代谢紊乱均为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其中上述危险因素也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
另外,研究还发现,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胆碱能神经系统的损害相关:脑内的胆碱能神经纤维束分别投射至大脑皮质杏仁核,这些通路上的脑梗死可阻断胆碱能神经传导,使认知功能相关区域,如海马、颞叶、顶叶、额叶的乙酰胆碱活性下降,造成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衰退。安理申是一种可逆的、相对特异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它可有效选择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的降解,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本研究显示,服用安理申12周后患者的MMSE评分、ADL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安理申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理申主要不良反应为胆碱能兴奋表现:恶心、头晕、失眠等,但可自行缓解。12周后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等无异常表现。说明安理申安全性好、耐受性高,是治疗脑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较好药物。
本研究显示:支架治疗后12周患者的MMSE评分、ADL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架血管成形术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支架术与安理申治疗相比,亦有较明显的效果(P
目前我国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就诊率和检出率较低,治疗手段单一,效果不甚理想。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发展完善,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正高速发展。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能为广大患者从根本上解决脑缺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值得在有条件的医院大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Komulainen P,Kivipelto M,Lakka TA,et 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elderly women:a population-based study.Neuroepidemiology,2007,28:207-218.
[2] 郑宇,华扬,凌晨,等. 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6):901-903.
[3] Ni JW,Matsumoto K,Murakami Y,et al. Neuronal damage and decrease of central acetylcholine level following permanent occlusion of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in rat. Brain Res,1995,673(2):290-296.
[4] 高东美. MRI所示老年性脑白质改变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