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护理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病的护理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病的护理计划

篇1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HFRS)是一类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 俗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和肾损害。传统中医认为,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属于瘟疫范畴。关键在于邪热郁遏营血, 出现迫血妄行、, 瘀阻脉络等病理改变[1]。市二院在2009年8月~2010年8月, 共收治了58例HFRS患者, 对其中45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HFRS-ARF)患者采用连续血液净化联合中药治疗, 疗效显著。现将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HFRS患者, 均符合1987年HFRS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18~70岁, 病程4~8周。

1. 2 治疗方法 均采用中药和连续血液净化治疗。

1. 2. 1 常规治疗 肾损害本身是HFRS疾病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对HFRS入院后积极治疗, 抗病毒、抗感染、免疫调节治疗, 和对出血、休克和DIC患者的积极防治, 本身就可减轻肾损害, 减少急性肾衰竭的发生。

1. 2. 2 中药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认为肾病属脾肾两虚, 应给予健脾补肾利水的方剂, 如大黄(后下)10 g, 生地15 g, 牡丹皮12 g, 葛根15 g, 赤芍20 g, 紫草15 g备制汤剂分次口服。诸药合用, 可使血液通行, 防止淤血所致各种病理改变。或者选择雷公藤总苷, 10~20 mg, 3次/d, 口服。

1. 2. 3 连续血液净化治疗 HFRS患者应密切注意防止大出血, 本身已经发生出血或血小板减少的急性肾衰竭患者应权衡利弊, 争取时机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挽救患者生命。HFRS的肾损害贯穿疾病始终。当患者出现低血压及少尿, 即为此病的极期。由于发生少尿和急性肾衰竭, 患者很容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及肺水肿, 重症者可致死。少尿期尽早开始血液透析疗法。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1. 2. 3. 1 建立临时导管 患者的病情和血液净化的方式决定采用临时血管通路。经皮中心静脉穿刺最常选用的部位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后, 血流量的再循环率低, 所以为首选。

1. 2. 3. 2 单CUFF长期导管 若预计治疗时间较长(>3周), 为预防导管感染, 应建立带涤纶环的长期导管, 置管部位首选右侧颈内静脉。

1. 2. 3. 3 透析方法 本院以德国费森尤斯4008B型、4008S型两种血液透析机行碳酸盐透析, 中空纤维透析器(Polyflux) 14 L或17 L, 血流量150~250 ml/min。透析液温度常设定为36.5℃。采用常量肝素持续注入法, 先静脉注入肝素首剂50 U/kg, 用肝素泵以500~2000 U/h追加;高度出血危险者, 采用无肝素透析:透析前用3000~5000 U肝素预充透析器及管路, 闭路循环20~30 min, 并用超滤将肝素盐水排掉, 用生理盐水将透析器及管路中的肝素盐水全部排掉, 以免肝素进入患者体内, 透析过程中, 每15~20分钟用生理盐水100~200 ml快速冲洗透析器及血液管路, 密切观察透析器颜色、静脉压、跨膜压值及动脉壶、静脉壶有无变硬等, 在有出血倾向患者中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较安全。

2 结果

45例患者中, 经中药和血液透析治疗, 44例痊愈出院, 住院天数为15~42 d, 平均住院天数22 d。1例由于就医较晚, 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

3 讨论

3. 1 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 采用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等建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透析结束前要防止管路受压、扭曲、脱出等造成血流量不足。除按肾脏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之外, 还要做好基础护理, 预防皮肤损伤和感染。透析前后要加强病情观察, 注意生命体征、血压、血钾、体重的变化并记录。透析过程中, 每30~6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中心静脉置管处的敷料有无渗血、血管通路有无凝血、患者有无头晕、气促等情况。如有异常, 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3. 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少尿和无尿期要绝对卧床休息, 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和各种反射情况, 严格记录24 h出入量, 严格控制入水量, 控制钾的摄入量, 预防高血钾。使用利尿剂、脱水剂, 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水、电解质平衡情况。进入多尿期患者尿量增多, 多尿期的长短与肾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关, 有患者尿量多达4000~6000 ml/d, 此期由于抵抗力下降, 如发生继发感染、大出血、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可诱发第二次肾衰竭, 死亡率很高, 因此, 护士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每日液体的补充要量出为入, 补液量为前日尿量的1/2或1/3。要随时预防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的继发感染。多尿期之后, 患者进入恢复期。

3. 3 心理护理 护士要多关心、照顾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给患者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对行动不便的患者, 护士要主动提供照顾, 使患者能体会到医护人员的关爱, 增强其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加强心理护理, 对心理活动复杂, 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 护士要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反应, 及时讲解血液透析及HFRS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措施, 给予关心,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保持良好的心态,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指导患者注意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变化, 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篇2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障碍科三病区,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 目的 对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采用常规精神病护理服务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和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精神病治疗期间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精神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关键词 ] 医院家庭一体化;重性精神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079-03

[作者简介] 韩琴(1984-),女,浙江绍兴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护理学。

医院家庭一体化的护理模式目前在国外临床医学界已经有多年的实际应用历史,且正在不断的趋于成熟,具有其特有的一套科学管理套路和模式,而在我国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还仍然处于一种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重视[1-3]。为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实施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在该院就诊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精神病病史1~18年,平均病史(4.6±1.2)年;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9.9±1.3)岁;观察组患者精神病病史1~16年,平均病史(4.5±1.1)年;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9.8±1.4)岁。

1.2方法

采用常规精神病护理服务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常规巡视病房,防止发生不良事件;②统一模式健康宣教,使患者家属了解疾病;③统一配备饮食;④根据医嘱常规用药。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具体步骤包括:①首先对防治护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系统的培训:对该院的医生、护士、防保人员、患者家属进行统一的系统的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的病情诊断与治疗,以及防治护理方式进行规范化的掌握对;患者个案管理制度培训;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的防范与管理培训;指导患者对相关康复方法进行全面掌握;并向其说明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帮助重性精神病患者建立管理档案,实施管理登记与管理病案制度。②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的具体实施:建立由精神疾病专科医生、护士、药剂师等三部分组成的专业性防治护理小组,小组能够深入到患者所在的各个社区,对患者及其家庭做详细的精神病防治方面的指导,同时还应该争取各社区卫生服务单位的积极配合,对辖区内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一一做好相关的登记处理,建立完整的档案,利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所应用的表卡对精神病患者家庭进行随访与记录,对患者病情发展状况有更加深入和系统的了解,彻底掌握治疗情况,控制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评估患者的劳动能力和可能肇事的能力,详细记录后做以总结,总结之后将结果录入相关社区防治档案之中,在医院建立监管数据库。每月选择2d时间,下到患者所在的各个社区,对档案进行筛查,如果出现肇事倾向程度严重的患者,则应该实施积极随访与上门康复指导干预,同时在整个筛选过程中,发现一些存在经济困难的家庭,则可由监护人申请,在监护小组的批准情况下,尽量争取减免治疗费用,同时小组需要进一步筛选出需要做应急处理的患者,将需要住院接受治疗,但家庭经济条件却无法承受的患者,应该在家属或监护人申请后,经小组批准后,为其争取一定的住院补助,费用的筹资具有多种形式,可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资金中,拿取一部分,个人或者集体负担部分,慈善机构赞助一部分,保证每个患者每个月有充足的治疗费用,如果发现有急性肇事患者,则必须要求其住院接受治疗,并对其实施常规性的护理,在出院回家之后,再跟踪实施必要的家庭护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模式。③家庭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的家庭进行接触,对所管辖区域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对其病情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主动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保证二者能够相互配合,对患者实施开放性护理与管理,具体措施为:联合患者的家属,实施指导性用药,并进行家庭式康复干预护理,做好各项健康宣教工作,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训练并养成娱乐及相关技能,对可能出现肇事行为的患者应该做好提前的防范工作,并告知其家属进行积极的配合,如果病情出现相应的变化,应及时进行真实的反馈,护理人员再反馈到技术指导中心或医院,争取护理小组的帮助[4-6]。

1.3观察指标

选择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发生不良事件的人数、精神疾病治疗效果、对精神病治疗期间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作为观察指标。

1.4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方法

在精神疾病干预方案实施结束后,通过该院自行设计的问卷展开问卷调查,对抽样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进行了解,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水平、健康宣教情况、生活饮食护理情况、仪表仪态等,问卷采用不记名打分的形式,满分设定为100分,且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3个等级。得分没有达到60分为不满意,得分超过60分没有达到80分为基本满意,得分超过80分为满意[7]。

1.5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无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仍然没有好准,社会交际和生活能力仍然存在明显异常,需要专人看护;有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有所好转,社会交际和生活能力虽然没有恢复正常,但已有极大改善;显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基本恢复正常,社会交际和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8]。

1.6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形式表示,并实施χ2检验。

2结果

2.1对精神病治疗期间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97.6%,对照组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81.4%,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精神疾病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精神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3%,对照组患者精神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67.4%,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和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干预后(28.95±4.53)d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水平,该组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共计实施(44.28±5.40)d;观察组患者经干预后(22.36±3.18)d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水平,该组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共计实施(37.82±3.17)d。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精神状态复常时间)=14.7588,t2(护理服务总时间)=15.1273,P<0.05]。

2.4不良事件

对照组在干预期间有9例精神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占该组的20.9%;观察组在干预期间有1例精神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占该组的2.3%。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P<0.05)。

3讨论

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干预,对于使患者病情改善率和服药依从率提高,都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干预模式实施之后,患者与护理干预前相比,其监护率、病情改善率、社会活动参与率等都能够有显著的改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对于临床上的一些重性精神病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长期服药,病情处于急性期或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住院接受进一步的系统治疗,这使得患者及其家庭不得不承受较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由于高昂的治疗费用而导致患者家庭贫困或最终放弃治疗的案例,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正由于该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在各方面带来的负担都相对较重,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重性精神病患者无法保证持续接受有效治疗,药物使用存在明显的间断性和不完整性,使系统治疗的规律和体系遭到严重的破坏,病情会反复发作,且表现无常,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神志会出现伤人、杀人等恶性的肇事后果,不仅仅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更给其家属带来更大痛苦。通过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与实施,及时建立了重性精神病患者出现突发性事件的有效管理机制,通过系统全面的筛查,将一些可能出现不良事件的患者记录到数据库中,并定期进行随访,实施必要的科学指导,提供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对于病情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还可在最大程度上为其争取到免费的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机会,将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9]。

该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接受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精神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3%,该组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7.6%,明显高于仅接受常规精神病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67.4%和81.4%,上述两项数据组间对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0]。这能够充分说明,精神病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护理的必要性,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努力改善临床护理服务模式,与更新治疗技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的实施,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效果,可以充分保证广大精神病患者用药和治疗的连续性,使多数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增加患者及其家庭对疾病的了解,认识疾病情况,利于其进一步配合治疗,使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加强,对病情的稳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疾病进一步发展的概率和复发率降低,该项疾病护理服务模式值得在临床上重点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张雪静,骆焕荣.“解锁工程”精神病病人的社区防治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4(15):102-103.

[2]张雪静,李伟丽,刘惠卿,等.访问护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18(11):114-115.

[3]郭红利,崔奎友,陶玉芬,等.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17):431-432.

[4]陈素卿,蚁丽芬.定期心理治疗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应:2年随访[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4(15):523-524.

[5]刘向明,刘翠美,王栋.个案管理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l,19(10):1155-1156.

[6]杜召云,张丽,陈景清,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前后家庭支持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0(11):138-139.

[7]房茂胜,李乐华,赵靖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1年随访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4(19):854-855.

[8]陶敏,李娇,董凤云,等.认知行为一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1,25(18):2194-2195.

[9]沈丽珍,丁皎,孔丽华,等.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482-1483.

篇3

关键词:康复护理 社区护理 精神病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康复工作十分繁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家庭生活幸福的严重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精神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精神疾病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也就是说每十三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一定的精神性疾病,这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工作成为必要解决的问题。

2 社区康复护理现状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和家庭为背景,通过调动社区相关部门、人员、残疾人员及家庭成员等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护理服务。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并且对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增加,减轻其照料负担等。但是还存在几点问题:①我国尚无精神卫生立法,对精神病人的管理无法可依,经费缺乏;②由于误解、岐视、偏见依然存在,精神障碍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③精神保健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④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够。

2.1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

2.1.1 人口机构变化

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日益增加,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据英国精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2.1.2 家庭结构变化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问题儿童、青少年人格障碍增多,儿童及青少年受到发育、情感、行为和学业问题的困扰。

2.1.3 医疗费用的增多

而精神病是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就医,这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发展社区护理可以避免病人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2.1.4经济社会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问题:①人口大量流动,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和健康管理方面的问题;②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即提高生活质量和怎样健康长寿是我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③学习就业竞争激烈,造成精神分裂症、神经症、酒精滥用、自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

2.2 阻碍社区护理的因素

2.2.1 管理及经费问题

我国卫生部近几年提到了发展社区护理,但是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上,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发展,更不用说社区精神护理。从政策上,尽管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从经费上,迄今为止,在我国的城市,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无章可循,缺乏权威性,一些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在医院治疗护理能报销,但接受社区护理不能报销,所以只有放弃社区护理这种经济的康复途径。

2.2.2 精神卫生认识不足

人们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长期存在着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将各种精神疾患的人看作是令人厌恶的疯子,将他们当做异类,故许多精神病患者家庭讳疾忌医,唯恐家丑外扬,丢了全家人的脸面,这给社区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及康复护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从而制约了 社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2.2.3 社会的信任及了解不足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是医生的附属品,对于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

2.2.4 社区护理人才缺乏

由于政府的不重视,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和指导社区护理意向不明显,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 培养;其次,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教育较为薄弱,再者是工作辛苦,待遇低,与所承担的精神康复护理不相适应。

3 社区康复护理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

精神性疾患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不仅关系到精神病患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患者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配套政策,保证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

3.2 深入宣传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精神病人的处境得不到普遍同情和理解,精神卫生重要性得不到足够认识,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反对歧视精神病人的活动,消除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通过宣传也让人们了解社区精神康复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纠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偏见。

3.3 健康教育的宣传

3.3.1 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增加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区后的服药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的复发,减少再住院的次数,还可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按时服用药物,避免不良刺激,增加人际交往,重返社会。

3.3.2 家属的健康教育

加强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照料患者,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关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加可以改变他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使得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者,从而有利于患者重归社会。

3.4 护理人才的培养

3.4.1 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很不完善,所以对师资的培训也刻不容缓,应将观念转变较快而又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师送到国外或国内社区护理开展比较好的地区去培训。

3.4.2 学员培养

社区护士最好由受过高等教育,毕业3~5年,有临床工作经验,并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精、服务态度好、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身体健康、遵守医德和院规的护士作为培养对象。

3.5 改革护理教育

在制定护理教育课程上,安排社区护理的概念;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与社区护理的关系;家庭护理、公共卫生与社区护理;精神康复护理;护士在社区提供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护理程序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等课程,以培养出专职的社区人才。

3.6 开展护理的研究

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研究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探讨针对各种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程序,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评价方法,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和家属扩大到易感人群和整个社会,以促进社区护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英.开展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07)

篇4

在医学不断进步的年代,许多精神病人在经过系统的治疗后,精神症状得到控制,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突出表现为情感淡漠,主动性差,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影响他们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恢复。这与病人的知识水平、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性格及治疗程度,病人对疾病的态度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护士必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做好病人康复期的护理工作。

1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精神病人在病重时,因缺乏自知力,不能考虑今后的问题。康复 期病人已清醒认识到自己的疾病,担心被别人瞧不起,特别是社会上对精神病的偏见,认为得过精神病是不光彩的。病人往往怕社会对自己的歧视而难以见人,感到低人一等,有极强的自卑感,对重返社会顾虑重重。因此做好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打消其不必要的顾虑非常重要。护理原则就是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必须运用妥贴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热忱为病人服务,稳定病人的心境,提高病人对精神病的认识能力,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安慰、疏导、解释、暗示、鼓励、劝告等心理护理措施,引导和帮助病人消除烦恼,教育病人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的事件,保持合理而有节律的生活制度,恢复自主生活,将剩余的力量发挥出来,以调整身心平衡。

2 开展工娱疗活动

进入康复期的精神病人,由于长期住院生活,限止了他们与社会的接触,生活依赖性强,又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造成病人生活懒散,兴趣下降,行为退缩,脱离现实,对外界感到生疏,给重新生活、重返社会带来心理、生理上的障碍。工娱疗活动是通过做一些较轻而又安全的劳动和文体活动,对病人进行行为矫正与功能训练,促进病情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体力、兴趣及病情,有组织、有计划地带动病人开展工娱疗活动,如:打扫环境卫生、做手工制品、做操、看电视、听音乐、唱歌、读报,组织病人开展下象棋、打篮球、打乒乓球等比赛,逐步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病人看到了自身价值,找到了生活乐趣,爱生活,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护士要尊重病人,耐心诱导,善于启发,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工娱疗的目的。

3、采取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篇5

【关键词】评估;健康教育;病程;家庭功能;认知程度

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脑部有明显的病理改变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脑部器质性疾病或损失引起的精神障碍、脑部以外的各种躯体疾病有关的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药物所致精神障碍。精神症状可表现为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智能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神经症样表现或行为障碍。这种病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及范围和脑功能损害的广泛程度,而不取决于病因的特异性。本次调查是通过家庭评估量表帮助护理人员系统地评估家庭照顾患者的能力和意愿,从而正确的对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促进病人的康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在某家三乙医院和某家精神病院就诊的90例中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其中患者年龄在45-65岁之间。发放问卷有90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为95.5%。

1.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的方式独立填写完成,当场收回。问卷包括15个条目,按“好,中等,差”的3级评分法,评估分数在40-45之间为好,评估分数在35-40之间为中等,评估分数在35及其以下为差。病程前4周、4-8周、8周后的患者分别为30例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2结果

患者家属问卷的得分中随着患者病程时间的持续得分值越来越低,在表1中可以看出分值在40-45分由原来的100%到后来的73.3%再降至43.3%,而35-39分之间的比例逐渐上升,原来的0增加到53.3%。不同病程时间得分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F>F0.01(2,87),P

3讨论

提高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的必要性。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对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和负担,而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家里,家庭支持对患者疾病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调查发现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对护理的要求和依赖性增强,良好的护理,对控制和改善病人的精神障碍,延缓精神衰退,促进自理能力的恢复均十分有益[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家庭关系不和睦,成员间时常争吵、打闹,常会成为沉重的心理压力,致使疾病发生,对精神疾病的恢复有不良影响。在预防精神疾病方面,没有什么别的群体组织比家庭更重要。本次调查发现在病程前4周、4-8周、8周后这三个阶段的评分逐渐下降,家庭功能处于中等水平。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使家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无法很好的再家庭中长期的照顾患者,而那些能提供照顾的家庭也需要我们护理人员提供信息和情绪的支持。有资料表明,男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明显少于女性精神病患者[2],因此护理人员在做健康教育时要注意对患者配偶,尤其是男性精神病患者家属的教育,使其明确自己在患者的康复中的重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患者共同战胜疾病。加强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并如何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如何鼓舞这些照顾者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4对策

4.1加强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并对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精神、身体、社交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3]。据调查发现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精神疾病知识水平较低[4],渴望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康复教育[5]。并且家庭成员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与心理状况能够直接影响到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康复水平[6]。因此对精神病人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增强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对提高病人治疗的支持力,促进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7]。使得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者,从而促使患者重归社会[8]。

4.2健康教育的方式根据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模式,了解有关疾病常识[9]对精神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仅要对病人,还要对其亲属进行指导[10]。对患者家属教育的方法可以有文字教育法、语言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文字教育法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理解力强、依从性好的患者家属,如科普书刊、报纸杂志、宣传卡片等,使家属掌握一般的卫生常识和必要的护理技能。语言教育法对有学习兴趣、求知欲望高的患者家属,如专题讲座、幻灯、播音等形式。示范教育法对于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患者家属,可通过示范教育、耐心讲解演示、说明指导,使家属能够直观、具体、形象的受到教育。

4.3家属成立一个团体家里有精神障碍患者,其家里人承担的照顾责任非常大,如何鼓舞这些照顾者的士气非常重要。若能获得有过照顾经验的其他家属其协助,提供照顾患者的经验,可使照顾者添加知识及情绪的力量,因此家属也可以成立互助团体,家属彼此之间可以给予情绪上的支持,从而提高家庭功能。家庭是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家属和患者共同参与健康教育,起到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增进对患者的理解,通过关心、鼓励和疏导,减少家属对精神病患者伤害性情绪,使家庭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对巩固疗效、减少复发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11]。

参考文献

[1]覃志云,邓秋雁.90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12).

[2]王晓蔚.100例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71-972.

[3]韦丹.健康教育在精神科的应用.华夏医学,2002,15(5):663-664.

[4]李立华,吴启姣,梅芳,黄丽红.影响精神病患者家属疾病知识水平的相关因素调查.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2).

[5]陈全花,王文菊,娄百玉.住院精神病患者和家属对康复教育需求的调查.中国临床康复,2005,9(8).

[6]陈琼妮,李乐之.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3).

[7]赵桂霞,梁先锋.精神病人家属疾病知识知晓率及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现代临床护理,2005,4(6).

[8]罗薇,邓孟先.对精神病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0(1):51.

[9]陈惠芳.心理辅导在健康中的作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9.

篇6

【关键词】精神疾病;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精神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世界约4亿人受到精神、社会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疾病的折磨,占全球疾病的11%,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达到6000万左右。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600万的精神疾病患者,已成为我国发病率第一的疾病。其中仅20%到医院就医,另外80%流散在社会中,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精神病是人脑功能产生障碍,使患者精神紊乱,对周围的环境难以适应,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疾病。常见的有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周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等。许多精神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在医院系统的治疗,病情稳定后,也适宜出院回家休养。但由于各种原因,精神病患者病情常会出现反复,其中多数是由于出院后对患者的护理不当造成的。本文就如何做好精神病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做一简要综述,如下:

1 医院护士要做好出院指导

精神病患者经过住院观察治疗后,若病情稳定,自知力逐渐恢复,即可出院,进行下一步康复。但精神病是的特殊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常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会发生意外[ 1 ]。为了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和减少复发,甚至痊愈,尤其需要做好出院精神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工作。

1.1 恢复期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随着治疗的深入与巩固,精神病人的病情逐渐缓解,其自知力也逐渐恢复,病人不再否认自己有病,而是迫切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精神病的相关知识,对以前的病态表现也有一定的反思。病人心理非常复杂,常会感到羞愧、自责,有的会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严重者可能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所以,护士应当体贴、安慰、同情病人,这样不仅能取得患者的信任,还可使病人重拾信心,有利于恢复病情和巩固疗效。

1.2 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

1.2.1 出院前医护人员对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多接触和关心病人,向病人讲解精神疾病的知识,并给予病人必要的暗示治疗。让病人了解发病的原因和机制,明白治疗的重要性。向病人介绍一些治疗后未再复发的病例,增强病人的康复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1.2.2 家属对病人的健康指导 病人出院回家后,健康指导的重任就从医护人员转移到家属的身上。家属在病人的完全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病人出院时,要加强对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回归社会,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1.2.3 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家属既是精神病人生活的照料者,又是病人心理上最值得信任的人。病人的思想负担重,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家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造成病人的误会,因此,家属的态度对病人至关重要。要多关心体贴病人,凡事为病人着想,帮助病人逐步走阴影。

1.2.4 维持好患者基本的生活需求 精神病人的自理能力很差,而且饮食非常不规律,需要为患者提供高蛋白和高热量的食物来维持其机体正常的营养需求,并嘱咐患者多饮水。由于患者过于清闲,造成精力旺盛,常会出现入睡困难,甚至失眠。这时,家属要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因为,良好的睡眠可加快患者的康复。

1.2.5 督促病人按时定量服药,讲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精神科医生都主张精神病人即使在症状完全消失后也应坚持较长时期维持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但很多病人对此认识不够,或者觉得长期服药麻烦,或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或者不规则服用,达不到预防复发的目的。因此,家属一定要监督病人服药,并向病人讲明药物巩固的必要,从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1.2.6 提高病人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不能自行料理自己的生活。精神病人由于药物的镇静作用,多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好卧床,不愿外出活动,造成体重增加和自理能力差。所以,护士需要指导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细心照料病人并为其安排一些轻度的家务活,家属应为病人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督促病人规律生活、根据患者的特长和爱好陪伴其到大自然中活动与锻炼。带病人有意识的与社会接触,与他人交谈,指导病人正确掌握应激事件的应对方法,提高其心理素质,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1.2.7 保管好危险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出院精神病人思想顾虑多,稍不顺心,情绪便会波动,严重者可能悲观厌世,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自伤、自杀等。因此,护士应教会家属怎样保护患者的安全,严加保管好家中的危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若病人病情波动,应及时与医院联系,带病人返院继续接受治疗。

1.2.8 定期门诊复查 告诉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门诊复查,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病人还要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医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从而进行药物种类和剂量的调整,使病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 社区干预是治疗新趋势

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的控制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显著提高了精神病患者康复率。是当前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它以社区为基础,发动家庭与社会的力量,采取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恢复患者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疾病[2]。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是精神卫生社区干预的重要环节,即帮助患者参与社区性活动,治疗合并的疾病,监督和回顾干预的情况,协调好不同服务群体对患者的照顾。

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锻炼了患者的劳动能力,从而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恢复。

3 家庭护理是康复的关键

正确有效的家庭护理可使患者的病情长期稳定,从而恢复其身心的健康,同时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3.1 掌握精神病的常识,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患者的亲属要正确认识与对待精神疾病,首先自身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患者需付出更多的爱心与同情心,既要防止对患者过分迁就附和,又要避免过度忽视而弃之不顾。患者亲属应了解一些简单的观察病情方法、服药注意事项等。同时亲属还应帮助患者正视自身疾病,正确对待他人言行,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精神疾病要坚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患者与亲属不能任意停药或增减药量。所有药物都应由亲属保管,监督患者服药。引导患者戒除烟酒,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较大,应定期带患者复诊,由医生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减轻患者服药后的身体不适,增加治疗依从性。

3.3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个人自理习惯

精神病患者在家休养期间,亲属应督促其建立合理的生活习惯。首先应保持足够的睡眠,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日间根据其喜好安排适当的生活和劳动,鼓励其与社会环境保持密切联系。引导患者做一些家务或其他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可以分散患者的病态思维,改善情绪,避免生活懒散。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亲属更应多予关心,督促并协助做好个人卫生,但决不能包办代替,防止其产生“无用”的心理。

若患者病情不稳定,亲属要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注意安全防护。妥善收存家中的贵重物品、刀、剪、绳等危险物品,防止自伤、伤人等意外事件发生。对于患者的病态言行,亲属必须有正确认识,给予同情和谅解,适当满足其合理要求,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如发现患者病情加重或有复发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带患者复诊。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5(b)-002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f self-efficacy management on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es. Methods 200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e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10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egular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thods.100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further give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f self-efficacy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each patient was given a health education handbook,which contained health knowledge of mental illnesses and monitoring record sheets.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the intervention for 10 weeks.Self-regulating health knowledge questionnaire and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 (SDSS)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patients′ recognition on mental illnesses and improvement of patients′ social functions,and intervention effec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knowledge score before intervention i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differ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knowledge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Mental illnesses;Self-efficacy management;Health education

精神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生活自理差、行为退缩等症状,给精神病房的管理增加了难度。自我管理护理是指在护理人员的支持和指导下承担一些预防和治疗性活动[1-3]。自我效能管理教育护理原则是护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4]。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自我效能管理教育应用进行相关性叙述分析,主要的目的在于对精神病患者能够实行合理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从而可以降低疾病复发概率,有利于减轻个人的家庭经济负担,提升患者的综合生活质量。现就开展自我效能管理教育取得的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 年1月~ 2015年1月收治的200例精神患者,均符合精神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精神分裂症96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48例、精神发育迟缓伴精神障碍56例,经病房住院 1 年以上,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控制,无兴奋冲动,遗留以生活懒散、情感淡漠、意志减退、与人交流缺乏等症状为主。按住院先后顺序单号为观察组(100例),双号为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5~55岁,平均43.2岁;病程1~10年,平均5.8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44例,初中36例,初中以下20例。对照组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24~56岁,平均42.5岁;病程1~9年,平均5.1年;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42例,初中38例,初中以下2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护理方法。①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每餐进食情况,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鼓励患者多饮水。对严重呕吐无法自行进食者,由护理人员协助喂食,必要时鼻饲或静脉给予营养支持。②睡眠护理: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在戒断后往往存在顽固性失眠,如不及时纠正,易诱发复吸或对镇静催眠药物依赖的可能性。睡前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兴奋或其他刺激,放松心情,控制情绪,不让焦虑和恼怒等杂念烦扰,以免肌肉紧张或大脑活动频繁,不能入睡时听一些轻柔的音乐,睡前用温水洗澡,注意足部保暖等,并严密观察记录患者的睡眠时间。③个人卫生护理:加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排泄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舒适。戒毒患者对疼痛异常敏感,护理时应注意操作轻柔,尽可能少碰触患者皮肤。对奇痒难忍的症状,除给予药物缓解外,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坚定治疗的信心。④戒断症状护理:密切观察戒断症状的出现,适时用药。脱瘾者的一般情况如流泪、流涕、哈欠之后相继出现全身症状,以全身酸痛、心悸、胸闷、发热、发冷、出汗居多,护理时要密切观察,尽早发现症状,防止戒毒者夸大症状,以求最好的给药时间,以减轻患者痛苦。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自我效能管理教育干预,包括如下。

1.2.2.1 评估 选择入院后经治疗急性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部分恢复的患者,每周1~2次对患者集体授课,主治医师/责任护士每天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和交流。

1.2.2.2 宣传教育 主治医师/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向患者宣传并使患者明白自我管理的主要任务。①如何对待自己精神病本身和因疾病带来的情绪问题;②如何自理生活,保持衣服、身体干净,并使自己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参加工娱疗活动和享受与病友交往的乐趣;③如何帮助别人和寻求别人的帮助;④如何找出自己的问题和制订实施改变行为的计划[5]。

1.2.2.3 指导 病员中开展“一对一”结对,自我照顾好的与自我照顾差的结对,说话多的与说话少的结对。要求他们互相帮助,生活互相照顾。教会他们自我清洁、协助病友清洁、搞病房的卫生和内务、协助维持病房的秩序,有问题及时向医生或护士反映和倾诉。主治医师/护理组长记录观察组患者的症状和行为的改善、互助的能力,对表现好的和存在的问题均记录,把存在的问题继续向患者指出,与患者分析,不断持续改进[6]。主治医师/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向患者传授:①与人交流技巧,学会助人为乐、主动帮助别人的态度;②管理行为技巧,学会如何放松身体、减压和抗焦虑,减少躯体和情绪症状所引起的不适。

1.2.2.4 自我效能管理教育的实施 第一步对患者进行生活行为训练。训练患者遵守病区休养制度和秩序、按时服药,引导和督促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第二步进行认知性症状管理训练。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协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三步进行疾病管理行为训练。使患者认识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服药的必要性,协助养成规律服药的习惯,能识别和处置药物的不良反应[7]。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技能,促进自知力恢复,从而使患者安心住院,积极参与康复治疗,提高住院依从性,巩固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

1.2.2.5 定期学习 组织召开患者座谈会,对表现好的患者给予表扬,并让他们做自我效能管理教育亲身体验的经验交流,通过互动、互学、经验分享,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也使患者明白自我管理的目的,最终达到提高管理自己疾病的能力和技巧,提高生活质量,也能使结对生活质量差的病友感受和得到更好的照顾[8]。

1.3 评价指标

1.3.1 健康教育知识评分[9]

内容包括7个方面:患病原因、服药依从性、服药注意事项、自我检测常识、自我综合管理能力(自觉参加运动、自我护理和关心各类代谢指标)。每项得分按0~3分计算,即未掌握为0分,部分掌握为1分,大部分掌握为2分,完全掌握为3分。由主治医师/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10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由患者自己填写,当场收回,回收率100%,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得越多。健康知识问卷信度系数0.75,效度系数0.94。

1.3.2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10]

选用其中5项(社会性退缩、家庭内活动、个人生活自理、对外界的兴趣和责任性与计划性),其中家庭内活动改为病房内活动,由2名精神科主治医师于干预前和干预后10周评定,分数越低说明社会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 t 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健康教育知识评分的比较

两组在干预前健康教育知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干预后健康教育知识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干预前后SDS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干预后SDS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8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血糖;氯氮平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5-0067-02

1 资料

患者1,女,56岁,以“疑人害己、外跑、睡眠差30年”人院,入院时精神检查:意识清楚,生活需督促,思维松弛,有明显幻听、被害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自知力丧失、情感淡漠等症状,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既往体健,离婚,无人照顾,无糖尿病家族史,自发病以来间断在我科住院,近5年来一直在我科住院,集体食堂就餐,口服氯氮平200mg/d,未用其它药物,住院以来每3月检测血糖1次,自2008年9月起,发现血糖升高,无多饮、多食、多尿。体重比正常偏高。采取控制饮食,加强锻炼,未服用降糖药,血糖波动在7.0~8.0mmol/L。

患者2,女,72岁,以“自言自语、疑人害己、睡眠差30余年”人院,入院时精神检查:意识清楚,生活需督促,思维松弛,有明显幻听、被害妄想、夸大妄想、自知力丧失、情感淡漠等症状。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既往体健,丧偶,无糖尿病家族史,因家中无人照顾,在我科住院近20年,精神症状稳定,残余幻听,社会功能丧失,基本生活自理。患者近3年来活动少,进食偏多,喜食甜食,自2007年8月发现血糖升高后,多次检测空腹血糖10.0~17.0mmol/L,经专科会诊诊断为2型糖尿病,现一直口服二甲双胍75mg/d,分3次饭中服用,控制含糖类食物摄入,督促活动。自2008年9月起血糖一直稳定于8.0mmol/L左右,无其它并发症出现。

2 治疗方案

2.1 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舒适感,包括病房及周围环境的安静、安全、整洁、舒适,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等;精神环境是指通过工作人员特别是护士的语言及非语言信息,为患者创造心理上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愉等。

2.2 稳定患者的情绪

根据各个患者的病情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从患者的角度去理解患者的心理,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权利,使其获得被尊重、被接纳和安全感,逐渐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控制饮食是糖尿病的重要治疗措施

合理的饮食调配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糖尿病病人的饮食要定量、定时,要控制主食,忌食甜食,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等。

篇9

住院;精神病人;自杀;预防措施

精神病人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住院期间常可发生自杀行为。有资料表明,各类精神疾病总自杀率为51/10万,较一般人口高6倍到12倍[1]。自杀是导致精神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给医院和患者的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引起了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我院自杀(包括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的20例住院精神病人进行临床分析,便于今后更好的制定护理措施,减少或杜绝自杀行为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最小15岁,最大71岁。住院6~43 d不等。

1.2 疾病种类 本组病例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其中精神分裂症8例,抑郁症5例,情感性精神障碍5例,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1例,焦虑症1例。其中自杀未遂5例。

1.3 自杀时间

1.3.1 午夜22:00~2:00,此时夜班护理人员多已疲惫,精力不足,患者乘查房间歇采取行动。

1.3.2 清晨4:00~7:00,正值患者先后起床进餐,护理人员进行晨间护理的忙碌时刻,病房秩序混乱,患者趁机采取自杀行为。

1.3.3 其他 中午休息时,工作人员少时,停电光线不足时,都是患者易发生自杀的时刻。

1.4 自杀地点 多发生在单人病房、厕所、洗漱间、食堂等僻静及拐角处。

1.5 自杀常用方法

1.5.1 自缢 常用保护带或将床单被套及衣服等撕成条并搓成绳子,或用裤腰带、鞋带等采取行动。本组有5例患者采取此方法。

1.5.2 服毒 有4例患者平时积攒大量镇静安眠药而一次性大量吞服自杀。

1.5.3 吞服异物 吞服体温计、筷子、纽扣、玻璃碎片等4例。

1.5.4 其他 如跳楼3例、割腕2例、撞头2例等。

1.6 自杀原因分析 来源于自杀未遂者,家属和医护人员。

1.6.1 受精神症状支配 本组有11例精神病人在自责、自罪、被害妄想、疑病妄想或命令性幻听、强制性思维等精神症状支配下发生自杀行为。

1.6.2 个人因素 本组有6例恢复期患者,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认识,觉得患精神疾病后非常自卑,害怕失去家庭、事业,对生活诸事缺乏应对能力和主动性;又担心疾病反复发作,长期服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为不拖累家人而自杀。

1.6.3 家庭和社会因素 家庭和社会是精神疾病康复的主要场所,长期紧张的家庭环境,成员间无效的沟通方式,生活的灰心丧气,加之生活事件的刺激,如离婚、失去亲人等,使患者对生活绝望,本组有3例因此而自杀。

2 预防措施 

2.1 作为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员,要热爱精神科卫生事业,树立全心全意为精神病人服务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严格执行精神科护理常规。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常存在一定的预兆[2],有的伪装成病情突然好转,以蒙蔽医护人员;还如“微笑性抑郁”,也容易引起忽视;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护理时要体会患者的心境,态度和蔼,耐心倾听患者叙述引起焦虑、抑郁、愤怒的原因和内心感受,不要与患者争辩,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引导到现实中患者感兴趣的事物上,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能够帮助他们分担痛苦,消除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为精神病人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将有自杀想法的患者安排在重病室重点观察。严格执行早会和床头交接班制度,主管医生在早会上应及时向护理人员介绍新入院患者的情况,使护理人员了解其病情,尤其是掌握“五防”患者的床号、姓名、症状、体征、性格、诊断、治疗、饮食、护理要点及心理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技术操作时,不得将医疗器械遗留在患者身边。出入病区、治疗室、仓库等应随手带门,卫生清扫用具专人保管并固定存放。交接班时,认真清点保护带及备品,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是用保护带作为自杀工具。这就提醒护理人员,尤其是夜班护士,应按规定使用保护带,对保护在床上的患者应置于一级护理病房内,24 h不离护士视线,发现保护带丢失立即查找,消除其所在环境中的任何危险品,严格控制自杀工具的获得。

2.3 精神病人药物治疗是缓解精神症状的主要方法,一次性吞服抗精神病药物自杀是精神病人采取自杀的一种手段。本组有4例患者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着严重的自杀企图,积攒大量药物而一次性吞服自杀。这要求护理人员加强服药管理,对患者服务要耐心、细心,态度和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服药时要仔细检查患者的口腔,避免患者留药,按时按量亲自看护患者将药物服下方可离开,对拒药者,遵医嘱给予鼻饲或注射给药。

2.4 精神病人自杀行为常发生于住院后不久或病情恢复期,他们回顾自己的病态表现,又看到复发再次住院的患者,觉得生活无望,对治疗失去信心,极易产生结束生命,寻求解脱心理,此类患者更易有自杀成功的机会,因此,对病情已经好转的患者,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3],要有计划地组织患者学习有关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及坚持长期服药的重要性,在生活上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参加有益身心的康复活动。因势利导,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分散病态注意力,消除负性情绪,使其从病理状态解脱出来,增加社会适应能力,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治疗,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2.5 应加强对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支持,本组有5例自杀未遂者,当患者意识恢复后,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自杀的原因和经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宣泄、疏导、解释、保证等心理支持技术,进一步加强防范措施,防止再度自杀。

2.6 防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不仅依靠医护人员的努力工作及家属的配合,还要依靠社会的理解和帮助。因此要积极做好精神病人的康复治疗工作,呼吁全社会都对精神病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心,减少社会上的不良刺激,预防自杀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

[1]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78.

篇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102-01

【摘 要】通过采取各种精神康复措施,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情的复发,改善患者情绪,激励病人对生活、工作产生兴趣、信心和勇气,防止或减轻精神缺损,使病人的社会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关键词】精神病人 康复 护理 措施

精神康复是指协调地联合应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和其他一切可能的措施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侧重于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调节,调整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使精神病患者能最大限度地改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使他们重新返回社会生活,完成他们应担负的责任。通过精神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病人社会功能的恢复,防止精神衰退,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

我院于2004年1月成立康复科,开始对病情稳定的精神病人提供精神康复指导和训练,在精神疾病的院外康复和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明显降低了精神病的复发率和社会肇事率,提高了慢性精神病人的社会和劳动适应能力,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现将有关体会介绍如下:

1 康复对象和目标

精神康复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及精神(病)残疾者,经过院内治疗,精神症状稳定,有一定自知力,病情稳定,部分系慢性患者。康复治疗的目标是防止复发,防止和减缓精神衰退,使精神病人在心理、社会

和职业能力方面尽量恢复到病前水平,促使他们回归社会。

2 康复措施

2.1 建立康复病人档案康复病人都建立有详细的康复治疗档案,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和康复指导与训练,随访情况和康复指导、训练的内容及效果都有记录,还定期对病人进行心理量表测评,做到对病人的情况心中有数。

2.2 建立社区康复医疗站,培训基层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我科和一些有条件的街道(乡镇)办事处、民政部门合作设立社区康复医疗站,为社区培训精神卫生康复督导人员,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医疗站负责对辖区内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病人及精神发育迟滞者进行康复指导和训练。

2.3 设立家庭康复病床,开展以家庭为系统的康复治疗 家庭康复病床是指精神病人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康复治疗和护理,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利因素,促使病情好转及社会适应和康复,主要措施如下:

2.3.1 定期访视 通过定期访视,观察和记录病情,按照病情轻重,划分若干等级,病情稳定者一周一次,病情不稳定者,经常访视;病情复发或恶化者,及时访视。

2.3.2 督促服药和就医 精神疾病的复发率较高,且复发的次数越多,治疗就越困难,精神残疾的程度也就越重,因此,即使病情已经治愈,患者和家属也必须与医生保持固定联系,长期维持治疗,进行上门访视,电话随访等监测患者服药情况,督促其定期到医院做辅助检查,病情复发者督促到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

2.3.3 开展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发病期过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疾病,如何面对歧视与偏见,如何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矛盾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到疾病康复,还可能使疾病复发。通过经常和病人接触交流,使病人感到有人在关心他们,心理上得到安慰,提高病人的自信心,消除其自卑感,在其面临生活中的危机时给予疏导,帮助解决一些具体困难。

2.3.4 开展家庭心理教育 心理社会性干预尤其家庭干预对精神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干预是近年来普遍受到重视的一项心理与社会康复手段,我们积极开展各种家庭干预措施,动员家庭成员支持精神障碍病人的康复活动。

2.4 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指导和训练 我们主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技能训练:

2.4.1 生活行为的技能训练 对生活自理困难的患者,我们有针对性地训练其个人卫生、饮食、衣着、管理个人物品等,以矫正其仪表不整、生活懒散等行为退缩的表现。

2.4.2 社会交往能力训练 在工作人员的参与下,让患者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由易到难,然后和患者一起来评价扮演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鼓励患者投入到角色中,最后潜移默化到现实中。

2.4.3 职业技能的康复指导和训练 主要是鼓励病人尽早参加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安排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尽量保持或恢复其职业技能,以达到重返社会恢复工作的目的。

2.5 开展精神卫生宣教

2.5.1 大力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定期组织病人及家庭成员的疾病防治知识活动,以此增进家庭成员与病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2.5.2 提高病人的家庭满意度应从关怀、支持、疏导和鼓励等方面入手。这样有助于增加家庭亲密度,减少彼此间的不满意度,使家庭环境更为和谐,利于病人康复。

2.5.3 提高对精神病人及家庭的关爱程度,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由于精神病病程长,耗资高,常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加之精神分裂症家庭成员多存在“谱系障碍”,在处理家庭问题上,解决家庭危机时多显示出手段僵硬,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希望国家能尽快制订《精神卫生法》,以保障精神病人及家庭的合法权益。

精神病人的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再适应与健康行为再建的过程。开展院外康复护理后,护士、家属、病人融为一体,家属能够随时与病人沟通,护士可通过家属的支持系统,更全面了解病人病情,有利于为其提供全心身服务,满足病人需求。同时病人能够自由活动,心身得到放松,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医院的人性化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