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探究性学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探究性学习报告

篇1

关键词:化学探究;学习链;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0-0035-03

一、化学探究性学习链建构的背景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传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但是,当前由于受传统化学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化学探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作秀”探究。不少老师认为,探究是大学教授、研究生的事,至于初中化学,仅一年就要完成两册书共十二单元的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而且还面临升学压力,搞研究性学习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平时教学,还是反复操练式的学习方式收效快。上面领导来检查,学校对外开设公开课,才搞点探究性学习装装门面,探究性学习变成了“作秀”与摆设。

二是“随意”探究。由于教学观念的转变,也有不少老师把化学探究性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于是,在新课改的化学课堂中,凡问必探,探则小组合作;几分钟后,教师一击掌,学生的讨论就戛然而止。虽然课堂显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学生没有在情景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探究只是形式与花样。

三是“无序”探究。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性活动,在化学教学中,不少老师常常就事论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常常只集中在教材的某一个点上,缺乏整体思考,缺少对一个单元探究性学习的系统安排,探究显得零碎与无序。

直面这些问题,如何让“探究性学习”具有实效性、连贯性、完整性,成为一条“链”,让探究有序进行,行之有效,这正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化学探究性学习链建构的价值

化学探究性学习链是在解决探究性学习问题之前,在学习者头脑中假设出现的这一学习过程顺利完成的总体构想。它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点:一是探究性学习问题的分化、逐一审视以及解决问题的次序、步骤;二是找出解决探究性学习问题的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三是对掌握的各种探究性学习方法、技巧的选择和最优化组合。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价值主要有:

1.有助于实现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连贯性、完整性,使之有条不紊地按顺序进行,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发现,如果某种“生物链”被中断,就会使一些生物在地球上绝迹;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遭受自然界的报复。那么如果不遵循探究性学习的规律,建立起科学的探究性学习链,同样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其实,初中化学课本中涉及到的探究性学习本身就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节课中的探究性学习点之间存在联系,课与课之间的探究性学习点之间也有关联。如果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仅仅从某点上去认识,就会削弱探究性学习的整体效益。构建探究性学习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由紊乱转为条理、由肤浅转为深刻、由零碎分散转为融汇贯通的质变过程,最终达到通过“学习链”来优化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2.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主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优化其智能结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成功的基石。

在日常的化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缺陷:一是被动,二是封闭,三是散乱。被动,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步骤去做,把一个可以是有趣的化学探究性实验变成了一个机械的验证性实验。封闭,就是章节各点所进行的化学探究性学习,互不相通。散乱,就是化学探究性学习杂乱无章,没有系统,没有序列。这种情况,造成学生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但是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显得机械与低效。

鉴于此,沟通各章节,融汇各探究点,使化学探究性学习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整体能力,就是十分重要的了。显然,条理化、系统化的探究性学习的“高效”,就体现在化学探究性学习链的“建立”。其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简单化,即把某一复杂的探究性学习问题,用最简单的方法或单一的技巧并通过有效的联系解决它。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思路、次序主动地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化学探究性学习点的不断作用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提炼、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的指导思想,优化其智能结构;化学探究性学习点也必然在探究性学习链的指导下作出某种最佳选择,以适应探究性学习链的各环节的连接,保证化学探究性学习链不偏向不 “断路”。

三、化学探究性学习链建构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一次完整的化学探究性学习是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搜集证据(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交流与表达)、反思与评价等六个基本环节组成,这六个基本环节就组成了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链。对一个化学反应的探究性学习,可以从探究反应物、探究反应条件、探究生成物、实验装置等角度去建构一条完整的探究性学习内容链。对一种物质的探究性学习,可以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取等方面建构一条完整的物质探究性学习层次链……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究的路径也应该是多渠道的,如观察、实验、问题解决、变量分析、概念澄清、文本解读等。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建构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链,以优化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智能结构。

2.渐进性原则。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探究性学习链建构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对知识的自主“发现”“获取”和“构建”。因获取知识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对其探究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探究性学习的准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选取适合他们的探究性学习链,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成功。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活动、建构化学探究性学习链应在教师提供大量指导和帮助的条件下完成;待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教师再逐渐放手。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的水平高低,及时调控师生的活动方式,由浅入深,充分发挥化学探究性学习链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探究的内容和探究的要求,合理删减或者增加探究环节,缩短或者延长探究性学习链的长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目标性原则。探究目标是建构探究性学习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认真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探究目标,具体规定学生探究学习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有了明确的探究目标,还必须找准探究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必须进行探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探究的价值,所以,必须找到适合探究和具有探究价值的具体内容和探究点,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进行发掘。教学内容不同,探究点也不一样,如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在知识的重点处探究,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在知识的难点处探究,而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在新旧知识的关连处探究等等,这需要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探究点确定后,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探究点次序,将各探究点的内在关系进行逻辑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探究性学习链,服务于整体学习目标。

4.并用性原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对于儿童的“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建构一个完整的探究性学习链,应该注意能够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有动有静”,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这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订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和报告,并向其他人展示或陈述,等等。

在实施化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让学生自己取水、而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水源在哪里,并告知取水的一些途径和一定的方法。建构探究性学习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经历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提倡学生亲自“做科学”,并体会其乐趣,提高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制订计划,收集证据,描述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反思、撰写报告等探究能力。在建构探究性学习链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通过学生活动表现评价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

[2]杨洁,张善培.探究性实验实施的问题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

Reflection on and Construction of Chemistry Exploratory

Learning Chain

BAO Chun-hua

(Tongzhou Jinsha Middle School, Nantong 226300, China)

篇2

初中数学 探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0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74-02

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中我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面谈一谈如何在初中数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1在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

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更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函数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事例,使学生真正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如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程是s千米;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然后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变",但变化规律如何?教师要继续引导探究实际事例,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描点,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判断,判断各点的位置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求解,在判断出这些点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验证,其余各点是否满足所求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2在定理、法则的发现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于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规律以及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虽然早已被数学家们所论证与应用,但是前人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习应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揭示知识背景,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探究痕迹,让学生体验数学家们对一个新问题是如何去研究创造的,对数学规律作出充分观察、思考、猜想、交流,使规律的出现适合学生自己的数学需求。例如:"三角形中位线"教学,首先让学生独立自学课本,接着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怎样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请学生动手测量有关角的大小和中位线及第三边的长度,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最后要求学生证明自己的猜想,并能应用到简单的计算和证明中。

3在例题、习题的引申拓展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灌输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体验得来的。数学合作交流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为基础,离开了个体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进行例题、习题教学时,尽可能放手于学生,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试";在尝试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相互提问共同探讨;解完题后,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整理反思,概括解题思路,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对题目进行拓展变式,应用迁移,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融会贯通,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在"练"中层层递进,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分式方程"这一节课的开始,我首先请同学们回顾"同解方程"的概念和"方程同解原理"。然后,我由简单到复杂,由化简后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的分式方程,到产生增根,甚至无解的分式方程,我一连给出六个分式方程,让学生探索这些方程的解法。通过巡视,我请解题过程有典型问题的同学上黑板解答,然后请所有学生检验自己解题过程和解方程的结果。看看上黑板板演的同学的解方程的结果都正确吗?有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阅读教材,再次回顾方程同解原理,找出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根本差别,由此得出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在此基础上,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让学生在测试练习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不得不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并且及时利用前次经验解决后一个新问题。一节课40分钟,学生几乎探索了教材上所有类型的例题的解法。使我高兴的是,由于前面在分式方程的教学中开展了探究性学习,学生对同解方程,方程同解原理,方程的增根以及为什么要验根,以及怎样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会解决的旧问题的思想方法,掌握得比较透彻,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正确规范地解答绝大部分无理方程,还能进行验根,舍去增根。

5反馈矫正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3

关键词:科学探究性学习;倡导;引导;指导;评价

科学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发展学生全面科学探究素养、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英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普遍实施科学探究式学习。以下几点是鄙人的教学经验体会:

一、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倡导者

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存在着来自于“传统教育”的弊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参与探索少,学生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没有动手的机会。慢慢地,学生也就习惯了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现在,我们要把这种现状转变为主动探究性学习,英语教师要在学生中积极倡导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

1.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

联合国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显然,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要会学知识。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是根本,是前提。让学生明白自己不是一个接收器,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终端,而是丰富的生命个体,积极的交往者,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发展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2.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科学探究性学习及其重要性

科学探究并不神秘,也不抽象,它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顺利进行探究,反思评价,表达和交流。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口,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科学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全面的英语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其他学习方式不能替代的。

二、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有效地实施探究性的学习,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1.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创造有利的情境,提供更多的机会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情境包括时间、工具、组织、心理等各方面。例如,要根据探究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探究的机会。要为探究留有较宽裕的时间,增加探究性情景对话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保证探究的优先地位。

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

受英语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英语,英语中处处有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境中,积极思考,大胆运用英语知识进行日常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究之中。这也增强了探究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三、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

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变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特别是当学生探究能力、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或探究活动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就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究性活动的基本环节,并在选题材、探究方案、活动用具等方面,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引导学生。当随着学生探究技能的不断提高,教师过多的指导又会束缚学生的探究活动,减弱学生参与探究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要分析和掌握学生的探究水平,要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的关系,特别是学生的独立自主程度和教师的调控程度的关系。

四、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者

每位学生都渴望成功,科学的评价对学生的自信举足轻重。因此,教师应及时捕捉不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激发他们各自不同的潜能,结合他们成功的经验,树立“我肯定行”的信心。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情况予以评价,不仅要评价结果,还要评价过程;不仅要评价显性指标,还要评价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通过评价,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通过评价,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有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适时适度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激发学习欲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教学;探究性学习;实施;尝试

目前,就读职业学校是绝大多数学生无法考取普通高中后的无奈选择。学生及家长对教育类型的选择,归根结底反映的是对教育培养质量与未来发展空间的综合认可度。如何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必须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探究性学习的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不少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报考职业学校,初中毕业生也不情愿报考职业学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教学课程设计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习者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开展自主、开放、探究式的主动学习行为,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最强调的是操作技能,仅依靠课堂上的教学已很难满足知识传授、实践培训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调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发挥学生的潜在非智力因素,而开展探究性学习恰好是完成这些转变需求的较好方法。

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任何课程和学科,并且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其过程包括如下内容:

(一)提出

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除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探究性学习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探究内容联系起来,精心设计探究学习活动的问题。适度的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潜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假设

恩格斯曾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进行假设就是预测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提出假设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假设应符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在现有的条件下是可以完成的,并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要鼓励与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对问题做出尝试性解释。

(三)实践

我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设计一个实践探究方案,根据这个方案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并解答提出的问题。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教师应给探究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实践探究方案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实际条件上,切实可行,实践探究的结果与结论能经得起重复试验,探究所需的条件容易构建,材料容易获取,操作简便,所需时间短。根据以上原则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实施操作、完成探究活动。

(四)分析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探究活动过程出现的问题与结果,反馈探究活动中亮点。要把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研讨会等方式加以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活动过程的经验教训,将实践探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经验知识联系起来,并结合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归纳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五)评价

探究活动要有阶段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层次的不断提高,形成性评价就是对整个探究活动整体宏观评价,将探究成果做成书面形式的论文报告或者是实物形式的模型等进行成果展示。将探究活动成果与其他兄弟学校或组织进行交流探究,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小组成员的特长,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加了学习动手机会和时间,使教师不断受到新的冲击,促进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复合型教师的培养。

三、探究过程中的评价

评价信息是监控学生理解的发展、调整教学活动、促进反思的工具,要重视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评价问题,为学生展现他们的理解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的下一步行为;情感激励评价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也可以用到我们探究活动中,使评价真正现其价值。

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掌握学生的现实经验情况和基础知识水平,创设相应水平的问题情境。而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甚至一些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

【参考文献】

篇5

一、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鼓舞人从事某项活动的重要动力。”每学期第一节课上,我会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谁知道民勤的黄河蜜瓜为什么特别甜?西藏人为什么穿大袍子,却时常露出一只胳膊?为什么藏族人的脸是古铜色的?为什么双线铁路上行车在东面,下行车在西边?能不能调换位置?如何用三角板和量角器量出你所在的大致纬度?”当我告诉他们学习了地理我们就会懂得所有这些我们认为奇怪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当我用地理知识一一解释了以上现象,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奇而愉悦的神色,我知道,学生已经对地理产生了兴趣。

初中学生的兴趣易激发,但不易保持。为了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持久的兴趣,甚至迷上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其所好,不时插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讲到“火山与地震”一节时,联系“印尼大海啸”和“南亚大地震”并教给学生预防地震的常识;讲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时,联系美国刚刚发生过的百年一遇的“卡特里那飓风”,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讲到某一点知识,可引用大量课外有趣的地理现象,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常常在关键处留个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好奇心,真正培养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在每章每节都设计了与之紧密联系的地理活动。如:白天用一块手表测量你所在地的方向,夜晚用自制的简易测高仪测量本地的纬度,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昼夜更替现象等。通过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兴趣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加强地理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兴趣,往往不满足课本上的讲解,会把目光投向课外或探究现象的原理或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有了研究的动机和愿望,教师要及时捕捉并认真指导,帮助他们确定探究的内容,教给他们研究的方法,帮助他们写出探究计划;也可与学生一同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指导,最后指导他们写出简单的报告,并对结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要以鼓励为主,以肯定为主,要经常提供机会满足学生的成功欲、表现欲,激发和保持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讲到“水资源”一节时,针对学校附近有一家造纸厂,严重影响学校及周围人家的环境,指导学生确立探究对象,以造纸厂为对象,探究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学生平时深受造纸厂臭气及浓烟的危害,再加上探究方便,学生积极报名参加。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组建了探究小组,并指导他们制定探究计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附近的造纸厂展开了全面的调查,收集资料,采访周围居民,最后写出了总结报告——-《大坝造纸厂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调查及整改措施》,并在全校举行的科技小论文评选中获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探究学生也掌握了许多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认为,实施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点:1、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指导学生选择容易的、简单的、单一的,一般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社会生活和自然中的资源作为探究学习的内容。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专题内容的情境(背景资料)。3、要指导学生设计探究的方法、步骤、目的等。4、要适时指导学生收集获得的信息(数据、事例、现象等),并进行整理。5、要及时在探究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在过程中自评和互评。6、适时适地选择合适的方式使学生在组内、班内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及结果,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7、教师根据探究性学习需要家庭、社会联系有关场所,争取有关支持等,切实做好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8、指导学生对已结束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书写总结报告或论文并做出适当评价。

三、挖掘乡土地理资源,丰富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6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所谓探究性教学,实质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来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对自然的新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活动的实施必然会突破原有科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探究性活动的开设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图在保证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力”,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它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的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更应该注意的是,探究性活动与基础性课程是有机的统一体。探究性活动实施的目的,一方面是面向未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基;另一方面也应立足现在,为学生今日的成长作基础,学生很难获得明日的可持续性发展。

那么,怎样进行探究性教学呢?由于初中学生所学知识的有限性以及手段的局限性,对问题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中,教师仍应发挥必要的指导。具体来说,应注意组织好以下教学环节。

一、知识背景的准备要充足

由于学生长期处在传统的教与学之中,对探究性活动缺乏感性认识,特别是目前一些中小学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有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在学生“原有基础”(探究意识、能力和方法等)储备不够的情况下,就开始搞“探究”,这就容易使多数同学只能当“配角”,甚至是“群众演员”,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探究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不够。因此,要提高探究性活动的有效性,这一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准备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探究性活动的性质、目标、意义及实施步骤等,使学生对探究性活动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二、问题情境的设置要精巧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不要只是简单地和盘托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参与学习过程,能怀有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究才能进行。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当然,由于学生学习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往往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不同的角度提问学生,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或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尤其要鼓励学生的新奇、独特、与众不同甚至“离谱”的想法,重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肯定学生的新观点、新想法。

如在《几何》“镶嵌”一节中,可以设置这样几组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装修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中用长方形或正方形地砖铺设地面是最常见的,这是为什么?能否用相同形状的任意四边形地砖铺地,并请说明理由。

用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铺设地面,都能办得到吗?为什么?用正七边形或其他正多边形这样办行吗?

用几种不同边数的、但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能否铺设地面?依据是什么?

请设计一种或几种铺设方法?

设计一款展板。不用正多边形,用其他形状的多边形能否铺设地面?

教师可事先布置任务,由学生准备材料,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分组,让学生自由去探究,为学生的大胆创新留下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分层引导要到位

由于学生的基础、认识问题的程度、智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必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正确引导,纪要基础差的学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加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要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能够“跳起来摘桃子”,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几何》“镶嵌”一节中,对于一般的学生能够体会到“镶嵌”的实质是构造周角,最多进行一些“镶嵌”设计就可以。但是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通过由一种正多边形进行“镶嵌”所得出的方程,进行二元二次不定方程正整数解的探讨,进而探讨一元二次方程有理根问题。

四、与实践接轨要增加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数学知识获得的“抓手”。在《几何》“镶嵌”一节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给每组学生一定的经费,让学生自己设计、预算、采购来装潢一间小的实验屋,即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种学习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的探究,又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在学生具有了真正的体验后指导学生分析、整理材料,写出(说出)报告。

五、评价体系要健全

有人说,数学这一学科非对即错,不会以情感为转移。从科学的角度讲,这一观点是对的;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暗示对每个学生都会起积极作用。伟大的数学家波利亚从不轻判学生的错误,他总是说“你的小数点跑错了方向”或“只要这样,你就对了”等等。

篇7

一、巧妙设计教学,激发探究兴趣

英语教学不仅是教师的讲解和语言知识运用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交流,语言知识目标生成的过程。教师必须创设适合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参与,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语言知识操练、运用、交流、合作表演等。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首先搞好课堂设计,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和变化,活跃课堂,引起师生互动、心灵对话,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灵动的思想。教授八年级 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 时,亲切而热情地问候学生,向学生呈现 bananas ( 香蕉)、 milk ( 牛奶 ) 、 blender (搅拌机)等实物,利用自己制作的八幅图片及多媒体课件等将学生带进课堂。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在八年级 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 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制作 milk shake ,通过制作,掌握 milk shake 的制作步骤,达到了运用语言知识的目的。注意课内外相结合。英语教师应打破课堂约束,有计划、针对性地对语言知识安排好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形成和撰写。探究性学习结束后,要求完成报告,作好交流,通过文字描述、语言交流等完成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学会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探究性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利用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是我们的首选。如,在初一英语字母教学时,问学生WC是什么意思,然后告诉学生很多英语字母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收集与生活有关的字母,进行一次竞赛,看哪组收集的最多。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完成了任务,收集到的字母非常丰富。例如,车牌号闽D、C、E,维生素ABCDE,服装大号是L,中号是M,小号是S,长度单位米是m、厘米是cm、毫米是mm,数学式a+b=c,卡拉OK,KTV,VCD,停车标志P,肯德基KFC,WTO,UN等等。这样的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具备探索性、开放性和启发性,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下运用英语,学生一定会更乐学、主动学。这种通过探究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锻炼了学生合作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探究方法

课题确定之后,各个小组分头行动,教师指导学生搜索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判断,分析和筛选。但是要牢记三个判断原则,即针对性,科学性,先进性。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网站,参考书,报刊,杂志等给学生,另外学校内部的一些公共资源如图书馆等也可以进行利用。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进行分组合作,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学生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第二,让学生发现问题和确定探究目标。教学活动中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每位学生的兴趣着眼点也会有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第三,鼓励学生通过询问教师和家长、阅读相关书籍、调查、上网查找、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和信息。最后,组织学生小组进行互评、自评,互相学习,发现彼此的优势和不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不同形式的成果展示,将句子探究、词汇探究、语法探究、语音探究、文化探究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出探究性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优越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增加,同时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不断提高,使学生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如在教学《A Pioneer For All People》后,给学生一个论题:“What would people do,if Dr Yuan couldn’t search for any way to increase rice harvests without expending the area of fields in China ?”引导学生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科学种植的关系等多角度看问题,引导学生从逆向的角度来分析课文,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自主、合作与交流,使之成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自觉学习,主动参与,才可能积极思考、探索。那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怎样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呢?本文试加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探求新知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时,在讲到“行省制度”时,我先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历史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的发展概况:秦始皇时:确立皇帝称号,建立三公等;汉武帝时: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监察制度等;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宋朝: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元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并提出问题:元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得出“元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同时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这一历史认识,从而得到启示:专制会使社会落后,民主才能促使社会进步。

二、优化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初中阶段,在历史学科不作为中考科目的前提下,初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更为突出。我国心理学家沈德立说,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方式,是以坚忍不拔的思想还是以畏惧退缩的思想,是以勤奋钻研的态度还是以懒惰敷衍的态度去干。由此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要让学生乐意地去积极主动探索历史学习的内容,作为历史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因和兴趣。

三、创设合乎课堂氛围的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启其蒙而引其趣”。因此,教学中我不断地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有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在教学《经济中心的南移》时,关于“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一题,我采用一题多层次的设问的办法,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如:第一步,问“是什么导致宋代要发展海外贸易”;第二步,问“是什么促使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第三步,问“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因材施教的原则。

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历史观点众说不一,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和陈述观点,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不排斥学生的错误和失败,不因为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或错误就横加指责。我会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

四、指导学法,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备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并明确指出,终身教育是学会生存的策略,而终身教育的实现,内部条件是学会学习。为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会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当今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在平时教学中,我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八年级(上)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我先要求学生看目录,了解这一单元由哪几个课题组成,在学完这一单元各课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单元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单元标题的关系。在一册书上完后,再引导学生探讨各单元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对学习历史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对课本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获得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奋斗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9

一、为什么要提倡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只有给予较多的自,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才能更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是集知识学习与方法掌握、能力提高于一体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物理知识,并让学生经历科学家那样的探索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的应用

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学习中的首要环节,对于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状态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直观、生动、富有启发性,能够唤起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创造性思维中最活跃的因素。猜想不是胡猜乱想,猜想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是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依据就是:一是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是科学事实。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探究实验之前,必须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在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计划,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探究计划,寻找计划中的不当之处,并预料它在探究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提高对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的认识。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通过观察收集数据时,首先要有明确观察的目标,知道是在哪一个研究对象上收集信息;同时要明确收集信息的内容,知道是记录某一现象的细微特征还是记录两个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是两者兼有。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时的偶然失误作出认真的分析,从具体的事例中看到它严重后果,使学生加深对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5分析与论证

学生应认识到,实验数据并不等于实验结论。实验数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因此实验数据的描述应该客观、真实,不要带着对实验结果的预期来影响对实验数据的描述。

三、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改讲解物理规律为让学生探究物理规律

物理新教材特别重视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过程。许多物理定理、定律和原理,对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这正好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素材。教师教学时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对某一规律发现的情境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的过程。

2改讲解物理现象为让学生自己探究物理现象

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自己探索和发现这些物理现象的特征,甚至有些特征还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才能发现。那么,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的特征理解到位,而且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改讲解物理概念为让学生自己探究物理概念

让学生自己寻找或定义一个物理量,该物理量要能够描述和反映所研究的现象,那么学生就需要通过探究性学习自己分析,自己设计实验,寻找这一物理量,同时论证自己的观点。

4改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够突出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性、探究性、自主性、实践性、参与性、过程性和开放性,同时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转变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研究者、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所以,可以把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知识。

四、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以“考试”为单一的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为单一的评价依据。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与此不同,把评价的重点从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日常学习记录等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倡导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依据是:

1学生在集体和个人的探究活动中,能否发现并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2能否制定出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探究计划;

3能否科学地进行观察、实验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4能否对探究的结果进行积极的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5能否积极参与讨论,尤其是对本小组探究报告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6能否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7学生在小组中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研究的表现等。

篇10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它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编排形式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课程目标,但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在教学中,教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目前高中化学新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宋心琦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王祖浩主编)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磊主编)三个版本,丰富了教师备课的参考资料,但是也为教师如何使用好高中化学新教材提出了挑战。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教材充分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教师应该找到新教材与探究性学习的结合点,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和提高。以下为笔者对高中化学新教材实施中,对探究性学习策略应用的几点思考。

1 灵活有效的处理教材内容,作好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题

由于一些教师缺乏科研经验,自己对探究性学习体会甚少,造成成功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诸多障碍。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遇到的挑战是如何对探究性学习进行选题,教师要精选对学生终生学习和未来发展有较高价值,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并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内容,抓住这一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探究性学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在化学实验和实践活动方面体现探究性、开放性,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诸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的多重价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灵活有效的处理教材内容,并对探究性学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问题设计。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因为它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一个展示探索科学、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崭新的平台。例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节作为高一化学的第一章[2],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化学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对学生学习化学十分重要,因为所有化学反应都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同时能源利用率的高低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通过教师精心的问题设计,充足的课前准备和各种助学技能的使用,实践证明该内容很适合作为探究性学习,以下为该案例设计和实施后的一些思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2 关于探究性学习策略应用的思考

2.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富于联系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建构有意义的联系是理解和概括的心理实质,是迁移和应用的心理基础。国际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概括与整合、迁移与应用等高级认知能力[3]。探究性学习要重视引导学生建构不同知识之间、理论与事实之间、新旧经验之间的有意义联系。教师要善于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例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节内容笔者用了三节课完成,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展示阶段,进入实验室阶段和走向社会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九组(五人一组),给每组分别提出了如下思考提纲:

(1)能量有哪些存在形式?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与温度息息相关的实例?

(2)人类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什么?

(3)根据能量守恒原理,你知道哪些能量相互转化的事实?结合吸热、放热反应,说明原因。

(4)你知道的资源蕴藏形式有哪些?我国的资源分布是怎样的?哪些是可再生能源,哪些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5)你知道目前我国存在哪些资源浪费的现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

(6)为什么说能源的利用标志着人类的进步?你预计今后人类对能源使用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7)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实验,你能推测设计出类似的化学反应吗?其中有什么规律吗?

(8)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对我们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制备选择反应条件有什么启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

(9)为什么现在提出要建立节约型社会?

课堂展示阶段:笔者让学生说明问题答案的来源,例如去图书馆、电脑室查找资料;到街上搞社会调查或发放问卷调查表,或随机访问等。学生们经过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对上述9个问题给出的反馈信息主要有:

(1)能量的存在形式有多种,太阳能、热、电、光、风、势、动、声、机械能等。与温度有关的实例有:人体的温度是生命的体征之一。人类的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缓慢氧化所放的热量可供人体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电池短路后温度升高,摩擦生热,酸碱中和,燃烧和爆炸,火山爆发,市售的凉垫,电冰箱,微波炉,在雪上撒盐,使雪融化等等。

(2)通过讨论学生得出:能量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人类所需要的能量绝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特别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其制品的燃烧。因此研究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对我们的意义非常重大。

(3)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多余的能量将以热的形式放出。当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时,不足的能量将由外界吸取能量得到。

(4)学生结合地理课的学习,得出我国资源的分布。结合教材可知我国化石燃料储藏的匮乏。使学生对一次性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忧患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化石燃料的不充分燃烧上。

6和9、能源利用率的高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要求是:可再生、无污染。新能源时代会将核能、太阳能、氢能成为主要的能源。在能源的利用上,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建立节约型社会。

7和8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如:活泼金属与水、与酸的反应(Na、Zn),学生提出了在制备NH3的时候,用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来代替热源。使浓氨水挥发出NH3用冰盐固体对某些反应进行降温等。

2.2以教材为载体,以实验为途径,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选择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课题,通过以探究为主的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要运用所学化学理论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品、按规程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解释等。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除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外,也可能同时感受到寂寞、枯燥与艰辛。所以,教师对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一些学生对严肃的科学研究不感兴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节内容由课前准备、课堂展示阶段到进入实验室和走向社会阶段。

进入实验室阶段:笔者发给学生的实验思考题如下:

①化学能量变化的实验方案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设计的?

②请估计你所做的实验会成功吗?若实验失败,你要认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提出新的实验方案,加以实施,到实验成功为止。

③除课本上的方案外,你有创新的立意吗?

④使用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时间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⑤实验的装置是依据哪些因素而选定的?

⑥实验过程中选用的药品,你考虑价格因素了吗?

⑦实验过程中有无异常现象?为什么?

⑧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你注意自身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了吗?有哪些措施?

⑨请评价同一内容不同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优缺点。

⑩在本次实验中,你得到的规律性知识有哪些?

笔者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认真分析了学生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大胆尝试自己所设计的实验。以下列举的为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学生实验:

第一组:具有明显放热现象的情况:

①活泼金属与水、与酸的反应, (Na、Zn、Al)

②金属氧化物(CaO、Na2O)与水的反应,NaOH、Ca(OH)2固体溶于水

③浓H2SO4的稀释

④NaOH和H2SO4的中和

第二组:具有明显吸热现象的情况:

①NH4Cl固体溶于水,碳酸钠固体溶于水

②把10克NH4Cl固体和20克Ba(OH)2固体混合,迅速搅拌。

第三组:吸热、放热现象不明显的情况:

①把NaCl溶于水

②把一个放热反应的实验和一个吸热反应的实验合在一起做,(如CaO和NH4Cl同时溶于水)。

学生对化学反应中所体现出来的能量变化,兴趣盎然。此时笔者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什么规律?让学生得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一般规律。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一切化学反应中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研究远远不止这些。科学研究中切不可浮躁,切不可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总想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创辉煌。必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成功每一个实验。纵观古今中外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无不是在经历了千百次失败的基础上取得的。今天的学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培养他们热爱科学、不畏艰难险阻、敢于面对挫折的品质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是教育所担负的使命。要使他们真正明白“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也是在探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进入社会阶段:笔者为学生留思考题并让学生进行课后调查:在雪上撒盐,使雪融化,撒的是什么盐?应用了什么化学原理?除了考虑降低冰点以外,还应考虑什么其他因素?完成课后调查报告。学生们欢天喜地的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他们的调查报告内容主要有:盐水的冰点低于纯水的冰点,所以在雪上撒盐,会导致雪迅速融化。对于改善雪天路面状况,减少交通事故,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撒的盐是氯化钠(工业用盐),撒盐融雪后患无穷。这种雪堆放到地面,因融雪剂中含有大量氯化钠等化学成分,融化后影响地表土和水,影响树木、草坪等绿化植物正常成长,含有融雪剂的冰雪堆放在绿地和绿化带,会造成土壤盐渍化加重,土壤中的盐浓度一旦超过一定含量,就会引起绿色植物脱水,对植物生长造成影响,严重时可导致其死亡。撒盐后路面的积雪往往变成黑褐色,不但不美观,而且带有融雪剂的雪腐蚀路面,降低道路使用寿命,会对汽车轮胎、桥梁、金属器件甚至行人的鞋子都会产生腐蚀作用。应积极寻找环境友善的融雪新思路和新方法。例如:将粗砂类等物质撒在道路上增加摩擦力;寻求新型的融冰制剂。对于融雪盐的种类,应选用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小的,成本低的盐类物质。目前世界上的三种新融冰制剂,已由俄罗斯研制出。它们分别是:以钾醋酸盐为主要成分的化学合成物:经过处理的氯化钙溶液;由尿素、钙镁硝酸盐等制成的化合物。前两种制剂将分别用来融化主干道路冰雪,第三种制剂将用于融化人行、街心花园小道以及森林公园道路上的冰雪。

3 走出探究性学习教学的误区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笔者体会到: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成功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有些教师对探究性学习体会甚少,对新课程理念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不够细致深刻,对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题缺乏研究,课前准备不够充分,甚至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既缺乏足够的理论功底又缺乏实际可借鉴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仓促上阵,导致不少低水平的探究性学习。广大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而应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的学习,苦练内功才能出硕果。除了文中标题1中所述如何对探究性学习进行选题以外,教师还应该对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是培养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应检查和进行一定的引导,对得到的结论、经历、方法加以总结,使学生明白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了哪些正确的知识和结论,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获得了肯定,自己的“科学实验”获得了成功,从而激发他们去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教师的教育视角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单纯重视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只关心完成那些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把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不是所有教材内容都适合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的,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时髦的方法,在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不够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组织和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善于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做研究型教师,使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进入良性循环,逐步走向高水平。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71.